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地理人文 » 中國古代地理制圖

中國古代地理制圖

發布時間: 2021-03-11 17:48:13

『壹』 請問在古代,人們是怎麼繪制地圖的 地形圖,航海圖等等

古代地圖的發展——古代地圖的發展歷史具有東、西方各不相同的特點。

據記載:中國的黃帝同蚩尤打仗使用過地圖。夏禹時期,大禹鑄造九鼎圖。周代的《周禮》中曾有」天下地圖」、」土地地圖」等記載,可見當時已有了用於生產和土地管理等方面的地圖。自從黃河流域產生了農業,黃河的中下游平原便是古代東方的文化搖籃,可以說,中國地圖的發展出於農業生活與戰爭的需要。春秋時代,出於農田水利和軍事工程所需,出現了以數學計算的新方法。雖然當時的地圖沒有流傳下來,但不難想像,地圖已被廣泛應用了。例如,孔子看到了從事土地測量和戶口統計人員,就在車上向他們打招呼以表敬意;荊柯為謀刺秦王,假借呈獻地圖之名義求見。這說明當時的地圖已是統治者手中的重要工具。據記載,中國古代已有土地圖、行政圖、軍事交通圖、天下大勢圖以及礦山、墓地分布圖等。現在所能見到的中國最早的以實測為基礎的古地圖是1973年在長沙馬王堆漢墓中出土的三幅圖,它們於公元前168年入墓的,分別是地形圖、駐軍圖和城邑圖。圖中包括的范圍與湖南、廣東、廣西三省相仿,內容和表示法與現代地圖大致相同。這些地圖在地圖發展史上享有極高聲譽。

西方地圖的發展,比較確定的是在古埃及尼羅河沿岸開始有農業時,春季的河水泛濫淹沒了農田,沖毀了田塊邊界。為重新確定土地,便產生了具有數學意義的、用圖形表示土地輪廊和數量的地圖。古希臘、羅馬時代,因手工業的發達使地圖的發展從農業轉向海上貿易和軍事戰爭,他們學習了埃及的幾何學與地理知識,編制出具有大、小比例尺寸,大范圍、精確的航海圖和世界地圖。

在古代地圖科學史上,有兩位世界公認的地圖學家。一位是希臘的托勒密(公元90—168年),他曾研究了怎樣在平面上描繪地球球面的問題,提出了兩種世界地圖的畫法,一種是把經緯線繪成簡單扇形,一種是繪成球形,叫做地圖投影學。這是很重要的基礎,也是早期西方對地圖學最主要的貢獻之一。托勒密在他的著作《地理學指南》中論述了地球的形狀、大小、經緯度的測定方法,並選定經過大西洋中的費羅島的子午線。這一方法一直沿用到1884年。他是第一個用普通圓錐投影繪製成世界地圖的人,他的作品在古代西方地圖史上具有劃時代意義,稱之為地圖科學的奠基人。另外一位是中國西晉的裴秀(公元224—271年),他編制了《禹貢地域莆》和《地形方丈圖》,前者為歷史地圖,後者為簡縮的晉國地圖。他提出的」制圖六體」:分率、准望、道里、高下、方邪、迂直,即地圖繪制上的比例尺、方位、距離等方面的原則,奠定了中國古代制圖的理論基礎。他採用的計里畫方法長期影響著中國古代地圖繪制的格局,受到了後世著名的地理學家的尊重。

據上述,中國古代的地圖繪制無論是實踐和理論,並不遜色於西方,而且有獨於西方的概念,應當發堀整理,而不應妄自菲薄,自辱於洋人

『貳』 中國歷史上首次採用古今對照,雙色會畫的地理圖

中國歷史上首次採用古今對照,雙色繪畫的地理圖是唐代地理學家賈耽內繪制的《海內華夷容圖》。

賈耽在55歲時組織畫工繪制《海內華夷圖》,花了17年的時間,才完成了這個巨幅唐代中國全圖。

此圖是按照晉代裴秀六體方法編繪,比例是一寸折百里,用不同的顏色注記地名:「古郡國題以墨,今州縣題以朱」。圖的中國部分本於《禹貢》,外國部分本與班固的《漢書》,是一幅中國及鄰近地區的中外大地圖。


