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理中國之湖南
『壹』 湖南地理概況有哪些
簡稱湘,別稱瀟湘、三湘四水等。位於中國南部、長江中游,東以幕阜、武功諸山系與江西為界,西以雲貴高原東緣連貴州,西北以武陵山毗四川,南枕南嶺與廣東、廣西為鄰,北以濱湖平原與湖北接壤。北緯24??39?~30??08?,東經108??47?~114??15?。省境大部分在洞庭湖以南,故稱湖南。省內最大的河流湘江貫穿南北,故簡稱湘。東西寬667公里,南北長774公里。面積21.18萬平方公里,佔全國土地總面積的2.2%,在全國各省區中居第11位。
行政區劃行政區劃湖南省省會為長沙市。轄8個地級市,1個自治州,70個縣,7個自治縣,19個縣級市。
人口、民族1990年末人口6110.89萬,少數民族481.33萬,佔7.93%。人口超過1000人的有土家族、苗族、侗族、瑤族、白族、回族、壯族、維吾爾族、滿族、蒙古族、布依族、彝族12個少數民族。在湖南流傳的有佛教、道教、伊斯蘭教、天主教、基督教。西晉武帝泰始四年(268),僧人竺法崇到長沙傳教,創建麓山寺,佛教始傳入湖南。東晉元帝大興元年(318)道教傳入湖南。元末明初駐戍湖南的回族、維吾爾族將士及隨軍阿訇將伊斯蘭教傳入。永樂二年(1404),湖南始建清真寺,開展伊斯蘭教活動。明崇禎九年(1636)即有外國傳教士涉足湖南,傳入天主教。清同治二年(1863)英國基督教循道公會率先來湖南傳教,續後有10個外國教會的17個差會到湖南設堂傳教,建教堂,聚會所576處,辦各類學校63所,醫療慈善機構39個。湖南的節日有春節、元宵節、清明節、穀雨茶節、青節、四月八、上大霧梁、端午節、起伏、趕秋、七月七、中元節、黃節、中秋節、重陽節、打鼓堂等。
建制沿革湖南為古三苗、百濮與揚越之地。春秋、戰國屬楚。秦朝設黔中、長沙兩郡。西漢時屬荊州,轄武陵郡、桂陽郡、零陵郡和長沙國。三國時屬吳國荊州。西晉時期分屬荊州和廣州;東晉時分屬荊州、湖州、江州。南朝宋、齊、梁時分屬荊州、郢州、湘州,南朝陳時分屬荊州、沅州。隋統一全國後,在湖南設有長沙、武陵、沅陵、澧陽、巴陵、衡山、桂陽、零陵等八郡。唐代分屬山南東道、江南西道和黔中道、黔中道黔州都督府。五代十國時期,馬殷據湖南,建立楚國,國都為長沙府。宋朝分屬荊湖南路和荊湖北路。元屬湖廣行省。明屬湖廣布政使司。清康熙三年(1664)置湖南布政使司,為湖南省,下設長寶、岳常澧、辰沅永靖、衡永郴桂等4道和長沙、寶慶、岳州、常德、辰州、沅州、永州、衡州、永順九府。中華民國時期,湖南廢除府、廳、州,保留道、縣兩級,並改變了部分縣的名稱。1922年道制撤消,僅存省縣兩級。1937年12月普遍設立行政監察專員公署,全省劃為九區。1940年4月又將全省劃為10個行政監督區,各區轄6~10縣不等,並成立長沙、衡陽兩市。到1949年,全省有2市、10行政監督區、77縣,省會設在長沙市。
