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地理人文 » 中國人因地理環境差異影響的生活英文論文

中國人因地理環境差異影響的生活英文論文

發布時間: 2021-03-06 14:53:15

1. 【論文素材】中英文在生活中的差異體現在哪些方面

1、表達個人觀點時
點評:中國人在表達個人觀點時,總喜歡拐彎抹角。「是」時不說「是」,卻說「不是」。「不是」時不說「不是」,卻總說「是」。看官不如仔細想想自己生活中發生的實際狀況。並且,最有趣的是,一個中國人如果像那老外那樣直來直去地說出自己的觀點的話(如上圖所示),則會被認為「沒有城府」,屬於「直腸子」,是要吃虧的。事實上,中國人的處事哲學中最重要的一點就是「話到嘴邊留半句」。因此,在老外眼中來看,中國人表達意思時,總令他們費解。而中國人的這種文化傳承,對所謂一些所謂的「知識分子」來說,很有好處:可能自己沒什麼水平,卻可以整天裝深沉,裝X,話說一半就停,結果很大程度上,讓人感到此人水平真是了得!
2、生活方式
點評:中國人非常非常非常喜歡熱鬧,生活方式在老外眼中看來,就是如圖所示,永遠喜歡有人陪,永遠不喜歡獨處。而且,認為一個人總是獨處,那這個人可可憐了。老外卻正好相反,他們總喜歡獨來獨往。假如有人總是沒有任何目的地,只為陪而陪地過去陪他們的話,那會讓他們感到自己的個人空間受到了侵害。此外關鍵是,他們在獨來獨往的過程中,得到了中國人人山人海地相處時得到的同樣的快樂,甚至更多。
3、准時
點評:老外(主要是歐美西方人?)對於時間觀念十分強。而漢語里關於時間方面的詞句,最發達的就是:差不多,還行,基本上那時間吧,等等。如果與人相約的話,很多中國人最習慣的說法就是:上午吧,下午吧,晚上吧,等等。至於具體幾時,則要根據兩人對時間的感覺而定。如果與老外相約,則老外必定會加上一句,上午幾點?下午幾點?晚上幾點?等等。「不準時」以及「沒有時間觀念」,幾乎可以成為「中國人」的代名詞了。

4、人際關系
點評:看到右邊這幅畫,我不禁啞然失笑。可不是嗎?我們中國人最講究的,就是「關系」。過去叫「關系」,現在有人玩新詞,不再叫什麼「關系」了,改稱「人脈」。叫什麼也不能改變其本質特徵。正如「第三者」的女人,舊稱「破鞋」,現在叫「第三者」一樣,盡管換了稱呼,意思還是一樣。很多老外到了中國之後,也染上找「關系」的毛病,不停地在國人面前玩namedropping(吹牛X),說自己認識認識某某等,以表示自己在中國的「人脈」很好,「關系」很多。看來,這種習慣像流感,傳染性極強。

5、表達憤怒方式
點評:這兩種方式是典型的中外不同方式。老外是我行我素,有怒就發,有話就講。從這一點來看,老外至少在心理健康方面,比中國人略勝一籌。而中國人從小就被告知,要有涵養,要戒急用忍。什麼叫有「涵養」?什麼叫「戒急用忍」呢?就是內心憤怒到了極點,臉上最好不要表現出來。要樂呵呵地,最好不動聲色,那才叫高人。如果有可能,可以與人講道理。沒道理也不能把一切憤怒都表現在臉上。如果像那外那樣,內心的喜怒哀樂都擺在臉上,則顯得此人,還是那句話,特不成熟,特沒有城府,那是要吃虧的。其實,很多很多中國人的內心世界,都充滿著仇恨,卻不能發泄。於是,在博客風靡網上時代里,就會發現有太多太多的人(包括有精神病和沒精神病的),統統以「新浪網友」的猙獰面目,破口大罵,撒野開懷。發泄唄。看不見么,對不對。如果是與人見了面還會是那樣嗎?正如我在文章開篇時所說,一定要裝相。也就是右上面這幅畫所表示的那樣吧。呵呵。

6、排隊
點評:這是一個非常非常表面化的現象吧。其實,我們中國人就喜歡熱鬧啊,對不對?大家擠作一團,才對么。並且你中有我,我中有你地活在一起,不是一件樂事嗎?老外啊,怎麼那麼自私,一個一個地,都像個幽靈似的,誰都遠離彼此。沒勁!排隊?排什麼隊?幾千年來也沒有排隊習慣,用文皺皺的話說,根本就沒有那基因,讓我們突然之間在21世紀排隊,這分明是要我們中國人的命么!另外,不排隊也有好處,可以混水摸魚地提前把想要的東西弄到手。晚了,就沒有了啊。
7、自我
點評:無語半晌。唉。集體高於一切啊。另外,「我」是誰啊?加一句成語:人怕出名豬怕壯!記得80年代還有一首熱唱的歌叫《小小的我》。靠。中國人的「自我」,能大嗎?另外,大那老外那個地步,在中國還有生存空間嗎?

8、星期日街景
點評:老外也真是的。我們中國人這么多人,平日里也沒有什麼樂趣,怎麼還不興趁著周日到外面去湊湊什麼熱鬧嗎?要知道,我們這個民族是害怕寂寞的民族,是不喜歡單獨行動的民族,是最講究團結的民族啊。此外,他有沒有看過「黃金周」的盛況呢?右邊的圖中顯示出來的稠密程度,顯然不夠。

9、聚會:
點評:老外永遠不會明白為什麼中國人那麼喜歡過春節了,也永遠鬧不明白為什麼中國話里的「團圓」代表著多麼深厚的文化意涵。說他們沒文化,我舉雙手贊成。而他們卻永遠是在我們過團團圓圓的節日聚會時,一個人跑到什麼地方去感受一下什麼「生命的意義」去了。看看那巨大的「圓」,這不正是一個最好的中國文化「圖騰」嗎?我們中國人要什麼?不就是要個團圓么!傻X老外,永遠也弄不明白中國文化之精髓。

10、餐館里
點評:如我前面所說,我們中國人聚在一起圖個什麼?不就是圖個熱鬧嗎?那還怕什麼?我們是「禮儀之邦」不假,但這並不妨礙我們不大聲地在餐館,在任何公開場合里大聲說話。試想,如果每個人都這么高分貝地說話,那誰還會看誰不順眼呢?而且,我們可以高興地告訴老外,我們中國人做到了這一點:每個人都這樣大聲地、高分貝地在餐館里,在任何可能的公開場合里說著話,誰也不妨礙誰,這不是奇跡嗎?告訴老外吧,因為我們沒做什麼虧心事,憑什麼不把平常里有些壓抑的情緒在某些場合釋放出來呢。

11、胃痛時的飲品
點評:我們中國人最講究的不一定是科學,而是老祖宗傳下來的話。那就是胃痛時要至少喝點熱的。至於為什麼?那得問我們的中醫去。他們的學問,那真是「話到嘴邊留半句」,深奧著呢。

12、旅遊時
點評:其實,這有些冤枉我們中國人。畢竟我們中國人才富裕起來幾年啊,終於可以像小日本兒那樣了,走到哪裡都拍照了。另外,中國人喜歡的不是思考生命的意義,而是「到此一游」的意義。畢竟,有照片可以說明俺老兄到過什麼什麼地方了。尤其是去了國外,則更是要用照片說明。我認識的一位老兄,則走得更遠,在法國巴黎時,在大街上專門找些法國妞與他合個影,為啥?不就是為了在一些哥們兒面前有點吹牛X的談資么。至於什麼生命的意義,環保的意義,都顯得無足輕重了。
14、處理問題方式
點評:老外則顯得非常沒有中國人聰明了,在這一點上。我們中國人是世界上最圓滑的人了吧。見硬就躲,見困難就顛,見便宜就上,見免費的就瘋狂。其實,中國的國粹麻將,最能說明中國人見硬就躲,見困難就顛,見便宜就上,見免費的就瘋狂的特點。麻將的最大玄機,就在於如何讓自己逃避困難,如何跟人跑,並在最恰當時候,抓住機會,使自己當上最牛的機會主義分子!我另外想到的是,老祖宗留給我們的幾句訓話:一切要「和為貴」(形容遇困難盡量把困難化小,小事化了的心態)、不要「不撞南牆不回頭」(形容左邊那種在中國人看來有些缺心眼的老外們吧)。

