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地理人文 » 人文地理學各流派的代表人物及主要觀點

人文地理學各流派的代表人物及主要觀點

發布時間: 2021-03-08 18:02:39

A. 人文地理學分支學科及當代中國的代表人物

http://www.lrn.cn/science/nationalgeography/200803/t20080314_208170.htm
吳傳鈞,(1918年4月2日—),別號任之。出生於江蘇蘇州。經濟地理學、人文地理學家。1991年當選為中國科學院學部委員(院士)。1951年加入九三學社。
吳傳鈞在復興和發展人文地理學,深化地理學研究方面做出重要貢獻。我國現代地理學,一方面是按照蘇聯的模式,以自然地理學為主體20世紀50年代初期建立和發展起來的,一度忽視了人文地理學研究,甚至片面接受蘇聯部門統計學派的觀點,對人文地理學進行地理虛無主義的批判,使這門學科受到了摧殘。另一方面,我國的地理科學同世界各國一樣,專業分化越來越細,一度忽視了地理學綜合研究。「文化大革命」後,吳傳鈞和李旭旦為扭轉我國地理學重自然、輕人文的不平衡局面,於1979年率先提出要復興和發展人文地理學,並做了大量促進工作。他主編了《中國大網路全書·地理學》中人文地理分支,分別兼任全國第一個人文地理研究所和第一個人文地理學術刊物的名譽所長和顧問,受國家教委委託主持全國人文地理學研討班等。

1986年他在全國地理學大會上宣讀了「建立具有中國特色的人文地理學」的論文,指出「協調好人地關系是當前最迫切的全球問題。研究人地關系是人文地理學的立足點,也是人文地理工作者的用武之地,更是這門學科向前發展的最大動力」。這一見解已被全國地理學界所認同,從而使我國人文地理學研究大大加強,並促使整個地理學的綜合研究向縱深發展。

南師大還有個李旭旦教授,具體資料你也可以搜一下。

B. 中國哲學史上著名流派及其代表人物和主要觀點!清單!

道家,老子,提出對立的觀點,認為道是世界的本原,屬於古代樸素唯物主義一派,其次是墨家,墨子,是中國歷史上第一個使用從個別到一般的歸納法,後來墨家專門有人研究哲學歷史上稱為「墨辯」,還有儒家的荀子的「制天命而用之」和其相關的書籍中也體現了一部分唯物史觀和唯物主義的觀點,之後到宋代朱喜氵又提出了理學把世界的本原解釋為理,為客觀唯心主義的一派,除朱喜還有王陽明等人。

C. 近代人文地理學的發展所形成的四大學派及其主要觀點是什麼 這是我們期末人文地理考試題目啊,求解答呀

環境學派
(1)代表人物是德國拉采爾。拉氏的《人類地理學》闡述了地理環境對人類分布和遷徙的作用;
(2)拉采爾的學生、美國森普爾女士在20世紀初系統地闡述了環境對人類的支配作用;
(3)另一個美國地理學者亨廷頓著《文明與氣候》和《人文地理學》,詳述了氣候決定論。
人地相關學派
(1)法國維達爾·白蘭士,維達爾認為地理學的任務是闡述自然和人文條件在空間上的相互關系;
(2)白呂納 白呂納的觀點更為明確,說「環境雖足以影響人類之活動,人類亦有操縱與征服環境之能力」 ,代表作《人地學原理》。
(3)美國巴羅斯,他認為地理學應該人文化,形成人類生態學。他同時也是地理學用生態方法參與實際工作的開創者。
區域學派
(1)地理學區域學派的首倡者是德國的赫特納, 20世紀初李希霍芬及其弟子赫特納提出了地理學的核心應是區域研究,赫特納的代表作是《地理學:它的歷史、性質和方法》。
(2)繼承者是美國哈特向,他認為地理學研究地球表面的地域分異特徵,部門地理學是起點、區域地理學是終結。根據赫氏觀點,哈特向分別於20世紀30年代末和50年代寫了《地理學的性質》和《地理學性質的透視》兩本專著。
景觀學派
(1)用發生學觀點和綜合方法劃分地表類型。
(2)德國施呂特爾於19世紀末和20世紀初提出景觀學說,認為地理學的中心是對可見景觀的研究。
(3)20世紀20年代中期,美國索爾發表著名論文《景觀的形態》,把景觀看作地表的基本單位。