(2)中國古代地理制圖擴展閱讀:

創作背景

賈耽自年輕時「注意地理」,又逢安史之亂,邊疆多事,領土喪失,所以他經常懷念國家領土的完整,留心邊疆及域外地理所繪地圖頗能糾正舊籍疏謬,內容豐富,多至數百國。原圖已佚,僅存仿製的《華夷圖》及《禹跡圖》。

賈耽一生先後採用裴秀制圖法,撰成《古今郡國縣道四夷述》、《隴古山南國》、《貞元十道錄》、《皇華四達記》及《吐蕃黃河錄》等。

『叄』 古代地圖是怎樣繪制的

古代地圖主要採用計里畫方法繪制。

「計里畫方」之法,是為使地圖圖形正確縮小尺寸而設計的按比例繪格網的方法。

1、先在圖上布滿方格,方格邊長代表實地里數。

(3)中國古代地理制圖擴展閱讀:

晉代的裴秀(公元223-271年)展出一套繪制地圖的理論並據此繪制《禹貢地域圖》,他的理論可以概括為「制圖六體」,即制圖時要考慮的六方面因素:分率(比例尺)、准望(方位)、道里(道路里程)、高下(地勢高低)、方邪(角度)、迂直(彎曲度)。

「制圖六體」成為中國傳統制圖理論的重要依據,計里畫方之法則是基本操作法,雙雙沿用1500餘年,歷代著名地圖都少不了計里畫方,裴秀之後,還有唐代賈耽的《海內華夷圖》、北宋沈括的《天下州縣圖》以及元代朱思本的《輿地圖》。

歷朝所改良處主要在緯度及里程測量的精準度以及折算的比例。宋朝普遍使用「水平」(水準儀)、「望尺」(照板)、「干尺」(度干)等儀器來測量地勢的高低,沈括又以「互同」取代「道里」,可能就是現代的等高線標記。

『肆』 古代人是怎麼繪制地圖的

古人繪制地圖,取法「上南下北,左東右西」。
我國古代就有地圖的繪制,以下是三國時期到元代的幾個代表性演進史。由敘述中可以得知古人測量繪制地圖的方法。

我國在宋代也有航海圖繪制的能力,當然,元代之後的科學更是發展迅速(比如說,混天地動儀,可測量天文)。而在同時期的外國科學發展也是很神妙的…(比如說,荷蘭人駕船繞行台灣繪制的台灣全圖)。

………………………………………………………………………………………

第一部測算專著——《海島算經》

《海島算經》是三國時期(西元三世紀)的數學家劉徽所著。他在為《九章算術》作注時,寫了《重差》一卷,附於該書之後。

唐代數學家李淳風將《重差》單列出來,取名《海島算經》,並列為我國古代的數學經典《算經十書》之一。該書全部9個算例均涉及測高望遠及其計算問題。9個算例分別是:測量海島的高度(望海島),測量山上的松樹的高度(望松),測量城市的大小(望邑),測量澗谷的深度(望谷),居高測量地面上塔樓的高度(望樓),測量河流的寬度(望波口),測量清水潭的深度(望清淵),從山上測量湖塘的寬度(望津),從山上測量一座城市的大小(臨邑)。

為解決這些問題,劉徽提出了重表法、連索法和累距法等具體的測量和計算方法。這些方法歸結到一點,就是重差測量術。重差測量術是藉助矩、表、繩的簡單測量工具,依據相似直角三角形對應邊成比例的內在關系,進行測高、望遠、量深的理論和方法。在劉徽之前,趙爽在為《周髀算經》作注時曾作日高圖,首先提出了重差測量理論。而劉徽在《海島算經》中活用重差理論,巧妙地提出了多種具體的測量和計算方法,把重差測量理論推廣開來。
《海島算經》是一部影響久遠的測算專著。它所詳細揭示的重差測量理論和方法,成為古代測量的基本依據,為實現直接測量(步量或丈量)向間接測量的飛躍架起了橋梁。直到今天,重差測量理論和方法在某些場合仍有借鑒意義。

