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地理山川地形
『壹』 地理-中國地形
1.珠江三角洲
2.四川盆地
3祁連山 柴達木
4青藏高原 曲折多支流 一二階梯交界 太平
5甘肅
『貳』 中國地理,地形
西高東低
山脈眾多
地形復雜
種類繁多
『叄』 中國地理關於地形的
買個中國地圖掛在牆上,好好記,如果是以前一點都不懂得,下苦功夫記專
也可以買個像小朋友屬用的拼圖,拼中國地圖,2,3遍就有效果
關於地形的(山脈的)我有一個順口溜,僅供參考
東西天陰昆秦南(東西走向的山脈:天山,陰山,昆侖山,秦嶺,南嶺)
南北橫斷賀六盤(南北走向山脈:橫斷山,賀蘭山,六盤山)
東北太行大巫雪
長白武夷和台灣
喜馬拉雅弧形山
『肆』 中國各地理區域內的地形
前面幾位樓主的回答基本正確,但是地形區應該把主要的分界山脈去掉,只需要回答平原,高原,盆地和丘陵地形區就可以
北方地區 東北平原、華北平原、黃土高原、山東丘陵、遼東丘陵
南方地區 四川盆地、長江中下游平原、雲貴高原、東南丘陵
西北地區 內蒙古高原、塔里木盆地、准噶爾盆地
青藏地區 青藏高原、柴達木盆地
『伍』 中國地形圖(各大山脈,河流,地形位置及特徵)
主要山脈圖:
(5)中國地理山川地形擴展閱讀:
中國地形地勢西高東低,呈階梯狀分布;地形多種多樣,山區面積廣大。地勢西高東低,向海洋傾斜,一方面有利於海洋上濕潤氣流深入內地,形成降水;另一方面使許多大河滾滾東流,溝通了東西交通,方便了沿海和內地的經濟聯系。河流自西向東,逐級下降,河流落差大,水能蘊藏豐富。 多種多樣的地形為因地制宜,發展農、林、牧、副多種經營提供了有利條件。山區在發展林業、牧業、旅遊業、采礦業等方面具有優勢;但山區地面崎嶇,交通不便,不利於發展種植業。由於山區面積廣大,平原較少,造成耕地資源不足。
『陸』 中國地理地形地勢
地勢主要針對的是海拔而言的。你說的平,是地表現象。這些地方也是有山的。但是相對那些高原而言,是很大的平原?!
『柒』 怎樣記住中國地理的地形,山脈,省份
結合行政圖記比較好。注意山脈和河流比較好記,熟悉分界點是以哪座山哪條河,它們是屬於哪個地區的。
『捌』 中國地形的介紹
1.地形 多種多樣在中國遼闊的大地上,有雄偉的高原、起伏的山嶺、廣闊的平原、低緩的丘陵,還有四周群山環抱、中間低平的大小盆地。陸地上的5種基本地形類型,中國均有分布,這為中國工農業的發展提供了多種多樣的條件。多種多樣的地形為我國農業生產的全面發展提供了有利條件,也使工業生產的發展有了一定基礎。 2.山區 面積廣大通常人們把山地、丘陵和比較崎嶇的高原稱為山區。中國山區面積佔全國總面積的2/3,這是中國地形的又一顯著特徵。山區面積廣大,給交通運輸和農業發展帶來一定困難,但山區可提供林產、礦產、水能和旅遊資源,為改變山區面貌、發展山區經濟提供了資源保證。 3.地勢 西高東低,呈階梯狀分布地勢是地表高低起伏的總趨勢。中國地勢西高東低,大致呈階梯狀分布。 地勢的第一級階梯是青藏高原,平均海拔在4000米以上。其北部與東部邊緣分布有昆侖山脈、祁連山脈、橫斷山脈,是地勢一、二級階梯的分界線。 地勢的第二級階梯上分布著大型的盆地和高原,平均海拔在1000—2000米之間,其東面的大興安嶺、太行山脈、巫山、雪峰山是地勢二、三級階梯的分界線。 地勢的第三級階梯上分布著廣闊的平原,間有丘陵和低山,海拔多在500米以下。 如果通過北緯32°線,自西向東作一幅中國地形剖面圖,從西部的大高原,到中部的盆地,再到東部平原,西高東低,呈階梯狀逐級下降的地勢特點十分明顯。 即使在北方或南方地區內部,在自然環境也存在著較大的差異。 [編輯本段]【1.