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理必修三中國的農業
1. 高中地理有關農業的知識點有哪些
農業屬於第一產業,研究農業的科學是農學。農業的勞動對象是有生命的動植物,獲得的產品是動植物本身。農業提供支撐國民經濟建設與發展的基礎產品。
⑴ 茶葉生長的有利條件:
① 氣候濕潤多雨;② 排水良好的坡地。 ⑵ 青藏高原生產青稞的自然條件:地勢高,氣溫低,溫差大,降水少,光照充足。
⑶ 尼羅河三角洲南疆盛產長絨棉的原因:
夏季光照充足,降水稀少,土壤肥沃,有便利的灌溉條件。
⑷ 澳大利亞畜牧業發展的有利條件:
① 有大面積乾旱半乾旱區域,草原優良; ② 自流井多,可供牲畜飲水; ③ 無大型野生肉食動物。
⑸ 西歐美國東北部發展乳畜業的有利條件:
① 緯度高,氣溫低,雲量大,雨天多,光照弱,土壤貧瘠,不適宜發展種植業,適宜多汁牧草的生長。② 人口、城市密集,市場需求量大,交通便利,經濟發達。社會經濟條件
⑹ 季風氣候對農業發展的影響: 利:雨熱同期,利於農作物生長。
弊:旱澇災害頻繁。
變式:溫帶季風氣候黃淮海平原發展棉花種植的有利條件:
① 夏季高溫多雨,雨熱同期,利於棉花生長; ② 秋季雨水少,天氣晴朗,利於棉花的後期生長和收摘。
⑺ 中亞地區農業以荒漠畜牧業和灌溉農業為主,原因:
① 中亞深居內陸,屬溫帶大陸性氣候,降水稀少,植被以草原、荒漠為主,適宜發展荒漠畜牧業;
② 境內有額爾齊斯河、阿姆河、錫爾河等河流,宜發展灌溉農業。
⑻ 熱帶經濟作物經營方式:企業化種植園 。 生產特點:生產規模大,商品率高 。 主要分布:南亞、東南亞、撒哈拉以南非洲、拉丁美洲 所在國經濟結構特點:以熱帶企業化種植園為主的單一經濟 所在國如何發展經濟:
① 繼續發揮優勢,抓好熱帶經濟作物生產; ② 狠抓糧食生產,努力增產糧食;
③ 調整產業結構,建立獨立的、完整的工業體系和國民經濟體系; ④ 加強南南合作;⑤ 加強南北對話,建立國際經濟新秩序。
⑼ 非洲糧食問題突出的原因:
① 人口自然增長率高; ② 自然條件惡劣; ③ 亂墾濫伐,過度放牧,加劇了乾旱和土地沙漠化;
⑽ 新加坡缺水、缺糧的原因:
① 國土面積狹小,雖地處熱帶雨林區,但無大河,徑流量小; ② 國土面積狹小,耕地面積小,糧食產量低。
⑾ 復種指數問題:
① 俄羅斯復種指數和產量低的原因:緯度較高,農業生產熱量不足 。
② 澳大利亞復種指數問題:緯度較低,但復種指數較低的原因是: 與農業經濟結構有關,其混合農業區是小麥和牧羊交替進行,小麥復種指數低,且有大量的休耕地。
復種指數低對土地的有利影響是: 有利於土壤肥力的恢復。
③ 中國復種指數高的原因:緯度低,人均耕地少。
⑿ 美國、印度的國土面積小於中國,但耕地面積遠遠大於中國,其原因是:
從氣候和地形兩方面分析
① 美國、印度平原占國土面積大,乾旱區面積相對較小;
② 中國平原占國土面積小,乾旱區所佔面積大。
⒀ 城市郊區農業問題:上海市郊區農業蔬菜、肉、蛋、奶及園藝業 分析區位:
自然因素:熱量充足,雨熱同期;地形平坦,土壤肥沃;水源充足。
