地理中國雍正選陵之謎下
❶ 雍正陵墓38年前被發掘過一次,為什麼還能保存完整
雍正皇帝的死亡到目前為止還是一個謎團。一直有人認為雍正死時被人割去了頭顱,所以他下葬時是打造了一顆金頭。
但經過幾百年的歷史侵襲,雍正陵墓卻沒有被真正打開過。
這個發現引起了當時文物局的重視,而且國家當時有明文規定,未經打開過的帝王陵墓,是不允許挖掘的。
所以,當時不僅沒挖掘雍正陵,反而用水泥把雍正陵封好了。也正是因為文物局的及時叫停,雍正陵才得以完整保存到現在。
❷ 雍正為何要違背正統建清西陵乾隆又為何不願意埋在清西陵
清朝有三大陵,關外陵、清東陵和清西陵,其中清東陵是最出名的,因為這是滿清入關後第一位皇帝順治帝所選的吉祥之地,裡面更是安葬了很多出名的人物,如康熙、乾隆和慈禧等等,與之相比,其它兩座陵就並不是太出名了,關外陵裡面葬的都是在順治之前的皇帝和愛新覺羅氏的老祖宗們,而清西陵則葬的是雍正皇帝。
原來,因為雍正另起了陵區,導致乾隆不知自己死後該何去何從。要是按照清朝子隨父葬的制度,乾隆應該跟隨自己的老爹雍正葬在清西陵,但是,這樣一來不就冷落了清東陵中的老祖宗了嗎?這可如何是好呢?不得不說,乾隆就是乾隆,最終想出了一個絕妙的大計,他為了平衡東西兩陵的關系,想出了一個「昭穆相建」的辦法,東陵為昭,西陵為穆,要是父親葬在了昭,那兒子就要葬在穆,以此類推,輕松地解決了這個難題。
❸ 探究真實原因:雍正為何另建清西陵
關於雍正的死因,因史書沒有記載,諱莫如深,因而不免使人疑竇叢生,傳聞頗多。來自民間的傳聞一是被呂四娘刺殺身亡,並將雍正的頭顱割掉帶走,臣僚們在為其入葬時,鑄了一個金頭安在雍正的屍身上,以此算完屍入葬了。一是中毒喪命,當天下午雍正尚在圓明園宮中與臣僚議事,晚間忽然暴病而亡。 雍正朝創立了秘密建儲制度,皇帝生前對選定的繼位儲君秘而不宣,而將傳位詔書藏於乾清宮正大光明匾額後錦匣內。雍正死後,總管太監到乾清宮取下秘匣,當即開讀,乃是「皇四子弘歷為皇太子,繼朕即皇帝位」。這時皇四子弘歷等已聞訊奔入宮來,遂即奉遺詔,並命庄親王允祿、果親王允禮、大學士鄂爾泰、張廷玉為四輔臣,議定明年改元乾隆。乾隆皇帝登基後,對雍正的暴卒之因沒有查問。以後歷朝對此都諱莫如深,不能詳考。因清史尚無確切記載,各種說法也只能算是傳聞或一家之言。至於要徹底解開這一懸案或要親眼目睹雍正是否以金頭組合全身而入葬,那就只有打開雍正本人的泰陵才能真相大白。而這泰陵本身的來歷又是一個歷史謎團。 關於這個謎團,民間的傳聞是,雍正自暢春園改詔奪嫡、陰謀篡位,隨之又弒兄屠弟後,不免心中有愧,死後怕受到先皇康熙的降罪責罰,因此決定另選陵址,竟不顧祖制,跑到易州建起陵寢來。這樣遠隔幾百里的康熙就對他無可奈何了。 事實上,自清王朝入關,順治、康熙兩朝的帝王後妃在京師以東的昌瑞山下建造陵寢後,便開創了「子隨父葬,祖輩衍繼」的「昭穆之制」。「昭穆」為古代宗法制度,宗廟次序,始祖居廟中,以下父子遞為昭穆,其左為昭,其右為穆。父為昭,則子為穆,父為穆,則子為昭。這種方法也用於墳地葬位的左右次序。早在古代的《周禮》一書中就曾有「先王之葬居中,以昭穆為左右」的規范記述。 雍正即位後,隨著政權的不斷穩固,開始想起建造陵寢一事。雍正四年(1726年),詔諭允祥、張廷玉和工部、內務府官員辦理陵寢事務。允祥等臣僚率領術士們,先在馬蘭峪的昌瑞山腳下選擇吉地,但沒有選中相宜的地方。