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地理人文 » 七年級人文地理電子課本

七年級人文地理電子課本

發布時間: 2021-03-11 00:22:22

『壹』 七年級地理上冊教案

源於生活重視基礎培養能力
——人教版《歷史與社會》七年級(上)教材特色
課程教材研究所 富兵

《歷史與社會》課程是這次課程改革的亮點和難點,如何在課程實施中體現《綱要》基本精神和素質教育的要求,整合人文社會科學相關知識,促進學生整體地、歷史地認識社會,有效地進行公民教育,教材編寫至關重要。我們教材編寫組在結構設計、內容表述、呈現方式等方面進行了初步探討嘗試,具體內容如下。

一、教材編寫的思路和結構

《我們生活的世界(上)》是按照《歷史與社會》課程標准(二)所闡述的整合理念,以學生的生活邏輯為主導,以地理和歷史學科為基礎,以相關學科知識為背景和支撐的新型的、綜合教材。它在融合了相關知識的基礎上,側重於對學生進行人文地理和歷史的核心概念、基本觀點和技能方法的教育。

為此,本冊教材設計的基本思路即:生活是主題,包括人們生活的環境、生活的異同、生活的問題,它們是我們生活的社會中的現實存在。

時空是框架,即不同地域人們的生活(空間軸)和不同時代社會的發展(時間軸),它們是我們認識社會的兩個重要維度。

二、教材內容表述的特色

《歷史與社會》是一門開放的課程,它基於學科又超越學科,面向現實世界;始於課堂又不局限於課堂,融入社會生活。為有效地實現課程目標,我們確定了表述課文內容的四個原則:基於案例、基於生活、基於情境、基於問題1.基於案例的思路

教材採取範例性的敘述方式,選用大量的、富有情節的實例或案例呈現問題,營造解決問題的情境,幫助學生在解決問題的過程中活用知識,變呆板的知識為處理實際問題的手段。在本冊教材第四單元中體現得尤為充分。

教材在「各具特色的區域生活」的每一課中都選取了代表一類同質但特點截然不同的地區,如:「平原人家」中有精耕細作、以手工勞動為主的湄南河平原和集約化大機器生產的代表——美國大平原;「與山為鄰」中有以游牧為生的天山牧民、以梯田開墾為業的元陽哈尼人和利用山區資源發展旅遊業的盧卡索居民;「傍水而居」中有臨湖的江南水鄉、臨海的山東漁村和臨水的義大利威尼斯;「草原人家」中有澳大利亞現代化牧場和內蒙古熱情奔放的草原文化;「乾旱的寶地」中有利用坎兒井灌溉的新疆綠洲農業和蘊藏豐富石油的波斯灣沿岸國家的石油工業;「文明中心——城市」中側重於經濟中心、城市布局和文化之都等角度,分別選擇了上海、築波和巴黎。不難發現,教材在各個點位的確定上頗費心思。每課選取內容的角度都不相同,而且中外兼顧,以中國為主,最大的突破在於沒有按照原有地理學科按地域或區域劃分的方式和選擇首都或重要城市進行介紹的作法,而代之以能夠反映不同區域(如平原、沿海、山地、草原、沙漠、城市或鄉村)人們的生活的典型材料。有的點位可能很小,但只要能反映一類區域人們的生活或某個值得關注的問題,就可以把它作為一個案例進行解剖。像法國盧卡索這樣的小山村,即使對地理專業工作者都是一個鮮為人知之地。它原是一個貧瘠的小村莊,經過十幾年的開發成為一個著名的度假城市,但在經濟快速發展、人們的生活水平得到提高的同時,如何治理和保護環境的問題也隨之而來。是看重眼前利益過度利用還是放眼未來善加保護,是擺在那裡居民面前的難題,也當前很多地區都面臨的一個兩難處境。教材實寫盧卡索,實則在對學生進行人與自然和諧相處、可持續發展教育。從這個意義上說,盧卡索雖小,卻有很強的代表性。

這種案例式教學以點代面,一方面避免了教學內容的面面俱到,掛一漏萬,另一方面降低了知識記憶要求,減輕了教學負擔,節省了時間。有助於學生學得透徹、領會深入、掌握牢固,學以致用。在通過學習某個具體的區域的過程中,掌握了解區域特色的方法、分析區域生活和解決區域問題的方法,並形成一定的概念與看法。既可以達到知識傳授的目的,又可以使學生舉一反三,觸類旁通,將實踐能力培養落到實處的同時,進行了調查和學習方法的滲透。

2.基於生活的思路

本冊教材嘗試改變單純、孤立地提供具體知識的做法,而是在敘述社會生活和社會發展常識的過程中,提供相關學科的概念和方法。教學內容力求顯現或選擇適用於日常生活中常見的情況和環境。既從學生的經驗和生活邏輯出發,又不僅以解決具體社會問題為中心,注重教學的長期效果和潛能的開發。

在日常生活和學習經驗中,學生已經積累了一定的知識,他們對很多問題和現象都會有一些自己的看法和認識。盡管可能是零碎的、片面的,或者還沒有接觸過,但當問題呈現在面前時,他們也可以憑借相關的經驗,依靠自己的認知能力,形成對問題的解釋。學生這些已有的知識基礎和生活經歷對新知的獲得大有助益,為此,教材應充分關注並利用學生的生活經驗,增強書本知識與現實生活的聯系,幫助其在原有的基礎上成長、提高。如「綜合探究一」在介紹不同種類的地圖後,提出「你還知道哪些地圖?你會在怎樣的情況下使用它們?」的問題,促使學生調動已有信息,積極動腦,主動挖掘獲取新知;再如第三單元「山川秀美」中設計了兩個學生的對話,引導他們從各自的經歷討論山區的好處與問題,加深學生對山區的了解和認識。第五單元「社會生活的變遷」中要求學生製作一個年代尺,「把從出生到現在發生的重要事件標識出來」的練習,以及「談談家鄉近幾十年發生的變化,看看其中包含的歷史」等等,這些內容或問題來自於真實的日常生活,與學生的生活經驗相吻合,能夠增強學生與書本的親近感和真實感,學生易於產生主體建構知識的願望,為解決問題創設了良好的前提。

生活化在本書的另一個意義表現為它力圖改變過於強調「學科本位」「學科為中心」的弊病。在不同的主題下、不同的范圍內,緊緊圍繞人們的社會生活這個中心,結合個人生活、人類的生活環境、中國人生活的環境、世界不同地區人們生活的環境和人們生活的歷史等方面,勾勒人類生活的全貌(參見結構圖)。在此過程中,始終將人、地和社會有機聯系在一起,建立人類生活與自然環境的關系,闡述因地制宜和各要素相互聯系的觀點。例如第四單元中「美國大平原」和「元陽梯田」的設計。

美國中部大平原

從以上兩圖可以清晰地理解自然環境對人的生產、生活的影響以及人們如何利用適應、改造自然環境的。

3.基於情境的思路

傳統的觀念認為教材是事實性知識,是普遍規律或原理,是可以獨立於現實情境之外獲得的,學習的結果也可以自然地遷移到各種真實情境中。而實際上,情境總是具體的、千變萬化的,抽象概念、規則的學習往往無法靈活適應具體情境的變化,學生常常難以用學校獲得的知識解決現實世界中的真實問題。教學應力求引導學生自主建構知識,而不是只充當知識的復制機器。教材在一定程度上是學生選擇學習和自主處理的素材。創設一定的情境,提供富於情節的、豐富的、現實的案例,除了能夠吸引學生,提高學習興趣外,還能比較准確地把握學生在不同情況下如何活用所學知識或技能處理、解決實際生活問題的能力。

每個單元後的綜合探究是本書集中體現情境教學特點的內容。「在地圖上獲取信息」就是一個突出的例子。課文提供了五個不同的、具體的情境,在每個情境下,要求學生提出解決實際生活問題的方案。實際上,本課是在交待地理學習和社會生活的工具之一 ——學會使用不同種類的地圖:比例尺大小不同、功能不同(有交通圖、旅遊圖、等高線圖和反映不同歷史時期變化)的地圖。如果以定義加說明的形式直接表達出來的話,不僅枯燥乏味,使知識教條化,更重要的是學生在遇到現實問題時仍可能茫然不知所措,不會將書本知識靈活運用到生活中去。而事實上,地圖的閱讀和使用是我們生活中不可或缺的技能的一部分,並且在未來社會中將變得日益重要。在情境式的活動設計中,把傳授和形成知識的兩個過程綜合在一起,不知不覺中達到了教學目的。課文這種處理方法,具有較大的擴展空間。

4.基於問題的思路

一切思維都從問題開始。教學過程不僅僅是把知識裝進學生的腦袋,更重要的是促進學生對問題進行分析和思考,從而把知識變成他們自己的「學識」和「主見」。教學要促進學生思維就應首先培養問題意識,教學內容關注問題、引發問題,激發他們的探索慾望,圍繞問題展開敘述,針對問題進行探討。問題常常產生於具體的情景、非正常現象,本書注意在教學的重點或難點創設問題情境。問題的編排並不是在每部分單元學習的最後,也沒有提供標准化的統一結論,而是自始至終倡導師生之間的互動,共同經歷探究過程,通過交流和討論,尋求解決問題的方案。如第二單元「自然環境」中關於世界氣候類型的活動設計。氣溫和降水是反映氣候特點的最基本要素,是學生描述某一地區氣候需要掌握的兩個最重要的概念,但教材並未直接把概念告訴學生,而是引導他們仔細讀圖。圖2-11隻畫出不同氣候類型及其分布、不同地區的人們對本地氣候的描述。活動要求學生從中發現一些詞語,自己進行歸納得出結論。經過主動觀察、發現、理解、記憶下來的知識,學生可以日後隨時提取並加以應用。

三、教材內容的特點

《我們生活的世界》這些編寫方式的轉變決不意味著對基礎知識和技能的否定、拋棄,相反,基礎知識和技能在本書的處理更加實在、實用。

(一)注重基礎知識

為有效地實現開設綜合課程的目的,提升教學功能和效果,同時又不削弱人文地理和歷史教育的功能,教材精選了對學生終身學習必不可少的基礎知識和技能,特別是對九年義務教育結束後無法再接受學校教育的學生,提供未來學習、生存和發展的基礎和平台。例如:

1.基礎知識部分。

按照學生的年齡特點、可接受程度,循序漸進,有詳有略,提煉相關學科最基本的知識,而不是均衡覆蓋所有相關學科知識的方方面面。

·社區和區域(一些相關的基本概念)包括:社區的功能和類型、區域差異與聯系。

·世界自然與人文的總體特徵(可與分科地理的世界總論相對應)包括:大洲和大洋的分布、自然環境(地形和氣候)及景觀差異、人種、國家和地區。

·中國自然與人文的總體特徵(可與分科地理中的中國總論相對應)包括:疆域、行政區劃、人口與民族;地形、氣候、河流;自然環境差異(南北差異和東西差異)對人們生產與生活的影響。

·不同自然環境下人們的生活(部分地涵蓋了分科地理中的分區地理內容,但更側重於人的生活)包括:居住在不同平原、山區、水域、草原、沙漠與城市等地人們的生產、生活與文化活動。

·社會生活的變遷(開啟歷史之門的鑰匙,是學習具體的歷史知識的基礎,有些內容是對分科歷史的有益補充)包括:表示歷史時間和紀年的詞彙、中外歷史發展的基本線索、獲取了解歷史信息的途徑。

2.基本技能部分。

·閱讀、選擇和使用地圖的能力。

·閱讀和使用地球儀的能力。

·收集、辨別和利用信息的能力。

·掌握和運用社會調查的方法、區域研究的一般方法。

·閱讀和製作年代尺的能力;建立年代和時序的概念。

·掌握歷史研究的基本方法。

基本觀念:

人地關系——自然環境對人類生活的影響、人的活動對環境的反作用——滲透可持續發展思想。

歷史的觀念——事物都是在發展和變化的——歷史無處不在、無時不在——歷史影響著今天的生活。

觀念的形成隱含在教學過程中,不是直白地灌輸給學生,而是經過主動加工、自然發生的,需要學生領悟、思考後逐漸形成。

(二)突出能力培養

1.體現在課題活動的設計上。

改變原來以概念、原理和觀點為主,直白地表達概念、觀點、結論、事實,輔之以少量的活動設計的課文風格,代之以大量引發思考、鼓勵動腦、動口和體驗探究價值的活動設計和案例分析,在活動中注重表達形成概念、觀點、結論和事實的過程。

作為教學內容的有機組成部分,有些原來正文結論部分(規律性或常識性知識)變成讓學生自己去探究的過程。大體說來,課堂活動有三種設計方式。

(1)把原來教材總結歸納的內容以活動的方式呈現出來。學生通過討論、讀圖、練習或競賽等形式,體驗獲得新知識的過程,自己得出歸納性的結論。改變了原來先教給學生結論或定論,再讓學生驗證規律的做法。如以往學習中國地理基本概況時,教材一定要寫出與我國陸上相鄰和隔海相望的國家的名稱,但在我們的第三單元「國土與人民」中要求學生閱讀地圖,自己去發現答案,由於課本沒有寫出具體國家,又減少了學生死記硬背的內容,減輕了學生負擔;第三單元「山川秀美」中季風氣候的影響,也是讓學生根據已學知識,分析思考、集體討論、概括總結季風的好處以及因其不穩定性導致的危害,除了要求學生具備一定的總結歸納、語言表達、與人合作能力外,還要能擴展所學知識,否則無法回答出五個方面的問題,對學生提出了較高要求,類似活動還有很多。

(2)有一定難度的重要知識,學生通過觀察、思考又不易推斷的內容,在經過學生大腦思維後,教材再展示給學生。「山川秀美」中需要學生知道我國地勢高低起伏的大致狀況,如果簡單地教給學生西高東低的概念,即時記憶可能很容易,但並未必理解。在本冊教材中我們安排了讓學生「沿著北緯32°的地形剖面圖,看看我國地勢自西向東是怎樣變化的?」的活動,這里學生應具備基本的地圖知識,會閱讀地形剖面圖,還要經過頭腦、視覺等感官活動,體驗規律性知識的獲得過程,最後教材才給出描述。再比如「一方水土養一方人」中秦嶺-淮河分南北是一個重點內容,南方北方的氣溫、降水以及景觀的差異很大,教材是將結論直白地呈現給學生,還是讓學生主動參與建構,親歷探究過程,其教育教學效果截然不同。我們嘗試讓學生先閱讀1月中國平均氣溫分布圖及中國年降水量線分布圖,分別找出經過秦嶺-淮河的(0℃)等溫線和(800毫米)等降水量線,然後交待秦嶺-淮河是劃分南北的分界線及其指標。雖然教材最後還是表達了結論,但學生經歷了學習過程,閱讀使用地圖等基本技能不斷被強化,學習的興趣和滿足感可以得到大大增強。

(3)開放性討論、辯論或技能訓練,不預設任何唯一的標准答案,而是鼓勵學生獨立思考,大膽想像,只要言之有理,論之有據,就達到了教學效果。「山川秀美」中兩位學生提出了對山區的不同看法,在此基礎上,進而啟發學生提出自己的見解,加深對山區的了解、熱愛和對問題的認識。「傍水而居」的自我測評中設置了「水對水鄉人們的生活有正面影響,也有負面影響,你是怎樣看待這個問題的?」允許學生開闊思路,自由想像、思維。「從地圖上獲取信息」中讓學生幫助設計從北京到杭州的旅遊路線,時間、交通工具、經費未定,提供了非常廣闊的空間。學生只要了解交通圖的作用和用法就能夠完成路線設計,但不限制少數學生新穎、獨到的創意。這種開放式的編排是力圖將課程標準的理念落到實處的探索。

在教學中體現教與學的過程,活動的設計就是教學的有機、必要組成部分,承擔了課文教學內容應起的作用,好的活動甚至可以收到超過文字表達的效果;改變了在課後用「想一想」「做一做」等集中總結、復習知識的方式,把學習活動安排在促進學生思維發展的各個關鍵環節上。

2.體現在「自我測評」功能的轉變上。

「自我測評」不是老師用來檢測學生的工具,而是學生課下自我評價、反思學習成果的手段,因此不作硬性規定,習題設計具有很大的彈性,學生完全可以量力而行,因人、因地而異。它的功能不再是簡單的復習,重復記憶,而是教材內容的延伸、拓展和知識技能的綜合運用。比如第五單元「區域的故事」中選擇了「小漁村變大城市」的深圳、「逝去的繁榮」——樓蘭和美國的死城——「古老而年輕的北京」等地作為案例,其中暗含的一條主線,即區域變化的不同類型:從無到有、從有到無、古老與現代融合等,這個結論教材並未明確告訴學生,而將它放在課後自我測評中,「比較上海、築波、巴黎、深圳和北京等城市,說出這些區域變化的特點」。學生需要梳理出區域變化的類型,再聯系前面內容,比較、分類、整理。如果缺乏必要的知識准備和必備的技能,高效地完成此類測試是不太可能的。類似的例子還有很多,似乎不需要學生牢記所謂的重點,也無需教師批閱,實際上對學生綜合素質的要求大大提高了,但又沒有做劃一的規定,不再用一把尺子衡量學生,可以根據自身實際設立切實可行目標,保證學生有所為,有所得。

3.體現在「單元綜合探究」形式的創新上。

體現研究性、綜合性的調查、探究主題,是本課程的特點之一。將研究性學習作為基本內容的呈現方式,貫穿於教材編寫的全程,作為課文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也是本書的特色。在教材編寫的全程貫穿思維過程的引導,尤其注重引發學生產生問題、促進學生思考和探究的活動設計。有些本身就是教學內容,如「在地圖上獲取信息」「從地球儀上看世界」等;有些內容是在具體情境下的運用,在做中學,應用性強。

總之,《我們生活的世界(上)》突出體現內容的整合、注重基礎知識和技能的訓練、獲取知識的方法的習得和問題解決能力的培養。

(三)增強教材普適性

為保證課程標准理念、教學讀物編寫和具體教學實施之間的落差,課本盡可能適應不同地區、不同類型學生的需要,以利於師生在不同的條件下、在不同基礎上實施教學,大大增強了適用性、普及性和實用性。

課文提供了完成教學任務的基本資源,使各個活動在各地學校都能開展。為減少受教學資源限制等困難,教材指示了最基本的資料來源或參考,如「查閱世界地圖、《新華字典》或其他材料,給世界上領土面積前六位的國家排排隊。」

開放性的問題設計,緊密聯系本地和本人自身實際,使每個人都能有的可說、有的可做。例如「如果你家附近有山區,說說當地人是怎樣利用山區資源的。其中哪些措施值得推廣,哪些地方還值得改進。」「牧區人們的生產和生活與你所在地區的生活有什麼異同?為什麼?」「談談你的家鄉近幾十年來發生的變化,或者找出自己所在地區的一兩個地名,看看其中包含怎樣的歷史。」「你家鄉的地形和氣候是什麼樣的?這種自然條件會給人們生產、生活帶來哪些影響?」這樣的提問為學生的回答提供了很大空間,有助於加強對本地區的了解、關注,產生對家鄉的熱愛之情。

降低難度,提出具體要求。「一方水土養一方人」中設計了兩位不同地區學生的春節問候。從他們各自的描述中,並提出的問題,學生可了解到南北方氣候、景觀及人們生活的差異。盡管學生水平有高有低,但都可以對某一個方面發表感想。

