印度地區的人文地理特徵
1. 13個地區及8個國家的自然人文地理特徵
1)位置和范圍:
①亞洲主要位於東半球和北半球,四周分別被北冰洋、太平洋、印度洋、地中海包圍。
②西北以烏拉爾山脈、烏拉爾河、裏海、大高加索山脈、黑海和土耳其海峽與歐洲為界;東北以白令海峽與北美洲為界;西南以蘇伊士運河與非洲為界;南面隔海與大洋洲相望。
(2)世界第一大洲
世界上面積最廣、跨緯度最多、東西距離最長的一個洲。按照地理方位,亞洲可分為東亞、南亞、西亞、北亞和中亞6個地區。
2、地形與河流
(1)地形:地形以山地、高原為主。地勢起伏大,四周高,中間低。
(2)河流:發源於中部山地、高原的河流,呈放射狀流向周圍的海洋,形成眾多的長河。
3、復雜的氣候
亞洲地跨寒帶、溫帶和熱帶,東、北、南三面臨海。亞洲氣候復雜多樣,季風氣候顯著,同時大陸性氣候分布廣。
4、眾多的人口
地廣人多,人口約佔世界總量的61%,東亞、東南亞和南亞是人口稠密區。其中中國、印度、印尼、巴基斯坦、孟加拉國、日本6個國家人口過億。
5、多樣的文化
亞洲大小民族共有1000多個,約佔世界民族總數的1/2。不同地區的不同民族,分別各自創造了各自的文化。其中:亞洲的黃河-長江中下游地區、印度河流域、美索不達米亞平原是三個重要的人類文明的發祥地。
6、經濟發展差異
日本是唯一的發達國家;東亞、東南亞的韓國、新加坡、馬來西亞、泰國等先後大力發展出口加工工業,推動了本國的經濟發展;西亞波斯灣沿岸國家因石油出口而成為富裕國家。
2. 中國、日本、印度、美國、俄羅斯的自然地理特點和人文地理特點
日本位於亞洲東部太平洋西岸,山地和丘陵佔百分之七十五
3. 印度人文地理
人文地理<br> <br>印度經濟以傳統耕種、現代農業、手工業、現代工業以及其支撐產業為主。全國依然有四分之一的人口溫飽無法滿足。印度擁有較充沛的外幣儲備,印度貨幣匯率穩定。 印度的軟體業居世界前列。形成了具有相當規模,輕重工業都較發達的工業體系。核能、航天初具規模,信息產業蓬勃發展。工業主要有化工,冶金,電力,石化,紡織,食品等。<br> <br>近年來,印度紡織、食品、精密儀器、汽車、軟體製造、航空和空間等新興工業發展迅速。<br> <br> 工業高度集中在少數沿海大城市。僅孟買、加爾各答和阿默達巴德所在的三個邦,工業產值佔全國70%以上。近年,工業過分集中的狀況已有所改善。目前,印度可分為五個比較重要的工業區域。<br> <br> <br>(1)以加爾各答為中心的工業區。這里是全國最早形成的工業區,近幾十年略有衰退。現工業產值僅佔全國的1/10。麻紡和機械是本區的兩大工業部門。<br> <br> <br>(2)以孟買—浦那為中心的工業區。工業產值佔全國1/6,已顯著領先於其他工業區。棉紡工業長期居優勢地位,佔全國30%。此外,機械、化工、煉油等部門在國內均有突出地位,已成為多部門的綜合性工業基地。<br> <br> <br> (3)以阿默達巴德為中心的工業區。周圍是印度主要棉花和油料產地。以傳統工業為主,棉紡織業和油脂工業在國內居首位,水泥、化工兩部門地位突出。<br> <br> <br>(4)以馬德拉斯—班加羅爾為中心的工業區。這是發展最快的工業區,規模已接近於加爾各答區。區內集中了電力、飛機製造、造船、煉油等工業部門,以及航空、電子、電機等一系列新興工業部門。<br> <br>班加羅爾是一座新興的科學城市,高科技及信息產業發展迅速,有「科技之都」、「南亞矽谷」和「印度信息技術業的麥加」等美稱。<br> <br> <br>(5)以那格浦爾為中心的工業區。這是20世紀50年代發展起來的重工業區,有印度的「魯爾區」之稱。它接近主要煤炭產地,煤和鋼鐵產量均佔全國的3/4,電力、重型機械、化工、非金屬產品等地位也很突出,是內地重要的重工業基地。<br> <br>農業作為印度最基本的經濟部門,農業人口仍然占總人口的近三分之二, 農業產值占工農業總產值的三分之二強,佔全國出口總值的三分之一以上。農村人口素質不高,農業生產技術(包括農業栽培技術和農業機械化技術)相對落後。農副產品加工技術相對落後。<br> <br>耕地面積廣,地形平坦,土壤肥沃,氣候溫暖,是亞洲耕地面積最大的國家。氣候多樣,地形有差異,利於多種作物種植。<br> <br> 如果與其它發展中國家比較,特別是考慮到印度所具備的優越自 然條件,則其農業發展速度還是較慢的,農業生產水平也是較低的。<br> <br>(1)生產技術落後。目前印度農業生產基本上仍為手工勞動,挽牛是是主要動力。<br> <br>(2)土地利用不合理,墾殖指數高而復種指數低。印度墾殖指數高達56.7%,超 過世界絕大多數國家,但因使用不合理,造成地力耗竭,大批耕地拋荒休閑。 以印度豐富的水熱資源論,農作物基本上可常年生長,但迄今大部分耕地僅 為春種和秋種兩種,夏種比例低,總的復種指數較低。<br> <br>(3)單產水平低。