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理中國三篇內容是什麼
① 七年級地理中國讀後感三篇
地理中國觀後感(一) 肖文浩 大自然是美妙的,它之所以美妙,是因為它在人們的生活中起著重要作用。這些的貢獻,是大自然的功勞。使一個個生態系統得以維持。昨天我看了一期關於冰川的《地理中國》節目。 冰川這個名字大家一聽就很熟悉,顧名思義——冰川就是用冰匯集成的河川,它帶給了河西走廊了一筆巨大的財富。我國在研究這方面時,是在1958年開始的,人們克服了一切困難在祁連山這個地方建起了第一座冰川研究基地,在那不足1公里有一條透明夢柯冰川,是專家研究對象。這座冰川,有十分典型的冰川特點和地貌。為我國研究冰川動力學和極大陸型氣候有著重要意義。但生活條件不足,被迫放棄了。 但時隔46年後,我國冰川學家重新殺了回來,一切條件都具備,研究工作開始進行了。來到他的末端,專家們發現冰川已融化了許多。經過專家分析,從1958年一直到七十年代末,約20年時間里,他呀就消融了不到50米,八十年代到九十年代末,大約20年裡,他就消融了100米,然後從九十年代末到現在,十幾年時間里退縮了100米,這意味著從五十年代末開始,冰川融化速度逐漸加快。從二十年變為十年,透明夢柯冰川每退縮100米,融化的時間就越來越短。在這樣的融化作用下,透明夢柯的末端,成為了一個巨大的出水口。在夏季,出水口裡的水充滿著,不斷的為下游提供水源。 在下游,水一直保持著固定狀態,為河西走廊地區人們支撐著經濟和作物的來源做出了巨大貢獻。這是代表大自然的傑作,我們應盡力保護。 作者:肖文浩 地理中國觀後感(二) 在看了《地理。中國》後,了解了火山。 講的是地理學家盧老師帶領地理小組探究潿洲島的事。在探究中困難重重。 當我看到"在斜陽島的海岸,到處是懸崖峭壁,探究小組……其中還有一位女性"時,我欽佩不已,想著:懸崖下面是一望無盡的大海,若稍不留神或有恐高症,就一定會掉下大海。還有,一位女性竟然也有勇氣來
攀懸崖,一路一定困難重重,天下有幾個女性能有這樣的膽量與勇氣,太令人欽佩了。 當我看到"這是火山灰,是由火山噴發落到地面形成,在潿洲島距離不遠的地方,有一……一幅千年的潿洲島最大的火山口出現在眼前"時,我太佩服盧老師了,佩服盧老師的膽量和智慧了,竟然利用一絲絲平常人無法發現的線索,根據一點線索可推理出潿洲島旁的斜陽島的中心是一個火山口,()更令人我不能相信的事是在潿洲島這個小島竟有兩個小火山口,一個大火山口,而且最大的火山口竟然是現在平靜的整個南灣。這樣一個答案令人出乎意料。沒想到這么個小島還有這么多秘密。 也許千年以前的地球會更難以想像,以後要多了解地理知識
地理中國觀後感(一)
通過觀看《地理·中國》,是我更加熱愛祖國的大好河山,更加培養了我的學習興趣,更加堅定了我成為祖國建設有用之棟梁才的理想信念。我認為主要有以下幾點:
一、人與自然之間具有一體性
自古以來就存在著把人與自然對立起來的觀點,特別是到了近代社會,人們改造自然的能力迅速增強,往往把自己擺在自然的對立面,宣稱要戰勝和征服自然。針對這種觀點,恩格斯明確指出;「我們連同我們的肉、血和頭腦都是屬於自然界和存在於自然之中的」。隨著自然科學的大踏步前進,「我們越來越有可能學會認識並因而控制那些至少是由我們的最常見的生產行為所引起的較遠的自然後果。但是這種事情發生得越多,人們就越是不僅再次感覺到,而且也認識到自身和自然界的一體性,而那種關於精神和物質、人類和自然、靈魂和肉體之間的對立的荒謬的、反自然的觀點,也就越不可能成立了……」在恩格斯看來,人不是處於自然的外部,而是自然的產物和組成部分。他講的人與自然的一體性,就是指人本身具有作為自然的產物並始終歸屬於、依存於自然的屬性。
事實上,人類作為一個生物物種的確是自然界的一部分,人體的生命活動始終遵循自然規律。在自然界的長期演化中,人類形成了超越其他物種的智能,並建立起極其復雜而嚴密的社會組織體系。雖然人類同其他生物和無生命的物質相比具有許多不同的特徵,特別具有高度的能動性和創造性,但是人類本身是自然長期進化的結果,而且始終同自然之間保持著物質、能量和信息的交流。沒有人類,自然照樣存在,即自然不依存於人類;但是人類只有在一定的自然環境中才能生存,即人類始終依存於自然。 理解人與自然的一體性,有助於人與自然關系的正確定位。