後來選中了九鳳朝陽山,離孝陵、景陵不遠,風水甚佳,得到了雍正的同意。但後來精通勘輿的臣僚術士再三相度,又認為九鳳朝陽山「規模雖大而形局未全,穴中之土又帶砂石,實不可用」。因此雍正廢掉了這處陵址,讓臣僚們再行勘察。但這幫臣僚不知是由於什麼緣故,卻久久找不到佳穴,又不知出於怎樣的一種考慮,雍正開始命怡親王允祥和漢大臣高其倬舍棄京師以東,到京師西南一帶山脈采卜。允祥等人受命後,經過多處勘察,至易州境內的太平峪,興隆庄一帶發現了「萬年吉地」,並回宮竭力向雍正薦引。按照允祥等人的說法,此處西依雲山,北靠泰寧山,東傍丘陵地,南臨易水河,堪稱:「乾坤聚秀之區,為朝陽會和之所,龍穴砂石,無美不收。形勢理氣,諸吉咸備。」雍正覽奏之後,也認為此處是「山脈水法,條理詳明,洵為上吉之壤」。但是,若在此處選擇陵址,顯然違背了子隨父葬的制度,他不便馬上表態,只說那地方雖美,但距父親的景陵和祖父的孝陵「相去數百里,朕心不忍」。而私下卻在暗示群僚們為自己尋找依據和借口。臣僚們心領神會,很快就引經據典,找出了一大堆看起來頗具情理的依據。允祥聯合大學士們奏稱道:「漢唐諸陵雖都建於陝西,但漢高祖、漢文帝、景帝、武帝之陵卻分布於咸陽、長安、高陵、興平等縣,唐高祖、唐太宗、高宗、玄宗諸陵則分散於三原、醴泉、乾縣、蒲城等地。據此典法,在易州建陵,與古禮不為不合。且遵化與易州都屬畿輔之地,離京師不遠,完全可以建陵。」群臣果然不負厚望,一番引經據典,使雍正的意圖得以順利實施。雍正八年(1730年),位於易州的泰陵開始動工興建,至乾隆二年(1737年)宣告竣工,同年三月初二日,雍正帝的梓宮被安葬於泰陵地宮。至此,清朝入關後沿襲的「昭穆之制」的喪葬規范,被雍正輕而易舉地擊破,歷史在這里無聲地拐了彎。清朝自入關後,帝王的陵寢開始以京師為坐標,逐漸分為兩大陵區。那便是位於北京以東遵化縣馬蘭峪附近的清東陵和位於北京以西易縣境內的清西陵。 前一頁 [1] [2]
❹ 中國宗族家庭觀念深厚,為什麼雍正死後卻不葬入祖陵清東陵
死後將人葬入祖墳其實是古代就有的一種傳統,然後就這樣歷朝歷代的沿襲下來。之所以在此後將人們葬入祖墳,其實可以讓死者在此後有一種歸屬感。而且在清明時節的時候,都會有祭拜祖先這樣的傳統,通過這樣的活動也能夠提升家庭成員的凝聚力,讓他們更加團結。
在那個時候,他發現了一塊風水寶地,也就是現如今的泰陵。有著得天獨厚的地理環境加上各個方面都符合雍正皇帝的心理預期。雖然以現如今的角度來看,雍正皇帝不願意葬在屬靈,很有可能是由於對於風水極度的迷信所導致的。
❺ 雍正泰陵被盜過嗎
雍正泰陵沒有被盜,但其他很多清朝皇陵被盜過。
清朝皇帝的陵墓,除順治,雍正,嘉慶,道光4帝陵寢以外,其餘諸皇陵及後妃墓皆被盜,許多珍貴文物下落不明。
1980年4月8日,正式發掘泰陵地宮,河北省,保定市和易縣文物局的頭頭們親臨現場指揮。大批媒體雲集泰陵。上午9點,發掘開始,在沿著盜洞口下挖了兩米以後,發現下面是原封土,盜洞只挖了兩米,泰陵沒有被盜過。
1980年4月11日,夏鼐親自來到易縣清西陵泰陵發掘現場宣布了國家文物局的書面指示,泰陵地宮的發掘即告終止,重新把琉璃影壁下的盜口砌死。到2019年雍正和他的後妃仍然躺在保存了284年完好如初的泰陵地下宮殿里。
(5)地理中國雍正選陵之謎下擴展閱讀
清朝很多皇陵被盜的主要原因:
清朝是中國最後一個封建王朝,清朝滅亡後,中國持續長達近40年戰亂。戰爭會讓人變得瘋狂,在戰爭年代,任何瘋狂的事情都有可能發生。而盜掘清陵的多為軍方,一般的小盜墓賊是盜不了的。
在這近40年的戰亂中,「滿清誤國」已被宣傳得根深蒂固,民間對清朝皇帝多為罵聲。正因如此,盜墓者起心動念,首選清陵。當然,在戰亂年代,其他朝代的皇陵被盜的也不少,但都是盜洞式盜墓,不像清陵那樣大規模破壞。
❻ 雍正的陵墓在什麼地方啊
雍正的陵墓在永寧山下。
在距離易縣十五公里的永寧山下,有一座泰陵便是清朝時期清世宗雍正皇帝和他的皇後合葬的陵墓,泰陵的海拔為382米。
在1730年也就是雍正八年的時候開始建造,整個陵寢佔地面積為8.47公頃,裡面埋葬著清世宗雍正皇帝、孝敬憲皇後和敦肅皇貴妃。
同時泰陵也是清西陵當中建造時間最早,規模最大,體系最完整的一座帝王陵寢,泰陵的整個陵寢分為前後兩個部分,前部分包括了門、坊、碑和亭,後部分主要是殿宇和主要的地下宮殿。
(6)地理中國雍正選陵之謎下擴展閱讀:
關於雍正皇帝的死亡原因主要有以下幾種說法:
1、長期煉丹慢性中毒加過勞死,但也有可能是腦溢血,跟皇太極有點相似。
2、著名作家二月河寫的雍正王朝,書里說雍正是誤把自己的親生女兒納為妃子。得知真相後羞愧交加,自刎身亡,但這種畢竟可信度不高,比較像野史。
但不論怎樣,應該不是被人謀害,也沒有害他的理由,畢竟雍正在位所做的一切,都是利國利民的。
而對於雍正來說,世人只評價他的功績,還算是功大於過,利大於弊的。畢竟他有他的時代和階級局限,縱觀封建王朝兩千餘年,比他強的不算多。
雍正總體來說屬於歷代封建王朝當中,非常少數的有作為的皇帝。當然他本人也有很多瑕疵,但是人無完人,瑕瑜互見,世間萬物也都如此,不可太過苛責。
❼ 康熙傳位於雍正之謎
康熙傳位雍正之徵兆:
徵兆一:「康熙六十年正月,命皇四子雍親王胤禛、皇十二子貝子胤祹、世子弘晟以御極六十年,告祭永陵、福陵、昭陵。」康熙登基一甲子六十年之重大祭告先祖非同一般,派遣雍親王胤禛主持,豈能不具備重大意義?
為何不是派遣支持皇十四子胤禵、皇八子胤禩、皇九子胤禟、皇十子胤䄉或是皇三子胤祉
徵兆二:康熙御極六十年派雍親王胤禛祭祖此舉,讓廢太子胤礽之師王掞看出端倪,故於三月「大學士王掞密奏請建儲,至是監察御史陶彝、任坪、范長發等人曾疏請建儲,帝不悅,並掞切責之。諸王、大臣奏請治大學士王掞罪,帝赦不治。」
這亦可視為康熙安排接班人的布署跡象之一,畢竟皇十四子胤禵尚且領兵在西北,一旦提早公布,易生事端。
徵兆三:「五月壬戌,命撫遠大將軍胤禎移駐甘州。以年羹堯總督四川陝西,色爾圖署四川巡撫。」康熙以皇四子雍親王胤禛之親信年羹堯箝制皇十四子胤禵的軍後補給已然成形。
徵兆四:康熙六十一年四月,「命撫遠大將軍胤禎復往軍前。十月,命雍親王胤禛率弘升、延信、孫渣濟、隆科多、查弼納、吳爾台察閱京師通州倉廒。」康熙指示由雍親王胤禛親率隆科多、查弼納等眾多京師王公重臣,竟然只為「察閱京師通州倉廒」,已有不尋常跡象。
徵兆五:「十一月帝不豫,駐蹕暢春園。命皇四子胤禛恭代祀天。」康熙駕崩前祀天仍然未派皇三子胤祉、皇八子胤禩、皇九子胤禟、皇十子胤䄉代祀,更未召皇十四子胤禵返京,此時康熙意欲傳位於雍親王皇四子胤禛已然十分明顯。
康熙皇帝遺詔
曾在故宮博物院展出的康熙皇帝遺詔上並無「傳位於四皇子胤禛」,而是寫著:
雍親王皇四子胤禛,人品貴重,深肖朕躬,必能克承大統,著繼朕登基即皇帝位,即遵典制持服。二十七日釋服,布告中外,咸使聞知。
