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地理人文 » 中國地理位置的歷史影響

中國地理位置的歷史影響

發布時間: 2021-03-09 14:46:42

㈠ 談談中國所處地理位置對中國傳統文化有什麼樣的影響

中國的地域遼來闊,主要處於亞熱帶自,適合農耕。除了沙漠地區,全國各地都有豐富的耕地資源,並且很早就掌握了農作物的耕種技術。因此歷史上中國很早即建立了以農耕為主的經濟格局。農耕經濟產生的即主要是農耕文明,守土而不遠征,甚至連商業也視為不良。歷史上把國民分為幾等,士農工商,商人是最下一等。帝王希望百姓安居樂業,莫思國事。管理國家是士人的事。倡導三綱五常、君君臣臣父父子子。科學技術是可有可無的事,用機械那是懶惰的表現。鹽鐵歸帝王所轄,民間不得冶煉,不能造兵器的同時,也難有機械。再就是傳統文化里是多神論,比如土地、雷公、電母、風神、龍王,等等,但是沒有像其他民族的上帝和真主,遵崇祖宗,講究孝道。這些應該是傳統文化的基調。
古代農耕文明的發達,還造就了思想界的發達,幾千年前就對天地自然、人文的理解和表述達到了世界的頂峰,注重道而鄙視術。也是中國傳統文化的顯著特點。

㈡ 中國的地理位置及影響

1、中國位於亞洲東部、太平洋西岸,它的版圖被形象地比作一隻頭朝東尾朝西的金雞。、中國陸地面積約960萬平方公里,在世界各國中,僅次於俄羅斯、加拿大,居第三位,差不多同整個歐洲面積相等。3、中國領土東西跨經度有60多度,跨了5個時區,東西距離約5200公里。 4、中國領土南北跨越的緯度近50度,南北距離約為5500公里。5、中國領土最北端在黑龍江省漠河以北的黑龍江主航道中心線上(53°N)。6、中國領土最南端在南海的南沙群島中的曾母暗沙(4°N附近)。7、中國領土最東端在黑龍江省的黑龍江與烏蘇里江主航道中心線的相交處(135°E)。8、中國領土最西端在新疆帕米爾高原(73°E)。9、中國的大陸海岸線長18000多公里,沿海有許多優良港灣,便於船舶避風和停靠。10、中國島嶼大約有5000多個,絕大部分分布在長江口以南的海域。11、中國最大的群島是舟山群島,它位於浙江省東面的海域。12、中國南海有四個群島,即東沙群島、西沙群島、中沙群島、南沙群島。13、中國所瀕臨的海洋,從南到北,依次為渤海、黃海、東海、南海。 -------網上搜到的地理位置答案
影響你可以從歷史,人文,經濟,地區等方面對周邊國家,世界的影響這一方面入手。

㈢ 中國的位置怎麼影響他的發展和 歷史

命題不清楚啊

我想你大概是說中國的地理位置如何影響中國的歷史發展吧版。

中國歷史上國土前期權基本只局限在中原地帶,後秦滅六國統一中國,真是完成了中國漢民族的千秋大業啊,當時只剩周邊一些少數民族,從當時的地理特點來看,中國平原廣闊、土地肥沃、氣候適宜,東面環海,西面沙漠(西域),北面草原,南面後來有西羌進入建立吐蕃,但當時還遠不成氣候,而東西兩面算是屏障,所以中國古代外患主要來自北面,從漢滅匈奴,到後來五胡十六國,被隋唐繳滅,南方吐蕃有過一次動亂,不過沒成什麼大氣候,後來就是金滅遼,蒙古滅金,基本概況就是誰占據了中國北面廣袤的草原誰就有機會叫板中原,(滿人是在東北方向發家的)。所以中國歷史有一個特點,中國地大物博,土地肥沃,人口眾多,農耕發達,社會發展模式穩定,外族入侵想要立足必須吸收中原文化,蕭規曹隨,最後被漢民族同化。要麼就是安於享樂,無限壓榨,最後內部迅速腐化,失去戰鬥力而被漢民族反撲。

