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地理人文 » 人文地理滇藏線

人文地理滇藏線

發布時間: 2021-03-07 13:49:24

㈠ 五十年代修建三藏鐵路時艱難的情況!

(1)青藏公路--世界上海拔最高的「天路」 1950年,為了支援解放軍和平進軍西藏,人民政府組織解放軍和各族人民群眾動工搶修了此路,1954年12月25日正式通車。這條公路平均海拔在4000米以上,從青海西寧市到西藏拉薩全長1937公里。其中西寧至格爾木段,翻越日月山、橡皮山、旺尕秀山、脫土山等高山,跨越大水河、香日德河、蓋克光河、巴西河、青水河、洪水河等河流,長782公里。格爾木至拉薩段,翻越昆侖山、風火山、唐古拉山、頭二九山等高山,跨越楚瑪爾河、通天河等河流,長1161公里。

這條公路原建標准較低,通車後毀壞嚴重,曾不斷進行整治和改建,1974年開始全面改建。青藏公路改建工程是世界上尚無先例的高寒凍土區鋪設黑色路面工程,共投資7.6億元,也是中國公路史上規模最大的工程。1985年,青藏公路全線黑色路面鋪築工程基本竣工。這條公路為國家二級公路干線,路基寬10米,坡度小於7%,最小半徑125米,最大行車速度60公里/小時,共修建涵洞474座,橋梁60多座,總長1347米,初期修建、改建公路和設備購置總投資4050萬元,每公里平均造價2.52萬元。

青藏公路的修通和不斷改善,對促進青海與西藏的聯系,特別是改善西藏同內地經濟交流,加速其經濟建設以及發展青藏高原各族人民的經濟文化有著十分重要的作用。目前,改建後的青藏公路格爾木至拉薩段承擔了西藏85%到90%甚至更多的進出藏物資的運輸,成為西藏經濟發展的大動脈。

(2)川藏公路--高原東部的生命線 川藏公路是內地通往西藏最重要的兩條公路之一。川藏公路原名康藏公路,從原西康省省會雅安到西藏拉薩,全長2255公里。後因西康省大部分地區劃歸四川省,這條路才改稱川藏公路,其起點也從雅安東移至成都,全長2416公里。1950年1月,中國人民解放軍第十八軍接受了進軍西藏的任務,為了保證進藏部隊的物資供應,西南軍區抽調了大批工兵、汽車,組織了大量民工,開始修築川藏公路。該路要經過二郎山、折多山、雀兒山、矮拉山、加皮拉山、達馬拉山等12座大山,還要渡過大渡河、雅礱江、金沙江、巴河、拉薩河等12條大河,沿途海拔奇高,空氣稀薄,風雪嚴寒,懸崖深谷,激流飛瀑,人煙罕見,氣候、地理、人文等條件十分惡劣。川藏公路是世界公路史上罕見的工程。現國家已制定並實施全面整治川藏公路計劃,新建、擴建成都至拉薩的公路2165公里,分兩個五年計劃完成。這條公路的修通,密切了西藏和內地的聯系,加強了藏漢等民族的團結,對於全國政治、經濟和文化的發展,有著重大的作用。

(3)新藏公路--高原西北部的紐帶 新藏公路是繼川藏、青藏公路之後,進入西藏的第三條公路。這條公路干1956年3月開工,1957年10月6日通車,全長1276公里。它北起新疆南部的葉城,南抵西藏阿里地區的噶大克(噶爾),後又南延至邊防城鎮普蘭(至此,新藏公路全長1450公里),途經峽南口、大紅柳灘、日土家和噶爾昆沙,跨過拉斯塘河、葉爾羌河、喀拉喀什河、獅泉河等河流,越過新疆、西藏之間海拔5000米以上11個山口。沿線平均海拔4200米以上,通過6000米以上的高山6座,是世界上最高的公路。新藏公路的通車,對進一步密切祖國內地與西藏地方的聯系和新疆與西藏的聯系,起著重要的作用。在新藏公路沒有通車以前,西藏阿里地區的交通非常困難,所有物資幾乎全部依靠畜力運輸。而新藏公路通車後,從新疆的葉城到噶大克只需5天時間,而且增大了運量。1991年,國家又決定陸續擴建新藏公路。

(4)滇藏公路--高原東南部的樞紐 滇藏公路是進出西藏的又一條重要公路。這條公路因其在國防上的重要地位,於1950年就開工修築,歷時23年(實際施工時間11年半)於1973年10月竣工通車。滇藏公路南起滇西交通樞紐大理市下關,北至西藏芒康,與川藏公路相接,全長715公里,其中西藏境內119公里,雲南境內596公里,是進藏各條公路受氣候影響較小的一條公路。滇藏公路未修築以前,沿線地區的交通十分閉塞,僅有一些山間驛道。滇藏兩省區人民的交往,主要靠藏族和納西族人民趕著氂牛、騾馬,穿過白芒雪山、紅拉雪山和金沙江、瀾滄江等天險,把西藏的葯材、畜產品等運到麗江和下關,把雲南的茶葉、百貨運到西藏,往返一次需月余。這條公路的開通,為繁榮滇藏的經濟發揮了重要作用。

青藏、川藏公路,是1954年12月經過4年的建設同時通車拉薩的。這被世界視為「不可思議」的高原公路,是真正的英雄路,幾乎每公里就長眠一位烈士。悲壯的築路史告訴我,2143公里的青藏公路,曾有2300多名戰士獻出了生命,而2413公里的川藏公路,為之獻身的築路戰士更是多達3000多人!看著非常破舊的碑,費力地讀著因時間和風雨侵蝕而看不清的碑文,心中陣陣酸楚,維修一個也就兩米高的紀念碑能用多少錢?為了忘卻的紀念是民族的魂啊。

