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地理人文 » 中國傳統的地理是什麼

中國傳統的地理是什麼

發布時間: 2021-03-12 00:13:31

⑴ 中國歷史文化形成的主要地理環境特點是什麼

A對,「文」與「化」並聯使用,較早見之於戰國末年儒生編輯的《易·賁卦·回象傳》:(剛柔交錯答),天文也。文明以止,人文也。觀乎天文,以察時變;觀乎人文,以化成天下。
B錯,狹義文化在邏輯上從屬於廣義文化,與後者存在著不可分割的聯系。
12、ABC 錢穆和梁啟超都是近代史上影響力巨大的文化名人,對於民族文化深入的研究和同情地理解,使他始終站在維護中國傳統文化的陣營,錢鍾書是中國文學研究家,在文學研究和文學創作方面的卓越成就。
13、AB 中國的傳統文化是多元化的。傳統中國社會,儒、道、佛等多種派系並存,這就決定了中國傳統文化有著匯集百川優勢、兼容八方智慧的顯著特點。中國地域遼闊,民族眾多,各民族在生活方式和文化理念上存在很大的差異。 c錯;在世界四大文明古國中,中華文明是唯一延續時間最長、未曾中斷的文化系統。中華民族自夏代進入文明社會,歷經各朝代,傳統文化代代相傳,經久不衰,這都展現了它所具有的頑強生命力和應變能力,這正是中國傳統文化的一個重要特徵。d錯。
10、ABCDE

⑵ 中國的地理特徵對中國傳統文化的形成產生什麼樣的影響

1、文化與地理環境、
黑格爾認為地理環境對文化有著深刻的影響,他將世界按地理特徵區分為三大類型:乾燥的同廣闊的草原和平原;巨川大江流過的平原流域;與海洋相連的海岸區域。所以,地理環境對文化的形成起著很大的作用。它為活動在它的范圍內的人們提供了有別於其他地域的條件,提出了不同的挑戰,也就提供了不同的世界,因此就會產生不同的文化性格。試想,愚公的精神不就成就於太行王烏二山嗎?

地理環境作為人類生存的自然基礎,當然會對人類文化產生很大影響,尤其是在人類社會發展初期,可以說有著決定性影響。隨著人類征服自然能力的不斷提
高,地理環境的作用就會越來越小,不再會有挖土搬山的當代愚公。但人作為自然體,決不會脫離自然,也不會完全不要地理環境,因此地理環境和人類始終關系密
切。象我們現在的生態平衡,就是如此。
2、中國的歷史地理環境

中國疆域遼闊,從最東的黑龍江流域與烏蘇里江會合處到最西的帕米耳高原間約有5200公里,從最北的漠河以北的黑龍江江心到南海的曾母暗沙約有5500公里。在這遼闊的土地上,呈現出西高東低的地形走勢,以明顯的階梯狀分布;同時又有很多東西走向的山川,把中國疆域自然分割成不同的區域。這些區域在歷史上,也就形成了地域文化,象蜀文化,楚文化,秦文化等。
中國的疆域有一個歷史演變的過程,地理環境也發生著變遷。象「中國」一詞,最早就是指中原的諸侯國家,隨後就以中原建立的國家政權向外延伸。在地理上,中原古時多湖泊,上海在宋朝時還未出現。黃河是向東南入東海。

中國的地理位置優越,大部分處於中緯度,氣候溫和,又位於全球最大的陸地——歐亞大陸的東部和全球最大的海洋——太平洋西岸,西南距印度洋不遠,季風
氣候發達,溫度和水分條件配合良好。為發展農業提供了適宜的條件。象河南古時氣候溫暖,有大象在此生活,所以為「豫」,同樣,蒙古高原上是「風吹草低見牛
羊」。沙塵暴、黃泛區只是以後的事情。
3、地理環境對中國文化的影響

