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和東盟地理
A. 東盟和中國是什麼關系
東盟最初就是為了合夥應對中國而設立的聯盟。按外交辭令說東盟和中國現在是競爭與合作關系,中國在東盟有柬埔寨、寮國、緬甸三個盟友,其中以柬埔寨最牢靠。
B. 在中國一東盟經濟合作中,中國和東盟各自具有的優勢分布有哪些
《中國與東盟區域經濟合作:貿易關系、潛力及合作模式選擇(農產品貿易視角)》內容簡介:發展中國家農產品貿易並未取得像其工業品那樣迅猛的增長速度,這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其農業的發展,而這主要是由種類繁多的農產品貿易及非貿易壁壘所導致的。農產品貿易壁壘是致使發展中國家農村發展緩慢、減少貧困計劃成效甚微的主要原因。如何通過擴大農產品貿易,刺激農產品出口需求從而拉動農村經濟增長,成為發展中國家不斷探索的一個問題。通過建立各種優惠的經貿安排,尋求更大的經濟發展空間,也已成為多數發展中國家的一項重要的政策選擇。發展中國家普遍認為,要改變不公正、不合理的國際經濟舊秩序,擺脫對發達國家的依賴,就必須團結起來,實現南南合作。另外,農產品中有很多產品是工業原料,在我國農業參與多邊貿易體制的同時,也應該積極參與區域分工與合作,力圖利用貿易手段解決中國經濟快速發展過程中可能出現的資源約束。
中國與東盟近年來加快了區域經濟合作步伐。2001年11月,中國與東盟領導人決定在未來10年內建立中國一東盟自由貿易區(C-AFTA),而在2002年11月中國與東盟領導人就正式簽署了《中國一東盟全面經濟合作框架協議》,這標志著建立中國一東盟自由貿易區的合作進程正式啟動,兩大區域的經貿合作進入了一個嶄新的發展階段。但是,在東亞區域經濟一體化進程中,經濟利益上的沖突集中體現在農產品上。農業和農產品問題,一直是東亞經濟體自由貿易區談判中過不去的坎。但是,在中國一東盟自由貿易區合作框架下,雙方都把農業確定為五大重點合作的領域之一,農業領域的交流與合作始終是中國與東盟開展合作的重點。
中國與東盟同處於相同的發展階段和層次,因而雙邊貿易關系可能以競爭性為主。但是,對於農業和農產品來說,其生產和貿易結構受氣候影響比較大,中國的國土主要處於溫帶,而東盟國家基本上處於熱帶,這一農業氣候差異導致雙方在資源稟賦方面的差異,從而出現了農產品結構上具有較強的互補性。本文利用出口相似性指數和貿易互補性指數驗證了上述的假說,並且列出了中國與東盟現階段處於競爭、互補貿易關系農產品的種類。研究結果表明:中國與東盟農產品貿易產品相似性小於市場相似性,出口產品的差異造成了中國與東盟農產品貿易關系以互補性為主。另外,中國與東盟雙邊農產品貿易的產業內貿易指數小於各自的總體水平,說明中國與東盟的農產品貿易形式是以資源稟賦為基礎的產業間貿易為主,兩者之間的貿易主要是互通有無、互補餘缺為主的貿易。
在互補貿易關系的前提下,中國與東盟國家間的農產品潛力應該能夠得到充分的發揮。文章利用引力模型估計了中國與東盟農產品貿易流量的決定因素,並且對中國與東盟農產品貿易潛力進行了分析。研究結果顯示:中國與印度尼西亞、馬來西亞和泰國已經出現了「過度貿易」,而中國與菲律賓和新加坡農產品貿易仍然表現為「貿易不足」。
