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地理人文 » 史上最全人文地理學第10講

史上最全人文地理學第10講

發布時間: 2021-03-06 10:49:32

⑴ 求福建師范大學人文地理學全套考研資料,最好包括真題,筆記,課件

如果是想考福建師范大學的研究生的話建議你可以登錄博遠福師大網去進行了解,相關的輔導資料輔導班都有介紹的

⑵ 人文地理學的近代階段

李特爾用經驗法和比較法,研究世界各地區各種地理現象的因果關系。在他的《地理學──地理對人類素質和歷史的關系》(1822~1859,第2版)一書中,探討了自然現象與人文現象的相互關系,把自然作為人文的基本原因,強調自然界對人類歷史的影響。在他去世後,人地關系理論在各國有不同的發展。
德國地理學家F.拉采爾在 1882年和 1891年出版的《人類地理學》一書中,論述了人類作為環境的產物,其活動、發展和分布受到環境的嚴格限制。以後他的學生美國地理學者E.C.森普爾和E.亨廷頓等人更加強調地理環境對人類文明的決定性作用,他們的觀點產生了廣泛的影響,形成系統的環境決定論。
幾乎與此同時,法國的地理學家P.維達爾-白蘭士不同意環境決定論的觀點,提出另一派人地關系論的觀點,後人稱之為可能論或或然論。他認為地理學的特殊任務是闡述自然條件與人文條件在空間上的相互關系。自然環境提供一定范圍的可能性,而人類在創造居住地時,按照自己的需要、願望和能力來利用這種可能性。他的這一觀點在其學生J.白呂納1910年發表的《人地學原理》(曾譯《人文地理學》)一書中得到進一步發揮,白呂納認為自然是固定的,人文是無定的,兩者之間的關系常隨時代而變化。維達爾-白蘭士和白呂納等人的觀點對法國地理學影響很深,從而形成法國學派。
英國利物浦大學的P.M.羅士培教授受法國學派的影響,1930年創用了「調節」一詞,創立「適應論」。他認為調節包含兩重含義,即自然環境對人類活動的限制,以及人類社會對環境的利用和利用的可能性。羅士培認為人文地理學研究人-地之間雙向的相互關系,主要探討人類社會活動對環境的適應能力。
美國地理學家H. H.巴羅斯1923年發表「人類生態學」一文,則提出生態調節論。他主張人文地理學是研究人類的生態的觀點,在人地關系中人是中心論題,其他現象只是當它們涉及人及其對它們的反應時,才有必要說明。他還認為歷史學研究人類在時間上的關系,地理學則側重於分析人類在空間上的關系。 德國學者O.施呂特爾提出文化景觀的概念,認為探討原始景觀轉變為文化景觀的過程是地理學的主要任務。以後美國地理學家C.O.索爾又提出,人類按其文化的標准,對天然環境的自然現象和生物現象施加影響,將它們改變為文化景觀。與此同時,另一美國學者D.S.惠特爾西提出「相繼佔用」學說,認為地理學不應研究人類對環境的適應,而是研究人類社會在一地佔用的歷史過程。他們都強調文化在人與地理環境的關系中的作用,形成有關人地關系的文化景觀論,實際上也是一種「文化決定論」。它強調一個地區居民在其態度、目標或技術上如有任何重大改變,則需要重新估價自然資源基礎對於他們的意義。
在人文地理學發展過程中起過一定作用的還有地理學上的「二元論」。同洪堡主張地理學應在復雜性中理解統一性一樣,李特爾認為統一性正是地理學的特點。但是,德國的O.佩舍爾等人卻反對李特爾的人文方向,認為地理學只能是對地球表面形態的研究,人類活動則不在其研究范疇之內。從而產生了地理學的二元論。佩舍爾主張的二元論在西歐實際支持者人數並不多。
蘇聯地理學界從20世紀30年代起,批判了人文地理學,突出發展經濟地理學,實際上以經濟地理學代替了人文地理學。同時,蘇聯把自然地理學和經濟地理學當做互不相關的兩門科學,理由是統治物質世界的規律和統治人類經濟活動的規律是完全不同的,認為這兩門學科無論在邏輯上還是在實際上都不能合成為一門學科,經濟地理學是純粹的經濟學科,應當徹底摒棄地理觀點。
直到1960年,..阿努欽' class=link>..阿努欽批判了30年代以來蘇聯地理學界分裂自然地理和經濟地理的二元論,主張區域研究應謀求自然地理和經濟地理之間的聯系和平衡,得到許多學者如..紹什金和..馬爾科夫等人的熱烈支持,開始在蘇聯逐步強調地理學的統一性(見蘇聯地理學史)。 隨著人文地理學的理論發展,研究內容和范圍也不斷擴大,同自然地理學一樣開始分化,陸續出現了一些分支學科,並形成人文地理學的學科體系。人種地理學、人口地理學、聚落地理學、文化地理學、政治地理學、商業地理學、經濟地理學、工業地理學、農業地理學、交通運輸地理學等,都是在此階段形成並發展的。
在很長一段時期內,歐洲各大學地理課有許多是由歷史學者講授的,許多學者強調地理學研究,特別是人文地理學的研究與歷史學關系十分密切,而且歷史地理學的研究也長期囿於歷史人文地理的內容。因此,歷史地理學曾是人文地理學的重要組成部分。英國的學者H.C.達比等自20世紀30年代以後,開始研究歷史自然地理,使歷史地理學不僅研究歷史時期人文地理現象的變化,也研究歷史時期自然地理現象的變遷,從而成為地理學的一門獨立分支。

