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地理人文 » 中國地圖出版社七年級地理課件

中國地圖出版社七年級地理課件

發布時間: 2021-03-08 03:58:51

1. 義務教育課程標准實驗教科書 地理 七年級 • 下冊 中國地圖出版社課全套課件 在哪下載

xing hua su dian mai

2. 中國地圖出版社 地理七年級上冊 重要考點

初中地理知識復習提綱
1、地球的形狀和大小 地球是一個兩極部位略扁的不規則的球體,它的平均直徑為6371米。
2、緯線與緯度 在地球儀上,順著東西方向,環繞地球儀一周的圓圈,叫做緯線。所有的緯線都是圓,可稱為緯線圈;緯線圈的長度有長有短,赤道最長,往兩極逐漸縮短,最後成一點。緯線都 指示東西方向。
赤道 是最長和緯線,長約4萬千米。它與兩極之間的距離相等,把地球分為南、北兩個半球。赤道是地球儀上的零度緯線。赤道以北的緯度,叫北緯,習慣上用"N"作代號;赤道以南的緯度,叫南緯,習慣上用"S"表示。
3、經線和經度 在地球儀上,連接南北兩極並同緯線垂直相交的線叫做經線,也叫子午線。所有的經線都是半圓狀;長度都相等,都指示南北方向。
本初子午線 地球儀上的零度經線叫做本初子午線,從本初子午線向東、向西,各分作1800,以東的1800屬於東經,習慣上用「E」為代號,以西的1800屬於西經,習慣上用「W」為代號。
國際上習慣用200W和1600E的經線圈,作為劃分東、西半球的界線。
4、地球自轉與晝夜交替 地球繞地軸不停地旋轉,這叫做地球自轉,地球自轉的方向是自西向東。自轉一周的時間大約是24小時,也就是一天。這樣就產生了晝夜交替的現象。
5、地球公轉和季節變化 地球在自轉的同時,又圍繞著太陽公轉,地球公轉的方向也是自是自西向東,公轉一周的時間就是一年。公轉的軌道平面與地軸總是保持著66.50的夾角。由於地球的公轉,產生了季節的變化。
6、五帶的劃分 熱帶在南北回歸線之間,一年之中有陽光直射現象,地面獲得的太陽光熱最多,氣候終年炎熱。回歸線是熱帶和溫帶的分界線。
寒帶在北極圈以北和南極圈以南的地區,有極夜和極晝的現象。極圈是寒帶和溫帶的分界線。溫帶在北回歸線和北極圈之間、南回歸線和南極圈之間的地區,一年中沒有極夜和極晝的現象,地面得到的太陽光熱比熱帶少,比寒帶多,氣候上的四季變化比較明顯。
7、地圖三要素 比例尺、圖例與注記。在地圖上所畫地區的范圍越小,要表示的內容越詳細,選用的比例尺應越大;反之選用的比例尺越小。在地圖上,通常是「上北下南,左西右東」
8、地面高度的計算方法 地面某個地點高出海平面的垂直距離,叫做海拔。某個地點高出另一地點的垂直距離叫做相對高度。
9、等高線 把海拔高度相同的各點連接成線,就是等高線。每條等高線都有相應的海拔數值。坡陡的地方,等高線密集;坡緩的地方,等高線稀疏。
10、世界海陸的分布 地球上海洋面積佔了71%,而陸地面積僅佔29%。大陸和它附近的島嶼合起來叫做大洲。全部位於北半球的有歐洲、北美洲。大部分
人們習習慣把烏拉爾山脈、烏拉爾河和大高加索山脈一線作為歐洲和亞洲大陸的分界線。亞洲和非洲以蘇伊士運河作為分界線。北美洲和南美洲在西半球,全稱為美洲。巴拿馬運河是北美洲和南美洲的分界線。南極洲主要位於南極圈內,四周被大洋環繞。
11、陸地地形 人們把地形分為山地、平原、高原、盆和丘陵五種基本類型。
山地 海拔較高,一般在500米以上,地面峰巒起伏,坡度陡峻,有的山地呈條帶狀分布。其中最突出的是兩條由若干條高大山脈組合而成的巨大山系:一條是橫穿亞歐大陸中南部的阿爾卑斯--喜馬拉雅山系;另一條是縱貫南北美洲的科迪勒拉山系,由落基山,安第斯山等山脈組成。
平原 海拔較低,一般在200米以下,地面平坦或起伏較小,常用「一望無際」來形容平原的坦盪。世界上面積最大的平原是南美洲的亞馬孫平原。
歐洲和非洲的地形比較簡單,分別以平原和高原為主;亞洲的地形則比較復雜,地勢中部高,四周低,高原、山地面積廣,平原分布在大陸周圍地區。
12、促使地形變化的力量 地球內部所產生的作用稱為內力作用,如地殼運動、火山、地震等,都是地球內力作用的表現形式。世界上火山和地震,大多分布在地殼活動比較活躍的地區,主要集中在環太平洋沿岸的地帶和地中海--喜馬拉雅山脈地帶。來自地球外部的力叫做外力作用,如流水、風、海浪和冰川等。
13、天氣和氣候 天氣是一個地方短時間里陰晴、風雨、冷熱等的大氣狀況。它是時刻在變化的。氣候是一個地方多年的天氣平均狀況,一般變化不大。
14、氣溫的變化 一天當中,氣溫有時高,有時低。陸地最高氣溫一般出現在正午過後(約14時);最低氣溫出現在日出前後。一年當中,世界陸地上大多數地方的月平均最高氣溫,北半球出現在7月,南半球出現在1月。月平均最低氣溫,北半球出現在1月,南半球出現在7月。一個地方的月平均氣溫最高值同月平均氣溫最低值之差,叫做該地的氣溫年較差。
15、世界氣溫的分布 世界氣溫從低緯度向極地逐漸降;同緯度的海洋和陸地氣溫並不一樣。夏季陸地氣溫高,海洋氣溫低。冬季相反。氣溫還受地勢高低的影響。山地隨著海拔的升高,氣溫會逐漸降低。海拔大致每升高100米,氣溫約降低0.6℃。
16、世界降水量的分布 一般規律:赤道附近地帶降水多;兩極地區降水少;南、北回歸線兩側,大陸西岸降水少,大陸東岸多;中緯度沿海地區降水多,內陸地區降水少。
17、降水的季節變化 全年多雨區:在赤道附近地帶各月降水都很多,如新加坡;全年少雨區:在內陸地區、兩極地區各月降水都很少,如埃及開羅;夏季多雨區:在南、北緯300~~400附近的大陸東岸,夏季多雨,冬季少雨,如中國北京;冬季多雨區:在南北緯300~~400附近的大陸西岸,冬季多雨,夏季少雨,如義大利羅馬;常年濕潤區:在南、北緯400~~600的大陸西岸,全年受從海洋上吹來的西風影響的地區,各月濕潤,雨量適中,如英國倫敦。
18、世界主要氣候類型及分布
一、熱帶主要氣候類型
1、熱帶雨林氣候 主要分布在赤道附近地區,全年高溫多雨。
2、熱帶草原氣候 主要分布在非洲和南美洲赤道雨林氣候的南北兩側。終年高溫,一年中有明顯的乾季和雨季。
3、熱帶季風氣候 以亞洲南部、東南部的印度半島和中南半島最為顯著。這種氣候終年高溫,一年中也可以分為旱雨兩季,風向隨季節而變化。旱季,風從陸地吹向海洋,乾旱少雨;雨季,風從海洋吹向陸地,降水集中。
4、熱帶沙漠氣候 主要分布在南北回歸線附近的大陸西岸和內陸地區,這種氣候降水量稀少,終年炎熱乾燥,地面有大片的沙漠。
二、溫帶的主要氣候類型
1、溫帶和亞熱帶季風氣候 分布在亞洲的東部地區。夏季高溫多雨,冬季寒冷乾燥。大致以1月平均氣溫0℃等溫線為界,此線以北為溫帶季風氣候,以南為亞熱帶季風氣候。
2、地中海氣候 主要位於大陸西岸的中低緯度地區,以地中海沿岸分布最,夏季炎熱乾燥,冬季溫和多雨。
3、溫帶大陸性氣候 主要分布在中緯度內陸地區,冬冷夏熱,氣溫變化大,降水量較少,集中夏季。
4、溫帶海洋性氣候 位於中緯度地區大陸西岸,以歐洲西部分布最廣,溫和多雨,氣溫和降水的年變化比較小。
19、自然資源 對人類有利用價值的土地、陽光、水、礦產、森林等,都是自然資源。按其形成的特點,可以分為兩類:一類是可再生資源;一類是非可再生資源。可再生資源,是指在較短時間內即可再生,或是可以循環使用的資源;非可再生資源,是指在人類歷史時期,用完了就不能再生產的資源。
20、土地的利用類型 土地的利用類型可分為耕地、林地、草地、建築用地等類型。
21、土地資源的分布 溫帶濕潤的平原地的地勢平坦,氣候溫暖,適宜發展農業,是世界耕地的主要分布地區。氣候冷濕的亞寒帶地區和炎熱多雨的熱帶地區,保留了大片的針葉林和雨林。熱帶和溫帶半乾旱地區草地面積廣闊,是世界畜牧業的主要分布區。
22、地球上水資源的分布 地球上的水主要有海洋水、陸地水和大氣水三種存在形式。陸地水又有冰川水、地下水、湖泊水、沼澤水、河水和生物水等多種存在形式。地球上的水總量很多,但是96%以上的是海洋水。在淡水資源中,冰川中儲存的水量最多,現在人們大量利用的淡水資源,主要是河水、湖泊水(淡水湖的水)和部分地下水。保護水資源,主要途徑有:節約和合理用水,減少對水資源的浪費;防止和治理水污染;植樹造林,防止水土流失;淡化海水,擴大淡水來源。
23、大自然的總調度室 森林有調節大氣成分、凈化空氣、含蓄水源、增加空氣濕度、防風護田、保持水土等作用。所以,人們把森林叫做「大自然的總調節室」。世界有森林面積40億公頃,主要在以針葉林和闊葉林為主。全球森林資源絕大部分分布在北半球。

