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地理人文 » 四川盆地中國國家地理

四川盆地中國國家地理

發布時間: 2021-03-12 02:16:23

⑴ 有什麼辦法能豐富自己關於四川地理方面的知識

呵呵,雲游四海。沒事的時候,多騎車或開車出門旅遊一下,有條件可在全國范圍內各大城市,景區轉轉。看圖沒用的,中國地圖大家都知道,關鍵得說出這個地方的風土人情,有什麼好吃好玩的東東才得行啊~~

⑵ 天府之國是指什麼地方

「天府之國」是指什麼地方,這在從不同的角度來看有不同的解讀。
1、民眾眼裡的「天府之國」——天府之國就是四川盆地尤其成都平原。
秦朝時蜀李冰及子二郎修建了都江堰水利工程之後,有了成都平原的富庶,隨著歷史發展,「天府之國」一詞專門指代四川盆地尤其成都平原,並成為了共識和常識沿用至今,約定俗成。
2、歷史發展的「天府之國」——中國歷史上曾有七個地區被稱為「天府」或「天府之國
天府:天生的倉庫;國:地區。原指土地肥沃、物產豐富的地區。天府之國,古稱「天府之國」乃是因為天府原是一個官職,主要掌管人間珍寶。「天府」的本意是天然府庫,指地勢平坦,土地肥沃,物產豐富的地方,後也用來形容京師或天子的府庫,並非四川的「專用名詞」。
這個詞語最早出現在秦朝,不是指四川,而是指八百里秦川——擁有鄭國渠的關中平原。關中即秦中,是指以長安為中心的渭河平原地區,這個地方自古就號稱「陸海」、「天府」,尤其在秦朝時期修建鄭國渠之後,一時間更是富甲天下,被古人譽為「金池湯城,沃野千里,天府之國」。 在《戰國策·秦策》記述了縱橫家蘇秦對秦惠王說的一段話:「大王之國,田肥美,民殷富,戰車萬乘,奮擊百萬,沃野千里,蓄積饒多,地勢形變,此所謂天府,天下之雄國也」。秦末漢初,張良在論證定都關中時說「關中左崤函,右隴蜀,沃野千里,此所謂金城千里,天府之國也」(《史記·留侯世家》)。以上是最早出現的「天府之國」的文字,主要指的是關中平原,一個富庶之地。當時與關中同時被稱為「天府之國」的還有「燕」——今北京地區。只是,秦川由於黃河流域自古為兵家必爭之地,戰火兵禍,原始森林銳減乃至消失,水土大量流失,這個黃河流域的「天府之國」消失了。
最早將四川盆地稱為「天府」的則是出自諸葛亮的《隆中對》:「益州險塞,沃野千里,天府之土,高祖因之,以成帝業」。四川盆地土地肥沃,氣候溫和、雨量充沛,森林覆蓋率高,水土保持好,再加上兩千多年前李冰父子合力修建都江堰水利工程,分洪減災,引水灌溉,致使蜀都沃野千頃,「水旱從人,不知飢饉」,時無荒年,在中國歷史上,這兒的農業和手工業都十分發達,逐漸成了中央王朝的主要糧食供給基地和賦稅的主要來源,號為「天府」,確實名不虛傳。
隨著歷史的發展,中國歷史上曾有七個地區被稱為「天府」或「天府之國,但是最為出名的還是四川。在歷代文人學者筆下「天府之國」逐漸變成了四川盆地的代名詞,並且還進入了中學教科書,終於成了家喻戶曉的一條地理常識。
3、現代社會的「天府之國」——有爭議的」新天府「
2008年,中國國家地理雜志社組織地理學家推出了31處中國最適宜居住的「新天府」候選地。這些地區環境優美、衣食無憂、生活幸福。當我們把這些宜居的「新天府」在地圖上標注出來時,發現它們絕大部分都位於平原、盆地,也就是地質上的沉降地帶。
十大「新天府」的排名是:成都平原、台灣嘉南平原、伊犁河谷、山東半島、閩南丘陵平原、三江平原、雅魯藏布大拐彎地區、呼倫貝爾、蘇北平原、寧夏平原。終審委員會的各位專家對這些地方的評語,多集中於富饒、生態良好、居民安居樂業等幾個方面,充分體現了《中國國家地理》此次評選所倡導的,人類與自然、農業文明與工業文明要和諧相處;發展要適度與可持續,擁有健康的生活方式。
對於這個」新天府「評選活動,許多成都網友堅決要求成都「退出新天府評選」,也有一些網友對活動的評選表示支持。

