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地理人文 » 地理中國生物特徵

地理中國生物特徵

發布時間: 2021-03-07 04:40:19

❶ 中國的自然地理特徵

我國自然環境的特點,最突出的是:

1)季風影響顯著,范圍廣闊。季風環流使東亞大氣運行發生明顯改變,也大大改變了氣候要素的組合形式與分布規律。季風的強弱和影響的范圍,各年不同,各月不同,但季風在一年中的交替和南北推移,對我國自然景觀的形成和發展起著重要的作用。我國東部和西部的差異以及東部季風區自然地帶的南北遞變,在很大程度上受季風的控制。我國亞熱帶有著廣闊的面積,從南到北跨緯度12°之多,我國的亞熱帶植物在世界同類植物中所佔面積也最大。廣大亞熱帶地區不像世界同緯度許多地區那樣表現為荒漠或草原,由於受季風的影響,在高溫季節降水豐沛,氣候溫暖濕潤,成為世界上著名的農業發達地區。

2)地形復雜,高原、山地和丘陵佔有很大比重。青藏高原雄踞我國西部,高原上聳立著許多著名的高大山系,位於中尼邊境的珠穆朗瑪峰,海拔8848.13米,是世界第一高峰。海拔在3000米以上的高山高原,占國土面積的25%。我國東部有廣闊的平原,其間也散布著許多中山、低山和丘陵。在自然地域分異中,水平地帶與垂直地帶犬牙交錯。不同水平地帶內的山地各具不同的垂直帶結構,從而加深了我國自然條件的復雜性和多樣性,使我國自然地域分異具有世界罕見的獨特性。特別是青藏高原平均海拔4 500米,面積約為國土總面積的1/4。它的存在極大地破壞了通常的水平地帶結構。高原上的土壤、植被既與同緯度低海拔的水平地帶不同,屬於垂直地帶性的高寒類型,又與同緯度的山地土壤植被有明顯區別。而類型相似的土壤植被在高原上分布的海拔界限也遠比同緯度的山地為高,植被的旱生性也比同緯度的山地強烈。

3)獨特的自然發展歷史,土壤、生物資源豐富。在我國,某些從地質時期(主要是新生代)承襲下來的因素,在現代自然界中仍具有相當重要的作用。由於第四紀冰川作用遠沒有歐洲、北美同緯度地區那樣廣泛、強烈,生物演化受到的影響較少,所以生物種屬(包括特有種屬)特別繁多,地理成分復雜,分布亦比較混雜。古代紅色風化殼分布范圍很廣,主要分布在長江以南,但甚至在大興安嶺還可見到。在現代土壤中也可能反映古代紅色風化殼的殘留特徵。對歷史過程中遺留下來的許多自然痕跡,必須和現代自然過程比較才能獲得合理的解釋。

4)人類活動使自然界發生深刻的變化。我國歷史悠久,長期的人類活動在很大程度上加速或延緩了自然景觀的演變過程,強烈地改變著自然面貌。

幾千年來,我國勞動人民開墾草原,砍伐森林,疏干沼澤,圩湖築垸,圍海造田,修塘築堰,開河修渠,在祖國大地上開拓了十多億畝耕地,培育了許多作物和牲畜品種,建成了都江堰、大運河等馳名中外的水利工程。解放以來,廣大人民群眾在中國共產黨的領導下,發展生產,改造山河,使過去經常泛濫成災的黃河、淮河、海河等重要江河得到了治理,修建了許多水庫、分洪、滯洪和水利樞紐工程,發揮了防洪、灌溉、發電、運輸等多方面的綜合水利效益。營建了大面積防風固沙林與海防林,為國民經濟建設作出重要貢獻,同時也使祖國的自然面貌發生重大變化。