什麼是「制圖六體」

制圖六體,是晉代制圖學家裴秀提出的繪制地圖的六條原則。
裴秀(西元224~271年)字秀彥,河東聞喜(今屬山西省)人,晉武帝時官司空,後任宰相。他根據「六軍所經,地域遠近,山川險易,征路迂直」,校驗了魏國留下的舊圖。

由於舊圖繪制粗略,加之地名改變,他在門客京相璠的幫助下,編制了我國最早的地圖集——《禹貢地域圖》、《地形方文圖》。他總結了前人制圖經驗,提出了地圖制圖的六條原則,即「制圖六體」:一為「分率」,用以反映面積、長寬之比例,即今之比例尺;二為「准望」,用以確定地貌、地物彼此間的相互方位關系;三為「道裏」,用以確定兩地之間道路的距離;四為「高下」,即相對高程;五為「方邪」,即地面坡度的起伏;六為「迂直」,即實地高低起伏與圖上距離的換算。

裴秀認為,制圖六體是相互聯系的,在地圖製作中極為重要。地圖如果只有圖形而沒有分率,就無法進行實地和圖上距離的比較和量測;如果按比例尺繪圖,不考慮准望,那麼在這一處的地圖精度還可以,在其他地方就會有偏差;有了方位而無道裏,就不知圖上各居民地之間的遠近,就如山海阻隔不能相通;有了距離,而不測高下,不知山的坡度大小,則徑路之數必與遠近之實相違,地圖同樣精度不高,不能應用。

這六條原則的綜合運用正確地解決了地圖比例尺、方位、距離及其改化問題。所以制圖六體成為我國明代以前地圖制圖學理論的基礎,在我國和世界地圖制圖學史上有重要地位。

計裏畫方

「計裏畫方」,是按比例尺繪制地圖的一種方法。繪圖時,先在圖上布滿方格,方格中邊長代表實地裏數,相當於現代地形圖上的方裏網格;然後按方格繪制地圖內容,以保證一定的准確性。據文字記載,此法始於我國晉代裴秀提出的 「制圖六體」原則,他曾以一寸折百里的比例編制了《地形方丈圖》。

唐代賈耽,以每寸折百里的比例編制了《海內華夷圖》。北宋沈括,以二寸折百里編制了《天下州縣圖》(又稱《守令圖》)。元代朱思本,用計裏畫方的方法繪制的全國地圖——《輿地圖》,精確性超過前人。此法沿用1500餘年,直到清初,在我國和世界地圖制圖學史上具有重要意義。

元代郭守敬在測繪上的建樹

郭守敬在測繪上作出的最大貢獻,是他首創的以我國沿海海平面作為水準測量的基準面。當時,郭守敬曾經從河套東頭的孟門山(今陝西宜川至山西吉縣一帶)起,順中條山往東,沿黃河故道測量地形,掌握了大河之北縱橫數百里地區內地勢起伏的變化。

這是在黃河中游的一次大面積地形測量。大面積測量必須解決各局部測量資料的統一歸化問題。據《元朝名臣事略》記載,郭守敬「又嘗以海平面較京師至汴梁地形高下之差,謂汴梁之水去海甚遠,其流峻急,而京師之水去海至近,其流且緩,其言倍而有微,此水利之學,其不可得也」。

這是我國史書上第一次記載利用海平面作為基準來建立統一的高程系統,創立了「海拔」這一科學概念。這一工作,對於測量事業的發展,具有十分重大的意義,是我國大面積測量發展到一定水平所孕育出的傑出科學成果。

直到今日,世界各國的區域性測量,其水準測量成果均歸化到以海岸某點的平均海水面作為基準面的高程系統中去。我國現就採用青島港驗潮站歷年記錄的黃海平均海水面作為基準面,並在青島設有水準原點,全國的高程均以此為基準。這一科學方法。仍將繼續沿用。
參考資料
參考摘錄:我國古代地圖 http://www.sinomaps.com/ke/20031021.htm+http://www.npm.gov.tw/exhbition/formosa/chinese/02.htm

『伍』 古代人是如何繪制地圖的

古人以前如何繪制平面地圖呢?

