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文地理新探索
A. 人文地理是什麼
人文地理探討各種人文現象的地理分布、擴散和變化,以及人類社會活動的內地域結構的容形成和發展規律的一門學科,是地理學的兩個主要分支學科之一。「人文」二字與自然地理學的「自然」二字相對應,泛指各種社會、政治、經濟和文化現象。人文地理學一般有廣義與狹義之分,廣義的人文地理學包括社會文化地理學、政治地理學、經濟地理學等,狹義的人文地理學則指社會文化地理學。
B. 人文地理
秦皇島市屬於河北省管轄,為我國對外開放的沿海城市,總面積7812.4km2,人口262.93萬,其中市區人口67.31萬,轄海港、北戴河、山海關三區及昌黎、撫寧、盧龍和青龍四縣。秦皇島市居民以漢族為主(85.52%),其餘有滿、回、朝鮮、蒙古、壯、苗、瑤、達斡爾、錫伯、土家等37個少數民族(秦皇島市年鑒編纂委員會,1999)。
公元215年,秦始皇東巡至碣石,刻《碣石門辭》,派燕人盧生入海求仙,曾駐蹕於此,由此得名秦皇島。據清乾隆21年《臨榆縣志》載:「秦皇島距城西南二十五里,又入海一里,四面皆水,惟島居中。」
自遠古時代起,就有人類在秦皇島活動,創造了燦爛的文化。1981年考古發現,在撫寧縣山羊寨和昌黎縣杏樹園兩地先後發現了20萬年前的古人類活動遺跡,從遺址中發現了6枚石片。在冀東至碣石一帶沿海地區也發現了多處古人類遺跡。到了舊石器時代晚期的「山頂洞人」,他們已經能夠利用在濱海地帶拾取的海蚶貝殼加工成裝飾品.對海洋取得了初步的認識。到了新石器時代,人類活動更為頻繁,生產工具也有很大的改進。從發現的新石器遺址來看,已「刳木為舟,剡木為輯」,從事半漁獵和半農耕的生活,並出現了沿渤海北岸的近海航行。龍山文化對秦皇島地區也有很大的影響。1978~1980年.在山海關東門外郊區發現約4000年前的黑陶碎片和較完整的陶鬲、陶豆、陶壺、陶罐和三足鼎等文化遺存。這些說明,當時秦皇島一帶人類活動相當頻繁,從陸地逐漸向海洋進發,沿著渤海西岸進行文化交流和傳播。
到商、周時期,秦皇島地區屬孤竹,當時孤竹人民同黃河流域的中華華夏族往來頻繁,進行著各種物質與文化的交流,並向紂王納貢海產品、牲畜、粟類等,當時秦皇島已成為海陸交通要道。春秋戰國時屬燕,它是渤海北岸的一個小國,常受到北部及西部地區的少數游牧部落的侵擾,因此常求救於中原諸國,齊桓公北伐救燕就是之一。當時水上交通已相當發達,並出現了著名的碣石海港。在後來的幾個朝代多次更主,西漢屬幽州右北郡,東漢、魏、晉時屬遼西郡,南北朝時屬平州遼西郡、北平郡,隋時分屬北平郡、遼西郡,唐時分屬河北道的平州、營州,金時屬中書省的永平路和遼陽行省的大寧路,明、清屬永平府,中華民國時屬河北省和熱河省(秦皇島市地名辦公室,1986)。
新中國成立後,設立了秦皇島市,該市的工業、農業和商業得到了快速的發展,為國民經濟的發展作出了重要的貢獻。到1985年,已經形成以玻璃為支柱的建材工業,以橋梁、機械設備製造為支柱的機械工業,以罐頭酒類生產為支柱的食品工業的三大優勢產業。1998年該市國內總產值達249.5億元。秦皇島是我國最大的能源輸出港,系中央直屬港;1996年吞吐量達8311萬t,僅次於上海港,在中國大陸沿海各港口中居第2位。秦皇島市水陸交通發達.大秦鐵路和京沈鐵路交會於此,有通往我國各重要港口的客輪,有17條國內航線,公路交通網更是四通八達。該市還有一種很重要的經濟發展資源,即旅遊資源,境內的自然景觀和人文景觀都很豐富。近幾十年來,教育事業發展很快,建立了多所高.中等院校,為該市培養了大量的科技及管理人才,大大加速了經濟發展。秦皇島市已成為我國對外開放的重要的旅遊、港口城市。
C. 人文地理的研究方法
在很長一段時期內,歐洲許多的大學地理課是由歷史學者講授的,他們十分強調地理學研究,特別是人文地理學的研究與歷史學關系密切,而且歷史地理學的研究也長期囿於歷史人文地理的內容,因此歷史地理學曾是人文地理學的重要組成部分。英國的學者達比等自20世紀30年代以後,開始研究歷史自然地理,使歷史地理學不僅研究歷史時期人文地理現象的變化,也研究歷史時期自然地理現象的變遷,從而成為地理學的一門獨立分支。
20世紀60年代以來,由於社會經濟和科學技術的迅速發展,人文地理學在理論、方法以及研究內容等方面發生了巨大變化。