㈡ 川藏北線的地理環境

大北線」從成都出發經都江堰,穿過米亞羅自然保護區,經汶川,抵馬爾康。進入甘孜州後,經爐霍、甘孜、德格過崗嘎金沙江大橋入藏,再經江達、昌都、類烏齊、巴青、索縣、那曲至拉薩。北線相對南線而言,所過地區多為牧區(如那曲地區),海拔更高,人口更為稀少,景色更為原始壯麗。
與南線新都橋至巴塘一段相比,川藏北線新都橋至德格一線,基本上是沿鮮水河、雅礱江而上,時有草場、峽谷、河水、河原等地形,不似南線那般高拔和平緩。塔公草原(也稱毛埡大草原)一帶風光和人文見長,道孚、爐霍等地民居冠絕康區乃至整個藏區,甘孜縣河谷是康區優良的農區,寺院林立,而馬尼干戈、新路海、雀兒山一帶自然風光優美,德格是整個藏區的文化中心。沿途最高點是海拔6168米的雀兒山,景色奇麗,冰峰雪山美若雲中仙子。石渠有康區最美的草原,如由石渠進入青海玉樹州,經瑪多、溫泉,可至達青海省首府西寧或青海湖。沿途高原湖泊、雪山、溫泉密布,極少有旅遊者涉足,是越野探險者推崇的極品線路。
沿川藏線進出西藏,每年的最佳時節是5月份和8月中旬-10月。5月份至8月份之間是西部的雨季,川藏線因泥石流和塌方頻繁,故行程安排應較為寬裕。除了能領略雨季川藏線分外美麗和誘人的旖旎風光之外,還需要徒步穿越塌方區的勇氣與決心。

㈢ 川藏線的路線規劃

川藏公路已經是國道的重要組成部分,並有南線和北線,分線點位於四川省甘孜州新都橋鎮前的東俄洛鄉。 川藏南線於1958年正式通車。南線從雅安起與國道108分道,向西翻越二郎山,沿途越過大渡河、雅礱江、金沙江、瀾滄江、怒江上游,經雅江、理塘、巴塘過竹巴籠金沙江大橋入藏,再經芒康、左貢、邦達、八宿、然烏、波密、林芝、墨竹工卡、達孜抵拉薩。南線相對北線而言所經過的地方,多為人口相對密集的地區。沿線都為高山峽谷,風景更為秀麗,尤其是被稱為西藏江南的林芝地區。但南線的通麥一帶山體較為疏鬆,極易發生泥石流和塌方。川藏南線成都至拉薩全長2142千米,途經最高海拔4700米,有「世界高城」之稱的理塘。
南線成都至雅安段由川西平原向盆地低丘行進,全為高速公路。雅安至康定段處於川西高原,也即青藏高原東南低緣,特別是在雅安天全縣境內曾有「川藏公路第一險」之稱的二郎山,地勢逐步抬升,山河走勢呈南北線縱向分布,公路基本是越山再沿河,再越山再沿河往西挺進。二郎山高3500米左右,隧道通行以後不再有「天險」之稱,但越山後,瀘定至康定間的瓦斯河一段,雨季時柏油路面常被漫漲的河水淹沒和沖毀,並時有泥石流。
出康定即翻越山口海拔4290米的折多山。此山是地理分界線,西面為高原隆起地帶,有雅礱江,右為高山峽谷地帶,有大渡河。折多山是傳統的藏漢分野線,此山兩側的人口分布、生產、生活狀態等方面都有較顯著的差別。大渡河流域在民族、文化形態等方面處於過渡地帶,主要分布著有「嘉絨」之稱的藏族支系。其地域往北可至四川省阿壩州的大小金川一帶。
折多山以東屬亞熱帶季風氣候,基本處於華西豐雨屏帶中,植被茂密,夏季多雨,冬季多雪,地表水及河流對山體和路基的沖蝕和切割作用明顯;折多山以西屬亞寒帶季風氣候與高原大陸性氣候的交揉區,氣候溫和偏寒,亦多降雨,緩坡為草,低谷為林,且多雪峰及高山湖泊。
折多山至巴塘一線海拔4000米左右,由東往西有剪子彎山、高爾寺山和海子山等平緩高山。理塘是此線重要的分路點,往北可抵新龍和甘孜,往南則抵稻城、鄉城和得榮等地。寬闊平坦的理塘地處毛埡大草原,是此線平均海拔最高的縣,其縣城號稱「世界高城」。巴塘往西逐漸進入金沙江東岸谷地,地寬而略低,是藏族傳統的優良農區。但巴塘地處地質板塊的吻合帶,常有地震。
過竹巴籠金沙江大橋後,川藏線進入著名的南北縱向橫段山脈三山三江地帶。公路由此進入了長達800餘公里的,呈不斷上升的「漕溝狀地質破碎路段」。在西藏波密至排隆間,雨季盛行時,肆虐的泥石流及山體滑坡令大地幾成「蠕動狀」,其威力足以使車行此地的人驚心動魄,直至翻過西藏林芝縣境內的色季拉山口。此線有盤不完的山,淌不完的河。川藏線上幾乎所有的天險都集中在這一段。色季拉山口後特別是林芝後,全為高等級公路,直到拉薩。 川藏北線即317國道,從成都出發,經雅安進甘孜後,經爐霍、甘孜、德格過崗嘎金沙江大橋入藏,再經江達、昌都抵南北線交合點邦達後,經波密、八一往拉薩,全程2413公里。此線被旅遊探險者稱之為「小北線」。另一條北線是從成都北上,在汶川與國道213分路,從刷經寺經馬爾康、昌都到達拉薩,是國道317的重要組成部分。南線與北線在昌都與邦達有國道214連接。北線沿317國道在那曲與青藏公路匯合,也可到達拉薩。同時也是青藏公路的組成部分。川藏北線成都至拉薩全長2412千米。此線被後來的旅遊探險者稱之為「大北線」。
而本站所指的川藏北線是指:從成都出發北上在映秀鎮往西,穿過卧龍自然保護區,翻越終年雲霧繚繞的巴郎山(海拔4523米),經小金縣,抵丹巴。進入甘孜後,經道孚、爐霍、甘孜、德格過崗嘎金沙江大橋入藏,再經江達、昌都、類烏齊、巴青、索縣、那曲至拉薩。北線相對南線而言,所過地區多為牧區(如那曲地區),海拔更高,人口更為稀少,景色更為原始壯麗。
與南線新都橋至巴塘一段相比,川藏北線新都橋至德格一線,基本上是沿鮮水河、雅礱江而上,時有草場、峽谷、河水、河原等地形,不似南線那般高拔和平緩。其中丹巴是嘉絨藏族的主要分布區,塔公草原(也稱毛埡大草原)一帶風光和人文見長,道孚、爐霍等地民居冠絕康區乃至整個藏區,甘孜縣河谷是康區優良的農區,寺院林立,而馬尼干戈、新路海、雀兒山一帶自然風光優美,德格是整個藏區的文化中心。沿途最高點是海拔6168米的雀兒山,景色奇麗,冰峰雪山美若雲中仙子。石渠有康區最美的草原,如由石渠進入青海玉樹州,經瑪多、溫泉,可至達青海省首府西寧或青海湖。沿途高原湖泊、雪山、溫泉密布,極少有旅遊者涉足,是越野探險者推崇的極品線路。
沿川藏線進出西藏,每年的最佳時節是5月份和8月中旬-10月。5月份至8月份之間是西部的雨季,川藏線因泥石流和塌方頻繁,故行程安排應較為寬裕。除了能領略雨季川藏線分外美麗和誘人的旖旎風光之外,還需要徒步穿越塌方區的勇氣與決心。

