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國國家地理電視劇愛因斯坦
A. 愛因斯坦的大腦展開有多大
最近,當初被指控竊取愛因斯坦大腦的美國病理學家托馬斯 . 哈維首次接受美國《國家地理頻道》專訪,徹底曝光整個事件的絕對內幕。最令人震驚的是,如今 91 歲高齡的哈維稱,為了方便研究,他竟將愛因斯坦大腦切成了 240 塊! 愛因斯坦大腦被切成 240塊 1955 年 4 月 18 日凌晨 1 點 15 分,愛因斯坦在美國新澤西州普林斯頓大學醫院撒手人寰,享年 76 歲。當時托馬斯 . 哈維是普林斯頓大學病理科主任,雖然和愛因斯坦僅有一面之緣,卻碰巧成了替他驗屍的醫生。哈維切開愛因斯坦的屍身逐一檢查器官,稱重量並描述器官外觀,因為全世界的人們都想盡快了解這位偉大科學家的死因。最終哈維宣布,愛因斯坦死於 「 大動脈腫瘤破裂 」 ,愛因斯坦的好友兼遺囑執行人內森也在場作證。此外,哈維還做了一件不為人知的事,他私下徵得愛因斯坦長子漢斯的同意,悄悄將愛因斯坦的腦子取出,以留給科學界做研究。漢斯與內森的條件是:研究結果必須發表在科學期刊上。 在切下愛因斯坦的大腦之後,哈維簡單地測量了這個腦子後,除了拍照存真,還請了一位畫家為它做素描。然後,他將整個腦子切成 240 塊,每一塊的位置都有詳細記錄並貼上卷標。最後,他找上賓州大學一位他信任的實驗室技師,進一步處理那些腦塊,並選擇代表腦子各個部位的腦塊,製作一組切片,固定在供顯微鏡觀察的玻璃片上。於是愛因斯坦的大腦分別裝進了 10 個儲存組織學切片的盒子里,以及兩個大玻璃瓶中。隨後,他將一部分切片分送給那些對研究愛因斯坦的大腦感興趣,並有責任心和研究能力的人,其餘大部分都秘密保存起來。 最初愛因斯坦大腦被認為與常人無異 愛因斯坦的大腦研究曾一度激起人們的濃厚興趣。但早先的很多研究顯示,這位物理學大師的大腦與常人無異。在愛因斯坦大腦被取出來的三個月後,哈維將其送到賓夕法尼亞大學腦解剖專家凱拉女士的實驗室里進行研究。經過詳細檢查發現,愛因斯坦的大腦,從表麵皮層的面積、結構和腦的重量來看,和普通人沒什麼兩樣。他的腦重也只有 1230 克,略低於男人的平均值,並不出眾。有一些才能高度發展的人 ( 亦即天才人物 ) 的腦重的確遠遠超過了這個數字,如俄國著名作家屠格涅夫就比較符合人們對天才的期望,腦重為 2012 克,遠超出人類平均值。 愛因斯坦曾有一個弱智女兒 還有專家通過對愛因斯坦書信和手稿的研究發現,愛因斯坦曾經和女友生下一名弱智兒,便據此推斷愛因斯坦的基因並不一定優於常人,也許還存在某種缺陷。研究發現,愛因斯坦在讀大學時曾與一名塞爾維亞裔女同學馬里奇墜入情網,後來發展到同居。不久,他們迎來了愛情的結晶,馬里奇產下一個女孩,取名叫利澤爾。孩子生下來不久醫生就告訴愛因斯坦和馬里奇,他們的孩子可能有嚴重問題,如果不是嚴重弱智,就是先天愚型。果然根據醫生的提醒,愛因斯坦和馬里奇觀察到了孩子的嚴重智力問題。例如孩子都 6 個月了,還不會笑,連微笑都不會。而正常孩子是兩個月就會微笑,四個月就會大笑。還有孩子哭聲小,受刺激後也不會馬上就哭,對周圍的人和事物不感興趣。 更重要的是利澤爾出現了先天愚型孩子特有的面部特徵,兩眼之間距離過大,兩眼外側上斜,口半張,不斷流口水,鼻樑低等。對於這一為人父母都不願意看見的情況,愛因斯坦和馬里奇當然心情沉痛。盡管當時愛因斯坦還未成名,但愛因斯坦和馬里奇兩人都是大學生,按流行的說法,他們也算是高智商的人,如果讓人知道他們這樣高智商的人還生下痴呆兒,也是一件很難堪的事。後來兩人將這名痴呆兒孩子交給馬里奇在塞爾維亞老家的父母照顧,愛因斯坦的這段經歷也就鮮為人知了。 大腦內部特殊之處相繼被發現 上世紀 80 年代,哈維重新開始對愛因斯坦大腦進行研究。他把許多切片分送給美國、加拿大、德國等國的科學家。 1985 年,美國加州大學柏克萊分校的神經科學家戴蒙教授領導的研究小組檢驗了四塊愛因斯坦大腦的皮質。他們發現,愛因斯坦的左頂葉,神經元與神經膠細胞的比例小於常人。