❷ 如何從人地關系的角度認識中國的地理特徵

1)季風影響顯著,范圍廣闊.季風環流使東亞大氣運行發生明顯改變,也大大改變了氣候要素的組合形式與分布規律.季風的強弱和影響的范圍,各年不同,各月不同,但季風在一年中的交替和南北推移,對我國自然景觀的形成和發展起著重要的作用.我國東部和西部的差異以及東部季風區自然地帶的南北遞變,在很大程度上受季風的控制.我國亞熱帶有著廣闊的面積,從南到北跨緯度12°之多,我國的亞熱帶植物在世界同類植物中所佔面積也最大.廣大亞熱帶地區不像世界同緯度許多地區那樣表現為荒漠或草原,由於受季風的影響,在高溫季節降水豐沛,氣候溫暖濕潤,成為世界上著名的農業發達地區.
2)地形復雜,高原、山地和丘陵佔有很大比重.青藏高原雄踞我國西部,高原上聳立著許多著名的高大山系,位於中尼邊境的珠穆朗瑪峰,海拔8848.13米,是世界第一高峰.海拔在3000米以上的高山高原,占國土面積的25%.我國東部有廣闊的平原,其間也散布著許多中山、低山和丘陵.在自然地域分異中,水平地帶與垂直地帶犬牙交錯.不同水平地帶內的山地各具不同的垂直帶結構,從而加深了我國自然條件的復雜性和多樣性,使我國自然地域分異具有世界罕見的獨特性.特別是青藏高原平均海拔4 500米,面積約為國土總面積的1/4.它的存在極大地破壞了通常的水平地帶結構.高原上的土壤、植被既與同緯度低海拔的水平地帶不同,屬於垂直地帶性的高寒類型,又與同緯度的山地土壤植被有明顯區別.而類型相似的土壤植被在高原上分布的海拔界限也遠比同緯度的山地為高,植被的旱生性也比同緯度的山地強烈.
3)獨特的自然發展歷史,土壤、生物資源豐富.在我國,某些從地質時期(主要是新生代)承襲下來的因素,在現代自然界中仍具有相當重要的作用.由於第四紀冰川作用遠沒有歐洲、北美同緯度地區那樣廣泛、強烈,生物演化受到的影響較少,所以生物種屬(包括特有種屬)特別繁多,地理成分復雜,分布亦比較混雜.古代紅色風化殼分布范圍很廣,主要分布在長江以南,但甚至在大興安嶺還可見到.在現代土壤中也可能反映古代紅色風化殼的殘留特徵.對歷史過程中遺留下來的許多自然痕跡,必須和現代自然過程比較才能獲得合理的解釋.
4)人類活動使自然界發生深刻的變化.我國歷史悠久,長期的人類活動在很大程度上加速或延緩了自然景觀的演變過程,強烈地改變著自然面貌.
幾千年來,我國勞動人民開墾草原,砍伐森林,疏干沼澤,圩湖築垸,圍海造田,修塘築堰,開河修渠,在祖國大地上開拓了十多億畝耕地,培育了許多作物和牲畜品種,建成了都江堰、大運河等馳名中外的水利工程.解放以來,廣大人民群眾在中國共產黨的領導下,發展生產,改造山河,使過去經常泛濫成災的黃河、淮河、海河等重要江河得到了治理,修建了許多水庫、分洪、滯洪和水利樞紐工程,發揮了防洪、灌溉、發電、運輸等多方面的綜合水利效益.營建了大面積防風固沙林與海防林,為國民經濟建設作出重要貢獻,同時也使祖國的自然面貌發生重大變化。

❸ 中國植物的地理特徵

植被地理分布主要決定於熱量和降水量,水熱結合導致植被沿緯度地帶性分布。從沿海向內陸隨著降水量變化而使植被沿經度地帶性更替。海拔的離度變化形成了植被的垂直地帶性。這三方面的結合決定了一個地區植被的基本特點。

(一)中國植被的水平分布規律
1,緯向變化規律我國東南半部是季風區,發育著各種類型的中生性森林,由於自北而南的熱量遞增,明顯地依次更替著下列森林帶:寒溫帶針葉林帶,溫帶針闊葉混交林帶,暖溫帶落葉闊葉林帶,亞熱帶常綠闊葉林帶,熱帶季雨林、雨林帶和赤道雨林帶。
2,經向變化規律由於我國東臨太平洋,因而夏季東南季風的強弱決定著降水的多少。自東南往西北,距海愈遠,東南季風力量愈弱,降水愈少,所以植被按東南一西北近乎經度方向按下列規律更替:
(1)溫帶針闊葉混交林或暖溫帶落葉闊葉林地區,
(2)溫帶草原地區,在這地區內由東向西隨著乾燥度的遞增,依次出現森林草甸草原帶,典型草原帶,荒漠草原帶;
(3)溫帶與暖溫帶荒漠地區,從東到西按水分狀況可分為東阿拉善一西鄂爾多斯草原化荒漠,中亞東部荒漠和中亞西部荒漠。
3,我國植被水平分布的幾個特點
(1)由於青藏高原的存在,迫使高原面上的西風環流向南北兩側分流,其北支急流加強了蒙古一西伯利亞高壓,使其具有荒漠氣候,故在北緯35」一50。之間形成了廣闊的溫帶荒漠,成為世界上緯度最北的荒漠。蒙古一西伯利亞高壓反氣旋使草原向東南方向擴展,直達歐亞草原區的最南界,而且華北暖溫帶落葉闊葉林也偏向乾旱性。
(2)由於冬半年寒潮向南侵入低緯地區,因此亞熱帶常綠闊葉林和季雨林出現一定數量的落葉成分,同時熱帶植被也向南退到北回歸線以南的南海沿岸一線。
(3)滇南和藏南的東喜馬拉雅山地的熱帶山地植被向北挺進可達北緯29」,其原因是青藏高原隆起後,夏季強大濕熱的西南季風受東喜馬拉雅山和橫斷山脈阻擋,產生大量降雨,為熱帶雨林發育創造條件。同時由於青藏高原的屏障作用,使寒潮不能到達藏南也是重要原因之一。
(4)我國亞熱帶地區面積廣闊,南北延伸緯度達12。。夏季在強盛的太平洋東南季風影響下,炎熱多雨,發育著廣闊的亞熱帶常綠闊葉林,而在歐亞大陸的其它同緯度地區則為亞熱帶荒漠和稀樹草原,或夏千冬濕的地中海硬葉常綠林和灌叢。

