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人文地理總結
Ⅰ 中國的人文地理
2,沿海開放城市14個
天津、上海、大連、秦皇島、煙台、青島、連雲港、南通、寧波、溫內州、容福州、廣州、湛江和北海
3,經濟特區
深圳,珠海,汕頭,廈門,海南
4,沿海開放地區
長江三角洲、珠江三角洲、閩南三角地區、遼東半島、山東半島、環渤海地區等
5,工業分布
重工業:中國東北重工業基地
東北的礦產資源非常豐富,煤、鐵、石油;東北在日本的統治時期,重工業發展的較好,基礎設施也較完備;東北和前蘇聯接壤,容易得到蘇聯的幫助。
輕工業:沿海地區
沿海地區經濟發達。經濟開放,容易吸收外國先進的科學技術!
勞動密集型:一般分布在內地,勞動力廉價是最主要因素
知識密集型產業;一般在沿海開放地區,主要理由還是經濟發達,技術領先
Ⅱ 中國東西南北四部分自然地理概況和人文地理概況 總結
自然地理:北方主要指東北地區,有東北大平原,是中國最大的平原。四面環山,有大小內興安嶺。是典型的溫容帶氣候。植被主要以落葉林為主。算上華北也屬於北部,有華北平原,山脈較少,氣候是溫帶氣候。東北作物一年一熟,華北兩年三熟或一年兩熟
南方是水鄉,有亞熱帶氣候和熱帶氣候,植被以闊葉林為主,作物一年兩熟甚至三熟。河流密布,丘陵山脈眾多。
南部跟東部基本差不多,主要看怎麼劃分了。
西部屬於溫帶大陸性氣候,乾旱少雨,沙漠戈壁眾多。植被多以耐寒的植物為主,河流較少。
人文地理:北方是我國的重工業基地,包括東北華北。東北地區是我國鐵路網最為密集的地方。
東部,南部是我國經濟發展的重要組成部分,私營經濟,外資經濟較多
西部經濟落後,發展緩慢,工業農業都不發達。
Ⅲ 中國人文地理常識
1.34個省,市,自治區:
黑龍江省(黑/哈爾濱)
吉林省(吉/長春)
遼寧省(遼/沈陽)
河北省(冀/石家莊)
河南省(豫/鄭州)
湖北省(鄂/武漢)
湖南省(湘/長沙)
山東省(魯/濟南)
山西省(晉/太原)
陝西省(陝或秦/西安)
甘肅省(甘或隴/蘭州)
青海省(青/西寧)
江蘇省(蘇/南京)
安徽省(皖/合肥)
浙江省(浙/杭州)
福建省(閩/福州)
江西省(贛/南昌)
廣東省(粵/廣州)
貴州省(黔/貴陽)
四川省(川或蜀/成都)
雲南省(雲或滇/昆明)
台灣省(台/台北)
海南省(瓊/海口)
廣西壯族自治區(桂/南寧)
內蒙古自治區(內蒙古/呼和浩特)
寧夏回族自治區(寧/銀川)
新疆維吾爾自治區(新/烏魯木齊)
西藏自治區(藏/拉薩)
北京市(京)
天津市(津)
上海市(滬)
重慶市(渝)
香港特別行政區(港)
澳門特別行政區(澳)
2,沿海開放城市14個
天津、上海、大連、秦皇島、煙台、青島、連雲港、南通、寧波、溫州、福州、廣州、湛江和北海
3,經濟特區
深圳,珠海,汕頭,廈門,海南
4,沿海開放地區
長江三角洲、珠江三角洲、閩南三角地區、遼東半島、山東半島、環渤海地區等
5,工業分布
重工業:中國東北重工業基地
東北的礦產資源非常豐富,煤、鐵、石油;東北在日本的統治時期,重工業發展的較好,基礎設施也較完備;東北和前蘇聯接壤,容易得到蘇聯的幫助。
輕工業:沿海地區
沿海地區經濟發達。經濟開放,容易吸收外國先進的科學技術!
勞動密集型:一般分布在內地,勞動力廉價是最主要因素
知識密集型產業;一般在沿海開放地區,主要理由還是經濟發達,技術領先
5,農業分布
種植業:三江平原、松嫩平原 西北國營農場(商品穀物農業)
西北地區 河西走廊、河套平原、寧夏平原(灌溉農業)
新疆地區(綠洲農業)
西南地區 雲貴高原(壩子農業)
橫斷山區(垂直農業)
青藏高原-----河谷農業 、 陽光農業
城市,礦區周圍---乳畜業
珠江三角洲---新穎混合農業
季風區 -------水稻種植業
畜牧業: 內蒙古高原---草原牧場
新疆天山----山地牧場
青藏高原----高寒牧場
6,地理分界線
我國人口密度大小的界線:
大致以黑龍江的黑河——雲南騰沖一線。該線東南人口稠密,西北人口稀疏。
我國地勢階梯界線:
二級階梯界線:昆侖山、祁連山、橫斷山脈的東端。
三級階梯界線:大興安嶺、太行山、巫山、雪峰山。
我國氣候界線:
(1)季風區與非季風區的界線:大興安嶺、陰山、賀蘭山、巴顏喀拉山、岡底斯山。該線西北為非季風區,東南為季風區。
(2)降水量和干濕區的界線
濕潤區與半濕潤區的界線(800毫米等降水量線):大體沿著青藏高原的東南邊緣,向東經過秦嶺——淮河一線。
半濕潤區與半乾旱區的界線(400毫米等降水量線):從大興安嶺向西南,經張家口、蘭州、拉薩附近,到喜馬拉雅山的南坡。
半乾旱區與乾旱區的界線(200毫米等降水量線):陰山、賀蘭山、祁連山、巴顏喀拉山、岡底斯山。
(3)熱量界線
1月00C等溫線(亞熱帶與暖溫帶界線):青藏高原東南邊緣——秦嶺—淮河一線。
暖溫帶與中溫帶的界線:鴨綠江口——長城(山西境內稍偏南)——祁連山——天山一線。
我國太陽年輻射總量豐富、貧乏界線:
從大興安嶺向西南,經北京西側、蘭州、昆明,再折向北到西藏南部。此線西北,太陽能資源豐富.此線東南貧乏。
我國四大海域的界線:
渤海與黃海的界線:遼東半島老鐵山角——山爾半島蓬萊角;
黃海與東海的界線:長江口北岸啟東角——濟州島西南角;
東海與南海的界線:廣東南澳島——台灣島南端鵝鑾角。
我國水文界線:
(1)內流區與外流區的界線:
北段:大興安嶺、陰山、賀蘭山、祁連山的東端
南段:200毫米等降水量線。
(2)長江與黃河水系的界線:巴顏喀拉山、秦嶺。
(3)長江與珠江水系的界線:南嶺。
(4)太平洋水系與印度洋水系(瀾滄江與怒江)的分水嶺:怒山。
我國三大自然區的界線:
(1)東部季風區與西北乾旱半乾旱區的界線:400毫米降水量等值線即從大興安嶺向西南,經張家口、蘭州、拉薩附近,到喜馬拉雅山的南麓。
(2)東部季風區與青藏高寒區的界線:3000米等高線。
(3)西北乾旱半乾旱區與青藏高寒區的界線:昆侖山——阿爾金山——祁連山。
我國東部季風區內四個自然地區的界線:
(1)東北溫帶濕潤、半濕潤地區與華北暖溫帶濕潤、半濕潤地區的界線:日平均氣溫大於等於100C積溫32000C等值線。
(2)華中亞熱帶濕潤地區與華北暖溫帶濕潤、半濕潤地區的界線:日平均氣溫大於等於10℃積溫45000C等值線。即秦嶺——淮河一線。
(3)華中亞熱帶濕潤地區與華南熱帶濕潤地區的界線:日平均氣溫大於等於10℃積溫7500℃等值線。
我國西北乾旱半乾旱區兩個自然地區的界線:
賀蘭山一帶,相當於200毫米年等降水量線。
我國綜合地理界線:
秦嶺——淮河一線是我國重要的地理分界線。
=====================================
嘿嘿 復習下吧 以前學的差不多忘光了已經!
