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地理人文 » 永嘉人文地理

永嘉人文地理

發布時間: 2021-03-07 00:48:41

Ⅰ 溫州各地風景旅遊、人文地理、生態文明等有哪些

溫州位於浙江省東南部,東瀕東海,南毗福建,西及西北部與麗水市相連,北和東北部與台州市接壤。全境介於北緯27度03分-28度36分、東經119度37分-121度18分之間。溫州市陸域面積11784平方公里,其中市區(鹿城、龍灣、甌海和洞頭四個區)面積1313平方公里。[1]
境內地勢從西南向東北呈現梯形傾斜。綿亘有洞宮、括蒼、雁盪諸山脈,泰順的白雲尖,海拔1611米,為溫州市最高峰,東部平原地區,人工河道縱橫交錯。
溫州的山脈有玉蒼山、雁盪山等山脈。山體主要由流紋岩和凝灰岩構成,局部有花崗岩。由於長期受流水侵蝕,或地震影響,山體崩塌形成了無數奇峰、異洞、怪石、陡壁、峽谷、飛瀑。
溫州為中亞熱帶季風氣候區,冬夏季風交替顯著,溫度適中,四季分明,雨量充沛。年平均氣溫17.3-19.4攝氏度,1月份平均氣溫4.9-9.9攝氏度,7月份平均氣溫26.7-29.6攝氏度。冬無嚴寒,夏無酷暑。年降水量在1113-2494毫米之間。春夏之交有梅雨,7-9月間有熱帶氣旋,無霜期為241-326天。年日照數在1442-2264小時之間。主要水系有甌江、飛雲江、螯江,境內大小河流150餘條。溫州陸地海岸線長355公里,有島嶼436個。海岸線曲折,形成磐石等天然良港。海域面積約11000平方公里。
折疊
折疊生物資源
溫州土壤肥沃,河流湖泊眾多,海洋資源豐富,是江南「魚米之鄉」。糧食作物以水稻為主,經濟作物主要有柑橘、茶葉、枇杷、楊梅、甘蔗等160餘種。海洋魚類有帶魚、黃魚、鰻魚等370餘種、貝類有430餘種。沿海灘塗養殖面積達6.5萬公頃,養殖蟶、蚶、蝦、蟹、蛤等。用材林有松、杉、櫟等280餘種。
折疊礦產金屬
溫州市已發現各類礦產38種,有資源儲量的固體礦產18種,礦產地32處,其中有基礎儲量的礦產11種,分別為鉬、鉛、鋅、銀、葉蠟石、明礬石、伊利石、高嶺土、硫鐵礦、石英閃長岩、鉀鈉長石等。礦產資源總的特點是以非金屬礦產佔主導地位,其中明礬石(主要產地在蒼南礬山鎮)、葉蠟石(主要產地在泰順仕陽鎮)礦藏量巨大,素有「世界礬都」、「世界蠟都」之稱。伊利石、花崗岩石材、高嶺土、礦泉水和地熱資源在全省也佔有重要地位以及金屬礦產中永嘉石染鉬礦。

Ⅱ 永嘉書院的地理環境

永嘉書院位於國家AAAA級楠溪江風景區核心區域。佔地面積5000畝,是永嘉縣最大的文化、休閑、觀光旅遊綜合項目基地。永嘉書院景區地處永嘉大若岩鎮、沙頭鎮、岩頭鎮三鎮交匯處,位於國家4A級風景區楠溪江中游。
永嘉書院立足於時代的高點,以永嘉學派為背景,以商道文化為根基,致力於打造一個高貴而樸素、富於文化內涵和精神情趣的現代書院。該景區周圍古村落星羅棋布,毗鄰一門六進士的豫章村、劉基遺脈後裔碧蓮村、人傑地靈白泉村、攝影基地茗嶴村、范蠡西施隱居遺跡陶朱坑村等楠溪江古村落,人文底蘊非常深厚。是一個集觀光旅遊、休閑度假、藝術交流、教育培訓為一體的大型綜合體,是浙江省重點文化園區。
永嘉多山水,有雲:七分山二分水一分田。年平均降水量1705.5毫米。永嘉風景秀美資源豐富。享「天下第一江」美譽的楠溪江國家4A級重點風景名勝區,以水秀、岩奇、瀑多、村古、灘林美著稱。悠悠三百里楠溪江,江流純凈澄碧、清澈見底,兩岸疊翠峰戀,茂林修林,令人心曠神怡,流連忘返。景區內植被良好,沒有任何工業污染,其地面水至今仍保持著最原始的水貌,純凈度超過國家一級地面水標准。
永嘉為為中亞熱帶季風氣候區,冬夏季風交替顯著,溫度適中,四季分明,雨量充沛。冬無嚴寒,夏無酷暑。一年四季均適合旅遊。
南朝「山中宰相」陶弘景曾有力贊楠溪江「山川之美,古來共談……實是欲界之仙都」之佳句,以「寓文化於山水、融豪華於自然、引高端於大眾」為理念的永嘉書院以最靚麗的風貌迎接中外來客。

Ⅲ 楠溪江具體地理位置

楠溪江介紹

楠溪江位於浙江省溫州市永嘉縣境內,距溫州市區23公里,與北雁盪山風景區毗鄰,是著名的國家級風景名勝區。

楠溪江貫穿永嘉南北,溪流自北往南,末處注入甌江,流歸東海。三百里楠溪江,逶迤曲折,流過36灣、72灘,游覽區總面積約625平方公里,共分為楠溪江及沿江農村文化(又稱岩頭景區)、大若岩、石桅岩、水岩、北坑、陡門和四海山七大景區,共計800多個景點。

悠悠三百里楠溪江融天然風光與人文景觀於一體,以水秀、岩奇、瀑多、村古、灘林美而名聞遐邇,是我國國家級風景區當中唯一以田園山水風光見長的景區。

游楠溪江,乘竹筏漂流為一大樂事。楠溪江水面寬而淺,一般水深1米左右,少數深潭可達數米。灘有急流而不凶險,潭水平靜而不阻滯,宜遊玩。楠溪江水文水景的特點,十分適宜乘坐竹筏飄流暢游。

