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地理人文 » 山海經國家地理位置

山海經國家地理位置

發布時間: 2021-03-06 14:34:55

㈠ 《山海經》寫的是哪有沒有能夠對應出來的地理位置

1、奢比屍國
《海外東經》「奢比屍國在其北,獸身、人面、大耳,珥兩青蛇。一曰肝榆之屍,在大人北」。
《大荒東經》:「有神,人面、犬耳、獸身,珥兩青蛇,名曰奢比屍」。
肝榆既贛榆,肝榆之屍既贛榆之人。江蘇贛榆縣原政協副主席鄭礎久和連雲港報社王成章共持此說。
但該贛榆有可能是今之贛榆,亦有可能是古郁州之贛榆。《山海經。海內東經》:「都州在海中。一曰郁州」。根據贛榆縣志(14):「贛榆地夏以前屬九夷,商屬人方,西周屬莒、祝其二國。戰國時,先後歸越、齊、楚領地。秦時置贛榆縣,治於鹽倉城,屬琅琊郡;漢屬贛榆、祝其、利城三縣,分屬琅琊、東海二郡。公元元年,漢平帝劉衍封司徒馬宮為扶德侯,置國於贛榆,贛榆縣移治郁洲(今連雲港市北連雲區);公元280年,西晉復贛榆縣。南北朝置為懷仁縣,世宗大定七年間(1167年)復名贛榆縣,此後元、明、清直至民初無變,先後隸屬於淮安府海州、江蘇省徐海道」。也就是說,要是《海外東經》成書於秦,奢比屍國位於今之贛榆;要是成書於漢代,奢比屍國有可能位於古郁州,即今之連雲港市連雲區。
地下考古表明奢比屍國很有可能在連雲區。該區域的考古文化以龍山文化藤花落遺址為代表。藤花落遺址位於連雲港市中雲辦事處西諸朝村南部,在南雲台山和北雲台山的谷地沖積平原上,海拔高度6~7米,為距今 4500—4000年的龍山文化遺址。發現奠基坑、灰坑、灰溝、道路、房址、水溝、水稻田、石埠頭等遺跡200多處。出土了石器、陶器、玉器 (爰有遺玉)以及炭化稻米等動植物標本2000餘件。
2、青丘國
《海外東經》「青丘國在其北,其狐四足九尾。一曰在朝陽北」。
《大荒東經》:有青丘之國,有狐,九尾。
《初學記》卷九引《歸藏。啟筮》雲「蚩尤出自羊水 , ……登九淖以伐空桑 , 黃帝殺之於青丘。」
江蘇贛榆縣有青口鎮,或許與青丘國有關。青口鎮南距連雲港60公里,北距日照安東衛80公里。
六朝時李邏注《千字文》「周伐殷湯」,謂妲己為九尾狐,明人小說《封神榜》更發揮其說,成為妖媚工讒的女子主詈稱。《山海經.南山經》:「[青丘之山]有獸焉,其狀如狐而九尾,其音如嬰兒,能食人,食者不蠱。」郭璞註:「即九尾狐」。由於青丘國距離殷人祖先王亥的方國不遠,青丘國應當與殷商有密切關系。
根據《海外東經》,青丘國位於朝陽谷之北(包括東北、西北方位),黑齒國之南(包括東南、西南方位)。
根據《大荒東經》,青丘國位於黑齒國、明星山之間,與白民國和嬴土國相鄰」。
3、黑齒國
《海外東經》「黑齒國在其北,為人黑,食稻啖蛇,一赤一青,在其旁。一曰在豎亥北,為人黑首,食稻使蛇,其一蛇赤」。郝懿行雲:「黑下當脫齒字。王逸注楚詞招魂雲:『黑齒,齒牙盡黑。』高誘注淮南墜形訓雲:『其人黑齒,食稻啖蛇,在湯谷上。』是古本有齒字之證。古人地理與現今不同,南為上,北為下(《山海經》順序為南、西、北、東)。因此「在湯谷上」即在湯谷之南。
《大荒東經》中「有黑齒之國。帝俊生黑齒,姜姓,黍食,使四鳥」。帝俊的後裔叫黑齒,黑齒建立的國家叫黑齒國。
黑齒國地望應在贛榆枳汪鎮到嵐山安東衛、虎山鎮一帶。證據如下:
(1)黑齒國為帝俊後裔姜姓之國。
(2)夏商時姜姓紀國故地在日照安東衛到江蘇贛榆之間。