Ⅳ 中國人文地理概況
中國的地理中國位於歐亞大陸東部,太平洋西岸。中國約有4079年(含「夏朝」)的已知文明史(以出現國家體制為始),是亞非大河流域四大文明古國之一。
1、中國地理簡介
01、中國位於亞洲東部、太平洋西岸,它的版圖被形象地比作雄雞。是中華民族的主要聚居地。
02、中國領土總面積為:陸地面積960萬平方千米(不包含被俄帝國吞並和逼迫清政府割讓陸地面積588萬平方公里土地),內海和邊海的水域面積約四百七十多萬平方千米。總面積為1430多萬平方千米)不包含俄帝國侵佔588萬平方公里土地)。
03、中國領土東西跨經度有六十多度,跨了五個時區,東五區到東九區。全國統一北京時間為東8區。東西距離約五千二百公里。中國領土南北跨越的緯度近五十度,南北距離約為五千五百公里。
04、中國領土的中心位置在陝西省涇陽縣永樂鎮石際寺村(34°32′27.00〃N,108°55′25.00〃E)。
05、中國領土最北端在黑龍江省漠河以北的黑龍江主航道中心線上(53°33.5′N)。
06、中國領土最南端在南海的南沙群島中的曾母暗沙(3°51′N,112°16′E) 。
07、中國領土最東端在黑龍江省黑瞎子島(48°27′N,135°05′E) 。
08、中國領土最西端在新疆帕米爾高原,約在中、塔、吉三國邊界交點西南方約25公里處,那裡有一座海拔5000米以上的雪峰。 (39°15′N、73°33′E)。
09、中國的大陸海岸線長一萬八千多公里,沿海有許多優良港灣,便於船舶避風和停靠。 中國的大陸邊境線長二萬多公里。
10、中國島嶼大約有5000多個,絕大部分分布在長江口以南的海域。
11、中國陸地面積最大的群島是舟山群島,它位於浙江省東面的東海海域。
12、中國南海有四個群島,即東沙群島、西沙群島、中沙群島、南沙群島。
13、中國所瀕臨的海洋,從北到南,依次為渤海、黃海、東海、南海。
14、內海是一個國家神聖不可侵犯的領土,山東半島與遼東半島之間的渤海、雷州半島與海南島之間的瓊州海峽是中國的內海。
15、中國最大的島嶼是台灣島,第二大島是海南島,第三大島是崇明島。
16、山東半島是中國最大的半島,遼東半島是中國第二大半島。
17、台灣海峽位於福建省與台灣省之間,從南到北連接著南海和東海,是中國海上運輸的重要通道,人們稱它為「海上走廊」。
18、 世界上有兩條地震帶,一條是地中海-喜馬拉雅地震帶,一條是環太平洋地震帶,中國正好在兩大地震帶的中間,所以中國是一個多地震的國家。
19、與中國陸地相鄰的國家有十四個,中國是世界上人口最多的國家,中國還是世界上鄰國最多的國家(共20個)。
20、東面同中國相鄰的國家有朝鮮。
21、北面同中國相鄰的國家有俄羅斯、蒙古。
22、西北面同中國相鄰的國家有哈薩克、吉爾吉斯斯坦、塔吉克。
23、西面同中國相鄰的國家有阿富汗、巴基斯坦。
24、西南面同中國相鄰的國家有印度、尼泊爾、不丹。
25、南面同中國相鄰的國家有緬甸、寮國、越南。
26、同中國隔海相望的國家有六個。
27、東面同中國隔海相望的國家為韓國、日本。
28、東南面同中國隔海相望的國家為菲律賓。
29、南面同中國隔海相望的國家為馬來西亞、汶萊、印度尼西亞。
30、中國的行政區域,基本分為省(自治區、直轄市、特別行政區)、市(地區、自治州、自治盟)、縣(旗、區、市)、鄉(鎮、街道辦事處)、村(居民委員會)五級。
31、中國共有三十四個省級行政單位,二十三個省,五個自治區,四個直轄市和兩個特別行政區。
32、北京市位於華北平原西北部,是中國的首都。戰國時為燕國都城,故也稱「燕京」。
33、新疆維吾爾自治區是中國面積最大的省級行政區,約有一百六十六萬平方公里,佔了整個中國面積的六分之一。它位於中國的西北部,其人民政府所在地是烏魯木齊市,簡稱為「新」。
34、陝西省,舉世公認的中華民族的搖籃和中華文明的發祥地。中華民族世代景仰的人文初祖炎帝和黃帝 即誕生並埋葬於此。春秋戰國秦國的所在地,故簡稱「秦」或 「陝」。人民政府所在地是西安市,即古長安,古代中國的政治、經濟、文化中心。是舉世聞名的世界四大文明古都之一,兵馬俑的故鄉。延安是著名的革命聖地。
35、山西省,西臨黃河,東臨太行山脈,位處黃土高原,是華夏文明的發源地之一,有著「煤海」之稱,因位於太行山的西面而得名,因在戰國時代為晉國領地,故簡稱「晉」,人民政府所在地是太原市,是中國重要的能源重工業基地,也是中國重要的能源供應基地,山西文物眾多,非物質文化遺產豐富。
36、河北省因位於黃河北邊而得名,在古代它的部分土地屬於冀州,故簡稱「冀」,人民政府所在地是石家莊市,北戴河與承德均為避暑勝地。
37、河南省大部分地區位於黃河南邊,是中國古代文明的重要發祥地之一,它是中國古代「九州」中的「豫州」,故簡稱「豫」,又稱「中州」和「中原」。洛陽市、開封市、安陽市和鄭州市是中國八大古都中的四個,其中洛陽是十三朝古都,開封是七朝古都。人民政府所在地是鄭州。河南有大量古代文化遺址。現在的河南省是建國初期平原省和老河南省合並而成。
38、內蒙古自治區橫貫我國東北、華北、西北,簡稱「內蒙古」,人民政府所在地呼和浩特市,意思是「青色的城市」。 是蒙古族的發源地,煤炭儲量居全國第一。
39、遼寧省因省內有一條遼河而得名,簡稱「遼」,人民政府所在地是沈陽市,另有計劃單列市--大連市。有「鋼都」鞍山。
40、吉林省位於東北平原的中心,簡稱「吉」,人民政府所在地長春市,是中國的「汽車城」。
41、黑龍江省有著「北大倉」(糧倉)之稱,是中國最北和最東的省份,簡稱「黑」。人民政府所在地哈爾濱市,又稱「冰城」,每年的元旦到春節期間,這里舉辦冰雕藝術節。
42、甘肅省是中國古代「絲綢之路」的必經之地,人民政府所在地是蘭州市。簡稱「甘」或「隴」,古所轄地為甘州(現張掖市)和肅州(現酒泉市),是故甘肅。
43、寧夏回族自治區位於中國的西北部,人民政府所在地是銀川市。簡稱「寧」。
44、青海省因青海湖在其境內而得名,青海湖古代叫「西海」,是我國最大的內陸湖和鹹水湖,蒙古語稱「庫庫諾爾」,意思是「青色的湖」。也是中國唯一以湖泊而得名的省,人民政府所在地是西寧市。簡稱「青」。
45、西藏自治區位於中國的西南邊疆。世界最高峰--珠穆朗瑪峰即位於本區。從公元七世紀開始就與內地在政治、經濟、文化等方面經常往來,促進了藏族、漢族兩民族之間的交流與發展。簡稱「藏」。人民政府所在地拉薩市,在藏語中是「聖地」或「佛地」的意思。又因這里一年四季晴空萬里,日照時間長,人們把它叫做「日光城」。
