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生產力布局經濟地理
❶ 中國第一二三產業經濟地理分布狀況
不知道你是不是抄中學生,關於襲這個問題,在中學地理中並不需要掌握精確的數字,只要從分布趨勢上了解一下即可,尤其是第三產業的規律。簡單說,經濟越發達的地區,第三產業比例越高,經濟落後的地區,一二產業比例偏高。所以在我國東部與中西部地區對比中,東部地區經濟發達,其主要特徵是第三產業比例最高;中西部地區經濟基礎相對薄弱,一二產業比例高於東部地區。如果涉及到了小尺度的具體區域,那就要具體問題具體分析了,無法用一兩句話概述了。
❷ 什麼是生產力布局地理惰性
生產力布局亦稱生產力配置,是指生產力在地理位置上的分布和配置,即在一定范圍內(國家、地區、城市等)生產力系統的空間分布與組合。生產力布局是一個由點、線、面、網組成的多層次、多側面、縱橫交織的網路系統。生產力布局包括工業布局、農業布局和交通運輸布局等,它們又決定著我國三大產業的布局。
生產力布局與其所在地區有著密切關系。一方面,生產力布局要依託所在的地區,必須與所依託空間的資源環境、經濟社會發展狀況相適應。由於各地區之問地理位置、自然條件以及經濟社會發展水平不同,生產力布局受各地區具體條件影響很大,各地區之間自然資源和社會經濟資源的地域差異使各地區相應取得排他性優勢,從而使得生產力布局具有鮮明的地域特點。這也是在具體制訂和實施生產力布局時,強調因地制宜原則的根本原因。另一方面,生產力布局一旦形成,又對所在地區甚至更大范圍區域的社會、經濟、生態產生重大影響。從經濟角度看,生產力的合理布局,可以充分發揮地區優勢,直接帶動地區經濟增長,加強區際協作;從社會效益來看,產業活動能夠提供就業機會,增進社會福利,促進社會全面進步;從生態效益來看,生產力布局對自然資源特別是再生資源的保持、保護,對生態系統平衡都有著重要影響。可見,合理的生產力布局是促進地區經濟增長、提高地區可持續能力的重要途徑;相反,違背規律的生產力布局將導致經濟損失、社會退步、環境惡化的惡果,甚至帶來災難。
❸ 分析中國第一二三產業的經濟地理分布現狀。並分析形成這種分布格局的原因。
不知道你是不是中學生,關於這個問題,在中學地理中並不需要掌握精確的數字,只要從分布趨勢上了解一下即可,尤其是第三產業的規律。簡單說,經濟越發達的地區,第三產業比例越高,經濟落後的地區,一二產業比例偏高。所以在我國東部與中西部地區對比中,東部地區經濟發達,其主要特徵是第三產業比例最高;中西部地區經濟基礎相對薄弱,一二產業比例高於東部地區。如果涉及到了小尺度的具體區域,那就要具體問題具體分析了,無法用一兩句話概述了。
下面的內容可能能夠提供一些基本思路,但如果要寫分析報告,那麼恐怕需要精確的數字,這可以在網上查詢,應該不難。
三個經濟帶的劃分及經濟差異
(1)劃分為東部、中部、西部三個經濟帶(暫未包括港澳台)
東部(遼、冀、京、津、魯、蘇、滬、浙、閩、粵、桂、瓊)
中部(黑、吉、內蒙古、晉、豫、皖、鄂、湘、贛)
西部(新、甘、青、藏、寧、陝、川、渝、貴、雲)
(2)經濟差異:
A.社會經濟發展水平:東部經濟最發達,中部其次,西部較落後;
B.經濟發展速度:東部最快,中部次之,西部較慢
產生三個經濟帶經濟差異的原因
一、自然原因:
(1)氣候地貌:東部氣候濕潤,雨熱同期,地勢低平;中西部多乾旱及高寒區,海拔較高;
(2)地理區位:東部面向海洋,開放性及交通條件好;中西部距海遠,比較閉塞。
二、社會和經濟原因:
(1)產業結構:東部第二、三產業比重都遠大於第一產業,農村工業化及城鎮化程度高,生產力水平高;
(2)民族心理:東部地區思想觀念比較開放,有較強的危機感和緊迫感;
(3)歷史基礎:我國近代及解放前夕的工業主要集中在東部沿海的長江三角洲、遼寧、天津、青島、廣州及中部的武漢、太原等地,廣大內陸地區極少;
(4)開放政策:我國改革開放從沿海起步,最初5個經濟特區及14個沿海開放城市均在東部沿海
東部經濟帶的特點和發展
位於沿海,基礎設施最好、城市化水平最高、科技水平最高。
1.優勢:
(1)主要農業基地(黃淮海平原、長江三角洲、珠江三角洲)及海洋水產區均在本區
(2)交通便利,集中了大多數的高速公路,鐵路四通八達,擁有全部海岸線
(3)集中了我國幾大最具實力的工業區(遼中南、京津唐、滬寧杭、珠江三角洲)
(4)經濟國際化程度高
(5)高等院校及科學家、工程師數量眾多
(6)城市分布最密集
2.存在問題:
能源、原材料不足;北方各省缺水;環境污染嚴重;大江大河下游的洪水
3.發展方向:
(1)對內發展技術、人才、信息,對外發展對外經貿和金融,建設海洋開發基地,參與國際競爭
(2)大力發展第三產業和集約化農業
(3)加強傳統工業改造,開拓高新技術產業,發展科技密集產業及高檔消費品工業
中、西部經濟帶的特點和發展
1.優勢:
(1)面積遼闊,能源和礦產豐富
(2)是主要的牧區和糧棉油糖的產區
(3)有色金屬工業及重工業發達(哈爾濱、武漢、太原、包頭、大同、鄭州、洛陽、長沙、株洲)
(4)沿邊貿易優勢較大
2.存在問題:經濟水平低,基礎落後,運輸能力差,生態環境問題較多
3.發展方向:
(1)加快發展能源、原材料加工(電力、煤炭、石油、有色金屬、礦產、建築材料)
(2)改善生態環境,退耕還林還草,保護天然林及草原,防沙治沙
(3)大力發展水利、交通、通信、電網及城市基礎設施,發揮沿邊貿易及旅遊業
(4)鞏固和發展農業基礎(糧食、經濟作物、林業、淡水漁業),西北發展綠洲農業及草原牧區建設)
西部大開發
發揮地區優勢,大力加強東西部間的經濟聯合和經濟互補
❹ 中國經濟地理的目錄
第一節經濟地理學的研究對象和學科體系
第二節經濟地理學的科學性質
第三節經濟地理學的任務和學習目的
第四節經濟地理學的研究方法 第一節影響生產力布局的因素
第二節自然條件
第三節中國的人口
第四節中國的民族 第一節生產力布局的變化發展
第二節我國生產力布局的基本原則 第一節概述
第二節種植業
第三節林業
第四節畜牧業
第五節水產業
第六節城郊農業
第七節土特產
第八節少數民族地區的農業生產
第九節我國農業存在的問題與今後發展方向 第一節概述
第二節能源工業
第三節冶金工業
第四節機械工業
第五節化學工業
第六節紡織工業
第七節電子工業
第八節傳統民族手工業
第九節少數民族地區工業的發展 第一節概述
第二節鐵路運輸
第三節水路運輸
第四節公路運輸
第五節航空運輸和管道運輸
第六節郵電事業的發展
第七節少數民族地區交通運輸和郵電事業的發展
第八節我國交通運輸與郵電事業發展戰略 第一節概述
第二節商業中心
第三節商品流通
第四節少數民族地區貿易業的發展
第五節我國商業的發展戰略 第一節概述
第二節我國的旅遊資源
第三節我國的旅遊區劃和旅遊地理分區
第四節我國少數民族旅遊地理分區
第五節旅遊資源的利用和保護以及旅遊業發展方向 第一節概述
第二節中國的城市
第三節我國農村城鎮化問題 第一節三大經濟地帶
第二節七大經濟區域與區域經濟協調發展
……
❺ 中國經濟地理的內容簡介
經濟地理學是研究生產力布局規律的科學,即研究社會生產在一定地域范圍回內空間分布答形成和發展規律的科學。
共分十章,內容包括:緒論、我國生產力布局的基本條件、我國生產力布局及其基本原則、中國農業地理、中國工業地理、中國交通運輸地理、中國商業地理、中國旅遊地理、中國城市地理、中國經濟地理分區。
《中國經濟地理》可作為大學預備班、民族班的教學用書,也可作為大、中專經濟專業的教材或教學參考書,並可供在民族地區從事經濟工作或科研工作的人士參考。
❻ 等城市,現在中國的經濟地理格局將會是怎樣
試題答案:1. C2. B 試題解析:1.根據經濟格局,①M城市代表上海是正確的;②d包括京廣內、蘭新等鐵路是正確的容;d京廣經過武漢,所以N就不可能是武漢,c可能是長江,不可能是黃河。選擇C項。2.① b經濟帶是沿海經濟地帶,發展不只是勞動力資源豐富;② 經濟最發達的是b經濟帶是正確的;③ d經濟帶是交通布局;a經濟帶技術指向型工業發達是正確的。選擇B項。
❼ 什麼是經濟地理格局
由於經濟的原因而形成的地域差異,比如歐盟,亞太經合組織,北美自由貿易區,這些就是典型的經濟地理格局,還有南方國家和北方國家!
