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地理人文 » 農作物屬於人文地理嗎

農作物屬於人文地理嗎

發布時間: 2021-03-08 00:53:55

1. 飲食文化屬於人文地理

屬於
近年來,標志人文地理學發展最顯著的特性便是重新強調商品文化,即經濟和文化的融合。由於現代飲食產業通過將食品的生產和消費與飲食文化緊密地連結在一起,可以說是一種商品文化的表現形式。國外人文地理學關於飲食的商品文化研究涵蓋了整個飲食產業鏈,從飲食的生產、運輸、零售和消費的各個方面探討飲食所起的社會文化作用和人地關系。關於飲食生產的研究往往將飲食與農業及其相關的問題聯系在一起,探討食品種植和生產的影響因素,及其過程中體現的人地關系。

2. 我國東北農業區的農作物單位面積產量算低么 (高中地理

與長江流域相比,東北地區氣候比較寒冷,積溫低,生長期長,故作物孰制低(一年一熟)版,長江流域是亞熱權帶季風氣候,高溫多雨,一年兩熟到三熟;其次是東北地區農作物一般是大豆玉米,小麥這些,產量本身就比不過長江流域的高產水稻;還有東北地區耕作是機械化,而長江流域是人工的精耕細作。
從以上這些方面去比較,那麼得出結論自然是東北農作物單產低比長江中下游低。
這道題目實際上,參考價值不大,因為人文地理在高中考查主線是區位分析,而區位分析基本上可以讀圖讀材料獲取答案(可以參考我網路空間寫的文章)。

3. 中國人文地理常識

1.34個省,市,自治區:
黑龍江省(黑/哈爾濱)
吉林省(吉/長春)
遼寧省(遼/沈陽)
河北省(冀/石家莊)
河南省(豫/鄭州)
湖北省(鄂/武漢)
湖南省(湘/長沙)
山東省(魯/濟南)
山西省(晉/太原)
陝西省(陝或秦/西安)
甘肅省(甘或隴/蘭州)
青海省(青/西寧)
江蘇省(蘇/南京)
安徽省(皖/合肥)
浙江省(浙/杭州)
福建省(閩/福州)
江西省(贛/南昌)
廣東省(粵/廣州)
貴州省(黔/貴陽)
四川省(川或蜀/成都)
雲南省(雲或滇/昆明)
台灣省(台/台北)
海南省(瓊/海口)
廣西壯族自治區(桂/南寧)
內蒙古自治區(內蒙古/呼和浩特)
寧夏回族自治區(寧/銀川)
新疆維吾爾自治區(新/烏魯木齊)
西藏自治區(藏/拉薩)
北京市(京)
天津市(津)
上海市(滬)
重慶市(渝)
香港特別行政區(港)
澳門特別行政區(澳)

2,沿海開放城市14個
天津、上海、大連、秦皇島、煙台、青島、連雲港、南通、寧波、溫州、福州、廣州、湛江和北海

3,經濟特區
深圳,珠海,汕頭,廈門,海南

4,沿海開放地區
長江三角洲、珠江三角洲、閩南三角地區、遼東半島、山東半島、環渤海地區等

5,工業分布
重工業:中國東北重工業基地
東北的礦產資源非常豐富,煤、鐵、石油;東北在日本的統治時期,重工業發展的較好,基礎設施也較完備;東北和前蘇聯接壤,容易得到蘇聯的幫助。
輕工業:沿海地區
沿海地區經濟發達。經濟開放,容易吸收外國先進的科學技術!

勞動密集型:一般分布在內地,勞動力廉價是最主要因素

知識密集型產業;一般在沿海開放地區,主要理由還是經濟發達,技術領先

5,農業分布
種植業:三江平原、松嫩平原 西北國營農場(商品穀物農業)
西北地區 河西走廊、河套平原、寧夏平原(灌溉農業)
新疆地區(綠洲農業)
西南地區 雲貴高原(壩子農業)
橫斷山區(垂直農業)
青藏高原-----河谷農業 、 陽光農業
城市,礦區周圍---乳畜業
珠江三角洲---新穎混合農業
季風區 -------水稻種植業
畜牧業: 內蒙古高原---草原牧場
新疆天山----山地牧場
青藏高原----高寒牧場