我國古代就有地圖的繪制,以下是三國時期到元代的幾個代表性演進史。由敘述中可以得知古人測量繪制地圖的方法。

我國在宋代也有航海圖繪制的能力,當然,元代之後的科學更是發展迅速(比如說,混天地動儀,可測量天文)。而在同時期的外國科學發展也是很神妙的…(比如說,荷蘭人駕船繞行台灣繪制的台灣全圖)。

………………………………………………………………………………………

第一部測算專著——《海島算經》

《海島算經》是三國時期(西元三世紀)的數學家劉徽所著。他在為《九章算術》作注時,寫了《重差》一卷,附於該書之後。

唐代數學家李淳風將《重差》單列出來,取名《海島算經》,並列為我國古代的數學經典《算經十書》之一。該書全部9個算例均涉及測高望遠及其計算問題。9個算例分別是:測量海島的高度(望海島),測量山上的松樹的高度(望松),測量城市的大小(望邑),測量澗谷的深度(望谷),居高測量地面上塔樓的高度(望樓),測量河流的寬度(望波口),測量清水潭的深度(望清淵),從山上測量湖塘的寬度(望津),從山上測量一座城市的大小(臨邑)。

為解決這些問題,劉徽提出了重表法、連索法和累距法等具體的測量和計算方法。這些方法歸結到一點,就是重差測量術。重差測量術是藉助矩、表、繩的簡單測量工具,依據相似直角三角形對應邊成比例的內在關系,進行測高、望遠、量深的理論和方法。在劉徽之前,趙爽在為《周髀算經》作注時曾作日高圖,首先提出了重差測量理論。而劉徽在《海島算經》中活用重差理論,巧妙地提出了多種具體的測量和計算方法,把重差測量理論推廣開來。
《海島算經》是一部影響久遠的測算專著。它所詳細揭示的重差測量理論和方法,成為古代測量的基本依據,為實現直接測量(步量或丈量)向間接測量的飛躍架起了橋梁。直到今天,重差測量理論和方法在某些場合仍有借鑒意義。

什麼是「制圖六體」

制圖六體,是晉代制圖學家裴秀提出的繪制地圖的六條原則。
裴秀(西元224~271年)字秀彥,河東聞喜(今屬山西省)人,晉武帝時官司空,後任宰相。他根據「六軍所經,地域遠近,山川險易,征路迂直」,校驗了魏國留下的舊圖。

由於舊圖繪制粗略,加之地名改變,他在門客京相璠的幫助下,編制了我國最早的地圖集——《禹貢地域圖》、《地形方文圖》。他總結了前人制圖經驗,提出了地圖制圖的六條原則,即「制圖六體」:一為「分率」,用以反映面積、長寬之比例,即今之比例尺;二為「准望」,用以確定地貌、地物彼此間的相互方位關系;三為「道裏」,用以確定兩地之間道路的距離;四為「高下」,即相對高程;五為「方邪」,即地面坡度的起伏;六為「迂直」,即實地高低起伏與圖上距離的換算。

裴秀認為,制圖六體是相互聯系的,在地圖製作中極為重要。地圖如果只有圖形而沒有分率,就無法進行實地和圖上距離的比較和量測;如果按比例尺繪圖,不考慮准望,那麼在這一處的地圖精度還可以,在其他地方就會有偏差;有了方位而無道裏,就不知圖上各居民地之間的遠近,就如山海阻隔不能相通;有了距離,而不測高下,不知山的坡度大小,則徑路之數必與遠近之實相違,地圖同樣精度不高,不能應用。

這六條原則的綜合運用正確地解決了地圖比例尺、方位、距離及其改化問題。所以制圖六體成為我國明代以前地圖制圖學理論的基礎,在我國和世界地圖制圖學史上有重要地位。

計裏畫方

「計裏畫方」,是按比例尺繪制地圖的一種方法。繪圖時,先在圖上布滿方格,方格中邊長代表實地裏數,相當於現代地形圖上的方裏網格;然後按方格繪制地圖內容,以保證一定的准確性。據文字記載,此法始於我國晉代裴秀提出的 「制圖六體」原則,他曾以一寸折百里的比例編制了《地形方丈圖》。

