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地理人文 » 中國地理植被區域劃分

中國地理植被區域劃分

發布時間: 2021-03-12 00:29:22

① 中國資源植物的地理分布區分為哪幾個

將我國植物資源進行綜合劃分,可分為以下幾個區域:
東北區,華北區,西北區,黃土高原區,青藏高原區,華中區,雲貴高原區和華南區等8個區域
.

② 中國四大地理區域劃分圖

中國四大區域:西北地區、北方地區、南方地區、青藏地區四大地形區域。

四大地理分區依據

綜合地理位置、自然地理、人文地理的特點,可以把我國劃分為四大地理區域,即北方地區、南方地區、西北地區和青藏地區。

其中,秦嶺、淮河一線是北方地區和南方地區的分界線。大興安嶺-陰山-賀蘭山為北方地區和西北地區的分界線。我國青藏地區和西北地區,北方地區,南方地區的分界線,大致以第一級階梯和第二級階梯的分界線。

我國的北方地區和南方地區,在地形、氣候、河流流量和植被類型等方面均有明顯差異;受自然環境的影響,北方地區和南方地區的人們,在生產方式、生活習慣、文化傳統等方面也有很大差異。

(2)中國地理植被區域劃分擴展閱讀:

根據我國經濟社會加速發展的新形勢,全國分為四大經濟區域:東部地區、東北地區、中部地區和西部地區。各地區經濟社會發展的主要內容為:西部開發、東北振興、中部崛起、東部率先發展。

東北地區(黑龍江省、吉林省、遼寧省、內蒙古自治區東部的呼倫貝爾市、興安盟、通遼市、赤峰市、錫林郭勒盟)

中部地區(山西省、河南省、湖北省、湖南省、江西省、安徽省)

東部地區(北京市、天津市、河北省、山東省、江蘇省、上海市、浙江省、福建省、廣東省、海南省)

西部地區(重慶市、四川省、廣西壯族自治區、貴州省、雲南省、陝西省、甘肅省、內蒙古自治區西部、寧夏回族自治區、新疆維吾爾自治區、青海省、西藏自治區)

③ 自然植被區分布的界限,

區域劃分
折疊熱帶雨林

巴拿馬的熱帶雨林多位於低緯度熱帶地區,南北緯約10度之間,如南美洲、非洲和東南亞附近的熱帶雨林。雨量充足,年雨量在2,000公釐以上,無明顯干濕季之分;溫差小,平均溫約攝氏25—27度。以常綠闊葉樹為主。森林層次復雜,可以分成地被層、草本層、灌木層、亞喬木層、喬木層和樹冠層等。為爭取陽光,有些樹種可以長到80米以上。
折疊熱帶旱林
特立尼達和多巴哥的熱帶旱林位於緯度約10—25度之間,主要分布於熱帶雨林南北兩側,如非洲、南美洲雨林的南北兩側及印度的森林。和熱帶雨林比較,熱帶旱林有明顯的干、濕季之分;隨著季節變化,林相會做出不同的改變。乾季時,樹木的大部分樹葉會掉光,以減少水份散失;當雨季來臨時,充沛的雨量會迅速將森林重新綠化起來。
折疊熱帶草原

坦尚尼亞北部的熱帶草原分布緯度與熱帶旱林相似,但較熱帶旱林更為乾燥,如非洲的疏林草原。由於雨季短、乾季長,使得森林不易生長,而形成草原的自然景觀。雨季多在夏季,其餘時間通常久旱無雨。時常發生的火災使得該區沒有茂密的森林,草地在火災過後很快生成,留存下來的樹木通常有著相當程度的防火能力。
折疊荒漠
非洲南部的喀拉哈里沙漠主要分布於大陸內陸區或背風的山區,雨量在300公釐以下,蒸發量大於降水量,日夜溫差大,如撒哈拉沙漠、戈壁沙漠等。隨著地點的不同,降雨量和氣溫也有很大的不同,如智利阿塔卡馬沙漠位於熱帶,且幾乎全年無雨,北美的索諾蘭沙漠卻有每年近300公釐的雨量,而蒙古的戈壁沙漠冬季均溫則可降至攝氏零下20度。主要植物為仙人掌、矮灌木及草本植物等耐旱植物。
折疊地中海灌木林
科西嘉的硬葉灌木地分布於南北緯30—40度左右的地區,夏干冬雨,全年氣候溫和,如地中海地區、美國加州、南非開普敦地區等。主要植物以硬葉灌木植物為主。夏季的旱季時常發生火災,因此此區的樹木都有相當的防火能力;灌木則生長周期短暫,在濕季迅速生長,旱季死亡,以避開旱災和火災。
折疊溫帶草原
美國堪薩斯州的溫帶草原分布緯度與溫帶森林相似,但年雨量較少,約300—1,000公釐,如美國中西部、阿根廷及東歐、中亞至蒙古的大草原。降雨量不足以使樹林生長,但也不致於形成沙漠,主要植物以禾本科及菊科等草本植物為主。
折疊溫帶森林