⑶ 閱讀下列材料,結合圖文資料,回答問題。(30分)材料一:農作物熟制:指一定時間內,作物正常生長收獲的


(1)緯度較低,熱量充足;2分。地處盆地內部,熱量不易散失;2分。北部高大山脈阻擋冷空氣南下,冬季氣溫較高。(2分)
(2)距離產地較近;2分水陸交通便利。(2分)
(3) 茶樹適宜在溫暖濕潤的酸性土壤中,多雲霧天氣更佳;西藏地處高原,大部分地區氣候高寒,降水少,空氣乾燥,不適合茶葉生長。(4分)
藏民以種植青稞、飼養牲畜為主要農業活動;(2分)其膳食結構以糌粑、酥油、牛羊肉為主,缺乏蔬菜。過多的脂肪在人體內不易分解,而茶葉能夠分解脂肪,故藏民在長期的生活中,形成了喝酥油茶的生活習慣。(2分)
(4)①橫斷山區自然環境差異大,在不同自然環境中生活的人們逐漸形成不同的文化和風俗。(2分)②橫斷山區山高谷深,各群之間難以聯系、溝通。同時,由於交通不便外來文化也難以進入,使該區域的文化很難被同化。(2分)
(5)茶馬古道所經的西南區地形多山,地勢起伏大;橫斷山區山高谷深,山河相間,南北縱列,阻斷東西交通;四川盆地周圍重重山嶺環繞,盆地內部低山丘陵起伏(2分);雲貴高原區喀斯特地貌廣布(2分)。本區地殼構造運動活躍,地震、滑坡、泥石流等地質災害頻繁多發,給交通線路的建設和維護帶來很大困難(2分)。從水路運輸條件看,西南地區距海遙遠,流經該區的河流大多奔騰在高山峽谷之中,航運條件並不理想(2分)。

⑷ 我們的地理課要輪流講關於中國地理的知識,一定要有關中國的.地理的.有誰可以提供給我,1百幾字左右

講講中國地貌特徵
中國境內不僅有常見的構造地貌、河流地貌、海岸地貌,而且有現代冰川和古代冰川作用遺跡、凍土和冰緣作用現象、沙漠和戈壁等,還有在一定氣候條件下,反映特殊岩性的石灰岩地貌和黃土地貌。中國地貌種類的多樣、典型,是世界其他國家難以相比的。
地勢總特點 中國大陸西高東低,自西向東形成三大階梯下降。第一級階梯是青藏高原,高原面海拔多在4000~5000米,其上聳峙多座海拔超出7000米,甚至8000米的山峰,享有「世界屋脊」之稱。第二階梯是青藏高原的北緣與東緣到大興安嶺、太行山、巫山、雪峰山之間,包括了若干高原和盆地,盆地底部高低不一,高原面海拔多在1000~2000米。第三級階梯是更東的低山丘陵和大平原,山丘海拔多在千米以下,平原一般不超過200米。這一級階梯也包括沿海大陸架, 其水深通常在200米以內。
北緯30°附近地勢剖面
東經89°附近地勢剖面
垂直分布特點 以賀蘭山、六盤山、龍門山、哀牢山為界,可將中國分為東西兩部,中國西部,從新疆吐魯番盆地底部的艾丁湖湖面 (海拔-154米)到中尼邊界的珠穆朗瑪峰(海拔8848.13米),高差可達9000米;東部從海濱平原到秦嶺的太白山(海拔3767米)或台灣省的雪山(海拔3884米),高差不到4000米。兩者地勢高差和傾斜方向均不相同,特點各異。
①昆侖山脈以南的西部南方,階坡明顯的只有其北緣的昆侖山北坡和東緣的龍門山東坡,其餘邊緣多和緩的傾斜,很難劃出階梯的邊坡。昆侖山以北的西部北方,主要為高大山系所圍隔的大型盆地,如昆侖山與天山之間的塔里木盆地、天山與阿爾泰山之間的准噶爾盆地、昆侖山與祁連山之間的柴達木盆地、祁連山與走廊北山之間的河西走廊等。上述盆地底部均甚平坦,但其高程卻甚懸殊,最高者和最低者可相差近3000米。各盆地周圍的山地,許多山峰又高出盆地本身3000~4000米,甚至5000~6000米,地面相對起伏巨大。
②中國東部真正存在階梯地形的,只有在上述第二階梯的前緣和第三階梯的後緣之間。前者是內蒙古高原、山西高原、鄂西高原和雲貴高原(見雲南高原、貴州高原),後者是東北平原、華北平原、江漢平原和江南丘陵,雙方高差達1000~2000米,其間又多具有連續而陡峭的斜坡,坡折相當明顯。然而,在高原地帶的西側,出現地勢低下的河套——銀川平原(見河套平原)、渭河關中平原和四川盆地,而在平原丘陵地帶的東側,更有地勢高起的遼東山地、山東山地及浙、閩、粵沿海山地,因而在一定程度上它們打破了地勢由西向東遞降的局面。
平面分布特點 以山地的脈絡作為框架的中國高原、盆地、山地、丘陵、平原等大的地貌單元在平面上的排列組合,亦構成一定格局,在很大程度上代表了地質構造線方向,而且東部與西部亦很不相同

⑸ 四川盆地可考察的地理知識

盆地構成

四川盆地聚居著四川省和重慶市大部分人口。是中國和蜀中都江堰世界上人口最多的區域之一。中國著名紅層盆地,中國各大盆地中形態最典型、緯度最南、海拔最低的盆地。位於長江上游地區,海拔500米左右,長江把它和東海一脈相連,它是中國最大的外流盆地。 四川盆地的面積約26萬余平方千米,佔四川省面積的46%。四川盆地西依青藏高原和橫斷山脈,北近秦巴山脈,與漢中盆地相望,東接湘鄂西山地,南連雲貴高原,盆地北緣米倉山,南緣大婁山,東緣巫山,西緣邛崍山,西北邊緣龍門山,東北邊緣大巴山,西南邊緣大涼山,東南邊緣相望於武陵山。這里的岩石,主要由紫紅色砂岩和頁岩組成。這兩種岩石極易風化發育成紫色土。紫色土含有豐富的鈣、磷、鉀等營養元素,是中國最肥沃的自然土壤。四川盆地是全國紫色土分布最集中的地方,向有「紫色盆地」的美稱。四川盆地底部面積約16萬多平方千米,按其地理差異,又可分為盆西平原、盆中丘陵和盆東平行嶺谷三部分。