楠溪江,美在原始古樸、野趣天然;楠溪江;美在純凈柔和、絕無污染。經檢定,含沙量僅為每立方米萬分之一克,水質呈中性,PH值為7,符合國家一級水標准,被專家們譽為「天下第一水」 。溪流清榮峻茂,秀麗多姿,隨江倒影,水清見底,游魚碎石,歷歷在目。如日間泛舟坐筏漂游江上,遠眺綿綿青山,近看鬱郁灘林,俯賞碧藍江水,飽覽溪光山色,令人心曠神怡,寵辱偕忘;如夜間游江,見漁火點點,聞漁舟晚唱,受江風柔拂,聆淙淙流水,足以盡抒幽情逸致;如歇息灘林,橫柯上蔽,草坪如茵,白晝如昏,朦朧幽靜,促膝談心,詩意盎然,此樂何極。

楠溪江上游溪深源遠,山高岩峻之處,懸泉瀑布飛瀉其間。百丈瀑 、羅陽瀑布、崖下庫含羞瀑、石門台九漈瀑、北坑龍潭三折瀑,各顯其妙,遠望如天漢傾落,近觀則飛流沖瀉、氣勢磅礴……

楠溪江的奇岩險峰,星羅棋布,有絕壁奇觀太平岩,深潭凝碧三角岩,天然盆景獅子岩,九丈奇峰朝天龜,溪中天柱石桅岩,崢嶸入雲十二峰,屯兵扎營南崖寨……這些奇岩險峰,多生幽洞,清雅幽致,奇妙無窮。

楠溪江不僅景色優美,而且至今還遺存著新石器時代的文化遺址,唐宋元明清時的古塔、橋梁、路亭、牌樓和古戰場,保存著以「七星八斗」和「文房四寶」以及陰陽風水構思而建築的古村落;留存著大批完整的百家姓宗譜、族譜等。這些彌足珍貴的歷史文化遺存,可以使我們了解我國古代「耕讀社會」和「宗族社會」的梗概。
楠溪江的旅遊資源極為豐富,僅國家重點保護的珍稀樹種,即有銀杏、閩楠、長葉榧、胡豆蓮等。近年來,此景區又發現一個新瀑布群,稱藤溪十瀑,其中之五級瀑為世所罕見。

Ⅳ 永嘉書院的主要景點

金珠瀑、一線天、百米碇步、月亮橋、索橋、水心塔、書畫院、波浪橋、依山依市。

1、金珠瀑

金珠瀑高88米,經年不絕,由於水流撞擊、水汽激盪,瀑布底下負氧離子很高。

2、三尊銅像

中間的是永嘉學派創始人薛季宣;左邊是陳傅良,為薛季宣的學生,傳承與發展了薛季宣的永嘉學派的學術思想。最右邊的是葉適,是永嘉學派的集大成者。

3、百米碇步

楠溪江一帶的人們為過水方便,在低水位出以步涉為間距,用方形石樁砌築通道,每個石樁大半部掩埋於水下,露出水面僅一二尺,稱之為「石碇」。楠溪江民風淳樸,凡是過碇布相遇,人們都會自覺地向旁邊子碇上讓路,以便讓對方先過。讓路的規矩是:男讓女、幼讓老、徒手讓挑夫、輕擔讓重擔。

(4)永嘉人文地理擴展閱讀:

永嘉書院的地理環境:

永嘉書院立足於時代的高點,以永嘉學派為背景,以商道文化為根基,致力於打造一個高貴而樸素、富於文化內涵和精神情趣的現代書院。

該景區周圍古村落星羅棋布,毗鄰一門六進士的豫章村、劉基遺脈後裔碧蓮村、人傑地靈白泉村、攝影基地茗嶴村、范蠡西施隱居遺跡陶朱坑村等楠溪江古村落,人文底蘊非常深厚。是一個集觀光旅遊、休閑度假、藝術交流、教育培訓為一體的大型綜合體,是浙江省重點文化園區。

永嘉多山水,有雲:七分山二分水一分田。年平均降水量1705.5毫米。永嘉風景秀美資源豐富。享「天下第一江」美譽的楠溪江國家4A級重點風景名勝區,以水秀、岩奇、瀑多、村古、灘林美著稱。

悠悠三百里楠溪江,江流純凈澄碧、清澈見底,兩岸疊翠峰戀,茂林修林,令人心曠神怡,流連忘返。景區內植被良好,沒有任何工業污染,其地面水至今仍保持著最原始的水貌,純凈度超過國家一級地面水標准。

Ⅳ 溫州地理

溫州,中國浙江省轄市,為沿海港口城市,簡稱甌。位於中國東南部,甌江下游南岸。全市國土面積11784平方千米,轄海域11000平方千米。下轄3個市轄區、6個縣,代管2個縣級市。根據第六次人口普查數據,截至2010年底,全市常住人口912.21萬,居浙江省各市第一位。

中文名稱: 溫州
外文名稱: WENZHOU/YUJEU/溫州(ウンシュウ)
別名: 甌,東甌
行政區類別: 地級市
所屬地區: 中國華東
下轄地區: 3個市轄區,6個縣,2個縣級市
政府駐地: 鹿城區綉山路321號行政管理中心
電話區號: 0577
郵政區碼: 325000
地理位置: 浙江省東南部
面積: 11784平方千米
人口: 912.21萬人(2010年)
方言: 吳語(溫州話),閩南話,畲客話等
氣候條件: 中亞熱帶季風氣候
著名景點: 雁盪山,楠溪江,飛雲湖等
機場: 溫州永強國際機場
火車站: 溫州站,溫州南站
車牌代碼: 浙C