(1) 遼闊的疆域和特殊的地形使中國傳統文化內向、穩定。

中國地理兩大特點:一、以黃河流域特別是中下游為發祥地的中華文化與外部世界相對隔絕。北有難以逾越的蒙古戈壁和西伯利亞原始森林,西北萬里黃沙,西南是最高、險、峻的青藏高原,東南是最大的海洋——太平洋。形成了相對封閉的地理環境。二、疆域內迴旋餘地大,跨緯度長。南北遷移的空間大,無論是自然災害,還是社會動亂,都有著廣闊的緩沖迴旋餘地。這樣就對中國傳統文化產生深刻影響。相對封閉的內陸區域使文化有著內向性特徵。中國古人喜歡山,對大海很少了解。哲學家很少有出海的經歷,水的概念僅限於江河。

例如:象老子,孔子都沒出過海。孔子「智者樂水,仁者樂山;智者動,仁者靜」。還有人寫水「黃河遠上白雲間,孤帆一片日邊來」,「白日依山盡,黃河入海流」,「大漠孤煙直,長河落日圓」。相反,對山崇拜有加,拜五嶽。皇帝祭泰山。絲綢之路多為外國商人,唐宋對外貿易也是如此。所以,以自我為中心,四海為天下的天朝王國、中央帝國就是我們古人的中國形象,蠻夷是不屑與交往的,也就沒必要到外面去。迴旋餘地大,是中國文化相對穩定。

(2) 地理環境使中國傳統文化有很強的延續性。

相對封閉的地理環境使外部世界很難對中國文化產生重大影響。不僅我們很難出去,外面的也很難進來。絲綢之路之所以偉大就是它是中國古代通向外面的極少數通道,並且從這個通道上來的外人畢竟還是少數。外來民族的征服也是由於自然屏障的作用很難湊效。所以,中國文化沒有遭遇古埃及、古巴比倫等文明古國的厄運。這從客觀上保證了中國傳統文化的連續發展。


中國地域遼闊,跨緯度大,氣候的波動一般隻影響農業區的南北界限,而不會減少它的面積,使中國的農業的到了相對穩定的發展,使中國文化的經濟基礎有了穩定保障,從而使文化發展呈現出穩定延續的特徵。中國至今仍然是一個農業大國,農民問題仍然重中之重。

(3) 地理環境使中國傳統文化內容有著相對多樣性。

中國疆域遼闊,地形駁雜,由大江、大山、沙漠、沼澤、森林而形成了內部相對不同的區域。地勢西高東低,山脈河流多東西走向,所以東西行易,南北行難。長江、黃河成為天險。大運河就是因此而鑿。三國鼎立就是劃地而立,分江而治。因此而形成了眾多不同的「小王國」,相對有別的區域文化。也就使中國傳統文化內容豐富多樣起來。秦國有虎狼之喻,荊楚有披發左衽之風,魯宋有禮樂之俗等。因此,長江流域,山東半島,四川盆地嶺南地區都形成了不同特徵的文化,也成為傳統文化的有機組成部分。

⑶ 中國古代傳統的風水地理思想是如何看待大自然的

中國古代傳統的風水地理思想認為天、地、生、人各大系統之間組成一個整體性的大自回然是有循環、輪答回、有新陳代謝的系統。同時,把一個相對獨立的生活空間也看成是一個有生命的活體。例如,一套住宅、一個村莊、一個城市或都城,甚至整個大地,都可以看成是一個活體。

⑷ 中國古代的地理思想的核心理論是什麼

中國古代的地理思想,蒙發的時代久遠,從考古發掘的證據「天人合一」,即地下、天上共同的青龍白虎已經有6400多年了。其構思獨特,內容博大。「天人合一」、「天人感應」、「人地和諧」等是其核心理論之一。

⑸ 中國最早出現地理是在什麼地方

地理(來Geography),是世界或某一地自區的自然環境(山川、氣候等)及社會要素的統稱。「地理」一詞最早見於中國《易經》。古代的地理學主要探索關於地球形狀、大小有關的測量方法,或對已知的地區和國家進行描述

⑹ 中國古代地理

看是在什麼時期了 每個時期的版圖都不一樣
比如西周初分封了六個諸侯國:燕、衛、齊、宋、晉、魯

晉國,先秦姬姓封國。西周初,成王封其弟虞於唐(今山系翼城西)叔虞子曼改稱晉。後遷都曲沃(今山西聞喜),絳(山西翼城) 新田(山西侯馬)。

魯國,先秦姬姓封國。周公東征打敗夥同武庚叛亂的商舊屬國,成王封其長子伯禽於其中的奄國故土上建立魯國,都曲阜。賜許多文物典籍及主管官員,使魯國成為周王朝控制東方的重要據點。

