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地理環境對政治制度的影響
❶ 中國的地理是怎樣影響中國的政治關系
地理包括很多個方面
有些方面不會影響政治關系,但有些方面也會影響到一個國家的政治關版系權
就比如說地理位置
我國是一個社會主義國家,其形成之初,與我國的地理位置有這密切的關系
我過北臨俄羅斯,也就是二戰時期的蘇聯,受其影響很大,慢慢的社會主義思想滲透到了我國先進知識分子層面,於是開始社會主義革命,由於我國北方與蘇聯接壤,接受蘇聯老大哥的幫助更尤為方便,代表性說明的就是我國建國初期的東北老工業區。因為我國倒向社會主義陣營,所以政治關系發生了變化,建國初期與美國等西方資本主義國家關系緊張。
這個就是中國的的地理影響中國政治關系的很好的例子
❷ 自然地理環境對中國古代政治文明的影響
中國古代大多數城市都處在氣候良好的河流兩岸或平原 例如黃河和華北平原(都是溫帶季風氣候).有些城市在盆地或易於防守的地方 如關中盆地 四川盆地.這些都促成了政治中心的形成..最基本的就是古代的政治經濟中心:中原地區,正是因為地處華北平原,黃河中下游,而其它地方因土壤、水源等原因而落後於中原地區.
東方文化的源頭——古代中國,其地理環境的特徵——偏居一方和相對封閉.中國位於亞歐大陸的東端,北面是常年冰封的西伯利亞荒原,西面和南面環繞著大漠荒沙,高聳入雲的昆侖山、阿爾泰山及號稱世界屋脊的喜馬拉雅山,東面是浩瀚無限的太平洋.內陸幅員遼闊,資源豐富,分布有大規模的江河流域和肥沃平原. 這種遼闊的平原大河及近乎封閉狀態的地理環境,非常有利於形成一種自給自足的生產方式——農耕文明的形成,誘發封閉文明的產生.封閉的生存空間,不僅無法藉助外部力量,且由於生產工具的落後,古代中國人為了生存發展,為了同惡劣的自然環境作艱苦的斗爭,為了興修水利,確保農業生產的順利進行,就建立了血脈相連的大共同體進行有效的統治和管理,這樣建立在血緣關系和宗法制基礎上的專制統治就逐漸形成了. 同時,遼闊的大平原,也是的統治著極易通過軍事征服實現統一,建立一個專制主義的大帝國,將每個人都納入某種高度集中的政治體制之中,因此,統一、專制、中央集權就成為中國古代政治的特色. 封閉保守的地理環境也是中華文明與其它文明的聯系和影響很少,處於一種與世隔絕的狀態.自給自足的小農經濟形成了中國人一系列獨特的文化觀念如知足者常樂、中庸追求平穩、和平的社會環境及「家國一體」的宗法制和專制等官本位思想,形成了中國文化傳統和特色. 中國農耕經濟和專制統治的穩定性、持續性,又使得中國文化重視歷史經驗的總結而忽視邏輯推理,包括許多發明創造都是經驗所得,如火葯就是道學家在煉丹時發明的,許多歷法、醫術都是對觀察、經驗的描述和記錄.這些都是為了生產和生活需要,並沒有進行科學推論和分析,更沒有形成科學的理論. 中國是一個素稱「以農業立國」的國家,各朝統治者都是高度重視農業的發展.究其原因,地理環境是一個極為重要的因素.「以農業立國」這在很大程度上決定了中國古代文化是一個典型的農業社會文化.
中國有極為廣袤的疆土,其內部平原廣闊,特別是黃河,長江兩流域平原毗連,沒有明顯的天然的屏障,因此在政治,經濟,文化以及軍事上都易於統一,所以歷史上強悍的游牧民族南侵,中國縱使喪失了首當其沖的黃河流域,仍有廣大的退路可供周旋.其他古文明地區淪亡於外族的入侵,即一蹶不振,獨中國能對邊族潛移默化,始終保持著自己文化的獨特風格和完整系統,並使之綿延不絕. 中國復雜的地形和多樣的氣候,形成了各具特色的地緣文化和區域思想觀念.早在先秦時代就形成了各具特色、對後世影響深遠的齊魯文化、燕趙文化、三秦文化、荊楚文化、吳越文化、巴蜀文化及嶺南文化等.中原地區由於對農業的重視而養成重土安遷的觀念;東南沿海一帶由於耕地有限,重視海外貿易,思想觀念開放,西北的綠洲地區因土地限制和地處交通要道,商業發達較早;北方游牧民族由於環境惡劣,不得不以頻繁的遷徙和戰爭來對付環境的壓力.中國的區域文化雖然表現出明顯的差異,但又並存於中國傳統文化之中,形成了中國傳統文化的一體多元結構.隨著中國農耕經濟向周邊的擴張,中國傳統文化固有的包容性又促使區域文化的相輔相成、漸趨合一.儒、道、佛三教的並行而立,盛唐時的胡漢交融,都充分的說明了這一點.正是由於這種多樣性及包容性,中國傳統文化始終保持著生機與活力. 地理環境的開放與封閉是相對的,不能一概而論,不同生產力對環境有不同要求,也會產生不同結果.中國有較易於隔離的地理環境.東面臨海,西北橫亘漫漫沙漠,西南有世界上最大的青藏高原.這些都是地理上的阻絕地帶,給予農業民族無法突破的限制.這種一面臨海,其它三面陸路交通極不便利,而內部迴旋餘地又相當開闊的環境,形成一種與外部世界半隔絕的狀態,使中國沒有向外部拓展的野心,養成了獨自經營,和平溫順的國民性格.所以,中國文化大體上是在本土獨自醞釀成長,雖偶有外來文化成分由西域或海上傳入,皆能雍容消納,使中國文化的發展穩定而富於自信. 由此可見,中國在經濟結構、政治結構和制度、文化等方面表現出不同的特色,體現了地理環境對人類歷史發展不可或缺的重要作用.
