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文地理報告怎麼寫
❶ 地理學習報告格式
題目:
學生姓名: 學 號:
專 業:
指導教師:
年 月 日 開題報告填寫要求
1.開題報告作為畢業設計(論文)答辯委員會對學生答辯資格審查的依據材料之一.此報告應在指導教師指導下,由學生在畢業設計(論文)工作前期內完成,經指導教師簽署意見審查後生效.
2.開題報告內容必須用黑墨水筆工整書寫,或按系統一設計的電子文檔標准格式列印(外語系網頁),禁止列印在其它紙上後剪貼,完成後應及時交給指導教師簽署意見.
3.學生查閱資料的參考文獻應在5篇及以上(不包括辭典,手冊),開題報告的字數要在1000字以上.
4.有關年月日等日期的填寫,應當按照國標GB/T 7408—94《數據元和交換格式,信息交換,日期和時間表示法》規定的要求,一律用阿拉伯數字書寫.如"2004年9月26日"或"2004-09-26".
1.本課題的研究意義
2.本課題的基本內容
3.本課題的重點和難點
4.論文提綱
5.參考文獻
6.研究進度
畢 業 論 文 開 題 報 告 指導教師意見:
(對本課題的深度,廣度及工作量的意見)
指導教師:
年 月 日 系部審查意見:
系部負責人:
年 月 日
關於廢電池對生物的影響探究實驗報告
小組成員:XX XXXX XX XXXX XXX XXXX
指導老師:XXX
環境是人類生存和發展的基本條件,是物質文明建設的基礎。環境污染和生態破壞,工作和生活環境質量惡化,威脅著人民群眾的健康。保護環境,實質就是保護物質生產活動持續穩定、協調發展的物質基礎。一粒小小的鈕扣電池可污染600立方米水,相當於一個人一生的飲水量;一節干電池可污染12立方米水、一立方米土壤,並造成永久性公害……
自從第一隻化學電源伏打電池問世以來,已經歷了兩個世紀了,在這期間,電池為我們人類做出了巨大的貢獻,特別是本世紀70年代以來,越來越多的行動電話,BP機,手提電腦等電子產品走進消費者的日常生活,使電池這一家族獲得了巨大的發展,但凡事有利必有弊,大量電池廢棄後給人類環境帶來了巨大的污染,據測試一粒鈕扣電池能污染60萬升水,一個人一生也喝不完,一節1號電池爛在地里,能使一平方米土地失去使用價值,多麼觸目驚心的數字呀,於是我們課題組選擇了這個課題,希望能對此作進一步的了解,從而為廢電池回收做些力所能及的事,為我們的環保事業貢獻一份自己的力量.
人們在日常生活中,使用過的廢舊干電池,一直沒有得到很好的回收利用,造成了浪費,也污染了環境。其實,被廢棄的干電池,其鋅殼只損耗了一小部分,二氧化錳也只起了一點氧化的作用,碳粉、石墨棒和銅帽還遠遠沒有被消耗。如果能加以回收和利用,就具有很好經濟效益和社會效益。
不過並不是所有的廢電池都是危險品,碰也碰不得,電池種類不同,對於環境的污染差別也很大,應區別對待,有些電池如鹼性干電池和鎳氫電池不會對環境造成嚴重危害,但有些電池如鎘鎳電池含有有害物質,進入環境長期作用,可能直接危及人們的健康。廢電池中含有汞、鎘、鉛、鋅等重金屬有毒物質。人若汞中毒,會損害中樞神經系統,死亡率高達40%;鎘的主要危害是腎毒性,還會續發「痛痛病」( 引起骨質疏鬆,軟骨病和骨折)同時還是致癌物質;人體食用含鉛的食物,會影響酶及正常血紅素合成,影響神經系統;