神經膠細胞是神經元的支援細胞。根據過去的研究,哺乳類神經元與神經膠細胞比例,從小鼠到人有逐步降低的趨勢,有些學者因而推測,神經元執行的功能越復雜,越需要神經膠細胞的支持。也就是說,在哺乳類中,神經元與神經膠細胞比例可當作反映智力的量表。戴蒙教授據此得出結論,認為愛因斯坦的革命性成就,與其發達的神經膠細胞有關。 1996 年,美國阿拉巴馬大學柏名頓分校神經學助理教授安德森發現,愛因斯坦的右前額葉皮質 ( 運動區 ) 比對照組薄,可是皮質中的神經元數量與對照組無異。換言之,愛因斯坦的大腦皮質中,神經元密度較高。安德森推論,這表示愛因斯坦大腦皮質神經元有較佳的傳訊效率,因而可以解釋愛因斯坦的超卓天才。 專家認為愛因斯坦聰明得有道理 最幸運的研究者是加拿大漢米爾頓麥克馬斯特大學的維特森博士。哈維不僅借給她 19 塊愛因斯坦的大腦進行研究,同時還將切開大腦之前拍攝的原始照片與記錄一並交給她。維特森教授在研究中發現,愛因斯坦的大腦在兩方面與常人顯著不同,果然是 「 聰明得有道理 」。 1999 年,維特森在著名國際學術期刊《柳葉刀》發表了她的研究報告。 首先是愛因斯坦大腦左右半球的頂下葉區域異常發達,比普通人的平均厚度多出一厘米,這造成愛因斯坦大腦寬度超過普通人 15% 左右。報告指出,位於大腦後上部的頂下葉區在視覺空間認知、數學思維和運動想像力方面發揮著重要作用,該區域的異常發達在一定程度上可解釋為什麼愛因斯坦會形成自己獨特的思維方式。愛因斯坦本人就曾描述說,他的科學思維過程具有較強視覺性,而語言在其中所起的作用似乎不大。 愛因斯坦大腦的另一顯著特徵是其缺少常人大腦中的一種皺溝。該皺溝通常位於大腦皮層相鄰的腦回之間,一般橫貫頂下葉區。研究人員推測說,缺少這一皺溝很可能會導致位於頂下葉區的神經元彼此間更容易建立起聯系,因而使思維更為活躍。維特森說,根據對目前她擁有的大腦標本的分析,愛因斯坦大腦的這些特點是惟一的。
B. 愛因斯坦一生的難題是什麼

製片人普里茨克原本打算將沃爾特艾薩克森的《愛因斯坦傳記》改編成電影,但是,網路視的熱播給了人們更多的想像空間,而該劇不僅僅是一部傳記片。我們追隨愛因斯坦腳步,站在他的視角,見證了20世紀的科學、文化、政治、甚至戰爭的變革史。
因此,我們看到年輕的愛因斯坦與教條主義導師的沖突,與他在20世紀30年代目睹法西斯主義在其祖國興起時所面臨的沖突相比,顯得蒼白無力。作為一個德國猶太人和世界上最有名的人之一,愛因斯坦發現自己陷入了政治斗爭和暴力中,無論他如何努力都無法避免。
C. 愛因斯坦死後只腦放在哪裡
最傑出的物理學家,「相對論之父」愛因斯坦死後,大腦被人取出,之後下落不明。愛因斯坦大腦的下落,以及這顆堪稱歷史上最聰明的大腦到底有何過人之處,成為20世紀最傳奇的謎團之一。
最近,當初被指控竊取愛因斯坦大腦的美國病理學家托馬斯·哈維首次接受美國《國家地理頻道》專訪,徹底曝光整個事件的絕對內幕。最令人震驚的是,如今91歲高齡的哈維稱,為了方便研究,他竟將愛因斯坦大腦切成了240塊!
愛因斯坦大腦被切成240塊
1955年4月18日凌晨1點15分,愛因斯坦在美國新澤西州普林斯頓大學醫院撒手人寰,享年76歲。當時托馬斯·哈維是普林斯頓大學病理科主任,雖然和愛因斯坦僅有一面之緣,卻碰巧成了替他驗屍的醫生。哈維切開愛因斯坦的屍身逐一檢查器官,稱重量並描述器官外觀,因為全世界的人們都想盡快了解這位偉大科學家的死因。最終哈維宣布,愛因斯坦死於「大動脈腫瘤破裂」,愛因斯坦的好友兼遺囑執行人內森也在場作證。此外,哈維還做了一件不為人知的事,他私下徵得愛因斯坦長子漢斯的同意,悄悄將愛因斯坦的腦子取出,以留給科學界做研究。漢斯與內森的條件是:研究結果必須發表在科學期刊上。
在切下愛因斯坦的大腦之後,哈維簡單地測量了這個腦子後,除了拍照存真,還請了一位畫家為它做素描。然後,他將整個腦子切成240塊,每一塊的位置都有詳細記錄並貼上卷標。最後,他找上賓州大學一位他信任的實驗室技師,進一步處理那些腦塊,並選擇代表腦子各個部位的腦塊,製作一組切片,固定在供顯微鏡觀察的玻璃片上。於是愛因斯坦的大腦分別裝進了10個儲存組織學切片的盒子里,以及兩個大玻璃瓶中。隨後,他將一部分切片分送給那些對研究愛因斯坦的大腦感興趣,並有責任心和研究能力的人,其餘大部分都秘密保存起來。