自然資源和物產土地面積2118.29萬公頃,其中耕地322.64萬公頃,佔15.7%;森林727.04萬公頃,佔34.3%;宜林牧荒山337.52萬公頃,佔15.8%。屬亞熱帶季風濕潤氣候。冬冷短夏熱長,四季分明,春溫多變,夏秋多旱。熱量充足,雨水集中。境內多年平均水資源2539億立方米,其中地表水2082.8億立方米,地下水資源457億立方米。水系主要為湘、資、沅、澧四水及洞庭湖,共有大河17條,中河93條,小河5226條。植物資源豐富。種子植物約5000種左右,野生經濟植物1000多種,葯用植物800多種,有國家保護的珍稀野生植物66種。森林覆蓋率35.56%,全省有森林自然保護區23個,其中張家界森林公園屬國家級森林公園。草場資源有637.27萬公頃,其中可利用草場566.6萬公頃。動物有哺乳類野生動物66種,鳥類500多種,爬行類71種,兩棲類40種,昆蟲類1000多種,水生動物200多種。其中國家一類保護動物18種,二類保護動物28種。探明儲量的礦種有83種,有色金屬礦居多。其中銻的儲量居世界首位。全省有色金屬礦產的年產量約佔全國的四分之一,是著名的有色金屬之鄉。非金屬礦中螢石、重晶石、長石、海泡石、雄黃等儲量居全國第一。
經濟1991年國民生產總值785.83億元,國民收入651.37億元。作為農業大省,第一產業占國民生產總值的比重為38.3%,第二產業佔35.9%,第三產業佔25.8%。農村社會總產值達719.11億元,工業總產值803.71億元。
文化教育湖南省有普通高等學校49所,學生人數總計3.7萬餘人;各類中等學校290所,學生4.2萬餘人。此外,還有成人高等學校、普通中學、職業中學、小學、特殊教育學校、幼兒園多所。
名勝古跡湖南主要風景名勝游覽地有:岳陽樓、嶽麓書院、湖南烈士公園、武陵源風景區、猛洞河、桃花源、九嶷山、蘇仙嶺、德夯風景區、南嶽衡山、洞庭君山、波月洞、毛澤東故居等。其中武陵源風景區的原始自然形態,未經人工雕琢的自然風光,為當今世上一絕,湖南旅遊觀光的必到之地。
『貳』 中國地理湖南方向的南方有哪些城市
南方城市有很多,不知道你所問的湖南方向的南方是什麼意思?
『叄』 湖南在中國哪個位置
湖南是魚米之鄉。
Hunan is a land of fish and rice.
湖南省地處中國中南部,長江中游,地理上屬於華中地區,省會為長沙;因地處洞庭湖以南得名「湖南」,又因湘江貫穿全境而簡稱「湘」。湖南歷史悠久,舊石器時代有人類活動,古為苗人、越人和楚人的生活地區。西周時期為楚國南部。唐廣德二年(764年)首置湖南觀察使,至此中國行政區劃上開始出現湖南之名。湖南經濟主要集中於湘東北,長沙、株洲、湘潭、岳陽、衡陽和常德為工商業發達城市。全省2006年總人口6768.1萬人,根據2000年第五次人口普查,湖南人口漢族佔89.87%,少數民族639.09萬人,佔10.13%;主要世居的少數民族為土家族、苗族、侗族、瑤族、白族、回族、壯族、維吾爾族、蒙古族、畲族和滿族共11個,佔全省少數民族人口的的99.69%。全省共劃分為14個地級行政區,16個縣級市、65個縣、7個自治縣和34個市轄區。地理上,轄域面積21萬平方公里;與六個省級行政區相鄰,北接湖北、東接江西,南與廣西、廣東為鄰,西和貴州、重慶接壤;轄境邊緣北距北京約1300公里,東距上海1000公里,南距廣州400公里。全境以中低山和丘陵為主,主要山脈有武陵山脈、雪峰山脈、南嶺山脈和羅霄山脈;洞庭湖平原為最大的平原;湘江、資水、沅水和澧水為省內四大河流,均屬長江水系。湖南一年四季季節分明,1月平均溫度最低,極限低溫-8度;7月溫度最高,一般極限溫度40度;降雨在5~7月比較集中,年均降雨量1350~1450毫米。近年來全球氣溫普遍升高,到2008年7月,湖南最高氣溫竟已達45°。
『肆』 地理。中國地圖。高考。 怎樣形象的記住湖北和湖南的地圖 (有竅門嗎)