廢電池的危害:廢棄在自然界電池中的汞會慢慢從電池中溢出來,進入土壤或水源,再通過農作物進入人體,損傷人的腎臟。在微生物的作用下,無機汞可以轉化成甲基汞,聚集在魚類的身體里,人食用了這種魚後,甲基汞會進入人的大腦細胞,使人的神經系統受到嚴重破壞,重者會發瘋致死。著名的日本水俁病就是甲基汞所致。鎘滲出污染土地和水體,最終進入人體使人的肝和腎受損,也會引起骨質松軟,重者造成骨骼變形。汽車廢電池中含有酸和重金屬鉛泄漏到自然界可引起土壤和水源污染,最終對人造成危害
重金屬污染,威脅著人類的健康,人類如果忽視對重金屬污染的控制,最終將吞下自釀的苦果,因此,加強廢舊電池的回收就日顯重要了讓我們從點滴做起控制廢電池的污染吧。 hh
❷ 怎樣寫關於某地區的地理環境特徵(自然和人文地理兩方面)的調查報告
你是要寫大學的作業嗎?這東西都是上網搞定。
❸ 風土人情、人文地理、山水田園、秀美風光的作文3000字
媽媽的愛如此偉大又如此平凡.我從小學開始數學成績特別不好,在我五年級那時,我的數學成績竟成了班上倒數第三名.那時,一直很要強的我哭了,手上拿著不及格的卷子,眼淚不爭氣的往下落,落在紅紅的分數上,也落在我的心裡.我不願回家,在此時,家是恐怖的代名詞.因為家裡有恐怖的奶奶和爸爸.但終是回了家,一到家奶奶就拿起學生手冊看了起來.她雙眼突然睜大,雙手緊緊抓著手冊,身體抖起來.我害怕地躲在門後,我知道暴風雨要來了.「你個死丫頭,我供你吃供你穿,你考個幾十分還好意思回來見我!」說著,奶奶拿起一根木棒子,一手將我抓住.往客廳中間拖去.我死命抓住門把,不願鬆手,眼淚止不住地往下掉,她見我不鬆手,操起棒子打向我的手.終於,我的手鬆開了,被奶奶拖到客廳中間.她大聲喊道,「你給祖宗們跪下,你對不起祖宗啊,你個不孝孫啊!」我哭地說不出話,奶奶仍在不停地訓斥.就在這時,我媽媽回來例外,她問了原因,將我帶到樓上,我本以為又會被打,她卻抱著我,輕輕的說:「我的女兒啊,媽媽知道你不是故意的,你考這分數媽也有原因,媽幾個月才回來一次,也忽略了你,對不起,我的女兒啊!」我聽媽媽這樣說更慚愧了,我緊緊抱著媽媽,淚水打濕了她的衣肩.我咽嗚這說:「媽,是我不好,上課不聽課,不怪你,都是我錯.」她看著我,問道:「你先搬過來和我一起住,等開學了再回來,好嗎?」我一想到奶奶,我不停點頭.次日,我就和媽媽離開了.爸爸也在那裡,他一聽我是因為考試不及格才到這兒的,就想打我.多虧了媽媽我才逃過一劫.從此以後,我每天和媽媽學習,看著媽媽手上的傷痕和粗糙的皮膚我就下定決心,不讓媽媽再傷心了.經過一個假期的拼搏,我的數學成績直線上升,轉眼一個學期過去了.我的成績從倒數第三成為正數第三名,媽媽很開心,她一聽到消息就笑著.從她臉上的笑,我知道媽媽在為我高興.我打心裡明白,沒有媽媽的寬容,我不會這樣上進,只會認為自己已經徹底失敗.世上沒幾個人會像這樣寬容你,在你犯錯之際,如果有個人能為你著想,與你共同面對困難,那就是媽媽吧.每個母親那偉大有平凡的愛,是寬容.一次小小的幫助今天中午上自然課,也是最後一節課.下課鈴響了,老師讓我和李含青收實驗報告,李含青走的時候忘記帶眼睛盒和眼鏡了,我就想:我平時和她相處的不怎麼樣,還是不給帶過去了吧.想到這里,我轉身就走.突然我停下來了,我又想:可是,她再著急怎麼?再者說了,助人為樂是一個人的基本品德嘛!我猶豫了一會兒,到了最後還是幫李含青帶著了.我飛快的跑出實驗室,去找李含青,可是,聽時藝銘說,樓上已經關門了,她也沒有遇到李含青,我這下可著急了.我騎著自行車找到了我班的路隊,問了幾個人,都說沒看見,這時,我聽見有人在叫我的名字,我仔細一看,原來是李含青!我興奮地騎著車子飛奔過去,把她的眼鏡盒還給了她,她高興地說:「太謝謝你了!」瞬時間,我彷彿體會到了人間最最珍貴的快樂!請你們永遠記住:只有付出才有收獲,只有幫助才有快樂!
