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理中國一中國喀斯特
Ⅰ 中國喀斯特分布概況
中國是世界上喀斯特地貌分布最廣的國家之一,幾乎遍及各省、自治區、直轄市。據統計中國碳酸鹽岩分布面積約360×104km2,出露地表者約125×104km2。
一、碳酸鹽岩
(一)地層時代
中國各時代地層都有,從太古宙(2500Ma以前)、元古宙(2500~543Ma)、古生代(543~250Ma)、中生代(250~65Ma)、新生代(650Ma~現在)出露齊全。現將與喀斯特地貌有密切關系的含碳酸鹽岩地層簡如述下:
(1)太古宙含碳酸鹽岩地層我國最古老的碳酸岩見於冀東古太古代(3600~3200Ma)的曹庄岩組中,岩性為薄層大理岩,表明古太古代已有海洋存在;在中太古代(3200~2800Ma)的桑乾雜岩中有薄層大理岩,新太古代(2800~2500Ma)在陰山地區烏拉山群片麻岩夾大理岩;集寧群中有石墨透輝石大理岩層;鞍山群有大理岩夾層;太行山阜平群7個組中有4個組含有碳酸鹽岩,即索家莊組有一層白雲質大理岩;木廠組有透輝石大理岩、長石石英大理岩;四道河組有透輝石大理岩、透閃石大理岩和金雲母理岩;紅土坡組含有一層厚達10~40m的白色金雲母大理岩。其他太古宙地層如呂梁群、五台群、太華群、界河口群、康定群中都有大理岩。從古太古代到新太古代碳酸鹽岩地層有逐漸增加趨勢,但太古宙的碳酸鹽岩都已變質為大理岩,除個別地區有小型洞穴外,喀斯特地貌不發育。
(2)元古宙碳酸鹽岩地層從元古宙開始碳酸鹽岩地層的分布范圍和岩層厚度都大幅度增加。如古元古代(2500~1800Ma)以滹沱系(2300~1800Ma)為代表的地層(總厚9701m)中,碳酸鹽岩地層厚度約近一半,特別是其中上部的東治亞群,主要由含燧石條帶白雲岩和泥晶白雲岩組成。中元古代(1800~1000Ma)以長城系、薊縣系為代表自上而下含碳酸鹽岩地層有:團山子組,以含鐵白雲岩、砂質微晶白雲岩為主,厚479m;高於庄組,岩性以條帶燧石白雲岩、含錳白雲岩、泥質白雲岩為主,總厚達1596m;霧迷山組,為一套含燧石條帶、疊層石的巨厚層白雲岩組成,總厚達3340m,是北方喀斯特地貌的主要層位;鐵嶺組,主要由潮汐帶石灰岩和白雲質灰岩組成,總厚可達333m,可形成峰林和溶洞等。新元古代(1000~543Ma)以青白口系和震旦系為代表。在青白口繫上部的景兒峪組主要由薄層含泥質的白雲質泥晶灰岩組成,因層薄質雜,喀斯特地貌不發育。以三峽地區為代表的南方震旦系,碳酸鹽岩出現在頂部的燈影組中,岩性以白雲岩為主,含硅質,上部含磷質,總厚度變動於200~1000m,有大型溶洞發育。
(3)古生代碳酸鹽地層以生物灰岩為多白雲岩較元古界減少。岩層厚度大多巨厚未變質,是喀斯特地貌最發育的地層:①寒武紀(543~492Ma)碳酸鹽岩層分布於華北地塊、揚子地塊和塔里木地塊區。在華北地塊區喀斯特成景層位是中寒武統的張夏組、崮山組和上寒武統的長山組、風山組。張夏組為鮞狀灰岩、生物碎屑灰岩,崮山組為泥質條帶狀灰岩夾竹葉狀灰岩、鮞狀灰岩,兩者厚度近300m,在魯東形成崮狀地貌及溶洞,在太行山區形成嶂谷、陡崖、瓮谷等。長山組為竹葉狀灰岩、泥質條帶灰岩,風山組為中厚層泥晶灰岩,夾竹葉狀灰岩、頁岩等,總厚100餘米,溶洞發育。在揚子地塊區,寒武紀碳酸鹽岩地層厚度超過千米,中、上統的陡坡寺組、洗象池群、三游洞群,及婁山關群等成果。②奧陶紀(490~430Ma)碳酸鹽岩。在華北地塊區下、中統為碳酸鹽岩,下統為冶里組、亮甲山組和馬家溝組,為豹皮狀灰岩、泥質條帶狀灰岩、白雲岩、生物灰岩、厚層純灰岩、泥質白雲岩等,總厚330~1100m,大型溶洞、岩溶泉多產在馬家溝灰岩中。揚子地塊區下、中、上統出露齊全,總厚度300~500m。下統南津關組、分鄉組、紅花園組,為黑色灰岩、白雲質灰岩夾頁岩及生物灰岩;中統大灣組、牯牛潭組,岩性為瘤狀灰岩、介殼灰岩;上統較薄以寶塔組龜裂灰岩為特徵。大型溶洞、峽谷、天坑發育,川南興文的龜裂灰岩中發現造型美觀的石林。需要特別一提的是珠穆朗瑪峰亦是由奧陶系石灰岩組成。③志留紀(430~410Ma)以碎屑岩地層為主,碳酸鹽岩地層不發育。④泥盆系(410~354Ma),華北地區沒有沉積,海相穩定型碳酸鹽岩沉積分布於華南以中、上泥盆統發育良好。桂林的中泥盆統東崗嶺組灰岩、生物碎屑灰岩夾白雲岩,厚度約300m;上泥盆統的融縣組為中—厚層球粒-砂屑灰岩、鮞粒灰岩、紋層灰岩等,厚數百米,局部可達千米以上。泥盆系碳酸鹽岩厚度大,質較純,產狀平緩,是峰林、峰叢地貌發育最為典型的岩層之一。⑤石炭系(354~295Ma)碳酸鹽岩分布較為零散,大片少,在華北僅有上統太原組含有薄層灰岩;華南地區下石炭統岩性是泥灰岩、泥晶灰岩、瘤狀灰岩局部含煤,在滇黔、桂交界和桂中地區有數百米的純碳酸鹽沉積的馬平組為質地純凈的石灰岩、白雲岩、厚度可達數百米,有溶洞發育。⑥二疊系(295~250Ma)棲霞組和茅口組,由生物碎屑灰岩、白雲岩、含燧石條帶組成,厚300~600m,在雲南石林厚297~310.7m,石林和溶洞很發育,是重要的喀斯特成景地層。
