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環境的地理論文
A. 我眼中的中國 中國資源概況 中國人文環境 對我國自然災難的認識 地理論文 800字 o()^))o 唉
一、對人才派遣市場的認識
1、 需求方面,目前市場需求總量是呈上升趨勢的,派遣這種用工形式為更多用人單位所使用。根據人才中介協會的統計資料,五大派遣公司在04年都在派遣人數上實現了較大的增長。側面反映了這個趨勢。而且派遣總人數在上海職業人口的比例仍然很低,因此上升潛力很大。
2、 供給方面,目前的派遣產品以勞動關系轉移、工資發放、四金繳納等為主。客戶群一般都是外資不能獨立用工和企事業單位改制等承擔的一些轉制職能為主的服務產品。可以說是具有中國特色的派遣行業。
3、 市場供給者方面:五大派遣公司壟斷市場,我們的講義上講的是聚合度高,就是發展不均衡,強的超強,弱的超若。外服公司佔全體21萬員工中的12萬,其他四大派遣公司大約佔了8萬,剩餘上百家派遣公司總共1萬左右。分析一下,我們可以發現:這五大公司都是國有公司背景,都有較長的歷史,都或多或少佔有著一定的政府背景和使用著政府資源。此外這個派遣行業中屬於高政策行業,因此五大公司都有著各自無可比擬的優勢。
4、 價格方面,價格方面確實有逐步下降的趨勢。競爭的激烈、政策的放開使這個行業的價格逐步下調。從外服公司35億的營業額中卻只有1億多的利潤就可以管窺這一現實。隨著勞動經紀公司的增加這種趨勢將更為明顯。
二、一個值得關注的問題和未來派遣的發展方向
1、一個值得關注的問題。人才中介協會的資料顯示,大多數HR為了規避勞動風險而採用派遣的形式。那麼可以推論,派遣公司的風險將是所有用人單位用工風險的疊加。我們目前又沒有一部合適法律來保護派遣公司的利益。而派遣公司又沒有按照保險公司的模式來經營風險。所以很多派遣公司只好硬著頭皮跟這些用人單位玩文字游戲,在合同上拚命下功夫。我感覺這種方式就是在夾縫中求生存。派遣公司沒有真正為用人單位提供到他需要的東西——降低成本、提高效率。有些公司會說我們通過派遣的方式可以降低用人單位成本,減少了僱傭HR的成本。可是我想這種簡單的方式解釋,過於牽強,它不能代表派遣的真正含義。派遣服務產品的價值是要創造出讓企業規避風險、降低成本、提高效率。如果簡簡單單的理解為減少HR,那麼大家的產品就是同質的,只能導致更加激烈的競爭,產品價格更加低,惡性競爭就開始了。
2、未來派遣的發展方向:其實我們根據企業的需要走一條高附加值、高價值、高回報路線。這種路線就是需要高素質的產品。我認為派遣公司的產品的應該在這樣幾個方向:
1) 提高附加值,我認為在現有產品的基礎上增加:管理咨詢,人力資源規劃計劃、人員招聘、養老計劃、福利計劃、個人發展規劃等以咨詢為帶動的派遣,為企業解決人才流失、提高管理效率最棘手的問題。
2) 行業特色濃重的派遣,將會越來越多。聚集同質行業人群,實現同業群體的派遣。不管是保安公司還是IT外包都是這種模式的雛形。將來肯定會出現某某專業人員派遣公司。同時也只有這種模式能形成最容易形成:培訓——派遣——個人專業增值等等一系列的滾動增值服務的價值鏈。
3) 計算機軟體、網路平台和手機等技術服務平台將在人才派遣領域內催生出新的服務產品。將來的派遣服務不但是把專業人員派遣到單位工作,更是把人員的工作成果、績效管理等等一系列服務融入到用人單位。比如,派遣公司會告訴用人單位哪種工資形式更適合該工種,如何衡量工作的成果。這就需要從軟體上,在人員派遣之初就做好服務工作。如何跟用人單位的公司的MIS系統介面等就顯得更加重要。
三、後來者的迅速發展之路
作為後來者,我比較最看好特色派遣這條路,分行業做深做透,使用先進的計算機技術處理繁瑣的檔案和工資等事務性勞動,進而擴大到鄰近行業,製成產業鏈,形成專業化派遣公司群。把成形的模式COPY到外地去,做連瑣加盟型企業。最後利用統一的品牌和後來者在所有制形式上的優勢實現上市,從而形成迅速作大作強。我很欣賞上海人才派遣公司總經理張錦榮先生的一句話做「小市場里的大魚」,我還要補一句,不但要作大魚還要組成「魚群」。
四、目前派遣存在的一些問題
1、 法律風險,在中國至今沒有一部關於人才派遣的法律,這嚴重阻礙它的發展。
