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海洋動物地理分布
Ⅰ 我國各動物地理區的主要特徵及代表動物有哪些
1.東北區 包括大興安嶺、小興安嶺、張廣才嶺、老爺嶺、長白山地、 松遼平原和新疆北端的阿爾泰山地。本區氣候寒冷,冬季漫長,北部的漠 河地區素有我國北極之稱,夏季短促而潮濕。植被主要由雲杉、冷杉、松、 落葉松等組成針葉林帶,或與樺樹、山楊、蒙古櫟、槭樹、椴樹等共同構 成針闊混交林。林冠濃密郁閉,林下陰濕,遍布苔蘚和地衣,層次結構簡 單。分布於本區的為寒溫帶針葉林動物群,主要由耐寒性和適應林中生活 的種類組成,典型的代表動物有哺乳綱偶蹄目的麝、馬鹿、駝鹿、馴鹿、、 野豬;嚙齒目的灰鼠、棕背、紅背、小飛鼠;食肉目的紫貂、猞猁、白鼬; 雷鳥,雀形目的、戴菊鶯、交嘴雀、星鴉;爬行綱的極北蝰、棕黑錦蛇、 胎生蜥;兩棲綱的極北小鯢、爪鯢、史氏蟾蜍、東方鈴蟾、黑龍江林蛙等。 其中,號稱林中巨人的駝鹿、森林之舟的馴鹿、百獸之王的東北虎,以及 狼貛、林旅鼠、河狸、雪兔、松雞、榛雞、黑啄木鳥、胎生蜥、黑龍江草 蜥、東北小鯢和爪鯢等均為本區的特有動物。 針葉林動物群的生態特點是:在林內的分布很不均衡,常聚集於長有 喬木的河岸、次生林灌和林間的沼澤地區。分布的垂直結構主要分配在樹 頂層和地面層內,小型鳥類和灰鼠一般選擇在枝葉繁茂的樹上、樹洞內營 巢,大型松雞科鳥類則築巢於地面或在雪窩中棲身,地棲鼠類的挖掘活動 能力不強,洞系離地表很淺,甚至就在雪下生活。林內食源單一,球果、 漿果、真菌、樹葉、嫩枝等是動物的主食或基本食物,這些食源,尤其是 球果具有周期性的豐歉變化規律,常是導致有關動物數量波動的直接原因。 動物的晝夜相活動表現得不明顯,典型的夜行性種類不多。冬季酷寒,地 表積雪深,枝頭覆冰厚,許多動物發展了各種特殊的適應結構,例如轉變 深色或帶斑的鳥羽、獸毛成白色(雪兔、白鼬、伶鼬、雷鳥等),有利於 隱匿自身或接近捕獵對象;駝鹿和馴鹿的腿長,腳蹄寬大,每個趾瓣均能 張開與地面接觸,可避免在冰雪上跑動時摔跤或陷入松軟的雪中;榛雞的 趾緣鑲有尖長的角刺,能有效地握牢樹枝,不致因覆冰溜滑而墜地。 2.華北區 北鄰東北區和蒙新區,往南延伸至秦嶺、淮河,東臨渤海及 黃海,西止甘肅的蘭州盆地,包括西部的黃土高原、北部的冀北山地及東 部的黃淮平原。本區位於暖溫帶,氣候特點是冬季寒冷,植物落葉或枯萎, 夏季高溫多雨,植物生長繁盛。區內廣大地區已被開墾為農田,僅殘留部 分森林零星分布於太行山、燕山、秦嶺、子午嶺和隴山等地,現在的植被 主要為草地和灌叢。華北區的動物種類比較貧乏,特有種類少,分布於本 區以及東北針葉林地帶以南地區的是溫帶森林-森林草原、農田動物群。 華北區動物區系的特點是原有的森林動物群趨於貧乏化,且其生態習 性也已發生不同程度的改變,以適應森林面積不斷縮小和草原、草甸環境 的日益擴展。因此,東北森林中常見的馬鹿、梅花鹿、黑熊、小飛鼠、棕 背、紅背等在本區的山林地區已甚罕見或只分布在局部地區(如黃淮平原 的東方鈴蟾、黃脊游蛇等),但出現了一些與南方共有的種類,如岩松鼠、 社鼠、復齒鼯鼠、溝牙飛鼠等。本區農業開發的歷史極為悠久,具有大片 農耕景觀,野生麋鹿就是在這一背景下於19世紀中葉絕滅的,然而棲息於 農田、荒山溝谷和黃土之間的小型獸類卻得到很大發展,最普遍的有麝鼴、 大倉鼠、北方田鼠、長尾倉鼠、黑線倉鼠、原鼢鼠、草兔、巢鼠等。許多 鼠類不但以作物為食,並且還盜藏大量穀物越冬,對農業危害十分嚴重。 廣泛分布的食肉目動物有狐、黃鼬、果子狸、狗獾、豬貛和貉等。四季分 明的季節變化,對動物的生命活動產生顯著影響,每當春末夏初和秋季, 許多廣適性鳥類在本區常形成季節性高峰,到冬季則大多遷往南方越冬, 森林鳥類中的優勢種有三道眉草鵐、灰喜鵲、大山雀、紅尾伯勞、黑枕黃 鸝、山斑鳩、岩鴿、綉眼鳥、黑卷尾、山噪鶥、石雞等。農田區的常見鳥 類是金腰燕、家燕、白鶺鴒、喜鵲、麻雀以及在高層古建築物上群居的雨 燕等。兩棲爬行動物中以虎斑頸槽蛇、紅點錦蛇、赤鏈蛇、白條錦蛇、蝮 蛇、麗斑麻蜥、山地麻蜥、無蹼壁虎、藍尾石龍子、北草蜥、大蟾蜍、花 背蟾蜍、中國林蛙、金線蛙、北方狹口蛙等北方廣布種較為常見,此外, 烏龜和鱉在本區也有廣泛的分布。一般認為,黑卷尾、山噪鶥、石雞、大 倉鼠、北方田鼠、原鼢鼠、麝鼴、無蹼壁虎、山地麻蜥、北方狹口蛙等是 本區的代表性動物,而褐馬雞及復齒鼯鼠則為華北區的特有種類。 3.蒙新區 本區的范圍東起大興安嶺西麓,往西沿燕山,陰山山脈、黃 土高原北部、甘肅祁連山、新疆昆侖山一線,直至新疆西緣國境線。