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四大區域人文地理特徵
㈠ 中國四大地理區域劃分圖
中國四大區域:西北地區、北方地區、南方地區、青藏地區四大地形區域。
四大地理分區依據
綜合地理位置、自然地理、人文地理的特點,可以把我國劃分為四大地理區域,即北方地區、南方地區、西北地區和青藏地區。
其中,秦嶺、淮河一線是北方地區和南方地區的分界線。大興安嶺-陰山-賀蘭山為北方地區和西北地區的分界線。我國青藏地區和西北地區,北方地區,南方地區的分界線,大致以第一級階梯和第二級階梯的分界線。
我國的北方地區和南方地區,在地形、氣候、河流流量和植被類型等方面均有明顯差異;受自然環境的影響,北方地區和南方地區的人們,在生產方式、生活習慣、文化傳統等方面也有很大差異。
(1)中國四大區域人文地理特徵擴展閱讀:
根據我國經濟社會加速發展的新形勢,全國分為四大經濟區域:東部地區、東北地區、中部地區和西部地區。各地區經濟社會發展的主要內容為:西部開發、東北振興、中部崛起、東部率先發展。
東北地區(黑龍江省、吉林省、遼寧省、內蒙古自治區東部的呼倫貝爾市、興安盟、通遼市、赤峰市、錫林郭勒盟)
中部地區(山西省、河南省、湖北省、湖南省、江西省、安徽省)
東部地區(北京市、天津市、河北省、山東省、江蘇省、上海市、浙江省、福建省、廣東省、海南省)
西部地區(重慶市、四川省、廣西壯族自治區、貴州省、雲南省、陝西省、甘肅省、內蒙古自治區西部、寧夏回族自治區、新疆維吾爾自治區、青海省、西藏自治區)
㈡ 我國四大地理區域的自然和人文地理特點有什麼不同
北方地區
位於大興安嶺以東、秦嶺—淮河以北,東臨渤海、黃海,以平原、丘陵、版高原為主權.位於季風區,氣候較乾燥,冬季氣溫較低.多種小麥,一年1-2熟
多漢族、回族
南方地區
位於秦嶺—淮河以南,青藏高原以東,東臨東海、南臨南海.位於季風區,氣候濕潤,多種水稻,一年2-3熟
少數民族居多.工業較發達
西北地區
位於大興安嶺以西,青藏高原以北.位於非季風區,氣候乾燥、降水少
多牧業為主
青藏地區
位於第一級階梯,海拔高,氣候寒冷,大部分山峰終年積雪,冰川縱橫
藏族居多,多牧業為主
不好意思,我實在是想不出更多的「人文地理特點」了
你是答題嗎,若是讓比較,你就把上面的各概括以下就行了
㈢ 中國四大地理區域是什麼
中國四大地理區域即北方地區、南方地區、西北地區和青藏地區。
其中,秦嶺、淮河一線是北方地區和南方地區的分界線。大興安嶺-陰山-賀蘭山為北方地區和西北地區的分界線。我國青藏地區和西北地區,北方地區,南方地區的分界線,大致以第一級階梯和第二級階梯的分界線。
我國的北方地區和南方地區,在地形、氣候、河流流量和植被類型等方面均有明顯差異;受自然環境的影響,北方地區和南方地區的人們,在生產方式、生活習慣、文化傳統等方面也有很大差異。
影響因素:界線A,(大興安嶺-陰山-賀蘭山)主導因素是季風與非季風的分界線和400mm年等降水量線;界線B,(秦嶺—淮河):大致與1月份0℃等溫線、800mm年等降水量線重合;主導因素是氣候(氣溫、降水)。
界線C:主導因素是地形地勢,即第一階梯和第二階梯的分界線(昆侖山脈—祁連山脈—橫斷山脈)
(3)中國四大區域人文地理特徵擴展閱讀
根據我國經濟社會加速發展的新形勢,全國分為四大經濟區域:東部地區、東北地區、中部地區和西部地區。各地區經濟社會發展的主要內容為:西部開發、東北振興、中部崛起、東部率先發展。
東北地區(黑龍江省、吉林省、遼寧省、內蒙古自治區東部的呼倫貝爾市、興安盟、通遼市、赤峰市、錫林郭勒盟)
中部地區(山西省、河南省、湖北省、湖南省、江西省、安徽省)
東部地區(北京市、天津市、河北省、山東省、江蘇省、上海市、浙江省、福建省、廣東省、海南省)
西部地區(重慶市、四川省、廣西壯族自治區、貴州省、雲南省、陝西省、甘肅省、內蒙古自治區西部、寧夏回族自治區、新疆維吾爾自治區、青海省、西藏自治區)
㈣ 1.四大區域是根據什麼劃分的是根據各地人文地理特徵
(1)我國四大地理抄區域的劃分是襲根據各地的______、______和人文地理特點不同劃分的.