15、一日三餐
點評:如圖。

16、交通工具
(圖釋文字,上:1970年。下:2006年)
點評:老外這就有點不厚道了。你坐夠了汽車了,你現在卻跟我們談什麼騎自行車的好處?我們70年代騎自行車是別無選擇,是沒錢,是沒折啊。

17、老人的晚年生活
點評:事實上,今天我們很多老年人也開始的養狗的生活。當然,如果有孫子輩的孩子在身邊,還是一件讓中國老年人樂呵的事情。畢竟,人間一切皆美好啊。而不像老外那麼喜歡獨來獨往,到了老年,一個人跟個狗相伴,多孤獨啊(我們中國人對老年老外的理解)。至於誰得到了更大的心理滿足,就看每個人的標准了。

18、洗澡時間
點評:一看這老外就不太懂中國人的生活習慣。要知道,晚上洗澡之後再睡覺,那是一件多麼愉悅的事情。而你老外白天當不當正不正地洗哪門子澡呢。不懂生活。另外,咱們中國人還有大多數的農民,他們的洗澡時間,我想,絕對不是你老外能弄明白的,小樣。
中國網 china.com.cn時間: 2009-03-01發表評論>>

19、心情與天氣
點評:不敢苟同。

20、領導
點評:這是一幅最抓住中國文化特徵的圖。強力推薦一下。呵呵。不是嗎?老外管那白色人稱作「領導」,在西方可以是「領導」,或玩個洋的,叫「leader」。在我們中國,那叫「官」,那叫「父母官」,那叫「我們的中流抵柱」。是萬萬馬虎不得的啊。都是你爹你媽了,人家高那麼多,不應該嗎?

21、時尚
點評:這圖里表示出來的意思,應該最受到我們中國人的歡迎吧,畢竟每個人都有點虛榮么。

22、孩子
點評:其實,這是老外不太懂中國當代歷史原因造成的。其實,我們中國人早在1976年以前,並不是這么重視孩子的一切的,至少我們小的時候,就不是這樣的。這是個太大的話題。有空專寫博文討論吧。

23、對待新事物
點評:這圖是說我們中國人喜歡嘗試新事物嗎,老外則與新事物保持一定的距離?如果是這樣的話,我想,還是那四個字:不敢苟同。其實,中國人在對待新事物上面,還是(我認為)非常保守的。

2. 中西文化差異英語論文(3000字以上)

例如:
朱門酒肉臭,路有凍死骨。
一人得道,雞犬升天。
衙門八字開,有理無錢莫進來。
只許州官放火,不許百姓點燈。
四、 風俗習慣
不同的民族形成了各自獨特的風俗習慣:正如英語中一句諺語所說的:「So
many countries, so many customs.」
在對狗的態度上,中國人腦海中狗如同雞、鴨、豬一樣是一種地位十分卑微的動物。常常把狗與「下賤」、「低微」、「無賴」等貶義詞聯系在一起,如「狼心狗肺」、「狗腿子」、「豬狗不如」、「狐朋狗黨」等,[5](P83)雖然狗也用作看家護院、狩獵、牧羊。狗還常被宰殺烹調,這在西方人看來是非常不能接受的。中國人對狗的態度在諺語中可以體現出來,
如:狗眼看人低。
好狗不擋道。
狗嘴裡吐不出象牙。
狗改不了吃屎。
痛打落水狗。
而狗在西方人眼中不僅是狩獵、看門、工作的得力可靠的好幫手,更是生活中重要的伴侶和朋友,是撫慰人們寂寞空虛生活不可缺少的一部分,甚至將其視為家中的成員,與狗有著深厚的感情。在西方還有發生狗死後,為其安葬立碑的事。
因此,狗的形象在英語諺語中是褒義的,人們對狗是憐愛、贊賞的。英語諺語之中,常常以狗的形象來比喻人的行為。
如:You are a lucky dog.你是一個幸運兒。
Every dog has its day.各人皆有出頭之日。
Old dog will not learn new tricks.老人學不了新東西。
Love me, love my dog.愛屋及烏。
而英語中兔子常代表膽怯,但漢語中與「膽怯」相聯系的動物形象則是老鼠。因此有諺語「氣壯如牛,膽小如鼠」;英語民族常用獅子比喻力量、雄威,所以有諺語:
March comes in like a lion and goes out like a lamb.三月來如猛獅;去如羔羊。
Every dog is a lion at home.狗是百步王,只在門前狠。
A lion may be beholden to a mouse.老鼠也能幫獅子;弱者也能幫強者。這里因為獅子多產於非洲、印度等地,而英國歷史上與這些地區或國家有著很深的關系。而我國不產獅子,無論南方北方都產老虎。[6](P73)從前,老虎數量繁多,常出沒山林,侵擾人民,甚至危害人命。人們認為虎為百獸之王,對虎十分敬畏,有「養虎為患」、「伴君如伴虎」的說法,把虎看作力量、威武、雄壯的象徵,因此產生了許多關於與老虎有關的諺語。
例如:山中無老虎,猴子稱大王。
不入虎穴,焉得虎子。
虎毒不食子
初生牛犢不怕虎。
五、 民族性格
中西方由於各自生存環境的差異,以及人們對自身環境的不同應戰,發展出
各自不同的社會文明,從而產生了不同的文化取向、價值觀念、性格特徵。
在古希臘,由於土地的貧瘠,海上通道的開辟,再加上頻繁的戰爭和幾次大規模的民族遷徙,使得他們很早就發展起商業經濟,創造了人類最古老的商業文明。西方成了典型的商業社會,人們從事著頻繁的商業活動,正所謂「The English are a nation of shop-keepers.」(英國全民皆商,外表富強)。經商的成效不在天地鬼神而在自己,在於自己的才幹。[7](P22-23)商場中的競爭激烈、優勝劣汰、你失我得,這形成了西方人個人意識較強、重視個人作用、個人獨立自主、個人利益的個人主義思想。
Self comes first.自我利益是第一位的。
Everyman for himself and God for us all.個人為自己,上帝為大家。
Near is my shirt, but nearer is my skin.自己的利益最切身。
Self-preservation is the first law of nature.保存自己是自然界的第一法則。
He who depends on another dines ill and sups worse.指望別人,難有好吃喝。
而經商見效快、獲利多、風險大,也養成了西方人急功近利、富於進取、敢於冒險的流動性格。
If at first you don』t succeed, try, try, try again.
Forbidden fruit is sweetest.
Catch as catch can.
Discontent is the first step in progress.
Life is a battle from cradle to grave.人生是一場從搖籃到墳墓的戰斗。
Life, to be worthy of a rational being, must be always in progression. 人生必須永遠前進,才不愧為有理智的人。
Fortune favors the bold. 勇者天佑。
個人主義思想使西方人重視突出個人,喜歡表現自己的個性,樂於標新立異,愛出風頭,尊重個性、自我,並鼓勵個性發展,對別人因個性表現出的任何形態都能夠理解接受,這可以在諺語中體現出來。
It』s squeaky wheel that gets the oil.吱吱叫的輪子先上油。
Tastes differ.個人品位不同。
Every man after his fashion.個人追求個人的風格。
If you』ve got it, flaunt it.這句諺語來源於一部The procer的美國電影。意思是如果你有錢、本事、美貌或性感,就應該讓人瞧瞧。[8](P334)
而以農業為根本的中國人則截然不同,農業的收獲往往不在耕種者,而是老天。人的意志如何強大也阻止不了乾旱、洪水、風暴等天災的來臨。[7](P23)另外農業見效慢,而一年一度的豐收來自於長期的扎扎實實、堅持不懈的努力勞動,這形成了中國人思想意識中安定保守、善於堅持忍耐、缺乏冒險、知足的性格的特質。[5](P23)

