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理中國關於青海西藏的
⑴ 青海地理概況有哪些
青海省簡稱「青」,因境內有中國最大的內陸鹹水湖青海湖而得名。青海省位於中國西部的青藏高原東北部,與新疆、甘肅、四川、西藏四省區比鄰。青海省是長江、黃河、瀾滄江的發源地,被譽為「江河源頭」。全省面積72萬平方公里,居全國各省(區)第四位。其中草地3160萬公頃,耕地58.99萬公頃,森林25萬公頃,其餘為高山、湖泊、荒漠、戈壁、冰川等。
地理位置和自然狀況地形青海處在我國地形三大階梯的第一級上,絕大部分屬於「世界屋脊」——青藏高原。境內呈現出高山、峽谷、盆地、高原、台地等復雜多樣的地形地貌。全省平均海拔3000米,其中4000至5000米地區佔全省總面積54%,最低點1650米,最高點6860米。北部和西北部為山嶺谷地,南部為青南高原,東部為河湟谷地,間有小塊盆地和台地,西部主要是柴達木盆地。由於地形多樣,適宜於多種動物和植物生長,有較好的經濟發展前景。
氣候由於受海拔、地形、緯度、大氣環流等自然因素的影響,青海形成了獨具特色的高原大陸性氣候。其主要特點是:冬季較長而不寒冷,夏季短促而涼爽,氣溫地區分布差異大,垂直變化明顯,降水分布地區差異顯著,季節集中。全省年平均氣溫在-5.6℃——8.7℃左右,東南部年降水量為450毫升到600毫升。
自然資源礦產資源:青海是一個資源型富省,現已發現各類礦產125種,探明儲量的礦種105種,其中,50種居中國前10位,鉀、鈉、鎂、鋰、溴、芒硝、石棉、化工灰岩和硅等11種居中國首位。在國家經濟建設急需的45種礦產中,青海有21種列全國前10位。聞名遐邇的柴達木盆地,山川藏珍、戈壁埋礦,素有「聚寶盆」之美譽,富含石油天然氣資源。其中鹽湖有30多個,已探明總儲量700億噸。青海非金屬礦產資源也很豐富,石棉、電石用石灰石、蛇紋岩、玻璃用石英岩、冶金用石英岩的儲量在全國也名列前茅。石棉儲量居全國第1位。青海省柴達木盆地石油、天然氣資源有較好的成礦條件,盆地內共發現油田16處、氣田6處。據全國第二次盆地油氣資源評價結果,盆地總的石油資源有12.44億噸,已探明2億噸;天然氣資源已探明472億立方米。
水能:黃河上游的水電資源是青海能源最大優勢,有178個水電站,總裝機容量達2166多萬千瓦,可開發利用的為1800萬千瓦,年發電量770億度。擬建的中型水電站有尼那、直崗拉卡共7座。總裝機可達1,103萬千瓦,年發電量可達368億千瓦時,水電站單位造價比全國平均水平低20%~40%。豐富的太陽能、風能、地熱能,是國內地熱資源較豐富的地區。
畜牧草場:青海天然草原遼闊,是我國五大牧區之一,草場面積達3160萬公頃,佔全國可利用草原面積的15%,發展畜牧業物質基礎雄厚。在遼闊肥美的草原上,生長著天然牧草940多種,其中營養價值較高的優良牧草約190多種,具有含粗蛋白質、粗脂肪、無氮浸出物高,粗纖維低的特點。飼養的草食性牲畜主要有藏系綿羊、氂牛、馬、駱駝、山羊等,普遍耐高寒、耐粗飼。尤其氂牛是青藏高原優勢畜種,數量居全國第1位,佔全世界氂牛總飼養量的1/3。
野生動植物資源:野生植物群中已發現經濟作物1000種,葯用植物就有大黃、甘草、貝母、雪蓮、黃芪、黨參、藏茵陳、羌活、蟲草、柴胡等百餘種、尤其冬蟲夏草是馳名中外的貴重葯材。全省有鳥類290多種,哺乳獸類109種,野生動物中屬於國家一級重點保護動物有21種,二級重點保護動物53種,省級重點保護動物36種。有22種珍稀動物被列入《瀕臨野生動植物物種國際貿易公約》的附錄I和附錄II中。
旅遊資源:青海省自然風光雄奇壯美,具有青藏高原特色。全省已開發出旅遊景點10多處。有「百鳥的王國」的青海湖鳥島,「高原的西雙版納」孟達自然保護區,藏傳佛教著名寺院湟中塔爾寺,伊斯蘭教西北四大清真寺之一的東關大寺,阿尼瑪卿大雪山等,是登山、旅遊的好去處。「海藏咽喉」的日月山和全國最大的人工水庫龍羊峽、都蘭國際狩獵場、坎布拉森林公園等旅遊景點將成為新的經濟增長點。
