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家地理人物冠軍作品
㈠ 史蒂文·麥柯里的代表作品
1985年6月期雜志上的著名封面照片時一個阿富汗難民,一個用刺骨的綠眼睛盯著鏡頭的13歲的阿富汗小女孩。這張照片當時由國家地理的攝影師史蒂文·麥柯里(Steve McCurry)攝於在巴基斯坦白沙瓦難民營的一間小教室里。在美軍擊敗阿富汗塔利班政權後,國家地理第二次發起人力來尋找這個小女孩。很快雜志攝影部的人就找到了她,她於2002年被確認是沙芭·古拉,普什圖族婦女,已婚並同她的家人生活在一起,她根本不知道自己作為一個封面人物已經世界聞名了。攝影師史蒂文·麥柯里再次為莎芭·古拉照了一張照片,關於她的故事後來發表在雜志2002年4月期中和國家地理電視紀錄片中。莎芭·古拉表示這兩張著名的照片,一張是在1985年,另一張在2002年,是她至今為止唯一的兩張照片。一個以古拉為名字的基金在國家地理資助下建立了,此後在眾多的讀者幫助下國家地理同亞洲基金會建立了聯系,並在阿富汗建立了一個女子學校,使得數千名年輕的女性得到了基礎和職業教育,此外學校還為學生們提供一頓熱餐和健康上的照顧。此基金還在阿富汗首都喀布爾資助建立了一所女子公立學校。
《阿富汗女孩》成了20世紀最經典的攝影作品 ,1979年蘇軍入侵阿富汗為他贏得了第一個攝影榮耀:他潛入阿富汗拍下了無數蘇軍入侵的場景,這些照片使他一夜之間名揚全球,並且獲得了當年的「羅伯特·卡帕最佳攝影金獎」——這是專門頒給特別有勇氣特別出色的美國攝影記者的最高榮譽獎。從那以後,哪裡有戰爭,哪裡就有邁科卡利的身影,哪裡有貧窮,哪裡就有他的作品。
《美國國家地理》攝影記者——史蒂文·麥柯里 30年前,著名攝影家史蒂夫·麥凱瑞作品《阿富汗女孩》以「讓人難忘的眼睛」獲登《國家地理》雜志封面,30年後,同一張面孔在巴基斯坦國家數據注冊局再次引起關注,因為按照相關數據,她是巴基斯坦人。
1984年,12歲的沙巴特·古拉是阿富汗難民,住在納基爾巴格難民營。當時,麥凱瑞為古拉拍了照片,她那碧綠色大眼睛給無數讀者留下難忘的印象。該攝影作品甚至曾與達·芬奇的油畫作品《蒙娜麗莎》相聯系,被稱為「阿富汗戰火中的蒙娜麗莎」。2002年麥凱瑞和他的團隊再次在阿富汗尋找到30歲的古拉,以同樣的姿勢和角度重新為她拍照。
2014年,巴基斯坦國家數據注冊局聲稱,古拉冒充巴基斯坦公民獲取了身份證。根據2014年4月17日巴基斯坦信息中心的身份登記文件,「阿富汗女孩」現名沙爾巴特·比比,1969年1月1日生於巴基斯坦白沙瓦,居住在塔拉布街,其丈夫拉合馬特·古爾登記表也顯示,她的信息登記號碼是假的,證明其在校學習的教師簽字和印章也是假冒的,該中學校長表示學校根本沒有這名教師,其次,其家族登記欄中沒有登記父母姓名,也未經過背景核實程序。數月後,巴基斯坦國家數據注冊局注銷了沙爾巴特·比比的巴基斯坦公民身份,同時也注銷了其兩個兒子的身份,該局對此事展開了進一步調查。
巴基斯坦國家數據注冊局發言人恰恰爾稱,在調查過程中,監察部門發現該局數名官員參與數據作偽,其中一名女性官員故意將200多名假材料提交錄入人口數據系統,該官員現已移交司法機關處理。