社會經濟因素:① 市場消費量大; ② 交通方便; ③ 發展花卉、蔬菜等農作物單位面積的價值高,可獲得更高的經濟利益;
④ 土地面積小,有利於集約化生產。 發展方向:綠色農業;觀光農業;生態旅遊
⒁ 商品穀物農業:東北地區、 美國
基本特徵: 生產規模大,機械化水平高,農產品商品率高;
區位因素分析:
自然因素:① 溫帶季風氣候,夏季高溫多雨,雨熱同期; ② 地形平坦開闊; ③ 耕地面積廣大; ④ 土壤肥沃; ⑤ 水源充足。
社會經濟因素:
① 地廣人稀,農產品商品率高; ② 生產規模大,機械化水平高; ③ 交通便利; ④ 市場廣闊;
⑤ 工業比較發達; ⑥ 國家政策扶持。
存在不足:① 熱量不足; ② 土地沙化、水土流失加劇; ③ 土壤肥力下降; ④ 冬季受寒潮和凍害的影響等。
與美國商品穀物農業比較異同:
相同點; ① 農業地域類型相同; ② 地廣人稀,農產品商品率高;
③ 生產規模大,機械化水平高; ④ 交通便利; ⑤ 市場廣闊; ⑥ 工業比較發達; ⑦ 農業生產過程的自然條件相似。
不同點: ① 經營方式不同,美國以家庭農場主生產為主,我國以國營農場位主; ② 科技水平存在差異; ③ 專業化水平不同;
④ 糧食單產不同,美國糧食單產高
⒂ 大牧場放牧業:阿根廷的潘帕斯草原 區位因素:
自然因素:氣候溫和,草類茂盛,草場面積大;
社會經濟因素:① 地廣人稀,土地租金低; ② 距離海港近;交通條件改善,冷藏技術的進步。
(1)地理必修三中國的農業擴展閱讀
全書概括
《高中地理》是由人民教育出版社出版的圖書,是人民教育出版社、課程教材研究所、地理課程教材研究開發中心編寫的。該書是普通高中課程標准實驗教科書。
學習地理
一、地理學習的靈魂——地圖的利用
1、學會分類地圖包括日照圖、統計圖表、地形剖面圖、地質圖、地理景觀圖、地理原理示意圖、地理漫畫圖、地理數據圖、地理結構圖、地理值線圖等。
2、學會讀圖①先讀圖的主題②看清圖例③注意細節④聯系實際。
3、學會變圖①圖圖轉換(剖面圖轉換為平面圖)②圖文轉換。
4、學會用圖①用圖歸納總結地理規律或特點②用圖記憶。
二、地理學習的支柱——教材的理解
1、依綱據本,掌握地理原理、規律
①先將書讀厚:在書上作讀書筆記,加上自己的理解或找出自己的疑點
②再將書讀薄:將知識整理歸納形成主幹,構建自己的「思維導圖」。思維導圖是指用圖示的方法來表達人們頭腦中的概念、思想和理論等,
把隱性的知識顯性化、可視化,便於思考,交流與表達。它是由節點、連線組成的知識網路圖,節點表示概念,連線表示概念之間的聯系,組成的網路知識結構表示某一個主題及其層次。
2、利用課本,學會舉一反三
做到舉一反三,尋找同類地理事物的一般特點和規律。在復習中要跳出教材的局限,適當拓寬知識面,在思考問題時,有一定的鋪墊,能觸類旁通,思路靈活。
3、利用課本總結和歸納,掌握地理學習的規律。如:
區域地理(大洲或國家):位置、范圍、人口、地形、氣候、河湖、資源、工農業、交通、城市。
高中地理:分布(區位選擇)、成因、特點、問題、解決措施。
2. 中國地理--農業
分5個: 種植業(傳統意義上的農業),林業,牧業,漁業和副業:
我國東部從理論來講以種植業為主,另有漁業和林業亦有較廣分布.