美國康乃狄克州的溫帶森林主要分布於中緯度溫帶地區,年雨量約650—3,000公釐以上,如東亞、西歐及美國東部的溫帶闊葉林。以闊葉樹為主,如楓、橡、榆等。樹葉在秋、冬季時會凋落,以減少水份及能量喪失,因此被稱為落葉樹。
這個地區是受到人類影響最大的地方。數千年來,人類砍伐樹木,發展農業。現在,世界大部分的溫帶原始森林均已消失;在北美西部,只有1—2%的溫帶原始森林仍然留存。
折疊針葉林
挪威的針葉林分布於高緯度地區,如歐亞大陸北部及加拿大、阿拉斯加的針葉林。冬季長而嚴寒、生長季短。年雨量約200—600公釐。以裸子植物為主,如松、柏、杉等。終年常綠。樹葉呈針狀,可以減少水份散失。
折疊苔原
弗蘭格爾島的苔原又稱為寒原或凍原。分布於極地高緯度地區。降水量低、生長季短。主要植物為苔蘚、地衣及矮小灌木等。夏季短,植物在短暫的生長季節迅速開花結果。
折疊山地
日本涸沢岳附近的高山植物山地的環境和植被隨著海拔的變化而有所不同。海拔越高,氣溫也越低。一些低緯度地區的高山上,常可以見到類似高緯度地區的植被。
在年平均溫度低於10℃的高山地帶,樹木不易生長,在森林所能到達的最高海拔,稱為林線。高山地區由於常年低溫、地形陡峭、表面土壤稀少、強風吹襲、烈日照射等自然環境因素,不適合樹木生長,因此高山植物大多為矮小的灌木或草本植物。由於生長季節短、動物媒介少,高山寒原的植物大多具有鮮艷的花朵或果實,以吸引動物媒介傳播花粉、種子。
折疊編輯本段分類介紹
地球表面某一地區內所覆蓋的植物群落的總體。可按地理環境特徵劃分,如高山植被、溫帶植被;可按不同地域劃分,如天山植被、中國植被;還可依植物群落類型劃分,如草甸植被、森林植被等。植被與氣候、土壤、地形、動物界及水狀況等自然環境要素密切相關。
從全球范圍可區分為海洋植被和陸地植被兩大類。 海洋植被的特徵是生產能力低,綠色植物中藻類占優勢。陸地植被特點為種子植物占絕對優勢,但由於陸地環境差異大,形成了多種植被類型,可將其劃分為植被型、植物群系和群叢等多級分類系列。分類的主要依據是植被的種類組成、數量、結構、生活型及生態特點,以優勢種最為重要。植被還可分為自然植被和人工植被。自然植被是一地區的植物長期發展的產物,包括原生植被、次生植被和潛在植被。人工植被包括農田、果園、草場、人造林和城市綠地等。人類長期栽培的植物的組成和結構都很單調。
折疊編輯本段植被作用
植被在土壤形成上有重要作用。在不同的氣候條件下,各種植彼類型與土壤類型間也呈現出密切的關系。植物是能進行光合作用,將無機物轉化為有機物,獨立生活的一類自養型生物。在自然界中,目前已經被人們知道的植物大約有40萬種,它們遍布於地球的各個角落,以各種奇特的方式自己養活著自己。絕大多數植物可以進行光合作用,合成有機物,貯存能量並放出氧氣。而且,對於植物來說,不必像動物那樣得到處活動或擁有復雜的神經系統,以便找到食物,植物憑著光合作用這種特殊的「自養」能力,只需「靜坐」就可,遠不用為「吃」憂慮擔心。
植物中的很大一部分會無可奈何地成為動物口中的美味佳餚。不僅草食動物依賴植物所提供的蛋自質和能量,而且肉食動物也間接的依賴著植物所提供的能量。可以說,植物在自然界中的作用至關重要,沒有植物,生物幾乎就無從談起。

④ 《中國植被》對我國植被的8個分區

1.大興安嶺北部寒溫帶落葉針葉林區域
大興安嶺北部寒溫帶落葉針葉林區域

我國大興安嶺北部的落葉針葉林是歐亞大陸北方針葉林的一部分,屬於東西伯利亞南部落葉針葉林沿山地向南的延續部分。

大興安嶺山地海拔高度約600-1000米,有些山峰接近1400米。年平均溫度為-1.2℃——-5℃以下,七月平均氣溫為16~20℃,全年積溫(持續日均溫>10℃之總和)為1100-1700℃,無霜期為70-100天,年降水量為400-600毫米。由於生長素氣溫低,空氣相對濕度較大。

