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地理人文 » 地理中國蟾谷幽鳴下

地理中國蟾谷幽鳴下

發布時間: 2021-03-07 03:06:54

『壹』 古文翻譯

典故。 出處:《晉書.惠帝紀》:「......及天下荒亂,百姓餓死,帝曰:『~』?」 釋義:肉糜就是肉粥。晉惠帝在位時天下曾經暴發大飢荒,導致全國不少地方都出現了老百姓被活活餓死的情況。
可晉惠帝司馬衷生性呆傻,養尊處優,體會不到民間疾苦。當有人向他報告已經餓死了很多人時,他竟然驚異地說:「老百姓沒有糧吃,為何不去吃肉粥呢?」
同義詞:飽漢不知餓漢飢。
含義:如果聽見別人對自己說出「晉惠帝曰:『~』?」這種話來,那一定是在說自己的處境比對方優越,說話不切合實際,體諒不到對方的難處。含有諷刺、批評之意。
原文: 帝嘗在華林園,聞蝦蟆聲,謂左右曰:「此鳴者為官乎,私乎?」或對曰:「在官地為官,在私地為私。」及天下荒亂,百姓餓死,帝曰:「何不食肉糜?」其蒙蔽皆此類也。

翻譯為:惠帝曾到華林園去玩,聽見青蛙(蛤蟆)的叫聲。便問隨從這些亂叫的東西,是為官或是為私的?隨從回答道:「在官家裡叫的,就是官家的;若在私家裡叫的,就是私人的。」
又有一年鬧災荒,老百姓沒飯吃,到處都有餓死的人。有人把情況報告給晉惠帝,但惠帝卻對報告人說:「沒有飯吃,為甚麼不吃肉粥呢?」由此可見惠帝是多麼的愚蠢糊塗。
因為沒有專門的翻譯所以結合了字典和典故自己做的,希望對你有用。

『貳』 我想問一下大家一道題目

基本概況

浦江縣地處浙江中部,總面積900平方公里,人口37萬。浙贛鐵路、兩條省道(杭金公路、蔣義線)和即將動工的滬昆高速公路過境,義烏民航機場設在浦義交界處,縣內公路四通八達,供電、通信設施齊全,具有發展經濟的廣闊前景。
浦江自東漢興平二年建縣,已有1800年歷史,文化底蘊豐厚,歷代名人輩出,素有「文化之邦」、「書畫之鄉」之稱。宋元明清四代,方鳳、柳貫、吳萊、宋濂、戴良、倪仁吉(女)、蔣興儔(心越大師)、戴殿泗等皆以詩文書法弛名文史。元初,「月泉吟社」征詩活動面及東南六省。宋濂為明代開國文臣之首,其書龍盤鳳舞,尊為「草聖」;次子宋 小篆,列明代第一。蔣興儔,康熙年間東渡,被日本奉為「篆刻之父」。本世紀二十年代以來,曹聚仁、張世祿、石西民、洪汛濤等在文學、語言、新聞等領域自成一家;張書、吳之、張振鐸、張岳健、方增先、吳山明、等書畫名家相繼崛起,成就卓著。張書 ,三十年代與徐悲鴻、柳子谷並稱「金陵三傑」,其《百鴿圖》於1941年以國禮賀羅期福連任美國總統而進「白宮」;吳 之畫印俱佳,為「浙江畫派」承前啟後重要人物;張振鐸稱「南天一柱」,有「北李(苦禪)南張」之譽。為了弘揚書畫文化,近年來在浦陽城先後建成了吳 這紀念館、方增先書畫藝術碑刻院、山明美術院,張書 、張振鐸、張世簡畫院即將落成;同時,興建了書畫小學,新建了書畫一條街,開設了書畫市場。
浦江民間文化藝術名震中外。起於清代的竹根雕,與東陽木雕、青田石雕並稱「浙江三雕」;麥稈剪貼畫,形象逼真,色彩艷麗,中外人士稱為「迷人的藝術」剪紙,風格秀麗,質朴大方,,令人嘆為觀止;起於明代的「迎會」,以會桌製作奇巧,童趣天真,堪稱華夏一絕;「燈會」,融書、畫、工藝於一體,人物燈、竹絲燈、板龍燈、走馬燈、燈種繁多,各呈民彩,深受中外人士贊譽;「浦江亂彈」,曲調激越高亢,優美流暢,為婺劇主要聲腔,流行於浙、贛、皖數省。1993年,文化部命名浦江為「中國民間藝術之鄉」。
浦江山川秀麗,古稱「天地間秀絕之區」。縣城北郊省級仙華山風景名勝區,其岩峰景觀,兼具「奇、險、曠、幽」物色,為浙中所罕風。飛來峰下的寶掌洞,清幽絕俗,唐代中印度高僧寶掌禪師掛錫於此,與一山之隔的夏泉左溪寺-----唐代天台宗傳代祖師玄朗大師修身地,並稱為佛門聖地。縣東部鄭義門-----玄鹿風景名勝區,即「江南第一家」,自南宋至明代中葉,同居15世。鄭氏《家規》、《家儀》,歷史學家稱之為「中國古代家族文化」、儒學治家「的典範,明代典章出於宋濂之手而脫胎於《鄭氏家規》。此外、縣西北部的馬嶺、縣東南部的營岩山和縣城西部通濟湖風景,縣城東隅龍德填充塔(此塔建於北宋)公園,均為游覽勝地。
浦江經濟,改革開放以來發展迅猛。1997年,全縣國內生產總值達30億元,按可以價計算,五年來年均遞增19.15%;財政總收入達1.1億元,年均遞增18.07%;全社會固定資產投資6.53億元;平均遞增30.92%;外貿出口交貨值達12.92億元,農民人均收入達3097元,年均遞增25.77%;城鎮居民生活費收入6013元,年均遞增23.26%。國民經濟綜合實力穩步上升到全省中等水平。到目前止,全縣企業集團發展到14家,產值超千萬元企業達37家。第三產業發展加快,1997年第三產業產值達5.4億元,比1992年增長3.7倍。9家企業先後獲自營進出口權。外向型經濟比重躍居全市各縣(市)之首。交通條件明顯改善,供電、通信業突飛猛進。1996年繼東陽、義烏後實現「鄉鄉鎮鎮公路黑白化」。郵電通信業在浙西南地區率先實現了「村村電話程式控制化」。

自然地理
浦江縣位於金華市北部,東經119°42′~ 120° 07′,北緯29° 21′~ 29°41′之間。東北鄰諸暨市,東南接義烏市,西南與蘭溪市毗連,西北和建德、桐廬市接壤。縣人民政府駐浦陽街道,距金華城區46千米。面積915.34平方千米。

