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地理的降水分布特徵
㈠ 地理:氣候類型的名稱、分布的地區、特點和降水類型
熱帶雨林氣候
特點:全年高溫多雨
分布:赤道附近(南北緯5°之間)
成因:全年受赤道低壓控制,盛行上升氣流
典型地區:亞馬孫河流域,剛果河流域,印度尼西亞
植被類型 : 熱帶雨林
熱帶草原氣侯
特點:全年高溫,濕季多雨(有干濕兩季)
分布:非洲、南美洲附近熱帶雨林兩側(南北緯5°~15°)
成因:低壓(濕季)與信風帶(乾季)交替控制
植被類型:熱帶蔬林草原(猴麵包樹)
熱帶沙漠氣候
特點:全年高溫少雨
分布:回歸線附近,大陸西岸沿岸(南、北緯15°~30°)
成因:副熱帶高壓與信風帶控制
植被類型:熱帶荒漠
熱帶季風氣候
特點:全年高溫,夏季多雨,有旱雨兩季
分布:印度半島 中南半島(北緯10°至25°大陸東岸)
成因:海陸熱力差異和氣壓帶風帶的季節性移動亞熱帶氣候
植被類型:常綠闊葉林
地中海氣候
特點:夏季高溫少雨,冬季溫和多雨
分布:南北緯30°~40°大陸西岸
成因:西風帶與副熱帶高氣壓交替控制
亞熱帶季風氣候
特點:夏季炎熱乾燥,冬季低溫少雨
分布:北緯25°~35°大陸東岸
成因:海陸熱力差異
植物類型:常綠闊葉林
亞熱帶季風性濕潤氣候亞熱帶季風性濕潤氣候在北美洲東南部及南美洲阿根廷東部地區及澳大利亞的東南部分布。這些地區,由於冬季也有相當數量的降水,冬夏干濕差別不大,所以叫亞熱帶季風性濕潤氣候.1月平均溫普遍在0℃以上,夏季較熱,7月平均溫一般為25℃左右,冬夏風向有明顯變化,年降水量一般在1000毫米以上,冬末春初多降水,夏秋季降水相對較少。
亞熱帶沙漠氣候
特點:全年乾旱少雨, 夏季高溫炎熱
分布:南、 北 緯25°~35°的大陸西部和內陸地區
成因:受副高和乾燥信風作用形成。
植物類型:荒漠
溫帶海洋性氣候
特點:全年溫和,降水均勻,最冷月大於0℃
分布:南北緯40°~60°大陸西岸
成因:全年受中緯西風控制
溫帶季風氣候
特點:夏季高溫多雨,冬季寒冷乾燥
分布:北緯35°~55°左右的大陸東岸
成因:海陸熱力性質差異
溫帶大陸性氣候
特點:冬夏溫差大,全年降水少
分布:北緯35°~50°大陸內部
成因:距海較遠,緯度較高
溫帶大陸性濕潤氣候
溫帶大陸性濕潤氣候:位於北美大陸東部西經100°以東和亞歐大陸溫帶海洋性氣候區的東側。該氣候在氣溫和降水上的變化同溫帶季風氣候有些類似。但風力和風向的季節變化沒有溫帶季風氣候顯著。冬季受氣旋影響,降水比溫帶季風氣候稍多。夏雨的集中程度沒有溫帶季風氣候顯著。
亞寒帶針葉林氣候
帶狀分布,橫貫北美和亞歐大陸。具體來說,在北美從阿拉斯加經加拿大到拉布拉多和紐芬蘭的大部分;在亞歐大陸西起斯堪的納維亞半島(南部除外),經芬蘭和蘇聯西部(南界在列寧格勒—高爾基城—斯維爾德洛夫斯克一線)至蘇聯東部(除南部以外)。北部以最熱月10℃等溫線為界。這一帶的氣候主要受極地海洋氣團和極地大陸氣團的影響,並為極地大陸氣團的源地。在冬季,北極氣團侵入機會很多;在暖季,熱帶大陸氣團有時也能伸入。該類氣候的主要特徵是:冬季漫長而嚴寒,每年有 5~7 個月平均氣溫0℃以下,並經常出現-50℃的嚴寒天氣;夏季短暫而溫暖,月平均氣溫在10℃以上,高者可達18°~20℃,氣溫年較差特別大;年降水量一般為300~600 毫米,以夏雨為主。因蒸發微弱,相對濕度很高