盆地特徵

地貌特徵
四川盆地可明顯分為邊緣山地和盆地底部兩大部分,其面積分別約為10萬多和16多萬平方公里。邊緣山地多中山和低山。景觀各要素過渡性明顯,如動植物組成上分別滲透了華中區、西南區、青藏高原區和華北區的成分。邊緣山地區從下而上一般具有2~5個垂直自然分帶。邊緣山地是四川多種經濟林木和用材林基地。農業上水土流失嚴重。盆地底部多丘陵、低山和平原。地表組成物質新而單一,多砂泥岩與第四紀沉積物。氣候上屬中亞熱帶,熱量遠比邊緣山地為高,但降水量不及邊緣山地。植被為人工的次生林木所代替,覆被率低,耕地連片,夏伏旱和洪澇是這一地區最大災害。盆地內部地形地貌顯示出明顯的三分特點,即盆西平原地貌、盆中丘陵地貌和盆東山地地貌,三者以華鎣山和龍泉山為界。

形態特徵
盆地底部
(1)在龍泉山和龍門山、邛崍山之間的盆西平原,系斷裂下陷由河流沖積而成,面積約8000平方千米,為我國西南最大的平原,因成都位於平原之中, 故稱成都平原。成都平原海拔460米~750米,地勢由西北向東南傾斜,地表平坦,相對高差一般不超過30米~50米,它由岷江、沱江、涪江、青衣江等八條河流沖積聯綴而成,土壤肥沃,河渠稠密,有著名的都江堰自流灌溉,素有「天府」之稱。
(2)在龍泉山和華鎣山之間的盆中丘陵,地勢低矮,海拔大多在300米~500米之間,相對高差50米~150米,地勢由北向南傾斜,岩層近於水平,在流水的長期侵蝕切割作用下,形成台階狀的方山丘陵,南部多淺丘,北部多深丘。丘陵地表軟硬相間的紫紅色砂、頁岩極易風化為紫色土,富含磷鉀,自然肥力較高,宜種性廣,是四川全省糧食、經濟作物主產區。
(3)華鎣山以東為盆東平行嶺谷區,由多條近東北西南走向的條狀背斜山地與向斜寬谷組成,山地陡而窄,高700米-1000米,其中,華鎣山高1705米,為盆地底部最高峰。山地頂部的石灰岩被雨水溶蝕後,常成凹槽,故山地大多具有「一山二嶺一槽」或「一山三嶺二槽」的特色。山嶺間的谷地寬而緩,海拔300米~500米,其間丘陵、平壩交錯分布,是平行嶺谷區工農業生產主要地區。
邊緣山地
四川盆地邊緣山地區屬強烈上升的褶皺帶。地貌顯著特徵是,海拔高,過渡性明顯,均為一系列中山和低山所圍繞。盆地北緣米倉山、大巴山近東西走向,是著名的秦巴山地南翼部分,海拔一般在1500米~2200米之間,山勢雄偉,山坡陡峭,溝谷深切,相對高差可達500米~1000米;南緣大婁山屬氣勢磅礴的雲貴高原之一部分;西緣有龍門山、邛崍山、峨眉山,山脊海拔都在1500米至~3000米以上,相對高差可達1000米,屬中國地勢第一級階梯。i峨眉山頂峰高3099米,與附近的平原相對高差達2660米,山勢巍峨秀麗,為中國四大佛教名山之一。

地形特徵
四川盆地囊括四川省中東部和重慶大部,四周為海拔2000~3000米的山脈和高原所環繞,北面是大巴山、米倉山、龍門山,西面是青藏高原邊緣的邛崍山、大涼山,南面是大婁山,東面是巫山。無論從構造還是人地貌上看,四川盆地都是一個典型的盆地。它從震旦紀以來就是地殼比較穩定的大型拗陷區。晚三迭紀的印支運動中成為一個內陸湖盆,但范圍要比今日的四川大得多,中生代堆積了厚達3000~4000米的紫紅色的砂岩和頁岩,因此人們又稱它為「紅色盆地」或「紫色盆地」。中生代末期的四川運動使盆地周圍褶皺成山,中間相對下陷,輪廓基本形成,盆地內部地層也發生大規模的變形。東部出現一組北東向的褶皺,稱盆東褶皺帶;中部形成穹窿構造,稱盆中穹窿帶;西部表現成為盆地沉陷帶,為今天盆地的三個地貌區奠定了基礎。新生代的喜馬拉雅運動使周圍山地再次上升,盆地再次相對下陷, 成都一帶下陷更深。同時,長江切穿巫山,滾滾東流,完成了統一的長江水系,使內流盆地轉變為外流盆地。四川盆地可明顯分為邊緣山地和盆地底部兩大部分,其面積分別約為10萬多和16萬多平方千米。 四川盆地是我國最大的外流盆地,面積26萬多平方千米。
四川盆地內部丘陵、平原交錯,地勢北高南低。由於地表形態的不同,以華鎣山、龍泉山為界,盆底可分為三部分:

①華鎣山以東為大致平行的川東嶺谷,由東北—西南走向的許多條狀山體組成,海拔一般在700~800米,谷地中多低丘與平壩,海拔200~500米,是川東農業和人口集中的地方。
②華鎣山和龍泉山之間為方山丘陵。區內由於紫紅色砂頁岩傾角平緩,受切割後形成大片方山式丘陵。海拔350~450米,相對高度幾十米。當地勞動人民利用方山山丘土層深厚的特點,把梯田一直修到山頂。
③龍泉山以西為平原。稱為川西平原或成都平原,面積6000多平方千米,是四川盆地最大的平原,也是西南地區最大的平原,海拔約600米。