中國地理對中國歷史的影響

地域因素決定生產作物種類,生產作物種類決定生活條件,生活條件決定生活方式,生活方式決定民眾性格,民眾性格決定民族文化,民族文化決定歷史走向、決定自身命運。

㈤ 試問地理位置對中國經濟文化的影響。

我國地理位置對中國經濟文化的影響,可以從這樣幾個方面來分析:在發展農業生產方面,中國地域廣大,南北、東西氣候差異大,為發展多種農業經濟提供了有利條件。在對外交往與合作方面,可以通過陸地同中亞、南亞、西亞、歐洲等地直接往來,如古代的「絲綢之路」,也可以通過海洋同海外各國往來,如明代的「鄭和七下西洋」等。在發展海洋事業方面,可以發展海上航運、海水養殖、開發海洋資源等等。其他方面還有像修建港口、碼頭,建設海上娛樂設施等等。
從緯度位置看:
我國領土南北跨度大,全國大部地區位於北緯20—50。從南向北跨越赤道帶、熱帶、亞熱帶、暖溫帶、溫帶和寒溫帶,擁有復雜多樣的氣候,氣候差異顯著,為我國發展多種農業經濟提供了有利的條件。特別是我國亞熱、帶地區,加之夏季風帶來的降水,成為世界上亞熱帶自然資源最為豐富的地區。
從海陸位置看
我國國土遼闊,海岸線漫長,東臨世界上最大的大洋——太平洋,使我國東部平原地區,受海洋影響較大,降水較多,雨量充沛,有利於農業的發展;另一方面在我國東部漫長的海岸線上有許多優良的港灣,所以既有利於海洋事業的發展,也有利於我國從海上與世界各國進行貿易和友好往來。我國位於世界最大的大陸—亞歐大陸的東部,西部深入亞歐大陸內部,與許多國家接壤;東部瀕臨世界上面積最大的大洋—太平洋,有眾多的島嶼和港灣,是一個海陸兼備的國家。西部深入內陸,陸上鄰國較多,這也有利於和鄰國進行邊境貿易和友好交。
同時,我們也應該認識到,對事物的認識總是一分為二的,有優越性,就一定有不足之處。我國地理位置的不足之處,東部地區由於受海洋水汽和夏季風的影響,水旱災害頻繁,台風災害也比較嚴重,西部地區大陸性較強,地勢較高,距海太遠,自然環境較為惡劣。於是我國東西差異非常明顯,東部的上海已經與發達國家沒有什麼兩樣,而西部西藏、新疆的部分地區,還近似於原始社會。
充分認識我國地理位置的優越性,同時注意克服地理位置的不利影響,才能在祖國的建設中揚長避短,更好地為建設祖國服務。

㈥ 中的地理位置及歷史意義嗎

中國的地理位置是海陸兼備,地域遼闊,地跨熱帶溫帶,西部深入亞洲內陸。 該地理位置對我國的影響,你可以從對中國交通運輸,農業發展,旅遊業,對外交流等分析,從八年級上冊地理課本第一章第一節找。

㈦ 中國地理位置的優缺點

中國地理位置的優點:

1、緯度位置好,位於溫帶亞熱帶之間。

2、地理位置、海陸位置好,背靠最大的大陸,面向最大的大洋,倚靠最高的高原。從而有了溫暖濕潤雨水充沛的氣候,青藏高原還有的水塔和屏障等重大戰略作用。

3、地形和水文優勢,擁有多塊世界最大的平原之一,西高東低的地形+河流資源豐富=豐富的水資源、航運資源和水能資源。

4、資源豐富,耕地、水、煤炭油氣、各種礦產、生物等等資源眾多,地大物博,應有盡有。

5、陸地面積大,海岸線長。使中國成為世界為數不多的海陸兼備的國家,而且是擁有全地形地貌的國家,戰略縱深大,海岸線狹長,大陸架寬廣,良港、島嶼眾多。

中國地理位置的缺點:

1、地形復雜崎嶇,山地太多。中國是一個多山的國家,山地面積超過國土面積的三分之二,導致基建成本高,交通始終是中國西部山區發展的主要障礙。

2、地形氣候差異過大, 西北部氣候乾旱,青藏高原嚴寒且生態脆弱不適宜發展,導致東西部資源、人口的分布和經濟發展極不平衡。

3、自然災害多,中國是世界上自然災害最頻繁最嚴重的國家之一,洪災、旱災、地震、台風、冰雹、沙塵暴、山體滑坡等。

4、中國石油資源不夠豐富。

5、海權短板明顯,中國既是海洋大國,也不是海洋大國。中國近海被過多的群島、島嶼包圍(即所謂島鏈的封鎖),活動受限於狹小的近海空間里。

(7)中國地理位置的歷史影響擴展閱讀

1、外交情況

中國屬於第三世界國家,奉行獨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從本國人民和世界人民的長遠利益和根本利益出發,把反對霸權主義、維護世界和平、發展各國友好合作和促進共同經濟繁榮,作為自己對外工作的根本目標。