在人地關系理論方面,已由過去的環境決定論、可能論以及適應論轉變為和諧論。在生態學和環境科學發展的影響下,分析並和諧人與環境的關系已成為人文地理學的新課題。 在觀察和分析方法方面,數學方法的出現極大的促進了人文地理學的發展。1965年,美國華盛頓大學地理系教授加里森開設研究班,用數學統計方法培養了一批地理學者。其中的英國學者喬利和哈格特在1960年以後把數量方法引進劍橋大學和布里斯託大學地理系,使得這種革新很快在各國地理學者中傳播開來,對地理現象分布差異的表述開始從定性向定量階段發展。
電子計算機的應用
使地理學者能夠處理多種變數的復雜計算,對一些空間規律的研究採用新的統計方法和技術手段,進行精確的度量,並用數字形式表達人地關系,說明區域差異及其變化。
自20世紀50年代系統論創立以後,美國地理學家阿克曼於1966年提出:地理學者應當探索許多各自不同,但又相互依賴的變數的一種系統的概念,從時空角度處理人與環境的系統。60年代開始,不少學者已在研究生態系統、政治系統、經濟系統、社會系統以及地域系統方面作出貢獻。定量計算和系統論思想的引進,使地理學開始採用模型來表述所研究的地理現象。
60年代行為科學興起後,出現了行為地理的研究。70年代,行為研究在地理學中十分盛行,通過研究不同人類社會集團、階層、階級對不同環境的反應和行為決策這一過程,使地理學為解決實際問題的決策可發揮更大的作用。
第二次世界大戰以後,旅遊業蓬勃發展,旅遊收入對於國民經濟收入的重要性日益提高,使得旅遊地理學發展很快,成為人文地理學的一個新分支。人類以各種不同的社會集團的形式存在,各集團的不同文化既是社會環境的組成部分,又是人們行為制約的因素。因此,自第二次世界大戰後,研究空間中的社會現象和文化差異的社會文化地理學重要性日益提高。同時,許多國家重建城市的需要,新的城市迅速增加、城市規模日益擴大的趨勢,促使城市化進程加快,使城市地理學在人文地理學中逐漸居於重要的地位。
傳統的人文地理學以小區域研究、經濟區劃和文化景觀類型為其主要論題,現在則轉向分析解決現實社會問題為主,涉及國土整治、環境保護、貧窮和飢餓、種族歧視、資源合理利用以及改善人民生活等問題。20世紀中期以來,人文地理學開始面向社會問題,從而在研究中打破各分支學科人為界線,出現新的綜合。
D. 人文地理特徵包括哪些方面
人文地理特來征主要包括自人口、民族、宗教、工業、農業、分布、成因、重要城市、港口、交通等。
人文地理是人類的社會,文化和生產生活活動的地域組合, 包括人口,民族, 聚落,政治,社團,經濟, 交通,軍事,社會行為等許多成分。它們在地球表面構成的圈層, 稱為人文圈或社會圈,智慧圈,技術圈。
人文地理環境是指人類為求生存和發展而在地球表面上進行的各種活動的分布和組合,如疆域、政區、軍事、人口、民族、經濟(農業、手工業、商業)、城市、交通、文化等等。
人文地理環境地理環境的的重要方面,人類是引起以上各類地理分布及變化的主要載體,民族又是人類中具有特色的群體,於是人口的增長、分布和遷徙,民族分布和融合,成為歷史人文地理中十分重要的部分。
E. 人文地理特徵包括哪些方面
人文地理特徵主要包括以下幾個方面:
人口:人口分布、人口數量和素質、宗民族、教、文化、民居等。
經濟:經濟發展水平、農業、工業、城市分布、交通、商業、市場、科技等。
社會:國防需要、個人偏好、鄉土觀念、政策等。
F. 20世紀50年代人文地理學方法論的新發展指的是什麼
二戰後人文地來理學發生了巨大源變化,不斷向多元化發展。戰後初期,美國地理學界區域學派的觀點佔領上風,以謝佛為代表的地理學者首先向區域研究的公式化,理論的缺乏發起的挑戰,提出必須加強地理學理論,方法論研究。20世紀50年代中期,華盛頓大學的地理學者加里森開設了第一個使用數學統計的研究班,培養首批計量地理學者,通過這些學員把計量地理學傳播到英國瑞典等國家。掀起了60年代計量地理的高潮,並引發了理論地理學的發展。
從60年代末期開始,區位分析和空間科學逐漸地受到來自地理學以外及產生於其內部的種種批判,可以說,從70年代早期開始,西方人文地理學的發展,皆衍生出對計量革命的不滿。同時,西方人文地理學也相繼受到心理學,結構主義及人文主義的影響,出現了行為地理學,馬克思主義地理學及人本主義地理學等學派。
80年代以來,隨著全球化,信息化,生態化和知識經濟的大步推進,西方國家向後工業社會的轉型加快,出現了所謂的「後現代轉向」後現代主義地理主張在探討問題時應注意小范圍空間內的地方文化情況,她強調事物都是在某種特定的時間與空間情況下才能出現和存在,故觀察者在探索問題時,應考慮到事物的特殊性。
希望對你有幫助!