46、雲南省是中國西南邊疆省份,同緬甸、寮國、越南三國相鄰,簡稱「滇」或「雲」。雲南省有五十二個民族,是中國民族最多的省級行政單位。雲南省人民政府所在昆明市,是中國的歷史文化名城之一,也是聞名中外的「春城」。雲南省大部分地區冬暖夏涼,氣候溫和,四季如春。
47、貴州省因「天無三日晴,地無三尺平,人無三分銀」而得名,簡稱「黔」或「貴」,人民政府所在地是貴陽市。中國最大的瀑布也是聞名於世界的黃果樹瀑布位於離貴陽一百五十公里處的鎮寧布依族自治縣。仁懷市出產的茅台酒被列為世界三大蒸餾名酒之一,也是中國的國酒。
48、四川省因物產豐富而被稱為「天府之國」,簡稱「蜀」或「川」,人民政府所在地是成都市。
49、湖北省因地處洞庭湖以北而得名,簡稱「鄂」,人民政府所在地武漢市。水陸交通便利,被人們稱為「九省通衢」和「江城」,夏季氣溫高,是「四大火爐」之一。
50、湖南省因位於洞庭湖以南而得名。因境內最大的河流湘江縱貫全省,故簡稱「湘」,人民政府所在地是長沙市,夏季氣溫高,是「七大火爐」之一。
51、江西省地處長江中下游南岸,因從唐代開始設江南西道而得名,又因為贛江是省內最大的河流,故簡稱「贛」。人民政府所在地是南昌市。 景德鎮是中外聞名的瓷都。
52、安徽省出產「文房四寶」中的紙、墨、硯,簡稱「皖」,古有徽州和安慶二府,各取一字,乃為安徽。人民政府所在地是合肥市。
53、山東省因位於太行山以東而得名,在古代是齊國和魯國的所在地,故簡稱「魯」。人民政府所在地濟南市,是中國著名的「泉城」。 另有一計劃單列市--青島市。
54、江蘇省位於中國華東地區,簡稱「蘇」,「蘇」字繁體寫法的魚和禾是指魚米之鄉、草字頭是指平原、「蘇」字詮釋了江蘇的一切、意味著江蘇是魚米之鄉、繁華不衰。江蘇建省始於清代初年,取江寧(現南京)、蘇州兩府的首字而得名,人民政府所在地南京市,是著名的「六朝古都」,也是副省級城市。 江蘇的經濟,文化和教育在全國一直處於領先地位。
55、浙江省位於中國東南部沿海的中段,簡稱「浙」(Zhè),境內最長的河為錢塘江,錢塘江曲折多彎,又名「折江」, 「折」與「浙」諧音,是為「浙江」。人民政府所在地杭州市,風景優美,是我國「七大古都」之一。另有一計劃單列市--寧波市。
56、福建省 位於中國東南沿海的南段,簡稱「閩」,因境內第一大河閩江而得名。人民政府所在地福州市,又稱「榕城」,因城中榕樹多而得名。另有一計劃單列市--廈門市,位於福建省東南沿海。境內有「海上花園」與「鋼琴之島」之稱的鼓浪嶼是著名的旅遊景點。而古老的泉州市是多元文化寶庫,海峽西岸名城。
57、廣東省位於中國南部沿海,簡稱「粵」。人民政府所在地廣州市,有「羊城」之稱,有著悠久的革命歷史,改革開放以來經濟發展最為迅速。廣東三大民系是指廣東漢族人里的廣府人、客家人、潮汕人,他們佔了廣東漢族人的大多數。廣東集中了深圳,珠海,汕頭三個經濟特區 ,成為中國改革開放的窗口。廣東GDP一直保持全國第一,成為改革開放的領頭羊。
58、廣西壯族自治區,簡稱「桂」,因桂林在歷史上長時間為省會,故廣西的簡稱由此而來。人民政府所在地南寧市,中國·東盟自由貿易區會議所在地。
59、海南省是僅次於台灣島的中國第二大島,簡稱「瓊」,人民政府所在地海口市。是中國最南端也是最年輕的省份。
60、台灣省與福建省隔海相對,是中國的寶島,簡稱「台」,島上居民以漢族為最多,他們的祖先大部分是從福建和廣東遷居過去的,通用普通話、閩南話和客家話,風俗習慣和閩南差不多。最大城市為台北市,高雄市則是第二大城市和最大港口。
61、位於中國西藏自治區和尼泊爾交界處的珠穆朗瑪峰是世界上最高的山峰(海拔8844.43米)。
2、中國的地勢
中國地勢西高東低,山地、高原和丘陵約占陸地面積的67%,盆地和平原約占陸地面積的33%。山脈多呈東西和東北一西南走向。海岸線以東以南的大陸架,蘊藏著豐富的海底資源。
3、中國的氣候
中國氣候有三大特點:顯著的季風特色,明顯的大陸性氣候和多樣的氣候類型。冬季氣溫普遍偏低,南熱北冷,南北溫差大,超過五十攝氏度。主要原因在於:冬季太陽直射南半球,北半球獲得太陽能量少;緯度影響:冬季盛行冬季風。夏季全國大部分地區普遍高溫(除青藏高原外),南北溫差不大。主要原因在於:夏季太陽直射北半球,北半球獲得熱量多;夏季盛行夏季風,我國大部分地區氣溫上升到最高值;夏季太陽高度大,緯度越高,白晝時間越長,減緩了南北接受太陽光熱的差異。冬季最冷的地方是黑龍江省漠河縣,夏季最熱地地方是新疆吐魯番。
4、行政區劃分
4個直轄市
北京:中華人民共和國首都,簡稱「京」,又稱「北京城」。位於華北平原西北端。初稱薊,春秋戰國時為燕國都城,遼時為陪都,稱「燕京」、南京,金、元、明、清至民國初為都城,先後有中都、大都、北平、北京等稱號。1928年始設市。現轄十六區、二縣,為中央直轄市。全市面積一萬六千八百平方公里。2007年末,全市人口一千七百四十三萬。北京是中國的政治中心,也是文化、科學、教育、國際交往中心和交通樞紐。北京還是馳名中外的游覽勝地,主要名勝古跡有長城、故宮、天壇、十三陵、頤和園、香山等。北京曾舉辦過1961年第26屆世乒賽、1990年第11屆亞運會和2001年第21屆世界大學生運動會、2008年8月8日第29屆奧林匹克運動會。
上海:簡稱「滬」或「申」,又稱「上海灘」。地處中國東部海岸中段、長江入海口處。古為海邊漁村,春秋為吳國地,戰國時為楚國春申君封「邑」,宋設鎮,始稱上海,1927年設市。現為中國四大直轄市之一,轄十八區、一縣。全市面積五千八百平方公里。2007年末,全市人口一千八百五十八多萬。上海是中國第一大城市,也是世界大都市之一。上海還是中國最大的工業城市、商業中心、金融中心和科技基地。上海曾舉辦過2001年APEC會議和2005年第四十八屆世乒賽單項賽。2010年,上海將舉辦世博會。
天津:簡稱「津」,又稱「天津衛」。位於華北平原東北部,海河五大支流在此匯合流入渤海。金元時代稱「直沽」,為漕運要地,後設海津鎮,明初取「天子津渡」之意始稱天津並設衛,稱「天津衛」,清為「天津府治」,1928年始設市。現轄十五區、三縣,為中央直轄市。全市面積一萬一千多平方公里。2007年末,戶籍人口一千零九十五萬人。天津是華北最大的工業城市,油氣、海鹽資源豐富,並有一定的工業技術基礎。天津也是華北重要的商業中心和口岸城市,2006年被確立為北方經濟中心。天津的名勝古跡主要有市區的寧園、天後宮、大沽口炮台,薊縣獨樂寺,黃崖關古長城及有「京東第一山」之稱的盤山風景區。
重慶:簡稱「渝」,又稱「重慶山」。位於西南地區東部,長江上游。春秋戰國時為巴國地。隋唐屬「渝州」。抗日戰爭時期為國民政府陪都。1997年6月,以原四川省重慶、萬縣、涪陵三個地級市和黔江地區行政區域設中央直轄市重慶市。下轄十九區、十七縣、四自治縣。全市面積八萬二千三百多平方公里。2007年末,全市總人口三千二百三十五多萬人。重慶是綜合性工業城市,有長江三峽、枇杷山、縉雲山等旅遊勝地。