極地冰原氣候
分布在極地及其附近地區,包括格陵蘭、北冰洋的若干島嶼和南極大陸的冰原高原。
各月溫度都在0℃以下;南極大陸的年平均氣溫為-25℃,是世界上最寒冷的大陸
極地苔原氣候
主要分布在亞歐大陸和北美大陸北冰洋沿岸,與冰原氣候同為極地氣候.常受冰洋氣團和極地大陸氣團影響,終年嚴寒.最熱月平均氣溫1-5°C,降水少,蒸發弱,雲量較高.自然植被主要是苔原
高原山地氣候
垂直分布
在中緯度地區的高原地區,如青藏高原,安第斯山脈等地區,由於海拔較高,終年低溫,(自海平面起每上升100米氣溫下降0.6攝氏度)形成了高原山地氣候。高原山地氣候的特點最重要的有兩個:「地形高」、「氣溫冷」。
按降水分年雨型:熱帶雨林氣候、溫帶海洋性氣候
少雨型:熱帶沙漠氣候
夏雨型:熱帶稀樹草原氣候、熱帶季風氣候、亞熱帶季風(濕潤)氣候、溫帶季風氣候
冬雨型:地中海氣候
㈡ 我國降水分布規律及其成因是什麼
空間規律:中國年降水量的分布規律是由東南沿海到西北內陸逐漸減少。
原因:中國從東南沿海到西北內陸距海洋的距離越來越遠,受海洋的影響越來越小,所以降水量由東南沿海向西北內陸遞減。
如圖所示,我國東南沿海地區年降水量在1600毫米以上,到秦嶺--淮河附近減少至800毫米,再向西北方向到大興安嶺--陰山--蘭州--青藏高原東南部減少為400毫米,再向西北到賀蘭山--青藏高原中部減少為200毫米,再向西年降水量在200毫米以下。我國塔里木盆地的年降水量不足50毫米。
2、時間規律:全國大部分地區在20°C以上,氣溫南高北低。青藏高原和一些高海拔地區氣溫明顯低。
形成原因:夏季北方地區正午太陽高度比南方小,但是白晝比南方長。因此北方地區與南方地區溫差不大。高海拔地區受地形影響氣溫低。
(2)中國地理的降水分布特徵擴展閱讀:
產生降水的主要過程有:
1、天氣系統的發展,暖而濕的空氣與冷空氣交匯,促使暖濕空氣被冷空氣強迫抬升,或由暖濕空氣沿鋒面斜坡爬升。
2、夏日的地方性熱力對流,使暖濕空氣隨強對流上升形成小型積雨雲和雷陣雨。
3、地形的起伏,使其迎風坡產生強迫抬升,但這是一個比較次要的因素。多數情況下,它和前兩種過程結合影響降水量的地理分布。
㈢ 我國降水空間分布的特點是什麼受什麼影響
我國降水空間分布的特點是從東南沿海向西北內陸遞減;受海陸位置影響。
從東南沿海到西北內陸,距離海洋漸遠,受來自海洋的夏季風的影響逐漸減弱,海洋水汽逐漸減少,降水量也逐漸減少
㈣ 怎樣答地理的 地理位置特徵和自然地理特徵以及降水的分布特徵
首先,應該總結抄地理題的提問方式(出題方向)和地理的知識點,這樣子,你才能做到有的放矢。
比如,的自然資源有什麼?這問的是自然資源,你得先考慮什麼是自然資源(比如你答電能就不對,因為電能或電力資源不是自然資源),然後結合題目回答。
其次,你盡量用精確的詞語進行描述。
比如,a地和b地中哪一個地方適合種植農作物。首先你要看清,問的是哪一個地方適合種植農作物,而不是a地b地都種植什麼農作物;其次,要回憶農作物是什麼,是小麥玉米等而不是樹木什麼的;再次,思考書中的種植農作物的條件,臨近水源、便於灌溉,地勢低平、海拔低、熱量充足都能給分,而你答地勢低就不給分,答水分充足也不給分,都是用詞不當,同時注意,非必要不要答大的那種詞語比如氣候適宜,海拔適宜這種放諸四海皆準的詞語一般都不給分。
㈤ 高中地理:降水的分布特點需要從那幾個方面來分析以及其成因 很急,因為馬上要高考了!!!!