這個不難啊!
3. 高中地理中農業類型有哪些
綠洲農業:綠洲農業指乾旱荒漠地區,依靠地下水、泉水或者地表水進行灌溉的農業。綠洲農業一般分布於乾旱荒漠地區的河、湖沿岸,或沖積扇、洪積扇地下水出露的地方以及高山冰雪融水匯聚的山麓地帶,一般呈帶狀、點狀分布。
河谷農業:在河谷地區發展的農業稱為河谷農業。高山地區的河谷地帶,由於地勢較山地低,氣溫較高,無霜期比山地長,降水條件較好,河水又可作為灌溉水源,河谷之間的山嶺一般都有森林,使谷地土壤的腐殖質較豐富,土壤比較肥沃,是山區適宜耕作的地區,河谷地帶的農業發達。例如我國青海省黃河谷地、湟水谷地都是典型的谷地農業區,是青海省的主要耕作區。
壩子農業:主要分布於山間盆地、河谷沿岸和山麓地帶。壩上地勢平坦,氣候溫和,土壤肥沃,灌溉便利,是雲貴高原上農業興盛、人口稠密的經濟中心。雲南省約有1100多個壩子,壩子的耕地佔全省耕地面積的三分之一以上。貴州的壩子約佔耕地的四分之一。
彩色農業:就是指除了單一顏色的農作物!比如花卉和園藝業生產部門所生產出的產品!還可以說棉花類型的農作物。但是一般單一的彩色農業都是指花卉等多顏色的作物。
基塘農業:珠江三角洲人民根據當地的自然條件特點,創造的一種獨特的農業生產方式。魚塘的塘基上種桑、種蔗、種果樹等,與魚塘結合分別稱為桑基魚塘、蔗基魚塘、果基魚塘。基塘互相促進,以桑基魚塘最典型。基塘農業是珠江三角洲農業的特色,集中分布在順德、南海等市。
魚塘-台田農業:在我國華北平原中東部地區,為充分利用土地資源,避免洪澇、乾旱、土地鹽鹼化,改造中低產田所採取的措施。
立體農業:地勢起伏的高海拔山地、高原地區,農、林、牧業等隨自然條件的垂直地帶分異,按一定規律由低到高相應呈現多層性、多級利用的垂直變化和立體生產布局特點的一種農業。如中國雲南、四川西部和青藏高原等地的立體農業均比較突出。這里種植業一般多分布於谷地和谷坡,山地為天然林,間有草地,林線之上為天然草場,具有規律性顯著、層次分明的特點。
4. 高中地理~中國地理農業部分
答案是:D、土壤條件。
解析:生產糧食最突出的自然條件,意思是有利於糧食生產、當地特有(其他地方沒有)的自然優勢。A、水源充足:三江平原水源再充足,也比不過長江中下游平原;B、雨熱同期:我國東部平原都處於季風區,都是這個特點;C、地勢平坦開闊:平原地區都平坦開闊;D、土壤條件:世界上有三塊著名的黑土地:一塊在美洲———美國的密西西比河流域;一塊在歐洲———第聶伯河畔的烏克蘭;一塊在亞洲———中國的松遼流域和三江平原,黑土是三江平原得天獨厚、與眾不同的優勢。因此選D。
望採納~
5. (高中地理)中國農作物的分布和種植條件
我國主要糧食作物的生產與分布
1.稻穀
稻穀是我國主要糧食作物之一。我國種植稻穀有著悠久的歷史,是世界上產稻穀最多的國家。稻穀在全國糧食生產和人民生活消費中均占第一位。
稻穀按其對土壤、水分的適應性大小,可分為旱稻和水稻兩類,我國主要是水稻,旱稻種植極少。水稻按其品種不同,可分為秈稻、粳稻和糯稻;按其成熟期可分為早稻、中稻和晚稻。水稻在我國分布很廣,除了個別高寒或乾旱地區以外,從北緯18.5°的海南島到北緯52°的黑龍江呼瑪縣,從東部的台灣到西部的新疆都有分布。水稻的分布廣而不均,南方多而集中,北方少而分散。大致分為兩大產區