2、 市場界定不清晰,勞務輸出、人才派遣的界定不清,同時存在惡性競爭,嚴重混亂市場,造成市場對該行業的不了解。
3、 產品良莠不齊,亟待創新新產品。
4、 如此風險高,政策性強的行業人才素質尚須提高。
B. 中國環境問題分析 論文
過去20年間,中國因環境污染和生態退化造成的損失佔GDP的7~20%。2005年,因環境污染引發的沖突達5.1萬起;2007年,40%的城市生活污水直接排放;60%的大型湖泊因礦物質和有機物污染而出現富營養化;在監測的197條河流中,半數受到硝酸氨、過錳酸鹽和石油的嚴重污染;在監測的287個大中城市中,只有的空氣質量達到環境保護部的標准(另一種說法是,全國只有的城市空氣質量達到國家二級標准)。上述環境污染是表面上的,是以城市或工業地區密集人群為中心生態危機
的。實際上,那些「遠在深山」的生態退化更加危險。環境污染了,國土還在,還有修復的可能。但一些致命的生態破壞則很難修復,如消失的物種不能「死而復生」,損失的土壤不能回到原位,乾涸的濕地難以再現生機等等。中國生態危機主要表現在:
生態系統全面退化
中國是世界上唯一囊括全球生態系統類型的國度。然而不幸的是,中國自然生態系統都處在不同程度的退化過程之中。青藏高原草地生產力由上世紀60年代的300公斤/畝下降到100公斤/畝以下;地下鼠量由過去的8~10增至30隻/公頃;土地裸露率由不到10%增加到30%以上。全國90%的可利用天然草原出現不同程度的退化,並以每年200萬公頃的速度遞增。紅樹林由歷史上最大面積25萬公頃,下降到目前不足1.5萬公頃。
水土流失急劇
中國水蝕、風蝕和凍融面積達356萬平方公里;全國沙化土地174萬平方公里,涉及全國30個省(區、市)。黃河流域年入河泥沙16億噸;長江流域每年土壤流失量24億噸。隨土壤流失的還有各種營養元素,僅黃河流域每年流失的泥沙中,就含有N、P、K三種元素總量約4000萬噸,超出了2003年全國的化肥需求量(3990萬噸)。
瀕危物種增加
聯合國《國際瀕危物種貿易公約》列出的740種世界性瀕危物種中,中國佔189種。中國瀕危或漸危高等植物4000~5000種,佔中國高等植物總數的15~20%。棲息地環境改變、生境破碎化、以及大型水利工程是造成物種瀕危或滅絕的重要原因。1988~2000期間,黑龍江省嫩江縣天然林斑塊數由240上升為343,平均斑塊面積由80公頃下降為68公頃。由於三峽工程實施和環境污染,長江上已難尋覓白鰭豚的蹤跡,科學家承認該物種已功能性滅絕。濕地消失
天然濕地大量消失
在北方,河北省過去50年來濕地消失了90%,即便僥倖存留的濕地,八成以上也變成了污水排泄場所;陝西關中一帶30多個縣,幾十年來消失上萬個「澇池」(池塘)。生態危機
在南方,中國最大的淡水湖鄱陽湖,水域面積從最高4000平方公里減少到不足50平方公里。乾旱、半乾旱區濕地狀況更不容樂觀:內蒙古阿拉善盟,由於上游地區過度開發黑河水,進入綠洲的水量由9億立方米減少到目前的不足2億立方米,致使東西居延海乾枯,數百處湖泊消失。濕地被譽「地球之腎」,「腎」萎縮大大降低了其調節氣候、調蓄洪水、凈化水體的能力,並在一定程度上加重了旱澇災害。
人工林樹種單一
幾十年來,大量發展人工純林的傳統不但未有改觀,反而愈演愈烈。以楊樹為例,原來的「南方杉家浜,北方楊家將」,現已發展成了「東西南北中,全是楊家兵」。如今,楊樹已經南下江南,接近了南嶺。整個大西北、華北平原,甚至江南一些地區,也以楊樹為主。高密度、單一樹種的人工純林對國土生態貽害無窮,單一樹種形成的種群實質上是一種生物多樣性極端下降的「綠色荒漠」。第六,農業生態系統退化危及糧食安全和食品安全基礎。現代農業過分強調技術,用地而忽視養地。「化學化」盡管帶來了產量的快速提高,但土地出現退化,食品安全受到沖擊。大化肥、大農葯、除草劑、激素、添加劑、農膜,甚至反季節種植、轉基因技術濫用,使得土壤板結、環境污染、生物多樣性下降、病蟲害加劇、產量下降。以前要一年才能長大的豬,現在四個多月就能催肥。兩只翅膀的雞,在激素的作用下可長出3~6隻翅膀。這樣的食品進入食物鏈的生態後果是可想而知的。中國生態危機現狀還包括生物入侵、全球變暖、海洋生產力下降等等。政府要像重視環境污染控制那樣高度警惕生態危機帶來的隱患,動員全社會的力量解決這個難題,還中國一個真正的藍天。只有生態退化遏制了,環境才能夠從根本上得以改善。
