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地理人文 » 黃河源頭國家地理坐標

黃河源頭國家地理坐標

發布時間: 2021-03-08 21:10:13

① 黃河的資料 地理位置 長度等詳細資料~~~~~

黃河
黃河 中國古代也稱河,發源於中華人民共和國青海省巴顏喀拉山脈,流經青海、四川、甘肅、寧夏、內蒙古、陝西、山西、河南、山東9個省區,最後於山東省東營墾利縣注入渤海。幹流河道全長5464千米,僅次於長江,為中國第二長河。黃河還是世界第五長河。

黃河從源頭到內蒙古自治區托克托縣河口鎮為上游,河長3472千米;河口鎮至河南鄭州http://ke..com/view/792069.html桃花峪間為中游,河長1206千米;桃花峪以下為下游,河長786千米。(黃河上、中、下游的分界有多種說法,這里採用黃河水利委員會的劃分方案)黃河橫貫中國東西,流域東西長1900千米,南北寬1100千米,總面積達752443平方千米。

黃河多年平均流量1774.5立方米/秒,全河多年平均天然徑流量580億立方米,流域平均年徑流深77毫米,流域人均水量593立方米,耕地畝均水量324立方米。

黃河中遊河段流經黃土高原地區,支流帶入大量泥沙,使黃河成為世界上含沙量最多的河流。最大年輸沙量達39.1億噸(1933年),最高含沙量920千克/立方米(1977年)。三門峽站多年平均輸沙量約16億噸,平均含沙量35千克/立方米。

長度 5464 km
源頭海拔 4800 m
平均流量 1774.5 m³/s
流域面積 752443 km²
源頭 青海省
注入 渤海
流經國家 中華人民共和國

黃河,是中華民族的母親河.作為中華文明的發祥地,維系炎黃子孫的血脈.是中華民族民族精神與民族情感的象徵。

黃河,像一頭脊背穹起,昂首欲躍的雄獅,從青藏高原越過青、甘兩省的崇山峻嶺;橫跨寧夏、內蒙古的河套平原;奔騰於晉、陝之間的高山深谷之中;破「龍門」而出,在西嶽華山腳下調頭東去,橫穿華北平原,急奔渤海之濱。它流經9個省、區,匯集了40多條主要支流和1000多條溪川,行程5464公里,流域面積達75萬多平方公里,是中國第二大河。全流域年平均降水400毫米左右,而黃河平均年徑流總量僅574億立方米,在中國河流中居第八位。流域內,連同下游豫、魯沿河地區共有2億多畝耕地,1億左右人口。黃河水利資源豐富,流域內地下礦藏眾多,各族人民世世代代在這里辛勤勞動,創造了光輝燦爛的古代文化,成為中華民族的搖籃。

關於黃河的源頭歷史上曾有過多種說法。早在公元7世紀上半葉,就有人提出卡日曲是黃河的正源,但沒有被公認。公元1280年元朝的都實和1704年清朝的拉錫,為探求河源曾到達星宿海。因此,星宿海為河源的說法已經流傳多年。新中國成立後,1952年8月黃河水利委員會組織河源考察隊,又把約古宗列曲作為黃河正源。20多年來,雖然以錯就錯,但也有不少人提出疑問。直到1978年夏天,再次組織河源考察隊,伸入河源地區實地查勘,查清在河源地區西部,有3條河流匯入星宿海,它們是扎曲、約古宗列曲和卡日曲。扎曲流程最短,水量又小,只能算作約古宗列曲的一條支流。約古宗列曲和卡日曲相比,卡日曲較約古宗列曲長近30公里,流域面積多700平方公里,水量也大2倍多。因此,確定卡日曲為黃河正源的依據較為充分。卡日曲發源於巴顏喀拉山北麓的各姿各雅山,各姿各雅山海拔4 800米,山腳下幾個泉眼溢出的清水,就是「咆哮萬里觸龍門」的黃河最初水流。

中華民族的搖籃
「黃河,你是中華民族的搖籃,5000年的古國文化,從你這兒發源……」這是人們熟知的歌曲《黃河頌》的歌詞。每當人們唱起這首歌的時候,就會浸沉在對黃河的無限追憶之中。

早在80萬年以前的舊石器時代,中華民族的祖先就在黃河流域過著狩獵、採集的生活。在黃河流域內已經發現了2000多處原始村落的遺址,它表明,在新石器時代,祖先們就在這遼闊的土地上定居,從事原始的農業生產。

新石器時代中期,散布在黃河中游黃土高原上的黃帝族,和當時的蚩尤族、炎帝族同為中國遠古時代的3個部族。他們過著遷徙不定的游牧生活。後來炎帝聯合黃帝攻殺了蚩尤。不久,炎帝族和黃帝族的人民逐漸融合,並定居在陝、甘、晉地區,共同開發黃河中下游地區。

3500多年前進入奴隸社會的夏、商、周王朝都是黃帝的後裔。他們自稱「華」或「夏」。華族就是漢族的前身,所以漢族人民都把黃帝奉為始祖,自稱為黃帝(也稱炎黃)的子孫。當時的華族居住在中原地區,人們認為中原居四方之中,故又稱這一帶為「中華」。後來,華族的文化向全國各地傳播,「中華」二字便成了整個中國的名稱。

商王朝的盤庚遷都殷墟(今河南省安陽縣),他的勢力范圍已達太行山與泰山之間的華北大平原,稱為殷帝國。殷朝的文化相當發達,與當時的埃及、巴比倫並稱為3個古代帝國,是世界古代三大文化中心。在殷墟,至今還保存著刻畫挺秀、文句嚴密的甲骨書和美麗細致的青銅器皿。可是,在3個古代帝國以外的世界上,大多數人類還過著原始生活。由此可見,我們的祖國是世界文化古國之一,古國的文化就在黃河的懷抱里發祥。

殷朝以後,直至北宋,近2500年,黃河流域一直是中國政治、經濟和文化中心。西安(古稱長安),從西漢至隋唐,先後有11個朝代建都於此,歷時 1100多年,不僅為中國古代經濟、文化的發展作出了重要貢獻,而且為國際間經濟、文化交流留下了不朽的篇章。洛陽,先後有9個朝代在此建都,歷時近千年,故稱「九朝古都」。史學家、科學家、文學家雲集於洛陽,為中國和世界文化寶庫留下了不朽的作品。

幾千年來,黃河流域是封建統治的中心,而廣大勞動人民反對壓迫的斗爭也接連不斷。秦末的陳勝、吳廣,兩漢的赤眉、銅馬、黃巾,隋末的瓦崗軍,唐朝的黃巢、王仙芝,明末的李自成、張獻忠等,都在黃河流域這塊土地上演出了一幕幕雄壯的史劇。抗日戰爭和解放戰爭時期,陝甘寧地區是中國人民可靠的革命根據地,直至偉大的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

在漫長的歷史歲月里,偉大的黃河,哺育了中華民族;中華民族的兒女,創造了燦爛的古代文化。我們為黃河自豪,為黃河歌唱。

釋名「河」字在秦漢以前基本上是黃河的專稱,而河流稱為「川」或者「水」(但也有例外,如《山海經》曰:「昆侖山,縱廣萬里,高萬一千里,去蒿山五萬里,有青河、白河、赤河、黑河環其墟。」)先秦的文獻中找不到黃河一詞,成書於漢武帝征和年間的《史記》全篇也不見黃河的說法。據學者李鄂榮考證,黃河一詞最早見於東漢班固《漢書·地理志》中「常山郡·元氏縣」的釋文里。黃河的「黃」字用來描述河水的渾濁,這在古書中也早有記載:戰國時期的《左傳·襄公八年》鄭國的子駟引《逸周詩》說「俟河之清,人壽幾何!」;《爾雅·釋水》記有「河出昆侖,色白,所渠並千七百一川,色黃。」

黃河上源的星宿海由扎陵湖、鄂陵湖等數量眾多的水泊和海子組成,在陽光照耀下星宿海的無數湖沼光彩奪目,如同孔雀開屏,十分美麗壯觀,因而當地的藏族居民把這一段黃河稱作「瑪曲」(rma chu),即「孔雀河」的意思。甘肅省「瑪曲」縣即以此河段命名。

水文特徵
源頭
黃河發源於青海巴顏喀拉山脈,但真正源頭所在現在依然存有爭議。歷史上人們對黃河源頭的認識有一個過程。

《尚書·禹貢》曾有「導河積石,至於龍門」的記載,「積石」在現今青海省循化撒拉族自治縣附近的阿尼瑪卿山,離黃河源頭還有距離。《山海經》、《爾雅》有河出昆侖的記載。西漢張騫出使西域後,有黃河發源於於闐,東流至鹽澤,再潛行地下,南出為河源的說法(見於《史記·大宛列傳》)。這些說法都不確切,但卻延續到隋唐。

