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地理人文 » 我的第一本國家地理

我的第一本國家地理

發布時間: 2021-03-07 00:05:23

① 《國家地理》的英文名稱。 National Geographics還是National Geographic

《國家地理》的英文:national geographic

geographic 讀法 英 [dʒɪəˈgræfɪk] 美 [ˌdʒiəˈgræfɪk]

adj.地理(學)(上)的;地區(性)的

短語:

1、geographic information地理信息

2、geographic information system[地]地理信息系統

3、geographic distribution地理分布,地理分配

4、national geographic society(美國)國家地理學

5、geographic region地理區域

(1)我的第一本國家地理擴展閱讀

geographic的近義詞:physical

physical 讀法 英 [ˈfɪzɪkl] 美 [ˈfɪzɪkl]

adj.身體的;肉體的;軀體的;客觀存在的;現實的;物質的;有形的;根據自然規律的;符合自然法則的

n.體檢;體格檢查

詞彙搭配:

1、physical quality身體素質

2、physical therapyn. 物理治療法

3、physical geography自然地理學

4、physical environment物理環境,實體環境;自然環境

5、physical process物理過程;自理過程

例句:

We decided that in the game we would be physical and aggressive.

我們決定,在比賽中我們將積極拼搶,大膽進攻。

② 我的第一本美國國家地理百科怎麼樣

中國的,這個抄選舉活動很有名 2005年10月,由《中國國家地理》發起組織的「選美中國--中國最美的地方大型評選活動」全面揭榜。
這次顛覆傳統的評選是中國民間首次集合了眾多強勢媒體、眾多專家評委、眾多群眾參與的全方位按類別劃分的對中國美景的。

③ 誰能給我介紹5本好的科普書以及內容

1、《暗淡藍點》
作者: 卡爾-薩根(Carl Sagan)美國天文學家。1934年11月9日生於紐約州紐約市。薩根1960年獲芝加哥大學哲學博士學位。他主要的興趣是行星的表面和大氣,這個領域隨著柯伊伯的研究和火箭技術的出現而重新獲得了生氣。例如,他創立了金星大氣的溫室模型,解釋這顆行星令人費解的高溫。他也為火星表面的高度差和木星大氣中的有機分子找到了證據。此外,他業余愛好研究的是其它行星上存在生命的可能性以及我們這個行星上生命起源的問題(毫不奇怪,他是那些好讀科幻小說的科學家之一)。他一直是一個小組的成員,他們試圖從模擬原始地球條件的物質體系製造出化合物,經過氨基酸再到核酸的基本構件。1963年他成功地探測到三磷酸腺苷(ATP)的形成,那是生命組織的主要能庫。因此,看來完全有理由設想在海洋中形成了化學能庫,靠太陽能逐步建立起來,並為復雜核酸和蛋白質的產生(總之,為生命的產生)提供了現成的能源。1968年他調到康奈爾大學,任天文學副教授兼行星研究實驗室主任。1969年他擔任天文學雜志(伊卡魯斯)編輯的職務。

薩根首創的名詞———「暗淡藍點」,指的是從太空中遙望的地球。書是薩根60歲那年出版的,其主題關繫到人類生存與文明進步的長遠前景。該書布局大氣磅礴,章法井然有序。開卷就是對人類慣於漂泊的歷史回眸,繼而便淋漓酣暢、絲絲入扣地闡明了當今的科學技術正在為人類移居太空創造最基本的條件。從年輕時代起,薩根便對此種前景持積極樂觀的態度,《暗淡藍點》則用詩一般的語言道出了此種心境:如「我們是在寧靜的海洋上航行的水手,我們感受到了微風的吹拂。」
《暗淡藍點》全書22章,其最後兩段意境尤為迷人:
「在過了一段短暫的定居生活後,我們又在恢復古代的游牧生活方式。我們遙遠的後代們,安全地布列在太陽系或更遠的許多世界上……」
「他們將抬頭凝視,在他們的天空中竭力尋找那個藍色的光點。」「他們會感到驚奇,這個貯藏我們全部潛力的地方曾經是何等容易受傷害,我們的嬰兒時代是多麼危險,……我們要跨越多少條河流,才能找到我們要走的道路。」
薩根———以及智慧、悟性及志向與之相匹的科學家們,似乎已經找到了這樣一條漫漫而修遠的通天之途,一條人類文明的未來之路。這不由得令人聯想起斯蒂芬·茨威格對羅曼·羅蘭的評論:「他的目光總是注視著遠方,盯著無形的未來。」卡爾·薩根正是這樣的人,因此,人們自然而然地對他充滿著崇敬之情。1994年10月,為了慶祝他的60歲生日,康奈爾大學專門組織了一個與其工作相關的討論會,會議就在校園內舉行,世界上300位科學家、教育家以及薩根的朋友和家屬應邀參加。《卡爾·薩根的宇宙》收錄的文章,即來自此次榮譽討論會。會上的四大論題是:行星探索、宇宙中的生命、科學教育、科學、環境和公共政策。這些話題通過那些卓越的發言者的論述,充分顯示了薩根數十年間的興趣、工作內容和成就之所在。

2、《國家地理》雜志
《國家地理》,是美國國家地理學會的官方雜志,在國家地理學會1888年創辦的九個月後即開始發行。現在國家地理雜志已經成為世界上最廣為人知的一本雜志,其封面上的亮黃色邊框以及月桂紋圖樣已經成為象徵,同時這些標識也是國家地理雜志的注冊商標。
雜志每年發行12次(一月一次),但偶爾有特版發布則不在此限。雜志的內容為高質量的關於社會、歷史、世界各地的風土人情的文章;其印刷和圖片之質量標准也為人們所稱道。這也使得這本雜志成為來自世界各地的攝影新聞記者們夢想發布自己照片的地方。早在20世紀初期,國家地理雜志即已經開始使用一些當時罕見的彩色照片。
雜志的另一特色是經常提供高質量地圖。國家地理學會的地圖檔案曾經為美國聯邦政府所採用以彌補美國軍方地圖資源的不足。2001年國家地理發布了一套8張CD的合集,內容包括從1888年至2000年12月的所有雜志地圖。雜志訂閱者對這本雜志的收藏愛好也是其與眾不同之處(大部分其他種類的舊雜志一般人都是看完就扔),訂閱者也可以選擇全年合集購買。
1915年一月號國家地理雜志封面1960年開始, 雜志開始在其封面刊登照片(原先只有文字)。接下來的幾年,雜志去掉了封面上那著名的橡樹葉飾紋。
1985年有一張封面描述的是阿富汗難民——一位用刺骨的綠眼看著鏡頭的年輕阿富汗小女孩。她的照片後來變得非常著名。在美軍擊敗阿富汗塔利班政權後,國家地理雜志第二次發起人力尋找她。2002年,普什圖族婦女Sharbat Gula被認出就是當年的那位女孩。她的故事被刊登在2003年三月號的國家地理雜志上。
1995年,國家地理雜志開始發行日文版,這也是第一個本地化版的國家地理。現在,國家地理的本地語言版本已經在全球大大擴展,包括:日文、西班牙文、希伯來文、希臘文、法文、德文、波蘭文、印度尼西亞文、韓文、葡萄牙文、繁體中文、簡體中文、捷克文、羅馬尼亞文、俄文、挪威文、土耳其文、荷蘭文、瑞典文與克羅埃西亞文。
中文環境中第一本國家地理雜志的譯版,是在台灣發行,使用繁體中文編輯,創刊號是2001年1月號。
現在在中國內地也可以買到《國家地理》雜志,中國內地的《華夏地理》於2007年7月與《國家地理》雜志建立了正式的版權合作關系。(《華夏地理》在採用《國家地理》稿件的同時,保持一半內容為本土原創)

