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地理人文 » 中國民居與人文地理

中國民居與人文地理

發布時間: 2021-03-13 03:29:25

⑴ 中國民居建築的地域特徵與地理環境的關系

所有的建築都是跟,當地的氣候和土質,習慣而建造的

窯洞是黃土高原的產物,陝北農民的象徵。在這里,沉積了古老的黃土地深 層文化,人民創造了陝北的窯洞藝術(民間藝術)。過去,一位農民辛勤勞作一生,最基本的願望就是修建幾孔窯洞。有了窯娶了妻才算成了家立了業。男人在黃土地 上刨挖,女人則在土窯洞里操持家務、生兒育女。小小窯洞濃縮了黃土地的別樣風情。

深達一二百米、極難滲水、直立性很強的黃土,為窯洞提供了很好的發展前提。同時,氣候乾燥少雨、冬季寒冷、木材較少等自然狀況,也為冬暖夏涼、十分經濟、不需木材的窯洞,創造了發展和延續的契機。由於自然環境、地貌特徵和地方風土的影響,窯洞形成各式各樣的形式。但從建築的布局結構形式上劃分可歸納為靠崖式、下沉式和獨立式三種形式。http://cache..com/c?word=%D2%A4%B6%B4&url=http%3A//ke%2E%2Ecom/view/77383%2Ehtm&p=87759a46d2d01bfc57eecd121754&user=

傣家竹樓的造型屬干欄式建築,它的房頂呈「人」字型,西雙版納地區屬熱帶雨林氣候,降雨量大,「人」字型房頂易於排水,不會造成積水的情況出現。一般傣家竹樓為上下兩層的高腳樓房,高腳是為了防止地面的潮氣,竹樓底層一般不住人,是飼養家禽的地方。上層為人們居住的地方,這一層是整個竹樓的中心,室內的布局很簡單,一般分為堂屋和卧室兩部分,堂屋設在木梯進門的地方,比較開闊,在正中央鋪著大的竹席,是招待來客、商談事宜的地方,在堂屋的外部設有陽台和走廊,在陽台的走廊上放著傣家人最喜愛的打水工具竹筒、水罐等,這里也是傣家婦女做針線活的地方。堂屋內一般設有火塘,在火塘上架一個三角支架,用來放置鍋、壺等炊具,是燒飯做菜的地方。從堂屋向里走便是用竹圍子或木板隔出來的卧室,卧室地上也鋪上竹席,這就是一家大小休息的地方了。整個竹樓非常寬敞,空間很大,也少遮擋物,通風條件極好,非常適宜於版納潮濕多雨的氣候條件。http://cache..com/c?word=%D6%F1%C2%A5&url=http%3A//ke%2E%2Ecom/view/586052%2Ehtm&p=987fdd16d9c011a05be9df2c555d&user=

四合院雖為居住建築,卻蘊含著深刻的文化內涵,是中華傳統文化的載體。四合院的營建極講究風水,風水學說,實際是中國古代的建築環境學,是中國傳統建築理論的重要組成部分;四合院的裝修、雕飾、彩繪也處處體現著民俗民風和傳統文化,表現出人們對幸福、美好、富裕、吉祥的追求,如以蝙蝠、壽字組成的圖案,寓意「福壽雙全」;以花瓶內安插月季花的圖案寓意「四季平安」;而嵌於門簪、門頭上的吉辭祥語,附在抱柱上的楹聯,以及懸掛在室內的書畫佳作,更是集賢哲之古訓,采古今之名句,或頌山川之美,或銘處世之學,或詠鴻鵠之志,風雅備至,充滿濃郁的文化氣息,有如一座中國傳統文化的殿堂。http://cache..com/c?word=%CB%C4%BA%CF%D4%BA&url=http%3A//ke%2E%2Ecom/view/13973%2Ehtm&p=c07fe71386cc42ab02be9b7d475f&user=

「江南好,風景舊曾諳;日出江花紅勝火,春來江水綠如藍。能不憶江南?」這首唐詞,總是把人們的思緒牽到風景如畫的江南。長江以南的江浙兩省,自古就有人間天堂之美譽。這里河湖交錯,水網縱橫,小橋流水、古鎮小城、田園村舍、如詩如畫;古典園林、曲徑迴廊、魅力無窮;吳儂細語、江南絲竹、別有韻味。

⑵ 結合實例論述一下中國民居中建築與自然環境的關系

中國民居東南西北各有特色 比如說中國的五大民居 (具體的你可以自己去查查,知道上其他人回答的更好 這里我就不貼出來了)民居主是由於自然環境 (溫度濕度 ,土壤環境 ,地理形勢)和人文環境主要是這兩點不斷地進化 形成。
例如說西南民居,巴渝建築,重慶是山城、兩江環抱,都需沿著山坡依次建造,所以再建築結構上受山體的束縛比較大,而吊腳樓就可以減少或者甚至解決這種限制性,而且下層掉空還因為重慶比較潮濕的氣候,避免了潮氣。建築形式的話有吊腳樓,干欄式建築和四合院。結構的話最大的特色就是穿斗式(沿房屋的進深方向立一排柱,每柱上架一檁,檁上布椽,屋面荷載直接由檁傳至柱,不用梁。每排柱子靠穿透柱身的穿枋橫向貫穿起來,成一榀構架。每兩榀構架之間使用斗枋和纖子連接起來,形成一間房間的空間構架),穿斗式是柱承重,結構也更加靈活,更加適合重慶的不平整的地勢,廣泛運用再重慶的民居中。
個人拙見。