地質特徵
四川盆地屬揚子准地台四川台坳。古生代時相對隆起,缺乏泥盆系和石炭系。印支運動轉換為大型拗陷,晚燕山運動,特別是喜馬拉雅運動後發生褶皺隆起。盆地的格局主要受北東—南西向及北西向兩條構造線控制,構成了典型的菱形盆地,四川廣元、四川雅安、四川敘永為菱形的四頂點,東西兩邊稍長,為380~430公里,南北兩邊略短,為310~330公里。以上菱形四頂點的連線與盆地內650~750米的等高線大體相當,盆地底部與邊緣山地也以此為分界。四川盆地在距今1.4億年以前,還是內陸湖盆。至距今6.6千萬年時,盆地邊緣山地迅速隆升,長江中上游水系開始溝通。盆地內湖水東瀉奠定了現今之地貌形態。盆地邊緣多低山和中山,山勢陡峻,發源盆地邊緣山地的河流大多為「V」型谷,嶺谷高差都逾500~1 000米, 地表崎嶇,故歷史上就有「蜀道難,難於上青天」之說。山脊海拔大多在2000~3000米,西北部與西部可超過3000~4000米,如龍門山4984米,峨眉山3099米,小相嶺4 791米。地表廣泛出露古生代及其以前的石灰岩,其次為板岩、片岩、結晶灰岩、石英岩、砂泥岩和礫岩,局部有花崗岩和玄武岩。石灰岩分布區可見石林、溶洞、暗河、槽谷等喀斯特地貌,盆地南緣興文縣素有「石林洞鄉」之稱(見興文石林)。巫山十二峰和金佛山等名山主要也由石灰岩發育而成。由石灰岩、玄武岩、花崗岩等組成的峨眉山及由砂泥岩、礫岩組成的青城山,素有「峨眉天下秀」、「青城天下幽」之稱,為中國著名游覽勝地。盆地底部海拔多數在250~700米,地勢東南傾,盆地內各河流均由邊緣山地匯聚盆地底部的長江幹流,形成向心狀水系。地表為大面積的中生代紫紅色砂岩與泥岩所覆蓋,故稱「紅層盆地」,是中國中生代陸相紅層分布最集中地區。四川盆地為丘陵性盆地,底部以丘陵為主,次為低山和平原。
自然資源

植物資源
四川盆地中植物近萬種,古老而特有種之多為中國其他地區所不及。在盆地邊緣山地及盆東平行嶺谷尚可見水杉、銀杉、鵝掌楸、檫木、三尖杉、珙桐、水青樹、連香樹、領春木、金錢槭、蠟梅、杜仲、紅豆杉、鍾萼木、福建柏、穗花杉、崖柏、木瓜紅等珍稀孑遺植物與特有種。在濕熱河谷可見桫欏、小羽桫欏、烏毛蕨、華南紫萁、里白等古熱帶孑遺植物。 四川盆地的地帶性植被是亞熱帶常綠闊葉林,其代表樹種有栲樹、峨眉栲、刺果米櫧、青岡、曼青岡、包石櫟、華木荷、大包木荷、四川大頭茶、楨楠、潤楠等,海拔一般在1600~1 800米以下。其次有馬尾松、杉木、柏木組成 的亞熱帶針葉林及竹林。 邊緣山地從下而上是常綠闊葉林、常綠闊葉與落葉闊葉混交林,寒溫帶山地針葉林,局部有亞高山灌叢草甸。

動物資源
四川盆地是中國動物種類最多、最齊全的地區之一。據統計,除魚類外,盆地底部共有動物417種,盆地西緣、北緣和南緣山地分別為487種、317種與288種,其中經濟動物均佔一半以上。盆地西緣山地是中國特有而古老動物保存最好、最集中的地區,屬於一類保護動物的有大熊貓、金絲猴、扭角羚、灰金絲猴、白唇鹿等。還有珍貴特有動物小熊貓、雪豹、鬣羚、短尾猴、獼猴、毛冠鹿、水獺及鴛鴦、血雉、紅腹角雉、綠尾虹雉、白腹錦雞、紅腹錦雞等。 盆地西緣的平武、青川、北川、寶興、天全、洪雅、馬邊等地,均為中國大熊貓的主要分布區。已設立唐家河、王朗、卧龍(見卧龍自然保護區)、蜂桶寨、喇叭河等7處大熊貓、金絲猴等自然保護區。 酉陽、馬邊、平武等盆地邊緣山地溪溝中的大鯢及長江、金沙江中的中華鱘、白鱘也為四川所特有,均屬國家保護動物。

礦產資源
四川盆地有煤、鐵、天然氣、石油、鹽、芒硝、石膏、磷、鋁、硫、銅、錳、金、石墨、汞等礦產資源,其中天然氣、芒硝為中國之冠,並有中國重要的鍶礦。川東北是世界最大的天然氣富集區之一,川中和南充等地鹽岩礦儲量很大。
氣候環境