❹ 請問四川省廣元市人文地理的調查報告怎麼寫
http://gygzg646.blog.163.com/blog/static/25026246200872102438644/
你可自以參考這篇文章
由於不知道你側重點在什麼地方,你可以上網多找幾篇,參考下你想要的大綱
❺ 地理研究報告怎麼寫
人文地理研究的內容主要包括:
人口、資源、經濟、交通、農業、工業、商業、旅遊業等。
就從重慶的這些方面寫吧~
❻ 海珠區的自然人文地理環境的報告----
海珠區擁有得天獨厚的地理和人文環境,是廣州市唯一的島區,與荔灣、越秀、天河、黃埔、番禺各區隔江相鄰,江岸線長達47.35公里,地理位置優越,有豐富的土地資源、大面積的水網果林風景區,呈現出「山水城市」的格局。海珠區歷史悠久,人傑地靈,有文物可考而比較確切的歷史,可追溯至距今2000多年前的東漢時期。區內遺跡舊址、名人故居和和紀念建築眾多,有民族英雄鄧世昌的故居,有民主革命時期孫中山先生兩次設立的大元帥府舊址,有嶺南畫派祖師居廉的居所十香園,有建於明代的雲桂橋、琶洲塔、赤崗塔,有見證海珠島地貌形成歷史的古海岸遺址等,頗具人文歷史底蘊。 海珠區是廣州市能通往珠江三角洲各市、縣,和深圳、珠海經濟特區的重要通道。區內河涌密布,水上交通方便,不僅是廣州市區內的重要水路航道,還可直通珠江三角洲各內河港口及沿海港口。區內有客運貨運碼頭,船舶可直達汕頭、海口、三亞、廈門等沿海城市。陸路有主幹道、次幹道、支路,三級路網遍布全區,12座跨江大橋與市內各區相連,內環路、環城高速公路和華南大疲乏橫貫全區,地鐵二三號線通過區內最繁華地段,路橋網路四通八達。 海珠區古稱「江南洲」,位於廣州市的中部,由珠江水系廣州河段前後航道所環繞,是四面環水的天然良壤。海珠區風景秀麗,氣候宜人,是一個素有廣州「南肺」之稱的綠色島區。全區面積90.45平方公里,總人口123.73萬,轄內有18條行政街。 海珠區有著得天獨厚的地理和人文環境,是廣州市唯一的島區,與荔灣、越秀、天河、黃埔、番禺各區隔江相鄰,江岸線長達47.35公里,地理位置優越,有豐富的土地資源、大面積的水網果林風景區,呈現出「山水城市」的格局。海珠區歷史悠久,人傑地靈,有文物可考而比較確切的歷史,可追溯至距今2000多年前的東漢時期。區內遺跡舊址、名人故居和和紀念建築眾多,有民族英雄鄧世昌的故居,有民主革命時期孫中山先生兩次設立的大元帥府舊址,有嶺南畫派祖師居廉的居所十香園,有建於明代的雲桂橋、琶洲塔、赤崗塔,有見證海珠島地貌形成歷史的古海岸遺址等,頗具人文歷史底蘊。 海珠區是廣州市能通往珠江三角洲各市、縣,和深圳、珠海經濟特區的重要通道。區內河涌密布,水上交通方便,不僅是廣州市區內的重要水路航道,還可直通珠江三角洲各內河港口及沿海港口。區內有客運貨運碼頭,船舶可直達汕頭、海口、三亞、廈門等沿海城市。陸路有主幹道、次幹道、支路,三級路網遍布全區,12座跨江大橋與市內各區相連,內環路、環城高速公路和華南大疲乏橫貫全區,地鐵二三號線通過區內最繁華地段,路橋網路四通八達。 目前,海珠區正致力於建設濱江路具有嶺南特色和異國情調的旅遊休閑、觀光中心,江南大道、江南西路、寶崗大道的大型零售購物、商業服務中心,廣州大道南地區以專業市場為主體的物流商品集散中心,琶洲赤崗地區的會議、信息、商貿服務中心,以中山大學為龍頭,新港路沿線的科技中心,圍繞萬畝果樹保護區的現代都市型生態農業旅遊中心。這六大中心已初具規模。 海珠區既有都市的繁華熱鬧,又有鄉村的田園景色。以「江、涌、林、園」為特色的江島生態系統,使海珠區成為最適宜創業發展和生活居住的現代化「生態城區」。 海珠區一貫堅持「經濟強區,科教興區,環境建區,文化立區,依法治區」的發展思路,實施「優先發展服務業,優化提高工業,積極發展都市型生態農業」的產業發展戰略,以房地產為龍頭,大力發展商業服務業、金融業、旅遊業、倉儲運輸業和高新技術無污染工業,促進全區經濟健康發展。 海珠區已成為廣州市新的中心區域,在今後較長一段時間內將得到優先重點發展,蘊藏著巨大的發展潛力和廣闊的發展前景。隨著廣州國際會議展覽中心、國際生物島等重點項目落戶海珠,海珠區的區位優勢日益凸現。新世紀迎來新機遇,歷史悠久的海珠區將煥發更燦爛的光彩。 [編輯本段]廣州人的「河南地」 廣州人稱海珠區為「河南」。海珠區建國初稱河南區。河南之得名,一般人認為是因其位於廣州珠江南岸的緣故;但尚有另一種說法,據清初屈大均《廣東新語》中所記:「廣州南岸有大洲,周回五六十里江水四環,『河南』,非也……河南之得名自孚(楊孚)始。」屈大均否定了「河南」得名是由於位於廣州珠江南岸的說法,認為「河南」得名來源於距今1900多年的東漢時期楊孚。 楊孚是今廣州市海珠區新滘鎮人,在東漢章帝時期任朝廷議郎,曾提出「創業用武,守業尚文」的主張,著有《嶺南異物志》,以詩體記述了嶺南地區的物產,被稱為「粵詩之祖」。據《廣東新語》記述,楊孚從當時的東漢京都河南省洛陽辭官回到下渡村,帶回幾株洛陽松樹,植於住宅前。有一年冬天,松樹竟滿樹白雪,十分壯觀,人們覺得很奇怪,都說是楊議郎把河南洛陽的瑞雪也帶回來了,於是把楊孚居住的地方稱為「河南」。
麻煩採納,謝謝!