衛國,先秦姬姓封國。西周初,周公平定東方叛亂,任命其弟康叔封鎮河,淇間以控制東方。

鄭國,………………。西周末年,宣王封其弟桓公友於鄭(陝西華縣東),幽王時,桓公為王室司徒,見西周將亡,東遷到今河南新鄭一帶。西周末年,桓公死難。其子武公擁戴平王有功,在擄,鄭之間建立鄭國,都新鄭。

燕國,………………。本作郾,又稱北燕,區別始姓的南燕(河南延津東北)。周公東征後,周太保召公爽被封與燕。他自己留輔王室,使其子就封。成為第一帶燕侯。

宋國,先秦子姓封國。周公平定武庚之亂後,另立順從周王朝的紂王兄薇子啟建立宋國。都商丘。統治原商都附近的遺民。宋保留商的文化傳統最多,被看作古代禮制的典範。

齊國,西周姜姓封國。周初重臣太公望之後所立。周公平定武庚之亂,呂望被封回營丘(山東淄博東北)戰有蒲箍舊地。齊始立於此。

楚國,先秦舉姓封國。華姓是所謂的祝融八姓之一。始祖為季連。季連的後世子孫x熊為周文王師。古書記載x熊以下的楚君皆以熊為氏。但出土的戰國晚期楚國的銅器銘文,楚君名號皆以禽為氏。x熊曾孫熊澤事周成王。被封以自男田,劇丹陽(湖北姊歸)從此為國。

秦國,先秦郢姓封國。秦是古代嬴姓部落的一支。嬴姓祖先大費,傳說為女情吞玄鳥蛋而生。佐禹治水。商末,嬴姓有叫中鷸的一支住在西戎,其子蜚廉,惡來均事紂王。西周中期中鷸的後人大駱居於西犬丘(甘肅天水西南)生子成與非子。成為嫡子,繼承西犬丘。非子為周孝王養馬有公,被封與秦。從此非子這一支以秦為氏。厲王十,西戎攻滅西犬丘大駱之族。宣王時以非子曾孫秦仲為大夫伐戎不勝。死於戎。其子在(應該是庄吧)公始破西戎,收復西犬丘。在公子襄公護送平王東遷有功,封為諸侯。秦立國始於此。

蔣 ,姬姓。系周公之第五子,曰姬伯齡。封於蔣。今河南光山是也。

----------------------------------

鄭州:公元前十一世紀的西周,周王將其弟管叔封於此,稱管國。春秋時期,這里又是鄭國大夫子產的封地。隋文帝開皇三年(583),這里才開始稱鄭州。
鞏義:西周初年,滑國封地在今偃師與鞏義魯庄一帶。
洛陽:河南洛陽那時應屬下都,東周遷都至此。

⑺ 古代中國指的是地理概念嗎

是的,古代中國是一個地理上的概稱,
主要指代中原一帶,
就像那時候的關中、山東,也都是說的純粹地理問題

⑻ 請問古代中國著名地理是什麼

《秦皇水晶地理傳》,不過全球限量發行,僅僅100000本,但快售完啦!而且,網路上記錄很少!另外有:
山海經和徐霞客游記比較著名

比較系統如下:

一 從《禹貢》到《漢書·地理志》——先秦兩漢時期的地理學成就
l 早期的地理認識
2 漢代地理學的發展
二 制圖六體與《水經注》——魏晉南北朝時期的地理學成就
l 裴秀的地圖製作理論
2 酈道元的《水經注》
3 法顯與外國地理認識
三 一行的子午線測量與沈括的地理思想——唐宋時期的地理學成就
l 玄奘與《大唐西域記》
2 世界上最早的子午線實測
3 顏真卿與海陸變遷的認識
4 沈括的地理思想
5 中國古代地理學傳統的形成與發展
四 鄭和下西洋與徐霞客全國地理考察——元明時期的地理學成就
1 元代地理認識與河源考察
2 鄭和與西洋地理新認識
3 王士性的地理學思想
4 徐霞客的地理考察與貢獻
5 潘季馴治黃理論中的地理思想
五 從地理著作的校勘到地理教科書的編寫——清代地理學成就
l 清初的地理學新思想與地理成就
2 地誌撰著的重視與相關理論
3 古代地理著作校勘的成就
4 水道著作的重視
5 清代世界地理著作——《海國圖志》
6 地圖的演變
7 自然地理認識
8 近代地理教育的肇始