主 要作物中除茶葉外,其它全部低於世界平均單產水平,其中棉花僅為世界平 均單產的五分之二,玉米不足三分之一,牛的產奶量只有世界平均數的四分 之一。<br> <br>印度農作物種類很多,其中花生、棉花、甘蔗、芝麻、高粱、黃麻、 紅麻等的種植面積均居世界首位,茶、稻穀、油菜等居第二位,但大多因單 產不高,故其總產量在世界上的地位遠不如種植面積那樣突出。<br> <br>水稻:分布在降水較多的東北部及半島沿海地區(需要較多水分)。<br> <br>小麥、甘蔗:恆河平原、印度西北部(耐旱能力強,有灌溉水源)。<br> <br>棉花:德干高原西北部地區(起伏緩,降水較少)。<br> <br>黃麻:恆河三角洲,世界首位(地勢低平)。<br> <br>茶葉:布拉馬普特拉河兩岸山坡(有排水良好的低山坡)。<br> <br>人口次於中國,10.27億(2001年3月1日普查),本世紀中葉可能超過中國。印度迅速增長的人口將來肯定會成為其經濟發展的障礙,人口是世界第二位。印度是個民族、宗教眾多、文化各異的國家,是世界上「保存最完好」的「人種、宗教、語言博物館」。有10個大民族和許多小民族,印度斯坦族佔46.3%。印地語,英語同為官方語言,83%的居民信奉印度教,其次為伊斯蘭教,基督教,錫克教,佛教,耆那教等。<br> <br>交通運輸:鐵路是最大的國營部門,亦為主要運輸手段,總長度居亞洲第一位,世界第四位。近年來,公路運輸發展較快,已承擔了全國貨運量的60%,為世界最大的公路網之一。<br> <br>海運能力居世界第18位。 孟買為全國最大港口,海運的1/5和集裝箱運輸的1/2經過這里;其他重要海港有加爾各答、馬德拉斯、科欽、果阿等。<br> <br> <br>空中運輸的航線通達各大洲主要城市。全國有德里、孟買、加爾各答、馬德拉斯和特里凡特琅五個國際機場。<br> <br>新德里是印度首都,人口約1500萬,位於印度北部,東依亞穆納河,東北緊連德里舊城(沙賈漢納巴德),是全國的政治、經濟和文化中心。 也是印度鐵路與航空交通中心。還是全國的旅遊中心,名勝古跡很多,其中著名的有:聖雄甘地墓,印度門,紅堡,古特伯高塔等。<br> <br> 孟買頻臨阿拉伯海,是個天然良港,是印度第一大城市,全國工商、金融中心,西部鐵路、航空樞紐,面積603平方公里,人口1700萬。位於印度西部,瀕臨被稱為印度西部的門戶,也是印度海軍的重要基地,在印度的政治、經濟、金融、軍事、文化各方面都佔有重要地位。還是印電影製作業中心之一,被稱之為「電影城」的外景基地頗負盛名。<br> <br>加爾各答的人口1086萬,位於恆河下游支流胡格利河畔,離孟加拉灣有礙138.4公里。印度第二大城市,是印度東部最大的港口和鐵路、航空樞紐,在印度的工商業、金融、文化等方面佔有重要地位。號稱世界最大的黃麻加工中心。<br> <br>欽奈(原名馬德拉斯)人口約536萬。它東頻孟加拉灣,是印度最大的人工港,海、空、鐵路和公路均很方便,被成為印度南部的門戶。又是南印度的旅遊中心。<br> <br>海德拉巴——面積298.5平方千米,人口約427萬。該市實際上是由海德拉巴和塞康拉巴德兩個城市組成。它位於德干高原,是印度南北交通要道和印度空軍高級飛行訓練基地.<br> <br>班加羅爾 位於印度南部,是印度第六大城市,人口520萬。城市規劃整齊,市內公園眾多,風景幽雅,有「花園城市」之稱。是一座新興的科學城市,高科技及信息產業發展迅速,有「科技之都」、「南亞矽谷」和「印度信息技術業的麥加」等美稱。
4. 跪求中國、日本、印度、美國、俄羅斯這五個國家的自然地理特點和人文地理特點
日本:
⑴ 自然地理特徵
①東亞島國,由北海道、本州、四國、九州四大島及一些小島組成,形似一張弓,東京是搭箭的交點,似乎要射向太平洋
②面積狹小,人口稠密,人口超億的國家
③海岸曲折,港灣優良——神戶、橫濱最大海港,東京是第三大港
④境內多山,平原狹小——關東平原最大
⑤火山之國,地震之邦——富士山最高,是活火山
⑥季風顯著,海洋性強:與亞洲大陸同緯度地區比較冬季較為溫暖、夏季較為涼爽。多梅雨、台風雨、秋雨;西北沿海冬季多雪。
⑦礦產貧乏,是世界上最大的原料進口國:石油(西亞、東南亞)、煤(中國、澳大利亞)鐵礦石(巴西、印度、澳大利亞)、棉花(中國、美國)
但硫磺礦較多,這是火山活動的結果
⑧森林水力豐富:國土面積小,山地為主(日本注重封山育林,森林覆蓋率達68%,遠大於其國土面積在世界上的比重),降水較多→河流短急,水能資源豐富。
⑵ 發達的經濟
①世界經濟大國---「世界經濟最發達的三極之一」
②經濟發展的條件
不利條件:國土(狹小)市場、礦產貧乏
有利條件:豐富的人力資源、較高的科技水平及島國多港灣的有利條件。
③揚長避短,發展經濟。對外貿易發達,但經濟對外依賴性很大。
日本主要的對外貿易對象是美國,其次是亞洲和西歐。