㈣ 川藏線有哪些走向分為幾條呢

川藏線是川藏公路的簡稱。川藏公路是連通四川成都與西藏拉薩之間汽車通行的第一條公路。在此路修通前,千百年來,中國西南部各民族的經濟、文化交往樞紐就是逶迤在橫斷山區和西藏高原的崇山峻嶺之間,一條世界上地勢最高、路況最為險峻的交通驛道--茶馬古道。
川藏線分南北線

南線
川藏南線於1958年正式通車。南線從雅安起與國道108分道,向西翻越二郎山,沿途越過大渡河、雅礱江、金沙江、瀾滄江、怒江上游,經雅江、理塘、巴塘過竹巴籠金沙江大橋入藏,再經芒康、左貢、邦達、八宿、然烏、波密、林芝、墨竹工卡、達孜抵拉薩。南線相對北線而言所經過的地方,多為人口相對密集的地區。沿線都為高山峽谷,風景更為秀麗,尤其是被稱為西藏江南的林芝地區。但南線的通麥一帶山體較為疏鬆,極易發生泥石流和塌方。川藏南線成都至拉薩全長2142千米,途經最高海拔4700米,有「世界高城」之稱的理塘。
南線成都至雅安段由川西平原向盆原低丘行進,全為高速公路。雅安至康定段處於川西高原,也即青藏高原東南低緣,特別是在雅安天全縣境內曾有「川藏公路第一險」之稱的二郎山,地勢逐步抬升,山河走勢呈南北線縱向分布,公路基本是越山再沿河,再越山再沿河往西挺進。二郎山高3500米左右,隧道通行以後不再有「天險」之稱,但越山後,瀘定至康定間的瓦斯河一段,雨季時柏油路面常被漫漲的河水淹沒和沖毀,並時有泥石流。
出康定即翻越山口海拔4290米的折多山。此山是地理分界線,西面為高原隆起地帶,有雅礱江,右為高山峽谷地帶,有大渡河。折多山是傳統的藏漢分野線,此山兩側的人口分布、生產、生活狀態等方面都有較顯著的差別。大渡河流域在民族、文化形態等方面處於過渡地帶,主要分布著有「嘉絨」之稱的藏族支系。其地域往北可至四川省阿壩州的大小金川一帶。
折多山以東屬亞熱帶季風氣候,基本處於華西豐雨屏帶中,植被茂密,夏季多雨,冬季多雪,地表水及河流對山體和路基的沖蝕和切割作用明顯;折多山以西屬亞寒帶季風氣候與高原大陸性氣候的交揉區,氣候溫和偏寒,亦多降雨,緩坡為草,低谷為林,且多雪峰及高山湖泊。
折多山至巴塘一線海拔4000米左右,由東往西有剪子彎山、高爾寺山和海子山等平緩高山。理塘是此線重要的分路點,往北可抵新龍和甘孜,往南則抵稻城、鄉城和得榮等地。寬闊平坦的理塘地處毛埡大草原,是此線平均海拔最高的縣,其縣城號稱「世界高城」。巴塘往西逐漸進入金沙江東岸谷地,地寬而略低,是藏族傳統的優良農區。但巴塘地處地質板塊的吻合帶,常有地震。
過竹巴籠金沙江大橋後,川藏線進入著名的南北縱向橫段山脈三山三江地帶。公路由此進入了長達800餘公里的,呈不斷上升的「漕溝狀地質破碎路段」。在西藏波密至排隆間,雨季盛行時,肆虐的泥石流及山體滑坡令大地幾成「蠕動狀」,其威力足以使車行此地的人驚心動魄,直至翻過西藏林芝縣境內的色季拉山口。此線有盤不完的山,淌不完的河。川藏線上幾乎所有的天險都集中在這一段。色季拉山口後特別是林芝後,全為高等級公路,直到拉薩。