6,地理分界線

我國人口密度大小的界線:
大致以黑龍江的黑河——雲南騰沖一線。該線東南人口稠密,西北人口稀疏。

我國地勢階梯界線:
二級階梯界線:昆侖山、祁連山、橫斷山脈的東端。
三級階梯界線:大興安嶺、太行山、巫山、雪峰山。

我國氣候界線:
(1)季風區與非季風區的界線:大興安嶺、陰山、賀蘭山、巴顏喀拉山、岡底斯山。該線西北為非季風區,東南為季風區。
(2)降水量和干濕區的界線
濕潤區與半濕潤區的界線(800毫米等降水量線):大體沿著青藏高原的東南邊緣,向東經過秦嶺——淮河一線。
半濕潤區與半乾旱區的界線(400毫米等降水量線):從大興安嶺向西南,經張家口、蘭州、拉薩附近,到喜馬拉雅山的南坡。
半乾旱區與乾旱區的界線(200毫米等降水量線):陰山、賀蘭山、祁連山、巴顏喀拉山、岡底斯山。
(3)熱量界線
1月00C等溫線(亞熱帶與暖溫帶界線):青藏高原東南邊緣——秦嶺—淮河一線。
暖溫帶與中溫帶的界線:鴨綠江口——長城(山西境內稍偏南)——祁連山——天山一線。

我國太陽年輻射總量豐富、貧乏界線:
從大興安嶺向西南,經北京西側、蘭州、昆明,再折向北到西藏南部。此線西北,太陽能資源豐富.此線東南貧乏。

我國四大海域的界線:
渤海與黃海的界線:遼東半島老鐵山角——山爾半島蓬萊角;
黃海與東海的界線:長江口北岸啟東角——濟州島西南角;
東海與南海的界線:廣東南澳島——台灣島南端鵝鑾角。

我國水文界線:
(1)內流區與外流區的界線:
北段:大興安嶺、陰山、賀蘭山、祁連山的東端
南段:200毫米等降水量線。
(2)長江與黃河水系的界線:巴顏喀拉山、秦嶺。
(3)長江與珠江水系的界線:南嶺。
(4)太平洋水系與印度洋水系(瀾滄江與怒江)的分水嶺:怒山。

我國三大自然區的界線:
(1)東部季風區與西北乾旱半乾旱區的界線:400毫米降水量等值線即從大興安嶺向西南,經張家口、蘭州、拉薩附近,到喜馬拉雅山的南麓。
(2)東部季風區與青藏高寒區的界線:3000米等高線。
(3)西北乾旱半乾旱區與青藏高寒區的界線:昆侖山——阿爾金山——祁連山。

我國東部季風區內四個自然地區的界線:
(1)東北溫帶濕潤、半濕潤地區與華北暖溫帶濕潤、半濕潤地區的界線:日平均氣溫大於等於100C積溫32000C等值線。
(2)華中亞熱帶濕潤地區與華北暖溫帶濕潤、半濕潤地區的界線:日平均氣溫大於等於10℃積溫45000C等值線。即秦嶺——淮河一線。
(3)華中亞熱帶濕潤地區與華南熱帶濕潤地區的界線:日平均氣溫大於等於10℃積溫7500℃等值線。

我國西北乾旱半乾旱區兩個自然地區的界線:

賀蘭山一帶,相當於200毫米年等降水量線。

我國綜合地理界線:

秦嶺——淮河一線是我國重要的地理分界線。

=====================================

嘿嘿 復習下吧 以前學的差不多忘光了已經!

4. 一道高一人文地理問題(農業生產制約因素)會另外給分的

一般地講,影響來農業生自產有四個基本因素:氣候(包括降水、光照、熱量等)、地形、土壤(土壤性質、土層是否深厚)、水源(有無河流湖泊作為灌溉水源、地下水、冰雪融水等)。

中國東南地區多酸性土質的紅壤,這種土壤有機質含量低,土質黏重,透水性差,不利於農作物生長。再說東南地區多地山丘陵,平原佔比重較少,發展農業生產地形條件也不算好。
至於美國五大湖地區緯度較高,氣溫低,熱量是主要制約因素,所以原題中中國的土壤,選美國選熱量。

至於歸納影響世界各地區的農業生產自然因素,我在這兒給你全弄出來是沒有用的,那樣你需要死記硬背。但是到時候考試時情況通常會有變化的,弄不好會弄錯的。這需要你多看書,首先明白上面影響農業發展的一般性因素,再在區域地理的學習中把世界各地區的一些自然特點(氣候特點、地形、典型土壤等)記牢了,這樣再去跟那四個一般性因素進行對比,如果它缺少哪一方面或者哪一方面不足,那麼那一方面就是該地區發展農業的主要制約因素了。明白了吧?這是去年高考時我們地理老師教我們的。

5. 農業屬於人文地理還是自然地理還是什麼...