主要從時間(季節)和空間上來分析。例如我國降水的分布特徵及成因
年降水量的分布特點及其成因 我國年降水量的空間分布具有由東南沿海向西北內陸遞減特點。
成因:我國東南臨海,西北深入到亞歐大陸內部,使得我國的水分循環自東南沿海向西北內陸逐漸減弱。另一方面,能帶來大量降水的夏季風,受重重山嶺的阻擋和路途越來越遠的制約,影響程度自東南沿海向西北內陸逐漸減小。
降水的季節變化 我國各地降水量季節分配很不均勻,全國大多數地方降水量集中在五月到十月。這個時期的降水量一般要佔全年的80%。就南北不同地區來看,南方雨季開始早而結束晚,北方雨季開始晚而結束早。
成因:我國降水量的這種時間變化特徵,是與季風因鋒面移動產生的雨帶推移現象分不開的。五月份,北上的暖濕氣流與南下的冷空氣在南嶺一帶相遇,雨帶在此徘徊,華南雨季開始;六月份,雨帶隨鋒面推移到長江流域,並在長江中下游地區大約擺動一個月左,陰雨連綿,此時正值梅子黃熟時節,稱為長江中下游地區的梅雨季節;七、八月份,雨帶隨鋒面推進到華北、東北等地,我國北方降水量顯著增加;九月份,北方冷空氣勢力增大,雨帶隨鋒面迅速撤回到長江以南,加上有台風雨配合,此時華南雨水仍較多。
降水量的地區分布:分布極不均勻,總趨勢是從東南沿海向西北內陸遞減。我國降水量最多的地方是台灣的火燒系,最少的地方則是吐魯番盆地中的托克遜。
㈥ 高考地理 降水的分布特徵怎麼答
中國的氣候有很多復種,例如溫帶制季風氣候,亞熱帶季風氣候,高原氣候等等.,根據它的氣候特點來答題
溫帶季風氣候 :全年四季分明,天氣多變,隨著緯度的增高,冬、夏氣溫變幅相應增大,而降水逐漸減少.
亞熱帶季風氣候:年降水量一般在1000毫米以上,主要集中在夏季,冬季較少.這類氣候以我國東南部最為典型.其它地區,由於冬季也有相當數量的降水,冬夏干濕差別不大,因此被稱為亞熱帶季風性濕潤氣候.
㈦ 地球降水的地理分布有什麼特點
降水是重要的氣候要素,而通過對降水的空間分布(如,等降水量線圖的閱讀)的分析判斷,來說明降水量的分布規律和原因分析是重要的考點,因此對降水分布及其因素分析也就顯得尤為重要。降水的分布受緯度位置(氣壓帶或風帶)、海陸分布(距海遠近)、大氣環流(季風)、下墊面條件和人類活動等因素綜合作用的影響。由於降水知識綜合性強、空間跨度大,因此降水的分布和成因分析也就成為學生的學習難點,因此對降水知識的拓展分析,有助於降水知識的理解和難點的化解。
一、緯度位置對降水的影響
1.緯度位置決定著氣壓帶、風帶對降水的影響。氣壓帶、風帶與降水及分布規律的關系如下:赤道附近——赤道低氣壓→終年高溫多雨;南北回歸線附近的大陸內部和大陸西岸——副熱帶高氣壓→降水少;南北緯40°~60°大陸西岸——西風帶→終年溫和濕潤;南北緯10°到南北回歸線之間——赤道低氣壓帶與信風帶輪流控制→一年中分濕季和乾季;南北緯30°~40°大陸西岸——副熱帶高氣壓帶與西風帶輪流控制→夏季炎熱乾燥,冬季溫和多雨。
2.世界降水的分布規律及其成因。結合氣壓帶、風帶:赤道多雨帶、副熱帶少雨帶、溫帶多雨帶、極地少雨帶。
降水類型
降水季節變化特點
氣候類型及年降水量(mm)
年雨型
季節分配均勻
熱帶雨林氣候>2000 溫帶海洋性氣候>700
夏雨型
夏季多雨,冬季少雨或乾旱
熱帶草原氣候>750-1000 熱帶季風氣候>1500 亞熱帶季風氣候>1000 溫帶季風氣候在500-600 之間
冬雨型
冬季多雨,夏季乾旱