北線
川藏北線從成都出發,經雅安直接進甘孜後,經爐霍、甘孜、德格過崗嘎金沙江大橋入藏,再經江達、昌都抵南北線交合點邦達後,經波密、八一往拉薩,全程2413公里。此線被旅遊探險者稱之為「小北線」。另一條北線是從成都北上,在汶川與國道213分路,從刷經寺經馬爾康、昌都到達拉薩,是國道317的重要組成部分。南線與北線在昌都與邦達有國道214連接。北線沿317國道在那曲與青藏公路匯合,也可到達拉薩。同時也是青藏公路的組成部分。川藏北線成都至拉薩全長2412千米。此線被後來的旅遊探險者稱之為「大北線」。
而本站所指的川藏北線是指:從成都出發北上在映秀鎮往西,穿過卧龍自然保護區[2],翻越終年雲霧繚繞的巴郎山(海拔4523米),經小金縣,抵丹巴。進入甘孜後,經道孚、爐霍、甘孜、德格過崗嘎金沙江大橋入藏,再經江達、昌都、類烏齊、巴青、索縣、那曲至拉薩。北線相對南線而言,所過地區多為牧區(如那曲地區),海拔更高,人口更為稀少,景色更為原始壯麗。
與南線新都橋至巴塘一段相比,川藏北線新都橋至德格一線,基本上是沿鮮水河、雅礱江而上,時有草場、峽谷、河水、河原等地形,不似南線那般高拔和平緩。其中丹巴是嘉絨藏族的主要分布區,塔公草原(也稱毛埡大草原)一帶風光和人文見長,道孚、爐霍等地民居冠絕康區乃至整個藏區,甘孜縣河谷是康區優良的農區,寺院林立,而馬尼干戈、新路海、雀兒山一帶自然風光優美,德格是整個藏區的文化中心。沿途最高點是海拔4916米的雀兒山,景色奇麗,冰峰雪山美若雲中仙子。石渠有康區最美的草原,如由石渠進入青海玉樹州,經瑪多、溫泉,可至達青海省首府西寧或青海湖。沿途高原湖泊、雪山、溫泉密布,極少有旅遊者涉足,是越野探險者推崇的極品線路。
沿川藏線進出西藏,每年的最佳時節是5月份和8月中旬-10月。5月份至8月份之間是西部的雨季,川藏線因泥石流和塌方頻繁,故行程安排應較為寬裕。除了能領略雨季川藏線分外美麗和誘人的旖旎風光之外,還需要徒步穿越塌方區的勇氣與決心。
高原反應因為川藏線上大部分景點都位於高海拔地區,去旅遊時要預防高原反應的發生。

高原反應
高原反應即急性高原病(acute high altitude disease,AHAD),是人到達一定海拔高度後,身體為適應因海拔高度而造成的氣壓差、含氧量少、空氣乾燥等的變化,而產生的自然生理反應,海拔高度一般達到2700米左右時,就會有高原反應。
初到高原建議
建議初到高原地區,不可疾速行走,更不能奔跑,也不能做體力勞動,不可暴飲暴食,不要飲酒和吸煙。多食蔬菜和水果等富有維他命的食品,適量飲水,注意保暖,少洗澡以避免受涼感冒和消耗體力。不要一開始就吸氧,盡量要自身適應它,否則,你可能在高原永遠都離不開吸氧了(依賴性非常強)。

㈤ 三藏公路在20世紀50年代的修建情況

(1)青藏公路--世界上海拔最高的「天路」 1950年,為了支援解放軍和平進軍西藏,人民政府組織解放軍和各族人民群眾動工搶修了此路,1954年12月25日正式通車。這條公路平均海拔在4000米以上,從青海西寧市到西藏拉薩全長1937公里。其中西寧至格爾木段,翻越日月山、橡皮山、旺尕秀山、脫土山等高山,跨越大水河、香日德河、蓋克光河、巴西河、青水河、洪水河等河流,長782公里。格爾木至拉薩段,翻越昆侖山、風火山、唐古拉山、頭二九山等高山,跨越楚瑪爾河、通天河等河流,長1161公里。

這條公路原建標准較低,通車後毀壞嚴重,曾不斷進行整治和改建,1974年開始全面改建。青藏公路改建工程是世界上尚無先例的高寒凍土區鋪設黑色路面工程,共投資7.6億元,也是中國公路史上規模最大的工程。1985年,青藏公路全線黑色路面鋪築工程基本竣工。這條公路為國家二級公路干線,路基寬10米,坡度小於7%,最小半徑125米,最大行車速度60公里/小時,共修建涵洞474座,橋梁60多座,總長1347米,初期修建、改建公路和設備購置總投資4050萬元,每公里平均造價2.52萬元。

青藏公路的修通和不斷改善,對促進青海與西藏的聯系,特別是改善西藏同內地經濟交流,加速其經濟建設以及發展青藏高原各族人民的經濟文化有著十分重要的作用。目前,改建後的青藏公路格爾木至拉薩段承擔了西藏85%到90%甚至更多的進出藏物資的運輸,成為西藏經濟發展的大動脈。

(2)川藏公路--高原東部的生命線 川藏公路是內地通往西藏最重要的兩條公路之一。川藏公路原名康藏公路,從原西康省省會雅安到西藏拉薩,全長2255公里。後因西康省大部分地區劃歸四川省,這條路才改稱川藏公路,其起點也從雅安東移至成都,全長2416公里。1950年1月,中國人民解放軍第十八軍接受了進軍西藏的任務,為了保證進藏部隊的物資供應,西南軍區抽調了大批工兵、汽車,組織了大量民工,開始修築川藏公路。該路要經過二郎山、折多山、雀兒山、矮拉山、加皮拉山、達馬拉山等12座大山,還要渡過大渡河、雅礱江、金沙江、巴河、拉薩河等12條大河,沿途海拔奇高,空氣稀薄,風雪嚴寒,懸崖深谷,激流飛瀑,人煙罕見,氣候、地理、人文等條件十分惡劣。川藏公路是世界公路史上罕見的工程。現國家已制定並實施全面整治川藏公路計劃,新建、擴建成都至拉薩的公路2165公里,分兩個五年計劃完成。這條公路的修通,密切了西藏和內地的聯系,加強了藏漢等民族的團結,對於全國政治、經濟和文化的發展,有著重大的作用。