(二)中國山地植被垂直分布的規律性
1,我國濕潤區的山地植被帶譜結構和特徵
(1)山地植被垂直帶譜的系列特點決定於山地所處的緯度,帶譜的結構從北向南趨於復雜,層次增多。
(2)山地植被垂直帶譜的各個垂直帶的海拔高度位置隨緯度帶由北向南而相應升高。
(3)每一個緯度地帶的山地植被垂直帶譜中,都具有本地帶特有的山地植被類型,反映了水平氣候地帶的特徵。
(4)在旱季顯著的山地,同一垂直帶譜內陰坡與陽坡的森林植被類型有較大差別;而在較濕潤和旱季不明顯的山地,陰陽坡的森林類型差別不大。
2,我國乾旱區山地植被垂直帶譜結構和待征
(1)從東到西,隨著乾旱程度的加強,山地植被的基帶由:草甸草原—典型草原—荒漠草原—
溫帶荒漠。
(2)從東到西,山地森林帶的位置由基帶上升到中山帶,這是與山地濕潤帶在乾旱地區的上移相關的植被地理分布現象。
(3)草原帶位置也由東向西升高,在草原地區,它們是基帶;到了荒漠地區的!婦地則成為第二垂直寸告。
(4)在乾旱地區,氣候愈乾旱,山地植被垂直帶譜結構愈趨於簡化。
(5)乾旱地區山地植被垂直帶譜的坡向性十分顯著,而在濕潤區由於濕度條件較一致,不同坡向的垂直分異遠不及乾旱區明顯。
(三)中國八大植被區域
我國的植被分布規律既不能說以緯向變化為主,也不能說以經向變化為主。我國東半部的森林植被,南北方向上的變化很明顯。但就全國來說,是從東南向西北遞變的,依次出現森林、草原、荒漠和裸露荒漠。青藏高原上的植被,也不是像從前有些人所想像的「寒原一塊」,其植被分布有明顯的地帶性分異,大致是東部和南部高原邊緣為森林地帶,向西北依次為高寒草甸、高寒草原和高寒荒漠。
八大植被區域的植被概況如下:
1,大興安嶺北部寒溫帶落葉針葉林區域:我國大興安嶺北部的落葉針葉林是歐亞大陸北方針葉林的一部分,屬於東西伯利亞南部落葉針葉林沿山地向南的延續部分。
2,東北、華北溫帶落葉闊葉林區域:本區域包括東北東部山地,華北山地,山東、遼東丘陵山地,黃土高原東南部,華北平原和關中平原等地。
3,華中、西南常綠闊葉林區域:本區域包括淮河、秦嶺到南嶺之間的廣大亞熱帶地區,向西直到青藏高原邊緣的山地。我國亞熱帶是世界上南北兩半球同緯度地區,唯一的面積最廣大的濕潤亞熱帶,這是我國的寶貴財富。
4,華南、西南熱帶雨林、季雨林區域:這一區域包括北回歸線以南的雲南、廣東、廣西、台灣四省、區的南部以及西藏東南緣山地和南海諸島。
5,內蒙、東北溫帶草原區域:包括東北平原、內蒙高原和黃土高原的一部分。本區域可以劃分為草甸草原、典型草原、荒漠化草原、森林摹。
6,西北溫帶荒漠區域:我國荒漠地區年降水量大部在200毫米以下,很多地方不到100毫米,甚至不到10毫米,屬於溫帶乾旱氣候和極端乾旱氣候。這里的植物普遍具有旱生特徵,其旱生形態有:葉片縮小,葉子退化成刺,葉片完全退化,莖、葉被有密集的絨毛,或出現肉質莖和肉質葉等,以便減少水分蒸發或貯集水分。同時這里植物的根系特別發達,有的深達幾十米,有的根系重量是地上部分的8~10倍,這樣便能從土層的深度和廣度吸收水分。這是在乾旱生態環境下植物長期適應演化的結果。
7,青藏高原高寒草甸、草原區域:本區域包括青海和西藏東南半部的大部分地區,並包括川西和雲南西北部部分地區。
8,高寒荒漠區域:分布在西藏西北部,海拔高度在4500~5000米以上。年降水量在100毫米以下,有的地方不到20毫米,氣候特點是寒冷而乾燥,全年平均氣溫在0℃左右,但夏季白天氣溫經常升高到20℃以上。植被是以墊狀駝絨黎、藏亞菊、蒿類為主的高寒荒漠。

中國地理特點

疆域和行政區劃
1.位置 我國的海陸位置:亞洲東部、太平洋的西岸。中國地圖 我國半球位置:東半球和北半球。 我國的經緯度位置:我國領土南北跨越的緯度近50度,大部分在溫帶,小部分在熱帶,沒有寒帶。我國東西跨越經度60度多,最東端的烏蘇里江畔和最西端的帕米爾高原高原時差4小時多。 2.遼闊的疆域 我國領土遼闊廣大,總面積約960萬平方千米,僅次於俄羅斯、加拿大,居世界第3位,第四位為美國。差不多同整個歐洲面積相等。我國領土的四端為:最東端在黑龍江和烏蘇里江的主航道中心線的相交處(135ºE多),最西端在帕米爾高原附近(73ºE),東西跨經度60多度,東西相距約5000千米,最南端在曾母暗沙(4ºN)、最北端在漠河以北黑龍江主航道的中心線上(53ºN)多,南北跨緯度約50度,南北相距約5500千米。 3.疆界和鄰國 我國陸上疆界兩萬多千米與我國相鄰的國家有14個。東鄰朝鮮,北面是俄羅斯、蒙古,西北和西南面同哈薩克、吉爾吉斯斯坦、塔吉克、阿富汗、巴基斯坦、印度、尼泊爾、不丹接界。南接越南、寮國、緬甸。 我國大陸海岸線長達18000多千米,自北向南瀕臨的近海有渤海、黃海、東海和南海。我國的領海,是指從海岸基線向海上延伸到12海里的海域。渤海和瓊州海峽為我國內海。沿海分布有台灣島、海南島、舟山群島、南海諸島等5000多個大大小小的島嶼。同我國隔海相望的鄰國有:韓國、日本、菲律賓、馬來西亞、汶萊和印度尼西亞六個國家。 4.行政區劃 中國地理我國現在行政區基本劃分為省(自治區、直轄市)、縣(自治縣)和鄉(鎮)三級,省級行政單位包括23個省、5個自治區、4個直轄市和2個特別行政區。在歷史上全國劃分東北區、華北區、華東區、中南區、西南區和西北區6個大區。香港、九龍、澳門是我國領土的一部分。中英兩國政府於1984年12月簽署有關香港問題的聯合聲明,我國政府於1997年7月1 日對香港恢復行使主權,在香港設立香港特別行政區,實行「一國兩制」。 我國同葡萄牙政府於1987年4月在北京共同簽署了關於澳門問題的聯合聲明,聲明重申,澳門是中國領上。我國政府已於1999年12月20日對澳門恢復行使主權,在我國行使主權下的澳門實行「一國兩制」。