3、《腦筋體操》叢書

作者:多湖輝
多湖輝,1926年生。畢業於日本東京大學文學部心理學專業,現為日本千葉大學名譽教授,多湖輝研究所所長。
二戰以後,日本掀起了一場教育改革的高潮,涌現了一批傑出的教育家,多湖輝便是其中之一。
多湖輝認為培養孩子最好的方法,就是使父母成為「教育的實踐者」。他的教育思想淺顯實用,深受人們喜愛,影響了一代代父母教育孩子的方式。多湖輝的著作從胎兒到小學教育,從教育心理學到具體的教育行為都有詳細的論述,可謂是「兒童教育的網路全書」,包括《母愛促進身心健康》、《如何開發孩子的能力》、《管教孩子的技巧》、《學習指導法》等。
20世紀80年代,日本經濟取得了舉世矚目的成就,人們在對其經濟和政治發展因素進行分析研究的同時,也對日本的教育表示了極大的關注。
許多外國研究者認為,日本近代經濟上的成功正是高識字率與教育水準提高的結果。二戰以後,日本朝野上下一直在討論一個話題:教育投資論。這種理論認為,不應該把教育開支看作消費,而應視為投資。這種思想深刻影響了一代日本政府的決策和父母的教育觀,全社會掀起了一場教育改革的高潮。正是在這種大的背景下,涌現出了一批頗具影響的教育家。多湖輝就是其中的一位。
作為一名日本傑出的教育家,多湖輝教授對兒童心理和腦力開發研究造詣頗深。與許多以理論見長的學者不一樣,多湖輝的教育思想更具實踐性,直指兒童教育的具體實際問題,並提出了許多具有建設性的意見。
多湖輝曾經擔任過大學附屬小學的校長,這使他有機會接觸許多小學生,並開始考察圍繞現代兒童的社會環境及家庭環境問題。在這期間他開始重新考慮,究竟什麼是教育?家庭作為孩子成長的關鍵場所,是否真正起到了它應有的作用?
多湖輝認為增強孩子能力的最好辦法,就是使父母成為「教育的實踐者」。不僅要了解孩子獨特的心理動態,而且應該針對不同孩子的個性特徵,不斷地在生活和學習實踐中摸索了解教育孩子的方法。
每一個做父母的對子女的培養和教育都十分用心,為了把孩子培養成才,他們甘願不辭辛勞,費盡心血。但是往往並沒有取得相應的成效,其原因就在於孩子的父母沒有以一個實踐者的心態來教育孩子,他們既缺乏教育的具體行動,又缺乏教育的藝術和技巧。多湖輝教授曾經有一段時間,每周一次做客廣播節目《育兒問答》,在節目中,他與父母和孩子進行了廣泛的溝通,了解到了許多在日常生活和現實社會中,孤立孩子、扼殺其應有才能的父母們的種種表現。他為節目准備了許多資料,並且以這些資料為素材,完成了一系列兒童教育書籍的寫作。
多湖輝是多產作家,其著作暢銷長久不衰,作品語言通俗易懂,對各種問題均能深入淺出,所提出的解決問題的方法更是行之有效,因此,他的大名在日本家喻戶曉。這些著作包括《母愛促進身心健康》、《如何開發孩子的能力》、《管教孩子的技巧》、《使孩子聰明的心理戰術》、《培養孩子學習興趣方法談》、《學習指導法》、《孩子的心理規律》、《責備孩子的方略》等等。他的著作從胎兒到小學生教育,從教育心理學到具體的教育行為,方方面面都詳細論及,可謂是「兒童教育的網路全書」,很有參考價值。
在一系列著作中,多湖輝強調,胎教是新事物,胎兒的靈性與母體息息相通。母親的生活習慣、飲食、健康、情緒對胎兒的健康成長有著直接的影響,母親切不可掉以輕心。胎動是胎兒向母親發出的各種信號,母親不可不知。
遺傳對人的智力有很大影響,但後天的環境和教育對人的影響更大,即使先天不足,只要教育及時得法,本人不懈努力,同樣可以使智力得以不斷的提高。
母親是嬰、幼兒的啟蒙老師和引路人,責任十分重大。一般的母親對「育」能盡到責任,但對「教」的認識卻往往不足。常言道「人看從小」、「3歲看大,7歲看老」,說明幼兒期的教育極其重要。幼兒的可塑性很大,問題在於怎樣去塑造。對3歲前的教育等閑視之,是父母的一大失誤。
多湖輝的教育思想以淺顯和實用深得廣大讀者的喜愛,深刻地影響了一代代父母對孩子的教育方式。

4、《森林報》

作者:維·比安基
比安基(1894~1959)是前蘇聯著名兒童文學作家和生物學家。1924~1925年,比安基主持《新魯濱孫》雜志,在該雜志開辟描寫森林生活的專欄,這就是《森林報》的雛形。1927年,《森林報》結集出版,到1961年時已再版10次,每次都增加了一些新內容。

《森林報》是一部兒童森林網路全書,不但內容有趣,編寫方式也極其新穎。全書據月報形式編排,每月一期,共分為春夏秋冬四冊,每冊書都按照獨特的「森林歷」編排,把3月21日看做春天的開始。在閱讀《森林報》之前,你很難相信,在一年之中,森林裡竟會發生那麼多激動人心的新聞:

