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地理人文 » 汶川地震地理中國

汶川地震地理中國

發布時間: 2021-03-09 23:34:37

1. 關於汶川地震的地理知識

汶川地震發生在青藏高原的東南邊緣、川西龍門山的中心,位於汶川——茂汶大斷裂帶上。印度洋板塊向北運動,擠壓歐亞板塊、造成青藏高原的隆升。高原在隆升的同時,也同時向東運動,擠壓四川盆地。四川盆地是一個相對穩定的地塊。雖然龍門山主體看上去構造活動性不強,但是可能是處在應力的蓄積過程中,蓄積到了一定程度,地殼就會破裂,從而發生地震。 美國地質勘探局發布的消息也認為,這次地震的震中和震源機制與龍門山斷裂帶或者某個相關構造斷層的運動相吻合,地震是一個逆沖斷層向東北方向運動的結果。從大陸尺度上來看,中亞和東亞的地震活動是由於印度洋板塊沖撞歐亞板塊造成的。 美國南加州地震研究中心教授酈永剛告訴新華社記者,龍門山斷裂帶屬地震多發區內的活動斷層,來自青藏高原深部的物質向東流動到四川盆地受阻,向上運動,兩者邊界即為斷層面。如果斷裂每年運動數厘米,每隔50米至70米,積聚的應力和能量就能產生一次里氏7級以上的大地震。由於震源較淺,而且震源機制為向東的逆沖運動,加上震區土質松軟,地震波向東能傳播很長距離,使得遠至上海和北京等城市的人都普遍有震感。 英國地質勘測局地震監測和信息服務中心主任布賴恩·巴普蒂在接受新華社記者電話采訪時說,從地質構造上看,這次地震與喜馬拉雅碰撞帶有關,「顯然是東北-西南向的龍門山斷裂帶發生擠壓作用的結果」。 法國地球物理研究所的地質學家保羅·達波尼耶對媒體說,大約5000萬年前,印度洋板塊向北漂移,與歐亞板塊發生碰撞後俯沖到後者的下面,由此形成了青藏高原。青藏高原現在仍在受兩個板塊的擠壓,使得青藏高原及周邊地區成為地震密集帶。
地震類型汶川大地震為逆沖、右旋、擠壓型斷層地震。 發震構造是龍門山構造帶中央斷裂帶,在擠壓應力作用下,由南西向北東逆沖運動;這次地震屬於單向破裂地震,由南西向北東遷移,致使餘震向北東方向擴張;擠壓型逆沖斷層地震在主震之後,應力傳播和釋放過程比較緩慢,因此導致餘震強度較大,持續時間較長。

2. 汶川大地震原因(地理)

汶川地震原因是:
印度洋板塊向亞歐板塊俯沖,造成青藏高原快速隆升導回致地震。高原物答質向東緩慢流動,在高原東緣沿龍門山構造帶向東擠壓,遇到四川盆地之下剛性地塊的頑強阻擋,造成構造應力能量的長期積累,最終在龍門山北川—映秀地區突然釋放。逆沖、右旋、擠壓型斷層地震。汶川特大地震發生在地殼脆—韌性轉換帶,震源深度為10千米—20千米,持續時間較長,因此破壞性巨大

希望你滿意

3. 有無關於汶川地震的地理小論文

走進汶川,你會享受到獨特的集自然、生態、藏羌民風民俗為一體的短程特色旅遊和城市度假休閑旅遊。你可以去追溯世界上最古老的羌文化,絢麗的羌族刺綉;欣賞歷經千年不倒的羌寨、碉房和邛籠仍在雪山下聳立,被稱為世界橋梁先驅的懸筒和溜索仍在峽谷上空彌香。
對於5月12日在中國汶川發生的強烈地震,加拿大華裔地球物理學家、蒙特利爾大學工學院教授嵇少丞建議道,中國應強化針對地質災害的預警機制,強化全民防震意識。