西高東低,呈階梯狀分布】 滾滾黃河、滔滔長江,自西部青藏高原發源,向東流經九、十個省、市、自治區後,分別注入渤海和東海。中國主要河流的流向大體上反映了中國西高東低的地形大勢。中國的地形不僅西高東低,而且各種地形類型大致圍繞被稱做「世界屋脊」的青藏高原,像階梯一樣作半圓狀向著太平洋逐級降低。由兩條山嶺組成的地形界線,明顯地把大陸地形分成為三級階梯。 青藏高原平均海拔在 4000米以上,面積達230萬平方公里,是世界上最大的高原之一,也是中國地形上最高一級的階梯。它雄踞西南,在高原上橫卧著一列列雪峰連綿的巨大山脈,自北而南有昆侖山脈、阿爾金山脈、祁連山脈、唐古拉山脈、喀喇昆侖山脈、岡底斯山脈和喜馬拉雅山脈。在高原的山嶺間則鑲嵌有許多牧草豐美、湖光瀲灧的大小盆地。這里還蘊藏著各種豐富的資源,有待我們去開發利用。 越過青藏高原北緣的昆侖山—祁連山和東緣的岷山—邛崍山—橫斷山一線,地勢就迅速下降到海拔 1000~2 000米左右,局部地區可在500米以下,這便是第二級階梯。它的東緣大致以大興安嶺至太行山,經巫山向南至武陵山、雪峰山一線為界。這里分布著一系列海拔在1500米以上的高山、高原和盆地,自北而南有阿爾泰山脈、天山山脈、秦嶺山脈;內蒙古高原、黃土高原、雲貴高原;准噶爾盆地、塔里木盆地、柴達木盆地和四川盆地等。 翻過大興安嶺至雪峰山一線,向東直到海岸,這里是一片海拔 500米以下的丘陵和平原,它們可作為第三級階梯。在這一階梯里,自北而南分布有東北平原、華北平原和長江中下游平原;長江以南還有一片廣闊的低山丘陵,一般統稱為東南丘陵。前者海拔都在200米以下,後者海拔大多在200~500米之間,只有少數山嶺可以達到或超過千米。 從海岸線向東,則是一望無際的碧波萬頃、島嶼星羅棋布、水深大都不足 200米的淺海大陸架區。也有人把它當作中國地形的第四級階梯。 從陸地地形來說,兩條界線,三級階梯,自西向東逐級下降,大致可以勾繪出中國地形的總輪廓。而這種階梯狀的地形形勢,從中國東經 89°線的地形剖面和北緯30°線的地形剖面中都可以得到反映。 中國這種西高東低、面向大洋逐級下降的地形特點,不僅有利於來自東南方向的暖濕海洋氣流深入內地,對中國的氣候產生深刻而良好的影響,使中國東部平原、丘陵地區能得到充分的降水,尤其是最多的降水期和高溫期相一致,為中國農業生產的發展提供了優越的水、熱條件;而且也使大陸上的主要河流都向東奔流入海,既易於溝通中國的海陸交通,也便於中國東西地區之間經濟貿易的交流;同時,這種階梯狀的地形還在一定程度上影響到河流,使之形成較大的多級落差,從而蘊藏著有利於多級開發的異常巨大的水力資源。 [編輯本段]【2.形態多樣,山區面積廣大】 中國的地形類型,無論是從成因來看,還是從形態來看,都是多種多樣、豐富多彩的。有被內力推移而高高抬升的高原和山地,也有被撓曲下降的低窪盆地和平原。在溫暖濕潤的東部和南部,有各種各樣以流水作用為主的侵蝕和堆積地貌;在乾旱的西北,有以風力作用為主的沙漠景觀;在西部高山上,有別具風格的冰川作用的地貌;在西南部石灰岩分布地區,則有景色迷人的喀斯特地貌……。 青藏、雲貴、內蒙古和黃土高原,是中國著名的四大高原。塔里木、准噶爾、柴達木和四川盆地,是中國著名的四大盆地。長江、黃河、珠江和黑龍江等大河流,在遼闊的大地上奔流,造成了許多廣大而肥沃的平原。在平原上點綴有蔥郁秀麗的低山丘陵,而在西部更有無數高大崎嶇的山地。多種多樣的地形為中國農、林、牧、副、漁的多種經營和綜合發展,提供了極為有利的條件。 據統計,中國的山地丘陵約佔全國土地總面積的 43%,高原佔26%,盆地佔19%,平原佔12%。如果把高山、中山、低山、丘陵和崎嶇不平的高原都包括在內,那末中國山區的面積要佔全國土地總面積的2/3以上。