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地理人文 » 地理中國工業化水平

地理中國工業化水平

發布時間: 2021-03-07 03:00:53

Ⅰ 中國工業最發達的城市有哪些為什麼感覺沒有東北的了

中國工業發達的城市主要有重慶、佛山、天津、上海、蘇州,東北的工業為什麼不發達有多方面的原因,我們先依次介紹一下發達的城市。重慶大家因為其發達的旅遊行業被大家所熟知,成了一個網紅城市,但是他的工業技術也是相當發達的,他的工業園區就建了44個,每年的產量也是相當可觀的,重慶雖然以重工業為主,但是他的空氣質量還是蠻好的,因為背靠大山,周圍有很多河流,大自然有很強的自凈能力,重慶的美食也是聲名遠揚,所以大家如果想去旅遊的話,重慶是一個很好的去處哦。落後的思想也是影響東北發展的原因,很多人都抱著國企鐵飯碗的想法,反對改革,老幹部思想嚴重。後面國企也紛紛叫停,很多人才和勞動力流出其他城市,沒有人才和勞動力,東北工業發展緩慢。東北一直靠消耗能源勉強維持,但是大自然的資源是有限的,環境承受的壓力太大,近些年我們對環境的保護意識加強,東北的經濟結構開始失衡,所以東北的工業發展不是很好。

Ⅱ 中國四大工業區的地理分布位置,工業中心,工業結構特點,優越的區位條件

遼中南:
地理分布位置:遼寧中南部
工業中心:沈陽、大連
工業結構回特點:重化工業為答主(大型國有企業)
優越的區位條件:交通發達、資源豐富、工業基礎好、大量的技術熟練工人、水源充足
京津唐:
地理分布位置:北京、天津、唐山周邊
工業中心:北京、天津、唐山
工業結構特點:工業門類齊全
優越的區位條件:高校眾多、資源豐富、發展歷史早、市場廣闊
長三角:
地理分布位置:長江三角洲
工業中心:上海、南京、杭州
工業結構特點:工業門類齊全
優越的區位條件:地理位置優越、交通便利、大量的高素質人才、市場廣闊
珠三角:
地理分布位置:珠江三角洲
工業中心:廣州、深圳
工業結構特點:輕工業、電子為主
優越的區位條件:地理位置優越、毗鄰港澳,東南亞、水源充足,河流眾多、交通便利、擁有大量的廉價勞動力

Ⅲ 中國工業如何可持續發展關於高中地理的,謝謝!!

①調整產業結構,大力發展新興產業和第三產業;
②加強交通、通信等基礎設施的建設;
③加大改革開放的力度,積極引進外資;

④大力發展科技,提高勞動者素質;
⑤治理環境污染。

Ⅳ 中國工業分布情況

1937年抗日戰爭全面展開後,戰區工廠內遷,連同大後方新設工廠,比較偏僻的西南地區逐漸成為民族資本工業的陣地,重慶成了後方工業中心。

其他如四川的成都、萬縣、瀘州、宜賓,雲南的昆明,貴州的貴陽,廣西的桂林、柳州,湖南的衡陽、祁陽、芷江、沅陵,陝西的西安、寶雞,甘肅的蘭州等城市都陸續發展成為後方的新工業區。

就資本狀況看,當時以四川和雲南的私營工廠規模較大,而湖南、廣西的工廠規模較小,總的說來都較戰前為弱。但由於國民黨政府推行錯誤政策,使一度興起的後方工業,到1943年便陷於停工關廠的困難境地,其後幾年中艱難竭蹶的情景更見嚴重。

(4)地理中國工業化水平擴展閱讀:

一、中國工業發展歷程:

甲午戰爭後,民族矛盾日趨激化,抵制外貨,設廠自救的呼聲遍及全國。1895~1913年,中國近代民族工業進入初步發展時期,並且在1896~1898年和1905~1908年出現了兩次投資工業的熱潮。

這19年中國內新創辦的、資本在1萬元以上的工廠共有468家,平均每年增設24.6家,新投資總額達9822萬元,平均每年新投資為516.9萬元。值得指出的是,新投資本中80%以上屬於商辦企業,改變了甲午戰爭前以清政府投資為主的特點,民族資本成為本國工業資本的主體。