編輯本段保護措施
近年來中國政府加大力度投入巨資保護生態環境,取得了明顯效果,但是生態環境總體上惡化的趨勢還沒有得到有效的遏制。還應該在如下幾個方面加強。1、進一步加強恢復生態系統工程。停止砍伐森林、全民植樹造林、退耕還林、退耕還草、退木還草、恢復濕地、禁捕禁獵、治理工業污染、生活污水實現全處理,這些保護和恢復生態環境的系統工程,國家、企業和全民應該投入更多的資金和力量,當作頭等大事,可以毫不過分的說,保護和恢復生態環境與經濟建設是同等重要2、加強生態環境保護的宣傳教育,不斷提高全民的生態環境保護意識。社會各界對生態保護的意識及可持續發展思想的深入人心,是生態保護工作的必備群眾基礎。應大力推進全民環境教育,從娃娃抓起,讓公眾了解資源和生態環境的國情、省情,使「保護生態環境和資源,就是保護人類自己」的觀念深入人心,使綠色環保的行為和生活方式成為一種時尚。3、加強生態監測。在中國單純的水環境、氣環境和工業污染監測已趨於成熟,並已經為環境保護做出了巨大的貢獻,但是生態環境還在起步階段,還沒有系統的監測技術和形成完整的監測網路,生態環境方面的有關數據還是採取從各部門東拼西湊的方法獲得,其准確性和時效性均較差,已經制約了生態保護和恢復工作,必須建立和開展有效和系統的生態環境監測。
編輯本段相關數據
生態危機的後果比戰爭更危險,是毀滅性的,包括地球和地球上所有的生命。歷史的經驗說明,一個國家可以從戰爭的創傷中恢復起來,如第二次世界大戰後的德國和日本;但是沒有一個國家可以從被破壞的自然環境中迅速崛起。我們現在只要翻開一下世界地圖就可以看到,現在世界上那些最荒涼、最貧苦、最窮困的地方,在古代都曾經是最繁榮、最昌盛的地方;現在世界上那些生活最窮苦、最艱難的人民,在古代,他們的祖先在某一段時期曾經為人類文明的發展作出過很大的貢獻。是什麼原因導致他們由興而衰、由富而貧哩?我們再看一看世界文明發展史:從古埃及文化、巴比倫文化、古希臘文化;從古印度文化;從中美洲的瑪雅文化;到中國的樓蘭,我們研究一下這些文化的興衰,都可以看到一個共同的事實,就是這些文化的興衰都和它們所在地區的森林數量、質量和植被的分布有關系再請看下面的事實吧!如果不是事態嚴重,世界上不同國家、不同地區、不同種族、不同政見的政府首腦們怎麼會坐到一起(1992年在巴西和2000年在約翰內斯堡)共同研究世界環境和發展的問題呢?如果不是事態嚴重,世界上不同國家、不同地區、不同種族、不同政見的政府又怎麼會樂意參加、制定並執行那麼多與環境有關的國際公約呢?世界上的事情已經夠聯合國頭疼的了,如果不是事態嚴重,聯合國為什麼要在1973年成立環境規劃署這樣一個常設機構,來促進和協調地球上發生的各種環境問題呢?下面我們改用一些數字來敘述,因為數字的表達能使概念量化,往往比文字的表達更為具體而清晰。2003年世界環境日的主題是:「水——20億人生命之所系」,說明地球上有20億的人沒有適當的安全飲用水供應。在第三世界由於水污染引起的疾病平均每天導致2.5萬人死亡。受污水危害的兒童,每天有6000名,相當於每天有20架大型客機墜毀死亡的人數。缺水已是一個世界性現象,有的國家已經靠買水過日子。德國從瑞士買水,美國從加拿大買水,阿拉伯聯合大公國從1984年起,每年從日本進口雨水,日本只要花100噸水就可換1噸石油。在我們中國的669座城市中有400座供水不足,110座嚴重缺水。由於水土流失和沙漠化加重,中國古文明中心的發源地——黃河,目前年斷流最長達227天。我國每年因環境污染和環境破壞所造成的經濟損失高達2000億人民幣,相當於20個唐山大地震造成的經濟損失。2003年我國國家環保總局公布的我國由於生物入侵造成的直接經濟損失就達574億!這個數字還沒有包括嚴重的生態環境損害在內。新中國成立以來,每年僅氣象、海洋、地震等7大類自然災害所造成的直接損失(摺合成1990年價格),就呈明顯上升趨勢:20世紀50年代平均每年約480億元;20世紀60年代570億元;20世紀70年代590億元;20世紀80年代690億元;20世紀90年代前5年約1190億元;1996年僅因水災造成的直接經濟損失就達2200億元;1998年中國自然災害造成的損失高達3007億元。