3. 初一地理(中國地圖出版社出版)我們明天上公開課,速度啊!

1.高差懸殊挺撥高聳. 山地丘陵多平原少.
南低北高呈階梯狀抬升. 黃土廣布地面專侵蝕強烈屬.
山巒重疊山脈走向橫斷. 山脈交錯構成山結.
2.缺少植被,尤其是缺少終年生植物的植被,例如森林
3.年均氣溫9.4℃,年均降水量為450-650
4.土層深厚,土質疏鬆
5.沙漠化與綠洲化並存
6.北同蒲——太焦——焦柳
7.地下
8.黃土開發

4. 七年級下冊地理提綱(中國地圖出版社的)

第四章 自然資源與經濟發展
第一節 水資源及其開發利用p4—p11
一 水是重要的自然資源
1、 自然資源:人類直接從自然界獲得、用於生活和生產的物質和能量,叫做自然資源。
2、 主要包括:水資源、土地資源、礦產資源、氣候資源、生物資源和海洋資源。
3、 分類 ①可再生資源:可以持續利用,利用後還能循環再生、或者不斷更新。(陽關、空氣、土地、水、生物等)②非可再生資源:用一點就少一點,不能更新,也不能再生,越用越少。(煤炭資源)
4、 淡水資源的存在形式:江河及淡水湖泊中的水、高山積雪、冰川以及地下水等。(地球上水量的97.5%為鹹水,淡水只佔2.5%,而且68.7%的淡水以冰川形式存在)
5、 淡水資源主要來自大氣降水。
降落在地面的水,一部分沿地面流動,形成地表徑流;一部分滲入地下,形成地下徑流。
水資源的多少,主要以徑流量的多少來衡量。徑流量又隨降水的變化而變化。
一般來說,降水多的地區,淡水資源豐富;降水少的地區,淡水資源貧乏。

二、我國水資源的時空分布
1、中國的水資源總量佔世界第六位,人均佔有量只相當於世界人均佔有量的1/4。
2、分布特點:時間分配不均勻、空間分布不平衡。
在時間上,河川徑流夏秋季節豐沛,春冬季節水量減少。影響:水旱災害。降水過於集中,夏季洪災,春季旱災;降水的年際變化大,造成徑流年際變化大,連續幾年的豐水或連續幾年的枯水。
在空間上,分布 從東南沿海向西北內陸遞減,總體呈現南方多水、北方少水的狀態。
影響:北方平原廣闊,耕地面積大,人口密集,人均水資源量少,加劇北方缺水的狀況。
3、水污染 原因:工農業發展,部分地區的工廠、鄉鎮企業把未經處理的污水直接排入河流、湖泊。 北方地區水資源缺乏,水污染更為嚴重。淮河、海河和遼河是我國受污染最重的河流。

三、合理用水 保護水資源
1、供水緊張原因:利用率低、浪費嚴重、水污染也降低了水資源的利用價值。
解決方法:合理利用和節約用水。(噴灌技術是農業節水及增產的重要措施。)
2、改變水資源區域分配不均(空間):調水工程。(引黃濟青工程、引灤入津工程、南水北調工程等。)
3、解決時間分配不均的問題:修建水庫。豐水期蓄水,枯水期防水,保持下游較穩定的流量。 功能:防洪、灌溉、發電、城市供水、航運等。
4、防治水污染。

第二節 土地資源與農業p12—p19
一、 我國土地資源的特點
1、 類型多樣:林地、耕地、草地、沙漠、戈壁等。 分布:耕地和林地(東部季風區):草地、戈壁、石山、高寒荒漠(西部內陸地區)。
2、 特點:①總量豐富,但人均佔有量少。(總面積居世界第三位,耕地居世界第四位,林地居世界第六位。)②山地多,平地少。③中國農耕歷史悠久,可供開墾的土地已為數不多,後備耕地資源缺乏而且總要分布在新疆、黑龍江等邊遠省區。
二、 因地制宜發展農業
1、 農業類型:種植業、林業、畜牧業、和水產養殖業等。
2、 因地制宜:利用各個地方的自然條件的優勢,把最適宜的農業生產部門,布局在適宜它發展的地區。
3、 東南部和西北部分界線:400毫米年降水量線。東南部特點:土地肥沃、季風活躍、氣候溫暖、雨熱同期。(種植業)
在東南部,以秦嶺—淮河為界分為南方和北方。南方:濕熱多雨,集中了93%的水田。(水稻)北方:降水偏少,氣溫略低,旱地的主要分布區。(小麥、棉花)
4、 森林分布:東南部的山地地區。 我國三大林區:東北林區、西南林區和南方林區。
5、 畜牧業分布:西北部,草場廣布。(內蒙古盛產三河馬、三河牛)
三、 珍惜每一寸土地 切實保護耕地
1、 土地破壞嚴重導致:水土流失、土地荒漠化、沙塵暴。
2、 為什麼要保護土地資源?
①人均佔有量少。
②土地破壞嚴重。
③耕地林地比重小。
④後備資源不足。
3、 解決辦法:抓緊糧食生產的同時,因地制宜,積極調整農業結構,開展多種經營,宜糧則糧,宜牧則牧。 農業生產要大力發展和推廣現代高新技術產業,發展優質、高產、高效農業,以提高農業生產的勞動生產率和商品率。
第三節 工業p20—p26
工業是國民經濟的主導。
一、 礦產資源與工業
1、 煤炭資源——「工業的糧食」。分布:華北和西北地區,山西、陝西和內蒙古等省。(「煤海」——山西,煤炭儲量佔全國1/3)
2、 石油——「工業的血液」,現代工業的重要能源和原料。分布:東北、華北和西北地區,沿海大陸架。(新疆塔里木盆地和吐魯番—哈密盆地正開發新的大油田)
3、 鐵礦資源是發展鋼鐵工業最基本的原料,鋼鐵工業又是衡量一個國家基礎工業發展水平的標志之一。 分布:河北、遼寧、四川三省的鐵礦資源儲量最大。 特點:貧礦多,富礦少。
九大鋼鐵工業中心:鞍山、北京、武漢、包頭、上海、攀枝花、太原、馬鞍山、重慶。

二、 主要工業基地的分布
1、 主要工業基地:滬寧杭工業基地、珠江三角洲工業基地、京津唐工業基地、遼中南工業基地。
2、 分布特點:向沿海地區分布。(通過海洋運輸與國外聯系,通過鐵路、內河運輸與祖國內陸聯系)

三、 高新技術產業的作用
1、 高新技術產業 指建立在新的科學技術基礎上的新興產業。
高新技術產業的發展水平,是衡量一個國家綜合國力的重要標志。
2、 特點:①從業人員中,科研人員所佔的比例大;
②用於研究和開發的經費支出所佔的份額大;
③產品的技術復雜程度高。
3、 類型: 電子和信息類產業、機電一體化類產業、生物技術類產業、新型材料產業、新能源和環保產業。
4、 分布:東部沿海地區和大城市附近,呈現大分散、小集中的特點。
5、 影響因素:「科教興國」戰略的實施、航空航天工程、基因工程、網路技術、納米技術、基礎研究、應用研究。
6、 高新技術產業的作用:節省能源和原材料、廢物少、污染小等特點,有利於保護環境,對我國實現可持續發展具有重要意義。

第四節 交通運輸p27—p33
一、 各種交通方式的特點
運輸方式 運載量 運價 速度 靈活性
鐵路 最大 居中 居中 居中
公路 居中 居中 居中 最好
水路 最大 最小 最慢 最差
航空 最小 最高 最快 居中