人口和民族

1..我國是世界人口最多的國家 我國約有13億人口,約佔世界人口總數的21%,是世界上人口最多的國家。我國人口的分布是東南多,西北少。從城鄉分布來看,2004年末全國城鎮人口達到54283萬人,占總人口的41.76%,鄉村人口為75705萬人,佔58.24%。 2.華僑與華人 我國的有3000多萬華僑和華人分布世界各地。僑胞原籍以廣東、福建兩省最多,這兩省許多地方一向以僑鄉著稱。 3.控制人口增長速度,提高人口素質 我國人口的突出特點是人口基數大,人口增長快。因此,推行計劃生育仍然是我國一項基本國策。控制人口增長速度,提高人口素質,仍然是加速實現四化的當務之急。現階段我國的人口增長由於政府宏觀調控力度大,已基本完成了從傳統模式向現代模式的轉變,人口增長特點為低出生率,低死亡率,低自然增長率。但由於我國人口基數大,我國每年增長的人口依然很多。因此我國仍要把推行計劃生育當成一項基本國策。 4.多民族的社會主義國家少數民族自治地區分部圖 我國是一個統一的多民族的社會主義國家。全國共有56個民族。漢族人口最多,約佔全國人口的92%。其他55個民族人口較少,統稱少數民族。少數民族中人口最多的是壯族,有1500多萬。人口在400萬以上的還有滿、回、苗、維吾爾、彝、土家、蒙古、藏族等。漢族分布遍及全國,主要集中在東部和中部;少數民族主要分布在西南、西北和東北等邊疆地區。總之各民族的分布特點是大雜居,小聚居.

地形

1、我國的地形特徵 我國地形復雜多樣,平原、高原、山地、丘陵、盆地五種地形齊備,山區面積廣大,約佔全國面積的2/3;地勢西高東低,大致呈三階梯狀分布。西南部的青藏高原,平均海拔在4000米以上,為第一階梯。大興安嶺一太行山一巫山一雲貴高原東一線以西與第一階梯之間為第二級階梯,海拔在1000米一2000米之間,主要為高原和盆地。第二階梯以東,海平面以上的陸面為第三級階梯,海拔多在500米以下,主要為丘陵和平原。 復雜多樣的地形,形成了復雜多樣的氣候;我國地勢西高東低、呈階梯狀分布的特點,有利於濕潤空氣深入內陸,供給大量水汽;使大河滾滾東流,溝通東西交通;大河由高一級階梯流人低一級階梯的地段,水流湍急,產生巨大的水能。 2.主要山脈分布 東西走向的三列:由北而南為天山一陰山一燕山;昆侖山一秦嶺;南嶺。東北一西南走向的三列:從西而東為大興安嶺一太行山一巫山一雪峰山;長白山一武夷山;台灣山脈。 南北走向的2條:賀蘭山;橫斷山。西北一東南走向的有2條:阿爾泰山、祁連山。在我國和尼泊爾交界處的喜馬拉雅山脈主峰一珠穆朗瑪峰,海拔8844.43米;是世界最高峰。 3.高原、平原、盆地和丘陵 四大高原的特點和分布:青藏高原位於我國西南部,平均海拔在4000米以上,是我國最大、世界最高的大高原。其特點是高峻多山,雪山連綿,冰川廣布,湖泊眾多,草原遼闊,水源充足。內蒙古高原在我國北部,包括內蒙古大部和甘、寧、冀的一部分,海拔1000米左右,是我國第二大高原。其特點:地面開闊平坦,地勢起伏不大;多草原和沙漠。黃土高原海拔為1000米一2000米,地面覆蓋著疏鬆的黃土層,是世界上黃士分布最廣闊、最深厚的地區;水土流失嚴重;千溝萬壑。雲貴高原岩溶地形廣布;山嶺起伏;崎嶇不平。 四大盆地的分布及特點:四川盆地位於四川東部,因廣布紫色砂頁岩,有『紅色盆地」和「紫色盆地」之稱,是我國地勢最低的大盆地:塔里木盆地位於新疆南部,呈環狀分布,中部的塔克拉瑪干沙漠是我國最大的沙漠,是我國最大的內陸盆地。柴達木盆地位於青海省西北部,大部分為戈壁、沙漠,東部多沼澤、鹽湖,是我國地勢最高的典型的內陸高原盆。准噶爾盆地位於新疆維吾爾自治區北部,是中國第二大盆地,東西長1120千米,南北最寬處約800千米。面積約38萬平方千米,海拔500~1000米。 三大平原的分布和特點:東北平原,地表以肥沃的黑土著稱,海拔多在200米以下,是我國面積最大的平原。華北平原地勢低平,千里沃野,是我國第二大平原。長江中下游平原位於長江中下游沿岸,地勢低平,河網密布,湖泊眾多。 主要丘陵:遼東丘陵、山東丘陵、東南丘陵等。 4.主要地震帶和火山分布區 我國是多地震的國家之一,主要分布地區:①東南部的台灣和福建沿海;②華北太行沿線和京津唐地區;③西南青藏高原和它邊緣的四川雲南兩省西部;④西北的新疆、甘肅、寧夏。