最初愛因斯坦大腦被認為與常人無異
愛因斯坦的大腦研究曾一度激起人們的濃厚興趣。但早先的很多研究顯示,這位物理學大師的大腦與常人無異。在愛因斯坦大腦被取出來的三個月後,哈維將其送到賓夕法尼亞大學腦解剖專家凱拉女士的實驗室里進行研究。經過詳細檢查發現,愛因斯坦的大腦,從表麵皮層的面積、結構和腦的重量來看,和普通人沒什麼兩樣。他的腦重也只有1230克,略低於男人的平均值,並不出眾。有一些才能高度發展的人(亦即天才人物)的腦重的確遠遠超過了這個數字,如俄國著名作家屠格涅夫就比較符合人們對天才的期望,腦重為2012克,遠超出人類平均值。
D. 愛因斯坦的大腦還存在於世嗎
存在於世。
1955年月19日,美國新澤西州普林斯頓山谷路小學五年級教師莎弗爾女士問學生:「你們知道這兩天有什麼新聞嗎?」一個小女孩搶先站了起來,迫不及待地說:「愛因斯坦死了。」她的臉上帶著能發布重大新聞的驕傲。她話音未落,教室後排一個平時很安靜的男孩阿瑟就接著說:「我爸爸得到了他的大腦。」他說得沒錯,他父親就是托馬斯·哈維,那個將愛因斯坦大腦「偷」走的人。
早在1948年,愛因斯坦就知道自己時日無多了。呼吸系統的疾病和貧血不是什麼大事,但腹腔里剛發現的一個柚子大小的大動脈瘤則很要命。醫生警告說它隨時可能爆裂。「那就讓它裂吧,」面對死亡的威脅,愛因斯坦十分平靜。但有一件事愛因斯坦始終放心不下,那就是他的遺體。他清楚地知道人們對他的崇拜已到了近乎迷信的程度。有一次去日內瓦時,一個為他發瘋的女孩甚至要剪掉他一綹頭發。他希望在九泉之下能夠安寧,因此表示死後要將遺體火化。
近日,在接受美國國家地理頻道采訪時,憶起往事,90多歲高齡的哈維感慨萬千:「我感到莫大的榮幸,因為我在合適的時間處在合適的位置。那是我一生中最重要的時刻。」他說:「切下愛因斯坦的大腦之後,我一直將它保存得很好,我從腦動脈中注入防腐劑,又從各個角度拍了很多照片。」當時,他還請一位畫家為大腦畫了素描。
漢斯在報紙上看到父親的大腦被摘除的消息後十分不滿,憤怒地打電話告訴哈維,父親沒提出將他的遺體用於研究用途,也不會喜歡死後還搞得沸沸揚揚。哈維對自己的行為冒犯了愛因斯坦家人深表歉意,但他辯解說漢斯事先同意對屍體解剖,而在當時的醫院里,標準的解剖程序就包括摘除大腦。更何況愛因斯坦的大腦尤其珍貴,研究價值極高。「他是個天才,如果我把它(大腦)留在那兒會抱憾終生的。」
此後哈維多次打電話向漢斯解釋保存愛因斯坦大腦的科學價值。最後他立誓,要當愛因斯坦大腦的忠實保衛者。「我會照顧好它,絕不用它牟取私利……只將它用於科學研究,結果只發表在科學期刊上。」漢斯最終被說服,同意哈維保管父親的大腦。為方便研究,哈維將愛因斯坦大腦切成240塊,並將每一塊的位置詳細標注。他把它們分別裝進10個儲存組織切片的盒子里和兩個大廣口瓶中,精心保管。
哈維「私吞」愛因斯坦大腦的消息傳出後,掀起了一場風暴。盡管哈維得到了愛因斯坦家人的理解,但許多美國人還是認為他行事殘忍,並把他稱為「盜腦者」。哈維的聲譽嚴重受損,以至於他不得不放棄在普林斯頓醫院的職務。
辭職後的哈維曾「一度失蹤」,但仍有不少人費盡心思,找到他的下落,其中也有不懷好意者。雖然壓力如山,但哈維仍忠實地履行著諾言。他拒絕了一些人的索取要求,與一些著名的大腦研究機構聯系,把一些大腦樣本切片交給了幾位值得信任的知名科學家研究,其餘切片則被妥善保管起來。
哈維留下的大腦起到了重要作用,1985—1999年間,科學界發表了一些愛因斯坦大腦的研究成果,從不同角度揭開了天才的秘密:愛因斯坦大腦中神經膠質細胞比普通人高出73%,使得神經元能得到更多營養,效率更高;由於大腦中神經元密度較高,傳遞信息的效率大大提高;大腦頂葉很發達,形態上也有特異之處,使他的視覺空間認知、數學思考等能力超出常人。
E. 如何評價國家地理紀錄片《世紀天才》