根據世界銀行1997年的一項統計報告分析,中國每年僅空氣和水污染造成的經濟損失就高達540億美元,相當於國內生產總值的3%—8%。這個數字既不包括其它環境破壞和生態災害所造成的損失,也不包括1997年以後我國生態環境繼續惡化所造成的損失。意思就是說:到2002年實際損失的數字會更大。而2002年,我國GDP(國內生產總值)的增長是8%左右,這一年增長8%的實際數字是10萬個億,10萬個億呀!坦率地說,目前我國的經濟增長已經付出了巨大的生態代價,如果我國的環境損失達到國內生產總值的8%,那就意味著全國人民一年的血汗所創造的財富全被生態環境的破壞抵消了,白幹了!如此下去,我們怎樣才能富國強民、怎樣才能全面進入小康!時至今日,絕大多數的人們,能夠認識、理解、需要、並接受生態化了。因為,20世紀單純追求經濟增長的發展觀給人類帶來了沉重的環境災難,人類再也無法承受起生態環境惡化帶來的損失、自然對人類的報復,以及由此給人類帶來的人地之間、人際之間、和代際之間的種種極度緊張關系。在我國,可能並不是每一個人都能正確理解生態化的深刻含義,說不定有些人還在利用生態化的號召力達到贏利的目的。但是,我們的國家領導人卻在憂心忡忡。2002年,在第九屆全國人大五次會議上,朱鎔基總理作政府工作報告談到生態環境問題時,語氣沉重:「生態環境問題仍然相當嚴重」。全國人大環資委主任委員曲格平認為:「局部環境的破壞可能引發全局的環境問題,甚至會使整個國家和民族的生存條件受到威脅」。2003年國家環保總局自然保護司楊朝飛司長答記者問時說:「我國面臨的生態壓力仍然很大,在生態方面,一方治理多方破壞,點上治理面上破壞,邊治理邊破壞,治理趕不上破壞」。2000年國務院頒發的《全國生態環境保護綱要》首次全面地提出了樹立科學的生態保護思想。大多數有識之士確信:生態化轉換是關繫到生存、發展、健康、幸福的根本,是各行各業以及人類社會得以持續發展的唯一出路;它將成為地球上每一個人的唯一選擇,並在行動上付諸實施。「生態化」不僅是一個具有前瞻性、時代性、創新性、戰略性、方向性的詞彙、還是一股不容迴避的洪流、是人類社會與時俱進的具體體現、是社會發展的必然。
編輯本段黃河流域的生態危機
黃河流域大部分處於乾旱地區,水資源條件先天不足.據統計,黃河擁有水資源只有580億立方米.而且,黃河水因泥沙太多,每年16億噸泥沙至少需200億立方米的水來沖刷,其可利用之水還必須減去200億立方米.這樣黃河實際擁有的可利用水量是每年300億立方米.300億立方米的水資源供沿河9個省區及河北.天津兩省市使用,本來已經供不應求,再加上不合理利用和浪費水資源,使得水資源浪費的狀況越來越嚴重.缺水,成為黃河面臨的一大難題.1979年,黃河領域有154個城市缺水,1988年,缺水城市增加到300個,總缺水量高達54億立方米.進入90年代以後,缺水城市每年都在增加.城市膨脹,流動人口劇增之後,城市用水不得不擠占農業用水,或在城市完全不顧後果地大量超采地下水,出現大面積地下水漏斗,地面沉降,地下水質惡化等.因為缺水,華北糧倉河北省一方面年年旱災,另一方面農田保積年年降低.全省1986年的水田澆灌面積較1980年減少了900萬畝,糧食產量長期徘徊不前.寧夏,甘肅,因為嚴重缺水,大量人口生活在溫飽線以下,無法擺脫貧苦困.黃河流域水資源條件先天不足,生態環境脆弱,在人類活動的影響下,特別是近20年以來下游斷流頻繁發生,不僅造成了水資源供需矛盾的加劇,而且對流域的生態環境帶來了一系列的沖擊。據《黃河志》記載,1761年黃河花園口最大流量為3.2萬立方米,1958年7月17日為每秒200立方米。據水文資料記載,黃河多年平均徑流量為560億立方米,黃河入海水量占徑流總量的比率,50年代為79%,60年代為60%,70年代為,80年代為。1972年黃河首次出現斷流現象,當年斷流17天,1991—1995年間平均每天斷流620公里;1997年斷流13次共226天,斷流河段長683公里。黃河可能成為季節性的內陸河。在斷流的地方,昔日黃河帆影已成無水之舟。斷流使下游沿黃城市人民生活受到嚴重影響,東營,濱州,濮陽等城市對居民實行定時供水,家家戶戶蓄水備荒,擺滿了壇壇罐罐。沿黃兩岸禾苗枯焦,斷流時間一長,便顆粒無收。斷流給工農業生產造成巨大損失。例如:年產30萬噸尿素合成氨的」中原化肥廠」,因黃河斷流影響,不得不停產。總之,因斷流給沿黃地區造成的經濟損失,生態破壞,環境污染都非常嚴重。僅以山東省濱州為例:濱州地處山東省北部,黃河三角洲腹地,北瀕渤海,是黃河入海的必經之地。這一地區氣候乾燥,降雨量少,地下均為鹹水,很難食用,因而這地區的工農業生產和城鎮居民生活主要依靠黃河水,黃河水是其經濟命脈