氣候

我國屬季風性氣候區,冬夏氣溫分布差異很大。氣溫分布特點為:冬季氣溫普遍偏低,南熱北冷,南北溫差大,溫差近50℃。主要原因在於:冬季太陽直射南半球,北半球獲得太陽能量少;緯度影響:冬季盛行冬季風。夏季全國大部分地區普遍高溫(除青藏高原外),南北溫差不大。主要原因在於:夏季太陽直射北半球,北半球獲得熱量多;夏季盛行夏季風,我國大部分地區氣溫上升到最高值;夏季太陽高度大,緯度越高,白晝時間越長,減緩了南北接受太陽光熱的差異。冬季最冷的地方是漠河鎮,夏季最熱地地方是吐魯番。重慶、武漢、南京號稱我國「三大火爐」。 無霜期和生長期:我國各地的無霜期,一般來說,由南向北、由沿海向內地逐漸縮短。 無霜期長則作物的生長期也長。反之則短。 2.降水和干濕地區 年降水量的分布特點及其成因 我國年降水量的空間分布具有由東南沿海向西北內陸減少的特點。 成因:我國東南臨海,西北深入到亞歐大陸內部,使得我國的水分循環自東南沿海向西北內陸逐漸減弱。另一方面,能帶來大量降水的夏季風,受重重山嶺的阻擋和路途越來越遠的制約,影響程度自東南沿海向西北內陸逐漸減小。 降水的季節變化 我國各地降水量季節分配很不均勻,全國大多數地方降水量集中在五月到十月。這個時期的降水量一般要佔全年的80%。就南北不同地區來看,南方雨季開始早而結束晚,北方雨季開始晚而結束早。 成因:我國降水量的這種時間變化特徵,是與季風因鋒面移動產生的雨帶推移現象分不開的。五月份,北上的暖濕氣流與南下的冷空氣在南嶺一帶相遇,雨帶在此徘徊,華南雨季開始;六月份,雨帶隨鋒面推移到長江流域,並在長江中下游地區大約擺動一個月左,陰雨連綿,此時正值梅子黃熟時節,稱為長江中下游地區的梅雨季節;七、八月份,雨帶隨鋒面推進到華北、東北等地,我國北方降水量顯著增加;九月份,北方冷空氣勢力增大,雨帶隨鋒面迅速撤回到長江以南,加上有台風雨配合,此時華南雨水仍較多。 降水量的地區分布:分布極不均勻,總趨勢是從東南沿海向西北內陸遞減。我國降水量最多的地方是台灣的火燒寮,最少的地方則是吐魯番盆地中的托克遜。

河流與湖泊

1.外流區和內流區 直接或間接流人海洋的河流叫外流河,外流河的流域稱為外流區,我國最大的外流河是長江。不流人海洋,流人內陸湖泊或中途消失的河流叫內流河。內流河的流域稱為內流區,我國最大的內流河是塔里木河。 外流河及其水文特徵:以秦嶺一淮河一線為界,南、北方外流河水文特徵差別明顯:南方外流河流量大,水位季節變化較小,汛期較長,含沙量小,無結冰期;北方除黑龍江等少數河流外,河水的流量小,水位季節變化規汛期較短,含沙量大。其原因是南方降水量大;雨季長,植物較茂盛,河流的泥沙含量少,冬季氣溫在0℃以上。北方正好相反。 主要內流河及其水文特徵:我國內流河主要分布在西北部,塔里木河是我國最長的內流河。高山冰雪融水是內流河的主要水源,因而河流的水文特徵與季節密切相關。 2.長江 長江是我國第一大河,正源是沱沱河,發源於青藏高原的唐古拉山主峰格拉丹東西南側,全長6300千米,流經青、川、渝、藏、滇、鄂、湘、贛、皖、蘇、滬等門個省、市、自治區,注入東海。從格拉丹東雪峰至湖北宜昌為長江上游,峽谷多、水流急、落差大、水力資源豐富是其水文特徵,聞名的長江三峽(雷塘峽、巫峽、西陵峽)就位於長江上游;從宜昌到江西湖口為中游,這一段長江河道彎曲,湖泊多,支流多;從湖口以下到長江口為下游,這一段支流少,江闊水深,河段受海潮的影響,水位定時漲落。長江自古以來就是我國東西航運大動脈,長江航線具有運量大。投資省、成本低等優點,長江水能資源蘊藏量佔全國的三分之一。葛洲壩水利樞紐是長江上第一個大型水利樞紐,是目前我國發電能力最大的水電站;舉世注目的三峽水利工程,1994年12月14日正式開工,到2009年建成將安裝70萬千瓦的發電機26台,年發電量846億千瓦時,比當前世界上最大的巴西伊泰普水電站還大40%。將原來只能通航到重慶的船隻從1000噸提高到5000噸。使素有「黃金水道」之稱的長江,在我國經濟建設中更加發揮其重要作用。 3.黃河 黃河是我國第二大河,發源於青海省巴顏喀拉山北麓,流經青、川、甘、寧、內蒙古、晉、陝、豫、魯等9個省、自治區,注入渤海,從巴顏喀拉山的北麓至內蒙古河口鎮為上游,上源的青海段,河水清澈,水流緩慢;青海省東部的甘肅段,峽谷多,水變渾,水量增大;青銅峽以東的定蒙段,水流平穩,水量變少。從河口鎮到河南孟津為中游,先後接納了汾、渭等數十條支流,水深流急,含沙量大;孟津以下為下游,流經平原,河寬水緩,泥沙沉積成為「地上河」。 黃河的上游和下游常有冰壩阻塞水流的凌汛現象,解放前幾乎年年因凌汛決堤而泛濫成災。治黃的關鍵是泥沙問題。 4. 額爾齊斯河 額爾齊斯河是我國唯一流入北冰洋的河。 5.湖泊 我國的湖泊眾多,天然湖泊有2000多個,主要的淡水湖有:江西的鄱陽湖、湖南的洞庭湖、江蘇的太湖和洪澤湖、安徽的巢湖。位於青海省的青海湖是我國面積最大的湖泊,也是最大的鹹水湖。位於西藏中部的納木錯是我國第二大鹹水湖,也是我國最高的湖泊。

