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地理人文 » 中國河流對地理環境影響

中國河流對地理環境影響

發布時間: 2021-03-06 09:08:07

Ⅰ 河流對地理環境的影響舉例說明

河流的侵蝕作用形成原因較多,既有流水的機械沖擊力,也有水的溶解作用,以及水中所攜帶砂石的磨蝕作用。通常,河流的上游或中游都從山區通過,這里水流湍急,河道斷面較窄,河流的侵蝕作用主要導致河床下蝕。正因為如此,河流的中上游經常會出現瀑布和峽谷。河流的下游通常位於平原,地勢平緩,流速較慢。由於地球自轉產生的科里奧利力,河道外側的水流流速較快,久而久之,對河道外側形成強烈的側蝕。側蝕的結果使河道呈現出迷人的彎曲狀,稱為河曲。

河流的沉積作用:是指當河流的動能減小(流速,流量減小)或化學條件改變,降低了河流搬運力,致使搬運物沉積下來,或在河口處化學條件改變使得呈溶解狀態搬運的物質發生沉澱。但主要的是河速降低,使機械搬運物發生沉積,一般在河流凸岸,或河流入湖、海處。

例如:河流中下游的沖積平原
是由河流沉積作用形成的平原地貌。在河流的下游,由於水流沒有上游般急速,而下游的地勢一般都比較平坦。河流從上游侵蝕了大量泥沙,到了下游後因流速不再足以攜帶泥沙,結果這些泥沙便沉積在下游。尤其當河流發生水浸時,泥沙在河的兩岸沉積,沖積平原便逐漸形成。
基本上任何河流在下游都會有沉積現象,尤其是一些較長的河流為甚。世界上最大的沖積平原是亞馬遜平原,乃由亞馬遜上游的泥沙堆積而成。而中國的黃河三角洲和長江中下游平原亦屬這一地形。