氣候類型
四川盆地地形閉塞,氣溫高於同緯度其他地區。最冷月均溫5~8℃,較同緯度的上海、湖北及緯度偏南的貴州高2~4℃。極端最低溫-6~-2℃。霜雪少見,年無霜期長280~350天,同緯度上的武漢冬天卻霜雪不斷,盆地位於長江河谷中的長寧全年無霜。 盆地各地夏季始於5月底,夏長4~5個多月,溫度上東高西低,西部夏天溫度較同緯度的上海、武漢等城市偏低3-4度,但濕度較大,所以悶熱難忍,平均氣溫在25℃上下,盆地氣溫東南高西北低,盆底高邊緣低。最熱月氣溫高達26~29℃,長江河谷近30℃。盛夏連晴高溫天氣又造成盆地東南部嚴重的夏伏旱。 各地年均溫16~18℃。10℃以上活動積溫4500~6000℃,持續期8~9個月,屬中亞熱帶。東南部的長江河谷積溫超過6000℃,相當於中國南嶺以南的南亞熱帶氣候。盆地氣溫東高西低,南高北低,盆底高而邊緣低,等溫線分布呈現同心圓狀。
盆地邊緣山地氣溫具有垂直分布特點,如峨眉山、金佛山海拔升高百米,氣溫遞減0.55℃和0.61℃。峨眉山頂年均溫僅3℃,10℃以上活動積溫586℃,氣候上相當於寒溫帶和亞寒帶。

降水狀況
四川盆地年降水量1000~1 300毫米,盆地邊緣山地降水十分充沛,如樂山和雅安間的西緣山地年降水量為1 500~1800毫米,為中國突出的多雨區,有「華西雨屏」之稱。但冬干、春旱、夏澇、秋綿雨,年內分配不均,70~75%的雨量集中於6~10月。最大日降水量可達300~500毫米。「巴山夜雨」自古聞名,夜雨占總雨量的60~70%以上。盆地區霧大濕重,雲低陰天多。峨眉山、金佛山是中國霧日最多地區,年相對濕度之高也為中國之冠。盆地年日照僅900~1300小時,年太陽輻射量為370~420千焦耳/平方厘米,均為中國最低值,故有「蜀犬吠日」之說。
經濟
●第一產業
四川盆地農業較發達,是中國著名的農業區。良好的自然條件和溫暖濕潤的氣候環境是農業發展的基礎,四川盆地分布的紫色土面積達14萬平方公里,具中性或中性偏鹼,富含磷、鉀等礦物養分,質地適中,有較好的透水、通氣性。早在西漢時期,即開墾種植。 四川盆地的土地利用率高達30~40%以上,是中國最大的水稻、油菜籽產區。蠶桑、柑橘、油桐、白蠟、五棓子、銀耳、黃連等產量均居中國第一。
●第二產業
四川盆地的工業城市有四川的成都市、南充市、內江市、自貢市、瀘州市,重慶主城區、萬州區等市。
●第三產業
四川盆地第三產業比較發達。

⑹ 有什麼關於四川的冷知識

四川是一個十分神秘的地方,有很多我們不知道的冷知識。別以為你是土生土長的四川人你就能對四川了解透徹,下面我要說的這些冷知識估計很多四川人都不知道。
1、成都是我國未變城址最久的城市
有一句古詩:「九天開出一成都,萬戶千門入畫圖。」可見成都已經是一個非常古老的城市了。但是古老到什麼程度應該大多數人都不知道,在上世紀一直以為成都建城於2300多年前,但是在2001年出土了金沙遺址,直接把建城時間提前了300年,至今已經有2600多年了,在我們國家是時間最長的了。
2、天府廣場曾經是一個大湖
李白有一首詩是《錦城散花樓》,詩中的散花樓就是如今的天府廣場附近。在千年之前,天府廣場這里是一個大湖,名叫「摩柯池」。但是很可惜,到了明朝,蜀王朱椿把摩柯池給填平了,在這里建起了蜀王府。填平摩柯池是一個大工程,一直持續到明國才填平。
3、太陽神鳥在出土的時候差點沒被發現
太陽神鳥是金沙遺址中的一件文物,這件文物非常寶貴,不僅是成都的形象標識,還是國家非物質文化遺產標識。太陽神鳥是一塊金箔片,在出土的時候被揉進了泥土團里。但是是金子總會發光,這樣一件寶物從泥土裡露出了一個小角,金色光芒引起了工作人員的注意,這才讓這件寶物重見天日。
4、第一幅春聯出自四川人之手
春聯大家都非常熟悉了,逢年過節都要貼春聯。春聯在我國的歷史非常悠久,但是第一幅春聯的書寫者還有據可查。在公元934年,一個蜀國人寫下了「新年納余慶,嘉節號長春」,被人們公認為第一幅春聯。

⑺ 四川有什麼風景名勝

風景名勝:九寨溝、黃龍以彩池、雪山、峽谷、森林「四絕」著稱於世、都江堰、青城山、樂山大佛、閬中古城、稻城亞丁、三星堆古遺址等川,簡稱「川」或「蜀」,省會成都,位於中國大陸西南,長江上游地區。四川因土地肥沃、物產富饒、資源富集、風景優美被譽為「天府之國」。境內主要河流有長江、岷江、沱江、嘉陵江等。四川擁有國家級風景名勝區15處(2017年),省級風景名勝區75處(2010年)。