(4)中生代碳酸鹽岩,三疊紀南方海洋廣布有巨厚碳酸鹽岩沉積,其後中國大陸不再有重要的海相碳酸鹽岩沉積。三疊系(250~205Ma)碳酸鹽岩主要層位有下三疊統嘉陵江組、安順組和中三疊統的關嶺組、個舊組。嘉陵江組在四川厚度>500m,岩性為介殼微晶灰岩、微晶白雲岩、含鮞粒條帶灰岩、亮晶鮞粒灰岩、介殼亮晶灰岩等,安順組在黔中厚達350~637m,岩性為白雲岩、泥質白雲岩、泥灰岩、含生物碎屑灰岩,鮞粒白雲岩等;中三疊統的關嶺組在黔中厚108~920m,底部有一層黃綠色玻屑凝灰層,其上為中厚層細粒白雲岩、薄至中厚層灰岩、蠕狀礫屑灰岩及泥灰岩,在安龍、興義一帶厚度達>400m,為礁灰岩、白雲岩及白雲質灰岩組成,個舊組以白雲岩為主,在個舊厚度達1000m。三疊系碳酸鹽岩中喀斯特地貌發育,如興義、安龍一帶形成典型的峰林、峰叢、峽谷地貌,在礁灰岩中有石林地貌形成。
新生代碳酸鹽岩,僅見於湖相淡水沉積的薄夾層,海相珊瑚礁層,鈣華沉積等,無重要新生代碳酸地層與岩溶地貌景觀的形成關系密切。中國碳酸鹽岩面積見表21。
表21 中國碳酸鹽岩面積一覽表(單位:km2)
(二)構造條件
在經歷了38億年的地殼演化歷史中中國沉積了上萬米的碳酸鹽岩經地殼升降形成了多次沉積間斷和古風化面,保留了多個古岩溶層位。新構造運動以來,中國大陸各斷塊差異升降,為近代岩溶發育創造了條件。印度板塊大約在50Ma前的始新世-漸新世自南向北與歐亞板塊碰撞,插於其下,致使喜馬拉雅山脈崛起。喜馬拉雅造山運動不但造就了中國大陸西高東低,呈4個大台階的地貌總格局,也是各微地貌形成的內動力地質條件。李廷棟等把喜馬拉雅造山運動分為3幕,第一幕發生於始新世末期,表現為特提斯海(古地中海)的關閉;第二幕發生於中新世中後期(20~10Ma),表現為強烈的褶皺與斷裂;第三幕發生於上新世-早更新世,主要表現為青藏高原的抬升與斷裂活動。現今見到的喀斯特地貌大都是第三幕的產物。峽谷、天坑、峰林、石林都是地殼差異抬升過程中溶蝕、侵蝕形成的,多層溶洞也是在間歇性抬升中溶蝕形成的。中國大陸岩石圈是由多個陸塊拼合而成的復式大陸。前中生代,我國及鄰區曾有六個古板塊,它們是西伯利亞板塊、哈薩克板塊、塔里木板塊、華北板塊、華南板塊、南海-印支板塊。地質背景各不相同,形成的喀斯特地貌景觀也有明顯的差異。
(三)氣候條件
溫度與濕度是喀斯特發育的重要因素。中國大陸第三紀初氣候乾旱,據劉東生院士研究,始新世18°~35′N之間形成一條EW向乾旱帶。始新世末乾旱帶繼續比移,漸新世東南季風初步形成;到中新世中期,西南季風開始形成;南部變得濕潤;中新世末中國氣候特點及於旱地帶的地理分布已接近今天的格局。上新世末至更新世初青藏高原快速隆起,阻擋了來自印度洋的水汽,使我國北部更加乾旱,南部更加濕熱,是喀斯特主要形成時期。我國現今的氣候仍以季風氣候為主,受東南季風(熱帶亞熱帶太平洋夏季風)、西南季風(跨赤道的印度洋夏季風)及西北季風(亞北極冬季風)所控制,表現為自南向北、自東向西由濕熱氣候向干寒氣候過度的特點,喀斯特地貌發育強度和這種氣候態勢相一致。
二、中國岩溶分布
1.南方區(華南、西南、華東地區)
碳酸鹽連片總面積176.83km2,其中山區佔61.35%,丘陵佔22.63%,平原盆地16.02%。厚層碳酸鹽岩面積54萬km2,加上有碳酸鹽岩夾層的地帶,裸露與半裸露的岩溶區,面積可達73.77萬km2,占這片碳酸鹽區總面積的41.86%含雲貴川渝等峪谷、洞穴、天坑、石林和粵桂的峰叢、峰林、窪地等典型岩溶地貌。江蘇、浙江、江西、上海、福建和廣東等地,碳酸鹽岩分布零散。新安江上游、太湖周邊低山丘陵、江西的石鍾山、杭州西湖一帶眾多溶洞如煙霧洞、玉乳洞、石屋洞、水樂洞和紫來洞,浙江建德靈棲洞、靈泉洞,蘭溪的涌雪六洞,福建永安十八洞和將樂玉華洞,江蘇的善卷洞,安徽的南陵烏霞洞和太平神仙宮,江西的龍宮洞、孽龍洞,廣東肇慶雙源洞等。
2.華北地區
包括太行山、山西高原、呂梁山、魯中南和燕山遼西、遼南,都是碳酸鹽岩分布和岩溶地區。年降雨量400~800mm,年平均氣溫為4~12℃,屬半乾旱溫帶氣候。晉中及黃淮海平原下1000~2000m深處,有大片古潛山,發育岩溶大泉,如濟南趵突泉、太原晉詞泉、娘子關泉等,是本區典型的岩溶現象。較大洞穴,如北京的雲水洞、石花洞,山西忻州洞,山東青龍洞、鵬山洞,河南雪花洞等,奇特山峰如北京西山、香山和太行山等地。
3.東北地區的岩溶作用似於華北
大興安嶺以東年降水量為300~1200mm,平均溫度4℃~8℃。太子河流域碳酸鹽岩本溪的水洞。在小興安嶺小西林一帶,有早期溶蝕山峰及仙人洞發育。遼東半島金州-大連,是最典型海蝕岩溶地帶,形成岩柱和洞穴通道,海底泉(海中龍眼),早期發育的石門子洞,1萬多年前,這一帶海面比目前至少低80m。洞穴發育受海面變化的控制。三江平原及松遼盆地的地下隱伏有碳酸鹽岩的古溶洞。
4.新蒙地區
新疆至內蒙古一帶的阿爾泰山、天山、昆侖山、祁連山和陰山,有碳酸鹽岩層,但年降水量僅為100~300mm,年平均氣溫8~10℃,又受到風力侵蝕、冰水侵蝕等影響,溶蝕不強。但天山和阿爾金山自然保護區中高程5000m左右有岩溶奇峰,與溶蝕及後期冰雪作用有關。高山冰川,發育於冰雪中的熱溶作用形成洞穴。
5.青藏地區
既有碳酸鹽岩,又有硫酸鹽岩及鹵化物岩分布,喜馬拉雅山、唐古拉山、巴顏喀拉山等4000~5000m高獨特山峰。是在早期溫熱條件下發育的溶峰,經受後期冰川凍融改造形成。在昆侖山3500m高程處,有納赤台岩溶泉,其流量可達1.5m3/s。青藏高原年降雨量為25~400mm,平均氣溫為2℃~12℃。冰雪侵蝕作用和水溶蝕作用形成的山峰,由於乾旱,有許多鹽湖、鹹水湖有湖灘岩,石膏、岩鹽等洞穴發育。
6.台、瓊及南海諸島