二、 我國主要的交通運輸方式
1、 目前主要的交通運輸方式:鐵路、公路、航空和水路等。(管道)
2、 鐵路 分布格局:縱貫南北、橫穿東西。
3、 公路 發展比較快,成為我國現代交通運輸的主要方式之一。(高速公路,在省際交通運輸上發揮著不可替代的作用。)
4、 航空 以首都北京為中心。航空運輸的發達與否已成為衡量一個國家交通運輸現代化的重要標志。
5、 交通運輸網 鐵路線、公路線、航空線等各種交通運輸線相互交織,形成四通八達的交通運輸網。

三、 交通運輸網的作用
「要致富,先修路」、「先行官」、火車「拉」來的城市—石家莊
第五章 地方文化特色和旅遊
第一節 自然環境對地方文化的影響p36—p41
一、 我國民居、服飾、飲食的地方特色
1、 文化是人類的創造物。
廣義的文化就是人類在社會發展過程中創造出來的所有物質和精神財富的總和。
具有濃郁地方特色的文化,是最具吸引力、最有魅力的旅遊資源。
2、 居住是人類最重要、最基本的需要。
目的就是適應自然環境,避免受到不利自然條件,如洪水、寒冷等的干擾和損害,以保證人身安全與健康。不同地區、不同民族的民居,無論造型、結構,還是材料、功能,都有其獨特的風格。
地區(民族) 民居 特點
內蒙古(蒙古族) 蒙古包 適應經常搬遷的流動生活,帳篷、蒙古包等易於拆裝
北京(華北地區) 四合院 青磚灰瓦,色澤不艷,南窗較大,利於光照。(季風區 多平原)
梅州(長江中下游) 兩面坡式民居 兩面坡型屋頂有利於雨天排水
陝西(黃土高原地區) 窯洞 優點:省工、省料、省地、冬暖夏涼 缺點:通風不良、比較潮濕
雲南(傣族) 竹樓 適合當地的亞熱帶季雨林氣候
新疆(西北) 泥磚平頂房 牆厚、窗少、平頂(降水少,風大)
浙江 江南民居 牆薄、窗多、斜頂(降水多,通風)
湖南(和湘西) 吊腳樓 居住在山區,順山坡地勢蓋起(受地形影響)
西藏(甘肅) 石砌碉房 就地取材,以土石為原料,堅固、耐久、實用,而且冬暖夏涼
3、 服飾 是人們在一定的自然環境下生存和發展的必然產物,不同地區、不同民族的服飾各具特色。服飾成為區別我國個民族的重要標志。
民族 服飾 原因
傣族 婦女:窄袖短衣和統裙,喬其紗、絲綢等縫制
男子:無領對襟或大襟小袖衫,肥大的長褲 聚居在熱帶、亞熱帶地區
藏族 傳統藏袍,長袖、寬腰、大襟 適應高原溫差大、氣溫相對較低的環境。由於氣溫日較差較大,藏袍的穿戴方式甚至在同一天內也不一樣。
4、 飲食文化
①烹調技術技法多樣:講究用料,講究刀工,講究調味,重火候。(烹調技法如煮、蒸、烤、炒、燒、燉、炸、熘、鹵、腌、涮、煎、爆、燜、熏等。 刀工有直刀、片刀、坡刀、花刀等多種方法。)
②名字新奇,耐人尋味:「紫龍脫袍」、「霸王別姬」
③八大菜系:山東菜系、四川菜系、江蘇菜系、浙江菜系、廣東菜系、福建菜系、湖南菜系、安徽菜系等。
④川菜:以麻辣、厚味著稱。(防濕作用) 川菜名餚,如「魚香肉絲」、「宮爆雞丁」、「麻婆豆腐」等。

二、 自然環境對文化的影響
1、 地方文化的起源和興衰與自然環境密切相關。
首先,地形、氣候、水文、地質、生物等自然因素是地方文化形成和發展的基礎。
其次,各種自然因素,常常成為地方文化極其重要的組成部分。
第三,不同地區、不同民族的民居、服飾和飲食,由於深受當地自然環境的影響,都有其獨特的風格。
2、 氣候影響當地房屋的建築形式
地區 氣候 房屋建築形式

方 降水多,氣溫高, 屋頂坡度大利於雨水下泄,窗戶較小,減少陽光照射
降低氣溫。



旱 降水少,冬季寒冷,屋頂坡度小,甚至完全是平的。 農民可以在上面曬糧食,窗戶也較大,利於在冬季獲取更多的陽光、增加室內溫度。

3、
地區 氣候 影響
東北地區 夏季溫暖而短促,冬季嚴寒而漫長 糧食作物:春小麥、玉米、穀子、高粱、大豆等。
主食:麵粉、雜糧,大米較少,麵食種類繁多
食用油:豆油、葵花籽油
居民有挖窖貯藏冬菜和腌制酸菜的習慣

4、服飾的基本功能 抵禦寒暑、減少日曬、遮擋風雨、防止蚊蟲叮咬等。
自然壞境影響人們的服飾。
5、 地形對各地的民居等地方文化影響也非常大。
如:貴州和湘西的少數民族居住在山區,因而順山勢蓋起吊腳樓;
平原地區地勢平坦,住房布局較為規則,且多院落,如四合院。
6、 不同地區的地質條件和生物資源,為建築材料提供物質保證。
例如:山區人民充分利用岩石資源,多建築石屋;黃土高原地區的人們,利用黃土建造窯洞;傣族、壯族等少數民族利用當地出產的竹木,建造竹樓;西北地區的人們則將黃土直接夯築成牆,建造房屋。

第二節 地方文化對旅遊的影響p42—p47
一、 地方文化特色是重要的旅遊資源
1、 地方文化特色 是在當地自然環境基礎上長期發展形成的,體現了不同地區的人類發展歷史及其豐富、獨特的文化內涵。
2、 包括 歷史文物、文化遺跡、古典建築、文化藝術、風土民俗、工藝特色、風味佳餚等。
3、 到2007年7月,中國已有35處具有鮮明地方文化特色的文物古跡和自然景觀,被聯合國科教文組織世界遺產委員會批准列入《世界遺產名錄》,數量僅次於西班牙和義大利,位居世界第三。

景區 省份 特色
武陵源 湖南省 「五絕」:奇峰、怪石、幽谷、秀水、溶洞
蘇州園林 江蘇省 小巧玲瓏,清秀典雅,布局結構成功地運用了比例陪襯關系和對比手法,古典園林的代表作。
布達拉宮 西藏 西藏古建築藝術的精華
人間瑤池
「黃龍」 四川省 「四絕」:彩池、雪山、峽谷、森林
黃山 安徽省 「四絕」:奇松、怪石、雲海、溫泉,「集天下奇景於一體」。沉澱了豐厚的歷史文化。
秦始皇陵、
兵馬俑坑 西安 秦始皇陵是世界規模最大、結構最奇特、內涵最豐富的帝王陵墓之一。1987年被聯合國教科文組織批准列入《世界遺產名錄》。
九寨溝 四川省 「人間仙境」、「童話世界」
泰山 山東省 五嶽之尊,中華民族精神的象徵,自古便被視為社稷穩定、政權鞏固、國家昌盛、民族團結的象徵,是我國第一個被納入《世界遺產名錄》的景觀。
平遙古城 山西 民俗文化、民間藝術與旅遊結合起來

二、 地方文化特色推動當地旅遊業的發展
1、 旅遊業在20世紀80年代已成為世界上重要的經濟部門之一。
2、 旅遊業已經成為我國國民經濟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

三、 保護地方文化,促進旅遊業的可持續發展
1、①適度的旅遊和旅遊資源的開發,會促進地方文化特色的發展,帶動地方經濟的振興;
②過度的開發以及旅遊者人數超過了旅遊資源的承載能力,則會帶來一系列的嚴重問題,如環境污染、自然和文化景觀的毀壞等。
3、 旅遊業的發展只有立足於地方文化,協調好文化保護和資源開發的關系,才能實現可持續發展的戰略目標。

第三節 學習與探究——設計一個旅遊方案p48—p53
1、 怎樣確定旅遊目的地?
答:根據不同的年齡、不同的職業、不同的喜好、不同的經濟收入、不同的閑暇時間來確定。

2、 可以通過哪些途徑查找資料?
答:報紙、雜志、圖書、廣播、電視、電影、互聯網、旅行社,甚至親戚朋友,都是搜集旅遊信息和資料的源地。

3、 選擇旅遊路線的基本出發點:用最少的時間,花最少的費用,獲取最多的旅遊信息,獲得最滿意的旅遊效果。

4、 設計旅遊線路時應該注意些什麼問題?
①根據不同的經濟收入,選擇不同的交通方式和食宿條件。
②盡可能多地將不同性質的旅遊點串聯成環形線路(或多邊形),盡量避免往返線路的重復。
③合理安排時間,考慮好各項旅遊活動選擇在什麼時間,需要多長時間。
④旅遊活動內容要多樣化,要注意勞逸結合。
⑤突出旅遊線路設計的主題。