湖北東西比南北長些,看起來比較扁,湖南東西比南北窄些,看起來比較胖
『伍』 湖南地理概況有哪些
簡稱湘,別稱瀟湘、三湘四水等。位於中國南部、長江中游,東以幕阜、武功諸山系與江西為界,西以雲貴高原東緣連貴州,西北以武陵山毗四川,南枕南嶺與廣東、廣西為鄰,北以濱湖平原與湖北接壤。北緯24??39?~30??08?,東經108??47?~114??15?。省境大部分在洞庭湖以南,故稱湖南。省內最大的河流湘江貫穿南北,故簡稱湘。東西寬667公里,南北長774公里。面積21.18萬平方公里,佔全國土地總面積的2.2%,在全國各省區中居第11位。
行政區劃行政區劃湖南省省會為長沙市。轄8個地級市,1個自治州,70個縣,7個自治縣,19個縣級市。
人口、民族1990年末人口6110.89萬,少數民族481.33萬,佔7.93%。人口超過1000人的有土家族、苗族、侗族、瑤族、白族、回族、壯族、維吾爾族、滿族、蒙古族、布依族、彝族12個少數民族。在湖南流傳的有佛教、道教、伊斯蘭教、天主教、基督教。西晉武帝泰始四年(268),僧人竺法崇到長沙傳教,創建麓山寺,佛教始傳入湖南。東晉元帝大興元年(318)道教傳入湖南。元末明初駐戍湖南的回族、維吾爾族將士及隨軍阿訇將伊斯蘭教傳入。永樂二年(1404),湖南始建清真寺,開展伊斯蘭教活動。明崇禎九年(1636)即有外國傳教士涉足湖南,傳入天主教。清同治二年(1863)英國基督教循道公會率先來湖南傳教,續後有10個外國教會的17個差會到湖南設堂傳教,建教堂,聚會所576處,辦各類學校63所,醫療慈善機構39個。湖南的節日有春節、元宵節、清明節、穀雨茶節、青節、四月八、上大霧梁、端午節、起伏、趕秋、七月七、中元節、黃節、中秋節、重陽節、打鼓堂等。
建制沿革湖南為古三苗、百濮與揚越之地。春秋、戰國屬楚。秦朝設黔中、長沙兩郡。西漢時屬荊州,轄武陵郡、桂陽郡、零陵郡和長沙國。三國時屬吳國荊州。西晉時期分屬荊州和廣州;東晉時分屬荊州、湖州、江州。南朝宋、齊、梁時分屬荊州、郢州、湘州,南朝陳時分屬荊州、沅州。隋統一全國後,在湖南設有長沙、武陵、沅陵、澧陽、巴陵、衡山、桂陽、零陵等八郡。唐代分屬山南東道、江南西道和黔中道、黔中道黔州都督府。五代十國時期,馬殷據湖南,建立楚國,國都為長沙府。宋朝分屬荊湖南路和荊湖北路。元屬湖廣行省。明屬湖廣布政使司。清康熙三年(1664)置湖南布政使司,為湖南省,下設長寶、岳常澧、辰沅永靖、衡永郴桂等4道和長沙、寶慶、岳州、常德、辰州、沅州、永州、衡州、永順九府。中華民國時期,湖南廢除府、廳、州,保留道、縣兩級,並改變了部分縣的名稱。1922年道制撤消,僅存省縣兩級。1937年12月普遍設立行政監察專員公署,全省劃為九區。1940年4月又將全省劃為10個行政監督區,各區轄6~10縣不等,並成立長沙、衡陽兩市。到1949年,全省有2市、10行政監督區、77縣,省會設在長沙市。