地中海氣候300-600
少雨型
終年降水稀少
熱帶沙漠氣候、溫帶大陸性氣候、 亞寒帶大陸性氣候、極地氣候<250
名稱
形成原因
氣候特點
熱帶雨林氣候
常年受赤道低氣壓帶控制
全年高溫多雨
熱帶草原氣候
受赤道低氣壓帶和信風帶交替控制
全年高溫,分明顯的干濕兩季
熱帶季風氣候
氣壓帶風帶的季節移動和海陸熱力性質差異
全年高溫,旱雨兩季分明
熱帶沙漠氣候
常年受副熱帶高氣壓帶和信風帶控制
全年高溫少雨
亞熱帶季風氣候和季風性濕潤氣候
海陸熱力性質差異
夏季高溫多雨,冬季溫和少雨
地中海氣候
受副熱帶高氣壓帶和西風帶交替控制
夏季炎熱乾燥, 冬季溫和多雨
溫帶海洋性氣候
終年受西風帶控制
終年溫和多雨
二、大氣環流(季風)對降水的影響
根據中國年降水量圖可知,東南沿海>1000mm,秦淮一線800mm,西北非季風區<400mm,南疆中部<50mm,因而可以得出中國年降水量空間分布規律:自東南沿海向西北內陸遞減其主要是受到來自海洋的東南季風的影響。
例如,山東年平均降水量的分布,省內各地年平均降水量多介於550~920毫米之間,全省年平均約710毫米,與同緯度內陸省份相比為降水較豐富的省份。分布規律是:南部多於北部,東南沿海多於西北內陸,其等降水量線多成西南-東北走向,主要原因就是受到來自海洋的東南季風的影響。
三、海陸位置對降水的影響
海陸位置即距海的遠近的不同,使得陸地受到海洋的影響程度也就不同,因此降水量分布也就會產生差異,從而產生自沿海向內陸遞變(如逐漸減少)的分布規律。同時降水分布還具有以下規律:副熱帶少雨帶的大陸東部出現多雨區,溫帶多雨帶的大陸內部出現少雨區。
如,讀我國東北滿洲里(49.5°N,117.5°E)-綏芬河(44.5°N,131°E)一線的地形剖面圖,此剖面為西北-東南走向,A為呼倫貝爾草原;B為大興安嶺,大致是400毫米等降水量線經過之地,是半濕潤區和半乾旱區的分界線;C為東北平原;D為長白山。從D到A,距海越來越遠,降水量逐漸減少,逐漸由濕潤、半濕潤過渡到半乾旱地區。
四、下墊面條件對降水的影響
下墊面條件的不同對降水會產生一定的影響。
1.山坡方向對降水的影響。
山脈的迎風坡和背風坡的降水有明顯的差異,山地的迎風坡(指來自海洋的暖濕氣流,在山脈的迎風坡,暖濕氣流被迫抬升,容易成雲致而。背風山坡因空氣下沉,氣溫升高,降水就少。地形對降水的影響程度決定於地面坡向、氣流方向以及地表高程的變化。例如,馬達加斯加島東側的熱帶雨林氣候,主要是其位於來自海洋的暖濕的東南信風的迎風坡,降水多,當然還受到馬達加斯加暖流的增溫增濕的影響。
2.地勢高低對降水的影響。
降水在山地一定高度的范圍內,是隨高度的升高而增加,在達到最大降水高度後,隨高度的升高降水減少。
如,喜馬拉雅山從山腳下與山頂的降水量有明顯的差別:開始,隨著高度的增加降水增加,到了海拔1000~1500米左右,降水達到最大,而後降水量就隨高度增高而減少。
3.森林對降水的影響。森林對降水會產生一定的影響。
如,美國東北部大流域上森林覆蓋率增加10%,年降水量可增加3%。
4.人類活動的影響。
人類一般都是通過改變下墊面條件而間接影響降水,例如,植樹造林或大規模砍伐森林、修建水庫、灌溉農田、圍湖造田、疏干沼澤等,而影響降水量(增大或減少降水量)。
五、各種因素對降水的綜合影響
降水的影響因素並不是孤立存在的,降水的多少與分布往往是各種因素綜合作用的結果。