G. 2500字以上的人文地理學方面的文獻綜述
人文地理學文獻綜述,上網查的不知對你有沒有幫助。
我國近10年人文地理研究的成果簡介,人文地理學文獻綜述。
眾所周知,新中國成立後,中國的人文地理學經歷了一個曲折的發展過程。改革開放以來,中國人文地理學才得以恢復,並取得了長足的進步,從20世紀90年代起,中國人文地理學進入提高階段。旅遊地理學、城市地理學、人口地理學等分支學科迅速發展。為滿足社會經濟發展的需要,中國人文地理學的研究內容日益豐富。不僅進行基礎理論研究,還加強了應用方面的研究。計量方法的引進,對資訊理論、控制論、系統論的利用,以及耗散結構論、協同論、突變論等的引進與運用,都使中國人文地理學的研究廣度和深度得到加強。經過20多年的努力,中國人文地理學已走上復興、創新之路,正向建立中國特色的人文地理學目標前進,與國際先進水平的差距逐漸縮小。
但是在人文地理學的各個領域,都有值得探索的新問題或尚未解決的舊間題,這是中國人文地理學繼續發展的契機。本文在收集和整理20世紀90年代以來國內主要地理及相關期刊基礎上,對90年代以來我國人文地理學的發展進行回顧。總結我國人文地理學的研究領域和主要研究成果,分析研究趨勢,並借鑒國外的經驗,展望我國人文地理學的發展。
2中國近幾十年人文地理的發展
近些年來,我國人文地理學科研成果呈顯著遞增之勢,1992-1996年段發表的人文地理著作幾乎是1982-1986年段的9倍,而且人文地理類文章在整個地理類文章中所佔的比率也呈連年上漲態勢,1997-1999年該比率已達到30.7%超過了以前任何時期。同時,眾多刊物也發表了大量的人文地理類文章,如《人文地理》自1986年創刊至1999年12月間就發表了共計380 篇人文地理各方面的文章。[1]
2.1近年我國人文地理學的發展特點
2.1.1學科門類逐漸齊全;
人文地理學涵蓋的一系列學科部門發展迅速如:城市地理學、旅遊地理。
H. 人文地理的要素是什麼
人文地理學是探討各種人文現象的地理分布、擴散和變化,以及人類社會活動的地域結構的形成和發展規律的一門學科,是地理學的兩個主要分支學科之一。 ...在很長一段時期內,歐洲許多的大學地理課是由歷史學者講授的,他們十分強調地理學研究,特別是人文地理學的研究與歷史學關系密切,而且歷史地理學的研究也長期囿於歷史人文地理的內容,因此歷史地理學曾是人文地理學的重要組成部分。英國的學者達比等自20世紀30年代以後,開始研究歷史自然地理,使歷史地理學不僅研究歷史時期人文地理現象的變化,也研究歷史時期自然地理現象的變遷,從而成為地理學的一門獨立分支。
20世紀60年代以來,由於社會經濟和科學技術的迅速發展,人文地理學在理論、方法以及研究內容等方面發生了巨大變化。
在人地關系理論方面,已由過去的環境決定論、可能論以及適應論轉變為和諧論。在生態學和環境科學發展的影響下,分析並和諧人與環境的關系已成為人文地理學的新課題。
在觀察和分析方法方面,數學方法的出現極大的促進了人文地理學的發展。1965年,美國華盛頓大學地理系教授加里森開設研究班,用數學統計方法培養了一批地理學者。其中的英國學者喬利和哈格特在1960年以後把數量方法引進劍橋大學和布里斯託大學地理系,使得這種革新很快在各國地理學者中傳播開來,對地理現象分布差異的表述開始從定性向定量階段發展。
電子計算機的應用,使地理學者能夠處理多種變數的復雜計算,對一些空間規律的研究採用新的統計方法和技術手段,進行精確的度量,並用數字形式表達人地關系,說明區域差異及其變化。
自20世紀50年代系統論創立以後,美國地理學家阿克曼於1966年提出:地理學者應當探索許多各自不同,但又相互依賴的變數的一種系統的概念,從時空角度處理人與環境的系統。60年代開始,不少學者已在研究生態系統、政治系統、經濟系統、社會系統以及地域系統方面作出貢獻。定量計算和系統論思想的引進,使地理學開始採用模型來表述所研究的地理現象。