3. 寫1500字的地理環境小論文

試論地理美
當我們徜佯在地理大觀園的時候,無不為其美麗所折服!
一、人地關系的和諧美
地理把人地相關性作為自己的研究對象,為我們揭示出:人類是自然的一部分,人類與自然是不可分割的整體,人與自然平等、共生、共存,人和自然的關系是和諧的關系。強調人地關系的和諧發展。通過對地理人地相關性的學習,使我們能夠理解到人與自然間的正確關系,理解尊重自然,才能和諧共處的理念,從而體味出一種和諧美。
二、地理事物和現象的多樣美
地理以區域環境為研究對象,具有廣闊的空間性,上及天,下達地,藍天、白雲、大海、森林、草原、日月星辰、花鳥魚蟲、沙漠、冰川、城市、鄉村……山水之間,陰陽相配, 冥冥之中剛柔相濟。宇宙的神秘與詭譎,萬物的多樣與和諧。面對一幅幅絢麗的世界圖景,無不為大自然的和諧美麗而震憾!「智者樂山,仁者樂水」,「靈性出萬象,風骨自高潔」,窮極於山水間,盡享世界的和諧與美麗。
三、地理倫理道德美
古人有「天人合一」的觀念,其中就含有啟蒙的人地關系的合理內涵,而儒家主張「禮樂合一」、「美善相樂」又把「仁」當作審美理想的核心,強調人類社會中人與人間的和諧,含有更多的人倫成分和濃厚的封建、政治色彩,因而缺乏對環境、對生命的廣泛關注。道家主張「游於自然之道」、「返樸歸真」、「清靜無為」,試圖在人與自然間建立起混沌的和諧。因其處世消極最終被排斥到主流社會之外。
地理學則要求我們在處理好社會關系的同時,還應處理好人與自然的一系列關系,對自然講倫理道德,特別是要處理好人與其他生命的關系。因而,在一定的層面上也包含著豐富的環境倫理和生命理性。強調在人與人、人與其他生命之間建立起平等、公平的秩序,因而具有一定的倫理道德美。有人預言:生態文化必將成為未來社會的主流文化,一場群眾性的環保運動正在世界各地興起。
四、地理智慧美
地理智慧主要指:人與自然相處的智慧和人類自身生存的智慧。學習地理,重要的是可以給人們裝上一個「地理頭腦」,教會人們用地理的思想和方法來看待世界,更科學地選擇、安排生活和生產,指導人類理性地生產和消費。在對物質資源的消費方面,呼籲人類改變舊的思維方式和生產、生活方式,放棄高消耗、高增長、高污染的粗放型生產方式和高消費、高浪費的生活方式。
地理智慧要求人們在消費時,盡可能多地提高自然資源的利用率,盡量減少對廢物的排放,以保持人地復合系統結構和功能的良好狀態。在人的自身生產方面,主張人口的增長要與社會經濟發展適應,與生態環境保護和自然資源的開發利用相協調。傳統發展模式是以片面追求經濟的增長為特徵的,常常以犧牲環境為代價換取經濟的增長,把發展經濟和保護環境資源對立起來。地理對人地復合系統開放性和戰略性的研究,為我們建立了正確的人口觀、環境觀、資源觀等,從而樹立一種觀察、處理當代事物的整體觀和系統觀,教給人類與自然相處的智慧和生存的智慧。
五、地理人文精神美
地理「把地球作為人的世界來研究」(J.O.M.克羅克《地理學的范疇》),主張給人以及其他生命更多的人文關照。人文素質的核心是人文精神,而人文精神的重點在情感和價值觀。地理能賦予我們更高的人文精神。在價值觀方面地理能幫助我們形成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人口觀、種族觀、環境觀和資源觀。在情感方面,通過地理國情教育能增強我們的國家意識,培養崇高的愛國主義精神。
在世界地理的學習中,利用綜合、分析和比較的方法去解釋空間效應,展現全球不同地域的自然地理結構和特徵,展現與之相關的不同民族的文化、文明、價值觀和生活方式。特別是在此差異基礎上形成不同的文化景觀。在欣賞豐富多彩的文化景觀時,幫助我們形成對他人他物和異質性、多樣性的寬容心。地理能強化我們的全球意識,教會我們用全球視野的角度去認識和把握世界現實,並將本國、本地區、本鄉、本土置於國際大背景下加以思考和分析,從而學會尊重與理解、競爭和合作、關心和交往。理解並增進與其他國家、其他民族及其他文化間的交往交流,用以培養和平共處並具有世界大家庭、不同膚色、不同種族、不同語言文明為一體的人。
地理教育目的的重點是實現「從能力到責任感的轉變」。強調關心他人、關心集體、關心人類面臨的共同的問題,注重社會責任感的培養,不僅重視對他人、對民族、對國家的責任感,也重視對世界、對人類的責任感。地理使我們成為一個負責任的人。
六、地理規律美
地理的規律可分為地理事物分布規律、地理事物的演變規律等。地理的規律美表現為秩序美、節奏美、數學美等。想像是分析,也是綜合(波德萊爾:《想像力》)。分析和綜合是地理重要的思維方法。聯想是知覺和想像的基礎(朱光潛:《美感與聯想》)。地理規律的認識,離不開高度的想像,在想像中體味到地理的規律美。面對精美的地圖,在欣賞一件藝術品的同時,張開自由想像力的翅膀,與之展開極富情趣的對話。跨越時空,縱橫馳騁,於是一個富有色彩、聲音、輪廓、香氣和生命的世界便活躍於眼前。
在認識太陽系中九大行星的運動規律時,使人聯想到一張巨大的光碟,它們同向、共面、近圓,彷彿在演奏著一曲壯美的宇宙樂章。在認識非洲氣候分布規律時,我們聯想到了對稱。在認識城市中心學說時,不禁使人聯想到蜂房構造。在學習農業區位論中的杜能環時,會使人想到水中的漣漪。在認識海水鹽度的緯度分布規律時,使我們聯想到如「M」形的山峰。高度的想像,總是與熱情同在。「一個冷淡、淺薄的、尖刻的人是不常具有堅強雄厚的想像力的」(郁達夫:《想像的功用》)。
學習地理需要熱情,在熱情中產生豐富的想像,在不斷地創造、聯想、解釋中,在對地理事物的分析、比較、歸納、演繹中,必將感受到地理規律美的無窮魅力。通過對地理規律美的認識,能賦予我們更多理性,使我們從中不斷向自然界學習、模仿和借鑒,以此創造美的環境、美的生活。從一個小的盆景,一座假山,一座山水城市,大到建設一個寬敞、富裕、干凈、安全的地球,都體現了人類對大自然的學習和模仿。
「採菊東籬下,悠然見南山」,目前我國正在建設小康社會,在庭院經濟的發展、小流域的治理、農業生態模式的建立、小城鎮和工業小區建設等方面,都需要進行科學決策,而地理在各種決策中會提供廣泛的人文咨詢、人文設計和人文論證。並用美的地理規律去創造和諧而美麗的世界。
七、地理科學知識體系的球狀結構美
褚大健先生對復雜的科學知識體系進行梳理,獨具慧眼,發現了科學知識體系具有的球狀結構。認為:地球的內部結構從外向內,由地殼、地幔和地核組成,與此相似,科學知識從內到外,由知識內核、知識幔層和知識外殼組成。知識外殼由事實性知識組成,重點說明「是什麼」。知識幔層由定律性知識組成,側重說明「怎麼樣」,知識內核由原理性知識組成,側重說明「為什麼」。地理科學知識體系也是如此,對地理科學知識體系的探討,我們會感到地理科學知識體系的球狀結構美。
席勒說過:「若要把感性的人變成理性的人,惟一的途徑是先使人成為審美的人」。地理的審美能賦予我們對地理更多的學習熱情,更重要的是通過地理審美能陶冶我們的情操,並用地理美去創造和諧而美麗的世界。