D. 請問西方城市地理學的區位學派、空間學派、人文主義與心人文主義學派的代表人物和觀點是什麼

20世紀中葉,人文地理學在一定程度上是封閉自守的學科,而從當前的情況來看,人文地理學本身卻呈爆炸式的發展。其起點是世紀50年代末60年代初對既有觀點和方法的挑戰,1950—60年代的實證主義和空間分析受到各種非議,結構主義和人文主義思想、方法逐漸融入人文地理學,也給人文地理學帶來了新的生機和活力。英國著名的地理學家約翰斯頓在其《哲學與人文地理學》(《Philosophy and human geography》)一書中,將80年代的西方人文地理學派從哲學角度歸結為實證主義、人文主義及其結構主義三大思想流派(R.J. Johnston,1986)。結構主義地理學在人文地理學中的重要程度可見一斑。

概括起來,結構主義地理學的發展經歷了兩個具有鮮明特點的階段。

一、結構主義哲學思潮的大融合-20世紀50年代至80年代中期

與實證主義和人文主義一樣,結構主義思想和方法論是通過其它社會科學引入到地理學中的。事實上,結構主義早在70年代之前就已經對人文地理學產生影響了,其代表人物是兩位無政府主義者皮特·克魯泡特金(Peter Kropotkin)和埃利茲·雷克白(Elisee Reclus)(R.J. Johnston,1986)。

結構主義對人文地理學產生重要影響的是皮亞傑(J. Piaget),他注重作為結構轉換(Structural transformation)過程的知識獲取的研究。他的發展心理學(Developmental psychology)中關於兒童如何學習空間幾何的研究對人文地理學產生重大的影響。他發現:在人們的心理發展過程的每一階段都與前一階段在量上存在差異,並且在每一階段都是新要素與已有要素合而為一,所有的要素再統一和協調起來,與「格式」(schemata)相匹配(而不是隨意信息),這就是所謂的結構自律性(self—regulatory)特徵。從皮亞傑的實驗獲得的啟示是:在兒童對空間構思的發展過程中存在四個主要階段,但該實驗並未延伸到傳統地理學的研究領域(J. Piaget,1971)。高爾德(P.R. Gould)提出「雖然兒童心理學家皮亞傑直接對兒童學習空間、周圍環境和幾何學與拓撲學概念的方式作了大量開拓性的工作,.......但他並未論及兒童所擁有的基本地理映象(Geographical images)及他們學習這些映象的方式」。高爾德主要研究了「優先表面」(Preference surface),即對某些場所(place)的反應態度。但有另一些學者更多注重的是對地理知識(Geographical knowledge)的獲取(P.R. Gould,1973)。格里高力指出:在這些研究中,包括了許多有關皮亞傑結構主義認知地圖方面概念,但是幾乎所有的研究都很少注意到結構主義的觀點,僅僅集中於人們所知道的東西及其他們獲得的途徑,並且在這些研究中間,具有很強烈的實證主義色彩(D. Gregory,1978)。

在這一時期,結構主義對人文地理學影響最大的要算結構馬克思主義,它形成了人文地理學中的激進主義地理學派和馬克思主義地理學派,主要的代表人物是哈維(D. Harvey)(D. Harvey,1973,1982)、邦奇(W. Bunge)和卡斯特爾(M. Castell)等(R. J. Johnston,1986;M. Castell,1977,1983)。他們認為,人文地理學應首先對資本主義制度進行抨擊,並於1969年在克拉克大學創刊《對立面(Antipode)》,集中發表他們的見解,馬克思主義地理學派的代表人物哈維於1971年開始撰文介紹該學派的基本觀點,並在其後出版的《社會公平與城市(Social justice and the city)》一書中作了系統的闡述(D. Harvey,1973)。哈維指出:形成社會問題的原因非常深刻,只有馬克思主義理論才能對其作出合理的解釋並提出改革方案。該類馬克思主義地理學家認為:人文地理學不能歸納出空間行為的普遍規律,而是要尋求確定人類行為過程的經濟過程,並在特定的情形下去證明它。不能象實證主義地理學那樣認為某種原因一定能夠會產生某種效果,恰恰相反,馬克思主義地理學認為經濟活動使人類的活動有一定的方式。至於人們選取哪一種方式則不可能從理論中直接得到,而只能在實例研究中去理解(D. Harvey,1973; R.J. Johnston,1986)。