(3)新藏公路--高原西北部的紐帶 新藏公路是繼川藏、青藏公路之後,進入西藏的第三條公路。這條公路干1956年3月開工,1957年10月6日通車,全長1276公里。它北起新疆南部的葉城,南抵西藏阿里地區的噶大克(噶爾),後又南延至邊防城鎮普蘭(至此,新藏公路全長1450公里),途經峽南口、大紅柳灘、日土家和噶爾昆沙,跨過拉斯塘河、葉爾羌河、喀拉喀什河、獅泉河等河流,越過新疆、西藏之間海拔5000米以上11個山口。沿線平均海拔4200米以上,通過6000米以上的高山6座,是世界上最高的公路。新藏公路的通車,對進一步密切祖國內地與西藏地方的聯系和新疆與西藏的聯系,起著重要的作用。在新藏公路沒有通車以前,西藏阿里地區的交通非常困難,所有物資幾乎全部依靠畜力運輸。而新藏公路通車後,從新疆的葉城到噶大克只需5天時間,而且增大了運量。1991年,國家又決定陸續擴建新藏公路。

(4)滇藏公路--高原東南部的樞紐 滇藏公路是進出西藏的又一條重要公路。這條公路因其在國防上的重要地位,於1950年就開工修築,歷時23年(實際施工時間11年半)於1973年10月竣工通車。滇藏公路南起滇西交通樞紐大理市下關,北至西藏芒康,與川藏公路相接,全長715公里,其中西藏境內119公里,雲南境內596公里,是進藏各條公路受氣候影響較小的一條公路。滇藏公路未修築以前,沿線地區的交通十分閉塞,僅有一些山間驛道。滇藏兩省區人民的交往,主要靠藏族和納西族人民趕著氂牛、騾馬,穿過白芒雪山、紅拉雪山和金沙江、瀾滄江等天險,把西藏的葯材、畜產品等運到麗江和下關,把雲南的茶葉、百貨運到西藏,往返一次需月余。這條公路的開通,為繁榮滇藏的經濟發揮了重要作用。

青藏、川藏公路,是1954年12月經過4年的建設同時通車拉薩的。這被世界視為「不可思議」的高原公路,是真正的英雄路,幾乎每公里就長眠一位烈士。悲壯的築路史告訴我,2143公里的青藏公路,曾有2300多名戰士獻出了生命,而2413公里的川藏公路,為之獻身的築路戰士更是多達3000多人!看著非常破舊的碑,費力地讀著因時間和風雨侵蝕而看不清的碑文,心中陣陣酸楚,維修一個也就兩米高的紀念碑能用多少錢?為了忘卻的紀念是民族的魂啊。

㈥ 西南地區的地理知識

1)概況
位置和范圍:橫斷山以西、喜馬拉雅山以北、昆侖山和阿爾金山以南。
面積和人口:面積25%、人口1%
民族:藏族主要聚居區

讀圖,熟悉昆侖山,阿爾金山,祁連山,橫斷山,喜馬拉雅山,岡底斯山,唐古拉山,巴顏喀拉山,雅魯藏布江,黃河,三江源(黃河、長江、瀾滄江),三江並流(金沙江、怒江、瀾滄江),柴達木盆地,青海湖。
(2)世界屋脊與高寒氣候
冬寒夏涼、晴天多,日照時間長,太陽輻射強烈;是我國盛夏氣候最低的地區。
降水年內分配不均,季節變化明顯,從東南向西北高原內部減少。
(3)高原農牧業
牲畜:氂牛、藏綿羊、藏山羊(適應高寒、缺氧、低氣壓環境)。
農作物:青稞、小麥、豌豆(日照時間長,蛋白質含量高,單位面積產量高)。
主要農業區:雅魯藏布江谷地、湟水谷地(風小,氣溫較高,地形平坦)
氣候嚴寒——高寒牧業、河谷農業、地廣人稀
地勢高 多雪山冰川——地廣人稀、交通不便、大河源頭
太陽能豐富
發展交通 水力發電
(4)豐富的能源和礦產資源
太陽能:大氣潔凈、晴天多、日照時間長,拉薩是「日光城」
地熱能:雅魯藏布江谷地位於亞歐和印度洋板塊交界處,羊八井有地熱電站。
水能:雅魯藏布江的水能僅次於長江。
「聚寶盆」——柴達木盆地有察爾汗的鉀鹽(附近有我國最大的鉀肥廠)、冷湖的石油、魚卡的煤、錫鐵山的鉛鋅礦。
(5)交通
公路運輸為主:青藏(承擔進藏物資的85%)、川藏、新藏、滇藏、新藏公路海拔最高。
鐵路:蘭青、青藏鐵路。
航空:有拉薩——北京、成都、西寧、廣州等航線。

青藏鐵路修建過程中遇到的主要問題:多年凍土,生態脆弱,高寒缺氧。
三江源自然保護區:我國面積最大、海拔最高的天然濕地、自然保護區,長江水量的25%,黃河水量的49%,瀾滄江水量的15%來自三江源地區,這里又有「中華水塔」之稱。
制約經濟發展的主要原因:交通。
進藏鐵路的幾個方案中,選擇青藏鐵路的原因:投資少,工期短,地形較平坦,地震、泥石流、滑坡等地質災害發生較少。
重要意義:加快西藏社會經濟發展,促進西藏同全國其他地區的經濟文化交流,增強民族團結等。