4. 淺談中西方地理環境的差異對中國和西方文化發展的影響

中國人生活抄在半封閉的大陸性地理環境,氣候溫和,自己自足的小農經濟能滿足人們的生活需要,因此人們相信豐收離不開自然恩賜,講究天人合一,多關注人倫;而西方文化發源地希臘是開放的海洋性地理環境,人們需要長期與惡劣的自然做斗爭,因此養成了西方人民探索自然征服自然的科學傳統,開放的地理環境又使他們與外界多有往來,造成了工商業的發達

5. 中西方文化差異對人的生活態度的影響

中國人重「內」,西方人崇「外」。

中國人通過節慶活動企盼豐收、享受喜悅,而西方人則更偏向藉此發泄個人情緒、張揚個體人格。

思維模式,西方重唯理、思辯細節分析;中方重經驗、直覺整體綜合。

隱私方面,中國人的隱私觀念比較薄弱,認為個人要歸屬於集體,在一起講究團結友愛,互相關心,故而中國人往往很願意了解別人的酸甜苦辣,對方也願意坦誠相告。而西方人則非常注重個人隱私,講究個人空間,不願意向別人過多提及自己的事情,更不願意讓別人干預。例如:中國人第一次見面往往會詢問對方的年齡,婚姻狀況,兒女,職業,甚至收入,在中國人的眼裡這是一種禮貌,但在西方人眼裡則認為這些問題侵犯了他們的隱私。

時間觀,西方人的時間觀和金錢觀是聯系在一起的,時間就是金錢的觀念根深蒂固,所以它們非常珍惜時間,在生活中往往對時間都做了精心的安排和計劃,並養成了按時赴約的好習慣。而中國人則屬於多向時間習慣的國家,在時間的使用上具有很大的隨意性,一般不會像西方人那樣嚴格的按照計劃進行。

客套語,中國人注重謙虛,在與人交際時,講求「卑己尊人」,把這看作一種美德,這是一種富有中國文化特色的禮貌現象。在別人贊揚我們時,我們往往會自貶一番,以表謙虛有禮。西方國家卻沒有這樣的文化習慣,當他們受到贊揚時,總會很高興地說一聲「Thank you」表示接受。由於中西文化差異,我們認為西方人過於自信,毫不謙虛;而當西方人聽到中國人這樣否定別人對自己的贊揚或者聽到他們自己否定自己的成就,甚至把自己貶得一文不值時,會感到非常驚訝,認為中國人不誠實。

餐飲習俗,中華民族素有熱情好客的優良傳統。在交際場合和酒席上,熱情的中國人常常互相敬煙敬酒。中國人宴客,即使美味佳餚擺滿一桌,主人也總習慣講幾句「多多包涵」等客套話。主人有時會用筷子往客人的碗里夾菜,用各種辦法勸客人多吃菜、多喝酒。而在西方國家,人們講求尊重個人權益和個人隱私,所以他們不會做強人所難的事。吃飯的時候,絕不會硬往你碗里夾菜,自己想吃什麼就吃什麼,他們也不會用各種辦法勸客人喝酒,不會非要你喝醉了為止。

行為規范,比如中國人輕拍小孩子的頭部表示一種友好,而在西方國家,這是一種極不尊重小孩子的做法,父母會對此非常憤怒。

風俗習慣,中國人對龍有著至高無上的尊重,認為他們是中華民族的象徵。西方有一個「打龍節」,龍被視為惡。中國人將紅色視為「喜慶」「吉祥」的象徵,而白、黑兩種顏色為「不吉利」的顏色。因此在重大節日或者婚禮上會穿紅裝、掛紅燈籠、貼紅「喜」字。而在喪禮中,人們都會穿黑或白顏色的衣服,代表對已經過世人的哀悼。但西方人則非常喜歡白和黑這兩種顏色。外國新娘則穿白色,表聖潔,參加晚會時中國女性一般穿黃色或紫色的衣服,表高貴,而外國女性則穿黑色的衣服,表典雅。(隨著西方文化的影響不斷深入,中國人的一些觀念也在悄悄發生轉變會穿白色婚紗)

飲食文化,西方是一種理性飲食觀念,不論食物的色、香、味、形如何,而營養一定要得到保證,講究一天要攝取多少熱量、維生素、蛋白質等等。即便口味千篇一律,也一定要吃下去,因為有營養。中國則是一種美性的飲食觀念,中國人對飲食追求的是一種難以言傳的「意境」,即使用人們通常所說的「色、香、味、形、器」來把這種「境界」具體化,也難以涵蓋全部。

宗教信仰,中國以儒學為核心,以佛教為宗教的文化體系和西方以基督教為核心的文化體系帶來了不同的文化特色。國傳統文化則認為雙數是吉利的數字「666」在中國是吉祥數卻是魔鬼復活的日子。

6. 誰知道,中西方文化差異對電影片名翻譯的影響的論文,

電影是一種集藝術性和商業性於一體的藝術形式,是最具影響力的文化傳播形式之一。作為電影不可或缺的一部分,電影片名不僅應具有導視作用,還應具有激發觀眾的興趣和提高影片的商業價值作用。幾乎每一部優秀影片都有一個吸引力十足的片名。
英文電影片名翻譯應當屬於一種文化交流活動,
是從一種語言到另一種語言,從一種文化到另一種文化之間轉換和傳遞同一個信息的過程。
電影中蘊涵著豐富的文化特徵,這些文化特徵直接影響著英文電影片名的翻譯。因此,譯者需要對電影本身所體現的文化之間的交流和影響等有充分具體的了解,只有這樣,才能翻譯出優秀的片名。
1 思維差異的影響
由於地理環境、生產生活方式以及人自身的生理狀況等存在很大差異,英漢思維方式必定存在著很大差異。正如翻譯巨匠傅雷先生所說:「東方人與西方人的思想方式有基本分歧,我人重綜合,重歸納,重暗示;西人則重分析,細微,曲折,挖掘惟恐不盡,描寫惟恐不周」,即漢語語言重人文,強調綜合和概括,暗示和慎言;而英語語言文化則重科學,強調細微和周到。對不同的事物有不同的語言表達,對同一事物也會因不同理解而產生不同的語言表達,這種語言表達的差異正體現了中西思維方式的差異。這些思維差異表現在電影片名方面就是漢語言中較多地使用概括性的詞彙,如《天下無賊》、《保持通話》、《東京審判》等,而英文電影片名往往使用精簡和新穎的詞彙,如Pearl
Harbor、Ghost、Speed等。
以Speed為例,如果簡單地譯為《速度》,顯得平淡無味,絕對無法引起中國觀眾觀看影片慾望。退休炸彈專家佩恩由於不滿政府的退休政策而決定報復社會。他炸毀電梯未遂,繼而炸毀了一輛公交車,並在另一輛公交車上安裝了炸彈。只要這兩公交車的時速超過50英里時速就不能再低於50英里,否則將引起爆炸。當警官傑克趕上這輛公交車時,公交車已經載滿乘客,時速也早已超過了50英里。傑克冒險上了公交車,並和佩恩展開了一場生死較量。譯者將其譯為《生死時速》,不僅高度概括了影片的內容,還帶給觀眾一種難以抵抗、緊張和刺激的感覺。又如Taxi譯為《的士速遞》,Next譯為《預見未來》。
2 價值觀差異的影響
中國人深受儒家思想影響,重人倫,輕視物理,重集體,輕個人。中國電影片名不常用人名作為片名,在為數不多的此類的影片中,其片名所代表的人物大多是民族英雄、歷史名人、革命先烈或者模範人物,如 《鄭成功》、《張思德》、《焦裕祿》等。
與此相反,西方人受古希臘民主精神、人文主義思想、文藝復興、宗教改革和啟蒙運動的影響,主張以人為本,洞察宇宙,探索人生,強調人的價值,強調人的決定作用,以人為中心。很多英文電影直接使用片中角色的名字為片名。多數片名是以片中主人公的名字命名,但也有的片名是片中配角的名字,甚至是從沒出場的人物的名字,如Gigi、Forrest
Gump、Rebecca、Annie Hall 等。
翻譯時譯者往往會以原片名為基礎,再結合影片內容作出適當的調整。如Forrest
Gump。影片講述的是弱智者Forrest Gump以誠實、守信、勇敢、專一的態度創造奇跡的人生故事。Forrest
Gump是影片主角的名字,譯者保留其姓「甘」,並增加符合了漢語表達形式的 「阿」和 「正傳」,將片名譯為
《阿甘正傳》。更多的時候,譯者會完全摒棄原片名,根據劇情提煉、歸納和翻譯片名,如Jerry Maguire、Erin
Brockovich、Hamlet、Rebecca分別被譯為 《甜心先生》、《永不妥協》、《王子復仇記》、《蝴蝶夢》。
3 審美差異的影響
審美也是社會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是人類社會發展到較高階段的產物。中西方文化自身固有的巨大差異決定了其審美標準的差異,這給英文電影片名的翻譯提出了更高層次的要求。譯者首先需要正確把握英語語言所傳遞的文化內容,然後考慮漢語觀眾的審美需求,在漢語語言文化中選擇合適的形式來傳達英語語言文化的信息,力求使兩種語言在藝術形象上達到統一,將英語作品的美准確地傳遞給漢語的電影觀眾,帶給他們美的享受。
西方影片喜歡具有概括性的語言,追求簡朴美,如Casablanca、The
Piano、Matrix等。而中國的影片喜歡採用富有象徵性、富含詩意的語言,追求意境美,語言結構上講究平衡美和對稱美,如《花樣年華》、《山楂樹之戀》、《夜宴》等。因此,翻譯英文片名時較多地使用四字詞語,如Death
Before
Honor《鐵血軍魂》,這個譯名使用了中國人熟悉的詞彙「軍魂」,蘊含了濃郁中國文化以及譯者的情感,符合漢語語言的審美要求,體現了含蓄美。又如Enter
The Matrix譯為《黑客帝國》、Gone With The Wind 譯為《亂世佳人》等。
4 宗教文化差異的影響
宗教是人類社會發展到一定水平出現的一種社會意識形態和社會文化歷史現象,與社會物質文化生活及精神文化生活的各個層面都有著千絲萬縷的聯系,宗教可以影響到不同時代的社會、政治、經濟和文化的發展需求。宗教文化在人類的生活中充當著十分重要而又特殊的角色。一個國家的宗教文化是它的傳統文化中不可或缺的一個組成部分。西方人大多都有宗教信仰,所以宗教在很大程度上都會影響他們的語言交際行為和思維方式等方面。而中國人很少有宗教信仰,很少甚至完全不了解宗教文化。所以,中西方宗教文化方面的差異性突出表現在語言思維方面的差異。因此,在翻譯有關宗教文化類電影片名的時候,為了幫助漢語觀眾更清晰理解影片,譯者一般都會適當地作一些補充或說明。