二、結構主義方法論的復興-20世紀90年代以來

20世紀90年代以來,進入了結構主義地理學的第二個發展階段。在這一階段,結構主義地理學重新成為研究的熱點,不過一反常態,與第一階段的結構主義學派有著很大的不同,人文地理學不再直接接受來自結構主義的哲學思潮,而是運用結構主義方法論在人文地理學中扮演很重要的角色,如艾米(A. Amin),格雷厄姆(S. Graham)等有國際影響的地理學家的研究工作等(A. Amin & S. Graham,1998)。

這一時期,這些學者均是在地理研究中廣泛運用結構主義方法論來分析問題,雖然他們同時又有可能屬於不同的學派,如女權主義地理學派,後殖民主義地理學派等,但他們並不相互封閉,而是在不斷的進行交流與對話。女權主義經常運用結構主義的分析方法,強調社會建設中的性別的作用的重要性,用於解釋人的作用及廣泛的因果關系,也用於解釋人們的社會和空間經歷。同時,結構馬克思主義、皮亞傑的發生心理學等對地理學的影響並未消失殆盡,仍具有一定的生命力。不過這一時期的結構主義地理學,不象第一階段的結構馬克思主義地理學那樣,不再有比較系統的研究內容。

總之,這一階段的結構主義地理學在不斷的發展和演化,逐漸走向成熟,結構主義的方法論框架真正滲透到人文地理學的研究當中去,並且在城市地理的研究中日益突出。

E. 1.近代西方人文地理學的主要流派 2.什麼是生物適應和文化適應 3.試列舉人口分...

3.人口分布主要受自來然和社會自經濟條件影響。自然條件包括:氣候,海拔高度,水體,土壤條件和礦產資源。社會經濟條件包括:社會生產方式,生產發展和布局,經濟發展水平,交通運輸條件。其他因素如科學技術進步,其可改變或削弱自然環境對人口分布的影響,人口的遷移和居住的選擇性將有所增大。如開發歷史,開發歷史悠久的地區,人口比較稠密。 國家間的政治關系,各國人口經濟政策、疆域變動、戰爭等政治因素,都會影響人口分布。

F. 簡要介紹幾個哲學流派的主要觀點及代表人物

建構主義(constructivism)也譯作結構主義,其最早提出者可追溯至瑞士的皮亞傑(J.Piaget)。他是認知發展領域最有影響的一位心理學家,他所創立的關於兒童認知發展的學派被人們稱為日內瓦學派。皮亞傑的理論充滿唯物辯證法,他堅持從內因和外因相互作用的觀點來研究兒童的認知發展。他認為,兒童是在與周圍環境相互作用的過程中,逐步建構起關於外部世界的知識,從而使自身認知結構得到發展。兒童與環境的相互作用涉及兩個基本過程:「同化」與「順應」。同化是指把外部環境中的有關信息吸收進來並結合到兒童已有的認知結構(也稱「圖式」)中,即個體把外界刺激所提供的信息整合到自己原有認知結構內的過程;順應是指外部環境發生變化,而原有認知結構無法同化新環境提供的信息時所引起的兒童認知結構發生重組與改造的過程,即個體的認知結構因外部刺激的影響而發生改變的過程。可見,同化是認知結構數量的擴充(圖式擴充),而順應則是認知結構性質的改變(圖式改變)。認知個體(兒童)就是通過同化與順應這兩種形式來達到與周圍環境的平衡:當兒童能用現有圖式去同化新信息時,他是處於一種平衡的認知狀態;而當現有圖式不能同化新信息時,平衡即被破壞,而修改或創造新圖式(即順應)的過程就是尋找新的平衡的過程。兒童的認知結構就是通過同化與順應過程逐步建構起來,並在「平衡——不平衡——新的平衡」的循環中得到不斷的豐富、提高和發展。這就是皮亞傑關於建構主義的基本觀點。在皮亞傑的上述理論的基礎上,科爾伯格在認知結構的性質與認知結構的發展條件等方面作了進一步的研究;斯騰伯格和卡茨等人則強調了個體的主動性在建構認知結構過程中的關鍵作用,並對認知過程中如何發揮個體的主動性作了認真的探索;維果斯基創立的「文化歷史發展理論」則強調認知過程中學習者所處社會文化歷史背景的作用,在此基礎上以維果斯基為首的維列魯學派深入地研究了「活動」和「社會交往」在人的高級心理機能發展中的重要作用。所有這些研究都使建構主義理論得到進一步的豐富和完善,為實際應用於教學過程創造了條件。
後現代主義是一場發生於歐美60年代,並於70與80年代流行於西方的藝術、社會文化與哲學思潮。其要旨在於放棄現代性的基本前提及其規范內容。在後現代主義藝術中,這種放棄表現在拒絕現代主義藝術作為一個分化了文化領域的自主價值,並且拒絕現代主義的形式限定原則與黨派原則。其本質是一種知性上的反理性主義、道德上的犬儒主義和感性上的快樂主義。
生命哲學