自然資源和物產土地面積2118.29萬公頃,其中耕地322.64萬公頃,佔15.7%;森林727.04萬公頃,佔34.3%;宜林牧荒山337.52萬公頃,佔15.8%。屬亞熱帶季風濕潤氣候。冬冷短夏熱長,四季分明,春溫多變,夏秋多旱。熱量充足,雨水集中。境內多年平均水資源2539億立方米,其中地表水2082.8億立方米,地下水資源457億立方米。水系主要為湘、資、沅、澧四水及洞庭湖,共有大河17條,中河93條,小河5226條。植物資源豐富。種子植物約5000種左右,野生經濟植物1000多種,葯用植物800多種,有國家保護的珍稀野生植物66種。森林覆蓋率35.56%,全省有森林自然保護區23個,其中張家界森林公園屬國家級森林公園。草場資源有637.27萬公頃,其中可利用草場566.6萬公頃。動物有哺乳類野生動物66種,鳥類500多種,爬行類71種,兩棲類40種,昆蟲類1000多種,水生動物200多種。其中國家一類保護動物18種,二類保護動物28種。探明儲量的礦種有83種,有色金屬礦居多。其中銻的儲量居世界首位。全省有色金屬礦產的年產量約佔全國的四分之一,是著名的有色金屬之鄉。非金屬礦中螢石、重晶石、長石、海泡石、雄黃等儲量居全國第一。
經濟1991年國民生產總值785.83億元,國民收入651.37億元。作為農業大省,第一產業占國民生產總值的比重為38.3%,第二產業佔35.9%,第三產業佔25.8%。農村社會總產值達719.11億元,工業總產值803.71億元。
文化教育湖南省有普通高等學校49所,學生人數總計3.7萬餘人;各類中等學校290所,學生4.2萬餘人。此外,還有成人高等學校、普通中學、職業中學、小學、特殊教育學校、幼兒園多所。
名勝古跡湖南主要風景名勝游覽地有:岳陽樓、嶽麓書院、湖南烈士公園、武陵源風景區、猛洞河、桃花源、九嶷山、蘇仙嶺、德夯風景區、南嶽衡山、洞庭君山、波月洞、毛澤東故居等。其中武陵源風景區的原始自然形態,未經人工雕琢的自然風光,為當今世上一絕,湖南旅遊觀光的必到之地
『陸』 關於湖南地理的介紹
湖南屬於內陸省份,位於中國中南部長江中游以南,因大部分位於洞庭湖以南而得名湖南,又因湘江貫穿於全境而簡稱「湘」,全省面積過半為湘江流域和洞庭湖流域。地圖坐標為東經109°—114°、北緯20°—30°之間,相鄰有六個省市即廣東、江西、湖北、貴州、廣西壯族自治區和重慶直轄市。
地形概況
全省以中、低山與丘陵為主,面積約為14.9萬平方公里,佔70.2%;崗地與平原約為5.2萬平方公里,佔24.5%;河流湖泊水域面積約為1.1萬平方公里,佔5.3%。本省東、南、西三面山地環繞,中部和北部地勢低平,呈馬蹄形的丘陵型盆地。
西北有武陵山脈,西南有雪峰山脈,南部為五嶺山脈(即南嶺山脈),東面為湘贛交界諸山,湘中地區大多為丘陵、盆地和河谷沖擊平原,除衡山高達千米以外其他均為海拔500米以下,湘北為洞庭湖、與湘、資、沅、澧四水尾閭的河湖沖積平原,地勢很低,一般海拔50米以下,因此,湖南的水系呈扇形狀匯入洞庭湖。
最高點位於石門境內的壺瓶山,海拔2099米。湖南海拔超過2000米的山峰有五座,另外四座為炎陵(原「酃縣」)的斗笠頂海拔2052米,桂東的八面山2042米,城步的二寶頂2021米和道縣的韭菜嶺2009米。
地形分布格局
武陵山脈位於湘西北角,屬湘鄂山原的一部分,海拔1000米左右。山地地勢大致從西北向東南漸降。澧水的源流與支流多發源於西北流向東南,成為平行狀水系注入幹流,最後轉向東北方向流入洞庭湖。
湘西北的雪峰山脈地勢較高,南端高達1500米左右,主峰蘇寶頂海拔1934米。雪峰山脈為資江與沅水的分水嶺,貫穿於湖南西部,成為湖南西部地區交通的主要屏障。
湘南邊緣山地屬五嶺的一部分。一般海拔在1000—1500米左右,為長江與珠江水系的分水嶺。山間盆地較多,谷地為交通要道。南嶺山地,山體大,延伸長,山勢高。