⑶ 懂地理的歷史人物,最好能舉例他們因此而成功。謝謝!

亞歷山大·洪堡 德國著名博物學家、自然地理學家,19世紀科學界中最傑出的人物內之一。被認為是自然地理容學之父
李特爾德國地理學家。近代地理學創建人之一。德國第一個地理學講座教授和柏林地理學會創建人。最早闡述了人地關系和地理學的綜合性、統一性,奠定了人文地理學的基礎。
埃拉托色尼著有《對地球大小的修正》被譽為「地理學之父」。
克里斯塔勒,創建中心地理論
地理學派代表人物:
區域學派:赫特納,哈特向
人地關系學派:洪堡,李特爾。李希霍芬
景觀學派:施呂特爾等

⑷ 歷史人文地理學專業誰能解釋一下到底是歷史還是地理

歷史人文地理學是歷史地理學的分支學科。
自然地理和人文地理是地理學的兩大分支,同樣,歷史地理學也包括歷史自然地理和歷史人文地理兩大部分。建國以後將近三十年,人文地理遭受冷落,大致和社會學、法律學等學科一樣,長期廢而不講。我們歷史地理學也受其影響,只注重歷史自然地理,忽視歷史人文地理,除了歷代的疆域政區不能不講外,對人文地理的其他方面,絕少有人肯花力氣去鑽研。但人文地理的研究成果其實頗有益於國家的經濟文化建設,所以西方國家一貫很重視。我國從七十年代末以來,也在積極重建這門學科。大學開始開設歷史人文地理學專業。
此專業主要研究歷史時期人文地理現象分布、演變及其發展規律。按研究內容分為:①歷史政治地理。研究歷史時期疆域和政區的形成、劃分及其變遷;各級行政中心的位置及其遷移。中國傳統的沿革地理所研究的主要內容,即屬此范圍;②歷史經濟地理。是歷史人文地理最豐富的部分,研究歷史時期某一地區(或國家)生產力的分布、變遷及其規律。包括農業、工業、手工業、礦業的區域分布、發展;水利工程建設;交通路線的改變及興廢;自然資源的利用;區域經濟開發等;③歷史人口與居民地理。研究歷史時期居民的分布、變遷及其規律。包括人口的分布與變遷;民族來源、分布地區、遷徙路線;移民地區和路線、地區開發和影響;聚落的產生、分布、聚散和空間特徵;④歷史軍事地理。研究歷史時期軍事地理的分布現象及其變化。包括某些地區、地點在歷史上的戰略意義和價值;戰爭路線研究;歷史戰役地理分析;重要防禦建築,如關隘、障塞、烽燧以及長城、邊牆等的形成和變遷;⑤歷史文化地理。研究歷史時期文化現象的起源、分布、傳播和變遷規律。精神要素方麵包括語言、文字、宗教信仰、社會風俗、藝術、思想等;物質要素方麵包括歷史文化遺跡、建築和聚落形式等。歷史人文地理的研究對象屬社會,經濟現象,與歷史學、經濟史、考古學等學科關系密切。它不僅是歷史學與地理學間的邊緣科學,也是自然科學與社會科學間的邊緣科學。