目錄

區域概況簡述
人口
方言
溫州模式
地名由來
自然地理地理地貌
氣候資源
歷史沿革先秦時期
漢至清
民國時期
共和國
行政區劃1.鹿城區
2.甌海區
3.龍灣區
4.樂清市
5.瑞安市
6.永嘉縣
7.平陽縣
8.蒼南縣
9.洞頭縣
10.文成縣
11.泰順縣
歷史文化
古文化遺址1.白石遺址
2.大坪遺址
3.下湖墩遺址
4.山前山遺址
5.牛頭頸遺址
6.鶴嶼山遺址
7.獅子崗遺址
8.仙堂山遺址
旅遊名勝雁盪山風景名勝區
楠溪江風景景名勝區
南麂島海洋自然保護區
江心嶼公園
烏岩嶺自然保護區
森林
濕地
島嶼
溫州美譽「世界」之美譽
「城」之美譽
「都」之美譽
「鄉」之美譽
「基地」之美譽
「中心」之美譽
溫州的「第一」
經濟交通公路
溫州永強機場
港口
鐵路
溫州軌道交通
三次產業
浙江第一高樓
文化教育公辦本科
三本院校
高職院校
重點高中
當地名人
溫州習俗攔街福
芥萊飯
吃巧食
八角珠燈
五月忌
溫州閑食燈盞糕
豬油糕
縣前頭湯圓
雙炊糕
空心月餅
永嘉楠溪江麥餅
魚丸
歷史小故事區域概況 簡述
人口
方言
溫州模式
地名由來
自然地理 地理地貌
氣候資源
歷史沿革 先秦時期
漢至清
民國時期
共和國
行政區劃 1.鹿城區
2.甌海區
3.龍灣區
4.樂清市
5.瑞安市
6.永嘉縣
7.平陽縣
8.蒼南縣
9.洞頭縣
10.文成縣
11.泰順縣
歷史文化
古文化遺址 1.白石遺址
2.大坪遺址
3.下湖墩遺址
4.山前山遺址
5.牛頭頸遺址
6.鶴嶼山遺址
7.獅子崗遺址
8.仙堂山遺址
旅遊名勝 雁盪山風景名勝區
楠溪江風景景名勝區
南麂島海洋自然保護區
江心嶼公園
烏岩嶺自然保護區
森林
濕地
島嶼
溫州美譽
「世界」之美譽 「城」之美譽 「都」之美譽 「鄉」之美譽 「基地」之美譽 「中心」之美譽 溫州的「第一」經濟交通
公路 溫州永強機場 港口 鐵路 溫州軌道交通 三次產業 浙江第一高樓文化教育
公辦本科 三本院校 高職院校 重點高中當地名人溫州習俗
攔街福 芥萊飯 吃巧食 八角珠燈 五月忌溫州閑食
燈盞糕 豬油糕 縣前頭湯圓 雙炊糕 空心月餅 永嘉楠溪江麥餅 魚丸歷史小故事展開 編輯本段區域概況
經緯度 東經119°37′-121°18′、北緯27°03′-28°36′
語言 [溫州話]·[浙南閩語]·[畲客話]·[蠻話]·[金鄉話]·[蒲門話]等
行政區劃代碼 331000
身份證代碼 3303
區號 +86 (0)577
車牌號 浙C
市花 茶花
市樹 榕樹
市鳥 海鷗
市歌 《會飛的家鄉》
高等院校 溫州醫學院、溫州大學
現任市委書記 陳德榮
現任市長 趙一德