台灣島、海南島及南海諸島和我國海域內,也有碳酸鹽岩分布。台灣中央山脈有大理岩,太魯閣一帶尚有熱液作用的洞穴及熱礦水。墾丁一帶有珊瑚礁灰岩洞穴發育,岩溶塌陷。海南島的碳酸鹽岩岩溶有尖棱的溶蝕痕跡,是熱帶岩溶的一種奇特現象;南海珊瑚島,小洞穴發育。第三系以前(幾千萬年前)碳酸鹽岩,沉降於海底下數千米處,這些碳酸鹽岩,也有古的岩溶景觀與洞穴通道系統。
Ⅱ 喀斯特在地理上的特別 及特殊的現象
地理分布
喀斯特地貌分布在世界各地的可溶性岩石地區。可溶性岩石有3類:①碳酸鹽類岩石(石灰岩、白雲岩、泥灰岩等)。②硫酸鹽類岩石(石膏、硬石膏和芒硝)。③鹵鹽類岩石(鉀、鈉、鎂鹽岩石等)。喀斯特地貌總面積達51×10^6平方千米,佔地球總面積的10%。從熱帶到寒帶、由大陸到海島都有喀斯特地貌發育。較著名的區域有中國廣西、雲南和貴州等省(區),越南北部,前南斯拉夫狄那裡克阿爾卑斯山區,義大利和奧地利交界的阿爾卑斯山區,法國中央高原,俄羅斯烏拉爾山,澳大利亞南部,美國肯塔基和印第安納州,古巴及牙買加等地。中國喀斯特地貌分布廣、面積大。主要分布在碳酸鹽岩出露地區,面積約91-130萬平方千米。其中以廣西、貴州、雲南、湖南和四川、青海東部所佔的面積最大,是世界上最大的喀斯特區之一;西藏和北方一些地區也有分布。
[編輯本段]類型
按出露條件,喀斯特地貌可劃分為:裸露型喀斯特、覆蓋型喀斯特、埋藏型喀斯特。按氣候帶分為:熱帶喀斯特、亞熱帶喀斯特、溫帶喀斯特、寒帶喀斯特、乾旱區喀斯特。按岩性分為:石灰岩喀斯特、白雲岩喀斯特、石膏喀斯特、鹽喀斯特。此外,還有按海拔高度、發育程度、水文特徵、形成時期等不同的劃分等。由其他不同成因而產生形態上類似喀斯特的現象,統稱為假喀斯特,包括碎屑喀斯特、黃土和粘土喀斯特、熱融喀斯特和火山岩區的熔岩喀斯特等。它們不是由可溶性岩石所構成,在本質上不同於喀斯特。
按發育演化,喀斯特地貌可分出以下6種:
1、地表水沿灰岩內的節理面或裂隙面等發生溶蝕,形成溶溝(或溶槽),原先成層分布的石灰岩被溶溝分開成石柱或石筍。
2、地表水沿灰岩裂縫向下滲流和溶蝕,超過100米深後形成落水洞。
3、從落水洞下落的地下水到含水層後發生橫向流動,形成溶洞。
4、隨地下洞穴的形成地表發生塌陷,塌陷的深度大面積小,稱坍陷漏斗,深度小面積大則稱陷塘。
5、地下水的溶蝕與塌陷作用長期相結合地作用,形成坡立谷和天生橋。
6、地面上升,原溶洞和地下河等被抬出地表成干谷和石林,地下水的溶蝕作用在舊日的溶洞和地下河之下繼續進行。雲南路南的石林是上述第一階段(溶溝階段)的產物,這里的自然風光因阿詩瑪姑娘的動人傳說而變得格外旖旎。桂林的象鼻山,則是原地下河道出露地表形成的。在廣西境內,經常可看到這種抬升到地表以上的溶洞,俗稱「神女鏡」或「仙女鏡」。
[編輯本段]成因
溶洞的形成是石灰岩地區地下水長期溶蝕的結果。石灰岩的主要成分是碳酸鈣(CaCO3),在有水和二氧化碳時發生化學反應生成碳酸氫鈣[Ca(HCO3)2],後者可溶於水,於是有空洞形成並逐步擴大。這種現象在南歐亞德利亞海岸的喀斯特高原上最為典型,所以常把石灰岩地區的這種地形籠統地稱之喀斯特地貌。
[編輯本段]典型地貌
喀斯特地貌在碳酸鹽岩地層分布區最為發育。該區岩石突露、奇峰林立,常見的地表喀斯特地貌有石芽、石林、峰林、喀斯特丘陵等喀斯特正地形,溶溝、漏斗、落水洞溶蝕窪地、、盲谷、干谷、喀斯特窪地等喀斯特負地形;地下喀斯特地貌有溶洞、地下河、地下湖等各種洞穴系統以及洞中石鍾乳、石筍、石柱、石瀑布等;以及與地表和地下密切相關聯的豎井、芽洞、天生橋等喀斯特地貌。
[編輯本段]意義
喀斯特研究在理論和生產實踐上都有重要意義。喀斯特地區有許多不利於生產的因素,需要克服和預防,也有大量有利於生產的因素可以開發利用。水庫選址時應盡量避免斷層、破碎帶、喀斯特地貌等。喀斯特礦泉、溫泉富含有益元素和氣體,有醫療價值。喀斯特洞穴和古喀斯特面上各種沉積礦產較為豐富,古喀斯特潛山是良好的儲油氣構造。
喀斯特地區的奇峰異洞、明暗相間的河流、清澈的喀斯特泉等,是很好的旅遊資源。如湖南張家界桑植縣的九天洞已列入洞穴學會會員洞,堪稱亞洲第一洞、黃龍洞被列為世界自然遺產、世界地質公園、首批國家5A級旅遊區張家界武陵源的組成部分,是張家界地下喀斯特的地形代表,其中喀斯特地貌約佔全市面積的百分之四十。廣西的桂林山水、雲南的路南石林等馳名中外。喀斯特地貌由於其獨特的地貌特徵,經常容易「產出」類型各異的風景區。例如,貴州龍宮、織金洞等。
Ⅲ 中國的喀斯特地貌典型例子(至少3個)
桂林山水
雲南石林
喀斯特分布在世界上極為零散的地區,如法國的科斯、中國的廣西、美國的肯塔基州等。
中國幾乎各省、自治區都有不同面積的石灰岩的分布,出露地表的總面積約有l30萬平方公里,約佔全國總面積的13.5%。被埋藏於地下的則更為廣泛,有的地區累計厚度可達幾千米。以至上萬米。由此可見,喀斯特地形的研究對我國來說,是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
中國整個西南地區石灰岩連成一片,分布最廣,面積共達55萬平方公里。其中尤以廣西地區出露的面積最大,達12萬平方公里,約占廣西全區總面積的60%。貴州和雲南東南部石灰岩的分布面積也約占該地區總酉積的50%。此外,廣東、浙江、江蘇以及四川盆地和鄂西山區等地都有大面積的石灰岩分布。