⑸ 有關人類文明史

人是有文化的動物,這是眾所周知的。可是「文化」的定義是什麼?就眾說紛紜了,有的說:「文化是復雜的現象,包括人類的知識、信仰、藝術、道德、法律、風俗,以及創造人類社會的能力和習慣」。也有人簡括地說:「文化是人類由生活經驗所獲得的智慧」。人文地理學是研究人類文化在地面上表現出來的現象,人類的文化活動千頭萬緒,五花八門,而其在地面上表現出來的現象,也就錯綜復雜,頭緒紛亂了。簡單地說起來,人類的文化活動,大致可分為語言文字、宗教信仰、物質文明、社會組織和生活方式。以上的各種文化活動,性質不同,演進的方式也不一樣。語言文字的傳播和學習,並不十分困難,歐洲不少國家的人民,會說幾種話,也會用二、三種文字,宗教信仰,也可更改變換,物質文明的衣食住行,更是日新月異。其中最不易改變的,要算是社會組織和生活方式了,這也是地球表面上最顯著的地域差異性,也是人文地理學上最應著力的研究課題。世界可分為十一個文化區。
人文地理學的范圍,十分廣泛,凡是人類文化活動,表現在地面上的現象,都是它的研究題目,為了方便起見,人文地理學也可依照人類文化活動的分類,加以論述。本章的內容,先敘述人種的類別,次及語言的種類和分布,然後論宗教的派別和傳播,最後講到人類的生活方式。總而言之,都以人類的本身為對象。
人類的文明史,開始於文字的發明,在時間上最早不過七八千年,這幾千年只佔人類史的百分之一而已。人類文化的發展,從人文地理學的研究方面講,可有以下三種共識。第一,人類文化的發展,不是突然的,而是人類在生存競爭中學到許多經驗,逐漸積累而流傳下來的。換句話說,有史時代的許多文化,都淵源於史前時代的人類活動,舉例來說,中國的歷史有五千年,可是我們知道中國史前時代,就有許多不同的民族,散居各地,如北京人、藍田人,他們的年代距今約有四五十萬年,中國有史時代的文化,與史前人類活動是分不開的。第二,各種人類的文化,因為環境的變遷,時代的更換,進退不一。史前有許多強盛的民族,早已滅亡,人類史上,也就沒有獨霸一方的民族。人文學家公認人類的身體、智力和道德,根本是相同的,如果有理想的環境,任何民族都可逐步推進,創造高尚的文化。第三,人類有共同進取的合作力量,可是也有互相殘殺的卑劣天性。據人類學家的研究,一切生物,除了螞蟻和老鼠以外,都沒有自相殘殺的現象,而人類卻殘酷成性,個人之間殺戮不夠,還會結合親族,進行械鬥,甚至國族之間,建立攻守同盟,造成大規模的戰爭。人類文化應該是相互提攜,合作進展,為何會互相殘殺呢?有位學者曾加以分析:人類是柔弱動物,從小要父母保護,成年後也無自衛力量,體力不夠,指甲不硬,牙齒又受口小的限制,不會爬樹,也不會飛,可是從經驗中,他知道團結就是力量,只有成群結隊,才有生存希望,人類對家族、鄉團、國家有熱烈的忠心,就是這個原因。可是集團防衛,還不保險,更要利用腦力,製造武器,因此養成殘酷殺戮的本領,有了殺人的武器,個人可以放膽劫殺,集團可以橫行天下。人類歷史的演進,體力越來越弱,而殺人武器卻愈來愈凶,人弱器利,互為因果。更加上種族、語言、宗教的分歧,以及民族主義和交通的發展,使人類的戰爭,越來越殘酷。不過有識之士和開明的人都相信,人類要和平共處,互相合作,才有光明的前途。