唐代賈耽,以每寸折百里的比例編制了《海內華夷圖》。北宋沈括,以二寸折百里編制了《天下州縣圖》(又稱《守令圖》)。元代朱思本,用計裏畫方的方法繪制的全國地圖——《輿地圖》,精確性超過前人。此法沿用1500餘年,直到清初,在我國和世界地圖制圖學史上具有重要意義。

元代郭守敬在測繪上的建樹

郭守敬在測繪上作出的最大貢獻,是他首創的以我國沿海海平面作為水準測量的基準面。當時,郭守敬曾經從河套東頭的孟門山(今陝西宜川至山西吉縣一帶)起,順中條山往東,沿黃河故道測量地形,掌握了大河之北縱橫數百里地區內地勢起伏的變化。

這是在黃河中游的一次大面積地形測量。大面積測量必須解決各局部測量資料的統一歸化問題。據《元朝名臣事略》記載,郭守敬「又嘗以海平面較京師至汴梁地形高下之差,謂汴梁之水去海甚遠,其流峻急,而京師之水去海至近,其流且緩,其言倍而有微,此水利之學,其不可得也」。

這是我國史書上第一次記載利用海平面作為基準來建立統一的高程系統,創立了「海拔」這一科學概念。這一工作,對於測量事業的發展,具有十分重大的意義,是我國大面積測量發展到一定水平所孕育出的傑出科學成果。

直到今日,世界各國的區域性測量,其水準測量成果均歸化到以海岸某點的平均海水面作為基準面的高程系統中去。我國現就採用青島港驗潮站歷年記錄的黃海平均海水面作為基準面,並在青島設有水準原點,全國的高程均以此為基準。這一科學方法。仍將繼續沿用。

『陸』 中國古人究竟是如何繪制地圖

首先,我們需要理解地圖是什麼。無論古代地圖還是近現代地圖都不是對地球面貌的客觀再現,而是人類對自己所觀察到的客觀地理面貌的主觀認識和再表達。我們要在這個層次上去理解中國古人繪制地圖的目的。
中國古代並沒有嚴格的「地圖」概念,而是「圖」、「志」並稱,用來作為古代知識體系中史部地理類的重要載體。圖是形象、直觀的信息傳遞方式,可以展示方誌中 用文字表達出來的自然地理面貌、人文地理的區劃位置,常常附錄在方誌之中。後來逐漸發展出發達的「輿地圖」體系,並在近代與西方現代地理學、地圖學對接。
就中國輿地圖本身來說,可以分為兩個大系統:一是由魏晉時裴秀奠定的「制圖六體」原則和以此為基礎所做的《禹貢地域圖》體系,這一體系是專注做大幅的「天下 輿地圖」,一直傳承到清末光緒年間的《大清帝國全圖》;二是方誌所附的區域地圖、專業地圖,此類地圖分支繁多,沒有明確的版本傳承,但涌現出諸如《鄭和航 海圖》、海防圖、水道圖等頗為重要的中國古代地圖。
天下輿地圖與現代地圖學的對應關系最為明顯,這里主要討論這類地圖。這類地圖首先要確定繪制原則,其次需要實地測量,然後要計算換算成為可以繪制的數據,最後根據規則繪製成圖。
中國古代天下輿地圖類地圖的繪制原則的基礎是西晉裴秀在《禹貢地域圖》序中提出的「制圖六體」,即分率(帶有比例尺含義的縮尺),准望(水平方向),道里 (道路里程),高下(道路高下曲折取水平距離得道里數),方邪(道路遇到方形阻礙取其斜向得道里數),迂直(道路水平彎曲取兩點直線得道里數)。
上述六種原則實際上綜合包含了地形測量、計算和繪制三個層次。後人據此不斷發展,如唐代賈耽計里畫方、朱墨對書,宋代沈括二十四方至和制圖七法,元代朱思本制圖實踐等。