廣西地區的喀斯特地貌是別具特色的,這里除了部分的弧形山系以外,其餘大部分地區則分布著連綿成片、一眼望不到邊的尖錐狀、寶劍狀、柱狀、塔狀等形態各異、挺拔峻峭的石灰岩山峰。如果我們站在較高處放眼望去,只見群峰密集,氣勢雄偉,猶如蒼藍色的石頭森林。它們縱橫連綿達數百公里,而且各個山峰的高度都十分相近,構成了一個自西北向東南緩緩傾斜的峰頂面,在林立的石峰之間密布著一個個深達200~400米、直徑不過100~200米的封閉小窪地。從廣西西北部到中部,地形形態呈有規律的變化:峰頂高度依次降低,山峰密度逐漸變稀。同時,山間的封閉窪地高程也漸次下降,窪地規模也明顯增大,由數個窪地聯接成串珠狀窪地。
此外。不規則的長條形谷地則逐步過渡為較開闊的峰林谷地和孤峰平原地形。以山水甲天下著稱的桂林—陽朔一帶,就是一種喀斯特強烈發育的峰林谷地和孤峰平原。這里是廣西東北部峰林地形的主要部分,也是亞熱帶喀斯特地形的典型代表。
與廣西相鄰的雲貴高原區喀斯特發育的特點與廣西喀斯特有顯著的差異,其原因是雲貴高原的地質條件比廣西復雜得多,可溶性的碳酸鹽類岩層與非可溶性的砂頁岩、火山岩交互成層,再加上褶皺緊密,斷裂錯綜,因而形成許多獨立的、大小不同且各具特點的可溶岩體,而不像廣西那樣是一個連續分布的、褶皺平緩和岩性比較單一的、巨大的可溶性岩體。在黔南、黔西南和滇東某些地段,也有大面積連續分布的碳酸鹽類岩層,在幾百萬年前的第三紀也曾發育有熱帶、亞熱帶的峰林和孤峰平原等喀斯特地形,但因其自第三紀以後,雲貴高原區地殼大幅度隆起,成為海拔1000~2000米以上的高原,這樣就不再具備廣西那種濕熱的亞熱帶氣候條件,以溶解為主的喀斯特作用也就遠不如廣西那樣能夠強烈地進行,故其剝蝕作用相對較為突出,山峰一般具有渾圓、低緩的特點,溶洞分布也遠不如廣西那樣普遍,峰林的陡峻程度也遠比廣西的峰林遜色。如今黔西安順的峰林,雲南路南的石林均為第三紀時尚未上升為高原前濕熱氣候條件下的產物,而不是現在涼爽的高原氣候條件下所能形成的。
中國現代喀斯特的發育具有明顯的氣候分帶現象,廣西、貴州南部、湖南南部。雲南東部和緯度比桂林更低的地區稱為熱帶型,峰林地形是這一類型喀斯特地貌的主要標志;川東、鄂西山地和貴州高原大部分地區屬溫帶—亞熱帶型,窪地、漏斗、豎井等負地形是本區的主要特徵,江蘇宜興、浙江金華與杭州等地區的溶洞與石灰岩泉也可以歸入這一類型;山西的太行山和部分呂梁山區、北京西山、山東西部丘陵等石灰岩零星出露地區屬溫帶型,這里現代地表喀斯特作用比較微弱,地表水順裂隙滲入地下,成為地下河及石灰岩泉,如濟南、太原等地的石灰岩泉便是典型的例子;在中國西部高山區及內陸乾旱區則屬於寒帶型和乾旱型,這里由於晝夜溫度變化較大,往往引起石灰岩的崩解,溶蝕作用也就不十分明顯了。
對於喀斯特地形的研究,中國早在16世紀(明朝)就已經開始了,這要比外國早200年左右。中國著名的地理學家徐霞客(1586~1641年),在暢游南北名山以後,曾於1637~1639年用兩年的時間遨遊廣西、貴州、雲南,對中國西南石灰岩分布地區進行了詳細的調查和考察。他探索了100多個地下岩洞,並對石灰岩地區的地貌形態作了詳盡細致而又朴實生動的描述,對它們的成困作了正確的科學解釋。他寫的《徐霞客游記》一書,可說是世界上研究喀斯特地形最早的一本書。 答案補充 桂林山水
路南石林 雲南石林
Ⅳ 喀斯特地貌在中國有哪些具體分布
中國喀斯特地貌分布廣、面積大。主要分布在西部地區的碳酸鹽岩出露地區,面積為91~130萬平方千米。其中以廣西、貴州和雲南東部所佔的面積最大,是世界上最大的喀斯特區之一;西藏和北方一些地區也有分布。廣西境內主要是熱帶和亞熱帶喀斯特,貴州、雲南、西藏多為高原喀斯特,高山喀斯特多分布在四川、雲南和西藏等高海拔地區。
喀斯特地形地貌除了桂林和雲南,九寨溝這些舉世聞名的喀斯特地貌以外,在中國的華東地區(包括江西、安徽、江蘇、浙江、福建和上海六省市),雖然出露地表的石灰岩僅占本區總面積的4.06%(27900㎞²),但仍然發育有形態各異的喀斯特地貌。在蘇北、皖北地區發育著相對高度100-150米左右,頂部渾圓的喀斯特丘陵;江西萍鄉-宜春一帶出現了具共同基座的短錐狀峰叢;浙江天目山及皖南、贛北則為有少量溶洞的喀斯特化山地;喀斯特發育最為強烈的是福建西南部的龍岩、三明地區,不光有類峰林、峰丘、溶斗等還有長達數百米的喀斯特地下河。
在中國長江流域的15個省及自治區內,四川省的石灰岩出露面積達128062㎞²,遠遠大於其它地區。湖北宜昌以西發育的喀斯特分布廣、形態齊全,且景觀絢麗。在雲貴高原、鄂西、湘中、湘西及桂東北以喀斯特谷(盆)地為主。高山喀斯特則主要分布在川西、藏東高原及河源地區的橫斷山脈,在寒凍風化和冰源冰川的影響下,石灰岩的喀斯特作用微弱,地表景觀乃呈高山地貌特徵,多為海拔4000-6000米的高山地,喀斯特多分布在四川盆地的周緣,即秦嶺、岷山、龍門山、大涼山、錦屏山、五蓮峰一帶,大多為3500米以上的常態山地地貌,喀斯特景觀僅出現在岩性有利的部位,為峰叢、峽谷的組合形態;在山間窪地處有大型洞穴和地下暗河出露;山原喀斯特的平均海拔為1000-1500米,分布在黔東北、鄂西、湘西、川東等地,長期的濕熱氣候和新生代以來的新構造運動使這一帶的喀斯特發育得范圍廣、形態齊全,既有峰林喀斯特景觀,又有峰叢峽谷和嶺脊槽谷;海拔300-800米的峰林喀斯特廣泛分布於湘南、桂東北一帶,位於南嶺山地西部,尤以桂林地區的峰林地貌為代表。那裡的群峰挺拔,峰叢林立,豐姿多態的喀斯特星羅棋布,地下洞系密集交織,洞中琳琅滿目的石鍾乳、石筍、石簾、石幔、石瀑布、石葡萄、石花和流水潺潺與地表的秀麗山林交相輝映,構成了祖國大地上「奇峰、奇洞、美石」的奇葩。