龍門山脈分三支自西向東延伸,北支綿亘於縣境西北與建德、桐廬兩市之間,山巒起伏,多中,低山,其中與桐廬市界上的朝天門,海拔1050米,是縣境最高點。中支橫亘與縣境中部,俗稱北山,是浦江盆地與西北山區的天然界線。南支蜿蜓於縣境南部與蘭溪、義烏兩市之間,俗稱南山,轉東北延伸至鄭家塢北,俗稱浦東山脈。中、南和浦東三山之間為浦江盆地。
仙華山
俗稱仙姑山,位於浦江縣城北九公里處,相傳軒轅皇帝少女元修在此修真升天。為浙婺名山,浦邑第一勝景。歷代許多文人墨客曾游覽於此,宋方風題有「仙化華八景」。其景觀內容豐富,有峰林、幽谷、洞穴、森林、田園等景緻,其中以山巔峰林最為奇特,諸峰拔地面起摩天插雲,如旌旗、如芝掌、似彩鳳騰霄、似鐵馬臨關,奇形偉觀,令人嘆為觀止。
寶掌山
在仙華山之東,舊稱里浦山。唐貞觀十五年(641),中印度高僧寶掌禪師雲游大半中國後,駐錫於此,臨寂歿時自稱活了1072歲,號稱「千歲和尚」。今有寶掌寺遺址。山中奇石森植,如奔獸、如鍾鼎、如刀戟旗鼓,著名的有「守關石」、「飛來峰」、「五通游戲峰」。幽洞密布,奇崛深奧。谷內四處湧泉,以飛來峰下所涌清泉,水質最為甘洌。「浦陽十景」之一的寶掌冷泉即此。
玄鹿山
位於鄭宅鎮北2.5公里處,景區面積3.65公里。這里春天桃花滿澗,夏季瀑布轟嗚,是明代宋濂遊憩讀書處。宋濂常攜鄭家學子來此觀賞山谷飛泉,寫下《飛泉操》、《題玄鹿八景並序》等詩文。山有八景題名石刻:桃花澗、鳳簫台、釣雪磯、翠霞屏、飲鶴川、五折泉、飛雨洞、蕊珠岩。
馬嶺
位於虞宅鄉西北部,在浦江、建德、桐廬三縣(市)交界處,距浦江縣城30公里。今被列為市級風景名勝區,景區面積約8平方公里。該景區以險、奇、怪的峰林岩石自然景觀為特色,岩高林密,空氣清新,景觀豐富,風景奇特。
浦江屬錢塘江水系。源於縣境西部天靈岩南麓的浦陽江,自西向東流,於白馬鎮塘里東北出縣境入諸暨市,至杭州市蕭山區聞堰鎮入錢塘江。沿途接納洪公溪、深溪等大小溪流32條。壺源江源於天靈岩西北麓,東流至杭口坪轉北流,於檀溪鎮大梓北出境,竟5桐廬縣至富陽市場口鎮北入富村江,沿途有大小姑源溪、羅家源等水匯入。大陳江流經縣境東南部於諸暨市安華鎮匯入浦陽江。已建成中、小型水庫61座,總庫容13776萬立方米。尚有通濟橋水庫北、中、南渠橫穿東西。壺源江西水東調工程,通過杭口坪東引水隧洞,將壺源江水東流至金坑嶺水庫,使北山腳一帶農田得到灌溉和開發。
浦陽江
發源於浦江縣花橋鄉天靈岩南麓嶺腳,東南流至花橋折向東流經安頭 (1965年3月在此建成通濟橋水庫大壩),經浦江縣城、黃宅,轉東北流到浦江縣白馬橋入安華水庫(1958年6月建成),在安華鎮右納大陳江,再東北流至盛家,右納開化江,北流經諸暨市城區下游1.5千米的茅渚埠,以下分東西兩江。主流西江北流至祝橋,左納五泄江,經姚公埠至三江口與東江匯合。(1952年建江西湖分流工程後,西江改經江西湖上蔡至湄池與東江合流)。東江自茅渚埠分流後,北流至大顧家附近小孤山右納楓橋江,與西江會合後,北流經蕭山市尖山鎮,左納凰桐江,經臨浦,出磧堰山,折向西北流至義橋,左納永興河,流至聞堰鎮南側小礫山注入錢塘江河口段。幹流長149.7千米,集水面積3451.5平方千米。
浦江屬亞熱帶季風氣候。年平均氣溫16.6℃,1月平均氣溫4.2℃,7月平均氣溫28.7℃。年均降水量1412.2毫米。年日照1996.2小時。無霜期238天左右。有大風、冰雹、汗澇等自然災害。
自然資源豐富。水利蘊涵量3.25千瓦,以建水電站70座,裝機總量7179千瓦。林地面積9000餘公頃。主要分布於西部與北部。以松、杉、毛竹等用材林為主、並有油桐、烏柏、油茶、板栗等經濟林。礦產資源有石灰石,螢石、鉀長石、石煤、磷礦石、凝灰岩、磁鐵礦和銅礦等礦點,其中以石灰石儲量最大。
耕地12069公頃。擁有耕作機械動力23126千瓦,收獲機械動力9506千瓦,值保、排灌機械動力7186千瓦農業產品除傳統的稻穀、小麥、番薯、玉米、油菜、棉花、茶葉、蠶桑外,近年來大力開發蔬菜、桃形李、獼猴桃、黃花梨等生產。「蒲江春毫」被列為全國名茶。「桃形李」稱中國名果稀珍。全縣已建成佔地六百多公頃的8個農業示範區。其中有1個被列為省級示範園區。全縣基本實現栽培輕型化,育種商品化,品種優質化,收種機械化。是浙江省農業綜合開發縣和省優質米示範縣、商品豬基地縣。工業以花邊針織、絎縫綉品,水晶工藝品、服裝加工、工藝掛鎖為五大支柱產業,以編、剪、貼、綉、雕等工序創制而成的竹木根雕和草編、手工挑花、麥桿貼畫、絨綉五種工藝品被譽為「五朵金花」。產品遠銷東南亞和歐美40多個國家和地區。尚有傳統產品「竹葉薰腿」、豆腐皮等。

歷史沿革

浦江於東漢興平二年(公元195年)建縣,古稱豐安,至今已有1800多年歷史。唐天寶十三年(754)置浦陽縣,以境內浦陽江得名。五代吳越天寶三年(910)改浦陽為浦江,一直沿用至今。
浦江於東漢興平二年(公元195年)建縣,古稱豐安,至今已有1800多年歷史。唐天寶十三年(754)置浦陽縣,以境內浦陽江得名。五代吳越天寶三年(910)改浦陽為浦江,一直沿用至今。

1960年1月撤銷浦江縣建制並入義烏縣。
1966年12月恢復浦江縣。

風土人情

浦江迎會,俗稱「抬閣」。它以中國民間傳說人物造型為主體,進行精心的藝術設計,具有驚、險、奇、怪、妙等特徵,堪稱中國民間藝術的一朵奇葩。
相傳浦江迎會始於宋代,盛於明清,已有千年的歷史,祖上傳說是為了紀念胡公大帝。浦江農歷八月十三日大搞迎會是因為這天是胡公大帝的生日。每年的這一天,浦江黃宅等鄉村都會匯集一堂,拿出各自看家本領,一展風采。
浦江的迎會有「人會」、「紙會」、「人紙合會」之分。

「紙會」是用竹篾縛成人形,用紙裱糊後再繪畫,裝飾成各種戲劇人物。表演時由一人隱於桌下,用細線牽拉人物各關節部隊。紙會造型獨特,工藝精細,非花上百工難成其巧妙。

「人會」是由孩童扮演活靈活現的戲劇故事或神話傳說。在特製的會桌上按照造型需要設置鐵架,鐵架被扮演者的衣物飾器所遮掩,孩子們在上面凌空而立悠然自得並不斷變幻造型。會桌由多名強健漢子抬著行走,行進時顫顫悠悠,驚險異常,看得人心跳不已,被中外友人稱為「中國一絕」。
黃宅的人會至今有20餘桌,如「姜太公釣魚」、「三打白骨精」、「趙雲破曹」、「三請梨花」、「鐵弓緣」等,童趣天真,十幾桌一起出動,鑼鼓喧天,鞭炮齊鳴,場面十分壯觀、熱鬧。