3月,禿鼻烏鴉從南方飛回來,揭開森林之春的序幕。4月,候鳥回歸,蝰蛇在太陽下曬日光浴,鼯鼠樹葉般地在空中飄飛。5月,動物們在森林裡召開音樂會,秧雞從遙遠的非洲徒步返鄉。6月,花草開始貯存太陽的生命力,鳥兒忙著築巢和下蛋。7月,鳥兒開始哺育後代,草莓和黑莓漸漸成熟。8月,幼鳥開始學飛,蜘蛛帶著細絲在空中飛翔。9月,候鳥悄然遠行,槭樹的翅果在風中尋找歸宿。10月,西風開始採集樹葉,松鼠把蘑菇穿在松樹枝上,當做冬天的點心。11月,秋天到來。12月,無數屍體被積雪掩埋。1月,一切都被白雪覆蓋。2月,當禿鼻烏鴉再次出現,新年又將從頭再來。

森林中最為驚心動魄的故事,當屬雲杉、白樺與白楊之間的「三國演義」。4月,雲杉國派出滑翔機般的種子,讓它們空降到一處林間空地,企圖佔領這片「新大陸」。5月,野草大軍侵入這片空地,用草根把多數小雲杉在地下活活勒死。此時,白楊國派出白色獨腳小傘兵,准備發動奇襲。不久,白樺國的種子也坐著小滑翔機趕過來,參加三國大戰。第二年春天,白楊國和樺樹國聯手對敵,令雲杉國大傷元氣。後來,白楊國和樺樹國開始互相傾軋,這才給了雲杉國一線可乘之機。三十年後,三足鼎立的局面徹底形成。一百年後,雲杉國憑著悠長的後勁滅掉異國,一統江山。

除了動植物故事,《森林報》中還提供了大量觀察和研究自然的方法,同時配上伏·庫爾多夫繪制的精美插圖,幫助小讀者們學習和記憶。為了讓讀者鞏固這些知識,書中附錄了許多有趣的問答題。比如:什麼昆蟲把耳朵生在腿上?什麼鳥的叫聲跟狗差不多?青草何時會變成天藍色?癩蛤蟆冬天吃什麼?讀完這本妙趣橫生的自然之書,你不但會從中找到答案,還能擁有豐富的動植物知識,懂得熱愛自然和生活,為保護自然盡心盡力。