環境狀況和問題2005全年城市污水集中處理率為42.0%,比上年提高13.5個百分點;城市生活垃圾無害化處理率91.54%,比上年提高5.48個百分點。建成煙塵控制區9個,面積72.2平方公里;建成環境噪音達標區1個,面積63.2平方公里。全省共有各類環境檢測站21個,比上年增加1個。擁有生態示範區建設試點地區和單位2個;自然保護區11個,面積2176萬公頃(21.76萬平方公里),佔全省國土總面積的30.12%,其中,國家級自然保護區5個,面積2025萬公頃(20.25萬平方公里)。本年新增大通北川河源區和祁連山、諾木洪省級自然保護區3個。
人口人口統計2004年年末全省總人口538.60萬人,其中:城鎮人口207.51萬人,城鎮人口比重提高到38.53%;鄉村人口331.09萬人。全省男性人口276.43萬人、女性人口262.17萬人,分別占總人口的51.32%和48.68%。0―14歲人口125.60萬人、15―64歲人口381.30萬人、65歲及以上人口31.70萬人,分別占總人口的23.32%、70.79%、5.89%。全年出生人口8.75萬人,出生率為16.32‰,比上年下降0.62個千分點;全年死亡人口3.46萬人,死亡率為6.45‰,比上年上升0.36個千分點;全年凈增人口4.80萬人,比上年少增0.4萬人。
人口增長率2005年人口自然增長率下降為9.49‰。
民族分布及人口比例青海是個多民族聚居的省份,全省共有55個民族成份,現有少數民族人口共235.06萬多人,約佔全省總人口的45.5%。在青海世居的少數民族有藏族、回族、土族、撒拉族、蒙古族等。其中土族、撒拉族是全國唯一在青海特有的少數民族。少數民族人口佔全省人口的比例分別是:藏族21.89%,回族15.89%,土族3.85%,撒拉族1.85%,蒙古族1.71%。
文化程度2005年,全省有研究生培訓單位5個,招生數403人,在學研究生894人,畢業生117人;普通高等教育院校8所,招生數1.16萬人,比上年增長25.0%,在校生3.25萬人,增長11.3%,畢業生0.81萬人,增長42.1%;中等職業教育學校47所,招生數1.32萬人,比上年增長1.83倍,在校生2.47萬人,增長31.0%,畢業生0.58萬人,增長1.0%;普通高中144所,招生數3.76萬人,比上年增長8.0%,在校生10.05萬人,增長9.0%,畢業生2.54萬人,增長22.7%;初中學校367所,招生數7.88萬人、在校生22.7萬人、畢業生6.81萬人;普通小學2898所,招生數8.93萬人,在校生50.69萬人,畢業生8.10萬人;特殊教育學校招生數335人,在校生2307人。幼兒園在園幼兒8.26萬人,比上年增加0.51萬人。全省「普九」覆蓋率達86.8%,比上年提高3.8個百分點。
經濟國內生產總值年,全省全年創造生產總值543.20億元,按可比價格計算,比上年增長12.2%。
占國內生產總值比重2005全年第一產業完成增加值62.79億元,比上年增長5.3%;第二產業完成增加值264.61億元,比上年增長15.9%;第三產業完成增加值215.80億元,比上年增長10.0%;本年一、二、三產業對GDP的貢獻率分別為5.3%、59.9%、34.8%。
財政收入2005年,全省完成一般預算收入63.33億元,比上年增長23.5%,其中,地方一般預算收入33.76億元,增長25.0%;中央一般預算收入29.57億元,增長21.7%。
工業增加值和增長率2005年,全省全部工業完成增加值203.94億元,按可比價格計算,比上年增長21.0%。規模以上工業創造增加值179.54億元,增長22.7%。
農業增加值和增長率2005全年糧食種植面積24.56萬公頃(368.4萬畝),比上年增長0.4%;總產量93.26萬噸,比上年增產5.4%。
外貿狀況2005全年海關進出口總額4.13億美元,比上年下降28.2%。其中,出口額3.23億美元,下降28.9%,進口額0.90億美元,下降25.3%。
外資利用狀況2005年,合同使用外商直接投資3.56億美元;外商直接投資實際使用金額2.66億美元,比上年增長18.2%。