④工業主要分布在太平洋沿岸和瀨戶內海沿岸---京濱、阪神、名古屋、北九州、瀨戶內五大工業區。(因為:沿海地形是平原,地勢平坦,多港灣,適合建立大港口。在海邊,原料運進和產品外運極為方便,減少了陸上運輸,省時、省錢、成本低。日本礦產資源多是從太平洋航線運到日本,因此,工業多建在太平洋沿岸地區。----接近消費市場和對外貿易的海港。)
主要工業部門:鋼鐵、汽車、造船、電子、化學、紡織
⑤工業布局趨向分散----向國土南北兩端擴展
⑥農業和漁業
人多地少,採用小型農業機械,側重於生物技術和水利的發展,單產高。
主要糧食作物是水稻,達到基本自給、自足,多種在平原地區,但每年要進口小麥、玉米等農作物。
山丘地區多種桑樹、果樹和蔬菜。但蔬菜和水果仍需大量進口。蘋果中紅富士蘋果是日本培育的優良品種。日本是一個島國,周圍海域盛產各種海產。
漁業發達,捕魚量常居世界第一,有世界著名的北海道漁場(千島寒流和日本暖流交匯)
日本除在近海漁場捕魚,還發展沿海人工養殖。發達的造船業,使日本有強大的遠洋船隊到遠洋捕魚,日本年捕魚量在世界排第一位。魚在日本人食品中占重要地位。
⑶ 主要城市
首都東京,是超千萬的特大城市
科學城——築波 宇航中心——種子島 硅島——九州島
印度
⑴ 世界文明古國
南亞面積最大,人口次於中國,本世紀中葉可能超過中國
⑵ 農業
耕地面積佔一半以上,亞洲耕地面積最大的國家
氣候多樣,地形有差異,利於多種作物種植
[評價]耕地面積大,熱量充足,土壤肥沃為農業發展提供了良好的基礎條件。但由於降水集中雨季,乾季降水稀少,且降水量年際變化大,水旱災害頻繁,因此發展水利灌溉對農業生產特別重要。
農作物分布與自然條件的關系(水稻、小麥、棉花、黃麻、茶葉)
水稻:分布在降水較多的東北部及半島沿海地區
小麥、甘蔗:恆河平原、印度西北部
棉花:德干高原西北部
黃麻:恆河三角洲,世界首位
茶葉:布拉馬普特拉河兩岸山坡
⑶工業發展較快,形成完整體系
礦產:主要有煤、鐵、錳等,分布在德干高原東北部—印度東北部鋼鐵、機械工
工業:獨立前:只有采礦業和紡織業
獨立後:形成了具有相當規模,輕重工業都較發達的工業體系。核能、航天初具規模,信息產業蓬勃發展。以東北部的加爾各答和西部孟買為中心的傳統工業(棉、毛紡織、重工業),南部以班加羅爾為中心是新興工業區(電子、軟體業、原子能、航天)
城市:新德里:首都,位於印度西北部,東南的阿格拉有著名建築泰姬陵——鐵路交通中心
加爾各答:位於恆河口,麻紡織工業中心和重要海港,人口最多城市——黃麻產地
孟買:位於西部沿海最大海港和棉紡織工業中心——德干高原西北部棉花產地
美國
⑴ 國土組成:除本土48個州,1個特區外,還有2個海外州(阿拉斯加州和夏威夷州)
⑵ 自然條件特點
本土都在溫帶(南部為亞熱帶),阿拉斯加在高緯度,屬於寒帶和亞寒帶,夏威夷在熱帶(故熱帶產品需進口)
本土三面臨海,沿海多優良海港,冬季不凍,海上航運便利;
平原面積佔全國面積一半以上,耕地佔世界的10%
密西西比河(世界第四長河)和五大湖為灌溉、航運和發電提供便利
美國水能資源最豐富的河:哥倫比亞河(溫帶海洋性氣候,大陸西岸,迎風坡降水豐富)
礦產、森林、草原等自然資源豐富,但由於高消費和浪費仍大量進口,是世界進口石油最多的國家
⑶ 多民族國家和種族間的不平等
人口2.7億,白種人佔80%以上,有色人種主要是黑人,舊金山、洛杉磯、紐約有華人聚居,人口分布沿海平原和五大湖區域,東北部人口稠密,西部高原人口稀疏。近幾十年來人口由東北部向東南、西部「陽光地帶」遷移
⑷ 農業的現代化和專業化(與高中課本結合)
[注意]分析美國農業生產的特點:
①農業現代化水平高,(農業生產的全過程實現了機械化、電氣化和化學化)是世界上規模最大、生產率最高的農業國。
②種植業和畜牧業並重。(主要糧食作物有玉米、小麥、水稻、燕麥等,主要經濟作物有棉花(中國、美國、中亞地區是世界產量最多的三大棉花生產國)、大豆、甜菜、煙草等,畜牧業很發達。)
③是世界最大的農產品出口國。(小麥、大豆、玉米等出口量世界首位,但進口熱帶農產品)
④農業生產實行了地域專門化(棉花帶、玉米帶、小麥帶、乳畜帶、畜牧和灌溉農業帶等)
*地域專門化------指農業生產中按地區進行的社會分工,即各地區根據當地自然條件、社會經濟條件、市場需求及歷史地位,形成一種比較集中的特定農業部門,該部門以大量商品性農產品投入到區際農產品的交換中去。
*地域專門化生產的好處:a.充分發揮地區的環境和資源優勢。b.充分採用先進技術,提高生產效率。缺陷:加劇了農業生產不平衡的狀況。
⑸ 發達的工業和主要城市
現代化程度高,是輸出工業產品數量最多、產值最大的國家。本國消費最大,是世界進口小汽車、鋼鐵、石油、紡織品最多的國家,並進口大於出口,海外投資多,跨國公司遍布各大洲。由於西歐、日本的興起,地位在下降。
俄羅斯
⑴ 世界面積最大的國家:地跨歐亞,歐洲部分面積小但其政治經濟中心都為於此
⑵ 較為平坦的地形
平原、高原為主。烏拉爾山以西東歐平原,以東依次為西西伯利亞平原、中西伯利亞高原、東西伯利亞山地(以葉尼塞河為界:西部平原,東部高原、山地)
