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海洋的戰略地理環境
❶ 寫一個關於中國海洋戰略的論文,需要一些有關的引注,親們,有嗎,多多益善。最好詳細點。
中國知網也好!
萬方數據也好都有例子!
甚至網路文庫都有!
==================論文寫作回方法===========================
論文網上沒有免答費的,與其花人民幣,還不如自己寫,萬一碰到騙人的,就不上算了。
寫作論文的簡單方法,首先大概確定自己的選題,然後在網上查找幾份類似的文章
通讀一些相關資料,對這方面的內容有個大概的了解!
參照你們學校的論文的格式,列出提綱,補充內容!
實在不會,把這幾份論文綜合一下,從每篇論文上復制一部分,組成一篇新的文章!
然後把按自己的語言把每一部分換下句式或詞,經過換詞不換意的辦法處理後,網上就查不到了!
最後,到萬方等地進行檢測,將掃紅部分進行再次修改!
祝你順利完成論文!
❷ 中國戰略地理的特點是:既是一個陸上大國,又是一個(),是一個陸海兼備的大國
我國戰略地理的特點是:疆域海陸兼備,既是一個陸地大國,又是一回個海洋大國.
我國是一答個海陸兼備的大國,陸地面積約960萬平方千米,陸上鄰國有l4個,陸上國界線長20000多千米,說明我國是個陸地大國.我國東部瀕臨4海1洋(黃海、東海、渤海、南海和太平洋),大陸海岸線長18000多千米,是一個海洋大國.
我國陸上國界長達2萬多千米,共有14個陸上鄰國,從鴨綠江口開始到北侖河口依次為朝鮮、俄羅斯、蒙古、哈薩克、吉爾吉斯斯坦、塔吉克、阿富汗、巴基斯坦、印度、尼泊爾、不丹、緬甸、寮國、越南。
(2)中國海洋的戰略地理環境擴展閱讀:
中華人民共和國陸地面積960萬平方公里,東部和南部大陸海岸線1.84萬平方公里,島嶼海岸線1.4萬平方公里,內陸和沿海水域470萬平方公里。海洋中有島嶼7600個,其中最大的是台灣島,面積約35989.76平方公里。省級行政區域分為4個直轄市、23個省、5個自治區和2個特別行政區,以北京為首都。
❸ 中國海洋地緣戰略環境的影響有哪些
首先,中國的近海地緣狀況。黃海水域,中國與周邊國家沒有嚴重的劃界爭端,但是朝鮮半島的不穩定以及隨之帶來的朝韓兩國頻頻發生的海上沖突使我國不可忽視的安全因素。再往南,到了東海,除了台灣問題,中國與日本之間存在釣魚島問題及東海大陸架劃界問題,至今中日還沒有達成具體可行的解決方案。台灣問題雖然是中國的內部問題,但是其中暗含的大國因素往往把問題復雜化,所以要解決兩岸統一問題不僅僅是大陸和台灣之間的事,還要處理好相關大國因素。中國南海隨著全球油氣資源的緊缺戰略地位更加凸顯。東南亞諸國利用地緣優勢占據了南海島嶼中的大多數。中國與之之間的島嶼主權和歸屬問題真是理不亂剪還亂。
其次,中國的遠洋地緣狀況。美國是首當其沖要考慮的因素。在太平洋,美國構築了三道島鏈,這成為中國走向深海的一大阻礙。早在冷戰期間,美國就構築起圍堵亞洲社會主義國家的島鏈戰略,限制這些國家的戰略空間。蘇聯解體後美國更加重視亞太地區的戰略意義,用島鏈圍堵中國是是其構建島鏈的主要目的之一。島鏈它既有政治和軍事上的內涵,也有封鎖海上運輸線,用以控制中國國際貿易的物資交流,特別是對石油命脈的控制,如一條看不見的絞索,鎖住中國的海域,以達到制約中國經濟發展和安全的目的。尤其是前兩條島鏈,是用來遏制中國的。