❽ 試說明中國的位置及經濟地理評價
我國經濟地理的四個組成系統:條件與資源系統、產業系統、區域系統、戰略系統。
一、條件與資源系統篇。
區域條件與資源是影響區域形成、存在與發展的諸因素的總和。對區域條件與資源的分析是區域經濟地理學體系的重要組成部分。區域條件與資源要素囊括龐大內容,但其作用的方式不外乎3種:①直接作用,即直接轉換為區域經濟要素,參與區域經濟活動並發揮其作用;②通過影響區域經濟要素投入和經濟地域功能進而影響地域經濟的運行;③為區域經濟的存在與運動提供整體性支持或限制。基於當前各自然、社會、經濟條件的作用力的轉換,又基於「地理條件」的地學特性,在教材編排時應該有意識壓縮「自然條件」內容以適應時代發展,擴大「社會條件」內容以表達中國經濟地理的社會政治經濟聯系屬性。
二、產業系統篇。
產業發展代表著國民經濟的發展,產業經濟增長是國家經濟增長的一個函數。產業發展空間的差異性為中國經濟地理提出了許多新的議題。傳統的產業經濟地理描述都是按部門進行的,由於分類過細以致於引起了讀者的質疑。隨後學者們嘗試應用經濟地理基本特徵來描述產業,包括區域發展水平、區域發展速度、區域經濟結構、區域內部空間差異,較以前有極大地進步,但是事實上產業如果被這種固定方式所描述將難以突出地理學的特點。為此,後文對產業部分的分析基本是針對其地理問題予以展開的。當然由於各產業發展過程、產業特點、地理基礎、空間表現都有很大的不同,因此它們之間的描述也不應該相同。例如,農業地理與自然條件關系極為密切,所以可分不同生產地域類型談論農業自然條件與空間分布問題;工業地理在我國發展階段性明顯,所以從產業的空間演進及工業產業集聚2個方面描述;交通通信業地理主要表現為網路形態,所以側重於網路的形成與網路系統問題;服務業地理比較龐雜,處理方式不盡相同。
三、區域系統篇。
經濟地理學是以區域研究為基礎和出發點的,為了發展經濟地理學必須加強綜合性的區域經濟地理研究。中國作為一個經濟迅速發展和快速轉型的國家遇到了大量的區域問題,也使區域經濟地理工作者遇到了非常有利的研究環境。區域系統的研究對於分析我國區域經濟增長過程中的問題、制定適合我國及區域經濟發展的政策都有不可估量的作用。我們將從經濟區劃系統與行政區劃系統、城市系統、四大板塊與三大經濟圈、區域聯系4個方面揭示我國區域系統的基本特徵。①區劃系統(經濟區劃、行政區劃)只要有區域差異存在就將不可缺少,由於經濟發展的「慣性定律」或「馬太效應」作用,我國區域發展在相當長一段時期內仍難以縮小其差異,甚至會擴大,所以區劃研究力度應大幅度加強。②城市系統是經濟地域的核心,城市經濟地理特點往往是經濟地域的縮影,城市對經濟地域的形成發展產生重要影響。③四大板塊與三大經濟圈是我國當今區域發展與比較的基本單位,不可或缺。④區域間聯系隨著我國經濟地理區域內涵的變化將更加頻繁和多樣化。第一,區域研究在很大程度上已不在於它自身如何,而更在於它在發展過程中的聯系能力以及區際間交流合作的能力。第二,21世紀經濟地理所研究的區域是開放的,因而區域研究的著眼點不僅僅局限於區域本身,而是追求區域間的統一和整體利益的最優化。第三,區域發展不能過分強調區域的個體,而應加強優化區域系統的組合。
四、戰略系統篇。
