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地理人文 » 地理性二元性經濟理論中國

地理性二元性經濟理論中國

發布時間: 2021-03-13 05:43:13

❶ 二元經濟結構對我國經濟影響

二元經濟結構一般是指以社會化生產為主要特點的城市經濟和以小生產為主要特點的農村經濟並存的經濟結構。我國城鄉二元經濟結構主要表現為:城市經濟以現代化的大工業生產為主,而農村經濟以典型的小農經濟為主;城市的道路、通信、衛生和教育等基礎設施發達,而農村的基礎設施落後;城市的人均消費水平遠遠高於農村;相對於城市,農村人口眾多等
受城鄉二元保障結構,和在城鎮又存在明顯的國有和集體二元結構的制約,養老保險和醫療保險等覆蓋范圍狹窄,養老保險只是覆蓋到了城鎮國家機關和事業單位職工、部分企業職工和少數個體勞動者,醫療保險暫時也還沒有覆蓋各類企業職工和自由職業者。那些沒有參加養老保險和醫療保險等基本社會保障的人要使自己病有所依,老有所養,就要靠自己或購買商業保險或投資或增加個人儲蓄的方式為自己保障。但是在我國現階段,商業保險的發展還不是很成熟很規范,並且商業保險是以盈利為目的,對參保人員的范圍有嚴格的限制,讓人們不敢放心購買;另一方面,我國投資渠道的狹窄和投資工具的匱乏以及股票市場的低迷狀態和時而的不規范,使得投資者不敢貿然行動。於是儲蓄成了最安全的資金去處,為了養老,為了突發事件,乃至為了子女的教育,居民選擇了把儲蓄作為了自己的「個人保障」。
通過比較分析,至少可以發現中國居民儲蓄變動的幾個主要社會經濟特點:
(1)中國居民儲蓄占國民生產總值的比例居世界前列。
(2)個入儲蓄率(每年個入新增儲蓄額/每年個人可支配收入)顯著提高。因而,中國居民儲蓄具有長期行為的動機。
(3)個人儲蓄總余額巨大,與當年個人可支配收入幾乎等額,有些年份甚至超過當年個入可支配收入。並且居民儲蓄支出范圍還比較小,可以說在一定程度上還存在著被迫儲蓄的性質。
(4)由於國民收人分配格局的變化和個人儲蓄率的提高,全國總儲蓄結構發生了巨大變化。個人儲蓄上升,而政府儲蓄和企業儲蓄下降。
(5)1988年儲蓄增長率較上年增長率下降13.6個百分點,而1994年儲蓄增長率較上年增長率上升14.9個百分點。1988年和1994年同樣是中國改革開放以來的兩個高通脹年,但在儲蓄增長率上反映出兩個完全不同的態勢。這表明在通脹環境下,由於居民心態及其心理承受力的不同,反映對儲蓄的行為結果不同。
(6)城鄉人均儲蓄存款額相差近10倍之多,說明中國城鄉社區居民在收入、消費以及儲蓄社會心理預期方面都有很大的差異。中國居民儲蓄具有明顯的二元社區儲蓄結構特徵。
(7)邊際儲蓄傾向呈非規則變化,有的年份高達60%,而有的年份出現負值6個百分點,最高和最低之間相差10倍之多。