經濟概況

人民生活
實現生產總值44.74億元,其中工業增加值24.8億元;一、二、三產業占生產總值比重為8∶62∶30,人均生產總值11752元。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9542元,農民人均收入3820元,國民經濟和人民生活開始步入快速增長期。
工業
以傳統輕工業為特色。服裝、針織、絎縫、掛鎖、水晶和造紙具有比較優勢。花邊絎縫是全國最主要的加工出口基地,水晶、掛鎖佔有全國70%以上的市場份額,是原材料的最大集散地之一。被命名為"中國水晶玻璃之都"和"中國掛鎖星火特色產業基地"。全年實現自營出口1.2億美元,規模以上企業163家。
農業
農林牧副漁總產值 6.09億元,其中畜牧業產值1.86億元,糧食總產量6.4萬噸,糧經種植比例5.3:4.7;高山蔬菜、花卉苗木、水果、茶葉是四大主導產業。"竹葉薰腿"為火腿珍品,豆腐皮、桃形李為傳統農產品,"浦江春毫"為中國精品名茶,"沁香"牌密梨為全國優質早熟梨。
財稅金融
實現財政總收入5.07億元,其中地方財政收入2.33億元。金融機構齊備,金融機構年末各項存款余額43.4億元,各項貸款余額33.9億元,保費收入達到1.26億元。
商貿投資
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14.32億元,完成第三產業增加值13.41億元,接待國內外遊客57萬餘人次,旅遊總收入近4億元。 全社會完成固定資產投資23.54億元,全年吸收投資3.35億元,其中外資1040萬美元。
非公有制經濟
到2003年底,共注冊1149家,注冊資本29.78億元,個體工商戶15786戶,完成工業產值120億元,繳納稅收約4.6億元,佔全縣稅收收入的95%以上。
交通通訊
境內交通便捷,浙贛鐵路、杭金衢高速公路和03省道穿越本縣東部,47、20省道橫貫浦江腹地;年末有固定電話用戶10.94萬戶,行動電話用戶12.25萬戶。 城鄉建設 創新"模擬拆遷法"改造舊城,統籌"城鄉一體化"建設農村。2003年末,城區建成區面積18.64平方公里,城區人口12.2萬,城市化水平為42%。年末城鎮人均住房40平米,農村人均住房47平米。城鎮公共綠地72公頃,綠化覆蓋率33%。
水利電力
全縣有四座中型水庫和配套灌溉渠系,縣城現有日供水能力6萬噸,日處理污水2萬噸。電力供應已形成以110KV為主結線的電網框架,擁有110KV變電所4座和220KV變電所一座。
特色產業
花邊、竹編、草編、麥桿貼畫和絨綉為浦江傳統工藝品的"五朵金花"。絎縫製品、掛鎖、水晶工藝品和自行車產業後來居上,成為新的經濟增長點。

行政區劃

浙江省中部,北緯29°27',東經119°53'

Pujiang Xian
330726
322200
浦陽街道人民路38號
2002年轄3個街道、7個鎮、5個鄉,17個社區、1個居民區、409個行政村:浦陽街道 渭南街道 仙華街道 黃宅鎮 白馬鎮 鄭家塢鎮 岩頭鎮 鄭宅鎮 檀溪鎮 杭坪鎮 虞宅鄉 大販鄉 中余鄉 前吳鄉 花橋鄉

『叄』 我想要<中國國家地理>2005年12期的那篇<李白詩蹤>

錢塘江有好幾個名字,因為河道像「之」字,所以曾被稱為「之江」。後來,在曲折的「折」字左邊加三點水,成了「浙江」,表示曲折變化的意思,該省省名就源於此。至於「錢塘江」一詞,則是公元10世紀吳越國錢武肅王以後的事了。錢塘江發源於安徽省黃山市休寧縣內的六股尖,那裡溪流縱橫,很難分出哪一條是錢塘江的正源。但三四百公里後,錢塘江就變成了一條有規模的大河,又兩三百公里之後,就進入寥廓無際的杭州灣。
車從杭州出發,幾乎貼著錢塘江的江堤向東行駛。涌潮還沒到來時的錢塘江江面其實非常平靜,江水從容優雅地緩緩東流。江堤下的蘆葦叢里,不時有鷺鳥棲落飛起,江中央的幾條挖沙船像是沉睡著。這景緻,與總是顯得過於靜謐的西湖竟有幾分相像。只有當我搖下車窗,聞見撲面的咸腥味時,才意識到我們正朝大海而去。
20年過去了,第一次觀潮的景象依然那麼清晰。那次,開了一輛老式麵包車,到海寧的一個叫「八堡」的地方,准備從那兒到鹽官,再到老鹽倉,追著潮看。這種觀潮方法現在稱為「一潮三看」,能夠一次把交叉潮、一線潮、回頭潮都看到。
當年,八堡一帶,江面有十多公里寬,天與海的交界處顯得極為很遠。我們趕到那裡時,大江還在落潮,江水靜靜地往下游流著。天上是大片大片灰色的雲,太陽穿過間隙,照在江面上,陣陣漣漪,反射出耀眼的亮光;照在身上,還熱得很。時間還早,鑽進海堤上的蘆葦叢,想涼快一下,沒想到那裡更加悶熱。不久,就有人在叫喊:「來了,來了。」極目望去,天邊有黑、白兩道線,低沉的潮聲已經可聞。黑白兩條線漸漸逼來,潮聲漸漸清晰,沒多久,白花花的涌潮,就像千軍萬馬直撲過來,潮頭高2、3米,以每秒5到7米的速度,浩浩盪盪,溯江挺進,並在海堤上濺起極高的浪花。
我們的麵包車緊隨涌潮來到了16公里外的鹽官。這時的鹽官江中還有幾條木船,船工們已把船頭對准了涌潮的來向,准備迎接涌潮。鹽官的潮是「一線潮」,涌潮橫亘江面,就像訓練有素的軍隊整整齊齊向前推進、勢不可當。當這些木船在跨過潮頭的瞬間,俯仰竟達30多度。涌潮之後,江水翻滾著,像印象派油畫中大塊大塊的色彩。木船在波浪中劇烈地漂盪,而我則獃獃地望著木船……

李白、杜甫、孟浩然、劉禹錫、范仲淹、毛澤東……等中國歷代的很多大詩人都為這驚世的涌潮留下了詩句。從他們的詩句中可以體味到他們不同的心境。比如李白:海神東過惡風回,浪打天門石壁開;浙江八月何如此,濤如連山噴雪來;而毛澤東在海寧鹽官觀潮後則寫道:千里波濤滾滾來,雪花飛向釣魚台;人山紛贊陣容闊,鐵馬從容殺敵回。
當我第一次見到這涌潮,除了激動,心裡卻在想究竟是什麼使得錢塘江的涌潮如此壯觀?幸運的是,從那時開始,我的工作就與錢塘江涌潮緊緊連在一起。
實歷史上的人們很早就對這里的涌潮現象產生了興趣。這可以從兩千多年來,詠嘆錢塘江涌潮的詩詞歌賦、小說筆記、神話傳說之數量窺見一般。難以想像,一種水力學現象竟然會承載著如此厚重的文化積淀。
這可以從兩千多年來,詠嘆錢塘江涌潮的詩詞歌賦、小說筆記、神話傳說之數量窺見一般。難以想像,一種水力學現象竟然會承載著如此厚重的文化積淀。
東漢思想家王充提出,涌潮強弱與月亮盈虧圓缺、河道的地形密切相關。這大概是世界上第一個從物理學角度解釋涌潮的理論。宋代燕肅則推斷錢塘江巨大沙洲是涌潮形成的重要條件。同在宋代,公元1054年編就了著名的杭州四時潮候圖。英國科學家李約瑟曾說,許多國家的暴漲潮雖然較大,但由於遠離古代文明的中心,均沒有像錢塘江潮那樣,對潮汐學的發展產生如此巨大的推動力。