⑶ 冬季漫長而寒冷,各地氣候差異很大
溫帶大陸性氣候為主,北部有極地氣候,西南端有地中海氣候,東部為溫帶季風氣候
⑷ 河流與湖泊
伏爾加河歐洲最長,水能豐富,最主要的內河航道。鄂畢河、葉尼塞河、勒拿河,富水能,封凍期長,不利於航運,有凌汛。貝加爾湖世界最深。
⑸ 資源豐富:天然氣儲量佔世界首位、世界重要石油生產國(烏拉爾、秋明油田)、庫爾斯克鐵礦、庫茲巴斯煤礦
[注意]中日關於俄石油管線走向的爭奪問題
⑹ 以重工業為主的工業
以莫斯科、聖彼得堡為中心的工業區、烏拉爾和新西伯利亞工業區,工業由歐洲部分向亞洲部分發展
⑺ 農業:東歐平原和頓河流域是主要農業地帶,主要農產品有小麥、甜菜、馬鈴薯、向日葵、亞麻,正在從糧食進口國變為出口國,有世界最大的針葉林帶。
⑻ 交通:鐵路為主(注意:歐洲部分和亞洲部分的差異)
第一條歐亞大陸橋(西伯利亞大鐵路):莫斯科—伊爾庫茨克(貝加爾湖南)—符拉迪沃斯托克
⑼ 首都和城市
莫斯科:首都,全國最大城市、政治中心和文化中心、全國最重要的交通樞紐
聖彼得堡:波羅的海沿岸海港,全國第二大城市
符拉迪沃斯托克(海參崴):太平洋沿岸主要海港
摩爾曼斯克:北冰洋沿岸不凍港(受北大西洋暖流影響) 奧伊米亞康:北半球寒極
中國地理內容較多就不發了(但很重要)
5. 區域人文地理特徵
專題二:氣候:
一、 東亞:
1、東部沿海:季風氣候顯著;(亞熱帶季風氣候、溫帶季風氣候);
2、西部內陸:溫帶大陸乾旱、半乾旱氣候;
二、 東南亞:
1、熱帶季風氣候;(分布在中南半島大部分、菲律賓群島,北部夏季高溫多雨);
2、熱帶雨林氣候;(分布在馬來半島和馬來群島,常年高溫多雨);
三、 南亞:
1、 熱帶季風氣候為主;(印度半島大部分);
2、熱帶沙漠氣候;(印度中下游;巴基斯坦以熱帶沙漠為主);
四、 中亞:
1、溫帶大陸乾旱、半乾旱氣候;
五、 西亞和北非:
1、熱帶沙漠氣候為主;(770多萬平方千米);
2、小部分為地中海氣候;
六、 撒哈拉以南非洲:
1、熱帶草原氣候 (世界第一);
2、熱帶雨林氣候;
3、熱帶沙漠氣候;
4、地中海氣候;
七、 歐洲:
1、溫帶海洋性氣候為主(西部)→世界最典型;
註:生成原因:①終年西風;②北大西洋暖流增濕增溫;③地形因素;④大陸輪廓破碎,利於西風深入;
2、北部、南部:山地氣候;
3、西班牙、葡萄牙等:地中海氣候;
4、中部溫帶大陸性氣候;
八、 歐洲東部和北亞:
1、溫帶大陸性氣候(俄羅斯);
九、 北美:
1、以溫帶大陸性氣候為主;
2、狹窄的溫帶海洋性氣候(40°N-60°N);
3、狹窄的地中海氣候;(30°N-40°N);
十、 拉丁美洲:
1、熱帶氣候,雨林、草原氣候為主;
十一、 大洋洲:
1、熱帶為主,呈半環狀:大分水嶺(熱帶雨林、亞熱帶季風濕潤氣候);
註:熱帶雨林氣候的成因:
① 東澳大利亞暖流增溫增壓;
② 東南信風來自於暖流;
③ 地形因素:處在大分水嶺迎風坡;
2、熱帶草原氣候(受赤道低壓控制);
3、熱帶沙漠氣候(被南回歸線穿過;西澳大利亞寒潮);
4、大陸西岸地中海氣候(30゜-40゜);
十二、 南極:
1、酷寒:
① 緯度高,熱量小;
② 海拔高,降溫幅度大;
③ 冰川對太陽的反射極強;
2、乾燥:
① 緯度高,氣溫低,蒸發小;
② 終年受極地高壓控制,下沉氣流;
③ 陸地面積大;
3、烈風:平均18m/s, 最大達100m/s,一年中8級以上風天達300天以上;
十三、 北極:
1、沒有南極寒冷(海洋面積大,大部分終年封凍);
2、降水比南極豐富(氣溫較高,海洋面積大),年降水量為100mm-150mm;
3、風速沒有南極大;
專題四:世界各大區域經濟狀況:
一、 東亞:
1、東南沿海:經濟發展快,人口稠密區,四個新興工業區(韓國,中國東南沿海,香港,台灣)
2、西部內陸:畜產品加工業;
二、 東南亞:
1、世界上最大的熱帶經濟作物區:
(1)馬來西亞:天然橡膠,油棕(第一);
(2)印度尼西亞:胡椒,金雞納霜(第一);
(3)菲律賓:椰子,蕉麻(第一);
2、糧食作物:水稻(泰國出口第一,世界上最大的水稻出口國);
3、礦產:錫(馬來西亞),石油出口(印尼第一、汶萊);
4、工業發展迅速;
三、 中亞:
1、灌溉農業,畜牧業為主;
(1) 有利因素:
a. 平原、耕地面積大;
b. 光照充足;
c. 溫差大;
(2) 不利因素:水資源缺乏;
2、小麥,棉花,畜產品——主要出口物資;
3、礦產豐富,種類多樣:煤,鐵,石油;
4、工業:采礦業,冶金業,軍事工業(重工業為主);
四、 西亞和北非:
1、出口石油為主,主要向西歐,美國,日本;
2、特產:
(1)土耳其:安卡拉羊毛;
(2)摩洛哥:橄欖油;
(3)阿富汗:紫蓋皮羊毛;
(4)伊拉克椰棗;
五、 撒哈拉以南的非洲:
1、熱帶經濟作物;
2、采礦業;
註:二者為單一初級產品出口;
原因:由於移民經濟長期侵略,經濟大國操縱;
出路:振興民族經濟、開展多種經濟;
六、 西歐:
1、資本主義革命最早,大多數為發達國家;
2、工業中心多,形成工業密集帶;
3、旅遊業發達;
4、農業發達:荷蘭,乳蓄業佔65%,挪威:石油業;瑞典:森林業;
七、 北美:
1、農業-高度機械 ┠烈底ㄒ禱 ?/p>
2、工業-現代化程度高,部門齊全,科技含量高;
八、 拉丁美洲:
1、所有國家都是發展中國家;
2、單一產品出口為主,一些熱帶經濟作物產量巨大;
3、糧食以玉米為主,大多數國家糧食自給;
專題五:世界各大區域沙漠分布:
一、 東亞:
中國西北部:塔克拉瑪干沙漠;
二、 南亞:
印度西北部與巴基斯坦交界處:印度沙漠(塔爾沙漠);
三、 中亞:
1、土庫曼境內的卡拉庫姆沙漠;
2、烏茲別克境內中部地區;
3、哈薩克西部與俄羅斯交界處和中東部一小部分;
四、 西亞:
1、西亞以熱帶沙漠氣候為主;
2、沙烏地阿拉伯境內大部分地區:北部內夫得沙漠、南部魯卜哈利沙漠;
五、 非洲:
1、撒哈拉沙漠(世界上最大的沙漠);
六、 大洋洲:
1、澳大利亞西部維多利亞大沙漠;
專題七:世界各區域資源分布:
一、東亞:
1、朝鮮境內有豐富的森林、礦產資源;
2、日本國內森林資源、水利資源、漁業資源豐富;
二、東南亞:
1、礦產以錫、石油為主;
2、種植業發達:(1)馬來西亞:天然橡膠,油棕(第一);
(2)印度尼西亞:胡椒,金雞納霜(第一);
(3)菲律賓:椰子,蕉麻;
(4)泰國:水稻;
三、南亞:
1、印度礦產主要以煤、鐵、錳礦為主,分布在德干高原北部;另外土壤肥沃,耕地面積大;茶葉、小麥等出口;
四、中亞:
1、小麥,棉花,畜產品;
2、礦產豐富,種類多樣,煤,鐵,石油(分布在裏海沿岸);
五、西亞和北非:
1、石油資源豐富:分布在波斯灣沿岸以及伊拉克境內,儲量佔世界的一半,開采量為1/4,出口量第一:
2、特產:土耳其安卡拉羊毛、摩洛哥橄欖油、阿富汗紫蓋皮羊毛、伊拉克椰棗;
3、北非的鐵礦分布在利比亞、埃及與蘇丹境內,磷分布在西部沿海地區;
六、撒哈拉以南非洲:
1、礦產:金剛石、錫、鋼鐵、鋁,銅(尚比亞),黃金(南非)、鐵(利比亞),石油(奈及利亞)鈿礦(南非);
2、水利資源豐富:世界第二;
3、動物資源豐富:獅子,大象,猩猩;
4、生物資源豐富:可可,丁香,劍麻;
七、西歐:
1、礦產:煤(大不列顛島)、鐵(大不列顛島西海岸)、石油(北海);
2、旅遊資源-人文景觀,自然景觀;
八、歐洲東部和北亞:
1、森林資源(第一);
2、水力資源;
3、礦產:石油(西伯利亞平原、東歐平原),天然氣,煤(中西伯利亞高原、東海岸),鐵礦(東歐平原、中西伯利亞高原),有色金屬(錳銅鋁鋅);
九、北美:
1、礦產:煤(美國東北部),鐵,石油,天然氣,鋼金鋁鋅-有色金屬(美國西部);
2、森林(寒帶針葉林,溫帶闊葉林),草場,水力——美國;
3、加拿大——森林(為原料,新聞紙加工),石油,鐵,煤,鎳(佔世界80%),漁業資源豐富;
十、拉丁美洲:
1、礦產:石油(墨西哥東南沿海,委內瑞拉沿海),鐵,錳(巴西高原東部),銅(智利世界最多),銀(墨西哥安第斯山脈);
2、水力:巴西高原;
3、生物:植物-森林(紅木,烏木);
4、經濟作物(咖啡,香蕉,甘蔗);
十一、大洋洲:
1、礦產-鐵(塔斯馬尼亞島),煤(澳大利亞東部沿海);
2、稀有動物-鴨嘴獸;
十二、南極:
1、礦產-煤,鐵,石油,天然氣,生物,淡水;
2、生物-企鵝(鳥類),海豹,鯨,磷蝦;
3、淡水水庫;
十三、北極:
1、豐富生物資源:北極熊,海豹;
2、礦產:煤(30億噸),石油(100-200億桶),天然氣;
6. 南亞的人文地理特徵
人口宗教沖突,還有就是社會經濟
人口
編輯
截止2010年,南亞地區約有15.64億人口,其中,印度人口12.1億(2011年),巴基斯坦1.64億(2010年),孟加拉1.42億(2011年),尼泊爾2800萬,不丹69萬(2009年),斯里蘭卡2000萬(2000年),馬爾地夫35.9萬(2007年)。
南亞裔族群是一個由二千多個不同種族構成的多元族群。南亞裔人口的組成主要有來自以下地區的人口:巴基斯坦、印度、馬爾地夫、尼泊爾、不丹、孟加拉、斯里蘭卡。這二千多個種族包括有小至數十人的部落,又或多至上億人的龐大族裔。這很可能與這地區歷史上多次受到鄰近的外族入侵有關。這地區上最早的民族都屬於達羅毗荼人,之後受到雅利安人和伊朗人的入侵,並與當地的土著民族混和成為多個新的混血族群,繼承了各自的傳統及信仰。
歷史文化
編輯
南亞文化——泰姬陵
南亞既是世界四大文明發源地之一,又是佛教、印度教等宗教的發源地。早在公元前3000年左右,恆河——印度河流域便出現過一些繁華的城市,公元前3世紀以後,又相繼出現了囊括次大陸地區的大部分版圖的四個統一的國家,即孔雀王朝、笈多王朝、德里蘇丹國和莫卧兒王朝,在這一過程里,南亞一直是世界上最富饒的地區之一,農業、手工業、交通運輸業以及各種形式的文化藝術均達到了較高的水平。