所設計的活動,適合於有關年級和不同地區學生的特點,呈現出不同的層次,有一定梯度,可操作、可把握,不論是調查研究還是課堂討論,都便於指導、富有成效。

此外,教材充分考慮了初一學生好動、好奇、注意力短暫集中的年齡特點,設計了反映他們年齡特徵、興趣特點和認知水平的活動。如「國家和地區」中給出9個國家的國旗,讓學生把國旗和相應的國家名稱聯系起來;我國省級行政區劃單位的拼圖游戲等,寓教於樂,於不知不覺中達到了知識教學、動手練習的目的,學生更易獲得滿足感,激發學習的內驅力。

本書圖文並茂,採用大量照片、圖畫和表格,一目瞭然,減少了文字說明,增強了現場感。可視性強、可讀性強,文字生動,趣味性強,這些也是本冊教材突破點之一。

『貳』 初一下地理復習資料〔人教版〕

第六單元 我們生活的大洲——亞洲
一、 亞洲的地理位置、地形及河流
1.地理位置:
① 亞洲的半球位置:亞洲大部分位於東半球和北半球、但它又同時地跨東西半球和南北半球② 亞洲的緯度位置:亞洲大致位於10S——80N 之間,地跨熱帶、溫帶和寒帶,是世界上跨緯度最廠的大洲。③ 海陸位置:亞洲東臨太平洋、北臨北冰洋、南臨印度洋、西與歐洲相連,分界線是烏拉爾山、烏拉爾河、大高加索山脈、黑海、土耳其海峽、地中海。西南隔蘇伊士運河與非洲為鄰,東隔白令海峽與北美洲相望,東南隔海與大洋洲相望亞是東西距離最長的大洲。
2.大小:亞洲是世界上面積最大的洲。七大洲按面積大小排列為:亞非北南美,南極歐大洋。
3.地理分區:習慣上把亞洲分為6 個地區:東亞、東南亞、南亞、中亞、西亞和北亞。各個地區和國家如下表所示:
地區 國家
東亞 中國、蒙占、朝鮮、韓國、日本等
東南亞 緬甸、泰國、寮國、柬埔寨、越南、馬來西亞、新加坡、汶萊、印尼、東帝汶等
南亞 巴基斯坦、印度、尼泊爾、錫金、不丹、孟加拉國、斯里蘭卡、馬爾地夫等
西亞 土耳其、以色列、約旦、沙烏地阿拉伯、伊拉克、伊朗、阿富汗、科威特等
北亞 俄羅斯的一部分
4.地形:
① 地形特點:以高原和山地為主,平均海拔高;地而起伏很大,既有世界上海拔最高的山峰― 珠穆朗瑪峰(8844米),也有世界上海拔最低的低地—— 死海(一400 米),是世界上地面起伏最大的大洲;地勢中部高,四周低。
② 亞洲的世界之最:最高的山脈:喜馬拉雅山脈;最高的山峰:珠穆朗瑪峰;最高的高原:青藏高原;最大的鹹水湖:裏海;最深和蓄水量最大的淡水湖:貝加爾湖;陸地表面最低點:死海;最大的半島:阿拉伯半島;最大的群島:馬來群島;最大的內陸國:哈薩克;人口最多的國家:中國;最長的運河:京杭運河)
5.河流:亞洲大河受地勢影響,多發源於中部的高原山地,順地勢呈放射狀向四周奔流入海,主要河流如下表奔流人海:
河流 流向 特徵 注入海洋
長江 自西向東 長度、流量亞洲第一,世界第三 太平洋
黃河 自西向東 長度5500千米,中國第二長河 太平洋
湄公河 自西北向東南 在我國境內稱瀾滄江,亞洲流經國家最多的河流 太平洋
鄂畢河、葉尼塞河、勒拿河 自南向北 位於亞洲北部,緯度較高,冬季河流冰期較長 北冰洋
恆河 自西向東 位於亞洲南部,流經印度、孟加拉國 印度洋
印度河 自北向南 位於亞洲南部,流經巴基斯坦 印度洋

二、復雜的氣候
1.氣候特點:
①氣候復雜多樣:亞洲地跨寒帶、溫帶和熱帶,東、北、南三面瀕臨海洋,西南深人到亞歐大陸內部;地形復雜多樣。受緯度位置、海陸分布、地形的影響,亞洲的氣候復雜多樣。除溫帶海洋性氣候以外,世界上的各種氣候在亞洲都有分布。
②季風氣候顯著:亞洲背靠世界上最大的陸地——亞歐大陸,瀕臨世界上最大的大洋——太平洋,海洋和陸地之間的熱力推異十分顯著,形成了世界上最典型的季風氣候區。熱帶季風氣候、亞熱帶季風氣候、溫帶手風氣候都有分布,其中熱帶季風氣候、溫帶季風氣候惟獨亞洲有分布
③大陸性氣候分布(溫帶大陸性氣候幾乎占亞洲的一半):亞洲為世界第一大洲,面積廣大,亞洲內陸距海遠,受海洋影響小。夏季內陸升溫快,冬季降溫也快,因此冬冷夏熱;由於內陸距海遠,海洋水汽難以到達,因此降水少,且集中在夏季。
2.氣候對農業的影響:在亞洲,季風氣候對農業的影響尤為突出。在亞洲東部和南部季風氣候區,降水與夏季風的強弱有著密切的關系。一般說來,夏季風強的年份,從海洋上帶來的水汽多,降水也多;反之,夏季風弱的年份,降水也較少。如果降水過多,就可能造成洪澇災害;反之,降水過少,就可能形成旱災。因此,亞洲東部和南部(季風區)雨熱同期,使農作物得以旺盛生長,但常受不穩定的夏季風影響而發生旱澇災害,嚴重威脅著農業生產。
精講:( l )世界人口最多的大洲:亞洲人口佔61% 。
①世界各大洲或地區按人口數的多少排序為:亞洲、非洲、歐洲、拉丁美洲、北美和大洋洲。按平均人口自然增長率的高低排序為:非洲、拉丁美洲、亞洲、大洋洲、北美、歐洲。
②世界上人口超過l 億的國家共有10 個,其中有6 個位於亞洲:東亞的中國、日本,東南亞的印度尼西亞,南亞的印度、巴基斯坦和孟加拉國。
③眾多的人口對資源、環境的影響:
2.多樣的地域文化:亞洲大小民族共有1000個左右,約佔世界民族總數的一半(不同地區的民族,在建築、服飾、音樂、舞蹈、禮儀等方面表現出不同的文化藝術風格和不同的民風民俗。如:日本的抗震建築、沙烏地阿拉伯的帳篷和長袍。亞洲的黃河——長江中下游地區、印度河流域和美索不達米業平原(兩河流域),因其適的溫帶或熱帶氣候、豐富的水源、肥沃的土地,而分別成為人類文明的發祥地。
3.經濟發展旅異:亞洲除日本是發達國家外,其餘國家為發展中國家。各國經濟發展的差異很大。主要原因是:除日本外,各國過去長期遭受殖民統治,工業基礎一般較薄弱。從20 世紀70年代開始,新加坡、韓國、馬來西亞、泰國等經濟發展較快。

第七章:我們鄰近的國家和地區
問題一、日本的自然環境特徵
1、領土組成:由北海道、本州、四國、九州等4個大島、3900多個小島及其周圍海域組成。
2、主要城市沿海分布,如東京、橫濱、名古屋、大阪、神戶、北九州、長崎等。
3、地形特點:以丘陵、山地為主。平原面積狹少,分布在沿海地區。關東平原為日本最大的平原。
4、多優良港灣:海岸海曲折,多優良港灣,尤其是太平洋沿岸和瀨戶內海為最好,這對日本的漁業、造船業、海上運輸和對外經濟聯系十分有利。神戶和橫濱是兩個最要的對外貿易港。
5、多火山地震:日本地處亞歐板塊與太平洋板塊的交界處,地殼運動比較活躍,屬於環太平洋火山地震帶,所以,日本多火山、地震。每年有感地震達1500多次。被稱為「地震國」和「世界火山博物館」。日本最高的山——富士山就是一座活火山。也是日本第一高山,日本人民奉為「聖岳」。
6、日本南北國土狹長,並與經線斜交,日本大部分處在23ºN——46ºN之間,跨經緯度廣將使日本的地理環境更為復雜多樣,如跨緯度廣,日本的南北溫差就大,跨經度廣,東西地方時間差就大。
問題二、日本的經濟
1、日本發展經濟的不利和有利條件。日本地域狹小,鐵礦、石油、煤炭等礦產資源貧乏,絕大部分依賴進口。國內市場狹小,產品大部分靠出口。但日本也有發展經濟的的優勢:a、島國多港灣,海運便利;b、勞動力素質高;c、管理效率高。
2、「進口——加工——出口」型經濟模式。隨著經濟的高速發展,日本大量進口原料、燃料,然後依靠高技術和充足的勞動力資源,對進口原料進行加工,製成高品質的工業產品,再銷往世界各地,形成了以加工貿易為主的經濟。對外貿易對象主要有美國、中國和歐洲。
3、近年來,日本加速擴大海外投資,建立海外生產和銷售基地。日本投資建廠的主要對像是美國、西歐、東亞和東南亞地區。好處:①利用發展中國家的廉價資源和廉價勞動力,降低生產成本;②加入國際經濟技術的合作和國際市場的競爭;③保護本國的自然資源,減緩資源消耗,保護本國資源;④減少運輸成本的投入。 對其它國家的影響:①日本把污染嚴重的企業移到海外,會使其它國家的環境受到污染,導致環境質量的下降;②日本從本國利益出發,保護本國資源的意識很強,但是大量進口木材或遠洋超量捕撈,將導致世界其他國家和地區的資源嚴重破壞,進而導致全球生態環境失調。
4、工業分布特點及原因:日本工業集中分布在太平洋沿岸和瀨戶內海沿岸的狹長地帶。

5、日本經濟的有利和不利影響:日本經濟對外依賴嚴重,有利的影響是可促進日本科技水平的迅速提高,可促進勞動力素質的提高,從而使日本的工業產品在國際市場上更具有競爭力;不利的影響是世界經濟危機的發生,必然使日本的經濟受到沉重的打擊。

問題三:東南亞的位置,河流與城市
1、十字路口的位置:東南亞包括中南半島和馬來群島兩部分。中南半島的南部又稱馬來半島。東南亞地處亞洲與大洋洲、太平洋與印度洋之間的「十字路口」。尤其是馬來半島與蘇門答臘島之間的馬六甲海峽,是溝通太平洋與印度洋的天然水道,是從歐洲、非洲向東航行到東南亞、東亞各港最短航線的必經之地,是連接太平洋與印度洋的海上通道,日本把它稱為「海上生命線」。
2、東南亞的國家:東南亞共有11個國家。其中與中國陸地接壤的是:緬甸、寮國、越南;惟一的內陸國是寮國;印度尼西亞是世界上最大的群島國家,被稱作「千島之國」。
3、河流與城市的關系:中南半島的大城市主要分布在河流沿岸及河口三角洲。
4、熱帶氣候與農業生產

問題四:印度自然環境特徵
1、世界第二人口大國:印度是世界文明古國,人口居世界第二位。眾多的人口對資源、環境和經濟發展帶來很大壓力。因此,印度政府推選計劃生育政策。
2、位置:①大部分位於10ºN——30ºN之間,主要位於熱帶。②海陸位置:亞歐大陸南部,印度洋以北,東瀕孟加拉灣,西濱阿拉伯海。
3、地形:分為三部分,北部是喜馬拉雅山脈,中部是恆河平原,南部是德干高原。
4、主要河流:恆河發源於喜馬拉雅山脈,由西北向東南注入孟加拉灣。
5、自給有餘的糧食生產:印度自推行「綠色革命」以來,糧食不僅能夠自給,而且還有一定的余糧可供出口。主要家產品為水稻和小麥,水稻主要分布在恆河平原及沿海平原地區,小麥主要分布在恆河上游及德干高原西北部。
6、氣候:以熱帶季風氣候為主,全年高溫,一年分為明顯的旱季和雨季。每年6—9月,盛行西南季風,降水多,為雨季。每年10月——次年5月,盛行東北季風,乾旱少雨,為旱季。印度水旱災害頻繁,主要是由西南季風的不穩定造成的(一盤西南季風風力弱,來得晚、退得早,就形成旱災;反之,則形成水災)。
問題五:俄羅斯的位置、地形、氣候、河流
1、位置:俄羅斯緯度較高,絕大部分位於北溫帶。跨亞歐兩洲,也跨東西半球。西臨波羅的海,北臨北冰洋,東臨太平洋,西南臨黑海,東北隔白令海峽與北美洲相望。主要鄰國西有芬蘭、白俄羅斯、烏克蘭、南有哈薩克、中國、蒙古、朝鮮。國土遼闊,是世界上面積最大的國家。
2、地跨亞歐兩洲的歐洲國家:歐洲部分雖然面積只佔1/4,但人口佔3/4,工業、農業、首都、主要城市都位於歐洲,歷史上一直是全國政治、經濟、文化中心。因此,歷來被公認人歐洲國家。
3、地形:比較平坦,以平原和高原為主。大河和山脈成為地形區的重要分界線。
4、河流與湖泊:俄羅斯有四大河流,「母親河」伏爾加河位於東歐平原,自北向南注入裏海,是歐洲最長的河,也是著名的內流河。它流量豐富,水流平緩,航運價值很高。鄂畢河、葉尼塞河、勒拿河自南向北注入北冰洋。主要湖泊有:裏海(世界上最大的湖泊,也是最大的內陸(鹹水)湖)、貝加爾湖(世界上最深的湖泊)。
5、氣候:以溫帶大陸性氣候為主,由於緯度高,冬季漫長漫長而寒冷,夏季短促而溫暖。
問題六:俄羅斯的資源、工業和交通運輸業
1、資源:俄羅斯自然資源種類豐齊全,儲量豐富,是世界上少數幾個資源能夠自給的大國之一。主要礦產地有:庫爾斯克鐵礦、第二巴庫油田、秋明油田、庫茲巴斯煤礦。
2、工業:重工業發達,消費品製造業發展緩慢,工業主要分布在歐洲部分。四大工業區:①以莫斯科為中心的工業區;②以聖彼得堡為中心的工業區;③烏拉爾工業區;④新西伯利亞工業區。
3、交通運輸:俄羅斯交通運輸部門齊全,鐵路、公路、航空、內河、管道運輸均很發達,以鐵路運輸為主。歐洲部分鐵路網密集,以莫斯科為中心呈放射狀。亞洲部分鐵路網比較稀疏,主要有西伯利亞大鐵路(亞歐大陸橋)。
4、主要城市:莫斯科(首都,最大城市),聖彼得堡(第二大城市)、摩爾曼斯克(終年不凍港)、符拉迪活斯托克(海參崴)、伏爾加格勒(伏爾加河河港)。
第八章 東半球的其它國家和地區
一、中東地區成為長期熱點問題的原因
1、重要的地理位置:兩洋三洲五海之地。中東地處亞、非、歐三洲交界地帶,周圍被裡海(世界最大的鹹水湖)、黑海、地中海、紅海、阿拉伯海,溝通大西洋和印度洋,蘇伊士運河溝通了地中海和紅海,土耳其海峽溝通了地中海與黑海,因此戰略位置十分重要。
2、豐富的石油資源:中東是目前世界上石油儲量最大、生產和輸出石油最多的地區。這也是一些大國爭奪的原因。
①中東的石油主要分布在波斯灣及其沿岸地區,主要產油國有阿拉伯聯合大公國、沙烏地阿拉伯、伊拉克、科威特、伊朗、埃及等國家;
②中東的石油,大部分由波斯灣沿岸港口用油輪運往西歐、美國、日本等發達國家,對世界經濟的發展具有重要影響。
③石油輸出路線:a: 運向日本
波斯灣→霍爾木茲海峽→印度洋→馬六甲海峽→太平洋→日本
B:運向西歐、美國
波斯灣→霍爾木茲海峽→阿拉伯海→曼德漢峽→紅海→蘇伊士運河→地中海→直布羅陀海峽→大西洋→西歐、美國
C:運向西歐、美國
波斯灣→霍爾木茲海峽→阿拉伯海→印度洋→繞過非洲南端的好望角→大西洋→西歐、美國
3、匱泛的水資源:是戰爭的導火線,是本區發展農業的制約因素。中東地處北回歸線穿過的大陸西岸和內部,終年炎熱乾燥,以熱帶沙漠氣候為主,僅在地中海沿岸分布著狹小的地中海氣候。匱泛的水資源對中東各國的生產以至人們的生活帶來很大的影響。
4、文化差異:中東不安定的重要原因。
中東的人種主要是白色人種,但多數民族在這里匯集,各民族都有自己的宗教信仰和風俗習慣,中東大多數居民信仰伊斯蘭教,少數居民信仰基督教、猶太教和其它宗教。
中東多數國家和地區的居民,主要是阿拉伯人,信仰伊斯蘭教。這些國家被叫做「阿拉伯國家」。猶太人集中分布在以色列,主要信仰猶太教。波斯人主要分布在伊朗,主人信仰伊斯蘭教。沙烏地阿拉伯的麥加,是伊斯蘭教的聖城。伊斯蘭教、基督教和猶太教都把耶路撒冷看作聖城。
二、歐洲西部的國家、工業和旅遊業
1、發達國家集中的地區:歐洲西部占歐洲的一半左右,這里人口稠密,國家眾多,絕大部分是發達國家。為了進一步加強聯系,本區的區域性國際組織,即歐洲聯盟(簡稱歐盟)形成了。它有25個成員國,都有是經濟發達國家。歐盟在世界經濟領域和國際政治舞台上發揮著重要的作用。
2、工業發達,以加工製造業為主。歐洲西部從事製造業的人口比例很高。工業中心多,面布密集,呈「十」字形分布。自英國向東到波蘭境內,自斯堪的納維亞半島到義大利,形成了世界上著名的工來密集地帶。
3、繁榮的旅遊業:歐洲西部的自然和人文旅遊資源異常豐富。南歐陽光燦爛的地中海海邊風景區和沙灘浴場,北歐曲折、幽深的峽灣,引人入勝;中部高聳的阿爾卑斯山,是登山和滑雪運動的好場所;獨特的風土人情,古老的城堡,庄嚴的教堂、為數眾多的博物館,使歐洲西部成為世界旅遊業發達的地區。法國、西班牙和義大利成為歐洲著名的三大旅遊國。
三、歐洲西部的地形、氣候與農業
1、地形:地勢低平,以平原為主。平原分布在中部,以萊茵河為界,以西為西歐平原,以東為波德平原。山地主要分布在南部和北部半島上。北部有斯堪的納維亞山脈,南部有阿爾卑斯山脈。阿爾卑斯山脈呈東西走向,有利於大西洋暖濕流深入內陸。
2、氣候:以溫帶大陸性氣候為主,冬季溫和,夏季涼爽,年降水量較多,季節分配比較均勻。
3、三者之間的關系:
地處中緯度大陸西岸的地理位置→溫帶海洋性氣候;以平原為主的地形→多汁牧草、草場廣布→畜牧業發達
四、撒哈拉以南的非洲
1、本區位於大西洋和印度洋之間的低緯度地區,地形以高原為主,海拔大多在1000米以上地勢東部和南部高,中部和西部低。
2、本區氣候以熱帶氣候為主,因此是很多熱帶經濟作物的故鄉,如咖啡、可可;此外,本區很多礦產資源在世界中佔有有重要地位,如金剛石、銅。
3、單一商品為主的經濟:①概念:過分依賴某一種或幾種產品生產的經濟;②弊端:初級產品價格低廉,工業製成品價格昂貴,制約了本國經辦濟的發展;③形成原因:長期受到殖民主義者的統治和控制;④出路:發展多樣化農業,振興民族工業。
4、本區是世界上人口自然增長率最高的地區。人口增長過快,超過糧食及經濟增長速度,己構成了日益嚴重的人口問題和糧食問題。由於殖民主義的長期統治和控制,本區科學技術落後,農牧業生產水平很低,糧食始終不能自給。而人口增長過快,需要更多的糧食和肉類,於是人們砍伐森林,開墾草原,以擴大耕地面積,或過度放牧,導致土壤肥力下降、草原退化,加劇了土地荒漠化,使生態環境逐步惡化。解決措施:控制人口數量;提高農牧業生產水平;保護自然環境。
五、澳大利亞
1、地形:從地形圖上可以看出,澳大利亞的東部、中部和西部地形不同。東部有自北向南縱貫的大分水嶺。全國最大的河流墨累河,從大分水嶺西則發源,向西南注入印度洋。東北部沿海有世界著名的大堡礁。西部廣闊的低矮高原,佔全國面積的一半左右。中部是大面積的平原,地勢最低處有艾爾湖。平原上河流很少,但地下水豐富,在平原中部地勢低的地區鑿井,地下水可以自動流出地面,成為自流井,因此人們也把那裡叫做「大自流盆地」。
2、地形與農牧業:西部海拔不足1000米的廣闊的低高原,中部是大面積的平原,地下水豐富,牧草優良,沒有大型肉食動物,適合露天圍欄放牧。
3、氣候與農牧業:澳大利亞的中、西部和北部地區為廣大的熱帶沙漠氣候和熱草原氣候區,較為乾燥,適宜牲畜過冬和繁殖。東南部夏季高溫多雨,冬季溫和濕潤;西南部地區冬季溫和濕潤,夏季高溫乾燥,這樣的氣候特點既適宜畜牧業也同樣適宜耕作業,因此這些地區發展了混合農業。
4、騎在羊背上的國家:澳大利亞是世界上綿羊數和出口羊毛最多的國家。
5、澳大利亞養羊地區差異大的自然原因:澳大利亞70%以上的羊只集中在東南部沿海的混合經營地帶,其它廣大地區放養的羊只相對較少。因為東南部和西南部地區地形較為平坦,西南部地區氣候適宜,降水相通對於其它地區較為豐富,東南部地區雖然處於大分水嶺的雨影區,但引水灌溉可以滿足其小麥種植和畜牧業的利用,因此這個地區發展混合農業比較有利。
6、世界活化石博物館:澳大利亞位於太平洋和印度洋之間,四面環海,面積768萬平方千米,是世界唯一獨佔一個大陸的國家。幾千萬年以前,澳大利亞大陸同其它大陸分離,孤居一方,獨立發展。長期以來,自然條件比較單一,動物演化緩慢,又沒有大型食肉動物的侵擾,許多珍奇的原始動物生生不息,一直繁衍至今。特有的動物有:袋鼠、鴯鶓、樹袋熊、鴨嘴獸等。
7、坐在礦車上的國家:澳大利亞礦產資料十分豐富,許多礦產儲量居世界前列:如西部的鐵礦;東部沿海的煤礦和東北部的鋁土礦。澳大利亞礦產品的開采和出口也是世界上佔有重要地位。