中國東北地區的地質和地理條件不利喀斯特地貌的發育,但那裡分布面積達70920㎞²的石灰岩是喀斯特發育的基礎。在東北南部一些地區,由於氣溫、降雨、岩性、海平面的升降及海浪作用等條件,形成了風格獨特的濱海喀斯特地貌景觀。在遼東半島南端的海濱地區,還可見到約10米高的成群叢狀分布的石芽,也是喀斯特作用的產物。
橫亘中國西部的昆侖山東西綿延2500公里,經過科學工作者的多年考察,在東昆侖山無法形成的大面積古喀斯特地貌。據考證,這是當年隨青藏高原強烈抬升而產生增熱效應和印度洋季風對這一地區影響的產物。雖然後期強烈的地質構造運動和嚴寒冰凍氣候大大地改造和破壞了這些古喀斯特地貌,但在海拔4700-5300米的山地上部和4300-4800米的下部,早,晚兩期的古喀斯特峰林、石芽、溶洞、溶蝕裂隙等依然清晰可見,它們與本區南部藏被唐古拉山的古喀斯特地貌遙相呼應,成為大地滄海桑田、天翻地覆巨變的歷史見證。
Ⅳ 地理中國~中國喀斯特地貌觀後感
喀斯特分布在世界上極為零散的地區,如法國的科斯、中國的廣西、美國的肯塔基州等。
中國幾乎各省、自治區都有不同面積的石灰岩的分布,出露地表的總面積約有l30萬平方公里,約佔全國總面積的13.5%。被埋藏於地下的則更為廣泛,有的地區累計厚度可達幾千米。以至上萬米。由此可見,喀斯特地形的研究對我國來說,是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
中國整個西南地區石灰岩連成一片,分布最廣,面積共達55萬平方公里。其中尤以廣西地區出露的面積最大,達12萬平方公里,約占廣西全區總面積的60%。貴州和雲南東南部石灰岩的分布面積也約占該地區總酉積的50%。此外,廣東、浙江、江蘇以及四川盆地和鄂西山區等地都有大面積的石灰岩分布。
廣西地區的喀斯特地貌是別具特色的,這里除了部分的弧形山系以外,其餘大部分地區則分布著連綿成片、一眼望不到邊的尖錐狀、寶劍狀、柱狀、塔狀等形態各異、挺拔峻峭的石灰岩山峰。如果我們站在較高處放眼望去,只見群峰密集,氣勢雄偉,猶如蒼藍色的石頭森林。它們縱橫連綿達數百公里,而且各個山峰的高度都十分相近,構成了一個自西北向東南緩緩傾斜的峰頂面,在林立的石峰之間密布著一個個深達200~400米、直徑不過100~200米的封閉小窪地。從廣西西北部到中部,地形形態呈有規律的變化:峰頂高度依次降低,山峰密度逐漸變稀。同時,山間的封閉窪地高程也漸次下降,窪地規模也明顯增大,由數個窪地聯接成串珠狀窪地。
此外。不規則的長條形谷地則逐步過渡為較開闊的峰林谷地和孤峰平原地形。以山水甲天下著稱的桂林—陽朔一帶,就是一種喀斯特強烈發育的峰林谷地和孤峰平原。這里是廣西東北部峰林地形的主要部分,也是亞熱帶喀斯特地形的典型代表。
與廣西相鄰的雲貴高原區喀斯特發育的特點與廣西喀斯特有顯著的差異,其原因是雲貴高原的地質條件比廣西復雜得多,可溶性的碳酸鹽類岩層與非可溶性的砂頁岩、火山岩交互成層,再加上褶皺緊密,斷裂錯綜,因而形成許多獨立的、大小不同且各具特點的可溶岩體,而不像廣西那樣是一個連續分布的、褶皺平緩和岩性比較單一的、巨大的可溶性岩體。在黔南、黔西南和滇東某些地段,也有大面積連續分布的碳酸鹽類岩層,在幾百萬年前的第三紀也曾發育有熱帶、亞熱帶的峰林和孤峰平原等喀斯特地形,但因其自第三紀以後,雲貴高原區地殼大幅度隆起,成為海拔1000~2000米以上的高原,這樣就不再具備廣西那種濕熱的亞熱帶氣候條件,以溶解為主的喀斯特作用也就遠不如廣西那樣能夠強烈地進行,故其剝蝕作用相對較為突出,山峰一般具有渾圓、低緩的特點,溶洞分布也遠不如廣西那樣普遍,峰林的陡峻程度也遠比廣西的峰林遜色。如今黔西安順的峰林,雲南路南的石林均為第三紀時尚未上升為高原前濕熱氣候條件下的產物,而不是現在涼爽的高原氣候條件下所能形成的。
中國現代喀斯特的發育具有明顯的氣候分帶現象,廣西、貴州南部、湖南南部。雲南東部和緯度比桂林更低的地區稱為熱帶型,峰林地形是這一類型喀斯特地貌的主要標志;川東、鄂西山地和貴州高原大部分地區屬溫帶—亞熱帶型,窪地、漏斗、豎井等負地形是本區的主要特徵,江蘇宜興、浙江金華與杭州等地區的溶洞與石灰岩泉也可以歸入這一類型;山西的太行山和部分呂梁山區、北京西山、山東西部丘陵等石灰岩零星出露地區屬溫帶型,這里現代地表喀斯特作用比較微弱,地表水順裂隙滲入地下,成為地下河及石灰岩泉,如濟南、太原等地的石灰岩泉便是典型的例子;在中國西部高山區及內陸乾旱區則屬於寒帶型和乾旱型,這里由於晝夜溫度變化較大,往往引起石灰岩的崩解,溶蝕作用也就不十分明顯了。
對於喀斯特地形的研究,中國早在16世紀(明朝)就已經開始了,這要比外國早200年左右。中國著名的地理學家徐霞客(1586~1641年),在暢游南北名山以後,曾於1637~1639年用兩年的時間遨遊廣西、貴州、雲南,對中國西南石灰岩分布地區進行了詳細的調查和考察。他探索了100多個地下岩洞,並對石灰岩地區的地貌形態作了詳盡細致而又朴實生動的描述,對它們的成困作了正確的科學解釋。他寫的《徐霞客游記》一書,可說是世界上研究喀斯特地形最早的一本書。 答案補充 桂林山水
路南石林 雲南石林
Ⅵ 中國喀斯特的簡介