5、 出發前需要准備哪些必需的東西?
答:①必要的衣物。
②常用的必備葯品。
③小小針線包。
④照相機、膠卷(攝像機、望遠鏡、指南針等)。
⑤足夠的錢(信用卡)。
⑥旅途中必要的食物和水。
黃土高原
一、地理位置和范圍:P67活動1
1、東起太行山、西至烏鞘嶺、南至秦嶺、北抵長城,跨越了晉、陝、甘、寧四省區。
2、黃土高原的形成:
風成說:認為黃土是由其它地方由風吹來形成的。其它學說:水成說,風水雨相說。
P67活動:2
二、嚴重的水土流失 P12活動1、3
水土流失產生的原因:1、自然因素主要有地形、降雨、土壤(地面物質組成)、植被等;①地形一般為山區,並且坡度較大;②降水主要集中在7、8月份,且多暴雨;③黃土結構疏鬆,許多物質易溶於水;④地表光禿裸露,缺少植被的保護。2、人為因素:①毀林、毀草、陡坡開荒破壞了地面植被;②開礦、修路的基本建設不注重水土保持破壞了地面植被和穩定的地形,同時將大量的廢土石隨意向河溝傾到,造成新的沙土流失。
P69活動3:容易發生沙土流失的地區:一般降水量較大、降水季節差異大,地形一般為山區,地表坡度大。
黃土高原人地關系惡性循環:P71圖8.10
生態建設措施:①採取植樹種草等生物措施與建梯田、修擋土壩等工程措施相結合,治理水土流失;②合理安排生產活動,如陡坡地退耕還林還草,過度放牧的地方減少放牧的牲畜數量。
解決黃土高原生態建設的措施:①加強計劃生育,嚴格控制人口增長,提高人口素質;②把生態環境脆弱區的人口遷移到其它地方去,建立移民新村;③政府部門要大力宣傳,向農民提供糧食和補貼,使他們響應退耕號召,積極進行生態建設;④黃土高原在進行生態建設過程中要因地制宜,根據當地的自然條件,發展多種經營,提高收入,解決黃土高原人多地少的問題。

台灣
一、地理位置 P33活動1、2
位於我的的東南沿海,北臨東海,東臨太平洋,南臨南海,西隔台灣海峽與福建省相望,多山的海島(山地點2/3,玉山為最高峰,平原主要分布在台灣西部和沿海)
二、源豐富的寶島 P36活動1、2。3
⒈資源寶庫
森林寶庫(樟樹);甜島、糧倉(甘蔗、蔗糖、水稻);水果之鄉(香蕉、菠蘿);礦產豐富(海鹽、天然硫磺、金、銅、煤、石油);水產王國(魚類等);祖國東南海上明珠;祖國東南鹽倉。
2。物產豐富的原因:
低緯度(北回歸線穿過台灣中部),四面臨海;熱帶,亞熱帶季風氣候;板塊碰撞構造帶;多山的地形;短急的河流。
三、 進口—加工—出口」型經濟(出口導向型經濟)
20世紀60年代以前立足於「寶」 出產農礦業產品
20世紀60年代以後立足於「島」 進口—加工—出口工業產品
四、 人口和大城市主要分布在西部
珠江三角洲
一、地理位置:
位於廣東省的東南部,珠江下游,毗鄰港澳,與東南亞地區隔海相望。被稱為我國的「南大門」。
對外開放的前沿:①區位因素:地形平坦、平原廣闊、氣候溫暖濕潤、水網密布、交通便利、土壤肥沃、水源充足、人口稠密、經濟發展;②人文因素:具有對外開放的歷史傳統,很多地方是著名的僑鄉;③政策因素:國家對珠江三角洲地區實行了「對外開放,優先發展」(設特區,全開放,先富帶後富)的政策。
二、經濟特點: P53活動1、2。3
外向型經濟:從初期以合資、獨資的企業為主,發展到海外建廠;從引進資金、技術、設備、管理方法為主,到吸收、消化、創新、發展自己的企業和產品,並以形成國際市場為導向,以出口創匯為目標;同時帶動當地鄉鎮企業的發展和城鎮文化水平的提高。
發展的的利條件:①地理位置優越:緊鄰港澳和東南亞地區;②海陸交通運輸便利;③很多地方是著名的「僑鄉」。
經濟模式:「前店後廠」,「前店」指港澳地區,「後廠」指珠江三角洲地區
三、城鎮的發展
重要標志:土地利用方式顯著變化
原因:①外向型經濟日益繁榮;②產業結構發生重在變化

5. 求七年級地理下冊復習提綱、復習課件。(中國地圖出版社)前面不是什麼亞洲非洲的。加急!!!注意:不是!