第一島鏈指北起日本列島,琉球群島,沖繩島,接到我國台灣島,南至菲律賓群島。第二條島鏈指北起日本列島,經小笠群島,直至馬里亞納海溝(包括關島)。美國認為,中國台灣是其「島鏈戰略」中最重要的一環,在整個「島鏈」中具有中間樞紐作用。美國一些國際政治戰略專家還認為,台灣事關中國的統一,中國一日不統一,就難以談得上真正的崛起。攤開世界地圖,我們可以清楚地發現,一旦台灣回到祖國懷抱,中國東出太平洋的態勢便豁然開朗。正是基於此,美國長期把台灣視為其「永不沉沒的航空母艦」。隨著中國海外貿易和海外能源需求的增長,以及海洋權益的現狀,中國逐漸感受到島鏈對中國國家安全和海洋權益的潛在與現實影響。從地緣戰略角度看,兩條島嶼帶上的1.2萬個島嶼,絕大多數島嶼由其他國家控制,只有台灣是中國領土,這種地理特性使我國海區具有半封閉性質,台灣就成為中國通向太平洋的惟一戰略出海口。從中國海洋權益和海上安全態勢看,台灣問題、南海權益問題以及釣魚島、海區劃界等問題都處於第一島鏈內及其附近海域;歷史也表明,近代以來列強對中國的侵略有75%是跨越島鏈從海上入侵的。另外,在從大陸延伸到第一島鏈的海區中,擁有極為豐富的海洋資源。盡管我國有著18000多千米的海岸線,而且把所有島嶼的海岸線也計算在內則長達32000多千米,擁有黃海、東海和南海等300多萬平方千米的海洋國土,然而,翻開地圖我們就可以看到,在西太平洋上一系列大大小小呈弧線型分布的島嶼卻緊緊地封鎖著我國進出太平洋的門戶,使我國諸海實際上處於一種半封閉狀態。美國在這一系列呈弧線型分布的島嶼上重兵把守,將其變成西方國家用來封鎖亞洲大陸的所謂「島鏈」,因此中國海軍要走向大洋,就必須首先沖破這一道道島鏈,打碎套在我們身上的重重枷鎖。遠洋環境除了美國因素外,就是中國的海上運輸安全。包括最為我們所熟知的「馬六甲困境」以及威脅我國海上運輸線的非傳統安全(如海盜猖獗、恐怖主義活動)。馬六甲海峽是中國海上石油生命線。自我國上個世紀90年代成為石油進口國後,已經成為世界第二大石油進口國和消費國。預計2015年,中國國內石油需求有一半需從外國進口,主要進口來自中東、非洲等地,其中近80%需經過馬六甲海峽運輸。可以說誰控制了馬六甲海峽,誰就控制住中國的生命線。「馬六甲困境」是中國未來必須面對的重大戰略問題,海軍如何有效地維護國家不斷拓展的利益,保衛國家發展的生命線,「馬六甲困境」給我們提出了新的戰略挑戰和機遇。戰略社區 club.chinaiiss.com 理性愛國分析時局
依據上述的職能中國現階段的地緣政治狀況以及中國的核心利益的變化,中國地緣政治的舞台由內亞陸疆向沿海和海洋轉移,這一地緣政治轉型過程始於19世紀,在改革開放和後冷戰時期全面加速。所以說海域對一個日益開放的中國比對一個封閉的中國具有更為重要的意義。
❹ 中國海洋安全戰略是什麼
第一點:建立復完善高效快速的制海上反應准軍事單位,以海監、漁政、海事等為雛形組成中國海洋海岸警衛隊,維護國家海洋領土主權完整。這個提案已在今年的兩會通過!
第二點:逐年加大海軍的軍費投入,提升海軍的軍事裝備,加強海軍現代化信息化的建設,提高應對海上突發軍事沖突的能力,建立起比較完善的軍事船舶工業,從而整體邁向藍水海軍!
第三點:隨著中國國家利益的不斷延伸,海上貿易的進出口大量增加,為了有效維護國家經濟利益,海外中國公民的權益,以海軍為主,警衛隊為輔的海洋全海域的定期監管維護!