生命哲學是廣泛傳播於西方各國,並貫穿與20世紀的哲學流派.一種試圖用生命的發生和發展來解釋宇宙,甚至解釋知識,或經驗基礎的唯心主義學說或思潮。19世紀末至20世紀初流行於德、法等國。它是在A.叔本華的生存意志論和F.W.尼采?的權力意志論、C.R.達爾文?的生物進化論和H.斯賓塞?的生命進化學說,以及法國M.J.居約(1854~1888)的生命道德學說的影響下形成的。德國哲學家W.狄爾泰?最早用「生命哲學」一詞來表示他的哲學,主張精神生活哲學的R.C.奧伊肯(1846~1926)也是這種思潮的主要代表人物。新康德主義者如W.文德爾班?、H.李凱爾特?等人,嚴格區分了自然科學與價值論(或文化哲學、精神科學),也對生命哲學的發展給予有力的推動。20世紀初,德國H.A.E.杜里舒(1867~1941)的生機主義,法國H.柏格森?的創化論,則試圖從生命的進化或生物學的立場,為生命哲學建立自然科學的基礎。

生命哲學是對19世紀中期的黑格爾主義(見德國古典哲學)和自然主義或唯物主義的一種反抗。生命哲學家不滿意G.W.F.黑格爾?所主張的嚴酷的理性,不滿意自然主義或唯物主義所依據的因果決定論,認為這些思想是對個性、人格和自由的否定。他們要從「生命」出發去講宇宙人生,用意志、情感和所謂「實踐」或「活動」充實理性的作用。他們聲明自己並不反對自然科學和理性,只說這些經驗或知識不完全,必須提高意志、情感的地位,才能窮盡「生命」的本質。但他們誇大生命現象的意義,把生命解釋為某種神秘的心理體驗,從而使這種觀點帶有濃厚的主觀唯心主義特色。

生命哲學對現象學的創始人、德國的E.胡塞爾?和主張「信仰意志」的美國哲學家W.詹姆斯?等人均有過重要影響,尤其是存在主義者如德國的K.雅斯貝爾斯?、M.海德格爾?和法國的J.-P.薩特?等人都繼承和發展了生命哲學的觀點,他們拋棄了「意志」而改用「存在」表示生命的概念。

G. 心理學的各個主要流派的代表人物及主要觀點

現在心理學的主要流派有:意動心理學派、構造主義心理學派、機能主義心理學派、行為主義心理學派、格式塔心理學派。

1、意動心理學派

意動心理學產生的直接原因和馮特的內容心理學息息相關。可以說,馮特的內容心理學是促成布倫塔諾意動心理學的直接動力。 與馮特的內容心理學幾乎同時產生,創始人布倫塔諾。

1874年布倫塔諾發表了著名專著《從經驗的觀點看心理學》。在書中,布倫塔諾認為心理學研究的對象不是感覺、判斷等思維內容,而是感覺、判斷等思維活動,即「意動」,並將「意動」概念作為中心的心理學概念進行闡述。

4、行為主義心理學派

行為主義心理學是作為傳統心理學的叛逆,在機械唯物主義和實證主義的哲學基礎上,在動物心理學和機能主義心理學的影響下,產生的現代心理學派別。行為主義心理學的實質是將意識和行為絕對地對立起來。

5、格式塔心理學派

M.魏特曼發表了論文《似動的實驗研究》,標志這一學派的興起。格式塔心理學派強調整體並不等於部分的總和,整體乃是先於部分而存在並制約著部分的性質和意義。這一觀點在一定范圍內來說是符合客觀事實的。

格式塔心理學家們從這一觀點出發,堅決反對對任何心理現象進行元素分析,這對於揭發心理學內的機械主義和元素主義觀點的錯誤具有一定的作用。同時,他們在知覺領域里進行了大量的實驗研究工作,並取得了很多具有科學價值的成果。

