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地理人文 » 人文地理學三支柱

人文地理學三支柱

發布時間: 2021-03-13 12:46:48

『壹』 學習地理的方法

地理作為一門學科,學法上有著與其他學科許多共同點。如:科學的學習態度;勤動腦、勤動手、勤動口;耳到、眼到、口到、手到、心到等;同時還有它獨特的學法
.
一、地理學習的靈魂——地圖的利用
1、學會分類
地圖包括日照圖、統計圖表、地形剖面圖、地質圖、地理景觀圖、地理原理示意圖、地理漫畫圖、地理數據圖、地理結構圖、地理等值線圖等。
2、學會讀圖
①先讀圖的主題
②看清圖例
③注意細節
④聯系實際
3、學會變圖
①圖圖轉換(剖面圖轉換為平面圖)
②圖文轉換
4、學會用圖
①用圖歸納總結地理規律或特點
②用圖記憶
復習中國地理:可看10方面地圖,即:中國政區圖、中國地形圖、中國氣候圖(氣溫、降水量)、中國水系圖、中國資源圖(森林、礦產、水能、旅遊資源等)、中國農作物分布圖、中國工業分布圖、中國人口、民族、城市、商業中心圖、中國交通圖、中國自然保護區圖等。逐一看圖、記圖,甚至畫圖,中國地理的基本知識就掌握了。
學習世界地理:
1、要在十條線上下功夫(五條經線、五條緯線)。
2、找出十條線穿過地區的自然景觀與人文景觀。
3、在經緯度跨度不超過十度范圍內描一幅輪廓圖,說出其中的位置、自然地理特徵和人文地理特徵,並問一個為什麼?這樣你會發現你開始「腦」中有「圖」,「心」中有「理」了,地理不再是單調的文字)
二、地理學習的支柱——教材的理解
1、依綱據本,掌握地理原理、規律
①先將書讀厚:在書上作讀書筆記,加上自己的理解或找出自己的疑點
②再將書讀薄:將知識整理歸納形成主幹,構建自己的「思維導圖」。思維導圖是指用圖示的方法來表達人們頭腦中的概念、思想和理論等,是把隱性的知識顯性化、可視化,便於思考、交流與表達。它是由節點、連線組成的知識網路圖,其中節點表示概念,連線表示概念之間的聯系,用節點和連線組成的網路知識結構表示某一個主題及其層次。
2、利用課本,學會舉一反三
做到舉一反三,尋找同類地理事物的一般特點和規律。在復習中要跳出教材的局限,適當拓寬知識面,在思考問題時,有一定的鋪墊,能觸類旁通,思路靈活。
3、利用課本總結和歸納,掌握地理學習的規律。如:
區域地理(大洲或國家):位置、范圍、人口、地形、氣候、河湖、資源、工農業、交通、城市。
高中地理:分布(區位選擇)、成因、特點、問題、解決措施
、巧妙記憶地理知識
①諧音記憶法。
例:地殼中含量最豐富的自然元素:氧、硅、鋁、鐵、鈣、鈉、鉀、鎂
(養閨女,貼給哪家美?)
②口訣記憶法。
例:我國省級行政區的名稱:兩湖兩廣兩河山,五江雲貴福吉安;川西二寧青甘陝,內重台海北上天,港澳特別行政區,一國兩制已實現。

『貳』 支撐人類文明的三要素是什麼,如何理解三者在不同歷史時期的地位和作用

文明禮貌三要素

第一「接待三聲」:既有三句話要講,一是來有迎聲,就是要主動打招呼;不認識不理你;二是問有答聲,一方面人家有問題你要回答,另一方面你也不要沒話找話,有一些話怎麼說在一些窗口位置,如辦公室、總機、電話要有預案,就是要事先想好,遇到不同情況怎麼辦。比如,外部打來電話,打錯了,找的不是他要找的單位,我們怎麼回答,有素質的要說:先生對不起,這里不是你要找的公司,如果你需要我可以幫助你查一查,這是宣傳自己的一個絕好機會。會給人一個很好的印象。第三聲去有送聲,如商店的服務員對顧客。

第二、文明五句。城市的文明用語與我們企業的文明用語是不一樣的,作為一個高新技術企業,應有更高的要求,什麼不要隨地吐痰、不要罵人,這起點都很低。第一句話問候語「你好」;第二請求語,一個「請」字;第三句是感謝語「謝謝」。我們要學會感謝人家。尤其是對我們的衣食父母。第四句是抱歉語「對不起」。有沖突時,先說有好處,不吃虧。第五道別語「再見」。