人們對人類來源的真正答案,只是100多年的事。因為化石提供了事實根據,化石是古代生物遺留下來的部分遺體或活動的痕跡。找到人類骨骼化石和石器,可以了解古代人類的體質、智力和用具的發展水平。由化石發現的地點,可以知道古人類的地理分布及其所處的地質時代和生活環境。在各種化石中,頭骨化石是最重要的。一般動物的面顱比腦顱大得多;人類則相反,腦顱要比面顱大得多。原始人和現代人比較,差別可以說主要就集中在頭骨上。如原始人的頭蓋骨比現代人厚得多。正因為研究人類的頭骨化石最能了解古人類的形態特點和體質發展水平,因而人類學工作者,對於尋找完整的人頭骨化石特別重視。完整人頭骨化石的發現,被認為是人類學研究中的一項重大成就。100多年以前,科學家已經注意到用人類化石為證據,來探討人類進化的歷史。
第四紀時代出現了人類的祖先。最初亞非大陸溫暖濕潤,古猿在這種環境中演變成能製造工具和進行勞動的人類。勞動使肢骨發達,雙手更能創造萬物,口腔發展了語言,也就推動了腦的發達。人類始祖直立猿人的出現,與別的哺乳動物尚用四肢爬行不能用手更無語言迥然不同,而變成支配世界的主人翁。
按人類的體質和其文化發展的順序,可分為「猿人」、「古人」和「新人」階段。近數十年來,世界上屢屢發現人類化石,使人類科學家從而了解人類體質特徵和文化發展。可是仍有不少疑問,如猿人變古人的過程如何?古人變成新人的過程又如何?目前的發現尚沒有足夠的資料可作完滿的解說,這需要更多發現的事實繼續補充。
世界上常發現的人類化石,幾乎都是「古人」或是「新人」(也稱「真人」),其中最著名並為科學界所公認的是1865年在德國發現的尼安得特爾人屬於「古人」,1868年在法國發現的克羅馬尼翁人屬於「新人」。因此一般人就認為人類的祖先只有十幾萬年的歷史,直到1929年,中國在周口店發現了北京猿人的第一個頭蓋骨,從而使人們相信人類的祖先40萬年以前就有了。
地球的地殼,無時不在變動。從山地侵蝕下來的泥土和砂礫,最後沉積到大洋湖海里,形成深厚廣大的岩層。大海上升為陸地,高山侵蝕成平原,大地上有生命的動植物,隨時可被埋沒在沉積層中,經過若干萬年,變成化石。地質學家,根據這些動植物的遺骸,可以辨認地球各區域各時代生物演變的情形。
地質時代,可分為太古代、元古代、古生代、中生代和新生代5個時期。太古代所知的地質史實最少,不象有生命存在。到古生代開始,才發現有生物遺跡,不過完全是下等動物和初級植物。下等動物最多的是三葉蟲,珊瑚、海綿、水母也不少。中生代是爬蟲最主要的時期,體形高大,且有鎧甲作為保護。新生代是近代地質史上生物進化的重要時期;大爬蟲已一去不返,留下來的只有鱷魚、龜、蛇和蜥蜴等,此時是哺乳類大為活躍的時代。
第四紀大約在二三百萬年內的地球史上,出現了直立猿人。因此有人稱第四紀為「靈生代」,因為這是人類的時代。同時第四紀也大大改變了自然環境,尤其明顯地改變了動植物界。其次,第四紀有強大的冰川作用,並在地球表面,留下了很多痕跡。冰川的進退也影響了動植物的分布。 地面上突然冰期來臨,靠採取果實生活的猿人,在冰天雪地中無處覓食,常為飢餓所迫,不得不剝獸皮,以作衣服;尋覓洞穴,找棲息之地;鑽木取火,可煮食也可驅逐野獸。人類經過數度冰期的淘汰,智力益見進步。 