(2)我國以______一線劃分為南北方地區,主要糧食作物南北有別,北方為小麥,南方為______.
答案
(1)地理位置;自然;
(2)秦嶺、淮河;水稻.
㈤ 區域人文地理特徵
專題二:氣候:
一、 東亞:
1、東部沿海:季風氣候顯著;(亞熱帶季風氣候、溫帶季風氣候);
2、西部內陸:溫帶大陸乾旱、半乾旱氣候;
二、 東南亞:
1、熱帶季風氣候;(分布在中南半島大部分、菲律賓群島,北部夏季高溫多雨);
2、熱帶雨林氣候;(分布在馬來半島和馬來群島,常年高溫多雨);
三、 南亞:
1、 熱帶季風氣候為主;(印度半島大部分);
2、熱帶沙漠氣候;(印度中下游;巴基斯坦以熱帶沙漠為主);
四、 中亞:
1、溫帶大陸乾旱、半乾旱氣候;
五、 西亞和北非:
1、熱帶沙漠氣候為主;(770多萬平方千米);
2、小部分為地中海氣候;
六、 撒哈拉以南非洲:
1、熱帶草原氣候 (世界第一);
2、熱帶雨林氣候;
3、熱帶沙漠氣候;
4、地中海氣候;
七、 歐洲:
1、溫帶海洋性氣候為主(西部)→世界最典型;
註:生成原因:①終年西風;②北大西洋暖流增濕增溫;③地形因素;④大陸輪廓破碎,利於西風深入;
2、北部、南部:山地氣候;
3、西班牙、葡萄牙等:地中海氣候;
4、中部溫帶大陸性氣候;
八、 歐洲東部和北亞:
1、溫帶大陸性氣候(俄羅斯);
九、 北美:
1、以溫帶大陸性氣候為主;
2、狹窄的溫帶海洋性氣候(40°N-60°N);
3、狹窄的地中海氣候;(30°N-40°N);
十、 拉丁美洲:
1、熱帶氣候,雨林、草原氣候為主;
十一、 大洋洲:
1、熱帶為主,呈半環狀:大分水嶺(熱帶雨林、亞熱帶季風濕潤氣候);
註:熱帶雨林氣候的成因:
① 東澳大利亞暖流增溫增壓;
② 東南信風來自於暖流;
③ 地形因素:處在大分水嶺迎風坡;
2、熱帶草原氣候(受赤道低壓控制);
3、熱帶沙漠氣候(被南回歸線穿過;西澳大利亞寒潮);
4、大陸西岸地中海氣候(30゜-40゜);
十二、 南極:
1、酷寒:
① 緯度高,熱量小;
② 海拔高,降溫幅度大;
③ 冰川對太陽的反射極強;
2、乾燥:
① 緯度高,氣溫低,蒸發小;
② 終年受極地高壓控制,下沉氣流;
③ 陸地面積大;
3、烈風:平均18m/s, 最大達100m/s,一年中8級以上風天達300天以上;
十三、 北極:
1、沒有南極寒冷(海洋面積大,大部分終年封凍);
2、降水比南極豐富(氣溫較高,海洋面積大),年降水量為100mm-150mm;
3、風速沒有南極大;
專題四:世界各大區域經濟狀況:
一、 東亞:
1、東南沿海:經濟發展快,人口稠密區,四個新興工業區(韓國,中國東南沿海,香港,台灣)
2、西部內陸:畜產品加工業;
二、 東南亞:
1、世界上最大的熱帶經濟作物區:
(1)馬來西亞:天然橡膠,油棕(第一);
(2)印度尼西亞:胡椒,金雞納霜(第一);
(3)菲律賓:椰子,蕉麻(第一);
2、糧食作物:水稻(泰國出口第一,世界上最大的水稻出口國);
3、礦產:錫(馬來西亞),石油出口(印尼第一、汶萊);
4、工業發展迅速;
三、 中亞:
1、灌溉農業,畜牧業為主;
(1) 有利因素:
a. 平原、耕地面積大;
b. 光照充足;
c. 溫差大;
(2) 不利因素:水資源缺乏;