包括 內蒙古高原、鄂爾多斯高原、阿拉善沙漠、河西走廊、柴達木盆地、塔里 木盆地、准噶爾盆地和天山山地等。境內大部分地區為典型的大陸性氣候, 屬草原和荒漠生態環境。寒暑變化大,晝夜和季節溫差劇烈,雨量少而干 旱,土質貧瘠,致使森林不能生長,缺乏高大的喬木,耐乾旱的草本植物 十分繁盛。夏天和植物生長期短,動物的食源有周期性的豐歉變動;冬季 漫長,積雪深厚,地表封凍期可長達5個月,絕對溫度可降至-30℃以下。 這些自然條件對本區動物區系的組成及其生態特徵具有決定性的意義。 蒙新區分為東部草原和西部荒漠兩個地帶,兩者大致以集(寧)二(連) 鐵路至鄂爾多斯西南部一線為分界線。本區東部為乾草原及草甸草原,其 動物區系由典型的溫帶草原動物群組成,代表動物有黃羊、達烏爾黃鼠、 草原旱獺、五趾跳鼠、蒙古羽尾跳鼠、草原田鼠、狹顱田鼠、草原鼢鼠、 草原鼠兔、背紋毛足鼠、長爪沙鼠、蒙古百靈、沙百靈、雲雀、沙、穗、 地鴉、毛腿沙雞、大鴇、蓑羽鶴、灰伯勞、草原沙蜥和麗斑麻蜥等。草原 動物的生態特點是:以草本植物綠色部分為食的嚙齒動物特別繁盛,在景 色開闊的草原上集群而居,並發展了地下洞穴生活、貯藏糧食或蟄眠越冬 能力,對草場的破壞嚴重;中小型食肉目動物較多,常見種類有黃鼬、香 鼬、艾鼬、雪鼬、伶鼬、石貂、黃喉貂、狐等,是嚙齒目的主要天敵;黃 羊的奔跑能力強,數量甚多,蘊藏量約有百萬頭,是內蒙古的重要狩獵對 象。自然環境的急劇變化,可直接影響到產草量的豐歉,也是導致鼠類數 量波動大起大落的一個主要原因。地棲性的雀形目鳥類繁多,少數種類因 有利用鼠洞棲居的習性而出現「鳥鼠同穴」現象。 蒙新區的西部荒漠-半荒漠地帶包括內蒙古高原和鄂爾多斯高原的西 部、青海柴達木盆地、寧夏、甘肅北部的河西走廓及新疆地區。境內戈壁 和沙丘廣布,植被稀疏,主要生長著白刺、瑣瑣、駱駝刺、檉柳、紅砂、 沙拐棗等旱生植物,動物區系由溫帶荒漠-半荒漠動物群組成,而在種類和 數量上均占絕對優勢的嚙齒目、有蹄類動物、鳥類中的百靈科和蜥蜴目中 的沙生種類是構成動物群的主體。代表性動物及其優勢種有各種跳鼠(五 趾心顱跳鼠、三趾心顱跳鼠、長耳跳鼠、小五趾跳鼠、小地兔、羽尾跳鼠 等)、沙鼠(檉柳沙鼠、紅尾沙鼠、大沙鼠、短耳沙鼠等)、長尾黃鼠、 兔尾鼠、小黃鼠、赤頰黃鼠、塔里木兔、荒漠貓、虎鼬、鵝喉羚、岩羊、 原羚、懸羊、雙峰野駱駝、蒙驢、蒙古野馬、鳳頭百靈、角百靈、漠、白 尾地鴉、黑腹沙雞、紫翅椋鳥、巨嘴沙雀、原鴿、紅沙蟒、花條蛇、草原 蝰、沙虎、漠虎、長裸趾虎、沙蜥(大耳沙蜥、白條沙蜥、旱地沙蜥、南 疆沙蜥等)和麻蜥(荒漠麻蜥、敏麻蜥、快步麻蜥、網紋麻蜥)等。兩棲 動物少,僅新疆北鯢、綠蟾蜍、湖蛙和中國林蛙等。 由於生活環境比草原差,因此動物的棲息地較為分散,各種環境中往 往只為少數種類所佔據,只有在局部水草豐盛的「綠洲」才可能成為多種 動物的聚集處;荒漠動物為適應極端乾旱的自然條件,它們的穴居生活、 蟄眠、貯藏冬糧或擅於賓士的習性,較之草原動物有進一步的發展。小型 動物的耐旱力強,能從植物中直接攝取水分和依靠特殊的代謝方式,獲得 所需的水分,並在節縮水分的消耗方面具有一系列生理生態適應機制。 4.青藏區 本區包括青海(柴達木盆地除外)、西藏和四川西北部,是 東由橫斷山脈、南由喜馬拉雅山脈、北由昆侖山、阿爾金山和祁連山等所 圍繞的青藏高原,海拔平均在4500m左右,是世界上最大的高原。氣候是冬 季長而無夏天的高寒類型,原有的森林植被逐漸消失而代之以高山草甸、 高山草原和高寒荒漠。動物區系主要由高地森林草原-草甸草原、寒漠動物 群組成,最典型的代表有:哺乳綱中的白唇鹿、野氂牛、藏羚、藏盤羊、 藏驢、喜馬拉雅旱獺、白尾松田鼠、根田鼠、藏倉鼠、高原和各種鼠兔; 鳥綱中的雪雞、雪鴿、黑頸鶴、藏馬雞、藍馬雞、西藏沙雞、雪鶉、虹雉、 雉鶉、高原山鶉、嶺雀,以及經常出入於旱獺和鼠兔洞並形成高原上鳥鼠 同穴現象的棕頸雪雀、棕背雪雀、褐翅雪雀、褐背地鴉、藏雀等;兩棲爬 行動物中的溫泉蛇、高原蝮、西藏竹葉青、喜山鬣蜥、紅尾沙蜥、高山蛙、 倭蛙和西藏蟾蜍等。 青藏高原的抬升和形成,從地質時間上來看是短促的,盡管現今的自 然條件與蒙新區的差別相當明顯,但是從動物區系的組成上分析,仍不難 看出兩者存在著密切而深遠的淵源關系,兩區親緣關系相近的動物其分化 程度只達到種或亞種上的差異水平。 值得注意的是本區多鼠兔種類,且大多為僅見於青藏高原的特有種, 可認為是鼠兔種、屬的分布中心。 5.