遠古人類的文化遺物,主要是一些自製的工具,這些工具基本上是石制的。古老時期的原始人類沒有生產經驗,所以石制工具簡單而粗陋。但在實踐過程中他們製作工具的技能不斷改進,所以說勞動是創造文化的原動力。石器又可分為舊石器時代和新石器時代。舊石器時代的人們大都是獵人和採集者。他們使用的工具多是河床圓礫,初用打製法,後用磨製法。到了冰期終結時,就開始了新石器時代。這時期完全用磨製的方法來製造石器,多鑿有孔眼及環形的石器,種類繁多,有大斧、石刀、石鑿等。這時期的陶器已很發達,農業工具也已開始,並有了原始的畜牧業。 新石器時代結束後,大約公元前4000~1000年,人類進入金屬文化。先是銅器時代,到了公元前2000年就進入鐵器時代,已開始用鐵作犁了。銅器時代和鐵器時代是交替而不是截然分開的。
古代的人類,究竟發源於何處?這是爭議多年的問題。有的說是起源於亞洲中部,象著名的考古學家安德魯斯(R.C.Andrews)和地理學家泰勒(Griffit Taglei),就認為人類起源於亞洲中部,然後移向各洲。其理由是,中亞是人類牧養的家畜,如駱駝、犬、牛、羊、馬等的起源地。既然適於高等動物的生存,依動植物為生的人類,也必發源於此。同時,中亞位置為各大洲之中,地勢也最高。世界其他各洲平均海拔高度均在700米以下,獨亞洲大陸海拔平均在1000米以上,居高臨下,可與各洲相連。故謂人類起源於中亞,分散在各洲,其勢最順,其理至當。可是也有人認為人類的起源應在副熱帶潮濕之區,對農業起源研究卓著的索爾教授(Carl Sauer)就認為東南亞沿海地區,可能是人類最先發跡的地方。象泰國的考古發現及最近中國杭州灣河姆渡遺跡的發現可以佐證。這類討論,尚需更多的地下發現,才能有完滿的解釋。
我們所了解的原始祖先,人數不多,疏落分散在一片土地上,以後人口增加,就向四周遷移發展。就地理學和考古學的知識,地球表面有許多海峽,阻斷大陸間的交通。可是假如海平面降低90米,許多海峽就可變成陸橋,便利人類的交往。最著名的陸橋,包括溝通北美和亞洲的白令海峽,溝通英國和歐洲的多佛海峽,溝通亞洲和歐洲的達達尼爾海峽和溝通馬來西亞與蘇門答臘的馬六甲海峽。其他的還有溝通歐洲和非洲的西西裏海峽,溝通朝鮮和日本的對馬海峽,溝通蘇門答臘和爪哇的巽他海峽,溝通新幾內亞和澳洲的托雷斯海峽以及溝通南部澳洲和塔斯馬尼亞的巴斯海峽。假如在第四紀,此類海峽在冰期後退,海平面降低而成為陸橋,使陸地相連,則有利於人類祖先的四方遷移。這是無可置疑的。 人類祖先經過陸橋向各方移動而擴大了分布范圍。由於地面上各處自然環境不同,在溫度、雨量、陽光等的差異,又隨著人類社會和人類本身體型的發展,就分化出來了現在世界上各色各樣的人種。如黑色素有吸收紫外線的功能,可以保護皮下的血管、神經和肌肉免受紫外線的直接侵襲。長期居住在非洲赤道的人種變成黑種人,他們頭發鬈曲、覆蓋頭部,是有隔熱作用。而長期居住在高緯寒冷地區的人群,鼻子高而狹窄,使冷空氣較慢進入氣管和肺部。他們的體型比熱帶居民要粗壯,膚色也較熱帶的人為淺白。古代人類,交通不易,受到自然環境的束縛,各個人群長期生活在各個隔離的地理區域內,在體質上形成了各不相同的適應性的特徵。這些特徵,代代遺傳,以致人類在地面上分衍成各種有明顯體質差異的種族。