⑶ 中國民居與地理環境的關系

四合院是北京地區乃至華北地區的傳統住宅。其基本特點是按南北軸線對稱布置房屋和院落,坐北朝南,大門一般開在東南角,門內建有影壁,外人看不到院內的活動。正房位於中軸線上,側面為耳房及左右廂房。正房是長輩的起居室,廂房則供晚輩起居用,這種莊重的布局,亦體現了華北人民正統、嚴謹的傳統性格。北京地區屬暖溫帶、半濕潤大陸性季風氣候,冬寒少雪,春旱多風沙,因此,住宅設計注重保溫防寒避風沙,外圍砌磚牆,整個院落被房屋與牆垣包圍,硬山式屋頂,牆壁和屋頂都比較厚實。
中國北方院落民居以北京四合院最為典型。四合院坐北朝南,大門開在東南角,稱「坎宅巽門」,認為是吉利的,實際上也有利於保持私秘性和增加空間的變化。進入大門西轉為外院,安排客房,仆房和廚、廁。從外院向北通過一座華麗的垂花門進入方正而大的內院,北面正房稱堂,供奉「天地君親師」牌位,舉行家庭禮儀,接待尊貴賓客,其左右耳房居住長輩和用作書房。院兩側的廂房是後輩居室。各房以「抄手游廊」相連,不必經過露天,在廊內也可坐賞院中花樹。
北京四合院所以有名,還因為它雖為居住建築,卻蘊含著深刻的文化內涵,是中華傳統文化的載體。四合院的營建是極講究風水的,從擇地、定位到確定每幢建築的具體尺度,都要按風水理論來進行。風水學說,實際是中國古代的建築環境學,是中國傳統人居建築理論的重要組成部分,這種風水理論,千百年來一直指導著中國古代的營造活動。除去風水學說外,四合院的裝修、雕飾、彩繪也處處體現著民俗民風和傳統文化,表現一定歷史條件下人們對幸福、美好、富裕、吉祥的追求。如以蝙蝠、壽字組成的圖案,寓意「福壽雙全」,以花瓶內安插月季花的圖案寓意「四季平安」,而嵌於門管、門頭上的吉辭祥語,附在檐柱上的抱柱楹聯,以及懸掛在室內的書畫佳作,更是集賢哲之古訓,采古今之名句,或頌山川之美,或銘處世之學,或詠鴻鵠之志,風雅備至,充滿濃郁的文化氣息,登斯庭院,有如步入一座中國傳統文化的殿堂。
北京四合院親切寧靜,庭院尺度合宜,把大地拉近人心,是十分理想的室外生活空間,庭院方正,利於冬季多納陽光。東北氣候寒冷,院子更加寬大。北京以南夏季西曬嚴重,院子變成南北窄長。西北風砂很大,院牆加高。 窯洞式住宅是陝北甚至整個黃土高原地區較為普遍的民居形式。分為靠崖窯、地防窯和磚石窯等。靠崖窯是在黃土垂直面上開鑿的小窯,常數洞相連或上下數層;地坑窯是在土層中挖掘深坑,造成人工崖面再在其上開挖窯洞;磚石窯是在地面上用磚、石或土坯建造一層或兩層的拱券式房屋。黃土高原區氣候較乾旱,且黃土質地均一,具有膠結和直立性好的特性,土質疏鬆易於挖掘,故當地人民因地制宜創造性地挖洞而居,不僅節省建築材料,而且具有冬暖夏涼的優越性。由於地坑式窯洞難於防禦洪水的侵襲,且隨著經濟條件的改善,一些地方已經放棄了地坑式窯洞的修造,並陸續在地面上營建磚木結構房屋而居。
窯洞是一種特殊的「建築」,不是用「加法」而是以「減法」即「減」去自然界的某些東西而形成的可用的空間。流行在中國西北部黃土高原地區。深達一二百米、極難滲水、直立性很強的黃土,為窯洞提供了很好的發展前提。同時,中國西北部地區氣候乾燥少雨、冬季寒冷、木材較少等自然狀況,也為冬暖夏涼、十分經濟、不需木材的窯洞,創造了發展和延續的契機。 窯洞有崖窯、地窯和箍窯

⑷ 中國民居與地理環境關系

我國歷史悠久,疆域遼闊,自然環境多種多樣,社會經濟環境亦不盡相同。在漫長的歷史發展過程中,逐步形成了各地不同的民居建築形式,這種傳統的民居建築深深地打上了地理環境的烙印,生動地反映了人與自然的關系。