《左傳??隱公元年》(15)孔安國疏引《世族譜》說:「紀,姜姓,侯爵」。《太平寰宇記》卷二十二「海州」條下雲:「紀障城,在縣(海州懷仁縣,今贛榆)東北七十五里,平地近海,周一里余。按《春秋??昭公十九年》:「齊師伐莒」《傳》曰:「莒子奔紀障」即此地也」」。贛榆到安東衛的距離恰好是75里,所以今安東衛城正是古代紀障城。也有人認為紀障在贛榆縣界。《故城春秋——古城遺址考察》(16)一文說:「《左傳》記載:「魯定公十九年(公元前五二三年)秋,齊高發帥師伐莒(莒不事齊故),莒子奔紀鄣」;杜註:「紀鄣莒邑也,東海贛榆東北有紀城」;《路史禪通記》:「有紀氏,有鄣氏」;《通志》載:「紀,都紀,遷於劇,注,紀本在東海故贛榆縣紀城是」。「 光緒《縣志》載:界牆城,即紀鄣城。「界牆城,縣北六十里,東際海,西連山」,以東際海西連山的方位來測定,嵐山頭東南方向的海中古城遺址即紀鄣城無疑」。「《水經注》載:「游水又東北徑贛榆北,又東北徑紀鄣城東北入海」;杜預《左傳》註:「紀、鄣地二名,東海贛榆縣東北,有故紀鄣城,即此城也」。這些記載,都說明紀鄣城址在今縣城東北境內」。
但贛榆北60-75里的地望大約就在贛榆枳汪和嵐山安東衛一帶,二者相去並不甚遠。紀國大約在商末周初由紀障遷都到今壽光南部紀台村,鄣邑(舊都)仍屬紀,春秋時歸屬莒國。
(3)古紀障之紀國的姜姓非炎帝之姜,而是帝俊之姜,土著之姜。
紀國姜姓為炎帝後裔的記載出現較晚,最早見於唐代《元和姓纂》(17)和宋代《通志.氏族略-以國為氏》(18)所載,相傳西周初年炎帝的後代受封於紀國(今山東省壽光縣紀台縣). 春秋時, 紀國被齊國所滅, 其後以國名\\\\\\\"紀\\\\\\\"為氏。
但有史料證明紀障(古紀國)之姜姓非炎帝之姜,而是帝俊之姜,土著之姜。證據如下:
第一,《山海經》數次提到炎帝及其後裔包括在海岱地區的後裔,但在《海外東經》或《大荒東經》的地域內從未提到炎帝之姜姓。
例如:《北山經>」是炎帝之少女名曰女娃,女娃游於東海,溺而不返,故為精衛。常銜西山之木石,以堙於東海。漳水出焉,東流注於河」。《大荒西經》「有互人之國。炎帝之孫名曰靈恝生百互人,是能上下於天」。《海內經》「炎帝之妻,赤水之子聽【訁夭】生炎居,炎居生節並,節並生戲器,戲器生祝融。祝融降處於江水,生共工。共工生術器,術器首方顛,是復土穰,以處江水。共工生後土,後土生噎鳴,噎鳴生歲十有二」。《海內經》「炎帝之孫伯陵,伯陵同吳權之妻阿女緣婦,緣婦孕三年,是生鼓、延、殳。始為侯,鼓、延是始為鍾,為樂風」。《左傳.昭公二十年》記載晏嬰敘述齊地沿革時說:「昔爽鳩氏始居此地,季荝因之,有逢伯陵因之,蒲姑氏因之,而後太公因之」。《左傳》杜注稱:「逄伯陵,殷諸侯,姜姓」。山東濟陽縣劉檯子西周墓出土了屬於逢國的青銅器,逢公為伯陵之後,姜姓。盡管齊地與商周時壽光紀國接壤,歷史上從未有紀國之姜為逢伯陵之姜的記載或傳說。
第二,根據唐代《元和姓纂》和宋代《通志.氏族略-以國為氏》西周初年炎帝後代受封於紀國(今山東省壽光縣紀台縣) 的記載,即使有個炎帝的後裔受封的紀國,也只能是壽光的紀國,而不是紀障的紀國(假設有兩個紀國的話)。關於紀國之紀障古城,《故城春秋——古城遺址考察》一文寫道:「另據國名記載:「炎帝後,姜姓國」,但從史料考證,炎帝之後,周封國不在此地」。
第三,宣兆琦(19)在《從姜炎文化看齊文化的淵源》中寫到:「紀國。殷商時期,有一個紀國,在今山東壽光境內。《左傳??隱公元年》孔安國疏引《世族譜》說:「紀,姜姓,侯爵。」紀國為姜姓所建,並見於《史記》索隱及《路史》諸書。金文將「紀」寫作「己」。在壽光縣城南20里處,有舊城遺址,紀侯台遺址等。己侯鍾便出土於紀侯台下。近年來,在壽光境內出土了一批紀器。據壽光博物館的專家介紹,均為商代末期的器物。由此可知,西周前就有一個姜姓紀國存在,都城和疆域都在今壽光境內」。這說明紀障之紀國更是早於殷商時期。如果紀障之姜為炎帝之姜,就像逢伯陵之姜一樣,《山海經》中應該提及。也有另一種可能,壽光紀國為炎帝之姜,紀障紀國為帝俊之姜,後來由於歷史的原因二者混為一談。但不論那種可能,紀障之姜肯定不是炎帝之姜。那麼,紀障之姜只能是帝俊之姜。
第四,春秋時代,萊國與莒國尚夷風,用夷禮,因而為齊魯等周王室或其諸侯國所不齒。而紀國與萊國世代為通婚國,說明紀國與莒國一樣,是周王朝所封的土著東夷方