西南區 包括四川西部、貴州西緣和昌都地區東部,北起青海和甘肅 的南緣,南抵雲南北部,即橫斷山脈部分,往西包括喜馬拉雅山南坡針葉 林以下的山地。境內多高山峽谷,橫斷山脈呈南北走向,地形起伏很大, 海拔高度在1600m~4000m之間,自然條件的垂直差異顯著。與此相適應的 是,動物的分布也以具有垂直變化為特徵。組成動物區系的動物群有兩大 類:一類是分布於橫斷山脈等高山帶的高地森林草原-草甸草原、寒漠動物 群、代表動物有鼠兔、林跳鼠、喜馬拉雅旱獺、斑尾榛雞、戴菊鶯、旋木 雀和青海沙蜥等古北界種類;另一類是分布在喜馬拉雅山南坡中、低山帶 的亞熱帶林灌、草地-農田動物群,這個動物群的種類幾乎全是東洋界的成 分,如靈貓、竹鼠、獼猴、黑麂、鸚鵡、太陽鳥和啄花鳥等,而最具代表 性的動物則為塔爾羊、長尾葉猴、紅胸角雉、棕尾虹雉、血雉、南亞鬣蜥、 喜山小頭蛇、喜山蟾蜍、齒突蟾,以及世界珍奇動物大熊貓、金絲猴、牛 羚和小熊貓等。大熊貓和牛羚是哺乳動物中的殘存種,在地質歷史時期曾 有過廣泛的分布區;金絲猴是猴類中的稀有種,主要產於我國的西南區; 小熊貓是浣熊科中唯一分布在東半球的種類,無疑是由於地理隔離所保存 至今的孑遺種,也是動物地理中動物不連續分布的一個例證。 橫斷山脈在更新世時,未曾發生過廣泛的冰蓋,自然景觀的變遷相對 地比較穩定,大致與現代類似。高山垂直帶為各類動物提供了不同的棲息 環境,縱向平行的峽谷既有利於古北界動物的南伸和東洋界熱帶動物北上, 也為動物創造了良好的相對隔離環境,這些對大熊貓、牛羚、分類上屬於 單型種的鼴鼠類等古老動物種的保存,以及絨鼠屬、雉科、畫眉亞科、湍 蛙屬動物在此地形成分化中心都是極其有利的。 古北界和東洋界在橫斷山脈地區的分界線,大體位於北緯30°,由若 爾蓋經黑水、馬爾康、康定、理塘至巴塘一線,但仍普遍地存在著兩界動 物過渡交錯現象。 6.華中區 本區相當於四川盆地以東的長江流域地區。西半部北起秦 嶺,南至西江上游,除四川盆地外,主要是山地和高原,海拔大多在1000m 以上,氣候較干寒,森林、灌叢常與農田交錯。東半部為長江中、下游流 域,並包括東南沿海丘陵地區的北部,主要是平原和丘陵,大別山、黃山、 武夷山和武功山等散布其間,氣候溫和,雨量充沛,丘陵低緩,平原廣闊, 河道和湖泊密布,農業發達,素稱「魚米之鄉」。分布在本區的動物群與 西南區的中、低山帶同屬於亞熱帶林灌、草地-農田動物群。 總的說來,華中區的主體動物是東洋界的成分,但有部分古北界的種 類參與組成動物區系。東洋界的代表動物有紅面猴、大靈貓、食蟹獴、豪 豬、穿山甲(鯪鯉)、毛冠鹿、鬣羚、華南兔、黃嘴白鷺、牛背鷺、白頸 長尾雉、火赤鏈、眼鏡蛇、尖吻蝮、竹葉青、王錦蛇、玉斑錦蛇、細痣疣 螈、多疣壁虎、斑腿樹蛙等,滲入本區的古北界動物大多是廣布於我國東 部的種類,如狗獾、黃喉貂、日本雨蛙等。本區的特有動物是大伏翼、獐、 黑麂、白鰭豚、灰胸竹雞、白頸長尾雉、揚子鱷、大頭平胸龜、隆肛蛙、 東方蠑螈、中國雨蛙等。森林面積小,林棲動物僅赤腹松鼠、長吻松鼠、 小麂、毛冠鹿、林麝和野豬等。居民點及廣大農耕地區以黑線姬鼠、黃胸 鼠、褐家鼠、鼷鼠、金腰燕、白鶺鴒、棕頭鴉雀、珠頸斑鳩、畫眉、大山 雀、臘嘴雀、白頭鵯、澤蛙、飾紋姬蛙、日本林蛙、紅點錦蛇、烏梢蛇、、 烏龜等較為普通。 7.華南區 本區地處我國的南部亞熱帶和熱帶地區,包括雲南及兩廣的 南部、福建東南沿海一帶,以及台灣、海南島和南海各群島。自然環境復 雜,氣候炎熱多雨,年均雨量一般在1500以上。植物生長繁茂而多層次, 屬熱帶雨林和季雨林,但目前原始森林已所剩不多,大多形成次生林灌、 芒草坡和農田,動物種類繁多,然而單位面積內每個種的絕對數量較少, 組成動物區系的是熱帶森林-林灌、草地、農田動物群。華南區是我國動物 區系中熱帶-亞熱帶動物最集中的區域,特別明顯地表現在西部的滇南山 地,不僅具有鸚鵡、蟆口鴟、犀鳥、闊嘴鳥、懶猴、長臂猿、印度象、鼷 鹿、原雞、綠孔雀、綠鳩、飛蜥、蛤蚧、蟒蛇、魚螈、滇螈、黑蹼樹蛙等 典型的熱帶動物,而且還是全國動物種類最多的地區,有「動物王國」之 稱。此外,特有動物有:閩廣沿海地區的黑葉猴、筆尾樹鼠、果蝠、白額 山鷓鴣、花頭鸚鵡、鵲色黃鸝、鱷蜥、崇安地蜥、無顳鱗游蛇、紅吸盤小 樹蛙、瑤山樹蛙;海南島有黑長臂猴、白臀葉猴、海南坡鹿、孔雀雉、原 雞、海南兔、低泡飛鼠、海南閉殼龜、粉鏈蛇、海南湍蛙、海南樹蛙等; 台灣有台灣梅花鹿、台灣鬣羚、台灣獼猴、藍鷳、黑長尾雉、高雄盲蛇、 台灣小鯢等,但也有黃鼬、黑線姬鼠、、鷦鷯、蝮蛇等古北界的成分,可 以推測台灣在地質歷史時期曾與大陸的北方動物區系有過一定聯系;南海 諸島有紅腳鰹鳥、烏燕鷗、白頂海鷗及可能由人類攜帶遷至西沙群島的緬 鼠和黃胸鼠等。野豬、獼猴和麂類是常見的大型獸類,主要農田害鼠為黃 毛鼠、黃胸鼠、板齒鼠、青毛鼠、白腹鼠、褐家鼠,麻雀、白腰文鳥、八 哥、各種畫眉、鴉類和太陽鳥則是常見鳥類。