據稱,在中國歷史上曾有三處著名的涌潮,即山東青州涌潮、江蘇廣陵涌潮和杭州錢塘涌潮。其中古長江口的廣陵涌潮曾非常著名,枚乘《七發》寫的就是廣陵濤。兩千年前,長江口也是喇叭形河口,揚州以下,驟然開闊,海潮上溯,奔騰澎湃,形成了廣陵濤。其盛於漢代到六朝,消失於公元766到799年的唐代。原因是長江每年從上游輸運下來5億噸泥沙使兩千年來河口外形有了很大變化,如今,只有長江口北支才有涌潮的出現。
目前,在世界上能與杭州錢塘涌潮媲美的,也只有巴西的亞馬孫河口涌潮了。1988年,沖浪世界冠軍英國人馬修斯來到錢塘江,結果只在沖浪板上堅持11秒就掉下了水。他感慨地說,對於錢塘江涌潮,我們應給予更多的是尊重。
錢塘江涌潮壯觀、精彩、易於觀看,同時這里又有觀潮的傳統。據說南宋第一個皇帝高宗趙構從1127年登基伊始,就被金兵追得東逃西竄。一天,歇腳於錢塘江邊的歸德院,半夜忽聞門外吵鬧,猶如千軍萬馬,大驚失色。後探子來報,此乃潮聲也,才心如釋冰。也許是這次驚嚇給他留下了深刻印象,退位當太上皇以後,他迷戀上觀潮,每年八月十八,檢閱水兵,演弄潮之戲。
始於秦朝的杭州城的歷史已超過兩千年。八月十八看江潮的風俗,應該比這座城市的歷史更為悠久。只不過唐宋以前,觀潮的最佳處是在杭州城邊,就是候潮門外的那段古江堤上。每年此日,沿江觀潮者往往達百萬之眾。後因兩岸圍堤造田,又因泥沙堆積導致河床抬高,滯緩了潮水的上溯,觀潮的最佳處便移至距今杭州城約40公里的海寧鹽官一帶。東晉顧愷之曾寫有《觀濤賦》,雲:「臨浙江以北脊,壯滄海之宏流。水無涯而合岸,山孤映而若浮。既藏珍而納景,且激波而揚濤。其中則有珊瑚、明月、石帆、瑤瑛、雕鱗、采介特種奇名。崩巒填壑,傾堆漸隅……」說明這時的錢塘江潮已洶涌壯觀,錢塘觀潮已成為杭州的重要風俗。

由於南宋朝廷將八月十八定為在錢塘江上檢閱水師的日子,於是這一天便成為都城杭州傾城觀潮的日子。這一天里,城外的塔影彩棚之下,仕女雲集,地無寸隙。涌潮來臨,戰船在波浪中溯流而上,變化種種陣勢。煙炮鳴放,潮湧處煙霧彌漫。等到煙霧散走,戰船已隱匿得無影無蹤。此時,便有無數鳧水勇士,在波谷浪峰間劈水向前,有的還高舉大幅彩旗,踏波踩浪,淋漓盡致地展現一個豪傑應有的風采。
潮是一種潮汐現象。海水受到月球、太陽等天體的作用,海面產生周期的漲落,稱為「潮汐」。海面最高、最低高度的差值稱為「潮差」,表徵潮勢的強弱。海面周期漲落,又以波的形式傳入沿海的河口,引起河口水位的波動。大多數的河口,潮慢慢地漲,慢慢地落,周而復始,日復一日。即便在錢塘江下游的杭州灣,沿線也難分辨出漲潮波的前鋒。然而,錢塘江河口處的漲潮波,則是由涌潮帶領,轟轟烈烈地向上游挺進。
河口處的水波傳播速度與水深有關,水深大一倍,傳播速度就增加四成。當漲潮波向前挺進時,由於後面水深比前面大,於是形成後浪追前浪的局面,同時使得潮波越來越陡。從錢塘江河口的統計來看,當潮差與水深的比值等於1的時候,後浪就會追上前浪,形成涌潮。當這個比值越大,這個涌潮就越強。
杭州灣是個喇叭形海灣,從外到里,急劇收縮,於是不同地方有著不同的潮差。灣口寬近100公里,到距離89公里的灣頂,收縮到22公里,再往上50公里,河寬只有二三公里。潮波進入杭州灣後,受到兩岸擠壓,潮勢越來越強,抵達海灣頂部時,潮差比外海大了一倍,實際測量到最大潮差為9米。當潮波從東海進入杭州灣灣口,長驅直入錢塘江河口時,其波及的范圍可以一直上溯到280公里外的富春江電站下游。
另外,由於錢塘江河口處漲潮的水流量比上游來水大200倍,隨漲潮水流從外海帶來的泥沙會堆積在河口內,形成了一個龐大的、隆起的130公里的「錢塘江沙坎」。從杭州灣的灣頂開始,潮波就行進在錢塘江沙坎上,水越來越淺。「後浪」追得也越來越有勁,一直追到了最前面,成了漲潮波的前鋒,也就是涌潮。涌潮過後,潮水還要繼續上漲,直到落潮。

正因為杭州灣的喇叭形狀以及灣口處這個巨大的沙洲,於是錢塘江涌潮方才如此壯觀。
潮汐是月球、太陽和其他天體對海水的作用造成的,潮汐強弱變化也會隨應著天體運行的周期。月球距地球較近,其對海水的吸引力是太陽的2.2倍,對潮汐強弱影響最大。因受月亮吸引,地球迎著月亮的一邊,海面最高;此外,地球在繞著地、月兩者共同的質心旋轉時又產生離心力,以至背著月亮的一面,海面也要抬升。隨著月亮一天繞地球一周,這兩種力使海洋水體一天有兩次漲落。在每個月的初一、十五時,月球、太陽和地球處在同一條直線上,兩者的作用相疊加,潮汐就最強,於是有每個月的朔、望兩次大潮。其他時間則較弱。當每年的春分、秋分時節,太陽的運行軌跡恰與地球的赤道相交,又產生春、秋兩次大潮。
一天中的兩個潮強弱也有差別。一般講,春分到秋分期間,夜潮比日潮大;秋分到春分期間,則日潮大。當地有個說法:潮既怕冷又怕熱:冬日白天威風,夏天夜裡神氣。
涌潮的強弱與錢塘江河道的狀態也有很大關系。如果流域長期枯水、泥沙大量淤積在河道之中,則潮差減小,涌潮就會減弱;反過來,如果雨量豐沛,河道得以沖刷,涌潮就會增強。錢塘江流域的汛期在每年3到7月,在此期間,河道一般沖刷劇烈,所以,秋潮要比春潮強。當然,如果遇到冬季水豐,或者遇到春旱,自然春潮會強一些。
錢塘江一年有七百多個大大小小的潮,大多是中、小潮,只有一百多個潮比較精彩,尤其是秋分附近的大潮。
潮該大不大,該來不來,歷史上稱之為「潮不至」現象。

南宋末年,元軍進攻杭州,不知涌潮厲害,扎營在沙灘上,南宋朝廷暗自高興,急盼涌潮把元軍捲走,可以不戰而勝。誰知「江潮三日不至」,於是無不大驚失色,以為天助元軍,宋王朝氣數已盡矣。
明代田汝成說:「昔宋末海潮不波而宋亡,元末海潮不波而元亡,亦天數之一終也。蓋杭州是鬧潮,不鬧,是其變矣。」但是,「潮不至」並非都發生在王朝更迭之際,元代1352、1353、1360年,明代1543、1547年,清代乾隆三十一年(1766年)都有涌潮失期的記載。
政權變動之時,恰遇潮不至,戲劇性強,引人注意。但另一方面,是因為江道淤塞,妨礙涌潮傳播,才造成了潮不至。只有連年大旱,才可能淤塞到這種程度。古代農業社會,連年大旱容易導致社會不穩定。而今,新安江、富春江兩水庫建成,削減了洪峰,增大了枯季流量,潮不至現象出現的可能性更小。
千萬不要以為潮頭過後,一切即已重新變得安詳。在錢塘江多端的潮景中,還有前後相隨的兩度潮、去而復返的回頭潮、橫沖直撞的交叉潮,以及迎面相博的對撞潮。在距鹽官約12公里的老鹽倉,就可以看見涌潮的另一種形態「回頭潮」了。
所謂「回頭潮」,是指咆哮西涌的潮水突然又折回,並猛烈撞擊對岸的堤塘。因堤塘的反推力,涌潮又以排山倒海之勢翻卷回頭,泡沫沸騰,形成一排聳立的雪浪,再往東回奔。一來一去之間,這涌潮便更恣肆了。老鹽倉一帶是觀賞回頭潮的最佳地點,因為這兒正好是錢塘江一個約莫75度的拐彎處,涌潮毫無疑問地遇上了障礙。為了保護堤塘,攔住涌潮,人們又在江中築了一條長達600米的丁字壩,逼使涌潮改變方向。兩個因素加在一起,你可以想見狂野涌潮撞擊堤壩時的那番壯觀了。在我那些熱衷於觀潮的朋友中,有的是開著汽車或騎著摩托車追著潮水從鹽官來到老鹽倉,甚至再從老鹽倉追到錢江二橋附近、九溪附近、珊瑚沙附近,這些地方都有可能看見回頭潮。