㈡ 《山海經》無繼國在哪

《山海經》中《無腸國》原文:「又有無腸之國,是任姓,無繼子,食魚。「這個無繼子其實有兩種解釋:一說指無繼國人的後代,以無繼為國名;一說指沒有後嗣。
《山海經•海外北經》:「無啟之國在長股東,為人無啟(「無啟」原作「無膂」,據畢沅注引《廣雅》改)」。按:無啟,即謂無繼。《淮南子•地形》有無繼民,高誘注雲:「其人蓋無嗣也,北方之國也。」即此。郭璞於此經下注雲:「其人穴居,食土,無男女,死即藐之,其心不朽,百二十歲乃復更生。」死而復生,同於永生,無所用其「繼」,所以「無繼」。

按這個說法,無啟國就是無繼國。其國民的奇特之處在於他們都不生育子孫後代。傳說他們居住在洞穴里,沒有男女之別。僅靠呼吸空氣為生,偶爾會撿拾泥土食用,或者有人說他們能修煉一種食氣的內家功夫。他們死後就埋入土中但心臟卻依然跳動,屍體也不會腐爛。等到一百年(一說一百二十年)以後,又會復活,從泥土裡爬出來重享人生之樂。如此周而復始,往返延續,以致這里的人雖然沒有後代,家族卻依然人丁興旺,為任姓部族。
無啟國(無繼國)位於長股國的東邊,而長股國位於雒棠樹的北面,雒棠樹又在肅慎國境內。肅慎國一般認為在現在的大興安嶺一代,那無啟國(無繼國)也就在黑龍江的東北方向吧。