Ⅱ 中國海域沒有的海洋動物
中國海洋資源非常豐富。
中國海岸線長達18000多公里,管專轄海域約300萬平方公里,相當於我國陸地屬面積的1/3,同時還分布著面積大於500平方米以上的島嶼5000多個,屬於海洋大國。中國海域蘊藏著豐富的資源,因此制定正確的海洋發展戰略,積極開發利用海洋資源,對我國經濟的可持續發展具有重要意義。
Ⅲ 海兔子的地域分布
海兔種類有3,000多種,遍及全球海域,其中還包括熱帶和南極洲海域。海兔雖在中國沿海尤其東南沿海有分布,生活於熱帶海域,五彩斑斕的外貌具有很高的觀賞性,但在中國乃至全世界都尚待開發。
海兔個體較小,一般體長僅10厘米,體重130克左右。海兔不是哺乳動物,體外無皮毛。它屬於軟體動物門腹足類動物。但又與常見的腹足類動物不同:沒有石灰質的外殼,只有一層薄而半透明的角質膜覆蓋著身體。體呈卵圓形,運動時身體可變形。頭上一前一後,長有二對觸角。後觸角較長,當它不動時,活像一隻蹲在地上豎著一對大耳朵的小白兔,因而最早被羅馬人稱為海兔。後被世人所公認,海兔因而得名。
生活在美國新英格蘭地區和加拿大的鹽鹼灘的一種通體碧綠的海蛞蝓可以進行光合作用,是人類發現的第一種可生成植物色素葉綠素的動物。除了生成葉綠素所必需的基因外,它們還「竊取」了稱為葉綠體的細胞器,利用其實施光合作用。同植物一樣,海蛞蝓的葉綠體藉助葉綠素將陽光轉化為能量,因此就沒了通過吃食物以獲取能量的必要。研究人員採用放射性示蹤劑以確保海蛞蝓確實是通過自身力量生成葉綠素,而不是從藻類身上竊取的這種現成的色素。事實上,海蛞蝓完全吸收了這種遺傳物質,將其遺傳給下一代。這些海蛞蝓的後代同樣可以生成自己的葉綠素,不過,在吃掉足夠的藻類以獲取必要的葉綠體之前,它們還不能進行光合作用。科學家迄今尚不清楚這種動物是如何盜用所需要的基因的。
Ⅳ 中國動物地理區劃的動物地理區劃
下分七個區:東北區、華北區、蒙新區、青藏區、西南區、華中區、華南區。中國海洋動物可分為黃渤海區、東海區和南海區,它們分屬於世界海洋動物區系的北溫帶海動物區和熱帶海動物區。
Ⅳ 中國瀕臨滅絕的動物分布圖
http://..com/q?word=%D6%D0%B9%FA%B1%F4%C1%D9%C3%F0%BE%F8%B5%C4%B6%AF%CE%EF%B7%D6%B2%BC%CD%BC&lm=0&fr=search&ct=17&pn=0&tn=ikaslist&rn=10
http://www..com/s?cl=3&wd=中國瀕臨滅絕的動物分布圖
.長白山自然保護區
位於吉林省安圖、撫松、長白三縣交界的白頭山地區。1980年初被聯合國納入世界生物圈保護區網。
該保護區面積達20多萬公頃,是我國溫帶森林生態系統的綜合性自然保護區。自下而上有4個垂直結構明顯的自然景觀帶。依次是針闊混交林帶、暗針葉林帶、岳樺林帶和高山冰原帶。長白山的植物多達1400多種,有「溫帶生物資源基因庫」之稱,野生動物有400多種。主要珍稀動植物有東北虎、梅花鹿、紫貂、金錢豹、紅松、長白落葉松等。
2.卧龍自然保護區
位於四川省西部汶川縣境內。1980年初被聯合國納入世界生物圈保護區網。
該保護區面積為20萬公頃,主要保護西南高山林區自然生態系統和大熊貓等珍稀動物。這里是亞熱帶向青藏高原的過渡地帶,由於高山阻擋了太平洋東來的氣流及西風環流,形成終年溫涼濕潤的亞熱帶山地氣候。從山麓到山頂形成了完整的垂直分布帶譜。主要珍稀動植物有大熊貓、金絲猴、羚羊、小熊貓、白唇鹿、四川紅杉、岷江柏、獨葉草、追齡草、香樟等。
3.鼎湖山自然保護區
位於廣東省肇慶市。1956年被列為我國的第一個自然保護區。1980年被納入世界生物圈保護區網,是全球17個熱帶生態系統定位研究站中最北的一個。
該保護區面積為1140公頃,主要保護亞熱帶常綠季雨林。鼎湖山地處北回歸線南側,熱帶邊緣。北回歸線附近由於受東北信風帶控制,往往形成廣闊的熱帶沙漠,而鼎湖山在海洋季風影響下,孕育了茂密的季雨林,因而被譽為北回歸線上的「綠色寶庫」。植物有2400多種,動物有250多種。珍稀動植物有木荷、烏欖、格木、子京、蘇鐵、桫鑼、蘇門羚、白鷳等。
4.梵凈山自然保護區
位於貴州省江口、印江、松桃三縣交界處。1986年納入世界生物圈保護區網。