⑼ 中國古代傳統的風水地理思想是怎樣的

大地活體、經絡、穴位、循環說淵源於西方的地學觀念認為大氣圈、水圈和岩石圈是沒有生命的無機界,只有生物圈和人類智慧圈才是有生命的有機界。但是,中國古代傳統的風水地理思想與此不同。不僅認為人和生物有生命,而且認為天、地、生、人各大系統之間組成一個整體性的大自然也是有循環、輪回、有新陳代謝的系統。同時,把一個相對獨立的生活空間也看成是一個有生命的活體。例如,一套住宅、一個村莊、一個城市或都城,甚至整個大地,都可以看成是一個活體。在這獨特的地理思想之下,大自然的生命在於陰、陽的結合。陰、陽是宇宙間最基本的兩種力量。它是深層次的關於物質世界結構的最終原理。《黃帝內經》說:「陰、陽交而不離乎中」、「天地感而萬物生化」。這個「萬物」包含了大氣圈、水圈、岩石圈、生物圈和人類智慧圈。它們組成一個活體。

中國古代的地理觀念認為:這個活體「石為山之骨;土為山之肉;水為山之血脈;草木為山之皮毛。皆血脈之貫通也。」宋代蔡元定的《發微論》則把構成大地的四種主要元素直接與人體類比,說:「水則人身之血,故為太柔;火則人身之氣,故為太剛;土則人身之肉,故為少柔;石則人身之骨,故為少剛。合水火土石而為地;猶合精氣骨肉而為人。近取諸身,遠取諸物,無二理也。」唐代章貢、卜應天的《雪心賦》說:「體賦於人者,有百骸九竅。形著於地者,有萬水千山。自本自根,或隱或顯。胎息孕育,神變之無窮。」

其次,古代地理思想中的「大地有機」自然觀,還表達了一種「天人合一」的思想。漢代董仲舒提出「人副天數」,認為:「人有360節,偶天之數也;形體骨肉,偶地之厚也;上有耳目聰明,日月之象也;體有空竅理脈,川穀之象也。……天以終歲之數成人之身,故小節366,副日數也;大節12分,副月數也;內有5臟,副五行數也;外有4肢,副四時(季)數也;乍視乍瞑,副晝夜也;乍剛乍柔,副冬夏也;乍哀乍樂。副陰陽也。」他又說:「天地之常,一陰一陽。陽者天之德也,陰者天之刑也。……天亦有喜怒之氣、哀樂之心,與人相副。以類合之,天人一也。」因此,「事各順於名,名各順於天,天人之際合而為一。」「道之大源出於天。」這樣,「天地是個大宇宙,人身是個小宇宙」,中國古人就這樣從自身去推測宇宙。《周易》,中所謂「近取諸身,遠取諸物」的說法,也包含著這樣一層意思。

熱點內容
鹿特丹港國家地理 發布:2021-03-15 14:26:00 瀏覽:571
地理八年級主要的氣候類型 發布:2021-03-15 14:24:09 瀏覽:219
戴旭龍中國地質大學武漢 發布:2021-03-15 14:19:37 瀏覽:408
地理因素對中國文化的影響 發布:2021-03-15 14:18:30 瀏覽:724
高中地理全解世界地理 發布:2021-03-15 14:16:36 瀏覽:425
工地質檢具體幹些什麼 發布:2021-03-15 14:15:00 瀏覽:4
東南大學工程地質考試卷 發布:2021-03-15 14:13:41 瀏覽:840
中國地質大學自動取票機 發布:2021-03-15 14:13:15 瀏覽:779
曾文武漢地質大學 發布:2021-03-15 14:11:33 瀏覽:563
中國冶金地質總局地球物理勘察院官網 發布:2021-03-15 14:10:10 瀏覽:86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