以Seven《七宗罪》為例。該片根據13世紀道明會神父聖多瑪斯.阿奎納列舉出人類各種惡行的表現和天主教教義,人類有七種遭永劫的大罪(seven
deadly sins):gluttony (暴食)、greed (貪婪)、sloth (懶惰)、Pride(傲慢)、lust
(淫慾)、Envy(嫉妒)、wrath(暴怒)。如果僅僅按照字面譯為《七》,中國觀眾則很難理解《聖經》中「七」的特殊宗意義。譯名《七宗罪》不僅忠實傳達了原片的文化信息和故事主題,而且點明了原片的宗教寓意。
5 文化意象差異的影響
同一個詞彙在不同文化背景下會讓人產生不同的文化意向。中西文化中表現得尤為突出,因為在中西方不同的文化中對同一事物有著各自不同的理解。同一事物,在漢語中看來是美好的事物,而在英語中卻可能有著丑惡的形象。同樣,在漢語中看來是丑惡的事物,在英語中卻可能有著相反的看法。譯者在翻譯英文電影片名時應充分考慮這一方面的影響。以「龍」為例。中國

「龍」和西方的「dragon」所承載的文化意向差異很大,它在中西方文化中的文化意象是不對等的。「龍」作為華夏民族的代表,是一種圖騰,自古以來被認為是勇氣、權力、吉祥的象徵,是;
而西方人則把「dragon」看成是巨大的長著翅膀和長尾巴的能吐火的大蜥蜴,是邪惡、恐怖的象徵。Dragon
Heart如果簡單翻譯為《龍之心》,必定會誤導中國觀眾。因此將其譯為《魔龍傳奇》,更為貼合西方人對「龍」的文化意向,並符合影片的內容。又如,美國電影

ghost講述的是一對情侶至死不渝、纏綿悱惻的愛情故事。如果將其簡單譯成《鬼》,會讓中國觀眾誤認為是帶來恐怖片,因為在中國文化中「鬼」是人死後的靈魂,它青面獠牙,異常恐怖和邪惡。譯者正是考慮到中西文化意象差異,靈活地將其譯為
《人鬼情未了》,既點明了劇情,同時也能引起觀眾觀影的好奇心。
綜上所述,由於中西方文化差異的客觀存在,英文電影片名的翻譯不能用機械地、單一的方法來翻譯,而是需要譯者在忠於電影內容和了解中西方文化巨大的差異基礎上大膽地進行創造。譯者必須充分了英語與漢語兩種語言文化之間的各方面的差異性,特別是中西方文化差異對英文電影片名翻譯的影響,充分考慮到中西思維差異、價值觀差異、審美差異、宗教文化差異和文化意象差異等方面的翻譯對策,靈活地選擇合適的翻譯策略和方法。只有這樣才能最大限度地保留各民族的文化特色,實現兩種語言文化信息的完美轉換。

7. 我在寫一篇關於中西方文化在日常生活中的差異的英語論文,急需英文的參考文獻

Chinese and Western Culture Comparison
What are the major differences between chinese and western culture? I'll list down a few differences:

West:
1. Western culture is based on indivialism rather than on mass (collectivism). For instance, in the US, you always talk about indivial rights, instead of placing the whole society above your own self. This is clearly different in China where a country, society or family are placed above your own self.

2. Western culture is adventurous and exploration based. Westerners like to discover new things, invention and expand outwards. For instance, bungee jumping is considered adventurous and common in western culture, but you will probably find no-one doing such a thing in China.

3. Western culture is based on science, which attempts to resolve people and nature's relationship.

4. West uses law to resolve people and people's relationship. You can never find 'law' well-established in China. For 2000 years, China is a land that's based on human relationship rather than law.

5. West uses 'god' and religion to resolve human and spiritualism relationship. In case of problems with your own self, you just pray to god.

6. A culture that expands and develop outwards.
Chinese Culture:

1. A culture based on masses (collectivism). People placed country and family above your own self.

2. A culture that is based on humanism and people

3. To resolve the relationship betwen man and nature, the chinese attempts to fuse the human and 'heaven' as one. (天人和一)

4. To resolve people and people's relationship, chinese uses ethics and tolerance (中恕之道)

5. To resolve human and spiritualism, chinese emphasizes internal cultivation (修身養性)

6. A focus on balance and mean. By 'mean', it means 'middle way'. You don't go into extremism. Peace is always honoured.

7. Pay homage to heaven and earth, as well as bearing a remembrance to the homeland. (敬仰天地,思鄉懷土) This was accorded to the fact that chinese had been a farming civilization and therefore will be more prone to remember their land.

8. A culture that expands internally rather than outwards.
Some of the disadvantage of old chinese culture:

1. Debase women and chauvanistic

2. An over-emphasis on past history instead of present (lacks pragmatism)
Can you list some more differences? Any comments and contributions are appreciated.
-----------
And I must say I am surprised you didn't note the fact that Westerners can be incredibly, crassly ignorant about the world around them, and be arrogant and overbearing about that to boot. I don't believe it is a generalisation when I say that alot of the corporate West's interest in the East is selfish, exploitative, and self-serving.