C. 急需:中國地理環境與中國經濟發展的關系之小論文
今夏,中國各地的洪水、乾旱、強對流天氣等超乎尋常的氣候變化成為各大媒體關注的焦點。與此同時,世界各處的冰川也在悄然融化,造成了海平面上升的巨大危機,更可能帶來神秘莫測的遠古病毒威脅。
據晨報記者了解,國內外海洋、氣候、冰川病毒權威專家最新發現,存活了近14萬年的病毒毒株,甚至還有不到1歲的A型流感病毒,都會在冰層中蟄伏,等待時機徹底釋放,並向人類世界傳播。
中國科學院地學部主任秦大河院士表示,相對350年之前,21世紀初的中國冰川總量減少四分之一,到2050年還要減少四分之一。沉默的「潘多拉冰魔盒」一旦開啟,來自冰川中的大量古老病毒也可能嚴重威脅包括中國在內的各個國家。由於毒性無人知曉,一旦它們大規模爆發,造成的危害將難以估量,而這一切被預計將會遲早發生。
[發現·威脅]
在北極圈內的冰湖裡徘徊的一隻北極鷗不會想到,去年冬天融化的冰山流水中,蘊藏了被冰凍了數萬年的神秘病毒,威脅正在向它逼近。隨著夏季湖泊中的一條小魚,這些病毒成功進入了這只鳥的體內,然後迅速擴張繁殖。7月末,這只病鳥隨著同類開始向南飛行,在穿越歐洲西海岸時體力不支墜地而亡。
數月過後,一種能讓人在一周內窒息而亡的怪病開始在歐盟國家傳播,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勢通過歐洲鐵路和航空器向四面擴散。各種預防隔離措施無法阻止空氣的流動,在一年內,全球患病人口急劇增加,各國經濟受到嚴重影響……
以上不是科幻小說,而是有可能在明天就發生的一場災難的假想。
作為對科學界來說尚屬剛剛新知的極地冰川病毒,近期已引起了全球科學家極大關注。晨報記者近日對太平洋兩岸的一線生物學家進行專訪,了解學術界對這一領域的最新研究成果。
●吳紹洪 IPCC中國專家
傳染病隨全球變暖而嬗變
近日,在中國氣象局的協助下,晨報記者在京對IPCC(政府間氣候變化專門委員會)主席帕恰里教授進行采訪,獲悉了一些由該組織剛剛確認的全球變暖數據。
帕恰里說:「到本世紀末,全球氣溫最低升高1.8℃,最高升高4.8℃。從今天的情況看,氣侯變化帶來的影響在全球各地區結果不一。熱浪、高溫的強度和范圍、發生的頻率普遍升高,極端降雨情況在各個地區則有所不同。而它對中國——特別是大型三角洲地區的影響應特別關注,因為三角洲流域都是人口比較集中的地區,海平面上升會使這些地區環境變得更加脆弱。」
IPCC中國專家吳紹洪教授對全球變暖帶來的威脅也深有感觸。他認為,自然系統正受到區域氣候變化特別是溫度升高的影響,「海岸帶和低窪地區,由於氣侯變化和海平面上升,未來幾十年,將有百萬人口遭受洪澇災害。而熱浪、洪水、暴雨、火災和乾旱所導致的死亡人數也會增加,某些傳染病、傳播媒體和空間分布都會發生變化,直接影響到人類的身體健康。」
D. 求高中地理論文(關於環境保護的,1000字左右)
今夏,中國各地的洪水、乾旱、強對流天氣等超乎尋常的氣候變化成為各大媒體關注的焦點。與此同時,世界各處的冰川也在悄然融化,造成了海平面上升的巨大危機,更可能帶來神秘莫測的遠古病毒威脅。
據晨報記者了解,國內外海洋、氣候、冰川病毒權威專家最新發現,存活了近14萬年的病毒毒株,甚至還有不到1歲的A型流感病毒,都會在冰層中蟄伏,等待時機徹底釋放,並向人類世界傳播。
中國科學院地學部主任秦大河院士表示,相對350年之前,21世紀初的中國冰川總量減少四分之一,到2050年還要減少四分之一。沉默的「潘多拉冰魔盒」一旦開啟,來自冰川中的大量古老病毒也可能嚴重威脅包括中國在內的各個國家。由於毒性無人知曉,一旦它們大規模爆發,造成的危害將難以估量,而這一切被預計將會遲早發生。
[發現·威脅]