第三、熱情三到。我們講禮儀目的是為了與人溝通,溝通是要形成一座橋而不是一堵牆,只講禮儀沒有熱情是不行的。

『叄』 地理的學習方法

地理:
作為一門學科,學法上有著與其他學科許多共同點。如:科學的學習態度;勤動腦、勤動手、勤動口;耳到、眼到、口到、手到、心到等;同時還有它獨特的學法。其實我們一直強調的就是科學的學習方法的思維方法。
一、地理學習的靈魂——地圖的利用
1、學會分類地圖包括日照圖、統計圖表、地形剖面圖、地質圖、地理景觀圖、地理原理示意圖、地理漫畫圖、地理數據圖、地理結構圖、地理等值線圖等。
2、學會讀圖①先讀圖的主題②看清圖例③注意細節④聯系實際
3、學會變圖①圖圖轉換(剖面圖轉換為平面圖)②圖文轉換
4、學會用圖①用圖歸納總結地理規律或特點②用圖記憶中國地理:可看這幾方面的地圖,即:中國政區圖、中國地形圖、中國氣候圖(氣溫、降水量)、中國水系圖、中國資源圖(森林、礦產、水能、旅遊資源等)、中國農作物分布圖、中國工業分布圖、中國人口、民族、城市、商業中心圖、中國交通圖、中國自然保護區圖等。逐一看圖、記圖,甚至畫圖,中國地理的基本知識就掌握了。學習世界地理:
1、要在十條線上下功夫(五條經線、五條緯線)。
2、找出十條線穿過地區的自然景觀與人文景觀。
3、在經緯度跨度不超過十度范圍內描一幅輪廓圖,說出其中的位置、自然地理特徵和人文地理特徵,並問一個為什麼?這樣你會發現你開始「腦」中有「圖」,「心」中有「理」了,地理不再是單調的文字。
二、地理學習的支柱——教材的理解
1、依綱據本,掌握地理原理、規律
①先將書讀厚:在書上作讀書筆記,加上自己的理解或找出自己的疑點
②再將書讀薄:將知識整理歸納形成主幹,構建自己的「思維導圖」。
2、利用課本,學會舉一反三做到舉一反三,尋找同類地理事物的一般特點和規律。
3、利用課本總結和歸納,掌握地理學習的規律。如:
區域地理(大洲或國家):位置、范圍、人口、地形、氣候、河湖、資源、工農業、交通、城市。
相信經過努力,同學們一定會喜愛地理並學好地理的。

總之,是個積累的過程,你了解的越多,學習就越好,所以多記憶,選擇自己的學習方法。祝學習成功!

『肆』 跪求一篇(人文地理專題講座學習心得) 字數500以上 最好在1000字左右

人文地理專題講座--文化景觀 2005-4-29 10:29:28 433
1、文化景觀在人文地理學中的地位與意義:

文化地理學是人文地理學的一個分支學科,研究人類各種文化現象的空間分布、地域組合及文化區形成、發展、演變規律(李慕寒等,1995,第2頁),探討文化事物和現象的形成及發展與地理環境的關系。喬丹和羅文垂(Jordan&Rowntree)認為文化地理學有五大主題,即文化源地與文化擴散、文化生態、文化整合、文化區和文化景觀。

2景觀內涵的嬗變與豐富:

宗教題材繪畫的背景(陪襯)到風景畫(主角)到建築到社會科學、自然科學的借鑒、引入,賦予其新的豐富的內涵,如地理學家、文學家等。

景觀一詞來源於德文landschaft,指風景畫,指景物、景色。後被引入地理學,表達地域綜合體。基於地理現象有兩大類:自然現象與人文現象,景觀相應分為自然景觀與人文景觀。

7.2.人文景觀(文化景觀)

景觀的研究始於德國近代地理學。德國地理學家拉采爾首次注意文化景觀的研究。美國人文地理學家索爾(蘇爾)主張文化景觀是人文地理的核心。對其概念索爾、李旭旦等給出了不同的解釋,本書做一綜合(43頁)。

2、景觀與文化景觀研究的歷史發展

景觀一詞來自德語,原意是指風景、景物。自從景觀一詞被引入地理學後,就被賦予了特殊含義,即指地球表面各種地理事象的綜合體。景觀可以分成兩大類,即自然景觀和文化景觀(也稱人文景觀)。自然景觀指完全未受直接的人類活動影響或受這種影響的程度很小的自然綜合體。文化景觀是指居住在地球上的人類集團為滿足社會經濟需要所創造的景觀,如農田、城市、荒漠中的綠洲等。