⑻ 中國國家地理簡介

一、《中國國家地理》簡介
《中國國家地理》是一本關於地理的期刊,因該社隸屬中國科學院,有一大批自然地理和人文地理的專家學者作為該社顧問,同時還有許多戰斗在科考第一線的工作者與雜志社保持著密切的聯系,因此具有很強的獨家性和權威性。該刊的文章和圖片經常被中央及地方媒體轉載。另外,該刊具有很強的可讀性和收藏價值,國內外很多家圖書館已經把該刊作為重點收藏期刊。 現任雜志社社長兼總編輯為李栓科(1997年至今),執行總編為單之薔。 《中國國家地理》雜志社社長李栓科於2003年榮獲第七屆中國科學院傑出青年的稱號。
[編輯本段]二、《中國國家地理》發展史
《中國國家地理》的前身《地理知識》,創刊於1950年,當時整本雜志祗有8頁,一年後增至16頁。當時的內容包括地理思想、中外國地理、自然地理、地圖及地理調查法、地理教學、地理資料等。 1954年,《地理知識》因發表披露中國國內的工業地理文章,被中國官方認為是「泄密」而遭受重創。但不久後影響消失,該雜志的內容繼續擴充,至1957年時增至48頁,發行量達到了2萬冊。 中國大陸的一些科學雜志在大躍進及文化大革命中遭受重大打擊,《地理知識》也不例外,在此期間,《地理知識》發行很不穩定,時斷時續,該情況在文革結束後才有所改善。 1998年,該雜志全面改版,頁數增至84頁,翌年增至100頁。 2000年10月,《地理知識》雜志更名為《中國國家地理》,隨後亦在台灣、香港等地推出繁體字版乃至在日本推出日文版。 2004年,《中國國家地理》增至148頁,並推出青少年版《博物》。 2005年10月,在其創刊55周年之際,推出550頁的「選美中國」特刊,出版量達到55萬冊的歷史新高。該特刊深受消費者的好評,一上市便被搶購一空,乃至出現了部分地區的書報亭出現囤積居奇哄抬價格的情況。 2008年3月,《中華遺產》正式成為了《中國國家地理》雜志品牌下的一員。 2009年1月,雜志價格提升至20元,頁碼加到176頁
[編輯本段]三、《中國國家地理》發展思路
1929年,美國《國家地理》雜志記者梅納德·威廉斯在給主編的信中說:「最痛快的事情莫過於能夠通過照片和文字,帶領125萬國家地理學會的會員一起登上高山,俯瞰世界……」這段話,成了《國家地理》雜志所有記者為之驕傲的工作理由。 如今在中國,《中國國家地理》的記者們也帶著類似的激情跋涉於祖國的名山大川。2006年10月號雜志以「318國道——中國人的景觀大道」為主打,其主辦者稱發行量突破100萬冊。 在雜志社社長李栓科看來,這是他們在互聯網時代的夾縫中,雜志發展再一次強力突圍。
內容為王
李栓科是在中科院地理研究所新大院的辦公室內接受《第一財經日報》采訪的,其辦公室靠著經營部門,編輯部則在另一棟樓辦公。「編輯部和經營部門是完全獨立的,還是那句老話,內容為王。我們很少就一個內容去進行營銷,而是內容自身的價值決定了我們的銷售。」李栓科說。 「景觀大道」專輯帶來的成功,印證了李栓科的話。而用編輯們的話來說,為了這個計劃中的發行量,整個9月,他們就跟上了發條一樣。 說及「景觀大道」的策劃,李栓科介紹:「我們希望找到能代表我國遼闊國土、壯麗山河的象徵物,而尋找的結果是,發現大致沿著北緯30度線延伸的長達5000多公里的318國道是最佳選擇。」而為了這個發現,雜志社不但派出了專門的考察隊,還邀請了眾多著名的作家、學者,分頭探訪。 「對於一本雜志來講,最重要的是編輯部,包括背後的專家支持。如果沒有打不爛、揉不碎的編輯部,市場運營就是缺少根基的。」李栓科表示。 伴隨著內容的提升,是發行量和廣告價格的增長。 這一路走來,不能不提及去年雜志創刊55周年之際,持續一年之久的「中國最美的地方」的評選與報道。「其影響力遠超我們的預想。」回顧那段經歷,李栓科仍然很感慨。 據介紹,雜志社首先組織了一個專家協會組、一個媒體組。專家協會組負責制定詳盡的評選標准,跟媒體的合作則是希望在每一個省市都進行評選,「比如廣東的一些媒體,組織當地的專家合作,並調動讀者參與評選,取得了很好的效果。」
科學的真實
雜志在近幾年獲得高速成長,李栓科理解的原因是,「和天時地利人和有關」,「改革開放使國力增強,中國人對未知世界有發現的慾望,同時對已知世界也有再發現的願望。《中國國家地理》就定位於此——講述社會難點、熱點、疑點地理故事,並對科學上的新發展進行前瞻性的報道。」 據了解,《中國國家地理》的前身《地理知識》從1950年創刊開始,一直是以傳播基本科學知識、弘揚科學精神為己任,這一定位在當時來說是合理的,也曾有過鼎盛時期。但從1982年開始,在讀者市場分化以後,《地理知識》與其他老牌紙媒一樣,面臨相同的命運轉變。 1998年,《地理知識》變身為《中國國家地理》。在改版後的幾年時間里,雜志發行量上升了十多倍。2001年,《中國國家地理》雜志繁體版在中國台灣創刊,2002年日文版也正式上市。 李栓科說:「我們的選題,就是要向讀者傳遞真正的科學知識。比如沙塵暴對人類造成的傷害,其實很多媒體是在妖魔化沙塵暴。從科學的角度來說,沙塵暴還能減輕酸雨的危害。這是因為沙塵暴裡面的氣溶膠物質顆粒,中和了酸雨當中的絕大部分東西。」 「另外像全球變暖,正是因為有了沙塵暴的作用,從而大大減緩了全球變暖的步伐。對於沙塵暴來講,靠植樹造林來解決更是一個謊話。因為沙塵暴是在高空的,靠大氣層輸送,帶到很遠的地方。」 「而這些也就是我們要做和能做的事,以科學的態度去解讀熱點問題。把這些內容做好了,發行和廣告自然就很輕鬆了。」李栓科告訴記者,「最關鍵還是內容,獨家視角的內容才是王。我們80%的精力、物力和財力,都是用在編輯部。」
以顛覆常識來吸引公眾目光
能否被公眾認可和接受是決定傳媒存亡興衰的關鍵,而這又要以獲得關注為前提。 《中國國家地理》的前身是創刊於1950年的《地理知識》,1997年月發行量約為1萬冊。1998年大幅度改版,2000年改現名,2006年以來期平均發行量穩定在100萬冊以上。根據該刊總編李栓科先生提供的官方解釋,這是因為他們始終踐行了「內容為王」的原則,是內容自身的價值決定了銷售。 這一思路還大有進一步具體和深化的可能和必要。任何內容都要經過被關注、認知和解讀,其內在價值才能被受眾所認識和接受。而受眾會注意什麼又受到他們既有認識的影響。媒體傳遞的內容如果既可以歸屬到他們所熟悉的領域,同時又能提供新的信息,就更容易引起他們的關注。 受眾的既有認識是諸多觀念的有機結合,各種各樣的常識是他們構建自己觀念世界的基本骨架。其實常識原本就是既為公眾普遍知曉,又被他們視為理所當然的觀念。所謂重構常識也就是用新的觀念來替代既有觀念的常識地位。由於常識在公眾知識的體系架構中具有這樣的獨特地位,使得對它的重構嘗試必然會同時遇到雙重境遇:在引來關注的同時也會遭來質疑。重構必然意味著要有所顛覆,而公開地試圖對既有常識加以顛覆,本身就足以引來公眾的關注。 對於《中國國家地理》而言,以顛覆常識來吸引公眾目光是它的常規戰術。例如在它隆重舉薦的「中國十大最美名山」中,不僅五嶽有四座落選,而且高居榜首的是此前名頭並不是特別響亮的南迦巴瓦峰。再如,2003年出刊的四川專號明確表示峨嵋青城並非是典型的蜀山;它們帶來的最直接結果就是當期銷量明顯上升。[1]