❼ 人文地理實習報告的格式怎麼弄
人文地理學社會考察實習大綱(青島)
人文地理學社會考察實習是高等院校資源環境與城鄉規劃管理專業的學生,在教師的組織和指導下,從事對某一地區人文地理環境或某一人文地理現象進行調查和研究,藉以獲得感性認識,掌握一定的調查方法和研究技能,驗證課堂中所學理論知識,並將理論應用於實踐中的一種特殊的教學方法。他是高等院校資源環境與城鄉規劃管理專業教學計劃的重要組成部分,是課堂教學的繼續,是培養全面發展的合格的資源環境與城鄉規劃管理專業的研究型人才和管理型人才的客觀必然要求。
一、 人文地理學進行社會考察實習的意義
1.人文地理學進行社會考察實習是人文地理學本身的研究對象和學科性質決定的。
人文地理學是一門區域性、時間性很強的學科。
人文地理學研究的各種人文現象空間分布的不均一性,使同一人文現象在不同地區表現出空間差異性,區域性是人文地理學的核心,區域綜合開發是人文地理理論應用性的關鍵。正是人文地理學研究對象的區域性差異決定了人文地理學社會考察的不可替代性。盡管現代科學技術突飛猛進,衛星遙感、計算機模型系統、地理信息系統等高技術在人文地理研究中得到廣泛應用,但實驗室模擬終究不能代替社會考察,因為復雜的人文現象不可能搬到實驗室中來,而人與環境的關系在各種開發規劃中表現出來的結果是無法模擬出來的,況且各種開發理論也要到社會中得到驗證。
現代人文地理學不僅僅在於認識世界,更重要的是直接參與和指導改造世界的活動,諸如:城市與鄉村發展與布局規劃、國土規劃、農業區化、旅遊開發等,這些實踐行為均離不開對社會實際的全面考察,這足以說明人文地理學進行社會考察實習的必要性。
2、人文地理社會考察實習是培養學生科學的人文地理思維能力和掌握專業技能的重要途徑
無論進行那種規劃都要掌握一定的分析研究技能,如:對生態環境的分析技能、旅遊資源的評價、土地資源評價、工業布局、配置技術,人口遷移、城市演化及結構分析技能,這些技能僅僅通過課堂講授是難以掌握的,必須通過現場考察和實際應用才能掌握。
同時,人文地理學科學的思維能力,單憑課堂教學是難以完成的。所謂科學的人文地理思維是指面對紛雜的人文現象,採取科學的區域性、綜合性思維,以人地關系為核心,發現各種人文現象的時空聯系與差異,揭示它們相互作用的特徵與規律。人文地理思維的獨特性便是綜合性思維、區域性思維及人地相關性思維,具有廣放性。,他遵循其他學科的理論原則,但又不拘泥於其他學科的桎梏。實踐證明:作為大學階段的資源環境與城鄉規劃管理專業的學生,只有在積極接受書本理論知識的基礎上,面向外部環境,在實踐中學習才能掌握各種專業技能。
3、人文地理社會考察實習是學習其他規劃專業課的基礎。
無論資源開發規劃、生態規劃、還是城鄉發展規劃,做規劃前都要對當地的人文環境有充分的認識,只有充分認識規劃區的人文地理環境,各種區域開發規劃才能進行。因此,掌握人文地理環境的考察方法是學好其他規劃課的基礎。
二、 人文地理學進行社會考察實習的目的
1、 認識考察區人文環境的特徵
2、 掌握認識人文環境的方法
3、 檢驗課堂理論知識的掌握程度
4、 了解考察區各種資源開發布局規劃、工業發展與布局規劃、城鄉發展與布局規劃
5、 分析掌握考察區發展成為綜合性大城市的條件。
三、 人文地理學考察實習(青島)內容
1、 青島工業考察實習
實習方法是對典型企業調查實習:海爾集團、海信集團、青啤集團
(1)企業總體特徵調查:本項內容主要調查所選區工業企業的屬性(包擴企業從屬於那一生產部門、其生產加工對象是什麼、加工程度如何、企業生產與管理的組織形式是什麼等等)、總體規模(包括企業佔地規模、固定資產規模、全員勞動力規模、產值規模、利稅規模)以及企業在本區、本行業中的相對地位與作用。
(2)企業區位特徵調查:本項內容首先調查企業所在地區的自然地理特徵,如地質構造基礎、地貌類型特徵、並在調查基礎上進行對企業布局影響的評價;其次,調查其經濟區位特徵,如;所屬的經濟區、城市功能區、與交通線、通訊線及其他基礎設施的空間關系,與原料地、市場地、生產協作地的宏觀空間關系(距離、通達性、通過能力)等。
(3)企業內部結構調查:首先調查企業內部主要環節構成及其順接關系,如原料的選取與初加工、深加工直到半成品、成品,最後到包裝、監測等的整個過程;其次要調查各環節的空間排列組合關系,如在上述生產環節中各部分在場區是如何布局的,它們之間靠什麼方式連接。