1498年,來自西方的葡萄牙人達·伽馬首航印度之後,西方殖民勢力相繼侵入這一地區。到1757年,除「高山王國」尼泊爾保持了一定程度的獨立外,南亞其它地區均淪為英國的殖民地。其中,印度、巴基斯坦、孟加拉和緬甸合稱為英屬印度。在長達數百年的殖民統治過程中,南亞悠久的文明歷史被中斷,經濟發展處於相對停滯狀態,使南亞成為了世界上最貧窮落後的地區之一。
第二次世界大戰以後,隨著南亞民族獨立運動的興起,長達200年的殖民統治體系[1] 面臨瓦解。為了維護英國在南亞的殖民統治,英國殖民當局採取了「分而治之」的辦法,於1947年6月拋出了「蒙巴頓方案」。
所謂「蒙巴頓方案」是由英國駐印度總督蒙巴頓提出的一項「印巴分治」的具體計劃,主要內容是:把英屬印度的居民按宗教信仰劃分為印度和巴基斯坦兩個自治邦,分別建立自治政府。巴基斯坦由東巴和西巴組成,兩部分相距1600公里。王公土邦在「移交政權」後享有獨立地位,可分別談判加入印、巴任何一方。
蒙巴頓方案拋出後,印度的國大黨和穆斯林接受了這個方案。1947年8月15日,印巴實現分治,成為兩個自治邦,其後又於1950年和1956年分別宣布為獨立的印度共和國和巴基斯坦伊斯蘭聯邦共和國,但均留在英聯邦內,1972年1月巴基斯坦宣布退出英聯邦。
印、巴分治以後,由於東、西兩巴被印度領土一分為二,行政管理不便,加之受外部勢力的影響,1971年,東巴宣布脫離巴基斯坦成立了孟加拉國。
不丹在歷史上曾為一個獨立的部落,1772年英國侵犯不丹,1865年,英國同不丹簽訂不平等條約,即《辛楚拉條約》,強迫不丹割讓包括噶倫堡在內的第斯泰河以東地區。1910年1月,英國又強迫不丹簽訂條約,規定不丹的對外關系接受英國的「指導」。印、巴分治後,印度於1949年8月8日強迫不丹簽訂《永久和平與友好條約》,規定不丹的對外關系接受印度的「指導」,使不丹實際上淪為印度的附屬國。多年來,不丹王國政府對印度的控制日益不滿,要求獨立自主,隨之不斷要求有直接同外國發生經濟聯系和進行貿易的權利。
錫金原是喜馬拉雅山南麓的一個內陸小國,面積7100平方公里,人口35萬。從19世紀上半葉,英國以印度為基地對錫金進行武裝侵略,1890年錫金淪為英的「保護國」。1947年,印度剛獨立不久便強迫錫金同它簽訂了《保護現狀協定》。1949年6月,印度派軍隊進駐錫金。1950年強迫錫金簽訂《印度和錫金和平條約》,規定錫金為印度的「保護國」,錫金除在內政上享有「自治權」外,國防、外交、經濟等均由印度控制。1975年4月,印度軍隊解散了錫金國王的宮廷衛隊,後又廢黜國王,把錫金變為印度的一個邦。
除上述國家外,印度洋上原為英屬殖民地的兩個島國斯里蘭卡(原名錫蘭)和馬爾地夫也先後於1948年和1965年宣布獨立。從此南亞國家全部獨立。[2]
由於英國長期殖民統治以及後來實行「分而治之」政策造成的惡果,南亞國家從取得獨立起,就存有許多綜綜復雜的地緣政治問題,如克什米爾問題、俾路支斯坦問題、印中邊界問題等。這些問題與各國的種族、民族、教派等矛盾交織在一起,再加上冷戰時期美國、蘇聯在南亞的滲透和爭奪,使本區戰後幾十年來長期動盪不安。40多年來南亞各國雖然不斷進行雙邊談判,但許多問題始終沒有得到妥善解決,直接影響著南亞各國的穩定與安寧。
南亞是印度教,佛教, 耆那教,錫克教的發源地。印度居民多數信奉印度教[3] ,巴基斯坦、孟加拉國居民多信奉伊斯蘭教。斯里蘭卡居民多信奉佛教。
經濟發展
編輯
農業
南亞是芒果、蓖麻、茄子、香蕉、甘蔗,以及蓮藕等栽培農作物的原產地。所產黃麻、茶葉約佔世界總產量1/2左右。水稻、花生、芝麻、油菜籽、甘蔗、棉花、橡膠、小麥和椰乾等的產量在世界上也占重要地位。
黃麻
(1)農業生產三大有利條件:高溫多雨,地形平坦,耕地遼闊。
(2)影響農業生產三大不利條件:水災、旱災、人口增長過快。
(3)解決糧食問題採取三個措施:白色革命、綠色革命、計劃生育。
(4)三大農作物:小麥、水稻、穀子。
(5)三大經濟作物:棉花、茶葉、黃麻。
(6)「神牛」三大作用:提供牛奶、耕地、運輸。[4]
7. 跪求印度的自然地理特徵和人文地理特徵
歐洲【概況】名稱 歐羅巴洲,簡稱歐洲。位置:位於東半球的西北部,亞洲的西面。北臨北冰洋,西瀕大西洋,南隔地中海與非洲相望,東以烏拉爾山脈、烏拉爾河、大高加索山脈、博斯普魯斯海峽、達達尼爾海峽同亞洲分界,西北隔格陵蘭海、丹麥海峽與北美洲相對。范圍:大陸東至極地烏拉爾山脈(東經66°10′,北緯67°46′),南至馬羅基角(西經5°36′,北緯36°00′),西至羅卡角(西經9°31′,北緯38°47′),北至諾爾辰角(東經27°42′,北緯71°08′)。面積:1016萬平方千米,約佔世界陸地總面積的6.8%,僅大於大洋洲,是世界第六大洲。地理區域:歐洲有44個國家和地區。在地理上習慣分為南歐、西歐、中歐、北歐和東歐五個地區。