在處理國與國關系時,中國一貫主張互不幹涉內政,以和平共處五項原則為指導,而不以社會制度、意識形態和價值觀念的異同為標准。中國是聯合國安全理事會常任理事國和許多國際性組織成員國。

2、音樂情況

中國在世界當代音樂文化中保持著它的獨特體系、獨特思維和獨特風格,因而對世界音樂是具有獨特貢獻的一個組成部分。

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中國音樂的歷史進入到一個前所未有的嶄新階段,並揭開了新的、更加燦爛篇章。在聲樂、器樂、大型音樂體裁,以及歌劇、舞劇、電影音樂等方面,都取得了很大發展和成就。中國當代音樂有一些作品可以列入世界音樂的經典寶庫。

㈧ 中國的地理位置對中國的影響

有利條件

農業:大部分地區位於季風氣候,雨熱同期,有利於農作物生長;誇專經緯度多,形成多個氣候屬區,有利於農業的多樣性;地形復雜多樣,有利於發展立體農業。

經濟:海岸線較長,東南沿海地區經濟發達,海上交通便利,沿海地區對外貿易便利;西部內陸地區有利於發展沿邊貿易。

氣候:氣候多樣,跨多個溫度帶,有利於旅遊業等發展。

不利條件

農業:處於季風氣候,有明顯的旱雨季,容易形成旱澇災害。

經濟:面積廣闊,中西部地區交通閉塞,經濟欠發達。

氣候:內陸地區氣候乾旱,沿海地區容易受到台風等自然災害的襲擊。

其他:位於亞歐板塊和印度洋板塊的交界處,處於環太平洋火山地震帶和地中海-喜馬拉雅火山地震帶上,地震災害頻發。

文優生哦,值分~~

㈨ 關於地理因素對於中國歷史變遷的影響

一、地理環境
我們所說的地理環境,是指生物、特別是人類賴以生存和發展的地球表層。地理環境包括兩個方面:自然地理環境和人文地理環境(又分為經濟地理環境和社會文化環境)。
自然地理環境,是指地形、地貌、氣候、水文、植被、海陸分布等,從總體上來說,發展變化的速度比較緩慢,人們往往難以覺察。但在某些階段和某些局部地區,它的變化可能發生得非常迅速,非常劇烈,會造成巨大的影響。如地震、海嘯、火山爆發之類。
人文地理環境,是指疆域、政區、民族、人口、城市、交通、農業、牧業等方面,發展變化的速度要比自然地理因素發展變化的速度要快得多。
這兩種環境各有其特定的內容,但兩者之間又是相互聯系、相互作用,不能截然分開的。
在人類產生之前,地理環境就已經存在,不過那時只有自然環境。在人類產生以後,完全單純的自然環境就不再存在,因為人類的活動總會或多或少地改變自然環境。但在人類漫長的早期,人們對自然的影響畢竟是極其有限的。所以,地理環境主要的應該還是自然環境。特別是當我們研究地理環境對人類文化的影響時,更主要討論的是自然地理環境。隨著人類生產力的發展,人文地理環境逐漸形成,並且越來越起作用。到了近代,就更難以將這兩者嚴格區分開來了。