針對一些西方媒體所謂此次汶川地震是三峽大壩蓄水造成的言論,嵇少丞說,這次地震與人為因素無關,它是印度大陸板塊向北漂移並和歐亞大陸板塊碰撞擠壓所引 起的一系列造山運動的必然結果。青藏高原和四川盆地的交接部位——龍門山破裂帶是地震的高發區。這次汶川大地震釋放出來的能量相當於五六百顆原子彈同時爆 炸的能量,在一分鍾之內就可在地殼岩石中形成一條深達10~12公里、長300公里的大破裂帶。水庫蓄水和地下核爆炸最多隻能誘發3級以下的地震,而8級 地震所產生的能量是3級地震的1000多萬倍。一般來講,這樣的大震之後總要經過上千次,甚至上萬次的餘震才能將能量全部釋放出來。他估計,汶川地區 6.5級以上的餘震還會有,但由於許多房屋在12日下午的大震中已經開裂,抗震能力大為降低,極易在五六級的餘震中倒塌,所以危險依然存在。另外,四川山 區地形起伏大,大地震後連日降雨,極易發生滑坡、塌方和泥石流,這些需要引起高度關注。嵇少丞認為,中國應進一步加強對地震監測、預報、預警的重視程度,加大對地質災害的研究和防治投入比例。他說,從理論上講,對造山運動引發的強震可以預測 走向,從而加強防範。近40年來,龍門山斷裂帶北部(從都江堰到九寨溝)和小江斷裂帶的南部(雲南境內的東川-宜良-建水)已發生幾次6.5級以上的大地 震,加上此次汶川地震,能量已被釋放,近期再發生大地震的可能性減小。他同時又指出,今後50年內大地震可能會發生在龍門山斷裂帶南部(從都江堰到康定) 和小江斷裂帶的北部(康定-西昌-攀枝花),康定-瀘定地區是北東向的龍門山斷裂帶、北西向的鮮水河斷裂帶和南北向的小江斷裂帶交會處,是應力集中之地, 所以建議把預防重點放在上述地區。當前中國正處在經濟快速發展的階段,嵇少丞認為,全民防範自然災害的意識和思想不但不能鬆懈,還應該重新強化1976年唐山大地震後中國設立的一些預警機制。他說,上世紀70年代在他的江蘇 老家還專門有人觀察井水的水位,如果沒有降雨,而水位陡升或陡降,就要向上級報告,然後讓有關專家來研究是否為地震的前兆。這次大地震之前可能也出現了一 些異常情況,應當科學地總結研究。此外,他認為,龍門山等地區歷史上就是地震高發區,房屋設計上必須有硬性的防震標准,無論是城市還是鄉村都應嚴格遵守, 特別是學校和醫院等建築,應該更加牢固。

4. 汶川地震之前,中國地質學家是否探測出來了

沒有復,莫說中國,國際上制對於預測地震,都沒有什麼准確有效的辦法,現階段「地震是不可預測的」依然是一個共識。

當然,指出某些地方可能發生較大規模地震,還是容易做到的,比如我們可以畫出中國的地震帶,放在中學的地理課本上,在這個地震帶內,在萬年以內都是可能發生比較大規模地震的,但是要預測准確的時間、地點,現代科學技術依然無計可施

5. 汶川大地震給中國帶來什麼的影響

專家估計汶川地震直接經濟損失高達一千五百億

中新社北京五月二十日電(記者 阮煜琳)中國科學家今天提出,汶川大地震是一九四九年新中國建國以來最嚴重的災難。道路、橋梁、隧涵、城鎮、學校、房屋、通信等基礎設施損毀嚴重,估計直接經濟損失最高可達一千五百億元人民幣。但專家同時表示,汶川大地震還不會影響中國經濟的整體走勢。

數據顯示,汶川大地震是中國一九四九年以來破壞性最強、波及范圍最大的一次地震,汶川地震重災區的范圍已經超過十萬平方公里,地震的強度、烈度都超過了一九七六年的唐山大地震。截至五月十九日十二時,中國四川汶川八級地震已造成三萬四千零七十三人遇難,二十四萬五千一百零八人受傷。

中國科學院可持續發展戰略首席科學家、國務院參事牛文元教授今天接受記者采訪時說,汶川大地震超過一九七六年的唐山大地震,除了傷亡人數外,是新中國建國以來最嚴重、損失最大的災難。根據各種分析,汶川地震死亡失蹤人數可能會達到五萬人,受傷人員可達二十五至三十萬人。根據現有資料初步計算,地震帶來的直接經濟損失可達一千三百至一千五百億人民幣,相當於近十年來中國年均各類自然災害損失總額的百分之七十至百分之七十五。

牛文元分析說,從傷亡人數、經濟財產損失、基礎設施損毀、災後重建、恢復生產等角度來講,汶川大地震對中國的經濟影響較大,猶如投下一個強烈的脈沖,但由於中國經濟活動分布區域很廣,主要經濟產出地在中國的東部和中部地區。因此,汶川地震雖然對四川地區的影響巨大,但還不會影響中國經濟的整體態勢。

