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地理太行八陘
① 太行山具體分布在哪幾個縣
太行山大部位於山西河北交界,小部在河南西北部,其中河北約30縣(含縣級市,區),山西20餘縣,河南10餘縣,計60餘縣。
按照連片特困區域劃分標准,燕山-太行山片區環繞京津地區,區域面積為9.3萬平方公里,涉及人口1097.5萬人,人均地區生產總值為11914.8元,是國家新一輪扶貧攻堅主戰場之一。規劃涉及范圍包括河北、山西、內蒙古三省區的33個縣。
其中河北省的22個縣分別為:
1、保定市:淶水縣、阜平縣、唐縣、淶源縣、望都縣、易縣、曲陽縣、順平縣。
2、張家口市:宣化縣、張北縣、康保縣、沽源縣、尚義縣、蔚縣、陽原縣、懷安縣、萬全縣。
3、承德市:承德縣、平泉縣、隆化縣、豐寧滿族自治縣、圍場滿族蒙古族自治縣。
山西省的8個縣分別為:
1、大同市:天鎮縣、陽高縣、廣靈縣、靈丘縣、渾源縣、大同縣。
2、忻州市:五台縣、繁峙縣。
內蒙古的3個縣分別為:
烏蘭察布市:化德縣、商都縣、興和縣。
(1)中國地理太行八陘擴展閱讀
太行山北高南低,大部分海拔在1200米以上。2000米以上的高峰有河北的小五台山、靈山、東靈山、白石山,山西的太白魏山、南索山、陽曲山等。北端最高峰為小五台山,海拔高2882米;南端高峰為陵川的佛子山、板山,海拔分別為1745米、1791米。
太行山山勢東陡西緩,山西高原東部河流多切過太行山進入河北平原,匯入海河水系。只有西南部的沁河水系向南匯入黃河。
太行山脈西翼連接山西高原,東翼由中山、低山、丘陵過渡到平原。山中多雄關,著名的有位於河北的紫荊關,山西的娘子關、虹梯關、壺關、天井關等。
太行山是黃土高原和華北平原的天然分界線。太行山崖間的螺蚌殼,顯系古生代地層中的腕足動物或軟體動物化石。
② 太行山脈有多長 詳細點
太行山脈
位於中國山西高原與河北平原間 .東北-西南走向,局部地段近於南北走向.北起拒馬河谷地,南至山西省、河南省邊境的沁河平原.長700千米,褶皺斷塊山 ,山脊海拔1500~2000米.中段出露片麻岩,南 、北段主要為石灰岩.山地東側為明顯的斷層,許多地段形成近1000米的斷層岩壁,氣勢雄偉.主峰小五台山,海拔2882米.山脊西側轉為緩坦的高原.山西高原的河流經太行山流入華北平原.山地被拒馬河、滹沱河、漳河、沁河等切割,多橫谷,當地稱陘.軹關陘、太行陘、白陘、滏口陘、井陘、飛狐陘、蒲陰陘和軍都陘等被稱為太行八陘,自古為河北平原進入山西高原的東西交通通道.太行山還是重要的地理分界,山以西為黃土高原,以東為黃淮平原.山地對夏季風有明顯的阻滯作用,迎風坡降水較多,並形成暴雨區.背風坡則氣候乾燥.山地東側還因斷層活動而形成強烈的地震活動帶.在太行山東翼斷陷盆地中分布有井陘、臨城、峰峰、六河溝等煤礦.
③ 太行山的地形圖
太行山地形圖:復
太行山制,地理位置是北緯34°34'—40°43'、東經110°14'——114°33',又名五行山、王母山、女媧山,是中國東部地區的重要山脈和地理分界線。
太行山脈位於山西省與華北平原之間,縱跨北京、河北、山西、河南4省、市,山脈北起北京市西山,向南延伸至河南與山西交界地區的王屋山,西接山西高原,東臨華北平原,呈東北—西南走向,綿延400餘公里。它是中國地形第二階梯的東緣,也是黃土高原的東部界線。
(3)中國地理太行八陘擴展閱讀
太行山是中國東部的一條重要地理界線。東部的華北平原是落葉闊葉林地帶,西側的黃土高原是森林草原地帶和乾草原地帶,兩側的植被、土壤垂直帶特徵也存在明顯差異。
太行山脈多東西向橫谷,自古就是交通要道,商旅通衢。古時有著名的「太行八陘」。
太行山北高南低,大部分海拔在1200米以上。2000米以上的高峰有河北的小五台山、靈山、東靈山、白石山,山西的太白魏山、南索山、陽曲山等。北端最高峰為小五台山,海拔高2882米;南端高峰為陵川的佛子山、板山,海拔分別為1745米、1791米。