該保護區是當今少有的亞熱帶完整生態系統,面積為4.1萬公頃,主要保護黔金絲猴和珙桐等珍稀動植物。黔金絲猴與大熊描一樣都是第四紀的伴生動物,是名符其實的「活化石」,目前僅在梵凈山林區有100到500隻,對研究古老生物及其生存環境有很高價值。天然珙桐僅存於我國,在梵凈山的面積最大,因開花時猶如白鴿展翅而被稱為「中國的鴿子樹」。19世紀晚期,它漂洋過海流傳國外,如今成為世界著名的觀賞樹。
5.武夷山自然保護區
位於福建省建陽、崇安、光澤縣境內。1987年被納入世界生物圈保護區網。
該保護區面積約為5.7萬公頃,主要保護亞熱帶森林生態系統及珍貴動植物。高等植物有1800多種,鳥類有400多種,蛇類有56種,昆蟲20000多種,被稱為「物種基因庫」、「鳥類天堂」、「蛇類王國」、「昆蟲世界」。主要珍稀動植物有:銀杏、石松、草鶚、厚唇魚、角蛙、麗棘蜥、大平頭胸龜等。
6.錫林郭勒草原自然保護區
位於內蒙古自治區西林浩特市。1987年被納人世界自然保護區網。
該保護區是典型的溫帶草原生態系統,草類資源豐富,牧草優良,是我國和世界的第一個草地類型的自然保護區。代表性植物有:沙地雲杉、葯用植物大針茅、狐芽、冰草、艾蒿、黃芪、甘草等。
7.神農架自然保護區
位於湖北省房縣、興山、巴東三縣境內。1989年被納入世界生物圈保護區網。
該保護區面積約為7.4萬公頃,主要保護金絲猴、珙桐等珍稀動物。神農架以峰、埡、雲、洞、樹,號稱「神農五奇」,其中的樹就是指當地有2200多種高等植物,有的是瀕於滅絕的古老物種,如珙桐、鐵堅杉、水青樹、連香樹、領春木等。動物有570多種,有的動物有奇特的白化現象,如白熊、白蛇、白獐、白金絲猴、白鏖等20多種,目前這些動物的白化原因還是未解之迷。
8.博格達峰自然保護區
位於新疆中部,天山東段。1990年被納入世界生物圈保護區網。
該保護區由天池自然保護區和中國科學院阜康荒漠生態站兩部分組成,主要保護瀕危動物(如天鵝、雪雞、雪豹)、荒漠、森林、草原、天池風景區及荒漠綠洲。
9.鹽城自然保護區
位於江蘇省鹽城市。1992年被納入世界生物圈保護區網。
該保護區主要保護以丹頂鶴為主的珍禽。這里由鹽蒿灘、草灘、蘆葦沼澤7萬公頃,為鳥類提供了良好的棲息地,是全球最大的丹頂鶴越冬地。珍稀動物除丹頂鶴外,還有白鸛、白鶴、白肩雕、白頭鶴、白枕鶴、黑鶴、灰鶴、天鵝等。
10.西雙版納自然保護區
位於雲南省西雙版納傣族自治州。1992年被納入世界生物圈保護區網。
該保護區面積為20萬公頃,是我國熱帶生態系統和多種動植物的綜合自然保護區。西雙版納的植物在熱帶季風氣候影響下,孕育成為有別於赤道熱帶雨林的季風雨林。這里的高等植物有4000多種,屬於國家重點保護的一、二類植物幾乎有一半分布在這里,如1975年發現的高達70多米的望天樹,曾轟動植物學界。動物以鳥類最豐富,有400多種,佔全國鳥類總數的1/3。獸類62種,如亞洲象、印度虎、雲豹、小靈貓、懶猴都是稀有動物,特別是白頰長臂猿,是靈長類比較進化的物種之一,且數量稀少,是國家重點保護對象。
11.天目山自然保護區
位於浙江省臨安縣西北的天目山。1996年被納入世界生物圈保護區網。
該區面積達1000公頃,主要保護亞熱帶森林生態系統。保護區內的植物以「高、大、古、稀」而聞名,如樹齡在1500年以上的銀杏,樹高50多米;胸徑1米多的金錢松及稀有的鐵樹、馬掛木等,都有「大樹王國」之稱。珍惜動物有雲豹、穿山甲、虎紋蛙、樹蛙、蠑螈等。
12.茂蘭自然保護區
位於貴州省南部荔波縣境內,1996年被納入世界生物圈保護區網。
該保護區是我國亞熱帶乃至世界上同緯度地區殘存下來的、絕無僅有的一片十分集中且原生性強又比較穩定的喀斯特森林生態系統。
13.九寨溝自然保護區
位於四川省南坪縣。1997年被聯合國納入世界生物保護區網。
該保護區面積約為6萬公頃,是我國第一個以保護自然風景為主要目的的自然保護區。九寨溝是一條縱深60多千米的山谷,相傳以前有九個藏族聚集的村寨,故名九寨溝。這里最獨特的是湖光山色,108個湖泊被當地人稱為108海,連接湖泊的是幾十個瀑布,碧湖、紅柳、飛瀑、翠柏,色彩和諧,動靜相宜,渾然天成。
14.豐林自然保護區
位於黑龍江省伊春市。1997年被納入世界生物圈保護區網。
該保護區面積為1.84萬公頃,主要保護原始紅松林。這里地處大興安嶺東部,離海洋較近,易獲得來自海洋的潮濕空氣,故氣候溫濕。植物有2000多種,其中一半為東亞特有種,如紅松、沙冷杉、臭冷杉、紅皮雲杉等。利用價值最大的是紅松,而其自然生長需100~200年時間才能達到20米到30米高,因而成為豐林的主要保護對象。