影集《世紀天才》吸引全球超過4千5百萬人收看。該劇第2季也在隔天宣布將以20世紀專最著名的西屬班牙藝術家畢卡索為主角,同樣將由金獎導演朗霍華領軍,以戲劇方式呈現他的作品和精彩一生,預計於明年首映。
電視劇很有看點,通過愛因斯坦這一個點,表現了魏瑪共和國末期德意志的社會動盪,猶太政客被刺殺,反猶活動頻繁,無處不在的納粹洗腦。
很愛片中的一些細節,比如愛因斯坦家廚房上從小到大各種尺寸的鍋,排列整齊有序。比如反猶活動時,納粹小孩看到愛因斯坦仍激動地追著要簽名,甚至還是拿出納粹臂章讓愛因斯坦把名字簽在上面,小孩不懂政治,但是崇拜科學。
該劇第2季宣布將以20世紀最著名的西班牙藝術家畢卡索為主角,同樣將由金獎導演朗霍華領軍,以戲劇方式呈現他的作品和精彩一生,預計於明年首映。
F. 愛因斯坦的腦袋被切成了幾塊
240片。
1955年4月18日,偉大的物理學家阿爾伯特·愛因斯坦在美國普林斯頓大學醫院溘然長逝,當年,正是哈維借解剖愛因斯坦遺體的機會,「悄悄」地取走了愛因斯坦的大腦。
而為了方便研究,哈維帶著愛因斯坦大腦來到費城,請一位朋友將其切成240片,保存在福爾馬林溶液中。而且他總是將裝有組織切片的箱子隨身攜帶。就這樣,天才的大腦在40多年的時間里都成了哈維的「私產」。
(6)美國國家地理電視劇愛因斯坦擴展閱讀
在將愛因斯坦大腦交給普林斯頓大學醫院之前,哈維還幫助愛因斯坦實現了一個遺願:橫貫美國。
哈維回憶說,愛因斯坦在病中曾向他提過,他想作一次橫貫美國東西之旅,但這一願望一直沒有實現。1997年10月,哈維駕著車,在年輕作家帕特尼達的陪同下,帶著愛因斯坦的腦切片從東向西,由新澤西州一直開到了加利福尼亞州,全程超過4000公里,完成了愛因斯坦的遺願。
這其中還有一個鮮為人知的故事。雖然愛因斯坦的大腦是哈維的「私有財產」,但在此之前,美國早已意識到它的重要價值。雖然沒有要求哈維把大腦貢獻出來,但為了以防萬一,一直暗中保護。
哈維把大腦從實驗室中取出,准備橫貫美國時,負責保護大腦的美國聯邦調查局大吃一驚,連忙派人秘密跟蹤。哈維不知道,他從東到西走了4000公里,聯邦調查局特工竟然跟蹤了他4000公里!
G. 愛因斯坦的大腦切片共有多少片分別在哪些國家
最傑出的物理學家, 「 相對論之父 」 愛因斯坦死後,大腦被人取出,之後下落不明。愛因斯坦大腦的下落,以及這顆堪稱歷史上最聰明的大腦到底有何過人之處,成為 20 世紀最傳奇的謎團之一。 最近,當初被指控竊取愛因斯坦大腦的美國病理學家托馬斯 . 哈維首次接受美國《國家地理頻道》專訪,徹底曝光整個事件的絕對內幕。最令人震驚的是,如今 91 歲高齡的哈維稱,為了方便研究,他竟將愛因斯坦大腦切成了 240 塊! 愛因斯坦大腦被切成 240塊 在切下愛因斯坦的大腦之後,哈維簡單地測量了這個腦子後,除了拍照存真,還請了一位畫家為它做素描。然後,他將整個腦子切成 240 塊,每一塊的位置都有詳細記錄並貼上卷標。最後,他找上賓州大學一位他信任的實驗室技師,進一步處理那些腦塊,並選擇代表腦子各個部位的腦塊,製作一組切片,固定在供顯微鏡觀察的玻璃片上。於是愛因斯坦的大腦分別裝進了 10 個儲存組織學切片的盒子里,以及兩個大玻璃瓶中。隨後,他將一部分切片分送給那些對研究愛因斯坦的大腦感興趣,並有責任心和研究能力的人,其餘大部分都秘密保存起來。 最初愛因斯坦大腦被認為與常人無異 愛因斯坦的大腦研究曾一度激起人們的濃厚興趣。但早先的很多研究顯示,這位物理學大師的大腦與常人無異。在愛因斯坦大腦被取出來的三個月後,哈維將其送到賓夕法尼亞大學腦解剖專家凱拉女士的實驗室里進行研究。經過詳細檢查發現,愛因斯坦的大腦,從表麵皮層的面積、結構和腦的重量來看,和普通人沒什麼兩樣。他的腦重也只有 1230 克,略低於男人的平均值,並不出眾。有一些才能高度發展的人 ( 亦即天才人物 ) 的腦重的確遠遠超過了這個數字,如俄國著名作家屠格涅夫就比較符合人們對天才的期望,腦重為 2012 克,遠超出人類平均值。 