(4)企業對外聯系調查:首先了解企業與上級主管部門、地方政府的關系,以及與橫向協作企業、與企業集團、與分支機構的關系;其次要調查企業資金投入來源與投入結構,技術設備來源及構成,原料、燃料、半成品、輔助品來源;第三調查產品銷售去向,產品市場范圍、市場佔有率及覆蓋率、產品銷售方式等。第四要調查企業對外聯系的具體路線,包括交通線、通訊線的具體構成形式傳輸能力等。
(5)企業發展規劃調查:本項內容主要包括企業生產與建設規劃的目標(近期、中期、遠期目標)、規劃的主要任務(擴建、改組、改造、轉產等)、規劃布局藍圖、規劃實施措施與對策、規劃實施的具體步驟等。
(6)企業綜合分析:通過進行上述單項內容的調查分析,對所調查企業各方面進行合理性評價,總結其中存在的問題,對企業的發展未來提出建議和對策。
2、青島港考察實習
(1)調查港口的發展歷史、碼頭的分布及功能、港口吞吐、貨物的種類及數量、腹地范圍、集裝箱班輪航線等情況。
(2)調查分析青島港對青島經濟、社會、文化、城市發展的影響和作用。
3、青島城市地理考察實習
(1)調查青島市產生的自然條件和人文條件,城市的形成和發展過程,分析不同歷史時期影響城市產生的主要因素,判斷城市所處的發展階段,預測城市發展趨勢,確定城市職能。
(2)調查青島市在區域經濟發展中的地位和作用,包括:城市的地理位置,城市所在經濟區與周圍城市的聯系,城市在地區中的中心地位和作用,城市的規模和行政級別等。
(3)調查青島市城市職能的演替,城市中心及地域范圍的變化,城市人口及結構的變化,城市發展過程中的重要歷史事件及人文遺跡等。
(4)調查青島市城市地域結構及土地利用功能區的劃分的歷史演變和目前的土地利用功能區分布特徵。
(5)調查青島市內外交通發展與分布情況。
4、青島市旅遊資源的考察實習
(1)旅遊資源本身狀況的調查分析;包括資源類型、特色、科學價值與美感程度、資源的豐富度及組合等。對人文旅遊資源要調查其歷史文化背景,對自然旅遊資源要弄清其自然地理成因。
(2)旅遊資源的環境條件,如交通條件、市場條件。
(3)資源的開發利用狀況,如開發規劃程度、利用強度。
5、青島市商業考察實習
(1)調查青島市的商業中心
(2)調查分析青島市商業中心的形成條件極其沿革。
(3)分析商業中心等級結構的合理程度。
6、青島市宗教考察實習
(1)考察青島市宗教發展狀況。包括信仰宗教的人數,所存在的宗教的類型
(2)調查宗教對青島社會文化發展的作用
(3)調查各種宗教景觀(如教堂、道觀)對城市規劃、城市景觀的作用。
❽ 高中地理研究性學習報告(周圍的自然地理或人文地理現象)
現階段世界能源消費呈現以下熱點:1)受經濟發展和人口增長的影響,世界一次能源消費量不斷增加;2)世界能源消費呈現不同的增長模式,發達國家因進入後工業化社會,經濟向低能耗、高產出的產業結構發展,能源消費增長速率明顯低於發展中國家;3)世界能源消費結構趨向優質化,但地區差異仍然很大;4)世界能源資源仍比較豐富,但能源貿易及運輸壓力增大。未來,伴隨著能源消費的持續增長和能源資源分布集中度的日益增大,對能源資源的爭奪將日趨激烈,爭奪的方式也更加復雜;同時,化石能源對環境的污染和全球氣候的影響將日趨嚴重。面對以上挑戰,世界能源供應和消費將向多元化、清潔化、高效化、全球化和市場化趨勢發展。鑒於國情,我國應特別注意依靠科技進步和政策引導,提高能源效率,尋求能源的清潔化利用,積極倡導能源、環境和經濟的可持續發展,並積極借鑒國際先進經驗,建立和完善我國能源安全體系。能源是人類社會發展的重要基礎資源。但由於世界能源資源產地與能源消費中心相距較遠,特別是隨著世界經濟的發展、世界人口的劇增和人民生活水平的不斷提高,世界能源需求量持續增大,由此導致對能源資源的爭奪日趨激烈、環境污染加重和環保壓力加大。近幾年我國出現的「油荒」、「煤荒」和「電荒」以及前一階段國際市場超過50美元/桶的高油價加重了人們對能源危機的擔心,促使我們更加關注世界能源的供需現狀和趨勢,也更加關注中國的能源供應安全問題。
一、世界能源消費現狀及特點
1. 受經濟發展和人口增長的影響,世界一次能源消費量不斷增加
隨著世界經濟規模的不斷增大,世界能源消費量持續增長。1990年世界國內生產總值為26.5萬億美元(按1995年不變價格計算),2000年達到34.3萬億美元,年均增長2.7%。根據《2004年BP能源統計》,1973年世界一次能源消費量僅為57.3億噸油當量,2003年已達到97.4億噸油當量。過去30年來,世界能源消費量年均增長率為1.8%左右。