④ 太行山具體在什麼地方
太行山位於河北省與山西省交界地區,向南延伸至河南與山西交界地區。山脈北起北京市西山,南至瀕臨黃河的王屋山,呈東北--西南走向,綿延數百公里。它是中國地形第二階梯的東緣,也是黃土高原的東部界線。
太行山脈的的地質基底是復式單斜褶皺。東側為斷層構造,相對高差達1500~2000米,山前發育典型的洪積扇以及沖洪積平原。從北向南有小五台山(海拔2882米)、太白山、白石山、狼牙山、南坨山、陽曲山、王屋山等山峰。山西高原東部河流多切過太行山進入河北平原,匯入河水系。只有西南部的沁河水系向南匯入黃河。
太行山是中國東部的一條重要地理界線。東部的華北平原是落葉闊葉林地帶,西側的黃土高原是森林草原地帶和乾草原地帶,兩側的植被、土壤垂直帶特徵也存在明顯差異。
太行山脈多東西向橫谷,自古就是交通要道,商旅通衢。古時有著名的太行八陘。
位於太行山南端的王屋山,在河南省西北的濟源市,是河南省與山西省的界山。王屋之名最早見於《禹貢》,因山有三重,狀若王者車蓋,故名。《列子》中著名寓言愚公移山所提到的王屋山即指此山。太行八陘之一的軹陘在這里通過,是古代由汾河流域進入中原的一個通道。
王屋山西接中條山,東為析城山。山地平均海拔1000餘米,主峰為天壇山,海拔1711米。山地西南側發源有短小河流,直接南流入黃。隔黃河南望,有邙山和嵩山,三者共同構成黃河中游區最後一段山地。
王屋山森林保存較好,中部山區存有小片原始森林。山區野生動植物資源豐富,有金錢槭、青檀等珍貴植物種和獼猴、豹、麝等珍稀動物。如今,王屋山已建有水土保持綜合治理工程,動植物資源得到有效的保護。
王屋山峰巒起伏,植被茂密,山如劍立,水如龍行,自唐代起就成為中原著名的道教活動中心。各地前來修煉拜師者不絕,文人墨客亦游山探勝,吟詠成頌。
王屋山道觀宮廟眾多。位於濟源市西南部、天壇山南麓的陽台宮是河南省現存規模最大的明代寺廟殿宇。琉璃玉皇閣的20根石柱上雕刻有山水、人物、雲龍等圖案,形象栩栩如生。位於濟源市西北古濟水之源的濟瀆廟始建於隋代,宋代、明代又有增建,也是一著名古跡。王屋山區還有迎恩宮、清虛宮、天壇頂、王屋洞、奉先觀、大明寺等古紀風景點。1994年國務院公布王屋山--雲台山為國家重點風景名勝區。
⑤ 太行山脈的地理意義
太行山是中國東部的一條重要地理界線。東部的華北平原是落葉闊內葉林地帶,西側的容黃土高原是森林草原地帶和乾草原地帶,兩側的植被、土壤垂直帶特徵也存在明顯差異。太行山脈多東西向橫谷,自古就是交通要道,商旅通衢。古時有著名的「太行八陘」。
太行山脈位於山西省與華北平原之間,縱跨北京、河北、山西、河南4省、市,山脈北起北京市西山,向南延伸至河南與山西交界地區的王屋山,西接山西高原,東臨華北平原,呈東北—西南走向,綿延400餘公里。它是中國地形第二階梯的東緣,也是黃土高原的東部界線。
(5)中國地理太行八陘擴展閱讀
氣候特點:從氣候上看,太行山屬暖溫帶半濕潤大陸性季風氣候,全年冬無嚴寒,夏無酷暑,雨熱同季,雖四季分明,但冬長夏短。在這里四季分明,但明顯的冬長夏短,冬季長達半年,夏季兩個月不到。
太行山年平均氣溫在10℃左右,氣候條件與承德相近。1月份最冷,平均氣溫為-5℃,平均最低氣溫在-10℃左右;7月份最熱,平均氣溫為23℃,平均最高氣溫在28℃上下,偶爾會出現高溫天,但概率可以說是相當低。
⑥ 太行山的主峰是什麼海拔多少米
太行山脈
(Taihangshanmai) 位於黃土高原與華北平原之間,大致呈東北—西南走向,北起拒馬河谷,南至晉豫邊境的黃河沿岸,南北長約400公里,一般海拔1500—2000米,最高峰小五台山在河北省境內,海拔2870米,太行山是古老的斷塊山,西坡和緩,東坡急陡,從華北平原西望,山勢顯得格外陡峻挺拔,山高林密,形勢非常險要。構成太行山的岩石多為平緩的厚層石灰岩,所成的陡坡往往是懸崖和深谷。李白的詩里說它是「磴道盤且峻,巉岩凌穹蒼」,可見其形勢險要。由黃土高原上奔流而下的暴流性河川眾多,所以太行山被許多穀道所截開。自古以來,就有「太行八陘」之稱。娘子關南5公里的井陘,就因為山間隘道如井而得名。其他還有河南省的軹關、太行、白陘:在河北省的澄口、飛狐、蒲陰陘。「陘」就是橫谷的意思,即橫切太行山的谷地,成為溝通太行山東西的孔道。太行山太行山