2、小麥,棉花,畜產品——主要出口物資;
3、礦產豐富,種類多樣:煤,鐵,石油;
4、工業:采礦業,冶金業,軍事工業(重工業為主);
四、 西亞和北非:
1、出口石油為主,主要向西歐,美國,日本;
2、特產:
(1)土耳其:安卡拉羊毛;
(2)摩洛哥:橄欖油;
(3)阿富汗:紫蓋皮羊毛;
(4)伊拉克椰棗;
五、 撒哈拉以南的非洲:
1、熱帶經濟作物;
2、采礦業;
註:二者為單一初級產品出口;
原因:由於移民經濟長期侵略,經濟大國操縱;
出路:振興民族經濟、開展多種經濟;
六、 西歐:
1、資本主義革命最早,大多數為發達國家;
2、工業中心多,形成工業密集帶;
3、旅遊業發達;
4、農業發達:荷蘭,乳蓄業佔65%,挪威:石油業;瑞典:森林業;
七、 北美:
1、農業-高度機械 ┠烈底ㄒ禱 ?/p>
2、工業-現代化程度高,部門齊全,科技含量高;
八、 拉丁美洲:
1、所有國家都是發展中國家;
2、單一產品出口為主,一些熱帶經濟作物產量巨大;
3、糧食以玉米為主,大多數國家糧食自給;
專題五:世界各大區域沙漠分布:
一、 東亞:
中國西北部:塔克拉瑪干沙漠;
二、 南亞:
印度西北部與巴基斯坦交界處:印度沙漠(塔爾沙漠);
三、 中亞:
1、土庫曼境內的卡拉庫姆沙漠;
2、烏茲別克境內中部地區;
3、哈薩克西部與俄羅斯交界處和中東部一小部分;
四、 西亞:
1、西亞以熱帶沙漠氣候為主;
2、沙烏地阿拉伯境內大部分地區:北部內夫得沙漠、南部魯卜哈利沙漠;
五、 非洲:
1、撒哈拉沙漠(世界上最大的沙漠);
六、 大洋洲:
1、澳大利亞西部維多利亞大沙漠;
專題七:世界各區域資源分布:
一、東亞:
1、朝鮮境內有豐富的森林、礦產資源;
2、日本國內森林資源、水利資源、漁業資源豐富;
二、東南亞:
1、礦產以錫、石油為主;
2、種植業發達:(1)馬來西亞:天然橡膠,油棕(第一);
(2)印度尼西亞:胡椒,金雞納霜(第一);
(3)菲律賓:椰子,蕉麻;
(4)泰國:水稻;
三、南亞:
1、印度礦產主要以煤、鐵、錳礦為主,分布在德干高原北部;另外土壤肥沃,耕地面積大;茶葉、小麥等出口;
四、中亞:
1、小麥,棉花,畜產品;
2、礦產豐富,種類多樣,煤,鐵,石油(分布在裏海沿岸);
五、西亞和北非:
1、石油資源豐富:分布在波斯灣沿岸以及伊拉克境內,儲量佔世界的一半,開采量為1/4,出口量第一:
2、特產:土耳其安卡拉羊毛、摩洛哥橄欖油、阿富汗紫蓋皮羊毛、伊拉克椰棗;
3、北非的鐵礦分布在利比亞、埃及與蘇丹境內,磷分布在西部沿海地區;
六、撒哈拉以南非洲:
1、礦產:金剛石、錫、鋼鐵、鋁,銅(尚比亞),黃金(南非)、鐵(利比亞),石油(奈及利亞)鈿礦(南非);
2、水利資源豐富:世界第二;
3、動物資源豐富:獅子,大象,猩猩;
4、生物資源豐富:可可,丁香,劍麻;
七、西歐:
1、礦產:煤(大不列顛島)、鐵(大不列顛島西海岸)、石油(北海);
2、旅遊資源-人文景觀,自然景觀;
八、歐洲東部和北亞:
1、森林資源(第一);
2、水力資源;
3、礦產:石油(西伯利亞平原、東歐平原),天然氣,煤(中西伯利亞高原、東海岸),鐵礦(東歐平原、中西伯利亞高原),有色金屬(錳銅鋁鋅);
九、北美:
1、礦產:煤(美國東北部),鐵,石油,天然氣,鋼金鋁鋅-有色金屬(美國西部);