愛因斯坦曾有一個弱智女兒 還有專家通過對愛因斯坦書信和手稿的研究發現,愛因斯坦曾經和女友生下一名弱智兒,便據此推斷愛因斯坦的基因並不一定優於常人,也許還存在某種缺陷。研究發現,愛因斯坦在讀大學時曾與一名塞爾維亞裔女同學馬里奇墜入情網,後來發展到同居。不久,他們迎來了愛情的結晶,馬里奇產下一個女孩,取名叫利澤爾。孩子生下來不久醫生就告訴愛因斯坦和馬里奇,他們的孩子可能有嚴重問題,如果不是嚴重弱智,就是先天愚型。果然根據醫生的提醒,愛因斯坦和馬里奇觀察到了孩子的嚴重智力問題。例如孩子都 6 個月了,還不會笑,連微笑都不會。而正常孩子是兩個月就會微笑,四個月就會大笑。還有孩子哭聲小,受刺激後也不會馬上就哭,對周圍的人和事物不感興趣。 更重要的是利澤爾出現了先天愚型孩子特有的面部特徵,兩眼之間距離過大,兩眼外側上斜,口半張,不斷流口水,鼻樑低等。對於這一為人父母都不願意看見的情況,愛因斯坦和馬里奇當然心情沉痛。盡管當時愛因斯坦還未成名,但愛因斯坦和馬里奇兩人都是大學生,按流行的說法,他們也算是高智商的人,如果讓人知道他們這樣高智商的人還生下痴呆兒,也是一件很難堪的事。後來兩人將這名痴呆兒孩子交給馬里奇在塞爾維亞老家的父母照顧,愛因斯坦的這段經歷也就鮮為人知了。 大腦內部特殊之處相繼被發現 上世紀 80 年代,哈維重新開始對愛因斯坦大腦進行研究。他把許多切片分送給美國、加拿大、德國等國的科學家。 1985 年,美國加州大學柏克萊分校的神經科學家戴蒙教授領導的研究小組檢驗了四塊愛因斯坦大腦的皮質。他們發現,愛因斯坦的左頂葉,神經元與神經膠細胞的比例小於常人。神經膠細胞是神經元的支援細胞。根據過去的研究,哺乳類神經元與神經膠細胞比例,從小鼠到人有逐步降低的趨勢,有些學者因而推測,神經元執行的功能越復雜,越需要神經膠細胞的支持。也就是說,在哺乳類中,神經元與神經膠細胞比例可當作反映智力的量表。戴蒙教授據此得出結論,認為愛因斯坦的革命性成就,與其發達的神經膠細胞有關。 1996 年,美國阿拉巴馬大學柏名頓分校神經學助理教授安德森發現,愛因斯坦的右前額葉皮質 ( 運動區 ) 比對照組薄,可是皮質中的神經元數量與對照組無異。換言之,愛因斯坦的大腦皮質中,神經元密度較高。安德森推論,這表示愛因斯坦大腦皮質神經元有較佳的傳訊效率,因而可以解釋愛因斯坦的超卓天才。 專家認為愛因斯坦聰明得有道理 最幸運的研究者是加拿大漢米爾頓麥克馬斯特大學的維特森博士。哈維不僅借給她 19 塊愛因斯坦的大腦進行研究,同時還將切開大腦之前拍攝的原始照片與記錄一並交給她。維特森教授在研究中發現,愛因斯坦的大腦在兩方面與常人顯著不同,果然是 「 聰明得有道理 」 。 1999 年,維特森在著名國際學術期刊《柳葉刀》發表了她的研究報告。 首先是愛因斯坦大腦左右半球的頂下葉區域異常發達,比普通人的平均厚度多出一厘米,這造成愛因斯坦大腦寬度超過普通人 15% 左右。報告指出,位於大腦後上部的頂下葉區在視覺空間認知、數學思維和運動想像力方面發揮著重要作用,該區域的異常發達在一定程度上可解釋為什麼愛因斯坦會形成自己獨特的思維方式。愛因斯坦本人就曾描述說,他的科學思維過程具有較強視覺性,而語言在其中所起的作用似乎不大。 愛因斯坦大腦的另一顯著特徵是其缺少常人大腦中的一種皺溝。該皺溝通常位於大腦皮層相鄰的腦回之間,一般橫貫頂下葉區。研究人員推測說,缺少這一皺溝很可能會導致位於頂下葉區的神經元彼此間更容易建立起聯系,因而使思維更為活躍。維特森說,根據對目前她擁有的大腦標本的分析,愛因斯坦大腦的這些特點是惟一的。
H. 愛因斯坦的大腦,現在還保存著嗎,據說解剖過,有什麼發現【
最傑出的物理學家, 「 相對論之父 」 愛因斯坦死後,大腦被人取出,之後下落不明。愛因斯坦大腦的下落,以及這顆堪稱歷史上最聰明的大腦到底有何過人之處,成為 20 世紀最傳奇的謎團之一。
最近,當初被指控竊取愛因斯坦大腦的美國病理學家托馬斯 . 哈維首次接受美國《國家地理頻道》專訪,徹底曝光整個事件的絕對內幕。最令人震驚的是,如今 91 歲高齡的哈維稱,為了方便研究,他竟將愛因斯坦大腦切成了 240 塊!