『柒』 古時的地圖是怎麼畫出來的,現在的又是怎麼畫的呢

中國古代的復制圖技術非常制發達。有一個叫做裴秀的人,西晉,地理學家、制圖理論家 李約瑟稱他為「中國科學制圖學之父」,與歐洲古希臘著名地圖學家托勒密(Ptolemaeus Claudius,約公元90-168)齊名,是世界古代地圖學史上東西輝映的兩顆燦爛明星。

裴秀在地圖學上的主要貢獻,在於他第一次明確建立了中國古代地圖的繪制理論。他總結我國古代地圖繪制的經驗,在《禹貢地域圖》序中提出了著名的具有劃時代意義的制圖理論--"制圖六體"。

所謂「制圖六體」就是繪制地圖時必須遵守的六項原則,即:即分率(比例尺)、准望(方位)、道里(距離)、高下(地勢起伏)、方邪(傾斜角度)、迂直(河流、道路的曲直),前三條講的是比例尺、方位和路程距離,是最主要的普遍的繪圖原則;後三條是因地形起伏變化而須考慮的問題。這六項原則是互相聯系,互相制約的,它把制圖學中的主要問題都接觸到了。

這是他對中國地圖學作出的巨大貢獻,是中國古代唯一的系統制圖理論。直至今天地圖繪制考慮的主要問題除經緯線和投影外,裴秀幾乎都扼要地提到了。

現在利用衛星技術 可以瞬間將將一張衛星圖製成高清晰的地圖。

『捌』 中國古代是如何繪制地圖的

中國古代的制圖技術非常發達。有一個叫做裴秀的人,西晉,地理學家、製版圖理權論家 李約瑟稱他為「中國科學制圖學之父」,與歐洲古希臘著名地圖學家托勒密(Ptolemaeus Claudius,約公元90-168)齊名,是世界古代地圖學史上東西輝映的兩顆燦爛明星。

裴秀在地圖學上的主要貢獻,在於他第一次明確建立了中國古代地圖的繪制理論。他總結我國古代地圖繪制的經驗,在《禹貢地域圖》序中提出了著名的具有劃時代意義的制圖理論--"制圖六體"。

所謂「制圖六體」就是繪制地圖時必須遵守的六項原則,即:即分率(比例尺)、准望(方位)、道里(距離)、高下(地勢起伏)、方邪(傾斜角度)、迂直(河流、道路的曲直),前三條講的是比例尺、方位和路程距離,是最主要的普遍的繪圖原則;後三條是因地形起伏變化而須考慮的問題。這六項原則是互相聯系,互相制約的,它把制圖學中的主要問題都接觸到了。

『玖』 古代地圖是怎麼畫出來的

古代地圖主要採用計里畫方法繪制,計里畫方之法,是為使地圖圖形正確縮小尺寸而設計的按比例繪格網的方法,先在圖上布滿方格,方格邊長代表實地里數,派人到處按照一定的標准採集各面的數據,收集完數據然後按方格之框定繪制地圖內容。
制圖六體就是繪制地圖時必須遵守的六項原則,即分率比例尺准望方位,道里距離高下地勢起伏,方邪傾斜角度,迂直河流,道路的曲直,前三條講的是比例尺,方位和路程距離,是最主要的普遍的繪圖原則,後三條是因地形起伏變化而須考慮的問題。

熱點內容
鹿特丹港國家地理 發布:2021-03-15 14:26:00 瀏覽:571
地理八年級主要的氣候類型 發布:2021-03-15 14:24:09 瀏覽:219
戴旭龍中國地質大學武漢 發布:2021-03-15 14:19:37 瀏覽:408
地理因素對中國文化的影響 發布:2021-03-15 14:18:30 瀏覽:724
高中地理全解世界地理 發布:2021-03-15 14:16:36 瀏覽:425
工地質檢具體幹些什麼 發布:2021-03-15 14:15:00 瀏覽:4
東南大學工程地質考試卷 發布:2021-03-15 14:13:41 瀏覽:840
中國地質大學自動取票機 發布:2021-03-15 14:13:15 瀏覽:779
曾文武漢地質大學 發布:2021-03-15 14:11:33 瀏覽:563
中國冶金地質總局地球物理勘察院官網 發布:2021-03-15 14:10:10 瀏覽:86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