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理環境對中國傳統建築有什麼影響
1. 中國的古代建築和環境有什麼關系
中國的古代建築來非常強調源與環境的關系,所謂「天人合一」就體現了一種人與環境和諧的思想。在具有巫術色彩的風水觀念中,也包含著人與生存環境的關系,對於山脈的走向,河流的位置有一種超自然的理解,以便使這種超自然的東西和人的吉凶禍福相聯系。而所謂「仰觀天文,俯察地理,近取諸身,遠取諸物」,則更是人與環境因地制宜、協調發展的理想信念。我們從中國古代文學中大量謳歌亭、台、樓、閣的詩文中可以感受到這種信念的體現,例如《阿房宮賦》、《岳陽樓記》、《滕王閣序》以及《紅樓夢》有關大觀園的描寫都給我們留下了對建築與環境和諧相處的深刻印象,而在中國遺存的寺廟、宮殿、民宅以及園林中,我們也可以得到實地的印證。
2. 地理環境對中國傳統文化產生哪些影響
我國許多聚落都位於河流或山脈南北,因此就會以「陰」或「陽」命專名,如貴州省會貴陽,屬境內貴山之南而得名;湖南的衡陽市,在衡山之南;四川的綿陽市,位於綿山以南得名;河南省南陽市,位於南山以南;山西的山陰縣,因縣境在佛宿山之陰得名。此外河南的洛陽,位於洛水以北;河南的汝陽,位於汝水以北;湖南省益陽市,位於益水之北而得名。
3. 地理環境對建築風格形式的影響(從氣候,構建材料,技術力量)
這里現主要說一下傳統建築:
構建材料:中國黃土高原上的窯洞,北極地區因紐專特人的冰屋,體現了就地取材的屬思想。
氣候:西亞的厚牆小窗建築,東南亞的高架屋,中國黃土高原上的窯洞,北極地區因紐特人的冰屋,都體現了不同地區因氣候條件的差異,建築呈現不同的景象。
技術力量:歐洲北美洲的鄉村聚落里,建築都是非常華麗的,而非洲的鄉村地區,建築非常的原始。
4. 地理環境對中國文化的作用與影響有哪些
一、對中國文化形成和延續的影響
1.由於土地、氣溫、雨水等條件較好,所以較早形成農業社會,使文化發展較早、較快.
2.盡管也有游牧文化和農業文化的沖突和融匯,但由於農業人口始終佔有數量上的多數和文化上的優勢,所以農業文化始終佔主導地位.
3.由於疆域遼闊,跨緯度大,所以局部自然環境的變動,並不能影響總體的農業生產,使文化的延續有了穩固的物質基礎.
4.由於受周圍的地理障礙的保護,文化得以獨立發展,長期延續.
二、對中國文化多樣性的影響
1、由於地形地貌繁復,地理特徵多樣,造成文化多樣.
2、有游牧文化和農業文化的不同.農業文化中也有中原文化、吳越文化、楚文化、巴蜀文化等區別.
3、各種文化區域之間經濟形態、生活方式、觀念形態不同,且接受外界影響的程度也不同.
三、對開放和封閉的影響
1、相對封閉的環境,使中國文化獨自完成文明發生期(與其他文明的比較).
2、形成中國獨特的表意文字、文學藝術、哲學、思維方式、社會結構,自成體系,與西方大異其趣.
3、使中華文化沒有斷層,保持鮮明的民族特色,具備前後遞進、陳陳相因的延續性.
4、長期隔離和文化發展水平高,造成自我中心意識.