湘中大部屬湘中丘陵,台地廣布,一般海拔在200米—500米之間,紅岩盆地眾多,主要盆地有衡陽盆地、株洲盆地、長沙盆地、永興茶陵盆地和攸縣盆地等,均為紅岩盆地,盆地沿河區域常有河流沖積平原,為人口密度較大的地區與農業區。
從形態上看,湘中丘陵的起伏與高度不完全一致,丘陵的頂部比較平坦。衡山位於丘陵台地之上,主峰祝融峰海拔1290米,為中國名山五嶽之一的南嶽。
湘北為洞庭湖湖積沖積平原,海拔大多在50米以下。河流、湖泊分布廣,堤垸眾多。一般的堤垸邊緣的位置較垸心高,土壤以粉沙壤土或輕粘土為主,土壤肥沃,為重要產糧區。
河流
湖南河網縱橫,幾乎全為洞庭湖水系,長度5公里以上的河流5341條,其中以湘江、資江、沅水和澧水四條河流最大。剩餘的一小部分為珠江水系。源自廣西東北部海洋山西麓的湘江全長856公里,為本省流量最大、經濟價值最高、流域最廣的河流。
沅江源自貴州雲霧山,全長1033公里,為湖南境內最長河流,流量僅次於湘江,由於流經第二、三級階梯分界線雪峰山,水能資源極其豐富,在上面有湖南最大的水電站五強溪水電站。此外還有資江上的柘(zhè)溪水電站 。
湖泊
洞庭湖為湖南最重要的湖泊,北接松滋、太平、藕池和調弦(已堵)四口納長江洪水,從岳陽城陵磯匯入長江,有「容納四水、吞吐長江」的重要作用,是長江中游地區的天然水庫。由於大面積的圍湖造田(人為原因)和泥沙淤積(自然原因),湖面逐年縮小,其作用也在減小。
洞庭湖由全國第一大淡水湖(八百里洞庭)變為了僅次於鄱陽湖的第二大淡水湖。目前,人們在河流上游植樹造林,在洞庭湖區退耕還湖,洞庭湖的面積有了一定的回升,將有可能超過鄱陽湖。
氣候
湖南屬亞熱帶季風氣候,四季分明,氣候溫暖濕潤,年降水量1300-1800毫米,自東南向西北遞減。年平均氣溫16-18°C。極端最高氣溫43.7℃(1951年8月7日,永州),極端最低氣溫-18.1℃(1969年1月31日,臨湘)。
自然資源
湖南有色金屬礦產資源豐富,被稱為「有色金屬之鄉」和「非金屬之鄉」。已探明的有色金屬礦產達37種。鎢、鉍、銻儲量居全國之首,釩、錫、石墨、重晶石等礦產儲量豐富,居全國前列。大型礦山有位於婁底冷水江的世界銻都錫礦山、世界有色金屬博物館柿竹園、水口山鉛鋅礦等。
(6)地理中國之湖南擴展閱讀:
簡介
湖南為中華人民共和國省級行政區,地處中國中南部、長江中游南部,宋代劃定為荊湖南路而開始簡稱湖南,省內最大河流湘江流貫南北而簡稱「湘」,也稱瀟湘,省會駐東北部的長沙市。湖南東臨江西,西接重慶、貴州,南毗廣東、廣西,北與湖北相連。
湖南是華夏文明的重要發祥地之一,相傳炎帝神農氏在此種植五穀、織麻為布、製作陶器,坐落於炎陵縣西部的炎帝陵成為凝聚中華民族的精神象徵;舜帝明德天下,足歷洞庭,永州九嶷山為其陵寢之地。 湖南自古盛植木芙蓉,五代時就有「秋風萬里芙蓉國」之說,因此又有「芙蓉國」之稱。
湖南土地面積21.18萬平方千米,佔中國國土面積的2.2%,在各省市區面積中居第10位。下轄13個市、1個自治州(122個縣、市、區),2016年,湖南省地區生產總值31244.7億元,比2015年增長7.9%。截至2016年末,湖南省常住人口6822.0萬人。其中,城鎮人口3598.6萬人,城鎮化率52.75%,比上年末提高1.86個百分點。
文化
湖湘文化是中華文化的多樣性結構中的—個獨具特色的組成部分。近百年來,隨著湖湘人物在歷史舞台上的出色演繹,湖湘文化已受到世人的廣泛矚目與確認。湖湘文化的基本精神可以概括為「淳樸重義」,「勇敢尚武」,「經世致用」,「自強不息」。