㈢ 山海經中描述的地理狀況到底是中國還是美洲

中國。
《山海經》是中國志怪古籍,大體是戰國中後期到漢代初中期的楚國或巴蜀人所作。也是一部荒誕不經的奇書。該書作者不詳,古人認為該書是「戰國好奇之士取《穆王傳》 , 雜錄《庄》 、 《列》 、 《離騷》 、 《周書》 、 《晉乘》以成者」 。現代學者也均認為成書並非一時,作者亦非一人。
《山海經》全書現存18篇,其餘篇章內容早佚。原共22篇約32650字。共藏山經5篇、海外經4篇、海內經5篇、大荒經4篇。《漢書·藝文志》作13篇,未把晚出的大荒經和海內經計算在內。山海經內容主要是民間傳說中的地理知識,包括山川、道里、民族、物產、葯物、祭祀、巫醫等。保存了包括誇父逐日、女媧補天、精衛填海、大禹治水等不少膾炙人口的遠古神話傳說和寓言故事。
《山海經》具有非凡的文獻價值,對中國古代歷史、地理、文化、中外交通、民俗、神話等的研究,均有參考,其中的礦物記錄,更是世界上最早的有關文獻。
《山海經》版本復雜,現可見最早版本為晉郭璞《山海經傳》。但《山海經》的書名《史記》便有提及,最早收錄書目的是《漢書·藝文志》。至於其真正作者,前人有認為是禹、伯益、夷堅,經西漢劉向、劉歆編校,才形成傳世書籍,現多認為,具體成書年代及作者已無從確證。
對於《山海經》的內容性質,古今學者有著不同的認識,如司馬遷直言其內容過於荒誕無稽,所以作史時不敢以為參考[4] ,如魯迅認為「巫覡、方士之書」。現大多數學者認為,《山海經》是一部早期有價值的地理著作。

㈣ 關於 山海經地圖

如果沒錯,樓主想知道的是《山海經》中的山和水在現在什麼地方吧。關於《山海經》內中的山水位置,現在還容沒有定論。主要分為「世界說」和「中華說」。
我可以給樓主推薦一本書《圖解山海經》(徐客),這本最可貴的是,有張步天教授根據《山海經》所描述山水位置考察後繪制的30副地圖,主要是《山經》,只要能看懂現在的地圖就可以看懂這些地圖。
遺憾的是,本人沒有從網路上找到這些地圖,所以樓主只能買書了。這本書定價68元人民幣,南海出版社。
不過,這些圖明顯的偏向「中華說」論點,但是作為參考是完全可以的。

㈤ 山海經中各國家的地理位置。

不是十個國家,是一個國家的名字。 據史料記載,大羿統一了東夷各部落方國,組成了一個強大的國家。由於該國家為眾多崇拜太陽的部落方國所組成,在《山海經》中被稱為「十日國」。

㈥ 山海經是一部怎樣的古籍

《山海經》來是中國先秦自重要古籍,也是一部富於神話傳說的最古老的奇書。該書作者不詳,現代學者均認為成書並非一時,作者亦非一人。

《山海經》傳世版本共計18卷,包括《山經》5卷,《海經》13卷,各卷著作年代無從定論,其中14卷為戰國時作品,4卷為西漢初年作品。山海經內容主要是民間傳說中的地理知識,包括山川、地理、民族、物產、葯物、祭祀、巫醫等。

保存了包括誇父逐日、精衛填海、大禹治水等相關內容在內的不少膾炙人口的遠古神話傳說和寓言故事。《山海經》具有非凡的文獻價值,對中國古代歷史、地理、文化、中外交通、民俗、神話等的研究,均有參考。其中的礦物記錄,更是世界上最早的有關文獻。

(6)山海經國家地理位置擴展閱讀:

文獻價值:

《山海經》是一部充滿著神奇色彩的著作,內容無奇不有,無所不包,蘊藏著豐富的地理學、神話學、民俗學、科學史、宗教學、民族學、醫學等學科的寶貴資料。

它的學術價值涉及多個學科領域,它大量地、有條序地記載了當時中國的自然地理要素及人文地理的內容,如山系、水文、動物植物、礦藏、國家地理、經濟、社會文化風俗等,細心鑽研,深入探討,就不愁沒有新發現。