傳位
康熙十三年(1674年),康熙立皇後所生的一歲的皇次子胤礽為太子,並親自撫養。但數十年後由於太子本身的素質問題及其在朝中結黨而廢太子。
廢太子後眾皇子覬覦皇位,矛盾更加尖銳,故太子廢而復立,但康熙仍無法容忍其結黨,三年後再廢太子。康熙六十一年臨終時決定傳位給皇四子胤禛。
目前理由眾說紛紜:有人認為康熙是希望精明干練的胤禛能大力改革康熙末年的寬縱積弊,也有人認為康熙是因為鍾愛胤禛之子弘歷(未來的乾隆帝)而傳位於胤禛。
還有傳說是顧命大臣隆科多和胤禛矯篡遺詔,在十字上加一劃、下加一勾,「十」字變成「於」字,故有「傳位十四皇子胤禵」竄改為「傳位於四皇子胤禛」之傳說;但按清宮秘檔分析,康熙帝的遺詔是由滿、漢、蒙三種語文並列寫成。
「傳位十四皇子胤禵」改為「傳位於四皇子胤禛」之傳說符合漢字書寫邏輯,但卻無法符合滿文及蒙文書寫邏輯。另外當中「於」字的寫法應為繁體字「於」,而不是簡體字「於」,且遺詔全文並未出現「傳位於」之類的語句。
然則傳位奪嫡之說,或因雍正推行攤丁入畝、官紳一體當差納糧之新政、打擊貪腐權貴、重用張廷玉、李衛、田文鏡等漢人,而引來失勢滿人權貴之蓄意誣陷。
康熙皇帝豈能將九門提督授予不可信賴之人任之,又豈會不知隆科多與雍正之關系而造成眾皇子傳位紛爭?由此而論,康熙讓隆科多任九門提督,正是意欲傳位於雍親王,並加以保護的實證之一。
(7)地理中國雍正選陵之謎下擴展閱讀:
清聖祖玄燁,(1654年5月4日-1722年12月20日),愛新覺羅氏,年號「康熙」。
康熙帝乃順治帝第三子,順治十一年農歷甲午年三月十八巳時生於北京紫禁城景仁宮,母親為孝康章皇後佟佳氏。康熙六十一年十一月十三崩於北京暢春園清溪書屋,終年68歲。
死後,得聖祖廟號、「合天弘運文武睿哲恭儉寬裕孝敬誠信功德大成仁皇帝」謚號,通稱「聖祖仁皇帝」,葬於景陵。
康熙帝在位於1661年2月5日至1722年12月20日,在位六十一年零十個月,是清朝自入關以來的第二位皇帝,也是中國歷史上在位時間最長的皇帝。
中國大陸及台灣等地的史學界及教科書中,一般將康熙、雍正及乾隆時期合共稱為康雍乾盛世或康乾盛世。
康熙執政
康熙八年(1669年),康熙帝時常召集小內監在宮中作「布庫」之戲,不過在五月十六日(6月14日)鰲拜進見時,突然下令以大不敬之罪,命少年們將其逮捕。
大臣商議鰲拜大罪三十條,請求將他滅族,康熙帝念鰲拜曾救過祖父皇太極的功勞,赦其死罪,改為拘禁,但誅殺了鰲拜的很多弟侄親隨及黨羽。
僅存的另一輔政大臣遏必隆因為長期勾結鰲拜,被削去太師、一等公。康熙帝由此完全奪回朝廷大權,開始真正親政的階段。
❽ 雍正陵墓38年前被發掘過一次,為什麼還保存完整
毋庸置疑,雍正是清朝最勤勉的一位皇帝,也是清朝最偉大的皇帝之一。雍正皇帝繼位後,在很長一段時間內名聲並不好,
這是一個廣為流傳的故事,也被很多人當成了事實,據說雍正皇帝死後,因為屍身不全,下葬時只能為其打造了一顆假的、純金的頭顱,這就是為何有人認為要打開雍正陵墓,才能解開他的死亡之謎,其實這只是一個傳說,何必興師動眾,隨著史學家們研究的不斷深入,基本認可雍正是因為過量服用丹葯而暴斃,也就更沒有發掘的必要,所以雍正皇帝陵墓至今保持完好。
❾ 雍正泰陵為什麼沒有被盜
原因:
1、這里有守軍。1912年溥儀退位,隆裕太後為代表的清貴族和南京臨時政府簽訂了《清室優待條件》。