如,南美洲中緯度大陸東西兩岸降水差異大,西岸降水多的原因是由於來自海洋的暖濕的西風帶來大量降水以及西部高山的抬升作用形成的地形雨,而東岸降水少是由於西部高山(安第斯山)阻隔了來自於太平洋的水汽,雖東臨大西洋,但處於西風帶,為離岸風,水汽難於進入大陸。
㈧ 中國降水分布特點
中國的氣候有很多種,例如溫帶季風氣候,亞熱帶季風氣候,高原氣候等等。
溫帶季風氣候
溫帶季風氣候出現在北緯35°~55°左右的亞歐大陸東岸,包括我國華北和東北、朝鮮的大部、日本的北部以及蘇聯遠東地區的一部分。冬季這里受來自高緯內陸偏北風的影響,盛行極地大陸氣團,寒冷乾燥;夏季受極地海洋氣團或變性熱帶海洋氣團影響,盛行東和東南風,暖熱多雨,雨熱同季。年降水量1,000毫米左右,約有三分之二集中於夏季(夏季炎熱多雨,冬季寒冷乾燥)。全年四季分明,天氣多變,隨著緯度的增高,冬、夏氣溫變幅相應增大,而降水逐漸減少。
亞熱帶季風氣候
亞熱帶季風氣候分布在北緯25°~35°亞熱帶大陸東岸,它是熱帶海洋氣團和極地大陸氣團交替控制和互相角逐交綏的地帶。主要分布在中國東部秦嶺淮河以南、熱帶季風氣候型以北的地帶,以及日本南部和朝鮮半島南部等地。這里冬季不冷,1月平均溫普遍在0℃以上,夏季較熱,7月平均溫一般為25℃左右,冬夏風向有明顯變化,年降水量一般在1000毫米以上,主要集中在夏季,冬季較少。這類氣候以我國東南部最為典型。其它地區,由於冬季也有相當數量的降水,冬夏干濕差別不大,因此被稱為亞熱帶季風性濕潤氣候。
本區位於北緯25°~35°之間,按行星風系的氣候分帶,這里屬副熱帶高壓帶控制的乾旱區,但由於海陸差異及青藏高原隆起所導致的溫壓場的改變,季風環流改變了近地面層行星風系的環流系統,變乾旱的大陸性氣候為濕潤的亞熱帶季風氣候,變乾旱的荒漠景觀為濕潤的常綠闊葉林景觀。再經過幾千年的人為作用,使本區成為我國人口密集、經濟發達的區域。
本區氣候的主要特點是:冬溫夏熱、四季分明,降水豐沛,季節分配比較均勻。
本區熱量資源豐富,年平均氣溫介於13℃~20℃之間,≥10℃積溫為4000℃~6500℃。1月平均氣溫在0℃以上,長江以北0℃~2℃,江南2℃~10℃,南嶺一帶10℃~12℃。由於淮陽山地山勢低矮而破碎,屏障作用弱,冬半年常受南下冷空氣的影響,特別是江漢平原和洞庭湖平原,北接南陽盆地,南通湘桂走廊,冬季成為冷空氣南下的通道,1月等溫線在這里呈舌狀向南凸出。長江以北,絕對最低氣溫可達-10℃以下,漢口曾出現-18.1℃的最低值(1977年1月30日),長江以南,多在-7℃~-10℃之間。每當強冷空氣南下時,氣溫下降的幅度常可超過10℃,上海曾出現過兩天之內氣溫下降25.2℃的記錄。所以,本區雖屬亞熱帶,但冬季氣溫比世界同緯度其他地區為低。由於冬季的低溫,中國亞熱帶所處的緯度偏南,其北界比理論上的界線南移4~5個緯度。和地中海地區比較,要偏南10~11個緯度。但中國的亞熱帶,特別在華中區,夏季普遍高溫,7月平均氣溫均達28℃左右,有些地區超過29℃。5~9月常出現高於35℃的酷熱天氣。7~8月因受副熱帶高壓控制,晴天多,日照時間長,高溫出現的頻率最大,絕對高溫常超過40℃,浙江的金華,湖南的安化,都有41℃以上的高溫記錄。4月和10月的平均氣溫為16℃~21℃,秋溫略高於春溫。