(4)地理環境對中國傳統建築有什麼影響擴展閱讀
中國周邊的地理環境較為封閉,海上交流有限,而且沒有一種外來力量能夠對中國文化形成挑戰。一些游牧民族,如蒙古族、滿族等雖然在軍事上是征服者,但是在文化上卻是被征服者。伊斯蘭文化,印度文化均因為地理屏障,未能較深地影響到中國文明。反過來,同樣由於地理原因,中國也未能將自己的文化影響范圍擴大到全世界。
很多人認為古代中國的文化是全世界領先的,中華文明引領世界千年,只是近代才開始落後,也有很多人喜歡拿同時期漢朝與羅馬帝國進行比較。實際上這樣的觀點是站不住腳的,這樣的比較也沒有任何意義,原因就在於古代中國與世界其他范圍內的文明交流十分有限,相互之間很少有直接的碰撞,因此很難比較羅馬帝國與漢王朝。此外,一種文化必需與相應的地理環境相適應。
自古以來北方的游牧民族與華夏民族各方面的交流都十分頻繁,游牧民族也吸收了很多華夏民族的先進文化,但中原對草原的影響始終不像對日本、朝鮮那麼大,原因就在於中原、日本、朝鮮都是農耕文化,相互之間的交流和影響更加容易,而草原為游牧文化,因此不可能對華夏民族的傳統文化全盤吸收,只是部分的借鑒。明朝後期工業革命後的歐洲開始強大並逐漸加強最中國的文化影響和滲透,而由於中華文明深厚的底蘊,這樣的影響始終非常有限,防線最終被穿破是在鴉片戰爭以後。
雖然如前所說,中華文明由於地理原因,受到外界的影響較小,但是這並不意味著中國文化是閉塞的。中國文化在發展過程中,從其他文明中吸收了很多的東西,只不過這些東西都被漢化了。例如現在的凳子就是從游牧民族傳入的,在南北朝時被稱為「胡床」。
參考資料網路——中國文化
5. 中國地理環境對中華民族文化有什麼影響
影響極大。
1、從整體地理環境說,按其地理環境的差異,人類可以粗略區分為大陸民族和海洋民族.典型的海洋民族國家,人們生活的空間相對狹小,利用海洋漕運之便,往往商業比較發達,人員交往和流動方便.又因為內地活動空間有限,迴旋餘地不大,造成向外拓展的動機.而中國整體地理環境的格局恰與海洋民族所處的地理環境相反.
2、中國有極為廣袤的疆土,其內部平原廣闊,特別是黃河,長江兩流域平原毗連,沒有明顯的天然的屏障可以析劃,因此在政治,經濟,文化以及軍事上都較海洋諸島易於統一,所以歷史上強悍的游牧民族南侵,中國縱使喪失了首當其沖的的黃河流域,仍有廣大的退路可供周旋.其他古文明地區淪亡於外族的入侵,即一蹶不振,獨中國能對邊族潛移默化,始終保持著自己文化的獨特風格和完整系統,並使之綿延不絕.
3、中國有較易於隔離的地理環境.東面臨海,西北橫亘漫漫沙漠,西南有世界上最大的青藏高原,平均海拔高達四,五千公尺.這些都是地理上的阻絕地帶,給予農業民族無法突破的限制.這種一面臨海,其它三面陸路交通極不便利,而內部迴旋餘地又相當開闊的環境,形成一種與外部世界半隔絕的狀態,使中國沒有向外部拓展的野心,養成了獨自經營,和平溫順的國民性格.所以,中國文化大體上是在本土獨自醞釀成長,雖偶有外來文化成分由西域或海上傳入,皆能雍容消納,使中國文化的發展穩定而富於自信.
4、中國的氣候,也影響文明拓展的方向.古代巴比倫,埃及,羅馬,印度等文明,都發源於暖溫帶逐漸向寒冷地帶發展,中國則相反,由於季風氣候的影響,我國雨量由東南至西北遞減,而地勢由由東南至西北逐漸增高,多數河流由西向東或由北向南注入大海,這種自然條件,往往決定收獲的豐欠,再加上南暖北寒的氣溫,造成南長北短的農作物生長季節,這些條件對農民的墾殖發生吸引,所以形成人口南移,文化南進的趨勢.