『叄』 七年級下冊地理復習提綱

第六章、我們生活的大洲——亞洲
1.地理位置:
半球位置:大部分位於北半球、 東半球;
緯度位置:地跨寒、溫、熱 三帶;大部分位於北溫帶
海陸位置: 東臨太平洋、北臨北冰洋,南臨印度洋,西與歐 洲相連,西南與 非 洲為鄰,東與 北美洲相望。
亞洲與其它洲的分界線
亞、歐洲界線:烏拉爾山脈-烏拉爾河流-裏海-大高加索山脈-黑海-土耳其海峽。
亞、非洲界線:蘇伊士運河。
亞、北美洲界線: 白令 海峽
2.地形特徵:
①地形:以高原、山地為主,平均海拔高。
②地勢:中部高,四周低。高低懸殊。
3.氣候特徵:
①氣候類型復雜多樣②氣候的大陸性特徵顯著③季風 氣候典型。
掌握:主要氣候類型、分布及氣候特徵(圖見課本P7 1-7)。
季風氣候典型原因:海陸熱力差異顯著
季風對氣候的影響(圖見課本P8 1-8,1-9)
發源地 性質 風向 影響下的氣候特點
冬季風 蒙古、西伯利亞 寒冷乾燥 西北、東北 寒冷乾燥
夏季風 印度洋、太平洋 溫暖濕潤 西南、東南 高溫多雨
4.河流特徵:
河流流向特徵:大河多發源於中部的高原、山地,順地勢呈放射狀流向四周海洋。
主要河流:湄公河在我國境內稱瀾滄江,是亞洲流經國家最多的河流。長江是亞洲最長河流。
5.亞洲的世界之最:
(1)除南極洲外,平均海拔最高的大洲。有「世界屋脊」―青藏高原;「地球之巔」―珠穆朗瑪峰;世界陸地表面最低處—死海湖面。
(2)世界上最深的湖泊――貝加爾湖 世界上最大的湖泊――裏海
(3)亞洲是世界上人口最多的大洲。

第七章 我們臨近的國家和地區
第一節 日本(首都:東京,重要港口:橫濱、神戶,國花:櫻花)
一、多火山、地震的島國
1位置、范圍
(1)領土組成:由北海道、本州、四國、九州四個大島,數千個小島及其周圍海域組成。最大的島嶼:本州。(掌握圖上位置)
(2)位置:
緯度位置:北半球,東半球,北溫帶。
海陸位置:日本是太平洋西北部的島國,東臨太平洋,西臨日本海。與亞歐大陸隔海相望。
(3)多火山地震的原因:位於環太平洋火山地震帶,太平洋板塊和亞歐板塊交界處,地殼活躍,多火山和地震。
(4)海岸線特點及對經濟發展的影響:海岸線曲折,多優良港灣,對日本的漁業、造船業、海上運輸和對外經濟聯系十分有利。
2、自然環境:
(1)地形:以山地、丘陵為主,平原狹小,且多分布在沿海。(最大的平原是關東平原。最高山峰富士山,是日本的象徵,也是一座著名的活火山。)
(2)氣候:亞熱帶季風氣候,溫帶季風氣候(海洋性季風氣候)
(3)河流特徵:河流短小湍急。
二、發達的加工貿易經濟
1、資源特點:兩多一少,水能資源和森林資源豐富,礦產資源貧乏,是一個資源小國。
2、工業發展模式:「進口-加工-出口」型經濟,形成了以加工貿易為主的經濟。(說明日本資源貧乏,國內市場狹小,經濟對外依賴性強。)
3、日本發展經濟的有利和不利條件:有利條件——海岸線曲折,多優良港灣,航海業發達;充足的勞動力資源;先進的科學技術。不利條件:資源貧乏,國內市場狹小。
4、工業分布:日本的工業主要分布在太平洋沿岸和瀨戶內海沿岸。
原因:沿海港口條件優越,便於巨型船舶可以停靠;便於進口原料,燃料,出口工業產品;沿海城市和人口集中,是國內最大的消費地。P23
5、主要工業區及其分布:九州島——京濱工業區(東京、橫濱)、名古屋工業區(名古屋)、阪神工業區(大阪、神戶);瀨戶內海沿岸——瀨戶內工業區;
九州島——北九州工業區(北九州)P23
6、對外投資對象:日本投資建廠的主要對象有美國、西歐、東亞和東南亞地區
三、東西方兼容的文化
1、文化特點:東西方兼容,傳統與現代結合。
2、民族和傳統服裝:大和民族占絕對優勢,傳統服裝:和服。

第二節東南亞
一、十字路口的位置
位置和范圍:
(1)范圍:,中南半島和馬來群島(中南半島就是因在中國南部而得名。)
(2)位置:
緯度位置:熱帶;
海陸位置:地理位置極其重要性;東南亞地處亞洲與大洋洲、太平洋與印度洋之間的「十字路口」。(位於馬來半島和蘇門答臘島之間的馬六甲海峽,是從歐洲、非洲向東航行到東南亞、東亞各港口最短航線的必經之地,是連接太平洋與印度洋的重要海上通道。被日本人稱為「海上生命線」。原因:日本從波斯灣進口石油,向西歐等國出口工業產品,都要途經該海峽,因而日本把它稱為「海上生命線」。
(3)國家:內陸國:寮國。臨海國:越南、柬埔寨、泰國、緬甸。島國:馬來西亞、新加坡、菲律賓、印度尼西亞、汶萊、東帝汶。
二、熱帶氣候與農業生產
1、地形:中南半島:山河相間,縱列分布。
馬來群島:地形崎嶇,河流短促,多火山。
2、氣候:
氣候類型 熱帶季風氣候 熱帶雨林氣候。
分布 中南半島和菲律賓半島北部 馬來群島大部和馬來半島南部
特點 全年高溫,分旱雨兩季 全年高溫多雨
對農業的影響 雨季種,旱季收 隨時種隨時收
3、主要糧食作物:水稻,主要經濟作物:是世界上橡膠、油棕、椰子和蕉麻的最大產地P29
三、山河相間與城市分布
1、中南半島上山河分布特點:山脈,大河多由北向南延伸,具有山河相間,縱列分布的特點。各大河上游流經山區,水能資源豐富,下游多形成沖積平原。這些平原及河口三角洲土壤肥沃,地勢低平,易於灌溉,交通便利,成為東南亞人口稠密,農業發達的地區。
2、主要河流:伊洛瓦底江、薩爾溫江(怒江)注入印度洋,湄南河、湄公河(瀾滄江)紅河(元江)注入南海(太平洋)
3、主要城市及其分布特點:河內(越南首都)金邊(柬埔寨首都)、萬象(寮國首都)、曼谷(泰國首都)、仰光(緬甸的大城市,原首都)。中南半島的大城市主要分布在河流沿岸和河口三角洲。P31
4、人種:東南亞居民絕大多數是黃種人。
5、東南亞是世界上華人和華僑分布最集中的地區。新加坡比重最大。
6、東南亞的旅遊資源非常豐富,新馬泰是重要的旅遊路線。主要的旅遊資源是:緬甸仰光的大金塔,印度尼西亞的波羅浮屠,柬埔寨的吳哥窟,泰國曼谷的水上市場,越南的下龍灣,花園城市新加坡等(圖P33)。
備註:讀圖掌握東南亞主要島嶼、半島,瀕臨海域、鄰國和中南半島上的主要國家、河流和城市;馬六甲海峽位置。

第三節 印度(首都:新德里)
一、世界第二人口大國
1、位置
(1)緯度位置:熱帶,亞熱帶
(2)海陸位置:西臨孟加拉灣,東臨阿拉伯海,南臨印度洋。位於我國的西南面,屬於南亞,也是南亞面積最大的國家。
2、自然環境:
(1)、地形:北部:山地---喜馬拉雅山脈南側,中間:平原---恆河平原,南部:高原--德干高原。(對農業影響:地形較為平坦,土壤肥沃,是亞洲耕地面積最廣的國家。)
(2)、氣候:熱帶季風氣候(全年高溫,分旱、雨兩季)。旱季(10月至次年5月)東北季風,雨季(6月至9月)西南季風→水旱災害頻繁。
(3)、河流:恆河---從孟加拉國的恆河三角洲注入孟加拉灣,被印度人稱為「聖河」和「印度的母親」。
3、人文環境
(1)人種:主要為白色和黑色人種
(2)人口:世界第二人口大國,人口增長速度快。(眾多的人口對印度資源、環境和經濟發展產生了很大的壓力)
(3)官方語言:英語
二、水旱災害頻繁
1、印度大部分地區地處熱帶和亞熱帶,以熱帶季風氣候(全年高溫,分為旱、雨兩季,雨季為6月至9月,旱季為10月到次年5月)為主,由於受西南季風的影響,年降水量極不穩定,水旱災害頻繁。乞拉朋齊是世界上降水最多的地方。
2、主要糧食作物:水稻和小麥。主要經濟作物:黃麻、棉花和茶葉等。
水稻、小麥的分布與自然條件的關系:水稻主要分布在東北部平原和半島兩側沿海平原,降水豐沛的地區;小麥主要分布在德干高原西北部和恆河上游,降水較少的高原山區。
3、綠色革命:60年代後,實行了綠色革命,糧食不僅能夠自給,還有一定的余糧可供出口
三、發展中的工業
1、主要礦產資源:煤、鐵、錳
2、工業分布與原料產地之間的關系:工業中心的分布接近原料產地,可以節省運費,降低成本。
3、主要城市及特點:新德里--首都;加爾各答---印度最大的麻紡織中心,最大的城市--孟買(印度最大的棉紡織工業中心,最大的港口)。

第四節俄羅斯(首都:莫斯科)
一、國土遼闊
1、位置范圍
(1)范圍:由東歐平原和北亞地區組成,地跨亞、歐兩洲的國家,是一個傳統上的歐洲國家
(2)位置:緯度位置;東、西兩半球;處北溫帶和北寒帶。
海陸位置:位於亞歐大陸北部,東臨太平洋,西臨波羅的海(大西洋),北臨北冰洋,西南臨黑海和裏海。
2、自然環境——地形、氣候、河流和湖泊
(1)地形:以平原,高原為主。
(主要地形區分布:東歐平原/烏拉爾山/西西伯利亞平原/葉尼塞河/中西伯利亞高原/勒拿河/東西伯利亞山地。)P42
(2)地勢特點:南高北低,東高西低。
(3)氣候:以溫帶大陸性氣候為主。氣候特點為:冬季長而寒冷,夏季短而溫暖,降水較少,夏季較多。奧伊米亞康為北半球的寒極。受緯度位置、海陸位置和地形的影響,俄羅斯東西部氣候差異大,氣溫是南高北低,西高東低;降水是南多北少,西多東少。
(4)河湖:鄂畢河、葉尼塞河、勒拿河皆由南向北注入北冰洋;伏爾加河自北向南注入裏海,被俄羅斯人譽為「母親河」(歐洲最長的河流)。
中西伯利亞高原南部的貝加爾湖是世界上蓄水量最大、最深的湖泊。
二、自然資源豐富,重工業發達
1俄羅斯自然資源特點:種類齊全,儲量豐富但分布不平衡,東多西少。
2、主要礦產資源分布地區:鐵礦——庫爾斯克;石油——第二巴庫油田、秋明油田。
煤礦:庫茲巴斯煤礦。
3、主要工業區及特點:聖彼得堡工業區(俄羅斯食品和紡織工業最發達的地區)
莫斯科工業區(工業最發達的地區)烏拉爾工業區、新西伯利亞工業區;
4、工業區的分布特點:西多東少,工業主要分布在歐洲部。
5、工業特點:重工業發達,輕工業落後。
三、發達的交通:
1、交通特點:交通部門齊全,均很發達,但不平衡。歐洲部分非常密集,以莫斯科為中心呈放射狀,亞洲部分比較稀疏,但有一條亞歐大陸橋(西伯利亞大鐵路:符拉迪沃斯托克—莫斯科)
2、主要運輸方式:鐵路和管道運輸。(1)客運主要方式:鐵路和公路;(2)貨運主要方式:鐵路和管道。
3、俄羅斯管道數量多,與石油、天然氣儲量、產量豐富有關。
4、俄羅斯南部多山,但西伯利亞大鐵路卻沿南部山區修建的原因:
(1)南部有豐富的礦產資源;南部氣溫更高,氣候更宜人;
(2)北部有凍土層,建設難度大,安全系數低;
(3)距離周邊臨國較近,更便於發展經濟。
5、五海通航:伏爾加河是歐洲第一長河,全長3600米,是俄羅斯航運價值最高的河流,通過運河與波羅的海,白海、黑海、亞速海,裏海相通,稱為「五海通航」。P46
6、主要城市及其特點:莫斯科(俄羅斯首都)最大的城市,全國的政治、經濟、文化、交通中心;聖彼得堡是第二大城市和重要港口;北冰洋沿岸的港口摩爾曼斯克為終年不凍港。
7、俄羅斯文化:俄羅斯人對交響樂和芭蕾舞等藝術有這特殊的愛好。
(備註:在圖上填注俄羅斯主要瀕臨水域、臨國,地形區、山脈和河流;主要礦產資源分布地區,主要工業區和主要城市;主要鐵路和伏爾加河溝通的「五海」。)

第八章 東半球其他的國家和地區
第一節 中東
一、范圍:中東比西亞多了一個埃及,少了一個阿富汗
一、 世界熱點地區
熱點一:地理位置;一灣:波斯灣;兩洋:大西洋,印度洋;三洲:亞、非、歐三洲交界地帶 ;五海:裏海(世界最大的鹹水湖)、黑海、地中海、紅海、阿拉伯海;蘇伊士運河溝通了地中海和紅海,土耳其海峽溝通了地中海與黑海,因此戰略位置十分重要。
熱點二:豐富的石油;1.地位:中東是目前世界上石油儲量最大、生產和輸出石油最多的地區。2.分布及主要產油國:分布在波斯灣及其沿岸地區,主要產油國有阿拉伯聯合大公國、沙烏地阿拉伯、伊拉克、科威特、伊朗、埃及等國家;3.石油輸出路線:P53運量最大好望角線。
熱點三:匱乏的水資源:氣候;熱帶沙漠氣候為主,河流稀少,主要的河流有幼發拉底河和底格里斯河,約旦河。
熱點四:宗教紛爭;人種:以白種人為主,主要是阿拉伯人,大多數居民信仰伊斯蘭教,少數居民信仰基督教、猶太教和其它宗教。耶路撒冷被伊斯蘭教、基督教和猶太教看作聖城。

第二節 歐洲西部
一、自然環境
1、地形:以平原為主,地勢低平。北部山地:斯堪的納維亞山脈,中部平原,南部山地:阿爾卑斯山脈。
2、氣候:以溫帶海洋性氣候為主,冬季溫和,夏季涼爽,年降水量較多,季節分配比較均勻。
3、地形,氣候,農業三者之間的關系:P61
二、人文環境
1、發達國家集中的地區:歐洲西部占歐洲的一半左右,這里人口稠密,國家眾多,絕大部分是發達國家。為了進一步加強聯系,本區的區域性國際組織,即歐洲聯盟(簡稱歐盟)。
2、工業發達,以加工製造業為主。歐洲西部從事製造業的人口比例很高P60。工業中心多,分布密集,呈"十"字形分布。P61
3、繁榮的旅遊業: P65 名校P38 3 (掌握圖)