簡述
溫州市
本數據來源於網路地圖,最終結果以網路地圖數據為准。
溫州市是浙江省的地級市 ,14個沿海開放城市之一,海峽西岸經濟區五中心城市之一,長三角區域城市之一,浙江省省級歷史文化名城,浙江的經濟中心之一,浙東南第一大都市,浙南經濟、文化、交通中心,位於中國東部海岸線中段,浙江東南部,東瀕東海,南接福建寧德福鼎市,西與麗水市相連,北與台州市毗鄰。 溫州
溫州市2010年全市國內生產總值達到2925.27億元,按可比價計算比上年增長11.1%,人均國內生產總值突破5000美元;財政總收入411.4億元,其中地方財政收入228.5億元,年均分別增長15%和15.8%;城鎮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31201元,農村居民人均純收入11416元;單位生產總值能耗五年累計下降20%,化學需氧量、二氧化硫排放量分別削減17.4%和20.4%。 全市總面積23255平方千米,其中陸地面積12255.77平方千米、海域11000平方千米。其中市區1082平方千米。2010年常住總人口912萬人。轄3個市轄區、6個縣,代管2個縣級市,共有69個街道、65個鎮(包括2個民族鎮)、6個鄉[包括5個民族鄉]。 溫州古為甌地,也稱東甌,唐時始稱溫州,簡稱「甌」。甌是一種陶制器皿的名稱。約在新石器時代,溫州居住著原始甌人並製作陶器。留學海外的溫州學子在看到香港被稱作HONGKONG的時候根據溫州的甌語發明了YUJEU這個稱呼。 溫州古城建於東晉明帝太寧元年(公元323年),因地在溫嶠嶺南,「雖隆冬而恆燠」,四季溫和濕潤,故名溫州。 溫州是一座山水江海交融的濱海城市,一座充滿生機活力的城市,一座民營經濟發達的城市,一座文化底蘊深厚的城市,一座特別能創業的城市,一座努力走在前列的城市,一座充滿活力與激情的城市,一座充滿魅力與夢幻的城市,一座充滿智慧與故事的城市。溫州人以[智行天下]·[善行天下]·[商行天下]而遐邇聞名。 溫州貴禮節,史稱[浙南鄒魯]。溫州是中國數學家的搖籃、中國山水詩的發祥地、中國南戲的故鄉、中國民營經濟發展的先發地區與改革開放的前沿陣地。 溫州的錦綉河山、工商經濟、政策發展、現代都市、人文歷史,陳志歲早年的一闋詠溫州詞曰:「人說繁華比帝鄉,館廈皇皇,道路皇皇。山川瑰麗勝蘇杭,樓外花香,樓里人香。 攘往熙來富貴商,天上機航,水上舟航。王孫到此也牽腸,欲把他鄉,落作家鄉。」(《一剪梅·溫州》) 還有一本描寫溫州的小說《溫州別戀》,作者是六百里。[1]
人口
溫州市是浙江省人口最多的地區,根據《溫州市2010年第六次全國人口普查主要數據公報》,全市常住人口為912.21萬人。其中,男性人口為479.74萬人,佔52.59%;女性人口為432.47萬人,佔47.41%。總人口性別比(以女性為100,男性對女性的比例)為110.93;0-14歲人口為130.53萬人,佔14.31%;15-59歲人口為680.92萬人,佔74.64%;60歲及以上人口為100.76萬人,佔11.05%,其中65歲及以上人口為69.54萬人,佔7.62%;具有大學(指大專以上)文化程度的人口為65.03萬人;具有高中(含中專)文化程度的人口為115.04萬人;具有初中文化程度的人口為334.44萬人;具有小學文化程度的人口為267.99萬人(以上各種受教育程度的人包括各類學校的畢業生、肄業生和在校生);全市常住人口中,居住在城鎮的人口為602.20萬人[6],佔66.02%;居住在鄉村的人口為310.01萬人,佔33.98%(由hugao1999貢獻)。
方言
溫州(普通話發音:Wēn Zhōu,溫州話發音:YU JEU(吳語)/VO'E JEU(閩語))是使用多種語言的地區,各種語言之間差別甚大。以市區口音的吳語甌江域甌語為主,其次有150萬居民使用閩南語,主要來自明清時期大量的閩南移民,以蒼南縣為中心分布,被稱為浙南閩語。主要講甌語,部分講閩南話、蠻話、蠻講、畲客話、金鄉話、蒲門話和麗水、台州方言。甌語與古閩語、古楚語、古江東語都有密切的聯系,對研究漢語語音史和語言史都具有特殊的意義。甌語為中國東南沿海城市溫州市住民所講的一種南部吳語,在發音和用詞、語法等方面和都與漢語普通話有較大差別。但溫州話的變化也很多,甚至各個縣市之間的發音也有較大差異,包括瑞安話,樂清話等。通常所說的溫州話指的是溫州市區、永嘉、瑞安、樂清、平陽、文成等使用甌語地區的話,其中永嘉的語言最古老,永嘉在古代可以說是溫州的中心。溫州話幾乎每十里口音就不同。溫州話是南部吳語的代表方言。溫州是南戲的發源地,留傳的南戲作品都含有不少溫州話。由於南戲對元曲及元明小說的影響深遠,學者們在注釋考證這些作品時都需要大量引用溫州話。
溫州模式
溫州模式是指溫州地區以家庭工業和專業化市場的方式發展非農產業,從而形成小商品、大市場的發展格局。小商品是指生產規模·技術含量和運輸成本都較低的商品。大市場是指溫州人在全國建立的市場網路。曾經在全國流通一時,家喻戶曉。
編輯本段地名由來
唐上元二年(675年),設置溫州,這是溫州得名的開始。據《浙江通志》引《圖經》:「溫州其地自溫嶠山西,民多火耕,雖隆冬恆燠。」意思是因為溫州地處溫嶠嶺以南,冬無嚴寒,夏不酷熱,氣候溫潤,所以稱為溫州。
編輯本段自然地理
地理地貌
溫州市位於浙江省東南部,東瀕東海,南與福建省寧德地區的福鼎、柘榮、壽寧三縣毗鄰,西及西北部與麗水市的縉雲、青田、景寧三縣相連,北和東北與台州市的仙居、黃岩、溫嶺、玉環四縣市接壤。 境內地勢是由西南向東北呈現梯形傾斜。綿亘洞宮、括蒼、雁盪諸山脈,泰順白雲尖海拔1611米,為全市最高峰。東部平原地區,人工河道縱橫交錯。 主要水系有甌江·飛雲江·鰲江,境內大小河流150餘條。溫州陸地海岸線長355公里,有島嶼436個。海岸線曲折,形成磐石等天然良港。 沿海平原是溫州主要產糧區,一年三熟,以水稻為主。經濟作物有柑桔、茶葉、枇杷、楊梅、甘蔗等60餘種,西部山區有大量的林產品資源。溫州海域廣闊,海岸線長達355公里,有洞頭、北麂、·南麂、樂清灣等漁場,海水魚有帶魚、黃魚、鰻魚、鯧魚、鱸魚等370多種,還有近百萬畝的淺海灘塗,養殖著蟶、蚶、蠣、蝦、蟹等海洋生物。 溫州地質原屬華夏古陸的一部分。金屬礦有鋅、銅、鋁等30餘種。非金屬礦有花崗岩、陶土、葉臘石、明礬石等。明礬石儲量佔全國總儲量的80%,蒼南礬山鎮有「世界礬都」之稱。溫州以東近海大陸架盆地蘊藏著豐富的石油和天然氣資源。泰順縣烏岩嶺亞熱帶常綠闊葉林原生植被,是浙南綠色寶庫。正在勘探開發之中的東海大陸架蘊藏著豐富的石油和天然氣。東海油田的開發,必將使溫州經濟騰飛增添新優勢。
溫州(3張)溫州的山脈有洞宮山、括蒼山、雁盪山等山脈,層巒疊嶂,青翠欲滴。山體主要由流紋岩和凝灰岩構成,局部有花崗岩。由於長期受流水侵蝕,或地震影響 ,山體崩塌形成了無數奇峰、異洞、怪石、陡壁、峽谷、飛瀑。奇特的造型,優美的神韻,深邃的意境,令人不能不慨嘆天工造物之美。溫州雁盪山是入選國家第一批66個AAAAA級旅遊景區。溫州河流眾多,主要有甌江、飛雲江、鰲江三大水系,這些溪流由西向東注入東海。其中甌江是浙江省第二大河,發源於浙江龍泉市的鳳陽山,全長388公里,流域面積1.8萬平方公里,下游北岸為永嘉、樂清,南岸是溫州市區。江面寬闊,由於江流海潮相互激盪,彼此消長,泥沙沉積,形成了西洲島(鹿城)、江心嶼(鹿城)、七都塗(鹿城)靈昆島(龍灣)四個江中沙洲,苑如玉帶上的翡翠,給溫州增添了許多姿色。
氣候資源
溫州屬中亞熱帶季風氣候,冬季盛行從大陸吹來的偏北風,氣溫較低,雨水較少,濕度蒸發較小。夏季盛行從海洋吹來的偏南風,濕大雨多,氣溫較高。春季天氣多變,時常陰雨連綿。秋季大氣較穩定,常見"秋高氣爽"天氣。全年氣候總特點是:溫度適中,熱量豐富;雨水充沛,夏季炎熱;四季分明,季風顯著;氣候多樣。 冷熱適中·熱量豐富 溫州常年平均氣溫在18℃左右,這是人類活動較為適宜的氣候條件。根據溫州氣象台歷年各月逐日逐時氣溫記錄及人的冷熱舒適要求,溫暖舒適期(10-28℃)每年長達9個月,出現時數可達6500小時,佔全年總時數的74%。全年>0℃活動積溫約6500℃,無霜期275天,是全省熱量資源最豐富的地區。 雨水充沛·空氣濕潤 溫州市各地平均年雨量約1800毫米,比我國同緯(500-1500毫米)多得多。既是全省降水資源最豐地區,又是我國多雨地帶,與世界同緯相比雨量之多尤為突出,因地球上該緯度區的其他各國多為乾旱的沙漠氣候所佔據,年雨量大部地區在100毫米以下,因此,我市的年雨量要超過同緯平均值的好幾倍。 季風顯著·四季分明 季風是盛行風向隨季節轉換而有顯著變化的現象,冬季嚴寒的亞洲內陸形成強大的蒙古高壓,溫暖的海洋是低壓,溫州盛行偏北冬季風。相反,夏季海洋是高壓,風從海洋吹向大陸,我市盛行偏南風(或偏東風),隨著風向的季節交替,氣溫、降水、溫度等主要氣候要素也隨之發生明顯的年變化。冬季風乾燥,寒冷,夏季風濕潤多雨,秋季各地多吹穩定的偏北風,天氣晴朗,春夏之間季風交替頻繁,陰雨多,氣候變化復雜。 溫州春夏秋冬四季俱全,且各季時間都在兩個月以上,與溫州同緯的世界各國,最冷月溫度平均在15℃左右,大多隻有春夏秋三季,而我國的西部高原有長冬而無盛夏。對照同緯,四季更替十分鮮明。