其中就有一條為,大皇帝辭位之後,其皇室宗廟,陵寢,永遠奉祀,由共和國選設衛兵妥慎保護到1924年,馮玉祥發動政變,驅趕溥儀出紫禁城,清室優待條件雖有更改,但這一條列也是沒有變動的。馮玉祥到新中國成立後,1954年,這里建立了文物保管所,除了日常維修外,基本保持原狀。
2、孫殿英。1928年,孫殿英因盜裕陵和定東陵一時上了熱搜。滿清遺族聽了直跳腳,告到了蔣介石那兒去,各界人士人紛紛致電,要求秉公處理。
挖祖墳這件事再怎麼說是清人的,但總歸是不對的,何況這是一大筆子孫遺產。要不是孫殿英上下打點,迫於社會輿論,他早就吃花生米了。這件事出來,大家紛紛監督,沒有人敢動陵寢了。
3、泰陵地勢獨特。雍正獨辟蹊徑選擇了泰陵這塊地,營建出清西陵陵園格局。雍正看中的是這里「乾坤聚秀之區,陰陽合匯之所」。
(9)地理中國雍正選陵之謎下擴展閱讀
發掘紀實
清西陵里雍正的泰陵最為引人注目,不在於它在清西陵是首陵,規模最大。而是在於雍正究竟是不是金頭入葬,究竟是不是被刺殺而死。在1975年清理了清東陵乾隆地宮以後,學術界不斷鼓吹要求發掘泰陵,而且泰陵寶城琉璃影壁舊有盜洞一個,泰陵地宮一直被認為早就被盜。
1980年,國家文物局批准對泰陵地宮進行清理發掘。1980年4月8日,正式發掘泰陵地宮,河北省,保定市和易縣文物局的頭頭們親臨現場指揮。大批媒體雲集泰陵。上午9點,發掘開始,在沿著盜洞口下挖了兩米以後,發現下面是原封土,盜洞只挖了兩米,泰陵沒有被盜過。
當時北京幻燈製片廠在北京日報上把這個消息捅了出去,事情為夏鼐得知,當即向國家文物局匯報要求停止發掘,並把國家文物局關於立即停止發掘泰陵地宮的命令急告當地。
4月11日,夏鼐親自來到易縣清西陵泰陵發掘現場宣布了國家文物局的書面指示,泰陵地宮的發掘即告終止,重新把琉璃影壁下的盜口砌死,恢復如此,雍正金頭之迷未能揭開。
為了彌補好奇者的遺憾,隨後通過了解,在1980年7月發掘清理了1938年曾經被盜的光緒皇帝的崇陵地下宮殿,在棺木下的金井裡出土了250件珍貴文物,並整修了地宮對外開放。到2019年雍正和他的後妃仍然躺在保存了284年完好如初的泰陵地下宮殿里。
❿ 雍正登基之謎
對雍正繼位,史學家莫衷一是,正位說者有之,奪嫡之說有之,更有甚者,認為雍正皇奪嫡的證據似乎更為充分。他們認為,雍正繼位是奪嫡,證據有以下是幾點:(1)康熙意中的繼承者是皇十四子,派他做撫遠大將軍,就是讓他立軍功、掌軍權、樹威信以備接班。(2)有的學者認為康熙臨死之前,沒有留下讓雍親王繼位的遺詔。所謂《康熙遺詔》是偽造的。康熙剛死,就傳出雍正黨人將康熙遺囑「傳位十四子」,篡改作「傳位於四子」的說法。共有胤禛改詔、隆科多改詔、年羹堯改詔三種說法。(3)康熙臨終前本來發了一道詔諭,叫遠在西寧的撫遠大將軍、皇十四子允緊急回京繼位,卻被步軍統領隆科多捏在手裡不發,改作「傳位於四子」。
對於眾多史學家的考證我不想評論,但我認為,以上佐證忽視了一個重要的原因:雍正能否繼位的最大原因不在本身、隆科多、年羹堯。最能影響雍正能否繼位的是康熙皇帝。從康熙皇帝本身分析,我認為雍正繼位有著不同的解釋。
康熙帝少年繼位,除鰲拜、平三藩、收台灣、親征葛爾丹、抗擊沙俄,勵精圖治、拓土開疆,使大清一舉躋身一流強國之列,奠定了中華版圖,從而與俄國的彼得大帝並稱「東西二帝「。像這樣一個皇帝會在雍正繼位中毫無影響嗎?會讓雍正篡位奪嫡嗎?我認為答案一定是否定的!