第三節 撒哈拉以南的非洲
一、范圍與位置:
1、范圍:撒哈拉沙漠以南;
2、位置;緯度位置,南、北回歸線之間,赤道穿過,熱帶。
海陸位置:東臨印度洋,西臨大西洋。(一灣:幾內亞灣;一半島:索馬里半島;一島:馬達加斯加島)
二、自然環境
1、地形:以高原為主。地勢:東南高、西北低
2、氣候;熱帶雨林氣候(全年高溫多雨),熱帶草原氣候(全年高溫,分干濕兩季)。氣候類型分布特點:(1)以赤道為中心,大致呈南北對稱分布;(2)以熱帶氣候為主,熱帶草原氣候面積最廣。
3、河流:尼羅河(世界最長);4、資源;礦產資源豐富,如金剛石、銅。
三、人文環境
1、人種:黑種人的故鄉;
2、經濟;特點;單一商品為主的經濟:①出口:礦產,木材,畜產品或熱帶經濟作物等初級產品;進口:機械,汽車等工業製成品;②弊端:初級產品價格低廉,工業製成品價格昂貴,制約了本國經辦濟的發展;③形成原因:長期受到殖民主義者的統治和控制;④出路:發展民族工業和多樣化農業。
3、人口、糧食、環境:本區是世界上人口自然增長率最高的地區。人口增長過快,需要更多的糧食和肉類,於是人們砍伐森林,開墾草原,以擴大耕地面積,或過度放牧,導致土壤肥力下降、草原退化,加劇了土地荒漠化,使生態環境逐步惡化。名校學案P42
解決措施:控制人口數量;提高農牧業生產水平;保護自然環境。P72活動3

第四節 澳大利亞(首都:堪培拉)
位置; 緯度位置:赤道以南,南回歸線穿過→熱帶,南溫帶;南半球,東半球。 海陸位置:東臨太平洋,西臨印度洋,北與亞洲隔海相望。
一、自然環境:
1、地形:東部:山地——大分水嶺;中部:平原——大自流盆地;西部:高原
2、氣候P76
3、河流:墨累河(最大的河流)――發源於大分水嶺;自東北向西南流,注入印度洋。
二、三個美譽:
1、世界活化石博物館:幾千萬年以前,澳大利亞大陸同其它大陸分離,長期以來,自然條件比較單一,動物演化緩慢,又沒有大型食肉動物的侵擾,許多珍奇的原始動物生生不息,一直繁衍至今。
特有的動物有:袋鼠、鴯鶓、樹袋熊、鴨嘴獸等。
2、騎在羊背上的國家:澳大利亞是世界上綿羊數和出口羊毛最多的國家。
(1)、地形與農牧業:西部海拔不足1000米的廣闊的低高原,中部是大面積的平原,地下水豐富,牧草優良,沒有大型肉食動物,適合露天圍欄放牧。
(2)、氣候與農牧業:澳大利亞的中、西部和北部地區為廣大的熱帶沙漠氣候和熱草原氣候區,較為乾燥,適宜牲畜過冬和繁殖。東南部夏季高溫多雨,冬季溫和濕潤;西南部地區冬季溫和濕潤,夏季高溫乾燥,這樣的氣候特點既適宜畜牧業也同樣適宜耕作業,因此這些地區發展了混合農業。P76活動1、(2)、2、(3)
3、、坐在礦車上的國家:澳大利亞礦產資料十分豐富,許多礦產儲量居世界前列(鐵礦),采礦業發達。
城市,人口分布;集中在東南沿海。
原因:東南部氣候溫暖濕潤,適宜人類居住;東南部多良港,對外交通便利;東南部經濟發達;東南部是移民最早登陸的地方,開發較早。
首都:堪培拉 工業中心,最大港口:悉尼 第二大城市:墨爾本。

第九章 西半球的國家
第一節 美國(首都:華盛頓,面積世界第四)
一、范圍與位置
1、美國本土+阿拉斯加+夏威夷群島
2、位置:緯度位置:美國本土——北溫帶和亞熱帶,阿拉斯加州
——寒帶和亞寒帶,夏威夷州——熱帶。(北回歸線穿過夏威夷州,北極圈穿過阿拉斯加州,世界唯一跨熱、溫、寒三帶的國家),位於北半球和西半球;
海陸位置:美國本土三面臨海,東臨大西洋,西臨太平洋,東南臨墨西哥灣,美國北與加拿大相鄰,西南與墨西哥相鄰,阿拉斯加臨北冰洋和太平洋,夏威夷臨太平洋。
二、自然環境
1、地形:分南北三大縱列帶:東部:山地——阿巴拉契亞山脈,中部:平原——中央平原,西部:山地——落基山脈,科迪勒拉山系。平原占總面積一半以上。
2、氣候:以溫帶大陸性氣候為主;降水由東向西遞減。(受墨西哥灣,大西洋的影響)P84
3、河湖:最大河流:密西西比河(世界長度第四) 世界最大淡水湖群:五大湖(蘇必利爾湖世界最大淡水湖,密西根湖美屬湖泊)
三、人文環境
1、人口:超過3億;人種:白種人,黑種人,黃種人(華人和華僑最多的城市是舊金山、洛杉璣和紐約);民族:美利堅民族
2、經濟:
農業:
(1)農業:美國農業具有兩大特點:機械化和專業化。
(2)美國發展農業的有利條件:①地理位置:美國幅員遼闊,本土大部分處在溫帶和亞熱帶,夏威夷州位於熱帶,熱量充足,有利於發展農業生產。美國本土三面臨海,受海洋影響,氣候溫暖濕潤,對農業生產十分有利。
②地形:美國地形以平原為主,平原面積佔全國總面積的1/2以上,耕地廣大,約佔世界耕地面積的10%,土壤肥沃,對農業發展有利。
③氣候:水分條件較好。
④美國河湖眾多,密西西比河是世界第四長河,它縱貫美國中部,水量大,流域面積廣,五大湖是世界最大的淡水湖群。密西西比河和五大湖為農業灌溉提供了良好的條件。
美國在其優越的自然條件的基礎上,大力發展農業,成為世界上的農業大國,許多家產品的生產量和出口量居世界前列。(p83)
(3)美國農業帶分布與地形,氣候的關系p85
工業
世界上最發達的工業大國。高新技術產業發達。
汽車城——底特律 矽谷——舊金山
3、資源消耗大國:美國是世界最大的資源消耗國和廢物排放國,應對世界資源的環境的可持續發展負主要責任。

第二節 巴西(首都:巴西利亞)
一、位置
1、緯度位置:大部分位於赤道和南回歸線之間,屬於熱帶;
2、海陸位置:拉丁美洲東部,東臨大西洋,鄰國眾多,國土遼闊。
二、自然環境
1、地形;北部:平原——亞馬孫平原(世界最大平原);南部:高原——巴西高原(世界最大高原)
2、氣候:熱帶雨林氣候(亞馬孫平原),熱帶草原氣候(巴西高原)
3、河流:亞馬孫河(世界水量最大、流域面積最廣的河流,長度第二)
4、資源:木材,水電豐富,缺乏能源礦產(煤,石油)。
三、人文環境
1、人種:白種人,黑種人,黃種人,混血種人——民族大融合。
2、經濟:工業:分布在東南沿海和接近礦產產地。(分析原因:自然條件,人文條件)。
農業:分布在東部沿海(分析原因:自然條件,人文條件)。以熱帶經濟作物為主為主,咖啡,甘蔗,柑橘產量世界第一。P94 3
3、城市化問題:城市分布在東部沿海,東南部尤為密集。(分析原因:自然,人文條件)。首都:巴西利亞,最大城市,工業中心:聖保羅。(掌握圖上位置)
四、熱帶雨林:
1、環境效益: (提供木材,調節全球氣候,提供新鮮空氣,涵養水源,保護淡水資源,保護土壤,防止水土流失,提供良好的生境,維護生物多樣性。)
2、減少原因:外國公司砍伐,墾荒。
3、雨林減少產生的危害;森林遭到破壞,水土嚴重流失,珍貴野生動物遭劫,加快全球變暖速度。
4、《21世紀議程》以可持續發展為核心保護雨林。

第十章 極地氣候

南極地區 北極地區
海陸狀況 陸地——南極洲 海洋——北冰洋
緯度位置 南極圈以南地區 北極圈以北地區
海陸位置 以南極洲為主,周圍是大西洋、印度洋和太平洋的部分 以北冰洋為主,周圍是歐洲、亞洲和北美大陸的部分
氣候 酷寒、狂風、降水稀少 嚴寒、乾燥
資源 淡水、煤、鐵、石油、天然氣 石油、天然氣、金屬、非金屬
主要動物 企鵝 北極熊
考察站 長城站、中山站 黃河站
居民 無定居人口 因紐特人
方向 南 北

『肆』 人教版高中地理課本有幾本書啊

一共有9本,分別是:

3本必修:

必修1自然地理、必修2人文地理、必修3區域地理

6本選專修:

選修1宇宙與地球、屬選修2海洋地理、選修3旅遊地理、選修4城鄉規劃、選修5自然災害與防治、選修6環境保護

高中地理中的自然地理(主要是上冊),學習時應該採用偏重理科的學習方法,理解重於記憶,會用為目的,側重於對地理原理、地理規律的運用,聯系實際分析解決問題。

(4)七年級人文地理電子課本擴展閱讀:

高中地理中的自然地理(主要是高中地理上冊部分),包括宇宙、大氣、海洋、陸地等,主要屬於理科內容。特別是其中的地球運動及時間計算、太陽高度角、各種日照圖以及氣候、洋流、各種等值線圖等內容,具有鮮明的理科特點,需要較多的邏輯思維。

學習時,應該採用偏重理科的學習方法,強調理解重於記憶,以會用為目的,側重於對地理原理、地理規律的理解運用,聯系實際分析解決問題。平時還應多做練習,重視解題思路,特別要多畫圖,以加深理解和鞏固所學知識。

高中地理中的人文地理(主要是高中地理下冊和選修教材一)和區域地理(選修教材二),主要屬於文科內容,適合採用偏重文科的學習方法,在理解的基礎上加強記憶非常重要。

參考資料:網路-高中地理

『伍』 七年級史地生政復習資料 人教版

七年級下冊地理復習資料
第六章我們生活的大洲
第一節 自然環境
1、概況:亞洲是世界第一大洲(為什麼?因為它是世界上面積最大、跨緯度最廣、東西距離最長的一個大洲。)
2、地理位置:大部分位於東半球、北半球,跨東、西、南、北四個半球。
亞洲東臨太平洋、北臨北冰洋、南靠印度洋、西臨地中海和黑海。
3、南部有三大半島,自東向西是中南半島、印度半島和阿拉伯半島
4、地形、地勢特點:亞洲地面起伏很大,中部地勢高聳,四周地勢較為低下。(中部高,四周低。)
5、地形以山地、高原為主。青藏高原和帕米爾高原雄踞中部,向西有伊朗高原,向北有蒙古高原(另有德干高原和中西伯利亞高原)。著名的大山脈有喜馬拉雅山脈、昆侖山脈、阿爾泰山脈。分布在青藏高原和帕米爾高原的外圍(要能在地圖上填注以上地名)
6、平原多分布在大河的中下游及沿海。主要有西西伯利亞平原、華北平原、印度河平原。(要能在地圖上填注以上地名)
7、河流和湖泊:亞洲的大河多發源於中部的山地和高原,放射狀向四周奔流入海。
注入北冰洋的河流有鄂畢河、葉尼塞河和勒拿河,
注入太平洋的河流有黑龍江、黃河、長江和湄公河,
注入印度洋的河流有恆河、印度河等。
著名的湖泊有:裏海,是世界面積最大的湖泊;
貝加爾湖:世界上最深、蓄水量最大的淡水湖;
死海:世界上最鹹的鹹水湖,世界上最低的湖泊(要能在地圖上填注以上河湖)
★另有P5「亞洲地理集錦」要記且在地圖上指出。
8、氣候特點:氣候復雜多樣、季風氣候顯著、大陸性氣候分布廣。影響因素:受緯度位置和海陸位置的影響。
氣候分布:南部為熱帶雨林氣候和熱帶季風氣候、中部和西部為溫帶大陸性氣候、西南部為熱帶沙漠氣候,西部為地中海氣候,北部為亞寒帶針葉林氣候和寒帶氣候,青藏高原和山地地區為高原山地氣候(見P7圖6.9要能填圖)
★亞洲獨有的氣候類型是:熱帶季風氣候
亞洲分布范圍最廣的氣候類型是:溫帶大陸性氣候
9、按地理方位,把亞洲分為:東亞、東南亞、南亞、西亞、中亞和北亞6個地區。
東亞指亞洲東部的中國、日本、朝鮮、韓國和蒙古五個國家;日本是東亞唯一的發達國家。

第二節 人文環境
1. 亞洲是世界人口最多的大洲。集中分布在東亞、東南亞、南亞地區。其中人口超過1億的國家有中國、印度、日本、孟加拉國、巴基斯坦、印度尼西亞6個國家
亞洲人口過多,對資源環境產生了沉重壓力
2、亞洲是人類文明的發源地:有發源於黃河長江中下游地區的華夏文化;發源於印度河流域的印度河流域文化;發源於美索不達米亞平原(因其由幼發拉底河和底格里斯河沖擊而成,故又稱「兩河流域」)的古巴比倫文化
3. 亞洲的經濟發展差距大。



第七章我們鄰近的國家和地區
第一節 日本
1、地理位置:位於亞洲大陸東部(我國的東面),太平洋西北部的一個群島國家
2、領土組成:由北海道、本州、四國、九州(自北向南:北海道本四九州)四大島嶼及上千小島組成,統稱日本群島。是個地峽人稠的國家。(四大島嶼要會填圖)
3、自然環境:日本多山,海岸線曲折、多優良港灣。多火山、地震,富士山為活火山。森林和水力資源豐富,礦產資源貧乏。
4、經濟:日本是經濟發達的資本主義國家,主要工業部門有鋼鐵、機械、電子、化學、紡織等
⑴工業
a類型:發達的加工貿易型經濟
b發展工業的條件:有利:勞動力資源豐富且素質較高;科技力量雄厚;多優良港灣,有利於發展對外貿易。
不利:多火山、地震;國土狹小,資源少,工業所需資源和燃料大部分進口;國內市場小,工業產品主要銷往國際市場;對外依賴嚴重。
c工業分布:太平洋沿岸及瀨戶內海沿岸地區(見P23圖:京濱工業區、名古屋工業區、阪神工業區、瀨戶內工業區、北九州工業區。五大工業區及主要城市能填圖)
d海外投資建廠的對象是:美國、西歐、東亞、東南亞地區
e日本外匯儲備居世界第一,為世界經濟強國
⑵農業:農業生產在經濟中不佔重要地位(棉花全靠進口),但現代化水平高
⑶漁業:捕魚量常居世界第一,北海道漁場為四大漁場之一
5. 日本的文化特點:東西方兼容

第二節 東南亞
1、組成:中南半島+馬來群島
2、位置重要性:地處亞洲和大洋州、太平洋和印度洋之間的交「十字路口」,位於馬來半島和蘇門答臘島之間的馬六甲海峽是從歐洲、非洲向東航行到東南亞、東亞各港口最短航線的必經之地,是聯系太平洋與印度洋的重要海上通道,為日本的「海上生命線」。
3、地形:中南半島:山河相間、縱列分布。上游水能資源豐富;下游平原及三角洲土壤肥沃,地勢低平,易於灌溉,交通便利人口分布稠密。人(P31活動中表格要記)
4、氣候及分布:熱帶季風氣候(中南半島)和熱帶雨林氣候(馬來群島)
5、農業生產:⑴中南半島的平原地區人口稠密,耕地較少,高溫多雨,糧食作物以水稻為主。泰、越、緬為主要稻米出口國
⑵濕熱的氣候條件,使得東南亞成為世界最大的熱帶經濟作物產地。其中泰國是世界上最大天然橡膠生產國、馬來西亞是世界上最大的棕油生產國、菲律賓是世界上最大的蕉麻生產國和椰子出口國、印度尼西亞是世界上最大的椰子生產國。
6、東南亞是世界上華人、華僑最集中地區,盛行佛教 。新加坡的華人所佔比重為77%。
7、旅遊業收入是東南亞近些年來的重要經濟來源之一。(看圖記憶P33東南亞的旅遊勝地)

第三節 印度
1、地理位置:大部分在印度半島上,東北部與我國為鄰(與我國有不連續邊界),印度洋三面環繞(東:孟加拉灣,西:阿拉伯海)

2、世界第二人口大國,亞洲耕地面積最大的國家,南亞面積最大的國家
3、主要地形區 北:喜馬拉雅山地中:恆河平原南:德干高原
4、主要河流:恆河,發源於喜馬拉雅山南側,注入孟加拉灣
5、氣候:印度大部分地區地處熱帶和亞熱帶,以熱帶季風氣候為主。6—9月盛行來自印度洋的西南風,為雨季;11——次年5月盛行來自陸地的東北風,為旱季。受熱帶季風氣候影響,印度水旱災害頻繁
6、農業:主要糧食作物有小麥(主要分布在德干高原)和水稻(主要分布在東北恆河平原),「綠色革命」後,糧食自給有餘
主要經濟作物有棉花(德干高原西北部)
黃麻(東北恆河平原)
7、工業:殖民統治時期,主要發展紡織工業和采礦業。現在,工業部門齊全,特別是原子能、航天、計算機等高科技領域也有一定成就。
8、主要城市:首都新德里。加爾各答是印度最大的城市和麻紡織工業中心。孟買是印度最大港口和棉紡織工業中心。班加羅爾是印度的計算機軟體中心(信息產業中心),印度的軟體出口僅次於美國。

第四節 俄羅斯
1. 世界上面積最大的國家,跨亞、歐兩洲,是傳統的歐洲國家。跨東、西半球。是一個地廣人稀的國家。
2、地形以平原、高原為主,平原佔一半
3、地形區:四大地形區(歐洲部分主要是東歐平原,亞洲部分叫西伯利亞地區)
自西向東依次是:東歐(伏爾加河)平原 ―――(烏拉爾山脈、鄂畢河)――― 西西伯利亞平原――(葉尼塞河)―――中西伯利亞高原――― (勒拿河)―――東西伯利亞山地
4、氣候:⑴類型:以溫帶大陸性氣候為主,各地差異顯著,世界上亞寒帶針葉林分布最廣的國家。
⑵特點:冬季漫長而嚴寒,夏季短暫而溫暖
⑶寒極:奧伊米亞康(北半球寒極)
5、河湖 ⑴伏爾加河:注入裏海,俄羅斯的「母親河」,世界最長內流河
⑵貝加爾湖:世界最深、蓄水量最大的淡水湖
(3)裏海:世界最大的湖泊,鹹水湖。
6、資源:自然資源種類齊全,儲量豐富,是世界上少數幾個資源能夠自給的大國之一。這為俄羅斯發展工業商奠定了良好的物質基礎。( 煤:庫茲巴斯。 鐵:庫爾斯克。
石油:第二巴庫,秋明。)
7.工業:重工業發達(輕工業薄弱)
四大工業區 :⑴莫斯科工業區:全國工業最發達地區
⑵聖彼得堡工業區:食品和紡織工業最發達
⑶烏拉爾工業區:石油、機械、鋼鐵
⑷新西伯利亞工業區(庫茲巴斯):煤、油氣、電力、鋼鐵
8. 發達的交通:交通部門齊全,鐵路、公路、航空、內河、海洋、管道運輸均很發達。但是交通運輸線在歐洲部分和亞洲部分的分布不平衡。