⑹ 請問 誰有伍光和《自然地理學》和陳慧琳《人文地理學》考研復習資料和講義啊!書買了就差點重點對照了!

你考貴師大還是雲師大 ,一般學校人文地理學不用陳慧琳的,用高教版的。我有自然地理的 ,自己整理的,人文我沒整理 。我已經發給你,請查收。

⑺ 人類進化史

大約450萬年前,人和猿開始分化,產生臘瑪古猿,以後在由臘瑪古猿演化成200萬年版前的南方古猿,進一步再發展權為現代人類。關於人類的發展過程,一般將其劃分為四個階段:

1、早期猿人階段。大約生存在300萬年到150萬年前,已具備人類基本特點,能直立行走,製造簡單的礫石工具。

2、晚期猿人階段。大約距今200萬年到30萬年前,身體象人,腦量較大,可以製造較進步的舊石器,並開始使用火,如我國北京周口店的北京猿人。

3、早期智人(古人)階段。距今10-20萬年到5萬年前,逐漸脫離猿的特徵,而和現代人很接近,如德國的尼安德特人。

4、晚期智人(新人)階段。大約4-5萬年前,這時的人類的進化出現了明顯的加速,在形態上已非常象現代人,在文化上,已有雕刻與繪畫的藝術,並出現裝飾物。如1933年發現的周口店龍骨山山頂洞人。此時原始宗教已經產生,已進入母系社會。在晚期智人階段,現代人開始分化和形成,並分布到世界各地。

⑻ 《我國人文地理學研究的若干基本意識問題》讀後感

[《我國人文地理學研究的若干基本意識問題》讀後感] 作者根據自己的有限閱讀(特別是從中外學術研究和論文寫作的對比角度),來探討我國人文地理學研究存在的方法論問題,《我國人文地理學研究的若干基本意識問題》讀後感。作者指出了我國人文地理研究的方法論的五點不足之處,即問題意識、學術史意識、與同行對話意識、理論意識以及學術規范意識方面的不足。 通覽全文,所謂的五個問題意識在論文寫作的過程中得到了全面體現。對於文中將科林伍德稱之為科學家,本人覺得改為哲學家和歷史學家應該更為妥當。寫論文首先要有論題,就牽涉到論題的選擇。文中的所謂問題意識,就是學術研究(包括論文寫作)的題目要有意義性,而不是盲目性的去寫一些毫無意義的文章。作者在指出學術刊物上存在此類問題意識較弱的同時,也指出導致這一狀況的原因,即教育體制與學術評價機制的問題,以及講問題氛圍的缺失。的確,在現今關於教育體制和學術評價體制問題在很多高校和學科中存在。在信息化的時代,找資料有益處,也有負面的影響。因為一檢索就出來許許多多學術論文來,在這些參差不齊的文章中不知有多少是不合格的「商品」。近來一些學術抄襲問題也是屢有發現,甚至包括一些知名學者。這些都同現在的學術評價體制的功利化有關,任務化的學術研究是短見的。康德當上教授後,十年沒發表一篇文章,潛心研究批評哲學。十年後,他發表了《純粹理性批判》,僅憑這一部著作,康德就可以奠定他在哲學史上的不朽地位。而現在有的學者寫了許許多多的文章,其中的含金量又在哪? 其次,寫論文要有資料,好比巧婦難為無米之炊。文中的所謂學術意思,就是要了解相關問題或領域的學術研究成果。這樣既可以避免研究中無意義的重復性,同時也可以借鑒他人的學術成果。好在當今的科技發達,特別是搜索功能的強大,對於這個問題是大有幫助的。但是這里還有一個問題,即過去與現在學術成果的對待問題。與同行對話意識問題中也存在這種情況。文中提到斯特拉波的《地理學》一書很少被提及,原因之一是同時代的人沒有花費時間去閱讀,讀後感《《我國人文地理學研究的若干基本意識問題》讀後感》。正如被稱為歷史哲學真正奠基者的義大利人維柯的《關於各民族共同性的新科學原則》未受同時代的人重視,直到身為後輩的德國人赫爾德繼承與發展了他的思想。而對於過去的學術成果也不要盲目的繼承。現在有一些人總喜歡搬出過去知名學者的話語作為論據來證明自己的命題。隨著時間的變遷,學術研究也存在時間限度。所以對於現在的學術成果要給與重視,因為當代的研究更具有寬度與時代性。特別是同行的研究,所謂眾人拾柴火焰高,更多的同行之間的互相探討與借鑒,才有可能造就學術的輝煌。因此,與同行的對話也可以成為論文寫作的資料之一,這種資料更有研討性與現實性。 所謂的理論意識,就是寫論文的指導方法與思想。文章中提到的不管是激進地理學、人文地理學,還是行為地理學和馬克思主義地理學等等,都是從不同的方面或方法來研究問題。有的注重空間,有的注重政治或經濟方面。而量化方面的抽樣調查、量表技術等一些方法被帶入研究中。好比論文研究什麼方面,是寫政治方面還是文化方面等等。用什麼方法去進行研究,是用比較的方法還是假設法等等。正如文中所講的理論的構建是比較復雜的問題,它需要事實的論證和時間的推敲。對於文中作者所提到的「鑒於研究的根本目的是要發展理論」看法覺有不妥之處 ,似乎我們的研究活在理論的框架內。作者提到的研究時的態度是值得思考的,在有些人看來,這些處理方法更像是理想化的。 最後提到的學術規范意識,就像是論文寫作中的引文和文獻參考的處理問題。引用他人的成果要標明來源,既是尊重作者,更是尊重學術。而不是像斯賓格勒那樣「不厚道」,在整個《西方的沒落》中,他只感謝了兩個人:歌德和尼采。他的書中引用了大量同時代人的歷史資料和研究成果,但他全把他們放在注釋中簡單了事,有些甚至根本隻字不提。 讀完這篇文章後,會豁然發現所謂人文地理學研究中的若干基本意識問題不僅僅存在於人文地理,或者是地理學中,它也同樣存在於其他學科中。原本看到這題目時,覺得有一種宏大感,特別是若干問題等字眼,但讀後卻有一絲的失落感。若為人文地理學研究中的若干基本意識問題的話,本文似乎有所淺顯,深度有所欠缺。後來網上一查,發現作者在給其所在學校的研究生的報告用的是《我國人文地理研究的方法論問題》的標題,覺得這個更為貼切。估計是人文地理雜志的編輯改的吧。總體上文章條理清晰,也是通俗易懂的,而且也確確實實的反映了學術研究中存在的問題。