❷ 闡述現代地理學中統一地理學(一元地理觀和多元方法論)思想

一元性與二元性
近代地理學自洪堡和李特爾謝世以來,地理學的統一與分裂一直是爭論焦點,地理學的一元性受到非議。洪堡主張地理學應在復雜性中去了解統一性;將人類作為自然統一體不可缺少的部分包括在內。李特爾認為統一性正是地理學的特點。但以德國佩舍爾(O. Peschel)為首的一些人認為,地理學只能對地球表面形態進行研究,人類活動不屬其研究范疇。李希霍芬(F. von Richthofen)和阿·彭克都認為地理學僅限於自然地理,而擯棄人文方向。西方一些學者一直致力於推動地理學的統一性。赫特納倡導統一地理學,認為區域是地理現象與社會經濟現象的具體相關結合;二者統一於區域研究中。哈特向指出地理學研究對象很少是純「自然的」或純「人文的」,分為「兩半」是有害的。麥金德認為:「地理學成功發展道路需要將它當作一門統一的科學」。1963年,美國以阿克曼(E.A. Aekerman)為首提出地理學革新建議,否定分裂人文地理和自然地理的二元論。蘇聯從20~50年代,一些地理學者認為統一地理學已經過時,分裂為自然地理學與經濟地理學。1926年以康斯坦丁諾夫(O.A. Konstantinov)為代表的經濟學派指出經濟地理學是一門純粹的經濟學科,提出:「徹底拋棄地理觀點」。其觀點與巴朗斯基等領導的地理學派相對立。50年代末阿努欽(V.A. Anuchin)著《地理學理論問題》一書,指出地理學存在著與其它科學不同的「統一的」研究對象和方法論原則,既包括自然的,也是社會的。馬爾科夫(K.K. Markov)力主地理學的統一性,認為自然和人類是統一的物質世界的組成部分,不僅要研究其相互作用,還要給予經濟評價。地理區應看作自然經濟綜合體。指出現在再強調自然地理和經濟地理的獨立性是時代的錯誤。在1980年蘇聯地理學代表大會上他指出:「統一地理學或簡稱地理學,就是現代地理學。」中國不少學者均主張地理學的統一性,主要論點仍是人與自然相互作用的關繫上需要統一地理學。人類社會發展中的一些重大的綜合性問題,如人口、資源、環境、能源、城市化等問題需要綜合探討解決,人為地劃分成「無人」的自然地理和「無自然」的人文地理學不僅缺乏科學依據,而且很難擔負上述任務。研究客體的統一性決定了地理學最終應是統一的。地理學分支科學的超前發展則是科學發展和科學整體發展的階段產物。目前地理學中分化的分支逐漸有接近、統一的傾向。

❸ 為什麼說中國近代的二元經濟結構是發展極

  • 二元的,即一方面存在城市的現代工業,另一方面農村是落後的以手工勞動為主的農業,尚未實現工業化和城市化。

    二元經濟模型是由劉易斯提出的,後經費景漢、拉尼斯和喬根森等人加以修改和發展,二元經濟模型被認為是研究發展中國家經濟的普遍理論。
    劉易斯指出,發展中國家的經濟是由兩個部門組成的,一個是傳統的人口過剩的勞動部門,以勞動邊際生產率等於零為特點,即剩餘勞動力從農業部門遷移到工業部門時,其農業產量不會減少。另一個是高勞動生產率的現代工業部門,工業部門在擴大勞動投入時,可以從農業部門得到無限量供給,即勞動的供給是具有完全彈性,這就使得工業部門不必提高工資水平。根據劉易斯的理論,工業部門的工資水平比農業部門平均收入高30%就可以吸引農村剩餘勞動力。

    發展中國家在工業化的過程中形成了二元經濟結構,即一方面存在傳統的農業部門,一方面存在現代的工業部門。二元經濟結構還表現在勞動就業與原始手工並存;閉塞的農村與日益膨脹的城市的並存;還表現在發展中國家地區經濟發展的不平衡。二元經濟結構既包括工業與農業的對立,也包括城市與農村的對立。

    二元經濟的趨勢:經濟上的二元性是發展中國家從傳統社會向現代化過渡的必然現象。發展中國家作為一個整體,出現了「二元化」的趨勢,即新興工業化國家和地區與落後的發展中國家 。