Ⅵ 溫州的自然環境、經濟特點和人文特色

溫州市是浙江省的地級市,為沿海港口城市,位於中國黃金海岸線中段,浙江東南部,東瀕東海,南接福建寧德福鼎市,西與麗水市相連,北與台州市毗鄰,是我國第一批對外開放的14個沿海城市之一,浙江省地級市,浙南經濟、文化中心。2008年全市實現生產總值2424.3億元,比上年增長8.5%,人均生產總值突破4500美元,財政總收入339.8億元。

溫州屬中亞熱帶季風氣候,冬季盛行從大陸吹來的偏北風,氣溫較低,雨水較少,濕度蒸發較小。夏季盛行從海洋吹來的偏南風,濕大雨多,氣溫較高。春季天氣多變,時常陰雨連綿。秋季大氣較穩定,常見"秋高氣爽"天氣。全年氣候總特點是:溫度適中,熱量豐富;雨水充沛,空氣濕潤;四季分明,季風顯著;氣候多樣。

溫州歷史上以手工業發達著稱,是青瓷發源地之一,造紙、造船、絲綢、綉品、漆器、鞋革等在我國歷史上均有一定地位。南宋時被辟為對外通商口岸,有「一片繁榮海上頭,從來喚作小杭州」之稱。溫州是南戲故鄉,14世紀中葉溫州著名劇作家高明的《琵琶記》被譯為多國文字,在世界上廣為流傳。南部閩南文化來自明朝清朝時的閩南的莆田人移民,莆田人帶來了豐厚的經商能力和文化,深深促進了溫州經商文化的形成。

溫州歷代人才輩出,在學術、文學藝術和科技方面都取得卓著成就。在南宋時期,學術上形成了以葉適為代表的"永嘉學派",在我國學術史有著很高的地位和深遠的影響。文學方面,詩壇上出現了"永嘉四靈"詩派;戲曲上首創了"南戲"這種民間戲劇形式。南宋熙佑年間,醫學家陳元擇以《三因方》為理論基礎創立了永嘉醫派;兩宋及元明清各代也都有不少傑出人才,如黃公望、劉基、孫詒讓等等。當代文化教育界更是群星燦爛:夏鼐、夏承燾、蘇步青、谷超豪、劉旦宅、孟慶江、林曦明、林劍丹、陳忠康、張素、張如元、馬亦釗、汪廷漢、戴宏海……

Ⅶ 浙江文化資料

浙江傳統文化與「浙江模式」的形成

新華網浙江頻道月23日電 (《浙江經濟》雜志/張佑林) 現代社會,區域傳統文化對經濟發展之所以重要,是因為現代工業社會與傳統農業經濟對人力資源的要求具有本質上的差別。一般來說,傳統的小農經濟要求的是那種「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的農民,只要做到循規蹈矩就行;而現代工業社會要求的是具有創新意識的人力資本和企業家,沒有創新意識要想在市場競爭社會立足簡直是不可能的。世界各國的現代化實踐經驗也表明,現代經濟增長或工業化,首先離不開人的思想觀念的更新或人的現代化。經濟學家英格爾曾經尖銳地指出:「當今任何一個國家,如果它的國民不經歷這樣一個心理上和人格上向現代性的轉變,僅僅依賴外國的援助、先進技術和民主制度的引進,都不能成功地使其從一個落後國家跨入自身擁有持續發展能力的現代化國家的行列」。

在現代社會,傳統文化影響經濟發展的路徑是:傳統文化對工業化的作用主要是通過影響人的觀念進而實現的。傳統文化通過其長期積習而成的觀念,對生活在本區域內的人們產生潛移默化的影響,從而塑造出具有不同文化稟賦的人群。而這些具有不同文化稟賦的人群,適應現代經濟的能力是不一樣的,這也就決定了各區域的經濟選擇是不一樣的,進而決定了地區經濟發展的狀況。

一、浙江傳統文化的精神實質及其與現代經濟的兼容性分析

按照筆者的觀點,從人文地理學出發,可將中國文化劃分為"中原傳統農業文化區"和"東南功利文化區"兩大部分。中原文化是中國傳統文化的發源地和傳播中心,其輻射范圍遍及中西部廣大地區。由於深居內陸地區,自古以來,這里一直是以農耕經濟為主,小農思想根深蒂固,人們的觀念保守。這種傳統文化所以抵制現代化,不僅因為它是一種僵化的價值觀念、思維定式,制約著人們思想什麼,怎樣思想,而且還因為它是一種生活習慣、行為模式,制約著人們去做什麼,怎樣去做。在它的長期熏陶和習慣作用下,一切與之不符的說法和做法、倡導和實踐,都是不自然的,都是可疑的,甚至都是邪惡的,要麼受到溫柔的冷遇,要麼受到嚴厲的封殺。這種思維機制使人們思想僵化,觀念保守,不思進取,害怕創新。

"東南功利文化區"主要集中在我國東南沿海一帶,其主體構成是吳越文化,其范圍包括江浙及其附近地區。遠在六七千年前的新石器時代,這里就有了河姆渡文化和良諸文化。春秋戰國時期,吳越文化獨具異彩。自唐宋以來,隨著我國的經濟政治中心從黃河流域轉向江南,文化中心也隨之移向吳越,其間經過了吳越文化與中原文化的三次大融合。近代以來,東部沿海一帶一直受到西方工業文明的熏陶,形成了本地文化與西洋文化的廣泛交流,吳越文化終於從傳統的農業文化,轉化為商業氣息濃厚的商業文化,並在我國各文化副區中冠領群雄,水平最高。