湖湘哲學思想以宋代胡安國為開創者,歷胡宏、張栻、王船山、曾國藩、譚嗣同、楊昌濟,以至毛澤東,形成了自己獨特的風格。湖湘文學藝術具有「文道合一」的明顯特點。以曾國藩為首的「湘鄉文派」,就是此一特色的代表。這一特點,在毛澤東身上也鮮明地反映出來。
湖湘教育大興於宋代,歷時千年而形成了自己獨特的傳統:重視學思並重與知行統一,重視獨立思考與理性批判。嶽麓書院就是此一傳統的見證與代表。
『柒』 中國湖南在什麼地理位置
中國中南部,長江中下游南部地區,湖南東臨江西,西接渝貴,南毗兩廣,北連湖北
『捌』 有關湖南的地理情況
全省土地總面積約為31774.35萬畝,其中51.2%為山地,13.9%為盆地,13.1%為平原,15.4%為丘陵,全省有水面135.37萬公頃,占總面積的6.4%。海拔高度在50米以下的面積占總面積的9.9%,l000米以上的占總面積的4.3%,大部分地區海拔高度在100米至800米之間。全省土地面積中,耕地392.16萬公頃,占總面積的18.5%;林地947.05萬公頃,占總面積的44.7%;宜林荒山15.94萬公頃,占總面積的0.8%;淡水總面積135.38萬公頃,占總面積的6.4%。
生物資源
湖南地處中亞熱帶,氣候溫和,植被繁茂,為野生動物提供了適宜的生存場所。湖南野生動物資源中,對農業有益的動物有265種;屬國家級保護的珍稀動物有44種,其中一類保護動物有白鰭豚、華南虎等18種,二類保護動物有獼猴、短尾等19種,三類保護動物有黑熊等7種。湖南的家禽家畜品種齊全,分布廣泛,禽鳥種類繁多,共有500多種,佔全國鳥種數的45%。其中屬於國家級保護的一、二、三類珍禽共22種,佔全國鳥類保護數的44%。湖南一類珍禽有白頭鶴、白枕鶴、紅腹角雉、白鶴、黑鶴、白冠長尾雉、中華秋沙鴨;二類有紅腹錦雞、白腹錦雞、大天鵝、小天鵝、鴛鴦等。
湖南有林地11302萬畝,占湖南總面積的35.7%。森林覆蓋率為34.3%,大大超過全國平均水平。現有木本植物2470種,林業用地佔湖南土地面積為57.4%。現有活立木蓄積量1.84億立方米。其中用材林1.84億立方米,年生長量1100餘萬立方米,是我國南方重要的產材若基地之一。有"廣木之鄉"的雪峰山區,有"江華木"產地的湘南南嶺。還有竹林面積847萬多畝,毛竹蓄積量89億根,居全國第三位。湖南經濟林主要有油茶、油桐、茶葉等,湘西自治州素有"金色桐油之鄉"的美稱,洞庭湖君山盛產的"君山銀針"茶在唐代就作為貢品,1982年列為我國10大名茶之一。此外,省內還擁有豐富的草場資源。
礦產資源
湖南礦產豐富,礦種較多。全國已發現的140多個礦種中,湖南有111種,其中已探明儲量的有83種,是全國礦產品種較多的省份之一。在己探明儲量的礦產中,以有色金屬礦居多多,非金屬礦次之。湖南是"有色金屬之鄉",不論是礦種還是儲量在全國佔有重要地位。目前已探明儲量的有色金屬37種,其中銻的儲量居世界首位,鎢、鉍、獨居石等名列全國榜首,鉛、鋅等儲量也很豐富。湖南非金屬礦是僅次於有色金屬礦的第二大礦產資源,在已探明的儲量中,瑩石、重晶石、長石、海泡石等儲量均居全國第一位。其他還有石灰石、硅石、白雲石、硫鐵礦、磷礦等30多種,分布在湖南66個縣市。煤炭儲量在江南9省(區)中名列榜首
氣候條件