5、《自然哲學的數學原理》
作者:艾薩克-牛頓爵士

《自然哲學的數學原理》是第一次科學革命的集大成之作,被認為是古往今來最偉大的科學著作,它在物理學、數學、天文學和哲學等領域產生了巨大影響。在寫作方式上,牛頓遵循古希臘的公理化模式,從定義、定律(公理)出發,導出命題;對具體的問題(如月球的運動),他把從理論導出的結果和觀察結果相比較。全書共分五部分,首先「定義」,這一部分給出了物質的量、時間、空間、向心力等的定義。第二部分是「公理或運動的定律」,包括著名的運動三定律。接下來的內容分為三卷。前兩卷的標題一樣,都是「論物體的運動」。第一卷研究在無阻力的自由空間中物體的運動,許多命題涉及已知力解定受力物體的運動狀態(軌道、速度、運動時間等),以及由物體的運動狀態確定所受的力。第二卷研究在阻力給定的情況下物體的運動、流體力學以及波動理論。壓卷之作的第三卷是標題是「論宇宙的系統」。由第一卷的結果及天文觀測牛頓導出了萬有引力定律,並由此研究地球的形狀,解釋海洋的潮汐,探究月球的運動,確定彗星的軌道。本卷中的「研究哲學的規則」及「總釋」對哲學和神學影響很大。
《自然哲學的數學原理》無論從科學史還是整個人類文明史來看,牛頓的《自然哲學的數學原理》都是一部劃時代的巨著。在科學的歷史上,《自然哲學的數學原理》是經典力學的第一部經典著作,也是人類掌握的第一個完整的科學的宇宙論和科學理論體系,其影響所及遍布經典自然科學的所有領域,在其後的300年時間里一再取得豐碩成果。從科學研究內部來看,《自然哲學的數學原理》示範了一種現代科學理論體系的樣板,包括理論體系結構、研究方法和研究態度、如何處理人與自然的關系等多個方面的內容。此外,《自然哲學的數學原理》及其作者與同時代著名人物的互動關系也是科學史研究和其它學術史研究中經久不息的話題。
當時英國皇家學會要出版這部書,但是湊不出適當款子,而皇家學會的幹事胡克則聲稱萬有引力的平方反比定律是他首先發現的,愛德蒙·哈雷出於氣憤,提議牛頓寫了這本書,並由他自費出版了牛頓的書,於1687年7月《自然哲學的數學原理》拉丁文版問世。1713年出第2版,1725年出第3版。1729年由莫特將其譯成英文付印,就是現在所見流行的英文本。各版均由牛頓本人作了增訂,並加序言。後世有多種文字的譯本,中譯本出版於1931年。該書的宗旨在於從各種運動現象探究自然力,再用這些力說明各種自然現象。
全書共分四個部分。開頭和第一篇介紹了力學的基本運動三定律與基本的力學量;其中質量的概念是由牛頓首先提出及定義的,但牛頓當時稱其為「物質的量」,這一名稱後來被另一個物理量使用。第二篇中,討論了物體在阻尼介質中的運動,提出阻力大小與物體速度的一次及二次方成正比的公式。還研究了氣體的彈性和可壓縮性,以及空氣中的聲速等問題,這為牛頓提供了一個展示他數學技巧的舞台。第三篇題目為宇宙體系,討論了太陽系的行星、行星的衛星和彗星的運行,以及海洋潮汐的產生,涉及到多體問題中的攝動。
牛頓並沒有聲稱自己要構造一個體系。牛頓在《自然哲學之數學原理》第一版的序言一開始就指出,他要「致力於發展與哲學相關的數學」,這本書是幾何學與力學的結合,是一種「理性的力學」,一種「精確地提出問題並加以演示的科學,旨在研究某種力所產生的運動,以及某種運動所需要的力。他的任務是「由動現象去研究自然力,再由這些力去推演其它的運動現象」。
然而牛頓實際上是構造了一個人類有史以來最為宏偉的體系,他所說的力,主要是重力,我們今天稱之為引力,或萬有引力,以及由重力所衍生出來的摩擦力、阻力和海洋的潮汐力等,而運動則包括落體、拋體、球體滾動、單擺與復擺、流體、行星自轉與公轉、回歸點、軌道章動等,簡而言之,包括當時已知的一切運動形式和現象。也就是說,牛頓是要用統一的力學原因去解釋從地面物體到天體的所有運動和現象。
在結構上,《自然哲學之數學原理》是一種標準的公理化體系,它從最基本的定義和公理出發,「在第一編和第二編中推導出若干普適命題」,其中第一編題為「物體的運動」為全書的討論做了數學工具上的准備,把各種運動形式加以分類,詳細考察每一種運動形式與力的關系;第二編討論「物體(在阻滯介質中)的運動」,近一步考察了各種形式阻力對運動的影響,討論地面上各種實際存在的力與運動的情況。在第三編中「示範了把它們應用於宇宙體系,用前兩編中數學證明的命題由天文現象推演出使物體傾向於太陽和行星的重力,再運用其他的數學命題由這些力推算出行星、彗星、月球和海洋的運動」。在全書的最後牛頓寫下了一段著名的「總釋」,集中表述了牛頓對於宇宙間萬事萬物的根本原因——萬有引力以及我們的宇宙為什是一個這樣的優美的體系的總原因的看法,集中表達了他對於上帝的存在和本質的見解.
在寫作手法上,牛頓是個神情十分專注的人,他在搭建自己的體系時,雖然仿照歐幾里德(Euclid)的《幾何原本》,但他從沒有忘記自己的使命是解釋自然現象,沒有把自己迷失在純粹形式化的推理中。他是極為出色的數學家,在數學上有一系列一流的發明,但他嚴格地把數學當做工具,只是在有需要時才帶領讀者稍微作一點數學上的遠足。另一方面,牛頓也絲毫沒有沈醉於純粹的哲學思辯,在《自然哲學之數學原理》中所有的命題都來自於現實世界,或是數學的,或是天文學的,或是物理學的,即牛頓所理解的自然哲學的。《自然哲學之數學原理》中全部的論述都以命題形式給出,每一個命題都給出證明或求解,所有的求證求解都是完全數學化的,必要時附加推論,而每一個推論又都有證明或求解。只是在牛頓認為某個問題在哲學上有特殊意義時,他才加上一個附註,對問題加以解釋或進一步推廣。
全書貫穿了牛頓和萊布尼茲分別獨立發明的數學方法——微積分,不過牛頓稱其為「流數」,這是牛頓的成就之一。它在科學史上佔有非常重要的地位,因它標志著經典力學體系的建立。
牛頓在世時共發表了三個版本的《自然哲學的數學原理》,分別在1687年、1713年及1726年發表,都是拉丁文版本。牛頓去世後的第一個英文譯本是由第三版翻譯而來,出版於1729年,譯者是莫特(Andrew Motte)。在1802年,又出現了根據《自然哲學的數學原理》第一版翻譯的英文譯本。1930年,美國學者、科學史家卡約里(Florian Caiofi)在莫特的英譯本基礎上用現代英文校訂出版,成為20世紀里讀者群最大的《自然哲學的數學原理》標准版本。60年代初,美國科學史家科恩(Cohen)和法國科學史家科瓦雷(A1exander Koyré)合作,根據比莫特譯本更早的《自然哲學的數學原理》第一版的英譯本,也推出了《自然哲學的數學原理》的現代英文版。
在科學史上,《自然哲學的數學原理》是經典力學的第一部經典著作,劃時代的巨著,也是人類掌握的第一個完整的科學的宇宙論和科學理論體系,其影響所及,遍布經典自然科學的所有領域,並在其後300年裡一再取得豐碩成果。 就人類文明史而言,它成就了英國工業革命,在法國誘發了啟蒙運動和大革命,在社會生產力和基本社會制度兩方面都有直接而豐富的成果。迄今為止,還沒有第二個重要的科學和學術理論,取得過如此之大的成就.
《自然哲學的數學原理》達到的理論高度是前所未有的,其後也不多見。愛因斯坦(Einstein)說過:「至今還沒有可能用一個同樣無所不包的統一概念,來代替牛頓的關於宇宙的統一概念。而要是沒有牛頓的明晰的體系,我們到現在為止所取得的收獲就會成為不可能。」實際上,牛頓在《自然哲學的數學原理》中討論的問題及其處理問題的方法,至今仍是大學數理專業中教授的內容,而其它專業的學生學到的關於物理學、數學和天文學的知識,無論在深度和廣度上都沒有達到《自然哲學的數學原理》的境界。
凡此種種,都決定了《自然哲學的數學原理》這部著作的永恆價值。雖然此書已經出版了幾百年了,當時其中的科學精神是永垂不朽的,值得一讀!

6、《時間簡史——從大爆炸到黑洞》
作者:史蒂芬·威廉·霍金爵士
這本書是霍金的代表作。作者想像豐富,構思奇妙,語言優美,字字珠璣,更讓人咋驚,世界之外,未來之變,是這樣的神奇和美妙。這本書至今累計發行量已達2500萬冊,被譯成近40種語言。
在這本書中,霍金將試圖勾勒出我們心目中的宇宙歷史——從大爆炸到黑洞。在第一講里,他將簡要地回顧過去關於宇宙的構想,並說明我們是如何得到目前的圖像的。這或許可以稱之為宇宙史的歷史。
第二講將解釋牛頓和愛因斯坦的兩種引力理論為什麼會都得出這樣的結論——宇宙不可能是靜態的,它不得不或是膨脹,或是收縮。而這又意味著,在前200億年到前100億年之間,必定有某一時刻,那時宇宙的密度為無窮大,這就產生了所謂的大爆炸。它可能就是宇宙的開端。
第三講將談談黑洞。黑洞是當某個巨大的星球,或者更大的天體,受其自身引力吸引而自行塌縮(塌陷並緊縮)時形成的。根據愛因斯坦的廣義相對論,任何蠢得掉進黑洞的傻瓜都會永遠消失,他們將無法再逃出黑洞。而有關他們的歷史,則將到達一個奇點,一個痛苦的終點。不過,廣義相對論是經典理論——也就是說,它沒有考慮量子力學的不確定原理。
第四講將講述量子力學如何允許能量從黑洞泄漏出來。黑洞並不像人們所描繪的那樣黑。
第五講將把量子力學思想應用於大爆炸和宇宙的起源。這就得出了這樣的設想:時空可能在范圍上有限,但沒有邊緣。這或許類似於地球表面,但它多了兩維。
第六講將說明這個新的邊界條件如何能解釋這個問題:盡管物理學定律是時間對稱的,但過去與未來為什麼如此大不相同?
最後,第七講將講述我們正如何試圖找尋一種統一的理論,它能把量子力學、引力以及物理學中其他所有相互作用都包容在內。如果我們做到了這一點,我們就真正理解了宇宙以及我們在其中的位置。
雖然此書你不一定看的懂,但絕對有永恆的收藏價值!