對於喀斯特地形的研來究,中國源早在16世紀(明朝)就已經開始了,這要比外國早200年左右。中國著名的地理學家徐霞客曾於1637~1639年用兩年的時間遨遊廣西、貴州、雲南,對中國西南石灰岩分布地區進行了詳細的調查和考察。他探索了100多個地下岩洞,並對石灰岩地區的地貌形態作了詳盡細致而又朴實生動的描述,對它們的成因作了正確的科學解釋。他寫的《徐霞客游記》一書,可說是世界上研究喀斯特地形最早的一本書。《徐霞客游記》系統地記載了我國西南地區喀斯特地貌的分布和區域特徵。記載了洞穴形態、氣象和水文情況,是我國古代最為系統的喀斯特著作 。
世界自然遺產「中國南方喀斯特」是在中國南方地區選取典型的中國喀斯特若干代表地,聯合申報獲得通過的。「中國南方喀斯特」是我國政府向世界遺產委員會提出的分批次系列申報的世界自然遺產的總名稱。目前,已申請成為世界自然遺產的「中國南方喀斯特」由中雲南石林、貴州荔波、重慶武隆共同組成。中國南方喀斯特將根據准備的充分性,分批次申報世界自然遺產地。 貴州興義峰林、廣西桂林山水、四川興文峽谷喀斯特等地也將根據其准備的充分性,作為世界自然遺產地分期向聯合國教科文組織世界遺產中心申報。
Ⅶ 地理題!!喀斯特地貌
還有 丹霞地貌 雅丹地貌 卡斯特地貌 岱崮地貌
岩溶地貌 冰川地貌 嶂石岩地貌
喀斯特地貌(karst landform)
具有溶蝕力的水對可溶性岩石進行溶蝕等作用所形成的地表和地下形態的總稱。又稱岩溶地貌。水對可溶性岩石所進行的作用,統稱為大喀斯特作用。它以溶蝕作用為主,還包括流水的沖蝕、潛蝕,以及坍陷等機械侵蝕過程。這種作用及其產生的現象統稱為喀斯特。喀斯特是南斯拉夫西北部伊斯特拉半島碳酸鹽岩高原的地名,當地稱為Kras,意為岩石裸露的地方。近代喀斯特研究發軔於該地而得名。
喀斯特地貌分布在世界各地的可溶性岩石地區。可溶性岩石有3類:①碳酸鹽類岩石(石灰岩、白雲岩、泥灰岩等)。②硫酸鹽類岩石(石膏、硬石膏和芒硝)。③鹵鹽類岩石(鉀、鈉、鎂鹽岩石等)。總面積達51×106平方千米,佔地球總面積的10%。從熱帶到寒帶、由大陸到海島都有喀斯特地貌發育。較著名的區域有中國廣西、雲南和貴州等省(區),越南北部,南斯拉夫狄那裡克阿爾卑斯山區,義大利和奧地利交界的阿爾卑斯山區,法國中央高原,俄羅斯烏拉爾山,澳大利亞南部,美國肯塔基和印第安納州,古巴及牙買加等地。中國喀斯特地貌分布廣、面積大。主要分布在碳酸鹽岩出露地區,面積約91-130萬平方千米。其中以廣西、貴州、雲南和四川青海(即雲貴高原)東部所佔的面積最大,是世界上最大的喀斯特區之一;西藏和北方一些地區也有分布。
喀斯特可劃分許多不同的類型。按出露條件分為:裸露型喀斯特、覆蓋型喀斯特、埋藏型喀斯特。按氣候帶分為:熱帶喀斯特、亞熱帶喀斯特、溫帶喀斯特、寒帶喀斯特、乾旱區喀斯特。按岩性分為:石灰岩喀斯特、白雲岩喀斯特、石膏喀斯特、鹽喀斯特。此外,還有按海拔高度、發育程度、水文特徵、形成時期等不同的劃分等。由其他不同成因而產生形態上類似喀斯特的現象,統稱為假喀斯特,包括碎屑喀斯特、黃土和粘土喀斯特、熱融喀斯特和火山岩區的熔岩喀斯特等。它們不是由可溶性岩石所構成,在本質上不同於喀斯特。
喀斯特地貌在碳酸鹽岩地層分布區最為發育。該區岩石突露、奇峰林立,常見的地表喀斯特地貌有石芽、石林、峰林、喀斯特丘陵等喀斯特正地形,溶溝、落水洞、盲谷、干谷、喀斯特窪地等喀斯特負地形;地下喀斯特地貌有溶洞、地下河、地下湖等;以及與地表和地下密切相關聯的豎井、芽洞、天生橋等喀斯特地貌。
喀斯特研究在理論和生產實踐上都有重要意義。喀斯特地區有許多不利於生產的因素,需要克服和預防,也有大量有利於生產的因素可以開發利用。喀斯特礦泉、溫泉富含有益元素和氣體,有醫療價值。喀斯特洞穴和古喀斯特面上各種沉積礦產較為豐富,古喀斯特潛山是良好的儲油氣構造。喀斯特地區的奇峰異洞、明暗相間的河流、清澈的喀斯特泉等,是很好的旅遊資源。
喀斯特地貌下流水侵蝕形成的地下河。在地表常見有石芽、溶溝、石林、漏斗、落水洞、溶蝕窪地、坡立谷、盲谷、峰林等地貌形態,而地下則發育溶洞、地下河等各種洞穴系統以及洞中石鍾乳、石筍、石柱、石瀑布等。地下的喀斯特溶洞、喀斯特堆積物形態,如湖南張家界桑植縣的九天洞已列入洞穴學會會員洞,堪稱亞洲第一洞、黃龍洞被列為世界自然遺產、世界地質公園、首批國家5A級旅遊區張家界武陵源的組成部分,是張家界地下喀斯特的地形代表,其中喀斯特地貌約佔全市面積的百分之四十。碳酸岩分布面積約達130萬km2,喀斯特地貌分布十分廣泛,在我國主要分布在廣西、貴州、雲南、湖南等省區,如廣西的桂林山水、雲南的路南石林等馳名中外。
溶洞的形成是石灰岩地區地下水長期溶蝕的結果。石灰岩的主要成分是碳酸鈣(CaCO3),在有水和二氧化碳時發生化學反應生成碳酸氫鈣[Ca(HCO3)2],後者可溶於水,於是有空洞形成並逐步擴大。這種現象在南歐亞德利亞海岸的喀斯特高原上最為典型,所以常把石灰岩地區的這種地形籠統地稱之喀斯特地形。
按其發育演化,喀斯特地形可分出以下6種。1)地表水沿灰岩內的節理面或裂隙面等發生溶蝕,形成溶溝(或溶槽),原先成層分布的石灰岩被溶溝分開成石柱或石筍。2)地表水沿灰岩裂縫向下滲流和溶蝕,超過100m深後形成落水洞。3)從落水洞下落的地下水到含水層後發生橫向流動,形成溶洞。4)隨地下洞穴的形成地表發生塌陷,塌陷的深度大面積小,稱坍陷漏斗,深度小面積大則稱陷塘。5)地下水的溶蝕與塌陷作用長期相結合地作用,形成坡立谷和天生橋。6)地面上升,原溶洞和地下河等被抬出地表成干谷和石林,地下水的溶蝕作用在舊日的溶洞和地下河之下繼續進行。雲南路南的石林是上述第一階段(溶溝階段)的產物,這里的自然風光因阿詩瑪姑娘的動人傳說而變得格外旖旎。桂林的象鼻山,則是原地下河道出露地表形成的。在廣西境內,經常可看到這種抬升到地表以上的溶洞,俗稱「神女鏡」或「仙女鏡」。