位於中國山西高原與河北平原間。東北-西南走向,局部地段近於南北走向。北起拒馬河谷地,南至山西省、河南省邊境的沁河平原。長700千米,褶皺斷塊山,山脊海拔1500~2000米。中段出露片麻岩,南、北段主要為石灰岩。山地東側為明顯的斷層,許多地段形成近1000米的斷層岩壁,氣勢雄偉。主峰小五台山,海拔2882米。山脊西側轉為緩坦的高原。山西高原的河流經太行山流入華北平原。山地被拒馬河、滹沱河、漳河、沁河等切割,多橫谷,當地稱陘。軹關陘、太行陘、白陘、滏口陘、井陘、飛狐陘、蒲陰陘和軍都陘等被稱為太行八陘,自古為河北平原進入山西高原的東西交通通道。太行山還是重要的地理分界,山以西為黃土高原,以東為黃淮平原。山地對夏季風有明顯的阻滯作用,迎風坡降水較多,並形成暴雨區。背風坡則氣候乾燥。山地東側還因斷層活動而形成強烈的地震活動帶。在太行山東翼斷陷盆地中分布有井陘、臨城、峰峰、六河溝等煤礦。李白
⑦ (一)太行八陘今何在
太行山在500萬年前的斷裂活動造成了西盤急劇上升,高出華北平原1000~2000米。這一高峻如削的斷崖,首先發生崖壁大面積崩塌,隨後雨水沖蝕成溝,向東匯成激流、瀑布。由於流水的溯源侵蝕作用,新生的溝谷迅速向西拓展,於是在太行山東側形成一系列短促又陡峭的新生沖溝,切出一排排障谷、隘谷。
地理上把山區河谷分為三類,即峽谷、障谷和隘谷。隘谷是由瀑布與深潭串聯而成,人們無法通行,谷底光溜溜的岩石畢露,保留不住任何河流沖下的砂礫堆積,風景區有「一線天」之名稱,它的兩崖直立,溝深而曲折。
第二類叫障谷,那是隘谷進一步發展,谷坡變緩,河道由近直立變為急傾。此時河底開始有砂礫泥等沉積,但雨季會被沖走的屬不穩定沉積。人在谷中可勉強通行。
第三類叫峽谷,此時河谷已呈「V」字形,變得較開闊,河兩岸開始有穩定的沉積物堆積,人們可以在河灘上開墾農田,建立房舍。
如今太行山東坡,靠外側近平原地帶的河谷發育的是峽谷,河谷中段呈障谷,上段則是隘谷。這一排列千里的大山,成了華北平原通向山西的障礙。從三千年前商周到唐宋時期以來,只有少數通道可達兩地,所以自古以來只有太行八陘之記錄。古太行八陘是從南西向北東順序排列的,所以八陘中第一陘,位於太行山西南端,其實已屬於中條山東段。
太行八陘
1.軹關陘
太行第一陘命名為軹關陘,軹的地名為戰國時期所起,今在河南濟源之南,已改成軹城鎮。查字典,軹是車軸的外端,可見戰國時期那裡已有車輛,古人使用木輪車。戰國時期中原尚未進入鐵器時代,尚處青銅時代,比較講究的諸侯們在坐車車軸外端常用青銅包鑲。
那時,西周的首都已遷河南,即相當現今洛陽。春秋時期的晉國已經三分為趙、魏、韓。軹關陘呈東西走向,其西端運城盆地有舜都蒲坂(永濟)、禹都安邑(運城),並有曲沃古城(今在侯馬一帶),它們均歸魏國管轄。軹城所在也屬魏地。所以太行第一陘應屬魏國之重要通道。
這一東西向古道,位於黃河北岸,中條山、太行山南麓黃土斜地上,其北為王屋山。從軹城向西,大體沿今日省道過邵源,入山西蒲掌,到垣曲古城,再順毫清河溯源北上達今天的垣曲城。這段路程全在黃土塬梁之間,只需跨越一系列從中條山南下的小支溝。因土質松軟,所以這里修路容易。
過垣曲城後即進入中條山基岩山體,由古老的結晶岩系構成峽谷,約5千米就到毫清河源頭——橫嶺關。這一關隘推測是戰國以後,可能在漢唐時期所修。它位於中條山低平的埡口上,其東南為河谷深切的峽谷,其西北則為平坦如廣場的埡口。從地形上可知,它是為防禦南來的強敵所建,推測是李氏立唐朝後為保護河東這一根據地而建關扼守。
