宗教與人文地理的關系
① 地理關於宗教的小報文章 寫得越多越好
其次,佛教與地理環境的關系密不可分。宗教起源於何地,地理環境是其中不可忽視的因素。原始宗教一般是遍布世界各地的:高級形態的宗教,其發源地的地理因素可以從兩方面來分析,自然地理因素上,世界主要宗教產生於西亞與南亞地區的氣候條件適於觀察天象,且自然環境較為惡劣,人們易於產生幻想並尋求精神寄託;從文化地理因素來看,一般多為古代文明昌盛和樞紐之地,例如誕生基督教、伊斯蘭教的西亞地區,經濟發達、交通便利,且具有濃郁的文化思想氛圍及發達的哲學思想體系,這樣一種文化環境為高級形態的宗教提供了誕生的溫床。從以下幾個方面,我們可以看出宗教與地理環境的密切關系:
1.宗教的傳播路徑受自然地理因素影響很大。在擴散方向上,地理環境中的天然屏障如高山、沙漠、大海等對傳播造成了阻礙,致使宗教的傳播只能向交通通途方向發展,如山口、通航的河流等。古代發達的陸路、海上商業航路,都為宗教提供了一個傳播途徑。
2.宗教擴散受地理文化因素的影響。宗教作為一種文化現象在空間上有一元性,傳播是文化發展的主要因素,勢必要從文化發達地區傳向不發達地區。宗教擴散的原因主要有以下兩種:一是政治因素,通過戰爭征服被佔領地區後,通常會首先破壞當地的宗教信仰(如破壞宗教祭祀建築、搗毀神像等),並迫使當地居民改宗,西方16世紀後對世界其他地區的殖民統治時期的傳教活動,也是帶有一定政治目的的:二是文化因素,文化上居統治或優勢地位的國家及地區,通常會有意無意的影響周邊國家及地區的宗教信仰。
3.宗教的空間分布從地理因素上說,在很大程度上受其發源地和傳播路線、播及范圍的影響。一是宗教最初的產生、發源地,對宗教早期的地理分布范圍有著決定性的作用,即使是當今世界重要宗教的地理分布,也都大致覆蓋其源起地區或在發源地周圍地區進行擴散,例如伊斯蘭教起源於阿拉伯半島,至今那裡仍是該教的核心地區:佛教雖然在其誕生地已幾盡滅亡,但其最大的勢力區仍在印度附近的東北亞、東南亞諸國、諸地區;二是宗教的傳播時間、路徑與傳入地,影響著外來宗教在本土的分布:三是播及范圍,即宗教文化的范圍,甚至可以用宗教作為劃分不同文化區的標准。
4.一些自然風景勝地經常成為宗教聖地的所在。世界各地大的如山川、河流,小的如岩石、洞穴,都有可能成為一個宗教的神聖場所。其中以山川聖地居多,究其原因之一,與山川的地理特色——高度有關,因為普遍認為神祗的居住地為人類不可及處,如天空,而山川曾是人類接近神祗的唯一自然途徑,所以山川被賦予神聖性。河流、河岸、海岸等在某些宗教中具有格外重要的地位,印度教的至聖之地在恆河,就與印度教教義中潔凈儀式的規定有關。另外,也與原始宗教階段的萬物神性有關,各種自然地景都被認為是神靈的化身,傳承下來之後,因種種原因如政治斗爭、經濟發展等,某些地方神祗地位升高某些下降或消失,造成對部分地景的重點崇拜,漸而形成宗教聖地。人為因素形成的宗教聖地,一般是宗教的誕生地、重要傳播地,宗教創始人、宗教領袖和教內重要人物的出生地、埋葬地、主要活動地等,自然地景中也有因傳說及宗教典籍中的記載而成為聖地的。宗教聖地並非一成不變,也有更替的可能。
5.某些宗教戒律也帶有一些受地理因素作用的痕跡。一些宗教中飲食方面的禁忌,其原因之一是歷史時期當地生活環境艱苦,迫於生存壓力而不得不作出相應的規定,以保障種族的繼續生存與延續。後被吸收到宗教戒律中,成為不同地區的所有信徒必須遵守的准則。