(1)南方稻穀集中產區
秦嶺—淮河以南,青藏高原以東的廣大地區,水稻面積佔全國的95%左右。按地區差異,又可分為三個區。
①華南雙季秈稻區。包括南嶺以南的廣東、廣西、福建、海南和台灣等五省區。該區屬於熱帶和亞熱帶濕潤區,水、熱資源豐富,生長期長,復種指數大,是我國以秈稻為主的雙季稻產區。海南等低緯度地區有三季稻的栽培。
②長江流域單、雙季稻區。包括南嶺以北、秦嶺—淮河以南的江蘇、浙江、安徽、江西、湖北、湖南、重慶、四川、上海等省市和豫南、陝南等地區。該區地處亞熱帶,熱量比較豐富,土壤肥沃,降水豐沛,河網湖泊密布,灌溉方便,歷年來水稻種植面積和產量分別佔全國2/3左右,是我國最大的水稻產區。該區以長江三角洲、里下河平原、皖中平原、鄱陽湖平原、贛中丘陵、洞庭湖平原、湘中丘陵、江漢平原以及成都平原等最為集中。長江以南地區大多種植雙季稻,長江以北地區大多實行單季稻與其他農作物輪作。秈稻和粳稻均有分布。
③雲貴高原水稻區。本區地形復雜,氣候垂直變化顯著,水稻品種也有垂直分布的特點,海拔2000米左右地區多種植秈稻,1500米左右地區是粳、秈稻交錯區,1200米以下種植秈稻。本區以單季為主。
(2)北方稻穀分散區
秦嶺—淮河以北的廣大地區是屬單季粳稻分散區。稻穀播種面積佔全國稻穀總播種面積的5%左右。具有大分散、小集中的特點。主要分布在以下三個水源較充足的地區:東北地區水稻主要集中在吉林的延吉、松花江和遼河沿岸;華北主要集中於河北、山東、河南三省及安徽北部的河流兩岸及低窪地區;西北主要分布在汾渭平原、河套平原、銀川平原和河西走廊、新疆的一些綠洲地區。
北方分散產區的水稻以一季粳稻為主,稻米質量較好。
2.小麥
小麥是我國僅次於稻穀的第二大糧食作物。我國也是小麥栽培最古老的國家之一,約有4500年的歷史。
小麥是溫帶性旱地作物,品種較多,耐旱、適應性強,我國大部地區適宜種植小麥,小麥可分為春小麥和冬小麥兩大類,我國以冬小麥分布面積最大,約佔小麥播種面積的80%以上。
(1)春小麥區
我國春小麥佔全國小麥總產量的10%以上,主要分布於長城以北,岷山、大雪山以西氣候寒冷、無霜期短的地區,小麥只能在春天播種,當年收割,是一年一熟製作物。其中黑龍江、內蒙古、甘肅和新疆為主要產區。
(2)北方冬麥區
分布在長城以南,六盤山以東,秦嶺—淮河以北的各省區,包括山東、河南、河北、山西、陝西等省。是我國最大的小麥生產區和消費區,該區小麥的播種面積和產量均佔全國的2/3以上,有我國的「麥倉」之稱。
(3)南方冬麥區
分布在秦嶺—淮河以南、橫斷山以東地區。安徽、江蘇、四川和湖北等省為集中產區,大部分為棉麥和稻麥兩熟制。本區居民以稻米為主食,故小麥商品率較高。
3.玉米
玉米屬高產作物,經濟價值較高,是我國最主要的雜糧,在糧食作物中僅次於水稻、小麥,居第三位。產量僅次於美國,居世界第二位。玉米對自然條件要求不嚴格,在我國分布很廣,各地都有分布,其中以吉林、山東、河北、遼寧、四川產量最多。