從橫嶺關再向西北,就是開闊的冷口大溝,雖然也屬峽谷地貌,但比關南險谷要平坦、寬敞得多。一出冷口,就進入運城盆地。軹關陘到此已經結束,它向南可達安邑、蒲坂,向北可達曲沃、平陽(今臨汾)。軹關陘沿途只有兩段5千米險谷,其餘都屬平坦大道,這是太行八陘中最易通過的山道。今天再沿這條大道行走,已看不到任何古道殘跡。本世紀初葉這條古道已改成通汽車的公路。新中國成立後,為開發中條山銅礦,鐵路修入垣曲(從南同蒲分支進入)。今天這條古道已修成高速公路,平行隴海鐵路及310國道,在黃河北岸東起新鄉,西接大運高速。
順便說一下,20世紀50年代修建的禮元到垣曲專用鐵路,是為將中條山銅礦石外運所建;60年代垣曲修起礦石加工廠,將礦石提煉成精礦粉後再外運;90年代,垣曲修起煉銅廠,從此精礦粉可直接煉出金屬銅來。至此,無論礦石、精礦粉再無須外運(過去運到沈陽煉銅),這條支線鐵路到本世紀終於停運了。所以這一支線鐵路的興衰,是山西省工業技術日益提高的一個縮影。如今已可用高速公路直接將銅錠運往全國各地精加工、深加工企業,從而節省大筆運輸成本。
2.太行陘
它是南北向穿越太行的一條古道,它東面為丹河,西面為沁水,古道卻不順河谷而行,偏偏建在兩個河道中間分水嶺上。其原因是這兩條河道的下游谷太深、太險。晉城的丹河更是全由障谷構成,谷底寬50~100米,全為磊磊巨石,長20多千米區段內,谷底沒有一寸耕地,沒有一所房屋,甚至沒有一棵樹,因為年年洪水肆虐,它將沖走一切人工建築,還有樹木。谷底由一系列急流、跌水、小瀑布及水潭串連而成,至今徒步仍極難通行,當然更無法在此修路。
西側沁水河相對較好些,大部分區段是峽谷,但河道曲折迂迴,一半是貼著河岸陡壁,無法通行,雖然谷底已有農田村舍,但要修路需大量架橋,如無大量橋梁工程,沿河是無法築成大道的。古時生產力低下,開山鑿洞是一項難於上青天的工程。因此太行陘不得不舍棄兩側河道而築路於山上。
太行陘南起沁陽,沁陽戰國時期稱野王邑,向北登太行山,過天井關而達晉城,晉城戰國時稱高都。這條路險在太行南坡,地勢陡峭,從山下黃土坡到石灰岩山頂,高差達600米,大路來回盤旋。但一到山頂(海拔900米),就是平緩的山樑。上山途中道路修建在石灰岩之上,到山頂山勢平緩處常有石炭系—二疊系煤系地層砂頁岩、鐵礦等分布,而且山頂平鋪覆蓋著紅土,所以這一標高900米的夷平面,應在距今500萬年的上新世時形成。
山頂有關名天井關,天井應是古人開鑿而成,直徑2米,早已無水,後被廢棄。此關今仍存在,位於天井關村之南頭,城上有兩層的城樓。關南有攔車村,這便是孔子游學被攔而不入晉的典故出處。當時孔子行到村口,有孩童在道中做造屋游戲。下人叫孩子讓道,孩子回答:「只有人讓村,哪有村讓人。」孔子聽後覺得此話有理,嘆道:「晉國人連小孩也這么聰明,我還去講什麼學。」於是轉身回魯國。從山頂北行,路隨山坡緩緩地向北傾斜,直達晉城。到晉城盆地後,可北上長治,西通侯馬、運城,完成穿越太行的使命。
太行陘古道,今已改造成省道,南北向的207國道在天井關西與它交叉而過。古道兩側丹河、沁水,均已修有鐵路,作為晉煤外運的通道。長治南下的高速公路和大運高速,由從侯馬到晉城的橫向高速公路連通,穿太行過丹河直達焦作。
3.白陘
白陘也是近南北向穿越太行的。它南起河南修武縣西之薄壁鎮,大體沿磨河河谷北上,通過奇險峽谷和局部的障谷到橫水河,才到達地勢較緩的峽谷,向北西進入陵川黃土區,可平直地北達長治。
這一古道,在河南進口處,已被雲台山世界地質公園的風景區改造成旅遊區。谷底大路今被村村通柏油馬路所改造,只有黃囲到雙底一段五里長的半山古道殘存。它也是太行八陘中唯一有古道保存的區段。這段古道全為石塊砌成,寬1.5~2米。外側(靠溝,下坡處)有高出路面之石堤保護,高出路面20~50厘米。每隔2~3米到5~6米,必有人工砌就的石槽橫穿路面,通向外側石堤缺口,以利排水。這種符合近代排水、護坡之石塊砌就的山道,是後人不斷維修改造的結果。