自然地理包含 地形 地貌 氣象 水文
個人覺得屬於人文地理 後期人工改造產物

6. 1. 多選題下列哪些屬於人文地理環境( )A農業B牧業C水文D植被

選AB
人文地理環境是人類的社會,文化和生產生活活動的地域組合, 包括人口,民族, 聚落,政治,社團, 經濟, 交通, 軍事, 社會行為等許多成分·它們在地球表面構成的圈層, 稱為人文圈或社會圈, 智慧圈, 技術圈·.人文地理環境是 指人類為求生存和發展而在地球表面上進行的各種活動的分布和組合,如疆域、政區、軍事、人口、民族、經濟(農業、手工業、商業)、城市、交通、文化等等。

7. 中國人文地理自然地理

海南全省和滇、粵、台三省南部

水稻一年三熟

水稻、甘蔗、天然橡膠等

亞熱帶

4500℃—8000℃

218—365

秦嶺—淮河以南,青藏高原以東

一年二至三熟

水稻、冬麥、棉花、油菜等

暖溫帶

3400°—4500℃

171—218

黃河中下游大部分地區及南疆

一年一熟至兩年三熟

冬麥、玉米、棉花、花生等

中溫帶

1600°—3400℃

100—171

東北、內蒙古大部分及北疆

一年一熟

春麥、玉米、亞麻、大豆、甜菜等

寒溫帶

<1600℃

<100

黑龍江省北部及內蒙古東北部

一年一熟

春麥、馬鈴薯等

青藏高原區

<2000℃
(大部分地區)

0—100

青藏高原

部分地區一年一熟

青稞等

3.中國的溫度帶 中國採用積溫來劃分溫度帶,當日平均氣溫穩定升到10℃以上時,大多數農作物才能活躍生長,所以通常把日平均氣溫連續≥10℃的天數叫生長期。把生長期內每天平均氣溫累加起來的溫度總和叫積溫。一個地區的積溫,反映了該地區的熱量狀況。根據積溫的分布,中國劃分了5個溫度帶和一個特殊的青藏高原區。不同的溫度帶內熱量不同,生長期長短不一,耕作制度和作物種類也有明顯差別。

降水和干濕地區

1.年降水量的空間分布 從中國年降水量分布圖可看出:800毫米等降水量線在淮河—秦嶺—青藏高原東南邊緣一線;400毫米等降水量線在大興安嶺—張家口—蘭州—拉薩—喜馬拉雅山東南端一線。塔里木盆地年降水量少於50毫米,其南部邊緣的一些地區降水量不足20毫米;吐魯番盆地的托克遜平均年降水量僅5.9毫米,是中國的「旱極」。中國東南部有些地區降水量在1600毫米以上,台灣東部山地可達3000毫米以上,其東北部的火燒寮年平均降水量達6000毫米以上,最多的年份為8408毫米,是中國的「雨極」;

中國年降水量空間分布的規律是:從東南沿海向西北內陸遞減。各地區差別很大,大致是沿海多於內陸,南方多於北方,山區多於平原,山地中暖濕空氣的迎風坡多於背風坡。

2.降水量的時間變化 中國降水量的時間變化表現在兩個方面,即:季節變化和年際變化。

季節變化是一年內降水量的分配狀況。中國降水的季節分配特徵是:南方雨季開始早,結束晚,雨季長,集中在5—10月;北方雨季開始晚,結束早,雨季短,集中在7、8月。全國大部分地區夏秋多雨,冬春少雨。

年際變化是年與年之間的降水分配情況。中國大多數地區降水量年際變化較大,一般是多雨區年際變化較小,少雨區年際變化較大;沿海地區年際變化較小,內陸地區年際變化較大。而以內陸盆地年際變化最大。

3.季風活動與季風區 中國降水在空間分布與時間變化上的特徵,主要是由於季風活動影響形成的。發源於西太平洋熱帶海面的東南季風和赤道附近印度洋上的西南季風把溫暖濕潤的空氣吹送到中國大陸上,成為中國夏季降水的主要水汽來源。

在夏季風正常活動的年份,每年4、5月暖濕的夏季風推進到南嶺及其以南的地區。廣東、廣西、海南等省區進入雨季,降水量增多。

6月夏季風推進到長江中下游,秦嶺—淮河以南的廣大地區進入雨季。這時,江淮地區陰雨連綿,由於正是梅子黃熟時節,故稱這種天氣為梅雨天氣。

7、8月夏季風推進到秦嶺—淮河以北地區,華東、東北等地進入雨季,降水明顯增多。9月間,北方冷空氣的勢力增強,暖濕的夏季風在它的推動下向南後退,北方雨季結束。10月,夏季風從中國大陸上退出,南方的雨季也隨之結束。