⑴海運 五海通航(通過運河,伏爾加河與波羅的海、白海、黑海、亞速海、裏海相通)
聖彼得堡——最大港(波羅的海沿岸) 摩爾曼斯克——北冰洋沿岸不凍港
符拉迪沃斯托克——太平洋沿岸港 (這些地名要能在地圖上指出)
⑵鐵路——最重要的運輸方式。歐洲部分鐵路網密集,以莫斯科為中心呈放射狀分布。亞洲部分鐵路網比較稀疏,但有一條非常重要的鐵路,它橫跨亞歐大陸,被稱為亞歐大陸橋(西伯利亞大鐵路:莫斯科――符拉迪沃斯托克)
⑶管運——貨運量最大的運輸方式(主要輸送石油和天然氣)

9、城市:莫斯科是俄羅斯的首都,是全國最大的城市、政治、經濟、文化、交通中心,這里有著名的紅場、克里姆林宮和世界上藏書最多的圖書館;
聖彼得堡是俄羅斯的第二大城市和重要的港口

第八章 東半球其他的國家和地區
第一節 中東
1、重要的交通位置——位於三洲五海之地
中東溝通大西洋、印度洋,聯系亞、非、歐三大洲,位於地中海、紅海、阿拉伯海、裏海(內陸湖)、黑海之間,還有海峽(土耳其海峽、霍爾木茲海峽、直布羅陀海峽)和運河(蘇伊士運河)控制海上交通要道
(這些要能填圖)
2、蘇伊士運河溝通了地中海和紅海,連接了印度洋和太平洋;
土耳其海峽是黑海通向地中海的門戶;
霍爾木茲海峽是石油運輸的通道,被稱為「海上生命線」。
3、范圍:埃及(北非國家)+除阿富汗以外的西亞地區(中東=西亞-阿富汗+埃及)
4、資源:中東是目前世界上石油儲量最大、生產和輸出石油最多的地區。中東的石油主要分布在波斯灣及其沿岸地區。所產石油絕大部分通過海洋運往西歐、美國、日本等發達國家和地區。
5、中東的主要產油國有:沙烏地阿拉伯、科威特、阿拉伯聯合大公國、伊朗、伊拉克(填圖)
6、中東石油輸出路線
①管道 從波斯灣用管道直接輸送到地中海和紅海沿岸的各港口。
②海運 三條主要輸出航線(見P53圖8.6)
7、地形:以高原為主(阿拉伯高原和伊朗高原)
8、氣候:大部分地區是熱帶沙漠氣候,全年炎熱乾燥,河流稀少,還有大面積沒有河流的沙漠地區。不少國家因為境內沒有河流經過成為無流國(主要分布在阿拉伯半島上)。中東水資源匱乏,而且大部分河流為多國共有,有限的水資源的分配和爭奪成為中東地區的又一個焦點。
9、宗教:中東的人種主要是白色人種,大多數居民信仰伊斯蘭教,少數居民信仰基督教、猶太教和其他宗教。伊斯蘭教、基督教和猶太教都把耶路撒冷看作是聖城。沙烏地阿拉伯的麥加,是伊斯蘭教創始人穆罕默德的誕生地,被伊斯蘭教尊為聖城。
中東多數國家和地區的居民,主要是阿拉伯人,信仰伊斯蘭教,這些國家被稱為「阿拉伯國家」。
猶太人集中分布在以色列,主要信仰猶太教。
波斯人主要分布在伊朗,主要信仰伊斯蘭教。
10、中東問題的關鍵是阿拉伯國家和以色列之間的沖突,阿以沖突的焦點在巴勒斯坦地區

第二節 歐洲西部
1、地理位置:海陸位置,位於亞洲西面北臨北冰洋、西臨大西洋、南臨地中海,是亞歐大陸向大西洋伸出的一個大半島;
緯度位置:大部分屬北溫帶
2、歐洲海岸線曲折多港灣,主要內海有南部的地中海和北部的波羅的海;主要的海峽有西南端的直布羅陀海峽和西部的英吉利海峽(能在地圖上填注)
3、歐洲主要半島有北部的斯堪的納維亞半島和南部的巴爾干半島、亞平寧半島、伊比利亞半島;
主要島嶼有大西洋中的大不列顛島、愛爾蘭島和冰島。
地中海是世界上最大的內海、直布羅陀海峽是歐、非兩洲的分界線(能在地圖上填注)
4、地形:以平原為主(兩大平原:以萊茵河為界,以西是西歐平原,以東是波德平原),佔全洲面積的2/3,是世界上平均海拔最低的大洲。主要的山地:阿爾卑斯山脈(歐洲西部最高的山脈)和斯堪的納維亞山脈。
5、氣候:西歐為典型的溫帶海洋性氣候,向東過渡為溫帶大陸性氣候,南部歐洲為典型的地中海氣候,北冰洋沿岸為寒帶氣候
6、主要河流:歐洲河網密布,水量豐富。伏爾加河是歐洲最長的河流;多瑙河是歐洲的第二大河,也是歐洲流經國家最多的一條國際性河流,具有重要的航運價值。萊茵河也是歐洲西部的重要水運通道。
7、歐洲西部各國之間,貿易往來和人員流動十分頻繁。為了進一步加強聯系,本區形成了一個區域性的國際組織,叫做歐洲聯盟(簡稱歐盟)。目前,歐盟共有27個成員國。歐盟加強了本區國與國之間的政治和經濟聯系,並在世界經濟領域和國際政治舞台上發揮著重要的作用
8、工業:歐洲西部是工業革命的發源地,目前也是世界上工業發達的地區之一。歐洲西部的工業以製造業為主,從事製造業的人口比例很高。
歐洲西部工業中心多,分布密集。主要分布在自英國向東到波蘭境內,自斯堪的納維亞半島南部到義大利之間。
9、畜牧業:歐洲西部地處中緯度大陸西岸,形成大面積的溫帶海洋性氣候,有利於多汁牧草的生長;而且境內以平原為主的地形使得這里草場廣布,這些對畜牧業的發展很有利。歐洲西部的人們稱牧草為「綠色金子」,足見他們對畜牧業的重視。
在英國,畜牧業產值佔全部農業產值的70%以上。法國和德國的農業產值中,畜牧業比重也略高於種植業。荷蘭、丹麥等國是世界上著名的乳畜大國。火腿、熏肉、香腸、乳酪是主要的出口產品
10、國家和居民:歐洲西部人呂稠密,國家眾多,絕大部分是發達國家,同時它也是世界上人口自然增長率最低的一個大洲。歐洲的居民絕大部分屬白色人種。
11、歐洲西部是世界上旅遊業最發達的地區。(P65圖要記,與地圖上的國家對號)

第三節 撒哈拉以南的非洲
1、地理位置
海陸位置:非洲位於亞洲的西南面、歐洲的南面,東臨印度洋及紅海、西面和北面臨大西洋和地中海,非洲為世界第二大洲。(能填圖)
緯度位置:大致上位於南北回歸線之間,赤道橫穿中部,大部分位於熱帶,有「熱帶大陸」之稱
2、概況:非洲海岸線平直,西面的幾內亞灣是非洲最大的海灣,東南面的馬達加斯加島是非洲最大的島嶼。
3、地形以高原為主,有「高原大陸」之稱,東部和南部分布著埃塞阿比亞高原、東非高原和南非高原。非洲的最高峰是乞力馬扎羅山,位於東非高原上。【縱貫東非高原和埃塞阿比亞高原的東非大裂谷帶經紅海延伸到亞洲的約旦地溝,長約6000千米,帶內多連串湖泊和火山、地震,東非裂谷帶有陸地表面「最大的傷疤」之稱】。北非分布著世界上面積最大的撒哈拉大沙漠
4、本區有6億多人,其中90%以上都是黑種人,所以撒哈拉以南的非洲又有「黑非洲」之稱。
5、主要河流:非洲有尼羅河、剛果河、尼日河和贊比西河四大河流。尼羅河是世界上最長的河流。維多利亞湖是非洲最大的淡水湖。
★6、境內的世界之最:最長的河流尼羅河、最大的盆地剛果盆地、最大的大裂谷東非大裂谷、最大的沙漠撒哈拉沙漠。
7、撒哈拉以南的非洲是世界上大型野生動物最多的地區。熱帶高級哺乳動物,如大猩猩、河馬、非洲象、斑馬、長頸鹿等是非洲珍奇動物
非洲有「富饒大陸」的稱號,非洲的礦產種類多、儲量大。【南部非洲盛產黃金和金剛石;撒哈拉區和幾內亞灣沿岸盛產石油;扎伊爾和尚比亞毗鄰處有舉世聞名的「銅帶」】
8、經濟:撒哈拉以南的非洲經濟落後(南非除外),很多國家以單一商品經濟為主
概念:單一商品經濟是指過分依賴某一種或某幾種初級產品生產的經濟。
初級產品是指礦產、木材、牲口、經濟作物產品等工業原料和半成品。
不利之處:工業製造品的價格要比初級產品貴得多,因此這些國家賣出初級產品、買進工業製造品,在國際貿易中處於不利地位。另外,「單一商品經濟」,只依賴少數幾個發達國家的采購,出口商品價格在國際市場上波動很大。
原因:由於殖民者長期佔領和瘋狂掠奪【現在,黑非洲的國家都已獨立】
出路:大力發展民族工業,發展多樣化農業,發展加工工業、旅遊業、水產等
9、撒哈拉以南的非洲人口增長率世界最高,由此帶來了糧食問題,過渡開荒又引發了環境問題。(人口-----糧食------環境)
解決途徑:控制人口增長、提高人口素質;保護生態環境、減輕自然災害;大力發展糧食生產、解決食物短缺的問題 。

第四節 澳大利亞
1、 地理位置:地處太平洋和印度洋之間,南回歸線橫貫中部。領土包括澳大利亞和塔斯馬尼亞島和附近的一些島嶼,是世界上唯一獨佔一塊大陸的國家
2、面積與人口:地廣人稀的國家。是大洋州面積最大、人口最多的國家
3、地形:東部山地——大分水嶺;中部平原、大自流盆地;西部低高原
4、特有的動物:袋鼠、鴯鶓、考拉 、鴨嘴獸
澳大利亞有這么多古老物種的原因:其一澳大利亞大陸長期孤立於南半球的海洋上,環境單一,沒有大型的野生食肉動物,這些古老物種就沒有大型天敵,物種進化緩慢;其二,氣候適宜、自然條件優越(所以南極洲大陸沒有)
5、澳大利亞是世界是綿羊數和出口羊毛最多的國家。因為羊特別多,被稱為「騎在羊背上」的國家。主要出口產品還有牛肉和小麥
6、澳大利亞是個礦產資源豐富的國家,主要礦產有煤(東南沿海)、鐵(西部)、鋁土礦(東北部)——澳大利亞是世界是鋁土礦最多的國家。在豐富的礦產資源基礎上,澳大利亞的采礦業、冶金和機械製造在第二次世界大戰後迅速發展。由於礦產品出口額在出口總額中佔有很大比重,所以,有人稱澳大利亞是「坐在礦車上」的國家
★目前,服務業已經大大超過農牧業和工礦業,成為澳大利亞主導產業。
7、人口和城市主要分布在東南沿海地區。
原因:這里氣候溫暖濕潤;交通便利。
主要城市:首都堪培拉,悉尼是全國最大的工業中心和港口城市,墨爾本是全國第二大城市

第九章 西半球的國家
第一節 美國
1、位置:北接加拿大、南臨墨西哥灣、西臨太平洋、、東臨大西洋,跨寒、溫、熱三帶
2、領土組成:美國除本土有48個州外,還有兩個海外州:一個阿拉斯加(臨北冰洋、太平洋、北極圈穿過)一個夏威夷州(位於太平洋中、北回歸線穿過、屬大洋州領土)
美國的面積是居世界第四位。 土著居民是印第安人,今天居住在美國的白種人、黃種人、黑種人都是在近200多年的時間里移入美國的,是個移民大國。
美國的華人和華僑分布廣泛,在舊金山、紐約、和洛杉磯等城市有華人聚居的、富有民族特色的「唐人街」。
3、美國的礦產資源豐富,主要有煤、鐵、石油、銅、鉛、鋅等
4、農業:實現了地區生產的專業化。(根據各地區的自然條件和市場需要,美國農業生產可分為棉花帶、玉米帶、小麥區、乳畜帶、畜牧和灌溉農業區等五種主要農業帶或農業區)
農業生產的各個過程和環節都實現機械化和專業化。【美國從事農業的人口不到全國的3%,農業生產過程中的耕種、灌溉、施肥、鋤草、收割、脫粒、貯藏、運輸全部機械化,效率高,產量大】
美國是農業大國。它生產的小麥、玉米、大豆、棉花、煙草、乳肉等都居世界前列,不僅能滿足本國需要,還大量出口糧食,成為世界是輸出農產品最多的國家。
★世界最大的山系是科迪勒拉山系,綿延於南北美洲西部。
世界第四長河密西西比河位於美國,它僅次於非洲的尼羅河,南美洲的亞馬孫河和中國的長江。
五大湖是世界最大的淡水湖群。其中蘇必利爾湖是世界上面積最大的淡水湖。
5、工業:美國工業現代化程度很高,工業生產總值居世界首位,鋼鐵、汽車、宇航、飛機、石油、電子、化學等工業都居世界前列。在對外貿易方面,美國是輸出工業產品數量最多、產值最大的國家,也是進口小汽車、鋼鐵、石油、紡織品最多的國家。
6、美國是世界上高新技術產業的基地。位於舊金山東南的矽谷是美國興起最早、規模最大的高新技術產業中心,因大量生產電子工業的基本材料------矽片而得名。
7、美國也是世界最大的資源消耗國和廢物排放國。

第二節 巴西
1、巴西是拉丁美洲面積最大、人口最多的國家,也是世界第五大國。
2、巴西的土著居民是印第安人。(瑪雅文化是古代印第安人的傑作。)居民是主要由白種人、黑白混血種人、黑種人構成。(最早來到拉丁美洲的殖民者是歐洲人。)從巴西可以看出,拉丁美洲是一個有大量混血種人的社會。在這個民族的大熔爐里,來自不同地域的文化相互融合、發展,形成了具有特色的拉丁美洲文化(文化融合的例子:桑巴舞、足球、狂歡節)。
3、巴西境內的世界之最:最大的平原亞馬孫平原、最大的高原巴西高原、流量最大流域面積最廣的河流亞馬孫河、有世界面積最大的熱帶雨林氣候區、是世界熱帶面積最大的國家
4、主要地形區
主要地形區:巴西高原和亞馬孫平原。
氣候類型 :熱帶草原氣候和熱帶雨林氣候
5、經濟:巴西是南美洲經濟最發達的國家,是一個擁有完整國民經濟體系的發展中的工農業大國。
巴西鐵礦儲量大、質地優良,產量和出口量都居世界前列。東南部是鐵礦石主要分布地區,伊塔比拉露天鐵礦石巴西最大的鐵礦山。在現代工業方面,鋼鐵、造船、汽車、飛機製造等已經躍居世界重要生產國家的行列。由巴西和巴拉圭合資修建的伊泰普水電站是目前世界上已建成的水電站中規模最大的一座。
農業是巴西重要的經濟基礎部門。熱帶經濟作物,如咖啡、甘蔗、柑橘的產量居世界第一。咖啡豆、蔗糖、橘汁是重要的出口創匯產品
6、亞馬孫熱帶雨林的作用:為全球提供新鮮空氣,涵養水源、保護淡水資源,保護土壤、防止水土流失,提供良好的生境、維護生物多樣性,提供木材、調節全球氣候。
受破壞的原因:修路、砍伐優良木材、發展采礦業、開辟大型農牧場、墾荒。
帶來的後果:亞馬孫地區的開發,引起了深刻的環境問題。森林遭受破壞,水土流失嚴重,珍貴的野生動物遭劫,全球生態環境受到嚴重威脅。
措施:巴西政府表明了改變以往以環境為代價的開發方式,轉向可持續發展的新開發方式的決心。1992年6月,聯合國環境與發展大會在巴西的里約熱內盧召開,會議通過了以可持續發展為核心的《21世紀議程》,這標志著可持續發展觀念被世人接受,並開始付諸實踐
7、巴西的人口主要分布在東部沿海地區,而且大城市十分集中。人口過渡集中引發了一系列的城市問題
8、主要城市:聖保羅是巴西最大的城市和工業中心,也是世界特大城市之一;首都是巴西利亞;最大的港口城市是里約熱內盧

第十章 極地地區
1、南極地區是指南緯66.5S(南極圈)以南的廣大區域,包括南極大陸,以及周圍的海洋。南極地區是世界上最冷的地區,即使在暖季(11月—次年3月)也非常嚴寒。南極地區素有「冰雪高原」之稱,儲存著世界上最豐富的固體淡水資源。南極地區還被稱為「白色沙漠」和「風庫」,是世界上降水最少的地區和風速最大的地區。南極地區的代表性動物是企鵝
2、北極地區是指北緯66.5N(北極圈)以北的廣大區域,包括北冰洋的大部分,以及沿岸的亞、歐、北美三洲的陸地和島嶼。北極地區雖然不像南極地區那麼寒冷,大部分地區卻也是終年冰封;降水普遍比南極地區高得多;風速遠不及南極大。北極地區的代表性動物是北極熊。
3、世界上最冷的地方是南極洲,因為:A緯度最高 B南極洲是陸地,北冰洋是海洋,陸地散熱快 C南極洲的海拔高,海拔越高氣溫越低 D南極洲終年冰雪覆蓋,冰雪對光熱的反射強
4、1985年2月,我國第一個南極考察站——長城站在南極洲喬治王島建成。1989年2月,建立中山站
5、和平利用和保護極地地區:
南極洲無定居居民,僅有一些來自其它大陸的科學考察人員和捕鯨隊。1959年12月,澳大利亞、阿根廷等12個國家簽訂了《南極條約》。其重要內容是:南極洲僅用於和平目的,保證在南極進行科學考察自由,促進科學考察中國際合作。禁止進行一切軍事活動和任何核爆炸或處理放射性廢物,凍結隊南極領土要求等。我國於1983年

『陸』 中國國家地理全套電子書下載

這里是中國國家地理網的網站http://www.cng.com.cn/

下載1
http://blog.xunlei.com/web/category.html?uin=shen329907&category_id=54&keyword=%e4%b8%ad%e5%9b%bd%e5%9b%bd%e5%ae%b6%e5%9c%b0%e7%90%86

下載2
http://blog.xunlei.com/web/category.html?uin=646490837&category_id=133&keyword=%e4%b8%ad%e5%9b%bd%e5%9b%bd%e5%ae%b6%e5%9c%b0%e7%90%86

下載3
http://58.61.39.221/down?cid=&t=13&fmt=-

『柒』 求八年級下冊的地理、生物電子課本

復習資料:

八年級地理(下)復習提綱
(本資料在人教網上收集整理)
秦嶺 ——淮河一線的地理意義:①它是我國南方地區和北方地區的分界線;②大致相當於我國冬季0℃等溫線;③是我國年降水量800毫米等降水量線大致通過的地主;④是我國半濕潤地區和濕潤地區的分界線;⑤是我國暖溫帶和亞熱帶的分界線。
區域劃分的原因:根據不同的需要來劃分,一個地區可同時兼有多重「身份」,同一類型的區域,可以劃分出不同尺度或不同級別的區域。
第五章我國的四地理大區域
形成四大區域景觀差異的原因:地理位置→自然和人文地理的特點不同。
P5活動1、2、3
第一節 北方地區和南方地區
北方地區:(P8活動1、2;P10活動1)
一、位置范圍
以東渤海、黃海,以南秦嶺、淮河,以西大興安嶺、青藏高原,以北內蒙古高原:范圍東北三省、黃河中下游各省的全部或大部分,甘肅、寧夏的東南部,江蘇、安徽兩省北部;地形以平原和高原為主;面積20%;人口40%,漢族占絕大多數,少數民族中人數較多的有:東北的滿族、朝鮮族;寧夏、甘肅的回族;河湖。
二、氣候
類型:溫帶季風氣候;判別:濕潤、半濕潤。
三、農業發展及問題
主要農產品糧食作物:小麥;油料作物:花生;糖料作物:甜菜;
經濟作物:棉花、穀子、大豆等;
植被和果樹:東北天然森林、溫帶水果;礦產資源:鐵;主要能源:煤炭、石油;
主要水果:蘋果、葡萄、梨、桃、杏、柿;
四、風俗習慣
人民主食:麵食(東北,華北:盛產小麥,以麵食為主;黃土高原:則以小米為主);
傳統民居特點:注意防寒保溫(東北,華北:土坯壘牆,磚瓦房(火炕);黃土高原:窯洞);
交通工具:傳統:騾馬作役蓄馬車;現代:鐵路、公路
運動項目:溜冰
六、生態環境及治理
脆弱的生態環境:由於長期的墾植開荒、水土流失、生態環境惡化嚴重(東北:黑土流失;華北:旱、澇、鹼、風沙威脅;黃土高原:黃土裸露,溝壑縱橫);
東北平原:退耕還林,退耕還牧,重建生態家園;華北平原:興修水利,改善灌溉條件、營造農田林網,改善土壤,減輕災害;黃土高原:植樹種樹,退耕還林,退林還牧,發展生態農業;
七、主要城市
北京、哈爾濱、長春、沈陽、大連、石家莊、太原、西安
南方地區:
一、位置范圍
以東 東海,以南 南海,以西 青藏高原,以北 秦嶺、淮河:范圍 長江中下游地區、南部沿海地區和西南地區;面積 25%;人口 55%,漢族占絕大多數,少數民族有30多個,人數5000多萬,主要分布在廣西、雲、貴、川、渝、湘、瓊等省區。人數較多的有:壯、苗、彝、土家、布依、侗、白、哈尼、傣、黎等。地形:平原、盆地與高原、丘陵交錯分布(東南沿海受夏季東南季風和西南季風影響大-水田;四川盆地-紫色土富含磷、鉀等養分;成都平原-天府之國;南方地區-魚米之鄉;長江中下游平原地勢平坦,河網密布,土壤肥沃,農業開發歷史悠久-單季水稻、油菜、冬小麥的主要產區);河湖:長江、京杭運河、華南大動脈-珠江水系、沿海港口。
二、氣候
類型:亞熱帶、熱帶季風氣候;判別:最高氣溫28℃~30℃,最低0℃以上;夏季高溫多雨,冬季溫暖濕潤;
三、農業發展及問題
主要農產品糧食作物:水稻;油料作物:油菜;糖料作物:甘蔗;經濟作物:棉花;
植被和果樹:亞熱帶、熱帶經濟作物和林果(長江三角洲、珠江三角洲、四川盆地-植桑養蠶-蠶絲的主要產區;海南島、雷州半島、雲南南部是天然橡膠的生產基地);
主要水果:兩廣、閩、台勝產甘蔗;南部沿海地區出產香蕉、荔枝、龍眼、菠蘿、柑橘、桂圓等水果;海南島出產椰子;礦產資源:有色金屬;主要能源:核能和水能豐富;
四、工業發展及問題
長江中下游工業帶(上海、南京、杭州-綜合工業區;武漢-鋼鐵、輕紡;湘、贛地區-有色金屬);南部沿海外向型工業帶[有南通、上海、寧波、溫州、廣州、湛江、北海等開放城市;經濟特區有深圳、珠海、汕頭、廈門、海南島等;主要工業部門有家用電器、、服裝、食品、玩具製造等以出口為主的加工工業和製造業];西南地區[宜昌、重慶-電力、鋼鐵;攀枝花、六盤水-鋼鐵、煤炭;西昌-火箭發射基地。
經濟林木有:茶、油茶、油桐、漆樹、毛竹、杉樹、樟樹;發展了制茶、絲綢、食品、建築材料等工業
五、風俗習慣
人民主食:大米
傳統民居特點:注意通風散熱,以南北朝向為主,瓦房屋面較陡
交通工具:傳統:船舶;現代:船舶
運動項目:游泳、龍舟竟賽
六、生態環境及治理
長江中下游、淮河流域是我國洪澇災害頻繁發生的地區。98年大洪水使湖北、湖南、江西的受災面積達一萬平方千米,損失百億元:加固堤壩;疏浚水道;重點限期治理污染源。
紅壤是在高溫多雨的環境下發育而成的,含鐵、成風較多,有機質少,酸性強,土質粘重,是我國南方的低產土壤之一,需要改良:增施有機肥料、補充熟石灰等以改變土壤的酸性,種植茶樹、油樹、杉樹、馬尾松等耐酸性經濟林木以抑制土壤的粘性。
七、主要城市
上海
第二節 西北地區和青藏地區
西北地區: P12活動1、2
位置范圍
大興安嶺以西,長城和昆侖山—阿爾金山以北:內蒙古自治區,新疆,寧夏,甘肅北部(面積30%,人口4%,人口密度小,人口比較稀疏,以漢族為主,大致佔2/3,少數民族主要有蒙古族,回族,維吾爾族等,他們分別聚居在內蒙古,寧夏,新疆)。
一、 從草原到荒漠的景觀變化
⒈形成原因:深居內陸
2.地表景觀
⑴高原,盆地為主,風蝕作用顯著,多沙漠,戈壁;
⑵由東向西,植被變化是:草原—荒漠草原—荒漠
二、 全國重要的畜牧業基地
內蒙古,新疆,寧夏,甘肅的廣大草原是我國重要的畜牧業基地:本區出產的肉,奶,皮,毛及其製造品不僅供給當地人民生活和生產的需要,還大量輸送到其他省市,並出口到國外,成為本區重要的經濟支柱。
三、 灌溉農業
⒈灌溉農業的特點
本區氣候乾旱,降水量少,是制約農業發展的重要因素。所以,當地農業水源的依賴性很大。一般在有地水,高山融雪及地下水灌溉的平原地區,農業比較發達,稱之為「灌溉農業」。
⒉主要分布地區
① 內蒙古河套平原:引黃河水自流灌溉;
② 寧夏平原:引黃河水自流灌溉;自由被如為『』塞外江南,小麥水稻棉花瓜果甜菜都生長良好;
③ 河西走廊:依靠祁連山冰雪融水和地下水進行灌溉;
④ 新疆綠洲:依靠天山冰雪融水和地下水進行灌溉,是西北的糧棉瓜果之鄉,吐—葡、哈,新—長絨棉。
五、地下寶藏
豐富的礦產資源:煤,石油,稀土的儲量大。
六、 基礎設施建設:交通通訊和水利水電工程的建設;西氣東送(將新疆塔北油氣田天然氣通過管道送到長江中下游地區,意義:穩定東部經濟發展,促進西部經濟發展);西電東送(將蒙中西、寧夏水電站的電能送到華北和東北地區);
七、 生態環境建設
沙塵暴的形成:西北地區由於乾旱缺水,植被覆蓋率低,經營管理粗放,超載放牧和盲目開墾,沙化面積逐年擴大是造成北方沙塵暴的主要原因。
目前,西北地區的人民正在通過退耕還林還草,建設生態林,大力發展人工草場,推廣欄養和封地育草等措施和技術重建西部的生態環境。
八、 西北地區人民的生活
1. 食:牛羊肉和乳製品。
2. 住:用羊毛氈搭成的易於拆卸的氈房
3. 行:馬、駱駝、小毛驢。
4. 體育項目:舞蹈、摔跤、馬術。
青藏地區:
一、 位置范圍 P14活動1、2
橫斷山以西,喜馬拉雅山以北,昆侖山和阿爾金山以南:西藏自治區,青海省、四川省西部(面積25%,人口不足1%藏族的主要居住區,青海省東部漢族人數較多。
主要河湖有:長江、黃河、支流湟水、雅魯藏布江、青海湖(多鹹水湖,乾旱,蒸發量大,冰雪補給,含鹽,冰川縱橫,猶如固體水庫)
二、 世界屋脊與高寒環境
1. 平均海拔4000米以上,許多山峰高達7000—8000米,是世界最高的高原,被稱為「世界屋脊」。
2. 地處亞熱帶,深居內陸,青藏高原阻擋了北上的暖濕氣流,大部分降水稀少(4—9月為雨季,10—3月為乾季)。形成獨特的高寒氣候,地廣人稀。
3. 日較差大,高原缺氧(藏族服裝、舞蹈的動作幅度小。)人口、城鎮都分布在海拔較低的河谷兩岸(如雅魯藏布江谷地和黃河支流湟水谷地)。
三、 高原農牧業
1. 發展種植業的有利條件:日照強,溫差大,青藏高原海拔高,氣溫較低,但大潔凈,晴天多,日照時間長,太陽能豐富;
不利條件:降水少,氣溫低。

『捌』 七年級義務教育版下冊地理復習資料

我們生活的大洲
第一節 自然環境
概況:亞洲是世界第一大洲,也是世界上跨緯度最廣,東西距離最長的一個大洲
地理位置:大部分位於東、北半球,跨東、西、南、北四個半球。
亞洲東臨太平洋、北臨北冰洋、南靠印度洋、西臨地中海和黑海。
面積約4400萬平方千米,佔世界陸地總面積的1/3
南部有三大半島,自東向西是中南半島、印度半島和阿拉伯半島
地形、地勢特點:亞洲地形以山地、高原為主,約佔全州面積的3/4。青藏高原和帕米爾高原雄踞中部,向西有伊朗高原,向北有蒙古高原。著名的大山脈有喜馬拉雅山脈、昆侖山脈、天山山脈、阿爾泰山脈和興都庫什山脈,分布在青藏高原和帕米爾高原的外圍(要能在地圖上填注以上地名)
平原多分布在大河的中下游及沿海。
亞洲地面起伏很大,有世界上最高的山峰珠穆朗瑪峰和世界陸地最低處死海的湖面。整個地勢中部高,四周低。
河流和湖泊:亞洲的大河多發源於中部的山地和高原,呈放射狀向四周奔流入海。
注入北冰洋的河流有鄂畢河、葉尼塞河和勒拿河,
注入太平洋的河流有黑龍江、黃河、長江河湄公河,
注入印度洋的河流有恆河、印度河等。
著名的湖泊有:裏海,是世界面積最大的湖泊;
貝加爾湖,世界上最深、蓄水量最大的淡水湖;
死海,世界上最鹹的鹹水湖河世界上最低的湖泊(要能在地圖上填注以上河湖)
5. 氣候特點:氣候復雜多樣(原因:跨緯度廣,海陸差異大,地形復雜)、季風氣候顯著(原因:最大的大陸和最大的海洋交界處)、大陸性氣候分布廣(原因:面積廣大,內陸遠離海洋)
主要氣候類型及分布:東部為溫帶季風氣候和亞熱帶季風氣候、南部為熱帶雨林氣候和熱帶季風氣候、中部和西部為溫帶大陸性氣候、西南部為熱帶沙漠氣候和地中海氣候、北部為亞寒帶針葉林氣候和極地氣候、青藏高原和山地地區為高原山地氣候(見P7圖6.9要能填圖)
亞洲有47個國家和地區,按地理方位分為:東亞、東南亞、南亞、西亞、中亞和北亞。
東亞指亞洲東部的中國、日本、朝鮮、韓國和蒙古五個國家;
東南亞包括中南半島和馬來群島兩大部分,共11個國家和地區。它們是:越南、柬埔寨、泰國、緬甸、馬來西亞、新加坡、菲律賓、印度尼西亞、汶萊和東帝汶;
南亞是指從喜馬拉雅山脈中西段以南,島印度洋之間的廣大地區,共7個國家。北部有尼泊爾、不丹兩個內陸山國,中部有印度、巴基斯坦、孟加拉三個臨海國;南北印度洋上有斯里蘭卡、馬爾地夫兩個島國。由於喜馬拉雅山脈把南亞跟亞洲其他地區隔開,是南亞在地理上形成一個相對獨立的單元,所以也稱為南亞次大陸;
中亞地處亞歐大陸中部,包括哈薩克、烏茲別克、吉爾吉斯斯坦、土庫曼、塔吉克五國;
西亞包括伊朗高原、阿拉伯半島、美索不達米亞平原和小亞細亞半島,共20個國家和地區。它們是:伊朗、阿富汗、沙烏地阿拉伯、科威特、巴林、卡達、阿拉伯聯合大公國、阿曼、葉門、土耳其、敘利亞、伊拉克、塞普勒斯、黎巴嫩、約旦、巴勒斯坦、以色列、喬治亞、亞美尼亞、亞塞拜然
北亞是指亞洲北部的俄羅斯(見P3圖6.4) 第二節 人文環境
1. 亞洲是世界人口最多洲,36.8億人。集中分布在東亞、東南亞、南亞地區。其中人口超過1億的國家有中、印度、日、孟加拉、巴基斯坦、印度尼西亞6個國家
亞洲人口過多,對資源環境產生了沉重壓力
亞洲大小民族有100個左右,約佔世界民族總數的一半。
亞洲是人類文明的發源地:有發源於黃河長江中下游地區的華夏文化;
發源於印度河流域的印度河流域文化;
發源於美索不達米亞平原(因其由幼發拉底河和底格里斯河沖擊而成,故又稱「兩河流域」)的古印度文化
3. .經濟發展的差距:發達國:日本 高收入
發展中國家:新加坡 高收入>9655美元
馬來西亞、韓、沙烏地阿拉伯 高收入 3125—9655美元
中、泰 中下等收入(原因:日、新、韓、馬、泰發展加工工業,促經經濟發展;沙特出口石油)
蒙、越、印、孟、尼 低收入國家<500美元