「整體而言,汶川大地震對中國經濟的整體影響不可能是全局的,還不致於影響中國經濟的總體走向。」牛文元說。

這位專家同時指出,汶川大地震對重災區汶川、北川、都江堰等地造成嚴重破壞,這些地區要恢復到災前水平,恐怕需要三四年的時間。災區的供電、供水、交通、通訊、隧道、水庫以及生態環境等一系列的問題,除了震中地區外,影響的還不僅僅是四川。再加上重災地區本身的地理位置、地質基礎、地貌特徵等因素的影響,將來的災後重建成本較高,基礎設施的恢復比較困難。

6. 從地理角度介紹汶川地震的產生原因 危害 影響

簡單地說,地震的原因主要有:地球各個大板塊之間互相擠壓.另外還有火山噴發引起.

地震分為天然地震和人工地震兩大類。天然地震主要是構造地震,它是由於地下深處岩石破裂、錯動把長期積累起來的能量急劇釋放出來,以地震波的形式向四面八方傳播出去,到地面引起的房搖地動。構造地震約佔地震總數的90%以上。其次是由火山噴發引起的地震,稱為火山地震,約佔地震總數的7%。此外,某些特殊情況下了也會產生地震,如岩洞崩塌(陷落地震)、大隕石沖擊地面(隕石沖擊地震)等。

人工地震是由人為活動引起的地震。如工業爆破、地下核爆炸造成的振動;在深井中進行高壓注水以及大水庫蓄水後增加了地殼的壓力,有時也會誘發地震。

地震波發源的地方,叫作震源。震源在地面上的垂直投影,叫作震中。震中到震源的深度叫作震源深度。通常將震源深度小於70公里的叫淺源地震,深度在70-300公里的叫中源地震,深度大於300公里的叫深源地震。破壞性地震一般是淺源地震。如1976年的唐山地震的震源深度為12公里。
地幔物質的熱對流。是由地球內部放射性元素衰變產生的能量所驅動的。是地球內部能量釋放的外部表現。內部能量釋放主要有一下形式:地震,火山,板塊運動,地質構造。地震是其中之一。
〔1〕在地球內部有震源,震源向外釋放能量(地震波)從而引起一定范圍內的振動.
〔2〕其它地質災害或自然災害,也可以間接誘發地震.
地幔物質的熱對流。是由地球內部放射性元素衰變產生的能量所驅動的。是地球內部能量釋放的外部表現。內部能量釋放主要有一下形式:地震,火山,板塊運動,地質構造。地震是其中之一。

而降水,風,洋流,河流等地表過程都是由地球外部能量即太陽所驅動的。
地震災害原因與防治對策

地震發生的原因為何?
地震可分為自然地震與人工地震 (例如:核爆) 。一般所稱之地震為自然地震,依其發生之原因又可分為, (1)構造性地震(2)火山地震(3)沖擊性地震 (例如,隕石撞擊) 。其中又以板塊運動所造成的地殼變動 (構造性地震) 為主 。
由於地球內有一種推動岩層的應力,當應力大於岩層所能承受的強度時,岩層會發生錯動 (dislocation),而這種錯動會突然釋放巨大的能量,並產生一種彈性波 (elastic waves) ,我們稱之為地震波 ( seismic waves) ,當它到達地表時,引起大地的震盪,這就是地震。

熱點內容
鹿特丹港國家地理 發布:2021-03-15 14:26:00 瀏覽:571
地理八年級主要的氣候類型 發布:2021-03-15 14:24:09 瀏覽:219
戴旭龍中國地質大學武漢 發布:2021-03-15 14:19:37 瀏覽:408
地理因素對中國文化的影響 發布:2021-03-15 14:18:30 瀏覽:724
高中地理全解世界地理 發布:2021-03-15 14:16:36 瀏覽:425
工地質檢具體幹些什麼 發布:2021-03-15 14:15:00 瀏覽:4
東南大學工程地質考試卷 發布:2021-03-15 14:13:41 瀏覽:840
中國地質大學自動取票機 發布:2021-03-15 14:13:15 瀏覽:779
曾文武漢地質大學 發布:2021-03-15 14:11:33 瀏覽:563
中國冶金地質總局地球物理勘察院官網 發布:2021-03-15 14:10:10 瀏覽:86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