④ 國家地理雜志是那一年創辦的

國家地理學會1888年成立後的9個月開始發行第一期

首發日期 1888年10月

⑤ 中國國家地理和國家地理有什麼區別

一、創建時間不同

1、中國國家地理:1950年創刊於南京,原名《地理知識》,是關於地理的月刊,該刊的文章和圖片經常被中央及地方媒體轉載,具有很強的可讀性和收藏價值,國內外很多家圖書館已經把該刊作為重點收藏期刊。

2、國家地理:美國國家地理雜志創刊於1888年10月,它由美國的一家非盈利科學教育組織「美國國家地理協會」(National Geographic Society)創辦。

二、內容不同

1、中國國家地理:內容以中國地理為主,兼具世界各地不同區域的自然、人文景觀和事件,並揭示其背景和奧秘,另亦涉及天文、生物、歷史和考古等領域。是中國大陸著名的有關地理的雜志。

2、國家地理:涉及到環境,森林砍伐,化學污染,全球變暖和瀕危物種,一系列的主題遠遠超過了地理探索的好奇心。雜志發表的一些文章還重點涉及到歷史和新產品,新技術在當今社會中的應用,比如說一種金屬,基因技術,食物和農產品或者是新的考古發現。

三、發行狀況不同

1、中國國家地理:各種版本累計銷售300萬冊。發行量及讀者分析由世界權威BPA認證機構誠證國際傳媒信息咨詢(北京)有限公司和中國官方唯一認可的國新出版物發行數據調查中心提供第三方監測。

2、國家地理:雜志總體品牌多種版本的審計數據(包含印刷發行量和電子發行量)為3090萬,總體包括主要版本如印刷版發行量、電子版本、應用程序、社交媒體、網站和NewsLetter,以及國際、全球和旅行者版本。

⑥ 我的第一本美國國家地理知識百科相當於十萬個為什麼

我的第一本美國國家地理:知識網路[7-10歲]

適讀人群 :7-10歲

為什麼飛回機會飛?為答什麼有的人要戴眼鏡?為什麼洗澡後我們的皮膚會變皺?孩子們總愛問「為什麼」。《美國國家地理 知識網路》可以說是一本全能的知識網路書,從人體到動物,從生活常識到自然奇觀,從各方面為孩子們解開了他們心中的小問號。值得一提的是,與普通的網路書不同,它沒有晦澀難懂的詞彙,丟棄了教科書般的敘述方式,而是以最通俗易懂、幽默有趣的語言,結合300 多幅精彩的高清晰度圖片,帶領孩子進入一個個神秘的領域,全面滿足孩子們的好奇心和探索欲,讓他們了解這個有趣的世界。

⑦ 中國國家地理雜志第一期是什麼時候

《中國國家地理》的前身《地理知識》,創刊於1950年,2000年10月,《地理知識》雜志更名為《中國國家地理》

⑧ 國家地理 媽呀 我在中國

http://ngc.ngfans.com/video-online-5.aspx
媽啊!我在…阿富汗

http://ngc.ngfans.com/video-online-172.aspx
媽啊!我在…巴勒斯坦及以色列

http://ngc.ngfans.com/video-online-128.aspx
媽啊!我在…北韓

http://ngc.ngfans.com/video-online-87.aspx
媽啊!我在…剛果

http://ngc.ngfans.com/video-online-13.aspx
媽啊!我在…哥倫比亞

⑨ 誰能介紹一下國家地理雜志

國家地理是美國的一個雜志

另外有一個 中國國家地理

國家地理
美國國家地理(National Geographic)學會成立於1888年,以「增進並普及地理知識」為宗旨。學會資助了對世界最遠的角落的探索,同時還發行了數百種獲獎的出版物,包括它的旗艦出版物-《國家地理》雜志。美國國家地理學會是世界上最大的非贏利性組織和教育機構之一,它擁有一千萬會員。

美國國家地理在一個世紀中的探索與發現,覆蓋了美國國家地理學會的各項主題,比如:陸地生物、水下生物、世界文化和科學-從太空到考古到人文。圖片抓住了自然界珍貴的瞬間和世界各地人們的生活。這些極富魅力的圖片展現了美國國家地理學會攝影師高超的技藝和豐富的想像力。

國家地理頻道於1998年在亞洲成功開播後,業績卓著,日新月異。時至今日,其24小時收視戶已突破3900萬,成為亞洲有線電視發展史上增長速度最快的頻道之一。

在中國內地,國家地理頻道與國內40多家地方電視台合作推出了《神奇的地球》和《狂野周末》兩檔節目,這些節目均為國家地理頻道播出節目中的精華製作,他們以其卓越的品牌質量和深厚的文化內涵,感染並吸引數以萬計的內地觀眾。

集合國家地理電視的精華之作,國家地理頻道將國家地理深造廣博的資源,無與倫比的質量和真正的英雄帶給全世界。其黃色長框標識己成為探險發現的代名詞,深入千家萬戶。迄今為止,該頻道的節目已用25種語言、在144個國家和地區播出。

國家地理,是美國國家地理學會的官方雜志,在國家地理學會1888年創辦的九個月後即開始發行。現在國家地理雜志已經成為世界上最廣為人知的一本雜志,其封面上的亮黃色邊框以及月桂紋圖樣已經成為象徵,同時這些標識也是國家地理雜志的注冊商標。

雜志每年發行12次(一月一次),但偶爾有特版發布則不在此限。雜志的內容為高質量的關於社會、歷史、世界各地的風土人情的文章;其印刷和圖片之質量標准也為人們所稱道。這也使得這本雜志成為來自世界各地的攝影新聞記者們夢想發布自己照片的地方。早在20世紀初期,國家地理雜志即已經開始使用一些當時罕見的彩色照片。