愛因斯坦大腦被切成 240塊
1955 年 4 月 18 日凌晨 1 點 15 分,愛因斯坦在美國新澤西州普林斯頓大學醫院撒手人寰,享年 76 歲。當時托馬斯 . 哈維是普林斯頓大學病理科主任,雖然和愛因斯坦僅有一面之緣,卻碰巧成了替他驗屍的醫生。哈維切開愛因斯坦的屍身逐一檢查器官,稱重量並描述器官外觀,因為全世界的人們都想盡快了解這位偉大科學家的死因。最終哈維宣布,愛因斯坦死於 「 大動脈腫瘤破裂 」 ,愛因斯坦的好友兼遺囑執行人內森也在場作證。此外,哈維還做了一件不為人知的事,他私下徵得愛因斯坦長子漢斯的同意,悄悄將愛因斯坦的腦子取出,以留給科學界做研究。漢斯與內森的條件是:研究結果必須發表在科學期刊上。
在切下愛因斯坦的大腦之後,哈維簡單地測量了這個腦子後,除了拍照存真,還請了一位畫家為它做素描。然後,他將整個腦子切成 240 塊,每一塊的位置都有詳細記錄並貼上卷標。最後,他找上賓州大學一位他信任的實驗室技師,進一步處理那些腦塊,並選擇代表腦子各個部位的腦塊,製作一組切片,固定在供顯微鏡觀察的玻璃片上。於是愛因斯坦的大腦分別裝進了 10 個儲存組織學切片的盒子里,以及兩個大玻璃瓶中。隨後,他將一部分切片分送給那些對研究愛因斯坦的大腦感興趣,並有責任心和研究能力的人,其餘大部分都秘密保存起來。
最初愛因斯坦大腦被認為與常人無異
愛因斯坦的大腦研究曾一度激起人們的濃厚興趣。但早先的很多研究顯示,這位物理學大師的大腦與常人無異。在愛因斯坦大腦被取出來的三個月後,哈維將其送到賓夕法尼亞大學腦解剖專家凱拉女士的實驗室里進行研究。經過詳細檢查發現,愛因斯坦的大腦,從表麵皮層的面積、結構和腦的重量來看,和普通人沒什麼兩樣。他的腦重也只有 1230 克,略低於男人的平均值,並不出眾。有一些才能高度發展的人 ( 亦即天才人物 ) 的腦重的確遠遠超過了這個數字,如俄國著名作家屠格涅夫就比較符合人們對天才的期望,腦重為 2012 克,遠超出人類平均值。
當時,醫學專家齊默曼得到了一盒,因為哈維在耶魯醫學院上過他的課。齊默曼發現愛因斯坦的大腦非常正常,要說有什麼異常之處,就是他的大腦比同年齡的人更為健康,退化的跡象較少。
愛因斯坦曾有一個弱智女兒
還有專家通過對愛因斯坦書信和手稿的研究發現,愛因斯坦曾經和女友生下一名弱智兒,便據此推斷愛因斯坦的基因並不一定優於常人,也許還存在某種缺陷。研究發現,愛因斯坦在讀大學時曾與一名塞爾維亞裔女同學馬里奇墜入情網,後來發展到同居。不久,他們迎來了愛情的結晶,馬里奇產下一個女孩,取名叫利澤爾。孩子生下來不久醫生就告訴愛因斯坦和馬里奇,他們的孩子可能有嚴重問題,如果不是嚴重弱智,就是先天愚型。果然根據醫生的提醒,愛因斯坦和馬里奇觀察到了孩子的嚴重智力問題。例如孩子都 6 個月了,還不會笑,連微笑都不會。而正常孩子是兩個月就會微笑,四個月就會大笑。還有孩子哭聲小,受刺激後也不會馬上就哭,對周圍的人和事物不感興趣。
更重要的是利澤爾出現了先天愚型孩子特有的面部特徵,兩眼之間距離過大,兩眼外側上斜,口半張,不斷流口水,鼻樑低等。對於這一為人父母都不願意看見的情況,愛因斯坦和馬里奇當然心情沉痛。盡管當時愛因斯坦還未成名,但愛因斯坦和馬里奇兩人都是大學生,按流行的說法,他們也算是高智商的人,如果讓人知道他們這樣高智商的人還生下痴呆兒,也是一件很難堪的事。後來兩人將這名痴呆兒孩子交給馬里奇在塞爾維亞老家的父母照顧,愛因斯坦的這段經歷也就鮮為人知了。
大腦內部特殊之處相繼被發現
上世紀 80 年代,哈維重新開始對愛因斯坦大腦進行研究。他把許多切片分送給美國、加拿大、德國等國的科學家。 1985 年,美國加州大學柏克萊分校的神經科學家戴蒙教授領導的研究小組檢驗了四塊愛因斯坦大腦的皮質。他們發現,愛因斯坦的左頂葉,神經元與神經膠細胞的比例小於常人。神經膠細胞是神經元的支援細胞。根據過去的研究,哺乳類神經元與神經膠細胞比例,從小鼠到人有逐步降低的趨勢,有些學者因而推測,神經元執行的功能越復雜,越需要神經膠細胞的支持。也就是說,在哺乳類中,神經元與神經膠細胞比例可當作反映智力的量表。戴蒙教授據此得出結論,認為愛因斯坦的革命性成就,與其發達的神經膠細胞有關。