二、認識和正確運用自然規律
恩格斯認為,人所以比其他一切生物強,是因為人「能夠認識和正確運用自然規律。」 「我們一天天地學會更正確地理解自然規律,學會認識我們對自然界的習常過程所作的干預所引起的較近或較遠的後果。」認識和正確運用自然規律是人類力量的源泉,也是人與其他生物最本質的差別。
在現實中,人們往往只是注意生產行為所引起的較近的後果,而對較遠的後果缺乏認識;等到這種較遠的後果經過積累而變得相當嚴重時才引起關注,最終造成巨大損失,甚至難以治理和挽回。這個問題在近代社會已經暴露,歐亞一些地方砍伐森林,導致水土流失和自然災害就是如此。恩格斯對這個問題給予了富有遠見的關注,告誡人們要學會預見和控制生產行為干預自然所引起的較遠的後果。聯想當今世界面臨的一系列環境問題,重溫恩格斯的教誨和告誡,人們應當有所啟示和感悟。
三、不要過分陶醉於對自然界的勝利
大量的森林被砍伐,大量的水被污染——浪費,大量的野生動物被獵殺……頭頂的天空不像以前那麼蔚藍了,腳下也再不是一方凈土了。水龍頭里那清澈的水再流多久就會干?多少瀕臨滅絕的動物朋友還正在掙扎?人類究竟是聰明還是愚蠢?
在人與自然的關系中,人類已處於主動地位。當人的行為違背自然規律、資源消耗超過自然承載能力、污染排放超過環境容量時,就將導致人與自然關系的失衡,造成人與自然的不和諧。
自然媽媽她太慷慨了!我們習慣了索取,一旦這位慷慨的媽媽無法提供給我們生活的資源,或者我們的行為激怒了她,她要給我們顏色瞧瞧!那我們的下場只有是滅亡!如果人類不及時改變發展模式,實現人與自然的和諧發展,長此下去,地球也有可能成為不再適合人類居住的星球。人類的生存須要依賴自然,我們是否該給她多一點關心,愛護呢?我們和自然必須平等對待,必須和自然結成一體! 馬克思說過:「人同自然界的完成了的本質的統一,是自然界的真正復活」。
說到人與自然和諧相處,打個比方,我們砍一棵樹就栽一棵樹。要盡我們一切力量來補償以前的過失。善待身邊的一草一木,不傷害我們的好朋友—動物……
有人說「人類創造和發現科學,最終毀於科學」!這句話說的也不無道理,想一想,我們天天想者要怎麼來更好的利用自然,拿自然來做實驗,這樣是生活的好了,那——咱們的子孫後代怎麼辦呢?
要想長久地生存在這美麗的地球,就得和身邊的朋友打好關系,以前欠別人的,要趕緊還一還。而這種事情光靠一人是絕對不夠的,這是你我的責任。最後,還是記住世界地球日的主題吧: 「善待地球——科學發展,構建和諧。」
觀《地理中國——武陵源之「幽潭魅影」》有感
——湖南師大附中博才實驗中學1210班江雨萱
今年暑假,屈老師給我們布置了一項任務,就是看《地理中國》。一開始認為老師布置看的東西都沒什麼好看的,只是與學習有關而已。就抱著完成任務的心態看了一次。不過,事實並不如此。它並不像我想得那麼死板而很有趣。一次便讓我愛上了這個節目 在科考隊員的帶領下,我領略了神秘的幻彩奇湖;欣賞了美麗的沙漠的綠洲;了解了奇幻的湖底森林;神遊了神奇的天神南北,一處處勝景都讓我難以忘懷,這不只是地理的解說,它更是一本網路全書,有許多課本里學不到的知識。
最令我難忘的是《地理中國——武陵源之「幽潭魅影」》了,它一共分為兩集。其實,所謂的「幽潭魅影」,就是指生活在溶洞中的大鯢——娃娃魚,又名人魚、孩兒魚、狗魚、啼魚、臘狗等,它和恐龍同時繁盛於3億5千萬年前的古生代泥盤紀時期,被譽為「游動的活化石」,是世界級瀕危兩棲動物,國家二級保護動物。