6. 中國民居建築的地域特徵與地理環境的關系
所有的建築都是跟,當地的氣候和土質,習慣而建造的
窯洞是黃土高原的產物,陝北農民的象徵。在這里,沉積了古老的黃土地深 層文化,人民創造了陝北的窯洞藝術(民間藝術)。過去,一位農民辛勤勞作一生,最基本的願望就是修建幾孔窯洞。有了窯娶了妻才算成了家立了業。男人在黃土地 上刨挖,女人則在土窯洞里操持家務、生兒育女。小小窯洞濃縮了黃土地的別樣風情。
深達一二百米、極難滲水、直立性很強的黃土,為窯洞提供了很好的發展前提。同時,氣候乾燥少雨、冬季寒冷、木材較少等自然狀況,也為冬暖夏涼、十分經濟、不需木材的窯洞,創造了發展和延續的契機。由於自然環境、地貌特徵和地方風土的影響,窯洞形成各式各樣的形式。但從建築的布局結構形式上劃分可歸納為靠崖式、下沉式和獨立式三種形式。http://cache..com/c?word=%D2%A4%B6%B4&url=http%3A//ke%2E%2Ecom/view/77383%2Ehtm&p=87759a46d2d01bfc57eecd121754&user=
傣家竹樓的造型屬干欄式建築,它的房頂呈「人」字型,西雙版納地區屬熱帶雨林氣候,降雨量大,「人」字型房頂易於排水,不會造成積水的情況出現。一般傣家竹樓為上下兩層的高腳樓房,高腳是為了防止地面的潮氣,竹樓底層一般不住人,是飼養家禽的地方。上層為人們居住的地方,這一層是整個竹樓的中心,室內的布局很簡單,一般分為堂屋和卧室兩部分,堂屋設在木梯進門的地方,比較開闊,在正中央鋪著大的竹席,是招待來客、商談事宜的地方,在堂屋的外部設有陽台和走廊,在陽台的走廊上放著傣家人最喜愛的打水工具竹筒、水罐等,這里也是傣家婦女做針線活的地方。堂屋內一般設有火塘,在火塘上架一個三角支架,用來放置鍋、壺等炊具,是燒飯做菜的地方。從堂屋向里走便是用竹圍子或木板隔出來的卧室,卧室地上也鋪上竹席,這就是一家大小休息的地方了。整個竹樓非常寬敞,空間很大,也少遮擋物,通風條件極好,非常適宜於版納潮濕多雨的氣候條件。http://cache..com/c?word=%D6%F1%C2%A5&url=http%3A//ke%2E%2Ecom/view/586052%2Ehtm&p=987fdd16d9c011a05be9df2c555d&user=
四合院雖為居住建築,卻蘊含著深刻的文化內涵,是中華傳統文化的載體。四合院的營建極講究風水,風水學說,實際是中國古代的建築環境學,是中國傳統建築理論的重要組成部分;四合院的裝修、雕飾、彩繪也處處體現著民俗民風和傳統文化,表現出人們對幸福、美好、富裕、吉祥的追求,如以蝙蝠、壽字組成的圖案,寓意「福壽雙全」;以花瓶內安插月季花的圖案寓意「四季平安」;而嵌於門簪、門頭上的吉辭祥語,附在抱柱上的楹聯,以及懸掛在室內的書畫佳作,更是集賢哲之古訓,采古今之名句,或頌山川之美,或銘處世之學,或詠鴻鵠之志,風雅備至,充滿濃郁的文化氣息,有如一座中國傳統文化的殿堂。http://cache..com/c?word=%CB%C4%BA%CF%D4%BA&url=http%3A//ke%2E%2Ecom/view/13973%2Ehtm&p=c07fe71386cc42ab02be9b7d475f&user=
「江南好,風景舊曾諳;日出江花紅勝火,春來江水綠如藍。能不憶江南?」這首唐詞,總是把人們的思緒牽到風景如畫的江南。長江以南的江浙兩省,自古就有人間天堂之美譽。這里河湖交錯,水網縱橫,小橋流水、古鎮小城、田園村舍、如詩如畫;古典園林、曲徑迴廊、魅力無窮;吳儂細語、江南絲竹、別有韻味。
7. 地理環境對中國傳統文化有哪些影響