戰略被看作是利用優勢對外部環境中的威脅和機會做出反應的過程、策略、思路、措施,是實現經濟地理完成使命和目標的手段之一。戰略研究作為一種思想方法和思維方式能夠幫助我們明確目標,組合資源,形成內力,規避風險。戰略篇里包含的問題多是其他各篇中有關戰略問題的綜合。全書從整體上都能體現對戰略的宏觀把握,但在戰略篇中體現最明顯。其一,中國經濟地理基本特徵部分,通過描述空間結構的演變提出了空間結構的調整;通過描述二元經濟結構的演變分析了二元結構的區域差異,進而提出將二元經濟結構轉化為現代經濟結構的一系列措施。其二,中國經濟地理總體戰略部分,從可持續發展戰略、協同發展戰略、知識創新戰略等探討了中國區域經濟發展與運行的特點、方式、前景。
❾ 如何理解區域發展戰略與政策對經濟地理格局塑造的影響
如何理解區域發展戰略與政策對經濟地理格局造塑造的影響?對於這個經濟格局的我組長是有影響的,經濟在不大的區域發展戰略中得到了充分的發展。
❿ 中國從傳統經濟向近代經濟變遷的地理布局是如何形成的
中國從傳統經濟向近代經濟變遷的地理布局是如何形成的
近代經濟地理是歷史地理研究中非常薄弱的部分。今年,由復旦大學歷史地理研究中心教授吳松弟主編、歷史系教授戴鞍鋼副主編,由吳松弟、戴鞍鋼、樊如森、楊偉兵等人組成的近代經濟地理團隊聯合二十餘位學者經八年撰寫的九卷本《中國近代經濟地理》已全部由華東師范大學出版社出版。
這是一部系統反映中國近代經濟地理面貌的大型專業叢書。10月29日,九卷本《中國近代經濟地理》學術座談會在復旦大學舉行。
九卷本《中國近代經濟地理》已全部由華東師范大學出版社出版。
當天,來自近代史學、經濟學、地理學等領域的十四位一流專家學者也來到了座談會現場。華東師大終身教授、城市發展研究院院長曾剛直言研究上的「跨學科」難度很大。「史學、經濟學、地理學,這三家有共同的東西,但實際上講的都是不一樣的,包括分類、專業詞彙等,符合這個學科的規律或許就不符合那個學科的規律。但《中國近代經濟地理》勇敢地融合三方視角,講述中國這段時間的格局,真的不容易。」
上海社科院經濟所研究員陸興龍表示《中國近代經濟地理》讀起來感覺親切,也感覺驚訝。「我們講經濟史,往往很少涉及經濟欠發達地區,但是《中國近代經濟地理》有大篇幅關於經濟欠發達地區的描述。此外,近代研究最難搞的就是資料。哪怕是權威統計,有些資料也會出現前後矛盾。所以《中國近代經濟地理》確實不易。」
上海社科院歷史所研究員熊月之評價《中國近代經濟地理》,「總的來說,這部書體系完備、資料翔實、徵引規范,有大面積創新,是有很高學術含量的上乘之作,是近代經濟地理開創性的優秀作品。」
復旦大學歷史系教授姜義華評價這部大著是一份大型的國情全面展現,比較台灣那套區域現代化研究,不僅空間更加完整,內容也更加全面。城市與鄉村,現代化與傳統,缺少了任何一個部分,都會使對國情的認識產生片面性。
同時,與會學者也就《中國近代經濟地理》提出建議。陝西師范大學西北環境與經濟發展研究院教授侯甬堅認為這部書最大的學術貢獻在於於闡述論證中建立了中國近代經濟地理的新格局。這新格局可以簡單概括為「從東向西、由邊向內」。「但我感覺這個概括還應該做更細致的歸納。這個新格局和1949年以後國家層面上所說的沿海和內地的關系、改革開放後三大經濟地帶之間的關系,能不能有比較好的聯系和闡述?」
上海社科院經濟所研究員沈祖煒也提出了幾點建議:「第一,現在看起來這部著作的經濟史味道偏重,地理的味道淡了一點,是不是可以更多地關注區域各個地理要素,比如氣候、土壤、江河山川等;第二,我們是分區域來論述的,那麼區域和區域之間的聯系怎樣?一個區域內部是不是也可以分成幾個小區域,這些小區域之間內部關聯如何?我覺得也可以有所加強;第三,這部書最精彩的理論基礎』港口(口岸)——腹地』還可以有所拓展;第四,希望本書大大增加自製地圖的篇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