早在1885年,溫默(Wimmer,J)在《歷史景觀學》一書中指出,應把注意力集中於景觀的全貌。拉采爾(Ratzel,F,1844-1904)在《人類地理學》、《民族學》等著作中第一個系統地說明文化景觀概念(他較多地稱為歷史景觀)。把景觀作為地理概念在1906年以後就被普遍採用了。施呂特爾(Schluter,O,1872-1952)於1906年在慕尼黑大學任職演說中提出,地理學者應著眼於地球表面可以通過感官覺察到的事物,著眼於這種感覺——景觀的整體;把景觀作為地理學的主題將給地理學一個合乎邏輯的定義;探討人類創造的景觀(即文化景觀)的變化過程是地理學的主要任務(詹姆斯和馬丁,1989,第219頁)。帕薩格(Passarge,S,1867-1958)不僅在小區域的詳細考察方面,並且在全球范圍內對景觀學作出了貢獻(詹姆斯和馬丁,1989,第224頁)。他反對把景觀作個別的描述,認為必須把景觀看作一種類型;把一種景觀類型看作一種空間體系,即相關要素的集合體;主張劃分景觀類型的最好指標是植被,他據此劃分了地球上的景觀帶(《地球景觀帶:自然與文化》);1913年他創立了「景觀地理學」一詞;於20年代出版了《景觀學基礎》(3卷本)、《比較景觀學》等巨著,提出了城市景觀、空間景觀等概念,成為著名的景觀地理學家。

本世紀20年代,「文化景觀」一詞在地理學中已經被廣泛使用,這與蘇爾(Sauer,CO,1889-1975)創立的文化景觀學派是分不開的。他的「景觀的形態」繼承了施呂特爾和帕薩格的思想,主張用實際觀察地面景觀來研究地理特徵;他在1927年發表的「文化地理學的近今發展」一文中給出了一個簡單而容易使人誤解的文化景觀定義,即文化景觀是「附加在自然景觀上的各種人類活動形態」(DeBlij,HJ,1986,P142)。1931年蘇聯著名景觀學家貝爾格(Berg,LS,1876-1950)發表了《蘇聯景觀地帶》一書,認為景觀「是佔有一定地域並相互聯系的一組環境要素(地方氣象、地形、土壤、植物和動物)所組成的統一體,並認為景觀是地理學的主要研究對象。1939年生物地理學家特羅爾(Troll,C)提出了「景觀生態學」概念,把景觀學與生態學結合起來,推動了景觀理論的發展。

二戰以後,德國地理學者重視研究社會地理學,認為社會地理學的目的在於解釋文化景觀,明確主張景觀變化的主力是人類集團的態度、目的和技能。1964年勞滕扎克(Lautensack,H,1886-1971)在研究伊比利亞半島時,對作為一個連續統一體(半島)的各地段的景觀變化進行了研究,結果發現:半島的連續性景觀變化是緯度、高度、距海路程以及最近海岸的方向4個變數的函數。這種「更為精確的分析方法為景觀學提出了新的方向」,「就是這種創新的方向使得區域地理(景觀學)成為大多數德國學者的中心旨趣」(詹姆斯,1989,第230頁)。

在美國,斯賓塞(Spencer,JE,1907-)和霍華斯(Horvath,RJ)、喬丹(Jordan,TG,1938)、德伯里(DeBlij,HJ,)等人分別從農業、文化、行為角度研究了文化景觀。1986年德伯里在《人文地理學:文化、社會與空間》一書中給出了文化景觀的廣義定義,即「文化景觀包括人類對自然景觀的所有可辨認出的改變,包括對地球表面及生物圈的種種改變」(DeBlij,HJ,1986,P142)。沃姆斯利(Walmsley,DJ)和劉易斯(Lewis,GJ)把景觀看作是人們周圍能見到的連續平面,它是人類利用環境的一種產物。我國已故著名人文地理學家李旭旦教授認為,「文化景觀是地球表面文化現象的復合體,它反映了一個地區的地理特徵」(李旭旦,1984,第223頁)。

