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地理人文 » 中國國家地理情書

中國國家地理情書

發布時間: 2021-03-07 10:05:58

Ⅰ 我想要<中國國家地理>2005年12期的那篇<李白詩蹤>

錢塘江有好幾個名字,因為河道像「之」字,所以曾被稱為「之江」。後來,在曲折的「折」字左邊加三點水,成了「浙江」,表示曲折變化的意思,該省省名就源於此。至於「錢塘江」一詞,則是公元10世紀吳越國錢武肅王以後的事了。錢塘江發源於安徽省黃山市休寧縣內的六股尖,那裡溪流縱橫,很難分出哪一條是錢塘江的正源。但三四百公里後,錢塘江就變成了一條有規模的大河,又兩三百公里之後,就進入寥廓無際的杭州灣。
車從杭州出發,幾乎貼著錢塘江的江堤向東行駛。涌潮還沒到來時的錢塘江江面其實非常平靜,江水從容優雅地緩緩東流。江堤下的蘆葦叢里,不時有鷺鳥棲落飛起,江中央的幾條挖沙船像是沉睡著。這景緻,與總是顯得過於靜謐的西湖竟有幾分相像。只有當我搖下車窗,聞見撲面的咸腥味時,才意識到我們正朝大海而去。
20年過去了,第一次觀潮的景象依然那麼清晰。那次,開了一輛老式麵包車,到海寧的一個叫「八堡」的地方,准備從那兒到鹽官,再到老鹽倉,追著潮看。這種觀潮方法現在稱為「一潮三看」,能夠一次把交叉潮、一線潮、回頭潮都看到。
當年,八堡一帶,江面有十多公里寬,天與海的交界處顯得極為很遠。我們趕到那裡時,大江還在落潮,江水靜靜地往下游流著。天上是大片大片灰色的雲,太陽穿過間隙,照在江面上,陣陣漣漪,反射出耀眼的亮光;照在身上,還熱得很。時間還早,鑽進海堤上的蘆葦叢,想涼快一下,沒想到那裡更加悶熱。不久,就有人在叫喊:「來了,來了。」極目望去,天邊有黑、白兩道線,低沉的潮聲已經可聞。黑白兩條線漸漸逼來,潮聲漸漸清晰,沒多久,白花花的涌潮,就像千軍萬馬直撲過來,潮頭高2、3米,以每秒5到7米的速度,浩浩盪盪,溯江挺進,並在海堤上濺起極高的浪花。
我們的麵包車緊隨涌潮來到了16公里外的鹽官。這時的鹽官江中還有幾條木船,船工們已把船頭對准了涌潮的來向,准備迎接涌潮。鹽官的潮是「一線潮」,涌潮橫亘江面,就像訓練有素的軍隊整整齊齊向前推進、勢不可當。當這些木船在跨過潮頭的瞬間,俯仰竟達30多度。涌潮之後,江水翻滾著,像印象派油畫中大塊大塊的色彩。木船在波浪中劇烈地漂盪,而我則獃獃地望著木船……

李白、杜甫、孟浩然、劉禹錫、范仲淹、毛澤東……等中國歷代的很多大詩人都為這驚世的涌潮留下了詩句。從他們的詩句中可以體味到他們不同的心境。比如李白:海神東過惡風回,浪打天門石壁開;浙江八月何如此,濤如連山噴雪來;而毛澤東在海寧鹽官觀潮後則寫道:千里波濤滾滾來,雪花飛向釣魚台;人山紛贊陣容闊,鐵馬從容殺敵回。
當我第一次見到這涌潮,除了激動,心裡卻在想究竟是什麼使得錢塘江的涌潮如此壯觀?幸運的是,從那時開始,我的工作就與錢塘江涌潮緊緊連在一起。
實歷史上的人們很早就對這里的涌潮現象產生了興趣。這可以從兩千多年來,詠嘆錢塘江涌潮的詩詞歌賦、小說筆記、神話傳說之數量窺見一般。難以想像,一種水力學現象竟然會承載著如此厚重的文化積淀。
這可以從兩千多年來,詠嘆錢塘江涌潮的詩詞歌賦、小說筆記、神話傳說之數量窺見一般。難以想像,一種水力學現象竟然會承載著如此厚重的文化積淀。
東漢思想家王充提出,涌潮強弱與月亮盈虧圓缺、河道的地形密切相關。這大概是世界上第一個從物理學角度解釋涌潮的理論。宋代燕肅則推斷錢塘江巨大沙洲是涌潮形成的重要條件。同在宋代,公元1054年編就了著名的杭州四時潮候圖。英國科學家李約瑟曾說,許多國家的暴漲潮雖然較大,但由於遠離古代文明的中心,均沒有像錢塘江潮那樣,對潮汐學的發展產生如此巨大的推動力。