一、中國北方民居與地理環境
中國北方黃河中上游地區窯洞式住宅較多,在陝西、甘肅、河南、山西等黃土地區,當地居民在天然土壁內開鑿橫洞,並常將數洞相連,在洞內加砌磚石,建造窯洞。窯洞防火,防噪音,冬暖夏涼,節省土地,經濟省工,將自然圖景和生活圖景有機結合,是因地制宜的完美建築形式,滲透著人們對黃土地的熱愛和眷戀。
(一)、北院落民居(以北京四合院為主)——北京民居
四合院是北京地區乃至華北地區的傳統住宅。其基本特點是按南北軸線對稱布置房屋和院落,坐北朝南,大門一般開在東南角,門內建有影壁,外人看不到院內的活動。正房位於中軸線上,側面為耳房及左右廂房。正房是長輩的起居室,廂房則供晚輩起居用,這種莊重的布局,亦體現了華北人民正統、嚴謹的傳統性格。北京地區屬暖溫帶、半濕潤大陸性季風氣候,冬寒少雪,春旱多風沙,因此,住宅設計注重保溫防寒避風沙,外圍砌磚牆,整個院落被房屋與牆垣包圍,硬山式屋頂,牆壁和屋頂都比較厚實。
中國北方院落民居以北京四合院最為典型。四合院坐北朝南,大門開在東南角,稱「坎宅巽門」,認為是吉利的,實際上也有利於保持私秘性和增加空間的變化。進入大門西轉為外院,安排客房,仆房和廚、廁。從外院向北通過一座華麗的垂花門進入方正而大的內院,北面正房稱堂,供奉「天地君親師」牌位,舉行家庭禮儀,接待尊貴賓客,其左右耳房居住長輩和用作書房。院兩側的廂房是後輩居室。各房以「抄手游廊」相連,不必經過露天,在廊內也可坐賞院中花樹。
北京四合院所以有名,還因為它雖為居住建築,卻蘊含著深刻的文化內涵,是中華傳統文化的載體。四合院的營建是極講究風水的,從擇地、定位到確定每幢建築的具體尺度,都要按風水理論來進行。風水學說,實際是中國古代的建築環境學,是中國傳統建築理論的重要組成部分,這種風水理論,千百年來一直指導著中國古代的營造活動。除去風水學說外,四合院的裝修、雕飾、彩繪也處處體現著民俗民風和傳統文化,表現一定歷史條件下人們對幸福、美好、富裕、吉祥的追求。如以蝙蝠、壽字組成的圖案,寓意「福壽雙全」,以花瓶內安插月季花的圖案寓意「四季平安」,而嵌於門管、門頭上的吉辭祥語,附在檐柱上的抱柱楹聯,以及懸掛在室內的書畫佳作,更是集賢哲之古訓,采古今之名句,或頌山川之美,或銘處世之學,或詠鴻鵠之志,風雅備至,充滿濃郁的文化氣息,登斯庭院,有如步入一座中國傳統文化的殿堂。
北京四合院親切寧靜,庭院尺度合宜,把大地拉近人心,是十分理想的室外生活空間,庭院方正,利於冬季多納陽光。東北氣候寒冷,院子更加寬大。北京以南夏季西曬嚴重,院子變成南北窄長。西北風砂很大,院牆加高。
(二)、內蒙民居
蒙古包是內蒙古地區典型的帳幕式住宅,以氈包最多見。內蒙古溫帶草原的牧民,由於游牧生活的需要,故鄉以易於拆卸遷徙的氈包為住所。傳統上蒙古族牧民逐水草而居,每年大的遷徙有4次,有「春窪、夏崗、秋平、冬陽」之說,因此,蒙古包是草原地區流動放牧的產物。
(三)、寧夏民居
寧夏地處西北遠離海洋,降水少、溫差大,氣候嚴寒,大陸性氣候特徵明顯,冬春乾旱多風沙,盛行偏北風,故住宅一般不開北窗。為保溫防寒,採取廂房圍院形式,且房屋緊湊,屋頂形式為一面坡和兩面坡並存。
(四)、陝北民居(西北窯洞)
窯洞式住宅是陝北甚至整個黃土高原地區較為普遍的民居形式。分為靠崖窯、地防窯和磚石窯等。靠崖窯是在黃土垂直面上開鑿的小窯,常數洞相連或上下數層;地坑窯是在土層中挖掘深坑,造成人工崖面再在其上開挖窯洞;磚石窯是在地面上用磚、石或土坯建造一層或兩層的拱券式房屋。黃土高原區氣候較乾旱,且黃土質地均一,具有膠結和直立性好的特性,土質疏鬆易於挖掘,故當地人民因地制宜創造性地挖洞而居,不僅節省建築材料,而且具有冬暖夏涼的優越性。由於地坑式窯洞難於防禦洪水的侵襲,且隨著經濟條件的改善,近年來,一些地方已經放棄了地坑式窯洞的修造,並陸續在地面上營建磚木結構房屋而居。
窯洞是一種特殊的「建築」,不是用「加法」而是以「減法」即「減」去自然界的某些東西而形成的可用的空間。流行在中國西北部黃土高原地區。深達一二百米、極難滲水、直立性很強的黃土,為窯洞提供了很好的發展前提。同時,中國西北部地區氣候乾燥少雨、冬季寒冷、木材較少等自然狀況,也為冬暖夏涼、十分經濟、不需木材的窯洞,創造了發展和延續的契機。
(五)、山西與山東民居
山西太行山區與山東膠東丘陵一帶兩地民居形式類似,單門獨院,有門樓,兩面坡屋頂。由於山高石料普遍,依照傳統上建築材料就地取材原則。故磚石住宅較多。山西民居還多見磚雕等裝飾。兩地緯度相近但降水存在差異,故屋頂坡度略有不同,前者因地勢較高,東南面有東北—西南走向的太行山阻擋海洋氣流,降水不多(<700毫米/年);後者廣谷低丘距海近,降水較多(>700毫米/年),為便於排水屋頂坡度較陡。
(六)、陝南居民