隋唐以後人們逐漸對黃河河源建立了正確的認識。隋煬帝大業五年(609年)滅吐谷渾後置河源郡,即現今青海果洛藏族自治州和海南藏族自治州部分地區,表明人們已知黃河發源於此。唐太宗貞觀九年(635年)為平定吐谷渾叛亂,將領李靖、侯君集、李道宗曾率領人馬到達星宿海一帶,《新唐書》載他們「次星宿川,達柏海上,望積石山,覽觀河源。」。唐宋以來,長期將星宿海稱為黃河源頭。

至元代人們開始對對黃河河源進行實地考察。元至元十七年(1280年)元世祖忽必烈派都實等人勘察黃河河源,對星宿海一帶作了詳細考察。 1315年潘昂霄根據都實的調查寫成《河源志》一書,明確指出黃河發源於星宿海西南百餘里處,該處有「水從地湧出如井,其井百餘」。

清康熙帝四十三年(1704年)康熙帝命拉錫、舒蘭探黃河河源。他們到達星宿海,發現星宿海上源還有三條河流,但並未追至源頭。拉錫、舒蘭歸京後繪有《河源圖》,舒蘭還寫有《河源記》。康熙帝末年組織全國性的地形測量,康熙帝五十六年(1717年)派喇嘛楚兒沁藏布、蘭木占巴及理藩院主事勝住等人前往河源地區進行測量,此行「逾河源,涉萬里」,回京後將測量結果繪入《皇輿全覽圖》。此次測繪把星宿海以上的河源也勘查和繪制出來。

清乾隆帝四十七年(1782年)乾隆帝命門侍衛阿彌達「恭祭河源」。阿彌達到達星宿海以西300里處,對星宿海上源三條河流進行了實地勘查,認定星宿海西南的阿勒斯坦郭勒河(即今卡日曲)為黃河上源。

19世紀末到20世紀初,西方探險者和地理學家深入青藏高原進行考察活動,他們也曾到達河源地區搜集自然、人文資料,如印度人阿喀,法國人竇脫勒、敖倫,俄國人普爾熱瓦爾斯基、士納可、科茲洛夫,德國人費士勒、台裴爾等。

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對黃河源頭進行了多次考察。1952年,由黃河水利委員會組織,在項立志、董在華率領下,對黃河河源進行了數月勘查。河源勘查隊認定約古宗列曲為黃河正源,雅合拉達合澤山是它的源頭,鄂陵湖在上,扎陵湖在下。這一結果與前人考察結果不相吻合,在學術界引起爭論,但黃河發源於約古宗列曲的說法廣為流傳。1978年,青海省邀請中央和地方有關科研專業人員,再次對黃河源頭和扎陵、鄂陵兩湖進行實地勘查,確認卡日曲為黃河正源,扎陵湖在上,鄂陵湖在下。1981年—1982年,學者楊聯康徒步考察了黃河全程。他認為黃河最遠源流是始於巴顏喀拉山山脊的拉郎情曲,它長於約古宗列曲30.5千米,長於卡日曲11.9千米。1985年,黃河水利委員會根據歷史傳統和各家意見,確認瑪曲為黃河正源,並在約古宗列盆地西南隅的瑪曲曲果樹立了黃河源標志。

星宿海上源的三條支流分別是扎曲、約古宗列曲和卡日曲。扎曲居於最北部,發源於查哈西拉山,河長70千米,河道窄,支流少,水量有限,一年中大部分時間斷流。約古宗列曲位於星宿海西,在三條上源中居中,發源於約古列宗盆地西南隅,海拔4750米,水量甚小,為寬1.0-1.5米,深0.1-0.2米的小溪。南部支流為卡日曲,發源於巴顏喀拉山支脈各姿各雅山的北麓,海拔4800米,有5處泉水從谷中湧出,匯成寬約3米,深0.3-0.5米,流速約3米/秒的一條小河,河流終年有水。約古宗列曲與卡日曲匯合成黃河源頭最初的河道瑪曲,然後注入星宿海。根據十萬分之一航測地圖測量,卡日曲比約古列宗曲長25千米。卡日曲流域面積為3126平方千米,約古宗列曲流域面積為2372平方千米。在卡日曲的和古宗列曲匯合處附近,測得卡日曲流量為6.3立方米/秒,測得約古宗列曲流量為2.5立方米/秒。據此1978年的黃河源頭考察認定卡日曲為黃河正源。

汛期:黃河每年有兩次汛期,大汛是夏季,來水主要是上游的暴雨,汛期可能延續3-4個月。小汛是春季3-4月間,來水主要是上游冰雪融化,為期較短,因為每年都是在桃花開的時候,故又稱桃花汛。

分界
黃河上、中、下游的分界有多種說法。黃河水利委員會以河口鎮與桃花峪劃分上、中、下游;傳統的中學教科書以河口鎮與孟津劃分上、中、下游;學者楊聯康經考察後認為以青銅峽、孟津劃分更合適;學者許韶立主張以河南省焦作市武陟縣嘉應觀作為黃河中下游分界線。本文採取黃河水利委員會的劃分方案。

上游
在蘭州的「黃河第一橋」

內蒙古托克托縣河口鎮以上的黃河河段為黃河上游。上遊河段全長3472千米,流域面積38.6萬平方千米,流域面積佔全黃河總量的51.3%。上遊河段總落差3496米,平均比降為10‰;河段匯入的較大支流(流域面積1000平方千米以上)43條,徑流量佔全河的54%;上遊河段年來沙量只佔全河年來沙量的8%,水多沙少,是黃河的清水來源。上遊河道受阿尼瑪卿山、西傾山、青海南山的控制而呈S形彎曲。黃河上游根據河道特性的不同,又可分為河源段、峽谷段和沖積平原三部分。

從青海卡日曲至青海貴德龍羊峽以上部分為河源段。河源段從卡日曲始,經星宿海、扎陵湖、鄂陵湖到瑪多,繞過阿尼瑪卿山和西傾山,穿過龍羊峽到達青海貴德。該段河流大部分流經於三四千米的高原上,河流曲折迂迴,兩岸多為湖泊、沼澤、草灘,水質較清,水流穩定,產水量大。河段內有扎陵湖、鄂陵湖,兩湖海拔高程都在4260米以上,蓄水量分別為47億立方米和108億立方米,為中國最大的高原淡水湖。青海瑪多至甘肅瑪曲區間,黃河流經巴顏喀拉山與阿尼瑪卿山之間的古盆地和低山丘陵,大部分河段河谷寬闊,間或有幾段峽谷。甘肅瑪曲至青海貴德龍羊峽區間,黃河流經高山峽谷,水流湍急,水力資源豐富。發源於四川岷山的支流白河、黑河在該段內匯入黃河。

從青海龍羊峽到寧夏青銅峽部分為峽谷段。該段河道流經山地丘陵,因岩石性質的不同,形成峽谷和寬谷相間的形勢:在堅硬的片麻岩、花崗岩及南山系變質岩地段形成峽谷,在疏鬆的砂頁岩、紅色岩系地段形成寬谷。該段有龍羊峽、積石峽、劉家峽、八盤峽、青銅峽等20個峽谷,峽谷兩岸均為懸崖峭壁,河床狹窄、河道比降大、水流湍急。該段貴德至蘭州間,是黃河三個支流集中區段之一,有洮河、湟水等重要支流匯入,使黃河水量大增。龍羊峽至寧夏下河沿的幹流河段是黃河水力資源的「富礦」區,也是中國重點開發建設的水電基地之一。

從寧夏青銅峽至內蒙古托克托縣河口鎮部分為沖積平原段。黃河出青銅峽後,沿鄂爾多斯高原的西北邊界向東北方向流動,然後向東直抵河口鎮。沿河所經區域大部為荒漠和荒漠草原,基本無支流注入,幹流河床平緩,水流緩慢,兩岸有大片沖積平原,即著名的銀川平原與河套平原。沿河平原不同程度地存在洪水和凌汛災害。河套平原西起寧夏下河沿,東至內蒙古河口鎮,長達900千米,寬30~50千米,是著名的引黃灌區,灌溉歷史悠久,自古有「黃河百害,唯富一套」的說法。

中游
內蒙古托克托縣河口鎮至河南鄭州桃花峪間的黃河河段為黃河中游,河長1206千米,流域面積34.4萬平方千米,佔全流域面積的45.7%;中遊河段總落差890米,平均比降0.74‰;河段內匯入較大支流30條;區間增加的水量占黃河水量的42.5%,增加沙量佔全黃河沙量的92%,為黃河泥沙的主要來源。

河口鎮至禹門口是黃河幹流上最長的一段連續峽谷—晉陝峽谷,河段內支流絕大部分流經黃土丘陵溝壑區,水土流失嚴重,是黃河粗泥沙的主要來源,全河多年年均輸沙量16億噸中有9億噸來源於此區間;該河段比降很大,水力資源豐富,是黃河第二大水電基地;峽谷下段有著名的壺口瀑布,深槽寬僅30—50米,枯水水面落差約18米,氣勢宏偉壯觀。

