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地理人文 » 中國7大地理區經濟排名

中國7大地理區經濟排名

發布時間: 2021-03-07 01:59:38

『壹』 下圖表示按照經濟地理劃分的中國七大經濟區

全國分為七大經濟區,分別為:環渤海經濟圈(北京、天津、河北、山東)版、珠三角經濟區(廣東權、海南、福建)、長三角經濟區(上海、江蘇、浙江)、中部6省綜合經濟區(山西、安徽、江西、河南、湖北、湖南)、大西南綜合經濟區(重慶、廣西、四川、貴州、雲南、西藏)、大西北綜合經濟區(陝西、甘肅、青海、寧夏、新疆、內蒙古)、東北綜合經濟區(遼寧、吉林、黑龍江)。

『貳』 中國7大經濟特區誰最強

2017年中國七大經濟特區深圳最強,2017年深圳全市GDP超過2.2萬億元,比其他幾個經濟特區高。
中國經濟特區誕生於70年代末,80年代初,成長於90年代。經濟特區的設置標志中國改革開放進一步發展。截至目前,中國大陸地區共有7個經濟特區,分別是深圳、珠海、廈門、汕頭、海南、喀什、霍爾果斯。

『叄』 中國地理分幾大經濟區

中國八大經濟區簡介-東北地區:
范圍:包括遼寧、吉林、黑龍江三省。
面積人口:79萬平方公里,2001年總人口10,696萬。
經濟情況:這一地區自然條件和資源稟賦結構相近,歷史上相互聯系比較緊密,目前,面臨的共同問題多,如資源枯竭問題、產業結構升級換代問題等。
-北部沿海地區:
范圍:包括北京、天津、河北、山東二市兩省。
面積人口:37萬平方公里,2001年總人口18,127萬。
經濟情況:這一地區地理位置優越,交通便捷,科技教育文化事業發達,在對外開放中成績顯著。
-東部沿海地區:
范圍:包括上海、江蘇、浙江一市兩省。
面積人口:21萬平方公里,2001年總人口13,582萬。
經濟情況:這一地區現代化起步早,歷史上對外經濟聯系密切,在改革開放的許多領域先行一步,人力資本豐富,發展優勢明顯。
-南部沿海地區:
范圍:包括福建、廣東、海南三省。
面積人口:33萬平方公里,2001年總人口12,019萬。
經濟情況:這一地區面臨港、澳、台,海外社會資源豐富,對外開放程度高。
-黃河中游地區:
范圍:包括陝西、山西、河南、內蒙三省一區。
面積人口:160萬平方公里,2001年總人口18,863萬。
經濟情況:這一地區自然資源尤其是煤炭和天然氣資源豐富,地處內陸,戰略地位重要,對外開放不足,結構調整任務艱巨。
-長江中游地區:
范圍:包括湖北、湖南、江西、安徽四省。
面積人口:68萬平方公里,2001年總人口23,085萬。
經濟情況:這一地區農業生產條件優良,人口稠密,對外開放程度低,產業轉型壓力大。
-西南地區:
范圍:包括雲南、貴州、四川、重慶、廣西三省一市一區。
面積人口:134萬平方公里,2001年總人口24,611萬。
經濟情況:這一地區地處偏遠,土地貧瘠,貧困人口多,對南亞開放有著較好的條件。
-大西北地區:
范圍:包括甘肅、青海、寧夏、西藏、新疆兩省三區。
面積人口:398萬平方公里,2001年總人口5,800萬。
經濟情況:這一地區自然條件惡劣,地廣人稀,市場狹小,向西開放有著一定的條件。

『肆』 中國的七大地區

1、東北(黑龍江省、吉林省、遼寧省);

1945年至1954年中共設東北局和東北人民政府,以轄遼東、遼西、熱河、內蒙古自治區、吉林、松江省、黑龍江7個省區。

2、華東(上海市、江蘇省、浙江省、安徽省、福建省、江西省、山東省、台灣省);

華東地區,簡稱「華東」。建國初期,華東區曾為中國六大行政區之一,為當時一級行政區,於1954年撤銷,轄區相當於現在的上海、江蘇、浙江、安徽、福建、山東和台灣等地,江西省當時屬中南區。

1961年,華東經濟協作區成立,包括上海、江蘇、浙江、安徽、江西、福建、山東等地,1978年後撤銷。

3、華北(北京市、天津市、山西省、河北省、內蒙古自治區);

華北地區指位於中國北部的區域。一般指秦嶺-淮河線以北,現時在政治、經濟層面上指北京市、天津市、河北省、山西省和內蒙古自治區共計5個省級行政單位。

4、華中(河南省、湖北省、湖南省);

中國華中地區,簡稱華中,中國七大地理分區之一,包括河南、湖北、湖南三省(按照自北向南排序),華中國土總面積約56萬平方公里,約佔全國國土總面積的5.9%。截至2017年底,華中地區常住人口約2.23億人,生產總值約11.61萬億元,人均生產總值約5.20萬元。

5、華南(廣東省、廣西壯族自治區、海南省、香港特別行政區、澳門特別行政區);

華南地區,中國大區之一,位於漢族地區南部,簡稱「華南」,包括廣東省、廣西壯族自治區、海南省、香港特別行政區、澳門特別行政區。民國時代,華南范圍涵蓋廣東、廣西、海南、福建及雲南、貴州,1945年抗日戰爭勝利後又列入台灣省,合稱「華南六省」。

6、西南(重慶市、四川省、貴州省、雲南省、西藏自治區);