2文化景觀在人文地理學中的地位及研究內容

喬丹等人認為,由於文化景觀反映了創造景觀的獨特文化,因而景觀是文化的一面鏡子。文化地理學者通過觀察、研究某地的文化景觀,可以獲得關於該處人類集團的許多有用信息。基於這一原因,有的地理學者把文化景觀研究看成是地理學的核心,地理學的中心課題;國內有人把文化景觀研究看成是人文地理學的三大支柱之一。[15]由於蘇爾等人的努力,創立了地理學中的一個重要流派——景觀學派。文化景觀之所以會成為人文地理學特別是文化地理學的一個研究主題,也許部分原因就在於文化景觀較形象地反映了人類最基本的需求,即衣、食、住、行和娛樂。文化景觀也反映了人類集團改造世界的態度。此外,文化景觀還包含著有關文化起源、文化傳播和文化發展諸方面有價值的證據。因此,研究文化景觀不僅要對文化景觀的演變過程作全面分析,而且要對景觀的形態、構成、特徵及其反映的文化特徵進行探討,甚至還要探討如何引導文化景觀建設,使之向和諧的方向發展。由於文化景觀是地球表面各種文化現象所組成的統一體,它的構成非常復雜,既包括景觀賴以存在的物質基礎,又包括景觀構成的主體,即人文因素。景觀的物質外貌,如聚落的形態與格局、土地利用劃分的現狀與配置、建築物的式樣風格、人類活動的形式等,是表現文化景觀的最重要因素。

目前,國外大多數學者對文化景觀的研究主要集中在三個方面,即聚落型式、土地利用類型和建築。研究聚落型式時,文化地理學者描述並解釋當地居民建造的房屋、道路及其它建築物布局的空間差異。土地利用類型反映了人們劃分土地的方式,人們把土地劃分成經濟用地和社會用地等。從全球來看,土地利用類型的地區差異極大,包括從綜合經營的大農場,到僅有成百上千塊相互隔離、規模很小土地的家庭經營農場,也包括美國郊區私人擁有的、用籬笆圍起來的一塊塊土地、到城市的公共廣場。在文化景觀中可以區分出兩大類建築,即民間建築和職業建築。前者指沒有職業建築師的幫助而建成的所有建築物,其建築風格和建築方法來源於民間文化。後者則在不同的技術水平上反映了其文化特徵,如職業建築師設計的摩天大樓和大量的可移動房屋的存在反映了北美的物質文化和生活方式。

3文化景觀的主要研究方向

31文化景觀構成

文化景觀存在於地球表面,並占據一定的地理空間。自然因素為人類物質文化景觀的建立和發展提供了各種條件;自然因素本身的獨特組合能構成奇特的自然旅遊景觀,在此基礎上形成獨特的文化景觀;自然環境具有地帶性特徵,使文化景觀中的許多人文要素(如民居等)具有明顯的地帶性。構成文化景觀的自然因素包括地貌、動植物、水文、氣候和土壤等,各種因素在景觀形成中的作用中不相同。地貌條件常常對景觀的宏觀特徵產生巨大的作用,影響到景觀的人文化程度。岩石圈是文化景觀的各要素相互作用的場所,是文化景觀賴以存在的基礎。而在森林景觀、草原景觀、鄉村田園景觀、園林景觀中,生物因素是文化景觀中最鮮明的要素之一。

文化景觀構成中的人文要素包括兩類,即物質因素和非物質因素。物質因素是指具有色彩和形態,可以被人們肉眼感覺到的有形的人文因素,包括聚落、人物、服飾、街道、交通工具、栽培植物、馴化動物等。其中聚落最顯而易見,是文化景觀的核心。農村聚落的規模和密度反映了農村地區人口密度及人口分布特徵,也反映了民族的生產生活習慣、區域文化特色、經濟發展水平、土地利用狀況和農業生產結構。依據物質因素的活動性程度可將其劃分為活動性因素和相對穩定因素。活動性因素主要包括人、馴養的動物、交通工具等;相對穩定因素則主要指文物古跡以及其它具有固定位置的建築物。非特質因素不被人們直接感知的、無形的,但對景觀的發展有重大作用的人文因素,包括思想意識、生活方式、風俗習慣、宗教信仰、審美觀、道德觀、政治因素、生產關系等。對這些因素進行研究,可以透過文化景觀的物質外貌,深入文化景觀內部,探究「景」中之「意」、「景」中之「情」,並與具體物質景觀相呼應,使文化景觀的研究不斷深入。

除此之外,文化景觀還有一種凌駕於各物質因素和非物質因素之上、可以感覺到但難以表達出來的「氣氛」,它象區域個性一樣是一種抽象的感覺,是文化景觀構成的非物質成分。英國的哥德曼(Gottmann,I)教授在《歐洲地理》(1969)一書中寫道:「……一個區域要和它的四周區別開來,除了需要突出的山水、語言和技藝外,還必須有一種基於某種宗教教義、社會觀念、政治模式(有時是三者的結合)的強烈信仰。因此,區域化必須以景象作為基礎,每一個社會都有它的特有景象,一種和它的鄰區稍稍不同的標記……」。