在北極圈內的冰湖裡徘徊的一隻北極鷗不會想到,去年冬天融化的冰山流水中,蘊藏了被冰凍了數萬年的神秘病毒,威脅正在向它逼近。隨著夏季湖泊中的一條小魚,這些病毒成功進入了這只鳥的體內,然後迅速擴張繁殖。7月末,這只病鳥隨著同類開始向南飛行,在穿越歐洲西海岸時體力不支墜地而亡。
數月過後,一種能讓人在一周內窒息而亡的怪病開始在歐盟國家傳播,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勢通過歐洲鐵路和航空器向四面擴散。各種預防隔離措施無法阻止空氣的流動,在一年內,全球患病人口急劇增加,各國經濟受到嚴重影響……
以上不是科幻小說,而是有可能在明天就發生的一場災難的假想。
作為對科學界來說尚屬剛剛新知的極地冰川病毒,近期已引起了全球科學家極大關注。晨報記者近日對太平洋兩岸的一線生物學家進行專訪,了解學術界對這一領域的最新研究成果。
傳染病隨全球變暖而嬗變
近日,在中國氣象局的協助下,晨報記者在京對IPCC(政府間氣候變化專門委員會)主席帕恰里教授進行采訪,獲悉了一些由該組織剛剛確認的全球變暖數據。
帕恰里說:「到本世紀末,全球氣溫最低升高1.8℃,最高升高4.8℃。從今天的情況看,氣侯變化帶來的影響在全球各地區結果不一。熱浪、高溫的強度和范圍、發生的頻率普遍升高,極端降雨情況在各個地區則有所不同。而它對中國——特別是大型三角洲地區的影響應特別關注,因為三角洲流域都是人口比較集中的地區,海平面上升會使這些地區環境變得更加脆弱。」
IPCC中國專家吳紹洪教授對全球變暖帶來的威脅也深有感觸。他認為,自然系統正受到區域氣候變化特別是溫度升高的影響,「海岸帶和低窪地區,由於氣侯變化和海平面上升,未來幾十年,將有百萬人口遭受洪澇災害。而熱浪、洪水、暴雨、火災和乾旱所導致的死亡人數也會增加,某些傳染病、傳播媒體和空間分布都會發生變化,直接影響到人類的身體健康。」
E. 初二地理都的論文 關於中國地理環境的論文 急 求解答
我可以發給你,等回復
F. 試分析中國地理環境的基本特徵論文
可以寫,也可以提供檢測報告。要就戳我!
G. 關於中國的環境問題(500字論文)
現代中國正面臨著一個比較尷尬的問題: 世界十大環境問題,中國所起的反面作用是那麼令人矚目棗全世界三大酸雨區,其中之一就在我國的長江以南地區,而全國酸雨面積占國土資源的30%; 溫室效應的主要禍首二氧化碳,我國就是世界第二大排放國,而目前二氧花硫的排放已是世界第一; 土地沙漠化,世界上沙漠正已每年600萬公頃的速度侵蝕土地,而我國每天都有500公頃的土地被沙漠吞食; 森林面積減少,全世界每年有1200萬公頃的森林消失,而我國年均消失天然林40萬公頃,且按近十年的平均採伐和毀壞森林的速度,到5055年將失去全部森林; 水資源危機,作為世界21個貧水國之一的中國,全國600多座城市中,缺水的就有300多座; 水土流失面積已達367萬平方公里,每年至少有50億噸沃土付之東流; 與日俱增的工業垃圾、生活垃圾已包圍了我國三分之二的城市; 大氣污染已使我國600多座城市的大氣質量符合國家標準的不到1%。 關於環境問題,1979年在高度經濟增長開始之際,政府同時制定了環境保護法並採取了相應的措施。但遺憾的是環境一味惡化,根本看不到整體上有所改善。據調查確認,城市中大氣環境指數達到國家標準的只有40%左右,國土面積的30%以上有酸雨現象。據說造成酸雨的氮氧化物和硫磺氧化物等物質借風向流動,給日本及朝鮮半島等上空帶來極大的不良影響。另外,還有二氧化碳排放量的驟增(佔世界14%)、嚴重的水質污染(七大水系中有70%存在重度污染)、水源不足(400座城市以上為缺水狀態)、沙漠化的擴展、沙塵暴及黃沙所帶來的環境污染等等諸多問題,可以說中國的環境污染已經陷入危機狀態。 當代中國環境問題的八大社會特徵 環境問題與人類的社會經濟活動密切相關,因而環境問題具有重要的社會特徵。當代中國環境問題的八大社會特徵為: 1.隨著社會轉型的加速進行,環境問題日益嚴重。環境污染和生態破壞將在相當長約一段時間里繼續惡化; 2.環境問題不僅表現為人(社會)與自然的矛盾,而且越來越表現為人與人之間的矛盾; 3.隨著居民生活水平的提高,生活污染在環境問題中的分量加重。生活污水、生活垃圾問題成為我國環境問題的重要內容,普通居民對環境問題也負有越來越大的責任; 4.