總的來說,長江中下游區冬溫夏熱,四季分明。一般冬長1~4個月,長江以北4個月左右,南嶺一帶不到1個月;夏長在4個月以上,一般由5月中下旬開始至9月下旬結束,南部則遲至10月上旬;大部分地區春、秋季節各長2個月,南部可達3個月。
本區平均年降水量一般在800 mm~1600 mm,比華北區多1~2倍,比西南區也要豐富些。降水分布由東南向西北遞減。浙江丘陵年降水量1200 mm~1800 mm,南嶺山地和江南丘陵1500 mm左右,長江中下游平原1000 mm~1200 mm。地形對降水的影響也很顯著。一般山地多於平地,向風坡多於背風坡。例如安徽的屯溪和黃山,兩地相距很近,而黃山的降水量就比屯溪多700 mm(屯溪1507.8 mm,黃山2263.9 mm)。羅霄山、雪峰山年降水量可超過1800 mm。
降水的季節分配,以夏雨最多,春雨次之,秋雨更次,冬雨最少,但冬季的雨量亦可佔全年降水量的10%以上。長江中下游區是全國冬雨比率較高、春雨最為豐沛的地區。
降水季節分配的這一特點是與長江中下游區所處的地理位置和大氣環流過程密切相關的。
長江中下游區處在青藏高原的東面,冬季高空西風帶南北兩支急流在本區上空輻合,形成一條比較穩定的切變線,再加上南嶺山地的影響,在地面層出現一條比較持久的華南准靜止鋒,氣旋過境頻繁,雲雨天氣特多,大部分地區12月與1月平均降水量均在40 mm~50 mm左右,2月份在60 mm~80 mm左右。從3月開始,南來暖濕氣流增強,降水頻度增加。3月下旬,贛南最先進入春雨期,並以此為中心,春雨漸次向西北、西南和東北方向延伸(圖12.1.2)。大部分地區直到6月上、中旬,春雨始告結束。江南丘陵春季降水多、雨期長,大部分地區春雨從4月上旬開始,5月下旬結束,雨期長達60天。本區春雨較多,長沙、南昌等地春雨比率在40%左右,比夏雨還多。南京、上海、溫州等地,春雨約占年降水量的25%左右。
㈨ 中國降水特點及成因
中國的氣候有很多種,例如溫帶季風氣候,亞熱帶季風氣候,高原氣候等等。
溫帶季風氣候
溫帶季風氣候出現在北緯35°~55°左右的亞歐大陸東岸,包括我國華北和東北、朝鮮的大部、日本的北部以及蘇聯遠東地區的一部分。冬季這里受來自高緯內陸偏北風的影響,盛行極地大陸氣團,寒冷乾燥;夏季受極地海洋氣團或變性熱帶海洋氣團影響,盛行東和東南風,暖熱多雨,雨熱同季。年降水量1,000毫米左右,約有三分之二集中於夏季(夏季炎熱多雨,冬季寒冷乾燥)。全年四季分明,天氣多變,隨著緯度的增高,冬、夏氣溫變幅相應增大,而降水逐漸減少。
亞熱帶季風氣候
亞熱帶季風氣候分布在北緯25°~35°亞熱帶大陸東岸,它是熱帶海洋氣團和極地大陸氣團交替控制和互相角逐交綏的地帶。主要分布在中國東部秦嶺淮河以南、熱帶季風氣候型以北的地帶,以及日本南部和朝鮮半島南部等地。這里冬季不冷,1月平均溫普遍在0℃以上,夏季較熱,7月平均溫一般為25℃左右,冬夏風向有明顯變化,年降水量一般在1000毫米以上,主要集中在夏季,冬季較少。這類氣候以我國東南部最為典型。其它地區,由於冬季也有相當數量的降水,冬夏干濕差別不大,因此被稱為亞熱帶季風性濕潤氣候。
本區位於北緯25°~35°之間,按行星風系的氣候分帶,這里屬副熱帶高壓帶控制的乾旱區,但由於海陸差異及青藏高原隆起所導致的溫壓場的改變,季風環流改變了近地面層行星風系的環流系統,變乾旱的大陸性氣候為濕潤的亞熱帶季風氣候,變乾旱的荒漠景觀為濕潤的常綠闊葉林景觀。再經過幾千年的人為作用,使本區成為我國人口密集、經濟發達的區域。