㈦ 山海經的海在哪裡

不止一個海啊~

(一)、西海

西海,古無確指,但《山海經》中的「西海」位於「昆侖」(祁連山)的北面,當即居延海。
《大荒西經》:「西海之南,流沙之濱,赤水之後,黑水之前,有大山,名曰昆侖之丘。」可知「昆侖之丘」在「西海之南」,也就是說,「西海」在「昆侖之丘」北面。前面已經證明,「昆侖之丘」即祁連山,而如果由東向西行,祁連山正在流沙(騰格里沙漠和巴丹吉林沙漠)之濱,赤水(大通河)之後,黑水(黨河)之前,那麼祁連山北面的「西海」自然就是弱水(今額濟納河)流入的居延海了。
居延海在今內蒙古額濟納旗北境,弱水(今額濟納河)自張掖北來,至下游分為東河、西河等河,匯瀦於此。漢稱居延澤,魏晉一名西海,唐以後通稱居延海。本為一湖。位於漢居延城東北,狹長彎曲,形如初月。東漢建安時置西海郡,治所就在居延(今內蒙古額濟納旗東南),轄境約當今居延海附近一帶。
《海內經》:「西海之內,流沙之中,有國名曰壑市。」「西海之內,流沙之西,有國名曰汜葉。」均用「西海」和「流沙」來確定一個國家的位置,可見二者相距很近,亦可證明「西海」就是靠近騰格里沙漠和巴丹吉林沙漠(「流沙」)的居延海。

(二)、南海

《海內經》:「南海之外,黑水青水之間,有木名曰若木,若水出焉。」
前面已經證明,黑水即黨河,青水即黑河,因此,這是北以祁連山、東以黑河、西以黨河、南以「南海」為界確定若木和若水位置的一段文文字,因此,這里的「南海之外」當為「南海之內」,南海當即今青海湖。
《大荒南經》:「南海之外,赤水之西,流沙之東,有獸,左右有首,名曰術踢。」
這里的「南海之外」也應為「南海之內」,因前面我們已經證明赤水為大通河,流沙為塔克拉瑪干沙漠,那麼同樣屬於以祁連山、大通河、塔克拉瑪干沙漠及「南海」為四至,則此「南海」亦當為今青海湖。
《大荒南經》:「南海之中,有汜天之山,赤水窮焉。」
「南海之中」同「南海之內」。前面已證,赤水為大通河,汜天之山為青海民和縣境內的一座山,因此,此「南海」為青海湖無疑。
《海內經》:「南海之內有衡山。有菌山。有桂山。有山名三天子之都。」此衡山非今衡山,因《大荒北經》言「大荒之中,有衡石山、九陰山、炯野之山,上有赤木,青野赤華,名曰若木。」而若木在黑水和青水之間,故此衡山當即衡石山;九陰山當即菌山,九為見紐,菌為群紐,見群同屬牙音;桂山當即炯野之山,因為炯野之山一作灰野之山,灰與桂音通。而「有山名三天子之都」句當為後人所加,因《海內東經》言「浙江出三天子都」、「廬江出三天子都」,為後來的事情。

(三)、東海、北海

《海內經》:「東海之內,北海之隅,有國名曰朝鮮。」
這就可以一下子確定東海與北海的位置,因為朝鮮是位於日本海之內、黃海之隅的,因此,這里的「東海」決不是今天的東海,而是日本海;這里的「北海」也不是今天的北海,而是黃海。
《大荒東經》:「黃帝生禺號,禺號生禺京。禺京處北海,禺號處東海,是為海神。」
知禺號與禺京是父子關系,而一為東海之神,一為北海之神,可見東海與黃海亦必相距不遠,這與我們推斷東海為日本海、北海為黃海是一致的。

(四)、海內

海內,即四海之內。而四海,即東海、西海、南海、北海。前面我們已經證明:東海為今日本海,北海為今黃海,西海為今額濟納河,南海為今青海湖。因此,四海的范圍並不是一個正方形,而是一個狹長的長方形。在這個區域里,多是草原與荒漠,因此,我們可以推斷,最初確定這四海范圍的一定是一個游牧民族,而根據《山海經》以「昆侖之丘」或「昆侖之虛」(即祁連山)為地理原點來看,這個游牧民族應該就是匈奴族,因為,「祁連」是匈奴語「天」的意思。當初,匈奴族一定是從東向西遷移的,這從《大荒西經》中確定「昆侖之丘」的位置為「赤水之後,黑水之前」可以清楚地看出。