雜志的另一特色是經常提供高質量地圖。國家地理學會的地圖檔案曾經為美國聯邦政府所採用以彌補美國軍方地圖資源的不足。2001年國家地理發布了一套8張CD的合集,內容包括從1888年至2000年12月的所有雜志地圖。雜志訂閱者對這本雜志的收藏愛好也是其與眾不同之處(大部分其他種類的舊雜志一般人都是看完就扔),訂閱者也可以選擇全年合集購買。

1915年一月號國家地理雜志封面1960年開始, 雜志開始在其封面刊登照片(原先只有文字)。接下來的幾年,雜志去掉了封面上那著名的橡樹葉飾紋。

1985年有一張封面描述的是阿富汗難民——一位用刺骨的綠眼看著鏡頭的年輕阿富汗小女孩。她的照片後來變得非常著名。在美軍擊敗阿富汗塔利班政權後,國家地理雜志第二次發起人力尋找她。2002年,普什圖族婦女Sharbat Gula被認出就是當年的那位女孩。她的故事被刊登在2003年三月號的國家地理雜志上。

1995年,國家地理雜志開始發行日文版,這也是第一個本地化版的國家地理。現在,國家地理的本地語言版本已經在全球大大擴展,包括:日文、西班牙文、希伯來文、希臘文、法文、德文、波蘭文、印度尼西亞文、韓文、葡萄牙文、繁體中文、捷克文、羅馬尼亞文、俄文、挪威文、土耳其文、荷蘭文、瑞典文與克羅埃西亞文。

中文環境中第一本國家地理雜志的譯版,是在台灣發行,使用繁體中文編輯,創刊號是2001年1月號。

2005年4月,印尼版的國家地理雜志開始被雅加達發行。

現在在中國內地也可以買到《國家地理》雜志,但只有繁體和英文版,現在還沒有簡體中文版。而中國內地的《華夏地理》雜志則會從每一期的《國家地理》雜志中選擇文章發表。

中國國家地理》雜志
什麼是「國家地理」?「國家地理」是一種刊物類型,適合高素質成年讀者的閱讀需求。許多國家都創辦了這類雜志,如《地球》(GEO、德國)、《國家地理》(National Geographic、美國)、《地球》(The Earth、美國)、《地理》(Geographical、英國)、《加拿大地理》(Canadian Geographic)、《澳大利亞地理》(Australian Geographic)、《科學與生活》(Science et Vie、法國)、《世界》(World、美國)、《自然歷史》(Natural History、美國)、……。這些雜志都是以傳導自然關懷和人文情感為己任,精美絕倫的圖片、生動有趣的文字,吸引了社會的主流階層。

《中國國家地理》是中國最具成長性的雜志。1949年4月,南京解放。為了適應時代轉變的需要在南京的中國地理研究所的科研人員和南京大學地理系教師,在中國科學工作者協會南京分會的領導下,經與中學地理教師多次座談,一致認為需要一份知識性和自我教育的學習刊物。這個刊物首先要刊載一定水平的地理教材,以彌補當時缺乏完善地理教科書的不足;其次為各級幹部和大中學生、廣大群眾提供必需的地理新聞和必須具備的地理知識;第三,作為廣大地理工作者共同學習的園地。

但在當時,百業待興。要創辦一個刊物是十分不容易的。幾位熱心的地理工作者,如周立三、吳傳鈞、高泳源、施雅風、李旭旦、胡豁成、楊紉章、王熙檉等,經過多次熱烈的商討,決定編輯出版定名為《地理知識》的普及刊物。推選南京大學地理系主任李旭旦教授任主編。在出版過程中,首先面臨的是出版印刷費沒有著落。在當時工資很低的情況下,大家自願捐款,並物色價格低廉的小印刷廠印刷,同時以科協地理組的名義向南京市軍事管制委員會申請了登記證。經過緊張的籌備,大家期盼的地理界最早的科普刊物《地理知識》創刊號終於在1950年1月問世了。這份「創刊號」只有薄薄的8面,共刊出6篇短文和若干訊息,封面上刊登了由施雅風寫的發刊詞。創刊號僅印刷了600冊,形式簡陋,但出版後,立即受到地理學界和中學地理教師的歡迎和好評。隨著刊物影響的不斷擴大,文章質量和編輯水平的不斷提高,得到上海亞光輿地學社社長金擎宇的青睞,主動表示願意出資承印。於是從1950年第8期起改由亞光輿地學社出版銷售,印數擴至2000份以上。

郭沫若院長為《地理知識》題寫刊名,後改名為《地理》,1966年又恢復原刊名

亞光輿地學社接印不久,由於印刷質量得到提高,備受讀者歡迎,也受到中央的重視。1951年初編輯部突然接到中共中央辦公廳的來函,盛贊這個刊物辦得好,並索要已經出版的各期。當時任中共中央宣傳部副部長的徐特立同志還約見施雅風面談,對《地理知識》給予極大的鼓勵和鞭策。編輯部每月召開1-2次編委會,商量組稿、審稿事宜。參與辦刊的幾位積極分子,積極寫稿,充實稿源,以保證稿件的質量,外來投稿數量也日益增加。1951年7月改由北京開明書店及其後改名的青年出版社出版。1953年中國科學院地理研究所成立,《地理知識》編輯部掛靠在地理研究所內。郭沫若院長親自為《地理知識》題寫了刊名。從1954年第1期起正式啟用郭老題的刊名。同年10月改由科學出版社出版。50年代,《地理知識》主要介紹祖國的大好河山和國民經濟建設。在向蘇聯學習的口號下,大量刊載蘇聯社會主義建設成就、五年計劃的實施情況以及介紹東歐新成立的社會主義國家。作者隊伍不斷擴大。

在全黨全民大辦農業,大辦糧食,以農業為基礎,為農業服務的號召下,《地理知識》的編輯方針已跟不上形勢的需要,於1960年8—12月停刊整頓。1961年1月,《地理知識》以新的面貌出現,並改名為《地理》。整頓後的《地理》成為一份中級刊物。經過5年的實踐,認為未能認真貫徹以普及為主、在普及的基礎上提高的編輯方針,而且刊登的稿件偏深偏專,既不像中級水平的刊物,又不像科普讀物。有一段時期,還採取由各地理機構輪編的形式,各機構之間又缺乏緊密的溝通,致使刊物質量下降,讀者為此提出很多意見和建議。他們需要一份打破「老框框」、「洋框框」的普及性刊物,反對冗長繁瑣的文章,要求短小精悍、生動活潑、圖文並茂。為此經有關部門批准,於1966年第2期起又恢復《地理知識》的刊名。1966年5月起,全國爆發了史無前例的「文化大革命」,《地理知識》和其他刊物一樣,遭到停刊的厄運。