另外,在良好的外部環境和市場機制條件下,互補的貿易關系應該能夠促使中國對東盟的農產品貿易額朝著穩定和持續增長的方向發展。但是,中國對東盟的農產品貿易額卻沒有呈現預期中的發展趨勢,而是存在很大程度的波動。兩個國家或者區域之間貿易量的波動可以由進口需求效應、結構效應以及競爭力效應三個因素加以解釋。中國和東盟農產品總進口的增減可以在一定程度上解釋兩者雙邊貿易的波動;另外,從出口結構調整來看,雖然中國調整農產品出口結構以適應進口需求變化的能力得到了較大的提升,但是中國對東盟進口農產品結構變化的反應度要明顯低於東盟國家對中國進口變化的反應程度;從農產品競爭力變化來看,在經濟發展的過程中,中國初級產品的競爭力正在逐步喪失,而東盟國家在此類產品中仍然具有較強的比較優勢。中國農產品比較優勢的下滑直接導致了農產品競爭力的下降,這在一定程度上可能影響了中國出口到東盟國家農產品貿易額的增長。為了實證分析三類效應(因素)對於中國與東盟農產品貿易波動的影響程度,本文利用了CMS模型的分析方法,研究結果表明:中國對東盟的農產品出口額增長波動主要是受東盟國家進口需求因素的影響;而結構因素是次重要的影響因素。中國從東盟進口農產品金額增長波動也主要受中國進口需求的影響,但是東盟國家的農產品競爭力是影響中國從東盟進口農產品多少的次重要因素。
本文的研究結果表明,中國與東盟雙邊農產品貿易波動主要是受總進口需求的影響。而經典的國際貿易理論告訴我們,通過建立自由貿易區,削減關稅,最終實現雙邊的自由貿易將在很大程度上產生貿易創造效應,也即通過促進區域分工與合作,從而對各自總農產品進口需求有積極的促進作用。因而,本文認為:加強農業領域的合作是緩解中國與東盟農產品波動,促進農產品貿易發展的最根本和關鍵的途徑。從而,從這個角度來說,本文認為:目前中國政府積極加強與東盟國家的農產品貿易往來和合作,推進中國一東盟自由貿易區的建設,並且把農業確定為新世紀中國與東盟合作的五大重點領域之一是非常正確和及時的。
區域經濟合作的貿易促進效應直接與合作各方的貿易互補程度成反比,而和貿易保護程度成正比。中國與東盟農產品貿易關系以互補性為主,而且兩者之間現有的農產品貿易保護程度很低,因此,建立中國一東盟自由貿易區的農產品貿易創造效應不是很明顯,從這一點考慮把農業高保護程度的日本和韓國排除在亞洲區域經濟一體化組織外,這在一定程度上削弱了東亞自由貿易區所應該有的對農產品的貿易促進效應。排除了亞洲發達國家——日本和韓國而建立起來的區域一體化組織對經濟和貿易的促進作用不是很明顯,也就是說存在理論上的發展中國家區域經濟一體化的缺陷。因此,本文積極主張包括中國、日本、韓國三國同時與東盟建立自由貿易區,也即「10+3」模式的區域經濟一體化,而不是現在的中國一東盟自由貿易區的「10+1」模式。
最後,基於中國與東盟的具體情況,本文提出了三個可能的合作的領域:糧食生產與貿易、熱帶農業產業合作以及農業領域的投資合作。在新形勢下,保障我國的糧食安全主要靠市場的方法,加大糧食的進口比例和幅度也是一個有效的方法之一。東盟國家是比較可靠的糧食進口來源地。
C. 中國與東盟的關系
東盟:1967年8月8日,印度尼西亞、馬來西亞、菲律賓、新加坡和泰國等五個國家在泰國曼谷建立了東盟。1984年1月8日,汶萊加入東盟;1995年7月28日,越南加入東盟;1997年7月23日,緬甸和寮國加入東盟;1999年4月30日,柬埔寨加入東盟,使東盟由最初成立時的5個成員國擴大到目前的10個成員國。
中國與東盟的關系:
對中國來說,東盟是近鄰,屬戰略上攸關國家安全的地區。對東盟來說,中國提供了美日之外的另一個選擇。盡管東盟早就明白中國潛在的主導地區的可能性,但大多數成員國相信地區社會化進程可駕馭這個崛起的大國。1997年亞洲金融危機後,東盟發現越來越難以抵禦中國在經濟援助上的壓倒性影響力和軟實力。到近幾年,大多數東盟國家已被北京有關「和平崛起」的聲明及友善支持者的形象說服從而打消了疑慮。
中國和東盟對話始於1991年,中國當年成為東盟的全面對話夥伴國。17年來,雙邊關系迅猛發展。在政治領域,中國秉承「與鄰為善、以鄰為伴」的外交方針和「睦鄰、安鄰、富鄰」的外交政策,和東盟10國分別簽訂了面向未來的戰略夥伴關系政治文件。在和東盟的戰略合作層面上,2003年中國成為東盟外第一個加入《東南亞友好合作條約》的國家。
目前,雙方政治對話的機制已經非常完備,包括了領導人會議、9個部長級會議機制和5個工作層對話合作機制。加上這次中國向東盟派駐大使,將使中國和東盟的關系推進到日常化溝通協作的程度。
中國在除舊布新之際,向東盟派駐大使,表達了中國對東盟的重視。對中國而言,這是中國2008年大國外交的收官之作;對東盟來講,這無異於一枚定心丸,確保了中國引擎對本區域經濟的持續提振效應。
如果放以更為寬廣的區域視野,中國向東盟派駐大使也是東亞整合的一件大事。在此之前,中日韓三國已經開始進行首次東北亞的峰會。傳統意義上的東亞地區就涵蓋了東南亞和東北亞兩大區域。多年來,東亞地區的一體化進程,呈現出東盟和東北亞三國「10+3」的格局。但這種格局並沒有達成地區一體化的共識,基本上是東盟10國和中日韓3國分別合作的鬆散模式。
主要原因在於,中日韓三國尤其是中日兩國沒有達成區域整合的共識。金融危機時代,在東盟「10+3」面臨經濟困境的情勢下,中日韓三國峰會達成了合作共御金融危機的共識,東北亞的「拳頭」已經攥緊。這樣一來,東北亞和東南亞的合作就不再是「10+3」而是「1+1」。中國此時向東盟派駐大使,就起了在東北亞和東南亞穿針引線的紐帶作用。
在經濟層面,雙方於2002年11月簽署了《中國與東盟全面經濟合作框架協議》,決定到2010年建成中國—東盟自由貿易區,正式啟動了中國—東盟自貿區的建設進程。此外,中國與東盟簽署了農業、信息通信、非傳統安全領域、大湄公河次區域信息高速公路、交通、文化6個領域的合作諒解備忘錄。目前,中國和東盟自貿區的談判進程正在有條不紊進行。
1月17日商務部公布的數據顯示,2008年東盟為中國的第四大貿易夥伴,貿易總額2311.2億美元,佔全年外貿總額9%,同比增長13.9%,雙方互為第四大貿易夥伴關系。未來,中國—東盟將成為世界上擁有近20億消費者的自由貿易區,也是被稱為「未來世界第三大經濟體」的自貿區。
2008年年末,中國外交部宣布,中國政府向東盟派駐大使,資深外交家和國際法專家薛捍勤成為首任大使。2009年1月1日,中國對原產於東盟10國的部分稅目商品實施中國—東盟自由貿易協議稅率。實施協議稅率的稅目數約為6750個,相對於最惠國稅率,平均優惠幅度約80%。2009年,中國關稅總水平仍為9.8%,而對東盟平均關稅降到2.8%。據最新消息,中國與東盟之間的貿易,有望於2009年上半年率先試行人民幣結算。
這一連串的政治、經貿利好,使中國東盟的關系在新的一年呈現出突破性的發展,開啟了東盟「10+1」的戰略新局。
D. 東盟的地理位置和資源狀況有什麼特點
位於亞洲東南部,包括中南半島和馬來群島兩大部分。中南半島因位於中國以南內而得名,南部的細長部分容叫馬來半島。馬來群島散布在太平洋和印度洋之間的廣闊海域,是世界最大的群島,共有兩萬多個島嶼,面積約243萬平方千米,分屬印度尼西亞、馬來西亞、東帝汶、汶萊和菲律賓等國。