禹門口至三門峽區間,黃河流經汾渭平原,河谷展寬,水流緩慢。河段兩岸為渭北及晉南黃土台塬,是陝晉兩省的重要農業區。該河段接納了汾河、洛河、涇河、渭河、伊洛河、沁河等重要支流,是黃河下游泥沙的主要來源之一,多年年均來沙量5.5億噸。該河段在禹門口至潼關(即黃河小北幹流)的132.5千米河道,沖淤變化劇烈,河道左右擺動很不穩定。該河段在潼關附近受山嶺約束,河谷驟然縮窄,形成寬僅1000餘米的天然卡口,潼關河床的高低與黃河小北幹流、渭河下遊河道的沖淤變化有密切關系,故此有「潼關高程」這一水文術語。

三門峽至桃花峪區間的河段由小浪底而分為兩部分:小浪底以上,河道穿行於中條山、崤山之間,為黃河幹流上的最後一段峽谷;小浪底以下,河谷漸寬,是黃河由山區進入平原的過渡地段。

下游
河南鄭州桃花峪以下的黃河河段為黃河下游,河長786千米,流域面積僅2.3萬平方千米,佔全流域面積的3%;下遊河段總落差93.6米,平均比降0.12‰;區間增加的水量占黃河水量的3.5%。由於黃河泥沙量大,下遊河段長期淤積形成舉世聞名的「地上河」,黃河約束在大堤內成為海河流域與淮河流域的分水嶺。除大汶河由東平湖匯入外,本河段無較大支流匯入。

下遊河段除南岸東平湖至濟南間為低山丘陵外,其餘全靠堤防擋水,堤防總長1400餘千米。歷史上,下遊河段決口泛濫頻繁,給中華民族來了沉重的災難。由於黃河下游由西南向東北流動,冬季北部的河段先行結冰,從而形成凌汛。凌汛易於導致冰壩堵塞,造成堤防決溢,威脅也很嚴重。

下遊河段利津以下為黃河河口段。黃河入海口因泥沙淤積,不斷延伸擺動。目前黃河的入海口位於渤海灣與萊州灣交匯處,是1976年人工改道後經清水溝淤積塑造的新河道。最近40年間,黃河輸送至河口地區的泥沙平均約為10億噸/年,每年平均凈造陸地25至30平方公里。

主要支流與湖泊
黃河主要支流有白河、黑河、湟水、祖厲河、清水河、大黑河、窟野河、無定河、汾河、渭河、洛河、沁河、大汶河等。

黃河上的主要湖泊有扎陵湖、鄂陵湖、烏梁素海、東平湖。

幹流峽谷
黃河幹流上的峽谷共有30處,位於上遊河段的28處,位於中游段流的2處,下遊河段流經華北平原,沒有峽谷分布。幹流峽谷段累計長1707千米,占幹流全長的31.2%。

茫尕峽—多石峽—麥多唐貢瑪峽—官倉峽—拉加峽—野狐峽—拉干峽—龍羊峽—阿什貢峽—松巴峽—李家峽—公伯峽—積石峽—寺溝峽—劉家峽—牛鼻子峽—朱喇嘛峽—鹽鍋峽—八盤峽—柴家峽—桑園峽—大峽(下峽)—烏金峽—紅山南峽—紅山北峽—黑山峽—虎峽—青銅峽—晉陝峽谷—晉豫峽谷(包括三門峽—任家堆—八里胡同—小浪底)

幹流水利樞紐
* 三門峽水利樞紐:山西平陸、河南三門峽市交界處,1960年投入使用

* 三盛公水利樞紐:內蒙古磴口,1966年 投入使用

* 青銅峽水利樞紐:寧夏青銅峽市,1968年投入使用

* 劉家峽水電站:甘肅永靖,1974年投入使用

* 鹽鍋峽水利樞紐:甘肅永靖,1975年投入使用

* 天橋水利樞紐:山西保德、陝西府谷交界處,1977年投入使用

* 八盤峽水利樞紐:甘肅蘭州,1980年投入使用

* 龍羊峽水電站:青海共和,1992年投入使用

* 大峽水利樞紐:甘肅蘭州,1998年投入使用

* 李峽水利樞紐:青海化隆,1999年投入使用

* 萬家寨水利樞紐:山西偏關、內蒙古准格爾旗交界處,1999年投入使用

* 小浪底水利樞紐:河南濟源和孟津交界處,2001年投入使用

另請參看:黃河大堤、黃河防洪、黃河防凌、汴渠、鴻溝、京杭運河、茅津渡、南水北調工程、河套灌區

橋梁

* 濟南黃河斜拉橋:山東省濟南市北側。1978年12月開工,1981年底建成。曾更換幾次鋼索。

* 濟南黃河公路橋:山東省濟南市北郊。1978年12月開工,1982年7月正式投入運營

* 濟南黃河浮橋:只在非汛期(夏汛和凌汛)使用,位於市北洛口渡口,免費使用。

* 蘭州黃河鐵橋:甘肅省蘭州市城北。始建於清光緒三十三年(公元1907年),竣工於宣統元年(公元1909年)。

* 鄭州黃河橋:河南省鄭州市以北

水土流失
黃河流域在公元前3000-2000年間(黃河流域仰韶文化時期至安陽殷墟)的地理環境適宜於植被的生長與人類生產生活活動的開展,高出約2℃的氣候環境為農作物和植被的發展創造了優良的條件。在這一時期,黃河中下游流域有雷夏澤、大野澤等大量的湖泊存在。《孟子·滕文公上》曾記載黃河流域「草木暢茂,禽獸繁殖」,關中平原直到中國戰國時期依然有著「山林川穀美,天才之力多」(《歷史時期黃河中游的森林》,史念海,1981年)。

戰國以後隨著鐵農具的廣泛使用和秦國經濟中心向關中遷移,黃河流域與黃土高原的植被開始遭到破壞。由於黃河流域在很長一段時間內一直是中國文明的中心之地(《中國歷史地理學》,藍勇,2002 年),加之以古代中國重農輕牧的現象,黃河流域植被破壞成為長期、大量的現象。隨著公元11世紀氣候轉冷的開始,伴隨著中國經濟中心的南遷,黃河流域的生態破壞開始減少,然而森林覆蓋已經難以恢復到公元前3世紀的狀況。並隨著植被的破壞,黃土高原開始受到黃河的侵蝕而被捲走大量的土壤,形成千溝萬壑的地表形態。

斷流
從1972年起黃河經常出現斷流的情況。斷流的原因有很多,概括起來主要有以下幾點:

1. 全球變暖。隨著近年來全球變暖情況的加劇,一方面使得河道的蒸發量大增,另一方面春夏季上游冰川的溶化大量吸收熱量,造成內陸局部氣溫低於往常,這就減小了內陸和海洋之間的溫差,進而造成季風減弱,缺少了季風從海面帶進內陸的水汽。雖然全球變暖使得冰川融化加大了上游水源的流量,但卻抵消不了蒸發量的提高和季風減弱的影響效應。最終造成中下游的水量逐年減少。

2. 植被破壞。黃土高原地區植被破壞嚴重,缺少了植被涵養的土地逐步沙漠化,蒸發量變得更高,土地乾燥地下水需要不停的吸收流經河道才能得以補充。

3. 灌溉方式落後。黃河中上游流經的多為經濟較不發達的老少邊窮地區,缺少節水灌溉的技術和資金,多為大水漫灌,黃河水浪費嚴重。

河道變遷

據歷史記載,在1946年前的三至四千年間,黃河受到近1593次泛濫威脅,而因泛濫令河道大改道共26次。

最近的一次黃河大改道是在1855年(清咸豐帝5年)。在那次黃河大改道之前,黃河下游流經路缐,按照現時中國行政區域劃分,大體上經過河南的滎陽、鄭州、原陽、延津、封丘、中牟、開封、蘭考、濮陽,後經山東的曹縣、單縣,再經安徽的碭山、蕭縣、最後入江蘇的豐縣、沛縣、徐州、邳縣、睢寧、宿遷、泗陽、淮安、漣水、阜寧、濱海然後入黃海。但在改道後,於銅瓦廂缺口後,黃河沖破原有的河道,改東北走向,在山東境內借大清河入渤海。

黃河被稱為中華文明的母親河。公元前2000多年華夏族在黃河領域的中原地區形成、繁衍。

2.1960年出生,陝西省富平縣人。博士、教授、十屆全國人大代表。1983年 畢業於西北政法學院,2005年2月24日政協西安市第十一屆委員會第四次會議上,西北政法大學教授、省高級人民法院副院長、農工黨省委副主任委員、農工黨西安市委主任委員黃河同志當選為政協西安市第十一屆委員會副主席。兼任中國法學會民法學經濟法學研究會常務理事、中國商業法研究會房地產與物業管理法專業委員會主任委員、中國住宅與房地產研究會房地產專業委員會主任委員。
中國黃河源頭沙化問題嚴重