Ⅳ 中國區域人文地理概況
河流和湖泊
中國河流湖泊眾多,這些河流、湖泊不僅是中國地理環境的重要組成部分,而且還蘊藏著豐富的自然資源。中國的河湖地區分布不均,內外流區域兼備。中國外流區域與內流區域的界線大致是:北段大體沿著大興安嶺—陰山—賀蘭山—祁連山(東部)一線,南段比較接近於200毫米的年等降水量線(巴顏喀拉山—岡底斯山),這條線的東南部是外流區域,約佔全國總面積的2/3,河流水量佔全國河流總水量的95%以上,內流區域約佔全國總面積的1/3,但是河流總水量還不到全國河流總水量的5%。 中國是世界上河流最多的國家之一。中國有許多源遠流長的大江大河。其中流域面積超過1000平方米的河流就有1500多條。
中國的河流,按照河流徑流的循環形式,有注入海洋的外流河,也有與海洋不相溝通的內流河。
長江長江發源於青海省西南部、青藏高原上的唐古拉山脈主峰各拉丹冬雪山,曲折東流,幹流先後流經青海、四川、西藏、雲南、重慶、湖北、湖南、江西、安徽、江蘇、上海共11個省、自治區和直轄市,最後注入東海。全長6300公里,是中國第一大河,也是亞洲最長的河流,世界第三大河。流域面積180多萬平方公里,約佔全國總面積的1/5,年入海水量約10000億立方米,佔全國河流總入海水量的1/3以上。它流經中國青藏高原、橫斷山區、雲貴高原、四川盆地、長江中下游平原,流域絕大部分處於濕潤地區。
黃河黃河發源於青海省中部,巴顏喀拉山北麓,流經青海、四川、甘肅、寧夏、內蒙古、山西、陝西、河南、山東9個省、自治區,注入渤海,全長5500公里,是中國第二大河。流域面積75萬多平方公里,流經中國青藏高原、內蒙古高原、黃土高原、華北平原,以及乾旱、半乾旱、半濕潤區。
珠江 珠江是中國南方最大的河流,其幹流西江發源於雲南東部。珠江流經雲南、貴州、廣西、廣東入南海,全長2210公里,流域在中國境內44.25萬平方公里。主要有西江、北江、東江三大支流水系,北江與東江基本上都在廣東境內,三江水系在珠江三角洲匯集,形成縱橫交錯、港汊紛雜的網狀水系。
京杭運河中國除天然河流外,還有許多人工開鑿的運河,其中有世界上開鑿最早、最長的京杭運河。京杭運河北起北京、南到杭州,縱貫京津兩市和冀、魯、蘇、浙4省,溝通海河、黃河、淮河、長江、錢塘江五大水系,全長1801公里,是中國歷史上與萬里長城齊名的偉大工程。從開鑿至今已有2000多年的歷史,對溝通中國南北交通曾起過重大的作用,但過去由於不加保養,許多河段已斷航。新中國成立後,對運河進行了整治,目前江蘇、浙江兩省境內的河段,仍是重要的水上運輸線。同時,運河還發揮灌溉、防洪、排澇等綜合作用。在「南水北調」東線工程中,它又被用作長江水源北上的輸水渠道。 中國湖泊眾多,共有湖泊24800多個,其中面積在1平方公里以上的天然湖泊就有2800多個。湖泊數量雖然很多,但在地區分布上很不均勻。總的來說,東部季風區,特別是長江中下游地區,分布著中國最大的淡水湖群;西部以青藏高原湖泊較為集中,多為內陸鹹水湖。
外流區域的湖泊都與外流河相通,湖水能流進也能排出,含鹽分少,稱為淡水湖,也稱排水湖。中國著名的淡水湖有鄱陽湖、洞庭湖、太湖、洪澤湖、巢湖等。
內流區域的湖泊大多為內流河的歸宿,湖水只能流進,不能流出,又因蒸發旺盛,鹽分較多形成鹹水湖,也稱非排水湖,如中國最大的湖泊青海湖以及海拔較高的納木錯湖等。
中國的湖泊按成因有河跡湖(如湖北境內長江沿岸的湖泊)、海跡湖(即睸湖,如西湖)、溶蝕湖(如雲貴高原區石灰岩溶蝕所形成的湖泊)、冰蝕湖(如青藏高原區的一些湖泊)、構造湖(如青海湖、鄱陽湖、洞庭湖、滇池等)、火口湖(如長白山天池)、堰塞湖(如鏡泊湖)等。
氣候
1.氣候復雜多樣 中國幅員遼闊,跨緯度較廣,距海遠近差距較大,加之地勢高低不同,地形類型及山脈走向多樣,因而氣溫降水的組合多種多樣,形成了多種多樣的氣候。從氣候類型上看,東部屬季風氣候(又可分為亞熱帶季風氣候、溫帶季風氣候和熱帶季風氣候),西北部屬溫帶大陸性氣候,青藏高原屬高寒氣候。從溫度帶劃分看,有熱帶、亞熱帶、暖溫帶、中溫帶、寒溫帶和青藏高原區。從干濕地區劃分看,有濕潤地區、半濕潤地區、半乾旱地區、乾旱地區之分。而且同一個溫度帶內,可含有不同的干濕區;同一個干濕地區中又含有不同的溫度帶。因此在相同的氣候類型中,也會有熱量與干濕程度的差異。地形的復雜多樣,也使氣候更具復雜多樣性。
2.季風氣候顯著中國的氣候具有夏季高溫多雨、冬季寒冷少雨、高溫期與多雨期一致的季風氣候特徵。由於中國位於世界最大的大陸——亞歐大陸東部,又在世界最大的大洋——太平洋西岸,西南距印度洋也較近,因之氣候受大陸、大洋的影響非常顯著。冬季盛行從大陸吹向海洋的偏北風,夏季盛行從海洋吹向陸地的偏南風。冬季風產生於亞洲內陸,性質寒冷、乾燥、在其影響下,中國大部地區冬季普遍降水少,氣溫低,北方更為突出。夏季風來自東南面的太平洋和西南面的印度洋,性質溫暖、濕潤、在其影響下,降水普遍增多,雨熱同季。中國受冬、夏季風交替影響的地區廣,是世界上季風最典型、季風氣候最顯著的地區。和世界同緯度的其他地區相比,中國冬季氣溫偏低,而夏季氣溫又偏高,氣溫年較差大,降水集中於夏季,這些又是大陸性氣候的特徵。因此中國的季風氣候,大陸性較強,也稱作大陸性季風氣候。
3.氣候條件的優勢復雜多樣的氣候,使世界上大多數農作物和動植物都能在中國找到適宜生長的地方,使中國農作物與動植物資源都非常豐富。例如玉米的故鄉在墨西哥,引種到中國後卻廣泛種植,已成為中國重要的糧食作物之一。紅薯最早引種在浙江一帶,目前在全國普遍種植。中國季風氣候顯著的特徵,也為中國農業生產提供了有利條件,因夏季氣溫高,熱量條件優越,這使許多對熱量條件需求較高的農作物在中國種植范圍的緯度遠比世界上其他同緯度國家的偏高,例如水稻可在北緯52°的黑龍江省呼瑪縣種植。夏季多雨,高溫期與多雨期一致,有利於農作物生長發育,例如中國長江中下游地區氣候溫暖濕潤,物產富饒,是亞熱帶季風氣候,而與之同緯度的非洲北部、阿拉伯半島等地卻多呈乾旱、半乾旱的荒漠景觀。
中國氣候雖然有許多方面有利於發展農業生產,但也有不利的方面,中國災害性天氣頻繁多發,對中國生產建設和人民生活也常常造成不利的影響,其中旱災、洪災、寒潮、台風等是對中國影響較大的主要災害性天氣。
中國的旱澇災害平均每年發生一次,北方以旱災居多,南方則旱澇災害均有發生。