2、森林(寒帶針葉林,溫帶闊葉林),草場,水力——美國;
3、加拿大——森林(為原料,新聞紙加工),石油,鐵,煤,鎳(佔世界80%),漁業資源豐富;
十、拉丁美洲:
1、礦產:石油(墨西哥東南沿海,委內瑞拉沿海),鐵,錳(巴西高原東部),銅(智利世界最多),銀(墨西哥安第斯山脈);
2、水力:巴西高原;
3、生物:植物-森林(紅木,烏木);
4、經濟作物(咖啡,香蕉,甘蔗);
十一、大洋洲:
1、礦產-鐵(塔斯馬尼亞島),煤(澳大利亞東部沿海);
2、稀有動物-鴨嘴獸;
十二、南極:
1、礦產-煤,鐵,石油,天然氣,生物,淡水;
2、生物-企鵝(鳥類),海豹,鯨,磷蝦;
3、淡水水庫;
十三、北極:
1、豐富生物資源:北極熊,海豹;
2、礦產:煤(30億噸),石油(100-200億桶),天然氣;
㈥ 我國四大地理區域中,每個地區的自然和人文地理特點有什麼不同
如人飲水,冷暖自知
㈦ 中國區域人文地理概況
河流和湖泊
中國河流湖泊眾多,這些河流、湖泊不僅是中國地理環境的重要組成部分,而且還蘊藏著豐富的自然資源。中國的河湖地區分布不均,內外流區域兼備。中國外流區域與內流區域的界線大致是:北段大體沿著大興安嶺—陰山—賀蘭山—祁連山(東部)一線,南段比較接近於200毫米的年等降水量線(巴顏喀拉山—岡底斯山),這條線的東南部是外流區域,約佔全國總面積的2/3,河流水量佔全國河流總水量的95%以上,內流區域約佔全國總面積的1/3,但是河流總水量還不到全國河流總水量的5%。 中國是世界上河流最多的國家之一。中國有許多源遠流長的大江大河。其中流域面積超過1000平方米的河流就有1500多條。
中國的河流,按照河流徑流的循環形式,有注入海洋的外流河,也有與海洋不相溝通的內流河。
長江長江發源於青海省西南部、青藏高原上的唐古拉山脈主峰各拉丹冬雪山,曲折東流,幹流先後流經青海、四川、西藏、雲南、重慶、湖北、湖南、江西、安徽、江蘇、上海共11個省、自治區和直轄市,最後注入東海。全長6300公里,是中國第一大河,也是亞洲最長的河流,世界第三大河。流域面積180多萬平方公里,約佔全國總面積的1/5,年入海水量約10000億立方米,佔全國河流總入海水量的1/3以上。它流經中國青藏高原、橫斷山區、雲貴高原、四川盆地、長江中下游平原,流域絕大部分處於濕潤地區。
黃河黃河發源於青海省中部,巴顏喀拉山北麓,流經青海、四川、甘肅、寧夏、內蒙古、山西、陝西、河南、山東9個省、自治區,注入渤海,全長5500公里,是中國第二大河。流域面積75萬多平方公里,流經中國青藏高原、內蒙古高原、黃土高原、華北平原,以及乾旱、半乾旱、半濕潤區。
珠江 珠江是中國南方最大的河流,其幹流西江發源於雲南東部。珠江流經雲南、貴州、廣西、廣東入南海,全長2210公里,流域在中國境內44.25萬平方公里。主要有西江、北江、東江三大支流水系,北江與東江基本上都在廣東境內,三江水系在珠江三角洲匯集,形成縱橫交錯、港汊紛雜的網狀水系。