❹ 從一元地理觀的角度看自然地理與人文地理如何統一

思想?5
我來答
陌上初熏nancy
LV.6 2010-06-18
一元性與二元性
近代地理學自洪堡和李特爾謝世以來,地理學的統一與分裂一直是爭論焦點,地理學的一元性受到非議。洪堡主張地理學應在復雜性中去了解統一性;將人類作為自然統一體不可缺少的部分包括在內。李特爾認為統一性正是地理學的特點。但以德國佩舍爾(O. Peschel)為首的一些人認為,地理學只能對地球表面形態進行研究,人類活動不屬其研究范疇。李希霍芬(F. von Richthofen)和阿·彭克都認為地理學僅限於自然地理,而擯棄人文方向。西方一些學者一直致力於推動地理學的統一性。赫特納倡導統一地理學,認為區域是地理現象與社會經濟現象的具體相關結合;二者統一於區域研究中。哈特向指出地理學研究對象很少是純「自然的」或純「人文的」,分為「兩半」是有害的。麥金德認為:「地理學成功發展道路需要將它當作一門統一的科學」。1963年,美國以阿克曼(E.A. Aekerman)為首提出地理學革新建議,否定分裂人文地理和自然地理的二元論。蘇聯從20~50年代,一些地理學者認為統一地理學已經過時,分裂為自然地理學與經濟地理學。1926年以康斯坦丁諾夫(O.A. Konstantinov)為代表的經濟學派指出經濟地理學是一門純粹的經濟學科,提出:「徹底拋棄地理觀點」。其觀點與巴朗斯基等領導的地理學派相對立。50年代末阿努欽(V.A. Anuchin)著《地理學理論問題》一書,指出地理學存在著與其它科學不同的「統一的」研究對象和方法論原則,既包括自然的,也是社會的。馬爾科夫(K.K. Markov)力主地理學的統一性,認為自然和人類是統一的物質世界的組成部分,不僅要研究其相互作用,還要給予經濟評價。地理區應看作自然經濟綜合體。指出現在再強調自然地理和經濟地理的獨立性是時代的錯誤。在1980年蘇聯地理學代表大會上他指出:「統一地理學或簡稱地理學,就是現代地理學。」中國不少學者均主張地理學的統一性,主要論點仍是人與自然相互作用的關繫上需要統一地理學。人類社會發展中的一些重大的綜合性問題,如人口、資源、環境、能源、城市化等問題需要綜合探討解決,人為地劃分成「無人」的自然地理和「無自然」的人文地理學不僅缺乏科學依據,而且很難擔負上述任務。研究客體的統一性決定了地理學最終應是統一的。地理學分支科學的超前發展則是科學發展和科學整體發展的階段產物。目前地理學中分化

❺ 我國世界地理教學的發展

1.突破了蘇聯區域地理課程體系和內容體系的束縛。在新的人地關系思想——地球表層系統思想的指導下,把世界自然地理與世界經濟地理的內容結合起來,強調地理環境對人類社會發展的影響,明確影響的范圍、作用的程度和兩者之間關系的性質。

2.全球地理環境方面發生的一系列問題,如全球變暖與溫室氣體的增加、陸地生態系統的多樣性的減少、陸地水資源的日益短缺、沙漠化和森林草原退化、自然災害的負面作用加強等,受到了越來越多的關注。從而使自然地理的研究與經濟地理乃至人文地理的研究結合了起來。

3.隨著世界經濟的巨大發展,促使世界地理教學內容不斷更新。石油經濟、世界財富的巨大增長、世界貧富差距的擴大、國際經濟關系的不斷調整以信息產業為代表的眾多新興產業部門的出現、新興工業化國家、經濟體制轉軌國家以及國家的區域集團化等,已經使得我們過去掌握的世界地理知識顯得陳舊,世界地理的教學內容大大的更新了。

4.經濟學的理論不斷被吸收到世界地理的教學之中。地理學不再只滿足於外在條件的描述和分析,而開始運用經濟增長、經濟發展、經濟運行等方面的理論來解釋世界和各國社會經濟發展的內在規律,運用市場經濟理論解釋地理環境惡化,運用空間成本與空間利 潤的理論解釋經濟的分布和擴散。

5.世界地理越來越重視文化、政治、歷史因素的分析。如對印度種族制度、語言、宗教及其與經濟發展關系的分析,對中東地區民族矛盾、宗教糾紛及其在世界政治和東西方文化格局中的地位的分析,美國的多元文化及其社會經濟發展關系的分析,非洲的土著文化與沿海地區形成的文化二元結構及其相關的經濟分布的分析,等。

6.信息技術的發展使世界地理的教學可以通過計算機網路很方便地獲得由各個國家、各個國際組織和國內外專家的著作提供的各類豐富信息。這些信息包括理論成果、認識、資料、數據和圖片等。