我們鄰近的國家和地區
第一節 日本
地理位置:位於亞洲大陸東部,太平洋西側的一個群島國家
領土組成:由本州、北海道、四國、九州四大島嶼及上千小島組成,統稱日本群島。人口1.2億多,是個地峽人稠的國家
自然環境:日本屬多山地形,山地、丘陵占國土總面積的3/4。廣大平原為最大的平原。海岸線曲折、多優良港灣。著名的海港幼神戶和橫濱。多火山、地震,富士山為活火山。森林和水力資源豐富,礦產資源貧乏。屬溫帶季風氣候(北部)和亞熱帶季風氣候(南部),具有海洋性特徵,冬季溫和夏季涼爽
經濟:日本是經濟發達的資本主義國家,主要工業部門有鋼鐵、機械、電子、化學、紡織等
⑴工業
a類型:發達的加工貿易型經濟
b發展工業的條件:有利:勞動力資源豐富且素質較高;科技力量雄厚;多良港,有利於發展對外貿易
不利:多火山、地震;
國土狹小,資源少,工業所需資源和燃料大部分進口;國內市場小,工業產品主要銷往國際市場;對外依賴嚴重
c工業分布:太平洋沿岸及瀨戶內海沿岸地區(見P23圖:東京、大阪、名古屋、北九州)
d海外投資建廠的對象是:美國、西歐、東亞、東南亞地區
e日本外匯儲備居世界第一,為世界經濟強國
⑵農業:農業生產在經濟中不佔重要地位,但現代化水平高
⑶漁業:捕魚量常居世界第一,北海道漁場為四大漁場之一
5. 日本的文化特點:東西兼容 第二節 東南亞
新加坡:是一個著名的花園城市國家。經濟以轉口貿易和航運為基礎,發展了煉油、造船、電子、紡織、食品等工業。旅遊業收入是新加坡的重要經濟來源之一
東南亞國家聯盟(簡稱東盟):由印度尼西亞、馬來西亞、菲律賓、新加坡和泰國於1967年建立。汶萊在1984年加入,越南在1995年加入,寮國和緬甸在1997年加入,柬埔寨在1999年加入。在成立初期,東盟強調用和平手段解決區域爭端。20世紀70年代初,開始探索經濟合作途徑,在80年代實現了經濟快速增長
組成:中南半島+馬來群島
位置重要性:地處亞洲和大洋州、太平洋和印度洋之間的交「十字路口」,位於馬來半島和蘇門答臘島之間的馬六甲海峽是從歐洲、非洲向東航行到東南亞、東亞各港口最短航線的必經之地,是聯系太平洋與印度洋的重要海上通道,為日本的「海上生命線」。
地形:⑴中南半島:山河相間、縱列分布 上游水能資源豐富;下游平原及三角洲土壤肥沃,地勢低平,易於灌溉,交通便利人口分布稠密
⑵馬來群島:多火山,地形崎嶇,平原集中在沿海
氣候:熱帶季風氣候(中南半島)和熱帶雨林氣候(馬來群島)
農業生產:⑴中南半島的平原地區人口稠密,耕地較少,高溫多雨,糧食作物以水稻為主。泰、越、緬為主要稻米出口國
⑵濕熱的氣候條件,使得東南亞成為世界最大的熱帶經濟作物產地。其中泰國是世界上最大天然橡膠生產國、馬來西亞是世界上最大的油棕生產國、印度尼西亞是世界上最大的椰子以及金雞納霜和木棉生產國、菲律賓是世界上最大的蕉麻生產國和椰子出口國
礦產主要有錫和石油
東南亞是世界上華人、華僑最集中地區,盛行佛教 第三節 印度
南亞有三大河流:印度河、恆河、布拉馬普特拉河
南亞位於熱帶河亞熱帶,屬熱帶季風氣候。南亞東北部,地處西南季風的迎風面,降水充沛,乞拉朋齊降水量達11000毫米,為世界上降水量最多的地方
地理位置:大部分在印度半島上,東北部和西北部與我國為鄰(與我國有部連續邊界),印度洋三面環繞
世界第二人口大國,亞洲耕地面積最大的國家,南亞面積最大的國家
地形 北:喜馬拉雅山地—— 狹長崎嶇
中:恆河平原—— 低平寬廣
南:德干高原—— 低緩廣大
河流:恆河,發源於喜馬拉雅山南側,注入孟加拉灣
氣候:屬熱帶季風氣候。6—9月盛行來自印度洋的西南風,為雨季;11——次年5月盛行來自陸地的東北風,為旱季。受熱帶季風氣候影響,印度水旱災害頻繁(原因:西南季風年際變化大導致降水不穩定)
農業:主要糧食作物有小麥(主要分布在德干高原)和水稻(主要分布在東北恆河平原),綠色革命後 糧食能夠出口
主要經濟作物有棉花(德干高原西北)、黃麻(東北恆河平原)、茶葉(東北山地)
工業:殖民統治時期,主要發展紡織工業和采礦業。現在,工業部門齊全,特別是原子能、航天、計算機等高科技領域也有一定成就
主要城市:首都新德里。加爾各答是印度最大的城市和麻紡織工業中心。孟買是印度最大港口和棉紡織工業中心。班加羅爾是印度的計算機軟體中心,印度的軟體出口僅次於美國。
第四節 俄羅斯
1. 世界上面積最大的國家,面積為1707萬平方千米。跨亞、歐兩洲,是傳統的歐洲國家。跨東、西半球,東西長1萬多千米
2. 總人口1.47億,俄羅斯人佔80%。由130多個民族組成,有100多個民族通用俄語。是一個地廣人稀的國家
地形以平原、高原為主,平原佔一半
地形區:四大地形區(歐洲部分主要是東歐平原,亞洲部分叫西伯利亞地區)
東歐平原 西西伯利亞平原 中西伯利亞高原 冬西伯利亞山地
氣候:⑴類型:以溫帶大陸性氣候為主,各地差異顯著
⑵特點:冬季漫長而嚴寒,夏季短暫而溫暖
⑶寒極:奧伊米亞康(北半球寒極)
河湖 ⑴伏爾加河:全長3600千米,注入裏海,俄羅斯的「母親河」,世界最長內流河
⑵貝加爾湖:世界最深、蓄水量最大的淡水湖
6. 資源: 煤:庫茲巴斯
鐵:庫爾斯克
石油:第二巴庫,秋明
世界上亞寒帶針葉林分布最廣的國家
7. 四大工業區 ⑴莫斯科工業區:全國工業最發達區
⑵聖彼得堡工業區:造紙、紡織工業最發達
⑶烏拉爾工業區:石油、機械、鋼鐵
⑷新西伯利亞工業區:煤、油氣、電力、鋼鐵
8. 發達的交通 ⑴海運 五海通航(通過運河,伏爾加河與波羅的海、白海、黑海、亞速海、裏海相通)
聖彼得堡——最大港(波羅的海沿岸)
摩爾曼斯克——北冰洋沿岸不凍港
符拉迪沃斯托克——太平洋沿岸港口
⑵鐵路——最重要的運輸方式,以莫斯科為中心呈放射狀分布
⑶管運——貨運量最大的運輸方式
首都莫斯科是全國最大的城市、綜合工業中心和政治、經濟、文化、交通中心,這里有著名的紅場、克里姆林宮和世界上藏書最多的圖書館;聖彼得堡是俄羅斯的第二大城市和重要的港口 東半球其他的國家和地區
第一節 中東
重要的交通地位——中東溝通大西洋、印度洋,聯系亞、非、歐三大洲,位於地中海、紅海、阿拉伯海、裏海(內陸湖)、黑海之間,還有海峽(土耳其海峽、霍爾木茲海峽、直布羅陀海峽)和運河(蘇伊士運河)控制海上交通要道
蘇伊士運河溝通了地中海和紅海,連接了印度洋和太平洋;土耳其海峽(包括博斯普魯斯海峽、馬爾馬拉海峽、達達尼爾海峽)是黑海通向地中海的門戶;曼德海峽是印度洋進入紅海的要道;霍爾木茲海峽是石油運輸的通道
地形以高原為主
范圍:埃及(北非國家)+除阿富汗以外的西亞地區
中東是目前世界上石油儲量最大、生產和輸出石油最多的地區。中東的石油主要分布在波斯灣及其沿岸地區。西亞生產的使用90%以上供輸出,石油輸出量約佔世界石油總輸出量的60%。主要通過海洋運往西歐、美國、日本等發達國家。中東的主要產油國有:沙烏地阿拉伯、科威特、阿拉伯聯合大公國、伊朗、伊拉克
中東石油輸出路線(見P53圖8.6)
波 海運 霍爾木茲海峽 阿拉伯海 向東 印度洋 太平洋 日本
斯 向西 紅海 蘇伊士運河 地中海 直布羅陀海峽 大西洋 西歐
灣 印度洋 好望角 大西洋 美國
管道 從波斯灣用管道直接輸送到地中海沿岸
中東大部分地區是熱帶沙漠氣候,全年炎熱乾燥,河流稀少,還有大面積沒有河流的沙漠地區。不少國家因為境內沒有河流經過成為無流國(主要分布在阿拉伯半島上)。中東水資源匱乏,而且大部分河流為多國共有,有限的水資源的分配和爭奪成為中東地區的又一個焦點
中東的人種主要是白色人種,大多數居民信仰伊斯蘭教,少數居民信仰基督教、猶太教和其他宗教。伊斯蘭教、基督教和猶太教都把耶路撒冷看作是聖城。沙烏地阿拉伯的麥加,是伊斯蘭教創始人穆罕默德的誕生地,被伊斯蘭教尊為聖城。
中東多數國家和地區的居民,主要是阿拉伯人,信仰伊斯蘭教,這些國家被稱為「阿拉伯國家」。
猶太人集中分布在以色列,主要信仰猶太教
波斯人主要分布在伊朗,主要信仰伊斯蘭教
中東問題的關鍵是阿拉伯國家和以色列之間的沖突,阿以沖突的焦點在巴勒斯坦地區 第二節 歐洲西部
歐洲現共有44個國家和地區,按地理方位分為:東歐、西歐、南歐、北歐和中歐
地理位置:海陸位置,位於亞洲西面北臨北冰洋、西臨大西洋、南臨地中海,是亞歐大陸向大西洋伸出的一個大半島;
緯度位置:大部分在35N-60N,屬北溫帶
歐洲海岸線曲折多港灣,主要內海有南部的地中海和北部的波羅的海;主要的海峽有西南端的直布羅陀海峽和西部的英吉利海峽(能在地圖上填注)
歐洲主要半島有北部的斯堪的納維亞半島和南部的巴爾干半島、亞平寧半島、伊比利亞半島;主要島嶼有大西洋中的大不列顛島、愛爾蘭島和冰島,南部的西西里島和撒丁島。地中海是世界上最大的內海、直布羅陀海峽是歐、非兩洲的分界線(能在地圖上填注)
地形以平原為主(兩大平原:以萊茵河為界,以西是西歐平原,以東是波德平原),佔全洲面積的2/3是世界上平均海拔最低的大洲。主要的山地:阿爾卑斯山脈是歐洲南部的年輕褶皺山系、斯堪的納維亞山脈。歐洲有以斯堪的納維亞半島為中心的大陸冰川和阿爾卑斯山脈為中心的山嶽冰川,冰川地形廣布
氣候:西歐為典型的溫帶海洋性氣候,向東過渡為溫帶大陸性氣候,南部歐洲為典型的地中海氣候,北冰洋沿岸為苔原氣候
溫帶海洋性氣候的成因:
⑴大部分地區位於35°N-60°N之間屬溫帶氣候;
⑵西臨大西洋,深受海洋影響,大陸輪廓破碎(為海岸線最曲折的大洲),各地距海近,使海洋影響深入內陸;
⑶中部為平原,阿爾卑斯山脈東西延伸有利於海洋溫和濕潤氣候自西部海洋向東深入內陸;
⑷北大西洋暖流經過,對沿岸地區的氣候起到增溫和增濕作用
主要河流:歐洲河網密布,水量豐富。伏爾加河是歐洲最長的河流;
多瑙河是歐洲的第二大河,也是歐洲流經國家最多的一條國際性河流,具有重要的航運價值
歐洲西部各國之間,貿易往來和人員流動十分頻繁。為了進一步加強聯系,本區形成了一個區域性的國際組織,叫做歐洲聯盟(簡稱歐盟)。目前,歐盟共有15個成員國,都是經濟發達的國家。歐盟加強了本區國與國之間的政治和經濟聯系,並在世界經濟領域和國際政治舞台上發揮著重要的作用
歐洲西部是工業革命的發源地,目前也是世界上工業發達的地區之一。歐洲西部的工業以製造業為主,從事製造業的人口比例很高。製造業是指把原料進行加工,製造成各種各樣產品的工業部門。本區許多國家從國外進口原料、燃料、糧食,向外出口機械、汽車、化學物品和食品等工業製成品。
歐洲西部工業主要分布在自英國向東到波蘭境內,自斯堪的納維亞半島南部到義大利之間。主要的工業區有:德國的魯爾區、法國的巴黎盆地、英國的倫敦地區及英格蘭中部地區等
歐洲西部地處中緯度大陸西岸,形成大面積的溫帶海洋性氣候,有利於多汁牧草的生長;而且境內以平原為主的地形使得這里草場廣布,這些對畜牧業的發展很有利。歐洲西部的人們稱牧草為「綠色金子」,足見他們對畜牧業的重視。
在英國,畜牧業產值佔全部農業產值的70%以上。法國和德國的農業產值中,畜牧業比重也略高於種植業。荷蘭、丹麥等國是世界上著名的乳畜大國。火腿、熏肉、香腸、乳酪是主要的出口產品
國家和居民:歐洲的居民絕大部分屬白色人種,語言屬印歐語系,分拉丁語、日耳曼語、斯拉夫語三個語族。歐洲是世界上人口自然增長率最低的一個大洲
歐洲西部是世界上旅遊業最發達的地區

第三節 撒哈拉以南的非洲
地理位置
海陸位置:非洲位於亞洲的西南面、歐洲的南面,東臨印度洋及紅海、西面和北面臨大西洋和地中海,非洲為世界第二大洲。
緯度位置:大致上位於南北回歸線之間,赤道橫穿中部,大部分位於熱帶,有「熱帶大陸」之稱
概況
非洲海岸線平直,西面的幾內亞灣是非洲最大的海灣,東南面的馬達加斯加島是非洲最大的島嶼,東面的索馬里半島有「非洲之角」之稱。地形以高原為主,有「高原大陸」之稱,東部和南部分布著埃塞阿比亞高原、東非高原和南非高原。山脈有阿特拉斯山和德拉肯斯堡山分布在西北部和東南部,非洲的最高峰是乞力馬扎羅山。縱貫東非高原和埃塞阿比亞高原的東非大裂谷帶經紅海延伸到亞洲的約旦地溝,長約6000千米,帶內多連串湖泊和火山、地震,東非裂谷帶有陸地表面「最大的傷疤」之稱。北非分布著面積達770萬平方千米的撒哈拉大沙漠
本區有6億多人,其中90%以上都是黑種人,所以撒哈拉以南的非洲又有「黑非洲」之稱。沙漠以北是阿拉伯人的聚居地,在南部非洲有歐洲移民的後裔
主要河流:非洲有尼羅河、剛果河、尼日河和贊比西河四大河流。尼羅河全長6600多千米,是世界上最長的河流。維多利亞湖是非洲最大的淡水湖
境內的世界之最:最長的河流尼羅河、最大的盆地剛果盆地、最大的大裂谷東非大裂谷、最大的沙漠撒哈拉沙漠。
撒哈拉以南的非洲是世界上大型野生動物最多的地區。熱帶高級哺乳動物,如大猩猩、河馬、非洲象、斑馬、長頸鹿等是非洲珍奇動物
非洲有「富饒大陸」的稱號,非洲的礦產種類多、儲量大。南部非洲盛產黃金和金剛石;撒哈拉區和幾內亞灣沿岸盛產石油;扎伊爾和尚比亞毗鄰處有舉世聞名的「銅帶」
經濟:撒哈拉以南的非洲經濟落後(南非除外),很多國家以單一商品經濟為主
概念:單一商品經濟是指過分依賴某一種或某幾種初級產品生產的經濟。
初級產品是指礦產、木材、牲口、經濟作物產品等工業原料和半成品。
不利之處:工業製造品的價格要比初級產品貴得多,因此這些國家賣出初級產品、買進工業製造品,在國際貿易中處於不利地位。另外,「單一商品經濟」,只依賴少數幾個發達國家的采購,出口商品價格在國際市場上波動很大。
原因:由於殖民者長期佔領和瘋狂掠奪(現在,黑非洲的國家都已獨立)
出路:大力發展民族工業,發展多樣化農業,發展加工工業、旅遊業、水產等
撒哈拉以南的非洲人口增長率世界最高,由此帶來了糧食問題,過渡開荒有引發了環境問題。
解決途徑:控制人口增長、提高人口素質;保護生態環境、減輕自然災害;大力發展糧食生產、解決食物短缺的問題 第四節 澳大利亞
大洋洲介於亞洲和南極洲之間,西南臨印度洋、東面同南、北美洲遙遙相對
大洋洲包括澳大利亞大陸、塔斯馬尼亞島、紐西蘭南北二島、新幾內亞島以及散布在太平洋上的波利尼西亞、密克羅尼西亞、美拉尼西亞三大群島,共一萬多個島嶼。許多島嶼在國際交通上具有重要地位。大洋洲的島嶼按成因分大陸島、火山島和珊瑚島三類。
地理位置:地處太平洋和印度洋之間,南回歸線橫貫中部。領土包括澳大利亞和塔斯馬尼亞島和附近的一些島嶼,是世界上唯一獨佔一塊大陸的國家
面積與人口:地廣人稀的國家。是大洋州面積最大、人口最多的國家
地形:東部山地——大分水嶺;中部平原、大自流盆地;西部高原
特有的動物:袋鼠、鴯鶓、考拉(樹袋熊)、鴨嘴獸
澳大利亞有這么多古老物種的原因:其一澳大利亞大陸長期孤立於南半球的海洋上,環境單一,沒有大型的野生食肉動物,這些古老物種就沒有大型天敵,物種進化緩慢;其二,氣候適宜、自然條件優越(所以南極洲大陸沒有)
澳大利亞是世界是綿羊數和出口羊毛最多的國家。因為羊特別多,被稱為「騎在羊背上」的國家。主要出口產品還有牛肉和小麥
澳大利亞是個礦產資源豐富的國家,主要礦產有煤(東南沿海)、鐵(西部)、鋁土礦(東北部)——澳大利亞是世界是鋁土礦最多的國家。在豐富的礦產資源基礎上,澳大利亞的采礦業、冶金和機械製造在第二次世界大戰後迅速發展。由於礦產品出口額在出口總額中佔有很大比重,所以,有人稱澳大利亞是「坐在礦車上」的國家
目前,服務業已經大大超過農牧業和工礦業,成為澳大利亞的經濟支柱
人口和城市主要分布在東南沿海地區。原因:這里氣候溫暖濕潤;交通便利
主要城市:首都堪培拉,悉尼是全國最大的工業中心和港口城市,墨爾本是全國第二大城市 西半球的國家
第一節 美國
概述:
北美洲位於西半球的北部。西臨太平洋,東臨大西洋,北臨北冰洋,西北隔白令海峽與亞洲相望,東北隔丹麥海峽、格陵蘭海與歐洲相望,南以巴拿馬運河同南美洲分界。范圍主要包括北美大陸、中美地峽、西印度群島。為世界第三大洲
北美洲海岸線曲折,多島嶼、半島和海灣。格陵蘭島是世界第一大島,東南部的西印度群島環繞形成的加勒比海是大西洋經巴拿馬運河通往太平洋的要道
北美洲的地形明顯地分為三個南北縱列帶:西部是高大的科迪勒拉山系(世界上最大的山系),中部是廣闊的平原,東部為低緩的高地
北美洲的氣候以溫帶大陸性氣候為主,東西兩岸的氣候有明顯的差異性:太平洋沿岸為溫帶海洋性氣候;南部為地中海氣候;墨西哥灣沿岸為亞熱帶季風氣候;中美地峽及印度洋群島為熱帶雨林和熱帶草原氣候;北冰洋沿岸為極地氣候。寒潮與大西洋上的颶風是北美洲的災害性天氣
北美有廣闊的溫帶草原和溫帶森林。中部平原有蘇必利爾湖、密歇根湖、休倫湖、安大略湖、伊利湖五大湖,是世界是最大的淡水湖群。發源於美國北部的密西西比河是美國最長的河流
北美洲有三億六千多萬人口,種族成分復雜,有白、黃、黑三大人種,也有混血種人。白種人佔80%以上,印第安人是北美的土著居民,歐洲殖民者到達之後,對印第安人進行屠殺,現在僅有幾十萬人。北部寒冷地區居住著因紐特人,南部中美洲以黑人和混血人種為主
北美洲有37個國家和地區,加拿大、美國、墨西哥是其中面積較大的國家
位置:北接加拿大、南臨墨西哥灣、西臨太平洋、、東臨大西洋,跨寒、溫、熱三帶
領土組成:本土有48個州,一個首都所在的特區,還有兩個海外州:一個阿拉斯加(臨北冰洋、太平洋、北極圈穿過)一個夏威夷州(位於太平洋中、北回歸線穿過、屬大洋州領土)
美國的面積是930萬平方千米,居世界第四位。人口2.78億,其中土著居民是印第安人,今天居住在美國的白種人、黃種人、黑種人都是在近200多年的時間里移入美國的,是個移民大國。
美國的礦產資源豐富,主要有煤、鐵、石油、銅、鉛、鋅等
農業:
農業地區專業化:根據各地區的自然條件和市場需要,美國農業生產可分為棉花帶、玉米帶、小麥帶、乳畜帶和灌溉農業區等主要農業帶或農業區
農業生產的各個過程和環節都實現機械化和專業化。美國從事農業的人口不到全國的3%,農業生產過程中的耕種、灌溉、施肥、鋤草、收割、脫粒、貯藏、運輸全部機械化,效率高,產量大
美國是農業大國。它生產的小麥、玉米、大豆、棉花、煙草、乳肉等都居世界前列,不僅那能滿足本國需要,還大量出口糧食,成為世界是輸出農產品最多的國家
工業:美國工業現代化程度很高,工業生產總值居世界首位,鋼鐵、汽車、宇航、飛機、石油、電子、化學等工業都居世界前列。在對外貿易方面,美國是輸出工業產品數量最多、產值最大的國家,也是進口小汽車、鋼鐵、石油、紡織品最多的國家。美國是世界上高新技術產業的基地
美國工業的分布:
工業區 工業部門 發展條件 工業中心
東北部地區 鋼鐵、汽車、化學
⑴阿巴拉契亞山區豐富的煤、五大湖西部大量的鐵礦
⑵大西洋沿岸有許多優良港口,五大湖和密西西比河水運便利
⑶平原肥沃的土壤 紐約:美國最大的工商業中心,最大和人口最多的城市
華盛頓:首都

『玖』 七年級地理上冊教案人教版

http://www.pep.com.cn/czdl/jszx/tbjxzy/qs/jxsj/
源於生活重視基礎培養能力
——人教版《歷史與社會》七年級(上)教材特色
課程教材研究所 富兵

《歷史與社會》課程是這次課程改革的亮點和難點,如何在課程實施中體現《綱要》基本精神和素質教育的要求,整合人文社會科學相關知識,促進學生整體地、歷史地認識社會,有效地進行公民教育,教材編寫至關重要。我們教材編寫組在結構設計、內容表述、呈現方式等方面進行了初步探討嘗試,具體內容如下。

一、教材編寫的思路和結構

《我們生活的世界(上)》是按照《歷史與社會》課程標准(二)所闡述的整合理念,以學生的生活邏輯為主導,以地理和歷史學科為基礎,以相關學科知識為背景和支撐的新型的、綜合教材。它在融合了相關知識的基礎上,側重於對學生進行人文地理和歷史的核心概念、基本觀點和技能方法的教育。

為此,本冊教材設計的基本思路即:生活是主題,包括人們生活的環境、生活的異同、生活的問題,它們是我們生活的社會中的現實存在。

時空是框架,即不同地域人們的生活(空間軸)和不同時代社會的發展(時間軸),它們是我們認識社會的兩個重要維度。

二、教材內容表述的特色

《歷史與社會》是一門開放的課程,它基於學科又超越學科,面向現實世界;始於課堂又不局限於課堂,融入社會生活。為有效地實現課程目標,我們確定了表述課文內容的四個原則:基於案例、基於生活、基於情境、基於問題1.基於案例的思路

教材採取範例性的敘述方式,選用大量的、富有情節的實例或案例呈現問題,營造解決問題的情境,幫助學生在解決問題的過程中活用知識,變呆板的知識為處理實際問題的手段。在本冊教材第四單元中體現得尤為充分。