干濕地區的劃分

年降水量(mm)

干濕狀況

分布地區

植被

土地利用

濕潤區

>800

降水量>蒸發量

秦嶺—淮河以南、青藏高原南部、內蒙古東北部、東北三省東部

森林

以水田為主的農業

半濕潤區

>400

降水量>蒸發量

東北平原、華北平原、黃土高原大部、青藏高原東南部

森林——草原

旱地為主的農業

半乾旱區

<400

降水量<蒸發量

內蒙古高原、黃土高原的一部分、青藏高原大部

草原

草原牧業、灌溉農業

乾旱區

<200

降水量<蒸發量

新疆、內蒙古高原西部、青藏高原西北部

荒漠

高山牧業、綠洲灌溉農業

在中國大興安嶺—陰山—賀蘭山—巴顏喀拉山—岡底斯山連線以西以北的地區,夏季風很難到達,降水量很少,故唐詩中有「羌笛何須怨楊柳,春風不度玉門關」的名句。習慣上我們把夏季風可以控制的地區稱為季風區,夏季風勢力難以到達的地區稱為非季風區。

4.中國的干濕地區 干濕狀況是反映氣候特徵的標志之一,一個地方的干濕程度由降水量和蒸發量的對比關系決定,降水量大於蒸發量,該地區就濕潤,降水量小於蒸發量,該地區就乾燥。干濕狀況與天然植被類型及農業等關系密切。中國各地干濕狀況差異很大,共劃分為4個干濕地區:濕潤區、半濕潤區、半乾旱區和乾旱區。

氣候的特徵

1.氣候復雜多樣 中國幅員遼闊,跨緯度較廣,距海遠近差距較大,加之地勢高低不同,地形類型及山脈走向多樣,因而氣溫降水的組合多種多樣,形成了多種多樣的氣候。從氣候類型上看,東部屬季風氣候(又可分為亞熱帶季風氣候、溫帶季風氣候和熱帶季風氣候),西北部屬溫帶大陸性氣候,青藏高原屬高寒氣候。從溫度帶劃分看,有熱帶、亞熱帶、暖溫帶、中溫帶、寒溫帶和青藏高原區。從干濕地區劃分看,有濕潤地區、半濕潤地區、半乾旱地區、乾旱地區之分。而且同一個溫度帶內,可含有不同的干濕區;同一個干濕地區中又含有不同的溫度帶。因此在相同的氣候類型中,也會有熱量與干濕程度的差異。地形的復雜多樣,也使氣候更具復雜多樣性。

2.季風氣候顯著 中國的氣候具有夏季高溫多雨、冬季寒冷少雨、高溫期與多雨期一致的季風氣候特徵。由於中國位於世界最大的大陸——亞歐大陸東部,又在世界最大的大洋——太平洋西岸,西南距印度洋也較近,因之氣候受大陸、大洋的影響非常顯著。冬季盛行從大陸吹向海洋的偏北風,夏季盛行從海洋吹向陸地的偏南風。冬季風產生於亞洲內陸,性質寒冷、乾燥、在其影響下,中國大部地區冬季普遍降水少,氣溫低,北方更為突出。夏季風來自東南面的太平洋和西南面的印度洋,性質溫暖、濕潤、在其影響下,降水普遍增多,雨熱同季。中國受冬、夏季風交替影響的地區廣,是世界上季風最典型、季風氣候最顯著的地區。和世界同緯度的其他地區相比,中國冬季氣溫偏低,而夏季氣溫又偏高,氣溫年較差大,降水集中於夏季,這些又是大陸性氣候的特徵。因此中國的季風氣候,大陸性較強,也稱作大陸性季風氣候。

氣候條件的優勢 復雜多樣的氣候,使世界上大多數農作物和動植物都能在中國找到適宜生長的地方,使中國農作物與動植物資源都非常豐富。例如玉米的故鄉在墨西哥,引種到中國後卻廣泛種植,已成為中國重要的糧食作物之一。紅薯最早引種在浙江一帶,目前在全國普遍種植。中國季風氣候顯著的特徵,也為中國農業生產提供了有利條件,因夏季氣溫高,熱量條件優越,這使許多對熱量條件需求較高的農作物在中國種植范圍的緯度遠比世界上其他同緯度國家的偏高,例如水稻可在北緯52°的黑龍江省呼瑪縣種植。夏季多雨,高溫期與多雨期一致,有利於農作物生長發育,例如中國長江中下游地區氣候溫暖濕潤,物產富饒,是亞熱帶季風氣候,而與之同緯度的非洲北部、阿拉伯半島等地卻多呈乾旱、半乾旱的荒漠景觀。