二、地理環境對人類和人類社會的影響
地理環境是人類賴以生存和發展的物質基礎,當然也是人類的意識或精神的基礎。它對於人類文化的產生和走向具有重要的意義。而地理環境對人類或人類社會的影響,則是一個比較復雜的問題,不能簡單地歸結為決定或不決定,而應該作全面的認識。
從總體來說,地理環境對人類和人類社會所起的作用是具有決定意義的。這主要表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1、為人類的生產、生存、發展、消亡或離開這個環境提供了物質基礎。人類是自然的產物,人類的生存取決於自然環境,人類的一切活動都是在這一特定的自然環境中進行的,人類的任何歷史階段特別是遠古階段,都離不開這一特定的地理環境;
2、決定了這一自然環境中的一切生物及其活動(包括人類及其活動),都不可避免地有一個產生、發展以至消亡的過程。如許多生物物種的滅絕;關於人類消亡的話題:核武器的威脅、金字塔等早期人類文明的來源、佛教關於劫的說法。
3、在這個環境中的一切物質和由物質產生的能量。既不能增加,也不會減少,只能是各種形式的轉化或傳遞,除非受到這一環境之外(例如其他星球)因素的影響,或者離開這一環境。
4、人類的一切活動必須順應這一環境的內在規律。只有在這一前提下,人類才能夠更好的利用、開發這一環境,使它向著有利於人類自身發展的方向轉化。
從具體的地理環境來說,在具體的時間和空間范圍內,在具體的人和物上,地理環境一般只起著加速或延緩的作用,而不是決定性的作用。只要對地理環境的開發利用還遠沒有達到它的極限,人類的發展就擁有相對廣泛的自由。
自然生態環境是人類創造文化的載體。隨著時代的發展和工業化的加深,人們越來越認識到,自然環境存在著可供利用的最後限度,而現在的發展已經接近了這個限度。人類雖然通過適應環境、改造環境而改造自身,但成為環境的主人後,便不可避免地要受到環境的制約。這也就是說,人與自然的關系是相互的,人通過改造自然獲得發展文化的機會,但畢竟要受到自然環境的制約。教材認為,盡管地理環境提供給人類的資源是有限的,但只要人類還沒有超越這一限度,就能夠擁有相對無限的活動餘地(第25頁)。這是一種理想的觀點。
因為:
1、它並沒有規定人類從生產到消亡的具體過程、方式和時間。
2、它並沒有確定物質和能量的轉化和傳遞的具體過程、方式和時間。如現在核武器已經威脅到人類的存亡。
3、人類只要不違背它的內在規律,完全可以根據自己的需要利用這一環境,實現對自身有利的物質轉化和能量傳遞。如控制核武器,發展核電站,和平使用和能量。
地理環境在對人類及人類社會具體地發生作用的時候,由於受到其它的諸多因素的影響,即使是相同、相似的地理環境,所起作用的程度也是不同的。
從縱向的角度看,在人類的早期,即人類基本上還只能被動地適應現成的環境時,地理環境對人類各方面的活動幾乎都起著決定性的作用,但隨著生產力的提高和生產方式的多樣化,人們開始能動地利用地理環境,因而地理環境對人類具體活動的決定作用就逐漸減弱。
從橫向的角度看,不同地區的人,對相同、相似地理環境的利用程度也存在著相當懸殊的差異,因而地理環境對人類或人類社會所起的作用也就有很大的不同。生產力水平低,生產條件差,人們利用地理環境的程度就低,那麼,地理環境對人類以及人類社會所起的決定作用就大。反之,生產力水平高,生產條件好,人們利用地理環境的程度就高,地理環境所起的作用相對來說就低。
但是,不管是縱向的還是橫向的分析,都是以地理環境所提供的條件為前提的,並且是以不違背它的內在規律為限度的,正如教材所說,是在人類對地理環境的利用還遠遠沒有達到極限的前提下來說的。
不同時代、不同地區的人們對地理環境的利用程度、利用方式存在著相當懸殊的差異,這也正是為什麼人類的歷史和文化會如此豐富多采、千差萬別的緣由所在。

㈩ 地理大發現的歷史地位和影響

隨著新航路的開辟,歐洲人發現了許多不知道的地方,他們把這個過程稱為「地理大發現」。

新航路的開辟,加強了歐洲同亞洲、非洲以及「新發現」的美洲等地的聯系,逐漸結束了各地相互孤立的狀態。各地的文明發生接觸與碰撞,開始了匯合交融,日益連成一個整體。商人們通過這些航路,販賣世界各地的商品,貿易范圍空前擴大,世界市場的雛形開始出現。

新航路的開辟,大大推動了歐洲商業的發展,貿易中心也由原來的地中海地區轉移到大西洋沿岸。在世界各地建立殖民據點,把殖民地的大量黃金白銀掠回歐洲,加速了西歐封建制度的解體,促進了資本主義的發展。

熱點內容
鹿特丹港國家地理 發布:2021-03-15 14:26:00 瀏覽:571
地理八年級主要的氣候類型 發布:2021-03-15 14:24:09 瀏覽:219
戴旭龍中國地質大學武漢 發布:2021-03-15 14:19:37 瀏覽:408
地理因素對中國文化的影響 發布:2021-03-15 14:18:30 瀏覽:724
高中地理全解世界地理 發布:2021-03-15 14:16:36 瀏覽:425
工地質檢具體幹些什麼 發布:2021-03-15 14:15:00 瀏覽:4
東南大學工程地質考試卷 發布:2021-03-15 14:13:41 瀏覽:840
中國地質大學自動取票機 發布:2021-03-15 14:13:15 瀏覽:779
曾文武漢地質大學 發布:2021-03-15 14:11:33 瀏覽:563
中國冶金地質總局地球物理勘察院官網 發布:2021-03-15 14:10:10 瀏覽:86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