黃河最近因為風化問題越來越嚴重,現在專家說,如果人類再濫砍濫伐的話,黃河的源頭很可能會被淹沒在風沙之中。

黃河是中華民族的起源,但是這條被譽為母親河的源頭今天卻被荒山大圍斬,風沙處處。

有專家指出,人類違反自然的生活方式濫砍濫伐是破壞水源的主要原因,使這個具有數千年歷史的生態系統面臨崩潰,也很可能成為人類文明破壞下的另一個遺址。

② 中國黃河源頭在哪裡

黃河北源發源於青海省青藏高原的巴顏喀拉山脈支脈查哈西拉山南麓的扎曲,南源發源於巴顏喀拉山支脈各姿各雅山北麓的卡日曲,西源發源於星宿海西的約古宗列曲。

中國黃河呈「幾」字形,自西向東分別流經青海、四川、甘肅、寧夏、內蒙古、陝西、山西、河南及山東9個省(自治區),最後流入渤海。

黃河中上游以山地為主,中下游以平原、丘陵為主。由於河流中段流經中國黃土高原地區,因此夾帶了大量的泥沙,所以它也被稱為世界上含沙量最多的河流。但是在中國歷史上,黃河下游的改道給人類文明帶來了巨大的影響。

(2)黃河源頭國家地理坐標擴展閱讀:

黃河源頭位於位於青海的腹地。河源一為扎曲,二為約古宗列渠,三是卡日曲。扎曲一年之中大部分時間乾涸,而卡日曲最長是以五個泉眼開始的,流域面積也最大,在旱季也不幹涸,是黃河的正源。

古宗列曲,僅有一個泉眼,是一個東西長40公里,南北寬約60公里的橢圓形盆地,內有100多個小水泊,似繁星點點,又似晶瑩的粒粒珍珠。

1978年夏天,國家組織河源考察隊,伸入河源地區實地查勘,查清在河源地區西部,有3條河流匯入星宿海,它們是扎曲、約古宗列曲和卡日曲。扎曲流程最短,水量又小,只能算作約古宗列曲的一條支流。

約古宗列曲和卡日曲相比,卡日曲較約古宗列曲長近30公里,流域面積多700平方公里,水量也大2倍多。因此,確定卡日曲為黃河正源的依據較為充分。卡日曲發源於巴顏喀拉山北麓的各姿各雅山,各姿各雅山海拔4 800米,山腳下幾個泉眼溢出的清水,就是「咆哮萬里觸龍門」的黃河最初水流。

參考資料網路-黃河源頭

③ 黃河的源頭在哪裡

黃河發源地:青藏高原巴顏喀拉山脈。

黃河北源發源於青海省青藏高原的巴顏喀拉山脈支脈查哈西拉山南麓的扎曲,南源發源於巴顏喀拉山支脈各姿各雅山北麓的卡日曲,西源發源於星宿海西的約古宗列曲。

呈「幾」字形,自西向東分別流經青海、四川、甘肅、寧夏、內蒙古、陝西、山西、河南及山東9個省(自治區),最後流入渤海。

(3)黃河源頭國家地理坐標擴展閱讀:

黃河的傳說故事

古時候,在華陰潼鄉有個叫馮夷的人,不安心耕種,一心想成仙。他聽說人喝上一百天水仙花的汁液,就可化為仙體。於是就到處找水仙花。

馮夷東奔西跑找水仙花,就常渡黃河、跨黃河、過黃河,常和黃河打交道。轉眼過了九十九天,再找上一棵水仙花,吮吸一天水仙花的汁液,就可成仙了。馮夷很得意,又過黃河去一個小村莊找水仙花。這里的水不深,馮夷趟水過河,到了河中間,突然河水漲了。

他一慌,腳下打滑,跌倒在黃河中,活活被淹死。馮夷死後,一肚子冤屈怨氣,咬牙切齒地恨透了黃河,就到玉帝那裡去告黃河的狀。玉帝聽說黃河沒人管教,到處橫流撒野,危害百姓,也很惱火。