陝南地區,有山坳、河沿和平壩,居民根據地勢、原料等條件,建有多種居民,傳統的住房有石頭房、竹木房、吊腳樓、三合院及四合院等。
石頭房:多建於山區,鎮巴、安康、西鄉山區很普通遍,顧名思義,石頭房以石為基本材料。通常是後牆靠山崖,三邊以石頭砌牆,屋頂木架上鋪以油頁石板。石頭房經風耐雨,造價低廉。
竹木房:四壁用圓木壘成,並留有門窗。屋頂用毛竹搭在木樑上,再以竹篾條結成以蓼葉覆蓋。有的人家在橫樑上架木,上鋪密竹,抹上灰泥,成為頂樓,上置火塘,用以熾烤和存放糧食。竹木房多建於抹邊及山坳,南鄭、寧強和城固等山區常見。
吊腳樓:多建於沿江集鎮。吊腳樓以木樁或石為支撐,上架以樓板,四壁或用木板,或用竹排塗灰泥。屋頂鋪瓦或茅草。吊腳樓窗子多向江,所以也叫望江樓。吊腳樓是遠古巢居的發展。
三合院和四合院:多見於平壩城鎮。三合院有正房3間,中間為堂屋,東西為廂房2-3間。正房前方屋檐外伸,可用來吃飯、歇腳。廂房開間比正房小,兩端有圍牆相連,牆中間朝南開門。四合院由正房、廂房和過門房組成,中間有一天井,比三合院更講究。三合院和四合院居室以土坯、磚石、木料為基本材料,大門多向南。忌朝西。 隨著款方經濟的發展,農村磚房和城市樓房日益多起來。
二、中國南方民居與地理環境
(一)、江蘇民居
江蘇民居以蘇州為代表。素有「東方威尼斯」之稱的蘇州水網密布,地勢平坦,房屋多依水而建,門、台階、過道道均設在水旁,民居自然被融於水、路、橋之中,多樓房,磚瓦結構為主。青磚藍瓦、玲瓏剔透的建築風格,形成了江南地區纖巧、細膩、溫情的水鄉民居文化。由於氣候濕熱,為便於通風隔熱潮防雨,院落中多設天井,牆壁和屋頂較薄,有的有較寬的門廊或寬敞的廳閣。
(二)、上海民居
位於長江口的上海,地理位置優越,是近代民族工業的發祥地之一。經濟發達,住宅質量較好,多為磚瓦結構樓房,式樣新穎美觀大方,建築風格充分顯示出人文因素的影響,頗有「海派」文化的影子。
(三)、福建民居
閩西南地區的客空人土樓是一種特殊農村住宅。土樓外形有方、圓之別,酷似寵大碉堡,其外牆用土、石灰、沙、糯米等夯實,厚1米,可達5層高;由外向內,屋頂層層下跌,共三環,主體建築居中心;房間總數可達300餘間,十幾家甚至幾十家人共居一樓。福建是東南沿海的「山國」,境內山地丘陵佔80%以上,地形復雜,歷史上匪盜現象較為嚴重,中原漢族遷居此地後,為御匪盜防械鬥,同族數百人築土樓而居所,故形同要塞的土樓,防禦功能突出。此外,福建地處東南沿海地震帶,氣候暖熱多雨,堅固的土樓既能防震防潮又可保暖隔熱,可謂一舉數得。
(四)、雲南民居
干欄式竹樓是滇南傣、佤、苗、景頗、哈尼、布朗等少數民族的主要住宅形式。滇南氣候炎熱潮濕多雨,竹樓下部架空,以利通風隔潮,多用作碾米場、貯藏室及雜屋;上層前部有寬廊和曬台後部為堂和卧室;屋頂為歇山式,坡度陡,出檐深遠,可遮陽擋雨。
多彩多姿的中國傳統民居折射出我國地大物博、自然條件差異顯著的特點,同時,也是我國廣大勞動人民改造和利用自然適應環境的生動體現。講課時不妨引用「郵票上的各地居民」,讓學生認識各地特色不一的民居文化,有助於進一步使學生加深理解地理環境的區域分異及環境與人類的關系。
(五)、南方天井民居(以徽州民居為主)
「天井』其實也是院落,只是較小。中國南方炎熱多雨而潮濕,人稠山多地窄,故重視防曬通風,布局密集而多樓房。天井民居以橫長方形天井為核心,四面或左右後三面圍以樓房,陽光射入較少。正房即堂屋前向天井,完全開敞,狹高的天井起著拔風的作用。各屋都向天井排水,外圍聳起馬頭山牆,可防火勢蔓延。牆頭高出屋頂,作階梯狀,磚牆抹灰,覆以青瓦牆檐,白牆黛瓦,明朗而素雅,是南方建築一大造型特色。天井民居以中國東南部皖南贛北即徽州地區最為典型。
徽州民居的特色:
1、村落選址的重要性。符合天時、地利、人和皆備的條件 ,達到「天人合一」的境界。村落多建在山之陽,依山傍水或引水入村,和山光水 色融成一片。住宅多面臨街巷。整個村落給人幽靜、典雅、古樸的感覺。
2、平面布局及空間處理。民居布局和結構緊湊、自由、屋宇相連,平面沿軸向對稱布置。民成多為樓房,且以四水歸堂的天井為單元,組成全戶活動中心。天井可少2~3個,多則10多個,最多的達36個。一般民居為三開間,較大住宅亦有五開間。隨時間推移和人口的增長,單元還可增添,符合徽州人幾代同堂的習俗。建築形象突出的特徵是:白牆、青瓦、馬頭山牆、磚雕門樓、門罩、木構架、木門窗 。內部穿斗式木構架圍以高牆,正面多用水平型高牆封閉起來,兩側山牆做階梯形的馬頭牆,高低起伏,錯落有致,黑白輝映,增加了空間的層次和韻律美。方整的外形,形如「一顆印」為徽州民居的獨特風格。民居前後或側旁,設有庭園,置石桌石凳,掘水井魚池,植果木花卉,甚至疊山 造泉,將人和自然融為一體。大門上幾乎都建門罩或門樓,磚雕精緻,成為徽州民居的一個重要特徵。