第六章亞洲
1、亞洲的地理位置:地處東、北半球,東北方向以白令海峽與南美洲為界,西北以烏拉爾山脈、烏拉爾河、裏海、大高加索山脈、黑海和土耳其海峽與歐洲為界,西南與蘇伊士運河與非洲為界,南面隔海與大洋洲相望。
2、亞洲是世界第一大洲:面積最大,跨緯度最廣,東西距離最長。
3、人們按地理方位把亞洲分為:東亞、南亞、西亞、北亞、中亞、東南亞;中國位於東亞,東亞的國家有:中國、日本、朝鮮、韓國、蒙古。
4、分層設色地形圖:(中部(深棕色——粉紅色)海拔較高,四周顏色逐漸由淺黃色到淺綠的顏色——海拔逐漸變低)——亞洲地形的特點:中間高,四周低。
5、能在地圖中找出下列地名,說出這些地理事物的表現形式:喜馬拉雅山脈、珠穆朗瑪峰(黑色小三角)、青藏高原(深褐色區域)、西西伯利亞平原(綠色區域)、裏海、貝回爾湖、死海(封閉的淺藍色)、阿拉伯半島、馬來群島、華北平原、印度河平原、德干高原、帕米爾高原、伊朗高原。
6、河流分布特點:發源於中部,呈放射狀流向四周。主要河流有:長江、黃河、湄公河、恆河、印度河、鄂畢河、葉尼塞河。
7、亞洲氣候特點:氣候類型復雜多樣,季風氣候著,大陸性氣候分布較廣。分析其它大洲氣候特點的方法:氣候類型的分布規律和那種氣候類型分布最廣。季風氣候的特點:夏季高溫,冬季低溫,降水季節變化大,集中於夏秋季節,雨熱同期。
8、按人口排序:亞洲、非洲、歐洲、南美洲、北美洲、大洋洲;按人口自然增長率排序:非洲、南美洲、亞洲、大洋洲、北美洲、歐洲。
10、國家的產業結構是衡量一個國家經濟發展的重要指標,人均國民生產總值越高的國家,經濟越發達,第三產業大,人均國民生產總值起低的國家,經濟越落後,第一產業比重越大。
亞洲經濟差異:東部沿海經注發達,西部內陸經濟較落後,不同的海陸位置經濟發展不同,不同的社會歷史條件下的經濟發展不同。
第七章:我們鄰近的國家和地區
1、地理位置:海陸位置(太平洋西北部)、大洲位置(亞洲東部)、緯度位置(經緯度跨度較廣)23°N——46°N、122°E——148°E,日本南北國土狹長,並與經線斜交,使得日本的地理環境更為復雜多樣,跨緯度最廣,南北溫差就大,跨經度廣,東西地方時差就大。
2、地形特點:典型的島國,以四大島(北海道、本州、四國、九州四大島)和3900多個小島組成;國土面積37.7萬平方千米;海岸線曲折,多優良港口(如神戶、橫濱),地形以山地為主、平原面積狹小、多火山、地震(日本地處太平洋板塊與亞歐板塊的交界處,地殼活動頻繁,不穩定)
3、發達的加工貿易型經濟:日本是世界經濟強國,屬加工型貿易型經濟,對外依賴嚴重,要從國外進口原材料,出口製成品。
4、日本的主要工業區:京濱工業區、名古屋工業區、瀨戶內工業區、阪神工業區、北九州工業區;分布特點:日本工業高度集中,主要分布於瀨戶內海沿岸和太平洋沿岸地區。
5、東西方兼容的文化:傳統色彩與現代氣息並存,中日文化交流源流長。
6、日本投資措施:擴大海外投資,建立海外的生產和銷售基地,主要向美國、西歐和東南亞地區; 海外投資建廠給日本帶來的好處:利用發展中國家的廉價勞動力;降低工業生產的投入成本;加入國際經濟技術的合作和國際市場的競爭;保護本國的自然資源,減緩資源消耗,保護本國環境,減少運輸成本的投入。 日本在海外投資建廠對其它國家的影響:日本把污染嚴重的企業移到海外,會使其它國家的環境受到污染,導致環境質量下降;日本從本國利益出發,保護本國資源的意識很強,但是大量進口木材或遠洋超量捕撈,將導致世界其它地區或國家的資源嚴重破壞,進而導致全球生態環境失調。
7、東南亞的范圍:包括中南半島和馬來群島;國家(共11國):越南、寮國、印度尼西亞(千島之國,世界上最大的群島國家)、柬埔寨、泰國、馬來西亞、新加坡、菲律賓、汶萊、東渧汶。 地理位置:緯度位置(10°S——25°N)主要位於熱帶;海陸位置:西臨印度洋,東臨太平洋,大部分國家都是臨海國和島國,受海洋影響較大;交通位置:位於南北兩個大洲(亞洲和大洋洲)東西兩個大洋(太平洋和印度洋)之間,處於「十字路口」。 馬六甲海峽:位於馬來半島和印度尼西亞的蘇門答臘島之間,是從歐洲向東航行到東南亞,東亞各港口最短航線的必經之地,是邊接太平洋和印度洋的重要海上通道。
氣候類型分布地區氣候特徵對農業產生的影響熱帶雨林氣候馬來半島南部和馬來群島大部全年高溫多雨農作物可以隨時播種,四季都有收獲熱帶季風氣候中南半島,馬來半島以及菲律賓群島北部全年高溫,有旱季和雨季雨季播種,旱季收獲
2、東南亞的糧食作物為什麼 以水稻為主:水稻是一種主產的糧食作物,但它的生產需投入大量的勞動力,並且要求有高溫多雨的條件,東南亞人口稠密,耕進較少,高溫多雨,將水稻作為主要的糧食作物是因進制宜的必然條件。 東南亞熱帶經濟作物的分布狀況:泰國、越南、緬旬是世界重要的稻米出口國;泰國是世界上最大的橡膠生產國;菲律賓是世界上最大的蕉麻生產國和椰子出口國;馬來西亞是世界最大的棕油生產國;印度尼西亞是世界是最大的椰子生產國。
3、東南亞的河流大部分發源於我國的青藏高原地區,如湄公河(瀾滄江)、薩爾溫江(努江)、河流特點:南北縱列、山河相間,河流上洲流經山區,兩岸高山聳立,水流湍急,蘊藏豐富的水能資源,下洲河谷展寬,水流緩慢,泥沙沉積,河岸兩側形成沖積平原,入海口形成河道縱橫,地勢低平而土質肥沃的河口三角洲。
4、為什麼城市分布在河流沿岸及河口三角洲:因為這些地方土地肥沃,地勢平坦,易於灌溉,交通便利,是東南亞人口稠密,農業發達的重要農業區,也為城市的發展提供了有利的條件,如我國的重慶,武江,上海。
5、印度的地理位置:位於我國的西南部,是四大文明古國之一,印度的鄰國有巴基斯坦、中國、尼泊爾、孟加拉國、緬甸,以及隔海相望的斯里蘭卡,印度的地形可以他為三大地形區:北部為西馬拉雅南側山地,中部為恆河平源,南部為德干高原。
6、印度的人口總數己經超過了10億,是世界第二人口在國,50年間印度人口增長了近三倍,印度人口問題的主要特點:人口增長速度過快。從20世紀70年代開始印度政府採取了人口控制政策及獎勵計劃,但是印度廣大農村的傳統觀念還十分強烈,在相當長的一段時間內,印度人口每年凈增量會越來越大。印度由於人口過多,使印度無論是人均自然資源佔有量,還是人均糧食產量和鋼產量與世界平均水平相比,都有較大的差距。這就說明,人口的過度增長會對一個國家的資源、環境以及經濟發展產生嚴重的負面影響。
7、印度的大部分地區處熱帶和亞熱帶,以熱帶季風氣候為主,熱帶季風氣候的主要特點是:全年高溫,雨旱兩季。雨季(6——9月)風從海洋吹向陸地(西南風),旱季(10月——次年5月)風從大陸吹向海洋(東北風)。季風使得印度水旱災害頻繁,如是季風來得早,退得晚,風力強的時候,形成水災,季風來得晚,退得早,風力弱的時候就形成了旱災。
8、印度糧食迅速增長的突破口在於推行了「綠色革命」。水稻和小麥是印度主要的糧食作物,二者的產量均居世界前列。水稻主要分布在降水充足、地勢平坦的恆河平原和沿海平原上;而小麥則主要分布在降水少、光照足的恆河上游和德干高原西北部。這也說明農業生產和自然條件的關系是極為密切的。
9、印度的工業,英國統治時主要發展紡織工業和采礦業,這是由於英國出於本國經濟發展的需求,對印度工業嚴格控制,印度當時科技水平相當落後,獨立後,印度積極引進外資和先進技術,重視培養科技人才,努力發展本國工業,主要有:鋼鐵工業、機械工業、化學工業和棉麻紡織工業,而且在原子能、航天、計算機軟體等高科技領域也有一定的成就。
10、俄羅斯自然概況:①地形:比較平坦,以平原為主,烏拉爾山以西為平原,以東依次為西西伯利亞平原、中西伯利亞平原、東西伯利亞同地。是世界上面積最大的國家,東西長1萬平方千米,南北寬約4000千米,面積超過1700萬平方千米;②氣候:以溫帶大陸性氣候為主。各地差異較大,北部有終年寒冷的極地氣候,南部有地中海氣候和溫帶草原性氣候,東部是溫帶季風氣候。俄羅期的氣候牲:冬季長而寒冷,夏季短而溫暖; ③河流與湖泊:伏爾加河是歐洲最長河,水力豐富,最主要的內河航道。鄂畢河、葉尼塞河、勒加河,富水能,封凍期長。貝加爾湖為世界最深的湖泊; ④自然資源豐富。種類多,儲量大,地區分布不均,東部多,西部少。主要礦產有:石油、天然氣、煤、鐵礦、有色金屬等,產地主要有庫爾斯克鐵礦、庫茲巴斯煤礦、秋明油田。
11、四大工業區:以莫斯科為中心的工亞區,分布在俄羅斯的歐洲部分,這里是俄羅斯工業最發達的地區,主要有鋼鐵、汽車、飛機、火箭和電子等工業部門;以聖彼得堡為中心的工業區,分布在俄羅斯的歐洲部分波羅的海沿岸。這里的石油化工,造船、電子、造紙和航天業十分發達。也是俄羅斯食品和紡織工業最發達的地區;烏拉爾工業區,在烏拉爾山區,位於亞歐分界線上。這里主要生產石油、鋼鐵和機械等產品;以庫茲巴斯為中心的西伯利亞工業區:這里主要生產煤炭、石油、天然氣、電力、鋼鐵等重工業產品和軍事工業產品。
12、亞伯利亞大鐵路為什麼沿南部山修建:首要原因是南部山區有著豐富的礦產資源,其次俄羅斯北部地區由於緯度高,終年寒冷,氣溫低,有著很深的凍土層,而在凍土層上修建鐵路,難度大,且安全系數較低。管道運輸是將線路和運具合二為一的新型運輸方式,主要運輸石油和天然氣。交通運輸的兩種主要方式:公路和鐵路;貨運的兩種主要方式:管道和鐵路。
第八章 東半球其它國家和地區
1.中東是以歐洲為中心劃分的地理區域。17世紀歐洲國家向東方擴張時,按距離的遠近,將部分東方國家分為近東、中東和遠東。中東地區主要包括阿富漢外的西亞各國(沙烏地阿拉伯、伊朗、伊拉克、科威特、敘利亞、黎巴嫩、約旦、土耳其、巴勒斯坦、以色列、埃及),以及北非的埃及,其中西亞不包括土耳其的歐洲部分,而中東卻包括土耳其的歐洲部,也就是說中東的地理位置比較特殊,地跨亞洲、歐洲和非洲,被譽為兩洋三洲五海之地(亞洲、歐洲、非洲;大西洋和印度洋;黑海、地中海、裏海、紅海、阿拉伯海),特殊的地理位置也是本區成為熱點地區的原因之一。土耳其海峽與蘇伊士運河分別為亞洲與歐洲、亞洲與非洲的分界線。
中東猶如世界的交通要沖,古代這是曾是「絲綢之路」的必經之地,現在也還是東西方的交通要道,尤其是蘇伊士運河的開通和土耳其海峽的利用,更顯其地理位置的優越,中東還是世界交通的「空中走廊」,許多國際航線都要經過這里,因此,中東過去是帝國主義、殖民主義侵略擴張的地區,如今一些大國為爭奪世界霸權,都想把它置於自己的控制之下,他們的斗爭十分激烈,這就造成了中東的局勢的不穩定。
2、豐富的石油資源:中東是目前世界上石油儲量最大、生產和輸出石油最多的地區(石油儲量佔65.4%,產量佔30.5%,出口量佔44.7%),在世界上佔有重要地位,被譽為世界石油寶庫。中東石油主要分布在波斯灣沿岸,主要運往美國、日本、西歐各國.