海洋的利用

1.鄰近我國大陸的海洋《中國地理教科書》 我國近海有渤海、黃海、東海和南海,以及台灣東側的太平洋海區。其中,渤海是我國的內海。 2.豐富的海洋資源 大陸架:又稱「陸棚」或「大陸淺灘」,是大陸向海洋延伸的淺海地帶。大陸架淺海是海洋資源最富饒的部分,蘊藏著豐富的石油、煤、鐵等礦藏,也是海洋生物資源極其豐富的地方。 我國近海漁場很多。東海素有天然魚倉之稱。舟山漁場是全國性的大漁場,北方的渤海海灣漁場以盛產對蝦著稱。 我國的海鹽產量居世界首位。主要鹽場有長蘆鹽場,鶯歌海鹽場,布袋鹽場。 海底石油資源:我國海洋中礦產資源很豐富,石油、天然氣是重要的海洋礦產。蘊藏量以東海大陸架最佳,南海和渤海次之。

❺ 新疆自然地理環境特徵 生物

  1. 新疆的野生動物豐富,北疆和南疆各有不同的野生動物。全省野生動物共500多種,北疆的獸類有回雪豹答、紫貂、棕熊、河狸、水獺、旱獺、松鼠、雪兔、北山羊、猞猁等,鳥類有天鵝、雷鳥、雪雞、啄木鳥等,爬行類有花蛇,草原蝰,游蛇等。南疆則獸類動物有駱駝、藏羚羊、野氂牛、野馬、塔里木兔、鼠兔、高原兔、叢林貓,草原斑貓等,爬行類有沙蟒,蜥蜴等。

  2. 新疆為中國西部乾旱地區主要的天然林區,森林廣布於山區、平原,面積佔西北地區森林總面積的近1/3。天山和阿爾泰山區覆蓋著蔥郁的原始森林,多為主幹挺直的西伯利亞落葉松和雪嶺雲杉、針葉柏等建築良材。這些山地針葉林的木材蓄積量佔全疆木材總蓄積量的97%以上。塔里木河、瑪納斯河等河流兩岸,是平原闊葉林的分布地區。在塔里木河流域,叢生著世界著名的珍貴樹種胡楊林和灰楊林,它們既是用途廣泛的用材林,也是大漠深處的防風林。新疆主要造林樹種有白楊、柳樹、榆樹、白蠟、槭樹、槐樹、白松、沙棗、桑樹和各種果樹等60多種。


❻ 為什麼說中國地理環境形成了中國多樣性的特點

中國的地形多種多樣,並且垂直差異大;中國領土南北和東西跨度大,氣溫和降水的地區差異大。所有這些造成中國氣候復雜多樣,生物種類豐富。

❼ 什麼叫 地理環境特徵

這個是指來一個地區的地理要素:包括源;
1 位置特徵:海陸位置,經緯度位置等
2 地形 地貌 地勢特徵:地形走向,地貌成因,地質災害
3 氣候特徵,天氣特點。
4 水文特徵 :流量 汛期 含沙量,結冰期,開發價值等
5 生物特徵:自然帶的變化,生物多樣化
6 土壤特徵:土壤類型,肥瘦,水土流失問題,荒漠化現象等

❽ 中國第四紀生物地理與生態環境演化

第四紀是地球歷史上地形最復雜,氣候波動最頻繁,陸地最為分散的時期,因此這個時期的生物分布在區域上的分異也是最大的時期。這種分異在第四紀並不是一成不變的,而是隨著氣候、地形等環境因子的變化而不斷地發生著演變,並逐漸演化到現今的狀態。

1. 早更新世

在上新世,我國的地形比較平坦,青藏高原也只有 1000m 左右,東部的華夏山脈已被夷平,大小湖泊廣泛發育,全區基本上受熱帶和亞熱帶氣候控制,因此該時期南、北紅土都很發育。當時廣布境內的三趾馬動物群遍及我國各地。這時中國東部和西南地區氣候炎熱而濕潤,為常綠落葉闊葉林-草原景觀,而西北地區盡管氣候炎熱,但比較乾旱,以稀樹草原為主。