恰恰爾說,巴基斯坦國家數據注冊局系統存在巨大漏洞,一些內部網路操作人員,甚至某些身居要職的官員違規將某些外國人錄入巴國家數據登記系統。一位知情官員透露,某些外國人因多種原因,設法登記到巴基斯坦的顯赫家族中。巴監察部門目前已經發現並鎖定數千例類似案件,其中涉及22349名阿富汗人。
㈡ 有哪些世界著名的人像攝影大賽
沒有單獨設人像攝影的 一般都是分為人像組的
1、荷賽攝影獎
2、哈蘇國際攝影獎
3、美國《國家地理》全球攝影大賽
4、普利策新聞攝影獎
㈢ 有哪些世界聞名的攝影獎項
1、世界新聞攝影比賽
世界新聞攝影比賽(WPP)又稱荷賽,是1956年由荷蘭三位攝影家發起創立的基金會支持的,該基金會的宗旨是:「在全世界范圍內引起並增強人們對新聞攝影的廣泛興趣,傳播信息並加強國際間的相互理解。」
四十年來,世界新聞攝影比賽的規模在不斷擴大,每年都有數十個國家近萬幅作品參賽,比賽項目發展到9類19項,是世界上參與范圍最廣,最具代表性和權威性的新聞攝影大賽。荷賽每年還常增設一些特別獎,如「匈牙利李斯特獎」、「奧斯卡·巴納克獎」等。
荷賽所涉及的題材的多樣性使其參賽及獲獎照片不但能基本涵括每年的重大事件,也能深入人類的日常生活,它的作品已成為人類所處的時代和歷史的見證。
2、哈蘇國際攝影獎
哈蘇基金會是由厄納和維克多·哈蘇捐贈的遺產於1979年建立的。基金會的宗旨是促進自然科學和攝影領域的科學教育和研究。該基金會每年都撥款資助眾多項目,其中之一就是每年一度的哈蘇國際攝影獎。
1989年,該基金會在瑞典哥德堡成立並向公眾開放了哈蘇攝影中心(哈蘇中心),該中心已經舉辦了一系列展覽和文化演講活動。值得一提的是,該中心還建有一個面向研究者和學生的攝影研究與參考書圖書館,收藏有包括歷屆哈蘇國際攝影獎獲獎者作品在內的豐富的圖片。
哈蘇國際攝影獎創辦於1980年,當前已經逐步成為一項國際攝影界重要的攝影賽事,主要宗旨是獎勵「一位公認的攝影師的主要成就」。該獎項由一批在國際上有影響力的攝影家和資深專家推薦3名候選人,最終得主則由哈蘇基金會董事會從3名候選人中選定。
3、普利策新聞攝影獎
開始於1917年的普利策獎由美國著名報人約瑟夫·普利策創立,主要分為新聞獎和文化藝術獎。
普利策逝後立下遺囑,將財產捐贈給哥倫比亞大學,設立普利策獎,獎勵新聞界、文學界、音樂界的卓越人士,該獎自1917年以來每年頒發一次。 85年來,普利策獎象徵了美國最負責任的寫作和最優美的文字。
特別是新聞獎,更是美國報界的最高榮譽。每一個希望有所作為的美國記者無不以獲得普利策新聞獎作為奮斗的目標。 普利策獎的評委由有成就的名記者組成。
當年的優勝者由評委審查、挑選,但評選結果需經哥倫比亞大學顧問委員會通過,並由哥倫比亞大學校長宣布。 首屆普利策攝影獎是1942年頒發的。此後,除1946年外,每年頒發一次。從1968年開始,攝影類增設了專題新聞攝影獎,獲獎作品通常由一組照片組成。
普利策攝影獎獲獎作品具有重要意義。不少美國人對於許多重大事件的深刻印象是由當年普利策獎獲獎照片形成的。事實上,許多美國人是通過回憶他們第一次看到這些影像時正在做什麼來記錄自己的一生的。
4、國家攝影大典
國家攝影大典是國家攝影一年一度、面向全球攝影人的年度盛典,是全球攝影產業發展的風向標,同時也是一年一度全球攝影人的思想盛宴。
一年一度的國家攝影大典,將對本年度涌現出來的全球攝影領域的大事件進行盤點;將對本年度涌現出來的影響全球的圖片進行評選和頒獎;將對本年度涌現出來的攝影事件進行多角度的剖析;將對下一年度及未來全球攝影發展趨勢進行分析、預測和展望。