㈦ 雲南的人文地理

雲南驛:古道千年,話「彩雲之南」滄桑
--
雲南驛古鎮,屬雲南省第三批歷史文化名村鎮,位於大理州祥雲縣城東19公里,南側為楚大高速,北側為滇緬公路即今320國道3094公里處,距昆明車程約三小時。雲南驛是古今之交通要沖,兩千多年來先後有蜀身毒道、靈官道、五尺道、博南道、茶馬古道、明清官方驛道經過或者匯集這里。二戰期間,滇緬公路、中印輸油管和駝峰航線雲南驛機場(全省三個戰略機場之一)更使得雲南驛蜚聲海內外。
漢廷打通了連接雲南驛的三條道路:靈官道:起點為成都,經四川西昌地區和雲南楚雄地區,終點到達雲南驛 尺道:秦代蜀郡李冰開創了兩大工程,一是都江堰,二是五尺道。五尺道從四川南部的宜賓啟程,過金沙江,經滇東北的昭通市(朱提)、曲靖市(味縣)到達昆明市(滇池)。 博南道:博南道以翻越橫斷山脈的博南山(今永平縣)而得名,屬於蜀身毒道和西南絲綢之路的重要部分。博南道起於雲南驛,同靈官道、五尺道相連,向西經過大理市,越博南山,渡瀾滄江,到達保山市,從騰沖或瑞麗出境。 茶馬古道的起源於唐代,宋代達到鼎盛,以宋代交易量最大的兩種大宗商品——西藏輸入的茶葉,內地輸入的馬匹而得名。後世泛指滇川藏之間或者中國西南和東南亞、南亞之間的馬幫運輸路線。雲南驛地處滇藏茶馬古道的重要位置,同時也從這里連通著川藏茶馬古道。茶馬古道經過的地區,山高谷深,氣候多變,即便是馬幫運輸也屬異常的艱難,運輸多以藏族地區必需的茶葉、布匹為主。 一九九九年,上個世紀的最後一年,楚大高速(楚雄—大理)和廣大鐵路(成昆線的廣通—大理)同時建成通車