這一山道呈水平狀在石灰岩的水平層面上修就,而且選在奧陶系底部泥灰岩與寒武系頂部石灰岩之間,利用泥灰岩岩性軟弱,容易施工的便利條件,只略加開挖就可成路。泥灰岩對石灰岩來說是良好的隔水層,所以這段路程中間有泉水溢出,可供路人、牲畜飲用。泥灰岩風化後形成內凹長廊,可供行人避雨雪。路邊還保留古時修亭棚而鑿下的石坑,以豎木柱,當石廊凹下較寬時,尚殘留有磚牆。想當年,這一長30~40米的石廊應該是小小的休息站,並設有小吃鋪、簡易旅店。
這一殘留古道的東頭,是有名的「七十二拐」,古道在一寬20~30米的凹坡上急促地作「之」字形盤旋,高差近百米陡坡,一共有72個急拐灣,遠看更像梯子一樣。它們也是石塊砌就,但因地勢太陡,年久失修,路面已開始敗壞,護坡塊石常有滾落。這段古道可能到20世紀六七十年代才因沿溝底開出公路而不再使用。如今它已成為風景區內人文遺跡而被保護起來。至今大約已有兩千多年的歷史。
這條古道之所以命名為白陘,是由於薄壁鎮北路邊有白馬山。由白陘古道進入陵川小盆地時,路邊山坡為石炭紀地層分布,石灰岩中常見螺貝類化石,並且該地石炭系底部常有小圓礫石分布。它們被北宋科學家沈括在《夢溪筆談》中提及:「遵太行而北,山崖之間往往銜螺蚌殼及石子如鳥卵者,橫亘石壁如帶。此乃昔之海濱,今東距海已近千里。」沈括把古人對「滄海桑田」的認識更推進了一步,他的「海陸變遷」理論比近代地質學中「將今論古」原則提出者——英國地質學家賴依爾早了幾百年。
4.滏口陘
漳河之北,有滏陽河從峰峰煤礦區發源,流過邯鄲,向北東注向海河。滏口陘並不以滏陽河出口命名,而是因隋末邯鄲西面有座山叫滏口山而命名。
滏口陘東起滏口,向西過涉縣渡清漳河而從黎城東北東陽關登太行,向西南從石樑過濁漳河而到長治。石樑是濁漳河上天然石樑,即天生橋,它寬3~4米,高出河底15~20米,長40~50米,兩岸與石樑都是石灰岩,它是地殼抬升時河水迅速下切,原來位於地下的溶蝕殘留體露出地表而形成的。此石樑存在數千年,只到近代才坍塌。今天還可見巨大石柱體斷落河心,石樑南端還斜置在南岸上。現已有鐵路橋、公路橋在石樑兩側通過。
從滏口陘翻太行相對較平坦,從清漳河岸算起到東陽關埡口,長10千米,高差不過300多米,所以坡度很緩,而且一過東陽關即進入長治盆地。交通條件較優越,只不過上山前要渡過清漳河,寬近百米的滔滔河水使架橋相當困難,直到20世紀70年代,當地還用鋼纜渡船過河。正由於這一天險阻隔,所以這一原來較優越的古道遲遲未被開發。直到改革開放以來,清漳河上才架橋,公路、鐵路紛紛穿過太行的東陽關,終於溝通了東西。
滏口陘的起點,歷史上都設置在武安縣以南,峰峰礦區的東側,滏口關,由此向北西到武安的磁山鎮,接上滏口山的路線。這樣放著平原大道不走,專門在黃土崗巒與丘陵間多兜了一圈,實在說不出理由來。古代無論秦漢還是春秋,安陽和邯鄲都已建成城市,可以很方便在平原上直線通達。要進山西沒有必要繞路,除非從安陽出發抄近路走斜道,但也完全可以沿漳河平直地直接去涉縣(沿途全是平原)。所以至今把滏口陘起點放到峰峰的滏口,而不是置於武安西邊滏口山的滏口,這仍是今天解釋不通的一個謎。
5.井陘
井陘是太行八陘中溝通晉燕的最重要通道,而且是唯一用在縣級城市命名的古道,也是最早通汽車、火車、高速公路的古道。正因為這條古陘早已現代化了,所以極少有人放棄便利的交通條件而下車來考察古陘究竟遭遇什麼了。
井陘應該是正定通向太原的大道。由東向西一過頭泉(屬井陘)就進入丘陵山區,過了岩會則進入真正的峽谷區,是從西部壽陽而來的桃河流經的峽谷區,全由石灰岩構成,公路鐵路都棄離古道而炸山開洞、打隧道、架橋梁,是從石灰岩中開辟出來。
古道是順桃河右岸而修築,由於公路鐵路避開了古道而行,所以沿途只有下車專門為尋找古道的人,且在當地老鄉帶領下,才能點點滴滴看到古道的殘跡。如井陘城東5千米,就有石建古驛站保存,三間石築小屋門楣上刻有「立鄙守恪」四字,前有護欄,旁有飲水槽,路邊還有修路碑記。雖然此碑在清雍正年間留下,但古道最終卻可上溯到秦代,那時(秦)已有井陘口的地名,它是常山(正定與石家莊之間古地名)通向晉陽(太原南)的埡口。該處殘留古道石路,被古代木輪車碾出兩條車轍凹槽,道寬3米,車轍寬1.2米。該處路旁有「秦始皇歇靈台」石碑,證明它是秦統一六國後「車同軌」時代修下的「國道」。