6.宗教群體的形成,除了血緣、民族、社會、語言因素以外,與地緣關系緊密。同質地理區的人們容易形成共同的文化區,因此也易形成共同的宗教信仰區。從大的空間范圍上來說,民族聚集區中同一民族的人們通常傾向於信仰同一種宗教,民族與宗教具有異常密切的聯系,但也有由於政治或其他因素而使同一民族的人分奉不同宗教的,這往往成為地區沖突的導火線:從小的空間范圍上來說,在一定地域內形成的宗教社區,會基於共同的宗教信仰、宗教生活及禮儀習俗而形成一個整體,且往往有一個宗教組織來進行整體的1力調與控制,這種宗教社區,可能是正式的宗教教區,也可能是自發形成的。
綜上所述,宗教與人文地理的關系比較密切。宗教促進了人文科學的發展,豐富了人文科學的內容,人文科學也便利了宗教思想的傳播。從宗教與地理環境的關系來說,宗教的產生和傳播也受地理環境的影響,不同的地理環境會對宗教產生阻礙或促進作用。
佛教(Buddhism):世界三大宗教之一,由公元前6-前5世紀古印度的迦毗羅衛國(今尼泊爾境內)王子所創,他的名字是悉達多 (S.Siddhārtha, P. Siddhattha),他的姓是喬達摩(S. Gautama, P. Gotama)。因為他屬於釋迦 (Sākya)族,人們又稱他為釋迦牟尼,意思是釋迦族的聖人。廣泛流傳於亞洲的許多國家。東漢時自西向東傳入我國。佛教與基督教、伊斯蘭教並稱為世界三大宗教。佛教是佛陀的教育,而不是拜佛的宗教,佛教非宗教,非哲學,講佛教是宗教只是一種通俗的方便說而已,實則以般若的智慧自內證打破無明煩惱,成就菩提(覺悟)之道,佛教在歷史上曾對世界文化傳播做出了不可磨滅的貢獻。
簡單給佛下個定義:我這里所要向各位介紹的『佛』,是無量諸佛的通義,是廣義的。我試將『佛』的定義如下:
『佛』是一個理智、情感和能力都同時達到最圓滿境地的人格。讓我重復一遍:『佛』是理智、情感和能力都同時達到最圓滿境地的人格,換句話說:佛是大智、大悲(或謂全智、全悲)與大能的人。這里請注意佛法與其他宗教的不同點:佛不是萬能,佛不能賜我們以解脫,他只能教導我們,我們還是要憑自己的努力才得解脫。佛不能使我們上天堂,或判我們入地獄。要為『佛』下一個定義,委實不是一件容易的事。
簡單的說,佛就是『覺者』,『一個覺悟的人』。
也許更明確一點,應該說佛是一個對宇宙人生的根本道理有透徹覺悟的人。
還有一個簡明扼要的定義,普遍地為一般人所接受,就是說:佛是一個自覺覺他、覺行圓滿的人。換句話說,佛就是一個自己已經覺悟了,而且進一步幫助其他的人也能夠覺悟,而這種自覺(覺)和覺他(行)的工作,已同時達到最圓滿境地的人。
還有很多:http://ke..com/view/4696.htm
② 人文地理的作用是什麼
地理學是研究地球表面的自然現象和人文現象空間分布以及兩者間相互關系的一門專學科,人文地理學屬和自然地理學是相互密切聯系的兩大組成部分。因此,人文地理學的發展對於地理學的發展有重要作用。人文地理學同經濟學、人口學、政治學以及環境科學、生態學、區域科學、行為科學結合,可以為解決世界性的資源短缺、人口危機、自然災害、環境污染和生態平衡以及城市問題等作出貢獻,尤其是對於國家和地區的經濟發展規劃起到重要作用。人文地理學的分支學科和研究課題中,有許多也是其他學科的基本研究內容之一。如經濟地理學對於經濟學、人口地理學對於人口科學、城市地理學對於城市科學、政治地理學對於政治學、軍事地理學對於軍事科學、民族地理對於民族學、語言地理對於語言學、宗教地理對於宗教學、人種地理學對於人類學,都是不可缺少的組成部分
③ 雲南衛視經典人文地理欄目和人文地理學研究有何區別與關系
人文地理學在地理學中的地位和作用。