山地下部為棕色森林土,中上部為灰化棕色針葉林土,均呈酸性反應。

這里的植被有明顯的垂直分帶現象。海拔600米以下的谷地是含蒙古櫟的興安落葉松林。其它樹種有黑樺、山楊、紫椴、水曲柳、黃檗等。林下灌木有二色胡枝子、榛子、毛榛等。

海拔600-1000米為杜鵑-興安落葉松林,局部有樟子松林。林下灌叢有興安杜鵑-杜香、越桔、篤斯越桔等。

海拔1100-1350米為蘚類-興安落葉松林,含有紅皮雲杉、岳樺等少量喬木樹種。林下蘚類地被層很發育,主要有塔蘚、毛梳蘚、樹蘚等,樹桿上有黑樹發蘚,但沒有松羅。

海拔1350米以上的頂部為匍匐生長的偃松矮曲林,還有樺屬植物和越桔,它們也都變成了高山型植物。

這里農業不發達。在平坦谷地有一年一熟的喜涼作物,如馬鈴薯、甘蘭、春大麥等。果樹有李子、山杏、山荊子以及野生的山果品——牙疙疸等。

2.東北、華北溫帶落葉闊葉林區域
域包括本區東北東部山地,華北山地,山東、遼東丘陵山地,黃土高原東南部,華北平原和關中平原等地。由於南北熱量條件的差異,可分為以下兩個植被帶:
1.溫帶針葉-落葉闊葉混交林帶:

2.暖溫帶落葉闊葉林帶:

3.華中、西南常綠闊葉林區域

華中、西南常綠闊葉林區域

本區域包括淮河、秦嶺到南嶺之間的廣大亞熱帶地區,向西直到青藏高原邊緣的山地。我國亞熱帶是世界上南北兩半球同緯度地區,唯一的面積最廣大的濕潤亞熱帶,這是我國的寶貴財富。

這里氣候溫熱多雨。無霜期長達240——300天,7110℃年積溫為4500——7500℃,年平均氣溫為14——21℃,最熱月七月均溫為28——29℃,年降水量為1000——1800毫米,集中在5——9月,但不像華北地區那樣特別集中。在這樣溫濕的氣候下,植被主要是常綠闊葉林、常綠針葉林和竹林,在山地上部和石灰岩山地為落葉闊葉-常綠闊葉混交林。

本區域可分為東部和西部兩個亞區域,大致以松潘、瀘定、水城、百色一線為界。

東部亞區域

西部亞區域

4.華南、西南熱帶雨林、季雨林區域
華南、西南熱帶雨林、季雨林區域:

這一區域包括北回歸線以南的雲南、廣東、廣西、台灣四省、區的南部以及西藏東南緣山地和南海諸島。它是我國熱量最充足的地區,全年積溫為7500——9000℃或更高,年平均氣溫為21——25.5℃,一月平均氣溫為12——20℃,年降雨量為1200——2200毫米。這里的代表性植被是常綠闊葉雨林和季雨林。樹木有老莖生花、板狀根、氣根、滴水葉尖等熱帶植物形態特徵以及大量的藤本植物、紋殺植物、附生植物等熱帶熱帶植物生活型特徵。按照熱量條件和植被特點,本區域可分為兩個植被帶。

北部熱帶季雨林帶:

熱帶雨林、季雨林帶:

5.內蒙、東北溫帶草原區域
V.內蒙、東北溫帶草原區域:

包括東北平原、內蒙高原和黃土高原的一部分。年降水量為300——500毫米,屬於溫帶半濕潤、半乾旱氣候。植被主要為禾草草原,以耐旱的多年生根莖禾本科草類為主。植物有明顯的旱生形態,如葉子捲曲、細長,深根系,莖、葉上有茸毛等。

本區域可以劃分為草甸草原、典型草原、荒漠化草原、森林摹。

東北、內蒙東部草甸草原帶:

內蒙中部典型草原帶:

內蒙西部荒漠化草原:

黃土高原森林草原帶:

6.西北溫帶荒漠區域
VI.西北溫帶荒漠區域

我國荒漠地區年降水量大部在200毫米以下,很多地方不到100毫米,甚至不到10毫米,屬於溫帶乾旱氣候和極端乾旱氣候。這里的植物普遍具有旱生特徵,其旱生形態有:葉片縮小,葉子退化成刺,葉片完全退化,莖、葉被有密集的絨毛,或出現肉質莖和肉質葉等,以便減少水分蒸發或貯集水分。同時這里植物的根系特別發達,有的深達幾十米,有的根系重量是地上部分的8——10倍,這樣便能從土層的深度和廣度吸收水分。這是在乾旱生態環境下植物長期適應演化的結果。我國荒漠區域大致可分為三個帶或區。

溫帶灌木、半灌木荒漠帶:

北疆溫帶半灌木、小喬木荒漠帶:

南疆暖溫帶灌木、半灌木荒漠帶:

7.青藏高原高寒草甸、草原區域
VII.青藏高原高寒草甸、草原區域:

本區域包括青海和西藏東南半部的大部分地區,並包括川西和雲南西北部部分地區。高原面海拔高度在4000米以上,山地都超過5000米,東部邊緣的深切河谷可低於4000米。

這里的氣候特點是天氣多變而涼爽。年平均氣溫1——6℃,一月均溫-3——-10℃,七月均溫10——15℃,年降水量約300——500毫米。植被的特點是草類普遍低矮,葉片縮小,以適應寒冷多風的氣候。可分兩個植被帶。

高寒草甸帶:

高寒草原帶

8.高寒荒漠區域

VIII.高寒荒漠區域

分布在西藏西北部,海拔高度在4500——5000米以上。年降水量在100毫米以下,有的地方不到20毫米,氣候特點是寒冷而乾燥,全年平均氣溫在℃左右,但夏季白天氣溫經常升高到20℃以上。

植被是以墊狀駝絨黎、藏亞菊、蒿類為主的高寒荒漠。

⑤ 中國地理的區域劃分以及所屬省份

中國一般分為七大地理地區:

1、東北(黑龍江省、吉林省、遼寧省);

2、華東(上海市、江蘇省、浙江省、安徽省、福建省、江西省、山東省、台灣省);

3、華北(北京市、天津市、山西省、河北省、內蒙古自治區);

4、華中(河南省、湖北省、湖南省);

5、華南(廣東省、廣西壯族自治區、海南省、香港特別行政區、澳門特別行政區);

6、西南(四川省、貴州省、雲南省、重慶市、西藏自治區);

7、西北(陝西省、甘肅省、青海省、寧夏回族自治區、新疆維吾爾自治區)

(5)中國地理植被區域劃分擴展閱讀

中國地理區劃可以認為是國家地理區域劃分的簡稱。地理區域劃分首先是把全國國土作為一個整體。就是把一個國家的全部國土區域按照其特點劃分成幾個大塊,以便進行地理、氣候、經濟和行政管理等方面的研究和管理。

由於中國疆域的寬廣,從地形、氣候、人文、經濟和政治各個角度分析,有各種類型的地理區域,各種地理區域類型可以劃分為自然帶、亞地帶、自然大區、自然區等等亞區。

四大經濟分區:

根據我國經濟社會加速發展的新形勢,全國分為四大經濟區域:東部地區、東北地區、中部地區和西部地區。各地區經濟社會發展的主要內容為:西部開發、東北振興、中部崛起、東部率先發展。

東北地區(黑龍江省、吉林省、遼寧省、內蒙古自治區東部的呼倫貝爾市、興安盟、通遼市、赤峰市、錫林郭勒盟)

中部地區(山西省、河南省、湖北省、湖南省、江西省、安徽省)

東部地區(北京市、天津市、河北省、山東省、江蘇省、上海市、浙江省、福建省、廣東省、海南省)

西部地區(四川省、廣西壯族自治區、貴州省、雲南省、重慶市、陝西省、甘肅省、內蒙古自治區西部、寧夏回族自治區、新疆維吾爾自治區、青海省、西藏自治區)

⑥ 中國部分地區植被分布

山西位於黃河中游東側,黃土高原東緣。因居太行山之西而得名,簡稱晉。

省境四周山河環繞,東和東南繞太行山和河北、河南相鄰;西、西南隔黃河與陝西、河南相望;北以長城與內蒙古相毗連。疆界輪廓約呈一由東北向西南華僑的平行四邊形。南北界於北緯34°34.8′~40°43.4′,東西界於東經110°14.6′~114°33.4′之間。總面積156 266平方公里。地貌、氣候、土壤等自然條件是制約植物類群分布的主要因素。

(一)地 貌

山西是一個黃土覆蓋的山地高原,地形復雜,地貌多樣,山地佔40%,丘陵佔40.3%,平川、盆地佔19.7%,最高五台山,海拔3058米,最低垣曲黃河谷地,海拔185米,其最大高差2800米,大部分地區海拔在1000米以上。與東側海拔不足100米的華北平原和西側海拔1000米左右的黃河峽谷兩岸的高原相比,顯示出山西高原整體隆起的地形。

在整體隆起的高原中,由北向南排列著一連串斷陷盆地,依次為大同盆地(海拔1000~1100米)、忻定盆地(海拔800~900米)、太原盆地(海拔700~800米)、臨汾盆地(海拔400~600米)和運城盆地(海拔400~500米)。