在上集中,我跟隨著科考隊員,了解了王國興的大鯢養殖基地,王國興被尊稱為「中國娃娃魚之父」。他進行了人工養殖,目前數量已經達到了400多條。科考隊員對養殖基地進行了檢查,包括水中礦物質含量、溫度、光照。隨後,科考隊員對泉河進行了科學考察,這可是大鯢野外生存基地。 在下集中,王國興突然告訴記者,說珍藏有一條完整的長達3.5米的娃娃魚化石,科考隊員對此非常感興趣,因為他們至今還沒有見到過這么長的娃娃魚。他們走進大鯢生物科技館,想要探求問題的真相。在這里,他們了解了無脊椎兩棲動物的知識,並查到大鯢和蠑螈中的其它動物生活習性及骨骼化石的區別。蠑螈類的動物,骨骼並不是完全相接,可是,王國興的這尊化石骨骼是相連接的,而且,顴骨有細微的不同,所以判定,這並不是娃娃魚的化石。 在考察期間,科考隊員在大鯢生物館里,還聽見了導游介紹說模擬娃娃魚的叫聲和娃娃相似,而並不是因為娃娃魚長得像娃娃而得名的。模擬娃娃魚的叫聲,引起了科考隊員的疑問,這真的是娃娃魚的叫聲嗎?它和嬰兒的叫聲區別?通過娃娃魚叫聲和嬰兒哭聲的頻譜圖對比,發現現實並非如此,兩者間存在很大的差異。
看似柔弱,行動遲緩,穿越上億年時光的動物,見證了地球的滄桑巨變,卻沒有發生太大的變異,是什麼使大鯢不受傷害?是什麼使大鯢停滯變異的呢?科學家又對此展開了系列
的調查,在確保大鯢不受傷害的情況下,科學家找到了一塊塑料當武器,戳了幾下大鯢的背,發現大鯢背上會分泌出一種白色的粘液,來導致襲擊者行動變慢!大鯢的保護色與它生活的環境色融為一體,也為大鯢的生存提供了有利條件。特別是經過第第四世紀冰川時,因為大鯢的新陳代謝十分慢,可以兩到三年不進食,這也對大鯢的生存非常有利!
看完這集後,我感觸很深,大鯢這種和恐龍同時代的繁盛的動物,能延續至今,是一件多麼了不起的事情,可是,隨著人們對環境的破壞,對大鯢的傷害,導致大鯢數量銳減,被列為瀕危動物。多麼希望世間的人能夠有意識地環保一些,節約一些,為這些珍稀的動物創造一個舒適美好的生存環境!
我對科考隊員的求真意識與求真精神也十分欽佩!對他們那種不道聽途說,不人雲亦雲的做法非常欣賞,每個問題的背後都是已科考為證據的實事求是。特別是在科考的途中,還差點發生意外,我們要向科考人員學習。我相信,每一個人都努力一點就可以讓世界跟美好!
② 地理中國的讀後感要3篇,一篇200字,幫幫忙急著交作業。
《地理·中國》觀後感
《地理·中國》是中央電視台科教頻道科普類電視欄目。該欄目以地質科考為線索,以普及地理學知識為宗旨,介紹地質學的新發現、新成果、新探索,展示地質地貌的新、奇、特、美。它在帶著觀眾感受大自然神奇魅力的同時,傳播科學知識,並傳播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相互依存的理念,對於我們正在汲取知識營養的青少年來說,觀賞性特強。
《地理·中國》欄目,採用外景行進式拍攝與主持人演播室串聯的形式,展示地質科考的過程,講述地質科學的原理。演播室部分,主持人要對關鍵的科學知識、原理進行介紹,並通過道具、實驗進行演示,展現地質地貌的結構、成因及演變,展示地質學的魅力。
首先它題材寬廣,觀賞性強。中國的遼闊大地,蘊涵著全世界最豐富的地理、地貌資源,這為《地理·中國》欄目提供了豐富的選題內容和創作空間,大自然神奇、瑰麗、壯美的景觀,也會使節目具有很強的觀賞性。
其次它解密自然,知識性強。《地理·中國》欄目,以對自然現象的探問為發端,以地質科考為線索,通過展示地質科考的推理和求證過程,揭示科學原理,普及科學知識,以滿足觀眾對自然的好奇和求知心理,具有很強的知識性。
其三它行進式科考拍攝,可視性強。 「以行進中的地質科考」為主線,攝制組跟隨地質專家,在科考行進中發現問題,求證問題,解答問題。既有科考問題求證過程的懸念吸引,又有行進式拍攝的新奇看點,使節目具備很強的期待性和可視性。
通過觀看《地理·中國》,是我更加熱愛祖國的大好河山,更加培養了我的學習興趣,更加堅定了我成為祖國建設有用之棟梁才的理想信念。有點兒長,自己在編點
③ 「三篇光輝文獻「是指哪三篇具體內容是什麼
「三篇光輝文獻「是指習近平總書記視察山西重要講話、在推動中部地區崛起工作座談會重要講話、在黃河流域生態保護和高質量發展座談會重要講話。
「三篇光輝文獻「具體內容體現了黨中央對山西經濟社會發展的高度重視和關心,為講好山西故事和譜寫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山西篇章舉旗定向,對山西打贏生態環境保護攻堅戰是一次精準到位的把脈問診。所以,我們必須要對這「三篇光輝文獻」 常學常新、學懂弄通、見諸於行。
(3)地理中國三篇內容是什麼擴展閱讀