沿舊307國道而行,只有娘子關命名為「天下第九關」(唐建)的關隘可見。若沿新建的太舊高速而行,古道之南,舊關的長城,關隘依然盤旋在山谷兩側(一部分可能在20世紀80年代後新修)。娘子關是古井陘正道,而舊關則是其南的輔道。前者路通陽泉,後者路通平定;前者為315省道所經,後者為307國道所經。
陽泉原是平定縣一小村,1905年正太線在此設站,陽泉由此出名,20年後才形成產煤鐵的小鎮,1949年新中國成立才設市, 1952年正式歸屬省轄市。
6.蒲陰陘
蒲陰陘,是保定通靈丘的古道。它是從太行山東麓順平縣向西北翻過丘陵,然後逆唐河北上,過倒馬關(唐縣)、走馬驛(淶源),從河北邊境水堡(淶源)進入山西靈丘盆地的。現今在河北境內屬332省道,山西境內歸201省道。
蒲陰陘按古人排列,屬第七陘,它位於第六陘飛狐陘之北。但在地理描述上,飛狐陘位於淶源到北部蔚縣之間,而蒲陰陘卻位於易縣紫荊關通大同的要道。
紫荊關位於發源於淶源縣的拒馬河上,在淶源縣的下游。若要不過淶源去大同,則需從紫荊關順拒馬河而下,到三坡鎮(淶水鎮)再溯拒馬河支流趙家蓬河而上,沿241省道直達懷來,然後轉桑乾河或洋河到大同。
依此順序排列,蒲陰陘與飛狐陘都是南北走向穿越太行,飛狐陘在西,蒲陰陘在東。但查古地名,蒲陰即當今的順平縣,從順平去大同,走唐河上行到靈丘、大同是條捷徑,從順平向北繞紫荊關,再從桑乾河去大同是遠路。而且從華北平原去淶源,又非得翻山越嶺穿越太行東坡高山、丘陵,那麼這段路在哪兒?飛狐陘在哪兒?沒有交代。飛狐陘與蒲陰陘因歷來有不同的認識而紛爭不休。如今按蒲陰地名定古道,根據通行條件排順序,第六陘應是蒲陰陘更趨合理,而且我們還有一定的事實依據。
從靈丘順唐河而下是逼仄的峽谷地帶,到省界水堡河谷才豁然開朗。河谷開闊,又不曲折,修大路極易。只是在倒馬關以下,河曲加劇,因此可改道241國道到曲陽;或走331省道到保定。在靈丘到水堡峽谷中,山西邊境最後一村紅石楞村西公路西側崖壁,距今天201省道公路百餘米處崖壁上,有一排15~20厘米邊長的方孔,那是古棧道的遺留。它標志著那裡曾是主要的古道,與蒲陰陘正好相接。
7.飛狐陘
飛狐,古地名,最早在唐朝時期已出現,一直保留至今。飛狐陘是太行北段,蔚縣—淶源之間的南北向山谷,長60千米。其南東段應是從易縣翻越五回嶺,過紫荊關到淶源的。飛狐之起名,是因那裡有狐成仙飛升而得。蔚縣向西入山西的廣靈縣,縣境西側有望狐村,五台縣東側有狐峪口,因此以狐狸命名的地名在晉東北較多。至今在五台山、太行山還常見狐狸出沒。
飛狐陘到蔚縣即進入桑乾河支流壺流河。至此可以向北入桑乾主流入大同,也可西入廣靈過分水嶺而入渾源抵大同,這兩條大道都十分平坦,無峽谷險關,均屬黃土盆地。上述兩條古道穿過的地層復雜,但有一個普遍規律,當大道在結晶岩中行經時,一般都是山谷開闊,兩側分水嶺低矮;而一進入元古宙白雲岩區或早古生代石灰岩區,則立刻變得峽谷狹窄,谷坡陡立,同時河谷變得十分曲折。當然進入黃土盆地時會地勢平坦,山嶺低緩。實際上只要越過太行,就進入山西汾渭裂谷的北端——大同盆地的延伸范圍。太行山的北端也止於北東方向展布的懷來—蔚縣盆地。
8.軍都陘
這是大家最熟悉的八達嶺長城下的居庸關,它起自昌平西的南口,經居庸關而登入八達嶺長城,下康莊而入懷來盆地。由此進入開闊的桑乾河谷。
此陘之所以命名為軍都陘,是由路西燕山山脈最西一山軍都山而命名。這一古道到20世紀70年代末,只有居庸關一個古老的城樓和八達嶺上一道長城。隨著80年代旅遊業的興起,區區一道長城一到節假日,無不人滿為患,城牆上擠滿人群,連留出1~2米距離照個相也十分困難。不得已在80年代後期開始在八達嶺長城之南再修一長城,也是橫跨山谷,兩端與正牌長城相連。所以到八達嶺的旅遊者,只要八達嶺長城停車場將滿,就有交警攔下車輛,讓後來者登新長城。