文革中最早復刊的刊物之一,發行量曾高達40萬

1972年10月,停刊了6年的《地理知識》,頂著「文化大革命」後期的風浪,率先復刊了。在地理研究所和中國地理學會的領導支持下,由高泳源、李汝燊、朱德祥、張慶祥、鄭平、李志華組成編輯部,高泳源任主任負責進行籌備,首先兵分兩路,到京廣、京滬沿線各?⑹形

⑩ 國家地理的雜志歷史

雜志的另一特色是經常提供高質量地圖。國家地理學會的地圖檔案曾經為美國聯邦政府所採用以彌補美國軍方地圖資源的不足。2001年國家地理發布了一套8張CD的合集,內容包括從1888年至2000年12月的所有雜志地圖。雜志訂閱者對這本雜志的收藏愛好也是其與眾不同之處(大部分其他種類的舊雜志一般人都是看完就扔),訂閱者也可以選擇全年合集購買。
1915年一月號國家地理雜志封面1960年開始, 雜志開始在其封面刊登照片(原先只有文字)。接下來的幾年,雜志去掉了封面上那著名的橡樹葉飾紋。
1985年有一張封面描述的是阿富汗難民──一位用刺骨的綠眼看著鏡頭的年輕阿富汗小女孩。她的照片後來變得非常著名。在美軍擊敗阿富汗塔利班政權後,國家地理雜志第二次發起人力尋找她。2002年,普什圖族婦女Sharbat Gula被認出就是當年的那位女孩。
1995年,國家地理雜志開始發行日文版,這也是第一個本地化版的國家地理。之後,國家地理的本地語言版本已經在全球大大擴展,包括:簡體中文、西班牙文、希伯來文、希臘文、法文、德文、波蘭文、印度尼西亞文、韓文、葡萄牙文、繁體中文、日文、捷克文、羅馬尼亞文、俄文、挪威文、土耳其文、荷蘭文、瑞典文與克羅埃西亞文。
中文環境中第一本國家地理雜志的譯版,是在台灣發行,使用繁體中文編輯,創刊號是2001年1月號。
2007年以後在中國內地也可以買到《國家地理》雜志,中國內地的《華夏地理》於2007年7月與《國家地理》雜志建立了正式的版權合作關系。(《華夏地理》在採用《國家地理》稿件的同時,保持一半內容為本土原創)
2009年,《國家地理》少兒版正式由學友園教育傳媒集團開始運營,2010年1月在國內上市。 時 間 事 件 1888年1月13日 33名始創人在華盛頓特區的「宇宙俱樂部」聚會,組建「一個增進與傳播地理知識的學會」。 1888年10月 向200名會員寄出第一期《國家地理》雜志 1890-91年 國家地理學會首次資助探險隊,對阿拉斯加聖伊萊亞斯山地區進行地圖測繪;發現加拿大最高峰洛根山。 1898年1月7日 亞歷山大·格雷厄姆·貝爾出任國家地理學會總裁。 1903年2月 吉爾伯特·H·格羅夫納成為《國家地理》主編。 1905年1月 格羅夫納用整整11頁刊登西藏拉薩的照片。他本以為自己將因此被解職,不料卻得到學會成員的稱贊。 1906年7月 格羅夫納刊登了喬治·西羅斯三世首創的閃光燈拍攝夜景動物照片;兩名學會委員憤而辭職,指責雜志正在變成一本「圖畫書」。 1909年4月6日 在國家地理學會資助下,羅伯特·E·波爾利和馬修·A·漢森首次到達北極。 1912-15年 在國家地理學會資助下,由海勒姆·賓漢領導的探險隊對秘魯安第斯山中印加王朝消失的山頂古城馬丘比丘進行發掘。 1920年 吉爾伯特·H·格羅夫納成為國家地理學會總裁(直至1954年)。 1926年 《國家地理》雜志攝影師查爾斯·馬丁和科學家W·H·朗利首次拍出自然色彩的水下照片。 1929年11月29日 理查德·E·伯德完成人類首次飛越南極的航行;從空中拍攝6萬平方英里的南極照片。 1930年 梅爾維爾·貝爾·格羅夫納首創刊登自然色彩的航拍照片。 1941年 國家地理學會向羅斯福總統和美國軍隊開放自己的照片、地圖和其他制圖資料庫,協助軍事行動。 1952年10月 雜志開始刊登雅克-伊夫·庫斯托介紹海底世界的文章。 1956年8月 雜志刊登大西洋中部海底2.5萬英尺的羅曼希海溝照片,是當時最深的海底攝影。 1959年9月 雜志封面開始定期採用彩色照片。 1960年9月 《國家地理》報道路易絲·李基和瑪麗·李基發現年代超過175萬年的南方古猿。 1961年 簡·古道爾在國家地理學會資助下開始在坦尚尼亞的貢比河國家公園從事黑猩猩研究。 1962年2月 雜志出版了第一期全彩雜志。 1962年6月 約翰·格倫攜帶國家地理學會會旗完成美國首次繞地軌道飛行。 1963年5月 首批美國人在國家地理學會支持下登上珠穆朗瑪峰。 1965年 國家地理電視節目在CBS上首播,推出國家地理專題「美國人在珠峰」。 1967年 戴安·弗西在國家地理學會資助下開始對盧安達高山大猩猩進行長期研究。 1969年7月 阿波羅11號宇航員將國家地理學會會旗帶上月球。 1975年 《國家地理世界》取代《校刊》雜志成為國家地理的青少年出版物,1976年發行量已達130萬。 1979年4月 瑪麗·李基報告在坦尚尼亞一處河床的火山灰中發現距今360萬年的腳印,據信是現代人行動緩慢的祖先留下的。 1984年 海底考古學先驅喬治·F·巴斯在學會資助下,在南土耳其海域發現一艘3.4萬年前的沉船遺骸,其中有有史以來海底發現的最大一批青銅器時代貿易物品。 1984年 學會的旅行雜志《國家地理旅行者》創刊。 1984年3月 《國家地理》封面上出現一張鷹的全息照片,這是全息照片在大發行量雜志中首次使用。 1985年 國家地理學會在吉爾·格羅夫納的領導下推出「地理教育項目」,旨在改善學校系統內的地理教學。 1985年9月 羅伯特·D·巴拉德在國家地理學會宣布發現泰坦尼克。 1986年5月1日 斯蒂格爾國際極地探險隊的六名成員(包括一名女性)在1909年波爾利和漢森之後首次乘狗拉雪橇、無補給抵達南極。 1986年1月 資深副主編約瑟夫·加吉經過多年研究,報告克里斯托弗·哥倫布發現新大陸的地點是在巴哈馬群島的薩馬納島。 