15.南麂列島自然保護區
位於浙江省平陽縣東南海面。1997年被納入世界生物圈保護區網。
南麂列島距鰲江鎮30海里,距溫州市50海里,距台灣基隆140海里,陸域面積11.13平方公里,其中本島7.64平方公里,由大小52個島嶼組成。列島風光秀麗,有各類景觀180多處,寬廣的大沙嶴沙灘,三盤尾的天然草坪,巧奪天工的天然壁畫,風浪雕蝕的奇特礁石,令人神馳的鳥島、蛇島、蜈蚣島、水仙花島各具特色;鄭成功操練水師遺址、摩崖石刻、宋美齡「棲鳳居」等處的人文景觀更豐富了南麂島的歷史內涵。
16.山口自然保護區
位於廣西壯族自治區北海市合浦縣山口鎮。2000年被納入世界生物圈保護區網。
位於廣西壯族自治區合浦縣境內,面積8000公頃,1990年經國務院批准建立,主要保護對象為紅樹林生態系統。
本區地處沙田半島的沿海灘塗地帶,屬南亞熱帶濕潤氣候。保護區海岸線總和長50公里,區內分布著發育良好、結構典型、連片較大、保存較完整的天然紅樹林,有紅海欖、木欖、秋茄、桐花樹等12種紅樹林等12種紅樹林植物,其中連片的紅海欖純林和高大通直的木欖在我國已為罕見。該區具典型的大陸紅樹林海岸生態系統特徵,紅樹林中還棲息著多種海洋生物和鳥類,具有重要的科學價值。
17.白水江自然保護區
位於甘肅省武都縣和文縣境內。2000年被納入世界生物保護區網。
白水江自然保護區位於甘肅的最南端,地處岷山東端北坡,整個保護區地域呈帶狀,東西長110公里,南北寬20公里。自然保護區是1978年建立的,主要保護對象是大熊貓等珍貴稀有野生動物及其森林生態系統。總面積為213750公頃,其中核心區97329公頃,實驗區116420公頃, 保護區內森林茂密,物種豐富,是大熊貓分布的最北緣,被譽為岷山東端的物種寶庫。
18.黃龍自然保護區
位於四川省松潘縣境內。2000年被納入世界生物保護區網。
黃龍自然保護區與九寨溝毗鄰,是一座絢麗多姿的彩池畫廊。境內花木競秀,藤蘿漫生,碧水清泉,疊瀑滾瀉。海拔2123-3576米處的黃色長坡上,排列著4300餘個迂迴曲折,層層嵌砌,珍珠璞玉般的彩池,形如蹄掌,如彎月,如菱角寶蓮,池水深淺各異,深者丈余,淺者數寸,澄凈無埃。最具魅力的是池水的色彩,時而盪紅漾綠,潑墨濡黃,時而瀉翠流金,泛青描黛,時而似藍假白,濃淡相宜,雖然活水同源,卻是水色各異,變幻無窮。既是風景名勝區,又是以大熊貓等珍稀動物及自然景觀為主要保護對象的自然保護區。
19.高黎貢山自然保護區
位於雲南保山市的隆陽區、騰沖縣、怒江州的瀘水縣、福貢縣、貢山縣。2000年被納入世界生物保護區網。
總面積405549公頃,為雲南省目前面積最大的自然保護區,位於北緯24°40′-28°30′之間,由北、中、南互不相連的三段組成,南北長約400多公里。
高黎貢山國家級自然保護區核心區面積183789.5公頃,占保護區總面積的45.3%;緩沖區面積142611.5公頃,占保護區總面積的35.2%;實驗區面積79148公頃,占保護區總面積的19.5%。生物走廊帶,怒江范圍內的兩段116480公頃,保山范圍內4916公頃。
20.寶天曼自然保護區
寶天曼位於河南省南陽市內鄉縣,2001年被納入世界生物保護區網。
總面積約120平方公里,主峰海拔1830米,是我國暖溫帶與亞熱帶過渡帶典型的森林生態區。景區森林覆蓋率達90%以上,匯集和保存了大量比較完整的天然原始次生植物和生物群落。區內共有植物2900餘種,屬國家級重點保護的有29種,省級重點保護26種。由於植物資源豐富,給野生動物提供了良好的生存環境。已發現的動物種類260餘種,金雕、金錢豹、大鯢、紅腹錦雞。香獐等30餘種動物已列入國家重點保護動物。此處還有昆蟲3000餘種,僅蝶類就達170餘種,由野生果樹110餘種、野生花卉436種、野菜類植物173種、葯用植物1055種,是我省乃至我國動植物基因庫。寶天曼良好的生態環境區域,主峰地區基本保持著原始森林狀態。
21.賽罕烏拉自然保護區
位於內蒙古自治區赤峰巴林右旗北部。2002年被納入世界生物保護區網。
保護區距旗政府所在地大板鎮115公里,地跨索日嘎蘇木、崗根蘇木、朝陽鄉、罕山林場。東與巴林左期相連,西與林西縣交界,南依巴林右旗崗根蘇木,北與錫林郭勒盟接壤。地理坐標為東經118度18分~118度55分北緯43度59分~44度27分,總面積為10.04萬公頃。保護區是中國大興安嶺南部山部景觀的縮影,還是東亞闊葉林向大興安嶺寒溫帶針葉林、草原向森林的雙重過度地帶,也是華北植物區系向興安植物區系的過渡帶,成為聯系各大植物區系的紐帶和橋梁,對研究各大植物區系相互影響、相互交流有重大意義。這里又是東北、華北、蒙新三區動物區系的交匯點。同時,這里又是生態交錯帶,可以通過該區生物多樣性變化來研究生物對全球氣候變化的反響,對全球生物多樣性保護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保護區已成為中——加兩國生物多樣性保護和社區發展項目示範區。