1996 年,美國阿拉巴馬大學柏名頓分校神經學助理教授安德森發現,愛因斯坦的右前額葉皮質 ( 運動區 ) 比對照組薄,可是皮質中的神經元數量與對照組無異。換言之,愛因斯坦的大腦皮質中,神經元密度較高。安德森推論,這表示愛因斯坦大腦皮質神經元有較佳的傳訊效率,因而可以解釋愛因斯坦的超卓天才。
專家認為愛因斯坦聰明得有道理
最幸運的研究者是加拿大漢米爾頓麥克馬斯特大學的維特森博士。哈維不僅借給她 19 塊愛因斯坦的大腦進行研究,同時還將切開大腦之前拍攝的原始照片與記錄一並交給她。維特森教授在研究中發現,愛因斯坦的大腦在兩方面與常人顯著不同,果然是 「 聰明得有道理 」 。 1999 年,維特森在著名國際學術期刊《柳葉刀》發表了她的研究報告。
首先是愛因斯坦大腦左右半球的頂下葉區域異常發達,比普通人的平均厚度多出一厘米,這造成愛因斯坦大腦寬度超過普通人 15% 左右。報告指出,位於大腦後上部的頂下葉區在視覺空間認知、數學思維和運動想像力方面發揮著重要作用,該區域的異常發達在一定程度上可解釋為什麼愛因斯坦會形成自己獨特的思維方式。愛因斯坦本人就曾描述說,他的科學思維過程具有較強視覺性,而語言在其中所起的作用似乎不大。
愛因斯坦大腦的另一顯著特徵是其缺少常人大腦中的一種皺溝。該皺溝通常位於大腦皮層相鄰的腦回之間,一般橫貫頂下葉區。研究人員推測說,缺少這一皺溝很可能會導致位於頂下葉區的神經元彼此間更容易建立起聯系,因而使思維更為活躍。維特森說,根據對目前她擁有的大腦標本的分析,愛因斯坦大腦的這些特點是惟一的。
I. 愛因斯坦的腦子
愛因斯坦聰明是有道理的,他的大腦異於常人: 他的大腦被保存下來供研究之用;科學家們發現,他的大腦頂蓋比一般人大百分之十五,另外他的大腦頂蓋不像一般人那樣由一道溝劃分為二,而是合而為一的,因此推斷這可能是「天才」的出處,也即是天生的而非後天培養的。 加拿大科學家威特爾森和他的同事們最近撰文發現?愛因斯坦的大腦構成有兩個明顯的」特殊之處」。一是他的「回間溝」比常人短了許多,這有助於愛因斯坦的神經元更容易傳遞信息,思維比常人活躍;二是愛因斯坦的「頂葉」比常人寬15%,這個區域正好是大腦用於數學運算、視像空間和立體影像思考的地方。這可能是愛因斯坦為何在數學和空間領域取得超人成就的主要原因。
最傑出的物理學家, 「 相對論之父 」 愛因斯坦死後,大腦被人取出,之後下落不明。愛因斯坦大腦的下落,以及這顆堪稱歷史上最聰明的大腦到底有何過人之處,成為 20 世紀最傳奇的謎團之一。
最近,當初被指控竊取愛因斯坦大腦的美國病理學家托馬斯 . 哈維首次接受美國《國家地理頻道》專訪,徹底曝光整個事件的絕對內幕。最令人震驚的是,如今 91 歲高齡的哈維稱,為了方便研究,他竟將愛因斯坦大腦切成了 240 塊!
愛因斯坦大腦被切成 240塊
1955 年 4 月 18 日凌晨 1 點 15 分,愛因斯坦在美國新澤西州普林斯頓大學醫院撒手人寰,享年 76 歲。當時托馬斯 . 哈維是普林斯頓大學病理科主任,雖然和愛因斯坦僅有一面之緣,卻碰巧成了替他驗屍的醫生。哈維切開愛因斯坦的屍身逐一檢查器官,稱重量並描述器官外觀,因為全世界的人們都想盡快了解這位偉大科學家的死因。最終哈維宣布,愛因斯坦死於 「 大動脈腫瘤破裂 」 ,愛因斯坦的好友兼遺囑執行人內森也在場作證。此外,哈維還做了一件不為人知的事,他私下徵得愛因斯坦長子漢斯的同意,悄悄將愛因斯坦的腦子取出,以留給科學界做研究。漢斯與內森的條件是:研究結果必須發表在科學期刊上。
在切下愛因斯坦的大腦之後,哈維簡單地測量了這個腦子後,除了拍照存真,還請了一位畫家為它做素描。然後,他將整個腦子切成 240 塊,每一塊的位置都有詳細記錄並貼上卷標。最後,他找上賓州大學一位他信任的實驗室技師,進一步處理那些腦塊,並選擇代表腦子各個部位的腦塊,製作一組切片,固定在供顯微鏡觀察的玻璃片上。於是愛因斯坦的大腦分別裝進了 10 個儲存組織學切片的盒子里,以及兩個大玻璃瓶中。隨後,他將一部分切片分送給那些對研究愛因斯坦的大腦感興趣,並有責任心和研究能力的人,其餘大部分都秘密保存起來。
最初愛因斯坦大腦被認為與常人無異