據稱,在中國歷史上曾有三處著名的涌潮,即山東青州涌潮、江蘇廣陵涌潮和杭州錢塘涌潮。其中古長江口的廣陵涌潮曾非常著名,枚乘《七發》寫的就是廣陵濤。兩千年前,長江口也是喇叭形河口,揚州以下,驟然開闊,海潮上溯,奔騰澎湃,形成了廣陵濤。其盛於漢代到六朝,消失於公元766到799年的唐代。原因是長江每年從上游輸運下來5億噸泥沙使兩千年來河口外形有了很大變化,如今,只有長江口北支才有涌潮的出現。
目前,在世界上能與杭州錢塘涌潮媲美的,也只有巴西的亞馬孫河口涌潮了。1988年,沖浪世界冠軍英國人馬修斯來到錢塘江,結果只在沖浪板上堅持11秒就掉下了水。他感慨地說,對於錢塘江涌潮,我們應給予更多的是尊重。
錢塘江涌潮壯觀、精彩、易於觀看,同時這里又有觀潮的傳統。據說南宋第一個皇帝高宗趙構從1127年登基伊始,就被金兵追得東逃西竄。一天,歇腳於錢塘江邊的歸德院,半夜忽聞門外吵鬧,猶如千軍萬馬,大驚失色。後探子來報,此乃潮聲也,才心如釋冰。也許是這次驚嚇給他留下了深刻印象,退位當太上皇以後,他迷戀上觀潮,每年八月十八,檢閱水兵,演弄潮之戲。
始於秦朝的杭州城的歷史已超過兩千年。八月十八看江潮的風俗,應該比這座城市的歷史更為悠久。只不過唐宋以前,觀潮的最佳處是在杭州城邊,就是候潮門外的那段古江堤上。每年此日,沿江觀潮者往往達百萬之眾。後因兩岸圍堤造田,又因泥沙堆積導致河床抬高,滯緩了潮水的上溯,觀潮的最佳處便移至距今杭州城約40公里的海寧鹽官一帶。東晉顧愷之曾寫有《觀濤賦》,雲:「臨浙江以北脊,壯滄海之宏流。水無涯而合岸,山孤映而若浮。既藏珍而納景,且激波而揚濤。其中則有珊瑚、明月、石帆、瑤瑛、雕鱗、采介特種奇名。崩巒填壑,傾堆漸隅……」說明這時的錢塘江潮已洶涌壯觀,錢塘觀潮已成為杭州的重要風俗。