支柱產業農業、水電業、鹽化工業、有色金屬工業、石油天然氣工業電訊現有電訊2005年,電信業務總量29.66億元,增長15.1%。年末局用交換機總容量142萬門,本年新增33萬門。年末固定電話用戶113.5萬戶,比上年增長22.0%,其中:城市固定電話用戶92.9萬戶,增長21.8%,鄉村固定電話用戶20.6萬戶,增長23.4%;本年新增固定電話20.5萬戶。年末行動電話用戶131.6萬戶,本年新增行動電話用戶14.8萬戶。全省年末電話普及率由上年的39.1部/百人上升到45.1部/百人。
交通鐵路蘭青、青藏鐵路干線及4條支線、59條專線貫通全省東西,總鋪軌里程1100餘公里。2005年,全年完成貨物運輸周轉量156.24億噸公里,比上年增長6.6%。其中,鐵路98.78億噸公里,增長7.6%。全年完成貨運量7152.5萬噸,比上年增長7.5%。其中,鐵路1452.7萬噸,增長11.1%;公路5491.4萬噸,增長6.9%。全年完成旅客運輸周轉量47.24億人公里,比上年增長4.7%。其中,鐵路18.69億人公里,增長0.3%。全年客運量4919.8萬人,比上年增長6.9%。其中,鐵路368.4萬人,下降4.4%。
公路全省公路線路年末通車總里程2.97萬公里,比上年增長5.9%,其中高速公路里程達171公里。2005年,公路完成貨物運輸周轉量48.27億噸公里,增長6.5%;完成貨運量5491.4萬噸,增長6.9%;完成旅客周轉量24.65億人公里,增長6.3%;全年客運量4524.9萬人,增長7.9%。
航空民航通航上萬公里,已開通西寧至北京、烏魯木齊、蘭州、西安、廣州、成都、上海、格爾木、拉薩等地的航班。2005年,民航完成貨物周轉量0.06億噸公里,增長45.8%;完成貨運量民航。0.33萬噸,增長43.5%;完成旅客周轉量3.89億人公里,增長18.2%;全年客運量民航26.5萬人,增長18.3%。
⑵ 青海的地理環境
青海位於中國西部,雄踞世界屋脊青藏高原的東北部。因境內有國內最大的內陸鹹水湖——青海湖而得名,簡稱青。青海是長江、黃河、瀾滄江的發源地,故被稱為「江河源頭」,又稱「三江源」,素有「中華水塔」之美譽。本省地理位置介於東經89°35′——103°04′,北緯31°9′-39°19′之間,全省東西長1200多公里,南北寬800多公里,總面積72.23萬平方公里,佔全國總面積的十三分之一,面積排在新疆、西藏、內蒙古之後,列全國各省、市、自治區的第四位。
青海四周相鄰的省、區,北部和東部同甘肅省相接,西北部與新疆維吾爾自治區相鄰,南部和西南部與西藏自治區毗連,東南部與四川省接壤。 全省地形差異顯著。
東北部由阿爾金山、祁連山數列平行山脈和谷地組成,平均海拔4000米以上,蘊藏著豐富的冰雪資源。位於達坂山和拉脊山之間的湟水谷地,海拔在2300米左右,地表為深厚的黃土層,是本省主要的農業區。
西北部的柴達木盆地,是一個被阿爾金山、祁連山和昆侖山環繞的巨大盆地,海拔2600~3000米,東西長800公里,南北寬200~300公里,面積20萬平方公里,盆地南部多為湖泊、沼澤、並以鹽湖為主。「柴達木」在蒙古語中為「鹽澤」之意。
南部是以昆侖山為主體並佔全省面積一半以上的青南高原,平均海拔4500米以上。現已對外開放的阿尼瑪卿峰(即瑪積雪山),在果洛藏族自治州瑪沁縣境內,峰高6282米。
全省地勢自西向東傾斜,最高點(昆侖山的布喀達坂峰6860米)和最低點(民和下川口村約1650米)海拔相差5210米。青海省地貌以山地為主,兼有平地和丘陵。 青海屬於高原大陸性氣候,具有氣溫低、晝夜溫差大、降雨少而集中、日照長、太陽輻射強等特點。冬季嚴寒而漫長,夏季涼爽而短促。各地區氣候有明顯差異,東部湟水谷地,年平均氣溫在2~9℃,無霜期為100至200天,年降雨量為250~550毫米,主要集中於7~9月,熱量水分條件皆能滿足一熟作物的要求。柴達木盆地年平均溫度2~5℃,年降雨量近200毫米,照長達3000小時以上。東北部高山區和青南高原溫度低,除祁連山、阿爾金山和江河源頭以西的山地外,年降雨量一般在100~500毫米。青海地處中緯度地帶,太陽輻射強度大,光照時間長,年總輻射量每平方厘米可達690.8~753.6千焦耳,直接輻射量占輻射量的60%以上,年絕對值超過418.68千焦耳,僅次於西藏,位居中國第二。
青海省氣象災害較多,主要為乾旱、冰雹。霜凍、雪災和大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