石油和錫是東南亞的主要礦產。這里有世界最大的錫礦帶,馬來西亞錫礦砂的產量居世界第一位。印度尼西亞是東南亞重要的石油、天然氣出口國。
東南亞是世界上橡膠、油棕、椰子和蕉麻等熱帶經濟作物的最大產區。馬來西亞是世界最大的棕油生產國和出口國,泰國的橡膠生產居世界首位,菲律賓是世界上生產椰子最多的國家。
E. 中國與東盟(先簡介一下組織
國際國內形勢的發展、尤其是國際性區域經濟合作的形勢發展,對我們開展對外交往與合作和推動我區的經濟快速穩定發展十分有利。但是,如何抓住這一歷史機遇,採取有效措施,擴大對外交往與合作,進一步推動我國經濟社會的全面發展。
揚長避短,提高「走出去」的成效。東盟各國充滿商機,但是「走出去」要從實際出發,量力而行。我國農業、林業、機械製造、制葯、農副產品加工、采礦、水產養殖等產業具有相對優勢,中小企業有一定基礎。因此,根據東盟各國的產業結構和市場環境,我國實施「走出去」戰略,應以我國的優勢產業和中小企業為主。
發揮友城渠道的作用,為拓展我國與東盟的合作出力,是我們需要努力的工作。
我們應該更好地的學習,不斷增長知識,增加對社會各界各階層的了解,利用植根於廣大民眾之中的各種友好關系,為「走出去」多辦實事。
建中國-東盟自由貿易區,我國是進入東盟的前沿;開中國-東盟博覽會,我國是永久舉辦地;建中國-東盟自由貿易區,我國也有優勢。
我們應當以承辦中國-東盟博覽會的夢想,不失時機採取相應措施,鼓勵大家好好學習,讓國家組織企業盡快「走出去」。這樣,我們才能抓住歷史機遇,把我國的對外開放和經濟社會發展推向一個新的發展階段。
中國—東盟博覽會在南寧舉辦,是廣西走上國際經濟舞台的一個序幕,因此,廣西應把舉辦南博會看成是一次重大機遇。
如何抓住這個歷史機遇,高起點、高水準地辦好南博會,以此推動廣西新一輪發展。
南博會不但能促進廣西—批主導產業的形成和發展,給廣西帶來強大的人流、物流、資金流、信息流和技術流,而且能促進我區產業經濟的跨越式發展,推動城市化水平的提高,對經濟發展和社會全面進步起到極其重要的作用。每年一度的南博會將使南寧加速成為—個現代化國際大都市,為廣西和東盟以及世界其它國家、地區的企業家、投資商打造貿易、投資合作、研討對話、文化交流的平台,為東盟國家企業進入廣西和廣西企業「走出去」架起橋梁,促進雙方商品和服務的雙向流動,使雙方企業共同分享貿易自由化帶來的機遇和利益」。
南博會逼著我們必須把主導產業的科技創新、新成果轉化、標准化水平等提高到一個新的水平。把整個產業水平包括會展業的整體水平都提高升級。
在進軍東盟的征程中,廣西所處的地理區位優勢只是潛在的優勢,目前受到有來自國內和國際的競爭。雲南憑借瀾滄江———湄公河這條「黃金水道」也有意成為進軍東盟的「橋頭堡」;廣東雖然與東盟的地緣優勢不是很強,但其擁有湛江等優良港口,擁有—整套與國際接軌的進出口貿易機制,擁有—大批具有競爭力的產業群。此外,而同樣處於東亞經濟中心位置的越南,率先建立了新清自貿區,實行了相當於自由貿易區的投資和稅收優惠政策。時不我待,廣西應及早應對,迎接這一挑戰的到來,政府必須大力培養自己的品牌,從而形成自己區域發展的一種影響力。南博會的市場化運作實質就是政府經營品牌,要想在國內外激烈競爭的會展業中脫穎而出,長久不衰,就必須在打造強勢上下功夫。—是要在大力發展主導產業的同時加強與有關科研機構和經營企業的交流和合作,追趕世界先進水平,不斷提高主導產業的科技含量。二是要搞強強聯合,借力造勢,在招展招商工作中積極爭取國內外高科技企業以及名牌會展企業參與,藉助國際知名品牌提高南博會的檔次和知名度。