Ⅱ 河流與地下水補給關系對地理環境的影響

地下水補給中國地下水補給的分布地區也很廣,除內蒙古、新疆部分乾旱荒漠區的季節性河流及東南沿海丘陵區的季節性小河外,其它地區的河流均有地下水補給,而且不少河流是以地下水補給為主的。地下水補給雖然與該地區的降水量有一定的關系,但還與地質構造、下墊面情況及河床下切深度有密切關系,因此地下水補給的地區分布,不像雨水補給那樣有較明顯的規律性。例如,華北平原和黃土高原年降水量同樣為500~600毫米,但華北平原上的河流寬而淺,地下水補給量不足10%。成為「懸河」的黃河下游,不僅完全得不到地下水補給,反而河水補給地下水。黃土高原上的河流,因黃土疏鬆,地下水豐富,河床下切又深,因此獲得的地下水補給量可達50~60%,無定河的支流甚至高達80%以上。降水量多的東南沿海丘陵地區,因岩石透水性差,地下水貧乏,補給量不足10%,特別是下切較淺的小河,甚至全無地下水補給,成為降雨有水,雨停斷流的暫時性河流。廣西、雲南、貴州及湖南西部的大片石灰岩分布區,地表多漏斗,地下多溶洞伏流,地下水補給極為豐富。青藏高原上,因有大量冰川堆積物,鬆散多孔隙,地下水豐富,補給量可達50~60%。中國西北內陸山地,因經歷過多次地質構造運動,岩石破碎,節理發育,蓄存著豐富的地下水,有些河流獲得的地下水補給亦可達60%以上。
地下水的補給緩慢而穩定,補給河流的絕對量隨季節變化不大,但在河水中所佔比重的變化較大。因夏半年的雨水和冰雪融水很多,相比之下地下水所佔比重較小;而在冬季,其它形式的補給水量大減,地下水補給比重相對增大,甚至成為主要水源。地下水開采不合理,會引起區域地下水位大幅度下降,水資源枯竭、地面沉降和水質惡化等公害。
河流補給1.河流補給有降水、冰川融水、積雪融水、湖泊水、沼澤水和地下水補給等多種形式。2.同一河流在不同季節、不同河段的補給形式也往往不同。3.以雨水補給為主的河流,徑流量的季節變化與降雨量的季節變化基本一致,多雨期為洪水期,少雨期為枯水期。靠冰川和積雪融水補給的河流,徑流量則隨氣溫高低而變化。</SPAN></SPAN></SPAN></SPAN> </p>河流的補給條件是決定河川徑流變化的主要因素,而補給條件又主要取決於氣候因素的變化(降水、蒸發、氣溫等)。氣候因素是在地區上有漸變規律的自然地理因子。因此,使河流水情在地區上也有一定的變化規律。也就是說,在一定地區范圍內的河流,具有相類似的水文特性。以此可以根據河流補給條件來對我國的河流進行分類。考慮到中國雨水補給為主的河流很多,范圍很廣,因此在雨水補給中,又可對東南季風、西南季風和台風等產生的降雨加以區分。根據補給條件的不同,中國的河流可劃分為下列八大類型:
第一類,東北地區以雨水補給為主,並有季節性冰雪融水補給的河流。
主要包括黑龍江、松花江、鴨綠江、圖們江和遼河的大部分支流。雨水補給約占年徑流量的50~70%,集中在夏季,形成夏汛;地下水補給約佔20~30%;季節性冰雪融水補給一般佔10~15%,形成春汛。具有夏汛和春汛是該類河流的主要特徵。
第二類,華北地區以雨水或地下水補給為主,並有少量季節性冰雪融水補給的河流。主要包括黃河中下游、海河水系、淮河北岸支流及山東半島各河。在本區內,地下水補給的比重從東向西逐漸增加,由以雨水補給為主,逐漸轉為以地下水補給為主。例如華北平原雨水補給約佔90%,太行山地區地下水補給增至30~40%,山西和陝西境內的黃土高原地下水補給達40~60%。
第三類,內蒙古、新疆部分地區雨水補給的河流。主要指荒漠、草原地區內的內陸河流。因氣候乾燥,蒸發和下滲強烈,只有遇到暴雨才能產生徑流,因此多屬季節性河流,除雨水補給外,幾乎別無其它補給。
第四類,西北高山地區永久性冰雪融水或季節性冰雪融水補給及雨水補給的河流。包括阿爾泰山、天山、昆侖山及祁連山等高山地區的河流。除部分雨水補給外,永久性冰雪融水和季節性冰雪融水補給佔有較大比重,並且有不少河流以這兩種補給為主要水源。
第五類,華中地區以雨水補給為主的河流。主要包括長江中下游支流、珠江流域北部支流及淮河南岸支流。降雨主要受東南季風控制,梅雨顯著。雨水補給約佔70~80%,其餘是地下水補給。
第六類,東南沿海地區和島嶼有台風雨補給的河流。包括錢塘江、閩江、東江、北江、西江的中下游及沿海島嶼上的河流。雨水補給占絕對優勢,其次得到少量的地下水補給。除在春末夏初東南季風帶來的大量降雨形成春、夏汛外,夏末秋初台風帶來的急驟暴雨可形成台風汛。雙峰現象是其主要特徵。
第七類,西南地區雨水補給為主的河流。包括怒江、瀾滄江、金沙江下游支流、元江和西江上游支流。該地區受西南季風影響,雨季開始得晚,結束得遲,降雨量集中在夏秋兩季,春季最為乾旱。雨水補給約佔60~70%,地下水補給佔30~40%。
第八類,青藏高原地區永久性冰雪融水補給和地下水補給的河流。包括黃河、長江、瀾滄江、怒江、雅魯藏布江等河的上游支流。主要是以永久性冰雪融水補給為主,地下水補給也佔一定的比重。
中國地域遼闊,河流情況復雜,要得出一種理想的分類是很困難的,不少學者和科研單位對中國河流的分類正在進一步探討。上述河流分類,是中國科學院地理研究所等單位的研究成果,在這八大類中,還可再劃分為許多亞類。 河流是地理生態環境的重要組成,河流的流量大小,水質好壞,直接影響地下水的位置以及周邊植物的生長狀況,可影響局部降水量。