我見到最壯觀的交叉潮是在1998年秋。在八堡一個偏僻的地方,可看見江中的沙洲,那天,恰好沙洲南北兩汊各有一股涌潮,在遠處看著兩股潮各自或從北到南,或從南到北沿沙洲相對行進,直到兩潮對撞。在碰撞的那一瞬間,激起大浪,浪花竟有一二十米高。而後,兩股潮互相交叉,各自行進。
值得一提的是,在每年的觀潮中,吸引我注意力的不僅是潮水,還有那些在涌潮面前依然膽大妄為的人們。
船工明知涌潮即將來臨,依然在江中航行、挖沙;一些漁民迎著潮頭撒開漁網,希望能捕到肉質異常鮮美的「潮頭魚」,那將是一件非常幸運的事;還有那些在潮水劈面時卻依舊冒險站在丁字壩上觀潮的人……
「弄潮兒向濤頭立,手把紅旗旗不濕」。潘閬的這詩句至今仍是贊嘆弄潮兒最著名的句子。
是的,如今,雖再也沒有讓錢塘涌潮來考驗弄潮兒的獨特儀式,但錢塘涌潮卻一如既往,而深植於這方土地的文化也依然悠遠深厚。

『肆』 中國地理未解之謎有哪些

有本書叫《地理百謎》,挺好的!!可參考
地球的傷口?
天然空調?
龍卷風的惡作劇?
南宋古井的奧秘?
太湖是怎樣形成的?
死亡谷探秘??
神出鬼沒幽靈島?
無底洞探幽?
貝加爾湖的海洋生物從何而來?
……
……

『伍』 《中國旅遊地理》37頁第三題第2小題 :自然景觀的形成原因有哪些

內力作用:地殼運動抄、岩漿活動、變質作用
內力作用的結果,使地球表面變得高低不平,形成高山和盆地。成為塑造地球表面形態的主力 軍,對地殼物質的形成和發展起主導作用,也是形成地形的基本力量。

外力作用:風化作用、侵蝕作用、搬運作用、沉積作用和固結成岩作用

具體的可以參考網路

『陸』 文言文三峽的翻譯.

翻譯:

在七百里的三峽中,兩岸都是連綿的高山,全然沒有中斷的地方;層層的懸崖,排排的峭壁,遮擋了天空和太陽。如果不是正午,就看不到太陽;如果不是半夜,就看不到月亮。到了夏天江水漫上山陵,上行和下行的航路都被阻斷。有時皇帝的命令要緊急傳達,這時只要早晨從白帝城出發,傍晚就到了江陵,期間相距一千二百里,即使騎上飛奔的快馬,駕著疾風,也不如船快。

到了春天和冬天,可以看到白色的急流在波浪中旋轉,綠色的池塘反射出各種景色的影子。在最高的山上,有許多奇形怪狀的松柏,玄泉瀑布奔騰在山峰之間。水是清澈的,樹是輝煌的,山是險峻的,草是盛開的,真是情趣無窮。

秋天,當早晨天氣晴朗或是有霜凍的時候,樹木和山間溪流是涼爽而寂靜的。高處常有猿猴細長的聲音。聲音繼續凄涼。猿的聲音從空谷中回響。聲音凄婉,久久不見。所以三峽中漁民的歌謠唱道:「巴東三峽巫峽長,猿鳴三聲淚沾裳。」

原文:

自三峽七百里中,兩岸連山,略無闕處。重岩疊嶂,隱天蔽日。自非亭午夜分,不見曦月。至於夏水襄陵,沿泝阻絕。或王命急宣,有時朝發白帝,暮到江陵,其間千二百里,雖乘奔御風,不以疾也。

春冬之時,則素湍綠潭,回清倒影。絕巘多生怪柏,懸泉瀑布,飛漱其間,清榮峻茂,良多趣味。

每至晴初霜旦,林寒澗肅,常有高猿長嘯,屬引凄異,空谷傳響,哀轉久絕。故漁者歌曰:「巴東三峽巫峽長,猿鳴三聲淚沾裳。」

出處:南北朝時期《水經注》,作者酈道元。

(6)地理中國蟾谷幽鳴下擴展閱讀:

創作背景:

酈道元生於官宦世家,幼時曾隨父親到山東訪求水道,後又游歷秦嶺、淮河以北和長城以南的廣大地區,考察河道溝渠,搜集有關的風土民情、歷史故事、神話傳說,創作《水經注》四十卷。它名義上是以《水經》為藍本作的注釋,實際上是在《水經》基礎上的再創作。

作者簡介:

酈道元(?~527年),字善長,范陽涿州(今河北涿州市)人。北魏時期酷吏、地理學家,青州刺史酈范之子。幼時隨父訪求水道,博覽奇書,游歷秦嶺、淮河以北和長城以南的廣大地區,考察河道溝渠,搜集風土民情、歷史故事、神話傳說。為官之後,仕途坎坷,未盡其才,歷任御史中尉、北中郎將,遷冀州長史、青州刺史、魯陽太守、東荊州刺史,轉河南尹,封永寧伯。執法嚴峻,拜關右慰勞大使。

北魏孝昌三年(527年),為叛臣蕭寶夤部將郭子恢殺於陰盤驛,贈吏部尚書、冀州刺史。酈道元撰有《水經注》四十卷,文筆雋永,描寫生動,既是一部內容豐富多彩的地理著作,也是一部優美的山水散文匯集,成為中國游記文學的開創者,對後世游記散文的發展影響頗大。另著《本志》十三篇及《七聘》等文,但均已失傳。

『柒』 我要一篇6000字的地理文章

徽州人家的生產習俗
徽州舊時各生產行業,如做農、從意、經商等都有各自的行規習俗。農村要祭「五穀神」,祈求莊稼興旺;天旱常興「求雨」,素食齋戒,做道場祭拜龍女菩薩;耕牛轉讓時,買主要帶牛繩將舊牛繩換下,叫做「斷索」,表示買賣雙方均不得反悔。磚工建房上門枋時,要宰殺公雞,將雞血淋門口,叫做「祭門神」,並口念祭詞「雞血淋到東,恭賀東家添兒孫;雞血淋到西,恭賀東家多添丁。」眾人互相呼應,以求吉利。木工供奉「魯班師傅」,最忌諱清晨有人坐其工具凳,意為坐冷板凳,即無生意可做。商店家設「財神座」,常年供奉「大元帥」,以求生意興隆、賺錢發財等等。

開秧門:農村每年早稻的第一次插秧稱為「開秧門」。歙縣這一天要設宴請「田公、田母」,朝拜時,先插先插三根香於田埂,還要虔誠跪拜。休寧、屯溪這一帶,當家人去秧田選定「門向」,然後帶泥拔出一塊秧苗,置於茶盤,捧送回家放在貢桌上,祭拜天地後,將帶泥秧苗倒甩上閣板,已全部粘上為無災無害生長良好的好兆頭。牛福會:專門為耕牛保安祈福的組織。凡願入會的農戶,每頭耕牛交一二元銀洋作為牛福會基金。會員的耕牛被盜或走失,報經值年會首(一年一任),即派人四處尋查,無償地歸還失主,如牛找不到,失主也可以牛福會中領取一些救濟金作為補償。

打鑼封山:山區為保護森林形成許多條規習俗,打鑼封山就是較為流行的一種。每年冬季,村或鄉定人鳴鑼,口中呼喚所封山場的地名,串村走戶,昭示禁戒規約。此後,家家戶戶,互相告誡,不得犯戒。鳴鑼同時,在各要道路口和山界立木牌、石牌,以標明禁山范圍。

接財神:徽州以農歷五月五為財神日,工商業者多在這天接財神。

開張禮:徽州新店開張這天,要在店門口披紅結綵,掛金字招牌,燃放爆竹,有的還奏樂,以示慶祝。對開張這一天上門的顧客,象徵性的手下紅紙包(貨幣退還),同時贈送一定的貨物,如布店贈3尺紅布,百貨店贈送一件日用品等。