㈧ 川藏線的古道文化

茶葉產自祖國內地,輸入藏區的最初時間,據史料記載興於唐代。從唐代開始,藏族飲茶漸成習俗,並成為飲食習俗的重要組成部分。在藏族的茶文化中,除了飲食習俗的文化內涵外,還有一個重要的方面,就是漢藏貿易文化。
漢藏「茶馬互市」文化在唐代初興時,被稱之為「茶馬互市」,即指以漢區的茶葉與藏區的馬進行互換的以物易物的經貿往來。其時的互市之所,主要設在西北地區,在互市過程中還未形成一種專門制度。及至宋代神宗時期,採納王韶建議,榷禁川茶,用於博馬,實行官營。為確保茶馬貿易的正常發展,宋廷制定了一系列的具體辦法和措施。例如在管理上設置專門機構買茶司、買馬司、茶馬司、鹽茶司、都大茶馬司等;採取招馬、降低茶價和提高馬價等優惠政策;在制度上實行官運茶葉專賣的榷茶制。至使四川的茶馬互市在宋代得以興盛。其互市地點,主要有黎、雅、嘉、威、茂、文、益、瀘、敘、夔和南平、長寧、永康等地,中心為黎州(今漢源)和雅州(今雅安)。元代,中央政府對漢藏茶馬互市管理鬆弛,前期由政府統購茶葉銷往藏羌地區,後政府停止經營,漢藏之間,聽其民間自由互市。
但在交通方面,元中央王朝卻十分重視川藏茶馬古道的通暢。為通達邊情,宣布號令,加強對藏區的治理,開辟從內地到西藏的交通線路,至使川藏茶馬古道成為正驛,並設置驛站。凡持有璽書驛卷及藏區土司文牒的僧侶官員,便可在藏區和內地之間乘驛往來。元代,川藏茶馬古道共設19處驛站。到了明代,對驛站進行繼續維護和擴建。及至清代,區內驛站增擴至87處。瀘定、康定成為川藏交通之咽喉。及至明代,初行「金牌信符」制度,後改「引岸」制度。除此而外,明中央王朝還對藏族僧俗首領施行了朝貢制度,這種制度又被稱為「貢馬賜茶」制度。這種制度不僅出於明朝政治統治的需要,同時也是其時漢藏茶馬貿易的一個必要補充。清朝開國,「踵前朝故事」。及至乾隆時期,「茶馬互市」制度宣告退出歷史舞台,取而代之的是與茶馬互市有相同意義,但貿易范圍更加廣泛、基本形式有較大變化的「邊茶貿易」制度。邊茶貿易制度的核心是改官營為商營;以「引岸」制度代替「榷茶」制;內地仍以茶葉為主要交易商品,此外,其他與藏族人民相關的生產、生活資料進入市場的比例大幅增加,而藏區輸出的交換商品已不再僅限於馬,主要是當地生產的皮革、葯材、黃金等土特產品。邊茶貿易制度一直實行到建國初期。
自宋朝以來,甘孜州就是從四川至康區、西藏的川藏茶馬古道的交通樞紐和要沖地帶。明初,從川西到康藏的川康茶馬古道主要有兩條,一條從邛崍至名山、雅安、滎經、漢源、瀘定、康定(藏語名打折多),然後出關經道孚、爐霍、甘孜、德格,渡金沙江進入西藏。從邛崍至康定段俗稱「大路」,由此道進入康定的茶稱「大路茶」。明際,黎、雅、碉門(今天全)成為川西茶馬互市的最大市場,史書中有「秦巴之茶,自碉門、黎、雅,抵朵甘、烏斯藏,五千餘里皆用之」的記載。明洪武年間,又開通了一條從碉門經瀘定嵐安、烹壩的茶馬貿易通道,於岩州設市,置岩州衛,保護市易。川西茶馬互市的市場從黎州西移至岩州(今瀘定縣嵐安鄉)。該道在歷史上俗稱為「小路」,沿此道運往打箭爐的茶稱「小路茶」。明末,岩州市廢,打箭爐市興。人清後,打箭爐成為藏區盛極一時的漢藏貿易中心。同時也成為漢藏文化交流的中心,歷代中央王朝治藏的重鎮。
漢、藏之間以茶葉為中心的貿易在歷史上所產生的作用是極其重大的。主要表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促進社會經濟的發展
隨著藏族地區對內地茶葉的需求量不斷擴大,刺激了內地茶業興盛、產量增加;服務於茶葉貿易的機構、人員以及運輸力量等逐漸加大,服從於茶葉加工的其它行業得到發展;「茶馬貿易是從事畜牧業各兄弟民族經濟生活的重要支柱,馬有銷路,就刺激了畜牧業的發展。茶有來源,保證了肉食乳飲民族的健康。更重要的是茶馬貿易帶動了漢藏各族各類商品經濟的發展和物資交流,使各民族各地區之間,在經濟上形成互通有無、互為依賴、互為支援的不可分割的整體。在清代因內地名馬甚多,馬匹銷路不廣,停止了茶馬貿易後,漢藏民間的商業貿易卻更為發展和繁榮,大批茶葉和內地出產的生產、生活資料,如衣服、綢緞、布匹、酒肉、鐵器、瓷器等商品都源源不斷地運往藏區,藏區的土特產品,特別是葯材和黃金等,大批銷往內地,雙方交換的數額遠遠超過歷史上茶馬貿易的規模和水平,從而使藏漢民族經濟更牢固地結成不可分割的整體。」
帶動藏區發展
明代以前,茶馬貿易的互市市場均不在藏區,各地藏族到互市市場進行交換,需經長途跋涉,加之藏族長期生活在氣候高寒的青藏高原,難於適應內地的盛夏酷暑,互市時節受自然條件的影響較大。明代以來,隨著貿易的增加,互市市場開始向藏區縱深發展。明洪武十九年(1386年)在碉門設茶馬司。洪武二十年 (1387年),在岩州(今瀘定嵐安)設互市市場,天全六番招討司八鄉之民「番蠲其徭役,專令蒸造烏茶,運至岩州,置倉收貯,以易番馬」。
清代以來,藏區高原市鎮的發展規模和范圍都有擴大。「雍正七年(1729年),置打箭爐廳,『為番夷匯總,因山為城,市井輻輳』,商務繁盛,為邊茶轉輸西藏、青海各蒙藏地區『出口總路,是以四方茶商俱聚於此』。藏漢間交易通過『鍋庄』為煤介。雍正至乾隆年間,打箭爐由十三家鍋庄發展到四十八家……鍋庄由待貢向行棧職能的轉化,表明雍乾時期打箭爐商務已達到了相當規模。」匯集於打箭爐的藏商集團,除了今甘孜州內的土司商、寺廟商,還有今西藏、青海、雲南和四川木里的藏商集團;匯集於打箭爐的漢、邛、蒲幫,雅州幫等。據乾隆年間統計,四川的邛崍、名山、雅安、滎經、天全等縣銷往打箭爐的邊茶總引額數達十萬零三百四道,計約一千萬斤以上。民國時期,每年引票銷售量均在十萬張左右,其中最低額年份亦在六萬九千多張。
在甘孜州境內,除打箭爐外,瀘定也是歷史上漢藏貿易的一個重鎮,它包括今瀘定嵐安、化林坪和瀘橋鎮。化林坪雖來曾設互市之所,但為「自磨西面渡沈村,逾飛越嶺至黎州」之「茶馬互市」要道上的重鎮。故清初「設汛於此。康熙二年,改汛為營,設守備一員,標兵一營。三十四年添設參將。四十三年改營為協」。據任乃強先生《瀘定導游》載,化林城原建時,有六街大道及城垣,環城築有營房,城內有商肆、都司署、關帝廟、城隍廟、安撫使署、千總署、土地祠、川主宮、金花廟、青山排闥坊、果親王詩碑等建築。果親王於雍正十三年(1735)從泰寧返京時過此曾提詩曰:「泰寧城到化林坪,峻嶺臨江鳥道行。天限華羌開此地,塞垣宜建最高坪」。瀘城鎮的開發與繁榮則無不與漢藏貿易與瀘定橋之建造有關,任乃強先生《瀘定導游》記述:「瀘定縣治,舊稱瀘定橋,亦曰橋上。海拔一千四百公尺。明以前為「西番」村落,番名「阿龍」,屬雜道長官司管轄。清初,從音譯曰:「安樂壩」。今之安樂壩,其時與此河原相連。又其時川康間之交通分為兩道,北自雅州經碉門(天全)嚴州(嵐州)瓦斯溝人打箭爐。有時亦自岩州渡烹壩,由大岡人瀘,曰雅州路。南自漢源逾飛越嶺經化林坪、沈村、咱威、磨西面、雅加埂,為黎州路。中間唯自瓦角渡紫牛,為自南路斜合北路之小道。沈村、紫牛、烹壩三渡,稱為瀘河三要津,此外皆非沖要,安樂壩僻在一隅,無人注意。故西爐之役,全境騷動,獨安樂壩無聞。爐亂定後,選地建橋,以通川藏。以其地名吉祥,水勢平穩,遂勘安橋基於此。康熙四十五年橋成撥化林營兵戍守,設把總一員。橋頭始有漢戶,經營小貿。雍正六年,天全黎州皆改土歸流,雅州升府,始設巡檢於此,管理橋工水利、茶榷,及沈村、烹壩兩驛站。始漸有商店成市街。其後屢因修葺鐵橋,運礦開冶,且為西爐商賈,往來要站。漢人漸增,經商之外從事墾植。乾隆末葉,西陲多故,打箭爐市漸興旺,爐之間貨運日盛,橋之西端,腳店蔚起。嘉慶中,內地擾亂,川邊礦業勃發,漢人赴邊者多,瀘定始有數十市戶,亦皆農商兼營。其後天主教傳人西康,教人引水灌溉,墾辟稻田,瀘定地力大啟,人口日增,化林與橋上,皆屬漢人勢力集中之地,百業漸興」。
促進漢、藏文化交流
在歷史上,川藏茶馬古道既是一條經濟路和政治路,也是一條文化交流之路。在這條古道上,藏族土司頭人,高僧大德,漢族、滿族、蒙古官兵,漢、,藏商賈,漢藏苦力背夫、馱腳常年往來其間。康定、瀘定作為漢、藏民旅交匯的地帶,隨著漢、藏貿易的發展,帶來不同民族間的文化交流。特別是在康定這一漢藏貿易的中心地,多元文化並存的現象十分突出。風靡海內外的歌曲——《康定情歌》就是多元文化交融並存的結果:這首歌的雛形來自康定三道橋民間,屬於流行於康定的許多民歌中的一首歌曲。在這首歌曲中,人們既能感受到藏族民歌的韻味,又能體察到漢族民歌的影子。集中地體現了多元文化交融升華的產物。入清以來,人藏和來康的文人雅士、官吏逐漸增多,來到康區,因事因景而感發抒懷之詩詞、文章、著作漸增,並流行於世。例如姚瑩的《康輔紀行》、查騫的《邊藏風土記》、陳渠珍的《芄野塵夢》等著作。又如岳鍾琪的《瀘定橋詩》,劉贊廷的《懶兵詩》,康定頭道水「小天都」瀑布的摩崖石刻及孫士毅惠齡、和寧等人的《詠小天都瀑布》詩等膾炙人口。此外,康定地名和瀘定橋來歷的傳說中,既有漢族的傳說故事,也有藏族的傳說故事。時至今日,兩種傳說依然在民間流傳,而無厚此薄彼之非議。民國時期,著名國畫大師張大幹、吳作人也曾到康定采風作畫;著名民族學家,歷史地理學家任乃強先生在康區多年,為後世留下了不少著作;川劇表演藝術家陳書舫、舞蹈家戴愛蓮等地曾在康定進行過藝術表演……這種文化現象不僅成為康巴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而且光點越發明亮。一首《康定情歌》和一座「瀘定橋』』使康定和瀘定兩座城市成為無人不知,無人不曉的歷史名城,成為甘孜州人文旅遊資源最閃亮的品牌。川藏茶馬古道文化在四川從川古的邛崍一至延伸到金沙江畔,其中康定、瀘定成為茶馬古道文化的核心區,漢、藏文化的交匯點。