32文化景觀的發展

文化景觀是不斷發展變化的,其發展變化服從於其自身的發展規律。文化景觀的形成是一個漫長的過程,每一個時代都對文化景觀有所貢獻,當然每個時代的人都是按照其文化標准對景觀施加影響的。由於民族遷移等因素,一地文化景觀往往並非由一個民族創造的。美國地理學家惠特爾西(Whittlesey,DS,1890-1956)在1929年曾提出「人類佔用說」,認為地理學不應是研究人類對環境的適應,而是要去描述和解釋人類的居住空間,研究一個地區人類社會佔用的歷史演變過程,並稱為「相繼佔用」。文化景觀源於農業,人類農業最早發展的地區成為文化源地,全球五大古文明中心莫不如此。斯賓塞(Spencer,JE)和霍華斯(Horvath,RJ)1963年在《農業的起源》一書中研究了三個近代農業區——美國玉米帶、菲律賓椰棕區和馬來西亞橡膠區——的發展與文化變遷,得出了形成這些農業文化景觀的六個要素:心理要素(對環境的感應與反映)、政治要素(對土地的配置與區劃)、歷史要素(民族、語言、宗教與習俗)、技術要素(利用土地的工具與能力)、農藝要素(品種與耕作方法的改良等)、經濟要素(供求規律與利潤等)。對這些要素進行綜合分析,就可以劃分出農業文化區。

33文化景觀類型的劃分

對於文化景觀類型劃分的原則尚未取得一致的看法,國內一些學者對此作了探討。金其銘等於1985年在劃分江蘇省高淳縣的文化景觀類型時,採用的劃分原則有:文化景觀產生的基礎(自然環境、人口密度與分布等)具有相似性;具有基本相同的發生發展過程;文化現狀特點相似;經濟和社會文化的今後建設方向大致相同。董新於1990年提出劃分鄉村文化景觀的五條原則,即相關原則、同質原則、外觀一致性原則、共時原則、發生演化一致原則。由於文化景觀的構成復雜,分類的方法很多。如根據可視性可以把文化景觀分為物質文化景觀和非

物質文化景觀;根據人口密集程度、就業構成、建築物密集城市等可以把文化景觀劃分為農村聚落景觀、人口景觀、政治景觀、語言景觀、宗教景觀、建築景觀、流行文化景觀、城市景觀等較具體的類型。筆者認為,在劃分文化景觀類型時應注意以下幾點。首先,不能把劃分自然景觀的方法套用到文化景觀上。雖然文化景觀與自然景觀有密切的發生學關系,且都屬於地理綜合體,但在組成要素上前者以人文因素為主,後者為純自然要素,故不可能相互套用,文化景觀應該有其獨特的劃分方法。但是,由於人們對文化景觀概念的認識有差異,對文化景觀的劃分原則和劃分方法存在不同的看法。

其次,文化景觀的劃分必須採取定量和主觀感知相結合的方法。景觀的劃分本身具有一定的主觀性。因此,必須採取定量與主觀感知相結合的方法,即把影響區域文化景觀的主要組成要素以量的規定性來加以限定,結合主觀感知,從而劃分出不同的文化景觀來。再次,劃分文化景觀要注意景觀要素在組合上的相關性。文化景觀是自然因素與人文因素的綜合統一體,在空間上應視為一個整體。盡管聚落是文化景觀最顯而易見的部分,但它並非孤立存在,它必然與景觀的其它要素構成一個統一的整體。在農村地區,農村聚落與另一種文化景觀要素土地利用結合成一個統一體。在我國農村地區,山區與平原的文化景觀迥異,耕作區與牧區、林區的文化景觀也截然不同。江南水鄉磚瓦結構住宅,屋旁有雜樹竹林、村前有河溝池塘,小村莊散布在一望無際的稻田之中,拱橋……構成了特有的統一的水鄉農村文化景觀畫面。這種畫面如果沒有水網、拱橋、稻田,就不是水鄉農村文化景觀了。