⑸ 自然地理因素和人文地理因素對民居的影響

1----地理環境首先決定了人口的形成和分布,世界最早出現人類聚居的地方都是大河大江周圍,世界最早的物種也是起源於水中;
2----人口的聚居也形成了人類最早的文明,例如我國的黃河文明,古印度的印度河文明等。世界4大文明古國都是在水源附近的;
3----人類文明出現就意味著文化開始逐漸形成,並且自成系統。此後由於文明的擴張以及技術等條件的發展,人類開始開發水源附近的地形,並依據開發出的地形特徵開始形成一系列有特色的居住形式和生活方式,比如平原地區(生活住所穩定,氣候宜人,適合開展各種文農工商業活動,各行個業中又自成體系並且出現大批名人名史,很多習俗和節日就產生了,如農歷、12節氣等就是根據農業得來;端午節是根據歷史名人屈原得來;航運陸運和錢的使用是商業的需求等等);高原地區(氣候等條件比較惡劣,最顯著的就是形成了衣服飾品上的民族文化特色);草原地區(由於自然條件限制,居民住房多半是流動式[如蒙古包],牧草資源豐富所以畜牧業相當發達,而當地人由於長期流動並食用牛羊肉體格較強壯,由當初爭奪土地或者比試而產生的一些活動,發展到現在只是健身活動甚至是民族習俗的有很多,大家比較熟悉的一項就是摔交)。此外還分有多雨地區(吊角樓的發明);乾旱地區(坎兒井的發明)等等,涉及了民俗、風土人情、建築、飲食等方面的窘異。
4----由於各地區地理環境的不同導致了文明逐漸差異,南北高低地區就需要相互交流和補給,後來甚至需要與海外相互補給,這樣的交流需求促成了很多事件,其中最著名的就是絲綢之路和香料之路,南北和海外的溝通又帶來更多的文化,最突出的就是宗教。各宗教的相繼傳入和影響也改變和形成了一些傳統文化,如高原地區信仰小乘佛教 ,出現了一系列事物,大到民族領袖班禪達賴喇嘛,小到百姓用的轉經筒;平原地區漢族大多信奉大乘佛教,而流傳至今的很多傳統文化都來自佛教的宣傳和發明,如齋菜、茶道、人物山水畫、建築台基甚至印刷術在發明初期最大的需求就是用來印刷佛經;特例有回族,他們就信仰伊斯蘭教,大家最熟悉的可能就是飲食方面不吃豬肉(當然還有很多其他方面,但多半都來自伊斯蘭的清規戒律)
5----在這樣的相互交流和補充中,外來習俗和文化因為要能與本土文化相互依存,因此進行了很多本土化的改造和發展,進而形成新的一批傳統文化。
6----發展到現在地理也依然在影響傳統文化,有的利於傳統的保留而有的就被逐漸破壞了,如西藏布達拉宮,由於地形較為封閉現在又成為宗教旅遊聖區,一方面發展了經濟又與利於傳統的維護,因為人們來這里就是體驗當地風俗和文化的,算是一種變相性質的強迫保護;再比如沿海地區,由於航運等事業發展,和海外聯系緊密,但卻導致很多本土文化流失或是喪失了原本的寓意,如春節越來越沒氣氛,沒什麼人重視端午之類的傳統節日甚至最後都被別國申請了世遺,可以說是非常諷刺的,但聖誕節愚人節之類的舶來品卻越來越大受歡迎。
(主要就這些吧~再擴展下去就該寫成論文了,希望對你有幫助。)

⑹ 中國民居有什麼特點

中國早已是世界大國,這一點沒有爭議。而且最近幾年,中國已經或者即將在很多領域重新回到世界第一的位置上,於是,我經常會設想,作為世界上最強大的國家之一,中國的民居應該是怎樣的一種模樣,才能和一個大國相匹配呢?