2. 世界能源消費呈現不同的增長模式,發達國家增長速率明顯低於發展中國家
過去30年來,北美、中南美洲、歐洲、中東、非洲及亞太等六大地區的能源消費總量均有所增加,但是經濟、科技與社會比較發達的北美洲和歐洲兩大地區的增長速度非常緩慢,其消費量佔世界總消費量的比例也逐年下降,北美由1973年的35.1%下降到2003年的28.0%,歐洲地區則由1973年的42.8%下降到2003年的29.9%。OECD(經濟合作與發展組織)成員國能源消費佔世界的比例由1973年的68.0%下降到2003年的55.4%。其主要原因,一是發達國家的經濟發展已進入到後工業化階段,經濟向低能耗、高產出的產業結構發展,高能耗的製造業逐步轉向發展中國家;二是發達國家高度重視節能與提高能源使用效率。
3. 世界能源消費結構趨向優質化,但地區差異仍然很大
自19世紀70年代的產業革命以來,化石燃料的消費量急劇增長。初期主要是以煤炭為主,進入20世紀以後,特別是第二次世界大戰以來,石油和天然氣的生產與消費持續上升,石油於20世紀60年代首次超過煤炭,躍居一次能源的主導地位。雖然20世紀70年代世界經歷了兩次石油危機,但世界石油消費量卻沒有絲毫減少的趨勢。此後,石油、煤炭所佔比例緩慢下降,天然氣的比例上升。同時,核能、風能、水力、地熱等其他形式的新能源逐漸被開發和利用,形成了目前以化石燃料為主和可再生能源、新能源並存的能源結構格局。到2003年底,化石能源仍是世界的主要能源,在世界一次能源供應中約佔87.7%,其中,石油佔37.3%、煤炭佔26.5%、天然氣佔23.9%。非化石能源和可再生能源雖然增長很快,但仍保持較低的比例,約為12.3%。
由於中東地區油氣資源最為豐富、開采成本極低,故中東能源消費的97%左右為石油和天然氣,該比例明顯高於世界平均水平,居世界之首。在亞太地區,中國、印度等國家煤炭資源豐富,煤炭在能源消費結構中所佔比例相對較高,其中中國能源結構中煤炭所佔比例高達68%左右,故在亞太地區的能源結構中,石油和天然氣的比例偏低(約為47%),明顯低於世界平均水平。除亞太地區以外,其他地區石油、天然氣所佔比例均高於60%。
4. 世界能源資源仍比較豐富,但能源貿易及運輸壓力增大
根據《2004年BP世界能源統計》,截止到2003年底,全世界剩餘石油探明可采儲量為1565.8億噸,其中,中東地區佔63.3%,北美洲佔5.5%,中,南美洲佔8.9%,歐洲佔9.2%,非洲佔8.9%,亞太地區佔4.2%。2003年世界石油產量為36.97億噸,比上年度增加3.8%。通過對比各地區石油產量與消費量可以發現,中東地區需要向外輸出約8.8億噸,非洲和中南美洲的石油產量也大於消費量,而亞太、北美和歐洲的產消缺口分別為6.7億、4.2億和1.2億噸。
煤炭資源的分布也存在巨大的不均衡性。截止到2003年底,世界煤炭剩餘可采儲量為9844.5億噸,儲采比高達192(年),歐洲、北美和亞太三個地區是世界煤炭主要分布地區,三個地區合計佔世界總量的92%左右。同期,天然氣剩餘可采儲量為175.78萬億立方米,儲采比達到67。中東和歐洲是世界天然氣資源最豐富的地區,兩個地區佔世界總量的75.5%,而其他地區的份額僅分別為5%~7%。隨著世界一些地區能源資源的相對枯竭,世界各地區及國家之間的能源貿易量將進一步增大,能源運輸需求也相應增大,能源儲運設施及能源供應安全等問題將日益受到重視。
二、世界能源供應和消費趨勢
根據美國能源信息署(EIA)最新預測結果,隨著世界經濟、社會的發展,未來世界能源需求量將繼續增加。預計,2010年世界能源需求量將達到105.99億噸油當量,2020年達到128.89億噸油當量,2025年達到136.50億噸油當量,年均增長率為1.2%。歐洲和北美洲兩個發達地區能源消費佔世界總量的比例將繼續呈下降的趨勢,而亞洲、中東、中南美洲等地區將保持增長態勢。伴隨著世界能源儲量分布集中度的日益增大,對能源資源的爭奪將日趨激烈,爭奪的方式也更加復雜,由能源爭奪而引發沖突或戰爭的可能性依然存在。