中部的斷陷盆地將整個高原分割成東西山地。東部以太行山為主,由北而南,包括六棱山、恆山、五台山、系舟山、太行山、太岳山和中條山,海拔大部分在1500米以上。西部以呂梁山為主,由北向南,包括七峰山、洪濤山、雲中山、蘆芽山、管涔山、黑茶山、關帝山、石千峰及龍門山,海拔一般在1500米左右。南北長550公里;管涔山以南統稱呂梁山。

晉西黃土高原,位於呂梁山以西,北起內長城,沿黃河東側與呂梁山之間的狹長地帶。北高南低,由東向西傾斜,地面覆蓋著10~13米厚的黃土層,局部地區黃土層厚達70~80米。由於長期流水沖刷,把高原切割成千溝萬壑、支離破碎。

晉西北高原是一個凹陷的沉降區,起伏較和緩,為一高原丘陵區,海拔在1300~1500米之間,為省境內的高寒區。

(二)氣 候

山西處我國大陸東部中緯度地區,南北狹長,氣候類型屬溫帶大陸性季風氣候。因偏居內陸,氣候大陸性強(大陸度在60%以上)。按全國氣候分類,以恆山為界,北屬中溫帶氣候亞帶,以南屬暖溫帶氣候亞帶。按干濕度分類,大部分地區屬半乾旱氣候,僅中高山區和晉東南地區屬半濕潤氣候。這一地區氣候的形成和分布規律,主要是由太陽輻射、下墊面性質、大氣環流和人類活動等因素長期作用的結果。

山西境內地形復雜,地貌多樣,山脈起伏,高低懸殊,水平氣候與垂直氣候交織在一起,各地氣候差異甚大,地勢高、氣溫低、氣候乾燥寒冷。綜合本省的氣候特點是:冬季寒冷乾燥,夏季炎熱多雨,各地溫差懸殊,地面風向紊亂,風速偏小,日照充足,光、熱資源豐富。

氣溫:全省年平均氣溫在3.7~13.8°C之間,水平分布的一般規律由北向南遞增,南暖北涼。受地形影響,又打破了這一規律,使氣溫分布復雜化。重直氣溫變化明顯,每升高100米,年平均氣溫降低0.5~0.6°C。盆地、河谷溫暖,高原、山地寒冷。1月平均氣溫一般在-0.5~-14.6°C之間,由南向北遞減,溫差達15°C,7月平均氣溫介於19.3~27.3°C,從南向北遞減,南北溫差僅8°C,南北溫差夏季小於冬季。

氣溫年變化,各地氣溫年較差大,最熱月份與最冷月份平均氣溫差,一般變化於27~35°C之間,北部和西北部氣候乾燥,大陸性強,氣溫年較差尤大。南部和東南部年較差較小。年極端溫差一般在52~70°C之間,南部較小,北部較大,且由南向北逐漸增加。各地氣溫年際變化明顯,年溫平均變化率自南向北變動在±0.2~0.5°C之間,最冷年與最熱年的變動大部為1~2°C。

氣溫的月際變化,春、秋季變化大,夏、冬季較穩定,春季月平均氣溫上升最快,介於7~8°C,秋季降溫很快,介於7.7~8.9°C;7月最熱,1月最冷,2月升溫,8月降溫,春溫高於秋溫,四季明顯,北部比南部氣溫低,大陸性強。各地極端最低、最高氣溫分別出現在1月和7月,極端最低氣溫在北部和東西山區為-30~-40°C(五台山達-44.8°C),極端最高氣溫一般在36~43°C之間。

氣溫日變化,平均日較差北部大於南部,右玉達15.8°C,盆地大於山區。日最高氣溫出現於14~15時,最低在日出之前,日較差大。平均月較差,5月最大,8月最小。

無霜期120~220天,由北向南處長,北部右玉113天,南部垣曲239天,南部初霜10月中下旬,終霜3月中下旬,無霜期180天以上。中部地區,初霜10月上中旬,終霜4月中下旬,無霜期160~180天。北部初霜9月中下旬,終霜5月上中旬,無霜期少於160天。

降水:因受大氣環流及地形的影響,降水分布東多於西,南多於北,山地多於盆地,迎風坡多於背風坡,年際和季節變化大,降水強度大。

年平均降水由西北向東南遞增,介於380~650毫米,總平均511.8毫米。但季節分配不均,各地差異明顯,年際變化大,流失嚴重,天然降水不能充分利用,缺水現象嚴重。

本省降水的水汽主要來源於東南和西南氣流,降水量等值線走向與山地走向吻合。迎風的東南坡年平均降水量可達600~700毫米,五台山多達913.3毫米,成為多雨區。背風的西北坡及盆地,降水量年平均400毫米,大同僅為384毫米,為少雨區。降水量在85天以上,五台山達145天。暴雨多出現在山地迎風坡,范圍小,強度大,一般70~260毫米,年降水集中在夏季,佔50~60%,年際變化相差2.3倍,個別地方相差5倍。月降水量逐年變化,以7、8、9月變率最大,相差14~227倍。