❻ 田霖的研究成果

(近五年發表或出版)田霖.我國金融排斥的城鄉二元性研究, 中國工業經濟2011(2):36-45,141.田霖.區域金融的協調發展與短板效應解析, 財經研究2010(10):48-59.田霖.金融排斥理論評介,經濟學動態2007(6):83-89.田霖.我國金融排除空間差異的影響要素分析,財經研究2007(4):107-119.田霖.基於統籌聯通的農村金融體系重構,財經研究2008(5):29-39.人大復印資料農業經濟導刊全文轉載.許聖道、田霖.我國農村地區金融排斥研究,金融研究2008(7):195-206.田霖.金融地理學視角:城鄉金融地域系統的演變與耦合,金融理論與實踐2009(4):68-71.田霖.我國城鄉金融排斥二元性的空間差異與演變趨勢(1978-2009), 金融理論與實踐2011(3):27-30.Lin Tian. The Spatial Differences, Welfare Analysis and Affecting Factors of Financial Exclusion in Rural China, 2011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Financial and Management Science.田霖.區域金融綜合競爭力的差異比較與模糊曲線分析,南開經濟研究2005(6):8-15.田霖.我國銀行業發展的省區差異研究,河南社會科學2006(2):59-62.田霖.區域協調發展的金融地理學探析與現實應用, 金融理論與實踐2010(5):51-56.前位置:田霖.我國分地區金融綜合競爭力研究:以開放力為例的模糊曲線分析,華東師范大學學報2005(6):98-104.田霖.企業家甄別、民間金融與金融共生,重慶大學學報2005(5):35-37.田霖.區域金融成長差異——金融地理學視角,北京:經濟科學出版社,2006.

❼ 劉易斯的二元經濟模型在中國是否適用

如果可以認為,至19世紀末期,隨外國資本入侵而建立的現代資本主義工業部門在中國經濟中已產生重要影響,並與傳統產業並存,開始逐步形成劉易斯所說的二元經濟結構,那麼非常明顯的是,至今已有約一個多世紀的中國的二元經濟結構與西方資本主義國家的初期狀況有重大差異。即便二者都存在著"支持生活的最低工資就可以獲得無限的勞動力供給"這個二元經濟的基本特徵,但中國與英國等國二元結構的形成原因、歷史基礎、國內生產要素的資源與供給條件以及面臨的國際交流格局都有重大不同(註:可參考林剛:《試論中國現代化道路的民族性特徵》,見《中國經濟史研究》1995年2期。)即就中國二元結構本身看,1949年以前、1949年以後至1980年代前,1980年代至今都有重要區別,其中無論哪一時期都與古典經濟學的理論背景有著重大不同,都頗難以古典經濟學的理論加以分析。總之,完全套用古典經濟學分析這一時期的中國二元結構,從理論的背景條件看,是明顯不合適的。