隨著世界能源消費量的增大,二氧化碳、氮氧化物、灰塵顆粒物等環境污染物的排放量逐年增大,化石能源對環境的污染和全球氣候的影響將日趨嚴重。據EIA統計,1990年世界二氧化碳的排放量約為215.6億噸,2001年達到239.0億噸,預計2010年將為277.2億噸,2025年達到371.2億噸,年均增長1.85%。
面對以上挑戰,未來世界能源供應和消費將向多元化、清潔化、高效化、全球化和市場化方向發展。
1. 多元化
世界能源結構先後經歷了以薪柴為主、以煤為主和以石油為主的時代,現在正在向以天然氣為主轉變,同時,水能、核能、風能、太陽能也正得到更廣泛的利用。可持續發展、環境保護、能源供應成本和可供應能源的結構變化決定了全球能源多樣化發展的格局。天然氣消費量將穩步增加,在某些地區,燃氣電站有取代燃煤電站的趨勢。未來,在發展常規能源的同時,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將受到重視。在歐盟2010年可再生能源發展規劃中,風電要達到4000萬千瓦,水電要達到1.05億千瓦。2003年初英國政府公布的《能源白皮書》確定了新能源戰略,到2010年,英國的可再生能源發電量佔英國發電總量的比例要從目前的3%提高到10%,到2020年達到20%。
2. 清潔化
隨著世界能源新技術的進步及環保標準的日益嚴格,未來世界能源將進一步向清潔化的方向發展,不僅能源的生產過程要實現清潔化,而且能源工業要不斷生產出更多、更好的清潔能源,清潔能源在能源總消費中的比例也將逐步增大。在世界消費能源結構中,煤炭所佔的比例將由目前的26.47%下降到2025年的21.72%,而天然氣將由目前的23.94%上升到2025年的28.40%,石油的比例將維持在37.60%~37.90%的水平。同時,過去被認為是「臟」能源的煤炭和傳統能源薪柴、秸桿、糞便的利用將向清潔化方面發展,潔凈煤技術(如煤液化技術、煤氣化技術、煤脫硫脫塵技術)、沼氣技術、生物柴油技術等等將取得突破並得到廣泛應用。一些國家,如法國、奧地利、比利時、荷蘭等國家已經關閉其國內的所有煤礦而發展核電,它們認為核電就是高效、清潔的能源,能夠解決溫室氣體的排放問題。
3. 高效化
世界能源加工和消費的效率差別較大,能源利用效率提高的潛力巨大。隨著世界能源新技術的進步,未來世界能源利用效率將日趨提高,能源強度將逐步降低。例如,以1997年美元不變價計,1990年世界的能源強度為0.3541噸油當量/千美元,2001年已降低到0.3121噸油當量/千美元,預計2010年為0.2759噸油當量/千美元,2025年為0.2375噸油當量/千美元。
但是,世界各地區能源強度差異較大,例如,2001年世界發達國家的能源強度僅為0.2109噸油當量/千美元,2001~2025年發展中國家的能源強度預計是發達國家的2.3~3.2倍,可見世界的節能潛力巨大。
4. 全球化
由於世界能源資源分布及需求分布的不均衡性,世界各個國家和地區已經越來越難以依靠本國的資源來滿足其國內的需求,越來越需要依靠世界其他國家或地區的資源供應,世界貿易量將越來越大,貿易額呈逐漸增加的趨勢。以石油貿易為例,世界石油貿易量由1985年的12.2億噸增加到2000年的21.2億噸和2002年的21.8億噸,年均增長率約為3.46%,超過同期世界石油消費1.82%的年均增長率。在可預見的未來,世界石油凈進口量將逐漸增加,年均增長率達到2.96%。預計2010年將達到2930萬桶/日,2020年將達到4080萬桶/日,2025年達到4850萬桶/。世界能源供應與消費的全球化進程將加快,世界主要能源生產國和能源消費國將積極加入到能源供需市場的全球化進程中。
5. 市場化
由於市場化是實現國際能源資源優化配置和利用的最佳手段,故隨著世界經濟的發展,特別是世界各國市場化改革進程的加快,世界能源利用的市場化程度越來越高,世界各國政府直接干涉能源利用的行為將越來越少,而政府為能源市場服務的作用則相應增大,特別是在完善各國、各地區的能源法律法規並提供良好的能源市場環境方面,政府將更好地發揮作用。當前,俄羅斯、哈薩克、利比亞等能源資源豐富的國家,正在不斷完善其國家能源投資政策和行政管理措施,這些國家能源生產的市場化程度和規范化程度將得到提高,有利於境外投資者進行投資。
三、啟示與建議
1. 依靠科技進步和政策引導,提高能源效率,走高效、清潔化的能源利用道路