湖南為大陸型中亞熱帶季風濕潤氣候。省境東南亞邊境距海400公里,受東亞季風環流的影響密切相關。氣候具有三個特點:第一、光、熱、水資源豐富,三者的高值又基本同步。湖南4-10月,總輻射量佔全年總輻射量的70-76%,降水量則佔全年總降水量的68-84%。第二,氣候年內與年際的變化較大。冬寒冷而夏酷熱,春溫多變,秋溫陡降,春夏多雨,秋冬乾旱。氣候的年際變化也較大,極大值與極小值的地區差值比平均值的地區差值大1.29倍,雨量最多年份與最少年份相差1460毫米,最多年幾乎為最少年的3倍。第三,氣候垂直變化最明顯的地帶為三面環山的山地。尤以湘西與湘南山地更為顯著。
湖南年日照時數為1300-1800小時,以洞庭湖為最多,岳陽可達1840小時。湖南熱量豐富。年氣溫高,年平均溫度在16-18℃之間。湖南冬季處在冬季風控制下,而東南西三面環山,向北敞開的地貌特性,有利於冷空氣的長驅直入,故一月平均溫多在4-7℃之間,
湖南無霜期長達260-310天,大部份地區都在280-300天之間。年平均降水量在1200-1700毫米之間,雨量充沛,為我國雨水較多的省區之一。b]能源狀況:
湖南的能源建設主要包括原煤生產、原油加工和電力建設。
湖南是中國南方產煤較多的省份,現已探明,煤炭儲量達34億噸,其中保有儲量28.4億噸。
煤炭資源主要分布於郴州、衡陽、婁底、邵陽、長沙、湘潭、株洲、懷化7個市,占湖南保有總量的95.4%。現在,湖南核定年生產原煤能力為1395萬噸,據統計,從1950-1998年,累計產煤9.34億噸、1998年產煤3810.53萬噸,排在全國第10位,最高產煤年份超過了5000萬噸。
湖南水能蘊藏量為1532.45萬千瓦,其中可供開發的有1083.9萬千瓦,現在已建有鳳灘、東江、五強溪等一批較大水電站,至1998年,水電裝機容量達510萬千瓦。湖南的火力發電廠也不斷新建、擴建,現在有耒陽電廠、華能岳陽電廠、石門電廠、湘潭電廠等4個大型火電廠一期工程峻工發電,至1998年底,火電裝機容量已達482萬千瓦。湖南的發電量,加上與葛州壩電站聯網,現在電力較為充裕,1997年首次出現電力供過於求。2010年前,還將興建一批水電站和火電廠,並做好建設核電廠的前期准備工作。
湖南電網已覆蓋湖南90%以上的地域,現有110千伏及以上變電容量2017萬千伏安、線路14939公里,已進入了一個以500千伏和220千伏輸變電設施為主網架,以30萬千瓦等級機組為主力機組、擁有百萬容量大電廠的大電網、超高壓、大機組、高參數的新階段。
湖南有關石油的蘊藏正在勘探,外國投資者也在加盟此事。目前雖不生產原油,但80年代就建有原油加工企業,坐落在岳陽的長嶺煉油廠,年加工能力500萬噸左右,年產汽油和柴油等用於動力機械的燃料油200萬噸左右。
水資源中有5公里以上河流5341條;5公里以上河流長度9萬公里;河川年徑流總量2004.3億立方米淡水總面積135.38萬公頃合2030.64萬畝;其中可養殖面積34.67萬公頃合520萬畝;已放養面積27.55萬公頃合413.18萬畝;天然水資源總量1765.8億立方米;地表水資源總量1759.2億立方米;地下(淺層)水量438.5億立方米;水力資源蘊藏量1532.45萬千瓦;其中可開發量1083.84 萬千瓦。
『玖』 湖南在中國版圖上准確的地理位置
湖南省地處中國中部、長江中游,東鄰江西,西接重慶、貴州,南毗廣東、廣西,北與湖北相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