由於南宋朝廷將八月十八定為在錢塘江上檢閱水師的日子,於是這一天便成為都城杭州傾城觀潮的日子。這一天里,城外的塔影彩棚之下,仕女雲集,地無寸隙。涌潮來臨,戰船在波浪中溯流而上,變化種種陣勢。煙炮鳴放,潮湧處煙霧彌漫。等到煙霧散走,戰船已隱匿得無影無蹤。此時,便有無數鳧水勇士,在波谷浪峰間劈水向前,有的還高舉大幅彩旗,踏波踩浪,淋漓盡致地展現一個豪傑應有的風采。
潮是一種潮汐現象。海水受到月球、太陽等天體的作用,海面產生周期的漲落,稱為「潮汐」。海面最高、最低高度的差值稱為「潮差」,表徵潮勢的強弱。海面周期漲落,又以波的形式傳入沿海的河口,引起河口水位的波動。大多數的河口,潮慢慢地漲,慢慢地落,周而復始,日復一日。即便在錢塘江下游的杭州灣,沿線也難分辨出漲潮波的前鋒。然而,錢塘江河口處的漲潮波,則是由涌潮帶領,轟轟烈烈地向上游挺進。
河口處的水波傳播速度與水深有關,水深大一倍,傳播速度就增加四成。當漲潮波向前挺進時,由於後面水深比前面大,於是形成後浪追前浪的局面,同時使得潮波越來越陡。從錢塘江河口的統計來看,當潮差與水深的比值等於1的時候,後浪就會追上前浪,形成涌潮。當這個比值越大,這個涌潮就越強。
杭州灣是個喇叭形海灣,從外到里,急劇收縮,於是不同地方有著不同的潮差。灣口寬近100公里,到距離89公里的灣頂,收縮到22公里,再往上50公里,河寬只有二三公里。潮波進入杭州灣後,受到兩岸擠壓,潮勢越來越強,抵達海灣頂部時,潮差比外海大了一倍,實際測量到最大潮差為9米。當潮波從東海進入杭州灣灣口,長驅直入錢塘江河口時,其波及的范圍可以一直上溯到280公里外的富春江電站下游。
另外,由於錢塘江河口處漲潮的水流量比上游來水大200倍,隨漲潮水流從外海帶來的泥沙會堆積在河口內,形成了一個龐大的、隆起的130公里的「錢塘江沙坎」。從杭州灣的灣頂開始,潮波就行進在錢塘江沙坎上,水越來越淺。「後浪」追得也越來越有勁,一直追到了最前面,成了漲潮波的前鋒,也就是涌潮。涌潮過後,潮水還要繼續上漲,直到落潮。

正因為杭州灣的喇叭形狀以及灣口處這個巨大的沙洲,於是錢塘江涌潮方才如此壯觀。
潮汐是月球、太陽和其他天體對海水的作用造成的,潮汐強弱變化也會隨應著天體運行的周期。月球距地球較近,其對海水的吸引力是太陽的2.2倍,對潮汐強弱影響最大。因受月亮吸引,地球迎著月亮的一邊,海面最高;此外,地球在繞著地、月兩者共同的質心旋轉時又產生離心力,以至背著月亮的一面,海面也要抬升。隨著月亮一天繞地球一周,這兩種力使海洋水體一天有兩次漲落。在每個月的初一、十五時,月球、太陽和地球處在同一條直線上,兩者的作用相疊加,潮汐就最強,於是有每個月的朔、望兩次大潮。其他時間則較弱。當每年的春分、秋分時節,太陽的運行軌跡恰與地球的赤道相交,又產生春、秋兩次大潮。
一天中的兩個潮強弱也有差別。一般講,春分到秋分期間,夜潮比日潮大;秋分到春分期間,則日潮大。當地有個說法:潮既怕冷又怕熱:冬日白天威風,夏天夜裡神氣。
涌潮的強弱與錢塘江河道的狀態也有很大關系。如果流域長期枯水、泥沙大量淤積在河道之中,則潮差減小,涌潮就會減弱;反過來,如果雨量豐沛,河道得以沖刷,涌潮就會增強。錢塘江流域的汛期在每年3到7月,在此期間,河道一般沖刷劇烈,所以,秋潮要比春潮強。當然,如果遇到冬季水豐,或者遇到春旱,自然春潮會強一些。
錢塘江一年有七百多個大大小小的潮,大多是中、小潮,只有一百多個潮比較精彩,尤其是秋分附近的大潮。
潮該大不大,該來不來,歷史上稱之為「潮不至」現象。