日照:各地日照長短與所在地的地理緯度、地形、山脈遮蔽和陰天相關,一般介於2200~3000小時,由南往北遞增。日照時數分配:春季575~800小時,夏季625~875小時;秋季525~725小時;冬季450~650小時。

蒸發量:一地的蒸發量主要決定於溫度、風力、濕度、氣壓、土壤和植被等。全省各地全年蒸發總量為1500~2300毫米之間。

風向:冬半年在內蒙古高壓控制下,多北風和西北風。夏半年受大陸低壓的影響多南風和東南風。同時各地的風向還受地形的影響,又有日夜變化的山谷風。

風速:各地平均風速1.4~4.5米/秒,五台山最大平均風速9.5米/秒。各地最大風速一般在14~20米/秒。春季為一年中風速最大的季節,8級以上的大風日數,占春季的40~50%,8月風速最小。夜裡風速小,中午風速大。

(三)土 壤

土壤是在氣候、植被、地貌、成土母質、時間因素、人為活動等諸多因子共同作用下形成的。由於本省緯度,海陸位置和成土環境條件,使得本省氣候錯綜復雜,植被變異和更替明顯,因而導致了土壤類型的多樣化和復雜化。按其成因可分為三點。

1.地帶性土壤類型

土壤地帶性規律在山西最明顯的是緯度地帶性。省境中南部為森林草原褐土地帶,北部為乾旱草原栗鈣土地帶,呂梁山以西是由森林草原向乾草原過渡的灰褐土地帶。

雁北緯度偏高,東部多山,雨量少,氣候乾燥寒冷,植被稀疏矮小,地理環境上是一個典型的乾草原景觀,與此相適應的地帶性土壤為乾草原栗鈣土。日溫差、年溫差大,風蝕、水蝕嚴重,年降水量400毫米,年均溫5~6°C,大陸氣氣候影響了土壤的形成和發育。母岩的物理風化強,化學分解緩慢,土壤質地粗,砂性大,結構差,表層好氣性活動頻繁,有機體迅速分解,少積累、剖面中有明顯的鈣積層,但鈣積層分布的深度和積累的強度,隨不同地形部位而異。

晉南、晉東南、晉中和忻州地區,位於我國亞熱帶森林氣候和溫帶草原氣候的中間位置,從海陸位置上看,位於沿海濕潤區向內陸乾旱區過渡地位,在這個地區生長的森林植被是不穩定的,一旦破壞,次生灌木草原植被較穩定,在這種條件下發育起來的土壤為褐土,這是本省主要地帶性的土壤,廣泛分布於二級階地以上的階地、丘陵和低山。氣候溫暖、晝夜溫差小、年降水450~600毫米、年均溫10~20°C,礦物質化學分解強,土壤營養豐富,土壤剖層色淡而薄,是粘化度弱的淡褐土。晉南、晉東南,粘化層色暗而厚,是粘化層較強的碳酸鹽褐土。

呂梁山以西,昕水河與芝水河分水嶺以北,一直到平魯的西北部,右玉為灰褐土。年降水450~500毫米,年均溫7~8°C,氣溫較寒冷乾燥,根據南北自然條件和土壤剖面性質特徵,紫金山以北為淡褐土,以南為灰褐土。

2.山地土壤類型

在不同地理緯度和基帶土壤條件下,因海拔高度不同,氣候和生物等成土因素各異,形成不同土壤類型。垂直地帶土壤譜式較復雜,建譜土壤類型,常隨基帶土壤呈規律性分布。

北部栗鈣土區,垂直帶譜式:東部海拔2200米以上為山地草原草甸土,1800~2200米為山地黑鈣土(或山地淋溶黑鈣土),在陰坡海拔2000~2200米,為森林植被,土壤為山地灰色森林土,1200~1800米為山地栗鈣土。西部1900~2100米為山地草原草甸土,1300~1900米為山地栗鈣土。

西部灰褐色土區,垂直帶譜式:海拔2600米以上為山地草甸土,海拔2400~2600米為山地草原草甸土,海拔2000~2400米為山地棕壤,1700~2000米為山地淋溶褐土,1300~1700米為山地灰褐土。

東部淡褐土區,垂直帶譜式:海拔3000米以上為亞高山草甸土;2800~3000米為山地草甸土;2600~2800米為山地草原草甸土;1900~2600米為山地棕壤;1600~1900米為山地淋溶土;1300~1600米為山地褐土。

東部、東南部為碳酸鹽褐土區,垂直帶譜式:海拔2300米以上為山地草原草甸土;1800~2300米為山地棕壤;1500~1800米為山地淋溶褐土;1000~1500米為山地褐土。