22.達賚湖自然保護區
位於內蒙古自治區滿洲里市呼倫貝爾草原西部。2002年被納入世界生物保護區網。
達賚湖也稱呼倫湖,是我國第五大湖泊,內蒙古第一大湖。總面積為3253平方公里,是一個以保護珍稀鳥類、濕地生態系統及其草原為主的綜合性自然保護區。境內水域遼闊,濕地連綿,食餌豐富,是眾多侯鳥棲息的佳境,也是大洋洲及東北亞候鳥遷徙的驛站,保護區內有種子植物448種,魚類30種,獸類35種,鳥類297種(包括丹頂鶴、白頭鶴等國家一級保護鳥類8種,白琵鷺、大天鵝等國家二級保護鳥類28種)。
Ⅵ 中國地理地形分布圖和各地的海拔高度
各地海拔:
拉薩3658.0m、西寧2261.2m、昆明1891.4m、銀川1111.5m、貴陽1071.2m、呼和浩特.0m、烏魯木齊917.9m、太原777.9m、成都505.9m、西安396.9m、重慶259.1m、長春236.8m、鄭州110.4m、大連92.8m、福州84.0m、石家莊80.5m。
青島76.0m、南寧72.2m、廈門63.2m、濟南51.6m、南昌46.7m、長沙44.9m、杭州41.7m、沈陽41.6m、香港32.0m、北京31.2m、合肥29.8m、武漢23.3m、海口14.1m、台北9.0m、南京8.9m、廣州6.6m、上海4.5m、寧波4.2m、天津3.3m。
中國地勢西高東低,呈階梯狀分布,並且向海洋傾斜,有利於海洋濕潤氣流深入內地,形成降水。這種地勢,使許多大河滾滾東流,溝通了東西交通,加強了沿海與內地的聯系;還使許多河流在從高一級階梯流入低一級階梯的地段,水流湍急,產生巨大水能。
(6)中國海洋動物地理分布擴展閱讀:
地形特徵
地形多種多樣
在中國遼闊的大地上,有雄偉的高原、起伏的山嶺、廣闊的平原、低緩的丘陵,還有四周群山環抱、中間低平的大小盆地。陸地上的5種基本地形類型,中國均有分布,這為中國工農業的發展提供了多種多樣的條件。
山區面積廣大
通常人們把山地、丘陵和比較崎嶇的高原稱為山區。中國山區面積佔中國總面積的2/3,這是中國地形的又一顯著特徵。山區面積廣大,給交通運輸和農業發展帶來一定困難,但山區可提供林產、礦產、水能和旅遊資源,為改變山區面貌、發展山區經濟提供了資源保證。
地勢西高東低呈階梯狀分布地勢是地表高低起伏的總趨勢。中國地勢西高東低,大致呈階梯狀分布。
從中國陸地的第三級階梯繼續向海面以下延伸,就是淺海大陸架,這是大陸向海洋自然延伸的部分,一般深度不大,坡度較緩,海洋資源豐富。
Ⅶ 海洋生物資源的地理分布
聯合國糧農組織統計資料表明:自1938年以來,世界各海區的海洋漁獲量比例有了很大變化。首先被開發利用的是北半球(20°N以北)海域,該海域在1938年佔世界海洋總漁獲量的81%。以後,熱帶和南半球水域的漁獲量迅速提高,由1938年的19%到1980年占總產量的46%(表1)。從近岸到深海各帶區,則近岸區的漁獲量大於其他各區,如1976年海洋生物資源有92%左右捕自僅佔有世界海洋面積7.4%的大陸架海域(表2)。不同的海域類型漁獲量也不同,上升流區的面積最小,但漁業產量卻與沿岸區相等(表3)。這是由於以攝食浮游生物的鯷魚等產量極高所致;大洋區面積佔90%,魚產量卻極低,主要原因是該區生產金槍魚等兇猛性大型魚類,其食物鏈級次高達5級,因而生態效率低。傳統捕撈區在大西洋東北部,西北部和太平洋北部及中西部其面積僅佔世界海洋總水體的20%左右,而捕撈量卻佔世界總漁獲量的80%。
每個國家的海洋漁業產量也不同。如1980年,日本最高,為1042萬噸;蘇聯次之,為947萬噸;超過200萬噸的,有中國、美國、智利、秘魯、挪威、印度、南朝鮮、丹麥等國;超過100萬噸的,有印度尼西亞、菲律賓、泰國、墨西哥、朝鮮、冰島、加拿大、西班牙、越南等國家。
Ⅷ 中國的動物資源概況和中國海洋珍稀動物
中國有2366種際生脊椎動物,其中兩棲動物284種,爬行動物287種,鳥類1245種,獸類450種,這些野生動物是發展利用邊際土地資源的潛在產業模式。然而,對於中國的野生動物資源概況,人們缺乏全面的了解。文中分別就兩棲動物、爬行動物、鳥類和獸類,綜述了中國野生動物資源種類和保護種類概況,分析了中國野生動物資源利用中存在的問題,並提出了中國野生資源的持續利用對策。 北極露脊鯨