西南地區,全稱為中華人民共和國西南地區,西南地區,中國地理分區之一,東臨中南地區,北依西北地區。廣義上,包括四川省、貴州省、雲南省、西藏自治區、重慶市等5個省市區,有時還包括廣西壯族自治區、湖北恩施州、湖南湘西州。

7、西北(陝西省、甘肅省、青海省、寧夏回族自治區、新疆維吾爾自治區)

中國西北地區,全稱為中華人民共和國西北地區(the Northwestern District of China),又稱西北、中國西北、西北地區、西北五省,是當今中國七大地理分區之一。行政區劃上的西北地區包括陝西省、甘肅省、青海省、寧夏回族自治區、新疆維吾爾自治區5個省、自治區。

(4)中國7大地理區經濟排名擴展閱讀:

綜合地理位置、自然地理、人文地理的特點,可以把我國劃分為四大地理區域,即北方地區、南方地區、西北地區和青藏地區。其中,秦嶺、淮河一線是北方地區和南方地區的分界線。大興安嶺-陰山-賀蘭山為北方

地區和西北地區的分界線。我國青藏地區和西北地區,北方地區,南方地區的分界線,大致以第一級階梯和第二級階梯的分界線。

我國的北方地區和南方地區,在地形、氣候、河流流量和植被類型等方面均有明顯差異;受自然環境的影響,北方地區和南方地區的人們,在生產方式、生活習慣、文化傳統等方面也有很大差異。

『伍』 中國7大經濟區的名稱范圍優缺點

權貴經濟、貪腐經濟、土地經濟、房產經濟、泡沫經濟、盤剝經濟、壟斷經濟。兩極分化

『陸』 中國七大區域中心城市是哪七個

1.華東(上海、浙江、江蘇、安徽) :上海中心指數:9

2.華南(廣東、福建、廣西、海南): 廣州 中心指數:8

3.華北(北京、天津、河北、內蒙古、山西、山東): 天津中心指數:7.5

4.華中(河南、湖北、湖南、江西): 武漢 中心指數:7.5

5.西南(四川、重慶、雲南、貴州): 重慶 中心指數:7

6.東北(遼寧、吉林、黑龍江): 沈陽 中心指數:7

7.西北(陝西、寧夏、青海、甘肅、新疆):西安 中心指數:6

北京作為全國首都不參選,中心城市是擔當當地區域的經濟發展龍頭,如上是本人的拙見

本排名也參考了當今最流行的中國十大城市的數據

十大城市 (政治因素)
北京 香港 台北 上海 廣州 天津 沈陽 南京 重慶 武漢

城市化建設十大城市

香港 台北 北京上海(並列第三) 高雄 廣州 深圳 天津 重慶 南京沈陽

GDP十大城市

香港 台北 上海 高雄 北京 廣州 深圳 杭州 蘇州 天津

最具發展前景十大城市

北京 上海 深圳 天津 廣州 重慶 武漢 成都 西安 杭州

中國城市水平

A+ 香港(國際化大都市前列城市)
A 台北(國際化大都市)
A- 高雄(准國際化大都市) 北京(准國際化大都市 2008國際化大都市)上海(准國際化大都市 2010國際化大都市)
B+ 廣州(亞洲級城市) 深圳(亞洲級城市)
B 天津(泛亞洲級城市)
B- 南京(中國著名大城市) 武漢(中國著名大城市)重慶(中國著名大城市)
C+ 沈陽 成都 西安 蘇州 杭州

『柒』 中國的七個地理大區劃包括哪些

七大自然地理分區的基本依據,一是中國自然地理區劃方面眾多權威版專家多年的科研成權果,二是全國高校地理專業師生普遍使用的《中國自然地理》教材,三是根據長期以來中學地理教材《中國地理》編寫中形成的共識。
華東(上海市、江蘇省、浙江省、安徽省、江西省、山東省、福建省、台灣省)
華北(北京市、天津市、山西省、河北省、內蒙古自治區中部)
華中(河南省、湖北省、湖南省)
華南(廣東省、廣西壯族自治區、海南省、香港特別行政區、澳門特別行政區)
西南(重慶市、四川省、貴州省、雲南省、西藏自治區)
西北(陝西省、甘肅省、青海省、寧夏回族自治區、新疆維吾爾自治區、內蒙古自治區西部阿拉善盟)
東北(黑龍江省、吉林省、遼寧省、內蒙古東部含呼倫貝爾市、興安盟、通遼市、赤峰市)

地理教材中的劃分則有些不同,具體如下:
東北地區、華北地區、華中地區、華南地區、內蒙古地區、西北地區和青藏地區

熱點內容
鹿特丹港國家地理 發布:2021-03-15 14:26:00 瀏覽:571
地理八年級主要的氣候類型 發布:2021-03-15 14:24:09 瀏覽:219
戴旭龍中國地質大學武漢 發布:2021-03-15 14:19:37 瀏覽:408
地理因素對中國文化的影響 發布:2021-03-15 14:18:30 瀏覽:724
高中地理全解世界地理 發布:2021-03-15 14:16:36 瀏覽:425
工地質檢具體幹些什麼 發布:2021-03-15 14:15:00 瀏覽:4
東南大學工程地質考試卷 發布:2021-03-15 14:13:41 瀏覽:840
中國地質大學自動取票機 發布:2021-03-15 14:13:15 瀏覽:779
曾文武漢地質大學 發布:2021-03-15 14:11:33 瀏覽:563
中國冶金地質總局地球物理勘察院官網 發布:2021-03-15 14:10:10 瀏覽:86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