❺ 中國的海洋地緣戰略環境有哪些特點
東面海洋;北邊是荒原和冰凍之地。
處於對外交流的前沿、海強鄰。現在隨著海陸交通的發達、沙漠、南海爭端。
南邊是崇山峻嶺、中國周邊地區與周邊國家都存在著眾多的跨界民族、俄國、領海爭端、大河和熱帶雨林、陸地三面、中國與周邊相當一部分鄰國存在著復雜的領土、印度、韓國等,東面和西面已經分別成為中國經濟和能源的戰略要地,西邊是戈壁,而且多陸,如日本、中國是當今世界陸海鄰國最多的國家之一,在歷史上是一個相對封閉的環境、中國地緣環境三面陸地,以及中國周邊分布著一系列當今世界的熱點問題和潛在的不穩定因素。
❻ 十八大提出的海洋強國戰略的含義是什麼,求原創
1、打造海洋人才梯隊,保障海洋強國戰略有力推進實施。
加強海洋人才梯隊建設,做好海洋人才儲備工作,保證涉及海洋專業的大學生充分就業,打造海洋人才基本隊伍;根據海洋強國需要,在工作實踐中培養管理人才、技術人才、建設人才。
建立高端人才庫,加強教育培訓,培養海洋高精尖人才;通過師承效應,發揮人才凝聚和帶動作用,建設完整人才隊伍。
2、持續推動海洋經濟發展,提高海洋經濟效益。
優化產業結構,提高海洋資源如海洋漁業、海洋油氣、清潔能源、海洋旅遊的開發能力,推動海洋經濟向質量效益型轉變;充分發揮交通先行作用,提高海上通道的交通運輸效益,發揮其國際貿易的紐帶作用。
淘汰老舊船舶,規范水上交通秩序,推動沿海地區經濟發展;加強陸海統籌,強化海洋經濟向內陸地區的輻射與傳導,擴大海洋經濟受益區域,促進區域經濟協調發展。
3、抓緊完成內部行政體制、外部協同機制建設。
在國家海洋委員會的基礎上,構建穩健、暢通、有力的軍地關系;明確國務院相關部委的協作方式;加強全國與地方人大關於海洋的立法建設。
在亞太經合組織、東南亞國家聯盟、金磚五國等成果基礎上,構建完善區域性海洋發展協同聯盟,形成完善的外部協同機制。
4、增設海洋強國專項資金,支持海洋強國發展政策。
從國家層面增設海洋強國專項資金,明確資金來源渠道和使用目的;制定支持海洋強國發展的政策,鞏固海洋經濟的中心發展地位,促進和保證海洋強國的持續良好發展。
5、推進海洋生態文明建設,保護海洋生態環境。
構建遙感衛星、無人機、海面站、岸基站一體的海洋立體生態監控網路體系;加強海洋污染防控與整治,實施海洋排放總量控制,實施陸海一體化污染控制工程,降低海洋污染,發展綠色海洋經濟。
開展海洋生態修復工程,實現海洋生態系統良性循環;建立海洋生態補償和生態損害賠償制度。
6、發展海洋科學技術,推動海洋科技創新引領。
搞好海洋科技創新總體規劃;鼓勵國內外科研組織廣泛聯系與合作;針對海洋基礎科學,開展自然科學專項計劃研究;針對核心技術和關鍵共性技術,進行聯合集中攻關研發;針對海洋行業應用技術,加強成果轉化與推廣力度。
❼ 如何構建中國海洋大戰略
當前國際社會,圍繞中國海權發展動向及其可能產生的影響,均產生了激烈的爭議,「中國海權威脅論」大有甚囂塵上之勢。以美國為例,早在上世紀90年代就有「中美海上沖突論」,斷言海上沖突將成為「即將到來的美中沖突」的重要形式。新世紀以來,美國學者羅伯特·羅斯先提出「中美陸權-海權平衡論」,暗示作為傳統陸權國家的中國只有不去挑戰美國海權,東亞才能維持一種奇妙的「和平地理學」;2009年他又提出「中國海軍民族主義論」,斷言以「發展航母」、「擴充海軍」為手段,以「洗刷近代恥辱」、「收復失地」、「突破島鏈封鎖」為目標的「中國海軍民族主義」,將導致「美中之間代價巨大的關系緊張」。近年來,西方媒體還不斷炒作中國的海上「珍珠鏈戰略」。中國海軍赴索馬裏海域巡航更是引發了西方無窮猜忌。 在國內學術界和理論界,圍繞中國海權發展也存在著尖銳的對立:有學者疾呼中國發展海權,並建立一支強大的海軍;也有學者主張要避免進入「海權的誤區」,尤其要避免重演歷史上德國挑戰英國海洋霸權而遭失敗的歷史悲劇。 之所以出現這些形形色色的觀點,一方面,體現了國際社會尤其是美國如何判斷中國海權發展及其影響的戰略困惑;另一方面,也反映了中國作為一個傳統的陸權國家向海權國家轉型中所出現的戰略迷茫。