南歐指阿爾卑斯山以南的巴爾干半島、亞平寧半島、伊比利亞半島和附近島嶼,包括南斯拉夫、克羅埃西亞、斯洛維尼亞、波士尼亞赫塞哥維納、馬其頓、羅馬尼亞、保加利亞、阿爾巴尼亞、希臘、義大利、梵蒂岡、聖馬利諾、馬爾他、西班牙、葡萄牙和安道爾。西歐狹義上指歐洲西部瀕大西洋地區和附近島嶼,包括英國、愛爾蘭、荷蘭、比利時、盧森堡、法國和摩納哥。中歐指波羅的海以南、阿爾卑斯山脈以北的歐洲中部地區。包括波蘭、捷克、斯洛伐克、匈牙利、德國、奧地利、瑞士、列支敦斯登。北歐指歐洲北部的日德蘭半島、斯堪的納維亞半島一帶。包括冰島、法羅群島(丹)、丹麥、挪威、瑞典和芬蘭。東歐指歐洲東部地區,在地理上指愛沙尼亞、拉脫維亞、立陶宛、白俄羅斯、烏克蘭、摩爾多瓦和俄羅斯西部。 【居民】 人口 7.28億,約佔世界總人口的12.5%,是人口密度最大的一洲。人口分布相對均勻。絕大多數國家人口密度為50人/平方千米,僅北歐地區相對稀疏。民族:歐洲絕大部分居民是白種人(歐羅巴人種),在各大洲中,種族構成相對比較單一。全洲大約有70個民族,絕大多數民族的人口均達到一定數量,小民族和小部落較為少見。多數國家的民族構成也較單一。民族構成較復雜的國家有俄羅斯、瑞士等。語言:歐洲各國語種很多,主要語言有英語、俄語、法語、德語、義大利語、西班牙語等。宗教:居民多信奉天主教和基督教。【自然環境】海岸線 大陸海岸線長37 900萬千米,是世界上海岸線最曲折的一個洲。多半島、島嶼和港灣。半島和島嶼的總面積約佔全洲面積的1/3(其中半島面積約240萬平方千米,約佔全洲面積的24%;島嶼面積約75萬平方千米,約佔全洲總面積的7%)。此外還有許多深入大陸的內海和海灣。地形:歐洲地形總特點是以平原為主,冰川地貌分布較廣,高山峻嶺匯集南部,海拔200米以上的高原、丘陵和山地約佔全洲面積的40%,其中海拔在500? 000米的僅佔15%,海拔2 000米以上的高山僅占約2%;海拔200米以下的平原約佔全洲面積的60%。全洲平均海拔300米,是平均海拔最低的一洲。歐洲平原西起大西洋岸,東至烏拉爾山,綿延數千里,形成橫貫歐洲的大平原。阿爾卑斯山脈橫亘南部,是歐洲最大的山脈。東南部大高加索山脈的主峰厄爾布魯士山,海拔5642米,為歐洲最高峰。歐洲北部斯堪的納維亞山脈地勢比較平緩,沿岸多深入內陸、兩岸陡峭的峽灣。裏海北部沿岸低地在海平面以下28米,為全洲最低點。氣候:歐洲絕大部分地區氣候具有溫和濕潤的特徵。大陸南北跨緯度35°,包括附屬島嶼也只有47°,除北部沿海及北冰洋中的島嶼屬寒帶、南歐沿海地區屬亞熱帶外,幾乎全部都在溫帶。是世界上溫帶海洋性氣候分布面積最廣的一洲。歐洲西部各地方距海洋均不超過700千米,而東部距海洋最遠的地方可達1 600千米,因此歐洲從西向東由海洋性氣候過渡到大陸性氣候。又由於平原遼闊,從浩瀚的大西洋吹來的濕潤西風能無阻地深入內陸,濕潤的空氣調節了氣溫,北大西洋暖流使整個西歐及北歐西部沿海地區更為溫暖。最冷月廣大地區在0?16℃之間;最熱月平均氣溫多在8?4℃之間。降水量的多少及其分布情況是由於距大西洋的遠近和盛行風向的不同而有差別。你好近大西洋的向風坡,年平均降水量達1 000毫米以上,廣大的低山、丘陵、高原和平原地區,年平均降水量在500? 000毫米之間,南歐三大半島的南部屬亞熱帶地中海式冬季降水區,冬季降水約佔全年降水的30?0%。水系:歐洲河網比較稠密,多短小而水量豐沛的河流,不少河流之間有運河連接。外流區域約佔80.5%,其中流入大西洋的河流(包括流入地中海、黑海和波羅的海)流域面積約佔全洲面積的68%;流入北冰洋的約佔12.5%;內流區域約佔19.5%,大多注入裏海。主要河流是伏爾加河、多瑙河、烏拉爾河、第聶伯河、頓河、萊茵河、羅訥河、泰晤士河等。歐洲落差最大的瀑布是挪威的奧爾默利瀑布,落差563米。歐洲湖泊眾多,且是一個多小湖群的大陸,但分布很不均勻,主要分布在北部和阿爾卑斯山地區。歐洲湖泊多為冰川作用形成。阿爾卑斯山麓分布著許多較大的冰磧湖和構造湖,山地河流多流經湖泊。【自然資源】礦物 歐洲的地質勘探進行較早,大部分地區已勘查。目前,石油的探明儲量約124億噸;天然氣探明儲量約37萬億立方米(多集中在原蘇聯,其次在荷蘭、英國和德國);硬煤探明儲量4.7萬億噸(烏克蘭的頓巴斯、波蘭和捷克之間的西里西亞、德國的魯爾和薩爾、法國的洛林和北部煤田、英國的英格蘭中部等皆有世界著名的大煤田);鉀鹽儲量約640億噸(多集中在原蘇聯、德國);鐵礦儲量3 400億噸(主要集中在原蘇聯、法國、瑞典、英國和德國);銅礦金屬儲量約7 100萬噸(其中50%以上集中在原蘇聯,其次分布在波蘭);鉻礦儲量約3.5億噸。褐煤、鉛、鋅、汞、硫磺也較豐富。阿爾巴尼亞盛產瀝青,世界馳名。森林與草原:歐洲森林面積達8.74億公頃,約佔世界森林總面積的23%,其中以原蘇聯森林面積最廣大。草原面積約佔世界草原總面積15%。水利:可開發的水力資源估計年可發電量為18 000億度,約佔世界可開發水力資源的18%。海洋漁業:歐洲沿海漁場面積約佔世界沿海漁場總面積的32%。盛產鯖、鯷、鱈、鮭、鰻、沙丁魚和金槍魚等。