—個城市像企業一樣是需要經營的。
南寧要想成為現代物流中心樞紐,必須緊緊圍繞現代化國際大都市發展的新趨勢,在規劃理念、內容、方向、政策、機制和法治等方面求真務實。國際上物流業發達的國家或地區,無不伴隨著製造業和商業的繁榮,沒有製造業作支撐,貿易、物流也會成為無源之水,南寧要想獲得超常規發展,必須大力發展優勢產業,穩定均勢產業,淘汰劣勢產業。對於前來轉化成果的企業,給予優惠的政策,提供最好的條件,構建中國西部最具吸引力和競爭力的政策服務「特區」,加速產業經濟向高附加值的製造產業轉移,把南寧打造成「世界級製造中心」。
加快城市建設和配套設施建設,加強城市的綜合服務功能,政府對此應有超前的目光與規劃。隨著經濟全球化和區域經濟一體化進程的加快,從某種意義上講,國際競爭的基本單位既不是企業也不是國家,而是大城市圈。作為大南寧都市圈裡區位優勢最明顯的北部灣地區是廣西發展戰略的主要方向,應積極經營和營造「欽州灣—北部灣發展系統」,吸引東盟和廣東、海南、港澳台地區具有比較優勢的產業到桂東南和環北部灣地區投資,使「臨港經濟」成為我區招商引資的大熱門,把桂東南地區建設成為「南海發展系統」在北部灣的物流港和物流區。
建立以促進人的全面發展為核心的社會體系。
參考資料 http://www.cafair.com/
http://www.mofcom.gov.cn/subject/nbh/
F. 中國與東盟十國的關系如何
中國與東盟十國的關系:經濟上交往甚密,東盟從中國的發展中得到了很大的利益。政治回上和菲律賓、答越南等國不好,其他都還可以。軍事上,他們購買了我們很多武器。
東南亞國家聯盟(Association of Southeast Asian Nations),簡稱東盟(ASEAN)。成員國有印度尼西亞、馬來西亞、菲律賓、新加坡、泰國、汶萊、越南、寮國、緬甸和柬埔寨。
其前身是馬來亞(現馬來西亞)、菲律賓和泰國於1961年7月31日在曼谷成立的東南亞聯盟。
1967年8月7-8日,印度尼西亞、泰國、新加坡、菲律賓四國外長和馬來西亞副總理在曼谷舉行會議,發表了《曼谷宣言》(《東南亞國家聯盟成立宣言》),正式宣告東南亞國家聯盟成立。
G. 從地理角度分析東盟於中國雙邊貿易的潛力,並分析該自有貿易區的地理意義
中國經濟發展需要轉型升級,東盟可以承接中國的廉價勞動力部分。東盟是近鄰,在勞動力成本方面的優勢將更趨明顯,中國可以同東盟各國建立起合作夥伴關系,優勢互補,共創雙贏。
H. 中國在東盟中的地位
東盟是東南亞的區域抄組織,內部的會議襲都是在自己的成員國召開,在廣西召開中國和東盟的會議是因為廣西毗鄰東南亞。地理位置合適。
東盟是中國的好鄰居、好朋友、好夥伴。雙方在政治、經濟、社會文化等多個領域合作不斷深化和拓展,在國際事務中一直相互支持、密切配合。中方將一如既往,支持東盟一體化進程和在地區合作中的主導作用,將雙方戰略夥伴關系不斷推向前進。
I. 東盟十國與中國的關系如何
還算融洽,地理位置決定了他們得依靠中國這個世界第二大經濟體多合作,中國消費市場也大,再就是這次南海問題,他們不也是支持中國嗎
J. 中國與東盟十國哪幾個國家為鄰國
印度尼西亞、馬來西亞、泰國、新加坡、
汶萊、菲律賓、越南、寮國、柬埔寨、緬甸。
查查地圖就知道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