❸ 中國古代政治制度與中國地理的關系
任何一種制度或文化的根源,都離不開地理環境的影響,中國是大陸文明,發源地區相回對封閉,答同時耕地廣闊(古時候),適宜發展農耕!當時的交通條件又有限,商業難以發展!而農耕文明的生產經驗來自傳承,同時中國人口眾多(從古到今都是如此),需要有一個強有力的領導!中國由此形成了強調服從,強調權威的政治制度,所以會產生家天下,這點和雅典的文明截然不同
❹ 與中國古代相比,古希臘的地理特點對政治體制有什麼影響
古希臘多山地和島嶼,由於大山和島嶼的隔離,形成了大小不一且鬆散的希臘城邦。
❺ 地理環境對中國文明形成的作用政治,經濟文化方面入手
一、對中國文來化形成和延續的影響自
1.由於土地、氣溫、雨水等條件較好,所以較早形成農業社會,使文化發展較早、較快。
2.盡管也有游牧文化和農業文化的沖突和融會,但由於農業人口始終佔有數量上的多數和文化上的優勢,所以農業文化始終佔主導地位。
3.由於疆域遼闊,跨緯度大,所以局部自然環境的變動,並不能影響總體的農業生產,使文化的延續有了穩固的物質基礎。
4.由於受周圍的地理障礙的保護,文化得以獨立發展,長期延續。
二、對中國文化多樣性的影響
1、由於地形地貌繁復,地理特徵多樣,造成文化多樣。
2、有游牧文化和農業文化的不同。農業文化中也有中原文化、吳越文化、楚文化、巴蜀文化等區別。
3、各種文化區域之間經濟形態、生活方式、觀念形態不同,且接受外界影響的程度也不同。
三、對開放和封閉的影響
1、相對封閉的環境,使中國文化獨自完成文明發生期(與其他文明的比較)。
2、形成中國獨特的表意文字、文學藝術、哲學、思維方式、社會結構,自成體系,與西方大異其趣。
3、使中華文化沒有斷層,保持鮮明的民族特色,具備前後遞進、陳陳相因的延續性。
4、長期隔離和文化發展水平高,造成自我中心意識。
❻ 中國地理環境對古代中國民主制發展的影響
希臘是山地,不適合發展種植業,比較適合航海,商業,這些行業的發展需要自然科學知識,自專然科學是個體勞動,屬不需要大規模的協作,這樣發展起來的是一種個性化的人格獨立,從而奠定了希臘民主的基礎,獨立,自由。
中國的黃河流域發展是耕種為主的農業,需要集體勞動,集體勞動需要的是統一,這樣就需要有人帶著統一的人群做同樣的事,中過的民主來源於協同,中庸,統一。這也是文化的差異
❼ 地理環境對政治的影響
地理環境對政治的影響是挺大的,決定著是否中心的問題。
❽ 論述地理環境對中國中央集權制的影響
中國的歷史與文化和其他民族的歷史與文化一樣,都是在一定的自然條件和社會經濟條件的影響下逐漸發展起來的。
首先,中國地處歐亞大陸東部,東臨太平洋,有廣袤而肥沃的黃土和許多源遠流長的大河,這是中國歷史與文化起源和發展的一個重要基礎。面積廣大的疆土,為早期各部落提供了不同的場所,後來經過不斷的融合與兼並,形成了一個統一的民族。這種在經濟、軍事、等方面高度統一的狀況,形成了中華民族比較穩定的心態和華夏文化強大的融合力;其次,中國有較易於隔離的地理環境。東臨大海,西南為古人無法逾越的橫斷山脈和青藏高原,西北為廣闊無垠的沙漠,北部多為高原山地,加上中原地區有較為有利的農業自然條件,因而形成了獨自經營、和平溫順的民族性格。第三,由於中國是一個大陸國家,加上地理環境適宜,因而文明的早期發展是與農耕相聯系的,故被稱之為農業社會文化。在長期的耕作中,人們充分體會到了季風氣候與農業生產的關系,為了更好的掌握農時,人們逐漸發明了節氣和歷法,以及發展了在古代具有較高水平的天文學。由於長期穩定的發展,漢字很早就被發明,並很快成熟和被大量運用,還以次而發展了書法文化,推動了造紙的發明。第四,中國受季風氣候的影響,這也影響到了文明拓展的方向。總之,中國歷史與文化是在特定的地理環境條件下起源、發展和發生遷移的。