他見馮夷已吮吸了九十九天水仙花的汁液,也該成仙了,就問馮夷願不願意去當黃河水神,治理黃河。馮夷喜出望外,達成自己成仙的心願 ,成為一名河伯。

④ 黃河源的地理位置

黃河源位於青海的腹地。
星宿海,歷史上曾被用來表示整個黃河源頭地區,實際上可以說是黃河出山東行後第一個加油站。這個「海」是一個盆形濕地,東西長約30公里左右,南北的距離較短,僅幾公里至十幾公里之間
黃河河源一為扎曲,二為約古宗列曲,三為卡日曲。
1、扎曲居於最北部,發源於查哈西拉山南麓,河長70千米,河道窄,支流少,水量有限,一年中大部分時間斷流。
2、約古宗列曲位於星宿海以西,在三條上源中居中,發源於約古列宗盆地西南隅的卡日扎窮山麓。約古宗列盆地東緣位於馬多鄉正西約10千米處。從鄉所在地出發,正前有一道寬約3千米的沼澤地,以前須繞道鄉南邊的小山邊緣,經郭洋村南北橫穿沼澤地再沿北山邊緣進入這一段約10千米的路程基本要走2小時。2008年,政府投資在川澤中央靠北處修了一條公路,這條公路直接東西穿過沼澤地,翻閱盆地分水嶺,在盆地中央略偏南依河而行,直達瑪曲曲果。
約古宗列盆地,藏語意為「炒青稞的淺鍋」根據藏族同胞講,「約」,指這片土地;「古」,相當於漢語連詞;「宗列」,是藏族炒青稞用的圓圓的平平的鍋。。這個名稱准確地反映了這個盆地的特徵。在群山連綿、河汊交結的高原上,約古宗列一帶確實是視野開闊的較大盆地,它東西長60公里、南北寬約30公里的橢圓形盆地,周圍山嶺環繞。除了瑪曲在其東北角切割的芒尕峽谷外,它的四面均被緩緩的丘陵包圍。假若晴空時節,站在高端放眼望去,這里的景色盡收眼底。
盆地看似一馬平川,其實走進去就會發現,裡面的地形千變萬化,精緻景觀氣象萬千,只見丘陵矮崖相間、草甸湖盆互映、溪流泉眼遍布。遠遠地你看到一座小山嶺,走到眼前卻一片平坦之地,遠處看有丘塬,走到眼前卻是一道山脊,一條下河繞著崖腳像躲迷藏一樣回環往復,甚至切割了岸崖,深深躲在硬崖下面;草甸中受高寒反復凍融形成的水泊(水潭),被形象地稱作「馬蹄坑」,盆地內有100多個小水泊,遠看象是無數晶瑩閃亮的珍珠嵌在盆地。在陽光照耀下泛著孔雀藍色,猶如開屏的孔雀,難怪當地藏族同胞給它起了瑪曲這個吉祥的名字。水泊四周,是綠草如茵的天然牧場。有時水量大一點,一個馬蹄坑的水溢向另一個馬蹄坑,形成小小的瀑布,瀑布相連形成一條小流,這似乎就是某條河流的源頭了,盆地里坡降很小,泉漬遍布、水流緩慢,可以看到高原寒、魚裸鯉俊俏的身影,這種魚都只有一指來長,非常細小,在平緩的水中嘖嘴兒,絲毫不、懼人色。夏日裡,盆地里有鳳毛菊、垂頭菊、金蓮花、龍膽、馬先蒿、藏蒿草等,組成、綠茵如毯的高寒植被,其間各色鮮花點綴,華麗俏美,所以,這里還被稱為「五花草、甸」;野驢、黃羊、石羊、藏羚羊、紅狐,甚至還有狼和熊等出沒,顯示出盎然生機。冬季,瑞雪覆蓋,一片冰清玉潔的世界,彎彎曲曲的河上冰凌閃爍,如銀蛇亂舞,天、空中鷹隼徘徊,狩獵著它的食物。
瑪曲曲果就在盆地中間線一帶偏西南的一隅。
在盆地西部略偏南聳立著盆地最高峰——海拔5214.8米的雅拉達澤峰,呈金字塔形,在開闊的盆地內獨樹一幟、昂首向天,在氣候多變的高原上,它時而聳立於清澈的藍天之間,時而被濃雲籠罩,時而薄雲如紗纏系山腰,似乎是一位無論風雲如何變幻亦堅守諾言的武士。當地牧民傳說,雅拉達澤是阿尼瑪卿雪山的兒子,由於遠離河源,就派遣他的兒子雅拉達澤來守候源頭。這固然只是個美麗的傳說,但是,在當地牧民的心中,瑪曲曲果確實是非常神聖的,而且表明了黃河流域最高雪山阿尼瑪卿山與黃河源之間的密切關系。有意思的是,麻多鄉東邊的「卡里恩尕卓瑪」是位「銀白色仙女」,在遼闊高遠的黃河源頭,西金童東玉女,遙遙相視,雙雙守護著母親河的源頭,也可以說,寄託了華夏各族兒女對黃河源圖騰般的極度崇敬。環雅拉達澤山峰的盆地西部,屬於柴達木盆地流域,其水流流經昆侖山到格爾木,注入察爾汗鹽湖。
在盆地的西南部,距雅拉達澤山約30公里的地方,約古列宗盆地西南隅的卡日扎窮山麓,有一個面積為3-4平方米的小泉,清澈的泉水不停地噴涌翻滾,汩汩有聲是為瑪曲曲果,黃河為正源(海拔4640米,東經95°59′25″,北緯35°01′35″),只有一個泉眼,水量甚小,為寬1.0-1.5米,深0.1-0.2米的小溪。「瑪曲」,藏語,意為「孔雀河」,即指黃河。「曲果」,藏語,「小河源頭」之意。瑪曲曲果,即黃河源頭。源頭處為一箕形緩坡丘陵,當地藏族居民稱之為「瑪曲曲果日」(「日」意為小山)。在小山的東坡附近有一處滿月形泉眼,兩面緩形山坡與泉眼形成雙手捧月之勢。這就是黃河源頭第一泉。
此泉大小若臉盆、深淺約豎掌,其水清冽、平靜,夏不狂溢、冬不幹涸,映著藍天白雲,源源不斷湧出甘露。泉眼下游為草甸沼澤地,眾多大小泉逐步匯流成溪,向北偏西流淌,在1000米左右處與其左邊西南隅另一股泉水——青鳥龍窪相匯合,形成寬約0.7米、深約0.2米、Y字形的溪流,即為約古宗列曲(瑪曲)。
自黃河第一泉涌水,約古宗列曲(瑪曲)先向北,再向東,約2.1千米進入約古宗列盆地,在約古宗列盆地內回環曲折,在盆地中央經常會形成沼澤草灘和水泊地,其大大小小的草甸水潭,呈綠色扇形分布,儼然孔雀開屏,行過此地,瑪曲與偏南而來的青鳥龍窪(舊地圖標為約古宗列曲,不確切,當改)和其他小溪匯合,噴涌而出的泉水匯合了盆地內浸滲出來的無數涓涓細流,逐漸形成了一條寬約10米,深約半米的潺潺溪流,初具小河規模。然後進入盆地東北角的16公里長的芒尕峽谷沖出盆地,進入瑪涌灘。這一段河道,河寬水淺,流速緩慢,因而形成大片沼澤草灘和眾多的水泊。登高遠眺,只見數不清的水泊在陽光下閃閃發亮,猶如孔雀開屏一般,因而稱為瑪涌灘。繼續東行20千米左右,進入星宿海(星宿海在瑪涌灘的中部)後轉向東南流,又蜿蜒9千米接納左岸支流雜曲,水量顯增,再下行,東南蜿蜒6.2千米接納左岸支流瑪卡日埃,有0.6千米多接納右岸較大支流卡日曲(扎陵湖口約20千米處)水量大增,匯口以下數千米幹流即出瑪涌灘,逐漸分汊達7股,最後合為三股進入扎陵湖。
3、南部支流為卡日曲,由較大兩支流拉浪情曲和卡日曲曲果匯集。卡日曲曲果,發源於巴顏喀拉山支脈各姿各雅山的北麓(海拔4830米,東經95°55′18″,北緯34°55′52″),有5處泉水從谷中湧出,匯成寬約3米,深0.3-0.5米,流速約3米/秒的一條小河,河流終年有水,水源更加豐富。下行70千米接納了拉浪情曲。再續行約60千米,受卡里恩尕卓瑪山的支脈努尕冰賽山的阻擋,折向西北方向前行40千米,繞過此山後再向東,行約20千米後與瑪曲匯合。
卡日曲最長支流拉浪情曲最上源那扎朧查河是黃河的最長源頭。那扎朧查河,源頭巴顏喀拉山北麓塔鄂熱西北2.2千米處的那扎仁山麓(海拔 4852米,東經96°20′23″,北緯34°30′29″),有3眼泉水湧出。以此算計,比卡日曲曲果源頭長15.8公里;比瑪曲曲果源頭長39430米。
瑪曲與卡日曲曲在巴顏和欠山附近(海拔4300米)東經96°51′48.4″, 北緯35 °00′15.1″)會合後,形成黃河源頭最初的河道。根據十萬分之一航測地圖測量,卡日曲比瑪曲長25千米。卡日曲流域面積為3126平方千米,瑪曲流域面積為2372平方千米。在卡日曲的和瑪曲匯合處附近,測得卡日曲流量為6.3立方米/秒,測得瑪曲流量為2.5立方米/秒。據此1978年的黃河源頭考察認定卡日曲為黃河正源。(據黃河水利委員會1985年測量後更正,卡日曲又為「瑪曲」的支流,瑪曲才是黃河的正源,並在約古宗列盆地西南隅的瑪曲曲果豎立河源標志)。
在瑪曲與卡日曲兩河間,有一座山峰,十分神秘。清乾隆四十七年(1782年),為下游堵口成功,皇帝派遣他的侍衛阿彌達探尋河源並祭告河神。阿彌達在星宿海之西南發現一座蒙古語稱為「阿勒坦葛達素齊老」的山,他對此山進行了詳細的描述:「 此山崖壁赤黃,壁上有池,池中『流泉噴涌,釃為百道,皆為金色,同入於阿勒坦郭勒... ...為黃河之上源也』。」並且他認定黃河發源於此山,經星宿海後下行。1952年,黃河水利委員會科考隊抵達河源區,有意識地在附近尋找此山,但是費盡周折也未找到叫這個名字的山峰。詢問當地牧民得知,很多年前,這一代是蒙古族放牧的地方,現在蒙古人已經離去,蒙古語的這座山他們也不能肯定是哪座,而附近有一座藏族人稱為「喀喇阿尕拉卓瑪」的雪山,意為「白臉女神」。此山群峰環繞,像是有很多大荷葉倒扣在上面,極為美麗專管,方位也與阿彌達的描述接近。於是,科考隊疑此峰為彼峰。在2008年青海基礎地理信息中心印製的1:230000的地圖上,這里標有一座「卡里恩尕卓瑪」,海拔5047米的山峰。當地藏族語言是「銀白色仙女」。兩種翻譯接近,但後者更為完善、更加浪漫。由於藏語有捲舌音,加之異地人對當地口音記錄上總會有些誤差,因此可以斷定,此山就是1952年科考隊看到、清人認定的黃河發源於其上的「阿勒坦葛素齊老」山。
這是黃河的源頭地區。
2008年秋,測量結果表明,黃河源以扎陵湖入水口為結算點,幾大源流長度分別為:
瑪曲(約古宗列曲)-瑪曲曲果:217093.6米;
瑪曲(約古宗列曲)-約古宗列曲(青鳥龍窪):222865.3米;
卡日曲曲果:234601.7米;
卡日曲-尕日阿強喀曲-棒喀曲:240486.1米;
卡日曲-尕日阿強喀曲-拉浪情曲(拉哈涌曲):250547.1米;
卡日曲-尕日阿強喀曲-拉浪情曲-那扎朧查河:2565523.0米。

⑤ 黃河的源頭是盡頭是

黃河北源發源於青海省青藏高原的巴顏喀拉山脈支脈查哈西拉山南麓的扎曲,南源發源於巴顏喀拉山支脈各姿各雅山北麓的卡日曲,西源發源於星宿海西的約古宗列曲。黃河的盡頭是渤海。

1、黃河的孕育、誕生、發展受制於地史期內的地質作用,以地殼變動產生的構造運動為外營力,以水文地理條件下本身產生的侵蝕、搬運、堆積為內營力。

2、歷史上黃河下遊河道變遷的范圍,大致北到海河,南達江淮。據歷史文獻記載,黃河下游決口泛濫1500餘次,較大的改道有20多次。

(5)黃河源頭國家地理坐標擴展閱讀:

1、據古籍記載,黃河古稱河,又名濁河,也叫中國河。相傳,早在堯舜時,黃河就是一條有名的河流。我國著名的古籍《尚書·禹貢》中,曾有過夏禹「導河積石」的記載。這是我國歷史上關於黃河的最早記載。