吳越文化從縱向上看,是在傳統與現代的反復碰撞中發展的;從橫向上看,吳越處在我國傳統的大陸文明與西方現代文明兩大板塊的交鋒地帶,這就使得其文化具有海陸兩種成分,並進而發展成傳統的倫理本位主義與現實功利主義兩種性質的交流和融合。

作為吳越文化的主要構成部分,浙江文化除了擁有"東南功利文化區"的基本因素外,還有自己的獨特性。浙江地處我國東南沿海,素稱"文物之邦",在長期的歷史發展過程中,形成了以"永嘉文化"為主體的區別於其他地區的文化特色。浙江文化的主要特徵表現在:第一,具有鮮明的"善進取,急圖利"的功利主義色彩。第二,具有"富於冒險、開拓進取"的海派文化傳統。這主要是因為傍海而居、出海而航的生活生產環境,培育出了浙江人的頑強的生命力和開拓冒險的精神。第三,具有濃厚的工商文化傳統。浙江文化自春秋戰國范蠡大夫棄政從商以來,就形成了蓬勃的尚利文化,"工商皆本"的思想幾乎是自始至終一以貫之的。第四,具有"崇尚柔慧,厚於滋味"的人文情懷。江浙文化尊重人慾,重視家庭和家族的血緣親情關系,這與"存天理,滅人慾"的儒家文化導向很不一樣。由此可見,浙江文化與我國占統治地位的儒家文化在很多方面都是有區別的。

浙江文化具有內生的創新冒險精神,其總體特徵可以歸納為八個字:「勇於創新,注重功利」。創新冒險精神是浙江文化最顯著的特徵,巨大的生機和創造力是其文化的生命能量;功利主義和自然人性觀構成了浙江文化的人生觀基礎。浙江人講究實際、注重功利的價值取向,構成了浙江人致力於經濟發展的內在動力;自主創新、敢為天下先的思維品格,構成了浙江人在經濟改革中致力於制度創新,實現體制外增長的精神動力;善於經營、富於機變的文化性格,賦予浙江人在適應市場機制中勝人一籌的素質和優勢。

浙江文化蘊涵的自主創新精神與現代經濟具有內在的兼容性,它對浙江企業家階層的形成具有內源性的影響。正是這些潛藏在浙江人意識深處的獨特的傳統文化精神和價值取向,在新的歷史條件下的復甦,造就了大批具有創新精神的民間企業家,使浙江大地在改革開放之後很短的時間內,涌現出成千上萬的農民企業家,從而為民營工業的發展做好了人力資本方面的准備。以浙江溫州為例,溫州市總人口為600多萬,其中有200多萬人在辦企業或從事市場交易活動,足跡遍及世界各地,以至形成了「凡是有華人的地方就有溫州人」的說法,「溫州模式」的形成,正是溫州上百萬民間企業家勇於創新的傑作。改革開放以來,正是在大批企業家的主導下,形成了浙江「制度創新」的浪潮,從而推動了浙江工業化的進程。

二、浙江工業化道路的演進路徑:企業家主導下的誘致性制度變遷過程

從制度變遷的類型來看,主要包括兩種形式:誘致性制度變遷和強制性制度變遷。誘致性制度變遷指的是現行制度安排的變更或替代,或者是新制度安排的創造,它由個人或一群人,在響應獲利機會時自發倡導、組織和實行。與此相反,強制性制度變遷由政府命令和法律引入並實行。誘致性制度變遷能否產生的關鍵是,必須有一個新制度安排的「創造者」自發組織實施。從總體上看,一個社會的制度變遷是否發生,不僅取決於參與制度創新主體對制度創新成本-收益或損益的主觀評價,而且取決於他們的判斷能力和適應效率,也即一個社會只有存在一個具有強烈的創新精神的企業家群體時,更有效率的制度安排才會發生並不斷持續下去。

從浙江工業化道路的實踐來看,其制度創新基本上可以說是一種內生型的誘致性制度變遷過程。即這種制度創新不是外部力量的強製作用,而主要是以企業家為主體在實踐中不斷探索、自願選擇,然後政府加以引導與規范的結果。筆者把這種內生於民間、通過自下而上的誘致性制度創新、最終實現農業社會向工業社會轉型的制度創新增長模式概括為:"自下而上的內生的誘致性制度變遷過程"。這種模式的動力來源於傳統文化和民間力量,其本質是一種自發的和內生的經濟發展模式。其運行原理是:在市場競爭社會,具有創新精神的民間企業家,通過制度創新和技術創新的途徑,不斷地模仿和創新,實現創造性的毀滅,最終推動了浙江經濟的發展和工業化的實現。具體來說,這種自下而上的"浙江工業化模式"包括以下幾方面內容:首先,從工業化發動的主體看,這是由浙江成千上萬的企業家主導的。經過傳統商業文化長期熏陶的農民們,在改革開放後,不甘貧窮,勇於創新,勇於冒險,突破傳統農業的桎梏,依靠發展民間鄉村工業和相關產業,在其他人尚未覺悟的時候捷足先登,成為我國市場經濟的開拓者和先驅者。其次,從浙江工業化模式的演進路徑看,這是一種誘致性的制度創新過程。誘致性制度創新的一個前提,就是從事制度創新的主體必須具有強烈的自主創新精神,而這恰恰是浙江企業家的主要特點。改革開放後,浙江成為制度創新的"多發地區",在每一個新的歷史時期都會產生新的內容,接連不斷,始終走在全國的前列。浙江的制度創新形式是多種多樣的,其中鄉村工業,專業市場,股份合作制、農民城、塊狀經濟等均為全國首創,這些形式現在已經成為其它地區仿效和學習的對象。再次,從浙江工業化道路的類型看,其特點是自下而上民間發動的工業化。浙江的工業化從地域看,是民間工業發展壯大並逐漸包圍城市工業的過程;從所有制結構看,是民營經濟、個體經濟逐漸成長並沖擊國有大工業的過程;從市場發展看,是農村的大批專業市場逐漸擠壓城市商品市場的過程;從計劃經濟向市場經濟的轉型看,是農村工業率先進入市場系統參與競爭,結果是農村地區反而先於發達的城市實現了體制轉型。

由此可見,浙江傳統文化通過對本區域人們長期的熏陶和潛移默化,在民間沉澱了一大批具有創新開放意識的高素質人群。在改革開放的大環境下,他們掙脫了政治束縛,迅速轉化為具有創新精神的民間企業家。正是在他們的帶動下,形成了經濟活動中制度創新和技術創新的浪潮,並最終推進了浙江區域經濟的成功轉型。

Ⅷ 我的家鄉---溫州的一些特點!!!!!急急急!!!快快快!!!!!!