像康熙帝這樣飽經風雨艱難創業的君主,對後世之君的要求絕不僅僅是恪盡孝道,寬厚仁和如此簡單,他需要的是一位守成進取之君。康熙年間,為鞏固統治,連年征戰,到康熙晚年已是國庫空虛,康熙為人寬厚仁和,以致晚年間吏治腐敗,貪污成風。對此情形皇帝並非不知,但此時康熙帝已是有心無力,因而他定會把整飭朝綱的希望寄予後繼之君。縱觀康熙最為鍾愛的幾位皇子:皇二子、皇四子、皇八子、皇十四子,二皇子復而又廢,八皇子胸有城府、待人寬厚但其黨羽甚眾且缺乏果敢、十四子年輕氣盛、有勇無謀,因而最能成為康熙心目中的繼位之君唯有四皇子胤禛。知子莫若父,胤禛雖表面衣服灑脫、不參黨爭、不聞政事,自號「圓明居士」一副超脫世外之情,但其暗中一直在積蓄實力,其與隆科多、年羹堯、胤祥等朝中要員交往非常,實力非同小覷。完全具備繼位實力。這些事不可能瞞住康熙皇帝,胤禛為人清廉,對貪官污吏深惡痛絕,選其繼位定能鐵腕手段肅清吏治、整飭朝綱。胤禛勤勉謹慎,意志堅強,只有具備如此條件,才能在江河日下的大清朝堅持己見,不懼各種力量,銳意改革。倘若將皇位交給其他皇子,清朝可能維持,但絕不可能中興,清朝霸業定會就此傾頹。正因為四皇子胤禛本身的這些特點,定能使他成為康熙心目中唯一一位守成進取之君,才能讓他繼承帝位。
康熙帝少年繼位,除鰲拜、平三藩、收台灣;以少年之身建下煌煌功業,其英明睿智、剛毅果敢可見一斑,這樣一位被譽為「千古一帝」的君主會讓胤禛有機會篡改遺詔,更改自己屬意的皇位繼承人嗎?我認為答案一定是否定的!縱觀歷史,越是英明的君主,其權利慾愈強,對權力的敏感程度愈高;康熙帝皇子眾多,但其中若有公然覬覦皇位者,皇帝甚至不念骨肉親情,或貶謫或廢黜,絕不容情,就連皇太子也不例外。晚年的康熙對權力的敏感更高:凡大臣上疏立儲者,或處死,或入獄,絕不容情。如此一位君主是絕不會給人留機會更改皇位繼承人的。英明的君主在彌留之際一般都會將自己身後政事盡力安排妥當,為此,他們不惜使用一些非常手段:秦孝公彌留之際要以嬴氏族法密殺反對商鞅變法的公子虔與上大夫甘龍,並密賜商鞅一萬鐵騎以靖國護法;秦惠王臨終之際強令公主嬴華下嫁丞相張儀,讓張儀成為王族大臣以鞏固政局,東出爭霸。英明如康熙帝,即便病體彌留之際無法掌控權利細節,但此等關乎皇位繼承的大事皇帝還是游刃有餘的。仔細分析康熙晚年的行為,不難看出皇帝早已將身後大事安排妥當了:破格擢升與胤禛關系密切的隆科多、年羹堯,先後拜隆科多為步軍統領,執掌京畿,封年羹堯為川陝總督,總軍政實權,於駕崩前夜密旨赦出被幽禁十年且和胤禛生死相交在軍中威望甚高的皇十三子胤祥。凡此種種都說明一個問題:皇帝在為新君胤禛安排臂膀,以使萬一在自己身後家國有變,新皇胤禛可以從容應對、安定天下。由康熙皇晚年對朝局的安排,可以看出胤禛才是皇帝屬意的繼承人。