中國氣候雖然有許多方面有利於發展農業生產,但也有不利的方面,中國災害性天氣頻繁多發,對中國生產建設和人民生活也常常造成不利的影響,其中旱災、洪災、寒潮、台風等是對中國影響較大的主要災害性天氣。

中國的旱澇災害平均每年發生一次,北方以旱災居多,南方則旱澇災害均有發生。

在夏秋季節,中國東南沿海常常受到熱帶風暴——台風的侵襲。台風(熱帶風暴發展到特別強烈時稱為台風)以6—9月最為頻繁。

在中國的秋冬季節,來自蒙古、西伯利亞的冷空氣不斷南下,冷空氣特別強烈時,氣溫驟降,出現寒潮。寒潮可造成低溫、大風、沙暴、霜凍等災害。

8. 人文地理

第一個問題
丘陵跟山地的緩坡是可以種植莊稼的,例如我國江南地區的丘陵地帶就一直存在 梯田
陡坡是適合種植經濟樹木的,因為樹木的根系發達,可以很牢固的紮根在岩石與陡坡上,其耐旱性也比莊稼強很多。
第二個問題
城市化歸根到底就是一個城市的農業人口向城鎮人口轉化的過程,人口類型的改變,意味著耕地的失去,同時城市化過程中,其吸引力是在增加的,這里吸引力的增加主要表現在就業形式、教育、住房、醫療衛生以及生活環境方面,城市化的發展,必然導致人口的大幅度增加,如果在這樣的發展過程中,相關聯的科教文衛等基礎設施建設速度跟不上的話,城市與社會發展所面臨的問題會更加嚴重。
第三個問題
產生的誤解基本在於歐洲部分。
舉例來講
世界十大富有城市:
一、東京(Tokyo)
二、紐約
三、倫敦
四、首爾
五、洛杉磯
六、大阪市
七、香港
八、芝加哥
九、多倫多
十、墨西哥城
其中五個東半球五個西半球(註:歐洲的大城市都是在東半球)
世界十大科技城市:
第十位:以色列特拉維夫
第九位:德國慕尼黑
第八位:印度班加羅爾
第七位:芬蘭赫爾辛基
第六位:美國華盛頓州西雅圖
第五位:美國矽谷
第四位:中國香港
第三位:新加坡
第二位:韓國首爾
第一位:日本東京
只有兩個在西半球(西雅圖與聖弗朗西斯科)
世界十大人口城市
1.東京 2800萬人(日本)
2.墨西哥城 1810萬人 (墨西哥)
3.孟買 1800萬人(印度)
4.聖保羅 1770萬人 (巴西)
5.紐約 1660萬人 (美國)
6.上海 1420萬人
7.拉各斯 1350萬人 (奈及利亞)
8.洛杉磯 1310萬人(美國)
9.首爾 1290萬人 (韓國)
10.北京 1220萬人
其中四個西半球
從哪個角度來講,世界上的大城市都沒有集中在西半球的情況。
第四個問題
影響城市的區位因素
地形 氣候 河流
資源 交通 政治 軍事 宗教 歷史文化
第五個問題
以前影響農作物與農業的主導因素是氣候與地形因素,其中氣候因素是起主導作用的自然因素。
從目前來看,經濟因素已經成為影響農業的最主導因素了。

熱點內容
鹿特丹港國家地理 發布:2021-03-15 14:26:00 瀏覽:571
地理八年級主要的氣候類型 發布:2021-03-15 14:24:09 瀏覽:219
戴旭龍中國地質大學武漢 發布:2021-03-15 14:19:37 瀏覽:408
地理因素對中國文化的影響 發布:2021-03-15 14:18:30 瀏覽:724
高中地理全解世界地理 發布:2021-03-15 14:16:36 瀏覽:425
工地質檢具體幹些什麼 發布:2021-03-15 14:15:00 瀏覽:4
東南大學工程地質考試卷 發布:2021-03-15 14:13:41 瀏覽:840
中國地質大學自動取票機 發布:2021-03-15 14:13:15 瀏覽:779
曾文武漢地質大學 發布:2021-03-15 14:11:33 瀏覽:563
中國冶金地質總局地球物理勘察院官網 發布:2021-03-15 14:10:10 瀏覽:86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