學藝:民國時期,學藝拜師必須經過中薦人出面,為師徒雙方商議協約。洽妥後,徒弟要辦拜師酒,向師傅行大禮。磚工學藝,一般一年出師;木工學藝,則為三年,均無工資,師傅只供給伙食。三年升為伙計,師傅給一定的生活費,藝成後才離師營生。

唐大明宮丹鳳門遺址發掘創下隋唐城門考古之最
據記載,丹鳳門是唐長安大明宮的南牆正門,建於唐高宗龍朔二年(六六二年),是皇帝舉行改元、登基、大赦等外朝大典之處,也是宣示皇朝政令、禮儀的重要場所。唐玄宗以前,大赦、改元的敕令多在太極宮的承天門宣布,唐肅宗執政後,皇帝起居在大明宮,故而大赦、改元的詔令改在丹鳳門宣布。

丹鳳門遺址現位於西安市自強東路東段北側。從二00五年九月開始,中國社科院考古所西安唐城工作隊對丹鳳門遺址展開了考古鑽探和發掘,發掘面積近八千平方米。結果表明,丹鳳門為城門中最高等級的五門道制。發掘出的殘存門址由墩台、門道、隔牆、馬道、城牆等部分組成,但破壞較為嚴重,除西邊的三個門道、隔牆、墩台和城牆保存較好外,其餘的門道、隔牆、墩台、馬道及城牆僅剩下最底下的夯土基礎。整個墩台東西長七十五米,南北寬三十三米(包括護基和散水部分)。保存較好的三個門道東西均寬九點四米、殘存進深二十三米,隔牆寬三米。

記者今天在現場看到,發掘出的丹鳳門門道地面較平整,中部偏南處地面較高,尚存有部分木門限的遺跡和石門砧的遺物。門道兩側的夯牆下有南北向排列的長方形排叉柱坑,個別柱坑中尚保存有未移動的石礎,其中心有長方形的卯眼。據專家介紹,丹鳳門門道比明清北京天安門門道還寬闊,門道內豎立有巨大的木柱並架以橫梁以支撐承重,這些柱坑即是立柱的支撐點。

此外,考古工作者在發掘過程中,於門道地面、隔牆上發現有火燒紅土的痕跡,在門道的堆積中還出土了許多燒流的磚瓦殘塊。這些跡象表明,丹鳳門最終毀於唐晚期的一場大火。

中國社會科學院考古研究所研究員安家瑤表示,丹鳳門遺址的考古發掘不僅為唐大明宮遺址的整體保護提供了准確的依據,而且也為中國古代都城考古、中國古代建築史的研究提供了第一手科學資料。

消失的城市——世界著名廢都的興亡故事與探險

1.龐貝(Pompei):

繁華的哀傷

公元前10世紀,龐貝只是一個小集鎮,主要從事農業和漁業生產。後來,它演變成一座繁華的城市,約有2萬居民。它面積約1.8平方公里,環繞有4800多米長的石砌城牆,兩條筆直平坦的大街將全城分成9個城區,裡面小街小巷縱橫相連,路面用碎石鋪成。大街兩旁有人行道,街寬達10米,鋪著整塊的大石板;十字路口雕花石砌的水池裡滿是清涼的泉水。最宏偉的建築物集中在城西南,這兒是政治、經濟、宗教的中心。龐貝人奔放的個性和整座城市歡愉的風情,至今仍令2000多年後的人們傾倒。

地球上有1500座活火山,維蘇威是其中最活躍者之一,它海拔1277米,位於義大利西南海岸,可以俯瞰那不勒斯海灣。它已經平靜了幾百年,人們都以為它是座死火山,但公元63年,它開始變得不安靜,其後小震不斷;至公元79年,它突然變成不眠的活火山,帶給龐貝城以滅頂之災。

8月24日中午,悶熱的天氣令人窒息。突然,一塊奇怪的雲從維蘇威山頂升起,太陽暗淡下來,接著一聲巨響,火山口揭蓋了!熔化的岩石以1000度的高溫沖出火山口,火紅色的礫石飛上7000米的高空。火山灰、浮石、火山礫構成的「陣雨」在龐貝城下了8天8夜,接著是高熱水蒸氣形成的瓢潑大雨掃盪了山頂的灰渣,混濁的泥流漿沖向山麓的平原。

火山爆發18個小時後,火山碎屑將整個龐貝城掩埋,最深處竟達19米,曾被譽為美麗花園的龐貝消失了。在這個過程中,大部分人有時間逃命,至今在遺址只發掘到2000多具屍骨。後來,考古學家將石膏漿灌進已經乾枯了的屍體空殼,製成許多和真人一樣形狀的石膏像,再現了受難者當時絕望和痛苦的表情,令觀光者無不唏噓嘆息。

新的城鎮很快又矗立起來。經過漫長的歲月,人們已忘卻了這座完整密封於佔地65公頃的火山屑中的羅馬古城,只叫它「西維塔」。

1707年,有人打井時掘出了三尊衣飾華麗的女性雕像,但只將其當作海灣沿岸古代遺址中的文物。1748年,又有人掘出了被火山灰包裹著的人體遺骸,這才想起了那座被掩埋中的古城。1750年,一群義大利農民挖水渠時發現了金幣,接著又掘出刻有「龐貝」字樣的石頭,沉睡了1600多年的古城開始蘇醒了,大批考古學家和尋寶者聞風而至。

龐貝最初是坎帕尼亞人的城市,在曠日持久的較量中,它於公元前89年秋被羅馬人征服。富有表現欲的龐貝人在公元前6世紀前~8世紀中,創造了空前的文明神話,濃墨重彩的肉慾享樂活動,勾畫出他們多元的世情風俗畫面。

遠古的龐貝富庶而又開放,工商業的繁榮和藝術水準的高超,令人驚嘆。商業的發達產生了不少銀行家,商業之神墨丘利清秀可人的形象隨處可見。和諧有序的社會從未有過階級斗爭,也沒有種族歧視。每年7月,市民們選舉市政官員。婦女的地位與男人一樣,城內的小酒館很多,多由女人經營,是休閑的好去處。人們對維納斯極為崇拜,稱她為「龐貝女人」,她的任何錶現形式,都受到歡迎。

觀看角斗是龐貝人一種殘酷的愛好,已有專職的角鬥士出現,他們是最令人羨慕的人。城東南角的圓形露天劇場也兼作角斗場,有灌水和防泄系統。四周層環的觀眾席,分下、中、高席,分屬不同的社會階層,可容納5000人。中心低處為舞台,可進行海戰表演。它建於公元前70年,比羅馬圓形劇場還早40年。

龐貝人對神極為崇拜,也不排斥外來的神,他們認為赫克力士是龐貝的創造者,維納斯則是龐貝的守護者。他們也熱愛藝術,戲劇、繪畫、雕刻都是他們所鍾愛的。浴場也是龐貝城的一大景觀,而且都集中在市中心,遍布的浴場滿足了人們日益高漲的享樂慾望。德國詩人歌德在游覽龐貝後說:「在世界上發生的諸多災難中,還從未有過任何災難像龐貝一樣,它帶給後人的是如此巨大的愉悅。」而英國文學批評家泰納則感嘆道:「它是一座灰紅色的城市。」「那時候的人,是用整個身體活著。」

2.巴比倫(Babylon):

天堂的失落

巴比倫最初不過是由幼發拉底河與底格里斯河沖擊而成的美索不達米亞平原上的一個無名小城,後來不斷壯大和輝煌,佔地2100英畝,是當時規模最大的城市之一,成為兩河流域的明珠。古城遺址在現在的伊拉克首都巴格達以南90公里處,3800年前,這里誕生過強大的巴比倫帝國,帶給人類歷史空前的輝煌,其古老的文明由蘇美爾人、巴比倫人、亞述人和迦勒底人共同創造,史稱巴比倫文明或「巴比倫一亞述文明」。巴比倫城在《聖經》中被稱為「天堂」。