4.其他作物
(1)高粱
高粱具有抗旱、耐澇、耐鹽鹼、適應性強的特性,所以在我國北方乾旱地區、澇窪及鹽鹼地區多有種植。高粱在我國分布很廣,以東北平原最為集中,其次為黃河中下游和淮北平原一帶。
(2)穀子
穀子是我國傳統糧食作物。穀子具有較強的抗旱能力,需水量少,比小麥低1.5倍左右,對土壤要求不嚴格,生長期較短。穀子容易儲藏,適宜作儲備糧,營養價值較高,主要分布在淮河以北直至黑龍江的克山地區。
二、經濟作物
經濟作物又稱技術作物。是輕工業的主要原料和人民生活吃、穿、用的農作物。經濟作物的種類繁多,可分為纖維作物、油料作物、糖料作物、水果和其他經濟作物。
(一) 纖維作物
纖維作物是紡織工業的重要原料,主要有棉花、麻類和蠶繭等。
1.棉花
我國是世界主要產棉國之一。棉花是重要的經濟作物,其種植面積居經濟作物之首,約占經濟作物播種面積的1/3左右。棉花是紡織工業的重要原料,國防、化工、醫葯等工業也離不開棉花,棉桿可造紙,棉籽可榨油,棉籽餅是優質飼料。所以棉花生產在國家建設和人民生活等方面都有重要意義。我國棉花產地分布廣泛,按照自然條件、栽培管理水平和種植的歷史條件,將全國劃分為三個主要棉區。見圖5-3。
1)黃河流域棉區。
包括秦嶺—淮河以北、長城以南、六盤山以東的山東、河北、河南、山西、陝西及北京、天津七省市。棉花產量以山東、河南、河北三省最多。本區植棉歷史悠久,自然條件優越,區內地勢平坦,秋雨少,日照充足,有利於棉花的生長,成為我國最大的棉花產區,其種植面積佔全國棉田面積的1/2。
(2)長江流域棉區
本區包括上海、浙江、江蘇、安徽、江西、湖南、湖北等省、市,湖北、江蘇兩省產量最多。本區植棉歷史悠久,技術水平較高,勞動力充足,區內紡織業發達,運輸條件便利,使該區成為全國棉花單產和商品率最高的棉區,也是我國第二大產棉區。但秋天雨多,濕度大,日照較少,影響棉花吐絮,棉花質量不如黃河流域棉區。
(3)西北內陸棉區
包括新疆和甘肅河西走廊地區。本區地處乾旱地區,降水少,光照條件優越,溫差大,病蟲害少,棉花品質好,是我國第三大產棉區,也是我國優質長絨棉產區。
2.麻
麻類是一種古老的纖維作物。我國是世界上主要產麻國之一,也是麻類品種最多的國家,主要品種有黃麻、紅麻、薴麻、亞麻等。
亞麻主要產於東北,以黑龍江產量最多,集中於哈爾濱附近,其次是吉林,集中於延邊地區。
(二) 油料作物
油料作物品種繁多,主要有花生、油菜籽、芝麻、胡麻、大豆、向日葵等。我國油料作物的種植面積在經濟作物中居首位,是世界上油料作物種植最多的國家。
1.花生
在各種油料作物中,花生的單產高,含油率高,是喜溫耐瘠作物,對土壤要求不嚴,以排水良好的沙質土壤為最好。花生生產分布廣泛,除西藏、青海外全國各地都有種植,主要集中在山東、廣東、河南、河北、江蘇、安徽、廣西、遼寧、四川、福建等省區,其中山東的產量居全國首位,其次是廣東。目前,全國花生要集中在兩個地區:一是渤海灣周圍的丘陵地及沿河沙土地區,是我國最大的花生生產基地和出口基地;二是華南福建、廣東、廣西、台灣等地的丘陵及沿海地區。