2012年4月22日,國家攝影大典首屆盛典在中國北京勝利舉行,1200多人參加了本屆盛典,會議現場展出了1000多幅優秀攝影作品。盛典還對首批「達蓋爾獎」進行了揭曉和頒獎。
國家攝影大典是全球攝影人的尖峰盛會,每年將在不同國家或不同地區舉行。
5、達蓋爾獎
達蓋爾獎,是國家攝影大典的最高獎項,以照相機的發明人法國著名發明家、化學家和藝術家路易·雅克·曼德·達蓋爾(Louis·Jaque·Manteis·Daquelle)的名字命名。為了紀念他對人類攝影事業的貢獻,國家攝影大典把每年的最高榮譽獎定為達蓋爾獎。
(3)國家地理人物冠軍作品擴展閱讀:
攝影簡史:
1842年5月5日,德國漢堡發生了一次大火,大火連燒了四天,比鷗烏和史特爾茨納二人奔赴火場,拍下了有關廢墟的許多照片,後來大多失散,僅存一幅。這次拍攝和這張照片是今天人們公認的世界上第一次新聞攝影活動和第一張新聞照片。
攝影術的誕生是隨著歐洲資本主義的發展應運而生的,150多年來,它經歷了一個由簡單到復雜、由低速向高速、由手工向自動化方向發展的過程,但萬變不離其宗,總也脫不開照相機和膠卷的傳統模式,代代相傳,直至今日。
100多年來,人們也一直在為尋求一種新的感光材料和更為方便實用的攝影方法而苦苦追求,以取代復雜、陳舊、落後的傳統攝影方式。
二十世紀末葉以來,伴隨著計算機在各個領域的迅速普及,數字時代已經來臨,給人們的工作和生活帶來了新的沖擊,應運而生的數碼相機,開拓了數字影像豐富的世界。
數碼相機的誕生,從根本上改變了傳統的攝影工藝和攝影體系,它不僅影響並改變著攝影業的經營觀念 、經營方法、管理及服務質量,而且導致每一位攝影工作者創作觀念、創作方法的更新。
可以說,數碼攝影是世紀之交攝影技術領域中的一次非常引人注目的革命。數碼攝影為新聞攝影、圖片等各類攝影開創了發展的新機遇,在新舊技術的轉型期,我們能否做出快速反應,及早切入,充分享受高科技給人類提供的創作愉悅,也是我們攝影工作者面臨的新課題。
數碼攝影的誕生,向傳統攝影發起了嚴峻的挑戰,迫使我們不得不從零開始,來認識數碼相機。而數碼相機就是由無數個0和1在計算機里或電子器件里排在一起。
通俗一點的講,數碼相機就是用電子元器件(一般是CCD或CMOS)替代膠卷作為感光材料並將其所攝物體記錄下來的圖像以數碼的形式保存在可多次重復使用的存儲卡中的照相機。
後邊的事情就交給電腦(也稱「電子暗房」)去完成。 現代社會進入了數字時代,隨著圖片處理的電腦化,傳遞方式的通訊衛星化,幅大量多的彩色化趨勢的發展,必將為新聞攝影帶來新的繁榮和發展,以嶄新的面目和姿態在信息傳播領域發揮新的獨特重要作用。
㈣ 國家地理得獎者2015是哪個女的
2015年《美國國家地理》的中國代理《華夏地理》雜志社主辦的中國賽區比賽,是一個國內的比賽。獎項分自然類、地方類、人物類、手機類、華夏典藏獎。
獲得華夏典藏獎的有3人,其中江一燕是女性。
㈤ 求一個獲獎攝影圖,好像是獲得2010年的國際攝影獎的,內容是兩頭牛瘋狂的在水田裡拉犁,一個人在後面扶著
哥們,是這張么?國家地理攝影大賽獲獎作品全覽