3.隱域性土壤類型

隱域性土壤形成除決定於特殊水文地質條件外,並與土壤生物地帶性相關,按其成因可分為:1.水成型土壤:山前交接窪地及河流兩岸封閉性窪地,因長期或季節性積水形成沼澤土。2.半水成型土壤:河流一級階地上,因受地下水升降影響,底土產生銹紋、綉斑,地表長著草甸植被,形成草甸土。3.鹽成型土壤:盆地內的河旁窪地,山前交接窪地及渠道兩側、水庫、稻田周圍,由於地下水位高,礦化度大,在強烈蒸發條件下,表面大量聚鹽形成鹽漬土。4.岩成型土壤:河流兩側的砂土,經風力搬運堆積形成的風砂土。

上述土壤類型多呈斑點狀或條帶狀散布在全省各地帶性土壤之中。

二、植被分布規律

山西植被是指山西省植物群落的總體。包括自然和人工植物群落。它是在前述地貌、氣候、土壤和人為活動諸多因子共同作用下形成和發展起來的。各個因子相互聯系、相互影響,相互制約構成了一個完整的整體。它們的分布又是沿著水平(緯度、經度)地帶性和垂直地帶性成有規律的分布、變化著,這就是植物分布的規律性。

(一)水平分布規律

山西省省境為一南北狹長(約550公里)、東西較窄(約380公里)的平行四邊形,緯度地帶性明顯,水熱條件差異大,由於水、熱條件的影響,由東南向西北形成了暖溫帶和溫帶兩個氣候帶。此二帶的分界線基本以恆山為界,相應的形成了暖溫帶夏綠闊綠林和溫帶草原兩個植被帶。

溫帶草原地帶,恆山以北屬中溫帶季風氣候區域,年平均氣溫3.5~7°C,最冷月均溫-9~-16°C,最暖月均溫19~23°C,≥0°C年積溫2600~3600°C,≥10°C年積溫2200~3200°C,≥10°C積溫日數130~165天,年降水量370~400毫米,無霜期100~130天,地帶性的土壤為栗鈣土,其相應的地帶性植被為溫帶乾草原,常見的植物群落類型為本氏針茅、百里香、隱子草、興安胡枝子及冷蒿等組成的草原復合體,以旱生和旱中生草原植物區系成分的種類占優勢。農作物以春小麥、馬鈴薯、莜麥、胡麻等溫寒作物為主,為一年一熟制。

暖溫帶夏綠闊葉林地帶,恆山以南的廣大地域屬暖溫帶季風氣候區域,年平均氣溫7~14°C,最冷月均溫-5~-10°C,最暖月均溫22~27°C,≥0°C年積溫3600~5000°C,≥10°C年積溫3200~4600°C,≥10°C積溫日數165~210天,年降水量400~650毫米,無霜期130~200天,地帶性的土壤為褐土。該地帶由於南北水、熱條件差異,反映在植被類型,植物種類組成的地理區系成分不同,又呈現出地域性及緯度地帶性。以溫度為主導因素引起植被南北分布的差異,又可分為南北兩個暖溫帶夏綠闊葉林亞地帶。

南暖溫帶夏綠闊葉林亞帶,包括中條山、太行山南部、運城、臨汾盆地,年均溫12~14°C,最冷月均溫-4~-5°C,最暖月均溫25~27°C,≥0°C年積溫4500~5000°C,≥10°C年積溫3600~4600°C,≥10°C積溫日數180~210天,年降水量450~650毫米,無霜期180~205天。地帶性的土壤為碳酸鹽褐土。相應的植被是夏綠林和次生的落葉灌叢為主。農業植被溫熱作物以中早熟棉、冬小麥、花生,可復播玉米,為一年兩熟制。

北暖溫帶夏綠闊葉林亞帶,包括恆山以南,南暖溫帶以北的省境中部廣大地區,年均溫7~12°C,最冷月均溫-3~-10°C,最暖月均溫22~25°C,≥0°C年積溫3600~4500°C,≥10°C年積溫3200~3600°C,≥10°C積溫日數165~180天,地帶性的土壤為淡褐土。由於人為活動的影響,地帶性針葉林及中生落葉灌叢為主,次為夏綠林。農業植被暖溫作物以玉米、穀子、高梁雜糧為主,兩年三熟制。

此二亞地帶的分界線是:西起河津禹門口,沿臨汾盆地西緣而北,至洪洞縣南溝,苑川向南,臨汾盆地東緣,沿海拔900~1000米等高線,至曲沃北部向東,經沁水縣城、端氏、晉城大陽、高平巴公、陵川附城、陵川縣城東南、潞城向東北,經六泉到壺關縣樹掌,平順縣杏城,芣蘭岩,通過濁漳河支流與河北省相接。

(二)垂直分布規律

山西是一個隆起的山地高原,境內南北狹長,高差懸殊,地形復雜,地貌多樣,水熱條件差異明顯,土壤類型繁多,坡向不同,植被類型也不同,其特點是:

南北狹長,氣溫差異明顯,山地所處的緯度不同,北部寒冷,有由耐寒的白杄、青杄、華北落葉松組成的高中山寒溫性針葉林,無低中山針葉林,植被的垂直更替是:草原帶(或灌叢帶)--針闊葉混交林帶--高中山針葉林帶--亞高山灌叢或亞高山草甸帶;南部較溫暖,以櫟林為主,有低中山針葉林(或與闊葉林混交),無高中山寒溫性針葉林,在林木受到破壞的地方還有小葉林(樺木林),植物的垂直更替是:灌叢(或草原)帶--低中山針葉林帶(或針闊葉混交林帶)--落葉闊葉林帶--亞高山草甸帶。山西東西為山地,山脈多成東北、西南走向,且東北高,西南低,故東坡與北坡較濕冷,南坡與西坡為乾燥、溫暖。同一高度水、熱條件有差異,垂直帶譜中的植被帶,朝濕冷方向下斜,即同一植被帶分布的高度南部與西部向北部與東部傾斜,以關帝山、太岳山表現明顯。

山西各地山麓基帶植被類型,區系成分差異明顯:暖溫帶半濕潤氣候區山麓植被以灌叢為主,優勢植物為酸棗、荊條、黃刺玫、沙棘等,次為疏林和灌草叢,優勢植物為側柏、油松、白羊草、蒿類。暖溫帶濕潤氣候區,山麓植被以疏林或灌叢為主,優勢植物以側柏、油松、栓皮櫟、橿子櫟、酸棗、荊條、白刺花為主,優勢植物為本氏針茅、百里香、達烏里胡枝子及蒿類。

由於海拔高度及坡向的差異,同一山地的水、熱情況有明顯的差別,因而植被差異也很大,北坡海拔高處有高中山針葉林(白杄、青杄、華北落葉松)或針闊葉混交林(青杄、華北落葉松、山楊、白樺),海拔較低的地方以夏綠林(遼東樺、白樺、山楊)為主。在土壤瘠薄乾旱的地方有油松、側柏或白皮鬆組成的低中山針葉林。南坡則以旱生植物為主,優勢類為酸棗、荊條、沙棘、白羊草、蒿類等。據此對山地造林、綠化及引種經濟植物有重要參考價值。

⑦ 中國植被劃分成哪些大區

Ⅰ.寒溫帶針葉林區

Ⅱ.溫帶針葉樹-落葉闊葉樹混交林區

Ⅲ.暖溫帶落葉闊葉林區

Ⅳ.東部亞熱帶常綠闊葉林區

Ⅴ.西部亞熱帶常綠闊時林(旱性)區

Ⅵ.東部熱帶季雨林、雨林區

Ⅷ.溫帶草原區

Ⅹ.高寒草甸和草原區

Ⅺ.溫帶荒漠區

Ⅻ.暖溫帶荒漠區

ⅩⅢ.高寒荒漠區

⑧ 中國四大地理區域植被類型分別是(要准確的,考試能答的)

南方地區:亞熱帶常綠闊葉林
北方地區:溫帶常綠闊葉林
西北地區:溫帶草原荒漠
青藏地區:高山草甸草原

⑨ 植被區劃把中國植被劃分成哪些大區

我國從東南到西北受海洋季風和濕氣流的影響程度逐漸減弱,依次有濕潤、半濕潤、半乾旱、乾旱和極端乾旱的氣候。相應的變化植被依次出現了三大植被區域。
(1)東部濕潤林區:熱帶雨林、亞熱帶常綠闊葉林、溫帶落葉闊葉林、寒溫帶針葉林。
(2)西北草原、荒漠區:溫帶草原、溫帶荒漠。
(3)青藏高寒植被區:高寒荒漠、高寒草甸、草原。

熱點內容
鹿特丹港國家地理 發布:2021-03-15 14:26:00 瀏覽:571
地理八年級主要的氣候類型 發布:2021-03-15 14:24:09 瀏覽:219
戴旭龍中國地質大學武漢 發布:2021-03-15 14:19:37 瀏覽:408
地理因素對中國文化的影響 發布:2021-03-15 14:18:30 瀏覽:724
高中地理全解世界地理 發布:2021-03-15 14:16:36 瀏覽:425
工地質檢具體幹些什麼 發布:2021-03-15 14:15:00 瀏覽:4
東南大學工程地質考試卷 發布:2021-03-15 14:13:41 瀏覽:840
中國地質大學自動取票機 發布:2021-03-15 14:13:15 瀏覽:779
曾文武漢地質大學 發布:2021-03-15 14:11:33 瀏覽:563
中國冶金地質總局地球物理勘察院官網 發布:2021-03-15 14:10:10 瀏覽:86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