城市環境問題受到高度重視,並在局部有所緩解。進入90年代之後,隨著各項政策措施力度的加強,我國城市環境的一些污染指標上升幅度變小,一些指標(尤其是大城市的一些指標)已開始下降; 5.農村環境問題失控,呈日益蔓延和加重的趨勢,主要表現在:農業生產發展所造成的環境問題,鄉鎮企業發展所造成的環境問題,城市污染向農村擴散、轉移所造成的環境問題; 6.環境問題與貧困問題有形成惡性循環的趨勢; 7.多數人對於環境問頤的客觀狀況缺乏清醒的認識,公共環境意識水平低下,缺乏參與環境保護的自覺性; 8.環境問題與其他社會問題交叉、重疊,解決的難度日益加大,經濟發展問題、貧困問題、社會風氣問題、社會失范問題,尤其是中國的人口問題,都加劇了解決環境問題的難度。這些特徵的存在與當代中國社會特定的轉型過程密切相關。 http://stuweb.zjhzyg.net/08/_private/0816/081641/_private/wghjwt.htm
H. 中國區域地理環境與中國區域經濟發展的關系之小論文
v近年來,中國的地區經濟差距引起了廣泛關注,伴隨地區經濟差距擴大的同時,中國的金融發展在區域層面上也表現出了明顯的差距(趙偉、馬瑞永,2006)。研究影響區域金融發展的因素,對於解釋和控制區域金融發展差距具有重要意義。本文試圖就解決這個問題做初步嘗試。傳統的經濟地理學理論中,地區差異化的原因主要是由地區的地理位置(如距離港口的遠近)、自然條件等因素決定的。傳統的經濟地理學並不能解釋一些地理位置不是很優越的地區經濟金融也能發展得很好。正是這個原因促使了新經濟地理學的崛起,新經濟地理學的關鍵是Krugman(1991)提出的規模收益遞增,核心思想是兩個自然條件和地理位置非常接近的地區,也可能由於一些偶然的因素(例如歷史事件)導致產業開始在其中一個地方集聚,從而產生地區差異。同時新經濟地理學開始考慮經濟、歷史、文化和制度及其他一些傳統地理學未涉及的因素對於經濟的影響(Yeung,2003)。但是常常將政策因素和傳統地理因素一樣視為偶然事件來分析,認為它們對於經濟金融起的是間接作用而非直接作用(金煜、陳釗、陸銘,2006)。在中國經濟政策和傳統地理因素往往不是間接影響經濟和金融發展,而是起直接作用。中國的「讓東部地區先富起來」的一系列政策對於東部地區的發展起了不可否認的直接作用。因此,本文的分析框架中納入了經濟政策因素的影響。在新經濟地理學基礎上發展而來的金融地理學秉承了新經濟地理學超越傳統地理學框架分析問題的特點,並且發展出了更加綜合分析問題的視角,強調跨學科的研究,從政治、經濟、文化、歷史多個角度來研究區域金融的發展。在這個視角下,傳統地理因素、新經濟地理因素和政策因素等都被包括在內。金雪軍、田霖(2004)對這方面的實證研究已經作了初步嘗試,從金融地理學的綜合視角構建了區域金融競爭力評價體系,其指標體系涵蓋了經濟、文化、科技、區位等多個方面。本文試圖從金融地理學的視角出發,構建一個金融地理學分析地區金融發展的框架。在此框架下將地區金融發展的影響因素經濟、科技、歷史等多種因素主要分為三類:經濟地理因素、新經濟地理因素和經濟政策。二、中國區域金融發展描述性分析我們分別採用金融相關比率(FIR)和金融市場化率(FMR)來衡量地區的金融發展程度。戈德史密斯提出的金融相關比率(FIR)作為衡量地區金融發展狀況的指標已經被廣泛採用,由於我國的國有金融長期帶有濃厚的行政色彩,為了更好地反映影響我國區域金融發展的因素,我們特地還採用另一指標金融市場化率(FMR)來反映非國有金融發展狀況(周立,2001)。FIR的定義是全部金融資產價值與全部實物資產(即國民財富)價值之比,這是衡量金融上層結構相對規模的最廣義指標。FMR是非國有金融機構的金融資產與國民財富的比值。如果用S代表存款、L代表貸款,以FIR表示金融相關率,那麼計算公式則為:FIR=(S L)/GDP。本文下面也將採用這種方法計算金融相關比率。相對應的金融市場化比率FMR就為非國有銀行的存貸款之和與GDP的比值(周立,2001)。由表1也可以明顯看出,中國的區域金融發展水平在時間和空間上都存在明顯的變化,表示非國有金融發展水平的FMR的變化相對表示總體金融發展水平的 FIR更加明顯。我們將從金融地理學的視角來分析區域金融發展水平變動的影響因素。