8. 論文題目《不同的地理特徵對漢英習語的影響》的參考文獻有哪些,謝謝

淺析地域環境對漢英習語的影響
推薦 下載閱讀CAJ格式全文 下載閱讀PDF格式全文

【英文篇名】 The Influence of Regional Environment on Chinese and English Idioms
【作者中文名】 金玉;
【作者英文名】 JIN Yu (Shandong College of Tourism and Hospitality; Jinan; Shandong 250200; China);
【作者單位】 山東旅遊職業學院;
【文獻出處】 山東商業職業技術學院學報, Journal of Shandong Institute of Commerce and Technology, 編輯部郵箱 2010年 06期
期刊榮譽:ASPT來源刊 CJFD收錄刊
【關鍵詞】 漢英習語; 地域環境; 影響; 差異;
【英文關鍵詞】 Chinese and English idioms; regional environment; influence; difference;
【摘要】 習語是人們在勞動、生產和生活過程中長期社會實踐的總結,是人類智慧的結晶。習語在形成過程中,受到了地域環境、飲食文化、宗教信仰、歷史事件等諸多因素的影響。地理環境與人類的生存最密切相關,中英兩國所處地理位置的不同,對漢英習語的形成影響很大。本文探討了漢英習語中受地域環境影響的部分,旨在幫助學習者更深層地理解英漢兩種不同語言及其文化,提高其跨文化交際能力。
【英文摘要】 Idioms,as the essence of languages,are closely related to people s work and life.The formation of idioms is affected by many factors,for instance,regional environment,food culture,religious beliefs,historical allusions and so on.This paper will focus on Chinese and English idioms and analyze the influence of the regional environment on them,aiming at helping English learners to have a better understanding of the two languages and their cultures and develop the learners cross-cultural communicative abilitie...
【基金】 2009年山東省高校第三批人文社科研究計劃項目:中英習語比較研究(編號J09WC75)

9. 關於(中西方文化差異)英語翻譯類論文開題報告

首先,思維與語言的關系猶如母與子的關系。先有人類思維後有語言、圖畫、音樂等外在表現形式。Language serves as dress of thought.Thoughts are always expressed by words
Without thinking,language would be meaningless?
那麼,思維又是如何作用在語言形式上的呢?通過研究可知:思維---表現法---語言具體形式。
現在,我們就來簡單分析一下中國人與西方人由歷史淵源、地域特性及哲學與文化心理不同而導致的思維的根本差異。
中國自古以來就是傳統的農業大國,即所謂「靠天吃飯」。農業、土地與民生息息相關,所以就形成了「天人合一」這一中國文化的精髓。即把人與自然視為和諧統一的整體,人類文化與天命自然統一。The Taoist notion Of following nature is closed related,as in other naturalistic movements,to the idea of fate.這種中國文化的最高境界使中國人習慣於崇尚自然、行於自然;不違天命、順其自然的處世哲學和宿命論,即Let things remain as they are.而在人與天地萬物協調共存的世界中,則存在著循環往復、生生不息的發展變化。美國人說這是moving in endless circles and repeating it over and over again。中國的儒家與道家哲學就深深體現了這種觀點。如「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萬物,萬物歸於道」等,這就是漢民族的循回式思維方式,比如在語言表現法中有回環式: 「人不犯我,我不犯人」,及遞進式表達: 「道高一尺,魔高一丈」。所以,中國人表達事物總是按時間和事理發展順序由因到果、由先到後、由大到小進行闡述,這種思維模式可稱為具體一般型表達(Particular-General Pattern)。習慣於問題解決型模式(Problem-solution Pattern),它們不僅在語言上如此,在文化藝術、經濟活動中也都佔有統治地位。也就是說中國人擅長具象思維。
西方人恰恰相反,他們一向將人與自然分隔開來,認為思維是獨立於自然之外的客觀事物,講究「人物分立」,人能夠通過斗爭征服自然、改造自然。從美國前總統里根(Ronald
Reagan)說過的一句話之中我們就可見一斑:
I do not believe in fate that falls on us no matter what we do,but,1 do believe in fate that will fall on us if we do nothing.(我不相信,無論我們做什麼,我們的命運都一樣;但是我相
信,如果我們什麼都不做,我們的命運是一樣的。)
也就是說,He wants us to believe in the struggle,not in the fate.諸多此類象美國人熱衷於job-hopping(跳槽),美國人的夢想便是being a self-made man from rags to riches。再比
如,從東方人與西方人做事的動因也可以發現:
The Chinese is always described as a person who does things because they have been done before.And the Americans a person who does things because they haven』t been done before.(中國人做一件事是因為這件事以前有人做過;美國人做一件事是因為這件事以前從未有人做過。)Americans love to try something new mostly because of a belief that newer maybe better.(美國人喜歡嘗試新事物,很大程度上因為他們認為更
新的可能是更好的。)
通過研究可知,英語自莎士比亞時代以來有很大發展。英語被譽為理性語言,這與歐美哲學較早與改造、征服自然的科學技術相結合,特別是培根和洛克等一代啟蒙哲學家恪守的客觀形式化方法(即邏輯論證)很有關系。British people love science and technology because these fields of study bring the excitement of new discovery. (英國人熱愛科學技術因為它能帶來新發現,是改造自然、征服自然的最有力武器。) The love of change is closely tied to faith in improvement.培根思維精深周密;洛克的哲理明豁通達,對英語影響極深。「哲學思辯」(Speculative Philosophy)使他們將英語化為對人類經驗(物理變化經驗、感覺經驗、價值經驗)理性構建的精闢描述。從語言學角度來說,培根和洛克等一代理性主義哲學家實質上為英語作了科學規范,以至被稱為: 「King』s English'』。綜上所述,我們不難理解:西方人的思維模式是一般具體型思維,擅長抽象思維,總是先概括後分解、先表態後敘述、先總結後事例、先整體後細節,由果到因、由小到大等。眾所周知,地名的敘述便為一例。
由於中西思維模式的迥異,說話的語序就存在很大區別,所以中國式英語頻繁出現。舉例說明:
我原先打算七月一日去香港旅遊,後來不得不取消,這使我很掃興。
中國學生就常按中文語序脫口而出,使語義重心落在後面。實際上,按英語思維習慣應先概括,將語義重心放在前面,然後分解開來,所以應翻譯成It was keen disappointment
that I had to cancel the visit l had intended to pay to Hong Kong On July 1St.
再看下面典型的例句:「在全球經濟事務中,中國應繼續保持一個積極而充滿活力的力量,我堅信這是符合我國利益的。」
讓我們看英語的語序:I strongly believe that it』s in the interests Of my countrymen that China should remain an active and energetic power in global economic matters.
由此可見,漢語是按時間順序和邏輯發展關系由先到後、由因到果、由假設到推論、由事實到論證,而英語則相反。