[編輯本段]四、《中國國家地理》大事記
1950年 我國老一輩的地理學家施雅風、吳傳鈞等先生從自己的工資里拿出「折實」,在南京創辦了《地理知識》雜志,經典由此開始。 1972年 《地理知識》是文革後期中國最早復刊的雜志之一。 1998年 李栓科正式接手《地理知識》並醞釀全新改版,她用全新的視角和形式來詮釋地理的內涵。 1999年 1月, 《地理知識》雜志新增「卷首語」專欄,由執行總編單之薔執筆,此專欄成為雜志的亮點。 2000年 10月,《地理知識》正式更名為《中國國家地理》,她以更大的氣魄和膽識來展示中華的博大。 《中國國家地理》雜志會員俱樂部組織了首次「青藏線龍脊行」會員戶外科學考察活動,從此,參與會員戶外科考的人數每年成倍遞增。 2001年 6月,《中國國家地理》中文繁體版在台灣及大陸以外的其他地區發行,成為大陸地區惟一原創並由出版人購買版權發行他種文本的雜志。 10月,《中國國家地理》雜志社組建新的發行團隊。 2002年 1月,《中國國家地理》日文版以《中國地理紀行》為刊名在日本上市發行,這是中國第一家在發達國家完整落地的媒體。 1月,第一屆發行年會召開,發行渠道由原來的40多家增長到70多家,發行市場數量比01年翻了兩番。 6月,中國國家地理中文網正式開通,域名為:www.cng.com.cn,網站功能為每期雜志的內容介紹;地理論壇同時開放,簡單的留言板功能。 年底,《中國國家地理》首次廣告客戶答謝會在北京京城大廈舉辦。 2003年 6月,推出「典藏三峽」專輯,9月推出「四川專輯」,10月推出「青藏高原科考50年」不僅是CNG「認識中國」的高潮,也為以後10月特輯的推出奠定了基礎。 8月,《中國國家地理》雜志社與新疆阿爾金山國家級自然保護區管委會聯合舉辦「回望阿爾金山20年」綜合科學考察活動,開啟CNG聯合國內著名主流媒體共同關注原生態保護區的媒體聯盟報道。 雜志每月擁有固定會員人數達到1萬。 2004年 1月,《中國國家地理》青少版《博物》創刊,她的宗旨是:博學成就夢想,知識改變人生。 2月,《中國國家地理》發行量經bpa國際媒體公司認證 7月,推出「大香格里拉」專輯,開始了CNG圈點中國的里程。 《中國國家地理》雜志社員工川藏線培訓。 2005年 《中國國家地理》雜志創刊55周年。 《中國國家地理》雜志社員工青藏線培訓。 2月—9月,聯合全國31個省份的主流媒體開始「中國最美的地方」評選活動。 3月,讀者見面會南京站。4月,讀者見面會西安站。5月,讀者見面會廣州站。6月,讀者見面會上海站。7月,讀者見面會北京站。 10月,出版的紀念特刊「中國最美的地方排行榜――選美中國」特輯創造了傳媒界的奇跡,現已被翻譯十種外文版本全球發行。 10月23日,《中國國家地理》雜志創刊55周年慶典在北京嘉里中心舉行,中國科學院院長路甬祥先生及500多位嘉賓共饗盛典。 2006年 每月固定會員人數激增到2萬6。 《中國國家地理》雜志社員工南疆培訓。 3月,《中國國家地理》手機雜志廣東移動全線推出。 10月,《中國國家地理》推出「中國人的景觀大道」專輯,打造了一條屬於國人的景觀之路。此專輯也創造了高檔雜志單期發行100萬冊的傳媒界奇跡。 10月10日,《中國國家地理》單期發行100萬冊慶典在北京華聯印刷廠舉行。 啟動「《中國國家地理》雜志校園基金」項目,支持高校環保社團的公益活動。 11月,對公眾免費開放的「中國國家地理大講堂」開講。 2007年 《中國國家地理》雜志社員工北疆培訓。 1月,《中國國家地理》手機報作為中國移動惟一人文類手機報全國重點推出。 10月,《中國國家地理》推出「圈點大西北」專輯,用乾旱半乾旱區的地理概念帶領國人重新認識西北。 10月,圈點大西北圖片展在北京東方新天地及上海正大廣場巡迴展出。 2008年 3月,與中華書局合作發行《中華遺產》雜志。 5月,《中國國家地理》手機電視在中國移動平台上線。 6月,《中國國家地理》雜志社員工內蒙徒步培訓。 6月,開啟「觸摸中國」之旅,對中國的八大極限進行全方位考察。 推出《地震專輯》 7月,港澳繁體字版創刊號上市。 7月,《中國國家地理》雜志社長李栓科先生作為北京奧運會火炬手參與奧運火炬傳遞活動。《選美中國》作為北京奧組委特選禮品。 8月,中國國家地理網全新改版,域名正式變更為:www.dili360.com。 9月,《中國國家地理》雜志英文版創刊號上市。 10月,《中國國家地理》推出「東北專輯」特刊。 12月,《中國國家地理》雜志社在北京舉行了隆重、盛大的慶典活動。 12月,《中國國家地理》與《遼沈晚報》、《生活報》發起了徵集最佳旅遊線路的活動 2009年 1月,舉辦「竹韻人生」攝影大賽的頒獎典禮 3、4月,推出《福建專輯》上下冊 4月,中國國家地理聯合央視網、央視移動傳媒,打造大型國慶獻禮活動:新中國成立60年—獻給祖國「中國最美的地方」。活動將利用央視網的互動平台,依託中國國家地理「選美中國」評選活動中展示的17大類別114處自然人文景觀資料,發動廣大驢友參與,分階段推出評選活動。同時利用CCTV電視平台、央視網、央視公交移動電視、中國國家地理雜志及手機及網路平台進行全程推廣。 4月27日,舉辦「我的城市我的家」攝影大賽 5月,舉辦「花影炫色」、「荒野傳奇」攝影大賽。 5月,中國國家地理雜志社簽約攝影師計劃啟動。 5月,雜志社與Jeep攜手啟動「尋找中國的Rubicon之路」活動 10月,時逢新中國六十華誕和中國地理學會成立一百周年,《中國國家地理》聯合中國地理學會推出《發現中國 中國地理百年大發現專輯 地理學會成立百年珍藏版》,而其子刊《中華遺產》亦同時推出加厚版特輯《最具文明意義的100個考古大發現--中國百項考古大發現專輯》,帶給讀者又一次科學與視覺盛宴。 2010年,推出《寧夏專輯》上下冊(2010年第2、3期)