34文化景觀的解釋

對文化景觀進行解釋是文化景觀研究的一個重要方面。盡管文化景觀是由作為整體的人類的影響而產生的,但它卻可以由單獨的人以其特有的方式加以解釋。例如,可以賦予景觀以象徵性的評價標准,而這種評價標准又能依次產生一些令人信服的結果。與此類似,如何解釋景觀也反映了有關人員的評價標准和態度。例如,資本家可以從金錢角度解釋景觀,藝術家可以從美學角度解釋景觀,科學家可以從生態角度解釋景觀,社會活動家可以從混亂和非公正解釋景觀。[14]目前,對文化景觀的解釋主要有四種模型。1畫家式模型。它擅長於描述世界,且這種描述具有相當真實的政治後果。但該模型僅局限於歐洲。2民間景觀起源模型。其長處在於它能提供詳細的描述和景觀的歷史,但它難以揭示社會再生產和變革時景觀是如何被利用的。3書本模型。在該模型中,文化被看作是一系列相互聯系的交流符號,景觀被看成是文化的、政治的價值觀得以交流的許多文化書本的一本。該模型的長處在於,它既保持了景觀是一種物質現象的定義,又看到了景觀得以產生和變遷的社會過程。但在許多情況下,該模型所假定的復雜的書內聯系很難探索。4劇本作法模型。它把景觀解釋成劇院,它在捕捉市民宗教儀式的可見的、常規的性質上很有作用,但建立在戲劇比喻上的人類動力模型可能因戲劇腳本和角色表演的固有概念而受到局限(Duncan,1995,P414-415)。GJ劉易斯假定,所有的人均以類似的方式體驗環境且對環境的反應可由社會和文化進行傳輸。之後,他提出了景觀解釋和研究的七條原則[14],即1景觀是文化的線索,可以提供占據景觀的人的類型的證據;2景觀的所有要素都反映文化,從這個意義上講,所有要素同等重要;3通常被看作理所當然的普通景觀很難通過傳統的學術方法進行研究,因而需要新方法,如人文主義觀點所提供的那些方法;4考察景觀的意義需要考察該景觀的歷史;5某一文化景觀的各要素只有放在其地理背景中進行研究才有意義;6因為絕大多數文化景觀與自然環境關系密切,所以景觀的解釋依賴於對該處自然景觀的認識;7景觀中的幾乎全部客體都可以傳輸某種信息,盡管不一定以明顯的方式傳輸。

35文化景觀的應用研究

本世紀70年代以來,全球性的生態惡化、資源短缺、人口激增等問題日益嚴重,景觀生態研究受到重視。美國、荷蘭等國在景觀生態設計方面做了大量工作。[11]我國的景貴和、傅伯傑等學者在景觀生態和生態規劃方面取得了一些成果。[16,17]此外,文化景觀的經濟價值和生態價值受到了相當的重視,在旅遊開發、區域規劃與城市規劃、農業發展、環境保護等領域已經得到開發利用,取得了較好的經濟效益和社會效益。國內外學者對文化景觀的保護已經達成了共識,尤其是在城市規劃中。我國著名生態學家馬世駿等提出的復合生態系統[18]及生態工程理論為城市景觀規劃提供了新的思路。宗躍光把文化景觀論、景觀生態應用於城市規劃,認為城市景觀規劃將實現四種轉變,即由物理規劃向生態規劃的轉變,土地利用規劃向景觀功能單元規劃的轉變,由點線規劃向景觀網路規劃的轉變,由靜態規劃向動態規劃的轉變。

7.文化景觀

7.3.關於文化景觀含義的拓展與解釋

7.3.1.聚落是最重要的文化景觀。

包括生產與生活設施,內容豐富,反映的人地關系全面。是文化景觀的典型、縮影、載體。

7.3.2.自然條件、自然景觀是基礎。

自然條件對文化景觀的物質內容的基礎作用,同時對文化景觀的形成的潛移默化的背景影響。

7.3.3.人文因素是文化景觀主體(自然是被動的,人是主動的;自然變化慢,人文變化快)

7.3.4.文化景物(物質因素)是文化景觀軀干(形),非物質因素是血肉(神)

文化景觀的外在形式、物質原料組成、裝飾色彩等,是物質的,而其所反映的價值趨向、折射的追求等內在的含義與意義,是文化景觀的神、氣所在。

文章閱讀:

文章1

讀者2002、23期《風格與耐性》、劉元舉《我的家在哪裡》灕江出版社。

文章2

2002、22期《大師的敗筆》、梅資《新華日報》 2002年8月31日

評價:城市規劃專業的優勢,或者說要塑造的優勢的城市軟體、內涵的側重,以及在此基礎上的軟硬並舉、兼施和整合。

7.3.5.文化各因素要個別分析,又要綜合考慮;既有獨立性,又有依賴性,形成景觀綜合體

7.3.6.文化景觀反映人地關系

7.3.7.文化景觀有地域分異,又有時間變化。

美國地理學家惠特爾西的「文化史層」(sequent occupance)。景觀的時空動態變化要求景觀生態、景觀保護、景觀規劃。如果說,文化景觀反映人地關系,那麼,「文化史層」反映動態人地關系,反映人地關系的動態變化。有時,文化景觀由於演進的連續性,形成了很集中的景觀動態變化,如廣州市的「千年古道」、不同時代的北京城,但共多的時候,研究「文化史層」,形成「文化史層」,或者說,從「文化史層」角度研究文化,可能要進行跨時空聯系、集中,如聚落、城市的縱向演進。(詳細內容見最後一章的第三節 文化景觀研究與文化景觀建設)。