6. 中國地圖出版社七年級上冊地理復習

就找到了第一章,挺好的,你試試看
7年級地理第1章復習指導
第一章 地球與地圖
一、地球的形狀和大小
1、地球是個球體
證據例舉:站得高看得遠(登高望遠);海上看帆船;月食現象; 北極星高度的變化;麥哲倫環球航行;衛星照片
2、地球大小:平均半徑:6371千米(劉三起義);赤道周長(約4萬千米);地球表面積:5.1億平方千米(陸地1.49佔29%,海洋3.61佔71%)
二、地球儀
緯線(緯度) 經線(經度)
形狀 圓 半圓,兩條相對應經線組成一個圓
長度 1. 赤道最長,極點最短為0,度數越大,緯線越短;
2. 同緯度的緯線等長 等長約為2萬千米
指示方向 東西方向(橫向) 南北方向(縱向)
0度線 赤道 本初子午線(通過英國倫敦格林尼治天文台原址)
度數范圍 0~90(南北緯) 0~180(東西經)
度數分布規律 北緯(N):向北越來越大
南緯(S):向南越來越大
判定:緯度向北越大的是北緯N,
向南變大的是南緯S 東經(E):向東越來越大
西經(W):向西越來越大
判定:經度往東變大的是東經E,向西變大的是西經W
特殊線 赤道、南北回歸線、南北極圈 本初子午線、西經20度經線、東經160度線、180度經線
劃分界線 赤道以北為北半球N
赤道以南為南半球S
0——30度為低緯度
30-60度為中緯度
60-90度為高緯度
回歸線和極圈是五帶的分界線 西經20度以東,東經160度以西為東半球,西經20度以西,東經160度以東為西半球(大大為西,小小為東——經度大於160的都在西半球,小於20的都在東半球,其餘東經E在東半球,西經W在西半球)
1、經緯網:准確描述一個地點的地理位置,例如北京:北緯40度,東經116度
注意:除南北極點外,任何其他地點位置的描述都由一經一緯組成,且要註明東西經南北緯(0度緯線、經線、180度經線不需要代號)
2、地球運動
地球自轉 地球 公轉[/td]
方向 自西向東
北極上空看:逆時針方向
南極上空看:順時針方向 自西向東(俯視逆時針方向)
周期 一天(約24小時) 一年(約365天)
旋轉特點 繞地軸不停地自轉 地軸始終傾斜66.5度繞太陽不停地公轉。
引起現象 晝夜交替(周期24小時)
判斷晨昏的辦法:面對晝半球,西晨東昏
時間差異(東邊比西邊早) 季節變化(正午太陽高度和白晝時間長短不同)春:3、4、5月;夏:6、7、8月;秋:9、10、11月;冬:12、1、2月
南半球與北半球季節相反
五帶劃分:各地一年中獲得太陽熱量不同,自北向南為北寒帶、北溫帶、熱帶、南溫帶、南寒帶。

四、地圖
(1)地圖三要素:比例尺、方向和圖例
1、比例尺:比例尺是個分式,分母越大,比例尺越小
同樣大小的地圖,比例尺越大,能表示的范圍越小,表示的內容越具體(詳細)
讀比例尺技巧:記住:1千米=10萬厘米=100000厘米(1後面5個0)
2、方向:地圖上判定方向有3種依據:指向標、經緯網、上北下南左西右東
3、圖例和注記
圖例=符號 文字=文字和數字
(2)地形圖
1、等高線地形圖:用等高線(海拔相等的線)表示地表高低起伏的地圖;
山體不同形態等高線是不一樣的:

山體形態 山頂 山脊 山谷 鞍部 陡崖
文字描述 閉合曲線的中心(點) 等高線向山腳突出 (線) 等高線向山頂突出 (線) 兩個山頂之間(點) 等高線重合的地方(線)
提示:這里山脊和山谷都是上山的路線,山脊一般通向山頂,是登山路線,也是分水嶺;山谷一般通向鞍部,是翻山路線,是匯水區域,通常是小溪源頭和河流源地。
2、分層設色地形圖(一目瞭然看地形)
不同地形等高線的特徵看圖,文字表述如下:
地形類型 平原 山地 高原 丘陵 盆地[/td]
海拔 一般低與200米 超過500米 超過500米 低於500米 不一定
起伏狀況 平坦 起伏大:坡度陡(山高谷深) 主體平坦,邊緣部分陡峭 起伏小,坡度和緩 中間低四周高

7. 中國地圖出版社地理初一上冊(在線等)

要書,書店有,網上搜,這樣不行嗎

8. 地理的七彩課堂七年級上冊中國地圖出版社

一天兩天過去了,風平浪靜沒人提出異議,不過到了第五天,爸媽提出抗議了:回「為什麼吃答這么差的早點?難道錢不夠了?」我腦子一轉煞有其事說:「這幾天賣煎蛋、豆腐腦的店都在裝修,停止營業,三個星期後重新營業,你們只能熬一熬了.」爸爸無奈.見爸爸信以為真,我心裡偷偷笑,我可以賺大錢了.
由於我貪得無厭,一直給爸爸媽媽買劣質早點吃,於是爸爸突擊檢查我的零花錢——呵,才幾個星期,零花錢居然攢下了一大摞.然後,爸爸再到早點專賣店去看,那店依舊紅火地開著,就這樣我「貪污飯款」的事就露餡了.
最後,爸爸沒收了我的非法所得,並讓我「下崗」反思.哎!「紙包不住火」這話是真理呀.

9. 跪求七年級下冊地理中國地圖出版社知識點,考試重點及復習資料!

第四章 自然資源與經濟發展
第一節 水資源及其開發利用p4—
一 水是重要的自然資源
1、 自然資源:人類直接從自然界獲得、用於生活和生產的物質和能量,叫做自然資源。
2、 主要包括:水資源、土地資源、礦產資源、氣候資源、生物資源和海洋資源。
3、 分類 ①可再生資源:可以持續利用,利用後還能循環再生、或者不斷更新。(陽關、空氣、土地、水、生物等)②非可再生資源:用一點就少一點,不能更新,也不能再生,越用越少。(煤炭資源)
4、 淡水資源的存在形式:江河及淡水湖泊中的水、高山積雪、冰川以及地下水等。(地球上水量的97.5%為鹹水,淡水只佔2.5%,而且68.7%的淡水以冰川形式存在)
5、 淡水資源主要來自大氣降水。
降落在地面的水,一部分沿地面流動,形成地表徑流;一部分滲入地下,形成地下徑流。
水資源的多少,主要以徑流量的多少來衡量。徑流量又隨降水的變化而變化。
一般來說,降水多的地區,淡水資源豐富;降水少的地區,淡水資源貧乏。

二、我國水資源的時空分布
1、中國的水資源總量佔世界第六位,人均佔有量只相當於世界人均佔有量的1/4。
2、分布特點:時間分配不均勻、空間分布不平衡。
在時間上,河川徑流夏秋季節豐沛,春冬季節水量減少。影響:水旱災害。降水過於集中,夏季洪災,春季旱災;降水的年際變化大,造成徑流年際變化大,連續幾年的豐水或連續幾年的枯水。
在空間上,分布 從東南沿海向西北內陸遞減,總體呈現南方多水、北方少水的狀態。
影響:北方平原廣闊,耕地面積大,人口密集,人均水資源量少,加劇北方缺水的狀況。
3、水污染 原因:工農業發展,部分地區的工廠、鄉鎮企業把未經處理的污水直接排入河流、湖泊。 北方地區水資源缺乏,水污染更為嚴重。淮河、海河和遼河是我國受污染最重的河流。

三、合理用水 保護水資源
1、供水緊張原因:利用率低、浪費嚴重、水污染也降低了水資源的利用價值。
解決方法:合理利用和節約用水。(噴灌技術是農業節水及增產的重要措施。)
2、改變水資源區域分配不均(空間):調水工程。(引黃濟青工程、引灤入津工程、南水北調工程等。)
3、解決時間分配不均的問題:修建水庫。豐水期蓄水,枯水期防水,保持下游較穩定的流量。 功能:防洪、灌溉、發電、城市供水、航運等。
4、防治水污染。