到了第四紀的早期,由於氣候變冷,青藏高原的隆起,冬季風加強,我國生物分布狀況也發生了改變。曹伯勛(1989)曾將我國第四紀生物地理分為北方生物區和南方生物區,並進一步劃分出 8 個省(北方生物區 5 個,南方生物區 3 個)。這種劃分更符合現今的狀態,但與早更新世的生物地理還是存在差別。就北方地區而言,這時的太行山還比較低矮,秦嶺也不高,華北、東北和黃土高原的環境差別不大,長鼻三趾馬-真馬(三門馬)動物群分布區內,屬於北亞熱帶到溫帶氣候,生長著落葉闊葉林-草原植被。

南方地區氣候比北方地區要炎熱和濕潤,大熊貓-劍齒象的早期類型廣泛分布,主要的成員是前東方劍齒象、中國犀、貘、大熊貓、巨猿等,喜暖濕的動物比長鼻三趾馬-真馬動物群豐富得多,常綠闊葉林廣泛發育。盡管這個時期的南、北方動物群存在差異,但它們之間的界線還是比較模糊的,很難用秦嶺-大別山來作為它們的分界線,如果存在這樣一條界線的話,也比現今的位置偏北。

2. 中更新世

由於在早更新世晚期到中更新世初期的強烈降溫,青藏高原快速隆起進入冰凍圈,秦嶺-大別山以及太行山的升起,長江和黃河的貫通,我國的生物地理格局發生了明顯的變化。青藏高原出現了多年凍土,凍土地貌和冰川地貌發育,氣候非常寒冷,植被為高寒的草原-草甸-針葉林,動物群也是適應比較寒冷氣候的組合。

華北地區以暖溫帶氣候為主,周口店動物群中絕大多數為古北界的類型,含少量的東洋界分子,這表明當時氣候比現今溫暖,尤其在中更新世中期,華北地區非常溫暖濕潤,曾發育紅土。植被中有山核桃、山毛櫸等,但建群植物是溫帶的櫟、榆、鵝耳櫪以及松、樺等,呈現出溫帶森林草原景觀。西北地區進一步乾旱,離石黃土的粒度比午城黃土粗,表明冬季風作用增強,使得草原擴展和森林縮小。

秦嶺-大別山這條地理界線在這個時期已變得清晰了,南方與北方動物組成的差異也顯而易見。秦嶺-大別山以南地區氣候溫暖而濕潤,網紋紅土發育,東方劍齒象、中國犀、巨貘、大熊貓、竹鼠等在區內廣泛分布。長江流域為亞熱帶常綠落闊葉針葉混交林,向南到南寧—廣州一線以北為亞熱帶常綠落闊葉林,該線以南為熱帶、亞熱帶常綠闊葉林,海南島和南海諸島為熱帶雨林。

3. 晚更新世

在晚更新世早期(末次間冰期)氣候溫暖,但在晚期(末次冰期)氣候急劇變冷,我國的環境發生重大變化。在青藏高原,出現大面積的多年凍土,凍土地貌非常發育,東北地區也出現了苔原環境,甚至在華北地區出現了冰緣環境。猛獁象-披毛犀動物群廣布東北地區的多年凍土帶,向南擴展到華北地區。暗針葉林從高山下移到華北平原,在北京到山東的平原區出現了暗針葉林。海平面大幅度地下降,渤海、黃海、東海露出海面而成為陸地,華北地區的動物群曾游移到澎湖列島。

秦嶺-大別山以南地區也受降溫的影響,大熊貓-劍齒象動物群向南收縮,一些成員個體增大以適應變冷的氣候,雲貴、華中和華南山地植被帶中的北溫帶針葉林樹種比例有所增加,甚至在雲貴高原的一些河谷盆地中出現了純針葉林(冷杉、雲杉林)。

4. 全新世

這個時期的環境特徵和生物地理區系與現今差不多。華北平原地區為落葉闊葉林,山地為落闊葉針葉混交林。西北地區為乾旱的荒漠草原、稀樹草原,在山地有少量的針葉林。青藏高原為高寒的荒漠草原、草甸植被。我國南方地區則是亞熱帶、熱帶常綠闊葉林,以及熱帶雨林,在高山上(2600 ~2900m)為闊葉針葉混交林,在 4000m 以上的山地為灌叢和草甸植被。

但在全新世中期的大暖期,南方動物群的一些分子可達華北的南部,在殷墟遺址中發現了象、貘、水牛、竹鼠等東洋界的成員,不過大暖期過後,象已退到雲南的南部,貘則遷出中國境內。

思考題

1)利用孢粉恢復第四紀植物群應注意哪些問題?

2)第四紀哺乳動物群劃分的主要依據有哪些,其在第四紀地層和古環境研究中的作用是什麼?

3)影響人類進化的主要因素有哪些?

4)石器的出現對人類進化的意義是什麼?

5)青藏高原隆起過程對中國第四紀生物演化有哪些影響?

6)「北京人」 用火的意義何在?

7)中國南方和北方哺乳動物群的差異和交流說明了哪些問題?