2.油菜
油菜是我國播種面積最大,地區分布最廣的油料作物。是世界上生產油菜籽最多的國家。油菜是喜涼作物,對熱量要求不高,對土壤要求不嚴。根據播種期的不同,可分為春、冬油菜,春、冬油菜分布的界限,相當於春、冬小麥的分界線而略偏南。我國以種植冬油菜為主。長江流域是全國冬油菜最大產區,其中四川省的播種面積和產量均居全國之首。其次為安徽、江蘇、浙江、湖北、湖南、貴州等省。春油菜主要集中於東北、西北北部地區。
3.芝麻
我國是世界上生產芝麻最多的國家之一。芝麻是一種含油率很高的優質油料作物,我國芝麻分布廣泛,主要分布在河南、湖北、安徽、山東等省,其中河南省產量居全國首位。
4.大豆
我國是大豆的故鄉,早在5000年前,大豆就紮根於華夏沃土,中世紀以後,大豆經阿拉伯傳入西方。美國大面積種植大豆只有70年余的歷史,卻一躍成為世界頭號大豆生產國,2000年產量達7500萬噸,佔全球大豆總產量的50%。而中國卻成為世界第一大豆進口國,年進口量達1400萬噸。年產量目前在世界排在美國、巴西之後,居第三位。大豆既是糧食作物,又是油料作物,同時也是副食品的重要原料,營養價值高,因而大豆在農業中具有特殊的地位。
大豆是喜溫作物,生長旺季需要高溫,收獲季節以乾燥為宜,很適宜在我國北方溫帶地區栽培。我國大豆分布廣泛,而以東北松遼平原和華北的黃淮平原最為集中。松遼平原是我國最主要的大豆生產基地,主要集中於松花江、遼河沿岸和哈大線沿線。其中,哈爾濱、遼源、長春被稱作我國大豆的「三大倉庫」,其單產和商品率居全國之冠。
5.向日葵
向日葵是一種出油率和營養價值都很高而又高產的油料作物。分布范圍很廣,主要分布在東北、西北、華北、吉林、遼寧、內蒙古等省區,為向日葵油商品生產基地。其中內蒙古的產量最高。
(三) 糖料作物
糖料作物主要包括甘蔗和甜菜,其中以甘蔗為主。甘蔗主要分布在南方沿海各省區,甜菜分布在北方各省區,所以有「南蔗北菜」的特點。
1.甘蔗
甘蔗是熱帶和南亞熱帶經濟作物,具有喜高溫、喜濕、喜肥的特性,生長期長。我國甘蔗主要分布在北緯24°以南的地區。其中以廣東、廣西、台灣、福建、海南、雲南、四川等省區種植面積最大,廣東是大陸上種植甘蔗最多的省份。
2.甜菜
甜菜喜溫涼氣候,有耐寒、耐旱、耐鹼等特性。我國甜菜主要分布在北緯40°以北各省區。黑龍江、內蒙古、新疆、吉林、甘肅、寧夏為主要產地。黑龍江是我國甜菜的最大產區。甜菜生產基地有:黑龍江松嫩平原西部、吉林西部、內蒙古河套地區和新疆瑪納斯地區。
(四)其他作物
茶葉
我國是茶葉原產地,已有2000多年的歷史。明清時期,就成為我國重要的出口物資,曾長期獨佔世界市場。後來生產遭到嚴重破壞,1949年年產僅4.1萬噸。建國後,我國茶葉生產恢復和發展很快,1996年茶葉產量達59萬噸,僅次於印度,居世界第二位。
我國茶區遼闊,廣泛分布在秦嶺—淮河以南的廣大山地和丘陵地帶,以浙江、湖南、安徽、四川、福建五省產量最多,是我國著名的五大產茶省,其次是雲南、廣東、湖北等省。