巴比倫城以其豪華壯麗著稱於世,包括王宮、神廟、大道和寺塔。其城門尤為世界之最,共有100多座,城池的8道城門用8個神的名字命名,最著名是北門,以巴比倫神話中掌管戰爭和勝利的女神伊什塔爾命名。城門高12米,雄偉壯麗、氣勢磅礴。每道門有4個望樓,相互間以拱形過道相連,牆外壁及塔樓用色彩艷麗的彩釉磚和琉璃磚砌成,磚上飾有獸類浮雕,浮雕高約90公分,共有575座。由於多次戰火,此門現為該城惟一完整的建築,由柏林國家博物館復原收藏。

世界上第一部法典《漢謨拉比法典》也由巴比倫創立,它刻在一根高225米,上周長165米,底部周長190米的黑色玄武岩柱上,共3500行,正文有282條內容,用阿卡德語寫成。此外,巴比倫還第一個把一天劃分為12個時辰,並實行7日一周制度。後來的希臘文化、羅馬文化都深受其影響。

被譽為世界七大奇跡之一的「空中花園」也屬於巴比倫文明,它最令人稱奇的是供水系統。空中花園實際上是一個築造在人造石林之上,具有居住、游樂功能的園林式建築體。它呈階梯型,中央矗立一座城樓,有幽靜的山間小道,上面栽滿奇花異草,下面是潺潺流水,由於花園比宮牆還高,又被稱為「懸苑」。

「楔形文字」因其形狀像楔子而命名,是蘇美爾人的一大發明,它由圖畫文字經幾百年時間,約在公元前3000年中期才完成。19世紀中葉,英國人萊亞德在發掘亞述王國首都尼尼微時,將2萬多塊楔形文字碑帶回英國。這種刻在泥板上的文字,印證了《聖經·創世紀》上「洪水與諾亞方舟」的故事,解決了19世紀末、20世紀初世界上爭論最激烈的上古大疑案之一:遠古初民時代,地球確曾是被一場特大洪水淹沒過,由此,全世界才會有這么普遍的關於一場大洪水的傳說。

公元前539年,波斯人佔領了巴比倫城,巴比倫開始失去往日的輝煌,到亞歷山大大帝時期,它逐漸勢微。公元前330年春,亞歷山大引兵北上追殺了波斯國王大流士,並建立起一個橫跨歐、亞、非三洲的帝國,但他還不到33歲時,即因發熱生病而亡。

從亞歷山大進入巴比倫到塞琉西王朝時期,巴比倫城開始沙漠化。至公元前2世紀,古巴比倫被沙漠徹底摧毀,在歲月無情的滌盪下,滾滾黃沙掩埋了昔日輝煌無比的巴比倫城。1958年,伊拉克政府開始對城址中的遺址進行修復。

3.特佩拉(Petra):

中東玫瑰紅

被穆斯林看做「禁區」的佩特拉地處從阿拉伯半島到地中海的貿易之路上,傳說中它是摩西「擊石出水」的地方。摩西是希伯來先知、猶太民族的立國之父、猶太教(又稱「摩西教」)的創始人。他依靠上帝的力量,帶領猶太人逃離埃及後重返迦南。傳說只是想像,但佩特拉卻的確有著沉重和不尋常的歷史,它是中東古代城市中的一個另類。

佩特拉在希臘語中意為「岩石」,隱藏在狹窄而陰森的西克峽谷中,建築物雕築在紅色和粉紅色岩壁上,最引人的特徵是其色彩:在陽光照耀下,粉紅、紅、橘色及深紅色層次分明,襯著黃、白、紫三色條紋,閃閃爍爍,神奇異常;但據考證,早先它既不是玫瑰紅也不是類似鮭魚的粉紅色,而是灰泥粉飾,與今天看到的完全不同。它是已消失的納巴泰民族的墓地和寺廟。納巴泰人與貝督因人一樣,是阿拉伯游牧民族,公元前6世紀從阿拉伯半島北移於此,並建立了佩特拉城,因為這兒水土肥美而又地勢險要。在其全盛期,居民多達3萬人,比早期歐洲人估計的大得多。王國由大馬士革一直延伸到紅海地區,連原來的阿拉伯文字也被納巴泰文化所替代。他們曾鑄造自己的錢幣,修建了希臘式的圓形劇場,蜚聲於古代世界。

但其後的5個多世紀,除貝督因人知道它存在於大漠與高山間,幾乎無人造訪過。公元1世紀,羅馬人攻入,它成為羅馬帝國的一個省,稱作阿拉伯佩特拉,是羅馬帝國最繁榮的一個省。公元4世紀,它淪為拜占庭(或稱東羅馬帝國)的一部分,成為一座基督教城市,是拜占庭(或稱東正教)大主教的居住地。公元7世紀,伊斯蘭教在阿拉伯地區東山再起,波及西亞和北非地區,最終控制了從西班牙到阿富汗的廣大地區,阿拉伯佩特拉又成為伊斯蘭帝國的一個小省。石頭城在十字軍東征時再次興旺,直到12世紀後再次被遺棄。14世紀中,地處土耳其中心地帶的奧斯曼帝國強大起來,17世紀,成為地跨亞、非、歐的穆斯林軍事封建帝國。由於幾個世紀帝國與信仰基督教的歐洲各國戰火不斷,奧斯曼土耳其人及他們遍布中東和北非的臣民對歐洲人頗懷疑心,獨身途經此地的基督徒會被驅逐出境甚至殺害。1812年,一名化裝成阿拉伯商人的瑞士探險家奇跡般地通過西克峽谷,發現了佩特拉,而6年前,他的同道、德國學者卻因基督教身份被揭穿而慘遭殺害。

20世紀,佩特拉「禁區」重又被打開,但它的幾度興廢乃至最終被遺棄,始終是一個謎,因為即使它一度失去了對商道的控制權,仍然可能倖存,而它卻為什麼卻沒有倖存下來呢?這一直是人們百思不得其解的問題。

4.科潘(Copan):

馬雅切膚之痛

1502年,哥倫布最後一次橫跨大西洋,在宏都拉斯海灣碰見一群他們從未見過的「怪異」人種———瑪雅人(又譯「馬亞」、「馬雅」),繼而打開了美洲大門,使這片土地既成為天堂,又成為印第安人的地獄,人們將其視作哥倫布一生最偉大的錯誤。

瑪雅文化誕生於公元前2世紀,大約在公元前250年即進入所謂的古瑪雅時代,其中心地帶從瓜地馬拉高原、墨西哥城、薩爾瓦多、宏都拉斯一直延伸到墨西哥尤卡坦半島的遼闊平原,身處其間的科潘古城是其前哨。

瑪雅文明至今仍留給世界許多的不解之謎!

公元前1100年,瑪雅先民出於一種對離奇世界的幻覺,開始在各地修建大型城市,並像其他古代民族一樣修建了一座座巨大建築;不同的是,瑪雅建築散布在高山叢林中,也未修建連接都市與密林的道路。他們的金字塔與埃及不同,前者是空心的,內部為帝王陵寢;後者是實心的,塔頂供教士們辦公、居住或觀察天象之用,塔前廣場是民眾參加祭典的場所。在熱帶雨林中建造世界最大的超文明金字塔,所需巨石必須從10公里外運來,再切成塊狀。瑪雅人始終不曾使用過金屬,這些巨石從何而來,如何搬運,至今仍是一個謎。瑪雅人修建巨大建築不僅是為了居住,其中包含了深奧的科學道理,如金字塔型神廟有12個平台和365階,每一平台代表一月,每一階代表一天,計算了一年的時間;有的建築指出金星或月球的運行;有的則表示出地球與太陽的平均距離。瑪雅人的歷法可維持到4億年以後,計算的太陽年與金星年的誤差可精確到小數點後4位。他們把一年分為18個月,測算的地球年為365.2420天,現代人測算為365.2422天,誤差僅0.0002天;他們測算的金星年為584天,與現代人50年內的測算僅差7秒。幾千年前的瑪雅人就能有這么精確的計算,簡直不可思議。他們還保持著一種特殊的宗教紀年法,一年分13個月,每月29天,稱「佐爾金年」,此種歷法從何而來,也是一個謎。