攝影Photography一詞是源於希臘語φωςphos(光線)和γραφιςgraphis(繪畫、繪圖)或γραφηgraphê,兩字一起的意思是「以光線繪圖」。是指使用某種專門設備進行影像記錄的過程,一般我們使用機械照相機或者數碼照相機進行攝影。有時攝影也會被稱為照相,也就是通過物體所反射的光線使感光介質曝光的過程。有人說過的一句精闢的語言:攝影家的能力是把日常生活中稍縱即逝的平凡事物轉化為不朽的視覺圖像。
一般簡稱的攝影,即是用照相機,映像在底片,沖印底片成為單一相片,一張張作永久保存。但相片的影像是不動、無聲,僅供人觀賞其人物、意境,進而體會其涵義。今天世界上仍存留最早的一張照片可以追溯至1827年,出自法國人約瑟夫‧尼埃普斯之手。
攝影之所以誕生,就是為了記錄的目的。它誕生之後所顯示出來的強大的生命力,也恰恰在於它的記錄功能。這是其他技術或藝術所無法比擬或取代的。因此,從廣義上說,攝影就是記錄。
1848年5月5日,德國漢堡發生了一次大火,大火連燒了四天,比鷗烏和史特爾茨納二人奔赴火場,拍下了有關廢墟的許多照片,後來大多失散,僅存一幅。這次拍攝和這張照片是今天人們公認的世界上第一次新聞攝影活動和第一張新聞照片。
攝影術的誕生是隨著歐洲資本主義的發展應運而生的,150多年來,它經歷了一個由簡單到復雜、由低速向高速、由手工向自動化方向發展的過程,但萬變不離其宗,總也脫不開照相機和膠卷的傳統模式,代代相傳,直至今日。
在這張攝影大賽人物類獲獎作品中,一個印度尼西亞農民駕著兩頭水牛在爛泥中狂飆,用大賽評委喬爾·薩爾托雷(JoelSartore)的話說,這是一個「史詩般的場面」。據作者、香港攝影師陳國雄(ChanKwokHung)介紹,要想贏得這些一年一度的比賽,農民們通常要付出巨大的努力,他們相信贏得比賽會在即將到來的播種季節帶來好運。
美國《國家地理》雜志特約攝影師薩爾托雷說,「充滿力量的動作,有趣的主題,軟和的背景,這些因素的結合令這張照片脫穎而出。」2010年美國《國家地理》國際攝影大賽從2010年9月16日一直持續到11月30日,組委會從世界各地的攝影師手中收到了1.6萬件攝影作品。
㈥ 我在學攝影,請推薦一些著名的攝影大師及其著作。
學攝抄影?怎麼學?在校學?還是只襲是攝影愛好者只想拍出與眾不同的圖片?
如果是在校學習攝影專業,那就把精力放在和自己的專業有聯系的方向,向那些在自己學習的專業領域獲得過榮譽的人學習,所以,你最好離那些所謂的大師遠一點兒或者至少是以後才把他們當作前進的方向,盒飯永遠比餓肚子讓人更振奮!
如果你是只想拍攝出與眾不同的圖片的攝影愛好者,你基本上只能利用自然條件來滿足自己的愛好了。那麼《紐約攝影學院攝影教材》就是你的必備讀物,上一些攝影論壇也能讓你的水影水平有所提高,不過最重要的還是要走出去,走出去和影友交流拍攝心得積累經驗夯實基礎,擁有自己的攝影思想以後誰說你就不能成為大師那?
經典名作全部都閃動著思想的光輝,那麼多的經典肖像有幾張超過了《阿富汗少女》,國內那麼多玩票的人像大人物誰敢說自己的作品能站到《沉思中的周恩來》之上,《大眼睛》作為希望工程的標志也不是因為大光圈虛化。優秀的作品是有生命的,比如說,圖片庫里的那些優秀圖片。到一些圖片庫里去欣賞那些生命力頑強的圖片可比在這里寫字容易多了!
㈦ 有什麼好看的書籍嗎,推薦一下!(人物傳記,國家地理,歷史)
明朝那些事,史記,二十四史,世界通史,名人傳
㈧ 求中國國家地理攝影獲獎作品的原圖資源
這個問題問得很好!我也一直想得到,哪怕一幅、兩幅都可!