在夏秋季節,中國東南沿海常常受到熱帶風暴——台風的侵襲。台風(熱帶風暴發展到特別強烈時稱為台風)以6—9月最為頻繁。
在中國的秋冬季節,來自蒙古、西伯利亞的冷空氣不斷南下,冷空氣特別強烈時,氣溫驟降,出現寒潮。寒潮可造成低溫、大風、沙暴、霜凍等災害。
土地和礦產 中國土地資源有四個基本特點:絕對數量大,人均佔有少;類型復雜多樣,耕地比重小;利用情況復雜,生產力地區差異明顯;地區分布不均,保護和開發問題突出。
(一)絕對數量大,人均佔有少
中國國土面積960萬平方公里,海域面積473萬平方公里。國土面積,居世界第3位,但按人均占土地資源論,在面積位居世界前12位的國家中,中國居第11位。中國人均佔有的土地資源,只相當於澳大利亞的1/58,加拿大的1/48,俄羅斯的1/15,巴西的1/7,美國的1/5。按利用類型區分的中國各類土地資源也都具有絕對數量大、人均佔有量少的特點。
(二)類型復雜多樣,耕地比重小
中國地形、氣候十分復雜,土地類型復雜多樣,為農、林、牧、副、漁多種經營和全面發展提供了有利條件。但也要看到,有些土地類型難以開發利用。例如,中國沙質荒漠、戈壁合占國土總面積的12%以上,改造、利用的難度很大。而對中國農業生產至關重要的耕地,所佔的比重僅10%多些。各類土地資源情況如下表所示。
(三)利用情況復雜,生產力地區差異明顯
土地資源的開發利用是一個長期的歷史過程。由於中國自然條件的復雜性和各地歷史發展過程的特殊性,中國土地資源利用的情況極為復雜。例如,在廣闊的東北平原上,漢民族多利用耕地種植高粱、玉米等雜糧,而朝鮮族則多種植水稻。山東的農民種植花生經驗豐富,產量較高,河南、湖北的農民則種植芝麻且收益較好。在相近的自然條件下,太湖流域、珠江三角洲、四川盆地的部分地區就形成了全國性的桑蠶飼養中心等等。
不同的利用方式,土地資源開發的程度也會有所不同,土地的生產力水平會有明顯差別。例如,在同樣的亞熱帶山區,經營茶園、果園、經濟林木會有較高的經濟效益和社會效益,而任憑林木自然生長,無計劃地加以砍伐,不僅經濟效益較低,而且還會使土地資源遭受破壞。
(四)分布不均,保護和開發問題突出
這里所說的分布不均,主要指兩個方面:其一,具體土地資源類型分布不均。如有限的耕地主要集中在中國東部季風區的平原地區,草原資源多分布在內蒙古高原的東部等。其二,人均佔有土地資源分布不均。
不同地區的土地資源,面臨著不同的問題。中國林地少,森林資源不足。可是,在東北林區力爭采育平衡的同時,西南林區卻面臨過熟林比重大、林木資源浪費的問題。中國廣闊的草原資源利用不充分,畜牧業生產水平不高,然而,在局部草原又面臨過度放牧、草場退化的問題。
中國幅員廣大,地質條件多樣,礦產資源豐富,礦產171種。已探明儲量的有157種。其中鎢、銻、稀土、鉬、釩和鈦等的探明儲量居世界首位。煤、鐵、鉛鋅、銅、銀、汞、錫、鎳、磷灰石、石棉等的儲量均居世界前列。
中國礦產資源分布的主要特點是,地區分布不均勻。如鐵主要分布於遼寧、冀東和川西,西北很少;煤主要分布在華北、西北、東北和西南區,其中山西、內蒙古、新疆等省區最集中,而東南沿海各省則很少。這種分布不均勻的狀況,使一些礦產具有相當的集中,如鎢礦,在19個省區均有分布,儲量主要集中在湘東南、贛南、粵北、閩西和桂東—桂中,雖有利於大規模開采,但也給運輸帶來了很大壓力。為使分布不均的資源在全國范圍內有效地調配使用,就需要加強交通運輸建設。
動物和植物 植物資源中國幅員廣闊,地形復雜,氣候多樣,植被種類豐富,分布錯綜復雜。在東部季風區,有熱帶雨林,熱帶季雨林,中、南亞熱帶常綠闊葉林,北亞熱帶落葉闊葉常綠闊葉混交林,溫帶落葉闊葉林,寒溫帶針葉林,以及亞高山針葉林、溫帶森林草原等植被類型。在西北部和青藏高原地區,有乾草原、半荒漠草原灌叢、干荒漠草原灌叢、高原寒漠、高山草原草甸灌叢等植被類型。植物種類多,據統計,有種子植物300個科、2980個屬、24600個種。其中被子植物2946屬(佔世界被子植物總屬的23.6%)。比較古老的植物,約佔世界總屬的62%。有些植物,如水杉、銀杏等,世界上其他地區現代已經絕滅,都是殘存於中國的「活化石」。種子植物兼有寒、溫、熱三帶的植物,種類比全歐洲多得多。此外,還有豐富多彩的栽培植物。從用途來說,有用材林木1000多種,葯用植物4000多種,果品植物300多種,纖維植物500多種,澱粉植物300多種,油脂植物600多種,蔬菜植物也不下80餘種,成為世界上植物資源最豐富的國家之一。
動物資源中國是世界上動物資源最為豐富的國家之一。據統計,全國陸棲脊椎動物約有2070種,佔世界陸棲脊椎動物的9.8%。其中鳥類1170多種、獸類400多種、兩棲類184種,分別佔世界同類動物的13.5%、11.3%和7.3%。在西起喜馬拉雅山—橫斷山北部—秦嶺山脈—伏牛山—淮河與長江間一線以北地區,以溫帶、寒溫帶動物群為主,屬古北界,線南地區以熱帶性動物為主,屬東洋界。其實,由於東部地區地勢平坦,西部橫斷山南北走向,兩界動物相互滲透混雜的現象比較明顯。
Ⅵ 中國人文地理概況有哪些
中國的地理中國位於歐亞大陸東部,太平洋西岸。中國約有年(含「夏朝」)的已知文明史(以出現國家體制為始),是亞非大河流域四大文明古國之一。
1、中國地理簡介
01、中國位於亞洲東部、太平洋西岸,它的版圖被形象地比作雄雞。是中華民族的主要聚居地。
02、中國領土總面積為:陸地面積960萬平方千米(不包含被俄帝國吞並和逼迫清政府割讓陸地面積588萬平方公里土地),內海和邊海的水域面積約四百七十多萬平方千米。總面積為1430多萬平方千米)不包含俄帝國侵佔588萬平方公里土地)。
03、中國領土東西跨經度有六十多度,跨了五個時區,東五區到東九區。全國統一北京時間為東8區。東西距離約五千二百公里。中國領土南北跨越的緯度近五十度,南北距離約為五千五百公里。
04、中國領土的中心位置在陝西省涇陽縣永樂鎮石際寺村(34°32′27.00〃N,108°55′25.00〃E)。
05、中國領土最北端在黑龍江省漠河以北的黑龍江主航道中心線上(53°33.5′N)。
06、中國領土最南端在南海的南沙群島中的曾母暗沙(3°51′N,112°16′E) 。
07、中國領土最東端在黑龍江省黑瞎子島(48°27′N,135°05′E) 。
08、中國領土最西端在新疆帕米爾高原,約在中、塔、吉三國邊界交點西南方約25公里處,那裡有一座海拔5000米以上的雪峰。 (39°15′N、73°33′E)。
09、中國的大陸海岸線長一萬八千多公里,沿海有許多優良港灣,便於船舶避風和停靠。 中國的大陸邊境線長二萬多公里。
10、中國島嶼大約有5000多個,絕大部分分布在長江口以南的海域。