㈧ 山海經簡介

《山海經》是中國一部記述古代志怪的古籍,大體是戰國中後期到漢代初中期的楚國或巴蜀人所作。也是一部荒誕不經的奇書。該書作者不詳,古人認為該書是「戰國好奇之士取《穆王傳》,雜錄《庄》、《列》 、《離騷》 、《周書》、《晉乘》以成者」 。現代學者也均認為成書並非一時,作者亦非一人。

《山海經》全書現存18篇,其餘篇章內容早佚。原共22篇約32650字。共藏山經5篇、海外經4篇、海內經5篇、大荒經4篇。《漢書·藝文志》作13篇,未把晚出的大荒經和海內經計算在內。

山海經內容主要是民間傳說中的地理知識,包括山川、道里、民族、物產、葯物、祭祀、巫醫等。保存了包括誇父逐日、女媧補天、精衛填海、大禹治水等不少膾炙人口的遠古神話傳說和寓言故事。

《山海經》具有非凡的文獻價值,對中國古代歷史、地理、文化、中外交通、民俗、神話等的研究,均有參考,其中的礦物記錄,更是世界上最早的有關文獻。

(8)山海經國家地理位置擴展閱讀

《山海經》是一部充滿著神奇色彩的著作,內容無奇不有,無所不包,蘊藏著豐富的地理學、神話學、民俗學、科學史、宗教學、民族學、醫學等學科的寶貴資料,它的學術價值涉及多個學科領域。

它大量地、有條序地記載了當時中國的自然地理要素及人文地理的內容,如山系、水文、動物、植物、礦藏、國家地理、經濟、社會文化風俗等,細心鑽研,深入探討,就不愁沒有新發現。

《山海經》全書記載了約40個邦國,550座山,300條水道,100多位歷史人物,400多個神怪畏獸,該書總體按照地區不按時間把這些事物一一記錄。

所記事物大部分由南開始(《大荒經》由東開始,故有學者認為是南、西、北、東的方位順序與遠古上南下北同,故《大荒經》由東開始,則可能是後人的改動調整),然後向西,再向北,最後到達大陸(九州)中部。九州四圍被東海、西海、南海、北海所包圍。

㈨ 山海經全部國家

結匈國在滅蒙鳥的西南,那兒的人都長著像雞一樣尖削的胸脯。

南山在結匈國的東南方。從這山裡來的人,都把長蟲稱為蛇,而把蛇叫做魚。也有說南山在滅蒙鳥東南方的。

比翼鳥生長在滅蒙鳥的東邊,比翼鳥身上長著青色、紅色的羽毛,美麗極了。之所以叫比翼鳥,是因為這種鳥單獨一隻不會飛,兩只鳥在一起才能飛起來。也有的說比翼鳥生在南山的東邊。