京杭運河中國除天然河流外,還有許多人工開鑿的運河,其中有世界上開鑿最早、最長的京杭運河。京杭運河北起北京、南到杭州,縱貫京津兩市和冀、魯、蘇、浙4省,溝通海河、黃河、淮河、長江、錢塘江五大水系,全長1801公里,是中國歷史上與萬里長城齊名的偉大工程。從開鑿至今已有2000多年的歷史,對溝通中國南北交通曾起過重大的作用,但過去由於不加保養,許多河段已斷航。新中國成立後,對運河進行了整治,目前江蘇、浙江兩省境內的河段,仍是重要的水上運輸線。同時,運河還發揮灌溉、防洪、排澇等綜合作用。在「南水北調」東線工程中,它又被用作長江水源北上的輸水渠道。 中國湖泊眾多,共有湖泊24800多個,其中面積在1平方公里以上的天然湖泊就有2800多個。湖泊數量雖然很多,但在地區分布上很不均勻。總的來說,東部季風區,特別是長江中下游地區,分布著中國最大的淡水湖群;西部以青藏高原湖泊較為集中,多為內陸鹹水湖。
外流區域的湖泊都與外流河相通,湖水能流進也能排出,含鹽分少,稱為淡水湖,也稱排水湖。中國著名的淡水湖有鄱陽湖、洞庭湖、太湖、洪澤湖、巢湖等。
內流區域的湖泊大多為內流河的歸宿,湖水只能流進,不能流出,又因蒸發旺盛,鹽分較多形成鹹水湖,也稱非排水湖,如中國最大的湖泊青海湖以及海拔較高的納木錯湖等。
中國的湖泊按成因有河跡湖(如湖北境內長江沿岸的湖泊)、海跡湖(即睸湖,如西湖)、溶蝕湖(如雲貴高原區石灰岩溶蝕所形成的湖泊)、冰蝕湖(如青藏高原區的一些湖泊)、構造湖(如青海湖、鄱陽湖、洞庭湖、滇池等)、火口湖(如長白山天池)、堰塞湖(如鏡泊湖)等。
氣候
1.氣候復雜多樣 中國幅員遼闊,跨緯度較廣,距海遠近差距較大,加之地勢高低不同,地形類型及山脈走向多樣,因而氣溫降水的組合多種多樣,形成了多種多樣的氣候。從氣候類型上看,東部屬季風氣候(又可分為亞熱帶季風氣候、溫帶季風氣候和熱帶季風氣候),西北部屬溫帶大陸性氣候,青藏高原屬高寒氣候。從溫度帶劃分看,有熱帶、亞熱帶、暖溫帶、中溫帶、寒溫帶和青藏高原區。從干濕地區劃分看,有濕潤地區、半濕潤地區、半乾旱地區、乾旱地區之分。而且同一個溫度帶內,可含有不同的干濕區;同一個干濕地區中又含有不同的溫度帶。因此在相同的氣候類型中,也會有熱量與干濕程度的差異。地形的復雜多樣,也使氣候更具復雜多樣性。
2.季風氣候顯著中國的氣候具有夏季高溫多雨、冬季寒冷少雨、高溫期與多雨期一致的季風氣候特徵。由於中國位於世界最大的大陸——亞歐大陸東部,又在世界最大的大洋——太平洋西岸,西南距印度洋也較近,因之氣候受大陸、大洋的影響非常顯著。冬季盛行從大陸吹向海洋的偏北風,夏季盛行從海洋吹向陸地的偏南風。冬季風產生於亞洲內陸,性質寒冷、乾燥、在其影響下,中國大部地區冬季普遍降水少,氣溫低,北方更為突出。夏季風來自東南面的太平洋和西南面的印度洋,性質溫暖、濕潤、在其影響下,降水普遍增多,雨熱同季。中國受冬、夏季風交替影響的地區廣,是世界上季風最典型、季風氣候最顯著的地區。和世界同緯度的其他地區相比,中國冬季氣溫偏低,而夏季氣溫又偏高,氣溫年較差大,降水集中於夏季,這些又是大陸性氣候的特徵。因此中國的季風氣候,大陸性較強,也稱作大陸性季風氣候。