11、中國陸地面積最大的群島是舟山群島,它位於浙江省東面的東海海域。
12、中國南海有四個群島,即東沙群島、西沙群島、中沙群島、南沙群島。
13、中國所瀕臨的海洋,從北到南,依次為渤海、黃海、東海、南海。
14、內海是一個國家神聖不可侵犯的領土,山東半島與遼東半島之間的渤海、雷州半島與海南島之間的瓊州海峽是中國的內海。
15、中國最大的島嶼是台灣島,第二大島是海南島,第三大島是崇明島。
16、山東半島是中國最大的半島,遼東半島是中國第二大半島。
17、台灣海峽位於福建省與台灣省之間,從南到北連接著南海和東海,是中國海上運輸的重要通道,人們稱它為「海上走廊」。
18、 世界上有兩條地震帶,一條是地中海-喜馬拉雅地震帶,一條是環太平洋地震帶,中國正好在兩大地震帶的中間,所以中國是一個多地震的國家。
19、與中國陸地相鄰的國家有十四個,中國是世界上人口最多的國家,中國還是世界上鄰國最多的國家(共20個)。
20、東面同中國相鄰的國家有朝鮮。
21、北面同中國相鄰的國家有俄羅斯、蒙古。
22、西北面同中國相鄰的國家有哈薩克、吉爾吉斯斯坦、塔吉克。
23、西面同中國相鄰的國家有阿富汗、巴基斯坦。
24、西南面同中國相鄰的國家有印度、尼泊爾、不丹。
25、南面同中國相鄰的國家有緬甸、寮國、越南。
26、同中國隔海相望的國家有六個。
27、東面同中國隔海相望的國家為韓國、日本。
28、東南面同中國隔海相望的國家為菲律賓。
29、南面同中國隔海相望的國家為馬來西亞、汶萊、印度尼西亞。
30、中國的行政區域,基本分為省(自治區、直轄市、特別行政區)、市(地區、自治州、自治盟)、縣(旗、區、市)、鄉(鎮、街道辦事處)、村(居民委員會)五級。
31、中國共有三十四個省級行政單位,二十三個省,五個自治區,四個直轄市和兩個特別行政區。
32、北京市位於華北平原西北部,是中國的首都。戰國時為燕國都城,故也稱「燕京」。
33、新疆維吾爾自治區是中國面積最大的省級行政區,約有一百六十六萬平方公里,佔了整個中國面積的六分之一。它位於中國的西北部,其人民政府所在地是烏魯木齊市,簡稱為「新」。
34、陝西省,舉世公認的中華民族的搖籃和中華文明的發祥地。中華民族世代景仰的人文初祖炎帝和黃帝 即誕生並埋葬於此。春秋戰國秦國的所在地,故簡稱「秦」或 「陝」。人民政府所在地是西安市,即古長安,古代中國的政治、經濟、文化中心。是舉世聞名的世界四大文明古都之一,兵馬俑的故鄉。延安是著名的革命聖地。
35、山西省,西臨黃河,東臨太行山脈,位處黃土高原,是華夏文明的發源地之一,有著「煤海」之稱,因位於太行山的西面而得名,因在戰國時代為晉國領地,故簡稱「晉」,人民政府所在地是太原市,是中國重要的能源重工業基地,也是中國重要的能源供應基地,山西文物眾多,非物質文化遺產豐富。
36、河北省因位於黃河北邊而得名,在古代它的部分土地屬於冀州,故簡稱「冀」,人民政府所在地是石家莊市,北戴河與承德均為避暑勝地。
37、河南省大部分地區位於黃河南邊,是中國古代文明的重要發祥地之一,它是中國古代「九州」中的「豫州」,故簡稱「豫」,又稱「中州」和「中原」。洛陽市、開封市、安陽市和鄭州市是中國八大古都中的四個,其中洛陽是十三朝古都,開封是七朝古都。人民政府所在地是鄭州。河南有大量古代文化遺址。現在的河南省是建國初期平原省和老河南省合並而成。
38、內蒙古自治區橫貫我國東北、華北、西北,簡稱「內蒙古」,人民政府所在地呼和浩特市,意思是「青色的城市」。 是蒙古族的發源地,煤炭儲量居全國第一。
39、遼寧省因省內有一條遼河而得名,簡稱「遼」,人民政府所在地是沈陽市,另有計劃單列市--大連市。有「鋼都」鞍山。
40、吉林省位於東北平原的中心,簡稱「吉」,人民政府所在地長春市,是中國的「汽車城」。
41、黑龍江省有著「北大倉」(糧倉)之稱,是中國最北和最東的省份,簡稱「黑」。人民政府所在地哈爾濱市,又稱「冰城」,每年的元旦到春節期間,這里舉辦冰雕藝術節。
42、甘肅省是中國古代「絲綢之路」的必經之地,人民政府所在地是蘭州市。簡稱「甘」或「隴」,古所轄地為甘州(現張掖市)和肅州(現酒泉市),是故甘肅。
43、寧夏回族自治區位於中國的西北部,人民政府所在地是銀川市。簡稱「寧」。
44、青海省因青海湖在其境內而得名,青海湖古代叫「西海」,是我國最大的內陸湖和鹹水湖,蒙古語稱「庫庫諾爾」,意思是「青色的湖」。也是中國唯一以湖泊而得名的省,人民政府所在地是西寧市。簡稱「青」。
45、西藏自治區位於中國的西南邊疆。世界最高峰--珠穆朗瑪峰即位於本區。從公元七世紀開始就與內地在政治、經濟、文化等方面經常往來,促進了藏族、漢族兩民族之間的交流與發展。簡稱「藏」。人民政府所在地拉薩市,在藏語中是「聖地」或「佛地」的意思。又因這里一年四季晴空萬里,日照時間長,人們把它叫做「日光城」。
46、雲南省是中國西南邊疆省份,同緬甸、寮國、越南三國相鄰,簡稱「滇」或「雲」。雲南省有五十二個民族,是中國民族最多的省級行政單位。雲南省人民政府所在昆明市,是中國的歷史文化名城之一,也是聞名中外的「春城」。雲南省大部分地區冬暖夏涼,氣候溫和,四季如春。
47、貴州省因「天無三日晴,地無三尺平,人無三分銀」而得名,簡稱「黔」或「貴」,人民政府所在地是貴陽市。中國最大的瀑布也是聞名於世界的黃果樹瀑布位於離貴陽一百五十公里處的鎮寧布依族自治縣。仁懷市出產的茅台酒被列為世界三大蒸餾名酒之一,也是中國的國酒。
48、四川省因物產豐富而被稱為「天府之國」,簡稱「蜀」或「川」,人民政府所在地是成都市。
49、湖北省因地處洞庭湖以北而得名,簡稱「鄂」,人民政府所在地武漢市。水陸交通便利,被人們稱為「九省通衢」和「江城」,夏季氣溫高,是「四大火爐」之一。
50、湖南省因位於洞庭湖以南而得名。因境內最大的河流湘江縱貫全省,故簡稱「湘」,人民政府所在地是長沙市,夏季氣溫高,是「七大火爐」之一。
51、江西省地處長江中下游南岸,因從唐代開始設江南西道而得名,又因為贛江是省內最大的河流,故簡稱「贛」。人民政府所在地是南昌市。 景德鎮是中外聞名的瓷都。
52、安徽省出產「文房四寶」中的紙、墨、硯,簡稱「皖」,古有徽州和安慶二府,各取一字,乃為安徽。人民政府所在地是合肥市。
53、山東省因位於太行山以東而得名,在古代是齊國和魯國的所在地,故簡稱「魯」。人民政府所在地濟南市,是中國著名的「泉城」。 另有一計劃單列市--青島市。
54、江蘇省位於中國華東地區,簡稱「蘇」,「蘇」字繁體寫法的魚和禾是指魚米之鄉、草字頭是指平原、「蘇」字詮釋了江蘇的一切、意味著江蘇是魚米之鄉、繁華不衰。江蘇建省始於清代初年,取江寧(現南京)、蘇州兩府的首字而得名,人民政府所在地南京市,是著名的「六朝古都」,也是副省級城市。 江蘇的經濟,文化和教育在全國一直處於領先地位。