從文化景觀到文化史層,從靜態人地關繫到動態人地關系,從瞬間、或時代性的「照片」到歷史「連續劇」,從文明的碎片到文明整體,反映人地關系的演化與組合,反映文明的演進,社會的「進化」。

以下資料來源:徐州師范大學淮海發展研究院 徐州市規劃設計院 豐縣縣城舊城區人口容量與結構調整研究

『伍』 大叔,現代科技的三大支柱分別是哪三種啊。

現代科技的三大支柱分別是:能源、信息、材料。

1、能源:是向自然界提供能量轉化的物質(礦物質能源,核物理能源,大氣環流能源,地理性能源),是人類活動的物質基礎。

2、信息:泛指人類社會傳播的一切內容,人通過獲得、識別自然界和社會的不同信息來區別不同事物,得以認識和改造世界,在一切通訊和控制系統中,信息是一種普遍聯系的形式。

3、材料是人類用於製造物品、器件、構件、機器或其他產品的那些物質,材料是物質,但不是所有物質都可以稱為材料,如燃料和化學原料、工業化學品、食物和葯物等。

(5)人文地理學三支柱擴展閱讀:

世界科技界一致公認,當前材料、能源、信息是現代科技的三大支柱,它會將人類物質文明推向新的階段,其中材料是各行各業的基礎。日常生活用品、國民經濟發展均離不開材料(建築、交通、軍工、航空航天、海洋、冶金、機械、化工等領域)。

世界上在材料領域的競爭十分激烈,提高現有材料的性能和開發新型材料正迫在眉睫,雖然我國金屬材料從產量上已成為世界上的材料大國,但是從生產技術水平、質量等方面還和世界先進水平有很大差距,還不屬於材料強國。

因此,在未來的很長一段時間內,迫切需要大量材料科技方面的高級人才。

『陸』 人文地理

秦皇島市屬於河北省管轄,為我國對外開放的沿海城市,總面積7812.4km2,人口262.93萬,其中市區人口67.31萬,轄海港、北戴河、山海關三區及昌黎、撫寧、盧龍和青龍四縣。秦皇島市居民以漢族為主(85.52%),其餘有滿、回、朝鮮、蒙古、壯、苗、瑤、達斡爾、錫伯、土家等37個少數民族(秦皇島市年鑒編纂委員會,1999)。

公元215年,秦始皇東巡至碣石,刻《碣石門辭》,派燕人盧生入海求仙,曾駐蹕於此,由此得名秦皇島。據清乾隆21年《臨榆縣志》載:「秦皇島距城西南二十五里,又入海一里,四面皆水,惟島居中。」

自遠古時代起,就有人類在秦皇島活動,創造了燦爛的文化。1981年考古發現,在撫寧縣山羊寨和昌黎縣杏樹園兩地先後發現了20萬年前的古人類活動遺跡,從遺址中發現了6枚石片。在冀東至碣石一帶沿海地區也發現了多處古人類遺跡。到了舊石器時代晚期的「山頂洞人」,他們已經能夠利用在濱海地帶拾取的海蚶貝殼加工成裝飾品.對海洋取得了初步的認識。到了新石器時代,人類活動更為頻繁,生產工具也有很大的改進。從發現的新石器遺址來看,已「刳木為舟,剡木為輯」,從事半漁獵和半農耕的生活,並出現了沿渤海北岸的近海航行。龍山文化對秦皇島地區也有很大的影響。1978~1980年.在山海關東門外郊區發現約4000年前的黑陶碎片和較完整的陶鬲、陶豆、陶壺、陶罐和三足鼎等文化遺存。這些說明,當時秦皇島一帶人類活動相當頻繁,從陸地逐漸向海洋進發,沿著渤海西岸進行文化交流和傳播。

到商、周時期,秦皇島地區屬孤竹,當時孤竹人民同黃河流域的中華華夏族往來頻繁,進行著各種物質與文化的交流,並向紂王納貢海產品、牲畜、粟類等,當時秦皇島已成為海陸交通要道。春秋戰國時屬燕,它是渤海北岸的一個小國,常受到北部及西部地區的少數游牧部落的侵擾,因此常求救於中原諸國,齊桓公北伐救燕就是之一。當時水上交通已相當發達,並出現了著名的碣石海港。在後來的幾個朝代多次更主,西漢屬幽州右北郡,東漢、魏、晉時屬遼西郡,南北朝時屬平州遼西郡、北平郡,隋時分屬北平郡、遼西郡,唐時分屬河北道的平州、營州,金時屬中書省的永平路和遼陽行省的大寧路,明、清屬永平府,中華民國時屬河北省和熱河省(秦皇島市地名辦公室,1986)。