Ⅲ 中國地理位置對地理環境的影響

中國地處亞歐板塊東部,太平洋西岸,大部分處地球北溫帶,少內部分處地球熱帶容。
中國的東南部瀕臨海洋,因此環境濕潤,夏季受來自太平洋的東南季風和來自印度洋的西南季風的影響,會出現大量強降雨。又因為地處熱帶和亞熱帶,溫度會很高。冬季因其瀕臨海洋以及緯度較低,氣候溫暖濕潤。形成熱帶和亞熱帶季風氣候。
中國的西北部遠離海洋,因此太平洋的暖濕氣流不易到達,夏季風也難以到達,氣候會十分乾燥,因西北部被大量沙漠覆蓋,氣候因沙漠而受到影響,白天天氣炎熱而到了晚上天氣又極度寒冷,晝夜溫差大,與瀕臨海洋的東南部正好相反。冬季受西北季風的影響,本來就極度缺水的西北地區,就變得更加缺水了,又因為其地處內陸,就形成了溫帶大陸性氣候
中國的西部地處青藏高原之上,因其海拔高,溫度就低(海拔每上升100米,溫度下降0.6℃)因此,西部地區常年寒冷,形成典型的高原山地氣候。
而中國的北部夏季受東南季風的影響又深居內陸,有降雨但相對於東南地區比較少,由於緯度高的關系,溫度也不會很高。冬季受西北季風的影響,氣候寒冷乾燥,就形成了溫帶季風氣候。
總的來說,中國的氣候特點:1.氣候類型復雜多樣 2.大陸性氣候分布廣 3.季風氣候顯著

Ⅳ 水文特徵對地理環境的影響

水文特徵對地理環境的影響
① 河流的侵蝕和堆積形成流水地貌;
② 河流水量的大小和變化影響氣候;
③ 河流開發影響經濟發展

Ⅳ 河流與地理環境的相互影響及意義

說得很簡略,不對的請補充、指正:
首先是改造地表形態的重要外力作用之一,包括河流的侵蝕、搬運、堆積作用(形成像三角洲、河谷、河漫灘等地貌)
其次是水循環的重要環節,屬於地表徑流,影響著其他圈層的水分循環和能量交換
第三是生物圈的重要水源來源,影響生物群落
第四影響大氣的水分和溫度狀態,影響局部氣候
總之,在地理各圈層的物質能量交換中有重要作用,影響地理環境的各要素。

Ⅵ 中國地形對氣候和河流有什麼影響

地形:西高東低,呈三級階梯狀對氣候的影響:1、形成我國復雜多樣的氣候版 2、東南沿海地區降水權豐富,西北內陸地區降水少 對河流的影響:1、我國河流以外流河為主 2、大多河流自西向東流

Ⅶ 中國的 地形,氣候,河流的自然環境

地形:中國地勢西高東低,山地、高原和丘陵約占陸地面積的67%,盆地和平原約占陸地面積的33%。山脈多呈東西和東北一西南走向,主要有阿爾泰山、天山、昆侖山、喀喇昆侖山、喜馬拉雅山、陰山、秦嶺、南嶺、大興安嶺、長白山、太行山、武夷山、台灣山脈和橫斷山等山脈。西部有世界上最高大的青藏高原,平均海拔4000米以上,素有「世界屋脊」之稱,珠穆朗瑪峰海拔8844.43米,為世界第一高峰。在此以北以東的內蒙古、新疆地區、黃土高原、四川盆地和雲貴高原,是中國地勢的第二級階梯。大興安嶺一太行山一巫山一武陵山一雪峰山一線以東至海岸線多為平原和丘陵,是第三級階梯。 海岸線以東以南的大陸架,蘊藏著豐富的海底資源。
氣候:中國幅員遼闊,跨緯度較廣,距海遠近差距較大,加之地勢高低不同,地形類型及山脈走向多樣,因而氣溫降水的組合多種多樣,形成了多種多樣的氣候。從氣候類型上看,東部屬季風氣候(又可分為亞熱帶季風氣候、溫帶季風氣候和熱帶季風氣候),西北部屬溫帶大陸性氣候,青藏高原屬高寒氣候。從溫度帶劃分看,有熱帶、亞熱帶、暖溫帶、中溫帶、寒溫帶和青藏高原區。 從干濕地區劃分看,有濕潤地區、半濕潤地區、半乾旱地區、乾旱地區之分。而且同一個溫度帶內,可含有不同的干濕區;同一個干濕地區中又含有不同的溫度帶。因此在相同的氣候類型中,也會有熱量與干濕程度的差異。地形的復雜多樣,也使氣候更具復雜多樣性。
水系:中國河流湖泊眾多,這些河流、湖泊不僅是中國地理環境的重要組成部分,而且還蘊藏著豐富的自然資源。中國的河湖地區分布不均,內外流區域兼備。中國外流區域與內流區域的界線大致是:北段大體沿著大興安嶺—陰山—賀蘭山—祁連山(東部)一線,南段比較接近於200毫米的年等降水量線(巴顏喀拉山—岡底斯山),這條線的東南部是外流區域,約佔中國總面積的2/3,河流水量佔中國河流總水量的95%以上,內流區域約佔中國總面積的1/3,但是河流總水量還不到中國河流總水量的5%。