溫州是一座歷史悠久的沿海城市。溫州古城建於東晉明帝太寧元年(公元323年),因地在溫嶠嶺南,「雖隆冬而恆燠」,四季溫和濕潤,故名溫州。
溫州,是一座充滿活力與激情的城市,一座充滿魅力與夢幻的城市,一座充滿智慧與故事的城市。溫州人以「智行天下」、「善行天下」、「商行天下」而遐邇聞名。
溫州文化燦爛,史稱「東南鄒魯」。溫州是中國數學家的搖籃、中國山水詩的發祥地、中國南戲的故鄉、中國民營經濟發展的先發地區與改革開放的前沿陣地。
溫州的市花是茶花,市樹是榕樹,市鳥是海鷗 。

中國雙擁模範城 中國最具經濟活力城市 中國優秀旅遊城市
溫州的經濟特點:
結構:以民營為主.
管理方式:大部分採用家族管理
產品:輕工業為主
市場:國際國內兩個市場並重
資金來源:資本積累和民間借貸
科技:科技含量低,以模仿為主,依賴外界技術支持

溫州人文特點
州歷來以商業繁榮著稱。遠在兩宋時,溫州的貿易活動已十分活躍。南宋紹興二年(1132年),溫州設置了市舶司,管理和開展海外貿易。"一片繁華海上頭"(南宋楊蟠詩)。"繁華依舊小杭州"(清郭鍾岳詞)。說明溫州曾是著名海濱城市。清時較大的商業有南貨、廣貨、中葯、醬園、當鋪、錢庄、銀樓等。店家牌號多以恆、裕、源、泰、豐、昌、寧等吉祥字命名。溫州人善於經商的傳統,一直繼承至今

溫州的主要地形類型
貌似是丘陵,是三面環山,一面是海.
本來是很落後的地方,
像溫州本地語言是很古老的,因為這里算是很封閉的地方,可謂蠻荒之地
之前的溫州是很窮的,可以說是這樣的地形窮怕了溫州人,
造就了溫州人不怕艱難的創業精神.

溫州人性格特徵
倔強、堅韌、耐勞,這是每個溫州認的農民本性而狡滑是溫州商人的特徵,經過吃苦耐勞攢到一定的錢他就會學會做商人的狡滑。自我,有了一點成就之後的溫州人說話滿口是「我認為這是……怎麼怎麼……」。擺闊,打腫臉充胖子多數溫州人——面子要緊!藐視,這只是少數後一輩不曾多經歷風雨的溫州小子,「外省人」在他們眼中就是窮人的代名詞……