灰鯨
世界上最大的動物——藍鯨
海洋「歌手」——座頭鯨
抹香鯨
稀世珍寶——龍涎香
一角鯨
白鯨
中華白海豚
最兇猛的動物——虎鯨
海豚救人
鯨類「自殺」之謎
觀鯨旅遊業
鰭腳類動物——海豹、海獅和海象
美人魚——儒艮
滅絕的斯特爾大海牛
「霸王」——北極熊
企鵝
海龜
鯊魚
矛尾魚
水中軟黃金——鰻鱺
海馬
飛魚
蝴蝶魚
彈塗魚
游泳冠軍——旗魚
金槍魚
比目魚
河豚魚
翻車魚
脊椎動物的祖先——文昌魚
海洋「動物花」——珊瑚
「活化石」——鱟
Ⅸ 想知道:中國動物地理區系
中國動物地理區來系
中國陸地動源物區劃分屬於世界動物地理分區的古北界與東洋界。兩界在我國境內的分界線西起橫斷山脈北部,經過川北的岷山與陝南的秦嶺,向東至淮河南岸,直抵長江口以北。我國動物區系根據陸棲脊椎動物特別是哺乳類和鳥類的分布情況,下分七個區:東北區、華北區、蒙新區、青藏區、西南區、華中區、華南區。其中前4個區屬於古北界;後3個區屬於東洋界。
中國海洋動物可分為黃渤海區、東海區和南海區,它們分屬於世界海洋動物區系的北溫帶海動物區和熱帶海動物區。
Ⅹ 海洋生物物種數據
我國海洋生物物種多樣性研究
【英文篇名】 STUDIES ON MARINE BIODIVERSITY IN CHINA
【作者中文名】 周秋麟; 楊聖雲; 陳寶紅;
【作者英文名】 ZHOU Qiu-lin1 YANG Sheng-yun2 CHEN Bao-hong1(1.Third Insttitute of Oceanogrsaphy; State Oceanic Administration; Xiamen 361005; Fujian Province; China; 2.Department of Marine Sciences; Xiamen University; China);
【作者單位】 國家海洋局第三海洋研究所; 廈門大學海洋學系; 國家海洋局第三海洋研究所 福建廈門; 福建廈門;
【文獻出處】 科技導報, Science & Technology Review, 編輯部郵箱 2005年 02期
期刊榮譽:ASPT來源刊 中國期刊方陣 CJFD收錄刊
【關鍵詞】 海洋生物多樣性; 中國海; 國際海洋生物普查計劃; 珍稀瀕危物種; 生物多樣性研究;
【英文關鍵詞】 marine biodiversity; China Seas; Census of Marine Lifes; rare and endangered species; biodiversity research;
【摘要】 綜述了國際海洋生物多樣性的研究現狀以及海洋生物物種的數量及分布;綜述了我國海洋生物物種多樣性研究現狀、經濟生物的數量、海洋珍稀物種的數量與分布;介紹了國際海洋生物普查計劃的緣起、項目的組織和實施以及全球海洋生物物種多樣性的展望;最後,探討了我國海洋生物物種多樣性研究的若干問題。
【英文摘要】 The state of art of marine biodiversity studies and the quantity and distribution of marine organisms in the world were reviewed. And the state of art of marine biodiversity studies were introced and the quantity and distribution of commercial species and rare and endangers species in the Chinese waters were reported. The origins, organization and implementation of Census of Marine Lifes and forcasts the number of marine species to be discovered in various regimes in the world waters were introced. In ...
【DOI】 cnki:ISSN:1000-7857.0.2005-02-004
有CAJ格式、PDF格式的 沒excel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