同時在工業企業的地區配置上,開始越出沿海、沿江口岸,逐漸向內地城市伸展。唯初步發展時期的工業主要是輕工業,重工業才見露頭,如創建於1889年的漢陽鐵廠,幾經改組,於1904年與大冶鐵礦、萍鄉煤礦合組為漢冶萍煤鐵廠礦有限公司,但1913年僅生產生鐵9.7萬噸、鋼4.2萬噸。

在民族工業稍見發展的時節,外資在華工業憑借特權有了更為迅速的增長。據統計,這一時期中,外國在華設立的資本在10萬元以上的工廠共達104家(其中以外國資本為主中外合辦的有18家),資本額4952萬元,為甲午戰爭前50年間投資總額的5倍以上。所以,在這段時間里,與外國在華工業投資激增速度相比較,本國工業仍處於劣勢地位。

1914年,發生了第一次世界大戰。戰爭的主要參加者英、德、法等帝國主義國家轉入戰時經濟,放鬆了對遠東市場的追逐。中國民族工業遂獲得一個發展時機,從1914~1919年,新開設資本在1萬元以上的工業企業(包括礦場)共379家,資本額8580萬元,平均每年開設63家,新投資1430萬元。

二、工業地位

工業是唯一生產現代化勞動手段的部門,它決定著國民經濟現代化的速度、規模和水平,在當代世界各國國民經濟中起著主導作用。工業還為自身和國民經濟其他各個部門提供原材料、燃料和動力,為人民物質文化生活提供工業消費品。

它還是國家財政收入的主要源泉,是國家經濟自主、政治獨立、國防現代化的根本保證。除此以外,在社會主義條件下,工業的發展還是鞏固社會主義制度的物質基礎,是逐步消除工農差別、城鄉差別、體力勞動和腦力勞動差別,推動社會主義向共產主義過渡的前提條件。

工業是國民經濟中最重要的物質生產部門之一。工業生產主要是對自然資源以及原材料進行加工或裝配的過程。這是一個工資相對較高,但工作也比較艱苦的行業。對從事此行業的人要求有一定的體能和技能。

Ⅳ 中國的工業(區域地理課程)

一:生產·基礎
二:1(1)京九?
(2)長江
(3)珠江?
(4)長江,京津唐
2土地資源,環境保護專
三:1生產關系屬?高附加值
2①高學歷,科技研發
②創新,科研
3沿海城市,開放城市。長江
4①集約型
②政策支持,出口
③自然,加工生產

Ⅵ 新中國成立前的中國經濟 工業水平究竟如何

  • 一窮二白

  • 1.上海江南造船廠在年至1919年接受美國訂貨,製造四艘同一類型的萬噸貨輪,都是全遮蔽甲板、蒸汽機型貨船。分別命名為「官府號」(MANDARIN)、「天朝號」(CELESTIAL)、「東方號」(ORIENTAL)、「震旦號」(CATHEY)。船長135米,寬16.7米,深11.6米,排水量14750噸。
    其中第一艘「官府號」於1920年6月3日下水,四船經美國運輸部驗收,工程堅固、配置精良,美國政府對其建造質量十分滿意。
    2.中國第一台重型柴油機:1924年,5種規格的低速重型柴油機,上海新樣機器廠。
    3.中國第一輛汽車:1929年,65馬力,載重為1.8噸,沈陽遼寧迫擊炮廠。
    4.中國第一台萬能銑床:1918年,上海王岳記機器廠。

  • :5.中國第一架投入使用的飛機:1919年,甲型一號水上飛機,馬尾船政局飛機工程處。至1930年,馬尾船政局飛機工程處已生產出教練機、偵察機、海岸巡邏機、魚雷轟炸機等7種飛機。

  • 6.中國第一台為萬噸輪配套的蒸汽機:1918年,3430和3668馬力蒸汽機,江南製造局。
    7.中國第一台軋花機:1887年,上海張萬祥福記鐵工廠。
    8.中國第一台對開平板印刷機:1900年,上海曹興昌機器廠。
    9.中國第一台繅絲機:1900年,上海永昌機器廠。
    10.中國第一條軋油聯合設備:1905年,漢陽周恆順機器廠。

  • 11.中國第一艘大型軍艦:1906年,寧紹號,排水量3074噸,3000馬力,福州船政局。
    12.中國第一台抽水機:1907年,15馬力,漢陽周恆順機器廠。
    13.中國第一台卷揚機:1907年,60馬力,漢陽周恆順機器廠
    14.中國第一艘大馬力軍艦:1872年,海安號,排水量2800噸,1800馬力,江南製造局。