2、新中國成立後,為了徹底治理黃河,改造黃河,造福人民,國家花了很大的力量,對黃河進行了比較全面的勘查。

3、黃河是由許多個湖盆水系演變而成的,到目前為止殘留下來的湖泊較大的只有3個,它們是河源區的扎陵湖、鄂陵湖和下游的東平湖。

4、黃河流域西界巴顏喀拉山,北抵陰山,南至秦嶺,東注渤海。流域內地勢西高東低,高差懸殊,形成自西而東、由高及低三級階梯。

⑥ 黃河處在什麼地理位置

黃河
黃河僅次於長江,是中國第二大河,幹流全長五千四百六十四公里,流經青海、四川、甘肅、寧夏、綏遠、陝西、山西、河南及山東九個省份,成「幾」字形,向東注入渤海,沿途匯集了三十多條主要支流和無數溪川,流域面積達七十五萬多平方公里。中游段流經廣大的黃土高原地區,許多支流夾帶大量泥沙匯入,為世界上含沙量最多的河流,河水呈黃色,因而得名。
黃河發源於青海巴顏喀拉山北麓的約占宗列渠,海拔五千四百多公尺,四周高山終年積雪。黃河源流段有星宿海,是一片無數小湖的沼澤。出星宿海後進入鄂陵湖和札陵湖到瑪多,繞過積石山和西傾山,穿過龍羊峽到達青海貴德,長一千九百多公里。上游段自貴德至綏遠省河口鎮,長一千五百多公里。黃河在甘肅境內,穿過不少大峽谷,匯集許多支流。中游段從河口鎮到河南盂津,長一千一百多公里。河水折向南流,縱貫黃土高原,夾帶著大量泥沙,洶涌而下,到了壺口,地勢陡落,形成壺口瀑布,接著穿過龍門峽流到潼關,河道變寬,因匯人汾沁、洛河和消水等支流,水量大增。河水到潼關為華山所阻,折向東流,過三門峽到盂洛,便進入平原地區。下游段自孟津到山東利津縣注入渤海,長八百七十多公里,由於泥沙於積,水流緩慢,兩岸築有大堤,成為高出地面的"地上河"。
黃河河道以源流段和上游段最曲折,中游段次之,而下游段則筆直。從蘭州到潼關,河水繞流一個長方形的三邊,那就是著名的河套,約長二千公里。占時下遊河道游移不定,河水有時在山東丘陵以北注入渤海,有時在山東丘陵以南奪淮流入黃海,兩者相距達五百公里。
黃河流城是中華民族的搖籃,也是世界古文明發祥地之一。"藍田猿人"化石的發現證明,遠在五、六十萬年前,中華民族的祖先已在現今陝西藍田縣一帶生活。古代黃河流域的氣候比現在暖和濕潤得多,加上黃土質地松疏,利於耕種,十分適宜人類居住。五千多年前,黃河中下游地區出現了仰韶文化,在河南、山西、陝西、甘肅、青海等省發現的遺址,不下一千多處,發現的器物有石器、骨器、陶器等,以表面紅色而帶彩紋的陶器最多最具特色,因此仰韶文化又稱彩陶文化。從發現殷墟可以證明三千年前中華民族在黃河中下游流域建立了最古老的文明大國。在歷史上,黃河流城經常泛濫成災。據記載,二千多年來,黃河下游潰堤達一千五百多次,較大規模的改道有二十六次,水災范圍北至天津,南達江蘇、安徽,廣達二十五萬平方公里。河水夾帶到下游的泥沙總量,平均每年超過十六億公噸。由於下游段地勢低平,河道坡降平緩,流速減低,大量泥沙於是沉積在河床上,平均每年逾四億公噸,其餘泥沙則流到河口,沖積成向海伸展的河口三角洲,平均每年造陸達二十多平方公里。黃河流域有肥原沃土,物產豐富,山川壯麗,居民幾佔中國總人口四分之一,耕地則約佔全國四成。
發源於玉樹州曲麻萊縣境內,源頭在麻多鄉巴顏喀拉山北麓的各什各雅雪山。
源頭是由5條地下水源較豐富的泉水匯集而成,叫卡日曲(南源),海拔4900米,這是近年國家河源科考調查後專家們重新認定的黃河正源(而此前一直以中源約古宗列曲為其源頭)。卡日曲與約古宗列曲、扎曲(北源)三源匯合後流入扎陵湖,再經鄂陵湖而出,成黃河主幹滔滔東去。黃河源在青海省域的長度為1959公里,流域面積16.72萬平方公里。黃河之水天上來。李白的詩句並不是憑空杜撰。在黃河的上游,我看到了從藍天和白雲中流下來的黃河。那是一條碧波盪漾的大河,能看到水底下的卵石,看到在清澈的流水中嬉戲的小魚。世界上的江河,原本都這樣清澈。

在西北的黃土高原,黃河變得渾濁,渾濁得像一條泥漿河,像一條桀驁不馴的黃龍。面對這濁浪滾滾的黃河,我並沒有覺得它受到了污染,我想,這是流水和高山大地親熱的結果,是天作之合,是自然。大自然在億萬年的運動過程中形成了自己的規律,我們沒有理由責備自然。

在蘭州,我站在那座有名的大鐵橋上,俯瞰在橋下奔流的滔滔黃河,河水打著漩渦,像萬馬咆哮,奔向它們嚮往的既定目標。就在我默默凝視黃河的時候,站在我身邊的一個穿著時髦的女郎隨手把一個可口可樂罐扔進了黃河。我吃了一驚,下意識地問:「你怎麼能這樣亂扔?」女郎朝我一笑,答道:「這么臟的河水,有什麼關系。」那個紅色的可樂罐在黃色濁浪中冒了幾下,就不見了蹤影。

在黃河邊,每天有多少人把手中的廢物隨手扔進黃河?

黃河流到甘肅臨夏境內時,水勢稍稍變得平緩。因為,再往下游,就是劉家峽水庫,水庫大壩把洶涌的河水攔住了。在這里,我坐遊船去看黃河邊的炳靈寺石窟。黃水在船舷邊翻卷,濤聲驚心動魄,兩岸峰巒千奇百怪,像無數奇妙的雕塑排列在岸邊。這些雕塑,是黃河的傑作,是流水沖擊山巒的結果。熱情的船主用黃河鯉魚招待我,在甲板上,我們吃鯉魚肉,喝鯉魚湯,當然還有酒和飲料。幾個年輕的船員很豪爽,幾乎能一口氣喝完一瓶啤酒。喝完酒之後的動作使我吃驚:他們一甩手,就把酒瓶扔進了黃河。當然,那些裝飲料的瓶瓶罐罐,也無一例外,通統被扔進了黃河。他們的動作,自然得就像隨便擼一下頭發搓一下手掌,這樣的動作,已經成了他們的生活習慣。如果我大驚小怪地對他們的這種習慣表示驚愕,大概會被他們嗤笑。不過,我還是表示了我的看法。我喝完了一罐飲料,船員們把他們的瓶子扔進黃河時,我一直把空罐捏在手裡。一個船員來收我的空罐時,我告訴他,我要把空罐帶上岸去。船員驚奇地問我為什麼,我說:「我不能污染黃河。」船員以為我說笑話,一邊把手裡的瓶子扔下船,一邊哈哈大笑著走開了。

我看著手中的空鐵罐,生不出一絲一毫幽默感。再看身邊的黃河,只見黃浪滔滔,似乎所有一切都會被它們席捲而去,留不下任何痕跡。

看完炳靈寺石窟,坐一艘快艇去劉家峽大壩。快艇駛近庫區時,河面越來越寬闊,水流越來越平緩,河水也由黃轉綠,越來越清。進入庫區後,只見天藍水綠,風平浪靜,快艇滑行在碧波粼粼的水面上,那條濁浪洶涌的黃河徹底消失了,河水變得像它的上游一般清澈。當水平線上出現劉家峽水電站巍峨的大壩時,我突然發現,綠色的水面上有一線黑色迎面而來,就像是天上的一大片烏雲,罩住了碧綠的水面。這是什麼?等快艇駛近,真相便大白了:原來,這正是人們一路往黃河中拋撒的污物,它們匯聚在這里,浮在水面上,黏稠烏黑,壅集著人間的污穢,散發著臭氣。在這片烏雲中,有空鐵罐空酒瓶,還有那些永遠也不會腐爛的塑料盒塑料袋……在它們的覆蓋之下,任何流水都不再有清澈可言。我不知道,當這片烏雲涌進水電站時,會出現怎樣的景象。人類破壞自然,必定會遭到懲罰,此刻,這可怕的報應已經展現在我的眼前。

面對黃河中這片烏雲,我的心情沉重。黃河啊,你是中國人的母親河,是中華民族的搖籃,是大自然恩賜予我們的偉大傑作,而你的子孫竟把你當成了垃圾箱!慚愧!
《將進酒》

君不見黃河之水天上來,奔流到海不復回。
君不見高堂明鏡悲白發,朝如青絲暮成雪。
人生得意須盡歡,莫使金樽空對月。
天生我才必有用,千金散盡還復來。
烹羊宰牛且為樂,會須一飲三百杯。
岑夫子,丹丘生,將進酒,杯莫停。
與君歌一曲,請君為我傾耳聽。
鍾鼓饌玉不足貴,但願長醉不復醒。
古來聖賢皆寂寞,惟有飲者留其名。
陳王昔時宴平樂,斗酒十千恣歡。
主人何為言少錢,徑須沽取對君酌。
五花馬,千金裘,呼兒將出換酒,與爾同銷萬古愁。

涼州詞(唐-王之渙)

黃河遠上白雲間,
一片孤城萬仞山。
羌笛何須怨楊柳,
春風不度玉門關。

1、 黃河遠上白雲間,一片孤城萬仞山。(王之渙《涼州詞》)
2、 白日依山盡,黃河入海流。(王之渙《登鸛雀樓》)
3、 君不見黃河之水天上來,奔流到海不復回。(李白《將進酒》)
4、 大漠孤煙直,長河落日圓。(王維《使至塞上》)
5、 峰巒如聚,波濤如怒,山河表裡潼關路。(張養浩《潼關懷古》)
6、 欲渡黃河冰塞川,將登太行雪滿山。(李白《行路難》)
涼州詞