60年代行為科學興起後,出現了行為地理的研究。70年代,行為研究在地理學中十分盛行,通過研究不同人類社會集團、階層、階級對不同環境的反應和行為決策這一過程,使地理學為解決實際問題的決策可發揮更大的作用。
第二次世界大戰以後,旅遊業蓬勃發展,旅遊收入對於國民經濟收入的重要性日益提高,使得旅遊地理學發展很快,成為人文地理學的一個新分支。人類以各種不同的社會集團的形式存在,各集團的不同文化既是社會環境的組成部分,又是人們行為制約的因素。因此,自第二次世界大戰後,研究空間中的社會現象和文化差異的社會文化地理學重要性日益提高。同時,許多國家重建城市的需要,新的城市迅速增加、城市規模日益擴大的趨勢,促使城市化進程加快,使城市地理學在人文地理學中逐漸居於重要的地位。
傳統的人文地理學以小區域研究、經濟區劃和文化景觀類型為其主要論題,現在則轉向分析解決現實社會問題為主,涉及國土整治、環境保護、貧窮和飢餓、種族歧視、資源合理利用以及改善人民生活等問題。20世紀中期以來,人文地理學開始面向社會問題,從而在研究中打破各分支學科人為界線,出現新的綜合。
人文地理學的基本內容
人文地理學經過長期發展已形成一個較完整的學科體系。一般可以分為綜合理論部分、通論部分(部門人文地理學)和專論部分(區域人文地理學)。
人文地理學綜合理論部分主要指對人地關系理論的研究。人文地理學通論部分可分為經濟、政治、社會文化三個方面,也有一些學者將其分為社會文化和經濟兩個方面。人文地理學專論部分則包括對各種地區人文要素的區域地理研究。
I. 如何理解西方人文地理學發展的過程及其最新的研究趨向
1、人文地理學的產生是一個漫長的階段,對未知區域的探索和描述構成了古代專人文地理學的主要屬內容。2、西方人文地理學的近代時期的研究是不斷探索的時期,這一時期相繼產生了從不同角度探討人文地理學的學派。3、隨著社會經濟與科學技術的飛速進步,西方人文地理學進入了一個新的發展階段。20世紀50年代出現計量地理學,60年代引發理論地理學,70年代傾向於人本主義。由於電子計算機的廣泛使用、空間科學的發展以及自動化制圖的進步,現代人文地理學進一步加強了地理學學的理論創新及其實踐應用能力。研究趨向傾向於以下幾點:(1)科學理論與方法論的建立,如可持續發展觀的提出等等。(2)新的研究方法,如計量方法的應用、心理學分析法的引入、信息資料收集手段的變革。(3)新的研究內容和研究方向,如注重生態觀點且傾向於社會化、人文化、實用化。而邊緣學科的分支也顯示出勃勃的生機
J. 什麼是人文地理,包括什麼內容
人文地理探討各種人文現象的地理分布、擴散和變化,以及人類社會活動的地域結構的形成和發展規律的一門學科,是地理學的兩個主要分支學科之一。
1、人文地理學經過長期發展已形成一個較完整的學科體系。一般可以分為綜合理論部分、通論部分(部門人文地理學)和專論部分(區域人文地理學)。
2、人文地理學綜合理論部分主要指對人地關系理論的研究。人文地理學通論部分可分為經濟、政治、社會文化三個方面,也有一些學者將其分為社會文化和經濟兩個方面。人文地理學專論部分則包括對各種地區人文要素的區域地理研究。
(10)人文地理新探索擴展閱讀:
人文地理研究特點:
人文地理學的研究特點既有綜合性、地域性和動態性等地理學各分支學科所共有的特徵,又有以人文現象作為研究主體的特徵。
其研究對象雖與社會科學有相同之處,但其注重地域分布特徵及人文現象與地理環境的相互關系,又不同於社會科學,從而形成其特有的理論和方法,成為一門跨學科的邊緣性科學。
作為地理學中一門接近人文或社會科學的學科,人文地理學在研究方法上既採用地理學中傳統的方法(如實地調查、運用地圖等)和現代方法(如航空像片、衛星像片、地理模型等),也引進大量的社會科學方法(如抽樣調查、定量技術、心理學和行為學等研究方法)。
地理學是研究地球表面的自然現象和人文現象空間分布以及兩者間相互關系的一門學科,人文地理學和自然地理學是相互密切聯系的兩大組成部分。因此,人文地理學的發展對於地理學的發展有重要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