中國是人類起源、發展的重要地區之一。原始歷史與文化的遺址廣布於大江南北,集中於黃河上下。漢文化之所以最早發祥於黃河中下游地區,是與這里的地理環境緊密相關的。黃河中下游有舉世聞名的黃土堆積,其被覆的深厚和堆積的廣袤,是世界上所罕見的。黃土垂直節理發育,垂直性強,利於穴居;土粒均勻、舒松,含天然養分多,利於耕作;該地季風氣候明顯,雨熱同期,利於種植和收獲。原始居住地多分布於黃河及某支流的河谷階地上,既可以躲避洪水泛濫,又利於取水用水。加上在歷史時期據說「黃土高原分布著廣大的森林,森林之間,夾雜著草原。有耕作稼穡之便,又有漁獵採集之利。」所以,黃河是中華民族文化的搖籃。
戰國時代,中原諸侯忙於互相征伐兼並,南方的楚族勢力向北伸張,進至淮河流域;北方匈奴也乘機崛起,侵入肥美的鄂爾多斯草原。西方,漢民族尋渭河河谷繼續向西發展,到達黃土高原的西陲。當時漢民族的政治和文化活動,以黃河及其最大支流渭河的河谷為軸線,是東西向的。中國的幾個著名古都——長安、洛陽和開封等,皆分布在這一軸線上。秦王朝統一的中央集權制國家的建立,統一文字、統一貨幣、統一度量衡等措施的實行,加快了民族融合的速度,擴大了融合的范圍,為漢族歷史文化的最後形成准備了充分的基礎條件。
漢朝建立,使統一的多民族的封建國家進一步鞏固和發展。隨著封建社會經濟的發展,人們對自然地理知識也有了很多的認識。這一時期,有著名的張衡的地動儀的誕生,還有張騫出使西域的偉績。自西漢末期,由於北方戰亂頻頻,特別是東漢後期,統治集團的日趨腐朽,輪流當政的宦官外戚競相壓榨農民,農民處境日益惡劣,迫使農民到處流亡。這時南方的豐腴富庶對北方農民則有很大的吸引力。人口的移入,推動了經濟的發展,而經濟的繁榮,又常為歷史文化發展的基礎。漢代時期,隨著北方人口的南遷,加之南方優越的地理環境條件,江南地區的經濟日趨提高,從而推動了歷史與文化的發展。原來漢文化的核心地帶集中於北方的局面開始被打破,並逐漸產生了向南移動的趨勢。隋唐時期,經過數百年的開發,江南已超過北方,成為全國重要的糧食和其他產品的供應基地。到了宋朝,文化中心也逐漸移到了江南,南方的經濟文化繼續發展。唐宋時期是我國地理學認識和傳統地理著作的一個重要發展時期。這時有著名的玄奘與他的《大唐西域記》,有僧一行對大地測量的貢獻,還有沈括先進的地理思想。這些都充分說明人們對自然地理的知識更為重視了,而且運用已有的地理知識指導生產生活。這也從另一個側面反映了地理環境對中國歷史與文化的影響。宋金以後,元朝建立,蒙古族入侵中原,連年戰亂,又使北方人民紛紛又向南方流亡,北方更為荒殘不堪。而南方卻繼續發展,人口和財富大量集中於東南的現象,至明代越加明顯了。
明清時期,以太湖流域為中心的江南地區為我國最先進的農業區更為明顯。之所以江南地區成為了先進的經濟文化中心,是與這個地區的優越的自然地理條件是密切不可分的。這個時期,有關地理知識的認識與應用主要體現在對海內外旅行考察的廣泛進行,以及隨之而來的區域地理知識的擴大。遠在西方「地理大發現」時代以前的半個多世紀,這時我國偉大的航海家鄭和已率領龐大的船隊,在東南亞、印度洋地區進行了大規模、長達30年的航海活動。這不僅是中國海上探險事業的巨大成就,也是我國地理發現史上的壯舉。鄭和的大規模航海活動,不僅擴大了中外經濟交流,而且在地理認識史上,也再一次擴大了中國人民對「西洋」的地理新眼界。更重要的是,對地理知識的深刻認識,也同時推動了中國歷史與文化的進一步發展。
總之,地理環境是歷史與文化的舞台。綜觀我國的歷史,可以發現歷史文化的起源是與地理環境相互依存的,而且我國歷史與文化的發展也與地理環境密不可分。我們要加強對地理環境知識的認識,通過對地理環境知識的認識來指導實際的生產生活,推動歷史發展的進程。
❾ 中國和西方的地理環境及政治制度
中國農耕業發達,灌溉的需要為統一集中人力分配資源而容易形成集權專制。
西方游牧文化發達,更強調個人的自由和主權,有利於民主制度的形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