喀斯特地貌由於其獨特的地貌特徵,經常容易「產出」類型各異的風景區。
Ⅷ 什麼是喀斯特地貌中國的哪些地方有
喀斯特地貌是具有溶蝕力的水對可溶性岩石(大多為石灰岩)進行溶蝕作用等所形成的地表和地下形態的總稱,又稱岩溶地貌。除溶蝕作用以外,還包括流水的沖蝕、潛蝕,以及坍陷等機械侵蝕過程。
喀斯特(Karst)一詞源自前南斯拉夫西北部伊斯特拉半島碳酸鹽岩高原的名稱,當地稱謂,意為岩石裸露的地方,「喀斯特地貌」因近代喀斯特研究發軔於該地而得名。我國雲貴高原、湖南南部郴州等地區屬於典型的喀斯特地貌區。
中國喀斯特地貌分布廣、面積大。主要分布在西部地區的碳酸鹽岩出露地區。其中以廣西、貴州和雲南東部所佔的面積最大,是世界上最大的喀斯特區之一;西藏和北方一些地區也有分布。廣西境內主要是熱帶和亞熱帶喀斯特,貴州、雲南、西藏多為高原喀斯特,高山喀斯特多分布在四川、雲南和西藏等高海拔地區。
(8)地理中國一中國喀斯特擴展閱讀:
喀斯特地貌的著名景觀:
1、江西:鄱陽湖口石鍾山景區絕壁臨江洞穴遍布;彭澤龍宮洞長2000米,洞內可泛舟觀景,堪稱「地下藝術宮殿」。
2、浙江:瑤琳仙境,位於桐廬縣,是浙江省規模恢弘、景觀壯麗的岩溶洞穴旅遊勝地,也是浙江迤今發現的最大洞穴;洞長1000米,共有6個洞天,以「雄、奇、麗、深」聞名於世。
3、江蘇:宜興石灰岩溶洞有「洞天世界」的美稱,善卷洞、張公洞、靈谷洞又稱「三奇」,洞壑深邃,多奇石異柱,泛舟其中如入海底龍宮。
4、吉林:通化鴨園溶洞,有四個大廳,洞內滿布石柱、石筍、石鍾乳、石瀑、石簾、石蓮花、石幔等堆積景觀,並且深處有溶岩潭,深不可測,無法前往。
參考資料來源:網路-喀斯特地貌
Ⅸ 喀斯特地貌的成因原理,形成條件,特點,影響(從地理角度來,不要百度上特別詳細的復制來,謝謝!)
可溶性岩石
可
喀斯特地貌岩石
溶性岩石喀斯特地貌形成的根本條件,我國西南地區之所以喀斯特地貌分布廣泛,最主要的是這里有其發育的主體。大量的碳酸鹽岩、硫酸鹽岩和鹵化鹽岩在流水的不斷溶蝕作用下,在地表和地下形成了各種奇特的溶洞。
喀斯特
景觀。從溶解度上看,
鹵化鹽岩
>硫酸鹽岩> 碳酸鹽岩;由於碳酸鹽岩種類較多,其各類岩石溶解度隨著難溶性雜質的多少而定,石灰岩> 白雲岩> 泥灰岩。從岩石結構分析,結晶質岩石晶粒愈大溶解度愈小;等粒岩比不等粒岩溶解度要小。
岩石透水性
岩石具有一定的孔隙和裂隙,它們是流動水下滲的主要渠道
喀斯特地貌岩石
。岩石裂隙越大,岩石的透水性越強,岩溶作用越顯著。在溶洞中,岩溶作用愈強烈,溶洞越大,地下管道越多,喀斯特地貌發育越完整,並且形成一個不斷擴大的循環網。
流水作用
1.流水的溶蝕作用
水的溶蝕能力來源於二氧化碳(CO2)與水結合形成的碳酸(H2CO3),二氧化碳是喀斯特地貌形成的功臣,水中的二氧化碳主要來自大氣流動、有機物在水中的腐蝕和礦物風化。下面幾個化學方程式反映了岩溶作用的進行:
H2O + CO2==H2CO3;
H2CO3==HCO3--+H+(第一步:形成碳酸和碳酸根離子)
H++ CaCO3==HCO3-+ Ca2+(第二步:H+與CaCO3反應生成HCO3-,從而使CaCO3溶解)
這幾步反應在大自然間是十分復雜的過程,因為溫度,氣壓,生物,土壤等許多自然條件制約著反應的進行,並且這些反應都是可逆的,水中的二氧化碳增多,反應向右進行,就有利於CaCO3的分解;岩溶作用進行比較容易,反之則不利於岩溶作用。
2.流水的流動作用
流動的水溶蝕性更強烈一些,這是為什麼?因為水中的二氧化碳需要得到及時的補充,水的溶蝕作用才能順利進行,水的溶蝕能力才得以鞏固加強。同時,流動的水帶動河底砂礫對岩石進行機械侵蝕,這樣更有利於岩溶作用的深入。
氣候影響
比如我國西南地區氣候濕潤,降水量大,地表徑流相對穩定,流水下滲作用連續,並且降水使流水得以更新和有效補充。因此岩溶作用得以延續進行。
5假喀斯特編輯由其他不同成因而產生形態上類似喀斯特的現象,統稱為假喀斯特,包括碎屑喀斯特、黃土和粘土喀斯特、熱融喀斯特和火山岩區的熔岩喀斯特等。它們不是由可溶性岩石所構成,在本質上不同於喀斯特。
6研究歷史編輯我國喀斯特現象的文字記載,可追溯到2400年前。距今約300多年前徐宏祖(霞客)已專門研究並記述了南方喀斯特地形與洞穴
喀斯特地貌
。喀斯特地貌特別受岩性為主的地質背景及氣候為主導的地理環境的控制。其基本類型,按岩性分為碳酸鹽岩喀斯特、石膏和鹽喀斯特;按存在形式分為裸露型、覆蓋型和埋藏型喀斯特;按發育程度分為全喀斯特、半喀斯特或流水喀斯特;按氣候地貌帶分為熱帶、亞熱帶、溫帶和寒帶喀斯特;按垂直動力帶分為滲流(充氣)帶、淺潛水(飽水)帶和深部喀斯特。喀斯特地貌特殊性又在於它不僅有地表的,且有與其成因聯系的地下喀斯特形態——洞穴。
喀斯特地表形態類型屬正地形的主要有峰林、孤峰、殘丘、喀斯特丘陵和石芽。負地形主要類型有落水洞、斗淋、豎井、盲谷、干谷、喀斯特窪地、波立谷、喀斯特平原、喀斯特嶂谷(峽谷)、溶溝與溶隙等。地表正、負地形間及地表與地下喀斯特類型間常有成因聯系,構成一定的地貌組合。喀斯特孤峰、殘丘和喀斯特平原常構成一組合類型。喀斯特豎井即為地表落水洞和地下喀斯特系統水力聯系的垂直通道。喀斯特地貌是長期發育的產物,其演化模式在侵蝕循環學說的影響下,從早期格朗德(A.Grund)、
喀斯特地貌