H. 人地關系論的主要思想流派有哪些

近代地理學的主要觀點和核心人物
1、環境學派
(1)代表人物是德國拉采爾。拉氏的《人類地理學》闡述了地理環境對人類分布和遷徙的作用;
(2)拉采爾的學生、美國森普爾女士在20世紀初系統地闡述了環境對人類的支配作用;大肆宣揚地理環境對人的體質、民族發展與國家歷史有決定性作用。
(3)另一個美國地理學者亨丁頓著《文明與氣候》和《人文地理學》,詳述了氣候決定論。強調氣候對人類文明的決定性作用,提出人類文明只有在具有刺激性氣候條件的地區才能有所發展。
2、人地相關學派
(1)法維達爾·白蘭士:反對拉采爾的環境決定論,他認為在人地關系中,除環境的直接影響,還有其它因素在起作用,強調人類對外界的適應不是被動的,而是主動地。因而人與自然環境之間是相互作用的。
(2)白呂納,說「環境雖足以影響人類之活動,人類亦有操縱與征服環境之能力」 ,代表作《人地學原理》。
(3)美國巴羅斯,他認為地理學應該人文化,形成人類生態學。他同時也是地理學用生態方法參與實際工作的開創者。
3、區域學派
(1)地理學區域學派的首倡者是德國的赫特納,地理學區域應著重空間分布的研究,區域地理學是地理學的核心。地理學的研究應是人類與環境相互作用的結果,所有自然界中與人類活動相互影響的一切要素,與自然環境相互聯系的人文現象的特徵。
赫特納的代表作是《地理學:它的歷史、性質和方法》。
(2)繼承者是美國哈特向,他認為地理學研究地球表面的地域分異特徵,部門地理學是起點、區域地理學是終結。根據赫氏觀點,哈特向分別於20世紀30年代末和50年代寫了《地理學的性質》和《地理學性質的透視》兩本專著。
4、景觀學派
(1)用發生學觀點和綜合方法劃分地表類型。
(2)德國施呂特爾於19世紀末和20世紀初提出景觀學說,認為地理學的中心是對可見景觀的研究。地理學者應著眼與地球表面可以通過感官覺察到的事物,著眼與這種感覺——景觀的整體。景觀是自然和人類共同創造的生活空間。地理學的主要認為是探究一個原始景觀轉變到人文景觀的過程。
(3)20世紀20年代中期,美國索爾(文化景觀學派)發表著名論文《景觀的形態》,把景觀看作地表的基本單位。地理學是研究地球表面按地區聯系的各種事物,包括自然事物和人文事物及其在各地間的差異,人類按其文化的標准,對其天然環境的自然現象和生物現象施加影響,並把它們改變成文化景觀。
5、(英)麥金德——大陸腹地說
把亞歐大陸和非洲合稱為「世界島」,把世界島最偏僻的遠部分稱為「腹地」,兩側是大陸邊緣地帶。將全球作為整體來探討世界政治活動的規律性,開創了政治地理學的先河。
6、(俄)經濟地理學中的地理學派巴郎基斯和薩烏什金
主張地理學研究對象是區域,強調經濟地理與自然地理的密切聯系,重視自然條件的分析和區域的綜合研究
經濟學派,費根和康斯坦丁諾夫
地理學屬於一門純粹的經濟科學,研究對象是生產分布的規律及其部門的布局,著重對布局因素、投資比例、發展速度、經濟效益的分析。
人文地理學的研究對象
人文地理學是關於人類活動的空間差異(包括不同國家、不同地區、不同社會制度、不同思想意識)和空間組織以及人類與地理環境之間相互關系的學科。人文地理學從地域的觀點去研究人文現象的地域分異規律,著重說明在什麼地方有什麼樣的人文活動和人文特性,探討其形成過程,揭示與地理環境的相互關系,並預測其發展變化趨向。

人文地理學的方法論
1、經驗主義方法論
特徵:強調觀察和強調歸納與綜合
不足之處:受研究者主觀影響很大;帶有局限性與片面性。
2、實證主義方法論
核心 :建立科學的理論,描述世界萬物間的邏輯,並通過觀察進行證實。
不足之處: 經濟決定論的傾向,無視地理環境的多樣性,忽視人在地理環境中的作用。
3、人本主義方法論
核心: 強調以人為本,把研究的主題對象放在主觀的經驗世界上。
4、結構主義方法論
強調用聯系的觀點、整體的觀點去分析問題、解決問題。把觀察、研究對象,用一個潛在結構或秩序聯系起來。(預設性的假說,用假說指導研究,用研究證明假說,雙向式的評價、印證,增加研究的深度與廣度)。強調整體性的研究,反對孤立局部的研究,強調認識地理事物內部結構(深層結構),反對單純認識外部現象(表層結構);