人文地理學是以人地關系的理論為基礎,探討各種人文現象的地理分布、擴散和變化,以及人類社會活動的地域結構的形成和發展規律的一門學科。又稱人生地理學。它是地理學的兩個主要分支學科之一,「人文」二字與自然地理學的「自然」二字相對應,泛指各種社會、政治、經濟和文化現象,也有一些學者認為僅指社會文化現象。人文地理學一般有廣義與狹義之分,廣義的人文地理學包括社會文化地理學、政治地理學、經濟地理學等,狹義的人文地理學則指社會文化地理學。
人文地理學的發展對於地理學的發展有重要作用。人文地理學同經濟學、人口學、政治學以及環境科學、生態學、區域科學、行為科學結合,可以為解決世界性的資源短缺、人口危機、自然災害、環境污染和生態平衡以及城市問題等作出貢獻,尤其是對於國家和地區的經濟發展規劃起到重要作用。人文地理學的分支學科和研究課題中,有許多也是其他學科的基本研究內容之一。如經濟地理學對於經濟學、人口地理學對於人口科學、城市地理學對於城市科學、政治地理學對於政治學、軍事地理學對於軍事科學、民族地理對於民族學、語言地理對於語言學、宗教地理對於宗教學、人種地理學對於人類學,都是不可缺少的組成部分。
在現代社會發展中,人類的作用(尤其是人的素質)和科學技術的作用日益顯著,使得地理學人文化的趨勢加強。人文地理學地位的提高,將使地理學的發展進入一個新的階段。
2、人文地理學的研究對象和內涵是什麼。
人文地理學研究具有其特定的內核,即地理學的傳統研究範式在人文地理學中的應用,具體包括三大主題:一是人地關系的傳統、二是區域研究的傳統、三是空間分析的傳統。把以上三個傳統範式結合起來,形成人文地理學研究的對象(學科性質):人文地理學是關於人類活動的空間差異(包括不同國家、不同地區、不同社會制度、不同思想意識)和空間組織以及人類與地理環境之間相互關系的學科。人文地理學的學科特性是:社會性、區域性、綜合性。研究社會現象的地域結構是人文地理學的具體研究領域,人文地理學的社會性還突出地反映在其歷史性。區域性——特定的空間,勻質區域,如農業種植中的區域、結節區域, 結節點即為區域中的核心,通過不同等級的輻射聯結著輻射區。人文地理學與其他人文學科特性的差異,根本點之一也在於人文地理學包含了區域研究的特性,重視了區域特性的差異性和相似性。綜合性:1、指人文地理學具有廣泛的綜合性、邊緣性和交叉性。2、綜合性指方法論:人文地理學「研究事物,不是作為特殊現象、孤立的現象去研究,而是從它的特性去研究,特別注意各成分之間的復雜的相互關系。研究的成分越多,現象越復雜,綜合性就越高。」
3、為什麼說人文地理學是地理學科中的社會科學?人文地理學的社會特性體現在哪些方面?
人文地理不同於自然地理學,它是一門社會性較強的地理學科。社會科學以人以及社會現象為研究對象,人文現象的分布是社會現象的空間形式,是一種特殊的社會經濟活動,研究社會現象的地域結構是人文地理學的具體研究領域,不用領域人文現象分布的發展和變化,雖然受自然環境、技術條件因素的影響,但是主要還是受制於社會、經濟、文化、政治等人文因素,其中社會生產方式和社會經濟制度是最基本的因素。
人文地理學的社會性還突出的反映在其歷史性上。各地區的人文現象的分布面貌是在歷史演變過程中形成的,因而在不停的運動中,比如民族的形成和發展、人口的分布和遷徙、政區和疆域的變革、文化傳統的繼承和傳播、聚落的形成和分布等,人文地理學研究要運用歷史分析的方法,要有動態的觀點,要求把現代人文地理現象作為歷史反戰的結果和未來發展的起點,要求研究不同發展時期和不同歷史階段人文地理現象的發生、發展以及演變規律,預測其發展方向,更好的為社會經濟建設服務。
④ 宗教、民族、中國語言是否屬於部門人文地理
下列屬於部門人文地理學的有(AB C D ) A.科技地理學 B.宗教地理學 C.民族地理學 D.中國語言地
⑤ 以佛教為列談談宗教與旅遊關系