以下文字,純屬瞎聊,並無學術根據。。。。

首先,大國的民居,就是要「大」。

面積要大,層高要大,懸挑要大。就像漢唐時期的建築,「斗拱宏大、出檐深遠」,要的就是那種氣魄;或者像是之前的美國,家大業大,浪費點不怕。倒不是故意要裝出暴發戶的樣子,關鍵是生長在遼闊的國土上,內心本來就有縱橫萬里的土豪基因,想忍住也不容易啊是不。

所以你會看到央視大褲衩、世博會中國館、國家大劇院等等,這些極具張力、甚至有點野蠻外形的建築一個個在中國落地,以前的學院派、婉約派的審美情趣都忽然落伍了,到底是為什麼呢?媒體上說什麼的都有,但我告訴你,根本的原因在於,它們都足夠大氣!

中國古代住宅也很大的,我參觀過很多遺跡,其規模都大得嚇人,人口密度極低,人均面積超大,比如揚州的汪氏小苑,嘉興的莫氏庄園,或者廣西的李濟深故居,湖南的胡耀邦故居、譚嗣同故居等等,有的是達官貴人的房子,有的是普通老百姓的房子,但是面積都很大。

所以現在城市裡一個家庭只有一百平米的情況在歷史上是很罕見的。人們只要有機會還是希望住在更加寬松、更加健康的環境里。

未完待續。。。。。

⑺ 中國民居與地理環境,地方風俗的關系

在中國東北富饒美麗的嫩江兩岸,生活著一個以農業為主兼事畜牧業和漁獵業的民族——達斡爾族。達斡爾族人民素以驍勇善戰著稱於世,自古以來就善於騎射、摔跤、打曲棍球。曲棍球,達斡爾語稱「貝闊」,是達斡爾族歷史悠久的傳統體育項目。

屋如其人。達斡爾族的村莊大都依山傍水,風景十分秀麗。房舍院落修建的十分整齊。一幢幢高大的「介」字形草房,給人一種大方粗獷的印象。家家戶戶都圍著紅柳條編織的帶有各種花紋的籬笆。院落布局嚴謹,馬棚和牛舍一般都修築在離院子較遠的地方,保持干凈清潔。

達斡爾族的傳統住房多以松木或樺木棟梁為房架,土坯或土垡為牆,里外抹幾道黃泥,頂苫房草,二間、三間、五間不等。二間房以西屋為卧室,東屋為廚房;三間或五間的以中間一間為廚房,兩邊的為居室。房子一般都坐北朝南,注重採光,窗戶多是達斡爾族房屋的一大特點。居室的南、北、西三面或南、東、北三面建有相連的三鋪大炕,俗稱「蔓子炕」。蔓子炕保暖性能好,是達斡爾人冬季不可缺少的取暖設施。

達斡爾人的居室以西屋為貴。西屋又以南炕為上,多由長輩居住,兒子、兒媳及其孩子多居北炕或東屋,西炕則專供客人起居。炕面大都鋪葦席或毛氈等。

如今,隨著經濟的發展,生活條件的改善,磚瓦房正日益增多,不過,使用火炕等起居習俗仍深受達斡爾人的喜愛。
傳統民居的形態構成
我國傳統建築遺產十分豐富,不僅有雄偉庄嚴的宮殿、壇廟、陵墓、寺觀等官式建築 ,還有住宅、祠堂、會館、書院等民間建築。住宅是最基本的、最大量的、與人民生活密切相關的一種建築類型。為了區別於現在新住宅 ,我們把它稱為傳統民居或民居建築。民居形態包括社會形態和居住形態。社會形態指民居的歷史、文化、信仰、習俗和觀念等社會因素所形成的特徵。居住形態指民居的平面布局、結構方式和內外建築形象所形成的特徵。傳統民居的特徵在建築上主要表現在3個方面:
1)平面布局和環境特徵。它是社會制度、家庭組織、習俗信仰和生產生活方式在民居中的體現。
2)結構和外形特徵。它映了氣候、地理和材料、構造技術等對建築的影響。
3)裝飾裝修和細部特徵 。它是文化、習俗和審美意識在民居建築內部和外觀藝術上的表現。