55、浙江省位於中國東南部沿海的中段,簡稱「浙」(Zhè),境內最長的河為錢塘江,錢塘江曲折多彎,又名「折江」, 「折」與「浙」諧音,是為「浙江」。人民政府所在地杭州市,風景優美,是我國「七大古都」之一。另有一計劃單列市--寧波市。
56、福建省 位於中國東南沿海的南段,簡稱「閩」,因境內第一大河閩江而得名。人民政府所在地福州市,又稱「榕城」,因城中榕樹多而得名。另有一計劃單列市--廈門市,位於福建省東南沿海。境內有「海上花園」與「鋼琴之島」之稱的鼓浪嶼是著名的旅遊景點。而古老的泉州市是多元文化寶庫,海峽西岸名城。
57、廣東省位於中國南部沿海,簡稱「粵」。人民政府所在地廣州市,有「羊城」之稱,有著悠久的革命歷史,改革開放以來經濟發展最為迅速。廣東三大民系是指廣東漢族人里的廣府人、客家人、潮汕人,他們佔了廣東漢族人的大多數。廣東集中了深圳,珠海,汕頭三個經濟特區 ,成為中國改革開放的窗口。廣東GDP一直保持全國第一,成為改革開放的領頭羊。
58、廣西壯族自治區,簡稱「桂」,因桂林在歷史上長時間為省會,故廣西的簡稱由此而來。人民政府所在地南寧市,中國·東盟自由貿易區會議所在地。
59、海南省是僅次於台灣島的中國第二大島,簡稱「瓊」,人民政府所在地海口市。是中國最南端也是最年輕的省份。
60、台灣省與福建省隔海相對,是中國的寶島,簡稱「台」,島上居民以漢族為最多,他們的祖先大部分是從福建和廣東遷居過去的,通用普通話、閩南話和客家話,風俗習慣和閩南差不多。最大城市為台北市,高雄市則是第二大城市和最大港口。
61、位於中國西藏自治區和尼泊爾交界處的珠穆朗瑪峰是世界上最高的山峰(海拔8844.43米)。
2、中國的地勢
中國地勢西高東低,山地、高原和丘陵約占陸地面積的67%,盆地和平原約占陸地面積的33%。山脈多呈東西和東北一西南走向。海岸線以東以南的大陸架,蘊藏著豐富的海底資源。
3、中國的氣候
中國氣候有三大特點:顯著的季風特色,明顯的大陸性氣候和多樣的氣候類型。冬季氣溫普遍偏低,南熱北冷,南北溫差大,超過五十攝氏度。主要原因在於:冬季太陽直射南半球,北半球獲得太陽能量少;緯度影響:冬季盛行冬季風。夏季全國大部分地區普遍高溫(除青藏高原外),南北溫差不大。主要原因在於:夏季太陽直射北半球,北半球獲得熱量多;夏季盛行夏季風,我國大部分地區氣溫上升到最高值;夏季太陽高度大,緯度越高,白晝時間越長,減緩了南北接受太陽光熱的差異。冬季最冷的地方是黑龍江省漠河縣,夏季最熱地地方是新疆吐魯番。
4、行政區劃分
4個直轄市
北京:中華人民共和國首都,簡稱「京」,又稱「北京城」。位於華北平原西北端。初稱薊,春秋戰國時為燕國都城,遼時為陪都,稱「燕京」、南京,金、元、明、清至民國初為都城,先後有中都、大都、北平、北京等稱號。1928年始設市。現轄十六區、二縣,為中央直轄市。全市面積一萬六千八百平方公里。2007年末,全市人口一千七百四十三萬。北京是中國的政治中心,也是文化、科學、教育、國際交往中心和交通樞紐。北京還是馳名中外的游覽勝地,主要名勝古跡有長城、故宮、天壇、十三陵、頤和園、香山等。北京曾舉辦過1961年第26屆世乒賽、1990年第11屆亞運會和2001年第21屆世界大學生運動會、2008年8月8日第29屆奧林匹克運動會。
上海:簡稱「滬」或「申」,又稱「上海灘」。地處中國東部海岸中段、長江入海口處。古為海邊漁村,春秋為吳國地,戰國時為楚國春申君封「邑」,宋設鎮,始稱上海,1927年設市。現為中國四大直轄市之一,轄十八區、一縣。全市面積五千八百平方公里。2007年末,全市人口一千八百五十八多萬。上海是中國第一大城市,也是世界大都市之一。上海還是中國最大的工業城市、商業中心、金融中心和科技基地。上海曾舉辦過2001年APEC會議和2005年第四十八屆世乒賽單項賽。2010年,上海將舉辦世博會。
天津:簡稱「津」,又稱「天津衛」。位於華北平原東北部,海河五大支流在此匯合流入渤海。金元時代稱「直沽」,為漕運要地,後設海津鎮,明初取「天子津渡」之意始稱天津並設衛,稱「天津衛」,清為「天津府治」,1928年始設市。現轄十五區、三縣,為中央直轄市。全市面積一萬一千多平方公里。2007年末,戶籍人口一千零九十五萬人。天津是華北最大的工業城市,油氣、海鹽資源豐富,並有一定的工業技術基礎。天津也是華北重要的商業中心和口岸城市,2006年被確立為北方經濟中心。天津的名勝古跡主要有市區的寧園、天後宮、大沽口炮台,薊縣獨樂寺,黃崖關古長城及有「京東第一山」之稱的盤山風景區。
重慶:簡稱「渝」,又稱「重慶山」。位於西南地區東部,長江上游。春秋戰國時為巴國地。隋唐屬「渝州」。抗日戰爭時期為國民政府陪都。1997年6月,以原四川省重慶、萬縣、涪陵三個地級市和黔江地區行政區域設中央直轄市重慶市。下轄十九區、十七縣、四自治縣。全市面積八萬二千三百多平方公里。2007年末,全市總人口三千二百三十五多萬人。重慶是綜合性工業城市,有長江三峽、枇杷山、縉雲山等旅遊勝地。
Ⅶ 介紹中國的人文地理 3000字
建議對照中國地理兩本書簡寫一下就可以了,同樣是總論,總論內容多些,然後是四大分區,這個可以少些。
Ⅷ 中國人文地理常識有哪些
1.34個省,市,自治區,,特別行政區:23+5+4+2
2.沿海開放城市
3.經濟特區
4.工業分布
5.農業分布
6.地理分界線
Ⅸ 中國人文地理自然地理
海南全省和滇、粵、台三省南部
水稻一年三熟
水稻、甘蔗、天然橡膠等
亞熱帶
4500℃—8000℃
218—365
秦嶺—淮河以南,青藏高原以東
一年二至三熟
水稻、冬麥、棉花、油菜等
暖溫帶
3400°—4500℃
171—218
黃河中下游大部分地區及南疆
一年一熟至兩年三熟
冬麥、玉米、棉花、花生等
中溫帶
1600°—3400℃
100—171
東北、內蒙古大部分及北疆
一年一熟
春麥、玉米、亞麻、大豆、甜菜等
寒溫帶
<1600℃
<100
黑龍江省北部及內蒙古東北部
一年一熟
春麥、馬鈴薯等
青藏高原區
<2000℃
(大部分地區)
0—100
青藏高原
部分地區一年一熟
青稞等
3.中國的溫度帶 中國採用積溫來劃分溫度帶,當日平均氣溫穩定升到10℃以上時,大多數農作物才能活躍生長,所以通常把日平均氣溫連續≥10℃的天數叫生長期。把生長期內每天平均氣溫累加起來的溫度總和叫積溫。一個地區的積溫,反映了該地區的熱量狀況。根據積溫的分布,中國劃分了5個溫度帶和一個特殊的青藏高原區。不同的溫度帶內熱量不同,生長期長短不一,耕作制度和作物種類也有明顯差別。