❽ 試說明中國的位置及經濟地理評價

我國經濟地理的四個組成系統:條件與資源系統、產業系統、區域系統、戰略系統。

一、條件與資源系統篇。
區域條件與資源是影響區域形成、存在與發展的諸因素的總和。對區域條件與資源的分析是區域經濟地理學體系的重要組成部分。區域條件與資源要素囊括龐大內容,但其作用的方式不外乎3種:①直接作用,即直接轉換為區域經濟要素,參與區域經濟活動並發揮其作用;②通過影響區域經濟要素投入和經濟地域功能進而影響地域經濟的運行;③為區域經濟的存在與運動提供整體性支持或限制。基於當前各自然、社會、經濟條件的作用力的轉換,又基於「地理條件」的地學特性,在教材編排時應該有意識壓縮「自然條件」內容以適應時代發展,擴大「社會條件」內容以表達中國經濟地理的社會政治經濟聯系屬性。
二、產業系統篇。
產業發展代表著國民經濟的發展,產業經濟增長是國家經濟增長的一個函數。產業發展空間的差異性為中國經濟地理提出了許多新的議題。傳統的產業經濟地理描述都是按部門進行的,由於分類過細以致於引起了讀者的質疑。隨後學者們嘗試應用經濟地理基本特徵來描述產業,包括區域發展水平、區域發展速度、區域經濟結構、區域內部空間差異,較以前有極大地進步,但是事實上產業如果被這種固定方式所描述將難以突出地理學的特點。為此,後文對產業部分的分析基本是針對其地理問題予以展開的。當然由於各產業發展過程、產業特點、地理基礎、空間表現都有很大的不同,因此它們之間的描述也不應該相同。例如,農業地理與自然條件關系極為密切,所以可分不同生產地域類型談論農業自然條件與空間分布問題;工業地理在我國發展階段性明顯,所以從產業的空間演進及工業產業集聚2個方面描述;交通通信業地理主要表現為網路形態,所以側重於網路的形成與網路系統問題;服務業地理比較龐雜,處理方式不盡相同。
三、區域系統篇。
經濟地理學是以區域研究為基礎和出發點的,為了發展經濟地理學必須加強綜合性的區域經濟地理研究。中國作為一個經濟迅速發展和快速轉型的國家遇到了大量的區域問題,也使區域經濟地理工作者遇到了非常有利的研究環境。區域系統的研究對於分析我國區域經濟增長過程中的問題、制定適合我國及區域經濟發展的政策都有不可估量的作用。我們將從經濟區劃系統與行政區劃系統、城市系統、四大板塊與三大經濟圈、區域聯系4個方面揭示我國區域系統的基本特徵。①區劃系統(經濟區劃、行政區劃)只要有區域差異存在就將不可缺少,由於經濟發展的「慣性定律」或「馬太效應」作用,我國區域發展在相當長一段時期內仍難以縮小其差異,甚至會擴大,所以區劃研究力度應大幅度加強。②城市系統是經濟地域的核心,城市經濟地理特點往往是經濟地域的縮影,城市對經濟地域的形成發展產生重要影響。③四大板塊與三大經濟圈是我國當今區域發展與比較的基本單位,不可或缺。④區域間聯系隨著我國經濟地理區域內涵的變化將更加頻繁和多樣化。第一,區域研究在很大程度上已不在於它自身如何,而更在於它在發展過程中的聯系能力以及區際間交流合作的能力。第二,21世紀經濟地理所研究的區域是開放的,因而區域研究的著眼點不僅僅局限於區域本身,而是追求區域間的統一和整體利益的最優化。第三,區域發展不能過分強調區域的個體,而應加強優化區域系統的組合。
四、戰略系統篇。
戰略被看作是利用優勢對外部環境中的威脅和機會做出反應的過程、策略、思路、措施,是實現經濟地理完成使命和目標的手段之一。戰略研究作為一種思想方法和思維方式能夠幫助我們明確目標,組合資源,形成內力,規避風險。戰略篇里包含的問題多是其他各篇中有關戰略問題的綜合。全書從整體上都能體現對戰略的宏觀把握,但在戰略篇中體現最明顯。其一,中國經濟地理基本特徵部分,通過描述空間結構的演變提出了空間結構的調整;通過描述二元經濟結構的演變分析了二元結構的區域差異,進而提出將二元經濟結構轉化為現代經濟結構的一系列措施。其二,中國經濟地理總體戰略部分,從可持續發展戰略、協同發展戰略、知識創新戰略等探討了中國區域經濟發展與運行的特點、方式、前景。

❾ 什麼是地理上的二元經濟

  • 「二元經濟」的說法最初是由伯克(Booke,1933)提出,他在對印度尼西亞社會經濟的研版究中把該國經濟和權社會劃分為傳統部門和現代化的荷蘭殖民主義者所經營的資本主義部門。如今,「二元經濟」的說法已寫入經濟學的教材,為研究當今世界各國傳統與現代的不同經濟部門之間的關系提供了必要的經濟學理論依據。

熱點內容
鹿特丹港國家地理 發布:2021-03-15 14:26:00 瀏覽:571
地理八年級主要的氣候類型 發布:2021-03-15 14:24:09 瀏覽:219
戴旭龍中國地質大學武漢 發布:2021-03-15 14:19:37 瀏覽:408
地理因素對中國文化的影響 發布:2021-03-15 14:18:30 瀏覽:724
高中地理全解世界地理 發布:2021-03-15 14:16:36 瀏覽:425
工地質檢具體幹些什麼 發布:2021-03-15 14:15:00 瀏覽:4
東南大學工程地質考試卷 發布:2021-03-15 14:13:41 瀏覽:840
中國地質大學自動取票機 發布:2021-03-15 14:13:15 瀏覽:779
曾文武漢地質大學 發布:2021-03-15 14:11:33 瀏覽:563
中國冶金地質總局地球物理勘察院官網 發布:2021-03-15 14:10:10 瀏覽:86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