★人地關系:人與地理環境間以物質流、能量流為紐帶,相互聯系相互作用。

☆人地關系論:有關人類及其各種社會環境的理論。指人文地理學發展過程中出現的各種有關人地關系的思想和學說。

人地關系論的主要思想及其代表人物
1、環境決定論:原稱為地理環境決定論,簡稱決定論,強調自然環境對社會發展的決定性作用,(其代表人物為希臘學者亞利斯多德、法國孟德斯鳩、德國地理學家拉采爾、美國森普爾等。
2、可能論或或然論:注重人對環境適應與利用方面的選擇能力。
(維達爾·白蘭士和白呂納)
3、適應論:強調人群對自然環境的適應,這種適應,意味著自然環境對人類活動的限制,也意味著人類社會對環境的利用和利用的可能性。(英 羅克斯比)
4、生態論:認為地理學是有關「人類生態的學科」,是研究人類對自然環境的反應。(美 巴羅斯)
5、環境感知論:人與自然環境關系中各種可能性進行選擇時不是任意的、隨機的和毫無規律的,而是有一定的客觀規律可尋的。它受一種思想意識的支配,這種思想意識就是環境感知。
6、文化決定論:文化發展的水平決定著人對環境的影響程度,每一種為文化特徵、水平決定了特定的人地關系。
7、和諧論:人類應順應自然規律,充分合理地利用地理環境,對已經破壞的不和諧的人地關系進行優化調整。

結合某一農業景觀,分析其形成的地理環境原因,理解農業景觀與地理環境的關系
地理環境在一定程度上決定了農業景觀,農業景觀反映所在地的自然環境及社會人文環境。
以農田景觀為例。農田景觀是環境的鏡子:①農業景觀反映所在地區的自然環境。農田景觀有不同的利用類型,而不同的自然環境下的土地有不同的利用形式。如南方的水田,北方的旱地,在乾旱,半乾旱地區土地利用以牧業為主。不同的地形條件也影響農田的形式,山區多梯田,丘陵地塊破碎,平原阡陌縱橫。
②農田景觀反映所在地區的社會人文環境。在農耕地區,農田的地塊大小往往由地界決定。而不同的地區地界的劃分是不同的。這與社會人文環境有關。如在中國,一般由田埂、淺溝坐標志;但在美國,每個農戶經營的土地廣闊,彼此居住較分散,需要把地界明顯標志出來。

簡述人文地理學研究的一般程序。如果你要寫一篇論文,你准備如何著手擬定研究步驟和計劃。
①研究的一般程序:選擇課題——制定研究計劃——資料收集和整理——實地考察——分析研究——成果總結。
②如果我要寫一篇論文,首先確定研究的課題,緊接著應制定具體的實施方案,以確定研究的目的、目標、採用的研究方法和步驟、研究內容的框架。同時要收集大量閱讀有關的資料,進行大量實地調查和咨詢工作,向有經驗者請教。在積累材料的時候要有辨別真偽的能力。最重要的一個步驟是分析研究,要分析資料和數據,對理論要有充分的解釋,驗證假設,進而提出觀點和結論。

以世界三大宗教的傳播過程闡述影響宗教傳播的因素
導致宗教傳播的因素主要有:移民,傳抪,領土競爭。而宗教在空間也會相互影響。
①基督教移民使得世界宗教地區發生明顯的變化,一些地區由於基督教的擴大而導致佛教和伊斯蘭教信徒向新的地方移民。
②基督教是一種有高度組織化的傳教活動,使得基督教信徒不斷增加,基督教盛興的地區也不斷擴展。不同地區間宗教的交流也可促使宗教的傳播。
③伊斯蘭教創立後,一系列的宗教戰爭不但將伊斯蘭教信仰帶到各地。
④幾種宗教交織分布在一個地區,以和平共處、競爭和排斥的相互作用關系,在不同程度上也影響宗教傳播。