有人說雍正篡改遺詔,奪了皇十四子的帝位:康熙臨終傳旨招十四皇子回京繼位但卻被隆科多留中不發,才使胤禛有機會問鼎皇位。我認為以康熙帝的謹慎應不會行此舉動。如果康熙屬意十四皇子為何在他從西北回京後不將其留在身邊,明知自己時日無多卻仍將他派往西北領軍,飽經風雨的康熙帝不會不明白一個遠離權力中心的儲君是不可能順利繼位的,期間難免有著不可預知的變故,十四子朝中實力較小,一旦京城有變更是鞭長莫及。至於隆科多留中詔書則更顯牽強,皇帝不會不明白隆科多與胤禛的關系,如此重要的詔書又豈會假他之手,是皇帝對隆科多的過度自信還是決策失誤?按正常程序,十四皇子官居撫遠大將軍,領軍西北,傳於軍中的詔書應由兵部下發,絕不會落入身為步軍統領的隆科多之手;按非正常程序,皇帝身旁親信護衛何其之多,只需將密詔交於其中任何一人,情形也將大不相同,難道康熙帝身旁只有一個隆科多可信任了嗎?絕對不會。我個人認為:康熙將十四皇子派往西北的真正用意是為了保護這個兒子,皇帝深知即或選定繼承人,自己身後京城也必將危機重重,將愛子派出可使其在京城變亂時置身事外,不會捲入爭儲風波,從而保其安然一生。但十四皇子卻並未理解父皇的良苦用心,處處以皇位繼承人自居,對新皇雍正絕口否認,最終釀成了自己一生的悲劇。
有人認為雍正繼位後封鎖消息,緊閉九門,秘密調集軍隊,明顯是一種心虛表現,側面證明了其皇位來歷不正,從而將此作為了雍正奪嫡的鐵證。我認為這種說法相比於篡改遺詔之說更為荒唐。眾所周知,當新舊交替之時是一個王朝各種矛盾最為尖銳、斗爭最為敏感之時,當此之時,繼位新君或主政權臣都會採取一些非常措施以最大限度的穩定朝綱、安定天下,防止各種勢力覬覦皇位;秦孝公薨於函谷關,商君衛鞅秘不發喪,而先遣太子嬴駟趕回咸陽穩定朝局、盡早繼位;秦武王東征洛陽,舉鼎身死,丞相甘茂下令封鎖消息,以武王染疾,戰事不利為名,班師咸陽,直至白起從燕國迎回新君嬴稷方始發布武王死訊。古今中外,此等事例不勝枚舉,本為安定天下之非常舉措何以至雍正皇這就成為篡位奪嫡的鐵證?此等說法未免太過荒唐。
因而從康熙皇自身性格與其晚年舉措加以推斷,胤禛是康熙帝生前選定的唯一繼承人,用其話說:「皇四子胤禛,人品貴重,深肖朕躬,必能克承大統。」因而我認為雍正繼位是名正言順的,是正位而非奪嫡。但此終歸一家之言,究竟雍正繼位真相如何,尚賴史學家與考古學家的不斷考證。
無論雍正皇正位或是奪嫡,他都沒有辜負康熙皇晚年期望,鐵腕手段整飭吏治、力排眾議銳意改革、設軍機處加強中央集權、改土歸流、攤丁入畝、管理西藏、安定邊河,治理朝政,夙興夜寐、嘔心瀝血,終使大清國富民強、府庫充盈、四夷臣服、萬國來朝,終成乾隆時期「康乾盛世」之局面。從此而論,無論其帝位來源如何,雍正皇無疑都是中國歷史上一位偉大的君主,為中國歷史發展做出了不朽的貢獻!
斯人已去,歷史無法重現,但我相信,隨著現代科技不斷進步,雍正繼位之謎終有一天會被揭開,這段隱秘的真相終會大白天下,歷史定會給我們一個真實的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