3.氣候條件的優勢復雜多樣的氣候,使世界上大多數農作物和動植物都能在中國找到適宜生長的地方,使中國農作物與動植物資源都非常豐富。例如玉米的故鄉在墨西哥,引種到中國後卻廣泛種植,已成為中國重要的糧食作物之一。紅薯最早引種在浙江一帶,目前在全國普遍種植。中國季風氣候顯著的特徵,也為中國農業生產提供了有利條件,因夏季氣溫高,熱量條件優越,這使許多對熱量條件需求較高的農作物在中國種植范圍的緯度遠比世界上其他同緯度國家的偏高,例如水稻可在北緯52°的黑龍江省呼瑪縣種植。夏季多雨,高溫期與多雨期一致,有利於農作物生長發育,例如中國長江中下游地區氣候溫暖濕潤,物產富饒,是亞熱帶季風氣候,而與之同緯度的非洲北部、阿拉伯半島等地卻多呈乾旱、半乾旱的荒漠景觀。
中國氣候雖然有許多方面有利於發展農業生產,但也有不利的方面,中國災害性天氣頻繁多發,對中國生產建設和人民生活也常常造成不利的影響,其中旱災、洪災、寒潮、台風等是對中國影響較大的主要災害性天氣。
中國的旱澇災害平均每年發生一次,北方以旱災居多,南方則旱澇災害均有發生。
在夏秋季節,中國東南沿海常常受到熱帶風暴——台風的侵襲。台風(熱帶風暴發展到特別強烈時稱為台風)以6—9月最為頻繁。
在中國的秋冬季節,來自蒙古、西伯利亞的冷空氣不斷南下,冷空氣特別強烈時,氣溫驟降,出現寒潮。寒潮可造成低溫、大風、沙暴、霜凍等災害。
土地和礦產 中國土地資源有四個基本特點:絕對數量大,人均佔有少;類型復雜多樣,耕地比重小;利用情況復雜,生產力地區差異明顯;地區分布不均,保護和開發問題突出。
(一)絕對數量大,人均佔有少
中國國土面積960萬平方公里,海域面積473萬平方公里。國土面積,居世界第3位,但按人均占土地資源論,在面積位居世界前12位的國家中,中國居第11位。中國人均佔有的土地資源,只相當於澳大利亞的1/58,加拿大的1/48,俄羅斯的1/15,巴西的1/7,美國的1/5。按利用類型區分的中國各類土地資源也都具有絕對數量大、人均佔有量少的特點。
(二)類型復雜多樣,耕地比重小
中國地形、氣候十分復雜,土地類型復雜多樣,為農、林、牧、副、漁多種經營和全面發展提供了有利條件。但也要看到,有些土地類型難以開發利用。例如,中國沙質荒漠、戈壁合占國土總面積的12%以上,改造、利用的難度很大。而對中國農業生產至關重要的耕地,所佔的比重僅10%多些。各類土地資源情況如下表所示。
(三)利用情況復雜,生產力地區差異明顯
土地資源的開發利用是一個長期的歷史過程。由於中國自然條件的復雜性和各地歷史發展過程的特殊性,中國土地資源利用的情況極為復雜。例如,在廣闊的東北平原上,漢民族多利用耕地種植高粱、玉米等雜糧,而朝鮮族則多種植水稻。山東的農民種植花生經驗豐富,產量較高,河南、湖北的農民則種植芝麻且收益較好。在相近的自然條件下,太湖流域、珠江三角洲、四川盆地的部分地區就形成了全國性的桑蠶飼養中心等等。
不同的利用方式,土地資源開發的程度也會有所不同,土地的生產力水平會有明顯差別。例如,在同樣的亞熱帶山區,經營茶園、果園、經濟林木會有較高的經濟效益和社會效益,而任憑林木自然生長,無計劃地加以砍伐,不僅經濟效益較低,而且還會使土地資源遭受破壞。
(四)分布不均,保護和開發問題突出
這里所說的分布不均,主要指兩個方面:其一,具體土地資源類型分布不均。如有限的耕地主要集中在中國東部季風區的平原地區,草原資源多分布在內蒙古高原的東部等。其二,人均佔有土地資源分布不均。
不同地區的土地資源,面臨著不同的問題。中國林地少,森林資源不足。可是,在東北林區力爭采育平衡的同時,西南林區卻面臨過熟林比重大、林木資源浪費的問題。中國廣闊的草原資源利用不充分,畜牧業生產水平不高,然而,在局部草原又面臨過度放牧、草場退化的問題。