雅庫斯(L.Jakucs)和威廉姆斯(P.W.Williams)的模式,基本為定性3~4階段模式。
自1972年史密斯(D.I.Smith)等提出外成喀斯特地貌演化數學模型後,用數學方法建立喀斯特地貌發育與動力、形態因素的數學模型正在發展。如1988年懷特(W.B.White)又提出喀斯特地形發育速率過程模型。全球碳酸鹽岩佔大陸殼11%。中國僅裸露型喀斯特即約90萬公里以上,為喀斯特分布最廣、類型最全的國家。因喀斯特地貌特殊,使其區域經濟開發和工程建設的問題也很突出。如干谷是一種因侵蝕基面和地下水位下降,使地表河轉為地下河,遺留乾涸的滲漏河谷。它在水利上劃為懸托谷,一般不宜建水庫,即使建庫也要採取鋪蓋和帷幕灌漿防滲措施。喀斯特地貌因形態奇特和地下洞穴,以及一些洞穴空氣和水的特性與有益成分而成為旅遊資源。如中國桂林山水、雲南路南石林等。
7研究意義編輯喀斯特研究在理論和生產實踐上都有重要意義。喀斯特地區有許多不利於生產的因素,需要克服和預防,也有大量有利於生產的因素可以開發利用。在水庫大壩選址時應盡量避免斷層、破碎帶、喀斯特地貌等。喀斯特礦泉、溫泉富含有益元素和氣體,有醫療價值。喀斯特洞穴和古喀斯特面上各種沉積礦產較為豐富,古喀斯特潛山是良好的儲油氣構造。
喀斯特地區的奇峰異洞、明暗相間的河流、清澈的喀斯特泉等,是很好的旅遊資源。如湖南張家界桑植縣的九天洞已列入洞穴學會會員洞,堪稱亞洲第一洞、黃龍洞被列為世界自然遺產、世界地質公園、首批國家5A級旅遊區張家界武陵源的組成部分,是張家界地下喀斯特的地形代表,其中喀斯特地貌約佔全市面積的百分之四十。廣西的桂林山水、雲南的路南石林等馳名中外。喀斯特地貌由於其獨特的地貌特徵,經常容易「產出」類型各異的風景區。例如,貴州龍宮、織金洞等。
8地貌分類編輯按出露條件,喀斯特地貌可劃分為:裸露型喀斯特、覆蓋型喀斯特、埋藏型喀斯特這三種。
按氣候帶分為:熱帶喀斯特、亞熱帶喀斯特、溫帶喀斯特、寒帶喀斯特、乾旱區喀斯特五種。
按岩性分為:石灰岩喀斯特、白雲岩喀斯特、石膏喀斯特、鹽喀斯特四種。
9我國分布編輯中國分布
中國喀斯特地貌分布廣、面積大。主要分布在西部地區的碳酸鹽岩出露地區,面積為91~130萬平方千米。其中以廣西、貴州和雲南東部所佔的面積最大,是世界上最大的喀斯特區之一;西藏和北方一些地區也有分布。廣西境內主要是熱帶和亞熱帶喀斯特,貴州、雲南、西藏多為高原喀斯特,高山喀斯特多分布在四川、雲南和西藏等高海拔地區。 [1]
石林風光(20張)喀斯特地形地貌除了桂林和雲南,九寨溝這些舉世聞名的喀斯特地貌以外,在中國的華東地區(包括江西、安徽、江蘇、浙江、福建和上海六省市),雖然出露地表的石灰岩僅占本區總面積的4.06%(27900平方公里),但仍然發育有形態各異的喀斯特地貌。在蘇北、皖北地區發育著相對高度100-150米左右,頂部渾圓的喀斯特丘陵;江西萍鄉-宜春一帶出現了具共同基座的短錐狀峰叢;浙江天目山及皖南、贛北則為有少量溶洞的喀斯特化山地;喀斯特發育最為強烈的是福建西南部的龍岩、三明地區,不光有類峰林、峰丘、溶斗等還有長達數百米的喀斯特地下河。
在中國長江流域的十五個省及自治區內,四川省的石灰岩出露面積達128062平方公里,遠遠大於其它地區。湖北宜昌以西發育的喀斯特分布廣、形態齊全,且景觀絢麗。在雲貴高原、鄂西、湘中、湘西及桂東北以喀斯特谷(盆)地為主。高山喀斯特則主要分布在川西、藏東高原及河源地區的橫斷山脈,在寒凍風化和冰源冰川的影響下,石灰岩的喀斯特作用微弱,地表景觀乃呈高山地貌特徵,多為海拔4000-6000米的高山地,喀斯特多分布在四川盆地的周緣,即秦嶺、岷山、龍門山、大涼山、錦屏山、五蓮峰一帶,大多為3500米以上的常態山地地貌,喀斯特景觀僅出現在岩性有利的部位,為峰叢、峽谷的組合形態;在山間窪地處有大型洞穴和地下暗河出露;山原喀斯特的平均海拔為1000-1500米,分布在黔東北、鄂西、湘西、川東等地,長期的濕熱氣候和新生代以來的新構造運動使這一帶的喀斯特發育得范圍廣、形態齊全,既有峰林喀斯特景觀,又有峰叢峽谷和嶺脊槽谷;海拔300-800米的峰林喀斯特廣泛分布於湘南、桂東北一帶,位於南嶺山地西部,尤以桂林地區的峰林地貌為代表。那裡的群峰挺拔,峰叢林立,豐姿多態的喀斯特星羅棋布,地下洞系密集交織,洞中琳琅滿目的石鍾乳、石筍、石簾、石幔、石瀑布、石葡萄、石花和流水潺潺與地表的秀麗山林交相輝映,構成了祖國大地上「奇峰、奇洞、美石」的奇葩。
中國東北地區的地質和地理條件不利喀斯特地貌的發育,但那裡分布面積達70920平方公里的石灰岩是喀斯特發育的基礎。在東北南部一些地區,由於氣溫、降雨、岩性、海平面的升降及海浪作用等條件,形成了風格獨特的濱還喀斯特地貌景觀。在遼東半島南端的海濱地區,還可見到約10米高的成群叢狀分布的石芽,也是喀斯特作用的產物。
橫亘中國西部的昆侖山東西綿延2500公里,經過科學工作者的多年考察,在東昆侖山無法形成的大面積古喀斯特地貌。據考證,這是當年隨青藏高原強烈抬升而產生增熱效應和印度洋季風對這一地區影響的產物。雖然後期強烈的地質構造運動和嚴寒冰凍氣候大大地改造和破壞了這些古喀斯特地貌,但在海拔4700-5300米的山地上部和4300-4800米的下部,早,晚兩期的古喀斯特峰林、石芽、溶洞、溶蝕裂隙等依然清晰可見,它們與本區南部藏被唐古拉山的古喀斯特地貌遙相呼應,成為大地滄海桑田、天翻地覆巨變的歷史見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