⑻ 中國各地民居有什麼不同

宏觀地考察北方漢族建築的藝術特色,有兩點最為觸目:
一是以北京四合院為代表的官式宅第建築,如同宮殿、壇廟、苑囿、陵墓、衙署等官式建築一樣,屬於高度程式化的木構架體系建築,無論在宅第族群的總體布局、院落組織、空間調度,還是在宅屋的造型、配置、方位、間架、尺寸、屋頂、裝修以致材質色彩、細部紋飾等等,都經過長期的篩選、陶冶,形成一整套嚴密的定型程式,表現出高度成熟的官式風范;
二是廣布在北方大地的漢族宅第,盡管各地宅院格局不盡相同,構築體系、用材做法和宅屋外觀呈現種種鄉土差別,但在藝術格調上都反映出一種與南方宅第的輕展靈巧截然不同的性格,表現出質朴敦厚的北方風貌。
與南方地區相比,北方大地氣候相對寒冷,用地相對寬松,地形相對平整,鄉土材料相對單一,民間經濟文化發展相對滯後,民風也比南方純朴、憨厚、粗獷。正是自然風情、文化習俗和鄉土建築材料等諸多因素的綜合制約,使得北方各地民居普遍呈現出質朴敦厚的建築特色。
在群體布局上,平原型的構成和離散型的組合帶來村鎮聚落和宅院總體整齊方正的格局。
北方地大廣袤,山河壯美,人口相對稀疏,故聚落選址常在平坦地段,大多數屬於平原型的構成。

⑼ 中國民居的特點

中國的民居是我國傳統建築中的一個重要類型,是我國古代建築中民間建築體系中的重要組成內容。我國傳統建築有兩大體系,官式的和民間的。官式的建築如宮殿、壇廟、陵寢、寺廟、宅第等,民間建築如民居、園林、祠堂、會館等。民居,作為傳統建築內容之一,因它分布廣,數量又多,並且與各民族人民的生活生產密切相關,故它具有明顯的地方特色和濃厚的民族特色。從民族的歷史實踐中,總結出它的優秀特徵和經驗,在今天的建築創作中也有加以借鑒和運用。
民居中的特徵,主要是指民居在歷史實踐中反映出本民族地區最具有本質的和代表性的東西,特別是要反映出與各族人民的生活生產方式、習俗、審美觀念密切相關的特徵。民族的經驗,則主要指民居在當時社會條件下如何滿足生活生產需要和向自然環境斗爭的經驗,譬如民居結合地形經驗利、適應氣候的經驗、利用當地的材料的經驗以及適應環境的經驗等,這就是通常所說的因地制宜、因材致用的經驗。
民居分布在全國各地,由於民族的歷史傳統、生活習俗、人文條件、審美觀念的不同,也由於各地的自然條件和地理環境不同,因而,民居的平面布局、結構方法、造型和細部特徵也就不同,呈現出淳樸自然、而又有著各自的特色。特別是在民居中,各族人民常把自己的心願、信仰和審美觀念,把自己所最希望、最喜愛的東西,用現實的或象徵的手法,反映到民居的裝飾、花紋、色彩和樣式等結構中去。如漢族的鶴、鹿、蝙蝠、喜鵲、梅、竹、百合、靈芝、萬字紋、回紋等,雲南白族的蓮花、傣族的大象、孔雀、檳榔樹圖案等。這樣,就到、導致各地區各民族的民居呈現出豐富多彩和百花爭艷的民族特色。
民居建築沒有像官方建築都有一套程序化的規章制度和做法,它可以根據當地的自然條件、自己的經濟水平和建築材料特點,因地因材來建造房子。它可以自由發揮勞動人民的最大智慧,按照自己的需要和建築的內在規律來進行建造。因此,在民居中可以充分反映出,功能是實際的、合理的,設計是靈活的,材料構造是經濟的,外觀形式是朴實的等建築中最具有本質的東西。特別是廣大的民居建造者和使用者是同一的,自己設計、自己建造、自己使用,因而民居的實踐更富有人民性、經濟性和現實性,也最能反映本民族的特徵和本地的地方特色。
由此可見,民居的特徵主要是來自於民族的生活習俗、生產方式、宗教信仰、心理愛好和審美觀念,而民居的經驗則來自地方的自然環境和氣候的地理條件。這兩者是不可分割的,是密切聯系的,它們共同組成了民居的民族文化特徵和地方特色。
中國的民居種類可以說是數不勝數。北京的四合院、蒙古族的蒙古包、陝西、河南的窯洞、福建的土樓等等。而其中我認為最具有民族特色的是傳統傣族住居。傣族民居是傣族人民根據當地的自然氣候和自然經濟條件,在比較原始狀況下發展起來的一種傳統民居形式,有著很強的地方特色和鮮明的歷史特徵。傣族住居因地處偏遠的熱帶地區,形成了與內地迥然不同的建築風格。住居圍護結構輕薄通透,象徵性的院牆——籬笆使住居十分開敞。這就是傳統傣族民居的三大特徵之一適應自然環境。第二大特徵是形式語言:根據地區特有的自然、社會條件和文化習俗,形成了又由整體到細部一系列完善、獨有的造型語言,即纖細、含蓄和柔媚的風格。而其三則是住居是人類對自然、社會和文化形態認識過程的一種註解。傣族人溫和、善良、內向、細膩的心裡氣質決定了其居住的陰性特徵——朴實、輕盈、柔媚,與中原漢式住居渾厚、粗獷、墩實的造型形成了鮮明的對照。
總之,隨著不斷調查和發展,隨著民居傳統特徵和經驗的不斷總結、提煉以及在新的條件下的不斷改造,絢麗多姿的民居文化將為我國社會主義新建築的創造提供源源不斷的信息和養料。