新中國成立後,設立了秦皇島市,該市的工業、農業和商業得到了快速的發展,為國民經濟的發展作出了重要的貢獻。到1985年,已經形成以玻璃為支柱的建材工業,以橋梁、機械設備製造為支柱的機械工業,以罐頭酒類生產為支柱的食品工業的三大優勢產業。1998年該市國內總產值達249.5億元。秦皇島是我國最大的能源輸出港,系中央直屬港;1996年吞吐量達8311萬t,僅次於上海港,在中國大陸沿海各港口中居第2位。秦皇島市水陸交通發達.大秦鐵路和京沈鐵路交會於此,有通往我國各重要港口的客輪,有17條國內航線,公路交通網更是四通八達。該市還有一種很重要的經濟發展資源,即旅遊資源,境內的自然景觀和人文景觀都很豐富。近幾十年來,教育事業發展很快,建立了多所高.中等院校,為該市培養了大量的科技及管理人才,大大加速了經濟發展。秦皇島市已成為我國對外開放的重要的旅遊、港口城市。

『柒』 地理問題

一、黃河三角洲建抄設高效生態經濟區的條件:
1.處在河流三角洲地區,地形平整,有利於規模化產業化發展;
2.處在溫帶季風氣候區,氣候濕潤;
3.靠近海洋,交通便利,且水運成本較低;
4.北連京津唐地區,南近長江三角洲,東與日本韓國隔海相望,市場廣大;
5.地處山東,毗連京津,靠近北方經濟中心,經濟發展基礎較好,而且技術條件優異。

二、西北區為我國生態環境最為脆弱地區的主要因素及原因。
1.西北地區地處內陸,不易受季風影響,為溫帶大陸性氣候,降水稀少,從而不利於植被的生長,由此導致生態脆弱;
2.西北地區經濟發展水平滯後,人們的生產經營方式常常是粗放式經營,過度放牧,濫砍亂伐現象嚴重,生態嚴重失去平衡;
3.西北地區資源豐富,在開采資源過程中不注意保護環境,加上資源的過度開發,帶來環境的嚴重惡化。

這是根據我初高中學過的地理知識來回答的,希望能幫到你。

『捌』 如何學好地理

地理是一門綜合學科。首先要感興趣,看個人方向感強不強。其次是多拿地圖看,要仔細用心看,初中時候對地理的認識程度直接影響到高中,所以如果你在初中就該多下功夫。
如果你在高中,主要困難還是自然地理(大部分人)。這就需要你在看地圖的時候記住各大洲的主要國家的輪廓和經緯度,通過這些判斷對了地方才能進行下一步;然後記住各大洲的主要地勢;再次記住有關氣候的那幾句話,都是套話。
中國地理要記住每個省的輪廓,經緯度,結合地形和氣候的語言進一步說明就行。
人文地理就是死記硬背,各主要國家的風土人情,記住了就行。

『玖』 人文地理概況包括哪些內容

首先是分析自然狀況(氣候、土壤、水文、地質等)
其次是分析經濟狀況(產業結構、產業類型、支柱產業等)
第三是分析歷史文化狀況(此部分是重點。)
建議你劃定個時間段來分析。

『拾』 地理問題美國的三大支柱產業是什麼中

我想想......一個是汽車製造業,一個是信息技術,還有一個......不知道服務業算不算......(話說捕鯨業也曾是美國的支柱產業....扯遠了……)附張網路圖,很抱歉沒有幫上你的忙.....ಠ_ಠ

熱點內容
鹿特丹港國家地理 發布:2021-03-15 14:26:00 瀏覽:571
地理八年級主要的氣候類型 發布:2021-03-15 14:24:09 瀏覽:219
戴旭龍中國地質大學武漢 發布:2021-03-15 14:19:37 瀏覽:408
地理因素對中國文化的影響 發布:2021-03-15 14:18:30 瀏覽:724
高中地理全解世界地理 發布:2021-03-15 14:16:36 瀏覽:425
工地質檢具體幹些什麼 發布:2021-03-15 14:15:00 瀏覽:4
東南大學工程地質考試卷 發布:2021-03-15 14:13:41 瀏覽:840
中國地質大學自動取票機 發布:2021-03-15 14:13:15 瀏覽:779
曾文武漢地質大學 發布:2021-03-15 14:11:33 瀏覽:563
中國冶金地質總局地球物理勘察院官網 發布:2021-03-15 14:10:10 瀏覽:86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