「三篇光輝文獻」幹部教育培訓的重要內容
要根據省委辦公廳的安排部署,在全省黨員幹部中營造良好的學習氛圍。近日,省委辦公廳印發通知指出,各級黨委(黨組)要把重溫「三篇光輝文獻」與開展「不忘初心、牢記使命」主題教育結合起來。通過黨委(黨組)會、中心組學習等方式,使全體黨員特別是「關鍵少數」對「三篇光輝文獻」入腦入心。
各級黨校(行政學院)要把「三篇光輝文獻」作為幹部教育培訓的重要內容。從而提高學員用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辦好山西事情的能力和水平。與此同時,通知強調,新聞媒體要加強對「三篇光輝文獻」的宣傳解讀。唯其如此,才能夠在全社會匯聚起強大的正能量,引領山西經濟社會高質量轉型跨越發展。
④ 急求三篇cctv10的《地理中國》的摘要(每篇300字)
《神奇來的硅化木》:上個世紀自70年代,硅化木在北京延慶縣的山區被當地農民發現,引來地質學家的關注。由此,專家們開始了長達三十年的科考,最終確定,硅化木孕育於距今一億年前的侏羅紀,而它的形成,則是億萬年復雜地質運動和外力作用的結果。本片將跟隨地質專家,一探硅化木的成因之謎。
《大峽谷的奧秘》:四川大渡河大峽谷最深2675米,是世界最深的大峽谷之一。正因為深,在峽谷兩岸,保存完好並充分暴露的不同地質時代的岩層,從谷底向上整齊排列。岩石中含有豐富的古生物化石,是一部完整且形象的「地質及生物衍變的教科書」,厚達數千米的完美地質剖面,記錄了十多億年來地質演化的歷史。
《走進瓊海火山群》:上個世紀90年代,地質專家白志達在海南瓊海地區考察時,偶然發現了海口附近分布著大量古火山遺跡,而且火山的形態種類非常豐富。通過十餘年的考察,白志達和海南的地質工作者,確定瓊海、湛江地區在新生代曾有過大規模火山噴發,並繪制出該地區的古火山分布圖,為進一步研究瓊州海峽的演變提供了翔實的依據。
⑤ 《地理·中國》2019 各期主要內容
10《地理中國》屬科普類電視欄目。以地質科考為線索,以普及地理學知識為宗旨,介紹地質學的新發現、新成果、新探索,展示地質地貌的新、奇、特、美。欄目在帶著觀眾感受大自然神奇魅力的同時,傳播科學知識
⑥ 求《地理中國》的讀後感3篇三集最近的、每篇50字、求好心人解答啊解答必採納
地理書里的和網路的合起來
⑦ 地理中國觀後感200字左右,3篇
《地理·中國》是中央電視台科教頻道科普類電視欄目。該欄目以地質科考為線索,以普及地理學知識為宗旨,介紹地質學的新發現、新成果、新探索,展示地質地貌的新、奇、特、美。它在帶著觀眾感受大自然神奇魅力的同時,傳播科學知識,並傳播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相互依存的理念,對於我們正在汲取知識營養的青少年來說,觀賞性特強。
《地理·中國》欄目,採用外景行進式拍攝與主持人演播室串聯的形式,展示地質科考的過程,講述地質科學的原理。演播室部分,主持人要對關鍵的科學知識、原理進行介紹,並通過道具、實驗進行演示,展現地質地貌的結構、成因及演變,展示地質學的魅力。
首先它題材寬廣,觀賞性強。中國的遼闊大地,蘊涵著全世界最豐富的地理、地貌資源,這為《地理·中國》欄目提供了豐富的選題內容和創作空間,大自然神奇、瑰麗、壯美的景觀,也會使節目具有很強的觀賞性。
其次它解密自然,知識性強。《地理·中國》欄目,以對自然現象的探問為發端,以地質科考為線索,通過展示地質科考的推理和求證過程,揭示科學原理,普及科學知識,以滿足觀眾對自然的好奇和求知心理,具有很強的知識性。
其三它行進式科考拍攝,可視性強。 「以行進中的地質科考」為主線,攝制組跟隨地質專家,在科考行進中發現問題,求證問題,解答問題。既有科考問題求證過程的懸念吸引,又有行進式拍攝的新奇看點,使節目具備很強的期待性和可視性。
⑧ 《中國地理》的摘錄怎麼寫呀!!!!!還是三篇
在《地理中國》的視頻中,一邊看視頻便可以進行記錄,開篇記錄題目,後在視頻中記錄知識點即可,最後總結感想,一般感想都可以採用主持人的結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