㈨ 青藏地區的主要線路

青藏地區的主要線路,主要由青藏鐵路鐵路和若干公路兩種組成。

  1. 鐵路:青藏鐵路,青藏鐵路全長1956公里,有960公里的海拔高程在4000米以上,其中550公里的地段穿越高原常年凍土地帶。其最高點位於海拔5072米,常年白雪皚皚的唐古拉山埡口,被譽為「離天最近的鐵路」和「世界上最高的鐵路」。

  2. 公路:

    (1)中尼公路(拉薩——加德滿都)

    由拉薩開始經日喀則、定日、聶拉木、樟木,友誼橋、尼泊爾首都加德滿都。中尼公路全長943公里,西藏境內829公里,此線在1965年建成通車後,是西藏目前通往東南亞唯一開放的國際公路。

    (2)川藏公路(拉薩——成都)

    南線由四川成都、雅安、康定、東俄洛、巴塘,西藏芒康、左貢、邦達、八宿、波密、林芝、八一、工布江達、墨竹工卡、達孜至拉薩,全長2146公里,屬318國道(東起上海人民廣場,西至西藏中尼公路的樟木口岸)的一部分。南線有多個著名險段。

    北線由成都至東俄洛與南線重合,再由東俄洛與南線分開北上,經乾寧、甘孜、德格、西藏江達、昌都,至邦達又與南線重合,直抵拉薩,全長2412公里。

    (3)青藏公路(拉薩——西寧)

    西寧、倒淌河、茶卡、格爾木、五道梁、沱沱河沿、雁石坪、唐古拉山口、安多、那曲、當雄、羊八井、拉薩。青藏公路西藏境內528千米,青海格爾木至拉薩段1140千米由西藏管養。

    (4)新藏公路(拉薩——葉城)

    新藏公路北起新疆西南部的喀什地區的葉城縣,經和田地區的皮山縣、和田縣、西藏阿里地區的日土縣,進入噶爾縣到阿里地區首府獅泉河鎮,由此向南經與印度、尼泊爾兩國接壤的普蘭縣,再向東經日喀則地區的仲巴縣、薩噶縣、昂仁縣,在日喀則地區的拉孜縣查務鄉查務村與318國道中尼公路段相連,由拉孜沿318國道向東,經日喀則、江孜可抵達拉薩;

    (5)滇藏公路(下關——芒康)

    滇藏公路(國道214)南起滇西景洪,穿過橫斷山區原始森林,橫跨金沙江,翻越海拔4300餘米的百芒雪山和洪拉山,經西藏芒康、左貢、昌都、類烏齊至青藏界多普瑪,抵甘肅蘭州,西藏自治區境內803公里。

熱點內容
鹿特丹港國家地理 發布:2021-03-15 14:26:00 瀏覽:571
地理八年級主要的氣候類型 發布:2021-03-15 14:24:09 瀏覽:219
戴旭龍中國地質大學武漢 發布:2021-03-15 14:19:37 瀏覽:408
地理因素對中國文化的影響 發布:2021-03-15 14:18:30 瀏覽:724
高中地理全解世界地理 發布:2021-03-15 14:16:36 瀏覽:425
工地質檢具體幹些什麼 發布:2021-03-15 14:15:00 瀏覽:4
東南大學工程地質考試卷 發布:2021-03-15 14:13:41 瀏覽:840
中國地質大學自動取票機 發布:2021-03-15 14:13:15 瀏覽:779
曾文武漢地質大學 發布:2021-03-15 14:11:33 瀏覽:563
中國冶金地質總局地球物理勘察院官網 發布:2021-03-15 14:10:10 瀏覽:86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