盡管近年來,黨和國家領導人不斷強調「一定要從戰略的高度認識海洋」。不容否認的是,到目前為止中國尚缺乏全面經略海洋的大戰略,中國海洋戰略的構建迫切需要提升到國家大戰略的高度。 筆者認為,中國海洋發展的大戰略應該著眼於以下幾個層次。 第一,海洋大戰略是國家運用總體戰略資源實現海洋戰略目標的最高層次的國家戰略。中國海洋戰略的目標應該涉及國際和國內兩個層面:從國際方面看,應以捍衛和維護國家主權完整和領土統一,解決與周邊國家的海洋爭端,維護和捍衛中國海洋權益,創造服務於中國和平發展的國際環境,全面參與國際海洋制度和海洋秩序的建設為根本目標。從國內方面看,應以全面提升全民族海洋戰略意識,科學合理地開發、利用和保護海洋,實現海洋的可持續發展和協調發展,使海洋事業的發展服務於經濟與社會的協調發展和全面進步,服務於和諧社會的構建為根本目標。 第二,中國海洋發展大戰略是一個系統的戰略體系,它應該是包括海洋經濟、海洋政治、海洋管理、海洋法律、海洋科技、海洋安全、海洋社會(文化)等子戰略,並彼此相互聯系的系統的戰略體系。 海洋經濟戰略的功能在於通過海洋開發與利用,促進經濟繁榮和社會的可持續發展;海洋政治戰略的目標在於處理國際關系領域的海洋矛盾,服務於維護國家海洋權益的總體外交戰略和軍事戰略;海洋管理戰略的功能在於藉助計劃、組織、領導和控制等手段,實現對海洋開發利用活動中各種資源的合理配置;海洋法律戰略的功能在於海洋法律制度的建設與完善,服務於國際和國內海洋秩序的建立與完善;海洋科技發展戰略的功能在於尋求海洋發展的科學技術支撐,並協調科技與海洋發展之間的關系;海洋安全戰略的功能在於應對海洋領域的傳統軍事安全以及形形色色的非傳統安全威脅;海洋社會(文化)戰略的功能在於繼承和借鑒人類歷史上海洋社會活動的經驗與教訓,構建人類與海洋互動關系的良性模式。 海洋發展大戰略的各子戰略之間應該是相互融通、滲透與互補的關系,並服務於海洋發展大戰略目標的實現。 第三,當前中國的國家大戰略有三種基本需求,即發展需求、主權需求和責任需求。發展和主權需求無需贅述。責任需求,即中國作為一個發展中的大國,應該成為在亞太地區乃至全球范圍內有相當影響力、發揮建設性作用的國家,塑造負責任的地區和國際大國形象。 從長遠講,三種需求的滿足是互利的,但在局部的時間和空間內又會產生重大矛盾,甚至在同一需求自身內部也存在一定的矛盾。 就海洋大戰略的發展需求自身而言,其目的在於最大限度地通過海洋開發和利用來促進經濟的發展,並提高海洋經濟的國民經濟貢獻力,但它又必須是對海洋科學合理的有序開發與利用,避免海洋的過度開發和無序開發,實現海洋經濟與社會的可持續發展; 就主權需求與發展需求、責任需求的關系來說,中國既需要從台灣問題、釣魚島問題、南中國海問題等出發發展中國的海權力量,維護國家統一和海洋權益等主權利益,同時又面臨著如何規避與周邊國家的潛在海洋沖突、進而危及中國的發展需求,以及負責任的地區和國際大國形象的塑造等問題的挑戰。 因此,如何最大限度地滿足國家大戰略的多種戰略需求,並使主權需求、發展需求、責任需求的矛盾張力保持在最小的程度,是中國構建和實施海洋大戰略的過程中所面臨的重要戰略課題。
❽ 中國海洋安全地緣戰略環境的特點有哪些
東面海洋;
來41,北邊是荒原和自冰凍之地。
2;
5,處於對外交流的前沿、海強鄰。現在隨著海陸交通的發達、沙漠、南海爭端。
3,南邊是崇山峻嶺、中國周邊地區與周邊國家都存在著眾多的跨界民族、俄國、領海爭端、大河和熱帶雨林、陸地三面、中國與周邊相當一部分鄰國存在著復雜的領土、印度、韓國等,東面和西面已經分別成為中國經濟和能源的戰略要地,西邊是戈壁,而且多陸,如日本、中國是當今世界陸海鄰國最多的國家之一,在歷史上是一個相對封閉的環境、中國地緣環境三面陸地,以及中國周邊分布著一系列當今世界的熱點問題和潛在的不穩定因素。如東海
❾ 航母對中國海軍及中國海洋戰略有什麼意義和影響