中國有自己的國情,中國能源資源儲量結構的特點及中國經濟結構的特色,決定在可預見的未來,我國以煤炭為主的能源結構將不大可能改變,我國能源消費結構與世界能源消費結構的差異將繼續存在,這就要求中國的能源政策,包括在能源基礎設施建設、能源勘探生產、能源利用、環境污染控制和利用海外能源等方面的政策應有別於其他國家。鑒於我國人口多、能源資源特別是優質能源資源有限,以及正處於工業化進程中等情況,應特別注意依靠科技進步和政策引導,提高能源效率,尋求能源的清潔化利用,積極倡導能源、環境和經濟的可持續發展。
2. 積極借鑒國際先進經驗,建立和完善我國能源安全體系
為保障能源安全,我國一方面應借鑒國際先進經驗,完善能源法律法規,建立能源市場信息統計體系,建立我國能源安全的預警機制、能源儲備機制和能源危機應急機制,積極倡導能源供應在來源、品種、貿易、運輸等方式的多元化,提高市場化程度;另一方面應加強與主要能源生產國和消費國的對話,擴大能源供應網路,實現能源生產、運輸、采購、貿易及利用的全球化. 樓主,看我粘貼的這么辛苦,採納我吧 ——czh製作。
❾ 我要一篇600字地理報告
我給你提些建議吧。論文還是要靠你自己來完成。
首先把握文章中心找到關鍵詞
例如:生態城市 可持續發展 泉水
接著分三段闡述觀點
例如:一、一、濟南泉水不能持續噴涌的根本原因在於不可持續的發展方式
生活需水加生產需水加生態環境需水等於原水的可更新水資源量。廣義上說,維持全球生物地理生態系統平衡所需的水都是生態環境用水。狹義的生態環境用水是指為維持生態環境不再惡化並逐漸改善生態環境所需要消耗的水資源總量。生態環境用水主要包括:保護和恢復內陸河流下游的天然植被及生態環境;水土保持及水土保持范圍之外的林草植被建設;維持河流水沙平衡及水域等生態環境的基流;回補超採的地下水及城市、河、湖補水等。
濟南名泉不能噴涌的表面原因在於地下水位的持續下降,達不到噴涌的臨界水位。但地下水位之所以下降,最根本的原因在於舊的、不可持續的發展方式。據統計,濟南市多年平均水資源量並無多大變化,即水資源總量一定。隨著經濟的發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生產、生活用水大量增加,擠佔了生態環境用水。在目前水資源總量一定的條件下,為了保證一定的生態需水量,必須壓縮生產和生態用水。因此檢討我們的生產、生活和思維方式,保證生態環境用水,合理規劃和保護社會經濟用水,建設生態城市,實施可持續發展戰略就成為現階段的必然選擇。
二、 長期以來,人類一直以大自然主宰者的身份自居,「人本主義」意識根深蒂固。在這樣的思想意識指導之下,人類任意地、毫無節制地揮霍寶貴的水資源。總是考慮泉水如何為濟南的建設發展服務,很少想到過濟南的建設發展如何保護濟南的泉水。濟南的城市規劃是否考慮過濟南的泉水規劃?當人們打著各種各樣的幌子,對泉水重要的補給區、對泉脈不斷地破壞時,是否想過在追求經濟效益的同時應兼顧社會效益和生態環境效益?泉群噴涌區雖只2.6平方公里,但泉水的補給區、排泄區遠遠大於濟南城市范圍,到底是「泉在城中」還是「城在泉中」?在泉的上、中、下游到底該如何做?在泉水環境不斷遭受破壞的情況下,靠技術手段究竟能維持泉水噴涌多久?我們的發展尊重客觀規律了嗎?如何實現人與自然的協調發展?
當泉群停噴影響了濟南的旅遊收入、工農業用水和城市居民生活用水時,人們開始怨天尤人,認為泉拖了濟南發展的後腿。人們是否想過名泉之所以停噴,主要是人在發展的過程中一味追求經濟增長,認為經濟發展足硬道理,忽視了泉自身的休養生息同樣足不可違逆的自然規律。足人類首先對不起濟南的泉水,泉水才對我們違背自然規律作出相應的懲罰。所以濟南的泉水問題不是單純的自然問題,這其實是一個社會問題,是。。。。。
最後總結全文
❿ 三明人文地理歷史的報告內容另附材料+PPT
歷史
,含義來有三:
1.記載和解釋自作為一系列人類進程歷史事件的一門學科。
2.沿革,來歷。
3.過去的事實。
歷史,簡稱史,一般指人類社會歷史,它是記載和解釋一系列人類活動進程的歷史事件的一門學科,多數時候也是對當下時代的映射。如果僅僅只是總結和映射,那麼,歷史作為一個存在,就應該消失。歷史的問題在於不斷發現真的過去,在於用材料說話,讓人如何在現實中可能成為可以討論的問題。[1] 歷史是延伸的。歷史是文化的傳承,積累和擴展,是人類文明的軌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