Ⅷ 河流與地理環境之間的關系

太多了,講不完

Ⅸ 影響中國地理環境的三要素是什麼

中國,東半球、北半球,
北回歸線橫穿我國南部,大部分領土位於中緯度溫帶地區,南部一小部分位於低緯熱帶地區,無寒帶,南北跨度近50度,約5500千米,因而我國的氣候類型復雜多樣,加之,我國東部瀕臨最大的洋——太平洋,又位於最大的大陸板塊亞歐板塊的東部,因而,我國的經度地帶性差異顯著。夏季,我國受太平洋上的東南季風和印度洋上的西南季風影響,且由於在太平洋上形成的熱帶氣旋引發台風,因而降水增加。我國南北跨度大,因而,會造成雨帶的季節性移動。冬季,受蒙古西伯利亞冷空氣影響,南北溫差較大。由於氣候的原因,也影響了我國植被分布的不同。
我國處於地中海—喜馬拉雅山地震帶和環太平洋地震帶上,加之我國復雜的地形分布和季風影響,多發地震,造成滑坡等,加上降水成為泥石流。因而,我國的自然災害較多。
中國西高東低的地勢又導致河流的流向,氣候又影響了河流的同行能力、含沙量、結冰期等諸多水文條件。
值得一提的是西藏高原的雅魯藏布江大峽谷,渭河平原,四川盆地、雲貴高原。
我國南方地區有色金屬分布較多,加之水利豐富,冶金業發達,加上南方降水多,容易形成酸雨。北方礦場資源豐富,尤其是賞析煤礦,但要知不合理采礦也會導致地震。
我國的地理位置,有益於我國對外發展經濟,且臨海有大陸架,大陸架有豐富的資源,如舟山漁場、南海石油。
與多個國家接壤,有利於東亞地區的穩定,可以加強合作,共同促進的發展。中俄的輸油管道就是很好的印證。

Ⅹ 河流與地理環境有怎樣的相互影響

河流流域內的氣候,特別是氣溫和降水的變化,對河流的流量、水位變化、冰情等影響專很大。土質和植被的狀況又影屬響河流的含沙量。一條河流的水文特徵是多方面因素綜合作用的結果,例如河流的含沙量,既受土質狀況、植被覆蓋情況的影響,又受氣候因素的影響;降水強度不同,沖刷侵蝕的能力就不同,因此在土質植被狀況相同的情況下,暴雨中心區域的河段含沙量就相應較大。

熱點內容
鹿特丹港國家地理 發布:2021-03-15 14:26:00 瀏覽:571
地理八年級主要的氣候類型 發布:2021-03-15 14:24:09 瀏覽:219
戴旭龍中國地質大學武漢 發布:2021-03-15 14:19:37 瀏覽:408
地理因素對中國文化的影響 發布:2021-03-15 14:18:30 瀏覽:724
高中地理全解世界地理 發布:2021-03-15 14:16:36 瀏覽:425
工地質檢具體幹些什麼 發布:2021-03-15 14:15:00 瀏覽:4
東南大學工程地質考試卷 發布:2021-03-15 14:13:41 瀏覽:840
中國地質大學自動取票機 發布:2021-03-15 14:13:15 瀏覽:779
曾文武漢地質大學 發布:2021-03-15 14:11:33 瀏覽:563
中國冶金地質總局地球物理勘察院官網 發布:2021-03-15 14:10:10 瀏覽:864