瑪雅人還有著無與倫比的數學造詣和獨特的謎一樣的文字。瑪雅文字最早出現於公元前3世紀,是用800個符號和圖形組成的象形文字,詞彙量多達3萬個;主要是代表一周各天和月份的名稱、數目字、方位、顏色及神只的名稱;大多記載在石碑、木板、陶器和書籍上;至今只破譯出其中數字和歷法的記號,某種人名、城市名,及少量有限名詞和某些表示動物的繪畫文字。他們曾留下過幾千本書或手抄本,但只有4本倖免於西班牙傳教士和時間的蹂躪。瑪雅人至少在公元前4世紀就掌握了「0」這個數字概念,比中國和歐洲人早了800年~1000年。此外,瑪雅人精美絕倫的雕刻、繪畫和青銅藝術也令人咋舌。

16世紀西班牙人登上美洲大陸時,瑪雅人還巢居樹穴,以採集為生,過著原始部落生活,但公元前8世紀的他們,怎麼會產生如此高度的文明?實在是匪夷所思。

在殖民者入侵之前,大多數瑪雅城市早已荒廢幾百年,瑪雅人似約好了一般,各自放棄了城中的一切,帶上他們民族文化中最為神聖的東西,到達一個不為人知的地方。瑪雅異常璀璨的文化就如此突然地中斷了,這給世界留下了巨大的困惑。

其他著名的廢都

特洛伊(Troy):神諭指引的黃金城———公元前8世紀,希臘盲詩人荷馬圍繞著一座城市特洛伊與一個美女海倫,寫下了兩部偉大的史詩《伊里亞特》與《奧德塞》。多少年來,人們只把它們看作為神話。天才的考古學家亨利·謝里曼卻對特洛伊城深信不疑。他帶著他惟一的向導《伊里亞特》直奔土耳其的西沙里克小山而去,以手中發掘的寶藏向世界證明了一個童話的存在。這個發現的價值和意義,並不比哥倫布發現美洲大陸遜色。

統萬(Tongwan):惟一遺存的匈奴都城———中國陝西和內蒙古交界的毛烏素沙漠深處,有一座湮埋地下千餘年的匈奴故城統萬。它建於5世紀初,正是史稱「西晉十六國」大亂的時代。這里曾是農耕文明與草原文明的交匯點,在建成後的5個多世紀里,統萬一直是鄂爾多斯高原南部的政治、經濟、軍事中心,也是扼守「草原絲綢之路」的東西方交通重鎮之一。統萬依地勢而築,構思精巧,雖是土城,卻有石頭一樣堅硬的質地和抗毀性,是中國歷史上少數民族建設的最完整、雄偉、堅固的都城。它直到清朝後期才被發現。它是營建之初就在沙漠中,還是後來陷入沙漠中的,已成為一個懸案。

克諾塞斯(Knossos):歐羅巴最初的榮華———謝里曼發現特洛伊和邁錫尼遺址後,把視線轉移到地中海東部的克里特島,這是另一個充滿神話色彩的神秘之地,相關故事人物在希臘神話中有詳細記載。謝里曼未竟的事業由英國考古學家伊文思完成,克諾塞斯精美絕倫的豪華宮殿得以重見天日。伊文思發現的不僅是一座廢墟,而是一個全新的文明,它將歐洲文明從希臘的古典時代上推到傳說中的「荷馬時代」,又進而追溯到史前時代。

樓蘭(Loulan):羅布泊的美麗幽靈———19世紀末,瑞典探險家斯文·赫定在中國新疆塔克拉瑪干大沙漠中,發現了被風沙湮沒了1600餘年的古城樓蘭,世界驚呼:「中國再現了龐貝城!」樓蘭是一西域小國,2000年前,因位處羅布泊和孔雀河故道的「絲綢之路」而盛絕一時。東西方文明尤其是漢文明的沖擊,使手工業、建築、宗教、民間藝術等成為樓蘭文明的傑出代表。但作為西域三十六國之一的樓蘭,只在歷史舞台上活躍了五六百年便在公元4世紀神秘消亡,史不記載,傳不列名。它的傳奇消失,使其成為古絲綢路上的最大之謎。

高昌(Gaochang):城頭變幻大王旗———赫定從樓蘭帶走的大批900年前的佛教古物,引發了一場國際考古熱,古城高昌的神秘面紗在此尋寶賽中被悄然揭開。高昌是東西方交通的十字路口,中原文化和先進的生產技術,使其成為絲綢之路上的重鎮和西域五大名城之一。它城郭高聳,街衢縱橫,防禦工事固若金湯。漢人主政高昌,出現了儒、道、佛並存的多元文化,並在此發現了早已滅絕的波斯摩尼教遺跡。察合台汗國建立後,首領鐵木爾汗成為第一個信奉伊斯蘭教的蒙古汗王。落入「聖戰」者手中的高昌城,在戰火洗禮中變成一座廢城。

馬丘·比丘(Machu Picchu):消失在雲霧中的古城———印加、瑪雅、阿茲特克並稱為美洲三大文明,印加文明是最成熟的。印加的國教是太陽神崇拜,主神是太陽神因蒂。印加人的生活充滿了神秘色彩,以日月盈虧規律來安排宗教活動,是印加人的首創。馬丘·比丘並不是一般意義上的城市,而是一個宗教活動遺址的中心。這兒居住著擔任太陽貞女的王室少女「紐斯塔」,她們經層層選拔,百里挑一,過著與世隔絕的生活,像天主教的修女一般。隨著美洲大陸的被發現,強盛的印加帝國迅速瓦解。

大辛巴威(Zimbabwe):石頭城的秘密———大辛巴威城的牆和塔,由切割得非常精確的石板天衣無縫地壘砌而成,石板間找不到任何泥漿之類的黏合物。它曾是一個強大的非洲國家的中心。傳說這就是《聖經》中的黃金和寶石城———俄斐。遺址龐大巍峨的建築及出土文物所體現的高度非洲文明,曾使歐洲人不相信這是「低人一等」的黑人所建。1980年,羅得西亞獨立,一切權力歸占絕大多數的黑人,這個國家自豪地取名辛巴威,這是馬紹那語的英語形式,意思是「望族。
不知有沒有六千字

『捌』 關於祖逖以及劉琨的幾個問題

兄弟共六人

太康十年(289年),祖逖24歲時,陽平郡察舉他當孝廉,司隸進而舉薦他回為秀才,他一概答不應。25歲時,祖逖與後來的抗胡名將劉琨21歲一起出任司州(治洛陽)主簿。

一起出任司州主簿時候出現「聞雞起舞」故事

劉琨少有「俊朗」美譽,與祖納(祖逖兄)俱以雄豪聞名。綜合看來是年少就認識

劉琨是尚書郭奕的外甥,應該是少年與賈後之侄賈謐紈絝子弟組成的「二十四友」學來的胡笳吧

母親哪裡查得到呀?呵呵

熱點內容
鹿特丹港國家地理 發布:2021-03-15 14:26:00 瀏覽:571
地理八年級主要的氣候類型 發布:2021-03-15 14:24:09 瀏覽:219
戴旭龍中國地質大學武漢 發布:2021-03-15 14:19:37 瀏覽:408
地理因素對中國文化的影響 發布:2021-03-15 14:18:30 瀏覽:724
高中地理全解世界地理 發布:2021-03-15 14:16:36 瀏覽:425
工地質檢具體幹些什麼 發布:2021-03-15 14:15:00 瀏覽:4
東南大學工程地質考試卷 發布:2021-03-15 14:13:41 瀏覽:840
中國地質大學自動取票機 發布:2021-03-15 14:13:15 瀏覽:779
曾文武漢地質大學 發布:2021-03-15 14:11:33 瀏覽:563
中國冶金地質總局地球物理勘察院官網 發布:2021-03-15 14:10:10 瀏覽:86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