降水和干濕地區
1.年降水量的空間分布 從中國年降水量分布圖可看出:800毫米等降水量線在淮河—秦嶺—青藏高原東南邊緣一線;400毫米等降水量線在大興安嶺—張家口—蘭州—拉薩—喜馬拉雅山東南端一線。塔里木盆地年降水量少於50毫米,其南部邊緣的一些地區降水量不足20毫米;吐魯番盆地的托克遜平均年降水量僅5.9毫米,是中國的「旱極」。中國東南部有些地區降水量在1600毫米以上,台灣東部山地可達3000毫米以上,其東北部的火燒寮年平均降水量達6000毫米以上,最多的年份為8408毫米,是中國的「雨極」;
中國年降水量空間分布的規律是:從東南沿海向西北內陸遞減。各地區差別很大,大致是沿海多於內陸,南方多於北方,山區多於平原,山地中暖濕空氣的迎風坡多於背風坡。
2.降水量的時間變化 中國降水量的時間變化表現在兩個方面,即:季節變化和年際變化。
季節變化是一年內降水量的分配狀況。中國降水的季節分配特徵是:南方雨季開始早,結束晚,雨季長,集中在5—10月;北方雨季開始晚,結束早,雨季短,集中在7、8月。全國大部分地區夏秋多雨,冬春少雨。
年際變化是年與年之間的降水分配情況。中國大多數地區降水量年際變化較大,一般是多雨區年際變化較小,少雨區年際變化較大;沿海地區年際變化較小,內陸地區年際變化較大。而以內陸盆地年際變化最大。
3.季風活動與季風區 中國降水在空間分布與時間變化上的特徵,主要是由於季風活動影響形成的。發源於西太平洋熱帶海面的東南季風和赤道附近印度洋上的西南季風把溫暖濕潤的空氣吹送到中國大陸上,成為中國夏季降水的主要水汽來源。
在夏季風正常活動的年份,每年4、5月暖濕的夏季風推進到南嶺及其以南的地區。廣東、廣西、海南等省區進入雨季,降水量增多。
6月夏季風推進到長江中下游,秦嶺—淮河以南的廣大地區進入雨季。這時,江淮地區陰雨連綿,由於正是梅子黃熟時節,故稱這種天氣為梅雨天氣。
7、8月夏季風推進到秦嶺—淮河以北地區,華東、東北等地進入雨季,降水明顯增多。9月間,北方冷空氣的勢力增強,暖濕的夏季風在它的推動下向南後退,北方雨季結束。10月,夏季風從中國大陸上退出,南方的雨季也隨之結束。
干濕地區的劃分
年降水量(mm)
干濕狀況
分布地區
植被
土地利用
濕潤區
>800
降水量>蒸發量
秦嶺—淮河以南、青藏高原南部、內蒙古東北部、東北三省東部
森林
以水田為主的農業
半濕潤區
>400
降水量>蒸發量
東北平原、華北平原、黃土高原大部、青藏高原東南部
森林——草原
旱地為主的農業
半乾旱區
<400
降水量<蒸發量
內蒙古高原、黃土高原的一部分、青藏高原大部
草原
草原牧業、灌溉農業
乾旱區
<200
降水量<蒸發量
新疆、內蒙古高原西部、青藏高原西北部
荒漠
高山牧業、綠洲灌溉農業
在中國大興安嶺—陰山—賀蘭山—巴顏喀拉山—岡底斯山連線以西以北的地區,夏季風很難到達,降水量很少,故唐詩中有「羌笛何須怨楊柳,春風不度玉門關」的名句。習慣上我們把夏季風可以控制的地區稱為季風區,夏季風勢力難以到達的地區稱為非季風區。
4.中國的干濕地區 干濕狀況是反映氣候特徵的標志之一,一個地方的干濕程度由降水量和蒸發量的對比關系決定,降水量大於蒸發量,該地區就濕潤,降水量小於蒸發量,該地區就乾燥。干濕狀況與天然植被類型及農業等關系密切。中國各地干濕狀況差異很大,共劃分為4個干濕地區:濕潤區、半濕潤區、半乾旱區和乾旱區。
氣候的特徵
1.氣候復雜多樣 中國幅員遼闊,跨緯度較廣,距海遠近差距較大,加之地勢高低不同,地形類型及山脈走向多樣,因而氣溫降水的組合多種多樣,形成了多種多樣的氣候。從氣候類型上看,東部屬季風氣候(又可分為亞熱帶季風氣候、溫帶季風氣候和熱帶季風氣候),西北部屬溫帶大陸性氣候,青藏高原屬高寒氣候。從溫度帶劃分看,有熱帶、亞熱帶、暖溫帶、中溫帶、寒溫帶和青藏高原區。從干濕地區劃分看,有濕潤地區、半濕潤地區、半乾旱地區、乾旱地區之分。而且同一個溫度帶內,可含有不同的干濕區;同一個干濕地區中又含有不同的溫度帶。因此在相同的氣候類型中,也會有熱量與干濕程度的差異。地形的復雜多樣,也使氣候更具復雜多樣性。
2.季風氣候顯著 中國的氣候具有夏季高溫多雨、冬季寒冷少雨、高溫期與多雨期一致的季風氣候特徵。由於中國位於世界最大的大陸——亞歐大陸東部,又在世界最大的大洋——太平洋西岸,西南距印度洋也較近,因之氣候受大陸、大洋的影響非常顯著。冬季盛行從大陸吹向海洋的偏北風,夏季盛行從海洋吹向陸地的偏南風。冬季風產生於亞洲內陸,性質寒冷、乾燥、在其影響下,中國大部地區冬季普遍降水少,氣溫低,北方更為突出。夏季風來自東南面的太平洋和西南面的印度洋,性質溫暖、濕潤、在其影響下,降水普遍增多,雨熱同季。中國受冬、夏季風交替影響的地區廣,是世界上季風最典型、季風氣候最顯著的地區。和世界同緯度的其他地區相比,中國冬季氣溫偏低,而夏季氣溫又偏高,氣溫年較差大,降水集中於夏季,這些又是大陸性氣候的特徵。因此中國的季風氣候,大陸性較強,也稱作大陸性季風氣候。
氣候條件的優勢 復雜多樣的氣候,使世界上大多數農作物和動植物都能在中國找到適宜生長的地方,使中國農作物與動植物資源都非常豐富。例如玉米的故鄉在墨西哥,引種到中國後卻廣泛種植,已成為中國重要的糧食作物之一。紅薯最早引種在浙江一帶,目前在全國普遍種植。中國季風氣候顯著的特徵,也為中國農業生產提供了有利條件,因夏季氣溫高,熱量條件優越,這使許多對熱量條件需求較高的農作物在中國種植范圍的緯度遠比世界上其他同緯度國家的偏高,例如水稻可在北緯52°的黑龍江省呼瑪縣種植。夏季多雨,高溫期與多雨期一致,有利於農作物生長發育,例如中國長江中下游地區氣候溫暖濕潤,物產富饒,是亞熱帶季風氣候,而與之同緯度的非洲北部、阿拉伯半島等地卻多呈乾旱、半乾旱的荒漠景觀。
中國氣候雖然有許多方面有利於發展農業生產,但也有不利的方面,中國災害性天氣頻繁多發,對中國生產建設和人民生活也常常造成不利的影響,其中旱災、洪災、寒潮、台風等是對中國影響較大的主要災害性天氣。
中國的旱澇災害平均每年發生一次,北方以旱災居多,南方則旱澇災害均有發生。
在夏秋季節,中國東南沿海常常受到熱帶風暴——台風的侵襲。台風(熱帶風暴發展到特別強烈時稱為台風)以6—9月最為頻繁。
在中國的秋冬季節,來自蒙古、西伯利亞的冷空氣不斷南下,冷空氣特別強烈時,氣溫驟降,出現寒潮。寒潮可造成低溫、大風、沙暴、霜凍等災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