地理環境對中國文化形成和延續的影響
因為中國得天獨厚的地理位置,在新內石器時代,黃容河中下游地區氣候溫和,雨量充沛,適宜作物的生長和人類的生活,成為先民生存和繁衍的最適宜的地區,最早形成了大片的農業區。 在中國佔主導地位的傳統文化,無論是物質的,還是精神的,都是建立在農業生產的基礎上的,它們形成於農業區,也隨著農業區的擴大而傳播。由於中國疆域遼闊,跨緯度大,所以氣候的波動一般隻影響農業區的南北界,而不會減少它的面積,這就為中國文化的延續提供了穩定的物質基礎。
8. 自然地理環境對中國傳統文化有哪些影響
1----地理環境首先決定了人口的形成和分布,世界最早出現人類聚居版的地方都是大河大江周權圍,世界最早的物種也是起源於水中;
2----人口的聚居也形成了人類最早的文明,例如我國的黃河文明,古印度的印度河文明等。世界4大文明古國都是在水源附近的;
9. 地理環境對中國文化多樣性有什麼樣的影響
一,地理環境對生活方式的影響
地理環境不同,人們的生活方式當然也不同。就比如北方人愛吃麵食,而南方人愛吃米食此類等等。我國的氣候從南到北,既有熱帶,又有寒溫帶,氣溫差異影響農作物的生長期,對農民的墾植發生吸引,所以形成人口南移、文化南進的趨勢。以年降水量400毫米為界,中國約略分為溫潤的東南和干寒的西北兩大區域,自然條件的差異,使前者被人們開辟為農耕區,養育出一種以定居農業為基石的農耕文化;後者則成為游牧區,繁衍出以游牧為生,善騎戰的游牧文化。農耕與游牧文明構成了中國古代文明的主體。一般來說 ,農耕民族依戀土地 ,重農輕商,居安思穩 ,保守平和;游牧民族遷徙不定 ,重牧輕農 ,勇猛好鬥。在中國歷史上,農耕民族與游牧民族有過長期的對壘 ,如軍事上有長城的建築、戰爭的對立,文化觀念上如中原與周邊 ,內地與邊疆 ,蠻荒之地與禮儀之邦等的對立。但是,農耕民族與游牧民族通過遷徙、聚合、戰爭,和親、互市等等途徑 ,達到彼此交流 ,互相融合。如北魏孝文帝遷都洛陽之後 ,便積極推展大規模的漢化運動「禁胡服」,「通婚姻」······由於這些政策的推行 ,胡人的生活型態有了很大的轉變 ,胡,漢的血統徹底混合,彼此之間的隔閡逐漸消弭。中國有五十六個民族,但每個民族都有自己的特點。各民族的文化也存在差異。中國文化雖然存在多樣性和差異性,但又具有統一性。形成了中國文化的大統一。各種文化共存形成了中國文化的顯著特點。 地理環境對中國農耕文化的影響。古往今來,中國依然是一個農業大國。農業是中國經濟的基礎,地理環境影響了中國農耕業的分布。南北農耕存在顯著差異。由於南北天氣.降水的影響。影響了中國農耕業的分布。南北農耕存在顯著差異。由於南北天氣.降水的影響。北方乾旱降水少。主要種植小麥.玉米;南方天氣濕潤降水量多,以種植水稻為主。所以農耕作物的種植主要由地理環境決定。因此飲食上北方人多吃麵食而南方則多食米食;而穿衣風格上東西南北各不同,如氣候影響北方人多穿靴子而南方則相對少有此類等等。
二,地理環境對思想觀念的影響
不同的地理環境與物質條件,是人們形成了不同的思想觀念。如果以長江為界簡單地把中國劃分為南北兩大塊的話 ,南北文化存在著差異。有學者曾經說「: 大抵北方之地,土厚水深,民生其間,多尚實際。南方之地,水勢浩洋,民生其間,多尚虛無。」北方遼闊的黃土地和黑土地,景色壯麗,氣候乾燥寒冷,天空高曠凄涼,植被貧乏,在這種環境下,人物的性情多厚重,強悍、豪爽、嚴謹。而南方水流縱橫,山色清華,植物華麗,氣候溫暖濕潤,雲霞低垂清靈,在這種環境下,人物的性情多柔婉、細膩,靈捷、浪漫、精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