喜歡抄旅遊,是一個非常好的襲志趣,有助於健康,開闊胸襟,更能在名山大川的旅途中,觀賞佛教寺廟等諸多道場的庄嚴,無形中也可以感受佛教文化的氣息。
可以參拜佛菩薩,同時與難得一見的佛弟子進行一下交流,學點佛法知識,結下佛緣,對個人的思想和認識都會有一個很大的提高。
⑥ 論述宗教和地理環境的關系
宗教是社會因素和地理因素的綜合產物。宗教在其產生、發展和傳播的過程中,與人文地理環境發生了相互融合、相互促進、相互影響、相互依存的密切關系。
宗教地理關系:
1、宗教的起源地、分布和傳播。探討宗教起源地與古代文明起源地的關系以及宗教傳布的地理背景。宗教的現代分布反映其過去的興衰和傳布。傳布伴隨交通貿易、移民以及軍事征服。傳布方式既有自願的,也有帶一定強迫性的。某些宗教因交通條件的改善,交往的增多而加速傳布。
例如,伊斯蘭教隨著穆斯林帝國的強盛和穆斯林商人的商業活動及移民的增加,擴展到亞洲、歐洲、非洲;基督教隨著歐洲人移民傳布到美洲。
2、宗教文化景觀。不同的宗教有不同的信仰、禮儀和習俗,從而形成特殊的環境感應和文化景觀。如宗教朝覲活動、禁忌、宗教建築等造成的特殊的區域景觀。
3、宗教對自然環境的影響。一些學者認為:一些原始宗教神化和崇仰自然界,含有自然保護的信條;而有些宗教教義強調利用自然,忽視人類對環境的破壞作用;有些宗教的教義、習俗客觀上起到保護生態平衡的作用,如佛教。中國的宗教勝地往往是植被保護較好的地區。
4、宗教對領土和疆界變動、戰爭、人口分布、聚落形式以及地區經濟結構等方面的影響。
如一些國家和地區因宗教或教派的不同,引起的沖突和分裂;天主教儀式中飲紅葡萄酒的需要,為葡萄種植和釀酒業的傳播發展起到一定作用等。
(6)宗教與人文地理的關系擴展閱讀:
各宗教教眾分布:
宗教信仰是人類社會生活方式之一,由宗教信仰聚集的社會集團在地球上佔有一定的空間,因此成為一種區域現象。目前世界上信仰各種宗教的人數達26億,約佔世界人口的60%。
其中信基督教的約有10億人,分為天主教、新教(或稱基督新教、耶穌教)、東正教;信伊斯蘭教的約有6億人,分為遜尼、什葉兩教派;信佛教的約為2.6億人,分為大乘佛教和小乘佛教。
這三大宗教在世界上都有較廣泛的分布區,屬於超民族的世界性宗教。在民族宗教中,人數最多的是印度教,教徒約5億人。此外還有日本的神道教。這些宗教集中分布於一定的民族和地域范圍內。
信猶太教的人數雖不多,但隨猶太人的流散,廣布於歐洲、北美以及亞洲的以色列等地,聖城位於巴勒斯坦地區的耶路撒冷【與阿拉伯人信仰伊斯蘭教聖城有爭議】。
在非洲撒哈拉沙漠以南、南美亞馬孫河流域、大洋洲以及北極附近的居民中,還存在著多種形式的當地傳統宗教(原始宗教)。
宗教作為地域現象,很早即為地理學家所重視。宗教地理學以探討地理環境對宗教信仰的影響為研究開端。如孟德斯鳩(Montesquieu)認為地理條件決定一個民族的神權思想,他在《論法的精神》中第一次將東方各國的宗教起源歸因於氣候影響人的生理特點導致的「惰性」精神。
19世紀末,美國地理學者辛普爾(E.C.Semple)認為地理環境對人類的精神氣質影響直接反映在人們宗教活動的差異之中。20世紀50年代後,在西方一些國家,側重宗教地理學的文化精神因素分析,並將傳統的宗教地理學、無神論地理學和通俗地理學納入意識形態地理學作專題研究。
索弗的著作《宗教地理學》(1967)和論文「地理學與宗教」(1981),為宗教地理學研究內容的確立打下了一定基礎。
國際地理聯合會(IGU)1980年在紐約設立了由聯邦德國地理學家布塔納(M.Bttner)任組長的國際宗教地理組,著重於宗教傳播的地理背景、宗教信仰的轉變和宗教活動的壞境效應等課題的研究。