南面的居庸關80年代以來大興土木,古城門的南北兩頭新築長城,圍起上下兩個關隘,更把關隘的長城修到兩側山上。這一番建設,自然擴大了八達嶺的旅遊景點,緩解了八達嶺長城的壓力。到90年代更修起高速公路,並打通八達嶺長城下的隧道(在青龍橋鐵路隧道之上),即使這樣,八達嶺高速還常因旅遊客車太多而被堵塞。
軍都陘的南段,是元古宙石英砂岩構成的昌平的南口。八達嶺本身是燕山期的花崗岩體。這一古道現已由鐵路、公路(112國道)及高速公路所貫通,只有居庸關中間孤立的城門及八達嶺上面正牌長城口才是古道的殘存。
⑧ 太行山的詳細情況
以下均屬個人觀點,僅供參考,謝謝……
太行山(北緯34°34'——40°43'、東經110°14'——114°33'。),又名五行山、王母山、女媧山。是中國東部地區的重要山脈和地理分界線。位於河北省與山西省交界地區,跨北京、河北、山西、河南4省、市間,山脈北起北京市西山,向南延伸至河南與山西交界地區的王屋山,西接山西高原,東臨華北平原,呈東北—西南走向,綿延數400餘公里。它是中國地形第二階梯的東緣,也是黃土高原的東部界線。
山地受拒馬河、滹沱河、漳河、沁河等切割,多橫谷,當地稱為「陘」,古有「太行八陘」之稱,為東西交通重要孔道。太行山東翼斷陷盆地中分布有井陘、臨城、峰峰、六河溝等著名煤礦。太行山為重要地理分界,山以西為黃土高原,以東為黃淮海平原。山地對夏季風有明顯阻滯作用,迎風坡降水較多,並形成暴雨區。山地東側為地震強烈活動帶。[5]
太行山脈的的地質基底是復式單斜褶皺。東側為斷層構造,相對高差達1500~2000米,山前發育典型的洪積扇以及沖洪積平原。從北向南有小五台山(海拔2882米)、太白山、白石山、狼牙山、南坨山、陽曲山、王屋山等山峰。山西高原東部河流多切過太行山進入河北平原,匯入海河水系。只有西南部的沁河水系向南匯入黃河。[1]
太行山是中國東部的一條重要地理界線。東部的華北平原是落葉闊葉林地帶,西側的黃土高原是森林草原地帶和乾草原地帶,兩側的植被、土壤垂直帶特徵也存在明顯差異。
太行山脈多東西向橫谷,自古就是交通要道,商旅通衢。古時有著名的"太行八陘"。
太行山北高南低,大部分海拔在1200米以上。2000米以上的高峰有河北的小五台山、靈山、東靈山,山西的太白山、南索山、陽曲山、白石山等。北端最高峰為小五台山,海拔高2882米;南端高峰為陵川的佛子山、板山,海拔分別為1745米、1791米。
從氣候上看,太行山屬暖溫帶半濕潤大陸性季風氣候,全年冬無嚴寒,夏
太行山大峽谷[9]
無酷暑,雨熱同季,雖四季分明,但冬長夏短。[9]
太行山年平均氣溫在10℃左右,氣候條件與承德相近。1月份最冷,平均氣溫為-5℃,平均最低氣溫在-10℃左右;7月份最熱,平均氣溫為23℃,平均最高氣溫在28℃上下,偶爾會出現高溫天,但概率可以說是相當低。[9]
在這里四季分明,但明顯的冬長夏短,冬季長達半年,夏季兩個月不到。年日照時數將近2500小時,平均每個月的日照時數在200小時左右。太行山年降水量在534毫米左右,7月降水最多,為132.3毫米,12月最少,為4.4毫米。從多年的氣象資料統計的結果來看,平均每年7月,雨日大概在一周左右,可見這個時候雨下得還是比較大的。[9]
7月是太行山氣溫最高、降雨最多的一個月,同時也是雷暴天氣最多的一個月,所以選擇7月去大峽谷時機並不算好,相對來說5-6月以及8-9月應該是最佳旅遊時間,這段時間氣溫比較適宜,山上的風景應該很漂亮,不過5月和8月的雨水稍多些,但通常不會下得很大,雨後的空氣一定會更清新,而且雨後易出霧,景色還會更美。而4月,10月溫度稍低了些,最低氣溫只有5、6℃的樣子,有點冷,選擇這個時間段來旅遊,一定要帶足衣服,注意保暖,穿棉衣都不為過。[9]
⑨ 太行山位於我國的什麼地方啊!