南宋末年,元軍進攻杭州,不知涌潮厲害,扎營在沙灘上,南宋朝廷暗自高興,急盼涌潮把元軍捲走,可以不戰而勝。誰知「江潮三日不至」,於是無不大驚失色,以為天助元軍,宋王朝氣數已盡矣。
明代田汝成說:「昔宋末海潮不波而宋亡,元末海潮不波而元亡,亦天數之一終也。蓋杭州是鬧潮,不鬧,是其變矣。」但是,「潮不至」並非都發生在王朝更迭之際,元代1352、1353、1360年,明代1543、1547年,清代乾隆三十一年(1766年)都有涌潮失期的記載。
政權變動之時,恰遇潮不至,戲劇性強,引人注意。但另一方面,是因為江道淤塞,妨礙涌潮傳播,才造成了潮不至。只有連年大旱,才可能淤塞到這種程度。古代農業社會,連年大旱容易導致社會不穩定。而今,新安江、富春江兩水庫建成,削減了洪峰,增大了枯季流量,潮不至現象出現的可能性更小。
千萬不要以為潮頭過後,一切即已重新變得安詳。在錢塘江多端的潮景中,還有前後相隨的兩度潮、去而復返的回頭潮、橫沖直撞的交叉潮,以及迎面相博的對撞潮。在距鹽官約12公里的老鹽倉,就可以看見涌潮的另一種形態「回頭潮」了。
所謂「回頭潮」,是指咆哮西涌的潮水突然又折回,並猛烈撞擊對岸的堤塘。因堤塘的反推力,涌潮又以排山倒海之勢翻卷回頭,泡沫沸騰,形成一排聳立的雪浪,再往東回奔。一來一去之間,這涌潮便更恣肆了。老鹽倉一帶是觀賞回頭潮的最佳地點,因為這兒正好是錢塘江一個約莫75度的拐彎處,涌潮毫無疑問地遇上了障礙。為了保護堤塘,攔住涌潮,人們又在江中築了一條長達600米的丁字壩,逼使涌潮改變方向。兩個因素加在一起,你可以想見狂野涌潮撞擊堤壩時的那番壯觀了。在我那些熱衷於觀潮的朋友中,有的是開著汽車或騎著摩托車追著潮水從鹽官來到老鹽倉,甚至再從老鹽倉追到錢江二橋附近、九溪附近、珊瑚沙附近,這些地方都有可能看見回頭潮。

我見到最壯觀的交叉潮是在1998年秋。在八堡一個偏僻的地方,可看見江中的沙洲,那天,恰好沙洲南北兩汊各有一股涌潮,在遠處看著兩股潮各自或從北到南,或從南到北沿沙洲相對行進,直到兩潮對撞。在碰撞的那一瞬間,激起大浪,浪花竟有一二十米高。而後,兩股潮互相交叉,各自行進。
值得一提的是,在每年的觀潮中,吸引我注意力的不僅是潮水,還有那些在涌潮面前依然膽大妄為的人們。
船工明知涌潮即將來臨,依然在江中航行、挖沙;一些漁民迎著潮頭撒開漁網,希望能捕到肉質異常鮮美的「潮頭魚」,那將是一件非常幸運的事;還有那些在潮水劈面時卻依舊冒險站在丁字壩上觀潮的人……
「弄潮兒向濤頭立,手把紅旗旗不濕」。潘閬的這詩句至今仍是贊嘆弄潮兒最著名的句子。
是的,如今,雖再也沒有讓錢塘涌潮來考驗弄潮兒的獨特儀式,但錢塘涌潮卻一如既往,而深植於這方土地的文化也依然悠遠深厚。

Ⅱ 尋找《中國國家地理 最好的時光在路上》一書,最好是PDF格式,郭子鷹著。

可以上當當網看看,而且那裡的書便宜。祝你好運。

Ⅲ 《中國國家地理》電子版

中國國家地理http://www.zcom.com/mag/lvyou/zhongguoguojiadili
佐羅網
http://www.zcom.com/mag
這個網站很好,有很多雜志的免費下載。電專子版的做得很精屬美。

Ⅳ 求《中國國家地理》中的一篇文章。

同學,溫州八中的吧

Ⅳ 求中國國家地理pdf全套,重賞!!