教材在「各具特色的區域生活」的每一課中都選取了代表一類同質但特點截然不同的地區,如:「平原人家」中有精耕細作、以手工勞動為主的湄南河平原和集約化大機器生產的代表——美國大平原;「與山為鄰」中有以游牧為生的天山牧民、以梯田開墾為業的元陽哈尼人和利用山區資源發展旅遊業的盧卡索居民;「傍水而居」中有臨湖的江南水鄉、臨海的山東漁村和臨水的義大利威尼斯;「草原人家」中有澳大利亞現代化牧場和內蒙古熱情奔放的草原文化;「乾旱的寶地」中有利用坎兒井灌溉的新疆綠洲農業和蘊藏豐富石油的波斯灣沿岸國家的石油工業;「文明中心——城市」中側重於經濟中心、城市布局和文化之都等角度,分別選擇了上海、築波和巴黎。不難發現,教材在各個點位的確定上頗費心思。每課選取內容的角度都不相同,而且中外兼顧,以中國為主,最大的突破在於沒有按照原有地理學科按地域或區域劃分的方式和選擇首都或重要城市進行介紹的作法,而代之以能夠反映不同區域(如平原、沿海、山地、草原、沙漠、城市或鄉村)人們的生活的典型材料。有的點位可能很小,但只要能反映一類區域人們的生活或某個值得關注的問題,就可以把它作為一個案例進行解剖。像法國盧卡索這樣的小山村,即使對地理專業工作者都是一個鮮為人知之地。它原是一個貧瘠的小村莊,經過十幾年的開發成為一個著名的度假城市,但在經濟快速發展、人們的生活水平得到提高的同時,如何治理和保護環境的問題也隨之而來。是看重眼前利益過度利用還是放眼未來善加保護,是擺在那裡居民面前的難題,也當前很多地區都面臨的一個兩難處境。教材實寫盧卡索,實則在對學生進行人與自然和諧相處、可持續發展教育。從這個意義上說,盧卡索雖小,卻有很強的代表性。

這種案例式教學以點代面,一方面避免了教學內容的面面俱到,掛一漏萬,另一方面降低了知識記憶要求,減輕了教學負擔,節省了時間。有助於學生學得透徹、領會深入、掌握牢固,學以致用。在通過學習某個具體的區域的過程中,掌握了解區域特色的方法、分析區域生活和解決區域問題的方法,並形成一定的概念與看法。既可以達到知識傳授的目的,又可以使學生舉一反三,觸類旁通,將實踐能力培養落到實處的同時,進行了調查和學習方法的滲透。

2.基於生活的思路

本冊教材嘗試改變單純、孤立地提供具體知識的做法,而是在敘述社會生活和社會發展常識的過程中,提供相關學科的概念和方法。教學內容力求顯現或選擇適用於日常生活中常見的情況和環境。既從學生的經驗和生活邏輯出發,又不僅以解決具體社會問題為中心,注重教學的長期效果和潛能的開發。

在日常生活和學習經驗中,學生已經積累了一定的知識,他們對很多問題和現象都會有一些自己的看法和認識。盡管可能是零碎的、片面的,或者還沒有接觸過,但當問題呈現在面前時,他們也可以憑借相關的經驗,依靠自己的認知能力,形成對問題的解釋。學生這些已有的知識基礎和生活經歷對新知的獲得大有助益,為此,教材應充分關注並利用學生的生活經驗,增強書本知識與現實生活的聯系,幫助其在原有的基礎上成長、提高。如「綜合探究一」在介紹不同種類的地圖後,提出「你還知道哪些地圖?你會在怎樣的情況下使用它們?」的問題,促使學生調動已有信息,積極動腦,主動挖掘獲取新知;再如第三單元「山川秀美」中設計了兩個學生的對話,引導他們從各自的經歷討論山區的好處與問題,加深學生對山區的了解和認識。第五單元「社會生活的變遷」中要求學生製作一個年代尺,「把從出生到現在發生的重要事件標識出來」的練習,以及「談談家鄉近幾十年發生的變化,看看其中包含的歷史」等等,這些內容或問題來自於真實的日常生活,與學生的生活經驗相吻合,能夠增強學生與書本的親近感和真實感,學生易於產生主體建構知識的願望,為解決問題創設了良好的前提。

生活化在本書的另一個意義表現為它力圖改變過於強調「學科本位」「學科為中心」的弊病。在不同的主題下、不同的范圍內,緊緊圍繞人們的社會生活這個中心,結合個人生活、人類的生活環境、中國人生活的環境、世界不同地區人們生活的環境和人們生活的歷史等方面,勾勒人類生活的全貌(參見結構圖)。在此過程中,始終將人、地和社會有機聯系在一起,建立人類生活與自然環境的關系,闡述因地制宜和各要素相互聯系的觀點。例如第四單元中「美國大平原」和「元陽梯田」的設計。

美國中部大平原

從以上兩圖可以清晰地理解自然環境對人的生產、生活的影響以及人們如何利用適應、改造自然環境的。

3.基於情境的思路

傳統的觀念認為教材是事實性知識,是普遍規律或原理,是可以獨立於現實情境之外獲得的,學習的結果也可以自然地遷移到各種真實情境中。而實際上,情境總是具體的、千變萬化的,抽象概念、規則的學習往往無法靈活適應具體情境的變化,學生常常難以用學校獲得的知識解決現實世界中的真實問題。教學應力求引導學生自主建構知識,而不是只充當知識的復制機器。教材在一定程度上是學生選擇學習和自主處理的素材。創設一定的情境,提供富於情節的、豐富的、現實的案例,除了能夠吸引學生,提高學習興趣外,還能比較准確地把握學生在不同情況下如何活用所學知識或技能處理、解決實際生活問題的能力。

每個單元後的綜合探究是本書集中體現情境教學特點的內容。「在地圖上獲取信息」就是一個突出的例子。課文提供了五個不同的、具體的情境,在每個情境下,要求學生提出解決實際生活問題的方案。實際上,本課是在交待地理學習和社會生活的工具之一 ——學會使用不同種類的地圖:比例尺大小不同、功能不同(有交通圖、旅遊圖、等高線圖和反映不同歷史時期變化)的地圖。如果以定義加說明的形式直接表達出來的話,不僅枯燥乏味,使知識教條化,更重要的是學生在遇到現實問題時仍可能茫然不知所措,不會將書本知識靈活運用到生活中去。而事實上,地圖的閱讀和使用是我們生活中不可或缺的技能的一部分,並且在未來社會中將變得日益重要。在情境式的活動設計中,把傳授和形成知識的兩個過程綜合在一起,不知不覺中達到了教學目的。課文這種處理方法,具有較大的擴展空間。

4.基於問題的思路

一切思維都從問題開始。教學過程不僅僅是把知識裝進學生的腦袋,更重要的是促進學生對問題進行分析和思考,從而把知識變成他們自己的「學識」和「主見」。教學要促進學生思維就應首先培養問題意識,教學內容關注問題、引發問題,激發他們的探索慾望,圍繞問題展開敘述,針對問題進行探討。問題常常產生於具體的情景、非正常現象,本書注意在教學的重點或難點創設問題情境。問題的編排並不是在每部分單元學習的最後,也沒有提供標准化的統一結論,而是自始至終倡導師生之間的互動,共同經歷探究過程,通過交流和討論,尋求解決問題的方案。如第二單元「自然環境」中關於世界氣候類型的活動設計。氣溫和降水是反映氣候特點的最基本要素,是學生描述某一地區氣候需要掌握的兩個最重要的概念,但教材並未直接把概念告訴學生,而是引導他們仔細讀圖。圖2-11隻畫出不同氣候類型及其分布、不同地區的人們對本地氣候的描述。活動要求學生從中發現一些詞語,自己進行歸納得出結論。經過主動觀察、發現、理解、記憶下來的知識,學生可以日後隨時提取並加以應用。

三、教材內容的特點

《我們生活的世界》這些編寫方式的轉變決不意味著對基礎知識和技能的否定、拋棄,相反,基礎知識和技能在本書的處理更加實在、實用。

(一)注重基礎知識

為有效地實現開設綜合課程的目的,提升教學功能和效果,同時又不削弱人文地理和歷史教育的功能,教材精選了對學生終身學習必不可少的基礎知識和技能,特別是對九年義務教育結束後無法再接受學校教育的學生,提供未來學習、生存和發展的基礎和平台。例如:

1.基礎知識部分。

按照學生的年齡特點、可接受程度,循序漸進,有詳有略,提煉相關學科最基本的知識,而不是均衡覆蓋所有相關學科知識的方方面面。

·社區和區域(一些相關的基本概念)包括:社區的功能和類型、區域差異與聯系。

·世界自然與人文的總體特徵(可與分科地理的世界總論相對應)包括:大洲和大洋的分布、自然環境(地形和氣候)及景觀差異、人種、國家和地區。

·中國自然與人文的總體特徵(可與分科地理中的中國總論相對應)包括:疆域、行政區劃、人口與民族;地形、氣候、河流;自然環境差異(南北差異和東西差異)對人們生產與生活的影響。

·不同自然環境下人們的生活(部分地涵蓋了分科地理中的分區地理內容,但更側重於人的生活)包括:居住在不同平原、山區、水域、草原、沙漠與城市等地人們的生產、生活與文化活動。

·社會生活的變遷(開啟歷史之門的鑰匙,是學習具體的歷史知識的基礎,有些內容是對分科歷史的有益補充)包括:表示歷史時間和紀年的詞彙、中外歷史發展的基本線索、獲取了解歷史信息的途徑。

2.基本技能部分。

·閱讀、選擇和使用地圖的能力。

·閱讀和使用地球儀的能力。

·收集、辨別和利用信息的能力。

·掌握和運用社會調查的方法、區域研究的一般方法。

·閱讀和製作年代尺的能力;建立年代和時序的概念。

·掌握歷史研究的基本方法。

基本觀念:

人地關系——自然環境對人類生活的影響、人的活動對環境的反作用——滲透可持續發展思想。

歷史的觀念——事物都是在發展和變化的——歷史無處不在、無時不在——歷史影響著今天的生活。

觀念的形成隱含在教學過程中,不是直白地灌輸給學生,而是經過主動加工、自然發生的,需要學生領悟、思考後逐漸形成。

(二)突出能力培養

1.體現在課題活動的設計上。

改變原來以概念、原理和觀點為主,直白地表達概念、觀點、結論、事實,輔之以少量的活動設計的課文風格,代之以大量引發思考、鼓勵動腦、動口和體驗探究價值的活動設計和案例分析,在活動中注重表達形成概念、觀點、結論和事實的過程。

作為教學內容的有機組成部分,有些原來正文結論部分(規律性或常識性知識)變成讓學生自己去探究的過程。大體說來,課堂活動有三種設計方式。

(1)把原來教材總結歸納的內容以活動的方式呈現出來。學生通過討論、讀圖、練習或競賽等形式,體驗獲得新知識的過程,自己得出歸納性的結論。改變了原來先教給學生結論或定論,再讓學生驗證規律的做法。如以往學習中國地理基本概況時,教材一定要寫出與我國陸上相鄰和隔海相望的國家的名稱,但在我們的第三單元「國土與人民」中要求學生閱讀地圖,自己去發現答案,由於課本沒有寫出具體國家,又減少了學生死記硬背的內容,減輕了學生負擔;第三單元「山川秀美」中季風氣候的影響,也是讓學生根據已學知識,分析思考、集體討論、概括總結季風的好處以及因其不穩定性導致的危害,除了要求學生具備一定的總結歸納、語言表達、與人合作能力外,還要能擴展所學知識,否則無法回答出五個方面的問題,對學生提出了較高要求,類似活動還有很多。

(2)有一定難度的重要知識,學生通過觀察、思考又不易推斷的內容,在經過學生大腦思維後,教材再展示給學生。「山川秀美」中需要學生知道我國地勢高低起伏的大致狀況,如果簡單地教給學生西高東低的概念,即時記憶可能很容易,但並未必理解。在本冊教材中我們安排了讓學生「沿著北緯32°的地形剖面圖,看看我國地勢自西向東是怎樣變化的?」的活動,這里學生應具備基本的地圖知識,會閱讀地形剖面圖,還要經過頭腦、視覺等感官活動,體驗規律性知識的獲得過程,最後教材才給出描述。再比如「一方水土養一方人」中秦嶺-淮河分南北是一個重點內容,南方北方的氣溫、降水以及景觀的差異很大,教材是將結論直白地呈現給學生,還是讓學生主動參與建構,親歷探究過程,其教育教學效果截然不同。我們嘗試讓學生先閱讀1月中國平均氣溫分布圖及中國年降水量線分布圖,分別找出經過秦嶺-淮河的(0℃)等溫線和(800毫米)等降水量線,然後交待秦嶺-淮河是劃分南北的分界線及其指標。雖然教材最後還是表達了結論,但學生經歷了學習過程,閱讀使用地圖等基本技能不斷被強化,學習的興趣和滿足感可以得到大大增強。

(3)開放性討論、辯論或技能訓練,不預設任何唯一的標准答案,而是鼓勵學生獨立思考,大膽想像,只要言之有理,論之有據,就達到了教學效果。「山川秀美」中兩位學生提出了對山區的不同看法,在此基礎上,進而啟發學生提出自己的見解,加深對山區的了解、熱愛和對問題的認識。「傍水而居」的自我測評中設置了「水對水鄉人們的生活有正面影響,也有負面影響,你是怎樣看待這個問題的?」允許學生開闊思路,自由想像、思維。「從地圖上獲取信息」中讓學生幫助設計從北京到杭州的旅遊路線,時間、交通工具、經費未定,提供了非常廣闊的空間。學生只要了解交通圖的作用和用法就能夠完成路線設計,但不限制少數學生新穎、獨到的創意。這種開放式的編排是力圖將課程標準的理念落到實處的探索。

在教學中體現教與學的過程,活動的設計就是教學的有機、必要組成部分,承擔了課文教學內容應起的作用,好的活動甚至可以收到超過文字表達的效果;改變了在課後用「想一想」「做一做」等集中總結、復習知識的方式,把學習活動安排在促進學生思維發展的各個關鍵環節上。

2.體現在「自我測評」功能的轉變上。

「自我測評」不是老師用來檢測學生的工具,而是學生課下自我評價、反思學習成果的手段,因此不作硬性規定,習題設計具有很大的彈性,學生完全可以量力而行,因人、因地而異。它的功能不再是簡單的復習,重復記憶,而是教材內容的延伸、拓展和知識技能的綜合運用。比如第五單元「區域的故事」中選擇了「小漁村變大城市」的深圳、「逝去的繁榮」——樓蘭和美國的死城——「古老而年輕的北京」等地作為案例,其中暗含的一條主線,即區域變化的不同類型:從無到有、從有到無、古老與現代融合等,這個結論教材並未明確告訴學生,而將它放在課後自我測評中,「比較上海、築波、巴黎、深圳和北京等城市,說出這些區域變化的特點」。學生需要梳理出區域變化的類型,再聯系前面內容,比較、分類、整理。如果缺乏必要的知識准備和必備的技能,高效地完成此類測試是不太可能的。類似的例子還有很多,似乎不需要學生牢記所謂的重點,也無需教師批閱,實際上對學生綜合素質的要求大大提高了,但又沒有做劃一的規定,不再用一把尺子衡量學生,可以根據自身實際設立切實可行目標,保證學生有所為,有所得。

3.體現在「單元綜合探究」形式的創新上。

體現研究性、綜合性的調查、探究主題,是本課程的特點之一。將研究性學習作為基本內容的呈現方式,貫穿於教材編寫的全程,作為課文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也是本書的特色。在教材編寫的全程貫穿思維過程的引導,尤其注重引發學生產生問題、促進學生思考和探究的活動設計。有些本身就是教學內容,如「在地圖上獲取信息」「從地球儀上看世界」等;有些內容是在具體情境下的運用,在做中學,應用性強。

總之,《我們生活的世界(上)》突出體現內容的整合、注重基礎知識和技能的訓練、獲取知識的方法的習得和問題解決能力的培養。

(三)增強教材普適性

為保證課程標准理念、教學讀物編寫和具體教學實施之間的落差,課本盡可能適應不同地區、不同類型學生的需要,以利於師生在不同的條件下、在不同基礎上實施教學,大大增強了適用性、普及性和實用性。

課文提供了完成教學任務的基本資源,使各個活動在各地學校都能開展。為減少受教學資源限制等困難,教材指示了最基本的資料來源或參考,如「查閱世界地圖、《新華字典》或其他材料,給世界上領土面積前六位的國家排排隊。」

開放性的問題設計,緊密聯系本地和本人自身實際,使每個人都能有的可說、有的可做。例如「如果你家附近有山區,說說當地人是怎樣利用山區資源的。其中哪些措施值得推廣,哪些地方還值得改進。」「牧區人們的生產和生活與你所在地區的生活有什麼異同?為什麼?」「談談你的家鄉近幾十年來發生的變化,或者找出自己所在地區的一兩個地名,看看其中包含怎樣的歷史。」「你家鄉的地形和氣候是什麼樣的?這種自然條件會給人們生產、生活帶來哪些影響?」這樣的提問為學生的回答提供了很大空間,有助於加強對本地區的了解、關注,產生對家鄉的熱愛之情。

降低難度,提出具體要求。「一方水土養一方人」中設計了兩位不同地區學生的春節問候。從他們各自的描述中,並提出的問題,學生可了解到南北方氣候、景觀及人們生活的差異。盡管學生水平有高有低,但都可以對某一個方面發表感想。

所設計的活動,適合於有關年級和不同地區學生的特點,呈現出不同的層次,有一定梯度,可操作、可把握,不論是調查研究還是課堂討論,都便於指導、富有成效。

此外,教材充分考慮了初一學生好動、好奇、注意力短暫集中的年齡特點,設計了反映他們年齡特徵、興趣特點和認知水平的活動。如「國家和地區」中給出9個國家的國旗,讓學生把國旗和相應的國家名稱聯系起來;我國省級行政區劃單位的拼圖游戲等,寓教於樂,於不知不覺中達到了知識教學、動手練習的目的,學生更易獲得滿足感,激發學習的內驅力。

本書圖文並茂,採用大量照片、圖畫和表格,一目瞭然,減少了文字說明,增強了現場感。可視性強、可讀性強,文字生動,趣味性強,這些也是本冊教材突破點之一。

熱點內容
鹿特丹港國家地理 發布:2021-03-15 14:26:00 瀏覽:571
地理八年級主要的氣候類型 發布:2021-03-15 14:24:09 瀏覽:219
戴旭龍中國地質大學武漢 發布:2021-03-15 14:19:37 瀏覽:408
地理因素對中國文化的影響 發布:2021-03-15 14:18:30 瀏覽:724
高中地理全解世界地理 發布:2021-03-15 14:16:36 瀏覽:425
工地質檢具體幹些什麼 發布:2021-03-15 14:15:00 瀏覽:4
東南大學工程地質考試卷 發布:2021-03-15 14:13:41 瀏覽:840
中國地質大學自動取票機 發布:2021-03-15 14:13:15 瀏覽:779
曾文武漢地質大學 發布:2021-03-15 14:11:33 瀏覽:563
中國冶金地質總局地球物理勘察院官網 發布:2021-03-15 14:10:10 瀏覽:86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