6. 高中地理必修三:產業結構與地域的關系
地區經濟結構不合理,地區之間的經濟發展差距不斷擴大。地區經濟結構不合理突出表現在產業結構趨同,重復建設嚴重。據測算,目前我國東、中、西部工業結構的相似率達90%以上,甚至省內地市間的產業趨同化現象也很嚴重。改革開放20多年來,由於種種原因,東中西三大地帶的經濟發展的差距在不斷擴大。如果任其發展下去,勢必造成貧富差距擴大,不利於保持社會穩定,也不利於國民經濟的健康和穩定發展和共同富裕目標的實現。GDP的生產結構:第一產業比重下降,第二和第三產業比重上升
在建國之初,我國是個典型的農業國,改革開放以來,我國產業結構逐漸趨於合理,並向優化和升級的方向發展。從整個時期(1952至2005年)看,三次產業的平均比重為17.0:45.8:37.2。
三次產業結構的變化,反映了以下幾個特點:第一,我國第一產業比重下降,而第二產業、第三產業比重上升。從增加值的比重變化上看,國民經濟總量增長從主要由第一、二產業帶動轉為主要由第二、三產業帶動。第二,第二產業特別是工業的增長成為中國經濟快速增長的主要動力之一。按可比價計算,在1979年至2005年GDP增長的9.6%中,有5.3個百分點來自第二產業的貢獻,3.1個百分點來自第三產業,1.2個百分點來自第一產業。
目前,我國還處在工業化進程的中期階段,同時又要推進城市化,自然對投資有更多的依賴。另外,中國的經濟總量很大,但人均GDP只有1700多美元,按國際標准,屬於低收入國家向中等收入國家過渡時期,投資率上升、消費率下降,符合世界多數國家的一般發展軌跡。
GDP的地區結構:地區差異擴大
從經濟總量來看,在1978年以前,東部、中部、西部的地區GDP在GDP中所佔的比重相對較為平穩。從1978年開始,上述三大地帶所佔的比重逐漸發生了變化,東部所佔比重逐漸上升,中部和西部所佔比重不斷下降,特別是西部在1990年以後出現了較大幅度的下降。2005年,三大地帶在GDP中的比重分別為59:24:17。 從人均GDP的變化情況看,三大地帶在發展中體現出來的差距就更加明顯了。1978年以前,各地區的人均GDP都處於一個較低的水平。從1978年開始,東部的人均GDP增長明顯快於中部和西部,而中部的增長又快於西部。2005年,東部、中部和西部三大地帶的人均GDP分別為22942元、11261元、9024元,不同地帶之間的差距顯而易見。參考資料:我國區域產業結構的特徵http://wenku..com/view/e1f571bfc77da26925c5b037.html ;
中國產業結構:http://ke..com/view/4502686.htm
7. 地理必修三第二章第四節區域農業的可持續發展
是要教案嗎?是湘教版的不?
第四節區域農業的可持續發展——以美國為例
(一)知識與技能
1.了解美國農業生產條件。
2.了解美國農業生產的特點。
3.了解美國農業可持續發展的對策。
(二)過程與方法
1.通過對美國本土地形、氣候的判讀,培養學生讀圖獲取地理信息的能力、綜
合分析問題的能力。
2.