山區雖然不利於種植業的發展,也不利於交通運輸以及經濟文化的交流,但卻埋藏著豐富的礦藏,生長著茂密的森林和珍貴的動、植物資源,它們都是中國社會主義建設不可缺少的寶貴財富。 [編輯本段]【3.山脈縱橫,具有定向排列】 中國是一個多山的國家,不僅山區面積廣大,而且大小山脈縱橫全國,它們的分布規則有序,按一定方向排列,大致以東西走向和東北—西南走向的為最多,西北—東南走向和南北走向的較少。 東西走向的山脈主要有三列:最北的一列是天山—陰山,中間的一列是昆侖山—秦嶺,最南的一列就是南嶺。 東北—西南走向的山脈多分布在東部,山勢較低,這種走向的山脈主要也有三列:最西的一列是大興安嶺—太行山—巫山—武陵山—雪峰山,即前面提到的第二和第三級階梯的分界線;中間的一列包括長白山、遼東丘陵、山東丘陵和浙閩一帶的東南丘陵山地;最東的一列則是崛起於海上的台灣山脈。 西北—東南走向的山脈多分布於西部,由北而南依次為阿爾泰山、祁連山。 南北走向的山脈縱貫中國中部,主要包括賀蘭山、六盤山和橫斷山脈。 弧形山脈主要有喜馬拉雅山脈,呈一向南凸出的弧形,平均海拔6000米。位於中尼邊境的珠穆朗瑪蜂海拔8844米,是世界第一高峰。 上述這些山脈構成了中國地形的骨架,它們把中國大地分隔成許多網格。分布在這些網格中的高原、盆地、平原以及內海、邊海的輪廓,都在一定程度上受到這些山脈的制約。 橫亘全國的東西向山脈,又是一些大河的分水嶺。秦嶺山脈是黃河和長江的分水嶺,南嶺山脈是長江和珠江的分水嶺。河流的流向明顯地受著山脈的制約,如西南部的雅魯藏布江、金沙江、瀾滄江和怒江等,它們的流向都受到岡底斯山、唐古拉山、喜馬拉雅山與橫斷山等山脈的控制。長江、黃河總的流向是自西向東,但許多河段也受山脈走向的制約,時寬時窄,時而向東南流,時而向東北流,最後東流入海。 從中國陸地的第三級階梯繼續向海面以下延伸,就是淺海大陸架,這是大陸向海洋自然延伸的部分,一般深度不大,坡度較緩,海洋資源豐富。
滿意請採納
『玖』 中國地理地形山脈
東經 北緯40. 塔里木盆地
西經85 北緯45. 美國——五大湖
東經105 北緯30. 四川盆地
東經95 北緯37.柴達木盆地
東經100 北緯39. 河西走廊
東經102 北緯37. 祁連山
東經107 北緯38. 賀蘭山(寧夏平原)
東經108 北緯41. 陰山
東經125 北緯45. 松嫩平原
東經115 北緯35. 華北平原
東經122 北緯31. 長江三角洲
東經107 北緯38. 賀蘭山(寧夏平原)
東經108 北緯41. 河套平原
東經108 北緯34. 渭河谷地(平原)
東經152 北緯45. 日本——北海道島
東經115 北緯35. 華北平原
東經122 北緯31. 長江三角洲
東經103 北緯25. 雲貴高原
東經99 北緯27. 橫斷山區
東經110 北緯38. 毛烏素沙地(屬於內蒙古高原)
東經110 北緯42. 陰山
東經114 北緯23. 珠江三角州
東經112 北緯36.汾河谷地(平原)
東經120 北緯46. 大興安嶺
東經130 北緯43. 長白山
東經110 北緯41. 陰山
東經113 北緯38. 太行山
東經111 北緯38. 呂梁山
東經106 北緯36. 六盤山
東經108 北緯34. 秦嶺
東經108 北緯33. 大巴山
東經110 北緯31. 巫山
東經111 北緯27. 武陵山
東經117 北緯27. 武夷山
東經121 北緯23.5. 台灣山脈
東經100 北緯37. 祁連山
東經106 北緯38. 賀蘭山
東經85 北緯43. 天山
東經85 北緯35. 昆侖山
東經90 北緯48. 阿爾泰山
東經95 北緯35 .巴顏喀拉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