三、實證分析我們採用混同回歸模型和非觀測效應模型來對所獲得的面板數據進行分析。為了更好地說明問題,我們將對區域金融總體發展水平和區域非國有金融的發展水平分別建模分析。(一)變數和數據根據前面的分析,把影響區域金融發展的因素分為三類:1.傳統地理因素。按照地理位置和區域研究的傳統,我們把30個省級行政單位分為東、中、西部三個地區。設立兩個虛擬變數region2、 region3來分別代表中部和西部地區。2.新經濟地理因素。根據Henderson(1974)、Krugman(1991)、金雪軍、田霖(2004)等前人的研究和金融地理學的特點,對影響區域金融發展的新經濟地理因素我們考慮以下幾個方面:(1)產業外溢效應。用地區第三產業產值佔地區GDP的比重(insratio)來表示。(2)地區人力資本水平。我們採用當地每百人中高校大學生的數量(hcap)來表示。(3)信息化水平。我們用當地年度郵政和電信業務的總量(comm)來表示信息化水平。(4)交通運輸狀況。我們用地區公路里程總長度(highway)來反映。(5)科技水平。我們用當地年度專利審批通過的數量(patent)來反映。(6)文化因素。我們用當地城鎮居民除衣物、食品和居住消費以外的消費占總消費的比重(consu)來反映一個地區的消費文化(金雪軍、田霖,2004)。
I. 跪求一遍地理關於環境保護的論文 800字到1000字
地球的2/3雖然被水覆蓋,但其中97.5%是鹹水,在餘下的2.5%的淡水中,又有87%是人類難以利用的兩極冰蓋、冰川、冰雪。人類可利用的淡水只佔全球水總量的0.26%,而這些淡水大部分是地下水。實際上,人類可以從江河湖泊中取用的淡水只佔水總量的0.014%。有人比喻說,在地球這個大水缸里可用的淡水只有一湯匙,而這一湯匙水又遭到嚴重污染。
據聯合國統計,全球淡水消耗量自20世紀初以來增加了約6―7倍,比人口增長速度高2倍。全球目前有14億人缺乏安全清潔的食用水,即平均每5人中便有1人缺水。估計到2025年,全世界將有30億人缺水。波及的國家和地區達40多個,主要為非洲和中東地區,印度、秘魯、英國、波蘭及中國部分地區亦會受到影響。
在全國600多座建制市中,有近400座城市缺水,其中缺水嚴重的城市達130多個,全國城市每年缺水60億立方米,日缺水量已超過1600萬立方米。缺水給城市工業產值造成的損失在1200億元以上,且呈增長之勢。
我國是世界上13個貧水國之一,按國際上的通行標准,人均擁有水資源2000立方米為嚴重缺水邊緣,人均有水1000立方米為起碼的要求線,到2030年,我國人口將達16億~17億,以16.5億人計算,屆時我國人均水量1700立方米。
預計到2000年,我國年缺水量將猛增到180多億立方米。如果我們把水的有效利用率提高10%,每年可節水400多億立方米,工業用水重復利用率已從1980年的20%提高到現在的30%左右,有的城市已達到70%。但我國城市水的重復利用率還是較發達國家低許多,一些重要產品的單位耗水量比國外先進水平高幾倍、甚至幾十倍。
目前我國因污染而不能飲用的地表水佔全部監測水體的40%,流經城市的河段中78%不適合作為飲用水源,50%的地下水受到污染,64%的人正在使用不合格的水源。據水利部門對全國約七百條大中河流近十萬公里河長檢測的結果表明:我國現有河流近1/2的河段受到污染,1/10的河流長期污染嚴重,水已失去使用價值,這使前述缺水狀況雪上加霜。由於污染嚴重,目前淮河上游一半支流的河水完全失去利用價值,幹流在枯水期完全不能利用的水佔62.5%。水資源佔全國總量12%的珠江由於污染也出現缺水,不少河道發黑、發臭;廣州市區河段水質已劣於五類標准,江水中含有毒物質超過了20餘種,為此廣州市被迫花巨資改向幾十公里以外的西江和東江去取水。進入90年代,長江流域的污水排放量與日俱增,每年平均約達142億立方米,佔全國年均排污總量的40%,上海市的取水口已由昔日的黃浦江伸向了長江幹流中心。目前,我國以水庫作為供水水源的能力為每年5400億噸,雖然多數供水水源的水質良好,但已有1/3的水庫水質受到不同程度的污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