簡單句中英漢語序的對比:
中文:主語+時間狀語+地點狀語+方式狀語+謂語+賓語
我每天早上在室外高聲朗讀英語
英文:主語+謂語+賓語+方式狀語+地點狀語+時間狀語
I read English loudly in the open 一、引言
詞是語句的基本單位,通常所說的話都是由一個個詞構成(陸國強,1983年)。在某些人看來,學語言,如英語,就是把一個個的詞、片語、短句學好,掌握其讀音、拼寫及意思,同時掌握一些基本語法,知道如何把一個個的詞、片語及短語連接起來。掌握了這些,英語就學得差不多了。其實不然,如果我們只是把單詞按字面意義串起來,而絲毫不懂有關文化背景知識,在實際運用中是行不通的。例如:
(1)英語中green with envy是什麼意思?人們忌妒或羨慕時臉色真的變綠或發青嗎?
(2)英語中說 Paul was in blue mood; Paul(保爾)是什麼情緒?高興、激動、悲哀,還是什麼?
在上列兩句中,green(綠)和 blue(蘭)都不是指顏色,兩個詞都有別的意思--某種文化方面的聯想--從字面上看這種意思不明顯。在詞典上,green 這個詞有「(臉色)變綠」的意思,但green with envy是個固定片語,不過表示「十分妒忌」而已。blue這個詞與mood之類的詞連用表現某種情緒時,表示「沮喪的」、「憂郁的」,例2之意為「保爾情緒低落」。以上兩個例子就涉及詞的字面意義和聯想內涵意義,這就是語言文化差異問題,在教學過程中發現許多學生在理解目的語(target language)時,遇到的障礙並非語言知識造成,而是由文化差異導致的。由此可見,在詞彙教學中加強語言文化因素的對比顯得尤為重要。
二、語言與文化
學語言的目的是為了交流。毫無疑問,詞彙教學也要為這一目的服務。人類的交際不單是一種語言現象,也是一種跨文化現象。在教學中,要對兩種交際文化進行對比,我們首先從文化談起。
文化 culture一詞是一個含義極其廣泛的詞語。它狹義指文學、音樂、美術等,而廣義講是一個社會學術語,按照社會學家和人類學家對「文化」所下的定義,我們所說的「文化」是指一個社會所具有的獨特的信仰、習慣、制度、目標和技術的總模式。(鄧炎昌,劉潤清 1989年)
語言是文化的一部分,又是文化的載體和折射鏡。透過一個民族的語言,可以窺見該民族絢麗多姿的文化形態。英語詞彙作為英語中最活躍、最具生命力的組成部分,最能反映英美文化獨特的魅力和內涵。學習英語詞彙,實際上也是學習西方文化。對於在母語環境下學英語的中國人來說,應該了解在中西方不同文化背景影響下,英漢詞語之間所存在的差異;從另一方面看,語言又受文化的影響,反映文化。可以說語言反映一個民族的特徵,它不僅包含著該民族的歷史和文化背景,而且蘊藏著該民族對人生的看法、生活方式和思維方式。
例如:
在漢語的文化氛圍中,「東風」即是「春天的風」,夏天常與酷署炎熱聯系在一起,「赤日炎炎似火燒」、「驕陽似火」是常被用來描述夏天的詞語。而英國地處西半球,北溫帶,海洋性氣候,報告春天消息的卻是西風,英國著名詩人雪萊的《西風頌》正是對春的謳歌。英國的夏季正是溫馨宜人的季節,常與「可愛」、「溫和」、「美好」相連。莎士比亞在他的一首十四行詩中把愛人比作夏天,Shall I compare thee to a summer』s day?/Thou art more lovely and more temperate,學生能體會到莎翁的「愛」嗎?
關於英漢習俗差異,最典型的莫過於在對狗這種動物的態度上。狗在漢語中是一種卑微的動物。漢語中與狗有關的習語大都含有貶意:「狐朋狗黨」、「狗急跳牆」、「狼心狗肺」、「狗腿子」等,盡管近些年來養龐物狗的人數大大增加,狗的「地位」似乎有所改變,但狗的貶義形象卻深深地留在漢語言文化中。而在西方英語國家,狗被認為是人類最忠誠的朋友。英語中有關狗的習語除了一部分因受其他語言的影響而含有貶義外,大部分都沒有貶義。在英語習語中,常以狗的形象來比喻人的行為。如You are a lucky dog(你是一個幸運兒),Every dog has his day(凡人皆有得意日),Old dog will not learn new tricks(老人學不了新東西)等等。形容人「病得厲害」用as sick as a dog,「累極了」是dog-tired。與此相反,中國人十分喜愛貓,用「饞貓」比喻人貪嘴,常有親呢的成份,而在西方文化中,「貓」被用來比喻「包藏禍心的女人」。
宗教信仰有關的習語也大量地出在在英漢語言中。佛教傳入中國已有一千多年的歷史,人們相信有「佛主」在左右著人世間的一切,與此有關的習語很多,如「借花獻佛」、「閑時不燒香,臨時抱佛腳」等。在西方許多國家,特別是在英美,人們信奉基督教,相關的習語如Good helps those who help themselves(上帝幫助自助的人),也有Go to hell(下地獄去)這樣的詛咒。英漢兩種語言中還有大量由歷史典故形成的習語,這些習語結構簡單,意義深遠,往往是不能單從字面意義去理解和翻譯的。如「東施效顰」、「名落孫山」、「葉公好龍」等等。英語典故習語多來自《聖經》和希臘羅馬神話,如Achilles』 heel(唯一致命弱點)、meet one』s waterloo(一敗塗地)、Penelope』s web(永遠完不成的工作)、a Pandora's box(潘多拉之盒棗災難、麻煩、禍害的根源)等。
三、中學英語詞彙教學存在的主要問題。
中國人學英語大多數從初一開始,近年來才開始在部分小學或幼兒園開設英語課。從6年的中學英語學習過程中,筆者發現教師授課都存在一個普遍特徵,那就是先教單詞、短語,再講授課文和做練習。對於單詞的講授無不遵循三個原則:音、形、義,其中「義」也僅僅停留在單詞本身的字面意義上。而對於課文的講授則過分強調語言規則,即一個個的單詞是如何按照一定的語法規則組合成句子以及某些單詞和短語在這個句子中充當什麼成分。另外,對學生所掌握詞彙的考核也僅僅停留在要求學生會讀、會寫以及會運用單詞簡單造句,對於文化知識或是自身缺少了解,知識面不夠廣博,或是以為文化知識對學習語言,對提高考試成績無多大關系,因此往往一帶而過,甚至乾脆置之一旁。這種做法的弊端是顯而易見的。絕大部分學生完成六年的英語學習,腦袋中也裝滿了單詞和短語,可惜無法說出一個完整的句子,學到的仍然是「啞巴英語」。就是在中學英語新教材已經全面使用的今天,由於以上種種原因,雖然平時注意聽、說訓練,學生能夠運用所學的詞彙進行簡單交流,但由於對語言差異問題缺乏了解,以至於詞彙使用不當,出現諸如把「力大如牛」譯成「as strong as cow」,把「凡人皆有得意時」譯成「Every person has a happy day.」,把「揮金如土」譯成「to spend money like earth」,產生交際方面的一系列錯誤。它們的正確形式為 as strong as a horse; Every dog has its day;to spend money like water。而以下的英語學生能理解其含義嗎?如:as blind as a bat(有眼無珠), to rest on one』s oars(暫時歇一歇),to keep one』s head above water(奮力圖存),all at sea(不知所措)等等。
四、中、英文化比較及英語詞彙教學
1、字面意義和涵義
字面意義就是基本的或明顯的意義。
詞的涵義是詞的隱含或附加意義。
從這個定義的解釋看,對於學外語的學生來說,不僅要掌握詞的字面意義,而且要知道詞的涵義。不了解詞彙涵義,會在語言上犯嚴重錯誤,有時誤把好言當惡語,引起談話者的一方或雙方不快;有時誤把嘲諷當稱贊,被人暗笑。
如「peasant」一詞,是「農民」之義,但外國人眼裡不是「農民」之意。英語中的peasant與漢語中的「農民」所體現的意義並不完全相同,可能有不同的涵義,英語中的peasant是貶義。《美國傳統詞典》給peasant下定義:「鄉下人、莊稼人、鄉巴佬」,「教養不好的人、粗魯的人」。《新編緯氏大學詞典》:「一般指未受過教育的、社會地們低下的人」。在漢語中,「農民」指直接從事農業生產勞動的人,無論在革命斗爭中或是在社會主義建設中都是一支重要的力量,絲毫無貶義。農民應譯成farmer。
再如,politician 和statesman這兩個英語詞。Politician是「政治家」嗎?反過來說,漢語中的「政治家」這個詞應該怎樣譯成英語呢?有些略懂英語的學生譯作politician,這是不合適的。Politician這個詞在美國英語中,往往有很強烈的貶義色彩,引起別人的蔑視。它只為謀取個人私利而搞政治、耍手腕的人。這個詞還有「精明圓滑的人」(smooth--operator)之義。指一個人做事和說話時,信心十足,非常老練。漢語「政治家」這個詞應譯為statesman,在英國英語和美國英語當中都很貼切,statesman主要表示善於管理國家的明知之士;人們通常把有威望的高級政府官員稱為statesman。
事實上,中英兩種語言在字面意和涵義上有以下的關系:
1)、字面意義與涵義相同或相似