⑼ 地理知識:四川盆地冬季究竟是雲量多還是晴天多

作為一來個四川人我可以告訴你,四川自盆地肯定是日照最少的省份了。所以晴天不可能多。知道三星堆遺跡里為什麼那麼多眼睛文物嗎?其中一個解釋就是,這里日照太少了!看不見陽光,古人渴望太陽。特別是像成都平原這種處於盆地底部的地區,日照更是少的可憐,其他地方太陽高掛了,我們這里太陽還沒爬過盆地坡……
還有一個佐證可以證明我們這日照少,就是四川人的習慣是不分南北西東的,只分左右上下……其他地方的古城還是古墓,都是南北坐落,要嘛是面南背北,要嘛是向陽的。只有四川的三星堆墓葬,或者其他墓地,是歪起斜起,根本就沒有對正!為什麼?因為四川人是不習慣以東南西北作為參照的,盆地里陽光不好,看不清楚!我們現在四川人如果給別人指路是怎麼解釋的?往左拐,往右拐,前面直走多遠,然後再左拐……而江南地方的人給人指路是什麼樣的?往南走,往東走,多少米後再往西……是不是很不習慣……

熱點內容
鹿特丹港國家地理 發布:2021-03-15 14:26:00 瀏覽:571
地理八年級主要的氣候類型 發布:2021-03-15 14:24:09 瀏覽:219
戴旭龍中國地質大學武漢 發布:2021-03-15 14:19:37 瀏覽:408
地理因素對中國文化的影響 發布:2021-03-15 14:18:30 瀏覽:724
高中地理全解世界地理 發布:2021-03-15 14:16:36 瀏覽:425
工地質檢具體幹些什麼 發布:2021-03-15 14:15:00 瀏覽:4
東南大學工程地質考試卷 發布:2021-03-15 14:13:41 瀏覽:840
中國地質大學自動取票機 發布:2021-03-15 14:13:15 瀏覽:779
曾文武漢地質大學 發布:2021-03-15 14:11:33 瀏覽:563
中國冶金地質總局地球物理勘察院官網 發布:2021-03-15 14:10:10 瀏覽:86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