全部都有,全集

Ⅵ 中國國家地理全套電子書下載

這里是中國國家地理網的網站http://www.cng.com.cn/

下載1
http://blog.xunlei.com/web/category.html?uin=shen329907&category_id=54&keyword=%e4%b8%ad%e5%9b%bd%e5%9b%bd%e5%ae%b6%e5%9c%b0%e7%90%86

下載2
http://blog.xunlei.com/web/category.html?uin=646490837&category_id=133&keyword=%e4%b8%ad%e5%9b%bd%e5%9b%bd%e5%ae%b6%e5%9c%b0%e7%90%86

下載3
http://58.61.39.221/down?cid=&t=13&fmt=-

Ⅶ 《中國國家地理》這本書咋樣

這個不是一本書……是一系列雜志,月刊。
內容還可以,但是偏科普和游記形式;就是價格稍貴。對於業內人士來說沒啥意思,對於其他人我覺得還不錯,既可以增長知識,又有趣。

Ⅷ 求《中國國家地理》PDF版,越多越好,越多給分越多。

這個可以吧,我還有幾本

Ⅸ 《中國國家地理》系列共有什麼書,能不能把它們列出來

《中來國國家地理》應該源是雜志啊 16元/本
雜志的主辦者是享譽中外的中國科學院地理科學與資源研究及中國地理學會。《中國國家地理》在秉承保護地球、探索未知、推進文明的基礎上,又涉及了各種有趣的話題:天文、地理、生物、人文、歷史諸領域新近發生的有價值的事件及重大考古 ...

http://www.cng.com.cn/ 中國國家地理中文網站

Ⅹ 《中國國家地理》有哪些值得收藏的專輯專刊

《選美中國》特輯(2005)
這本加厚版專輯質量很高,非常值得一看。
封面很厚,質量非常好;江河湖海、險峰峻峽的圖片十分壯美。其中收錄了丹霞、雅丹等不為人所熟知的地貌,也突破文化常規,精選了中國西部眾多地方的絕美景色。
個人非常喜歡這本特輯,看了不下十遍。不論是專心看優美的文字和專業的介紹,還是休息放鬆時看看圖,都很好。
引用一下名人的評價:
2005年是《中國國家地理》創刊55周年(前身是1950年在南京創辦的《地理知識》)。雜志社在2005年10月推出了大型策劃專輯:中國最美的地方———「選美中國」特輯,限量發行55萬冊,雜志一上市即搶購一空。後來,有人在網上把這本原價16元的雜志炒到了200元。本版是精裝修訂第三版。

這本書是中國自然遺產和人文遺產精華的集錦,它表現了中國這塊土地的神奇和人的神奇。不誇張地說,它應該是我們送給世界的禮物。

——著名作家、畫家、中國民間文藝家協會主席馮驥才

《中國國家地理》這本選美中國特輯讓我們把大地當作詩來讀。

——著名作家劉心武

中國是世界上最美麗的雪山和冰川大國,但是中國傳統文化中沒有雪山、冰川這樣的審美范疇。《中國國家地理》選美中國特輯開辟了中國人欣賞雪山、冰川的新時代。

——中科院院士、著名科學探險家、國家氣象局局長秦大河

《中國國家地理》做了一件別人沒敢做的事,編輯部在圖片方面強大的策劃和組織能力讓人吃驚。本書展示了114個中國最美的地方、無論如何,這都是一場視覺的盛宴。

——著名攝影家王建軍

熱點內容
鹿特丹港國家地理 發布:2021-03-15 14:26:00 瀏覽:571
地理八年級主要的氣候類型 發布:2021-03-15 14:24:09 瀏覽:219
戴旭龍中國地質大學武漢 發布:2021-03-15 14:19:37 瀏覽:408
地理因素對中國文化的影響 發布:2021-03-15 14:18:30 瀏覽:724
高中地理全解世界地理 發布:2021-03-15 14:16:36 瀏覽:425
工地質檢具體幹些什麼 發布:2021-03-15 14:15:00 瀏覽:4
東南大學工程地質考試卷 發布:2021-03-15 14:13:41 瀏覽:840
中國地質大學自動取票機 發布:2021-03-15 14:13:15 瀏覽:779
曾文武漢地質大學 發布:2021-03-15 14:11:33 瀏覽:563
中國冶金地質總局地球物理勘察院官網 發布:2021-03-15 14:10:10 瀏覽:86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