著名漁場有挪威海、北海、巴倫支海、波羅的海、比斯開灣等。歐洲捕魚量約佔世界30%,捕魚量最多的國家為俄羅斯和挪威,其次為西班牙、丹麥、英國和冰島等。【經濟簡況】歐洲經濟發展水平居各大洲之首。工業、交通運輸、商業貿易、金融保險等在世界經濟中占重要地位,在科學技術的若干領域內也處於世界較領先地位。歐洲絕大多數國家屬於發達國家,其中北歐、西歐和中歐的一些國家經濟發展水平最高,南歐一些國家經濟水平相對較低。 工業 歐洲煤、鐵開采量佔世界總開采量的30%以上,汞、鉀鹽均佔60%以上,其主要工業部門是鋼鐵、機械、化學、食品。汽車、船舶、飛機、發電設備、農機、電子器材等產量佔世界40?0%,俄羅斯、德國、法國、英國等國家的生產規模巨大。此外瑞士的鍾表和精密儀器、捷克與斯洛伐克的重型機器、德國的光學儀器、西班牙的造船、瑞典的造船和礦山機械等在國際上素有盛譽。農業:歐洲農業為次要生產部門。農牧結合和集約化水平高為重要特點。主要種植麥類、玉米、馬鈴薯、蔬菜、瓜果、甜菜、向日葵、亞麻等,小麥產量約佔世界總產量的50%,大麥、燕麥約佔60%以上。園藝業發達,主產葡萄和蘋果。畜牧業以飼養豬、牛、綿羊為主。歐洲已形成了龐大的綜合運輸網路,各種運輸方式高度發展,鐵路、公路、海運、航空等都非常發達。運輸業居世界各洲之首位。
很不錯哦,你可以試下
rydizaggth1282161774
2013/2/28 4:41:23
8. 幫忙整理中國、日本、印度、美國、俄羅斯這五個國家的自然地理特點和人文地理特點
我只知道俄羅斯的1707.54萬平方公里(占原蘇聯領土面積的76%),居世界第一位。位於歐洲東部和亞洲北部,其歐洲領土的大部分是東歐平原。北鄰北冰洋,東瀕太平洋,西接大西洋。東西最長為9000公里,南北最寬為4000公里。陸地鄰國西北面有挪威、芬蘭,西面有愛沙尼亞、拉脫維亞、立陶宛、波蘭、白俄羅斯,西南面是烏克蘭,南面有喬治亞、亞塞拜然、哈薩克,東南面有中國、蒙古和朝鮮。東面與日本和美國隔海相望。海岸線長33807公里。大部分地區處於北溫帶,氣候多樣,以大陸性氣候為主。溫差普遍較大,1月平均溫度為-1℃到-37℃,7月平均溫度為11℃到27℃。年降水量平均為150-1000
自然資源十分豐富,種類多,儲量大,自給程度高。石油探明儲量65億噸,佔世界探明儲量的12-13%。森林覆蓋面積8. 67億公頃,占國土面積50. 7%,居世界第一位。木材蓄積量807億立方米。天然氣已探明蘊藏量為48萬億立方米,佔世界探明儲量的1/3強,居世界第一位。水力資源4270立方千米/年,居世界第二位。2000年核能發電量為1310億千瓦/小時。核電佔俄電力的10%。煤蘊藏量2000億噸,居世界第二位。鋁蘊藏量居世界第二位,鐵蘊藏量居世界第一位,鈾蘊藏量居世界第七位,黃金儲藏量居世界第四至第五位。工業基礎雄厚,部門齊全,以機械、鋼鐵、冶金、石油、天然氣、煤炭、森林工業及化工等為主,紡織、食品、木材和木材加工業也較發達。農牧業並重,主要農作物有小麥、大麥、燕麥、玉米、水稻和豆類。經濟作物以亞麻、向日葵和甜菜為主。畜牧業主要為養牛、養羊、養豬業。出口商品主要有石油、天然氣、電力、煤、機器設備、黑色及有色金屬等,進口商品主要有機器設備、食品、化工產品等。
回答者:上海的累贅 - 見習魔法師 二級 3-25 16:47
自然地理:1707.54萬平方公里(占原蘇聯領土面積的76%),居世界第一位。位於歐洲東部和亞洲北部,其歐洲領土的大部分是東歐平原。北鄰北冰洋,東瀕太平洋,西接大西洋。東西最長為9000公里,南北最寬為4000公里。陸地鄰國西北面有挪威、芬蘭,西面有愛沙尼亞、拉脫維亞、立陶宛、波蘭、白俄羅斯,西南面是烏克蘭,南面有喬治亞、亞塞拜然、哈薩克,東南面有中國、蒙古和朝鮮。東面與日本和美國隔海相望。海岸線長33807公里。大部分地區處於北溫帶,氣候多樣,以大陸性氣候為主。溫差普遍較大,1月平均溫度為-1℃到-37℃,7月平均溫度為11℃到27℃。年降水量平均為150-1000毫米。
9. 印度與中國相似的地理特徵有哪些
自然特徵:高原廣布,都有北回歸線穿過,季風氣候顯著,水旱災害頻繁,
人文內地理特徵:都是容人口大國,城鄉差異大,人均資源少.
印度與中國有許多特點相似,但也有不同.下列說法正確的是()
A.中國是一個多民族的國家,印度是一個民族單一的國家
B.中國易發水旱災害,印度水旱災害少
C.中國的種植業發達,印度的畜牧業發達
D.中國的耕地面積比重小,而印度的耕地面積廣大
A、中國是一個多民族的國家,印度也是一個多民族的國家,故本選項錯誤;
B、因為受西南季風的影響印度易發水旱災害,故本選項錯誤;
C、中國的種植業不發達,印度的畜牧業也不發達,故本選項錯誤;
D、中國的耕地面積比重小,而印度的耕地面積廣大,故本選項正確;
故選: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