  • 15.中國第一輛簡易蒸汽機車:1881年,用蒸汽鍋爐改制,開平礦務局工程處。
    16.中國第一輛標准蒸汽機車:1882年,中國火箭號,開平礦務局工程處。
    17.中國第一台蒸汽機:1862年,安慶軍械所。
    18.記得上學的時候地理老師可是說舊中國「沒有一滴石油」,是李四光在新中國結束了中國貧油的歷史.
    近代開采延長石油,始於清光緒二十二年(公元1896年延長油礦是中國石油工業之母。光緒三十年(1904年)十月,陝西巡撫曹鴻勛奏准朝廷,撥銀8100兩為資<屯墾經費),開辦延長油廠,並令知縣洪寅為總辦。經武漢化驗油質,成分特佳。光緒三十三年(1907年)四月二十五日開鑽,在延長縣城西門外打出第一口油井,初日產量1.5噸。這是中國陸地中第一口油井,史稱老一井。此井鑽采成功,標志著中國工業開採石油的開始,從此揭開了中國石油發展史上新的一頁,結束了中國大陸無油的歷史。獨山子是中國石油工業的發祥地之一,曾與甘肅玉門、陝西延長同稱為中國最早的三大油礦.

  • 19.十九世紀清朝末年的1898年,第一台美國「老狗」牌(NEWHOME)縫紉機輸入中國;1910年,美國勝家縫紉機壟斷縫紉機市場。1928年,上海龍華人計國禎力求改變這種局面,他曾預言:「將來有一天,每家女兒出嫁,都要有一台縫紉機做陪嫁!」於是他開設了勝美縫紉機廠(取名「勝美」是要勝過美國,勝過「勝家」),成功試制了中國第一台國產家用縫紉機,開創了中國家用縫紉機工業的起點。

  • 20清末鋼產量78000噸。
    「漢冶萍公司是當時亞洲最大鋼鐵聯合企業,在辛亥**前夕,達到年產鋼7萬噸,鐵砂50萬噸的規模,擁有工人7000餘人,鋼鐵產量佔全國產量的90%。」

Ⅶ 高中地理:中國總體上是城市化滯後於工業化,印度是工業化滯後於城市化

中國和印度總體上都是是城市化滯後於工業化和經濟發展進程。中印都是發展較快的發展中國家,但城市化水平都還比較低。

Ⅷ 從地理環境分析,中國沒有工業革命

工業革命是來資本主義源經濟發展的客觀要求所決定的。雖然在當時中國的發展是領先的,但並不代表其發展的推動力(潛力)是巨大的。就像物體的速度可以暫時是最快的,但另一物體速度暫時雖是慢的,但如果有巨大的加速度,則其進步的速度也是巨大的,由此兩點來看,歐洲的經濟發展迅速領先是極有可能的,所以我們的分析就得以當時的社會的各種因素為出發點,而不僅僅是經濟方面的因素,資產階級廢除了封建制度,消除了不利於資本主義發展的種種束縛,為工業革命創造了重要的前提

Ⅸ 地理題:比較新中國成立前後工業分布的變化.

1、工業來中心大量增加,遍布全國各源省區;
2、工業發展由沿海指向內地;
3、以輕工業為主轉向優先發展重工業
4、在一些工業集中分布的地區形成區域性工業基地。工業分布的這種變化,在充分發揮地區優勢的基礎上,促進了全國工業的發展,由沿海到內地,由城市到農村,使我國的工業布局日趨合理。

還不明白可以追問,請採納

熱點內容
鹿特丹港國家地理 發布:2021-03-15 14:26:00 瀏覽:571
地理八年級主要的氣候類型 發布:2021-03-15 14:24:09 瀏覽:219
戴旭龍中國地質大學武漢 發布:2021-03-15 14:19:37 瀏覽:408
地理因素對中國文化的影響 發布:2021-03-15 14:18:30 瀏覽:724
高中地理全解世界地理 發布:2021-03-15 14:16:36 瀏覽:425
工地質檢具體幹些什麼 發布:2021-03-15 14:15:00 瀏覽:4
東南大學工程地質考試卷 發布:2021-03-15 14:13:41 瀏覽:840
中國地質大學自動取票機 發布:2021-03-15 14:13:15 瀏覽:779
曾文武漢地質大學 發布:2021-03-15 14:11:33 瀏覽:563
中國冶金地質總局地球物理勘察院官網 發布:2021-03-15 14:10:10 瀏覽:86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