第二節 土地資源與農業p12—p19
一、 我國土地資源的特點
1、 類型多樣:林地、耕地、草地、沙漠、戈壁等。 分布:耕地和林地(東部季風區):草地、戈壁、石山、高寒荒漠(西部內陸地區)。
2、 特點:①總量豐富,但人均佔有量少。(總面積居世界第三位,耕地居世界第四位,林地居世界第六位。)②山地多,平地少。③中國農耕歷史悠久,可供開墾的土地已為數不多,後備耕地資源缺乏而且總要分布在新疆、黑龍江等邊遠省區。
二、 因地制宜發展農業
1、 農業類型:種植業、林業、畜牧業、和水產養殖業等。
2、 因地制宜:利用各個地方的自然條件的優勢,把最適宜的農業生產部門,布局在適宜它發展的地區。
3、 東南部和西北部分界線:400毫米年降水量線。東南部特點:土地肥沃、季風活躍、氣候溫暖、雨熱同期。(種植業)
在東南部,以秦嶺—淮河為界分為南方和北方。南方:濕熱多雨,集中了93%的水田。(水稻)北方:降水偏少,氣溫略低,旱地的主要分布區。(小麥、棉花)
4、 森林分布:東南部的山地地區。 我國三大林區:東北林區、西南林區和南方林區。
5、 畜牧業分布:西北部,草場廣布。(內蒙古盛產三河馬、三河牛)
三、 珍惜每一寸土地 切實保護耕地
1、 土地破壞嚴重導致:水土流失、土地荒漠化、沙塵暴。
2、 為什麼要保護土地資源?
①人均佔有量少。
②土地破壞嚴重。
③耕地林地比重小。
④後備資源不足。
3、 解決辦法:抓緊糧食生產的同時,因地制宜,積極調整農業結構,開展多種經營,宜糧則糧,宜牧則牧。 農業生產要大力發展和推廣現代高新技術產業,發展優質、高產、高效農業,以提高農業生產的勞動生產率和商品率。
第三節 工業p20—p26
工業是國民經濟的主導。
一、 礦產資源與工業
1、 煤炭資源——「工業的糧食」。分布:華北和西北地區,山西、陝西和內蒙古等省。(「煤海」——山西,煤炭儲量佔全國1/3)
2、 石油——「工業的血液」,現代工業的重要能源和原料。分布:東北、華北和西北地區,沿海大陸架。(新疆塔里木盆地和吐魯番—哈密盆地正開發新的大油田)
3、 鐵礦資源是發展鋼鐵工業最基本的原料,鋼鐵工業又是衡量一個國家基礎工業發展水平的標志之一。 分布:河北、遼寧、四川三省的鐵礦資源儲量最大。 特點:貧礦多,富礦少。
九大鋼鐵工業中心:鞍山、北京、武漢、包頭、上海、攀枝花、太原、馬鞍山、重慶。

二、 主要工業基地的分布
1、 主要工業基地:滬寧杭工業基地、珠江三角洲工業基地、京津唐工業基地、遼中南工業基地。
2、 分布特點:向沿海地區分布。(通過海洋運輸與國外聯系,通過鐵路、內河運輸與祖國內陸聯系)

三、 高新技術產業的作用
1、 高新技術產業 指建立在新的科學技術基礎上的新興產業。
高新技術產業的發展水平,是衡量一個國家綜合國力的重要標志。
2、 特點:①從業人員中,科研人員所佔的比例大;
②用於研究和開發的經費支出所佔的份額大;
③產品的技術復雜程度高。
3、 類型: 電子和信息類產業、機電一體化類產業、生物技術類產業、新型材料產業、新能源和環保產業。
4、 分布:東部沿海地區和大城市附近,呈現大分散、小集中的特點。
5、 影響因素:「科教興國」戰略的實施、航空航天工程、基因工程、網路技術、納米技術、基礎研究、應用研究。
6、 高新技術產業的作用:節省能源和原材料、廢物少、污染小等特點,有利於保護環境,對我國實現可持續發展具有重要意義。

第四節 交通運輸p27—p33
一、 各種交通方式的特點
運輸方式 運載量 運價 速度 靈活性
鐵路 最大 居中 居中 居中
公路 居中 居中 居中 最好
水路 最大 最小 最慢 最差
航空 最小 最高 最快 居中

二、 我國主要的交通運輸方式
1、 目前主要的交通運輸方式:鐵路、公路、航空和水路等。(管道)
2、 鐵路 分布格局:縱貫南北、橫穿東西。
3、 公路 發展比較快,成為我國現代交通運輸的主要方式之一。(高速公路,在省際交通運輸上發揮著不可替代的作用。)
4、 航空 以首都北京為中心。航空運輸的發達與否已成為衡量一個國家交通運輸現代化的重要標志。
5、 交通運輸網 鐵路線、公路線、航空線等各種交通運輸線相互交織,形成四通八達的交通運輸網。

三、 交通運輸網的作用
「要致富,先修路」、「先行官」、火車「拉」來的城市—石家莊
第五章 地方文化特色和旅遊
第一節 自然環境對地方文化的影響p36—p41
一、 我國民居、服飾、飲食的地方特色
1、 文化是人類的創造物。
廣義的文化就是人類在社會發展過程中創造出來的所有物質和精神財富的總和。
具有濃郁地方特色的文化,是最具吸引力、最有魅力的旅遊資源。
2、 居住是人類最重要、最基本的需要。
目的就是適應自然環境,避免受到不利自然條件,如洪水、寒冷等的干擾和損害,以保證人身安全與健康。不同地區、不同民族的民居,無論造型、結構,還是材料、功能,都有其獨特的風格。
地區(民族) 民居 特點
內蒙古(蒙古族) 蒙古包 適應經常搬遷的流動生活,帳篷、蒙古包等易於拆裝
北京(華北地區) 四合院 青磚灰瓦,色澤不艷,南窗較大,利於光照。(季風區 多平原)
梅州(長江中下游) 兩面坡式民居 兩面坡型屋頂有利於雨天排水
陝西(黃土高原地區) 窯洞 優點:省工、省料、省地、冬暖夏涼 缺點:通風不良、比較潮濕
雲南(傣族) 竹樓 適合當地的亞熱帶季雨林氣候
新疆(西北) 泥磚平頂房 牆厚、窗少、平頂(降水少,風大)
浙江 江南民居 牆薄、窗多、斜頂(降水多,通風)
湖南(和湘西) 吊腳樓 居住在山區,順山坡地勢蓋起(受地形影響)
西藏(甘肅) 石砌碉房 就地取材,以土石為原料,堅固、耐久、實用,而且冬暖夏涼
3、 服飾 是人們在一定的自然環境下生存和發展的必然產物,不同地區、不同民族的服飾各具特色。服飾成為區別我國個民族的重要標志。
民族 服飾 原因
傣族 婦女:窄袖短衣和統裙,喬其紗、絲綢等縫制
男子:無領對襟或大襟小袖衫,肥大的長褲 聚居在熱帶、亞熱帶地區
藏族 傳統藏袍,長袖、寬腰、大襟 適應高原溫差大、氣溫相對較低的環境。由於氣溫日較差較大,藏袍的穿戴方式甚至在同一天內也不一樣。
4、 飲食文化
①烹調技術技法多樣:講究用料,講究刀工,講究調味,重火候。(烹調技法如煮、蒸、烤、炒、燒、燉、炸、熘、鹵、腌、涮、煎、爆、燜、熏等。 刀工有直刀、片刀、坡刀、花刀等多種方法。)
②名字新奇,耐人尋味:「紫龍脫袍」、「霸王別姬」
③八大菜系:山東菜系、四川菜系、江蘇菜系、浙江菜系、廣東菜系、福建菜系、湖南菜系、安徽菜系等。
④川菜:以麻辣、厚味著稱。(防濕作用) 川菜名餚,如「魚香肉絲」、「宮爆雞丁」、「麻婆豆腐」等。

二、 自然環境對文化的影響
1、 地方文化的起源和興衰與自然環境密切相關。
首先,地形、氣候、水文、地質、生物等自然因素是地方文化形成和發展的基礎。
其次,各種自然因素,常常成為地方文化極其重要的組成部分。
第三,不同地區、不同民族的民居、服飾和飲食,由於深受當地自然環境的影響,都有其獨特的風格。
2、 氣候影響當地房屋的建築形式
地區 氣候 房屋建築形式

方 降水多,氣溫高, 屋頂坡度大利於雨水下泄,窗戶較小,減少陽光照射
降低氣溫。



旱 降水少,冬季寒冷,屋頂坡度小,甚至完全是平的。 農民可以在上面曬糧食,窗戶也較大,利於在冬季獲取更多的陽光、增加室內溫度。

3、
地區 氣候 影響
東北地區 夏季溫暖而短促,冬季嚴寒而漫長 糧食作物:春小麥、玉米、穀子、高粱、大豆等。
主食:麵粉、雜糧,大米較少,麵食種類繁多
食用油:豆油、葵花籽油
居民有挖窖貯藏冬菜和腌制酸菜的習慣

4、服飾的基本功能 抵禦寒暑、減少日曬、遮擋風雨、防止蚊蟲叮咬等。
自然壞境影響人們的服飾。
5、 地形對各地的民居等地方文化影響也非常大。
如:貴州和湘西的少數民族居住在山區,因而順山勢蓋起吊腳樓;
平原地區地勢平坦,住房布局較為規則,且多院落,如四合院。
6、 不同地區的地質條件和生物資源,為建築材料提供物質保證。
例如:山區人民充分利用岩石資源,多建築石屋;黃土高原地區的人們,利用黃土建造窯洞;傣族、壯族等少數民族利用當地出產的竹木,建造竹樓;西北地區的人們則將黃土直接夯築成牆,建造房屋。