羽民國生長在滅蒙鳥的東南方,羽民國的人長著一顆像鳥一樣長長的頭,身上長滿了羽毛。另一種說法是羽民國生在比翼鳥的東南方,他們的人面頰尖長,像鳥兒一樣。

有名叫二八神的神人,兩只手臂是連在一起長的,為天帝在荒野守夜。他們在羽民國的東邊。他們長著小臉頰、紅肩膀,總共十六人。

畢方鳥生長的地方東面有條河,叫青水河。這種神鳥生了一張像人的面孔,只有一隻腳。也有人說畢方鳥在二八神的東邊。

讙頭國在滅蒙鳥的南邊。這兒的人面孔像人長著翅膀,但嘴巴像鳥喙,以捕魚為其擅長、也有的說在畢方鳥東邊的,叫做(石永)朱國。

厭火國在(石永)朱國的南邊,厭火國的人身子像獼猴,一身黑毛,口中能吐出火來。也有的說在(石永)朱國的東面。

三株樹在厭火國的北邊,生在赤水河上游,三株樹樣子像松柏,葉子像一粒粒的珍珠。也有的說這種樹形狀像彗星一樣。

三苗國在赤水河之東,國人外出時總是扶老攜幼,成群結隊而行。因三苗與「三毛」聲音相近,故也有的稱之為三毛國。

載國在赤水東邊,載國的人皮膚是黃色的,擅長彎弓射蛇。也有的說載國在三苗國的東邊。

貫匈國在赤水東邊,貫匈國的人胸部都生有一個透過胸腔的洞。有的說貫匈國在載國東邊。

交脛國在它的東邊(赤水,下同),這個國家的人兩腳是左右交叉著的,走路時也是交叉著雙腳。也有人說交脛國在貫匈國的東邊。

不死民國在它的東部,這個國的人皮膚黑的像炭一樣,而且長生不老。另一說是不死民國在貫匈國的東部。

歧舌國在它的東邊。另一說法是歧舌國在不死民國的東邊。

昆侖虛在它的東部,它的基部向四面八方延伸,很遠很遠。另一說是在歧舌國的東部,山基也向四方延伸。

羿與鑿齒戰--羿與鑿齒在南方一個叫壽華的大澤廝殺,最後,勇敢善戰的羿把鑿齒殺死了。這次爭斗,羿手使弓箭,鑿齒用盾戟,也有說鑿齒持戈戰的。(戰斗發生的壽華大澤,在昆侖虛的東邊。)

三首國在它的東邊,這個國的人樣子更奇特,一個身子上生著三顆腦袋。

周饒國在它的東邊,周饒國人身材短小,但穿衣戴帽同普通人一樣講究。還有的說周饒國在三首國的東方。

長臂國在它的東邊,長臂國的人以捕魚為生,他們捕魚的本領非常高,常常可以兩只手同時各抓到一條魚。另一說是長臂國在周饒國的東邊,在海上捕魚為業。

北狄多崇山峻嶺,帝堯葬在狄山的南面,(故城在今山東省濮縣東南)帝嚳葬在狄山的北面。那兒有熊、羆、身上長花紋的虎、蜥、豹、三足鳥、視肉等野獸。大舜、文王也都葬在那兒。另一說是葬在湯山,那兒有熊、羆、文虎、蜥、豹、離朱、視肉等動物。周圍是深山密林,方圓可達三百里。

南方有個神叫祝融,長得獸身人面,長乘兩條龍飛行。

海外西經

再說海外自西南隅至西北隅吧。

滅蒙鳥生於結匈國的北部,鳥的羽毛是青色的,尾巴是紅色的。

夏後啟--大運山高三百仞,在滅蒙鳥之北。那兒有處大樂之野,夏後啟(禹的兒子)在那兒按《九代》樂曲翩翩起舞,夏後啟乘兩條龍,飛騰於雲霧之中。他左手拿著羽毛做的華蓋,右手持一玉環,腰間佩碧玉。這大樂之野便在大運山之北。也有人說那裡叫大遺之野。

三身國在夏後啟所在地方的北部,國民都是長著一個腦袋三個身子。

在三身國的北部,有個地方人稱一臂國,一臂國的人只生有一直胳膊,一隻眼睛,一個鼻孔。那兒還有一種黃色的馬,身上有老虎皮毛一樣的花紋,這種黃馬也只生一隻眼睛一條腿。

奇肱國,在一臂國的北部,那兒的人一隻胳膊,三隻眼睛,眼睛有陰有陽,常乘一種叫吉良的馬。那兒還生長著一種鳥,鳥長著兩個頭,羽毛是紅黃色的,常棲息在他的旁邊。

㈩ 山海經中一共記載了多少國,那些國的具體名稱

《山海經》是中國先秦重要古籍,也是一部富於神話傳說的最古老的奇書。該書作者不詳,現代學者均認為成書並非一時,作者亦非一人。[1][2]

《山海經》傳世版本共計18卷,包括《山經》5卷,《海經》13卷,各卷著作年代無從定論,其中14卷為戰國時作品,4卷為西漢初年作品[1]。山海經內容主要是民間傳說中的地理知識,包括山川、地理、民族、物產、葯物、祭祀、巫醫等。保存了包括誇父逐日、精衛填海、大禹治水等相關內容在內的不少膾炙人口的遠古神話傳說和寓言故事。《山海經》具有非凡的文獻價值,對中國古代歷史、地理、文化、中外交通、民俗、神話等的研究,均有參考。其中的礦物記錄,更是世界上最早的有關文獻。[1][2]