唐·王之渙

黃河遠上白雲間,

一片孤城萬仞山。

羌笛何須怨楊柳,

春風不度玉門關。

登鸛雀樓

唐·王之渙

白日依山盡,黃河入海流。

欲窮千里目,更上一層樓。

使至塞上

唐·王維

單車欲問邊,屬國過居延。

征蓬出漢塞,歸雁入胡天。

大漠孤煙直,長河落日圓。

蕭關逢侯騎,都護在燕然。
黃河

——中華民族的圖騰

第一樂章 元魂

乘鯤鵬展翅翱翔

瞰黃河奔流一覽

從青海世界屋脊

雙陵湖畔

到山東東營特區

濕地海灣

纏昆侖山腳

翻黃土高原

盤中原大地

貫西北東南

懸河滔滔

九曲連環

霧雨騰騰

風晴彪悍

黃龍飛舞

揮臂萬千

神州桑田

山水鑲嵌

黃河

——中華民族的魂元

⑦ 黃河及長江的源頭在西部的具體位置

--------------------------------------------------------------------------------
三江源地區位於我國的西部、青藏高原的腹地、青海省南部,為長江、黃河和瀾滄江(可做鏈接,三江的介紹見三江.txt 三江english.doc)的源頭匯水區。地理位置為北緯31°39'~36°12'東經89°45'~102°23',行政區域涉及包括玉樹、果洛、海南、黃南四個藏族自治州的16個縣和格爾木市的唐古拉鄉,總面積為30.25萬K㎡,約占青海省總面積的43%,佔16縣1鄉總面積的97%。現有人口55.6萬人,其中藏族人口佔90%以上,其他還有漢,回,撒拉,蒙古等民族。
生態特點

三江源是世界高海拔地區生物多樣性特點最顯著的地區,被譽為高寒生物自然種質資源庫。三江源地區具有獨特而典型的高寒生態系統,為中亞高原高寒環境和世界高寒草原的典型代表。植被類型有針葉林、闊葉林、針闊混交林、灌叢、草甸、草原、沼澤及水生植被、墊狀植被和稀疏植被等9個植被型,可分為14個群系綱、50個群系。區內國家二級保護植物有油麥吊雲杉、紅花綠絨蒿、蟲草3種,列入國際貿易公約附錄Ⅱ的蘭科植物31種;青海省級重點保護植物34種。野生動物有獸類85種,鳥類237種(含亞種為263種),兩棲爬行類48種。國家重點保護動物有69種,其中國家一級重點保護有藏羚、野氂牛、雪豹等16種,國家二級重點保護動物有岩羊、藏原羚等35種。另外,還有省級保護動物艾虎、沙狐、斑頭雁、赤麻鴨等32種。

地理位置

三江源區河流密布,湖泊、沼澤眾多,雪山冰川廣布,是世界上海拔最高、面積最大、濕地類型最豐富的地區,素有"江河源"、"亞洲水塔"之稱。面積按流域分為:黃河源區面積16.7萬K㎡,佔三江源地區總面積的46%;長江源區面積15.9萬K㎡,佔44%;瀾滄江源區面積3.7萬K㎡,佔10%。長江總水量的25%,黃河總水量的49%和瀾滄江總水量的15%都來自於三江源地區。

三江源地區是青藏高原的腹地和主體,以山地地貌為主,山脈綿延、地勢高聳、地形復雜,海拔為3335~6564米。區內氣候屬青藏高原氣候系統,為典型的高原大陸性氣候,表現為冷熱兩季交替、干濕兩季分明、年溫差小、日濕差大、日照時間長、輻射強烈、無四季區分的氣候特徵。

環境保護

歷史上,三江源曾是水草豐美、湖泊星羅密布、野生動植物種群繁多的高原草甸區,被稱為生態和生命的"凈土"。但現實情況卻不容樂觀、令人驚醒。近幾十年來,由於天災人禍等許多自然和人為的因素,整個青藏高原的生態環境已在明顯惡化,形勢日益嚴峻。目前,位於高原腹地的"三江源"隨著全球氣候的變暖,冰川、雪山逐年萎縮,眾多江河、湖泊和濕地縮小、乾涸;沙化、水土流失的面積仍在不斷擴大;荒漠化和草地退化問題日益突出;長期的濫墾亂伐使大面積的草地和近一半的森林遭到嚴重破壞;蟲鼠害肆虐;珍稀野生動物盜獵嚴重;無序的黃金開采及冬蟲夏草的採挖屢禁不止;受威脅的生物物種占總類的20%以上,遠高於世界10%-15%的平均水平,部分地區的人類已難以生存,被迫搬遷他鄉。

⑧ 黃河源頭和長江源頭是在一個地方嗎

黃河源頭和長江源頭都位於青藏高原。

黃河發源於青藏高原巴顏喀拉山北麓的約古宗列盆地,自西向東流經9個省(自治區),最後流入渤海。全長約5464公里,流域面積約752443平方公里。

長江發源於青藏高原的唐古拉山脈各拉丹冬峰西南側,自西向東流經11個省(自治區),於崇明島以東注入東海,全長6387公里。

(8)黃河源頭國家地理坐標擴展閱讀:

黃河有中衛、中寧、青銅峽、葉盛、銀川、石嘴山6座公路橋,中衛、靈武鐵路橋及下河沿、陶樂等渡口。產鯉魚、鴿子魚等。兩岸平原得黃河灌溉之利,是寧夏農業精華之地和國家重要商品糧基地之一,素有「塞上江南」之稱。沿河有沙坡頭、百八塔、青銅峽水利樞紐等旅遊點。

沿長江名勝古跡數不勝數,最著名的是三峽風光,它不但自然景色雄偉、峻險、秀麗,而且峽內歷史文物眾多,殷商舊城,巴國遺物,秦時樓道,楚國陽台,蜀漢古城,屈原故里,香君舊居,整個三峽簡直是一座歷史畫廊。

⑨ 黃河的源頭在哪兒

黃河發源於巴顏喀拉山脈,但真正源頭所在現在依然存有爭議。歷史...「積石」在現今青海省循化撒拉族自治縣附近的阿尼瑪卿山,離黃河源頭還有距離。《山海經》、《爾雅》有河出昆侖的...據此1978年的黃河源頭考察認定卡日曲為黃河正源。參考資料: http://zh.wikipedia.org/wiki/%E9%BB%83%E6%B2%B3

⑩ 黃河的地理位置在哪

http://www.yellowriver.gov.cn/
黃河
黃河僅次於長江,是中國第二大河,幹流全長五千四百六十四公里,流經青海、四川、甘肅、寧夏、綏遠、陝西、山西、河南及山東九個省份,成「幾」字形,向東注入渤海,沿途匯集了三十多條主要支流和無數溪川,流域面積達七十五萬多平方公里。中游段流經廣大的黃土高原地區,許多支流夾帶大量泥沙匯入,為世界上含沙量最多的河流,河水呈黃色,因而得名。
黃河發源於青海巴顏喀拉山北麓的約占宗列渠,海拔五千四百多公尺,四周高山終年積雪。黃河源流段有星宿海,是一片無數小湖的沼澤。出星宿海後進入鄂陵湖和札陵湖到瑪多,繞過積石山和西傾山,穿過龍羊峽到達青海貴德,長一千九百多公里。上游段自貴德至綏遠省河口鎮,長一千五百多公里。黃河在甘肅境內,穿過不少大峽谷,匯集許多支流。中游段從河口鎮到河南盂津,長一千一百多公里。河水折向南流,縱貫黃土高原,夾帶著大量泥沙,洶涌而下,到了壺口,地勢陡落,形成壺口瀑布,接著穿過龍門峽流到潼關,河道變寬,因匯人汾沁、洛河和消水等支流,水量大增。河水到潼關為華山所阻,折向東流,過三門峽到盂洛,便進入平原地區。下游段自孟津到山東利津縣注入渤海,長八百七十多公里,由於泥沙於積,水流緩慢,兩岸築有大堤,成為高出地面的"地上河"。
黃河河道以源流段和上游段最曲折,中游段次之,而下游段則筆直。從蘭州到潼關,河水繞流一個長方形的三邊,那就是著名的河套,約長二千公里。占時下遊河道游移不定,河水有時在山東丘陵以北注入渤海,有時在山東丘陵以南奪淮流入黃海,兩者相距達五百公里。
黃河流城是中華民族的搖籃,也是世界古文明發祥地之一。"藍田猿人"化石的發現證明,遠在五、六十萬年前,中華民族的祖先已在現今陝西藍田縣一帶生活。古代黃河流域的氣候比現在暖和濕潤得多,加上黃土質地松疏,利於耕種,十分適宜人類居住。五千多年前,黃河中下游地區出現了仰韶文化,在河南、山西、陝西、甘肅、青海等省發現的遺址,不下一千多處,發現的器物有石器、骨器、陶器等,以表面紅色而帶彩紋的陶器最多最具特色,因此仰韶文化又稱彩陶文化。從發現殷墟可以證明三千年前中華民族在黃河中下游流域建立了最古老的文明大國。在歷史上,黃河流城經常泛濫成災。據記載,二千多年來,黃河下游潰堤達一千五百多次,較大規模的改道有二十六次,水災范圍北至天津,南達江蘇、安徽,廣達二十五萬平方公里。河水夾帶到下游的泥沙總量,平均每年超過十六億公噸。由於下游段地勢低平,河道坡降平緩,流速減低,大量泥沙於是沉積在河床上,平均每年逾四億公噸,其餘泥沙則流到河口,沖積成向海伸展的河口三角洲,平均每年造陸達二十多平方公里。黃河流域有肥原沃土,物產豐富,山川壯麗,居民幾佔中國總人口四分之一,耕地則約佔全國四成。
發源於玉樹州曲麻萊縣境內,源頭在麻多鄉巴顏喀拉山北麓的各什各雅雪山。
源頭是由5條地下水源較豐富的泉水匯集而成,叫卡日曲(南源),海拔4900米,這是近年國家河源科考調查後專家們重新認定的黃河正源(而此前一直以中源約古宗列曲為其源頭)。卡日曲與約古宗列曲、扎曲(北源)三源匯合後流入扎陵湖,再經鄂陵湖而出,成黃河主幹滔滔東去。黃河源在青海省域的長度為1959公里,流域面積16.72萬平方公里。黃河之水天上來。李白的詩句並不是憑空杜撰。在黃河的上游,我看到了從藍天和白雲中流下來的黃河。那是一條碧波盪漾的大河,能看到水底下的卵石,看到在清澈的流水中嬉戲的小魚。世界上的江河,原本都這樣清澈。