初步學會通過多種途徑、
運用多種手段收集關於美國農業發展方面的地理信
息,嘗試運用所學的地理知識和技能對地理信息進行整理、分析,並把地理
信息運用於地理學習過程。
3.運用知當的方法和手段,表達、交流、反思自己地理學習和探究的體會、見
解和成果。
4.通過對美國農業生產條件、布局特點和問題的分析,了解農業可持續發展的
方法與途徑。
(三)情感態度與價值觀
1.激發學生探究地理問題的興趣和動機,養成求真、求實的科學態度,提高地
理審美情趣。
2.增強對資源環境、環境保護意識和法制意識,形成可持續發展觀念,增強關
心和愛護環境的社會責任感。養成良好的行為習慣。
教學過程思路
一.分析美國發展農業的有利條件(以種植業為例)
1.讀《美國農業分布圖》
,找出種植業(小麥、玉米、棉花等)的分布位置。
絕大部分分布於美國中部,
落基山脈以東,
阿巴拉契亞山脈以西的廣大平原上。
2.讀《美國地形圖》、《美國氣候類型分布圖》、《美國年降水量分布圖》分析美
發展農業的有利自然條件。
水熱條件適宜——(緯度位置與美國年降水量分布)
地勢平坦廣闊——(平原面積佔全美的二分之一,有利機械化作業)
土壤肥沃——(溫帶草原氣候區的黑土和密西西比沖積平原的沃土)
水源充足——(密西比河流經,五大淡水湖附近,美國年降水量分布)
地廣人稀——(教師提供:國土面積約930萬平方千米,總人口約2.3億)
3.讀課文P52,分析美國發展農業的有利社會經濟條件。
高度發達的商品經濟——從書中找出
交通運輸條件好——(閱讀材料:《美國農業發展的交通運輸條件》得出)
國家的政策與法規扶持——參閱課文P55—56《美國農業可持續發展的政策》得
出。
補充:在《美國農業可持續發展的政策》中,其中哪條對你的觸動最大,請談
談你自己的感受。
二.美國的農業生產地區專門化
1.要求學生回憶農業生產的原則:因地制宜,揚長避短,發揮地區優勢。
2.從書中找出「農業生產地區專門化」的含義。課文
P52
3.美國農業生產地區專門化的具體表現。
活動:對照課文P53,找出圖中各字母所代表的農業區名稱。
4.了解美國「乳畜帶」:
(1)位置——美東北部和沿五大湖沿岸各州。
(2)有利條件——多汁牧草;消費市場。
5.了解美國小麥帶:
(1)有利的自然條件——地平、土肥、氣候適宜。(對照課文P51地形與氣候圖)
(2)二種不同種類小麥的分布位置。
簡介春小麥與冬小麥播種與收割的季節差異。
當地以種植哪種類型的小麥為主。
活動:我國北方以種植小麥為主,請判斷東北地區與華北地區所種植的小麥種
類。當地有些地方種植冬小麥。
6.了解美國的「玉米帶」:
(1)位置:美國中部;密西西比河與密蘇里河的交匯處;與其它農業區的相對
位置。
(2)玉米帶比小麥帶位置偏東的原因分析。——需水量的差異。
(從美國年降水量分布圖,及河流分布圖予以佐證。
7.美國在此地區,進行「玉米與大豆輪作」生產。
8.小結:農業生產地區專門化的意義——要求從書中找出。課文P54。
三.美國農業可持續發展的對策
1.了解美國20世紀30年代的沙塵暴。
分析造成沙塵暴的人為原因。——主要是過牧、過墾導致植被破壞。
2.美國農業可持續發展的具體對策有哪些?
發展生態農業、有機農業、節水農業、精確農業、「處方」農業。
(對生態農業、有機農業、節水農業略作解釋,
「精確農業」留等以後GPS內容中說明)
3.具體了解「處方」農業:
(1)讀課文P55,進行活 動題
1 濫用化肥、農葯的害處有哪些?——污染土壤、水源、危險人體健康等。
農作物有啥事要開處方?——要施肥和治病。
由誰來開處方?——農技師
處方農業有什麼好處?——在書中找出。課文P55
4.進行活動P57第三題。
(1)將下列農業發展所存在的問題與其最適宜的解決措施用直線連接起來。
(2)在活動卡殼時,先解釋:免耕、休耕、輪作的含義。最好有當地的實例以
佐證。
四.小結活動:學了本課後,請你談談美國農業的主要特點有哪些?其中最具現實借鑒
意義的是什麼特點。請談談你的體會。
農業生產地區專門化
機械化、自動化
科技化
政策好
可持續、產品環保等等。
五板書設計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