太行山脈
位於中國山西高原與河北平原間 。東北-西南走向,局部地段近於南北走向。北起拒馬河谷地,南至山西省、河南省邊境的沁河平原。長700千米,褶皺斷塊山 ,山脊海拔1500~2000米。中段出露片麻岩,南 、北段主要為石灰岩。山地東側為明顯的斷層,許多地段形成近1000米的斷層岩壁,氣勢雄偉。主峰小五台山,海拔2882米。山脊西側轉為緩坦的高原。山西高原的河流經太行山流入華北平原。山地被拒馬河、滹沱河、漳河、沁河等切割,多橫谷,當地稱陘。軹關陘、太行陘、白陘、滏口陘、井陘、飛狐陘、蒲陰陘和軍都陘等被稱為太行八陘,自古為河北平原進入山西高原的東西交通通道。太行山還是重要的地理分界,山以西為黃土高原,以東為黃淮平原。山地對夏季風有明顯的阻滯作用,迎風坡降水較多,並形成暴雨區。背風坡則氣候乾燥。山地東側還因斷層活動而形成強烈的地震活動帶。在太行山東翼斷陷盆地中分布有井陘、臨城、峰峰、六河溝等煤礦。
3000多年前,在現在河南省西北部,有東西兩座大山,東邊曰「太行」,西邊名「王屋」。兩山之北麓,有一條蜿蜒十多里、名叫「龍王溝」的山溝,溝西沿坐落著一個只有30多戶人家的小村莊,名喚燕婆婆窪。由於太行和王屋二山阻擋,燕婆婆窪人慾到山南去,須從王屋山上翻過去,或從太行山兩側繞過去。誰料想,交通之不便,世事之滄桑,竟在這里演繹出一段感天地泣鬼神、流傳千古之佳話,孕育出中華民族勇敢勤勞、堅韌頑強之愚公移山精神!
鑒於愚公移山已是家喻戶曉的民間故事,本電視劇只介紹愚公移山前的悲壯經歷。相信您看了這部電視劇後,會更為愚公的勤勞堅強所感動!
山高1715米
⑩ 太行山脈有多長
太行山脈長700千米,褶皺斷塊山 ,山脊海拔1500~2000米。中段出露片麻岩,南 、北段主要為石灰岩。山地東側為明顯的斷層,許多地段形成近1000米的斷層岩壁,氣勢雄偉。主峰小五台山,海拔2882米。
山脊西側轉為緩坦的高原。山西高原的河流經太行山流入華北平原。山地被拒馬河、滹沱河、漳河、沁河等切割,多橫谷,當地稱陘。
軹關陘、太行陘、白陘、滏口陘、井陘、飛狐陘、蒲陰陘和軍都陘等被稱為太行八陘,自古為河北平原進入山西高原的東西交通通道。
太行山還是重要的地理分界,山以西為黃土高原,以東為黃淮平原。山地對夏季風有明顯的阻滯作用,迎風坡降水較多,並形成暴雨區。背風坡則氣候乾燥。
山地東側還因斷層活動而形成強烈的地震活動帶。在太行山東翼斷陷盆地中分布有井陘、臨城、峰峰、六河溝等煤礦。
(10)中國地理太行八陘擴展閱讀:
氣候特點
從氣候上看,太行山屬暖溫帶半濕潤大陸性季風氣候,全年冬無嚴寒,夏無酷暑,雨熱同季,雖四季分明,但冬長夏短。
太行山年平均氣溫在10℃左右,氣候條件與承德相近。1月份最冷,平均氣溫為-5℃,平均最低氣溫在-10℃左右;7月份最熱,平均氣溫為23℃,平均最高氣溫在28℃上下,偶爾會出現高溫天,但概率可以說是相當低。
在這里四季分明,但明顯的冬長夏短,冬季長達半年,夏季兩個月不到。年日照時數將近2500小時,平均每個月的日照時數在200小時左右。
太行山年降水量在534毫米左右,7月降水最多,為132.3毫米,12月最少,為4.4毫米。從多年的氣象資料統計的結果來看,平均每年7月,雨日大概在一周左右,可見這個時候雨下得還是比較大的。
7月是太行山氣溫最高、降雨最多的一個月,同時也是雷暴天氣最多的一個月,所以選擇7月去大峽谷時機並不算好,相對來說5-6月以及8-9月應該是最佳旅遊時間。
這段時間氣溫比較適宜,山上的風景應該很漂亮,不過5月和8月的雨水稍多些,但通常不會下得很大,雨後的空氣一定會更清新,而且雨後易出霧,景色還會更美。
而4月,10月溫度稍低了些,最低氣溫只有5、6℃的樣子,有點冷,選擇這個時間段來旅遊,一定要帶足衣服,注意保暖,穿棉衣都不為過。
水系情況
山西高原的河流經太行山流入華北平原,流曲深澈,峽谷毗連,多瀑布湍流。河谷及山前地帶多泉水,以娘子關泉為最大。
河谷兩崖有多層溶洞,著名的有陵川的黃圍洞、晉城的黃龍油、黎城的黃崖洞和北京房山的雲水洞等。在太行山深山區河北省贊皇縣,有世界最大的天然迴音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