在西北的黃土高原,黃河變得渾濁,渾濁得像一條泥漿河,像一條桀驁不馴的黃龍。面對這濁浪滾滾的黃河,我並沒有覺得它受到了污染,我想,這是流水和高山大地親熱的結果,是天作之合,是自然。大自然在億萬年的運動過程中形成了自己的規律,我們沒有理由責備自然。

在蘭州,我站在那座有名的大鐵橋上,俯瞰在橋下奔流的滔滔黃河,河水打著漩渦,像萬馬咆哮,奔向它們嚮往的既定目標。就在我默默凝視黃河的時候,站在我身邊的一個穿著時髦的女郎隨手把一個可口可樂罐扔進了黃河。我吃了一驚,下意識地問:「你怎麼能這樣亂扔?」女郎朝我一笑,答道:「這么臟的河水,有什麼關系。」那個紅色的可樂罐在黃色濁浪中冒了幾下,就不見了蹤影。

在黃河邊,每天有多少人把手中的廢物隨手扔進黃河?

黃河流到甘肅臨夏境內時,水勢稍稍變得平緩。因為,再往下游,就是劉家峽水庫,水庫大壩把洶涌的河水攔住了。在這里,我坐遊船去看黃河邊的炳靈寺石窟。黃水在船舷邊翻卷,濤聲驚心動魄,兩岸峰巒千奇百怪,像無數奇妙的雕塑排列在岸邊。這些雕塑,是黃河的傑作,是流水沖擊山巒的結果。熱情的船主用黃河鯉魚招待我,在甲板上,我們吃鯉魚肉,喝鯉魚湯,當然還有酒和飲料。幾個年輕的船員很豪爽,幾乎能一口氣喝完一瓶啤酒。喝完酒之後的動作使我吃驚:他們一甩手,就把酒瓶扔進了黃河。當然,那些裝飲料的瓶瓶罐罐,也無一例外,通統被扔進了黃河。他們的動作,自然得就像隨便擼一下頭發搓一下手掌,這樣的動作,已經成了他們的生活習慣。如果我大驚小怪地對他們的這種習慣表示驚愕,大概會被他們嗤笑。不過,我還是表示了我的看法。我喝完了一罐飲料,船員們把他們的瓶子扔進黃河時,我一直把空罐捏在手裡。一個船員來收我的空罐時,我告訴他,我要把空罐帶上岸去。船員驚奇地問我為什麼,我說:「我不能污染黃河。」船員以為我說笑話,一邊把手裡的瓶子扔下船,一邊哈哈大笑著走開了。

我看著手中的空鐵罐,生不出一絲一毫幽默感。再看身邊的黃河,只見黃浪滔滔,似乎所有一切都會被它們席捲而去,留不下任何痕跡。

看完炳靈寺石窟,坐一艘快艇去劉家峽大壩。快艇駛近庫區時,河面越來越寬闊,水流越來越平緩,河水也由黃轉綠,越來越清。進入庫區後,只見天藍水綠,風平浪靜,快艇滑行在碧波粼粼的水面上,那條濁浪洶涌的黃河徹底消失了,河水變得像它的上游一般清澈。當水平線上出現劉家峽水電站巍峨的大壩時,我突然發現,綠色的水面上有一線黑色迎面而來,就像是天上的一大片烏雲,罩住了碧綠的水面。這是什麼?等快艇駛近,真相便大白了:原來,這正是人們一路往黃河中拋撒的污物,它們匯聚在這里,浮在水面上,黏稠烏黑,壅集著人間的污穢,散發著臭氣。在這片烏雲中,有空鐵罐空酒瓶,還有那些永遠也不會腐爛的塑料盒塑料袋……在它們的覆蓋之下,任何流水都不再有清澈可言。我不知道,當這片烏雲涌進水電站時,會出現怎樣的景象。人類破壞自然,必定會遭到懲罰,此刻,這可怕的報應已經展現在我的眼前。

面對黃河中這片烏雲,我的心情沉重。黃河啊,你是中國人的母親河,是中華民族的搖籃,是大自然恩賜予我們的偉大傑作,而你的子孫竟把你當成了垃圾箱!慚愧!
《將進酒》

君不見黃河之水天上來,奔流到海不復回。
君不見高堂明鏡悲白發,朝如青絲暮成雪。
人生得意須盡歡,莫使金樽空對月。
天生我才必有用,千金散盡還復來。
烹羊宰牛且為樂,會須一飲三百杯。
岑夫子,丹丘生,將進酒,杯莫停。
與君歌一曲,請君為我傾耳聽。
鍾鼓饌玉不足貴,但願長醉不復醒。
古來聖賢皆寂寞,惟有飲者留其名。
陳王昔時宴平樂,斗酒十千恣歡。
主人何為言少錢,徑須沽取對君酌。
五花馬,千金裘,呼兒將出換酒,與爾同銷萬古愁。

涼州詞(唐-王之渙)

黃河遠上白雲間,
一片孤城萬仞山。
羌笛何須怨楊柳,
春風不度玉門關。

1、 黃河遠上白雲間,一片孤城萬仞山。(王之渙《涼州詞》)
2、 白日依山盡,黃河入海流。(王之渙《登鸛雀樓》)
3、 君不見黃河之水天上來,奔流到海不復回。(李白《將進酒》)
4、 大漠孤煙直,長河落日圓。(王維《使至塞上》)
5、 峰巒如聚,波濤如怒,山河表裡潼關路。(張養浩《潼關懷古》)
6、 欲渡黃河冰塞川,將登太行雪滿山。(李白《行路難》)
涼州詞

唐·王之渙

黃河遠上白雲間,

一片孤城萬仞山。

羌笛何須怨楊柳,

春風不度玉門關。

登鸛雀樓

唐·王之渙

白日依山盡,黃河入海流。

欲窮千里目,更上一層樓。

使至塞上

唐·王維

單車欲問邊,屬國過居延。

征蓬出漢塞,歸雁入胡天。

大漠孤煙直,長河落日圓。

蕭關逢侯騎,都護在燕然。
黃河

——中華民族的圖騰

第一樂章 元魂

乘鯤鵬展翅翱翔

瞰黃河奔流一覽

從青海世界屋脊

雙陵湖畔

到山東東營特區

濕地海灣

纏昆侖山腳

翻黃土高原

盤中原大地

貫西北東南

懸河滔滔

九曲連環

霧雨騰騰

風晴彪悍

黃龍飛舞

揮臂萬千

神州桑田

山水鑲嵌

黃河

——中華民族的魂元
回答者:Q小zi - 見習魔法師 二級 2-27 21:25

熱點內容
鹿特丹港國家地理 發布:2021-03-15 14:26:00 瀏覽:571
地理八年級主要的氣候類型 發布:2021-03-15 14:24:09 瀏覽:219
戴旭龍中國地質大學武漢 發布:2021-03-15 14:19:37 瀏覽:408
地理因素對中國文化的影響 發布:2021-03-15 14:18:30 瀏覽:724
高中地理全解世界地理 發布:2021-03-15 14:16:36 瀏覽:425
工地質檢具體幹些什麼 發布:2021-03-15 14:15:00 瀏覽:4
東南大學工程地質考試卷 發布:2021-03-15 14:13:41 瀏覽:840
中國地質大學自動取票機 發布:2021-03-15 14:13:15 瀏覽:779
曾文武漢地質大學 發布:2021-03-15 14:11:33 瀏覽:563
中國冶金地質總局地球物理勘察院官網 發布:2021-03-15 14:10:10 瀏覽:86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