首先,中國的近海地緣狀況。黃海水域,中國與周邊國家沒有嚴重的劃界爭端,但是朝鮮半島的不穩定以及隨之帶來的朝韓兩國頻頻發生的海上沖突使我國不可忽視的安全因素。再往南,到了東海,除了台灣問題,中國與日本之間存在釣魚島問題及東海大陸架劃界問題,至今中日還沒有達成具體可行的解決方案。台灣問題雖然是中國的內部問題,但是其中暗含的大國因素往往把問題復雜化,所以要解決兩岸統一問題不僅僅是大陸和台灣之間的事,還要處理好相關大國因素。中國南海隨著全球油氣資源的緊缺戰略地位更加凸顯。東南亞諸國利用地緣優勢占據了南海島嶼中的大多數。中國與之之間的島嶼主權和歸屬問題真是理不亂剪還亂。
其次,中國的遠洋地緣狀況。美國是首當其沖要考慮的因素。在太平洋,美國構築了三道島鏈,這成為中國走向深海的一大阻礙。早在冷戰期間,美國就構築起圍堵亞洲社會主義國家的島鏈戰略,限制這些國家的戰略空間。蘇聯解體後美國更加重視亞太地區的戰略意義,用島鏈圍堵中國是是其構建島鏈的主要目的之一。島鏈它既有政治和軍事上的內涵,也有封鎖海上運輸線,用以控制中國國際貿易的物資交流,特別是對石油命脈的控制,如一條看不見的絞索,鎖住中國的海域,以達到制約中國經濟發展和安全的目的。尤其是前兩條島鏈,是用來遏制中國的。第一島鏈指北起日本列島,琉球群島,沖繩島,接到我國台灣島,南至菲律賓群島。第二條島鏈指北起日本列島,經小笠群島,直至馬里亞納海溝(包括關島)。美國認為,中國台灣是其「島鏈戰略」中最重要的一環,在整個「島鏈」中具有中間樞紐作用。美國一些國際政治戰略專家還認為,台灣事關中國的統一,中國一日不統一,就難以談得上真正的崛起。攤開世界地圖,我們可以清楚地發現,一旦台灣回到祖國懷抱,中國東出太平洋的態勢便豁然開朗。正是基於此,美國長期把台灣視為其「永不沉沒的航空母艦」。隨著中國海外貿易和海外能源需求的增長,以及海洋權益的現狀,中國逐漸感受到島鏈對中國國家安全和海洋權益的潛在與現實影響。從地緣戰略角度看,兩條島嶼帶上的1.2萬個島嶼,絕大多數島嶼由其他國家控制,只有台灣是中國領土,這種地理特性使我國海區具有半封閉性質,台灣就成為中國通向太平洋的惟一戰略出海口。從中國海洋權益和海上安全態勢看,台灣問題、南海權益問題以及釣魚島、海區劃界等問題都處於第一島鏈內及其附近海域;歷史也表明,近代以來列強對中國的侵略有75%是跨越島鏈從海上入侵的。另外,在從大陸延伸到第一島鏈的海區中,擁有極為豐富的海洋資源。盡管我國有著18000多千米的海岸線,而且把所有島嶼的海岸線也計算在內則長達32000多千米,擁有黃海、東海和南海等300多萬平方千米的海洋國土,然而,翻開地圖我們就可以看到,在西太平洋上一系列大大小小呈弧線型分布的島嶼卻緊緊地封鎖著我國進出太平洋的門戶,使我國諸海實際上處於一種半封閉狀態。美國在這一系列呈弧線型分布的島嶼上重兵把守,將其變成西方國家用來封鎖亞洲大陸的所謂「島鏈」,因此中國海軍要走向大洋,就必須首先沖破這一道道島鏈,打碎套在我們身上的重重枷鎖。遠洋環境除了美國因素外,就是中國的海上運輸安全。包括最為我們所熟知的「馬六甲困境」以及威脅我國海上運輸線的非傳統安全(如海盜猖獗、恐怖主義活動)。馬六甲海峽是中國海上石油生命線。自我國上個世紀90年代成為石油進口國後,已經成為世界第二大石油進口國和消費國。預計2015年,中國國內石油需求有一半需從外國進口,主要進口來自中東、非洲等地,其中近80%需經過馬六甲海峽運輸。可以說誰控制了馬六甲海峽,誰就控制住中國的生命線。「馬六甲困境」是中國未來必須面對的重大戰略問題,海軍如何有效地維護國家不斷拓展的利益,保衛國家發展的生命線,「馬六甲困境」給我們提出了新的戰略挑戰和機遇。戰略社區 club.chinaiiss.com 理性愛國分析時局
依據上述的職能中國現階段的地緣政治狀況以及中國的核心利益的變化,中國地緣政治的舞台由內亞陸疆向沿海和海洋轉移,這一地緣政治轉型過程始於19世紀,在改革開放和後冷戰時期全面加速。所以說海域對一個日益開放的中國比對一個封閉的中國具有更為重要的意義。
簡單地來說:中國海洋強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