中國幅員廣大,地質條件多樣,礦產資源豐富,礦產171種。已探明儲量的有157種。其中鎢、銻、稀土、鉬、釩和鈦等的探明儲量居世界首位。煤、鐵、鉛鋅、銅、銀、汞、錫、鎳、磷灰石、石棉等的儲量均居世界前列。
中國礦產資源分布的主要特點是,地區分布不均勻。如鐵主要分布於遼寧、冀東和川西,西北很少;煤主要分布在華北、西北、東北和西南區,其中山西、內蒙古、新疆等省區最集中,而東南沿海各省則很少。這種分布不均勻的狀況,使一些礦產具有相當的集中,如鎢礦,在19個省區均有分布,儲量主要集中在湘東南、贛南、粵北、閩西和桂東—桂中,雖有利於大規模開采,但也給運輸帶來了很大壓力。為使分布不均的資源在全國范圍內有效地調配使用,就需要加強交通運輸建設。
動物和植物 植物資源中國幅員廣闊,地形復雜,氣候多樣,植被種類豐富,分布錯綜復雜。在東部季風區,有熱帶雨林,熱帶季雨林,中、南亞熱帶常綠闊葉林,北亞熱帶落葉闊葉常綠闊葉混交林,溫帶落葉闊葉林,寒溫帶針葉林,以及亞高山針葉林、溫帶森林草原等植被類型。在西北部和青藏高原地區,有乾草原、半荒漠草原灌叢、干荒漠草原灌叢、高原寒漠、高山草原草甸灌叢等植被類型。植物種類多,據統計,有種子植物300個科、2980個屬、24600個種。其中被子植物2946屬(佔世界被子植物總屬的23.6%)。比較古老的植物,約佔世界總屬的62%。有些植物,如水杉、銀杏等,世界上其他地區現代已經絕滅,都是殘存於中國的「活化石」。種子植物兼有寒、溫、熱三帶的植物,種類比全歐洲多得多。此外,還有豐富多彩的栽培植物。從用途來說,有用材林木1000多種,葯用植物4000多種,果品植物300多種,纖維植物500多種,澱粉植物300多種,油脂植物600多種,蔬菜植物也不下80餘種,成為世界上植物資源最豐富的國家之一。
動物資源中國是世界上動物資源最為豐富的國家之一。據統計,全國陸棲脊椎動物約有2070種,佔世界陸棲脊椎動物的9.8%。其中鳥類1170多種、獸類400多種、兩棲類184種,分別佔世界同類動物的13.5%、11.3%和7.3%。在西起喜馬拉雅山—橫斷山北部—秦嶺山脈—伏牛山—淮河與長江間一線以北地區,以溫帶、寒溫帶動物群為主,屬古北界,線南地區以熱帶性動物為主,屬東洋界。其實,由於東部地區地勢平坦,西部橫斷山南北走向,兩界動物相互滲透混雜的現象比較明顯。
㈧ 我國四大地理區域的自然特徵各是什麼
http://ke..com/link?url=RYD_cMXXSRrPUQHK
北方地區、南方地區、西北地區、青藏地區,劃分較大,主要是按照自然界限劃分的,在經濟、旅遊地理處理上沒有太大意義。有的一省跨三區,跨兩區
。在行政上也沒有大意義,就是單單的自然地理界線(有的資料把中國地理分區分為三大自然區:東部季風區、西部乾旱半乾旱區、青藏高原區)
1、根據各地的地理位置、自然和人文地理特點的不同,可以把我國劃分為四大地理區域,即北方地區、南方地區、西北地區和青藏地區。其中,秦嶺、淮河一線是北方地區和南方地區的分界線。大興安嶺-陰山-賀蘭山為北方地區和西北地區的分界線。我國青藏地區和西北地區,北方地區,南方地區的分界線,大致以第一級階梯和第二級階梯的分界線。