1988年1月 國家地理學會慶祝自己的百年誕辰。 1988年12月 全息封面的百年紀念專刊專題討論「我們能否拯救這脆弱的地球?」 1989年1月 「國家地理小蜜蜂」首次舉辦。到第10年,每年有500萬學生參與。 1989年7月 整期雜志為法國專題,慶祝法國大革命200周年。 1993年1月 芝加哥大學的保羅·塞利諾在學會總部宣布發現世界上最早的恐龍。 1995年4月 《國家地理》雜志日文版開始出刊,是雜志的首個地方語言版本。 1995年8月 「國家地理電視」成為獨立納稅的子公司。 1996年5月 在秘魯高山上發現的一具冰凍的印加女孩木乃伊在學會的探索堂首次展出,觀眾達到創紀錄的8.5萬人。 1996年6月 學會推出網站 1996年8月 整期雜志集中關注墨西哥。 1997年7月 羅伯特·D·巴拉德在學會宣布在地中海海底發現八艘古代沉船。 1997年8月 古人類學家李·貝格爾介紹在南非發現有史以來最古老的現代人足跡。 1997年9月 「完全國家地理:《國家地理》雜志108年」光碟推出。 1997年9月 國家地理國際頻道開播;到2002年7月,收視超過1.15億戶,在140個國家用23種語言播出。 1997年10月 《國家地理》雜志西班牙語版在西班牙發刊。 1997年11月 《國家地理》雜志拉美西班牙語版發刊。 1998年2月 《國家地理》雜志義大利語版發刊。 1998年3月 探險項目委員會成立。第一年就出資約1百萬美元,用於對地球上一些最有魅力、少有人知的地點進行考察。 1998年4月 國家地理製作了自己第一部大幅面電影《埃及之謎》。 1998年5月 羅伯特·巴拉德在國家地理資助下對中途島進行考察,在太平洋下3英里多的海底發現美軍的二戰時期的「約克城」號航母。 1998年6月 國家地理宣布在中國發現有明顯羽毛的恐龍化石,進一步鞏固了恐龍與鳥類關系理論。 1998年6月 《國家地理》雜志希伯來語版在以色列發刊。 1998年9月 學會向美國和加拿大贈送千禧紀念禮:每個學校一幅新版世界地圖。 1998年10月 《國家地理》雜志希臘語版發刊。 1998年11月 保羅·塞利諾在學會宣布,在西非尼日共和國境內撒哈拉沙漠發現巨型食肉恐龍。這種叫做「似鱷龍」的食魚恐龍頭顱狀若鱷魚,指長盈尺。 1999年1月 伊恩·貝克領導的小組在西藏南部的藏布峽谷發現瀑布。這條19世紀以來傳說中的「隱身瀑布」落差115英尺,數百年來,門巴獵人們嚴守著它的秘密。 1999年3月 高海拔考古學家約安·雷恩哈德在世界上最高的考古發掘場所、阿根廷尤耶亞科山頂墓穴中發現三具冰凍木乃伊和精美的印加器物。 1999年4月 海洋生物學家希爾維亞·厄爾開始「可持續性海洋考察」的探索階段,這是國家地理學會一個為期5年的美國海洋保護區探索和記錄項目。 1999年4月 《國家地理探險》雜志創刊。雜志以國家地理學會遍布全球的探索家和探險家撰寫的獨家專稿為特色。 1999年6月 羅伯特·巴拉德領導的考察隊在東地中海發現兩艘古腓尼基沉船。 1999年9月 《國家地理》雜志的法語、德語和波蘭語版發刊。 1999年11月 著名的山地攝影師/探險家布拉德福德·沃什伯恩宣布世界最高峰珠穆朗瑪峰正式修正高度為29,035英尺(8,850米),比此前在1954年確定的高度高出7英尺。 1999年11月 古生物學家保羅·塞利諾在學會為一隻巨型素食恐龍揭幕,這只叫做「泰鳩敦龍」的史前長頸恐龍重約20噸,長成有70英尺(21米)長。 1999年11月 羅伯特·巴拉德宣布,1999年7月的一次考察中發現支持7000年前黑海大洪水的證據。 2000年1月 《國家地理》雜志韓語版發刊。 2000年4月 國家地理召集第一屆駐會探險家聚會,為新千年的探險事業重新規劃。他們是斯蒂芬·安布羅斯、羅伯特·巴拉德、韋德·戴維斯、希爾維亞·厄爾、簡·古道爾、約安·雷恩哈德和保羅·塞利諾。 2000年4月 古斯塔夫斯·麥克勞德在《國家地理》的支持下首次完成了駕駛開放式駕駛倉飛機飛越北極的壯舉。 2000年5月 《國家地理》雜志巴西葡萄牙語版發刊。 2000年8月 國家地理資助的考察小組使用先進的全球定位系統裝置,在秘魯的內瓦多-米斯密山中發現亞馬遜河源的精確位置。 2000年9月 《國家地理》雜志的丹麥、瑞典、和挪威語版發刊。 2000年10月 《國家地理》雜志第一期荷蘭語版出刊。 2000年11月 羅伯特·巴拉德宣布在黑海發現一隻保存完好的1500年前古木船。 2001年1月 進入21世紀,國家地理學會有新的目標:鼓勵人們更好保護地球。

熱點內容
鹿特丹港國家地理 發布:2021-03-15 14:26:00 瀏覽:571
地理八年級主要的氣候類型 發布:2021-03-15 14:24:09 瀏覽:219
戴旭龍中國地質大學武漢 發布:2021-03-15 14:19:37 瀏覽:408
地理因素對中國文化的影響 發布:2021-03-15 14:18:30 瀏覽:724
高中地理全解世界地理 發布:2021-03-15 14:16:36 瀏覽:425
工地質檢具體幹些什麼 發布:2021-03-15 14:15:00 瀏覽:4
東南大學工程地質考試卷 發布:2021-03-15 14:13:41 瀏覽:840
中國地質大學自動取票機 發布:2021-03-15 14:13:15 瀏覽:779
曾文武漢地質大學 發布:2021-03-15 14:11:33 瀏覽:563
中國冶金地質總局地球物理勘察院官網 發布:2021-03-15 14:10:10 瀏覽:86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