Ⅸ 溫州的風土人情及歷史文化,地理環境

溫州位於中國東南部,甌江下游南岸,是浙江省下屬的地級市,為沿海港口城市,簡稱甌,別稱鹿城。擁有面積11784平方千米,轄海域11000平方千米。地理位置:東經119°37′-121°18′、北緯27°03′-28°36′ 溫州市是浙江省的地級市 東南丘陵,為沿海港口城市,浙江的三大經濟中心之一,位於中國黃金海岸線中段,浙江東南部,東瀕東海,南接福建寧德福鼎市,西與麗水市相連,北與台州市毗鄰,是我國第一批對外開放的14個沿海城市之一,浙江省地級市,浙南經濟、文化中心。溫州2009年GDP突破2527億元,浙江省內排第三,2009年溫州GDP比上年增長8.5%,增幅與上年持平,2009年全年實現財政一般預算總收入360.72億元。全年城市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28021元,增長7.1%;農村居民人均純收入10100元,增長7.1%。 全市總面積11784平方千米,其中市區1082平方千米。總人口799.8萬人(2008年)。轄3個市轄區、6個縣,代管2個縣級市,共有30個街道、119個鎮(包括2個民族鎮)、143個鄉(包括5個民族鄉)。 溫州古為甌地,也稱東甌,簡稱「甌」。甌是一種陶制器皿的名稱。約在新石器時代,溫州居住著原始甌人並製作陶器。留學海外的溫州學子在看到香港被稱作HONGKONG的時候根據溫州的甌語(溫州話)發明了YUJEU這個稱呼。 溫州是一座歷史悠久的沿海城市。溫州古城建於東晉明帝太寧元年(公元323年),因地在溫嶠嶺南,「雖隆冬而恆燠」,四季溫和濕潤,故名溫州。 溫州,是一座充滿活力與激情的城市,一座充滿魅力與夢幻的城市,一座充滿智慧與故事的城市。溫州人以「智行天下」、「善行天下」、「商行天下」而遐邇聞名。 溫州文化燦爛,史稱「東南鄒魯」。溫州是中國數學家的搖籃、中國山水詩的發祥地、中國南戲的故鄉、中國民營經濟發展的先發地區與改革開放的前沿陣地。 溫州的市花是茶花,市樹是榕樹,市鳥是海鷗,市歌是《會飛的家鄉》。 還有一本描寫溫州的小說《溫州別戀》,作者是六百里。歷史文化 溫州五馬街 溫州歷史悠久,人傑地靈。 溫州古代稱甌越。還在五六千前的新石器時代晚期,就有先民在這里勞動生息。戰國時屬越國,秦始皇統一六國後,設置閩中郡。漢惠帝三年封越王勾踐後裔騶搖為東海王,建都東甌,俗稱東甌王。漢順帝永和三年置永寧縣,東晉明帝太寧元年設永嘉郡,唐高宗上元二年改置州,因氣候溫暖,"雖隆冬而恆燠",故名溫州。 據《溫州府志》載,當年建城時,太守郭璞登上西山,瞭望周圍諸山,錯立如斗,便對當地百姓說:城饒山外,當聚富盛,然不免兵戈水火城建於山,則寇不入斗,可長保安逸。於是他仿照北斗星體位置,圍繞諸山築城,故稱斗城。傳說在築城時,有隻白鹿銜花疾奔而來把花吐在城牆上,然後化作一團樣雲冉冉飛入天際,白鹿跑過的地方,一片鳥語花香。人們為取吉利,將這座城市稱為白鹿城或鹿城,也把郭璞登上的這座山稱為「郭公山」。 溫州歷史上以手工業發達著稱,是青瓷發源地之一,造紙、造船、絲綢、綉品、漆器、鞋革等在我國歷史上均有一定地位。南宋時被辟為對外通商口岸,有「一片繁榮海上頭,從來喚作小杭州」之稱。溫州是南戲故鄉,14世紀中葉溫州著名劇作家高明的《琵琶記》被譯為多國文字,在世界上廣為流傳。 溫州歷代人才輩出,在學術、文學藝術和科技方面都取得卓著成就。在南宋時期,學術上形成了以葉適為代表的"永嘉學派",在我國學術史有著很高的地位和深遠的影響。文學方面,詩壇上出現了"永嘉四靈"詩派;戲曲上首創了"南戲"這種民間戲劇形式。南宋熙祐年間,醫學家陳元擇以《三因方》為理論基礎創立了永嘉醫派;兩宋及元明清各代也都有不少傑出人才,如黃公望、劉基、孫詒讓等等。當代文化教育界更是群星燦璀璨:夏鼐、夏承燾、蘇步青、谷超豪、劉旦宅、孟慶江、林曦明、林劍丹、陳忠康、張素、張如元、馬亦釗、汪廷漢、戴宏海…… 溫州歷代鼎甲:溫州自唐宣宗大中十三年至清末廢科舉(公元859-1905年)的1050年間,共有文科狀元7人,進士1416人,其中唐代2人,兩宋1228人(北宋81人,南宋1147人)元代12人,明代139人,清代35。歷代共有武狀元19人,武進士近400人,其中兩宋310人(北宋1人,南宋309人),明代3人,清代約70-80人。 溫州歷代狀元、榜眼、探花 1、文科狀元(7人): 徐?、王十朋、木待問、趙建大、周坦、徐儼夫、周旋 2、文科榜眼(9人): 葉適、陳棟、陳求魯、林公一、陳宜中、鄒臻、周仁勇(文武榜眼)、卓敬、王瓚 3、文科探花(3人): 陳桷、黃中、孫希旦 4、武科狀元(20人):潘文虎、陳鰲、陳鶚、蔡必勝、黃裦然、林管、薛贄、朱嗣宗、林夢新、朱熠、趙國華、項桂發、章夢飛、侯畐、張宗德、朱應舉、蔡起辛、翁[木鄂]、林時中、王名世 5、武科榜眼(4人): 林景衡、戴應發、林景新、周仁勇 6、武科探花(6人): 林武子、陳元普、孔元圭、葉宗澤、薛應龍、陳龍發 古文化遺址 首次於1952年在永嘉上塘正門山發現,後在許多地點又陸續發現。 80年代以來通過全市范圍內的文物普查和專題調查,查明境內二區九縣(市)均遺有古文化遺址,計達百餘處,主要分布在甌江、飛雲江及其支流兩岸,大多依山傍水。 溫州古文化遺址大致可分前後兩個階段,前階段,除少數早期石器磨製欠精、器面留有錘擊痕跡外,大多數石器磨製精緻,已採用打、磨、琢兼施技術;陶器主要有夾炭陶。與河姆渡中晚期文化、良渚文化的一些石器、陶器特徵相似,以樂清白石遺址為代表。後階段,石器表面略粗糙,形制較簡單,其錛類石器橫剖面大多呈三角形、梯形;陶器有泥質陶、彩繪陶和印紋硬陶等。與福建閩侯曇石山文化的一些石器、陶器特徵相似。目前這類遺址的發現約占總數百分之九十以上,以瑞安陶山山前山、馬嶼牛頭頸等遺址為代表。 ①白石遺址:在樂清白石鎮白石溪楊柳灘溪床下二三米深處。系沖積形成的遺址。 ②大坪遺址:在瑞安北龍鄉大嶴村北龍山北麓。北龍鄉在飛雲江口外一島嶼上。 ③下湖墩遺址:在泰順百丈鎮交溪洋村北下湖墩山上,范圍約1500平方米,1988年11月發現。 ④山前山遺址:在瑞安碧山鎮街路村,南臨飛雲江,面積約250×50米,遺物多裸露在地表,以山坪和東南山坡最為豐富。 ⑤牛頭頸遺址:在瑞安馬嶼荊谷鄉山頭上村牛頭頸山中段,北眺飛雲江,1961年發現,范圍約6000平方米。遺物多分布在山坡地表。 ⑥鶴嶼山遺址:在瑞安仙降鎮下社村,與山前山遺址隔江相對,1971年發現,面積約10000平方米。 ⑦獅子崗遺址:在泰順司前鎮前村,1986年發現,面積約8000平方米。山頂-壕溝斷面和東面山坡遺物較豐富。 ⑧仙堂山遺址: 在蒼南橋墩鎮仙堂村北海拔40餘米山坪上,1985年發現,面積約3500 平方米。 溫州旅遊景點: http://www.lvmama.com/place/dest/330300 溫州網: http://www.66wz.com/

熱點內容
鹿特丹港國家地理 發布:2021-03-15 14:26:00 瀏覽:571
地理八年級主要的氣候類型 發布:2021-03-15 14:24:09 瀏覽:219
戴旭龍中國地質大學武漢 發布:2021-03-15 14:19:37 瀏覽:408
地理因素對中國文化的影響 發布:2021-03-15 14:18:30 瀏覽:724
高中地理全解世界地理 發布:2021-03-15 14:16:36 瀏覽:425
工地質檢具體幹些什麼 發布:2021-03-15 14:15:00 瀏覽:4
東南大學工程地質考試卷 發布:2021-03-15 14:13:41 瀏覽:840
中國地質大學自動取票機 發布:2021-03-15 14:13:15 瀏覽:779
曾文武漢地質大學 發布:2021-03-15 14:11:33 瀏覽:563
中國冶金地質總局地球物理勘察院官網 發布:2021-03-15 14:10:10 瀏覽:86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