《山海經》版本復雜,現可見最早版本為晉郭璞《山海經傳》。但《山海經》的書名《史記》便有提及,最早收錄書目的是《漢書·藝文志》。至於其真正作者,前人有認為是禹、伯益,經西漢劉向、劉歆編校,才形成傳世書籍,現多認為,具體成書年代及作者已無從確證。[1][2][3]

《山海經》影響很大,也頗受國際漢學界重視,對於它的內容性質古今學者有著不同的認識,如司馬遷直言其內容「余不敢言也」,如魯迅認為「巫覡、方士之書」。現大多數學者認為,《山海經》是一部早期有價值的地理著作。[1][4]

中文名
山海經
作者
佚名
年代
先秦
體裁
散文
類別
古籍文獻
快速
導航
編章結構

內容簡介

文獻價值

版本情況

資料知識
山海經第一山
招搖山是《山海經》記載的第一座山。[5] 1983年12月,我國第一次全國性山海經學術研討會「中國《山海經》學術討論會」在四川省成都市召開,四川省社會科學院歷史研究所在研討會上發表學術研究成果《試論招搖山的地理位置》,論證山海經第一山招搖山是廣西桂林市興安縣的貓兒山。[5]
《山海經》中有哪些細思極恐的細節?

看鑒
贊554
閱讀25.5萬
為什麼中外都這么痴迷《山海經》?因為它藏著不老不死的永生秘密

看鑒
贊25
閱讀5.4萬

山海經 明刊本
編章結構
在班固《漢書·藝文志》中,著錄有「《山海經》十三篇」,並將其列為「數術略」中「形法」類之首,但所列僅目,內容早佚。傳世《山海經》全書篇幅不大,不到三萬二千字,包括《山經》和《海經》兩大部分。

《山海經》方點陣圖
《山經》分為《南山經》、《西山經》、《北山經》、《東山經》、《中山經》5個部分,故《山經》又稱作《五臧山經》(或作《五藏山經》,臧、藏為古今字)。《海經》分為《海外經》、《海內經》、《大荒經》。《海外經》包括《海外南經》、《海外西經》、《海外北經》、《海外東經》4個部分;《海內經》包括《海內南經》、《海內西經》、《海內北經》、《海內東經》4個部分;《大荒經》包括《大荒東經》、《大荒南經》、《大荒西經》、《大荒北經》、《海內經》5個部分。
《山海經》的篇章結構與眾不同。除《大荒經》以下五篇外,其方位展開順序不是習以為常的東、南、西、北,而是有悖常法的南、西、北、東。蒙文通曾經據此為論據之一指出,《山海經》是古代南方(即古巴蜀和楚)人的作品,故在篇章安排上以南方為首,後人也多襲其說。但是,先秦典籍甚多,經現代學者梳理後,並未見到有與此類似的事例,因此,倘若單憑此點,今人少有採信。[3] [4] [7]

熱點內容
鹿特丹港國家地理 發布:2021-03-15 14:26:00 瀏覽:571
地理八年級主要的氣候類型 發布:2021-03-15 14:24:09 瀏覽:219
戴旭龍中國地質大學武漢 發布:2021-03-15 14:19:37 瀏覽:408
地理因素對中國文化的影響 發布:2021-03-15 14:18:30 瀏覽:724
高中地理全解世界地理 發布:2021-03-15 14:16:36 瀏覽:425
工地質檢具體幹些什麼 發布:2021-03-15 14:15:00 瀏覽:4
東南大學工程地質考試卷 發布:2021-03-15 14:13:41 瀏覽:840
中國地質大學自動取票機 發布:2021-03-15 14:13:15 瀏覽:779
曾文武漢地質大學 發布:2021-03-15 14:11:33 瀏覽:563
中國冶金地質總局地球物理勘察院官網 發布:2021-03-15 14:10:10 瀏覽:86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