〔《我國人文地理學研究的若干基本意識問題》讀後感〕隨文贈言:【這世上的一切都借希望而完成,農夫不會剝下一粒玉米,如果他不曾希望它長成種粒;單身漢不會娶妻,如果他不曾希望有孩子;商人也不會去工作,如果他不曾希望因此而有收益。】

⑼ 關於人文地理學考研的問題

樓上這位老弟是台復印機吧?復制別人的東西挺拿手的。你不會不知道你復制了誰的東西吧版?這權答案在我曾經回答過的問題里早已出現過了啊!不是嗎?不過你在這里照搬這個答案好象生硬了些,文不對題呀!以前別人提問的問題與這個問題不一樣,你用我的成果去答非所問啊。你回答別人的問題難道沒有自己的答案嗎?

提問的同學,我給你提供一個浙江大學研究生招生信息網http://grs.zju.e.cn/yjszs/
裡面有關於考研的各種信息,你想知道的問題在網里基本都能找到答案,你可仔細看看。人文地理學不屬於十分熱門的專業,至於就業前景,關鍵靠自己的實力。不一定人人畢業出去後都是搞專業的,許多人都有可能改行,有人考公務員,有的人進企事業單位做行政,有人也可能做教師,就看你能找到什麼樣的工作了。說起來現在碩士生就業都不十分景氣,但最終想就業的人都能就業。

熱點內容
鹿特丹港國家地理 發布:2021-03-15 14:26:00 瀏覽:571
地理八年級主要的氣候類型 發布:2021-03-15 14:24:09 瀏覽:219
戴旭龍中國地質大學武漢 發布:2021-03-15 14:19:37 瀏覽:408
地理因素對中國文化的影響 發布:2021-03-15 14:18:30 瀏覽:724
高中地理全解世界地理 發布:2021-03-15 14:16:36 瀏覽:425
工地質檢具體幹些什麼 發布:2021-03-15 14:15:00 瀏覽:4
東南大學工程地質考試卷 發布:2021-03-15 14:13:41 瀏覽:840
中國地質大學自動取票機 發布:2021-03-15 14:13:15 瀏覽:779
曾文武漢地質大學 發布:2021-03-15 14:11:33 瀏覽:563
中國冶金地質總局地球物理勘察院官網 發布:2021-03-15 14:10:10 瀏覽:86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