那些獲獎作品的作者專往往經歷了多年的屬經驗積累,才達到這個水平。其作品往往具有高附加的知識產權價值,就算有個熟人是這類作者、讓你拷貝到了作品的電子文件,你也不能拿來做什麼,因為要為此付出版權甚至處罰代價的。
之前某郵政局曾盜用我的一幅《東魯遺風——大萬世居》製作明信片,為此他們付出了2萬余元的商榷後的經濟賠償……
㈨ 怎樣分析第57屆荷賽獲獎作品《尋找信號》
先給你擴充下這張照片的背景情況:
第57屆世界新聞攝影比賽(荷賽)的國際評審們,選擇了VII圖片社的美國攝影師John Stanmeyer的一張照片作為2013年的荷賽年度照片。這張照片拍攝的是吉布地城海邊的夜晚,非洲移民們舉起他們的手機嘗試去捕捉鄰國索馬里的便宜手機運營商信號——在國外和親人們的一種脆弱聯系。吉布地通常是像索馬里、衣索比亞和厄利垂亞這些國家的人們移居到歐洲和中東等國尋求更好生活的一個中轉站。這張照片是為《美國國家地理》雜志拍攝的,同時獲得了當代熱點類別單張的第一名。
拍攝參數,佳能5D3,10000的ISO,35MM鏡頭1.4的光圈,1/40的快門。
從三個大方面入手
技術:這幅照片的技術難度
曝光:同時要照顧到手機屏幕和月亮;
持機穩定性:運用嫻熟的技術,使用最高 感光度,最大光圈,才使快門速度達到了此鏡頭的安全快門速度1/40秒,
寓意:暗示了科技在故事中佔有一角,突出了手機、網路、社交媒體能讓不發達世界的人們與世界聯系緊密起來的事實,科技縮小世界。
美感:剪影的人物輪廓如同雕像,就像瑪雅人向他們的太陽神祈禱——帶有明顯崇敬態度地高舉著他們的手機。運用斜線構圖法,使得畫面的比重等都很協調。
㈩ 中國國家地理的榮譽
《地理知識》於1999年11月榮獲「第二屆全國優秀地理期刊」獎;
雜志於2001年榮獲紙老虎銷售網2001年度最受歡迎十佳暢銷期刊稱號;
雜志於2001年8月被評為「推廣精品書刊,展示國門風采」活動中讀者喜愛的精品期刊獎;
雜志於2003年榮獲紙老虎2003年度旅遊人文類冠軍雜志獎;
雜志於2003年榮獲2003年度紙老虎十大暢銷雜志獎;
雜志於2003年1月榮獲第二屆國家期刊獎百種重點期刊稱號;
雜志於2003年10月獲青藏高原綜合科學考察30周年紀念1973-2003;
雜志於2004年榮獲紙老虎2004年度十大暢銷雜志稱號;
雜志於2004年榮獲紙老虎2004年度旅遊人文類冠軍雜志獎;
中國國家地理網於2005年獲得優秀科普網站獎;
雜志於2005年獲第三屆國家期刊獲獎提名;
雜志於2005年榮獲科技科普類校園先鋒媒體稱號;
雜志於2005年入圍中國驕子年度新銳榜 創新中國TOP10排行榜;
雜志於2005年榮獲紙老虎2005年度旅遊人文類冠軍雜志獎;
雜志於2005年榮獲紙老虎2005年度最受讀者歡迎雜志獎;
雜志於2005年1月榮獲第三屆國家期刊獎提名獎;
雜志於2006年榮獲中國驕子年度新銳榜 年度傳媒稱號;
雜志社於2006年榮獲中國科學院先進集體稱號;
雜志於2006年入選CCTV封面2006;
雜志於2006年榮獲年度科普雜志類先鋒媒體;
雜志於2006年榮獲2006年度旅遊人文類冠軍雜志獎;
雜志於2006年榮獲2006年度最受讀者歡迎雜志獎;
雜志於2007年榮獲中國十大時尚休閑媒體品牌;
雜志於2007年入選中國報刊經營管理模式十大期刊案例;
雜志於2007年2月7日獲第36屆世界期刊大會高級贊助商;
雜志於2007年11月被評為2007年度中文期刊網路傳播海內外分類閱讀(人文藝術類)TOP10期刊;
雜志於2008年7月入圍郭永杯科學傳播最佳影響榜;
雜志榮獲最受讀者歡迎的科普傳媒第一刊稱號
雜志榮登最具品牌價值雜志十強
雜志於2009年6月榮獲「影響中國十大期刊品牌貢獻獎」
2009年,《中國國家地理》內容被香港高級程度會考試卷所收錄。
2011年12月榮獲「全國新聞出版『走出去』先進單位」稱號
2012年6月30日,中國國家地理新媒體榮獲「中國新媒體30強」中的創新榜十強。
2012年12月,獲「跨媒體學院獎·2012年度最佳內容和形式製作獎」
2013年6月進入2013年國家新聞出版廣電總局「百強報刊」推薦名單
2013年中國科協科普部組織了「公眾喜愛的優秀科普作品」活動,雜志獲最喜愛的15本科普期刊
2013年12月,雜志社被評為首批數字出版轉型示範單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