I. 心理學的各個主要流派的代表人物及主要觀點是什麼

心理學主要流派有:

一、構造主義

構造主義心理學派是心理學誕生以來第一個產生的心理學派。代表人物有馮特、鐵欽納等。馮特等人認為心理學是研究人的直接經驗即意識的科學,用內省的方法分析人的意識內容,並找出意識的組成部分,把人的經驗(意識)分為感覺、意象和感情三種元素;內省指的是依靠被試對自己經驗的觀察和描述,了解人們的直接經驗。簡而言之,心理學研究的是被分成基本元素的意識,研究的不是意識整體。

二、機能主義

機能主義心理學派是由美國心理學家詹姆士、杜威和安吉爾等人創立,該主義是作為構造主義的對立面提出來的。它也主張研究意識,但反對把意識看成個別心理元素的集合,不把意識分析為感覺、情感等元素,主張意識是一個連續的整體,是一種持續不斷的過程,即研究的是「意識流」,主張心理學的研究對象是具有適應性的心理活動,重視心理學的實際應用,意識的作用是使有機體適應環境。

J. 心理學的各個主要流派的代表人物及主要觀點

一、構造主義心理學

代表人物:馮特,構造主義心理學產生於19世紀70年代,是心理學的第一個理論學派。

主要觀點:認為心理學是研究意識(經驗)的科學。他把意識分為感覺、意象和感情三個基本元素,認為所有復雜的心理活動都是由這些基本元素構成的。馮特首創實驗內省法。

二、機能主義心理學

代表人物:詹姆士,機能主義心理學產生於19世紀末。

主要觀點:比較強調意識的作用和功能,認為意識的作用就是使有機體適應環境。其著名代表人物還有杜威、安吉爾、桑代克、卡爾等。

三、行為主義心理學

代表人物:華生,行為主義心理學產生於1913年,

主要觀點:反對心理學研究意識,主張研究行為,把刺激一反應(S-R)作為解釋行為的公式。行為主義反對內省,主張使用客觀研究方法。

四、格式塔心理學

代表人物:惠特海默、考夫卡和苛勒,格式塔心理學1912年誕生於德國,後來在美國得到進一步發展。後期代表人物是勒溫。

主要觀點:格式塔心理學反對把意識分解為元素,而強調心理作為一個整體、一種心理組織的意義。

五、精神分析心理學

代表人物:奧地利精神病學家弗洛伊德,精神分析心理學產生於1900年

主要觀點:該學派重視異常行為的分析,強調心理學應該研究無意識現象。該學派的理論根據是來自對精神病患者診斷治療的臨床經驗。

六、人本主義心理學

興起於20世紀50~60年代的美國,代表人物:美國心理學家馬斯洛和羅傑斯等。

主要觀點:該學派反對精神分析學派和行為主義對心理學研究問題的窄化和偏頗,被稱為現代心理學的第三種勢力。認為人的本質是好的、善良的,人有自由意志,有自我實現的需要。

七、認知心理學

起源於對行為主義心理學的反對。代表人物是奈塞和皮亞傑,

主要觀點:其主要理論是信息加工理論,所以又稱信息加工心理學,認知心理學把人的心理活動看作是信息處理系統,由感官搜集的信息,經分析、儲存、轉換並加以利用。這些活動叫做信息加工過程。廣義的認知心理學也包括皮亞傑學派,皮亞傑學派主張心理學應研究兒童的認知活動,並著力探索智慧的性質及其結構和機能。

熱點內容
鹿特丹港國家地理 發布:2021-03-15 14:26:00 瀏覽:571
地理八年級主要的氣候類型 發布:2021-03-15 14:24:09 瀏覽:219
戴旭龍中國地質大學武漢 發布:2021-03-15 14:19:37 瀏覽:408
地理因素對中國文化的影響 發布:2021-03-15 14:18:30 瀏覽:724
高中地理全解世界地理 發布:2021-03-15 14:16:36 瀏覽:425
工地質檢具體幹些什麼 發布:2021-03-15 14:15:00 瀏覽:4
東南大學工程地質考試卷 發布:2021-03-15 14:13:41 瀏覽:840
中國地質大學自動取票機 發布:2021-03-15 14:13:15 瀏覽:779
曾文武漢地質大學 發布:2021-03-15 14:11:33 瀏覽:563
中國冶金地質總局地球物理勘察院官網 發布:2021-03-15 14:10:10 瀏覽:86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