第二節 地方文化對旅遊的影響p42—p47
一、 地方文化特色是重要的旅遊資源
1、 地方文化特色 是在當地自然環境基礎上長期發展形成的,體現了不同地區的人類發展歷史及其豐富、獨特的文化內涵。
2、 包括 歷史文物、文化遺跡、古典建築、文化藝術、風土民俗、工藝特色、風味佳餚等。
3、 到2007年7月,中國已有35處具有鮮明地方文化特色的文物古跡和自然景觀,被聯合國科教文組織世界遺產委員會批准列入《世界遺產名錄》,數量僅次於西班牙和義大利,位居世界第三。

景區 省份 特色
武陵源 湖南省 「五絕」:奇峰、怪石、幽谷、秀水、溶洞
蘇州園林 江蘇省 小巧玲瓏,清秀典雅,布局結構成功地運用了比例陪襯關系和對比手法,古典園林的代表作。
布達拉宮 西藏 西藏古建築藝術的精華
人間瑤池
「黃龍」 四川省 「四絕」:彩池、雪山、峽谷、森林
黃山 安徽省 「四絕」:奇松、怪石、雲海、溫泉,「集天下奇景於一體」。沉澱了豐厚的歷史文化。
秦始皇陵、
兵馬俑坑 西安 秦始皇陵是世界規模最大、結構最奇特、內涵最豐富的帝王陵墓之一。1987年被聯合國教科文組織批准列入《世界遺產名錄》。
九寨溝 四川省 「人間仙境」、「童話世界」
泰山 山東省 五嶽之尊,中華民族精神的象徵,自古便被視為社稷穩定、政權鞏固、國家昌盛、民族團結的象徵,是我國第一個被納入《世界遺產名錄》的景觀。
平遙古城 山西 民俗文化、民間藝術與旅遊結合起來

二、 地方文化特色推動當地旅遊業的發展
1、 旅遊業在20世紀80年代已成為世界上重要的經濟部門之一。
2、 旅遊業已經成為我國國民經濟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

三、 保護地方文化,促進旅遊業的可持續發展
1、①適度的旅遊和旅遊資源的開發,會促進地方文化特色的發展,帶動地方經濟的振興;
②過度的開發以及旅遊者人數超過了旅遊資源的承載能力,則會帶來一系列的嚴重問題,如環境污染、自然和文化景觀的毀壞等。
3、 旅遊業的發展只有立足於地方文化,協調好文化保護和資源開發的關系,才能實現可持續發展的戰略目標。

第三節 學習與探究——設計一個旅遊方案p48—p53
1、 怎樣確定旅遊目的地?
答:根據不同的年齡、不同的職業、不同的喜好、不同的經濟收入、不同的閑暇時間來確定。

2、 可以通過哪些途徑查找資料?
答:報紙、雜志、圖書、廣播、電視、電影、互聯網、旅行社,甚至親戚朋友,都是搜集旅遊信息和資料的源地。

3、 選擇旅遊路線的基本出發點:用最少的時間,花最少的費用,獲取最多的旅遊信息,獲得最滿意的旅遊效果。

4、 設計旅遊線路時應該注意些什麼問題?
①根據不同的經濟收入,選擇不同的交通方式和食宿條件。
②盡可能多地將不同性質的旅遊點串聯成環形線路(或多邊形),盡量避免往返線路的重復。
③合理安排時間,考慮好各項旅遊活動選擇在什麼時間,需要多長時間。
④旅遊活動內容要多樣化,要注意勞逸結合。
⑤突出旅遊線路設計的主題。

5、 出發前需要准備哪些必需的東西?
答:①必要的衣物。
②常用的必備葯品。
③小小針線包。
④照相機、膠卷(攝像機、望遠鏡、指南針等)。
⑤足夠的錢(信用卡)。
⑥旅途中必要的食物和水。
黃土高原
一、地理位置和范圍:P67活動1
1、東起太行山、西至烏鞘嶺、南至秦嶺、北抵長城,跨越了晉、陝、甘、寧四省區。
2、黃土高原的形成:
風成說:認為黃土是由其它地方由風吹來形成的。其它學說:水成說,風水雨相說。
P67活動:2
二、嚴重的水土流失 P12活動1、3
水土流失產生的原因:1、自然因素主要有地形、降雨、土壤(地面物質組成)、植被等;①地形一般為山區,並且坡度較大;②降水主要集中在7、8月份,且多暴雨;③黃土結構疏鬆,許多物質易溶於水;④地表光禿裸露,缺少植被的保護。2、人為因素:①毀林、毀草、陡坡開荒破壞了地面植被;②開礦、修路的基本建設不注重水土保持破壞了地面植被和穩定的地形,同時將大量的廢土石隨意向河溝傾到,造成新的沙土流失。
P69活動3:容易發生沙土流失的地區:一般降水量較大、降水季節差異大,地形一般為山區,地表坡度大。
黃土高原人地關系惡性循環:P71圖8.10
生態建設措施:①採取植樹種草等生物措施與建梯田、修擋土壩等工程措施相結合,治理水土流失;②合理安排生產活動,如陡坡地退耕還林還草,過度放牧的地方減少放牧的牲畜數量。
解決黃土高原生態建設的措施:①加強計劃生育,嚴格控制人口增長,提高人口素質;②把生態環境脆弱區的人口遷移到其它地方去,建立移民新村;③政府部門要大力宣傳,向農民提供糧食和補貼,使他們響應退耕號召,積極進行生態建設;④黃土高原在進行生態建設過程中要因地制宜,根據當地的自然條件,發展多種經營,提高收入,解決黃土高原人多地少的問題。

台灣
一、地理位置 P33活動1、2
位於我的的東南沿海,北臨東海,東臨太平洋,南臨南海,西隔台灣海峽與福建省相望,多山的海島(山地點2/3,玉山為最高峰,平原主要分布在台灣西部和沿海)
二、源豐富的寶島 P36活動1、2。3
⒈資源寶庫
森林寶庫(樟樹);甜島、糧倉(甘蔗、蔗糖、水稻);水果之鄉(香蕉、菠蘿);礦產豐富(海鹽、天然硫磺、金、銅、煤、石油);水產王國(魚類等);祖國東南海上明珠;祖國東南鹽倉。
2。物產豐富的原因:
低緯度(北回歸線穿過台灣中部),四面臨海;熱帶,亞熱帶季風氣候;板塊碰撞構造帶;多山的地形;短急的河流。
三、 進口—加工—出口」型經濟(出口導向型經濟)
20世紀60年代以前立足於「寶」 出產農礦業產品
20世紀60年代以後立足於「島」 進口—加工—出口工業產品
四、 人口和大城市主要分布在西部
珠江三角洲
一、地理位置:
位於廣東省的東南部,珠江下游,毗鄰港澳,與東南亞地區隔海相望。被稱為我國的「南大門」。
對外開放的前沿:①區位因素:地形平坦、平原廣闊、氣候溫暖濕潤、水網密布、交通便利、土壤肥沃、水源充足、人口稠密、經濟發展;②人文因素:具有對外開放的歷史傳統,很多地方是著名的僑鄉;③政策因素:國家對珠江三角洲地區實行了「對外開放,優先發展」(設特區,全開放,先富帶後富)的政策。
二、經濟特點: P53活動1、2。3
外向型經濟:從初期以合資、獨資的企業為主,發展到海外建廠;從引進資金、技術、設備、管理方法為主,到吸收、消化、創新、發展自己的企業和產品,並以形成國際市場為導向,以出口創匯為目標;同時帶動當地鄉鎮企業的發展和城鎮文化水平的提高。
發展的的利條件:①地理位置優越:緊鄰港澳和東南亞地區;②海陸交通運輸便利;③很多地方是著名的「僑鄉」。
經濟模式:「前店後廠」,「前店」指港澳地區,「後廠」指珠江三角洲地區
三、城鎮的發展
重要標志:土地利用方式顯著變化
原因:①外向型經濟日益繁榮;②產業結構發生重在變化

熱點內容
鹿特丹港國家地理 發布:2021-03-15 14:26:00 瀏覽:571
地理八年級主要的氣候類型 發布:2021-03-15 14:24:09 瀏覽:219
戴旭龍中國地質大學武漢 發布:2021-03-15 14:19:37 瀏覽:408
地理因素對中國文化的影響 發布:2021-03-15 14:18:30 瀏覽:724
高中地理全解世界地理 發布:2021-03-15 14:16:36 瀏覽:425
工地質檢具體幹些什麼 發布:2021-03-15 14:15:00 瀏覽:4
東南大學工程地質考試卷 發布:2021-03-15 14:13:41 瀏覽:840
中國地質大學自動取票機 發布:2021-03-15 14:13:15 瀏覽:779
曾文武漢地質大學 發布:2021-03-15 14:11:33 瀏覽:563
中國冶金地質總局地球物理勘察院官網 發布:2021-03-15 14:10:10 瀏覽:86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