(1) Look before you leap.三思而後行
(2) Burn one's boat.破釜沉舟
(3) Strike while the iron is hot.趁熱打鐵
(4) An eye for an eye, a tooth for a tooth.以眼還眼,以牙還牙。
(5) to lose one's face, to save one's face丟面子,保面子
2)、涵義相似,字面意義不同
(1) The grass is always greener on the other side of the fence.這山望著那山高。
(2) Nothing ventured, nothing gained.不入虎穴,焉得虎子
(3) That's a piece of cake.那是小菜一碟。
(4) As poor as a church mouse.一貧如洗
(5) Let sleeping dogs lie.切勿打草驚蛇
3)、涵義不同,字面意義相似
(1) to fish in muddy water(英語:形容多管閑事,自討沒趣)渾水摸魚
(2) to make one's hair stand on end(英語:令人毛骨悚然)令人發指
(3) to blow one's own horn(英語:自我炫耀,自吹自擂)各吹各的號
(4) to lock the stable gate after the horse has bolted(英語意思是「太遲了」)亡羊補牢
4)、涵義與字面意義都不同
(1) Modest dogs miss much meat.(英語:謙虛的狗沒肉吃。)滿招損,歉受益
(2) Where there is fear there is modesty.(原為拉丁語格言:謙虛源於膽怯。)老王買瓜,自賣自誇(反諷)
(3) An excess of modesty obstructs the tongue.(英語:謙虛過分束縛舌頭。)自知之明(贊譽)
2、日常談話中的文化判別
見面打招呼
中國人在吃飯前後打招呼的常用語「吃(飯)了嗎?」而美國人則用「Hello」或「Hi」等。如果不理解其涵義,美國人會認為,這種打招呼是說:「沒有吃的話,我正要請你到我家去呢。」總之,這樣打招呼在西方有時意味著邀請對方去吃飯。
再如,漢語中的「上哪去啊?」以及「到哪兒去啊?」這樣打招呼的話直譯成英語就是Where are you going?和Where have you been?用這兩句英語來打招呼,大部分講英語的人聽了會不高興,它們反應很可能是:It』s none of your business!(你管得著嗎?)
英語國家人打招呼通常以天氣、健康狀況、交通、體育以及興趣愛好為話題。
3、稱呼語中的政治地位差異
無論在英國或是在中國,人們的政治地位及身份是有所差別的。不同地位、身份的人在日常的工作、生活中不可避免地會碰到一起,這就產生了不同地位、身份的人們之間的交際問題。中英稱號不同:
王院長Principal Wang,劉軍長Army Commander Liu,馬經理 Manager Ma
這一點教材中都有時不注意,如:人教社JEFC教材Book 3 Lesson 14 The man upstairs中,出現過「I』m sorry to trouble you, comrade.」的道歉語。「comrade」是社會主義國家所特有的稱呼,在英語國家稱呼不知其名的陌生人常用Sir和Madam。如果我們和英語國家的人以comrade相稱,他們將會感到莫明其妙。
在JEFC Book 3 Lesson 34 Uncle Wang』s Factory中,學生們稱呼一位工人為「Uncle Wang」, 這也是中文思維套用英語的現象。漢語中的親屬稱謂有泛化使用的傾向,常用於非親屬之間:年輕人對長輩稱「叔叔」、「阿姨」;對平輩稱「大哥」、「大姐」。但在英語中,親屬稱謂不廣泛地用於社交。如果我們對母語是英語的長輩稱「Uncle Smith」、「Auntie Brown」,對方聽了會覺得不太順耳。英語文化中只有關系十分密切的情況下才使用此類親屬稱謂且後面不帶姓,只帶名,如「Uncle Tom」。
人教社JEFC Book 1中「What』s your name?」出現的頻率相當高,但對於它在何種情況下使用卻鮮有解釋。實際上,英語國家的人在談話時一般先介紹自己的名字,如「I am…」對方自然會即刻說出自己的姓名。即使在填寫表格、面談等場合需要問及姓名時,一般也只說「 Your name, please?」或「May I know your name?」或「How can I call you」等,如果使用「What』s your name?」,他們將有一種被審問的感覺。
又如學生知道teacher的含義是「老師」,也就相應地把「王老師」稱為Teacher Wang。 其實,英語中teacher只是一種職業;漢語有尊師的傳統,「教師」已不僅僅是一種職業,而成為一種對人的尊稱。由於這種文化上的差異,造成學生的簡單理解:王老師=Teacher Wang。此外還把漢語中習慣上稱呼的「唐秘書」、「張護士」稱為Secretary Tang, Nurse Zhang,英語國家的人聽起來感覺不可思議。英語中稱呼人一般用Mr., Miss, Mrs.等。
4、其它社交禮節上的不同
以please「請」為例。但是在某些場所卻不宜用英語please。讓別人先進門或先上車時,不說please,一般說:After you。但是初學英語的人常用You go first,這是不對的。在餐桌上請人吃飯、喝酒、或者請人抽煙時,一般用Help yourself(to sth.),也不用please.。
一般來說,我們中國人在家庭成員之間很少用「謝謝」。如果用了,聽起來會很怪,或相互關繫上有了距離。而在英語國家「Thank you.」幾乎用於一切場合,所有人之間,即使父母與子女,兄弟姐妹之間也不例外。送上一瓶飲料,准備一桌美餐,對方都會說一聲「Thank you.」公共場合,不管別人幫你什麼忙,你都要道一聲「Thank you.」。這是最起碼的禮節。
當別人問是否要吃點或喝點什麼時(Would you like something to eat/drink?),我們通常習慣於客氣一番,回答:「不用了」、「別麻煩了」等。按照英語國家的習慣,你若想要, 就不必推辭,說聲「Yes, please.」若不想要,只要說「No, thanks.」就行了。這也充分體現了中國人含蓄和英語國家人坦盪直率的不同風格。
在英語國家,贊美也常用來作為交談的引子。贊美的內容主要有個人的外貌、外表、新買的東西、個人財物、個人在某方面的出色的工作等。通常稱贊別人的外表時只稱贊她努力(打扮)的結果,而不是她的天生麗質。因此贊美別人發型的很多,贊美別人漂亮頭發的很少。對別人的贊美,最普通的回答是:「Thank you.」如:
A:Your skirt looks nice.
B:Thank you.
中國人初次見面問及年齡、婚姻、收入表示關心,而英語國家人卻對此比較反感,認為這些都涉及個人隱私。如在JEFC Book 1 Lesson 16中有這樣的對話:「How old are you, Mrs Read?」「Ah, it』s a secret!」為什麼Mrs Read不肯說出自己的年齡呢?因為英語國家人都希望自己在對方眼中顯得精力充沛,青春永駐,對自己實際年齡秘而不宣,婦女更是如此。再如中國人表示關心的「你去哪兒?」(Where are you going?)和「你在干什麼?」(What are you doing?)在英語中就成為刺探別人隱私的審問或監視別人的話語而不受歡迎。
中國和英語國家的文化差異還顯著地表現在節日方面。除中國和英語國家共同的節日(如New Year』s Day)外,雙方還各有自己獨特的節日,中國有the Spring Festival

熱點內容
鹿特丹港國家地理 發布:2021-03-15 14:26:00 瀏覽:571
地理八年級主要的氣候類型 發布:2021-03-15 14:24:09 瀏覽:219
戴旭龍中國地質大學武漢 發布:2021-03-15 14:19:37 瀏覽:408
地理因素對中國文化的影響 發布:2021-03-15 14:18:30 瀏覽:724
高中地理全解世界地理 發布:2021-03-15 14:16:36 瀏覽:425
工地質檢具體幹些什麼 發布:2021-03-15 14:15:00 瀏覽:4
東南大學工程地質考試卷 發布:2021-03-15 14:13:41 瀏覽:840
中國地質大學自動取票機 發布:2021-03-15 14:13:15 瀏覽:779
曾文武漢地質大學 發布:2021-03-15 14:11:33 瀏覽:563
中國冶金地質總局地球物理勘察院官網 發布:2021-03-15 14:10:10 瀏覽:86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