本區氣候的主要特點是:冬溫夏熱、四季分明,降水豐沛,季節分配比較均勻。
本區熱量資源豐富,年平均氣溫介於13℃~20℃之間,≥10℃積溫為4000℃~6500℃。1月平均氣溫在0℃以上,長江以北0℃~2℃,江南2℃~10℃,南嶺一帶10℃~12℃。由於淮陽山地山勢低矮而破碎,屏障作用弱,冬半年常受南下冷空氣的影響,特別是江漢平原和洞庭湖平原,北接南陽盆地,南通湘桂走廊,冬季成為冷空氣南下的通道,1月等溫線在這里呈舌狀向南凸出。長江以北,絕對最低氣溫可達-10℃以下,漢口曾出現-18.1℃的最低值(1977年1月30日),長江以南,多在-7℃~-10℃之間。每當強冷空氣南下時,氣溫下降的幅度常可超過10℃,上海曾出現過兩天之內氣溫下降25.2℃的記錄。所以,本區雖屬亞熱帶,但冬季氣溫比世界同緯度其他地區為低。由於冬季的低溫,中國亞熱帶所處的緯度偏南,其北界比理論上的界線南移4~5個緯度。和地中海地區比較,要偏南10~11個緯度。但中國的亞熱帶,特別在華中區,夏季普遍高溫,7月平均氣溫均達28℃左右,有些地區超過29℃。5~9月常出現高於35℃的酷熱天氣。7~8月因受副熱帶高壓控制,晴天多,日照時間長,高溫出現的頻率最大,絕對高溫常超過40℃,浙江的金華,湖南的安化,都有41℃以上的高溫記錄。4月和10月的平均氣溫為16℃~21℃,秋溫略高於春溫。
總的來說,長江中下游區冬溫夏熱,四季分明。一般冬長1~4個月,長江以北4個月左右,南嶺一帶不到1個月;夏長在4個月以上,一般由5月中下旬開始至9月下旬結束,南部則遲至10月上旬;大部分地區春、秋季節各長2個月,南部可達3個月。
本區平均年降水量一般在800 mm~1600 mm,比華北區多1~2倍,比西南區也要豐富些。降水分布由東南向西北遞減。浙江丘陵年降水量1200 mm~1800 mm,南嶺山地和江南丘陵1500 mm左右,長江中下游平原1000 mm~1200 mm。地形對降水的影響也很顯著。一般山地多於平地,向風坡多於背風坡。例如安徽的屯溪和黃山,兩地相距很近,而黃山的降水量就比屯溪多700 mm(屯溪1507.8 mm,黃山2263.9 mm)。羅霄山、雪峰山年降水量可超過1800 mm。
降水的季節分配,以夏雨最多,春雨次之,秋雨更次,冬雨最少,但冬季的雨量亦可佔全年降水量的10%以上。長江中下游區是全國冬雨比率較高、春雨最為豐沛的地區。
降水季節分配的這一特點是與長江中下游區所處的地理位置和大氣環流過程密切相關的。
長江中下游區處在青藏高原的東面,冬季高空西風帶南北兩支急流在本區上空輻合,形成一條比較穩定的切變線,再加上南嶺山地的影響,在地面層出現一條比較持久的華南准靜止鋒,氣旋過境頻繁,雲雨天氣特多,大部分地區12月與1月平均降水量均在40 mm~50 mm左右,2月份在60 mm~80 mm左右。從3月開始,南來暖濕氣流增強,降水頻度增加。3月下旬,贛南最先進入春雨期,並以此為中心,春雨漸次向西北、西南和東北方向延伸(圖12.1.2)。大部分地區直到6月上、中旬,春雨始告結束。江南丘陵春季降水多、雨期長,大部分地區春雨從4月上旬開始,5月下旬結束,雨期長達60天。本區春雨較多,長沙、南昌等地春雨比率在40%左右,比夏雨還多。南京、上海、溫州等地,春雨約占年降水量的25%左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