⑦ 文化地理學與人文地理學的關系
文化地理學的研究,旨在探討各地區人類社會的文化定型活動,人們對景觀的開發利用和影響,人類文化在改變生態環境過程中所起的作用,以及該地區區域特性的文化繼承性,也就是研究人類文化活動的空間變化。
除此之外,文化與自然環境的關系也是文化地理學研究的內容,例如乾旱、半乾旱地區不適合發展耕作業,因此就發展了牧業,進而形成了游牧文化。社會組織作為制度文化,也是文化地理學研究的對象。所以說,文化的產生與發展,與自然地理環境有很大的關系。
狹義的文化地理學是指研究語言、信仰、風俗、文學藝術等精神文化的空間分布及特點的科學,屬於人文地理學的重要組成部分。
廣義上的文化地理學,等同於人文地理學。即是研究地球表面人類活動所創造的各種文化事象的分布與變化規律,以及人類與地理環境相互關系的科學。廣義的文化地理學將政治地理學、經濟地理學、社會地理學、城市地理學等都視為文化地理學的研究范疇。其中政治地理學包括政治地理、軍事地理;經濟地理學包括農業地理、工業地理、交通運輸地理、商業地理、旅遊地理;社會地理學包括人種地理、人口地理、聚落地理、社會地理、(狹義)文化地理。
社會地理學是研究各種社會集團的區域分布、空間利用類型及其地域類型形成過程的學科。社會集團具有不同的類型,起源於特定的物質和文化生活方式。這些生活方式代表了不同的社會集團對不同自然環境的反應,具有一定的空間分布。居住在世界上的人們有不同的方式生活,他們的民族祖先、文化習俗、宗教信仰、語言、社會制度、經濟發展水平等都有很大差異,因而可以劃分成不同的社會集團。而社會集團不論大小都佔有地球表面的一部分,都在不同程度上開發利用自然資源和環境,形成不同的空間布局。
⑧ 宗教信仰算地理的一門課嗎
不是,宗教信仰與地理,是不同的類別,雖然在人文地理里會有宗教因素,例如名山名寺,但這不是宗教信仰的全部,所以宗教信仰不在地理的范疇內。
⑨ 人文地理問題:文化區和宗教,民族分布區的相互聯系
文化包含宗教文化,都在民族文化的內涵。每個民族都有獨特的文化和宗教內信仰,這樣就會因為民族的分容布(或者主要民族分布情況)形成文化區域,文化區域中宗教是較為突出的顯現。民族融匯就慢慢出現文化融合,在多宗教相容的情況下,個民族和睦相處,會出現獨特的文化。這樣可以概括為文化包含宗教、宗教支撐文化、文化(包含宗教文化)影響民族文化、民族分布主導形成文化區域。
⑩ 簡述宗教對地理的影響
宗教對地理的影響:
宗教在其產生、發展和傳播的過程中,與人文地理環境發生了相互融合、相互促進、相互影響、相互依存的密切關系。
首先,宗教與人文環境的關系十分密切。世界上任何一種宗教都是在一定的文化背景之下產生的,沒有一定的文化和社會背景作依託,宗教便失去了其生存的土壤。宗教在產生和發展傳播的過程中,對社會的各種文化現象產生了深遠的影響,並促進了人文科學的發展和進步。本文以佛教為例來說明宗教與我國人文科學的關系。
其次,佛教與地理環境的關系密不可分。宗教起源於何地,地理環境是其中不可忽視的因素。原始宗教一般是遍布世界各地的:高級形態的宗教,其發源地的地理因素可以從兩方面來分析,自然地理因素上,世界主要宗教產生於西亞與南亞地區的氣候條件適於觀察天象,且自然環境較為惡劣,人們易於產生幻想並尋求精神寄託;從文化地理因素來看,一般多為古代文明昌盛和樞紐之地,例如誕生基督教、伊斯蘭教的西亞地區,經濟發達、交通便利,且具有濃郁的文化思想氛圍及發達的哲學思想體系,這樣一種文化環境為高級形態的宗教提供了誕生的溫床。從以下幾個方面,我們可以看出宗教與地理環境的密切關系:
1.宗教的傳播路徑受自然地理因素影響很大。在擴散方向上,地理環境中的天然屏障如高山、沙漠、大海等對傳播造成了阻礙,致使宗教的傳播只能向交通通途方向發展,如山口、通航的河流等。古代發達的陸路、海上商業航路,都為宗教提供了一個傳播途徑。
2.宗教擴散受地理文化因素的影響。宗教作為一種文化現象在空間上有一元性,傳播是文化發展的主要因素,勢必要從文化發達地區傳向不發達地區。宗教擴散的原因主要有以下兩種:一是政治因素,通過戰爭征服被佔領地區後,通常會首先破壞當地的宗教信仰(如破壞宗教祭祀建築、搗毀神像等),並迫使當地居民改宗,西方16世紀後對世界其他地區的殖民統治時期的傳教活動,也是帶有一定政治目的的:二是文化因素,文化上居統治或優勢地位的國家及地區,通常會有意無意的影響周邊國家及地區的宗教信仰。
3.宗教的空間分布從地理因素上說,在很大程度上受其發源地和傳播路線、播及范圍的影響。一是宗教最初的產生、發源地,對宗教早期的地理分布范圍有著決定性的作用,即使是當今世界重要宗教的地理分布,也都大致覆蓋其源起地區或在發源地周圍地區進行擴散,例如伊斯蘭教起源於阿拉伯半島,至今那裡仍是該教的核心地區:佛教雖然在其誕生地已幾盡滅亡,但其最大的勢力區仍在印度附近的東北亞、東南亞諸國、諸地區;二是宗教的傳播時間、路徑與傳入地,影響著外來宗教在本土的分布:三是播及范圍,即宗教文化的范圍,甚至可以用宗教作為劃分不同文化區的標准。
4.一些自然風景勝地經常成為宗教聖地的所在。世界各地大的如山川、河流,小的如岩石、洞穴,都有可能成為一個宗教的神聖場所。其中以山川聖地居多,究其原因之一,與山川的地理特色——高度有關,因為普遍認為神祗的居住地為人類不可及處,如天空,而山川曾是人類接近神祗的唯一自然途徑,所以山川被賦予神聖性。河流、河岸、海岸等在某些宗教中具有格外重要的地位,印度教的至聖之地在恆河,就與印度教教義中潔凈儀式的規定有關。另外,也與原始宗教階段的萬物神性有關,各種自然地景都被認為是神靈的化身,傳承下來之後,因種種原因如政治斗爭、經濟發展等,某些地方神祗地位升高某些下降或消失,造成對部分地景的重點崇拜,漸而形成宗教聖地。人為因素形成的宗教聖地,一般是宗教的誕生地、重要傳播地,宗教創始人、宗教領袖和教內重要人物的出生地、埋葬地、主要活動地等,自然地景中也有因傳說及宗教典籍中的記載而成為聖地的。宗教聖地並非一成不變,也有更替的可能。
5.某些宗教戒律也帶有一些受地理因素作用的痕跡。一些宗教中飲食方面的禁忌,其原因之一是歷史時期當地生活環境艱苦,迫於生存壓力而不得不作出相應的規定,以保障種族的繼續生存與延續。後被吸收到宗教戒律中,成為不同地區的所有信徒必須遵守的准則。
6.宗教群體的形成,除了血緣、民族、社會、語言因素以外,與地緣關系緊密。同質地理區的人們容易形成共同的文化區,因此也易形成共同的宗教信仰區。從大的空間范圍上來說,民族聚集區中同一民族的人們通常傾向於信仰同一種宗教,民族與宗教具有異常密切的聯系,但也有由於政治或其他因素而使同一民族的人分奉不同宗教的,這往往成為地區沖突的導火線:從小的空間范圍上來說,在一定地域內形成的宗教社區,會基於共同的宗教信仰、宗教生活及禮儀習俗而形成一個整體,且往往有一個宗教組織來進行整體的1力調與控制,這種宗教社區,可能是正式的宗教教區,也可能是自發形成的。
綜上所述,宗教與人文地理的關系比較密切。宗教促進了人文科學的發展,豐富了人文科學的內容,人文科學也便利了宗教思想的傳播。
從宗教與地理環境的關系來說,宗教的產生和傳播也受地理環境的影響,不同的地理環境會對宗教產生阻礙或促進作用。希望能幫到你, 祝你好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