❾ 中國的地理環境的基本特徵是什麼還有形成原因。

我國地理環境的特點,最突出的是:

1)季風影響顯著,范圍廣闊。季風環流使東亞大氣運行發生明顯改變,也大大改變了氣候要素的組合形式與分布規律。季風的強弱和影響的范圍,各年不同,各月不同,但季風在一年中的交替和南北推移,對我國自然景觀的形成和發展起著重要的作用。我國東部和西部的差異以及東部季風區自然地帶的南北遞變,在很大程度上受季風的控制。我國亞熱帶有著廣闊的面積,從南到北跨緯度12°之多,我國的亞熱帶植物在世界同類植物中所佔面積也最大。廣大亞熱帶地區不像世界同緯度許多地區那樣表現為荒漠或草原,由於受季風的影響,在高溫季節降水豐沛,氣候溫暖濕潤,成為世界上著名的農業發達地區。

2)地形復雜,高原、山地和丘陵佔有很大比重。青藏高原雄踞我國西部,高原上聳立著許多著名的高大山系,位於中尼邊境的珠穆朗瑪峰,海拔8848.13米,是世界第一高峰。海拔在3000米以上的高山高原,占國土面積的25%。我國東部有廣闊的平原,其間也散布著許多中山、低山和丘陵。在自然地域分異中,水平地帶與垂直地帶犬牙交錯。不同水平地帶內的山地各具不同的垂直帶結構,從而加深了我國自然條件的復雜性和多樣性,使我國自然地域分異具有世界罕見的獨特性。特別是青藏高原平均海拔4 500米,面積約為國土總面積的1/4。它的存在極大地破壞了通常的水平地帶結構。高原上的土壤、植被既與同緯度低海拔的水平地帶不同,屬於垂直地帶性的高寒類型,又與同緯度的山地土壤植被有明顯區別。而類型相似的土壤植被在高原上分布的海拔界限也遠比同緯度的山地為高,植被的旱生性也比同緯度的山地強烈。

3)獨特的自然發展歷史,土壤、生物資源豐富。在我國,某些從地質時期(主要是新生代)承襲下來的因素,在現代自然界中仍具有相當重要的作用。由於第四紀冰川作用遠沒有歐洲、北美同緯度地區那樣廣泛、強烈,生物演化受到的影響較少,所以生物種屬(包括特有種屬)特別繁多,地理成分復雜,分布亦比較混雜。古代紅色風化殼分布范圍很廣,主要分布在長江以南,但甚至在大興安嶺還可見到。在現代土壤中也可能反映古代紅色風化殼的殘留特徵。對歷史過程中遺留下來的許多自然痕跡,必須和現代自然過程比較才能獲得合理的解釋。

4)人類活動使自然界發生深刻的變化。我國歷史悠久,長期的人類活動在很大程度上加速或延緩了自然景觀的演變過程,強烈地改變著自然面貌。

幾千年來,我國勞動人民開墾草原,砍伐森林,疏干沼澤,圩湖築垸,圍海造田,修塘築堰,開河修渠,在祖國大地上開拓了十多億畝耕地,培育了許多作物和牲畜品種,建成了都江堰、大運河等馳名中外的水利工程。解放以來,廣大人民群眾在中國共產黨的領導下,發展生產,改造山河,使過去經常泛濫成災的黃河、淮河、海河等重要江河得到了治理,修建了許多水庫、分洪、滯洪和水利樞紐工程,發揮了防洪、灌溉、發電、運輸等多方面的綜合水利效益。營建了大面積防風固沙林與海防林,為國民經濟建設作出重要貢獻,同時也使祖國的自然面貌發生重大變化。

但是,人與自然環境的關系是復雜的,在利用自然的過程中,由於帶有不同程度的盲目性,也使生態系統的平衡遭到破壞,從而導致自然環境的惡化。例如,黃土高原水土流失嚴重,生產力低下,固然有其自然因素,但和歷史上砍伐森林、濫墾草原、破壞植被等人為因素也直接關聯。嚴重的水土流失,又引起黃河下游的河流演變與洪水泛濫,造成華北平原的旱、澇、鹽、鹼、風沙的危害。烏蘭布和沙漠、毛烏素沙地和渾善達克、科爾沁等地沙丘的出現,也是人類活動破壞草原使草場退化,風沙漫延的結果。不合理的砍伐,過度的捕獵,使森林資源、野生動物大為減少,甚至絕跡。二三百年前祁連山「野牛出飲,數以千計」的情景,已不復見。大興安嶺的黑貂、麋鹿(又名四不象,Elaphurus dividianus)也已絕跡。我國林木種類豐富,但森林覆被率只有12.98%,和世界許多國家相比,和經濟建設對木材的需求相比,仍然有很大的差距。

熱點內容
鹿特丹港國家地理 發布:2021-03-15 14:26:00 瀏覽:571
地理八年級主要的氣候類型 發布:2021-03-15 14:24:09 瀏覽:219
戴旭龍中國地質大學武漢 發布:2021-03-15 14:19:37 瀏覽:408
地理因素對中國文化的影響 發布:2021-03-15 14:18:30 瀏覽:724
高中地理全解世界地理 發布:2021-03-15 14:16:36 瀏覽:425
工地質檢具體幹些什麼 發布:2021-03-15 14:15:00 瀏覽:4
東南大學工程地質考試卷 發布:2021-03-15 14:13:41 瀏覽:840
中國地質大學自動取票機 發布:2021-03-15 14:13:15 瀏覽:779
曾文武漢地質大學 發布:2021-03-15 14:11:33 瀏覽:563
中國冶金地質總局地球物理勘察院官網 發布:2021-03-15 14:10:10 瀏覽:86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