愛因斯坦的大腦研究曾一度激起人們的濃厚興趣。但早先的很多研究顯示,這位物理學大師的大腦與常人無異。在愛因斯坦大腦被取出來的三個月後,哈維將其送到賓夕法尼亞大學腦解剖專家凱拉女士的實驗室里進行研究。經過詳細檢查發現,愛因斯坦的大腦,從表麵皮層的面積、結構和腦的重量來看,和普通人沒什麼兩樣。他的腦重也只有 1230 克,略低於男人的平均值,並不出眾。有一些才能高度發展的人 ( 亦即天才人物 ) 的腦重的確遠遠超過了這個數字,如俄國著名作家屠格涅夫就比較符合人們對天才的期望,腦重為 2012 克,遠超出人類平均值。
當時,醫學專家齊默曼得到了一盒,因為哈維在耶魯醫學院上過他的課。齊默曼發現愛因斯坦的大腦非常正常,要說有什麼異常之處,就是他的大腦比同年齡的人更為健康,退化的跡象較少。
愛因斯坦曾有一個弱智女兒
還有專家通過對愛因斯坦書信和手稿的研究發現,愛因斯坦曾經和女友生下一名弱智兒,便據此推斷愛因斯坦的基因並不一定優於常人,也許還存在某種缺陷。研究發現,愛因斯坦在讀大學時曾與一名塞爾維亞裔女同學馬里奇墜入情網,後來發展到同居。不久,他們迎來了愛情的結晶,馬里奇產下一個女孩,取名叫利澤爾。孩子生下來不久醫生就告訴愛因斯坦和馬里奇,他們的孩子可能有嚴重問題,如果不是嚴重弱智,就是先天愚型。果然根據醫生的提醒,愛因斯坦和馬里奇觀察到了孩子的嚴重智力問題。例如孩子都 6 個月了,還不會笑,連微笑都不會。而正常孩子是兩個月就會微笑,四個月就會大笑。還有孩子哭聲小,受刺激後也不會馬上就哭,對周圍的人和事物不感興趣。
更重要的是利澤爾出現了先天愚型孩子特有的面部特徵,兩眼之間距離過大,兩眼外側上斜,口半張,不斷流口水,鼻樑低等。對於這一為人父母都不願意看見的情況,愛因斯坦和馬里奇當然心情沉痛。盡管當時愛因斯坦還未成名,但愛因斯坦和馬里奇兩人都是大學生,按流行的說法,他們也算是高智商的人,如果讓人知道他們這樣高智商的人還生下痴呆兒,也是一件很難堪的事。後來兩人將這名痴呆兒孩子交給馬里奇在塞爾維亞老家的父母照顧,愛因斯坦的這段經歷也就鮮為人知了。
大腦內部特殊之處相繼被發現
上世紀 80 年代,哈維重新開始對愛因斯坦大腦進行研究。他把許多切片分送給美國、加拿大、德國等國的科學家。 1985 年,美國加州大學柏克萊分校的神經科學家戴蒙教授領導的研究小組檢驗了四塊愛因斯坦大腦的皮質。他們發現,愛因斯坦的左頂葉,神經元與神經膠細胞的比例小於常人。神經膠細胞是神經元的支援細胞。根據過去的研究,哺乳類神經元與神經膠細胞比例,從小鼠到人有逐步降低的趨勢,有些學者因而推測,神經元執行的功能越復雜,越需要神經膠細胞的支持。也就是說,在哺乳類中,神經元與神經膠細胞比例可當作反映智力的量表。戴蒙教授據此得出結論,認為愛因斯坦的革命性成就,與其發達的神經膠細胞有關。
1996 年,美國阿拉巴馬大學柏名頓分校神經學助理教授安德森發現,愛因斯坦的右前額葉皮質 ( 運動區 ) 比對照組薄,可是皮質中的神經元數量與對照組無異。換言之,愛因斯坦的大腦皮質中,神經元密度較高。安德森推論,這表示愛因斯坦大腦皮質神經元有較佳的傳訊效率,因而可以解釋愛因斯坦的超卓天才。
專家認為愛因斯坦聰明得有道理
最幸運的研究者是加拿大漢米爾頓麥克馬斯特大學的維特森博士。哈維不僅借給她 19 塊愛因斯坦的大腦進行研究,同時還將切開大腦之前拍攝的原始照片與記錄一並交給她。維特森教授在研究中發現,愛因斯坦的大腦在兩方面與常人顯著不同,果然是 「 聰明得有道理 」 。 1999 年,維特森在著名國際學術期刊《柳葉刀》發表了她的研究報告。
首先是愛因斯坦大腦左右半球的頂下葉區域異常發達,比普通人的平均厚度多出一厘米,這造成愛因斯坦大腦寬度超過普通人 15% 左右。報告指出,位於大腦後上部的頂下葉區在視覺空間認知、數學思維和運動想像力方面發揮著重要作用,該區域的異常發達在一定程度上可解釋為什麼愛因斯坦會形成自己獨特的思維方式。愛因斯坦本人就曾描述說,他的科學思維過程具有較強視覺性,而語言在其中所起的作用似乎不大。
愛因斯坦大腦的另一顯著特徵是其缺少常人大腦中的一種皺溝。該皺溝通常位於大腦皮層相鄰的腦回之間,一般橫貫頂下葉區。研究人員推測說,缺少這一皺溝很可能會導致位於頂下葉區的神經元彼此間更容易建立起聯系,因而使思維更為活躍。維特森說,根據對目前她擁有的大腦標本的分析,愛因斯坦大腦的這些特點是惟一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