⑽ 東石鎮的人文地理

豐泰堂建造於1803年.位於平遠縣東石鎮涼庭村,是一座典型的客家圍龍屋築,她歷經200年的風風雨雨,至今仍完好地屹立在廣袤的田野之中。豐泰堂里外三層,結構嚴謹,氣勢恢弘,成為最具有特色客家圍龍建築之一。
豐泰堂為林姓祖屋。據東石林氏族譜記載:三千多年前,商紂王暴虐無道,叔父比干屢次勸諫,反遭其害。周武王表彰比干,賜其子為林姓。戰國時林姓分西河堂、濟南堂二系,後來濟南堂的一支在福建上杭落戶,九世祖彥英公遷往東石,建造豐泰堂的為十六世特秀公。據族人介紹及族譜記載,特秀公之父逢源公早年在江西開伙店,為人老實忠厚,曾一夥匪幫攜金銀住店,為官兵所剿,得大筆意外財。予銀兩長子特秀在家造屋;並為次子德秀捐官,從此四川世代繁衍。特秀公樂善好施、為鄉邑稱頌,清嘉慶七年(1803年)建造豐泰堂。
圍龍屋的設計與建造融科學性、實用性、觀賞性於一體,顯示出客家先人的出色才華及高超技藝。梅州圍龍屋與北京四合院、陝西的窯洞、廣西的「桿欄式」、雲南的「一顆印」並列一起,被中外建築學界稱之為中國五大特色民居建築。「豐泰堂」襲承客家相傳的建築藝術,採用中原漢族建築工藝中最先進的抬梁式與穿斗式相結合的技藝,選擇斜坡地段建造圍龍屋,佔地近三、四十畝,以南北子午線為中軸線,主大門進去有四個廳三個天井,左右橫屋各有四廂,後有三條圍龍與橫屋合攏,大門前為一塊禾坪,半月形的池塘,沿池塘外圍是一圈旱地,其外型輪廓與屋的外圍遙相呼應,形成一個巨大的橢圓形。1994年在梅州召開的世界客屬聯誼會中,該「豐泰堂」以其獨特的古樸風韻、雄渾氣魄被輸入聯誼會資料,以封面的形式展現於世界。該航拍圖高視角,面貌全,該族人感嘆說:我們世代生活在這里,都不能看見全貌,真是遺憾。
豐泰堂非常朴實,沒有過多的雕龍畫鳳,且就地取材砌土磚而成,體現了平遠人講究實惠的風格。佔地面積廣闊、中軸線上的主廳寬大而高,又顯現了建造者的大氣。除主門外,另有8道大門在橫屋之間朝南一字排開;值得稱道的是,東西各有兩橫屋與主屋左右對峙而立,為豬舍、柴草房雜房,體現了客家人愛清潔的特點。
豐泰堂的文化氣息也頗為濃厚。正大門對聯為:平山標秀色,曲水繞祥光。上廳楹聯為今年春節時族人所書,上聯為「歡呼十一屆三中全會帶來幸福家家富裕」,下聯為「虔誠紀念十六世特公庇佑後裔步步高顯」,內容涵蓋了200年時空。在前廳的兩邊廂房,每個石刻窗中鏤空一字,構成了對聯一副「富貴奕世,發奮榮昌」。
隨著生活方式的轉變,原豐泰堂居住的族人在附近蓋房而居,豐泰堂成為族人拜祭祖先的場所、追根溯原的地方。因此,族人倍加愛護豐泰堂一磚一瓦,保持干凈,定期修繕保護。
毓秀書院
【毓秀書院】在東石鎮的靈水村,石北水庫旁。第二次革命戰爭時期,是平遠縣革 命的搖籃和指揮部。1928年,中共平遠縣委成立,縣委會議地址就設在毓秀書院。1929年,在毓秀書院成立平遠縣第一個蘇維埃政府──石北鄉蘇維埃政府。
去年,梅州市平遠縣政府對書院進行維修,現基本完善。
毓秀書院建於清光緒年間,1985年公布為縣級文物保護單位。該書院是客家民居式土木平房建築, 四合院式。
修繕後,毓秀書院內將設立大革 命時期的革 命史跡展覽廳和靈水村文化活動室,對全縣革 命史料、圖片、實物進行陳列,使毓秀書院成為紅色文物旅遊景點和革命傳統教育基地。

熱點內容
鹿特丹港國家地理 發布:2021-03-15 14:26:00 瀏覽:571
地理八年級主要的氣候類型 發布:2021-03-15 14:24:09 瀏覽:219
戴旭龍中國地質大學武漢 發布:2021-03-15 14:19:37 瀏覽:408
地理因素對中國文化的影響 發布:2021-03-15 14:18:30 瀏覽:724
高中地理全解世界地理 發布:2021-03-15 14:16:36 瀏覽:425
工地質檢具體幹些什麼 發布:2021-03-15 14:15:00 瀏覽:4
東南大學工程地質考試卷 發布:2021-03-15 14:13:41 瀏覽:840
中國地質大學自動取票機 發布:2021-03-15 14:13:15 瀏覽:779
曾文武漢地質大學 發布:2021-03-15 14:11:33 瀏覽:563
中國冶金地質總局地球物理勘察院官網 發布:2021-03-15 14:10:10 瀏覽:86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