2、我國的北方地區和南方地區,在地形、氣候、河流流量和植被類型等方面均有明顯差異。受自然環境的影響,北方地區和南方地區的人們,在生產方式、生活習慣、文化傳統等方面也有很大差異。
我國南方地區和北方地區的差異比較
比較項目
秦嶺—淮河以北(北方)
秦嶺—淮河以南(南方)
1月平均氣溫
低於0攝氏度
高於0攝氏度
年降水量
小於800mm
大於800mm
主要地形
平原`高原為主
平原、盆地與高原、丘陵交錯
植被類型
溫帶落葉闊葉林、針闊混交林
亞熱帶常綠闊葉林
河流流量
小(冬季結冰)
大(冬季不結冰)
耕作制度
一年一熟或兩年三熟
一年兩熟或三熟
耕地類型
旱地
水田
糧食作物
小麥,玉米、大豆
水稻
傳統交通工具
馬車
船
傳統體育項目
滑雪、溜冰
賽龍舟、游泳
3、西北地區的地形以高原和盆地為主。東部以草原、荒漠草原景觀為主;西部盆地中有大面積的沙漠分布;只有在盆地邊緣出現稀少的綠洲。這一切說明西北地區是一個以乾旱為主要自然特徵的地區(深居內陸,並有山嶺阻隔,海洋水汽很少輸送到這里)。
4、青藏地區因地勢高聳而成為一個獨特的地區,由「高」隨之而來的另一個顯著自然特徵是「寒」。青藏高原太陽能資源豐富,太陽輻射強,晴天多,日照時間長,由於空氣稀薄,氣溫低。有「日光城」之稱—拉薩市。
5、西北地區和青藏地區都是我國主要的牧區。內蒙古主要是溫帶草原牧場;新疆主要是山地牧場;青海和西藏主要是高寒牧場。內蒙古的三河馬、三河牛,新疆的細毛羊,青藏的氂牛、藏綿羊、藏山羊和寧夏的灘羊都是著名的畜種。
6、除了畜牧業外,在西北地區人們利用河水和高山冰雪融水,發展灌溉農業。
7、在青藏地區,發展河谷農業;在新疆,發展綠洲農業。新疆有一個著名的引水工程:坎兒井
西北地區和青藏地區差異比較
以「乾旱」為主要自然特徵的西北地區
以「高寒」為主要自然特徵的青藏地區
高原盆地為主,風蝕作用顯著,多沙漠戈壁
雪峰連綿、冰川縱橫、大河源地
草原—荒漠草原—荒漠(降水由東向西逐漸減少)
藏北高原波狀起狀,高原東部山高谷深
河流稀少,多內流河
湖泊星羅棋布
農田、村鎮、城市的分布多呈點狀
農田、村鎮、城市多分布在海拔較低的河谷兩岸
7、四大地理區域分界線的影響因素
界線A:(大興安嶺-陰山-賀蘭山)主導因素是季風與非季風的分界線,與400mm等降水量線一致。
界線B(秦嶺—淮河):大致與1月0℃等溫線、800mm等降水量線重合;主導因素是氣候。
界線C:主導因素是降水和地勢地形,是第一階梯和第二階梯的分界線(昆侖山脈—祁連山脈—橫斷山脈)。
㈨ 根據地理位置、自然和人文地理特點,可以將我國分為四大地理區域
(1)南方地區 亞熱帶季風氣候
北方地區 溫帶季風氣候
青藏地區 高原氣候
西北地區 溫帶大陸性氣候
(2)秦嶺-淮河
(3)一
(4)地形
㈩ 中國四大地理區域的自然和人文地理有何不同
有一份來比較完整的我國四大區域的源地理比較,其中自然地理包括區域位置、地形、氣候、河流、植被土壤、礦產資源,人文地理包括農業、工業、城市、交通、生態問題等問題的對比。
因為重新編輯比較麻煩,而且看起來沒有WORD文檔的舒服,所以如果需要,請留下有效的郵箱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